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简化太极拳拳中“前不见手,后不见肘”怎么理解

[转载]太极秘要/“前不见手、后不见肘”
太极秘要/“前不见手、后不见肘”
“前不见手、后不露肘”据说是杨振基先生时常说的一句话。任何武术自始至终总是有一只手或两只手在自己的视野中心,当然太极拳有的动作两只手都不在自己的视野中心,然而这样的动作两只手必然都是在自己的视野之内的。如白鹤亮翅完成时,右手在右额的右侧前方,左手在左胯的左侧前方,两手虽然都没有在自己的视野中心,却都是在自己的视野之内而眼睛余光看得见的。因此对于太极拳是不存在前方看不到自己之手的。而对于别人而言,那任何武术就更不存在不见前方的手和不见后方的肘了。因此,“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这句话是不能按字索义直白理解为“身前看不见手,身后看不见肘”的。其实,太极拳锻炼只要是正确的,就会体会到“前不见手、后不见肘”是一句隐藏了一些被省略的内容而尤其突出注意要点因而很容易理解的太极拳特有的警句。
“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对于前后脚步型的拳式,别人侧面看,前脚尖垂直线之前是看不到向前运动之手的,躯体两肩连线之后(身后)是看不到向后运动之肘的。或者说:自己向前运动的手是不超过前脚尖垂直线的,向后运动的肘是不超过两肩连线的。因此,太极拳锻炼纯正者无论在练拳还是推手中,手都是不会笔直前伸的,而肘都总是在两肩连线的前方活动的。在对沪杭一些太极拳老前辈的接触中就会有明显的这样“手不过前脚尖,肘不到身后去”的感觉。例如杭州牛春明先生的再传弟子洪雪珍老师这种手不过前脚尖、两肘总是在躯体前活动的情况给人的印象是很突出与深刻的。
  历代的太极拳文献反映:“手不过前脚尖,肘不到身后去”是自古以来太极拳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杨澄甫先生世代留下来的太极拳真传。太极拳真传掌握较全面的太极拳老前辈们对于这样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视的。只是这一要求长期存在于口口相传之中,没有在古代文献中形成成语,近代以来的太极拳书籍与杂志里也少有述及,但偶尔也有所反映。比如张肇平先生所著的《论太极拳》记载了郑曼青先生的教导:“出掌时不可过膝”、“按出不可过膝”等,就是“手不过前脚尖”的意思,2012年的《太极》杂志则有文章反映杨振基先生在生前是时常说“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太极拳这样对于手与肘的要求其实就是陈微明先生所整理、杨澄甫先生首先在《太极拳术十要》里提出的“含胸拔背”所必然会形成的结果。因为当“含胸拔背”时,俯视看,胸部与两大臂是呈现为弧形的,于是胸部就像是一只圆碗的底部被两大臂包含于最内部,在有关其它要领符合的情况下,向前运动之手的前缘垂直线是不会超过前脚尖的,向后运动的肘部也是不会超过两肩连线露于躯体后的。由于“含胸拔背”是太极拳始终的标志性的姿势,因此,“前不见手、后不见肘”也是太极拳始终所呈现的姿势特征。如果“含胸拔背”及有关的其它要领没有做到,比如一手向前直伸,胸部与大臂的夹角成为直角,或者如某些长拳那样挺胸抱肘,拳置于体侧的腰际,这样的姿势俯视看,胸部与两大臂会呈现为3字形,那么,“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太极拳“含胸拔背”的两臂形态也可以表述为“两臂圆撑”;在太极拳古代拳谱里则被表述为“开合按势怀中抱”。“开合按势怀中抱”这句话里的所谓“开”就是两大臂向两侧前方撑开;所谓“合”就是两小臂向前方合拢;所谓“按势怀中抱”就是两臂如同向前围抱就像是“怀中抱月”。太极拳无论是什么拳式无论何时的动作姿势都是各种不同的“开合按势怀中抱”,胸部与两臂都是呈现为前端或开口、或闭合的不同形状的弧圈。即使是如“单鞭”、“倒撵猴”两手前后分开的姿势,胸部与两臂所形成的弧必然还是一个很大圆圈的一小段,或者说,这样拳式的姿势将胸部与两臂所形成的弧线延长,延长的弧线必然会相接,从而胸部与两臂所形成的弧线与延长的弧线必然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圆圈。当然有的“开合按势怀中抱”所形成之弧的延长线在前方是相交为尖角的。比如“手挥琵琶”、“撇身捶”就是这样的。不过“开合按势怀中抱”的姿势无论怎样,必然都是“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
