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的石器时代dp是什么用什么起屋

石器时代的中国文明--考古发现
1、旧石器时代的中国文明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的童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出现于180万年前到距今1万~2万年。1961年和1962年,考古学者在黄河岸边的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后面一座名叫&人疙瘩&的小土山上发掘出成批的动物化石,30余件石器,带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和火烧过的骨头等等。这就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西侯度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在早期主要是打制石器和加工石器。在西侯度有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三大类型,石器的制造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旧石器时代中期打制石器技术明显提高,石器类型也不断增多,同时又新出现了木棒或骨棒打片的技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其中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山顶洞人。这个时期的石器呈小型化趋势,骨、角器也相当发达。尤其是骨针,其细小的孔眼,圆滑的针身,几乎和后来的针没有太大的区别。针的出现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意味着人类已经学会缝制衣服,御寒保暖了。
  早期人类主要靠采集树叶、野果为生。石器的发明开始了他们狩猎的生活方式。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掌握了捕鱼的技术,鱼类成为当时人的重要食物之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现有倒刺的骨鱼叉,表明人类已经掌握了较高的捕鱼技术。这种谋生技能上的改进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他们不必只靠森林而活,在河谷、湖畔地带他们同样能很好地生存。
  早期人类发展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掌握了管理和控制火的技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有9处有用火的遗迹。在周口店北京人的洞穴中,保存的灰烬层厚达4~6米,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烧裂的石块、烧焦的兽骨等。旧石器时代中期用火的遗址有更多的发现,表明人类控制火的能力已经进一步增强。到了晚期,灰烬、炭屑、烧骨等在考古中被普遍发现。在山顶洞上部长14米、宽8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两层灰烬,里面还有工具,表明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祖先已经普遍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而且很有可能已经学会人工取火的技术。
  由于早期人类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因此,他们始终处于漂泊不定、迁徙无常的生存状态。但也有一部分人群有相对稳定的住所,尤其是一些天然洞穴。天然洞穴既能为人类遮风挡雨,也能御寒保暖,是原始人类最理想的住所,是人类最早的&家&。然而直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依然处于漂泊的状态。已经发现的30多个遗址中,只有不到20%是洞穴,表明只有少数人群利用天然洞穴过着相对稳定的日子。但晚期已开始有简陋的房屋,如哈尔滨市郊的阎家岗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是当时的人开始追求美,也形成了关于灵魂的观念。在北京的山顶洞遗址和辽宁海城的小孤山遗址,都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装饰品。山顶洞的装饰品种类丰富,有穿孔小石珠、穿孔小砾石、穿孔海蚶壳等,而数量最多的是用穿孔兽牙,由于长期佩带,有些兽牙的孔道已磨得很光滑。另外,在山顶洞的下室,发现了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部分躯干骨,在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还摆放着各种类型的装饰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墓葬。据分析,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也具有驱邪镇妖的作用。山顶洞人相信红色可以安抚死者的灵魂,使他们平安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2、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中国文明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陶器和磨制石器为特征的时代。从这时开始,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大自然,而是开始能够开发大自然了。发达的生产经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带动社会关系迅速发生变革,为文明社会的最终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前期的发展。这一时期指的是公元前8000年~前3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因素的发生和发展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中国已经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基本奠定了史前时代中国大地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的文明。主要的区域文化有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北方文化。黄河流域的文化以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为典型。仰韶文化以1921年发掘的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命名,现已发现遗址1000多处,村落多数布局严密,房屋形态繁多,早期多为半地穴,中、晚期基本都是地面建筑。长江流域以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河姆渡文化以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而命名的,以精巧的木器和榫卯构件最具特征,房屋主要是杆栏式建筑。北方文化以公元前6200~前5500年的兴隆洼文化为典型。该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的,居民多住在半地穴房屋中。此外,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地区也发现了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据统计,全世界主要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共有666种,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在不到400平方米的范围内,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交互混杂,形成20~50厘米厚的堆积层。
