抗战时期有没有那个战斗小队的帽徽是个寻血猎犬vs战斗机的头像,还有突击坦克……

《张正隆小说雪白血红》 第1章 今天从昨天走来第1章 今天从昨天走来地球,一只破球 假如,1945年8月,人类不是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而是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一颗观测卫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甚麽样的地球呢? 中国 ,血未流够 从1945年至今,人类已经43年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了。 中国共...阅67 11-09-15 15:20第2章 因丰饶而多难的土地在上苍赐给我们的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是白骨,是凄号,是一部血染泪浸的掀不动的历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投降,我命令: 林 支转 ...阅72 11-09-14 20:11第10章 四平不平从兵力看,四平和本溪共军各有10万余人。论火力战斗力,四平优于本溪,林彪又亲自在四平指挥。四平不是马德里   ——4A电报之三   从4月18日国民党在四平市郊打响,到5月18日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四平保卫战正好打了一个月林彪不想打这仗。《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写道:四平保卫战中我军伤亡总数达八千人以上,部队元气损失甚...阅117 11-09-14 12:05第11章 春之冬他们帮老人打场,推碾子,挑水,扫院子,一口一个"大爷"、"大娘",叫得老人心花怒放:天底下哪有帮老百姓干活的兵呀,你们这些"南蛮子兵"真仁义呀!我说长官哪,我们都拥护蒋委员长,都向着国军,盼望咱们国军打胜仗,把这帮共产共妻的"胡子"打光了,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对于国民党关于共...阅70 11-09-14 01:15第15章 土八路进行曲第15章 土八路进行曲   李兆节老人说,闯关东路过临沂和灞县见到砖瓦房,大家觉得了不起,苏北都是茅草屋,只有庙才是砖瓦结构。土八路听收音机——神了。电灯泡点不着烟——土八路火了。土八路这些土得掉渣儿的笑话,似乎于本章主题无关,现在,土八路在黑土地上有了家,还要置办"家具",还要"人丁兴旺"。国民党曾大肆...阅65 11-09-13 20:19第17章 热雪林罗"刘"——刘亚楼辽沈战役期间,来往于黑土地和西柏坡之间的电报,篇未和篇首大都是"林罗刘",有时是"林罗刘谭"。有的老人讲,林彪有事找刘亚楼,刘亚楼经常是小跑着去的。有的老人说,刘亚楼的建议,几乎没有不被林彪采纳的。从10旅旅长到5师师长,再到12纵司令员,不光在黑土地上,就是在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阅102 11-09-13 16:09第18章 “黑土地之狐”他提心吊胆地瞅着林彪,林彪好像根本不知道,再没提这事儿。现在违犯了"278团"规定,无形中不知会给林彪带来什么影响,他觉得对不起林彪,走了也许能好点,反过来再想想,又有点舍不得,再一想叶群,还是走人。在黑土地上在林彪身边工作过的老人说:给林彪当秘书,当警卫员,当厨师,非常好当。老人都说,林彪对叶群管得挺严。季中权...阅251 11-09-13 14:42第19章 血城逢年过节,或是不时路过四平,叨咕到四平,就想起这些人。电影《总统行动》中那位主人公在决定起义前,思想剧烈斗争,银幕上反复叠现熊熊烈火中的四平,街头民主联军官兵的尸山血河――那是1949年夏天,国民党第1兵团司令官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前的真实心态。而参加过四平攻坚的一些老人,提起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张口就是:陈明仁这...阅63 11-09-13 02:27第20章 金秋秋季攻势中,3纵奇袭威远堡门歼敌53军116师,是共产党人在黑土地上最成功的战例之一。之七:"跟他打仗心里有底"黑土地上的两个主力纵队司令员韩先楚和刘震,挺有缘份。之八:邓华及其他夏季攻势后,和8纵、9纵同时升级为主力的7纵,还未升级前(叫"邓华纵队"、"辽吉纵队"),就以主力的姿容驰骋在黑土地上。7纵...阅92 11-09-13 01:50第21章 红雪【以上一段那日岸先生以前输入在"东北王其人"的摘录中】手头有篇《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揭发批判林彪反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罪行的资料》,是沈阳军区机关革命大批判组"写的,"供部队批林批孔用"。做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阅89 11-09-12 23:05第22章 解放于保之老人在山东给罗荣桓当过警卫员,老人说,下边部队一些领导,有事没事,有机会都爱去罗帅那儿坐坐。罗荣桓在黑土地上另一个贡献,是成立和训练二线兵团。一位战争年代先后给罗荣桓和林彪当过秘书的老人说:有的文章把林彪犹豫动摇,想回师打长春,罗帅去找林彪,写成两个人都拍了桌子。老人们都说:罗荣桓和林彪,在黑土地上配合得很好。...阅47 11-09-12 16:24第23章 大练兵林彪的"婆婆嘴"   要客观表现关东这场战争,避不开林彪,也很难避开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翻开《林彪元帅军事论文选集》,可以看到,林彪这些"原则",不是讲一遍几遍就算,而是结合正反实例经常讲,有机会就讲,就补充,就强调。话语金贵的林彪,在战术问题上有个"婆婆嘴"。林彪用那张因话语金...阅134 11-09-12 14:09第24章 奔袭北宁线大军逼近锦州城垣。老人都说,义县和锦州攻坚,炮兵起了重要作用。主攻义县后,又在锦州担任重点突破的5师政委石瑛老人说,炮一响,那炮楼就一座座飞上天,剩下几座也没了模样。后来我军炮弹接济不上,炮兵阵地已被解放军的炮火所控制,我军发了几颗炮弹后,解放军即集中火力向我军炮兵阵地及步兵阵地猛烈射击,士兵在壕沟里动也不敢动。10月3...阅108 11-09-12 13:21第25章 历史的大手笔林彪的"活思想"   丢了延安的毛泽东,在"流浪"途中,在临时首都西柏坡,和黑土地上的林彪电报往来,纵横辽沈大决战。在南下北宁线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毛泽东和林彪是英雄所见略同,凭林彪的才智,即便没看清这一点,或是没看透这一行动举足轻重的意义,毛泽东一点拨,他也不能不明白。林彪则属意长春。毛泽东不可能...阅90 11-09-12 01:26第26章 内战中的内战蒋介石的难唱曲   蒋介石先要撤退东北——这正是毛泽东所担心的。10月2日,蒋介石问范汉杰,是否应将锦州守军撤到锦西。红领巾时代,历史老师讲"八年抗战,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讲"蒋介石早年投机革命"。人们看到的,是蒋介石去世後两小时,台湾政府新闻局发布的公告,称蒋介石之死为"崩殂"。蒋介石限他第...阅133 11-09-10 01:20第27章 怦然一声"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     9月29日19时,"林罗刘"给军委的电报说:我们攻锦州的乓力,共五个纵队(三、四、七、八、九纵),又两个最强的师(5师和l7师――笔者)及炮兵与大小坦克十五辆。锦州挖交通壕,是推广义县攻坚经验。有人说林彪没这么说,林彪不会说这种话。林彪点点头。"剿总"锦州...阅82 11-09-09 06:14第29章 西南有条河第29章 西南有条河   塔山村西南有条河,河宽30米左右。就是说,有40多万国民党官兵,或残废,或失踪,或抛尸黑土地。凡尔登   东进兵团在塔山抛尸7千多具,塔山镇一些老人说:那仗打的呀,村西南黄乎乎没别的,血清糊落的全是"死倒",饮马河都填平了。