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崛起除掉了哪些重要对手董卓和曹操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600|回复: 4
曹操是历史上的大谋略家。初平元年到建安五年,是曹操战略思维能力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曹操无论在大战略层次、战略层次还是战役指挥层次,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混乱困难的局面下,曹操在各种势力中间纵横捭阖,东征西讨,绝少失误。逐渐由一支小部队成长为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上演了人类历史上精彩的篇章,称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并不为过。即使在今天,曹操的谋略思想在大国bo弈之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曹操也是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抛开道德因素,即使对于曹操的军政才能,目前也是微词甚多。本文重提曹操的崛起之路,就是希望根据他的行为重新审视这位英雄人物。 经营战略基地的艰难道路 汉初平元年,山东诸侯起兵反抗董卓暴政。当时,义军盟主袁绍与他年轻时的好友曹操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清楚的昭示了两位英雄胸襟和见识的不同。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据。操曰:足下意以为如何?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几济乎?操大笑曰: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几乎可以断定,当时对时局看的如此深远,并有如此清晰的战略规划,天下仅此二人而已。从这段简短对话可以看出来二人谋略思想的差异:袁绍更看重地缘政治的因素,在保证其它战略方向没有强大政治力量威胁的情况下,把主要力量集中于中原腹心地区争霸天下;曹公则更注重人才和政治策略,更注重随着形势变化的灵活性,而不仅仅拘泥于地缘政治因素。历史竟真的验证了他们的这段对话,仅仅数年之后就形成了两位英雄人物隔河而望的态势,最终走向的两虎相争的必然命运。 而当时这两个胸怀大志的人都面临一个难题:他们都缺乏根据地。初平二年,两人分道扬镳,各自按照自己盘算已久的思路行事。袁绍利用自己家世的威望,以欺诈手段胁迫冀州牧韩馥自动让出了冀州,在河北地区站住了脚跟,实现了他计划的第一步。国事初定,应该如何扩张实力,积聚争霸天下的力量呢?原来辅佐韩馥的谋臣沮授投奔了袁绍,此人是个精明的战略家。他为袁绍谋划的思路是:首先东取青州,然后回师讨灭黑山军张燕部。然后北举燕代,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造成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的有利态势。最后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他的思路与袁绍的设想不谋而合,果真按照这个方针去办,恐怕历史就真的要改写了。这是三国时期经典的战略计划,其思想成就不在著名的《隆中对》之下,该计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何建立强大的战略基地。东面青州国富民众,齐桓以此而霸天下。此时这一地区尚无强有力的政治领袖,取之甚易而对自身实力补益甚大。这时不取必为强人所得,后患无穷,因此首先要夺取青州。黑山张燕盘踞于冀洲西部和北部常山、赵郡、中山、上党等地区,此人胸无大志,本不足为虑。但要勾结公孙瓒或其它强有力的人物,就会成为心腹大患。况且剿除张燕就等于得到了代地和半个并州,因此在东取青州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回师消灭张燕。冀州东北面是幽州,与辽东强悍少数民族相近,公孙瓒盘踞已久,骑兵部队十分骁勇善战。