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五军团编制走出的将军?

[将星闪耀之甘肃]侯世奎:兰州走出的将军--中国甘肃网
  位置提示:&&&&正文
[将星闪耀之甘肃]侯世奎:兰州走出的将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日,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
&&& 八十年之中,我们的英雄因为一句“我是人民的军人”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期间2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 “我想支撑着他们的是一种意志,更是一种情结,一种和人民血肉相连,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情结!而对于陇原人民来说,有太多的本土英雄是值得怀念的,做为开国少将之一的侯世奎将军便是其中一位。”曾是将军下属、《甘肃省志-军事志》主编的郝成铭先生满怀思念而又自豪地告诉我们。
  当壮丁出大西北
  侯世奎祖籍甘肃临夏,1911年出生在皋兰山下一个土窑洞里,生活极为贫困,家无隔夜粮是常有的事。9岁时他便给地主放羊,13岁时又到阿干镇煤矿给资本家背煤。他的一家人受尽了地主、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祖父和父母都是在甘肃地方军阀混战时被杀害的。孤苦伶仃、举目无亲的侯世奎从小就对地主、资本家怀有很深的仇恨。
&&& 1929年,侯世奎18岁,被冯玉祥国民军第十五师拉去当了壮丁。在这个过程中,他眼看军阀驱赶士兵为他们卖命,死伤累累,心中无比悲痛。
&&& 1931年秋,侯世奎所在的部队被改编到二十六路军进驻宁都,他在红军的宣传中,认识到红军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当年12月14日,这支部队在赵博生、董振堂的领导下,举行了著名的“宁都暴动”,全军1.7万余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侯世奎随之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苏区群众与军队亲密团结的情景,与国民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让侯世奎再次肯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为劳苦大众打江山,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 在红军干部的教育下,侯世奎的阶级觉悟迅速提高,而特殊的经历,让侯世奎无论是在政治学习还是在军事战斗方面都十分尽力出色,多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 阻敌军不幸入狱
&&& 1932年11月,蒋介石调集第十四师、第二十七师等部队,向中央苏区东北部之金溪、南城一带进犯,侯世奎所在第十三师,作为红五军团的左翼,参加阻击作战。为坚守住贵为红军核心阵地的长源庙东侧小高地,他督令战士挖战壕、筑工事,充分做好阻击敌军的准备,并充分利用地形,连续4次打退敌军的进攻,哪怕全军只剩下六七十人,侯世奎仍然鼓励大家“不要怕流血牺牲,坚决守住阵地”,“要为保卫苏维埃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英勇无畏的红军面前,敌军狼狈退却。战后,侯世奎所在连被上级授予“青年模范连”称号。
&&& 1933年,由于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退出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侯世奎所在的红三十四师当时担任后卫任务,掩护全军撤离。红军主力连续突破了敌军的3道封锁线,向湘江兼程前进。蒋介石发现了红军西进的意图,急令广西军和湖南军利用湘江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红三十四师被阻于湘江以东,与敌重兵进行了拼死搏斗,侯世奎不幸负伤被俘。
&&& 侯世奎在昆明等地坐牢的3年多时间,敌人对他施用各种酷刑,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但是,敌人只能摧残他的身体,却摧残不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贞不屈,拒不吐露红军秘密。直到“七七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反动派才不得不释放了他。之后他立即北上跋涉数千里,辗转回到延安。
&&& 经受了敌人刺刀逼诱与组织的考验之后,领导更加确认侯世奎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而在其后的许多战役中,侯世奎多次英勇为国献身的无畏举动让他们的肯定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 保临江屡建战功
&&& 日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10集电视连续剧《四保临江》以生动、宏大的场面,再现了革命先辈们为缔造人民共和国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感人肺腑的斗争精神;而辽东军区第四纵队第十师指战员英勇作战以及杜光华师长壮烈牺牲的事迹,作为该剧的典型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但是,观众可曾知道,曾任我省军区副司令员的侯世奎将军,当年正是第十师的副师长,他参加了‘四保临江’的全过程,协助师长杜光华、政委葛燕璋,指挥第十师穿林海、跨雪原,东征西战,胜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为争取‘四保临江’作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郝成铭先生这样告诉我们。
&&& 1945年冬,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向东北运兵遣将,并成立以杜聿民为总司令的“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指挥东北蒋军连续向根据地进攻。我军在辽东军区的统一指挥下,回击蒋军的进攻,保卫根据地。
&&& “侯将军参与了盘山、沙岭、本溪、鞍山海城等战役战斗,消灭了进攻我南满根据地的大批敌军。而敌军却依仗优势兵力和美械装备,横行无忌,接二连三发动进攻,更在1946后12月至1947年4月,先后发动了4次大规模进攻。于是,转战在临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在中共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陈云、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肖华等的领导下,进行了‘四保临江’的作战。”