  最早的种植技术极为简单,一般只有播种和收获两个环节。后来,史前人发现,凡是在种前被火烧过的地方谷物长得特别好,于是便有意识地先放火烧荒,然后再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刀耕火种的农业产量很低。史前人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烧荒以后还需要翻耕田地才能提高产量,于是就发明了挖土翻土的工具--耒耜。从此人类进入耜耕农业的生活。河北磁山遗址中出土过石耜,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骨耜,表明我国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烧造陶器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的几块碎陶片,经测定是公元前8000年左右生产的,是目前我国确切年代最早的陶器实物。在公元前6000~前4000年的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兴隆洼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已经出现了陶质细腻的泥质陶,裴李岗遗址还发现了一座专门的烧造陶器的横穴窑。公元前4000~前3500年左右又出现了较为进步的竖穴窑。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大多数地区的人群不再漂泊不定,而是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场所。在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考古工作者完整地发掘出一座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村落。整个村落在总体上排列有序、布局规整,显然在开始营建时是经过同一规划的。这种以壕沟环绕成排房子的特征被称为&兴隆洼聚落模式&。
  此后1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又有另外一种聚落模式。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和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的村落中,所有房屋都环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村以壕沟为界与外部区分开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心凝聚式的居住、活动空间。不过在这里,房屋大小只是代表不同的功能,贫富分化、等级压迫等现象尚未发生,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氏族社会的成员。
3、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中国文明
  新石器时代后期是指公元前3500--前23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刻。这时农业、畜牧业生产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生产的分工和一系列文明因素和现象的萌发、涌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在世界文明史上,城市的出现宣告了文明的到来。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城市的起源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500年以前。据统计,目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有五座,属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在黄河流域,建造于公元前2300年以前的早期古城已发现十几处。在内蒙古也发现了不少规模不大的早期石城。1979年在河南淮阳县平粮台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这座古城甚至有排水系统,城市设施已较为进步。
  在科学界,人们通常把冶金术的发明看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而我国的夏、商、周文明正是以发达的青铜文化而著称。实际上,在夏代以前,我国人民已经发明了冶铜、铸铜的技术。据史书记载,黄帝曾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我国已经有不少地方掌握了冶铜技术。
  礼乐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文明独特的要素之一,它的存在的载体主要有礼仪建筑和专用礼器两类。红山文化中有4种最有代表性的礼器,一是玉雕龙形佩,二是勾云形玉佩,三是箍状玉器,四是玉璧。大汶口文化中的礼器则有玉石器、骨牙器和陶器。而龙山文化礼器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传统,以精巧典雅、种类齐全的玉器和陶器为特色。良渚文化的礼器有玉器、石器、陶器和象牙器等。礼仪建筑方面,典型的代表有1983年在辽宁凌源县与建平县交界处的一个叫牛河梁的山丘上发现的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和1987年发现于浙江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的瑶山山顶的以祭天礼地为主要用途的良渚文化祭坛。
  这个时期阶级分化也开始严重起来。在良渚文化中大型墓地和小型墓地有着天壤之别。安置在高台上的大型墓葬都有棺椁葬具,而且有数量可观的随葬品。而目前发现的百余座小型墓地则多数散布在居住地附近,墓穴小,仅堪容尸,随葬品也很少。这些差异说明社会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中发现的人体殉葬。这些殉葬足以说明墓葬主人拥有生命予夺大权,是高层统治者。
  从大量可靠的材料来看,公元前3500~前230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激荡、大转变时期。在此期间,至少是中、东部地区,在经历了文明因素的积累期和文明社会的孕育期之后,最终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或者说,这一时期的中华巨人,她左脚虽然仍旧踏在氏族社会的土地上,但右脚却已经迈入了初级文明社会的大门里。
四、夏代、商代--中国文明成熟繁盛期
1、夏代文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据说唐尧授政权予虞舜,舜又传位给夏禹,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天下,从此便开创了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家天下&。夏王朝经历了13世16王,至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前后经历的时间,众说不一。但是无论如何,众多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夏代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已经产生了国家。
  夏朝已经有完备的国家官僚体系。据史书记载,夏代有所谓的&六卿&、&三正&,六卿指分掌6个权力部门的最高官吏;三正指3种政务的总负责人。总之,夏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官制了。夏代也有刑法,即所谓的《禹刑》。夏代还有监狱。据说夏桀曾将商汤关押在名叫夏台的监狱里。《帝王世纪》说夏台在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禹州市。夏王朝有军队,而且军队配备了马拉的战车。由此可知,夏王朝国家机制已经相当健全,百官、军队、刑法、监狱一应俱全。
