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武王一怒而天下安安天下之名的意思是什么?

[转载]“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我见
全球功夫网讯:凡练太极拳、八极拳者,均喜欢以“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这一著名语句,来形容太极拳和八极拳,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习武之人耳熟能详的名言,被理所当然的理解为是指太极拳和八极拳而言,并以此印证太极拳和八极拳的知名度和悠久历史,但这些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只是体现我们练习“二极”拳术者对八极拳和太极拳崇尚的一种心态。由于此言出于何时、由何人所讲,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定论,又无详尽历史资料佐证,或许只是民间传言也未可知否。语言的出处源于文化,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典故,都记载于古人留下的经典里边。多读史书和经典,就会使我们更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和历史精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之内。如清代著名经学家、思想家戴震所言:“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谓“文以载道”,是说经典文词是承载道义的关键。“所以成词者字也”,能够组成一句话的是字,只要打通了字词本义,方可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学习经典、阐释典故关键在字词。不可“得其制数,失其义理”或“得其义理,失其制数”。
“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从太极拳和八极拳两个拳种的名称中,可以推测古人对这两个拳种的称谓,是深受着古代文化影响。如今这句话的出处已不重要,关键是这句话的典故所指,按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字与词间分析寻找其含义,并可对此做以探讨,其中“太极”和“八极”两个词,与太极拳和八极拳的字虽相同,但其意却大相径庭。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其一,这句话字里行间词句的含义及历史背景,其二,“太极”和“八极”两个词与太极拳和八极拳产生的时间差异所导致的词意变化。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清楚这句话与太极拳和八极拳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以这句话用于强调太极拳和八极拳也无可厚非(今天“太极”和“八极”已然成为太极拳和八极拳的代名词了),关键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从文化的角度了解太极拳和八极拳,非生拉硬套、似是而非的解释,避免产生误导。
我们仔细翻阅一下史料,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典故,不难看出,此句话中的“太极”、“八极”两个词与我们现在武术中的太极拳、八极拳无任何关系,更谈不上两个拳种的代名词。
)“太极”和“八极”两个词源于古代文化
“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是一句著名的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太极”和“八极”一词早于武术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太极”一词更早于“八极”一词数百年。周文王作《周易》以六十四卦反映了他的世界观,而用为首的乾坤两卦代表天地。孔子在《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太极是指混沌未分的一,这个“两仪”就是阴阳。可以说“两仪”是指天地,天为阳为乾,地为阴为坤。阴阳也代表了乾坤,在这里“太极”一词可说是指哲学范畴的用语。“太极”一词的出现,是距今两千五百余年前的战国时期。&
西汉刘向在《原道训》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人间训》:“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本经训》:“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和”。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也,言其远”。
《大鹏赋》:“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自两千年前的西汉以后,“八极”一词曾屡屡出现。“八极”一词在当时主要是指广阔的区域而言。也许是“太极、八极”两个词的产生,才为今天的太极拳和八极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文”与“武”是古代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代名词
文和武是两个字,组在一起是一个词。以这个词作为经典的成语有很多,如: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指的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结合,治理国家。
文武双全。指文才和武略,有文王和武王的才略。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指遵循饶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之制。从以上的成语中可以看出,古时的“文”“武”二字,多用以解释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简称。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级定乾坤”的第一个字,体现的即是“文”“武”二字,指的就是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古人对文王与武王的崇拜,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高度评价文王和武王在治国安邦中所采用的政策和手段,而这些治国谋略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就是周文王与周武王。因为周朝是我国古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开始,文王姬昌以仁德治国而闻名。《诗经》中《文王》这篇诗,大力颂扬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朱熹《诗集传》据《吕氏春秋·古乐》篇为此诗解题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郑玄笺注:“受天命而王天下,治立周邦。”可见当时古人对周文王有着很高的评价。
