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三国城水浒城水浒背后的科学问题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5年尔雅通识课中国古典小说鉴赏四大名著题库完整版(上)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2015年尔雅通识课中国古典小说鉴赏四大名著题库完整版(上),尔雅四大名著题库,尔雅影视鉴赏题库,尔雅音乐鉴赏题库,尔雅书法鉴赏题库,尔雅美术鉴赏题库,尔雅四大名著考试答案,尔雅四大名著答案,四大名著题库,尔雅通识课题库系统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831|
上传日期: 20:05: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5年尔雅通识课中国古典小说鉴赏四大名著题库完整版
官方公共微信《水浒》疑案考证:晁盖之死背后的阴谋
  一、事件篇
  书归正传,且看晁盖之死。原文如此描写。
  晁盖中箭:“只见四下里金鼓斋鸣,喊声震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见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
  晁盖身死:“众头领回到水浒寨上山,都来看视晁头领时,已自水米不能入口,饮食不进,浑身虚肿。宋江守定在床前蹄哭,众头领都守在帐前看视。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著宋江,嘱咐道:‘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众头领都听了晁盖遗嘱。宋江见晁盖已死,放声大哭,如丧考妣。”
  案件到这里看上去很明了。晁盖率军攻打曾头市,受到两名僧人引诱,深入敌营,遭史文恭毒箭,回梁山后身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起直接引发了梁山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转变以及整个政治方向从“反招安”向“招安”转变的事件,还有几个明显的疑点。
  二、疑惑篇
  1、晁盖中箭之后随军将领的表现
  “却得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那么当时同去劫寨的呼延灼、欧鹏和燕顺在干什么去了?有的读者可能觉得,五个人去救护,其他几人抵挡敌军。
  这个说法看似有理,且看后文“推理篇”中继续分解。 
  2、晁盖死后梁山与曾头市的书信
  二打曾头市,不仔细看会以为是一场梁山的复仇之战,实则不然,书中提明,主要是因为要夺回被抢走的战马。且看曾头市在次子战死之后的书信:“向日天王率众到来,理合就当归附,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夺马之罪,虽百口何辞……今顽犬已亡,遣使讲和。” 然后是梁山的回书:“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各守边界……若要讲和,便须发还二次原夺马匹,并要夺马凶徒郁保四,犒劳军士金帛。”
  晁盖的血海深仇,不报了么?
  3、史文恭的箭
  “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见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
  如果史文恭真的当时率军埋伏,那么应该只能有两种战术:一,所有人向着领头的那个射,就好象《三国》里张任射庞统一般;二,其他人乱射,自己专射晁盖,就好象《三国》里孟达射徐晃一般。从《水浒》的后文来看,史文恭应该是选择了第二种战术。如果是第一种,那么就是所有当时的箭上都刻了“史文恭”的名字,其中一支命中,但是不太合理,而且后文也没有提到发现了其他刻有“史文恭”的箭。
  那么我们可以合理想象一下当时场景:史文恭率军设伏,晁盖中计,众人乱箭齐发,却说史文恭觑定了晁盖,弓开如满月,箭射似流星……但是此时月黑风高,史文恭射晁盖不像后来祝家庄花荣射灯笼,能够看的清楚。更何况,若是史文恭射死,施耐庵何不明写之偏要通过箭上名字来暗示呢?
  4、晁盖的死亡遗言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疑点所在。“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疑点有二:
  一、晁盖若死,宋江几乎就是无可争议的继任者,但是晁盖却不说“贤弟可自立梁山之主”,偏要“那个捉得射死我的”——宋江手无缚鸡之力,怎么可能捉住史文恭,晁盖摆明了不让宋江继任?
  二、“射死我的”——为什么不直说是捉得“史文恭”?后来,吴用也说“晁天王虽如此说,今日又未曾捉那人,山寨中岂可一日无主?若哥哥不坐时,其余便都是哥哥手下之人,谁人敢当此位?况兼众人多是哥哥心腹,亦无人敢有他说。哥哥便可权且尊临此位坐一坐,待日後别有计较。”也没有提到史文恭。
  5、晁盖中毒时和死后宋江的反应
    晁盖中毒,宋江“守定在床前啼哭”,也不求医问药,为何?后来宋江自己生病,马上派张顺去请来了神医安道全——而且当时是“晁天王显圣,唯江南地灵星可治”,值得寻味。
  晁盖死后,宋江“每日领众举衰”,“无心管理山寨事务”,然后山上山下一团糟;等到在吴用和李逵向其他将领晓之以理、压之以威,顺利即位之后,立刻大张旗鼓,发号施令,山寨气象一新,哪像是哀痛过度的样子?然后宋江说要为晁盖复仇,吴用来一句“居丧不可轻动……且待百日之后方可举兵”,宋江居然这么容易就信服了这个极其可笑的理由?