  夏代的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比以前有更新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畜牧业和各种手工业的成就均不可低估。关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当时发达的造酒业看出来。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中国造酒业始于夏代的记载。据《韩诗外传》等记载,夏桀挖池蓄酒,酒池内甚至可以行船荡舟。夏桀每天不理朝政,最后终于因酒亡国,为商汤所灭。据考古发现证明,夏代各地均有大量酒器,而且制作精细,配合成套。可以认为,夏代造酒业的发达,既标志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标志着礼制的日趋完善。
  商代的甲骨文、金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因而学者断定夏代应有文字。事实上,考古发现的夏代文字,已基本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可。在河南登封县王城岗遗址出土的一件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片上面刻有一个字,与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共&字非常相似。在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的另一件龙山文化晚期的刻字陶片,上面有11个字,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认定是古彝文,内容是&招祖护佑,驱邪求吉&。这些刻字陶片的发现,足以证明到夏代中国已经有真正的文字了。
  从古到今,中国大地上的各个地区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在夏代,周边方国的文明程度比起夏王国低了许多。因此,当夏王朝被商汤推翻,大批夏人纷纷逃离中原,向周边地区迁徙时,先进的中原文明便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到各地,为商代青铜文明的广泛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据《括地谱》记载,当年夏桀亡国之后逃亡南巢,他的儿子则逃往北方草原,后来被称为匈奴。《史记》也说匈奴的祖先是夏人的后裔。据研究,商周时代的匈奴主要活动于现在的内蒙古、山西、河北3省区的长城内外地区,相当于叫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1977年,在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具有鲜明的夏文化特征的陶爵等,表明夏遗民确实曾经迁到了北方草原一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考古发现都证实了史书中关于夏文化扩散到周遍地区的记载。总的说来,以夏遗民大规模迁徙为契机的夏代文明的四散传播,大大有助于商代青铜文明在十分广大的区域内蓬勃发展。
2、商代文明
  从《尚书》、《史记》等以及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代已有相当完备的国家机制了。商王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实行统治。商代的官僚有&内服百官&、&外服诸侯&两大类。内服百官指的是在中央政府掌权的官员,外服诸侯指的是地方官吏,已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统辖一方的军政事务。此外,商王朝的军队、监狱、刑律都远较夏王朝的完备。
  商代的首都是以宫殿建筑为核心的大型城市,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发现的商代都城已经有四座,其中最有名的是安阳殷墟。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73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安阳市小屯村东北角发掘的商代晚期宫殿从遗存情况来看相当讲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这可以从那里发掘出的青铜柱础和精心雕刻的大理石建筑饰件可以看出。
  大量的考古实物证明,商代确凿无疑地有基本成熟的文字。这些文字,刻在陶器上的叫做陶文,刻在铜器上的叫金文,而更多的是刻在龟甲上的,叫甲骨文。但这些文字实际上属于同一文字系统,甲骨文可作代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已达十几万片,共甲骨文4000多单字。这些汉字可分为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类,而以象形字为主。汉字在当时已经大致定型,此后3000多年,汉字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没有质的变化。
  中国的青铜文明在商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爵、鼎等铜器,是现在所知我国最早成组的青铜礼器,铸造工艺已相当复杂。商代中期的青铜礼器比起早期的种类更多,数量更大,分布也广,在各地都发现了商代中期的青铜礼器。这时也出现了大型重器,如在郑州发现的大方鼎,高达1米,重82.4公斤。到了晚期,商代的青铜工业又有新的飞跃发展,青铜器的分布面更加广阔,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陕甘高原到东海之滨,到处都发现有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装饰较前更加繁复多样。早期多是素面无纹饰的铜器,中期则运用多种花纹进行装饰,晚期则呈立体化。这时还产生了一批巨型重器,如1938年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米,重875公斤。商代青铜冶铸工业达到如此地步,堪称青铜文明的典范。
除了青铜文化如此发达之外,商代的玉器、漆器、陶瓷工业,以及农业、畜牧业也具有相当高的成就。商王朝各地之间的贸易来往也非常频繁。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贝壳演变成货币应该是商代的事情。
  商代的中国,除了中原地区的商王国之外,周边地区还有其它的方国,即周边小国,如山东益都苏埠屯的薄姑国、山东滕县的薛国、北京平谷县的燕国、辽宁喀左县的孤竹国、陕西的周国(即后来的周朝)等。根据考古发现,这些方国都生产出有青铜器。因此,这些分布在商王国周围的方国与商王国一起,共同创造了我国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 【】 【】【石器】石器时代那些人和事儿_中华良子_新浪博客
【石器】石器时代那些人和事儿
石器时代那些人和事儿
(中华良子)