周文王(姬昌 公元前1152年一公元前1056年),商末周族领袖,在位五十年。当时,正是商纣暴虐,百姓多有怨声载道之时。文王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期间,国力大增,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西北沁阳镇)、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当时已有“三分天下,其二归周”之说。此时文王已为铲除民不聊生的商朝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尚未出师便去世。文王生前根据伏羲氏的八卦演绎出了六十四卦,推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既神秘而又极富哲理的文献一《周易》。
周武王(姬发 周文王的次子。公元前1087年一公元前1043年),西周的创建者。武王继承其父遗志,推翻了商朝的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君。武王以德仁而行天下,在灭商的准备中,抓住时机,观兵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演兵。待时机成熟之时,亲帅大军及各路诸侯伐商。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至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一周朝。史称“武王灭商”。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广泛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灭商的过程中,他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兵马直捣商纣老巢,大败商纣王。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广大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以”。《孟子·离娄上》。
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巩固政权,治理好国家,武王特意虚心向众臣们请教安邦治国之道,并根据其讲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以法治国的手段,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文王与武王的安邦治国理念,为中国历朝历代都视为神圣的真理,并教育后人:大念我幼童子与继文武无穷之道。《大诰》:“成王前人,故为‘文武’也。文武有大功德,故受天命,又当布陈文武受命所行之事也”。“纣为昏虐,天下不安,言文王能安之,安天下之王为文王也”。在治国之略上,有问曰:“言四国不安,亦在天子诸侯教化之过。自责不能绥近以极远”。有答曰:“顺文王安人之道,有旨意尽天下疆土使皆得其所”。周文王在位,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天下诸侯多归从,使其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伐纣灭商而得天下。因此,可以说,文王德仁,三分天下有其二,武王伐纣,灭商一战定乾坤。
(三)“安”与“定”分别指文王和武王治理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手段
“安”定也。安稳、安抚之意。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定”,安也。平定、制定之意。“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吕氏春秋,孝行》。
“安”与“定”两个字,是意同字不同,代表了古人对周文王和周武王治国所采取的不同手段,或可称之为策略。文王在位并未真正得到天下,只是以安抚策略顺应民意,使其天下诸侯多从之,为其武王得天下奠定了基础。武王在文王基础上,举天下诸侯之势,以武力伐纣灭商一仗定乾坤。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制定法律维护国家利益,奠定了周朝大业的发展基础。孟子说:“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文王之勇,是为了维持正义。“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武王之勇,是伸张正义。因此说,文王安邦,武王定国。
(四)“天下”与“乾坤”形容广阔的区域
《周易》开篇的“乾”“坤”两卦讲的就是天与地。天与地是中国传统思想基本的出发点。“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地”为坤,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时间为“大”,空间为“广”。即“太”为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八”为广,“其广无边,其近无沿”。“太极”和“八极”两个词的含义即是广大的意思,同“天下”与“乾坤”相对而言,天下即是乾坤,因此说定乾坤者得天下也。
从以上四点分析来看,无论从历史的时间上,还是从历史的背景上,“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句话,实际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安邦定国之术,而非武术。只是出现了拳术之后,后人根据拳术的特点,取“太极”和“八极”两个词,赋予了两个拳种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太极拳和八极拳的神秘色彩。“太极”和“八极”两个词,既然和武术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在今天引用这句话,也只是具有象征性意义了。不过,象征性也罢,实质性也罢,太极拳和八极拳均是我国武术中的名拳,而“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句话,也成为当今武术界脍炙人口的名言。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罗辉:伯夷、叔齐之仁与武王伐纣之义
儒家网罗辉
文/罗辉 进军朝歌 漫画(资料图 图源网络)伯夷、叔奔兄弟为了让国双双出逃隐遁,听说西伯昌善于尊养老人,就去投奔。可是到了周国,西伯去世了,而武王载着他父亲的木牌位,追尊谥号为文王,向东去讨伐商纣。于是伯夷、叔奔拉住马缰绳劝谏道:“父亲死了还没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君王,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自然没有因此而停此伐纣。武王平定殷的祸乱之后,天下人都归顺周国,而伯夷、叔齐认为这很可耻,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为食,终于饿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对于这种伯夷、叔齐清介的品行,夫子在《论语》中有四则评价。《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东海先生解之曰:“伯夷叔齐清高狷介,恶恶贱不肖,本来容易招人忌恨,难为人容。可是,由于他们胸无城府,不念旧恶,别人也不怎么怨恨他们。”(《论语点睛·公冶长篇》)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朱熹《论语集注》)《论语·述而第七》夫子认为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于此,东海解曰:“在世人眼里,伯夷、叔齐宁愿出逃而不要王位,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虽然是自主的选择,内心或许有怨气。