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亚力是什么进击的巨人动画片下载

强力肺活量瓦斯 - 动漫 - 高清在线观看 - 腾讯视频
强力肺活量瓦斯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用手机或平板摄像头拍下右侧的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或平板上继续观看该视频
2 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1超治愈爆笑兄弟9.7
2群雄侠隐仗剑9.7
3奥特曼最新版9.7
4五灵卫对决魔龙王9.7
5梦幻飞机员9.7
6带你一起玩玩具9.7
7欢喜冤家故事多9.7
8梦幻飞机总动员9.7
9好兔子决不放弃9.7
10史上最爆笑虫子9.7
好莱坞影院推荐
《白宫陷落》续作
白敬亭变身学渣勇追学霸
腾讯视频VIP巨人之子毛岸英
&&&&&&&&&&&&&&&&
/ 巨人之子毛岸英 
巨人之子毛岸英第一章 从中国到苏联●“啰嗦号开船啦!”邮船随着黄浦江的污水驶向大海●第一灰使用刀叉失败,兄弟俩挥拳打向小董●海上日出,海水和天空一样蓝。地球仪在旋转●袋鼠的袋子里装着小宝宝,使他想起了妈妈●法国耕地不用牛。苏联大使馆半年后发给他们护照 “啰嗦号开船啦!”邮船随着黄浦江的污水驶向大海 1936 年 6 月,上海外滩。  上海滩的初夏,已经有些燥热,黄梅雨季刚过,中午太阳当顶,只能穿 衬衫。  这是一个云开天朗的暖和早晨,雾气刚刚从黄浦江退去,一轮红彤彤的 太阳,从浦东那边冉冉升起,空气清新,和风轻拂,上海人最喜欢这样的天 气。  一辆黑色的福特牌小汽车,从市区驶向外滩。车内坐着一个大人和三个 少年。那个身板结实的中年男子,身穿白色西服,脚踏一双擦得发亮的奶油 色牛皮鞋,藏青色的领带笔挺,五官端正,天庭饱满,浓眉大眼,高鼻梁, 大耳朵,一脸的威武。然而,他又是一个慈祥和善的人,即使紧闭双唇,脸 上也露着微微的笑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军师长、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李杜①将军。眼下,他化名王元华,脱去了戎装,完全是一副阔商的打扮,滞 洒富足。车内的三个孩子,大的十五六岁,是董牧师的大儿子寿琪,另外二人就是 14 岁的毛岸英(当时化名杨永福)和 13 岁的毛岸青(当时化名杨永寿)。 他二人留着平头,面庞瘦削,一看就知道长期缺乏营养,加上临时做的夏衣 夏裤,穿在身上不大合身,整个装束像从乡里来的童工。他们管李杜叫王叔 叔。他俩好像做梦一样。  今早起床,董牧师的妻子满面笑容地给寿琪和他们兄弟俩煎荷包蛋,煮 阳春面。不久,一辆福特牌的小汽车停在巷子口,三个孩子上了车,发现车 里还有一位叔叔。岸英坐在汽车里,沿途看见他曾经卖报纸、拾香烟屁股的 马路,再看看车内的气派,简直不敢相信所发生的这一切。而岸青随着沙发的晃动,竟故意一上一下颠着,得意洋洋。倒是寿琪有些离别的惆怅,他有些依依不舍地想着妈妈和弟弟。 汽车驶在外滩柏油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声鼎沸,一队队游行示威的学生、工人和市民,高举着横幅,呼着口号从南边走过来,“停止内战!”“收 复东三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此起彼伏的巨浪伴着黄浦江的怒潮, 直冲云霄。
李杜将军在汽车夫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示意停车。咔——哧!汽车停 了,李杜将灰白色的礼帽压在额头上,开门下了车。他左右一看,只见一群①
李杜()辽宁义县人,1908 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学堂。1932 年任吉林自卫军总司令和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率部与日本侵略军作战,1936 年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战地 党政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官,陆军上将。194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 年在东北解放区缺席 当选为吉林临时参议会参议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手持警棍的警察和头上扎着红头巾、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的印度巡捕, 迎着游行的队伍挡上去。路边上,巷子口,一些歪戴着鸭舌帽和墨镜的特务, 鬼头鬼脑地向游行群众指指点点。“收复东北!??” 这呼声,使李杜将军心潮激动,他不禁锁起了眉头,叹口气,摇了摇头。此刻,岸英也从车里钻出头,李杜慌忙将他按进车内,自己也坐进车里,“乒” 地关上门要汽车夫开车。  李杜既担心遇到熟人,又怕引起特务怀疑,出现麻烦,千万不能在最后 一刻出毛病。  十六铺码头,一片乱七八糟,一个讲苏北话的小摊贩和讲上海话的小阿 飞,不知为何争吵起来,上海阿飞骂苏北人:“‘甘北子猡’(江北猪猡)!” 苏北人骂他:“上海瘪三!”二人厮打起来。这地方岸英太熟悉了。5 年前 春天的一个阴冷的晚上,他们兄弟和外婆、舅妈是从这儿上岸的。5 年来, 只稍许过了几天好日子,然后就是流浪、流浪,当小叫化子,尝尽了人间的 辛酸苦辣。现在,一切却像噩梦中醒来一般,该结束了。  “叔叔,阿拉到啥地方去?”岸英见汽车停在码头的入口处,转过头来 问李社将军。李杜示意他少说话,先下了车,向两个外国佬摘一摘绅士帽,微笑着,说了几句外国话。 外国佬原来板着一副面孔,听李杜讲英语,介绍了自己的身分——大概是一家什么公司的大老板,一向瞧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佬脸上堆起了一点笑意,伸手向他要“派司”。 李杜取出由外交部颁发的护照,递上去,那外国佬一边看护照,一边用蹩脚的中国话念出声:“姓名王元华年龄 45 岁职业商人籍贯山东随行??”念到“随行”时,外国佬问李杜:“随行在哪里?是你什么人?” 李杜忙打开车门,要三个孩子出来。 “先生,是我的亲戚,陪我到欧洲去考察!”李杜用外国话回答。那外国佬将三个孩子一个个与护照上的相片对照,验证一下,就用长长的大手,在孩子的头上轻轻按一下,放他们进入码头。 李杜提心吊胆的,就怕在验证时出意外。因为他知道,这三个孩子中间,有一个是顶替岸龙的,万一??当然,他更怕的是有特务盯梢。  倒是岸英岸青“天聋地哑”般,不知这位和善叔叔的心情,也不知将他 们带向何方。他俩还沉浸在突然降临到他们身边的境遇之中,仿佛在甜甜的 梦里一般。一切都顺利。李杜让汽车夫搬下行李,送上轮船。按照船票上的 房间号码,他们来到二等舱。舱内正好四个铺位,一边两张床,中间还有一 张桌子放台灯、热水瓶、烟灰缸之类。  一进舱,李杜就把舱门关牢,不让孩子们出去。好奇心的驱使,孩子们 把脸贴着舱窗玻璃,看着十六铺码头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嗡——嗡——嗡——” 三声汽笛长鸣,轮船也震得发颤,把岸英吓了一跳。倒是岸青无动于衷,因为被法国“三道头”(巡捕)打得耳朵有些“勿来事”,汽笛声虽然听到 了,但不像岸英听得那么清楚。  “好,康脱罗梭号开船喽——!”李杜兴致勃勃地说,那神情倒像个大 孩子,脸上堆满了笑容。总算又闯过了一关。  “叔叔,什么‘号’开船喽?”岸青还是没听清,再三问李杜。 “康——脱——罗——梭——号!”李杜一字一板地告诉他,一连讲了三遍,岸青还是似懂非懂地重复着,发不好那个音:“看,看——土,土, 啰,啰——嗦——!”岸英在一旁插话说:“这是外国名字,我来念:看——你——啰——嗦——号!干脆,你那么啰嗦,就叫它‘啰嗦号’!” “好!啰嗦号,啰——嗦——号——开——船——喽!” 三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应和着,欢喜得在床上打滚。 康脱罗梭号是法国的一条大邮船,非常豪华、漂亮,奶油色的船身显得很高贵,黑色烟囱上缀着红色的波纹,桅杆上挂着的万国旗在微微地飘扬, 船尾挂着的是一面法国国旗。  邮船渐渐地远离了码头,在黄浦江中缓缓地移动,不住地“嗡嗡”鸣笛, 以免撞上江中来往船只。  岸英把鼻子贴在舱窗玻璃上,两眼炯炯地盯视着岸上的人流、高楼。这 一切多么熟悉,而又多么令人心酸。然而,从现在起,这一切,连同痛苦的 童年岁月都过去了!  康脱罗梭号随着黄浦江的污流浊水,驶入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浦江与长 江的交汇处,便是有名的吴淞口,这里停泊着外国的大轮船和铁灰色的军舰, 远远看得见黄毛高鼻子的外国水手在甲板上耀武扬威地跟法国邮船上的人打 招呼,果皮扔过来扔过去,但都掉在江水中。岸英恨那些外国人,恨不得也拿起果皮扔过去,打在那高鼻子上。可是,李杜还是不让他们出舱门,只准在房间里玩。 不一会儿,邮船经过长江口的余山炮台旁,再往外看,“唉唷,真是天连水,水连天,好大好大的海啊!”岸英欣喜若狂,顾不得李杜的“禁令”,私自开门走到船舷甲板上,伏在船栏上远眺。岸青也跟出来,望着尾随海轮 的白色的海鸥群,高兴得在甲板上乱蹦乱跳。