&人类发展与石器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时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300万年,止于距今4000年左右。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猿人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这时因为科技不发达,人们只可以石头制造简单的工具。&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对石器的研制也在不断改进。而在时代划分上,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包含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次科技的大范围传播,以及人类从东非萨瓦纳地区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扩张。随着农业、畜牧以及冶铜技术的发展,石器时代结束了。这段时期被称作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猿人包括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后来的北京人的头结构又有了新的进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制的石器,过着极为艰难的原始生活。此后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现在“姓”这个字就横形象地体现了远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实。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后逐渐衰落,过度到父系氏族时期,同时,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会开始走向了解体。父系氏族之后是英雄时代,大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人口聚居区,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则形成了华夏部落群,炎帝、黄帝、蚩尤还有此后的尧、舜、禹是这时期的主角。尧、舜、禹时期也是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禹拥有了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王,随着夏朝的建立,史前时期也宣告结束了,中国进入了古代文明时代。
&史前时期文化称为史前文化。具体说,在中国,史前文化是指夏朝之前的文化。而夏朝是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朝(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所以史前文明大致是在公元前21世纪以前。史前文化不是猜想,是根据文物古迹做出的历史判定,由于在夏朝之前没有史书的真实记载,所以对历史的考据只能根据文物古迹去完成。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计300万年)
&(一)重要人物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人类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古猿(前800万—前700万)非洲南方古猿(前420万—前100万)、能人(前200万—前175万)、直立人(前200万—前20万)和智人(前20万—前1万)四个阶段。直立人又可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智人亦分为早期智人(前20万—前5万)和晚期智人(前5万—前1万)。
&1.古猿。古猿(前800万—前700万),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古猿是人类的早期祖先,人类是从一种古猿类发展而来的,人和猿有一定的近亲关系,人和猿的共同远祖是万年前生活于埃及法尤姆洼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特别是20世纪前后的近几十年来,在亚、非、欧等洲的许多地区发现的腊玛古猿、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南非发现200万年前新类人物种对此提供了最新证据。达尔文时代,人们还没有发现多少古猿的化石。达尔文是怎样得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论点呢?主要是由于他已经有了进化观点。于是他仔细地比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材料,根据材料相似或相异的程度,得出人类和类人猿共同起源于古猿的论点。达尔文以后,科学界已经发现了不少古猿化石,支持人和猿同祖的见解。现在所知道的生活在距今3000多万年到500万年前的古猿包括几种类型。它们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地区发现的。主要是一些牙齿和颌骨化石,也有一些肢骨和头骨化石。它们大部分生活在热带森林里,以森林为家。
2.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前420万—前100万),是人科动物的一个已灭绝的属。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南方古猿化石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24年,在南非西北省的塔翁地区,为6岁左右的幼年个体。以后又在东非、南非连续发现类似化石,包括头骨、骨盆和四肢骨等。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南方古猿花化石。这些化石具有相同的特点,比如都能直立行走,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些差别。因此,研究人员把发现的这些材料分为四个种类,即阿法种、非洲种(纤细种)、粗壮种以及鲍氏种。关于这四个种如何演化,谁与谁有着祖先和子孙的关系,谁又直接发展成为我们现代人了,古人类学家们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从最早的阿法种向前演化分为两支,一支经过非洲种发展成粗壮种,最后在大约距今150万年前绝灭了;另一支则向着人类进化的方向发展,经过能人、直立人,直到我们现代人。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
&3.能人。能人(前200万—前175万)台湾称巧人,亦作能人直立猿人,是灵长目动物里第一种被认为属于人类的生物,是人科人属中的一个种。1960年—1963年,玛丽·利基于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生存在大约180万年前,是介于南方古猿和猿人的中间类型。其形态特征是:他们很矮,高度不过144厘米,门齿、犬齿较大,前臼齿比纤细型南方古猿窄,锁骨与现代人相似,手骨和足骨比现代人粗壮,一般来说仍旧比较相似,头骨的骨壁薄,眉嵴不明显,脑容量大约为680毫升。能人比起南方古猿进步,一般相信他们是南方古猿的后代,但也许他们更直接的袓先是体型更大、与猿类更相似的卢多尔夫人。一般认为直立猿人是匠人的袓先,而匠人则是更后期的直立人的袓先。不过有关智人是否能人的直接后代还有争议。
4.直立人。直立人(前180万年—前20万年),生活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古人类,一般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1890年到1892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发现了猿人的下颌骨,头盖骨和腿骨。发现这把他定名为“直立猿人”或“原人直立种”。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北京的中国猿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以后非洲和欧洲都发现有猿人化石,其形态基本相似。因而国际人类学界一致同意把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Homo&erectus”,按拉丁文字义直译是“人属直立种”或“直立人”。