孔子认为他们是求仁而得仁,自当无怨无悔。”(《论语点睛·述而篇》)程子曰:“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终无怨悔,夫子以为贤,故知其不与辄也。”(朱熹《论语集注》)伯夷叔齐 漫画(资料图 图源网络)《论语·季氏第十六》“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既为大国之君,又有这么大的势力。可是,当他死的时候,人民却想不出他有什么善行可以称道的。而古时候伯夷、叔齐兄弟俩人,虽然在首阳山下受饥挨饿,最后因此而死了,可是他们的善德善行流传到了我们当今时代,人民还在称扬赞美他们。齐景公 漫画(资料图 图源网络)《论语·微子第十八》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于此,孔子又评价伯夷、叔齐二人,说他们不肯屈降意志,不让其清白之身蒙受玷辱。郑注:“言其直己之心,不入庸君之朝。”皇疏:“夷齐隐居饿死,是不降志也。不仕乱朝,是不辱身也。是心迹俱超逸也。”(朱熹《论语集注》)以上是笔者罗列了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并对之作的解说。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伯夷、叔齐品行的评价是:“求仁而得仁而无怨。”这也应该是孔子对伯夷兄弟表达的深深的理解和赞赏。正如程子所云:“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孔子赞赏伯夷叔齐 漫画(资料图 图源网络)孔夫子如此称扬伯夷、叔齐,许其为“仁”,是不是说,夫子就认可他们认为的武王伐商纣王就是不仁不义的呢?显然不是。因为孔子对武王伐商也是称道的。《论语·八佾第三》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东海先生解之曰:韶也称大韶,上古虞舜时的乐舞。古解,韶就是绍(继承),舞乐表现了“舜绍尧之道德”。武也称大武,《诗?周颂》中有《武》篇,为武王克殷后作,是赞颂武王武功的乐舞歌词。舜继承尧的事业,达到天下大治,武王伐纣救民,应天顺人,其功一也,所以其音乐都尽美。不过,舜之德,性之也,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以征诛而得天下,所以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是仁义之师,即使是为了天下百姓发动的正义战争,毕竟动用了武力,终究不够完美和理想。钱穆说:“舜以文德受尧之禅,武王以兵力革商之命。故孔子谓舜乐尽美又尽善,武乐虽尽美未尽善。盖以兵力得天下,终非理想之最善者。”(《论语点睛·八佾篇》)另外,孔子在周易革卦彖传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在《中庸》一书中孔子又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由此可知,孔子对武王革命是充分肯定,虽然这场革命动用了武力,但为了解民于倒悬,实是出于不得已,是出于孔子所说的“唯者能好仁能恶人”。周武王 漫画(资料图 图源网络)孔子对伯夷、叔齐之仁与武王伐纣之义都加以称许,是不是有矛盾呢?或者是夫子两边讨好的乡愿之词?我以为不是的。孔子之所以对双方都给予称许,本身双方就是值得让人称许的。伯夷、叔齐品行高洁,充满仁爱之心,能够做到“泛爱众”。而武王呢,则是顺天应人,解民于水火,更是大仁大义。但毕竟伯夷、叔齐与武王不同道,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正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我想孔子对于他们,可能正是出于这种理解吧。但毕竟伯夷、叔齐之仁与武王伐纣之义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们再来看孟子对伯夷、叔齐的评论和对武王伐纣的评论。《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说:“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在这里我们看到,孟子也是称许伯夷为“仁”。《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伯夷伊尹何如?”孟子回答说:“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孟子·万章下》孟子又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因此,孟子对于伯夷的这种品行称赞说:“伯夷,圣之清者也。”又说:“伯夷隘,君子不由也。”从这里我们又可看出,虽然孟子称赞伯夷为圣之清者,但又认为其狭陋,为君子所不取。而孟子则对于武王伐纣是大加称许的。《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于此可知,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因为纣已沦为暴虐残贼的独夫,失去了为王的资格,故武王伐纣是诛一夫贼人而已,是“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由此可知,武王伐纣是大仁是大义是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结合孟子对伯夷品行的评价和对武王伐纣的评价,我们知道孟子虽然称许伯夷、叔齐为“仁”、为“圣之清者”,但正可能因为其过于“清”,所以在对待武王伐纣问题上是狭陋的,可用得上“伯夷隘,君子不由也”这句评语。也就是说伯夷的“仁”是狭陋的,相对于被独夫纣迫害的亲戚大臣、百姓人民来说又是极其不“仁”的。各行其道 并行不悖(资料图 图源网络)由上,笔者以为,夫子孔子对伯夷、叔齐之仁与武王伐纣之义都加以称许,是各言其事,因为他们是各行各的道,并行不相悖,当然在历史事实中也是如此。孟子以为伯夷、叔齐为“仁”为“清”,但“隘”,为君子所不由;而武王伐纣是诛一夫安天下之民,笔者以为孟子是称赞武王大仁大义。两相比较,伯夷、叔齐之仁相对于一般寻常匹夫来说是望尘莫,都值得孔子和孟子称道,但相对于武王这种大仁大义的行为来说伯夷、叔齐之仁又未免有些“小气”了!来源:儒家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交朋友是为了求得大家快乐的问题
交朋友是为了求得大家快乐的问题
交朋友是为了求得大家快乐的问题
【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1事葛2,文王3事昆夷4。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5,勾践6事吴7。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8云:‘畏天之威,於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9视曰:‘彼恶10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11斯怒,爰12整其旅;以遏13徂14莒15,以笃16周祜17,以对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18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19行於天下,武王20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译文】齐宣王问:“与邻国交往有什么道路吗?”
