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女儿遗书内容这个人算英雄吗

王石谈褚时健:我们是同类,英雄惜英雄
有人问我,登山遇暴风雪,有一位李斌先生因体力不支而遇难。如果您遇到这样的队友,眼看着他摔倒了,您会怎么做?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2002年,我第二次登珠峰,我们在南坡,是另外一个基地。张梁先生和李斌先生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李斌是深航非常优秀的机长,喜欢登山。那时我和他们是两个队,那次我们登上去,他们没登上去。第二年我是登喜马拉雅山。
当时的情景,我也听过张梁叙述的过程,不好就那个现场进行假设,因为我不在那个场景。从情感上讲,你和你的队员在一块,他已经不行了,需要你的救助,但是你没有能力,你的内心很挣扎,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选择。但仅就登山救援而言,刚才我谈到有两个原则:第一是公平原则,第二是效率原则。实际上登山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就是你在救别人的时候,首先要以自己的安全为前提。按照这个原则,如果你和这个人不熟悉,或者你没有亲情的牵挂,当然这个原则是比较容易执行的。但人与人之间往往是有感情的,这就使我们的选择更艰难一些。
比如,有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在互不相识的时候,都曾经痛苦于迷茫的人生之中,不知道前路在何处。他们在很彷徨的状态下出国旅游,并偶遇了,从此一见倾心、坠入情网。两个人发现,彼此都有共同的梦想——攀登珠穆朗玛峰。后来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一起到了尼泊尔,开始登山。登到接近8000米的时候,女伴就已经神智不清了,她的男朋友和向导一起协助她后撤,撤到了7500米的时候,他的女伴清醒过来了。
这个女伴清醒过来以后,还怀揣着浪漫的想法。她说,我们来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要追求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吗?怎么能因为我不行你就放弃了呢?我们应该继续攀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重新去登山是非常危险的,至少这个女孩是绝对上不去的,所以男孩子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女孩子说,如果你拒绝我,我就自己上去。这个时候,向导也试图阻止他们,但是也没有阻止得了,只好继续陪伴他们。
这一回,又在8000米的时候,女孩子又出现了昏迷,男孩也已经非常虚弱了。这个女孩知道已经没办法下山了,在弥留之际,她要求向导把她的男朋友带下去,她只提出了这一个要求,然后她就遇难了。而这种情况下,她的男朋友也拒绝在向导的帮助下下山。这是真实的故事,他们就这样双双长眠于珠峰8000米高的地方。
还有,比如说攀岩。在阿尔卑斯山,有一种攀岩的方法是自由攀登,从近乎垂直的山壁上爬至少两三百米,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其中有父子、有父女、也有夫妇共同参加。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妇参加自由攀登,先生在前面攀,妻子在后面跟着他。爬到一半,遇到一个老鹰的窝,在下面是看不到的。当时,正好老鹰在孵小鹰,出于自卫,他受到了老鹰的攻击,导致先生失手跌了下去,他的妻子看到这样的情形,也毫不犹豫地跟着他一块跳了下去。
在人的一生当中,除了讲规则、讲原则,也难免要牵涉到感情、亲情,牵涉到浪漫的梦想,不是轻易能说清楚的。在特殊的场景下,或者在极端之中,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尊重自己最本真的追求,也许就是唯一的追求。
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企业家,不仅仅要讲规则,也要讲亲情,也要讲浪漫,人生才有意思。人生不要惧怕跌宕起伏,不要怕遇到困难,你只要追寻你内心的追求,觉得对得起自己的人生,那么就不必过于纠结,你就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大家都希望长寿,对于生命来讲,50岁、70岁、80岁、100岁,你觉得你值得追求的东西,你就去做,你才会非常坦然。这就是我在我的体育人生中,通过自身的经历,通过看到的、听到的一些故事,得出的一些体会。户外运动给我带来的就是坦然和值得追求。
真正的成功是从50岁开始,而辉煌是从70岁开始
通常,大家会认为,登珠峰是职业登山家、探险家做的事,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去攀登珠峰的,这是一个思维。第二个思维,有人会觉得,一个董事长怎么做这个呢?有钱人会不会是被人家抬上去的呢?简单来说,像珠峰这样世界登山爱好者挑战的圣地,不要说抬上去是不可能的,就是在登顶下不来的时候,别人想把你抬下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不是峨嵋山,可以坐着滑竿上下。
