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河中石兽将静夜思改为现代诗文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河中石兽改写成记叙文200字
老阴坐小鸡327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⑥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⑦四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干:河边。 ②圮( pǐ ):倒塌。 ③阅:经历。 ④设帐:设立讲坛。 ⑤柿:木片。 ⑥傎:荒唐 ⑦河兵:水手。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曳铁钯(
) (3)再转不已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小题2:下列句中的“其”和“其反激之力”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C.其如土何(《愚公移山》)
D.保其岩阻,西和诸戎(《隆中对》)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小题4:本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概括。(3分)
小题1:(4分)(1)靠近 (2)拉
(4)逆流而上小题1:D小题1:(2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画线处为得分点,错两处扣1分。)小题1:(3分)天下大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不能通过主观的臆断,实践才能出真知。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题1:D中与例句都是“代词,它的”。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
试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说绍兴》,回答问题(9分)绍兴这座城市,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幅水墨画。斑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篷船分明很有沧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我去过绍兴三五次了,却总是看不够。我觉得绍兴有两大看点,一是名人古迹,悠悠历史勾起游客诸多游兴;二是湖光山色,让人在心旷神怡中浮想联翩。绍兴最出名的古迹是“兰亭”。书法是中国人的创造,古往今来好书法者不计其数,但只有王羲之才配得上“书圣”的桂冠。右军祠、流觞亭、鹅池都是讲王羲之挥毫的。王羲之当年与40多位文朋书友在流觞曲水处吟酒赋诗,何等意气风发,于是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绍兴第二处古迹是“沈园”。这座江南小园虽比不上姑苏园林丰姿精雅,但也古意盎然,有几分苏式园林的韵味。陆放翁触景生情在此写下《钗头凤》。今日沈园成了有情人的伤心地。绍兴第三古迹是“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文学畸人”,才华高绝,聪颖过人,长于书画。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居然宁愿在徐文长门下当走狗,可见徐文长艺术魅力四射,我在“青藤书屋”里泡一杯茶,可以看到一个景致清幽的小竹园,多少物是人非,令人嗟叹不已。绍兴名人古迹还有很多,大禹陵景区、王阳明基、蔡元培故里、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都很有看头。参观完了,去“咸亨酒店”喝酒剥茴香豆,享受一下绍兴人的生活乐趣。①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②东湖还有稷寿楼、霞川桥可赏玩。③湖中有陶公洞、仙桃洞、揽越亭、碧容亭、静趣亭、白玉长堤。④我那年游东湖是初夏,乘乌篷船入湖,只见湖清如镜,峭壁投影,待小舟入洞,顿时阴凉无比,不由悄声耳语,引得回音震荡,众人大喊妙哉!⑤绍兴的湖光山色最美的是东湖。山有吼山,其形如狗,故又名狗山。其山以石取胜,有石亭、石碑、石柱、石栏、石洞、石桥、石阶、石墙、石坊……待到桃花盛开时,艳红一片,好景致也。绍兴下属有诸暨、嵊州、上虞、新昌,四处皆妙不可言。诸暨乃西施故里,以五泄最为有名;嵊州有百丈飞瀑;上虞有曹娥孝女庙;最吸引人的新昌大佛寺,香火袅袅不绝,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穿岩十九峰峰峰斗奇,可近玩亦可远观也。小题1:(2分)文章分别从(
)两个方面介绍了古城绍兴。小题2:(2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⑴ 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 (
)⑵ 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的五句话排列顺序混乱,请重新排列(填序号)(3分)小题4:文章既是写绍兴,又为何在结尾介绍其他古镇?(2分)
男孩的十四岁(20分)张俊杰⑴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退学,我一天都不想在教室里呆,我一进学校就烦!”⑵男孩想,父亲会揍他一顿,至少会骂他个狗血喷头。奇怪的是,父亲非但没有揍他,甚至连骂都没有骂一声。父亲只是靠着门框蹲着抽烟,一支接一支,弄得满屋烟雾弥漫,如同战争打完硝烟弥漫的战场,宁静而可怕。⑶终于,父亲吐出一口烟雾,重重地说了声“好吧”,然后就上床睡觉了。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的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⑷尽管如此,男孩还是很庆幸,少年的恐惧是很快就会被胜利的喜悦冲淡的,终于不上学啦,不用早起啦,男孩想。但男孩想错了。第二天天刚亮,父亲便喊男孩起床。出门前,将男孩母亲平时用的锄递给男孩说:“你不上学啦,以后就别让你娘下田啦。”⑸那时,麦子刚收割完。天气干燥,田里极旱。父亲说:“锄第一遍麦茬地很关键,锄好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草。”于是,男孩便跟在父亲的背后锄地。不干活时男孩怎么也不会想到,麦茬地比柏油路还硬,不动脑筋的活并不好干。第一天下午收工,男孩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手心像是着了火,生疼。第二天下午收工,男孩的双手已经麻木。夜里一觉醒来,手皮发紧,手腕发酸,连拳头都握不住。⑹第三天早起,男孩伸出肿胀的手让父亲看,希望能引起父亲同情放自己一天假,哪怕不放假夸自己一声也好。但父亲看了看说:“刚开始干农活都是这样,慢慢就好了。”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母亲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想上前说话,但她观察了好几次父亲的脸,终于没有说出来。⑺第一遍地锄完了。男孩想,终于可以松口气啦。可是丢下饭碗的父亲抬头看了看西边的红霞说:“准备浇地吧,看来一段时间天不会下雨啦。”⑻天旱河水也紧缺,河经常断流。白天浇不完,夜里不得不睡在河边等水。男孩迷糊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边地头,离地头不远处有一座坟,坟上堆着干燥的麦茬。月光皎洁,水流泛动着月光,离坟还很远。男孩便坐在坟上等水,等着等着不知不觉的就躺下了,连日的疲劳铺天盖地地袭向男孩……当夜,男孩病倒了,发高烧,说胡话。⑼第二天醒来时,母亲坐在床边抓着男孩起泡的手流泪。见男孩醒了,母亲说:“你昨夜发高烧,不停地说胡话,说什么我明天还要上学,娘你早点喊醒我,别让我迟到了……”⑽男孩一听,大哭起来。其实,男孩几天前就后悔了。饭桌上,父亲说,想上学可是你自己说的,要上就得上出个名堂,不准再打退堂鼓。