  而且,百日之后宋江在干什么呢?打北京去了。
    三、推理篇上一页1
友盟网友&(218.35.178.*)晁蓋重義&誰殺了兇手就能當山寨之主&很符合他的說法 花榮好歹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會可憐到人家叫他幹缺德事就幹嗎? 很多人都怪宋江把兄弟都送去死&但他如果不這樣做&以梁山兵多將廣&又處處擁護他 豈不能當皇帝?
01:00<font id="zan_view_友盟网友&(218.35.178.*)譁眾取寵&請問晁蓋自己中箭&又怎麼知道箭上有&史文恭&三字? 00:42<font id="zan_view_友盟网友&(114.250.79.*)从百度上引用的 14:50<font id="zan_view_友盟网友&(110.246.31.*)史文恭不会调毒药,更不会刻字,但是宋江部下会!还有石碣事件,宋江为了巩固权威,让箫让写字,金大坚刻字,让公孙胜作法,把天空染几毫米红,一扔。好了,“天意”这么形成了,宋江名正言顺的独霸梁山》 12:10<font id="zan_view_友盟网友&(61.135.169.*)箭是毒箭,史文恭不会干这么2b的事情,肯定是花荣干的啊 17:54<font id="zan_view_
if (_url.indexOf("cultur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game") > 0 || _url.indexOf("news") > 0 || _url.indexOf("flash") > 0 || _url.indexOf("zq")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vot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audio")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replace(_url_i, "") == "" || _url.replace(_url_i, "") == "/" || _url.replace(_url_i, "") == "/index.html")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portrait")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iography")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library")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download")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magazin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video")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pictur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search") > 0 || (location.search).indexOf("k=")>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cartoon")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forum") > 0 ||
_url.indexOf("thread") > 0 && _url.indexOf("html")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forum") == -1 ||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thread") ==-1) {
document.write("");
function ad(){
baidu_inc.innerHTML=baidu_view.innerHTML;
google_inc.innerHTML=google_view.innerHTML;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少不看水浒
已有 3518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水浒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以前简单理解为少年看水浒会沾染水浒的匪气,而少年没看三国又缺少建功立业的豪气熏陶的机会。
武松、林冲、宋江等人,都曾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看到武松在二郎山落草前的仰天狂啸,天地也为英雄之图穷落寞而动容。尤其宋江一直想在体制内谋得一个好出身,却不得不走向体制的反面,企图借助曲线救国的手段获得体制的重新认可,其意志之执着用心之良苦可昭日月。
少年只晓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不能理解宋江有理想有能力,却报效无门的苦闷与苦衷的。或许老年人看透世故,知晓忠义只是浮云一朵,是不屑于看三国中小孩过家家般的桃园结义。
导演鞠觉亮执导的水浒传
饰演的宋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田灿荣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对鲁迅所谓《三国演义》“缺点”的不同看法
要: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关键词:鲁迅;《三国演义》;艺术得失
长期以来,在论及《三国演义》艺术得失时,人们喜欢引用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的一段话:
若论其书之优劣,则论者以为其缺点有三:(一)容易招人误会。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惟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如王渔洋是有名的诗人,也是学者,而他有一个诗的题目叫“落凤坡吊庞士元”,这“落凤坡”只有《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根据,王渔洋却被它闹昏了。(二)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作者并不管它,只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1](
不可否认,鲁迅对《三国演义》研究有贡献,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平心而论,鲁迅所谓《三国演义》的三条“缺点”,并非非常公允,甚或一定程度上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且有一定负面影响。
一、关于“容易招人误会”
鲁迅认为,“容易招人误会”是《三国演义》“缺点”之一,《三国演义》叙事“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这“实多虚少”,致使“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实”,并举王渔洋写“落凤坡吊庞士元”说明“被它闹昏了”的情形。
诚然,小说为文学创作,同历史著作不同,应讲究虚构。金圣叹曾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2](P18)作为史书的《史记》,不论写得多么生动,也是“以文运事”;而作为小说的《水浒》,则属于“因文生事”,更多地体现的是艺术创作。如就文学性而言,《水浒》超过《史记》。但是历史著作和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作品,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史记》虽旨在真实地记载历史,以“实录”为基本特色,但也有很多文学因素,鲁迅本人不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吗?[3](P420)。《史记》人物刻画、事件选择以及场面描写等,都与后代小说非常相像,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垓下之围”等片断,几乎就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同样,《水浒》所写也有历史蓝本,宋江起义在史书早有记载,如《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和《张叔夜传》等就记载了宋江义军流动在淮南、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朔、楚海州等地的情形。鲁迅不满意《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实多虚少”,这本身无可厚非。胡适甚至还认为《三国演义》“不能有文学价值”,并且严厉地指出:“《三国演义》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4](P15)但是,鲁迅也好,胡适也好,不应该对此过于苛刻。此为其一。
其次,《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演义小说,既是演义历史,必有一个历史真实的问题,尤其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问题。史实不能离开虚构,虚构也不能离开史实。究竟史实和虚构各占多大比例,还不可能有一个统一规定,但《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实多虚少”,却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和赞赏,这种做法其实为后代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楷式,具有重要的范型意义。如果从这方面讲,鲁迅、胡适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王渔洋写“落凤坡吊庞士元”诗是王渔洋本人的问题,其错不该记在《三国演义》的账上,是他对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没有弄明白,这并不是《三国演义》本身的问题。况且中国那么多文人,出现这样笑话的并不多。王渔洋的例证,不具有典型性。退一步说,王渔洋以虚构为史实,或许恰好说明《三国演义》描写的成功。因此,鲁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力并不强。
二、关于“描写过实”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的第二个“缺点”是“描写过实”,表现为“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作者“只任主观方面写去”,人物“往往”“出乎情理之外”。
其实,《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人物性格不仅丰富多彩,也复杂矛盾。何况,小说中还有一些根本无法简单用“好”和“坏”来概括的人物。
诸葛亮、关羽、刘备等人,是《三国演义》热情歌颂的正面形象,在他们身上寄寓着作者美好思想,可谓“好的人”,但是他们也有明显的不足,乃至严重的错误,体现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充满智慧和力量。然而,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失街亭”便是他的一次重大失误。他虽然料敌如神,部署严密,但未听刘备临终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直接影响了出师伐魏、北定中原的战略全局,教训极为惨痛。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奉行的正确主张,可是最终导致吴蜀联盟的破裂,他也有不容推诿的责任,作者并没有为他护短。他虽然平生很讲信义,笃行“言必信行必果”,可他为赖荆州而施的条条“妙计”,却失信于盟国。对盟国不讲信用而以欺骗相待,何以巩固吴蜀联盟!没有选好接班人,这是他的又一个不足。蜀国虽不乏人才,他平时也善于发现使用贤才,但他却长久没有找到理想的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最后只好把才能较平的姜维,当作后继。他自己多年来总是不分巨细,事必躬亲,几乎是独支大厦,终于忧劳成疾,心力交瘁,临终发出