如果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威胁着冀州北部的安全,袁绍怎能旌旗南指争雄天下。但贸然与之开战并没有胜算,因此必须先夺取青州和并洲之后再与之决战。总之,就是先弱后强。沮授计划的第二部分是如何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核心的举措是迎大驾于西京,迁都于洛阳。意图就是在具备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之后,再获取对诸侯政治上的优势,一举确立霸权。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袁绍基本忠实按照第一部分计划行事,结果大获全胜,成为三国英雄中最强的一支力量。而正是由于对该计划第二部分的不感冒,造成了与曹操争雄时的被动局面,导致最后的失败。这体现了袁公谋定而后动,按计划办事的风格,但也体现了他重视硬实力,忽视软实力的弱点。这种倾向在去年他和曹公谈话中就已经表露无疑,袁公现实的过头了。 曹操没有袁绍那样的好运气,第一步就获得了那么大的本钱,取得了一州之地。他只能一步步的实现自己的雄心,当然这也符合他一贯的灵活作风。初平二年,曹操讨灭濮阳地区的黑山军白绕部,在东郡站住脚。三年,曹公击败入侵兖州的青州黄巾军,收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他后来征战天下的重要力量。曹操立足兖州后,深知自己立足未稳力量薄弱,兖州四战之地,周边强大诸侯虎视眈眈。因此必须加强与袁绍的联盟,掩护自己的北翼。袁绍也需要曹操掩护自己南翼的安全,使自己能够腾出手来在东、西和北面用兵,逐步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两个朋友暂时走在了一起,正是这一联盟在两人弱小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使他们都免于失败。袁曹联盟的地缘性质将敌对的袁术、公孙瓒和陶谦的联盟隔绝在外线,分为互不相连的南北两个部分,使之不能协同作战。而袁绍和曹操内线作战,能够发挥内线机动的优势,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初平三年,曹公联合袁绍首先击溃了北线的公孙瓒派遣的刘备所部。四年,又在荆州刘表的配合下将由南阳北进的袁术击溃,追击至淮北。 曹公此役一举确保了兖州的安全,而且声威大振,开始由战略上的防御阶段转战略上的扩张阶段。这就面临着战略目标的选择。此时袁绍在冀州,正在攻略青州,在曹操还需要这个盟友的情况下,不可能打这些地方的主意。如果往南面发展,兵进南阳,就难免和刘表发生冲突。此时以曹公的实力尚无胜算,此计不可取。向西兵进洛阳倒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但豫州地区长期战乱,残破凋零,不能因粮于敌则大军难以支持,此地得不偿失,向西发展暂时也不可取。东面徐州国富民众,取之可以增强实力。且陶谦懦弱不武,兵力不强,以曹军的战斗力来看有一定胜算。因此,曹操把第一步的兵锋指向徐州是最明智的选择。初平四年秋,曹操东怔徐州,下十余城,粮尽而退。兴平元年夏,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 正当曹公稳步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时,一个意外打乱了曹操的如意算盘。在长安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吕布来到兖州,勾结曹操部将张邈和陈宫背叛曹操,郡县皆应,只有甄城,范、东阿三城尚忠于曹操。这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他苦心经营的战略基地丢失了,而他自己还身在徐州。此时曹操表现出他超出常人的从容镇定,迅速回师兖州寻吕布主力决战。当他得知吕布攻甄城不下,西退濮阳时,不由得信心大增。因为如果吕布舍甄城而不顾,挥师东进据泰山之险,要曹操归路,不出10日曹操必然粮尽待毙。吕布昏聩无见识,给了曹操翻盘的机会。他火速进兵濮阳,寻吕布决战。吕布骑兵骁勇善战,曹操则是步兵战术的专家,两军陷入苦战互有胜负,粮尽各退。