每座碑都在告诫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告诫中国人不要忘...阅48 11-09-07 02:04第30章 不死不生两年半前,新一军和新六军等部队向长春攻击前进时,杜聿明出赏价一百万元东北流通券,奖励首先进入长春的部队。老蒋信不过滇军,中央嫡糸欺侮滇军,他们自己再不抱紧点,这世界就一点光亮也没有了,从93军到60军,滇军历尽劫难而能维系到如今,一个"滇"字就是主义。卫立煌执意守沈阳,郑洞国不想守长春,3月初,60军撤退吉林时,郑洞...阅100 11-09-06 23:16第32章 不治之症在北平开会,蒋介石和卫立煌无法统一思想,杜聿明和卫立煌意见一致,蒋介石问:宜生(傅作义的字)兄意见如何?当晚在卫立煌家中,召集廖耀湘、刘玉章(52军军长)和赵家骧开会,由杜聿明传达蒋介石的命令:西进兵团全力攻锦州,必要时可逐次抵抗退营口;但是也要体贴主席(指蒋介石)此次要三方面委员组织清查团的苦衷,总要做到不偏不激,使...阅64 11-09-06 12:12第33章 辽西那些窝棚(2)第33章 辽西那些窝棚(2)   辽西战役,李作鹏功不可没。堵截廖耀湘兵团的战斗,首先在魏家窝棚打响。廖耀湘后来说:"解放军第三纵队及其以北的友邻部队第一棒就打碎了国民党辽西兵团''脑袋''即兵团前进指挥所,同时打碎了新三军、新一军及新六军三个军的司令部。廖耀湘就是绵羊吗?从长春的新7军军长李鸿,到辽西的...阅111 11-09-05 15:52第34章 时间不光是军队打沈阳差不多就剩跑了。10月25日18时,毛泽东在给"林罗刘"并告东北局的电报中说:你们事先完全不估计到敌人以营口为退路之一,在我们数电指出之後,又根据五十二军西进的不确实消息,忽视对营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军部队於三十四日占领营口,是个不小的失着。五十三军,作为张学良带进关内三十万东北军剩下的唯一一个军,也作为防守...阅42 11-09-05 02:56第36章 胜与负的10万个为什么由强变弱由弱变强,转胜为败与转败为胜,黑土地眼花缭乱的战争进程表明,共产党人的军事学说和军事艺术,要比国民党高明得多。国民党靠自己的优势发动了这场内战,共产党靠自己的优势打赢了这场内战。共产党人就在3年前全国力量最薄弱的黑土地上,打响了这场内战举足轻重的第一个大战役,并把黑土地变成了一统大陆的战略基地。共产党的胜利,国...阅26 11-09-05 00:57第37章 今天向明天走去宋继先老人说,从喜峰口进关,沿途国民党望风而逃。林彪离开黑土地一周後,《东北日报》登出一条他还在沈阳的新闻,迷惑敌人。(据说,人类自有史以来已经进行了14513次战争,5164年间只有329年是和平的日子,而中国在近百年中发生战争之多,是不是世界之最?)战争也好,"买卖"也好,在这个没有五环旗的球形赛场上,历史对曾经创造...阅45 11-09-04 23:53服务条款|留言交流|联系我们|下载手机客户端北京六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号 京网文【-002号 京   夕阳落山的时候,李大川、赵猛等五人一动不动地潜伏在一块巨石后的雪堆里,急切地等待着夜晚的到来。只要天光一黑,他们就借着夜色冲过木桥。但他们失算了,夜晚降临,明月又升起来,映照着一尺多厚的新雪,简直比白天看得还要清楚。   “李连长,再等下去,我们就冻成他奶奶的冰坨了!行动吧。”赵猛是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肚子里没几滴墨水,不过打仗确是把好手。他活动活动冻得僵硬的手指,看看趴在身边的李大川。李大川紧盯着不远处的那座不足两米宽的木桥,小声说:“沉住气,再等等,摸摸情况。”“情况都摸清了,还摸个球!哼,你是连长,我也是连长,你摸你的,我上!”赵猛回头冲着战士小宋、山娃一挥手,下达了命令:“小宋,机枪掩护,我和山娃上桥!”   赵猛说的没错,李大川是连长,他也是连长。可这次虎啸山战斗打得太惨烈了!打到最后,李大川率领的突击连仅剩下他和战士周二根;赵猛带的连队经过几次肉搏战,一百三十多名战士也只剩下三人,而驻守虎啸山的一个日军机动大队被歼灭。战斗结束撤离阵地,两个连长在山谷中相遇,准备一同返回驻地。殊不知,撤出虎啸山的唯一道路――眼前这条座设在“U”字形深谷上的木桥却被几个不甘失败的鬼子给卡住,切断了退路!   鬼子共六个!从黄昏潜伏到现在,赵猛看得真真切切,桥两侧的雪堆后一面埋伏着两个,正对着桥的那一堆积雪后卧着两个。虽说桥长只有十几米,可桥面上毫无掩体,易守难攻。看到赵猛和山娃匍匐着爬上桥,李大川拍拍周二根背上的包裹,叮嘱:“你和小宋留下,我上去。如果我牺牲了,你一定要把任务完成。”“一个人掩护就够了,我也去。”周二根是李大川的警卫员,倔强地跟了上去。四人刚上桥面,对方开火了,子弹嗖嗖地在脑袋上飞,压得四人抬不起头来。小宋急眼了,端起机枪冲到桥口一通扫射,压住了鬼子的火力。赵猛乘机扔出一颗手榴弹:“奶奶的,老子送你们去西天!”   “轰”,手榴弹在雪堆后爆炸,两个鬼子被炸得飞起来。赵猛正要站起身强攻,蓦地,距离桥面较远的一堆积雪后突然探出了枪口。“赵连长,趴下……”周二根飞身跃起,扑向赵猛。枪响了,子弹击中了周二根的胸口。李大川快速射出一梭子子弹,一声闷哼随即传来。几乎是与此同时,右侧又冒出一个藏匿的鬼子,朝着机枪手小宋扣动了扳机。   第一次进攻受阻。在赵猛和山娃的掩护下,李大川拖着周二根退回到巨石后。“奶奶的,没想到桥下还猫着两个龟孙子!”赵猛愤愤地骂着,查看周二根的伤势。惨白的月光下,周二根胸口汩汩涌出的鲜血慢慢染红了身下的白雪。李大川从棉袄上撕下布条,要给周二根包扎,周二根摇摇头,指指背上的包裹,断断续续地说:“李……连长,交给你了……”李大川郑重地解下包裹,绑在背上。周二根失血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周二根牺牲了,小宋也牺牲了,而鬼子还有五个。要想通过木桥,难度不小。李大川和赵猛合计了一下,发动了第二次强攻。这一次,李大川和赵猛从山林里找到一截粗大木桩作为掩体,边推边前进,山娃在后,机枪掩护。有了掩体,眨眼间三人攻到了桥上。山娃不停地射击,李大川和赵猛接连甩出几颗手榴弹。轰响声中,鬼子彻底哑了火,半天没有动静。李大川弓着身,靠着桥栏想摸到右侧的雪堆后。孰料,左侧突地站起一个鬼子,抬手开了枪。   “李连长,小心!”赵猛大叫着还击,“哒哒哒……”鬼子中弹倒地。让赵猛捏了一把冷汗的是,鬼子射出的子弹紧贴着李大川的后背呼啸飞过,差点要了他的命!但让赵猛更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子弹没击中李大川,却击断了他背上捆绑包裹的布条,包裹折着饼子落向深不可测的谷底。李大川猛地站起,身子迅速探出桥栏抓向包裹。包裹是抓住了,可由于用力太猛,惯性作用下他的身体闪了出去。幸亏眼疾手快,单手握住了桥栏!   “李连长,我来救你。”山娃扔下机枪奔过去,紧紧拉住李大川的胳膊往上拖。“谢谢你山娃,谢谢你保住了比我的命还重要的盒子。”比命还重要?那是什么?山娃刚要开口问,身边的一堆白雪竟然动了!是个隐藏得很深的鬼子!赵猛的枪响了,鬼子的枪也响了。山娃的身子晃了晃,仆倒在洁白的雪堆上。   设卡的鬼子彻底被消灭了。赵猛冲着李大川叫喊:“李大川,为了只破盒子,搭上了我连里最后一个兄弟的命!你说,盒子里装的是啥?”一座木桥,牺牲了三个战友,其中两个与盒子有关,李大川本人也差一点为盒子送命!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宝贝,值得用命去捍卫?赵猛想不明白。李大川没有回答,再次将包裹系在背上,和赵猛一同向驻地赶。   天亮时分,两人回到了营部。赵猛越想越窝火。投入战斗时,他带着125名战士,那是125条活蹦乱跳的生命啊!任务完成,谁想就回来自己老哥一个!要是牺牲在战场上,什么也别说,那叫为国捐躯,光荣,可现在算什么?要不是那只破盒子,我能成光杆一个吗?不行,我得去看看他盒子里装的是啥玩意儿!   赵猛气鼓鼓地去找李大川。李大川却不见了人影。赵猛又找到营部“告状”,营部的首长们也纳闷了。盒子里会是什么?阵亡名单?不对,连队的建制名册放在营部呢;火线入党申请?也不应该是。如果是的话,他李大川应该交给营部;难道是家信?可能性不大,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几乎没停过火,即使想写信也没时间!   “别猜了。我们去找李大川问个清楚。”营长带着众人出了营部。警卫说,李大川背着一只包裹骑马走了。快备马,追!上了马,一行人直追到中午才看到李大川的身影。