李杜披着一件风衣,把房门锁上,领着三个孩子参观邮船,他们先绕着二楼的船舷走了一圈,站在船尾眺 7 望那渐渐远去的江南江北的初夏风光, 然后爬上三楼,在船台上游玩。呀,船真大呀!这里还有网球场,有晒太阳的一排排高级的躺椅,有几只很小很小的舢板船,吊在空中??岸英从没坐过这么大的船,也没有见过 这么宽阔的海,他不断地向李杜将军打听:“王叔叔,这是什么?”“那是 什么?”“这水为啥这么黄啊?”“这是东海还是黄海???”  李杜很快地喜欢上岸英这孩子,这不仅因为岸英兄弟是他所敬仰的毛泽 东的儿子,并且同情他们的苦难身世,更主要的,岸英很懂礼貌,懂事而好 学。  “我们自由啦,再见,中国!”李杜将军看着余山炮台渐渐远去,突然 将风衣取下,在空中画了个弧线,让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他的衣襟,浑身 舒畅。“再见,中国——” “再见,再见——” “啰嗦号开船喽——” 三个少年,跟着李杜呼喊着。第一次使用刀叉失败,兄弟俩挥拳打向小董岸英已多年没有这样自由自在地呐喊过了,他要在喊声中结束过去的一切,像那展翅的海鸥,飞向遥远 光明的未来!  李杜将军又把孩子们赶进船舱,带他们到洗澡间去痛痛快快洗个淋浴。 当他看见岸英、岸青脱光衣服,裸露着一排排凸出的肋骨,皮包骨头的手臂 上露出青筋,强忍住眼泪,摇头叹息道:“多可怜的孩子!”  岸英他俩已不记得什么时候痛快地洗过澡了。流浪的生活,还顾得上洗 澡!第一重要的是把肚子弄饱,冷的、热的、生的、熟的、臭的、香的,凡 是能够吃的都吞下去。其次是有个地方睡觉,不冻死就好,报纸、麻袋、稻 草都是最好的铺盖,再不就是兄弟拥抱在一起,互相用体温取暖,相依为命。 只要看见有自来水的地方,首先是弯下腰去喝点冷水,然后才是用手捧着水, 洗洗脸,至于洗澡,那是顾不上的,他们的身上及颈项、手背,长年累月脏 乎乎的,完全是一副“黑人”的模样。衣服么,用几个铜板到旧货店换几件 人家穿剩的旧衣裤,即使这样,他们也非常爱惜,一件衣服岸英穿不得了, 就给岸青,一直要穿到一条一条的,遮不住屁股了,才连同里面的跳蚤、虱 子一同扔掉??  现在,有新衣服了,有澡洗了。前些日子还有位叔叔带他们到有名的王 开照相馆,拍了半身快照。现在岸英才知道,那是要贴在叔叔的“派司”(护 照)上的,没有那“派司”,没有那照片,“外国赤佬”就不放他们上船。 “朋友们,我们到餐厅去吧!”岸英洗完澡,就感到肚皮里咕咕叫了, 好像王叔叔知道他们心思似的,把两手一摊,邀他们去餐厅,“尝尝西餐的滋味吧!”  在豪华美观的椭圆形餐厅里,他们四人围着一张方形的罩着红色台布的 餐桌坐下,立即有一个“伯欧”(仆人)走过来,用英语问李杜:“要点什 么?”李杜要了四杯牛奶,四份“三明治”,还有奶油、奶酪、沙拉、粉肠、卤菜,还有一瓶“beer”(啤酒)。 一会儿,“伯欧”端上来大大小小的盘子、碟子,还有刀、叉,只是没有筷子。岸英、岸青你看我,我看你,没有筷子怎么吃饭呢? 李杜笑笑,右手拿起雪亮的刀,左手举起明晃晃的叉,在“三明治”上用叉抵着,右手的刀便将“三明治”切成一块一块的,在上面涂上奶油,然后用叉一扎,送进嘴里??岸青看得直流口水,也照着王叔叔的样子,只是 刀叉实在不听使唤,索性用手抓起来往嘴里送,引起了一阵哄笑。  岸英嚼着“三明治”,大彻大悟地说:“啥呀,三明治??不就是馒头 上面摊了一层煎鸡蛋?”  “不是馒——头,是面——包!”董寿琪吃过西餐。岸英从他那口气里, 感到受了侮辱。  岸英又吃那盘“沙拉”。“咦?啥么子沙拉?就是没有煮的小菜么,拌 了奶油,格一点也勿好吃!”小董忍不住笑出声来。岸英投他一瞥,拳头攥 紧了。  第一次用刀叉失败了,又没筷子,岸英兄弟俩干脆用手左右开弓抓着吃, 不仅把自己面前的盘子碟子一扫而光,就连李杜给他们另外要的一份,也吃 得盘碟见底,只是怪味的“沙拉”他们没动一下。岸青说:“啥么子沙拉, 生草生菜,阿拉乡下是用来喂猪喂羊的呀!”    李杜很同情这两个饿怕了的孩子,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又好笑又 难过。  “咯只乡巴佬,‘沙拉’也不懂,‘三明治’也不晓得吃,还到外国去!” 小董讥笑他们了。  这些年来的流浪生活,使岸英的性格变得倔强、好斗。他忍不下这口气, 心想,过去在你家,我们受气,没有撑腰的,今朝你还耻笑我们是“乡巴佬”! 好吧,乡巴佬又怎么样!  他站起身,一拳朝小董揍过去;仍不解恨,又送上一拳。岸青也帮哥哥 的忙,打得小董歪倒在地上,“呜呜”地直哭。  这一着是李杜意料不到的。他很生气,吆喝住岸英:“住手!怎么不讲 文明!都给我回到房里去!”  三个少年,都哭着乖乖地回到房间里。李杜气呼呼地指着岸英:“侬打 人,还哭啥!”  岸英扑在被子上,“呜呜”地哭个不停,又喊妈妈,又喊外婆,又喊叔 叔??李杜给他哭蒙了,不知这孩子为何这般伤心。  哭够了,岸英才啜泣着说:“王叔叔,今天是我不对。可是在他家的时 候,他们几兄弟打得阿拉好疼好疼啊!”“喏,阿拉背上也给扫把打过??”  小董在一旁不吭气,抹着泪,他现在终于明白:自己再也不敢逞强打人 啦!李杜不能触痛岸英的创伤,又不能容忍他在餐厅的举动,只好要他们各就各位——睡觉。第二天,他悄悄地找小董谈心说:“你是大哥,比他们俩 大好几岁,用不着讽刺他们是‘乡巴佬’呀!”又找岸英:“你要做个文明 的孩子,动不动就打人,‘勿来事’!都是中国人,要团结和气。”岸英又 跟他诉一顿苦。李杜心里明白了,但还是警告岸英:“往后不准再打架,懂 哦!”岸英懂事地点点头。不过,对于这次的“战斗”,岸英可不后悔。在十多年后,他对妻子刘思齐眉飞色舞地描述这场“战斗”:“我在去法国的轮船上,把他狠狠地揍 了一顿!”海上日出,海水和天空一样蓝。  地球仪在旋转军人出身的李杜有着早起的习惯。他起床后,舒展舒展腰 腿,把三个熟睡着的少年喊醒:“朋友们,起床,看海上日出去!”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贪睡的季节,他们很不情愿地起了床,披上衣服,踏上甲板。 岸英极目四望,不禁大喊道:“嘿!大海怎么一下子变成了蓝色,跟天空一样蓝!” 李杜告诉他们:“这里已是东海了,东海和南海的海水是碧蓝碧蓝的。” 啊,太美了,海连天,天连海,水天一色,好像无边无垠的蓝色缎带。一群白色的海鸥,平展着翅膀,飞上蓝天,有的尖嘴里叼着一条银白闪光的 小鱼。辽阔的东方,天的尽头和海面的交会处,渐渐地露出一线白光,白光 向海、天扩展着,扩展着,那淡白的地方,渐渐有了红晕,东方的天穹,在 瓦蓝的浮着白絮的高空中,突地划出一道剑样的光带,绯红的,玫瑰色的, 淡黄色的,美妙无比,瞬息万变。“啊,太阳,快看!”李杜指向海天相交处,只见一轮巨大的红日,腾地从蓝色海水中跳跃而出,仿佛带着一身露水似的。刚刚上升的红日,还不 很圆,尤其是与海面接触处,断断续续地在淋着红色的水光水花水影,而刚 刚还是湛蓝的大海,像血染的一样,变成了“红海洋”??  此刻,甲板上正站满了海员和旅客,大家谁也不吭声,每个人都陶醉在 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中。  日出处染上了一片朝霞,五颜六色,瑰丽辉煌,这赤、橙、黄、绿、青、 蓝、紫,渐渐地像彩墨画似的,越染越开阔,以至于很快扩放到整个东方。 此刻,旭日变成了火球般的太阳,太阳比刚出海时瘦了小了。岸英直感到双 目受不了时,才迸发一声:“太奇妙了,太伟大了!”李杜仿佛大梦初醒似 的,也念叨着:“大自然,真是美妙无比!”  李杜是行伍出身,可他不是一个粗鲁的军人,他喜欢听音乐,也爱哼哼 歌曲,有几首救亡歌曲是他最爱唱的,每当唱这些歌时,他眼前便浮现出家 乡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歌声中,他显得忧伤、愤懑。睡前,饭后,他吹 出的口哨声,也总是这几支歌曲的旋律??  李杜喜欢看书,岸英也嗜爱书报,他常常接过李杜的书,认真地阅读, 不懂的字,就先请教那个不开口的老师——《学生字典》,查不到的,或只 知字面,不懂词义的,就请教李杜。李杜很喜欢他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得 知他只是在母亲身边读了一两年小学,在上海流浪时靠这本字典,如今已能 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大部头古典名著时,赞叹不已,不住地摇头 叹息:“唉,这个世道,真难为这些好孩子了。”李杜很快成了岸英的知心 朋友和老师。有一次,岸英神秘兮兮地悄悄问李杜:“王叔叔,你怎么找到我和弟弟的呀?” 李杜笑而不答,看了一眼其他两个孩子,便走出房间,岸英很机警,马上跟出去。在甲板上,岸英挨着李杜的躺椅坐下,两眼深情地望着王叔叔的脸。然而,岸英并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便和“围剿”红军的东北军、西北军建立了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关系。李杜将军和张学良将军一样,都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对毛泽东非常钦佩和尊重。此时,他正准备到 西欧去考察。临行前,他接到了张学良将军交给他的秘密使命,即:中共地 下党委托李杜将军将毛泽东的孩子带出去。接受了这个任务后,他便全力以 赴地去完成,从在上海办理护照起到在海上飘泊一个多月,以及到达巴黎交 给接替的人,整整半年的时间,他始终恪尽了保护人、师长、朋友的职责。 对于岸英的提问,李杜不可能透彻地回答,他只告诉岸英:“你爸爸毛泽东 先生已经到达陕北,他很想念你们。