登珠峰救援的资源非常有限,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是2002年登珠峰。在6200米高度,准备登顶的时候,有个队员出现了脑水肿,我们八个人把他救下来,过程非常非常困难。这一高度,距离我们开始登山的5500米的位置并不远,但是从早上开始下撤,凌晨十二点才返回营地。
登珠峰也必须是从大本营开始,有人猜想,说登山可以坐直升飞机,从二号营地、三号营地开始,但那不是登山,那是丑闻,这个要声明一下。
至于说登山年龄,我初次登珠峰的时候,世界上登顶珠峰最大年纪是61岁,我那年52岁,在国际上还不算最大的。但在中国人里,确实我的年纪是最大的。我在2010年,59岁的时候,从南坡第二次登珠。那一年,有四个男人年龄超过52岁的人登珠峰,一个是广州的媒体人孙犁(音),57岁,一个是深圳的企业家汪建,56岁,还有黄怒波,54岁。他们三个人都超过了52岁。深圳的企业家汪建和我是一个队的,他比我小三岁,是56岁。准备登顶的时候,他说王先生我有一个要求,登顶之前你让我20分钟。也就是说,如果他先登顶20分钟,他就把我的记录破了,所以他要求我等他20分钟。实际上我并没有等他,因为我计算了一下,以我们平时登山的速度,往往一天的路程,最快的人也要比我慢一个小时,那就是慢60分钟,我让他的话,就得让他80分钟,我是不是是挺自私的?可是那一次,在我登顶的一瞬间,他站在顶峰上了。他说,我比你早二十分钟到。我就很纳闷,他什么时候超过我的?甚至比我还快20分钟?回大本营我一问才知道,他说我比你早一个半小时出发。
在我决定登珠峰之前,广东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17座,我曾经登过14座,那是一步一个脚印登出来的:6000米的山峰、7000米的山峰、8000米的山峰。49岁的时候,我登了7500米的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北峰。2011年,在我50岁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要送自己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所以我又登了一座7500米的高峰,在新疆。两年内登两座7500米的山峰就可以申请登山健将,我是中国人申请运动健将的人中,年龄最大的。
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到70古来稀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人生是从50岁才是开始的。而我登珠峰得出的结论是,50岁才是最好的年龄。过去都是女性55岁退休,男性60岁退休,现在人社部更是明确要延长退休年龄,男的到65才退休。按照西方的定义,70岁才是老年人,在日本,70岁的老人仍然可以开出租车。在一个普遍长寿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应该按照传统的年龄段去定义自己,这是我所说的第一点。
那么,为什么我说50岁才是最好的年龄?假如你在35岁到45岁,正是事业要拼搏,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个年龄阶段,哪一个都放不下,负担这么重,怎么可能安心去登珠峰?比如说你对荣誉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七个人的登山队,有一个人比我小12岁,我52岁,他才40岁,一米八多的身高,体力非常好。登山论速度,汪建比我慢一个小时,我比这位先生要慢半个小时,他体重比我重,走得比我快。但是,登顶的时候,我上去了,他没有上去。显然,面对荣誉,他不如我淡定。
那一年是人类登顶50周年,当时,中央电视台安排了现场转播,我非常清楚地告诉他们,不准拍我。你想,要在全国的观众面前把你的面貌表现,威武、英勇的一面表现出去,那个压力有多大?状态肯定要受到影响的。我没有计划一定要登顶,当然,有机会的话也是要登的,但也没有必要去表现自己。个人的历练,对事物的看法,都影响我们对节奏的把握。对荣誉我想得非常清楚,但这个年轻人要表现表现个人英雄主义,所以他的精力提前消耗了,这才是他无法实现登顶的原因。我从珠峰下来以后,还保持着体力,又去连续飞了三天滑翔伞,那个时候我52岁。有人说你了不起,最大年纪登上珠峰,但我觉得这并不算大,50岁才是最好的年纪,52岁我还想继续呆在上市公司呢。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管理自己,至少我认为,真正的成功是从50岁才开始,而辉煌是从70岁才开始。
我们看看,褚时建先生是哪年种橙子?73岁。73岁才开始创业,当然他以前做红塔集团非常成功,但那是国营企业。73岁,他承包2000亩的橙园,开始自己的生意,十年之后创造了褚橙,现在很多小孩高考前要吃完他的橙子才去参加考试,为什么?一定能成啊。他是73岁才开始,我觉得,我不要像他那样沉得住气,我想从70岁开始,我还有五年的准备时间。
我想说的是,企业家如何实现跨越?首先,得跨越自己,不要遵循传统的价值判断,要有自己的认知。如果永远停留在传统之中,又怎么能实现跨越呢?