此时,李大川已进了一个名叫凤凰岭的山村。一年前,部队曾在这儿休整过。李大川来凤凰岭干什么?众人嘀咕着靠近。只见李大川下马爬上一个白雪皑皑的小山包,取下包裹打开,拿出了一只木盒虔诚地放在地上,随后双手拢在嘴巴上对着村子高喊:“凤凰岭的乡亲们,从凤凰岭走出的战士有话要对你们说。你们听啊――”   喊声回响,凤凰岭的父老乡亲相继走出家门,默默地涌向小山包。李大川神情凝重地打开了木盒……   盒子竟然是空的!   “乡亲们,你们听到了吗?梁大柱说:爹,我不是孬种,我打死了四个鬼子!冯满堂要对娘说:娘,你的儿子这次没给你丢人,拼刺刀拼死了两个小日本!水生想对媳妇桂花说:你的男人不是酒鬼,是杀鬼子的好汉――”李大川大声地喊,喊得泪流满面,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雪白血红的战场。断了一根胳膊的冯满堂对着曾装过子弹的木箱高喊:“娘,你的儿子这次没给你丢人,拼刺刀拼死了两个小日本!”身上多处中弹的水生大刀拄地,脸上挂着笑,如同心爱的妻子桂花就在跟前:“桂花,你的男人不是酒鬼,是杀鬼子的好汉……”   此刻,跟随李大川而来的赵猛等人终于明白,虎啸山一战,李大川带领的连队新充实的三四十名新兵多来自凤凰岭。一年前,他们在村子里无所事事,甚至有的还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然而收编上了战场,他们都变成了杀敌勇士!他们不认识字,不会写信,在枪林弹雨中只能将说给亲人的话“装”进盒子。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把盒子带回家乡,打开,亲人就一定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是的,亲人们听到了,听到了震撼雪野、久久回荡的豪情呼喊:“凤凰岭的亲人们,凤凰岭的儿子都是好样的,都是英雄好汉……”   (责编/朱近题图/陆小弟)   1989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张正隆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该书颂扬了我军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从弱到强的胜利。由于涉及了林彪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实情,在军内外领导人中引起轩然大波。我作为当事人和知情人,想把这场鲜为人知的风波记录下来,留给历史并供公众评说。   年轻人勇闯禁区   1988年初夏的一天,沈阳军区的作者张正隆来京找我,说:“总政批准撰写解放战争回忆录的长卷,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沈阳军区分工撰写辽沈战役,军区文化部研究决定,让我来担负这一写作任务。”   两年前,解放军出版社《星火燎原》编辑部要我写《林彪传》受挫。我知道,这是《星火燎原》编辑部另出的新招,以为只写军事斗争,远离政治事件就不会引火烧身。我对张正隆说:“官方出面,您的采访绝对通行无阻,不需要来找我。”张说:“是我们部长的主意,说你能打通关节。”   沈阳军区文化部部长是我的老战友,他知道我采写过《林彪传》,手中肯定有不少知情人的线索。可我心底生疑,沈阳军区有的是经历过战争的文化人,革命战争的征文都参加过,笔下功夫也深厚,他们上马岂不是轻车熟路?为什么偏偏选个没闻过火药味的张正隆,解放战争他才几岁?战争、战乱有多少感受?我和老战友部长通了话,问他,写战史为什么不用“老枪”?部长解释说,我挨家挨户去求过,没人愿意出山,都有后怕,张正隆有冲劲,不识忌讳,更不会心有余悸地瞻前顾后。部长要我相信,这支“新枪”保证能完成军区给他的任务。   经验告诉我,经历过战争的作者,能最真实最充分地展现战场的血与火。文革开始,这批“老枪”被推到第一线参加批判十七年的文艺黑线,横扫舞台上的资封修,十年文革结束,又反过来批判他们的极“左”,好多人已心灰意冷,坚决表示搁笔洗手,我理解部长的苦衷。我告诉张正隆,只要你敢往前冲,我会全力支持你,我来安排你在北京的采访活动。   我带张正隆走访老军们   从这天开始,我带张正隆访问了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兵老将和林彪女儿林豆豆,还有一大帮林彪身边的工作人员和知情人。张正隆如鱼得水,经过几个月的采访,他满怀激情地对我说:“刘老,我像进了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再也不想出来了。”   我感动了,张正隆像一张白纸开始书写我军的历史,他没有偏见,又怀有激情,上路肯定会得到收获。   我熟悉张正隆。1981年,我带一批军旅作家走访东北边防,来到张正隆所在团,他的宣传股长引荐了他(张是该团的报道员)。我读了他一篇写红卫兵到部队经受磨砺的作品,文笔虽稚嫩,却有棱有角,我欣喜不已,决定把他带上和我们一起转悠,让他和军旅作家切磋。由此,我们建立了友谊。   张正隆负有写东北解放战争的使命,全身心地投入,边走访边大量地读书。我给他推荐了麦克阿瑟、隆美尔的传记,他不满足,上书店买回一捆又一捆的书来给自己“十全大补”。采访没有录音器,全凭耳闻手记,晚上就整理笔记,有人说他一天工作15个小时。正因为他没有战争阅历,什么都感到新鲜,什么都想打听,连只言片语都会刻进心碑。我看过他的笔记,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去研究人、判断人。   艰苦的劳动,得到了丰收,有人说他是在用脚写作。他确实走了大半个中国,访谈200多人,挨冻、受饿、冷遇都经历过,最让他兴奋不已的是,走进了北京西山军委的档案馆,那里史料又全又多,他抄出了毛泽东和林彪在辽沈战役中你来我往的全部绝密电报。构思《雪白血红》时,他几乎是用电报串成了全书的主轴。   我读了他的初稿,发现他文笔大为长进,词汇也生动,从当事人口中得到的情节和细节都得到真真切切的表述,一个未闻枪声的战士,像突然变成了一名老兵,全篇几乎挑剔不出多少败笔和漏洞。特让我感动又吃惊的是,张正隆以他朴素的善恶感情,叙说了我们多年不敢触摸的战争中的人性与残酷。他那横冲直撞的走笔,打破了我们一直恪守用阶级观点区分战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戒律,对敌我双方反人性的做法,他都一视同仁地进行谴责。他的初稿让我看得心都发紧了。更让人心惊肉跳的是,他花了大篇幅记叙了林彪指挥的“机智”“果断”“冷静”和“稳健”,和林独特的、像拿破仑一样痴迷战争的个性。他是调动了文学手段在真情地刻画,把一个顶天立地的统帅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张正隆走南闯北的采访,看到整个社会10多年来批判林彪的余烬未消,连战争中林彪应有的丰功伟绩都给予否定,特别是一些秉官方政治结论为旨意的作家史家,充分利用了报刊这块无产阶级的阵地,把林彪的形象涂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烟墨,说他刚进入东北战场就畏葸不前,当了个逃跑将军;打四平,毛泽东要他打成马德里,他不敢碰硬,不请示中央,私自下令撒退;打锦州有三次动摇,是政委罗荣桓严厉地批评了他,才被迫打的。一盆盆污水全泼在林彪身上。胸怀正气的张正隆,在他的《雪白血红》的自序中愤怒地喊道:“10亿人的泱泱大国,那么多作家、史学家在做什么?”“一会吹捧”,“一会批判”,“变脸儿的史料可信吗”?“历史像个婊子,唯权势者可以弄它一下”!   我对张正隆钦佩又忧心,说:“你的胆子太大了,就不怕有人找你算账吗?”   “刘老呀,”张正隆说,“四野的干部战士一谈起他们的林总,没一个说他不好,有的说着说着就流泪了,我天天在受感动,能不记下吗?下笔的时候,我省了又省,删了又删,生怕给编辑部带来麻烦,才留下这些。”   我算了一下,写林彪的文字全书至少要占15%的篇幅,在这个还在清算林彪老账的共和国,书稿肯定要挨棒子胎死腹中。我警告他:“你别以为改革开放了,政治关口是无论如何不会给你松动的。”   “我已经尽力了,再删再砍,就伤筋动骨了,编辑部怎么处理,是他们的事了。”   我熟知总政的文宣部门,我叫他们是“文艺战线上的公安部”,他们中的老左就像狙击手,只要有人站出来吆喝一声是“反动的”,一本书就会灰飞烟灭。   我去找出版社《星火燎原》编辑部主任王伟,我告诫他:“张正隆的书危险系数高,定会遭到官方的和社会的乱棍齐下,你怎么办?”