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⑾两年后,男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三年后,男孩考上了大学。临走前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说闲话,无意中又提到这件事,母亲说:“你爹的心真硬。”⑿父亲抽了两口烟,叹了一口气,说:“哪个当爹的不疼自己的儿呀”。⒀那个男孩就是我,那年我14岁。(选自《读书文摘》2010年第11期)小题1:阅读全文,概括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后悔—□□小题2:文章第⑶段“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一句如何理解?(4分)小题3: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6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⑤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⑥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⑦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⑧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⑨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⑩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作者:迟子建
有改动)小题1:“我”的俄罗斯之行给“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4分)小题2:“扫烛油的老妇”以怎样的特质感动了“我”?(4分)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名人的雕像,这有什么用意?(4分)小题4:文章第⑤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小题5:文章划横线的句子,深有韵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转载]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之“变”
[转载]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之“变”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之“变”
一、试题变化
1.总体来看,选择题会增加,主观题减少。
2.阅读量增加,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大概有15%至20%的学生会做不完题。
3.古诗文中的文化常识依旧考察。文件中提到了传统节日、民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4.取消选考,文学、实用均考察。
目前的消息是三种阅读类型(论述、文学、实用)每种考三道题,共35分。
5.诗歌极可能变为一道选择,一道主观题。
6.默写有可能降为五分。
7.150分总分不变。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语言应用20分,作文60分。
二、影响初步分析
对于高三学生:
1.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较有优势,思维较机械的学生会受到冲击。
2.更加重视阅读。要养成阅读习惯,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水平,培养信息筛选能力。
3.阅读量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到作文的写作,部分学生将答不完卷。
4.客观题的增加可能会加大学生的分差。
对于高三语文教学:
1.能力为本,学科素养是关键。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
教“真语文”而不是教“高考”,多训练思维而不是大量做题。
2.务必上好阅读课和写作课。阅读教学要全面化,只选择一种文体不再可行。&&&
3.16至17年高三备考的策略应重新调整。
关注其他省份的试题,不能只备考全国卷。
样板题目变少,题目灵活性增加。要好好选择平时的练习题。
4.格外关注答不完卷的学生。教他们如何分配答题时间及如何舍取。
三、应对方案
1.在考试大纲没有发布之前,建议大家以古诗文为主要复习内容,同时每周有一次作文训练,同时扩大“阅读+写作”的读写一体的份量。
2.成语、病句、衔接语言运用等内容先放一放,等考纲发布后根据样题等信息再确定复习考点内容。
附:关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征求一线教师意见的要求,教师提出的相关意见
一、论述文
1.选文要通俗易懂,不要太多术语,不宜过难。
2.选项指向应清晰,不要过于纠缠在文字中,不要让学生钻牛角尖。
3.答案要基于试卷文本本身、清晰无误,不要有争议。
1.文学常识考察应结合初、高中课本的内容知识,或在语境中考察,不要太难太偏。
2.断句、实词、虚词可任意考察其中的两项。
3.不要一味在字词上下功夫,太专太难。可学习广东卷,用主观题考察对文章的理解。
4.增加翻译的分值。
5.文本选择可以跳出人物传记,走向多样化。
1.古诗鉴赏考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理解性的、诗歌表面的内容分析放在选择题里考,提高主观题的含金量。
2.诗歌的答案内容客观些。
四、阅读题
1.建议出两道选择一道主观题。注意题目的字数容量,要考虑学生的答题时间。
2.取消以前选择题3分、2分的设置。
3.文章的内容兼顾城乡各类学生。
五、语言文字应用
1.病句题要准确、典型、有区分度。
2.衔接题的考察既有客观也有主观,考点重复。
3.图画、会徽题的细节务必准确、明晰,不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
4.注重题目的情景感和真实性,可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1.联系生活和热点,话题开放,不用预设主题,注重思辨性,注重价值观的导向。
2.审题上不设置障碍。
3.不预设题目形式和文体形式。
4.鼓励学生说真话、叙真情,鼓励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2017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的变化
一、背诵总篇目由64篇增加到75篇(段)。
二、高中14篇背诵课文不变。
三、初中45篇背诵课文不变,删1篇换2篇增13篇,具体如下:
1.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换:《论语十则》换成《论语》1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
(1)《庄子》一则
(2)《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3)《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4)《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
(5)《湖心亭看雪》
(6)《河中石兽》
(7)《十五从军征》
(8)《登幽州台歌》
(9)《木兰辞》
(10)《黄鹤楼》(崔颢)
(11)《卖炭翁》
(12)《满江红》(秋瑾)
(13)《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发表评论:
馆藏&80693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静夜思改为现代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