时当蝗旱荒年,与吕布的作战也没有头绪,曹军几乎难以支持。精明如曹公者此时也出现了动摇,先是打算投奔袁绍,若不是程昱劝止,不仅历史上没有了后来气吞山河的曹孟德,恐怕一个丧失了实力的曹操连终老林泉的希望都没有。曹操又想放弃兖州,东取徐州作为新根据地。此计看似灵活,实际是更荒唐的办法,假如徐州不下,兖州又失,天下之大哪里是他曹操的安身之处呢?由于曹操重要谋臣的劝戒,曹操才最终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决心与吕布决一死战。兴平二年春,曹操在定陶地区决定性的会战中击败吕布,吕布兵败后投奔徐州的刘备,局面为之一变。但直到这一年的岁末,曹操才最终击破张邈弟张超于雍丘,重新夺取兖州的控制权。一个真正的领袖不仅要具备出众的战略头脑,还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够在危急局面下克敌制胜。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利弊 曹操经过艰苦奋战重新夺回兖州之后,是否继续坚持原来东取徐州的计划呢?非也。因为此时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年长安大乱,天子被迫东迁,败于曹阳,后东渡黄河至洛阳。曹操敏锐的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如果能够把皇帝控制在手中,就能够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占据政治上的制高点。因此他不顾很多部下的反对,果断将战略方向由东进调整为西进,进兵汝南、颖川一带,为进入洛阳创造条件。此时想将皇帝抓在手里的不仅是曹操,袁绍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他的部下意见不一。沮授坚决主张抢在别人动手之前控制皇帝。而谋臣郭图、逢记等认为,汉祚已失,朝廷的威望早就不行了,能够借助皇帝的地方本不多。如果皇帝近在身边,动辄请示则己之权轻,如果皇帝不同意袁绍的意见则又该如何?袁绍犹豫不决,最终丧失了这一大好时机,如果他要想动手,曹操当时正与吕布苦战,根本没有机会。袁绍没有意识到,将皇帝控制在手里就可以象后来的曹操一样,以皇帝的名义封官许愿,即可以分化瓦解敌人,又可以安抚中立者。更可以以皇帝的名义谴责敌手,无形中使敌陷入孤立。曹操正是成功的利用了这一点,使自己对于敌人总能够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奠定了百战百胜的基础。 建安元年是曹操军事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他不仅成功的控制住了皇帝,迁都于他势力的腹地许昌,造成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局面。而且他屯田许下,奠定了征战天下的物质基础。这两个战略性的举措使曹操一跃成为诸侯中最强者之一。此时他不仅控制了兖州、豫州、司隶校尉部,青州和徐州的一部分,而且天子假曹公节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兵精粮足,人才众多,威名日盛。但他的安全形势仍然不乐观,因为他还是身处四战之地。北面袁绍在这一年击破公孙瓒于易京,虎距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公孙苟延残喘,不足以牵制袁绍了,袁绍正一步步实现初平元年时构思的战略计划。而且日益感受到曹操势力的威胁,袁曹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以现在曹操现有的实力还不足以与之抗衡。西面关内被马腾、韩遂所部西凉兵占据,士马强悍,不是好惹的。东面刘备已是徐州之主,刘备很有政治才能和军事经验,非陶谦之辈可比,再想上演2年前曹操兵进徐州如入无人之境的一幕已经绝无可能。即使是这一年刘备和投奔他的吕布发生内讧,趁刘备东征袁术后方空虚,吕布袭占下坯,但刘备还控制着沛县这个东进的战略要地,要想硬吃下徐州仍然不是容易的事。在南面,张绣在南阳,与刘表互为表里,掩护着荆州北翼,贸然攻击必会遭到两股力量的联合抵抗。袁术是曹操的头号敌人,3年前败后退至淮北舔食伤口,正在缓慢恢复实力,此公野心勃勃,妄想称帝,必不会自甘失败。