王伟说:“我考虑过,先到外地发行三个月再回到北京上市,封杀了,我们也不会蚀本。”   王伟很天真。《雪白血红》第一版就印刷了93000册。书在外地卖势很好,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王伟眼热了,忙不迭地就向北京各个书店投售,仅几天工夫,厄运来了。   党政军首脑发话讨伐《雪白血红》   总参军务部原部长苏静从电话里急切地告诉我,说当年东北局的一位老同志看了《雪白血红》,把书举在空中抖动,对他的秘书说:“林彪难道比毛泽东还英明吗?”   刚退下来的一位兵种副司令写信给军委,指责这本书是在为林秃子翻案,要军委马上当头棒喝。   另一位军委领导看了,举起手比画成手枪状,大声疾呼:“把这样的反党乱军的作者留下有什么用?”   这是苏静传给我的信息。苏静是老中将,他的上层活动多,消息灵通,我相信他所说是真的。   更甚者,军事博物馆馆长刘汉中将,给“雪”书列了31条罪状,哪一条都够得上把张正隆打成反革命。   出版社一位领导告诉我,359旅老兵20多人在京西宾馆聚会,正火气十足地批判《雪白血红》,要解放军出版社派人去接受问责。   总政宣传部有人给我透了个更大的信息,正在北戴河疗养的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看了,致信刚上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说《雪白血红》我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它是一部为蒋介石评功摆好、为林彪翻案的坏书,军委必须做出严肃处理。   高层的震怒,反映了事态的严重性已非同小可。王伟主任心急如焚,他邀来《解放军报》文化处的编辑商量对策。我闯去了。军报同人的意见是,由军报发篇评论文章,肯定《雪白血红》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生动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广大指战员的英勇无畏,由于作者是新手,第一次写战争回忆录,不甚了解我军革命文化的传统,缺乏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敌我,和平民主提得过头了,过多地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资产阶级的人性,过当地记述了林彪的指挥艺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插话:如若从学术上说,可能平息不了大家的争议,还可能挫伤读者的认知。是不是找几个辽沈战役的当事人,如胡奇才(纵队司令)、莫文骅(纵队政委)、蒲锡文(司令部地图科长)等人写出些回忆文章,他们都曾在战斗的第一线,所处的地位和角度都好,对广大读者更具有亲和的说服力。军报的两位表示不同意,认为会挑起一场内战,后患难抑。   军报评论文章未出炉,沈阳军区三个老红军的指控信送到了军委,总政宣传部已放风要批“雪”书。王伟紧张了,他担心的不止是封杀,还有可能对编辑部进行组织处理。他找来张正隆,要他马上改动原著,提示他:增强人民战争思想的主线;不要偏离我军的“伟大、光荣、正确”;淡化林彪的功绩;删除对我军的黑色描述(如359旅把他们在南泥湾种的鸦片,带到东北做军费开支等)。   陈沂去见江泽民,挽救作者   正好,陈沂从上海来京,他是总政第一任文化部部长,1957年被总政打成右派,发配到黑龙江劳改了22年,复职后到上海出任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他在电话里召我去见他。   他每次来京,都要从我这里打探些北京的小道传闻。我立即到上海驻京办事处见他,并把《雪白血红》犯了天条的事给他做了详细汇报。陈沂说:“明天迟浩田(时任总参谋长)请我全家吃饭,我给迟老总说说,要军委手下留情,不要打作者的屁股。”陈沂又说:“你为什么不让张正隆来上海找我?我事先给他写个序就好办多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给他抵挡一阵子。”   我说:“现在真的要靠您了,杨白冰是您的部下,他至少要听听您的说法。”我说的杨白冰,已是总政主任,解放初期,他还只是个西南军区下属的师副政委。   陈沂说:“我这个右派,又大又老,无所顾忌。”   第二天,我带张正隆去见陈沂,陈老慷慨激昂,要张正隆不当软骨头,说:“改的不是你的作品,是你的人品。”他用自己被打成右派的切身体会教育张正隆说:“我写《白山黑水》,是在劳改农场零下40摄氏度写成的。我把林彪写成了正面人物,他既是东北战场的统帅,又是普通一兵。我把手稿交给了江泽民审查,由中宣部下文后出版的,你也可以写信给中央办公厅或军委。”陈最后忠告小张:“你要想当作家,先要学会打官司。”   一天夜间,陈沂从迟浩田那里赴宴归来就和我通了话,说他在饭桌上刚和迟浩田说了个开头,老伴马楠就干扰他,不让他说下去。1950年初陈沂任总政文化部部长时,马楠是《解放军文艺》的副总编辑,陈沂从右派复职到上海任书记处书记,她出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文艺战场的斗争,他俩都吃尽了苦头,她为陈沂担心,不让陈干预这部书。陈对自己部下可以说一不二,对自己夫人总是敬畏三分。陈沂告诉我,他有另一条思路,马上去找江泽民,让他来为《雪白血红》说话。前些年在上海时,江对他很尊重,他俩关系非常密切。 张正隆   大约5天后的清晨,陈沂要我马上去,说他已见到江,江的表态中肯。我高兴地去了。一进门,见总政文化部原部长徐怀中在座,他也是来听陈传达江的态度的。陈说:“江看了杨尚昆给他的信,认为,如何表现我军的重大战役是件大事,不能一出了问题就挖一锹土把它埋了。这是历史,总政要承担主要责任,不能只让一个作者来负责吧?对作者只是个教育提高的问题,要保护作者。”我一听江有如是的表态,一颗悬浮的心放下来了。徐怀中说:“这本书,编辑在处理上有责任,他们老想去冲撞禁区,如果只要删除书中对林彪的描写,只需去掉250多个字,恐怕事情就不会这么严重。”   徐部长原是昆明军区的作家,和他同事的6位作家在作品或言论上冒犯了天条,都成了右派,唯独他的作品,从不在政治上惹是生非。比如他的《她们在播种爱情》,写解放军和藏族同胞军民友情的故事,得到官方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他对《雪白血红》,能精确地计算出250多个字的失误,说明他是很有政治心力的。   作者、编辑隔离反省   实际上,事态并未因陈沂居间说项出现转机。陈沂刚离京,总政就开始抓人了。由总政副主任亲自出马,还带上总政军事法院院长,午夜来到解放军出版社,把该书的责任编辑马成翼召到办公室,对他宣布,他编辑的《雪白血红》一书,犯了政治性错误,要他隔离反省。当即由法院院长把马成翼带走。后来小马告诉我,他被关在总政警卫连的楼上,一日三餐送饭,洗澡时由两个士兵持枪押着进澡堂洗浴,大池里的10多个泡澡的被赶走,小马一个人边洗浴边反思。 左起:刘家驹、马成翼(《雪白血红》责任编辑)、陈沂   我大惑不解的是,出版此书是总政宣传部批准的,小马被指派为责任编辑,对战争生活一知半解,只是给书稿做了些文字修饰。按规定,这部书经过“三堂会审”,编辑主任看过,社长看过,都署有“同意”的批示,同时,付型前还将成书的内容提纲报给了总政宣传部,为什么用高规格抓一个小编辑当“钦犯”?   与此同时,受命写作的张正隆也同样遭到厄运。沈阳军区接到总政逮人的指令,由军区的副政委带上保卫部部长,半夜赶到六十四军驻地本溪抓捕张正隆。由六十四军收押监护。   总政治部以文问罪,加大了对这部书的讨伐力度,急令全军上上下下都要批判《雪白血红》。   这可忙坏了各大区的领导,济南军区的政委正在青岛警备区检查工作,得知要批《雪白血红》,跑遍全城的书店,怎么也买不到,他急不可待,宣布说,谁转让他一本,愿出300元;武汉军区请示总政,说市面已没有此书出售,望能批准自己印刷发给部队;南京军区报来干部需人手一册,连队一个班一册;北京军区认为这是在扩大放毒,批判最好限于中高级干部中进行。总政不知所从,转而电传全军,通报张正隆的人品,说他当红卫兵后,在公社殴打数名干部,有致伤致残的恶行,让人们知道张正隆是“混进军队的坏人”。   后来,形势有了变化。总政主任在西直门总政招待所召开的政工会议上宣布:“《雪白血红》一书有严重政治错误,但我们还是准备解除作者张正隆、编辑马成翼的监禁。”并点着在座的六十四军政委说:“我们把张正隆放了,你们六十四军不要对他有任何歧视。”