  这种“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姿势是太极拳得以能够施展使得别人“终不得力”之“沾粘连随”与“由脚而腿而身”的劲力传递的姿势基础,也是所谓“中土不离位”身体重心稳定的保证,因此,也是太极拳能够维持放松的姿势基础。这种姿势其实又是太极拳很多要领的综合体现。比如“拳从心出”、“两手各管一边”等都是呈现为“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因此,这种姿势特征也是鉴别一个人太极拳水平程度的一个标准。
  “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对于太极拳既然那样重要,太极拳锻炼是不是应该时时十分注意做到呢?那倒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太极拳锻炼必须由浅入深不断追求精神的放松安静,这是太极拳之所以有尤其好的健身益寿与特殊武术效果的根本保证,所以太极拳任何要领的符合都是必须从有意识的注意渐渐达到不假思索的、无条件反射的,也就是“拳无拳、意无意”用无意识之“真意”的。从而因此才可能渐渐达到《杨氏老谱》所说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的“懂劲”层次。因此,太极拳锻炼留心注意的要领越少越好,直至什么要领也不注意又什么要领都符合并且是潜意识的清楚。而“前不见手、后不见肘”是由于太极拳很多有关要领所作用而形成的,不是刻意控制所能够完成的;只要是有关的要领符合了,“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然也就形成了。如果有关要领没有符合,单单的“前不见手、后不见肘”那必然是东施效颦,这样的姿势必然是勉强拘束不自然的,因而是弄巧成拙的。所以,对于“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即使是初学时也是没有必要过分注意、甚至是无需注意的。
  例如右“揽雀尾”的“掤”,有的人往往前“掤”的手超出了右脚尖,成了“前见手”了。而如果“掤”时右胯充分内缩而胸腹完全正面朝前、前“掤”的手腕垂直线约落在右脚的第一跖骨上、左腿的臀纹沟充分下陷、左膝充分朝前、腰脊后撑拔背等,前“掤”的手就不可能超出右脚尖,并且全身能够放松自然。而如果在这些要领没有符合的情况下刻意地做到前“掤”的手不超出右脚尖,那必定是十分勉强不自然的,那就是在折磨自己了。
  又比如右“揽雀尾”的“按”,很多人的双手都超出了右脚尖成为了“前见手”。原因也是左胯没有内缩,胸腹没有完全正面朝前,右手的垂直线没有落在右膝的右外侧,而且身躯前俯等。如果这些要领符合了,“按”的双手是超不出右脚尖的。
  又比如“左搂膝拗步”的右掌前推,很多人的右手也超出左脚尖很多而成为“前见手”了。原因往往是左胯没有内缩;身躯不仅前俯,而且发生了主动用力因而发生了扭曲,也就是俯视看两肩连线与两胯连线没有成为平行线或重合,而是成了交叉;右手掌前推不是被转身所带动弧形经过耳旁至鼻前再被撑脊拔背所催动前移,前推的右臂俯视看也不是呈现弧形的和右掌没有正对自己的鼻尖等等。如果没有发生这些错误,前推的右掌必然是超不出左脚尖的。
  又比如“揽雀尾”的“挤”转为往回“按”,很多人的两肘都移到身后去了而成为“后见肘”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违反了“练太极拳者不动手”,两手发生了主动。“挤”转为“按”首先是“沾粘连随”的“分”,然后是“沾粘连随”的“合”。因此这个“分”是不能有强行作用人之用力的,是必须对于“借人之力”、“随人而动”的模拟。所以,“分”可以是依赖前右脚的蹬撑将劲往上传递引起身躯的后移,同时身躯可以先以左胯为轴微右转,右大臂与两肩连线的俯视夹角保持不变,使得两手被动地内旋掌心朝下而右手被身躯带动弧形往右侧外方抽动,从而与左手分开;接着在身躯继续后移的同时,以右胯为轴微左转身至胸腹正面朝前,从而带动两手外旋掌心斜朝对侧,左手被带动弧形向左移动,右手则维持在原来的空间位置,引起两手更加分开,并且两手被带动微内旋掌心斜朝前下方、含胸、屈臂、垂肘,这样,右手掌是被动地顺时针地划了一个斜的立弧,而左手掌则是被动地逆时针地划了一个斜的立弧,两手于是先分开然后又在胸腹前略合拢了;然而与此同时,左右肘的俯视被动移动轨迹则是右肘略呈逆时针的、左肘略呈顺时针的,结果当准备前“按”时,两肘是位于胸肋之左右侧前方的,都在两肩连线的前方。