怎奈道路险远,曹操在不明了南线诸侯态度的情况下不可能不顾及自身基地的安全,远征强敌。 建安元年,曹操就已经明智的将战略目标指向南面吕布、袁术、张绣诸敌,因为对于西面和北面的强敌来说,南线诸敌较弱而且力量分散。但不安抚好北面的袁绍和西面的马腾、韩遂,他就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南面的敌人。这时皇帝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他首先将大将军的虚名让于袁绍,稳住了北面的强敌。作为袁绍来讲,公孙瓒还在易京固守,但毕竟还没有彻底灭亡,如果他贸然与曹操为敌,公孙瓒有可能死灰复燃,那时袁绍将腹背受敌,日子难过。现在曹操将大将军衔让于自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地位低于袁绍,间接表明了不与袁绍为敌的态度,袁绍何乐而不为?至于西面的马腾、韩遂诸人即无大的政治野心,也无大的政治头脑,曹操派钟繇持皇帝节西入关中,向二位陈说祸福,很容易就让他们谴子入侍,表明了服从皇室的中立态度。控制皇帝的作用在于无形,只相信硬实力的袁绍追悔又有何用?
向东面和南面扩张的战略 准备工作就绪,建安二年,曹操要向南线用兵了。他选择的第一个敌人颇为出人意料:他选择了宛城张锈。这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战略头脑。因为吕布、刘备和袁术的关系很微妙,即相互敌视又相互依存,如果贸然征讨很容易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必然麻烦甚多,没有胜算。如果减轻他们的军事压力,他们就会因为利益争斗起来,从而陷入孤立和削弱。在曹操的战略思维中有两个原则是不轻易违背的:一、一个时期只有一个敌人。二、专打孤立削弱之敌。所以,目前图徐州和淮北都不是时机。张绣的部队虽然有一定战斗力,但在南线诸敌中力量最弱,政治野心最小,抵抗意志也最薄弱。虽然刘表可能支援张绣的作战,但如果能够发动迅猛进攻的话,刘表的援助未必及时,张绣的抵抗意志会首先崩溃。正确的战略决策是一回事,具体的执行又是一回事,曹公没想到的是,张绣降而复叛。此后的数年间,虽然曹操屡次征讨张绣,但由于其它势力的牵制,他始终不能集中力量彻底消灭张绣集团。张绣还一度占据优势,纵横宛、叶之间,威胁曹操腹心地区的安全。直到建安四年官渡之战前夕,张绣才听从谋臣贾诩计,主动归顺曹操。这充分说明了即使军事力量占优势,缺乏政治手段的配合,一味强攻硬打,指挥能力强如曹操也很难成功。不过曹操在这一年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战果,秋九月,恢复过来的袁术向陈地扩张,曹操亲自率军击破袁术,斩桥葳、李丰、梁刚、乐就等袁术部将,迫使袁术败退至淮南,从此一蹶不振。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吕布和袁术的覆灭与其说是因为军事原因,不如说是因为他们缺乏战略头脑。袁术图谋称帝是最愚蠢的想法,因为如果他成了皇帝,就成了唯一合法的正统,这意味着其他诸侯的即得利益就成了不合法的,这岂不是犯了众怒?他陷入孤立不是偶然的。况且他威望武功均不足以服众,干此蠢事是灭亡之道。吕布的灭亡则是因为他的反复无常。应该说吕布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一介武夫,他也是有一定头脑的。当他袭取下邳后并未杀刘备,而是利用刘备屯住沛县对付西面曹操的威胁,这就是很高明的一步棋。当袁术攻击刘备时他又出面保护刘备,他的理由很简单,袁术若击破刘备,必北连泰山诸将,对徐州形成包围之势,他吕布的安全就没有保证了。看来他很懂得平衡之术,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愚钝。但他在朋友和敌人的选择上反复无常,最终陷入孤立,被曹操所灭。 本来在吕布刚主徐州之时,袁术主动修书欲与之联合对抗曹操的威胁,并约为婚姻。联弱以抗强本来就是劣势下常用的策略,吕布都已经把女儿送到半路了,又听信人言,觉得和一个声明扫地之人结盟弊大于利,又把女儿追回来了,还把婚使送到许昌让曹操枭首示众。曹操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进一步分化袁术和吕布,促使他们争斗。