&&& “军力,我军远不如敌师;天公,不甚作美。战役开始时,已是严冬季节,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下,许多战士被冻伤。但作为主力师第十师副师长的侯世奎,和杜光华师长、葛燕璋政委一起,领导部队克服巨大困难,英勇作战,完成了一次次艰巨的战斗任务。”
&&& 第一次保卫临江战役在日,在我军第三、第四纵队奋起迎战敌军调集的6个师的兵力之时,杜光华、侯世奎率领的第十师作为第四纵队的右路,机智地打进敌后,调动敌军。踏着积雪,不畏严寒,像一把利剑直插抚顺、本溪地区,炸桥破路,断敌交通运输,拔除敌军据点,摧毁敌政权,将敌人的后方打乱,大大减轻了我军在临江正面作战的压力。第二次是第十师首先配合兄弟部队围攻敌占重要城市通化,牵制敌方军力,接着第十师又与各兄弟部队奋战了3天,在高丽城歼灭敌“常胜军”第一九五师5个营,在三源清歼灭敌第二0七师及保安部队2000余人。而第三次则是面对敌“剿总”总司令杜聿明的亲率进犯,由于敌军攻势猛烈,我军英勇奋战,杜光华师长不幸壮烈牺牲,此时,侯世奎仍指挥第十师继续战斗,最终在第八师的配合下成功地阻击了敌人的先头部队,为辽东军区调动兵力赢得了时间。次年3月28日,杜聿明又率7个师分4路进攻临江地区。这是东北敌军对临江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我军第十师配合第三纵队,集中兵力首先打击敌军最疯狂的第八十九师。该师装备精良,气焰嚣张,是这次敌军进攻的主力。4月3日,侯世奎和葛燕璋指挥部队猛烈攻击敌军,大刀阔斧地向敌方纵深发展,奋战一天,与兄弟部队全歼了该师,仅俘虏就抓了7000多人。敌八十九师被歼,打乱了杜聿明的进攻计划,其余各路敌军慌忙退走。
&&& “四保临江后,侯世奎长任第十师师长,不久又升任安东军区参谋长。他在东北战场上的斗争历史,是他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组织上曾评语‘作战勇敢,执行命令坚决,完成任务出色’;战友们赞扬他是‘一员战将,能攻能守,指挥果断’。”郝成铭说。
&&& 归根叶不忘乡亲
&&& 作为陇原大地的儿女,侯世奎备感自豪,因为是这片土地让他拥有了一腔不灭的爱国热情,使他永不能忘却这片土地的孕育之情。
&&& 在参加了梅河口战役、1947年的秋季攻势以及辽沈战役后,侯世奎在兰州战役胜利结束之际,因思念阔别多年的家乡,向组织上提出要回西北工作,为保卫和建设家乡尽力。上级批准了他的要求,任命他为甘肃军区参谋长。
&&& 甘肃解放之初,土匪趁人民政权尚未建立之机,大肆收罗散兵游勇,组织反动武装,残害各族人民。这些土匪有3万余众,分为百余股,活动十分猖獗。侯世奎到职后,面对甘肃土匪猖獗这一情况,积极组织力量侦察匪情,制定剿匪计划,在1951年底将全省大股土匪基本歼灭,有效地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为稳定甘肃局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52年,侯世奎调任西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校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后1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
&&& 郝成铭告诉我们:“1976年1月,享年65岁的侯世奎将军病逝于兰州,结束了他的戎马一生,结束了他的光荣奉献的一生。侯世奎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数十年,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党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崇高思想和革命精神是我军指战员永远学习的榜样。”晚报记者于文杰
[编辑:王守超]
 ※看看相关新闻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相关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
评论内容:(最多300个字符)
24小时新闻排行
Copyright & 2005 - 2006 GSCN Inc. All Rights
中国甘肃网
客服电话:86-931-8410022
主管: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主办: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铁流后卫》(插图本。谢良将军的回忆录,记录了红五军团的长征历程)作&&&&&&者:谢良 出 版 社:解放军文艺社出版时间:1979
印刷时间:不详印&&&&&&数:装&&&&&&订:版&&&&&&次:开&&&&&&本:页&&&&&&数:字&&&&&&数:I&&S&&B&&N:品&&&&&&相:八五品售&&&&&&价:6.00(已售)出售日期:详细描述:馆藏书有章和书标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版1次0.89八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3.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5.00八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4印5.00八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5.00八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0.00八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00八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35.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30.00九品装订:其它开本:版次:30.00九五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铁血聚合阅读 &
红五军团的将领
红五军团的将领介绍
关于 红五军团的将领 的介绍,暂时空缺。
红五军团的将领新闻
红五军团原为国民党第26路军。二十六路军起先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中原大战后冯失败,其军队也被改编。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刘志丹.刘伯坚等曾杂该军担任过政治工作,因而这只军队有着较深的革命基础。
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30万大军的第三次“...