  又比如“搬栏捶”的右拳回收,很多人的右肘也都是向后超出了两肩连线移到了身背后去而成“后见肘”了。原因也是发生了右拳主动直线的往右腰侧回抽。而根据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里的教导,“搬栏捶”的右拳回收是属于“沾粘连随”,是不能主动的,练拳中是应该被身躯的左右转动所带动但又不能完全被带动的,因而右手被带动而运动的轨迹是一段逆时针移动的弧。右手臂的这种弧形移动与右单推手的右手臂移动是一样的。就是身躯先以左胯为轴右转身带动右拳沿着前后中心线向着胸腹正中移动,当右拳将接近胸腹时,身躯再以右胯为轴左转并且右大臂与两肩连线的夹角保持不变,这样,右肘就向着右侧外方移动了,这样的结果是右拳约置于脐的右侧,俯视看,右小臂几乎是与两肩连线成平行线的,这样的姿势显然右肘是不可能移到身后去的。杨振铎先生“搬栏捶”的右拳回收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又比如左“野马分鬃”的两手分开,很多人的右肘都移到两肩连线的后方去成为“后见肘”了。右臂往往变成“氏”字的“撇、竖”形,主要原因也是两手发生了主动。“野马分鬃”的“采按”与“挒”两手应该是“不动”的,“野马分鬃”虽然两手如同扇子样的上下左右分开,然而俯视看,两大臂与两肩连线的夹角都是不变的。对于左“野马分鬃”,上“挒”的左小臂与左大臂的角度变大那是左小臂被左大臂所带动的;俯视看,右手则几乎始终是在原来的空间位置,仅仅是手的实际空间位置下降而已,左“野马分鬃”完成时,俯视看,两臂与胸部是一个半圆。如果是这样的话,右臂肘部是不可能移到两肩连线后方去的。
  由此可见,要在练拳与推手中符合手不向前超过前脚尖、肘不向后移到身后去的“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关键是动作要符合有关的太极拳要领。与动作有关的太极拳要领符合了,“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然也就能够得到保证和能够自然形成了;“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实质上是太极拳整体水平的综合反映。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前见手、后见肘”在太极拳界是很多的,有的人虽然口头上也讲“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实际上却是“前见手、后露肘”的,甚至有的太极拳传人似乎根本没有“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概念,这反映了太极拳水平滑坡的一面。因此,“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在太极拳界是应该引起普遍与高度重视的。
&&&&&&&&&&&&&&&&&&&&&&&&&&
[转自/武当休闲山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太极“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
查看: 1250|
摘要:   “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这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一条基本的规矩。
  记得我头一回听见这条规矩,从字面上还真不容易理解:出手的时候,肘怎么能够不出?回肘的时候,手怎么能够不回?在北京的一家咖啡 ...
  “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这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一条基本的规矩。
  记得我头一回听见这条规矩,从字面上还真不容易理解:出手的时候,肘怎么能够不出?回肘的时候,手怎么能够不回?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店里,看了陈中华大师做的示范,我自以为懂了,认为措辞可以更合理更易懂,就问:“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出手后出肘,回手先回肘?’”
  陈中华笑着连忙说:“不行,不行。”又说某位大能人也提过同样的修改建议。
  原来,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出手的时候,只管出手,完全不考虑肘;回肘的时候,只管回肘,完全不考虑手。
  当然,出手的同时,肘也会随着手的动作而移动;回肘的时候,手也会随着肘的动作而移动;但这种移动完全是被动的跟随,跟主动的动作两码事;出手时您根本不用想肘的事,回肘的时候则根本不想手。只想一处,排它,假如把这当作一先一后的事,就说明您或多或少还是把两者都考虑在内,就不彻底了。或者,您是站在一个完全客观的位置上观察和叙述这个动作,而不是从做动作的人的角度说话。这几句话说得有点儿绕,以我的水平也只能说到这份儿上,您看明白了没有?