那边正在打仗,按照几年前跟苏联达成 的协议,还是将你们送到苏联去学习。”  岸英对于爸爸抵达陕北的消息,早就从报纸上看到了。国民党报上常讲 “毛匪已被全部消灭”,“毛泽东为当今石达开第二”,可是不久,又在报 上出现了通栏标题:“共匪毛泽东大股流窜陕北,我部正在追击”。  不知是遗传因子还是岸英从小生活在政治斗争的环境之中,他从小就关 心时事,对政治极感兴趣,他迫不及待地问李杜:  “王叔叔,既然张学良是蒋介石的副总司令,你又是他的部下,你怎么 愿意冒险送我们去苏联呢?”这一问,倒是把李杜问窘了。他跟这个 14 岁的孩子讲政治、谈战争,似乎不相宜,只摇摇头,用一首古诗回答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岸英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一点。李杜突然站起身,在甲板上漫步,又唱起了他心爱的歌曲: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边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散父母丧。岸英知道王叔叔很痛苦,便跟在他身后。奇怪的是,邮船是向南航行的,而王叔叔却总是抬头望着北方。从上 海到香港,820 多海里,康脱罗梭号航行了三四天还未到,孩子们耐不住了, 不住地问李杜将军:“王叔叔,怎么还不到呀?”  “朋友们,别急呀。”李杜总是这样亲切地称呼孩子们,使岸英他们感 到温馨。在上海流浪的日子里,他们化名杨永福、杨永寿,几乎连自己是谁 都忘记了,因为人们对他们的称呼不外乎是“dog”(狗)、“pig”(猪), 或用难听的字眼儿来臭骂他们。有人称他们“朋友”了,真有点受宠若惊。 李杜站在甲板上,面向东南方向,眺望着海的尽头,对岸英说:“永福,你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 “阿拉勿晓得,那里是日出的地方吗?”岸英瞧过去,除了几只海鸥、海燕在翱翔,什么也看不到。  “那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台湾可富裕啦,居住着高山族同胞。”说到此, 李杜眼里发亮了。“王叔叔,我们的‘啰嗦号’经过台湾吗?”岸英天真地问。  “去不了呀,那里被日本鬼子占领了!”李杜心情忧郁地摆摆头,“甲 午战争以后,台湾割让给日本了。”“我长大了,要带兵把日本鬼子赶跑,把台湾收回来!”岸英信誓旦旦地说。 康脱罗梭号终于抵达第一站——香港。香港是远东最繁华的港口,那里鱼龙混杂,李杜怕国民党的特务发现,所以心里虽然很想上岸去看看,休息休息,沾沾陆地的气息,可为了孩子的 安全,他还是不准孩子们上岸,只在甲板上观望一番。“香港是啥人的?”岸英不解地问。  “唉,跟台湾一样,也是我们中国的,可是清朝政府打了败仗,把香港 割让给英国了。”李杜又叹了口气。“清朝是坏蛋,阿拉长大了也要带兵把香港收回来!”岸英握紧两只小拳头义愤填膺。 “朋友,要收回来的地方可多啦,将来要靠你们这一代了。”李杜优心忡忡地说。香港码头上乱七八糟的样子,他不忍目睹,便回到船厅里,转动 着排球大小的、花花绿绿的地球仪。“这是啥玩艺儿?”岸青问。 “地球仪,就是我们的地球的模型。喏,这里是北极,这里是赤道,我们要经过赤道。你们还要去靠近北极的苏联!”李杜好像地理教员似的,在 地球仪上指点着,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岸英欢欣地问:“王叔叔,我 们这‘啰嗦号’怎么走呀?快告诉我。”求知欲极强的岸英,不放过任何学 习机会。李杜掏出一支美丽牌香烟,点燃,喷吐着烟雾,然后稍作思考,用最浅显易懂的口吻告诉三个孩子: 康脱罗梭号从上海起航,经过长江入黄海过东海,经过台湾海峡,在香港停留,上下客人和货物。然后,通过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在越南的西贡停 留后,再经南海,过南沙群岛——这些小岛,像明珠散布在碧波荡漾的大海 中,海中有无数奇异的鱼虾珍宝。还经过曾母暗沙,它靠近马来西亚,是中 国最南端的领土。然后,穿过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康 脱罗梭号就从太平洋进入到印度洋。途经科伦坡,在印度的孟买港停留后, 驶进红海,再往前走,就来到了非洲、亚洲、欧洲的交会处——埃及的人工 开凿的苏伊士运河。穿过运河,进入地中海,大约还要走 2000 多公里,才能 到法国岸青听到印度二字,就神经质地反感,“印度红头阿三(巡捕)最讨 厌了,阿拉卖报老挨他们的打!”上海外国租界里,喜欢请印度人看门、当 警察,印度大胡子喜欢在头上扎个红头巾,所以上海人蔑称他们是“红头阿 三”;而法国巡捕,衣服袖子上有三条杠杠,上海人骂他们是“法国三道头”。 这些家伙在岸英、岸青的头脑里,跟外婆讲的牛鬼蛇神、阎王老子一样可恨 可怕。  李杜又向他们解释道:“‘红头阿三’是印度的坏人,哪个国家都有好 人坏人。印度、埃及、巴比伦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朋友们, 我告诉你们,任何国家、任何地方,既有好人,也有坏人。”岸英点点头,又突然问:“王叔叔,我们要去的苏联,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了,那里也有坏人吗?” 李杜笑而不答,停了片刻说:“你们去看看就知道了,我没去过那里,我希望你们到哪里遇到的都是好人!”  袋鼠的袋子里装着小宝宝,使他想起了妈妈一个多月的航海远行,岸英 在李杜将军的指教下,懂得了很多。他知道了天是多么的广,地是多么的宽, 海是多么的阔,而和自然界相比,人又是多么的渺小??岸英饱览了太平洋、 印度洋的迷人风光,黄海、东海、南海、地中海的特色,领略了赤道的炎热, 了解了西贡、孟买、苏伊士的风土人情。他们也看见海中强盗——鲨鱼吞吃 小鱼,还观赏了飞鱼跃上康脱罗梭号的甲板。他们用铁丝做成鱼钩,安上肉 骨头,轻而易举地就钓上十来斤重的海鱼,送到厨房里加工,然后饱餐一 顿??有一件事又使岸英改变了以前的观点,使他感到人类的伟大,人具有 极大的创造力。当轮船驶过阿拉伯海、穿过曼德海峡,进入了狭长的红海, 再往前走,就到了苏伊士运河。岸英听王叔叔讲过这条运河是用人工开凿出 来的,它是连接欧亚的咽喉要道。以前,没有这条运河时,往来欧亚的船只 好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绕行,要多走几千海里,航行的时间要长很多。现 在有了这条运河,多么方便!岸英感到,自然界伟大、人类也伟大!  然而,在大海上旅行,可得有耐心,要能忍受无聊和寂寞。大海茫茫, 水天浑然一色,放眼望去,除了海,还是海。刚上船时的那股新鲜劲早已过 去,船上的东西看过了不知多少遍,每天都是老样子。这样的日子,大人都 感到无聊,更何况三个爱说爱闹,对新东西感兴趣且闲不住的孩子。现在, 三个人已捐弃前嫌,成了好朋友,在李杜将军忙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 在一起玩玩笑笑、打打闹闹,很是融洽。可是,有时候他们也为海中的鱼、 热带的风光、赤道的奇景争论不休,嚷嚷得天翻地覆、面红耳赤。  这样航行,对岸英来说,在这 14 岁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泯灭的 印象,终生难忘。但是,他在以后也很少谈起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因为,那  时他毕竟不是跟父母渡海旅行,而是像一只无线的风筝,在空中飘忽,闯荡 世界。他们兄弟到底要到哪里?王叔叔说我们要去的苏联,还有很远,一路 上还要费多少周折,而苏联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人们讲的那么美好, 这都还是个未知数。加上远离故土,心中感到惆怅,有时他闷闷不乐地坐在 甲板上,望着海面和远处发愣。  离开了灾难深重的祖国,结束了痛苦的流浪生活,跟着李杜将军旅行, 岸英的心情是愉快的,但也有触景生情、勾起辛酸往事的时候。有一天,“啰 嗦号”经过印度次大陆南端的一个岛屿,岸英他们看到了一种奇怪的动物, 它们的样子像老鼠一样,只不过特别巨大,比人还高,东张西望,那两只前 脚缩在胸前,用两条后腿蹦蹦跳跳地走路,停下以后,变戏法似的从胸前的 皮袋里冒出几只“小老鼠”,太有趣了。“王叔叔,那是啥怪物,把小孩藏在肚皮里?”岸英好奇地问李杜。 李杜告诉他,这是澳洲特产——袋鼠。袋鼠前胸有个皮袋子,为了保护它们可爱的孩子不受外敌侵犯,常常把“儿女”藏在皮袋里?? “啊!袋鼠太伟大了,这样爱孩子!”岸英摇头感叹不已。同时此情此景,又触痛了他心中那未痊愈的创伤。 “世上的所有动物都爱自己的孩子,万物之灵的人,更不例外啊!”李杜大发感慨。  李杜的感叹,激起了岸英的思母之情。他想起,小的时候,妈妈总是用 她温暖的胸脯,搂抱着他;喂饭菜,怕鱼有刺,总是先放在嘴里,剔除干净; 热菜,怕烫了岸英,要吹凉再送到岸英嘴里。有一次岸英病了,妈妈熬了中 药,用羹匙喂他药,他咬紧嘴巴,将羹匙咬住不放,气得妈妈打了他几下屁 股,可是,妈妈旋即又搂着他哭泣。想着妈妈,看着袋鼠,这个 5 岁就离开爸爸,8 岁就失去妈妈的孩子,竟伤心地伏在膝头上失声痛哭起来,把李杜吓了一跳。 “妈妈,我们最好的妈妈,你死得好苦哇!”他这一哭,岸青也跟着哇哇大哭。  