他以皇帝的名义拜吕布为平东将军,什么叫平东?不就是对付东面袁术的将军吗?假如他吕布接受了这一封号又怎么会不与袁术为敌?曹操又修书吕布,话说的娓娓动听,什么为了给你制作这枚金印,国家无好金,我老曹拿出自己的金子出来,什么国家无紫绶,我又是自己拿出来给你,国家信任将军你到了这个程度了。吕布恐怕得意忘形了,自他从长安逃出来以后还没有人对他如此礼遇,但他忘了与曹操在兖州的生死较量了吗?曹操的蜜糖那么好吃吗?建安二年,恼怒的袁术遣大将张勋攻布,吕布联合韩瞿、杨奉大破之,并耀兵淮上,肆意羞辱袁术,何等的志得意满,殊不知他自己也已经离灭亡不远了。曹操一石二鸟,不费一兵一卒,即消灭了袁术,又折断了吕布的臂助,使之陷入孤立。假如吕布此时表明不与曹操为敌的态度,曹操可能暂时还不会把主要精力对付他,有可能先对付张绣。但他偏偏这时候反复无常的脾气发作,又反过来与袁术联合进攻刘备,其实刘备恐怕是最后一个可能成为吕布抵抗曹操盟友的人了。虽然刘备败投曹操,但曹公收拾吕布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了,吕布已经彻底陷入孤立。建安四年,曹公携刘备,亲率大军攻吕布,吕布毫无招架之力,败退入下邳城。曹公用荀攸、郭嘉计,决泗水、沂水灌城,擒杀吕布。曹操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徐州。
官渡战前的军事部署 建安四年,曹操来不及为夺取徐州志得意满。因为袁绍此时已经彻底消灭了公孙瓒,初平元年设想的战略目标已经初步实现,据有黄河以北四州之地,人马数十万,谋臣猛将众多,后方稳固,粮草财货充足,力量远远超过了曹操。从形势上判断,袁绍咄咄逼人,马上就要进军中原,实现第二步夺取天下的战略目标了。从历史上看,相邻地区不可能长期并存两个强大政治势力,曹操对此心知肚明。面对这个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强敌,曹操的头脑很清醒。袁、曹势力黄河一河之隔,为了避免在将来的战斗中被袁绍优势兵力包抄两翼,他首先击破河内地区企图投靠袁绍的眭固,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巩固了西北方面的防务。然后兵进黄河北岸的黎阳,破坏袁绍这个重要的南征基地,又遣部将臧霸等人向东进军青州,扫荡齐、北海、东安等地区,掩护战线东面的一翼。在战线的中央,他并没有平均使用兵力于河防,而是留于禁所部2千余人于河南岸机动设防,主力部署在防御纵深处的官渡。这样的兵力部署是煞费苦心,从历史上看,守河防将主要兵力平均配置于河岸沿线必败无疑,曹操布置了一个大纵深的防御阵势是很高明的。大运河西通巩、洛险要地区,东连徐州,官渡是大运河上的重要枢纽,是袁绍兵进许昌的必经之地。曹操选择这里作为主战场是很有战术眼光的,在此狭小地区设防使袁绍大兵团无法展开,兵力优势会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当时曹操的东面和南面还没有绝对的安全,张绣、袁术等人还有可能为患,内部的叛乱也不可不防,将主力部署在这里距离有可能发生危机的地区较近,可以随时应付来自侧后方的威胁。这一部署在平徐州刘备之乱的行动中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使他迅速的内线机动成为可能。假如曹操主力在黄河岸边,他有没有勇气在袁绍南进一触即发的时刻东征刘备是很值得怀疑的。 而袁绍此时却按兵不动,因为对此次南征作战,无论是进攻发起的时机还是战略计划袁军内部意见并不统一,袁绍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也犹豫不决。沮授、田丰等人认为曹操虽然兵力和经济处于劣势,但其部队精锐能战,曹操善出奇计,战场指挥能力超强,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太冒险了。不如用小规模的战斗不断渡河骚扰,疲敝和削弱曹军实力,拖垮对手。审配等人则认为:兵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现在袁绍力量明显强于曹操,天与不取必受其秧,观吴越成败可知。两派意见都有道理,袁绍倾向于一战而定的方案,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方案是失败的。但第一种方案就一定会成功吗?