我和褚时健是同类,英雄惜英雄
我1983年到深圳创业,给自己定位就是企业家、创业家,过程中我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也经历了很多不眠之夜,这里有很多的煎熬,我想我们在座企业家的成功都要经历这些东西。成功除了要坚持下去,要熬、要有底线,实际上还有一定的偶然性,偶然性就叫运气。往往有的时候你成功了,并不表示你这个人聪明,只是说你比别人运气好。运气不好的遇到了挫折,甚至是从某种方面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你应该是什么态度?惺惺相惜,说得大一点是英雄惜英雄,都是同类。
一些企业家发生了事情、出现了状况、被判入狱之后,我本能上很想去看望看望他们,这个本能就是,你关心他就是关心自己,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的命运,会不会有这样的一天,你也不知道,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比如说牟其中是80年代民营企业家中最有名的,他的故事带着传奇性。文革时期,因为政治犯被判了死刑,但没执行,改判死缓。出狱以后创业,就是“用猪肉罐头换苏联飞机”的典故,成为了非常成功的案例,到哪里去都有省委书记接见。最后,他是由于经营的问题,签了信用证,涉嫌金融欺骗被判入狱。我也去看了他,从他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影子,本身创业让你非常佩服,由于某种原因落难了。我看他是想让他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也希望他出来以后能重新东山再起,再做一番事业。
我1983年初到深圳的时候,铭记着两段座右铭,一段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先生的,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站在顶峰的高度,而是跌到低谷的反弹力。我相信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屈服,我还会继续重新站起来,但不同的是,其他企业家遇到的困难我应该去看看。
我当时去看望牟其中,是由湖北企业家是兰世立他安排并陪同一起去的,没想到很多年以后,兰先生也进去了,我又通过其他企业家的安排又去看他。说得更远一点,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民营企业家阶层走到今天不容易,再上一步也不容易。所谓的不容易,不是我们现在发展的空间有限,也不是空间越来越大,是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社会声誉始终是相对低下的,商人作为独立的自我始终是欠缺的。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自我更新、自我要求,不要更多地抱怨环境,这是我们企业家共同要面对的。
我记得是2013年,我在亚布力做轮值主席的时候,强调面对不确定,企业家如何自我更新。所谓的自我,是指我们自身的弱点在什么地方,我们怎么克服它。我们不要抱怨社会各方面对我们不公,作为万科,我们1983年成立至今,在万科三十周年的时候,我得出的结论是,万科是成立以来最好的状态是在2014年,但是2015年过去了,2015年比2014年还好。现在是2016年了,今年万科会到3000亿,万科的发展空间会比2015年还好。我们这么多年来锻炼培养,不是我们没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在房地产行业进行自我更新,如何与现代社会的结合,这是我想说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责任编辑:我所理解的褚时健 | 人物周刊 | 阅读时间
当前位置: >
> 我所理解的褚时健
我所理解的褚时健
| 日期:&&来源:阅读时间