“再不能讨贼矣!悠悠苍天,何其有极”[5](P1038)的哀叹,这不能说不是一幕悲剧。
关羽是作者心中理想的体现着忠肝义胆、武勇神威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但是小说也写了他性格的多维性,复杂性,严肃地批评了他的缺点和错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是他性格中最大的缺点。他目空一切,自以为在所有人之上。当他听到黄忠与他并列为五虎上将,便勃然大怒:“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5](P732)他闻知新投奔刘备的马超武艺过人,便要入川与他较量,甚至要舍却荆州不顾而去争个高低。荆州本系战略要地,诸葛亮亲自为他制定“北拒曹操,东和孙权”[5](P632)的八字方针,并且再三告诫,反复丁宁,惟恐有失。同时又派遣深晓荆州形势的文武官员相助。然而他并不当心,在一片赞扬声中更加盲目自大,以为从此天下无敌。孙权派诸葛瑾前来求聘其女以便日后两家并力破曹,他竟认为有辱自己:“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5](P731)并且驱之以棍。他心中根本没有“东和孙权”的观念,竟视东吴为“江东群鼠”[5](P662)。吕蒙抓住了他的弱点,故意称病,以年青有为的陆逊代替自己,精明的陆逊便致信他,几句赞美之辞又使他飘飘然,撤去防守,给东吴偷袭以可乘之机,“大意失荆州”,造成了惨重后果。对部下,他威多恩少,不能以诚相待。当他败走麦城,糜芳、博士仁以及刘封等刘备的亲属,皆坐视不救,以致全军覆灭。华容道他情感战胜理智,放走曹操更是他极大错误,为了个人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令人不能容忍。他是一个突出优点和严重缺点共存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作者写了他的不足、弱点和错误,他的形象反而因此而更加真实,更加丰满,更有典型意义。值得高兴的是,鲁迅对关羽形象给了很高评价:“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6](P129-130)
“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7](P323-324)
刘备是理想的仁君英主,但小说也写了他很多弱点,使人窥见其性格另一面。他谨慎谦恭、虚怀若谷,但有时也自傲自得。第三十四回,他依附荆州刘表,乘着酒兴对刘表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话说得不是地方,不是时候,有些高傲,因为他小觑了天下多少英雄豪杰,连懦弱无能又与他联宗的刘表都不觉“闻言默然”[5](P340)。他很有涵养,喜怒不形于色,但酒后也发狂言。第六十二回,攻克涪关,劳军设宴,不觉酒酣,他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答:“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他便不高兴:“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言中也有几分骄纵自负。以纣王比刘璋,以武王自比,也不很合适,所以庞统听后便“大笑而起”。[5](P620-621)东吴派鲁肃前来索取荆州,他听从诸葛亮之计大哭,一时哭得很伤心,变假为真。素以仁德真诚著称也善为虚伪之状。他善识贤才,礼贤下士。对马谡,他看得比诸葛亮准。但也不免以貌取人,慢待贤才。庞统只因长得丑陋,他竟轻率以一个耒阳县令打发了。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奋斗不息。但是自打得了诸葛亮,便失去往日风采气度,有时就像傀儡,任凭摆布,言听计从,没有个人主见,缺乏英雄气概和领袖风度。招亲东吴本是
“美人计”,但到了东吴,假戏成真,他成了吴国太的“乘龙快婿”,被声色迷恋,甚至一时竟不想尽快回荆州谋划强邦立国之事。他的仁慈向来令人景仰,但也有妇人之仁和迂腐之仁。他竟然对软弱无能的刘璋大发恻隐之心,诸葛亮批评这是“妇人之仁,临事不决”[5](P655)。刘表让荆州,诸葛亮示意接受,他却推辞不受。后来刘表病危,蔡氏集团控制荆州,废长立幼,并且还准备献出荆州,投降曹操。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等建议以“吊丧为名”,一举消灭蔡氏集团,夺取荆州,可他却依然执意不肯,结果让曹操轻而易举得到荆州。曹操大军乘胜追杀,诸葛亮只好随刘备逃窜流离。赤壁战后,周瑜打败曹操,他又赖住荆州不给,东吴常来索讨,局面非常被动。其所为看似仁慈,实则非常愚蠢,非常可笑。连对他倾注了无限的爱的毛宗岗也指出:“刘琮既降曹操,则玄德非取荆州于刘琮,而取荆州于曹操也,何尚以刘表为言乎?前刘表让之而不取,失一机会;今刘琮失之而不取,又失一机会。”[5](P401)他重情贵义,与关、张情同手足,肝胆相照。关、张相继死后,他痛断肝肠,丧失理智,为兄弟之“义”而不顾整个国家,不听任何人劝阻,大举伐吴,吴蜀联盟在他手中断送,自己也兵败退守白帝城,怒目苍天,饮恨而亡。
曹操可谓“坏的人”,但他并非一味地“坏”,其性格多维立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8](P159)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指出:“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识人过之。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侂胄虽能贬秦桧,不如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5](P2-3)第七十八回《邺中歌》评价曹操一生是非功过:“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请祷明知非有益,分香非可谓无情。”[5](P778)这些对深入理解其复杂性格很有帮助。曹操既是奸臣、权相,又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既自私、残忍、狡诈、狂妄、骄横,又有爱才、恤民、机智、豪爽、刚毅等特点。