这也未必。隋代高颖的《平陈策》就用此计,大获成功。但那是有条件的,陈的实力已经没有可能增长了。而曹操则不同,他的实力还大有成长的空间,如果给他时间,他只会更壮大,对袁绍未必有利。其实,如果袁绍真的完全听从沮授为他制定的战略计划,控制住汉帝,局面就会有利的多。袁绍可以传檄天下,以正伐逆,曹操必然陷入孤立被动。不要忘了,张绣、刘表还在曹操侧背,江东孙策也有逐鹿中原之心。如果皇帝在袁绍手中,张绣还会归顺曹操,彻底消除曹操侧背的危险吗?曹操内部有没有人借皇帝的名义谋叛? 建安四年12月,忽然出现了一个对袁绍极端有利的战机,投靠曹操的刘备袭杀曹操所置徐州刺史车胄,公开反曹,这一突然出现在曹操后背的危险足以使他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危急时刻曹操的大谋士郭嘉显露出过人的胆识,他从袁绍的性格分析入手,准确判断出曹操主力东击刘备,袁绍必然心存犹疑,不会渡河发起进攻。而刘备有英雄名,目前立足未稳,能够迅速击破,假以时日其人积聚力量,曹军将受到战略上的两面夹击。曹操由此下定决心,从官渡正面主战场撤兵,集中主力挥师徐州,以迅猛动作击溃刘备后还军官渡。袁绍果然行动迟缓,没有反应,曹操的赌博成功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如果郭嘉的判断有误,袁绍渡河南下,曹操大事去矣。可惜袁绍没有抓住历史给与他的机会,即使谋士田丰顿足捶胸的向他指出这一点。这是历史上奇怪的一幕,以袁绍的军事经验来看,他不应该看不到这一有利时机,他考虑的是什么呢?不管怎样,曹操的这一行动是历史上伟大的战略机动之一,他将内线作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这里不得不提到曹操的大谋士郭嘉,此公屡出奇计,颇有传奇色彩。此时孙策已统一江东六郡,实力强劲,想趁曹操主力与袁绍对恃之机,袭击许昌,参与到争霸中原的行列里来,果真如此,曹操必然失败。郭嘉却料定孙策少年骁勇,树敌过多,又恃勇不重视自己人身安全,必死于刺客之手,不足为虑,后来事实果真如此。可是他怎么能够料定孙策正好在北上的节骨眼上被刺呢?不过此时庐江太守归顺曹操,已经在徐州与孙策之间形成了一道战略屏障,即使孙策果真渡江北伐,曹操也未必没有对策。
官渡之战的全过程 建安五年春,袁绍先谴郭图、颜良等攻击黎阳东面南岸的白马,意图吸引曹军主力于东面,掩护自己由黎阳渡河的企图。被曹操用荀攸计声西击东,由西面的延津攻击前进,突然出现在袁军面前,猛将关羽阵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袁军大震恐。然后曹军沿河南岸向西撤退,袁绍主力先头部队此时已经渡河,追击曹军至延津南地区,曹操又用荀攸诱敌之计破斩文丑。从战术上看,攻击白马有多此一举之嫌。因为曹操的部署本身就是机动防御,黎阳正面没有多少兵力,赶紧渡河建立桥头堡是正经。进军白马牵制不了曹军,反而分散兵力。两战之后,袁绍损兵折将,锐气顿挫,而曹军在劣势下军心逐渐稳定。 但从总体力量来说,袁军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如果在黄河南岸宽大正面作战,曹军兵力的劣势暴露无疑,很容易被敌从侧翼迂回包抄。因此,曹操主动后撤,在官渡设防,依托坚固阵地扼守住这一咽喉要地。袁绍兵进阳武,逼近官渡。奇怪的是袁军忽然停止前进,从夏4月至秋8月,居然徘徊了4个月之久。兵法说:兵贵速不贵久,贵主不贵客,攻势作战迁延时日是兵家大忌。此时沮授又抬出他那套持久作战的理论,希望利用粮草上面的优势,坚壁不战,拖垮曹军。这不是什么好主意,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很容易被敌突袭击溃。谋士许攸的主意才是制胜的策略,他建议袁绍分兵从他道袭曹军背后的许昌。兵有奇正,此计深合兵法要义。可惜袁绍仍然拒绝,一定要从正面突破曹军防线。虽然出现了汝南刘辟叛曹迎袁的有利时机,袁绍也只派刘备的少量兵力支援刘辟,成不了什么气候。既然不能包抄曹军侧翼,也就注定了此战一定是持久战,因为短期内袁军正面突破曹军坚固防线是不可能的,而曹军也无力击破袁军的围攻。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成了粮草的供应情况,谁坚持的久谁就是胜利者。在这方面曹操还是处于劣势,虽然袁绍也不轻松。