2015年11月,我决定去拜访褚时健,只为问他一个问题:你当年已经75岁了,为什么还要创业?老实说,我对此前媒体上那些报道有些厌烦——中国的记者总喜欢写神话,因为神话好像总能让无望者看到希望。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因为神一旦被创造出来,人就只能跪着了。从北京到昆明是3小时飞机,从昆明到玉溪是1小时车程,从玉溪到戛洒镇又是3小时,再开半小时车,就到褚橙基地了,褚时健在那里等我们。说是“我们”,其实是我和另一拨人,我和他们并无关系,我是应褚时健外孙女婿之邀去的。正是收获季节,午后硬朗的阳光打在漫山遍野的橙子上,就像小孩子在结结实实地拍皮球,这景致有梵高的笔意。褚时健确实老了,腿脚有些不太灵便,他把一只手搭在助理的肩膀上走路。他穿一双灰色胶底布鞋,裤腿上还沾着泥点——他爱下地,也爱和鸡鸭猫狗待在一起。他实在不爱说话,在欢迎我们的晚宴上,他说的话不超过五句:“我是大老粗,你们都是大知识分子,欢迎大家……”人们以为他还会说几句,都等着,但他笑着,看着大家,真不晓得该说什么了,场面有点儿尴尬。这在客观上让他显得神秘。他说得越少,人们越愿意听他说,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总结的那样,“有人声嘶力竭地喊叫也没人要听,有人低沉含混却听众云集”。第二天,褚时健和夫人马静芬带着5岁的重孙来见大家,小家伙坐在老太太腿上,动个不停。褚时健回答了他当初“为了什么”的问题:“我从小就养成个习惯,总想找点事做,不做事心发慌,无聊的时候,生闷气。这些年,坎坷非常多,我这个人生,总体来说不顺啊。但不管咋个说,不管顺逆,我总有一个老习惯——想把事做好。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呢,很复杂,很丰富,也给了人锻炼的舞台,这就恰恰符合我这个老习惯了。……“种橙子这事,原来想没那么复杂,搞着搞着面临的问题不少,这个时候就要靠意志了。朋友说,丢掉算了,你吃多少,我们出了,他们不理解我。但对我们两个老人来说,不管有哪样困难,我们别的出路没有,只能硬着头皮解决问题。“搞到第九、第十年的时候,我的品牌社会承认了,利润也越来越高。到这个时候,我就有两个想法了:一是我们对当地农民有感情,希望他们更多人生活富裕起来;二是要为我自己的子孙后代的事业打个基础。我说,你们不要懒,不要讲享受,我一生没有哪天讲过享受。”这不就是爹妈从小给我絮叨的道理吗?我爹妈已经70多岁了,还在干活儿,不干活儿,反倒要害病。褚时健讲得朴素。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马静芬,她也一样朴素:“我们不会说,你们文化高,帮他总结一下。”“做事”就是褚时健的宗教,如果说我在2015年曾收获到什么智慧的话,那就是褚时健的这段话了。孙中山说,知难行易。胡适批评道,知难,行亦不易。而王阳明说,不能行,即便知,也是未知。信矣。褚时健为什么从小就要找事做?因为不做事,就没法活。1943年,褚时健42岁的父亲褚开运死于日本人的轰炸。当时,褚时健才15岁,下面还有5个弟弟妹妹,最小的弟弟褚时佐不满周岁,母亲带着他们苦熬日子。作为家中长子,褚时健不得不像一个家长一样担负起家中的经济重担。他接过了原本是母亲负责的酒坊,烤酒、卖酒。父母本就是沉默的人,褚时健幼时就不敢调皮,此后就更沉默了。1949年,褚时健和跟他要好的堂兄褚时仁参加了游击队。他在这里练就了一手好枪法,也在这里目睹了堂兄和不少战友的牺牲,他自己也险些被炸弹炸飞。1950年,弟弟褚时候因公牺牲,47岁的母亲因病去世,褚时健不到23岁,尚未成家。母亲死后,他把弟弟褚时佐、妹妹褚时英带在身边,走到哪里就把弟弟妹妹带到哪里。早在战友和堂兄牺牲的1949年,褚时健就知道,“把每一天安排好,就是对人生负责任。想得太多,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是经历过活了今天就没有明天的人,过去如何、将来如何都不重要,现在、目前,就是一辈子”。他说,活比死重要得多,既然活着,就得认真做事。所以再受罪,他都得做事。回顾自己的一生,褚时健如此评价自己:“我不希望别人在说起我的人生时有多少褒扬,我只是希望人家说起我时,会说上一句:‘褚时健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想做事未必就能把事情做好,褚时健虽然生在穷地方,但他是从小就见过什么是好东西的人。1910年,总投资1.65亿法郎的滇越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西南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通车的国际铁路。那时候,褚时健的爷爷褚发珍被法国人看中,当年就负责其中一段铁路的安保工作。法国人还给他发津贴。爷爷把家搬到了车站附近,褚时健的父亲后来就在铁路上跑运输。滇越铁路采用的是米轨,火车装的是米其林牌橡胶轮胎,它们都代表了当时西方世界顶尖的工业水平。这简直是《百年孤独》中的魔幻桥段,外来文明对一个土著少年的心灵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几十年后,褚时健回忆起幼年生活时还频繁地提及米其林火车、米轨、法国人,以及乘客从车厢扔出来的精致的饼干盒子。