&5.早期智人。早期智人(前20万年—前5万年),通常指距今20多万年开始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形态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一般将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等中国古人类归入早期智人。最早被人们重视的是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因而过去古人类学上曾将早期智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古人)阶段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许多地区都有发现。如今世界上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70多处,世界上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西班牙的直布罗陀,发现于1848年另一个是德国迪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一个山洞中发现(包括一个成年男性的颅骨和一些肢骨化石,约生活于7万年前),发现于1856年,由于直布罗陀头骨化石发现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其资料直到1864年才发表出来,而最早被人们重视的是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
&6.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前5万—前1万),又称新人。一类生活在5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古人类(1万年以来的人类称为现代人)。新人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克罗马农的一个山洞中发现(颅骨4个,属于3个男性,一个女性,生活于2~3万年前),所以常称新人为克罗马农人。新人的体质特征是:额部较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下颏明显;身体较高,脑容量大。这些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会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已学会钻木取火。我国境内发现的新人遗址中,比较重要的有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资阳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
&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在中国已经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旧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框架。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在这个时期,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这个年代的文化: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
&1.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元谋”一词,出自傣语,意为“骏马”。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在约在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2.巫山人。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前),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臼齿的残破能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1986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学者研究,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能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能人巫山亚种”,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
3.蓝田人。蓝田人(距今约100万年前),即“蓝田猿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因此他们在体质形态上有不少差别。例如蓝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考古学家因而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他们住在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为西安最早的居民。
4.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前),又称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历史学为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关于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7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还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另指现代意义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5.金牛山人。金牛山人(距今约28万年前),今&“地理位置&”&&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永安乡金牛山“山洞”--发现生活着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人“金牛山人”。我国考古专家组&对属于个体的金牛山原始人的头骨和骨架化石与北京人头骨.骨架化石..相对比...发现!“金牛山原始人头骨”已接近现代人。这一考古发现,被列为1984年“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科技”之一。在这里还出土了大批打制的石器和部分骨器说明那时处于旧时器早期,在山洞里还有发现许多燃烧过的哺乳动物残骨,这是“金牛山原始&人”使用过的天然火,并早已熟食的证明。
6.丁村人。丁村人(距今约20万年前),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丁村人是发现于中国山西襄汾县丁村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20多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包括1954年发现的3&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
7.许家窑人。许家窑人(—前10万年),中国的早期智人(见智人)化石。出自山西阳高和河北阳原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距今约10万年。年多次发掘。许家窑人化石有头骨碎片、上颌骨和牙齿约20件。其头骨骨壁的厚度、牙齿粗大和嚼面复杂的程度都像北京人。但更多的特征与早期智人相同。脑量估计比北京人大。
8.白莲洞人。白莲洞人(大约距今5万年),位于广西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中国第一座洞穴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遗物)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遗址在人类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抽所、科普课堂和旅游胜地。