此时曹操军内粮食紧张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为什么曹军粮食的供应如此紧张呢?除了曹操本身的经济实力就不如袁绍以外,曹操阵营内部也畏惧袁绍大军,除了颖川一郡以外,各地方对曹军的怔粮推委迟延也是重要原因。此时,袁绍起土山地道,急攻曹军,箭如雨下射入曹军营中,军营内都要顶盾而行。曹军士气低落可想而知,曹操甚至有退兵还许的想法,如果不是谋臣劝止,曹操退兵必遭袁绍追击,那时恐怕就真的大事去矣。 曹操这时显出了他敏锐灵活的一面,遣徐晃、史奂突袭曹军的运粮车,焚烧了数千辆之多。这一行动虽然对战局胜负影响不大,但对袁绍的心理影响很大,造成的后果是决定性的。冬10月,袁军大批粮草运到,为了保证这些全军命脉的安全,袁绍谨慎的将之安置在自己营地北面40多里战线后方的乌巢,并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余人坚守。但正是这一谨慎过头的举措,致使曹操亲率5千精锐突袭乌巢守军时,由于距离过远,袁绍援军迟迟无法赶到,这批粮草最后全部付之一矩。袁军心理完全崩溃,陷入一片大乱,立即溃散。 纵观官渡之战,充分显示出曹操即深谋远虑又机动灵活,屡出奇计的谋略风格。在危机即将来临时,他不是坐待敌人进攻,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耀兵河北,尽可能的破坏敌前进基地。又巩固住薄弱的东西两翼,防止了敌从东西两翼战略迂回的可能。这样就限制了袁军的战略选择,为自己的防御争取了有利局面。在战术上机动设防,大纵深的部署又是成功的。既然无法阻止敌人过河,就避免与优势敌军进行激烈争夺桥头堡的消耗战,而是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法,乘敌兵力分散,在运动中歼敌。在侧后方的徐州出现严重威胁的时候,他又冷静分析敌情,轻重缓急分毫不差,避免了两线或多线作战的危亡局面。在防御前沿机动歼敌之后,他又审时度势,从容后撤,避免了在宽大正面与敌优势兵力决战,保存了实力。官渡防御战,在后勤紧张军心动摇的关键时刻,又突施奇计,袭破敌重要补给基地,一击致命。此役曹公在强敌大军压境,后方动摇的情况下,沉着冷静,挥洒自如,智谋胆略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当然他也并非没有破绽,只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袁绍没有抓住这些破绽。当曹操东征徐州刘备的时候,如果袁绍能够抓住战机,渡河袭许,则曹操必然陷入全面被动。渡河作战又分兵白马,给了曹操机动歼敌的机会,力量受到削弱,攻击势头顿挫。渡河之后又行动迟缓,大军逡巡4个月之久,无所作为,这恐怕和渡河作战时损失巨大,袁军心有余悸有关。但这样就既给了曹操在官渡从容布防的机会,又使自身粮草大量消耗,师老兵疲。假如他提前攻击曹操,那时袁军粮秣充足,即使有乌巢之失这样的败绩,对全军的心理震动未必有后来的那么大。此时袁绍又不听从谋士许攸以奇兵袭许的明智建议,以最苯的方式正面强攻敌坚固设防的阵线,致使兵力优势无从发挥,战事久拖不决,给了曹操用奇的机会。曹操奇袭乌巢也是无奈之下的赌博之举,他自己本身也是自投险地,沉着应对未必没有善策。但袁绍面对这一危机心胆俱裂,举措失宜,造成全军溃散。如果不是袁绍这一系列失误,胜败之数谁能料定?当然,运气属于强者,在这次与曹操的生死较量中,袁绍暮气沉沉,优柔寡断,全无大战公孙瓒,扫平群雄时的英雄气概。这么大的优势仍然败于曹公,也实在是输的无话可说。 官渡战后,曹操威震天下,兵锋已经无人能当,似乎一统中华只是时间问题。但历史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曹操晚年的战略思维能力有所下降,犯了很多类似袁绍的愚蠢失误,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但这一时期曹操的文治武略实在精彩,即使是孙吴之辈在这种环境下的行动也不一定比曹操高明。诸葛亮称他: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应该是客观的评价。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卓和曹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