1930 年 10 月 24 日,是毛岸英的 8 岁生日,他和妈妈杨开慧一同被捕了。 敌人把杨开慧和毛岸英,还有保姆孙嫂押到长沙后,关进了协操坪监狱。这 所监狱是国民党的“模范监狱”,是专门用来关押政治犯的,不知有多少革 命志士的鲜血洒在这块土地上。号子里没铺,只在潮湿的水泥地上,铺了一层稻草。夜里,岸英就跟妈妈、孙嫂挤在一堆,等待黎明。这号子里,就是大白天,也昏暗潮湿,透不 进阳光。  敌人审问犯人的公堂,就在他们号房的斜对面,中间隔着小天井。自从 岸英母子被抓来以后,每当听到公堂里鞭打犯人的响声和犯人的呻吟声,岸 英就抱着妈妈难过地问:“妈妈,他们会打你吗?” 妈妈用温暖的手抚摩着岸英的头,坦然一笑说: “要打要杀随他们,妈妈做的是好事,妈妈不怕打,不怕杀!”听到这些话,岸英双眼直愣愣地看着妈妈,渐渐地,大眼睛被泪水濡湿了。妈妈用 温柔的手,替他揩眼泪,微笑着说:“伢子,来,听妈妈讲故事??”  监牢里的夜色来得特别早,特别浓重。岸英捧起钵子里的盐水饭,送到 妈妈面前,疼爱地说:    “妈妈,你两天没进一粒米了,吃点盐水饭吧。他们真坏,把这些发霉 的米给我们吃,连一点菜都没有。”妈妈苦笑了一下,接过饭钵子,尝也没尝一口,就放在地上,摇摇头说: “伢子,妈妈吃不下,妈妈惦着岸青、岸龙。外婆这么大年纪了,夜里还得照料他们啊!” “杨开慧!”  随着喊声,从牢门口进来个 30 来岁的油头粉面的人。他既不像当官的, 也不像一般老百姓,手提一只黑皮包,走进牢门来,向牢里打量一番,问道:“你是杨小姐,啊?” 岸英打量着那人,又看看妈妈,胆怯地不知会发生什么事。只见妈妈沉静地蔑视地盯着那人,冷静地回答道:“干什么?我就是。” 那人打开黑皮包,掏出一个本子,换了副笑容,从西装胸袋里掏出一张名片,说: “杨小姐,久仰了,我是《晚晚报》①的采访员。”  妈妈扫视了一下这个采访记者,知道他想从自己身上捞点油水,便冷淡 地说:“你们这些人是替国民党吹喇叭抬轿子的,有什么就讲吧!” “杨小姐,你家居何方,今年多大年纪,家庭情况如何?” “这个嘛,你们的铲共义勇队早已打听得一清二楚,何必问我?既然你打开本本,我也不使你失望。我叫杨开慧,今年 29 岁,父亲是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住长沙东乡板仓。”  《晚晚报》那个记者刷刷地在本子上记了下来,恭维说:“不简单,书 香门第,又只 29 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啊!”岸英很讨厌这个家伙,就老是打岔,一时问妈妈话,一时从地上捡了一张旧报纸要妈妈念。开慧一看这份旧报纸,原来是那天早上姨妈来探监时, 偷偷塞在她裤口袋里的。她给岸英念过多次,岸英几乎都背熟了。为了从精 神上战胜那个反动记者,她仍然朗声念着报纸:“十月四日,共党毛泽东部 第九次攻下赣西南重镇吉安。”这一念,使那个记者十分狼狈。他想不到国民党办的报纸却给共产党鼓了气。 记者皱紧眉头问:“杨小组,你家里好好的,为何要做共产党?你犯了国法,晓得叫?”开慧淡然一笑,声音激昂地说:  “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从 1927 年‘马日事变’至今,湖南人民 死在他手里的何止千万!他是个血债累累的刽子手!”岸英应妈妈的腔说: “何键是个大坏蛋,抓我妈妈,还抓了我和孙嫂。”那记者讨了个没趣,又改换一副腔调,劝说道:“杨小姐,如果你能悔过自新,我替你向何主席 讲情,就无生命危险了。我们可以在报上代你发个悔过书,如何?”何键当 时是国民党的湖南“省主席”。岸英看见妈妈一昂头,鄙夷地从鼻子里哼了 一声:“我杨开慧岂能屈服于你们?我把生命早置之度外。为了大众的事业, 虽死何妨!”①
《晚晚报》是解放前长沙出版的一张特务小报。  记者拼命地记下来,生怕漏掉一个字似的。他心想,只要把这篇访问记 一发表,他就会名利双收,从即将受刑的毛泽东妻子身上,可以大发一笔横 财!他追问着:“小姐,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我的话完了。”杨开慧再不搭理那个记者。那家伙又问了一句,没有 回音;挖空心思再问一句,仍然没有回音。他瞧瞧杨开慧,见她端庄朴素, 看来问不出什么名堂了,便合上本子,叹了口气,假惺惺地说:“可惜,可 惜,又一个女才子。”  “你还不走开?我妈妈不理你!”岸英厌恶地推着记者往牢门走,“你 滚蛋吧!”  “嘿嘿,毛泽东杨开慧生的儿子,从小都这么厉害!”记者走出牢门, 还回过头来讲了几句。入狱的第 4 天下午,号子门上的铁锁哐啷一声打开了。 “提杨开慧!”牢头卒子凶神恶煞般的吼声,在牢里回响,号子里显得特别恐怖。伪清乡司令部执法处派特务来提审了。杨开慧从容不迫地走出牢 门,经过天井四周的走廊,走进杀气腾腾的公堂。  岸英屏住呼吸,要孙嫂抱着他,从一本书那么大的窗口里向斜对面凝望 着,侧耳细听。“毛泽东在哪里?”敌人审问了。“??”沉默。 “你们地下党在哪里?”声音更大。 “??”仍然没有回音。“你在长沙东乡除了煽动百姓造反夺枪,还搞了什么名堂?”敌人狂叫着。回答还是沉默。 敌人怒吼起来:“快说呀,你是哑巴?” 又沉默了很久,岸英听见妈妈冷冷地回答三个字: “不晓得!” 执法处长喝令卫兵:“给我重重地打!”听见劈劈啪啪的抽打声,好像一记记都打在自己身上,岸英不禁对着水泥过道大声哭喊起来:“不准打我妈妈!我妈妈是好人!” “啪!”牢头卒子把那扇小窗户关上了。 仍旧传来执法处长的吼声:“给我加压杠!”“踩,加人!”??这些如狼虎似的叫声,好像魔鬼的喧嚣。8 岁孩子那纯洁的心灵,怎能经得住这样的打击啊!听不到妈妈的声音,岸英真担心妈妈被这些坏蛋打死! 过了一两个钟头,突然从公堂那边传来妈妈惊天动地的回答:“要杀要砍,听便!要从我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休想!” 杨开慧被送回牢房。她被敌人打得皮开肉绽,青布衣眼上全是鲜血。岸英一把抱住妈妈,一边流泪一边用小手去抚摩妈妈的创伤,问:“妈妈,哪 里疼?等我长大了,替你报仇,把他们抓起来,打一百下屁股!”  妈妈听了孩子的话,心里甜滋滋的,虽然全身骨头架子好像散了一样扯 心的痛,然而有这么可爱的孩子在身边,对她是个极大的安慰。她微笑着, 艰难地抬起头,揩干岸英的泪水,安详地说:  “孩子,你要记住,爸爸正在打白匪,妈妈受苦也是为了穷人。等你们 长大了,就会有好日子过的。”聪明的岸英会意地点着头,嘴里嗯嗯着。  妈妈的疼痛稍好一点,就把岸英拉到身边,要孙嫂拿来一块石板,喘着 气说:“伢子,妈妈昨天教你的字还记得吗?”  “记得,‘爱,爱穷人,爱祖国’。”岸英记性很好,把昨天妈妈教的 几个字默写出来了。妈妈满意地点点头,把石板上的字抹掉,又写了几个生 字,对岸英说:“这是个“恨’字,恨敌人,恨坏人。”  岸英也跟着念起来,直到他会写会背了,妈妈才躺在稻草上,轻轻地呻 吟着。岸英怕妈妈冷,就脱下自己的破褂子,盖在妈妈身上。  从 10 月 24 日被捕到 11 月 14 日牺牲,杨开慧被多次过堂审问,常被打 得遍体鳞伤。每次回到监房里,她总是把岸英搂在怀里,眼泪扑簌簌地流淌, 叮嘱道:“你要记住妈妈啊!你不会忘记妈妈吧?”岸英仰着头望着妈妈满 是伤痕、血迹的憔悴的面庞,报以热泪,说:“妈妈,你不用说,我都懂, 懂!”  地下党组织和杨开慧的亲属、朋友们在南京、长沙进行了很多营救杨开 慧的工作,可是何键不肯放下屠刀,他为了缓和舆论的压力,只把杨开慧由 “杀头示众”改为“枪决”。  1930 年 11 月 14 日中午,岸英和妈妈正在吃那又霉又硬的籼米饭、臭咸 菜,牢头卒子打开铁锁,牢门外边“八”字形地排开两队荷枪实弹的士兵, 一个小头目从公文夹里取出一张提签,大声念道:“女共犯杨开慧一名执行 枪决。”他把提签交给牢头卒子,还得意洋洋地向四合院扫视一番。这个四合院关了几百名犯人,这时候却像死一样的寂静。每个人连自己呼吸的声音都能听到。 岸英丢下饭钵子,扑上去死死地抱住妈妈: “妈妈,你不能去。妈妈,不能去啊!”妈妈把自己钵子里的饭菜都倒给岸英,把自己的夹衣披在他的肩上,极其镇静地说:“伢子,不要流泪,哭是没用的。你要吃好饭,睡好觉,长大 了好为穷人办事。”妈妈从枕头底下取出一套早就准备好的青布衣服,换了一双白底青布圆口布鞋,和牢房里的难友们一一点头告别。走到号子门口,她又回过头,弯 下腰,把岸英紧紧地搂在胸前,用自己身上的热气最后一次温暖她的爱子的 心,在他那满是泪痕的脸上亲了又亲。她多么舍不得岸英、岸青和小小的岸 龙啊!这个时候,对党、对毛泽东的满腔心里话,千言万语,她都无法倾吐! “嘿嘿,既然这么留恋孩子,就向何主席悔过了吧?”小头目狡黠地阴 笑着。杨开慧瞪了他一眼,咬咬嘴唇,长长地吁了口气,向岸英讲了最后一句话:  “伢子,记住:血债要用血来还!”说完,便昂首挺胸,大步走出牢房, 转过丁字形的走廊过道,与每个号子里扒在窗口上目送的难友们作最后一 别!她脸上非常安详、镇静。  岸英从小窗子里望着妈妈走进了公堂。他没有办法救妈妈,牢里的阿姨 叔叔也无能为力,他们都愤怒地瞪着刽子手,把牙齿咬得紧紧的。岸英声嘶 力竭地呼天号地:“妈妈!妈妈!妈妈??”  杨开慧从监狱里走出去,铁镣的叮咚声撕心裂肺,沿途多少人冒着危险 赶到由监狱到刑场的路边,向杨开慧告别,向她表示最衷心的敬意。杨开慧英勇就义了,她死得好悲壮、好惨烈!为了折磨这位不屈的共产党人,凶残的敌人不是一颗子弹就让她毙命,而是先开枪把她打伤,让她流 血,让她疼痛。她在痛苦中煎熬着,两只手深深地抠进泥土里,地上留下了 两个深坑??  目送着妈妈从容地走了,再也回不来了,毛岸英哭哑了嗓子,哭干了眼 泪,他咬紧牙关发誓,要为妈妈报仇!李杜很同情这两个从小失去慈母的苦孩子,眼睛也湿湿的。 “朋友们,古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坚强一点,长大了,学好本领,为母亲报仇雪恨!”李杜以一个职业军人的气概,把拳头在空中一挥,说: “来,朋友们,我教你们唱一支歌!”一听唱歌,三个孩子都围拢来,跟着李杜一句一句地学: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离开了我的家乡, 抛弃了无尽的矿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什么时候,才能收回那无尽的矿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李杜唱歌时,仍旧面向东北方,唱着唱着,他的声音嘶哑,那明亮的大眼里,饱含着泪花,唱到最后一句,他再也唱不下去了,竟喊着“爹娘啊——”痛哭失声。他的歌声也感染了三个孩子,孩子们抱着他的高大身躯,嘤 嘤地啜泣着。每次唱着这支歌,李杜就难以抑制感情的潜流。作为东北军的一个师长,在“九·一八”事变时,他就守卫在沈阳的西北部,亲眼看见日本飞机轰炸 他所在防区的柳条沟,强占北大营。可是,蒋介石下令不准张学良率领东北 军将士反击,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他们只好一枪不发,带着 满腔的悲愤,退到关内。有一支小曲最使人心疼: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炸柳条沟,后占北大营, 烧杀奸淫真是凶, 烧杀奸淫真是凶, 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  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每当唱到“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他既 愤怒也自责。作为一名军人,不去打日本鬼子,而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剿共”, 这真是中国革命军人的不幸啊!这次他愤而出访西欧,去考察军事、实业, 也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做法的一种消极反抗!法国耕地不用牛。苏联大使馆半年后发给他们护照 7 月底,康脱罗梭号邮船安抵地中海北岸的法国马赛港。一个多月的航海旅行结束了,他们在海 上行驶了 1.4 万多公里,几乎绕了半个地球。至此,岸英才松了口气,他问 李杜:“快到了吧?”李杜摸着他的平头说:“早着呢!” 刚刚上船时,虽然岸英兄弟不习惯吃西餐,可是他们适应能力很强,渐渐地一切都习以为常了。一个月里,他们俩兄弟胖了许多,肌肉填补了肋骨 之间的坑坑洼洼,瘦骨嶙峋的胳膊腿,也丰腴结实起来。这一切,使李杜很 满意。而岸英在这个月里,不仅身体长胖长结实了,更重要的是他开阔了眼 界,又跟李杜学习到许多历史、地理、自然、动植物、海洋生物知识,好像 进了一座野外博物馆,一座自然大学。  马赛港是一座繁华的港口,各国的大轮船停泊在那里。正逢 7 月,欧洲 的炎夏日子,许多法国人和其他国家的黑人、白人,都到马赛附近的尼斯避 暑消夏。法国是个号称自由、博爱、平等的国家,人们思想开放,街上男男 女女、老老小小,袒胸露臂,岸英看得眼花缭乱,对一些穿得很短少的女郎, 他都不敢正视,还不住地摇头:“唉,不穿裤子,怎不怕丑?”  李杜笑道:“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西方跟我们中国不一样, 名国都有它的长处,要不我们中国为什么派了那么多留学生到法国来呢!”“嗯,王叔叔讲得有道理。”岸英点了点头。  站在马赛街头,李杜自然想起了著名的《马赛曲》,由此又想起了中国 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而岸英兄弟和小董登陆后,突然变成了“聋子”和“哑巴”,因为外国人讲的,他们一句也听不懂,他们向法国人讲话,对方也是摇头摆手,连李 杜将军也成了“半文盲”。他只会英语,然而骄傲的法国人即使是懂英语, 也很少用它对话。他们认为,自己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好听、最优越的语言, 所以明明听懂了你讲的英语,他也用法语回答你的问话,害得李杜不住地摇 头:“嘿,这些法国佬!”“法国三道头是坏蛋,把我的耳朵都打聋了一只!”岸青咕咕哝哝地说,对法国人充满了仇视,“王叔叔,阿拉怎么到这个坏蛋国家来啊?” 李杜笑道:“永寿,法国是伟大的国家,和我们中国一样伟大,法国人好人多,坏蛋少,也跟我们中国一样,‘三道头’只是少数坏蛋。”  “嘿,阿拉还要‘打倒帝国主义’!”岸青牢牢记着在电杆上写这条标 语而被法租界的“三道头”狠狠揍了一顿的往事。李杜凭他的英语和一本法国地图,带着三个少年,找到了马赛火车站,买了四张票,乘快车北上,直奔法国首都——巴黎。 这趟特快列车是豪华客车,不仅车身漂亮,车速特快,车厢内也很干净、舒适,窗明几净,座位的沙发又软又松,但在大热天却不粘屁股。 岸英已记不清什么时候坐过火车了。虽然曾随父母到过上海、武汉、广州,可那时他还是个三四岁的细伢子,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今他已是个 14 周岁的少年了。少年对世界特有的兴趣与好奇心,使他一时望着窗外风光, 一时看着车厢里的旅客和列车服务小姐,他们都是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 说话咿里哇啦的,有意思极了。  “王叔叔,噢,现在可以叫你李叔叔了吧?”岸英调皮地缠着李杜将军, “法国不是主张自由与平等博爱吗?总不会像国民党在上海那样随便抓人杀 人吧?”    “可是,到了巴黎,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办手续的时候,我们还不能暴 露真面目,懂吗?大使馆里是国民党的人。”李杜仍然小心翼翼,生怕在去 苏联的某个环节上出毛病,那就前功尽弃,白白跑一趟欧洲了。他倒可以考 察实业,而这几个孩子,尤其是岸英、岸青,岂能再回到上海当流浪儿?那 样,他不仅对不住他心目中的伟大人物毛泽东,也对不起自己的老朋友、老 上司张学良将军啊!  火车进入了法国最美丽富饶的卢瓦尔河谷,这里的许多古堡,李杜将军 仰慕已久,可惜身负重任,不能去欣赏路易十四时代的城堡,去饱啖卢瓦尔 河的美味鲈鱼、蛙鱼。  列车经过法国北部平原时,大地上是一片红、一片黄、一片白,在红、 黄、白相间中,填满了翠绿。“王叔叔,那是啥呀?这是啥?”岸英欣喜若 狂,不断地问。  “那红的、黄的,是玫瑰;那白的是茉莉;那绿的是葡萄;玫瑰、茉莉 花可以做香水,法国的香水,世界闻名;那葡萄是著名的法国葡萄酒的原 料??”李杜欣赏着一幅幅织锦般的、五彩斑斓的、花的田野,一边向岸英 他们介绍。  田野里,也有大片的田地,但不见人和牛,而是靠汽车那样的东西在耕 地。“那是啥?”“拖拉机。” “耕地不用牛?”“耕地用机械,既省力又快速。”“阿拉乡下种地耕田好吃力呀!” “将来也有用拖拉机、收割机的时候。”李杜叹了口气说,“不知我们中国何年何月才能这样进步哇!”“我们也会用‘鸡’耕田!”岸青竖着耳朵听,也大发感慨,“我现在肚皮饿了,可以吃一只鸡。” “这个‘机’,不是那个‘鸡’,是‘土——鸡’。”岸英帮忙纠正,弄得李杜将军笑出了眼泪。火车终于抵达巴黎。 “嘿,原来以为外国人都是大个子,你看,法国人跟我们中国人差不多高,那些女人,有的还不如中国人高呢!”这是毛岸英出车站的第一个感触。  “这儿天气真怪,一会儿刮风,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又出太阳,跟我们 那里黄梅天差不多!”这是岸英的第二个感触。他们很快找到了下榻的地方。 李杜原以为去苏联很简单,把护照递上去,办个手续,签个证就行了,可哪知这些外交使馆官员,都是一些老牛作风,按部就班,拖拖拉拉。在中 国驻法国大使馆里的领事部、教育处??来回地折腾,还得笑脸相迎,生怕 哪一关会出纰漏。如果国民政府驻法国大使馆发现永福永寿就是毛泽东的亲 生儿子,肯定会卡壳。所以,李杜再三叮嘱:“你们别忘了,一个叫杨永福, 一个叫杨永寿!”“记得,我有福,他有寿!”岸英举起小拳头向李杜保证。 中国驻法大使馆的房屋,还是清政府时代留下的地产,因为国民政府经费拮据,年久失修,千疮百孔;而苏联驻法国大使馆,是俄国皇帝精心选址 修建的,不但  豪华气派,里面的设施也现代化,更有一块地毯似的草坪和树丛。李杜 将两国使馆一比较,不禁摇头叹气。  把护照递给苏联使馆,他们先收下,要他过几天再来。过了几天,说莫 斯科还无回音,再等。再去,说那边有回音了,要看看三个孩子。岸英兄弟 和小董去了,那位红鼻子外交官把他们从上到下看了个够,然后只摇摇头、 耸耸肩,又打发他们回去,告诉他们一个星期后再听消息??就这么折腾着,白白地消耗时光。 李杜倒还有事干,他要考察实业,完成张学良交代的秘密任务,要忙着会见中国旅法华人、留学生。但他也没有忘记在空闲时,带这三个孩子逛巴 黎。  岸英永远忘不了从 320 米高的艾菲尔铁塔上鸟瞰塞纳河风光的喜悦、惊 奇;忘不了参观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宫殿——卢浮宫;忘不了一代枭雄拿破仑 在荣军院里的豪华灵柩;忘不了法国骄傲于世的凯旋门和巴黎圣母院;也忘 不了跟李杜在著名的协和广场、宽广的香榭里舍大街上漫步的情景。