红五军团原为国民党第26路军。二十六路军起先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中原大战后冯失败,其军队也被改编。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刘志丹.刘伯坚等曾杂该军担任过政治工作,因而这只军队有着较深的革命基础。
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30万大军的第三次“...
日,被蒋介石驱入江西“围剿”红军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该军中共特别支部的策动、组织与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人率领于驻地宁都城举行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成立中国...
有谁知道 1934年江西省赤鹅东山战义经过的?
还有就是原红五军团三营五连现在是改为哪个番号了?
这次回家,无意中整理老爷子的东西时,看到了这个。
26路军兵暴成功以后,几位主要功臣踌躇满志,决心好好打几个胜仗,再立新功。在随后的几次大战斗中,红5军团战功卓著……
然而,对这支绝对不是“根正苗红”、而装备实力又远远优于原汤原汁红军的红5军团,红军高层领导人内心始终充满着高度的革命警惕性。
于是,事情很快...
马家军将被杀害的红军干部尸体用毛毡包裹,准备送南京邀功。
日,被蒋介石驱入江西“围剿”红军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该军中共特别支部的策动、组织与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人率领于驻地宁都...
长征中的铁流后卫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跟父亲习武,中学毕业时获得“优秀模范”称号。192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曾参加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1926年9月参加五原誓师并任国民联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
最近论坛讨论西路军的帖子比较多,我也找了一篇关于董振堂将军的文章,供各位军友讨论。
董振堂,字绍仲,一八九五年生,河北新河县人。一九二三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冯玉祥部任职,一九三零年,任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董振堂、赵博...
田维扬()原名田文杨,曾用名田维杨。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1906年生,湖北省枣阳县吴店镇皇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四,自幼给地主放牛,成人后当长工。
1927年1月参加鄂北黄龙垱农民暴动。
1928年在大治钢铁厂当工...
何正文()四川省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当地游击队,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十三军独立营班长、排长,红第三十一军司令部手枪营排长、副连长,庆阳步兵学校连长兼军事教员。参加了...
金正银曾在第五军团服兵役
三国时期蜀国武将单打独斗最强的要算关张赵马黄陈到还有魏延,但如果算领军排兵布阵的排名最强要属魏延,关羽,李严,陈到,张飞吃不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魏延领军最起码从无败绩,镇守汉中门户就看的说来.关羽水淹七军擒住于禁<五子良将用兵严谨如果配个军师应该不会战败...
在展览厅的一个展柜中,有一块垫板托着一组物品:衣扣、皮带扣、毛衣碎片、鞋底等。它们是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最高级别将领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烈士留下的遗物。
  邓萍,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
1930年,邓萍出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任红5军军长...
红五军血染大墩梁,副军长牺牲太惨烈啦!
今年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80周年,会宁会师期间,发生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战役,这就是红五军血染会宁大墩梁。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伟大旗帜,在会宁地区实现了大会师。为了将...
准备西渡黄河的红四方面军之一部
被俘的红西路军男女战士
马家军将被杀害的红军干部尸体用毛毡包裹,准备送南京邀功。
在红军开始长征70周年。我们特地采访了现居杭州市的91岁老红军张
在红军开始长征70周年之际,曾采访了现居杭州市的91岁老红军张力雄将军。张将军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人,他16岁投身革命,1932年加入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三次过草地,在“西路军”的残酷血战中死里逃生;1938年在“抗大...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军委经过考虑,决定将这一异常艰巨的任务交给红五军团,由它掩护全军突围西进。湘江战役红五军浴血奋战数昼夜,挡住了十几倍于己的追敌,掩护红军主力安全渡过湘江。红五军团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由1万余人锐减到不足5000人。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屡立...
——倒在红裙下的6位红一军团将领
漫道雪山从头越,奈何红颜祸水前。
大将本应开心胸,转为女儿把魂断。
延河水长鲁山高,难说英雄不了情。
只因一缕香魂牵,不得马革裹尸还。
风流纵然千古事,却留青史多少叹。
1937年的黄克功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当年这样评价。本文是徐海东大将之子回忆了父亲的战斗生涯。
“黄陂有个臭豆腐”
记者:1936年的夏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秘密前往陕北苏区...
热点图文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