这位政委会后愤然对我们说:“安排张正隆写书,是沈阳军区决定的,抓张正隆是你们总政下达的命令,放人也是你们说的,我们有什么歧视不歧视的?”   抓人放人都凭领导人出示口谕,无须法律程序,张正隆被关了一个月,马成翼被关了23天。释放后,张正隆对他遭受的无情整治没有怨天尤人,仍保持了刻苦的创作作风,拼尽全力写罗荣桓、韩先楚等人的传记。他在政治上“成熟”了,在军事文学的道路上,懂得绕开“雷区”前行。 燕子沟:血红雪白    标签: 快乐旅行四川甘孜州贡嘎雪山磨西燕子沟红石滩托斯卡纳艳阳旅游分类: 云游天下您此时听到的音乐与歌曲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P1我和“老陈”来这里是想拍红叶的。想不到我们还是来晚了。空手而归不是我们的性格。来一次不容易,总得拍点什么带回家吧。P2利用其它朋友在营地准备烤鸡的时候,“老陈”带上秦MM和我,开始了寻找红石的征程。白雪铺满了山脊,路越来越不好走。我们在山沿上攀爬着。。。。。。P3很早就从那些“好摄之徒”口中听说了燕子沟最精华的景观是红石滩。据考证:这里是世界上红石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正是因为这里有着如此奇特、壮观的自然美景,让不少人知道后,趋之若鹜,慕名而来。P4石头上布满的红色物质,是一种微生物,在高山特有的生态环境内得以繁衍,构成生命与历史相融共存的奇特景观。沙滩里的石头都长了一层红色的苔藓,远远望去,就好象沙滩里的石头都穿上了喜庆的红衣,将这里幻化成了色彩的世界。在冰天雪地的映衬下,真有点“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的意味。P5据说只有在空气质量很好的情况下,这种苔藓才能够生存。曾经有研究院的科学家为将这种石头带出去研究,结果刚下飞机,发现石头上的红色退了,因为空气质量不好,导致石头上的苔藓无法生存。P6P7初见到面积如此浩瀚的红石阵,很是叹为观止。那种猩红如血一般的色彩,刺得人心里止不住地颤粟。实在是无法想像;大自然如此鬼斧神工的神奇。P8 告诉我噻,石头为啥子这样红?  P9我无法回答他的提问。看着这些红石,我能想到的是:“杜鹃鸟啼血染红杜鹃花,声声只为魂牵梦绕的佳人”;“斑竹一枝千滴泪,湘妃泪血唤夫还”。  P10P11想来,这里的红石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情感与故事。虽然沉默无声,却用这血红的色彩表达出了它内心的渴望与炽热。P12 陈科峰 摄P13P14如果你是朝露,我愿是那小草;如果你是那片云,我愿是那小雨。终日与你相偎依,于是我将知道,当我伴着你,守着你时,会是多么绮丽。P15如果你是那海,我愿是那沙滩,如果你是那阵烟,我愿是那轻风;永远与你缠绵,于是我将知道:当我伴着你,守着你时,会是多么甜蜜。  P16P17P18P19P20P21P22P23P24P25P26 P27P28P29P30P31   陈科峰 摄P34   杨靖宇穿过的大衫、赵尚志用过的手枪、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机床……这些是国家一级文物,眼下正静静躺在东北抗联博物馆的橱窗里。日,筹备多年的东北抗联博物馆基本陈列《抗战十四年――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陈列》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1930 年代,辽西地区,民间武装的狙击手。 1930年代,吉林延吉附近,白山黑水间的部落。日军以“匪贼”横行、“孤立无援”等名义,在该部落设立了兵营、巡警局以及“领事馆”警察分署。从30年代初起,日军便开始在吉林延边附近试行建立“集团部落”,以断绝抗日武装与当地人民间的血肉联系。   这是第一个专门为抗联成立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幢白色建筑,位于哈尔滨一曼街,与东北烈士纪念馆毗邻。街名是1946年改的,以纪念女英雄赵一曼。这是一座充满着东北抗联气息的城市,到处可见以抗联烈士命名的街道、公园和学校:以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命名的兆麟街、兆麟公园、兆麟小学;以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命名的尚志大街;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命名的靖宇大街、靖宇公园……   曾活跃在东北三省的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在白山黑水间与数倍、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彭真曾如此感慨:“我们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事最艰苦:第一件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是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3年游击战争;第三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改组军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之后迅速发展,高峰时达到11个军共三万多人;1940年,还是东北抗联,却只剩下两千多人。   战乱中国,风云诡谲。这四年,正是东北抗联最辉煌、最热切,同时也是最艰苦、最惨烈的四年。 上山抗日   “营房里,中间有两个用大汽油桶做成的火炉子,下面垫了几块大石头,炉子里烧的是大块的??子,火势很旺,连炉桶子都烧得通红。炉子上方是天窗,从那往外直接冒出炉子里的烟气和火花,夜间远看就像放烟火。火炉两侧是长长的大板铺,铺上有好多人,躺着的、坐着的。”   1936年冬天,女孩李敏跟随一位地下交通员,走了两天两夜,来到位于小兴安岭帽儿山的抗联第六军第四师营地。她刚满12岁,被安排在炊事班淘米做饭,成为年纪最小的女抗联队员之一。   80年过去,李敏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一切。在哈尔滨一幢独立院落中,她身穿紫色衬衣,下身是一条深绿色军裤,头发倔强地立起。除了走动略显迟缓外,92岁的她仍能自如交谈、写字。2013年,她的回忆录《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一书正式出版。   李敏出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梧桐河村,父亲是一位念过几年私塾的朝鲜族农民。家乡被日寇占领后,父亲哥哥都离家参加了革命,母亲弟弟先后去世,她成为事实上的孤儿。从小,她跟随着来村工作的共产党员,加入了儿童团、宣传队,一心想跟着父兄的步伐“上山”。   “上山”是那时参军入部队的俗称。像李敏这样成了孤儿,又属于“抗属”,在地方上的处境十分危险,自然而然走上抗日之路的不在少数。另一位老兵翁君庭,6岁没了父母,后来四处流浪,给大户人家当小工,直至走上了抗日道路。老兵于万发,小时候父亲被日本人抓劳工去修中东铁路,饥寒交迫,最后被日本人折磨而死,他便愤而离家抗日。   这些吉林籍抗联老兵的口述实录,由曹保明带领的团队采集而成。曹保明是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15年3月底,正式发起“东北抗联老兵口述史”寻访活动。五十多名志愿者在两个月里,“抢救”出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东北抗联故事。   李敏上山时,距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正式成立不过几个月。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合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   据东北抗日联军组织条例规定,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人民革命军、义勇军、自卫队、救国军、抗日山林队等的联合组织,各军都取消原有番号,统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军第×师第×团。   