他们第 一次乘坐了地铁,下边分好多层,好像蜘蛛网一般。他们还参观了地下墓道, 真是吓人。李杜告诉他们,巴黎地下都空了,不是地下铁道,就是地下坟墓?? 从炎夏到隆冬,时光流逝,很快过去半年,李杜、岸英干着急也没用, 只好耐心等待。他们那时还不知道,苏联正处在“大清洗”的前夜,对国内控制很严,对外国侨民到苏联去也非常敏感,审了又审。  在这半年里,岸英抓紧机会自学,也学会了一些法语,他年纪轻,模仿 力和适应力强。他长大成人后,可以自豪的是,除了中文外,还精通俄文、 英文,法语也马马虎虎,因为国际儿童院里有 20 多个国家(或民族)共产党 领导人及革命烈士的子女,天长日久,各种语言交流频繁,德语、日语、西 班牙语等普通的会话,还是能说上几句的。这是后话。终于等到那一天,苏联大使馆通知他们:同意杨永福、杨永寿去苏联。“万岁!”岸英激动得抱着李杜将军打圈圈,岸青也乐得抱着哥哥不放。只 有小董哭鼻子了。苏联政府不同意他入境,因为他不属于共产党领导人或烈 士子女。不过,他也到法国逛了一圈,值得!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李杜将岸英、岸青送上了火车。李杜并没有告诉他们,在送走了岸英兄弟俩后,他也要离开法国了。就在 12 月 12 日,在祖国 的西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张学良、杨虎城二 位将军把蒋介石扣押在西安,他心中十分痛快,必须尽快赶回祖国去,因为 那里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临别前,他搂抱着两个结识大半年的小朋友,意味 深长地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到了那边要好好学习,将来打 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回国有用武之地啊!”岸英、岸青也抱着他们的“王叔 叔”泣不成声,依依不舍??  那一天,他们在苏联驻法国大使馆碰到一个高个子的山东人,三十七八 岁的样子,很精干。他对李杜将军说:“这两个孩子交给我吧!”约好了上 火车的时间,李杜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此人就是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 代表康生。  第二章 共产国际儿童院里的小领袖  ●在苏联这个儿童院里,聚集着许多中共领导人的儿女●毛泽东看到儿 子写的文章,由衷地感到高兴,并且百看不厌●周伯伯和邓妈妈来到儿童院。 “你们都是周伯伯的好孩子”  ●周恩来在上海滩寻觅岸英、岸青,交通员小彭为保护他们被丢进了黄 浦江●异国相逢贺妈妈。岸英教贺妈妈学习俄语,毛泽东的小儿子不幸夭折●小领袖的大志向。毛泽东万里家书,问候儿子●躺在床上看《唯物辩证法》, 一头扎进图书馆。毛泽乐托人带书来,告诫儿子“少谈政治”●要当政治军事家,向讽刺他们的女孩“宣战”  ●状告傲慢的女院长。但岸英还是很有组织观念●“我是中国人!早晚 我是要回到祖国去的!”  ●一张漫画,“抗议”削土豆皮●异国初恋。热烈的巴西女孩,冷静而 又传统的中国男孩在苏联这个儿童院里,聚集着许多中共领导人的儿女 1936 年末。 一辆国际列车疾驰,向东、向东??沿途经过柏林、华沙??走了好几天,横跨欧洲大陆,几千公里的漫长旅行,最后终于到达了莫斯科。 下了车,迎接这两个中国南方少年的是冰大雪地和严寒。他们走出莫斯科车站乘车来到一个名叫莫尼诺的地方,住进了设在这里的国际儿童院。这里到处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仿佛一下子掉进冰窟窿似的冷。小时候, 他们就听妈妈讲过北极的神话故事,“很可怕的,会冻死人呢!”岸英哆哆嗦嗦而且神秘兮兮地对岸青说:“这里靠近北极啦,听说耳朵鼻子都要冻住的,千万别乱摸,要是不小心,一摸耳朵,耳朵就掉下来了!” 可是,他自己真的试着摸了一下,只感觉鼻子耳朵冻得木木的,但它们都没 掉,仍然好好地长在脸上。看到哥哥“试验”失败时的尴尬样,岸青也煞有 介事地说:“在这里不能随便在外面撒尿的,要是撤尿的话,还没等尿完, 那尿就会冻成了一根弯弯的冰棍儿了。阿拉试试看!”说着对着雪便尿了起 来,结果撒出的尿并未冻成棍儿,而眼前的雪却被热乎乎的尿冲化成一个泛 着尿黄的、一尺多深的窟窿。看着自己的“杰作”,岸青带着“满意和胜利” 的音调:“嘿嘿,看看是阿拉厉害还是侬厉害!”在外边站得时间长了,浑身上下干冷干冷的。“乖乖隆的冬,韭菜炒大葱!”岸英在上海滩跟流浪儿混在一起,学会了一些俚语土话,这会儿他冻 得直打哆嗦,双臂紧紧缩着,牙床直打颤,不知不觉当中突然冒出一句苏北 下河话来。兄弟俩又冷又好奇,但终于耐不住了,便飞也似的跑回到房间里。 这里的房屋,跟中国的不一样,尤其不像湖南乡里的土坯房子,不但不 生火,而且几乎是八面透风。这里一年中有一多半时间处在冰冷的寒季,所 以房屋的墙壁都是双层的,玻璃窗户也是双层的,房内有暖气,有火墙,总是热烘烘,温暖如春。室内室外完全是两个世界。 莫尼诺国际第二儿童院真是孩子们的天堂,这里住的都是中国革命家的后代。这所儿童院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家的后顾之忧,经共产国际和苏联政 府同意,专门设立的。儿童院里有三位教师:郑一俊(俄语名字叫阿烈耶夫) 和妻子赵云龙;女教师方朗,她原是上海纺织厂的女工,受过中等教育,丈 夫在国内牺牲了。师哲是儿童院副院长,他来不久即将儿童院作了调整,把 希腊、保加利亚、西班牙等国的孩子送到伊万诺沃国际第一儿童院,将中国 孩子集中在莫尼诺第二儿童院。中国教师教孩子们中文、中国历史等课程,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将来为祖国工作。另外,还有几位苏联教师, 负责教孩子们俄语、数学、革命理论等。先后住进儿童院的有: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化名杨永福,俄语名字:塞尔盖依,爱称谢廖沙)、毛岸青(化名杨永寿,俄语名字:亚力山大,爱称戈勒);女儿:李 敏,即娇娇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朱德的女儿:朱敏蔡和森、 向警予的儿子:蔡博;女儿:蔡妮、蔡转林伯渠的女儿:林玲、林莉李富春、 蔡畅的女儿:李特特苏兆征的女儿:苏丽娃;儿子:苏河清郭亮的儿子:郭 志成(郭多难,俄语名字:弗拉基米尔·大保)张太雷的儿子:张芝明(小保) 赵世炎的儿子:赵令超、赵施格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瞿杜一) 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陈昌浩的儿子:陈祖涛王一飞的儿子:王季龙(王继飞) 林彪的女儿:林小林(琳) 博古的女儿:秦古马  这些孩子当中,有的父母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如郭亮、瞿秋白、蔡 和森、向警予、赵世炎、罗亦农??;有的父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如张太 雷??;有的正在领导着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如毛泽东、朱 德、刘少奇、林伯渠、李富春??莫尼诺儿童院于 1937 年成立,1940 年关闭,中国孩子便都转入离莫斯科 200 公里的伊万诺沃城,在那里设立有国际第一儿童院,接受的孩子扩展到 27 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革命家的后代。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的这种做法, 有效地支持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革命者们,解除了他们的困难和顾虑,使他 们全身心投入到为祖国、为民族解放的事业中去;同时,也为各个国家培养 了革命和建设的接班人,这一历史功绩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1943 年共产国 际解散,所属的国际儿童院也都撤销了。这时候,孩子们也都成长为青年人, 其中大多数进入苏联的大学和各种专科学校继续深造。岸英兄弟俩进入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比起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来,简直是从地狱来到了天堂。当时的苏联是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一首歌是 这样唱的:它多么辽阔广大,有无数的田野和森林;在这里人民是国家的主 人,他们骄傲地互称同志、互相尊重,非常自信,无尚光荣;他们热爱和平, 追求着和睦、幸福,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每个人都要工作,每个家庭 的生活都得到保障??当时,苏联实行的是五天工作制。工作的时候,人们 都很紧张、热烈。