孟子回答说:“有的。只有能爱民的国君能以大的侍奉小的,所以商汤王侍奉过葛伯,周文王侍奉过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能以小的侍奉大的,所以周的大王侍奉过獯鬻,越王勾践侍奉过吴王夫差。以大的侍奉小的,是安于天命的人;以小的侍奉大的,是敬畏天命的人。安于天命的人能保护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保护国家。《诗经》上说:‘敬畏上天威严命,经常时时来依靠。’”
齐宣王说:“这话说得太好了,可惜我很担忧,我喜好勇力。”
孟子回答说:“大王请不要喜好小的勇力,如果抚摸着剑很快地看着它说:‘那人怎么能抵挡我呢?’这是匹夫之勇,只能敌对一个人而已。大王请将勇力扩大。《诗经》上说:‘’这是文王的大勇气。文王愤然一怒就可以使天下人民得到安宁。
“《尚书》上说:‘上天爱护下民,为民立君治理民,为民立师教育民,应当能够辅上帝,保佑安定天下。有罪的应该讨伐,无罪的应该赦免,我怎敢违背那上天的意志呢?’一个人来衡量、评定天下的是非,周武王是耻于这样的。这就是周武王的勇气。而周武王愤然一怒就可以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今大王亦可以愤然一怒就可以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人民惟恐大王不喜好勇敢哩。”
【说明】与邻国相交也就是与别人交朋友,交朋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求得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大家都平安无事。因此,只有能爱民的国君能以大的侍奉小的,只有有智慧的人能以小的侍奉大的,安于天命的人能保护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保护国家。其实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之意。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曾经讨论过,“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所以孟子举了《诗经》所说的例子,敬畏上天的威严,于什么时候都能保护之。为什么要敬畏天命呢?天命又是什么东西呢?孟子在这里没有说明,但我曾在《论语》、《大学》、《中庸》中有过探讨,天命就是天的趋势,天道的规律,人生的道路是要服从上天的道路的,一年有四季,有365天,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公转,这都是天道。作为地球人,非服从这个天道的规律不可,除非你跳出地球。知道了天道的规律,从而才可以知道人道的规律;知道了人道的规律,才可以“为政”,也就是才能真正懂得统治人民的规律和决窍,也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但是齐宣王避开天命这个话题,转而谈“勇”,这与梁襄王一样,都是崇尚以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孟子只好又举了周文王、武王的例子,文、武王不勇吗?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们俩人有过人的武功吗?有过人的勇力吗?没有!他们都是以“爱民”为中心,才取得天下的。所以孟子劝告齐宣王,如果也想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只有先“爱民”,有了“爱民”的勇气,才能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因此,老百姓惟恐君主没有“爱民”的勇气。私有制的畸形发展使得人们的正常的生存欲望变成了贪求、贪婪、贪恋之贪欲,而为了贪欲的满足,人们就会诉诸武力来进行侵略、掠夺、剥削。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拥有勇力、武力的人也就等于拥有了权势与财富。而人民受此“好勇疾贫”的影响,贪欲也逐渐增强,也就成了社会混乱的根源。既然人人都在为着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诉诸武力,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缺少相互亲爱的情感而彼此憎恨,憎恨之过份,则也会因情感问题而导致社会的混乱。社会越混乱,为了人们自己生存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也就越缺乏相互亲爱的精神。所以,孟子认为,欲望,尤其是过度的欲望的满足的需要,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而在“爱民”中,孟子所说的是,由一个人来衡量、评定天下的是非是不可以的,因为,个人的看法只能代表个人,不能代表全体人民。而全体人民都是反对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只有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意愿,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心愿。
孟子在这里总结了商汤、周文、武王的“仁、智、勇”三种品德,只有“仁、智、勇”三者兼备的人当政才能杜绝匹夫之勇。所以,邦交之道,交友之道,实际上也就是“爱民”之道。用孟子的这些思想来指导我们现代工作,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果用仁爱以大事小,用智慧以小事大,“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杜绝匹夫之勇,难道不能做强做大吗?!