他说自己小时候看见火车,就觉得长大了应该过那样的生活。“法国人带着七八个人就把一个大车站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现在想起来还是佩服的。”褚时健说。所谓见识,无非就是见过好东西,然后能判断什么是好东西,进而能做出好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褚时健有见识就不奇怪了。有一个细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褚时健年轻时就认识很多一流的人物,他在昆明念高中的时候,正值西南联大迁播,联大的一些教授为了改善生活,经常到昆明的高中兼课,褚时健是见过闻一多的。后来到红塔集团当了老板,褚时健经常带队到国外考察,还引进了很多世界先进设备,当然见识就更多了。所以虽然褚时健一辈子的事业都在云南,他也不会说普通话,但你若以为他是个土包子,就完全错了。褚时健还会做人。他是个厚道人,有什么好事都想着朋友。他当初种橙子的本钱是哪儿来的?除了法院退给他的多年的积蓄两百多万,其他几百万要么是朋友送的,要么是朋友借的。他坐牢的时候,很多朋友到监狱里看他,都悄悄地给他留下三五万、七八万、十来万。监狱把图书馆给他管,他那个书架上慢慢就码了一百多万块钱。他出来要创业,还得跟朋友借钱。他对朋友说:“我不敢保证我能做成,做不成赔不起你们喽。”他那些朋友,一家借给他两三百万、四五百万,对他说:“你七八十岁了,搞这个事情,我们一家拿几百万,输了就算了,你不需要赔,不需要把这事压到心上。”做人能做到这个份儿上,不成功都难。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褚时健的为人。1979年,20来岁的年轻人任新明给玉溪卷烟厂盖职工宿舍,认识了褚时健。褚时健见他年轻肯干,便提拔他,后来把烟厂的辅料交给他做。再后来,任新明带着乡亲们一起跟褚时健干,很快就把自己老家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镇。如今,这个地方干净整洁,别墅林立。褚时健坐牢那段时间,已经是大营街居委会书记的任新明经常带上自己烧好的菜,到监狱陪褚时健聊天。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任新明说:“没有他就没有我,砸锅卖铁我也得帮他。”他要报恩。褚时健的女儿早年间就离了婚,女儿先被捕,后来在狱中自杀,留下一个小女孩成了孤雁。任新明把褚时健的外孙女接到自己家中,送孩子上玉溪最好的初中。孩子初中毕业后,他又花了不少钱,把她送到加拿大读高中。那时候,他心里想的就是等“褚厂长”夫妇出来,他能把孩子好好地交到他们手中。褚时健保外就医后,任新明想让褚时健安享晚年,他要为他尽孝、送终,褚时健不愿意。褚时健夫妇还坚持让外孙女改姓,跟任新明姓“任”,她现在的名字叫任书逸。因为会做人,褚时健跟政界的关系一直都不错。很少有人知道,原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与褚时健年轻时就是很好的朋友,褚时健当年之所以被调到红塔集团主政,与普朝柱的推荐也有很大关系。褚时健出狱后,中纪委书记到云南去,跟云南的领导讲,“这个老人和一般人有点不同,你们要关照下,不管咋个整,莫叫他过不下去。玉溪市几届书记、市长都问我,你想整哪样事,我们都可以帮忙”。2015年初,外孙女任书逸的两个孩子一个不到五岁,一个不到两岁,褚时健就给他们一人送了一本书。在给大重孙的书上,褚时健写道:“墩墩,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要心胸宽大,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公公祖祖:褚时健。”在给小重孙的书上,褚时健写道:“潼潼,祖祖喜欢你。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身体,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褚时健。”一句顶一万句。(来源/萧三匝的共识网·思想者博客)
继续阅读:、、、、
阅读时间通过文摘、翻译和原创的方式分享有益于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精品内容
鄂ICP备号&&&鄂公网安备43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褚时健 褚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