  上面从字面上讨论了这条规矩的正确含义,下面咱们说说究竟怎么做动作。
  出手:出手的时候,中指尖边缠边走,整个手臂都沿同一条线随行。假设有一根针悬在中指初始位置的上方,后头的掌、腕、前臂、肘、上臂,都从针尖之下经过。这些部位,都不出这条线,肘最容易主动乱动,所以特意说“不出肘”(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另文交代)。这是实用拳法与绝大多数陈式拳不同的地方之一。许多人是“出手先出肘”,错了;更有甚者,许多人“出手先出肩”,然后是出肘,最后才出手,大错。
  回肘:回肘的时候,肘尖要直接回到肋。这里说“到肋”,就是要贴肋。顺便提一句,实用拳法要求肘不离肋,还要求无论什么时候不能回手(即不能把手回到里头而把肘什么的留在外头)。收肘的时候,既然手不能主动做任何动作,手就不能在回肘的时候上抬或者下切或者横摆。为了便于记忆,我管这三种错误叫“钓鱼”(双手上抬)、“切菜”(双手下切)、“扫射”(双手横摆),应努力避免。
  比如做一路里“初收”和“再收”的时候,两肘一下子回到肋上,就好像丹田是块磁力强大的磁铁,两肘的鹰嘴是铁质的,被猛然吸向丹田,给肋挡住了。有一次,陈中华大师捋人,肘“回”得快了,对方被猛地牵动又骤然停住,产生了“鞭打效应”,结果对方的下颌碰到自己的肩膀上,脱了臼,嘴合不上了。我习太极超过四十年,也只是练实用拳法之后,才体会到回肘能够有这样难以置信的速度。
Copyright @ CNTJQ.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温县体育局(黄河路4号) 邮政编码:454850 服务热线: 6128088 手机:
QQ:9450042
版权所有: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研究院
温县武术协会[转载]谈太极拳的“前不见手、后不见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虚心:虚心使人进步,自满使人倒退。几乎所有高手名家都是拜师会友,求学百家之长融汇而成,所以无论男女老少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值得低头谦恭请教。武林名谚云:谦受益、满招损!苦练十年不如名师一点。( 2)诚心:尊师重道、勤学苦练,只有体现一颗真诚的尚武之心,才能打动师傅们授以真传,唯苦恒出高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少林禅宗曰:心诚则灵。(3)决心:依据古今中外武术发展情况,穿越时空地域找到自己定位,习武动机端正、目标明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文武双修,恪守武德武规,发自内心的决心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4)恒心:习武关键两个字就是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练不成的,停停断断功夫就散,因此要克制其它诱惑及内外干扰,持之以恒把习武专业化到生活化。练功家们说:一日不练十日空!(5)耐心:功到自然成!不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切记: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方为功。为人处事也要有耐心容忍,忌粗暴急燥。坚持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6)专心:唯精唯一,不论男女只有专心做事的时候才最帅最美最出成绩,武术不仅练身也练心,只有用心领悟才能净化心灵,启迪开拓思维智慧,从而达到神形兼备完善身心。(7)爱心:侠者,为国为民、克己利人、宽大为怀。现实中要多爱护环境公共设施,注意关爱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修礼仪持正气武风纯正。(8)事业心:古往今来就是穷文富武,穷人是难以习武的,要学文去博取功名利禄,因此没有经济作基础一切免谈,难道要做个苏乞儿那样的流浪高手?依武维生计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要干好其它事业才能生活,要分清主次勿做一丐武夫。(9)平常心:世间有个真福,即难得平常心。人与事细心洞明看透,就能从容淡定处之,心静如平湖水不再起波澜。即使是绝世高手,也要过平常人的生活,世外高人毕竟是少数。
转自互联网(图文编辑:悟空)
联系地址:河南温县陈家沟小学对面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投稿邮箱:
QQ交流总群:
微信号:taijichenhu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