以煤矿工人、劳动英雄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 动正在全苏蓬勃发展,人们都在奋发工作,争当“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然 而,一到休息的日子,人们都愉快地去旅行,去度周末,尽情地、自由自在 地呼吸、享受。  岸英兄弟刚刚到莫尼诺的时候,儿童院里的孩子只有 50 来人,生活非常 舒适。苏联政府对这些中国革命的后代十分关怀、爱护,提供了种种优越的 条件,让他们生活得幸福。  1938 年冬,岸英兄弟在莫斯科学俄文。在那里的还有林莉、林玲、小保、 蔡妮、菲菲??岸英年龄较大,是高级班的,在初级班的这些小弟弟、小妹 妹面前,岸英总爱逞英雄。岸青不像岸英,总调皮捣蛋,岸英只比他大 13 个月,却总要照顾他,帮他洗衣服,做很多事情。岸英兄弟俩常在一起下棋,  下得非常认真,常常是岸青输,可是输了又不认输,非要悔棋不可;不让悔, 就发脾气,吵闹,俩人常常吵架,最后又总是岸英让着他。每到这时,岸英 非常气愤,狠狠地说:“好!好!这一回让你,以后再也不跟你玩了,再玩 是小狗!”可是,过不了多久,经不住岸青的纠缠,俩人又摆开了架式,杀 了起来。星期天,有一些女孩子就去帮岸青整理整理内务,洗洗衣服。  当时,莫斯科还有一座“中国参战人员疗养院”,也叫“红军长征干部 休养所”,是专门为中国的红军将领开设的。红军长征胜利后,很多干部身 体不好,国内没有条件,党中央便把他们送到这里,他们一面治病休养,一 面听苏联专家讲军事、政治、经济、联共(布)党史等革命的理论。苏联专 家讲课,由韩铁声当翻译,他的俄语名字叫伊万诺维奇。后来,红军将领们 陆续回国,韩铁声便到儿童院来当老师了。  红军长征干部休养所离儿童院并不很远,每逢休息日,都有人来看望他 们。每次来人,都为他们带来糖果、点心。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些叔叔、伯 伯、阿姨们,像见到亲人一样,很是亲热。孩子们也排练了一些节目,表演 给他们看,有俄罗斯民间舞蹈、小话剧、诗歌朗诵??岸英的嗓门高,喜欢 朗诵,在台上,他站在前排,右手向前方一伸,就朗诵开了,很富有感情, 很投入,像个演说家。其他人站在后排为他伴唱,气氛很活跃。岸英还喜欢 唱歌,经常唱的是一支俄国歌曲《含羞草》。中国孩子吃住在儿童院。白天,就到附近的苏联学校去上学。放学后,儿童院安排了很多业余的小组活动,有军事组、摄影组、芭蕾舞组、航模组、 绘画组、刺绣组、墙报组??岸青参加的是绘画组,他喜欢画画儿。岸英的 文章写得很好,母亲在他小时候教他学习古文,后来他又特别爱看书看报。 儿童院里办墙报,他是编辑,李特特是美编,常在他写的文字稿旁画些山水 人物图案或是写上美术字。岸英是军事组的组长,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 关心,什么芬兰战争、兴凯湖对日战争等等,他都十分注意,认真钻研,讲 起来头头是道,显示出很强的军事才干。冬天,是孩子们最活跃、最开心的季节。他们都学会了滑雪、溜冰。打雪仗是大家踊跃参加的活动。岸英个子大,男孩子都愿意跟他在一方。打起 仗来,女孩都是他手下的败将。但是女孩不服气,打败了也不气馁,跟他对 着干。他滑冰、滑雪技术都很好,很娴熟灵活,在女孩面前,他经常故意露 两手,显示显示。他对文体活动都爱好,踢足球、打排球??少先队每次组织野营,岸英总是作为领导人物出现,因为他是少先队的大队长。他个子高,力气大,野营途中,常帮助女同学和年纪小的同学拿东 西。作为回报,女同学也总是把带的食物分给他一部分,他饭量大,吃得多, 女孩就当他的“后勤部长”。  毛泽东看到儿子写的文章,由衷地感到高兴,并且百看不厌毛岸英的第 一篇文章是一封信,发表在 1940 年 4 月 12 日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 报》第六版上。这封信发表后,在边区引起很大反响,人们争相阅读。岸英 的父亲——毛泽东看到后,也为儿子的成长由衷地感到高兴。下面是这封信 的全文。中国儿童在苏联  这是一个 16 岁(发表时应为 17 岁——作者注)的小朋友从苏联写来的 信,我们可以在这封信里看到苏联人民对中国儿童的热烈的爱护和对中国抗 战的伟大的同情。值此“四四”儿童节纪念大会开幕之际,把这封信发表出  来,作为一件宝贵的礼物,同时我们也代表全中国的儿童向伟大的领袖斯大 林同志、全苏联的人们及儿童们致敬。——编者 我用极大的热情写这封信给你们,述说一下我们在苏联的生活情形及苏联人民对于我们的待遇及对中国人民的热烈的同情。  我于 1937 年初来到苏联后,真好比到了天堂一般。当我在中国时,从来 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幸福的生活,苏联的人民看待我们比看待自己的儿童还 要好,把我们当做上等的贵宾看待,想尽一切方法使我们的生活能够圆满和 快乐。  我和其他的中国儿童住在一起,我们所住的房子真可说是头等的楼房。 里面陈设得美丽精致,又宽爽,又清洁。有图书馆、有打球室、有游艺厅、 有图画室、有运动厅、有自修室、有电影、有演剧及表演台等;外面则更是 雄壮:有足球场、有篮球场、有对球场(排球场)、有网球场,有专门的运 动场,有专门的避风雨、避太阳的亭子,有我们自己所种的菜园子,有天然 供给我们的游泳、钓鱼、划船的河流等。真是说不尽讲不完。  我们每天三顿大餐和一顿茶点,早饭后有苹果和橘子吃;下午有糖果或 饼干等吃。每周六、日至少有一次电影看。电影都是有声电影,有关于国内 战争的,有关于伟大领袖列宁的,有关于破案侦探的,有关于苏联儿童的幸 福生活的,有关于苏联国际军事力量的,还有关于中国的,例如:《中国给 以反抗》、《英勇的中国》、《中国在斗争中》等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常 到戏院里去看戏。时常有人请我们去做客,而每次则总有我参加(我是二十个中国儿童团员的主席),同时,总是要我去用中国话演讲(致词)。 我记得第一次我用汉语致词时,有点讲不出来(发慌),但第二次就好多了,第三次、第四次则更不慌不忙的了。  有一次,内务部的俱乐部在过新年时,请我们去,同时还请西班牙的儿 童,西班牙的儿童用西班牙语发了言(另一个则用俄语翻译),当我发言时, 差不多每一段话都引起了热烈的鼓掌,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发慌。特别是当我 讲到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时,说到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得到胜利的时候, 更是掌声雷动。苏联的人民是多么同情我们中国的抗战啊!还有一次,我记得是白俄罗斯果麦儿城(省城)开全城儿童代表大会(由红色救济会组织),也请我们 去。当时只派了我和另外一个中国女孩妮妮去。我们坐在飞快的火车上,不 到一天就到了。当我们下了车,一出车站时,只见广场上挤满了人群,儿童 团员们排着队迎接我们,还有人送我们鲜花。他们打着旗,吹奏音乐,真好 像迎接一位什么大领袖一般。因为人越挤越多,简直走不出去,就是民警帮 忙也挤不出去,后来没有办法,只得坐在汽车上冲出去。后面的人群跟着我 们的汽车跑。但汽车到底比他们跑得快,他们很快地就追赶不上了。我用手 向他们摇动,表示对他们的抱歉与感谢。不一会儿,我们到了一个大旅馆门 口,推门进去,就上楼。此时,市党部书记、市青年团书记、果麦儿城红色 救济会主席、儿童团总队长等都来了,他们询问了我们一些情况问题,我都 圆满地答复了。  我们休息在一间很阔气的房间里,特别使我们高兴的,就是听说这房间 曾是苏联国防委员长、著名的伏罗希洛夫大元帅及著名的苏联骑兵总司令布  将纳(布琼尼)元帅所住过的房间。  晚上 6 点钟时,大会应该开幕了,我们当然也要去。在路上,我们遇见 了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代表(政府委员)及果麦儿城省教育厅长普鲁多妮可 娃女士,她是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开会的地方,它 是果麦儿城的儿童宫,从前是一个地主和王候伯斯容维奇的住所,现在改为 果麦儿城的儿童宫。里面宽大得很,有各种各样的设备,组织有各种各样的 小组,如:航空组、海军组、摄制组、音乐组等。很多儿童在功课完后就到 这里来,多么幸福!我们一进会场时,忽然掌声大作,大会的代表们都向我 们中国儿童的代表敬礼,热烈地欢迎我们。  掌声静后,就开始选举主席团。第一名就是“贵宾”的我,第二名就是 与我同来的妮妮小姐。再就是市党部书记、青年团书记、最高苏维埃代表及 教育厅长普鲁多妮可娃女士,以及其他等等。先由果麦儿城红色救济会主席 报告。然后就是我用中国语致词(妮妮作翻译),当我们起坐走到讲台时, 一阵热烈的掌声真是如雷贯耳。  我说:“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他面对侵略者日寇的斗争中,是要胜利的。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尤其是伟大的苏联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 帮助,使中国人民更有多倍的力量和勇气,更能很快地战胜日寇。苏联是中 国人民最忠实、最好的朋友——!”当我讲完后,一阵热烈的大鼓掌,真有 可能把屋顶震破。掌声稍静后,红色救济会主席忽用粗高的声音喊道:“与 日寇斗争的伟大中国人民万岁!”