刘敬圻就其英雄本色列举五个方面:“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赏功伐罪、严正不苟的法制观念”;“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9](P341-362)虽有溢美之嫌,但也不无道理。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事件中,曹操所为既有美,又有丑,既有善,又有恶,充分体现出性格的复杂性。“装疯讹叔”:对于一个孩童来说,这是一种坏品质的流露,但你又不能不佩服他超乎常人的聪明和胆量。“刺卓献刀”:这是一种正义行为,很有勇气;但当董卓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灵机一动,诈称献刀,借试马逃之夭夭,有些胆怯,也有几分狡猾。“青梅煮酒论英雄”:他分明已觉察刘备虽寄人篱下,但非等闲之辈,实为当今英雄,而当刘备“巧借闻雷来掩饰”,又全然不知这是假象,聪明中有几分愚蠢。“割发代首”:真诚中不免有几分虚伪。“横槊赋诗”:既不负英雄本色,又狂妄骄纵,甚至还有些麻痹大意。“败走华容”:他一连三番大笑,在失败的悲哀中又有几分庆幸得意,虽惨败但又不气馁。有人说,他在真诚中带有几分虚伪诡诈,豁达里埋着几分褊狭小气,光明磊落的背后藏着阴险狠毒,这非常合乎实际。小说就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完成了对曹操性格的刻画。而这样的典型性格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极为罕见,不论是《东周列国志》赵高、《东汉演义》王莽,还是《杨家将》潘仁美,《说岳全传》秦桧,都无法与之相比,惟有《红楼梦》王熙凤差可比之。难怪王昆仑说:“《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10](P136)
周瑜、鲁肃等形象,既无法谓之“好的人”,也无法谓之“坏的人”,性格尤具复杂性。
小说在塑造周瑜形象时,既有肯定赞扬,也有否定批评。他既是一个抱负宏伟、才气纵横、雄姿英发、指挥若定的令人崇敬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个被嘲讽的带有一定喜剧色彩的人物。他胆略过人,精明强干,但缺乏政治远见,精明中有糊涂;他有远大志向,深明韬略,但心胸褊狭,不能容人,分不清敌友。这些性格特征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这同史书的记载有很大不同。史书上对于周瑜的评价是一面倒的,只表现他的超人才干、文韬武略,甚至写他“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11](P1265),充满热情赞美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极尽歌颂之能事,表达了无限崇仰之情。而《三国演义》则不仅写周瑜突出的优点,也写了他的种种不足,因此这一形象是丰满的、复杂的。
鲁肃形象更值得注意。董每戡指出,鲁肃“一方面有政治才能,一方面又是纯厚的老好人”。[12](P104)表面上看,鲁肃的确像一个“老好人”,但他外表糊涂,内里精明,不仅善良诚实、禀性纯厚,而且很有政治水平和战略策略,大智若愚。周瑜曾向孙权介绍鲁肃说:“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5](P291)鲁肃曾为孙权科学地分析天下大势和东吴前途,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而拒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5](P292)这足以表明他的惊人胆略和远大目光,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他还采取切实可行策略,说服刘备,引诸葛亮过江东,缔结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胜利奠定有力基础。毛宗岗说得非常好:“孔明劝玄德结孙权为援,鲁肃亦劝孙权结玄德为援,所见略同。”[5](P418)“孔明欲得荆州,鲁肃亦欲得荆州;孔明欲合东吴以破曹,鲁肃亦欲合刘备以破曹。——是鲁肃识见过人之处。”[5](P423)“孔明未出草庐之时,即曰外结孙权,故荆州之守,关公欲分兵拒吴,则孔明止之;关公之没,玄德欲兴兵伐吴,则孔明谏之。至白帝托孤以后,终孔明之世,未尝与吴相恶,盖欲结之以共讨汉贼也。惟鲁肃之见与孔明合,而周瑜之见与鲁肃殊。肃方引孔明之相助,而瑜则欲杀孔明;肃方引玄德以相助,而瑜又欲杀玄德。是瑜不及鲁肃远矣。”[5](P447-448)可见,鲁肃见识远远超过孙权、周瑜,直追孔明。赤壁之战后,鲁肃又借荆州给刘备。有人认为这是鲁肃一大短处,是对东吴事业的严重失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持这种观点的。其实,鲁肃借荆州给刘备,这对蜀吴双方都有利,巩固了吴蜀联盟,正是鲁肃是过人处,这是除孔明,包括孙权、周瑜和刘备、关羽等人所不及的。真正认识这一招厉害的是深谋远虑的曹操。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见文官献赋,武将逞技,盛况空前,不觉心潮激荡,刚要举笔为铜雀台赋,忽听见东吴表奏刘备为荆州牧,而且“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5](P558)之时,竟至惊恐不迭,心慌意乱,不觉把手中的笔掉在了地上。可是围绕荆州问题,无论是刘备一方,还是孙权一方,都犯了严重错误,仅就孙吴而言,鲁肃死后,孙权用计夺荆州,杀关羽,破坏了吴蜀联盟,而使自己的力量日益削弱。若就孙、刘、曹三方而言,则属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教训惨痛。这又从反面说明鲁肃的战略思想之高。对此,清人王夫之《读通鉴论》认识很深刻。
所谓典型性格,不仅是丰富多维的,更应该是复杂矛盾的。歌德说过:“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13](P253)《三国演义》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是“单一的杂多”的艺术典型,因而其性格特征是具有复杂性的。