——————————————————
【注释】1.汤:(tāng镗)指商汤,商王朝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创建人。原为商族部落领袖。主癸之子。传说名履,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西周甲骨与金文称成唐。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汤放桀而归于亳。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三让,诸侯不从,于是汤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
2.葛:(gé各)指葛伯,葛国与当时的商是邻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
3.文王:指周文王,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传说古公亶父见少子季历和昌贤德,想传位给他们,季历的两兄太伯、仲雍为让位奔于荆蛮。古公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得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鄂侯一起,任商朝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谗,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格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西伯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
4.昆夷:亦作“混夷”或“单夷”,是当时在周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5.獯鬻(xun勋yu玉):又称猃狁(xiang显.yun允),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6.勾践: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国君(公元前497~465年在位)。
7.吴:(wú无)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国家,当时国君是夫差。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94年打败吴国,勾践派文仲求和,对吴称臣来争取机会。并刻苦图强,最后终于在公元273前年攻灭吴国。
8.《诗》:引自《诗·周颂·我将》,这是祭祀周文王的颂歌。
9.疾:(jí极)《易·丰·六二》:“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庄子·田子方》:“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成玄英疏:“疾,患也。”《荀子·大略》:“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玉篇·疒部》:“疾,患也。”这里用为担忧之意。
10.恶:(wù务)《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孟子·离娄上》:“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11.赫:(hè贺)《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大雅·皇矣》:“临下有赫。”《诗·鲁颂·閟宫》:“赫赫姜嫄,其德不回。”《礼记·大学》:“瑟兮僩兮,赫兮喧兮。”《国语·楚语》:“赫赫楚国,而君临之。”《小尔雅·广诂》:“赫,明也。”这里用为显耀、显明之意。
12.爰:(yuán元)《书·盘庚》:“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诗·大雅·公刘》:“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这里用为改易、更换之意。
13.遏:(e恶)《书·吕刑》:“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诗·大雅·文王》:“命之不易,无遏尔躬。”《诗·周颂·武》:“嗣武受之,胜殷遏刘。”《易·大有·象》:“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尔雅·释诂下》:“遏,止也。”这里用为制止之意。
14.徂:(cu促)《书·大禹谟》:“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书·胤征》:“胤后承王命徂征。”《诗·卫风·氓》:“自我徂尔。”《诗·小雅·车攻》:“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诗·周颂·天作》:“彼徂矣,岐有易之行。”《尔雅》:“徂,往也。”这里用为前往之意。
15.莒:(ju举)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国家,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管子·小问》:“楚伐莒,莒君使人求救于齐。”
16.笃:(du堵)《书·武成》:“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迹。”《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诗·大雅·大明》:“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诗·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吕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笃,非孝也。”《史记·五帝纪》:“尧九男,皆益笃。”这里用为忠实笃厚之意。
17.祜:(hu户)《诗·小雅·信南山》:“曾孙寿考,受天之祜。”《诗·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诗·大雅·皇矣》:“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诗·周颂·载见》:“思皇多祜,烈文辟公。”《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尔雅·释诂下》:“祜,福也。”这里用为大的幸福之意。
18.《书》:指《尚书》。《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19.衡:(héng恒)《书·洛诰》:“迓衡不迷。文武勤教。”《管子·国蓄》:“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淮南子·主述训》:“衡之于左右。”这里用为衡量、评定之意。
20.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国的开国君主。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主武王有天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