恰巧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也在那里高呼 口号:“英勇的中国人民万岁!”两个一起喊,使着劲,弄得很是有趣。“我 们亲爱的斯大林同志万岁!”下面又有人在那里喊。“四万万五千万的中国 人民一定会胜利!”又是一个有力而雄壮的口号。次日,我又被请到马克思学校、斯大林学校及铁道工人子弟学校去演讲。每一次都受到最热烈的欢迎。“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四万万五千万中 国人民万岁”、“中国人民一定会胜别的”等等雄壮的口号,每次都使我感 到无限的兴奋和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想不仅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就是全中 国人民(除了汉奸、匪徒们)、全中国的儿童看到苏联的人民、苏联的儿童, 这么热忱地欢迎中国儿童,这么衷心地同情中国的抗战,也一定感觉到非常 兴奋和欢喜的。在苏联,每份报纸上,每天都有一大篇关于中国的消息。战情和游击队的活动消息,每天都有。常有关于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表示的英勇战绩的登 载,常有苏联记者的通讯,有关于中国的各种论文。除此以外,还常登载中 国抗战的各种照片。中国军队若得到了什么新胜利,苏联的报纸总是用注目 的大字标题登载。同时,一些领导人的演讲及其名人的谈话等,也总是用大 字标题写着。  总之,苏联的报纸在精神上,对于中国的抗战是具有极大的同情和帮助 的。对于日寇则恰恰相反,不是登着“日军的进攻遭受完全破产”,就是写 着“日寇后防的不安”、“日本的经济崩溃和物价的高涨”、“日军受了大 损失”等等。在最后一个时期,除了日军的每天损失外,在每半个月内,差 不多都有一个日军的损失统计,两万、三万、三万五千、四万??死的真是 不少。  除了报纸,苏联的各种杂志周刊上也常有关于英勇的中国人民斗争的速 写文章,同时,还有许多的精神上帮助中国抗战的标语图画。例如,有一张  标语图画上,画着一个中国士兵用刺刀刺着一个在中国土地上爬不动的日 寇,并用红字写着:“与日寇作斗争的中国人民万岁!”除此以外,苏联的 无线电每天总要播四次新闻,早上七点钟及晚上十一点半,差不多总是有中 国战情的广播报告。其他的中国消息,则大都在十二点、六点钟传报。我差 不多每天早上七点钟都去听的。  若在过什么大节时,例如十月革命节和“五一”节,苏联的无线电更是 在精神上同情中国的抗战,有时还要请中国人去广播演讲,或是从重庆接电 话过来,再广播全国。总之,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具有极大的同情的;同 时,我想中国人民对于苏联人民也一定是这样的。  我现在在俄国学校里学习。我要百倍、千倍地完成我的学习。我很注重 于政治和军事,成为一个很好的宣传家,并且愿意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家,以 便将来为伟大的新中国的事业而奋斗。我坚决地相信在抗战胜利以后,在国 共合作的基础上,中国一定会被建设成一个先进的、自由的、幸福的强国。 在那个时候,中国将享受自由与平等的生活,中国的儿童将得到免费学习的 权利,将不再过那种贫苦的生活,那时啊,中国是伟大的、强大的、民主的 中国了!  亲爱的祖国同胞,信已经写得很长了,不可再往下写了,再会吧!若有 机会,将来还可以写信给你们,但我也希望你们写封信给我及全体的我们。 我以极大的热情等待着你们的信。最后,向坚决领导全中国抗战的英明的中 国共产党及八路军的领导者——毛泽东和朱德同志以及全中国的英勇抗战的 将士致以最热烈的敬礼!同时,也向全中国的儿童——未来新中国的主人翁 致最亲切的兄弟的敬礼。岸英的这封信,洋洋洒洒 3500 字,充分表现了一个 中国少年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用词遣句都很有分寸。岸英的这篇文章, 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是百看不厌的。周伯伯和邓妈妈来到儿童院。  “你们都是周伯伯的好孩子”1939 年的岁末,儿童院的孩子们张灯结彩 地准备迎接新一年元旦的到来。正在忙碌的孩子们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激动 了,“周伯伯要来儿童院啦!”“周伯伯要来看我们啦!”孩子们高兴地跳 着、叫着。儿童院的几十个中国革命家的后代得知周恩来伯伯要来看望他们, 兴奋得像盼望过新年一样。那边,孩子们赶忙排练精彩的节目,要表演给周 伯伯看;这边,孩子们一面扎着鲜艳的纸花,一面热烈地谈论着。在他们中间,很多人曾见过周伯伯、邓妈妈,那些没见过的孩子立即把见过周伯伯的人围在了中间,带着羡慕和急切的心情问这问那??毛岸英没 见过周伯伯,但是他知道周伯伯跟爸爸一样,是位受人尊敬的、非常了不起 的人,是最好的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大谈着周伯伯、邓妈妈是怎样关怀着 革命烈士的后代??他们中间说得最多的要数蔡博和郭志成了。  岸英急于想更多地知道周伯伯的情况,不住地催促着蔡博和郭志成:“快 说,快说,别净卖关子喽!”  蔡博的父母都是为革命牺牲的。他的妈妈向警予是党中央委员,妇女部 长,1928 年 5 月 1 日在武汉被反动派杀害;他的父亲蔡和森是党中央的重要 领导人,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的常委,1931 年 6 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 母亲和父亲先后牺牲,蔡博并不知道,那时他和妹妹的年纪还小,他正在湖 南老家湘乡东山学校上学。1938 年 10 月下旬,日本占领了武汉,周伯伯转 移到长沙。一到长沙,周伯伯便打听蔡和森烈士子女的下落,当他听说蔡博  兄妹住在湘乡老家时,便派人到湘乡,在十八集团军驻湘乡转运站的协助下, 很快便找到蔡博兄妹俩,并接到长沙。后来,周伯伯安排他俩转到重庆,与 周伯伯住在一起。在和周伯伯、邓妈妈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他们待蔡博兄妹 像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  没等蔡博说完,郭志成便接过话头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我也是周伯 伯派人找到的。我爸爸郭亮 1928 年被何键杀害在长沙。爸爸牺牲后,妈妈带 着我到了长沙县铜官乡下躲避起来。一天,妈妈接到地下党的通知,便带我 到武汉八路军的办事处。我们在办事处住了十多天,就和周伯伯他们住在一 起。周伯伯和邓妈妈住在楼上,我们住在楼下。周伯伯和邓妈妈可喜欢我啦, 给我买了许多玩具。后来由项英伯伯带我们到延安。我们去看了毛伯伯,我 知道毛伯伯喜欢吃鱼,延安又没有鱼吃,我就把妈妈给我的两个鱼罐头送给 了毛伯伯。后来,蔡畅姑姑把我们从新疆秘密带到苏联??周伯伯一见我, 准认得的。”  郭志成很自豪地讲述着,边讲边手舞足蹈。其他见过周恩来的男孩女孩, 都争先恐后地用感激和敬佩的语言,向大家介绍着敬爱的周伯伯。“周伯伯有孩子吗?”岸英听得入了迷,突然提出了这么个问题。 “当然有啦!”郭志成想当然地答道。 “听妈妈说,邓妈妈没有孩子??”一个女孩子歪着头说。 孩子们突然你看我,我看你,沉默了。 “去问问阿烈耶夫老师。”岸英提议。如果周伯伯有孩子,也到莫尼诺儿童院来学习,那该多好啊!阿烈耶夫被请来了,他没有正面回答孩子们的提问,只是说:“你们中间有许多孩子的父母,都被国民党杀害了。可是周 伯伯、邓妈妈像亲生父母一样爱着你们,关怀你们,你们都是周伯伯、邓妈 妈的好孩子啊!”“嘟——嘟??”门外响起了汽车喇叭声。“周伯伯来了, 快去迎接呀!”岸英耳朵灵,一听汽车喇叭声,第一个奔出了大门。孩子们拥到汽车旁边,仔细一看,周伯伯不在车上,从车上下来的是满面笑容的邓妈妈。 “邓妈妈,邓妈妈!”蔡博、郭志成,还有许多受过周伯伯、邓妈妈直接关怀的孩子们,都围过来,簇拥着邓妈妈,流着幸福的泪花,亲热地大声叫着。 邓妈妈今天特别高兴,能在莫斯科郊区见到这些可爱的孩子,她笑咧了嘴巴,不住地点头,“噢,噢”地忙着应诺,还不时在这个男孩头上摸摸,捧起那个姑娘脸蛋亲一亲,激动得眼里含着泪花。看着这些健康活泼的中国 革命家的后代,她多么开心啊!  蔡博向邓妈妈介绍了岸英、岸青。她一手搂一个,仔细地打量着这两个 失去母亲的孩子,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轻轻地摇着头,嗫嚅地说:“孩子,你们受苦了。” 本来笑盈盈的岸英,突然得到母亲一样的爱抚,心里一热,眼泪簌簌地往下掉。邓妈妈用温厚的手,替他揩干眼泪:“孩子,别哭了。来,快来吃 糖吧,大家都来吃糖!”  邓妈妈把糖果分给孩子们。在鲜花一般的孩子们的簇拥下,邓妈妈来到 了他们的活动室。邓妈妈从衣袋里掏出一封信,对孩子们说: “周伯伯在莫斯科治胳膊。他很想你们,这封信是他用左手握笔写的,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巨人动画片全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