三、关于“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的第三个“缺点”是:“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
所谓“文章和主意”大约相当于现代文学理论上所说的“形象和思想”。一般说来,作者都力图使“文章和主意符合”,也即“形象和思想”统一。但事实上二者很难完全“符合”或“统一”的。具体说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文章”或“形象”小于“主意”或“思想”,一是“文章”或“形象”大于“主意”或“思想”。第一种情形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不是很成功的,而第二种情形的文学作品大都富于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人们一般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形象”大于“思想”,只有这样的文学作品才会具有永久的魅力。如《红楼梦》等名著即是这样的作品,因此有关《红楼梦》的论争就会长期存在,甚至可以说,只要有《红楼梦》的读者和研究者,就会有这样的论争。假如《红楼梦》中“形象”,就是作者曹雪芹“思想”的完整、准确体现,那么《红楼梦》也就不会具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了。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虽比不上《红楼梦》,但是《三国演义》中的客观“形象”也是远远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要求《三国演义》“文章”和“主意”一定要“符合”。
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所谓“主意”也是非常难以把握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要通过艺术形象来说话,一般说来作者并不直接站出来表白自己的观点,越是含蓄的作品,越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喜欢。于是这使我们想起了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著名的话来:“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它所描绘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14](P454)《三国演义》的作者并不像后来的曹雪芹那样,尽可能地掩饰着自己思想,让读者通过阅读和体味来理解自己的思想,但曹雪芹仍在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5](P7)《三国演义》写得不像《红楼梦》那样含蓄,但作者也并非总是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未经毛宗岗修订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尤其如此。因此,我们也很难把握《三国演义》作者的所谓“主意”。
诚然,《三国演义》的确着力刻画了曹操的“奸”和诸葛亮的“智”,但是小说对二人的刻画并非仅此而已,前文我们已经详尽地论证了二人性格的复杂性,此不赘言。如果不简单地把曹操的性格用一个“奸”字来概括的话,我们就当然会看到曹操“豪爽多智”的一面。而这一面就不是作者想表现的吗?就一定是与所谓作者的“主意”相矛盾的吗?恐怕,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予以回答。同样,《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突出了他的超乎寻常的“智”,但这也只是其性格中一个侧面而已,小说的描写远比这要丰富,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怎知作者就不想也写其“狡猾”?对于一个艺术形象,如曹操,既能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奸”,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豪爽多智”;如诸葛亮,既令我们领略了他的“智”,又令我们了解了的“狡猾”,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这难道不是艺术的成功?这难道还是应该指责的吗?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金圣叹全集(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胡适.三国志演义序,名家解读三国演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全图绣像三国演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刘敬圻.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A],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陈寿.三国志,吴书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董每戡.三国演义试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13]歌德.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第五封信).朱光潜.
谈美书简,朱光潜全集(第5卷) [M],合肥:安徽出版社,1996.
[14]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的信[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5]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背后的秘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