1936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组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师长夏云杰,张寿?]代政治部主任。比第六军成立更早的,是2月的第五军(军长周保中)、3月的第二军(军长王德泰)、第四军(军长李延禄),7月的第一军(军长杨靖宇)、8月的第三军(军长赵尚志)。   如果再往前追溯,六军诞生于1932年10月,是中国共产党汤原中心县委创建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靠缴获的12条长枪起了家,历经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等几个发展阶段。   12岁的李敏第一次见到政委张寿?]时,只觉得他是个严肃的人。在灶台边,张寿?]问她晚饭做了什么,李敏害怕得没敢抬头,吱吱唔唔地答不上来。一旁的司务长替她报告,晚上做了小米饭加盐豆。   不久,李敏被分配到被服厂,制作军衣军帽。胸章是“东北抗日联军”,左臂红色臂章“反日救国”。上衣接近中山装,裤子为马裤状,下边有扣子,帽子是苏联样式,带五角星的红疙瘩帽。军服主要是黄、绿两色,如果运进来的是白色布,李敏和战友们就用黄菠萝树皮放进铁锅里煮,给白布上色。   这一年秋季,日本侵华关东军参谋部为熄灭下江人民抗日烽火,策划了以伪三江省、滨江省为中心的“秋季讨伐”,自10月1日开始向活跃于松花江下游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军及其他抗日义勇军发动全面围剿。   李敏很快遭遇了第一次真枪实弹的战斗。她跟着队伍去背粮,中途到达山顶休息时,发现一小队日本骑兵正在接近。队伍在两个山头埋伏,等到敌人进了卡子口,同时开火。打了二十分钟,敌人害怕有埋伏,不敢恋战,扔掉一匹马走掉了。   刚开始时,李敏有些害怕。她还没有枪,一直被按倒在地上。司务长不让她抬头:“这叫打仗,不是看秧歌,枪子儿没长眼睛,知道不?一点都别动!”等到这一战结束,队长告诉她,这不算真打。要是真开火了,才没有这么简单轻松。   抗联第六军组成后,便和抗联第三军协同作战,以汤原为基地,开辟了依兰、桦川、富锦游击区。经过半年多的英勇奋战,才粉碎了敌人的秋季“讨伐”,抗联六军声威由此大震。到1936年末,全军已发展至1500多人。   东北抗联成立后,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又陆续收编和改组了不少抗日义勇军、山林队。到1936年秋天,抗联第一军就收编了各种抗日队5000多人。   1936年9月,一支从伪宽甸县公安队哗变出来的于万利部队,主动找到杨靖宇:“我叫于万利,外号于黑子,我有200多人,是从伪县公安队里拉出来的人马。我是一个中国人,死也不想当亡国奴,不愿给日本当汉奸走狗,更不愿意替日本人杀中国同胞。我决心跟你们打日本。” 5月13日,92岁的东北抗联战士李敏在黑河市孙吴县日军战壕遗址参观。图/IC   后来,杨靖宇正式宣布,于万利部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直属独立旅,于万利任旅长。为了欢迎他们,杨靖宇还特别指示,买了四口肥猪送给独立旅。   从年10 月,除了一直由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前七个军之外,第8、9、10、11军又陆续成立。这4个军都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中共党组织派驻一批政治工作干部加以改造。   以第八军谢文东为例,谢文东本是黑龙江省依兰县大地主。日本占领东北后,为安置移民强占土龙山,侵犯了地主利益,谢文东便组建了一支农民抗日自卫军,举起了抗日旗帜。1936年9月,谢文东的这支民众救国军被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下编3个师,谢文东任军长,活动于方正、延寿、依兰、勃利、林口等县。   特别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引起了东北抗日斗争的新高潮。一些伪军也发生哗变。如伪军二十九团,团长赫奎武率领900多人,携带机枪22挺、大炮五门和各种新式步枪参加了抗日联军,被编为抗联第八军第七师。   “东北抗日联军十一个军相继建立阶段,即1936年初至1937年末,是东北人民武装抗日斗争发展的高峰。”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东北抗联史研究专家赵俊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抗联发展鼎盛时期,11个军达三万多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游击区,活动区域遍及七十多个县。 投奔共产国际   东北抗联的成立,引起了日本的恐慌。从1936年起,日本开始实行“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对抗联部队进行连续不断的讨伐。日本侵略者不断往东北增兵,关东军由20万猛增至40万。   秋冬时节,正是抗联难以隐蔽、难以御寒、难以活动之时。为了冲破日寇讨伐,抗联各路军不得不率军远征,从敌人防守薄弱的环节突破包围圈,开展游击战争,以开辟新的根据地。   齐齐哈尔市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龙,是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的外甥,研究东北抗日联军多年。他76岁了,声音略带沙哑,精神矍铄,乐意讲述赵尚志的抗联故事。他说,与日伪军相比,东北抗联战士的装备、军事训练差距很大,但战士们采取长途奔袭、声东击西等战术,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   《中华民国资料史丛稿》转载了某日军材料所述的“游击队战斗纲要”,称共匪“战斗原则有三:一,坚决的进攻精神。二、袭击敌人的弱点。三,秘密的准备和迅速的行动。”   此外,这份材料还记载着,游击队奇袭的时间和方式是:一、夜间睡眠时;二、吃饭休息时;三、通匪者的策谋;四、欺骗奇袭。   至于“欺骗奇袭”,材料记载了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战斗”:游击队先是劫持了一辆从佳木斯开往依兰县太平镇的旅客汽车,随后约20人乘坐这辆车,在下午五点左右到达大石羽白屯自卫团办公室。   下车后,游击队告诉自卫团员,自己是从三江省公署来的。自卫团员误以为是真正的工作队,按要求给他们看了已有的枪支账簿,“他们说:‘在你们附近有很多的匪贼,你们为什么不讨伐?如不讨伐,工作班要收回武器。’就这样骗取了枪枝弹药。然后又说,你们虽处在自卫团的位置,但穿着与身份不相称的服装,要求交换服装。”   这时,自卫团才发现自己上了当,但为时已晚,被一举歼灭。   不仅能打游击战,东北抗日联军也能打进攻战;不仅每个部队能够独立作战,而且也能进行大部队联合作战。1937年2月,抗联三、四、五、八、九军代表在方正县洼洪九军军部,开会决定由各军抽出一部,组成联合部队,由五军军长周保中和九军军长李华堂共同指挥,于3月19日攻打依兰县城。   这次攻打依兰战斗,是东北抗联成军后第一次多军联合作战,粉碎了敌人“确保县城安全”的企图。当时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以“东北抗日联军,攻入三姓详情,出奇制胜,日寇狼狈不堪”为题,报道了战斗胜利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依兰县城,南面部队一举围困了南大营伪军驻地,得到了在伪军二十二团地下工作者的内应。事实上,在东北抗联的斗争中,伪军是一个可以争取、非常特别的存在。   曾有一位驻在双岔河的伪满军马营机枪连纪连长,被杨靖宇部队争取了过来。这位连长承诺,日后如果奉命围剿,只要抗联部队向天上打三枪,他就向天上还四枪(称“三老三四枪”),作为联络暗号,保证不伤害抗联。   当时,事先双方联系好,佯装交火,伪军胡乱放几枪后,扔下许多新枪和子弹便撤退,让抗联取走,而抗联也扔下一些破枪让对方捡回,当做“战绩”向上面报账请赏。   冯仲云在他所著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记载,有一次在与日本作战时,第一军自己的火力不足,在战场上现将伪军的轻机枪借了好几架,把日本人击退后再归还给伪军。   “不过,这些都是在1937年之前的事情了”,东北抗联史专家赵俊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之后随着日军统治加强,伪军哗变的例子在七七事变后短暂变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少――比如,曾被编为抗联第八军第七师的伪军二十九团,没过几个月就又叛逃回去了。   1938年6月,还有一个名叫福间一夫的日本人,加入了杨靖宇的部队。福间一夫30岁左右,小个子,满脸连毛胡子,有点罗圈腿,是东亚土木会社的日本籍工人。他说,自己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希望制止这场战争。被打动的杨靖宇,将福间一夫分配在教导团机枪连当战士,被编为“八号”。他与中国抗日战争并肩作战2年零5个月,于1940年11月不幸牺牲。   从1935年起,地处东北的抗日联军已经和中共失去了联系。杨靖宇曾两次西征,希望能联系关内,却以失败告终。在“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战争八年间,抗日联军始终未能与中共中央联系上。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崇敬,且地理位置与苏联为邻,东北抗日联军开始与苏联联系,直接接受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活动区域的需要,东北抗日联军逐渐从11个军改编为3个路军。1936 年 1 月满洲省委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撤销后,东北地区相继成立了南满、吉东、北满三个省委,分别领导抗联第一、二、三路军。   “这三个省委是平行的,谁也领导不了谁。东北地区始终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和集中领导的中共东北省委员会。自此,北满、东南满、吉东三地区的抗日各自为战,自行其是,未能协同,也很少配合。”赵俊清分析说。   三个地区的抗日联军,虽然协调过军事行动,但在政治上,领导人的认识并不一致。他举例说,比如,初期对“抗日反满不并提”的说法(即只提抗日,不提反满),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和第三路军政治委员冯冲云基本同意,但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却不同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抗日进程。 风餐露宿,征马踟蹰   与治安肃正计划同时,日本人开始实施“集团部落建设计划”,采取“民匪”分离的政策,断绝了东北抗联的补给。据满洲国警察史,到1938年,日本在黑龙江境内就建设了集团部落6000多个。   集团部落,是指日伪军持枪荷弹,强迫农民烧掉自家房屋,迁到指定的地区集中居住。部落的周围建起铁丝网、炮台、水沟,根据需要布置治安队、伪军或日军驻扎防守,以对外防御,对内监禁。一般以 80 至100 户为一个部落。   为了彻底断绝人民群众对部队的支援,日本人规定了粮谷配给制度,各家不准存有余粮 ,私人也不允许买卖。不准在集团部落之外种植可供直接食用的苞米、土豆之类农作物,就连农民走出集团部落外出干活时,随身只能携带一顿的口粮。   失去了补给,抗联战士只有袭击敌人据点及其监护下的交通站点、木厂、采金场,从敌人手中夺取粮食。另外,松子、橡子、树皮,还有各类野菜也成了美食。   一位名叫王明贵的老战士回忆,“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最好的野菜是韩葱,长在山坡上。枪头菜、菠菜、山白菜、明叶菜、二荚芹、河菜等都是我们常吃的野菜。夏季还可以吃蘑菇,黄蘑、松蘑、木耳等都长在朽木上,到处能采到。有时我们还能吃到各种飞禽走兽,靠打猎 改善生活。”   然而,一旦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季,这些就都没有了。大多数抗联战士们不得不过起风餐露宿、有一顿没一顿的艰难生活。   1938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山崖,“雪厚得没过膝盖”。日伪军趁着大雪,进山对抗联部队进行围剿。这一天,李敏所在的被服厂和医院被日军包围,指导员裴成春在阻击中身负重伤,她对李敏等人说:“你们快走,我在后面掩护!”   当时,西面是悬崖绝壁,数丈深渊;南面是又宽又长的雪沟子;东山较近,有树木可以隐蔽。李敏趟着积雪开道,却没见人跟上来。转身一看,本来跟在身后的战友又被包围了。   不远处,一个骑马的日本军官马刀一指,“哒哒哒”一梭子弹打来。身形瘦小的她,滚进倒掉的大树根下、一个雪窝子里隐蔽起来。她躲着,听见外面日军抓走了其他战友。这次战斗,1个女兵排,只剩下李敏突围出来。   日军走后,她只身一人,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夜晚,听见狼的嚎叫,看到“死去战友的尸体都被狼给掏了”;天亮了,捡起地上的死老鼠烤着吃。她还曾遇见过一支部队,本以为找到自己人,走近后,通过地上的粪便辨别出是日军,“大便是黄色的,是吃粮食的;我们同志吃的是树皮草根,大便都是黑的。再往前走,地上有手纸,白色的,肯定是日军。”   李敏转身逃跑。最终,她在河边遇见另一支抗联队伍,一下子哭得晕倒在地,幸而得救。   之后的那个大年三十,李敏和战友们吃了一顿“大餐”:烤羊皮和煮?}?B鞋。把?}?B鞋泡在雪水里,洗干净去去味儿,再煮熟。?}?B鞋是山里野猪皮做成的,熬上大半天,就发软变成了胶。   由于长期吃不上盐,有的战士全身浮肿,肿得连眼皮都睁不开。衣服破烂到不能遮身,补上麻袋片,用椴树皮打麻鞋穿。怕冻掉耳朵,用破布条把头发拢起来、把耳朵绑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一首创作于西征途中的《露营之歌》描绘了这一切。   在哈尔滨鞍山街一处幽静的院落里,92岁的李敏随意哼唱了起来,“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这些抗联歌曲,她几乎每支都是张口就来――这军歌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甚至在战斗进行中,靠这歌声就争取了一部分伪军放下机枪。   她至今记得年间,有时几天吃不到粮食,“胃饿得没有知觉了,缩成一个小包;摸摸肚子,一根根的肠子好像都数得清”。   冻死饿死、掉队的,大量的非战斗减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李敏行军穿越一条冰河时,意外看见冰面上有一个穿着土黄色军服的战友,拿手一碰,战友就倒在了冰面上。还有一位炊事班长,在路上靠着树休息,拿出烟袋想抽一杆。烟袋拿出来了,突然就死去了。   早先的抗联军装,颜色和样式统一。后来,因为统一颜色的布匹很难得到,颜色就不能统一了。1938年后,环境困难,只能有什么穿什么。有穿工人和农民服装的,也有穿伪军的,去掉日军的领章和帽徽穿日军服装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的重点,从北满转移至东南满地区,即吉林、通化等地,也就是抗联第一路军活动范围,矛头直接对准了杨靖宇及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   “对捕杀匪首的部队和个人,由日本军及满洲国军发给巨额奖金。”当年4月,日本人发布了一份要捕杀的抗联60名高中级干部及赏金规定,第一名是杨靖宇,悬赏金额1万元。利用叛徒,日军还摧毁了很多一路军的密营。   与此同时,在抗联活动区的大小城镇,日用必需品实行专卖,以辉南县为例,凡购买食盐三斤以上、面粉二袋以上、袜子五双以上等等,都必须携带伪警察署发给的“物品购买证”及“通行许可证”,否则就要加以处罚。抗联处境越发困难。   1940年1月末,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杨靖宇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后陷入敌人包围圈。2月底,身边战士陆续战死或撤退,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2月23日,在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敌人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县城,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头颅用铡刀铡下。经医生解剖,发现他的胃中一粒粮食都没有,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随后,为了“宣扬战绩”,日军将杨靖宇头颅游街示众。   “记得杨司令被杀害后,他的头装在一个四方的琉璃盒子里,让四个老百姓抬着,上抚松一带村屯游街。他是四方脸,长着胡子。那是在老林里被日本人追赶,长时间没有刮胡子”,抗联老兵白庆臣对曹保明回忆着,潸然泪下,“如果有一碗热汤,也许杨司令就不会死的。”   白庆臣88岁了,是吉林省白山市抚松仙人桥镇人。他记得,抚松县城有160多日军,把守着北门外的??牛岗。县城有个叫牛市的地方,日本人专门在那儿杀人、砍人头。之后,把人头在鼻梁子和眉心处穿上绳子或铁丝,挂在那里,过些日子烂了,人头掉下来,狗就啃……   记录越深入,曹保明越感记录这些抗联历史的必要。年初,吉林省民政厅提供给他们全省271名抗战老兵名单,但实际采访时,已有10%左右故去;30%~40%左右伤病,不能接受采访;15%左右去了外地儿女家或别的敬老院、荣军院而无从寻见,只剩下将近30%左右的人接受采访,整个过程艰难曲折。 下山和叛变   1939年,李敏的部队进入了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桦川县,来到了一个名叫申家围子的地方。申家围子的保甲长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留着两撇小胡子。他的家境不错,有三间大草房。这保甲长多少有些文化,知道一些事情。他告诉李敏和战友们,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在1938年秋冬下山了,第九军的李华堂部也下了山――“当时所谓的下山就是叛变投敌”。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路军的密营房。图/FOTOE   1938年以后,东北抗日斗争进入艰苦时期,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开始组织部队向西远征。不料,谢文东拒绝了总指挥周保中的西征命令,潜入深山密林。此后,第四师发生叛变,第二师、第三师等师长也随后投降。   日,八军军长谢文东身边只剩下24个人了,在依兰土城子向日军投降。至此,这支由土龙山暴动而起家的抗日联军第八军全部瓦解。抗战胜利后,谢文东还接受了国民党当局的任命,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相对抗,不过这是后话了。   抗联部队本就成分复杂,有溃散的东北军,有占山为王的山林队,有杀富济贫的勇士,也有战场倒戈的伪警察。有人为抗日,有人为谋生。战乱社会,平民若想不被饿死,当兵是一种选择。然而,随着战斗条件的日益残酷、形势日益严峻,一旦部队物资断绝,食不果腹,自然有人发生动摇。   杨靖宇的牺牲,也与叛徒有极大关系。程斌,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1938年7月,程斌叛国投敌,被日军任命为队长,组成“程斌挺进队”,骨干都是原一军一师投降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共29人。最终,程斌带领着“挺进队”,把一手将他培养起来的杨靖宇逼入了绝境。   此外,抗联第一军军需部部长胡国臣、第一军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安光勋也都投了敌。这三人将抗联第一军的核心机密全部供述:军部地址、战略战术、通信联络方法、武器粮食的补充办法、中共的组织系统,等等。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警卫旅的部分指战员。图/FOTOE   不久,李敏自己也遭遇了一次叛变。一次双鸭山战役后,部队牺牲了好几名同志。这时,陈绍宾师长坐在山坡上一直唉声叹气。看到另一位掩护同志的白福厚团长回来,陈绍宾开始说话了:“人也回来得差不多了,我就和你们说说吧,我这个师长是不能干了!你们都走吧,去自谋生路吧,愿带枪走的可以带枪走,带枪走还能混碗饭吃。我这里还有点钱,可以每个人给你们两元钱。”说完了,他又重复了一遍:“不行了不行了,我这个师长不能当了,你们都走吧……”   那时候,部队的经费都是由最高领导保存的。陈绍宾一边说话一边解开了上衣,李敏看到,上衣里面有一个像子弹袋一样的钱袋子,里面一格格地装着钱。   看上去不像是玩笑,李敏头皮簌簌地发麻,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师长应该说的话吗?这到底是怎么了?看看身边,大家都不知所措,不自觉地将手放到枪上,互相用猜疑的目光巡视,看着事态如何发展。   这时,白福厚团长挺身而出:“不行!我们是要打日本鬼子的!来,愿意跟我走的站出来!”李敏擦了擦眼泪,站了出来。随后,指导员、副官、军需官都站到了白团长一边。最后,几乎所有人都站了出来。   陈绍宾眼看着没人响应自己,最后无可奈何地也跟了过去。   从此,陈绍宾的举动,一直让李敏觉得怀疑。比如,陈绍宾领着他们,说要去缴赵尚志的械。李敏不明就里,只是跟着去了。两方都有怀疑地对峙了下,用枪抵了胸口,差点没打起来。   陈绍宾,曾由苏联回到军部,报告了“苏联远东军区负责人海洛要求北满抗联负责人去苏联商议重大事情”的通知。随后,北满决定派赵尚志赴苏联。1938年1月下旬,赵尚志过了黑龙江,但一到苏联就被扣留,审查了一年零四个月,直到1939年才放回来。   陈绍宾原是抗联六军第二师的代理师长,据此被赵尚志、周保中等怀疑为奸细,1940年被撤销职务后逃跑,1941年,因抢劫民财分赃不均而被同伙杀死。在抗联队伍中,陈绍宾是个备受争议的人――李敏则认定,陈绍宾就是个奸细。当时解散部队,是为了投敌。   那之后,白福厚团长带着李敏和战友,一路战斗至黑龙江边。在江边,遇上敌人狙击,李敏一行乘坐小船进入了苏联国界……   从1940年冬起,抗联部队除留少数部队就地坚持游击作战外,从南北两个方向越过冰冻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进入苏联边境进行休整。这是抗联领导人与苏共远东地区党的代表多次协商后达成的协议。这些部队,就是后来的抗联教导旅――八十八旅的前身。   此时,抗联部队已经从高峰时的三万多人,打得只剩下两千多人了。   日伪资料中,有关于东北抗日部队在年间活动的次数统计。1935年,抗日部队出动39150次,为最多,以后每年依次递减。1936年,36517次;1937年,25487次。直到1939年,骤降至6547次。到了1940年,只有少得可怜的2667次,连高峰时的零头都不到。   李敏家的院子里,沿着墙根摆放着一溜抗联英雄的纪念碑。会客室里,墙上挂满了东北抗联各军长师长的画像。醒目位置,是最新挂上去的一个大幅新闻: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说,“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这让李敏很是振奋。   采访结束时,92岁的她执意要送记者出门,“说抗联的事儿,我一点儿也不累!”过了一会儿,这位老人声音黯淡了一些:“他们都死了,只有我还在。如果我还不说,谁来说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斗小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