&9.峙峪人。峙峪人(距今约3万年前),在山西省朔城区峙峪村附近发现的。遗址发现有人类枕骨化石一块,野马、野驴、水牛、羚羊、披毛犀、虎、狼等脊椎动物化石5000多件,骨器和细小石器3万余件。其中石箭镞的出土,说明峙峪人已经发明了弓箭,这是人类改进工具增强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标志。峙峪人是许家窑人的后代,他们在体质形态上,已经和现代人相似,社会组织上,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10.山顶洞人。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距今应有一万一千年左右。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境和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二)历史事件
&1.经济活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树居生活却很难留下什么遗迹。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
&2.婚姻状况。通过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持着家族内部的关系。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内部两性有分工,男性狩猎,女性进行采集和抚育小孩。
&3.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先始。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广西白裤瑶等地区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瑶族分支,堪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三)历史文化
&1.北京人遗址。北京人遗址被称为世界之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万件以上。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群。寿命很短,大多数人在14岁之前就夭亡了。
&2.小孤山遗址。小孤山遗址,地处辽东半岛的中部,在距海城东南45公里,孤山满族镇、小孤山村东南约一华里处的海城河右岸。在青云山南麓的陡峭奇峰崖下,有一天然洞穴,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洞”。中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出土有人类化石、大批动物化石和人工制品。据测定,遗址年代约距今3万多~2万年。小孤山的石器有钻具、边刮器、端刮器、雕刻器等,在风格上继承了北京人的石器传统。小孤山遗址里面还有一批球状器和一件手斧。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器?包括骨针、标枪头、鱼叉、穿孔兽牙和刻有放射线的小骨饼。它们在风格上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同类制品十分相似。这表明,在二三万年以前,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远古猎人们可能存在交流。
3.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婚姻规例。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是豁里秃马惕部的阿兰豁阿。十世祖端察儿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儿赤兀惕部的阿当罕。由于蒙古草原辽阔,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到远方的氏族去求婚。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起来,从而逐步发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内不能通婚。
&4.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鼎盛,在青铜时代趋于瓦解。主要特征为:以血缘为纽带、族外婚、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以选举出的氏族首领管理公共事物,重大事务由氏族大会决定。氏族公社历经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后来为国家所代替。
&二、中石器时代(约距今15000年——8000年,计7000年)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向生产性经济转化的时期。地质时代属于全新世。在世界范围内约开始于距今1.2万年,结束的年代在各地区很不一致&。
&中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中石器时代,距今15&000~10&000年至8&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在大约二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渐渐过去。人类亦开始改变其生活习惯。因为自然气候变暖,使采集和渔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在新的环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发明、创造继续出现,而且比旧石器时代时更多。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区可以找到捕鱼工具、石斧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些木制物品。这个时代的遗迹并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区,可以看到森林地开始被开发的迹象。森林地的急遽开垦是新石器时代的事情,因为农业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间的关系。而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改变其生活。
&中国分布:中国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已知有陕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许昌灵井(中石器时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旧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时代)等。欧洲从公元前1年属于中石器时代,以英国和德国北市的阿齐尔文化为代表。
&1.下川文化。下川,是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的一个山间盆地。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发掘,在阶地上层晚更新世末期的亚粘土层中出土了大批细石器,未见陶片、磨制石器和其它农业生产工具。据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2.4&万至&1.6&万年。由于这个遗址表现出既区别于旧石器时代,又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特殊面貌,考古界定名为下川文化。下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较粗大的打制石器两类,而以细石器为主。最能体现中石器时代文化特点的,是这个遗址发现的一批石镞。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加工方法是在石片一边轻轻敲琢,使其变得厚钝,成为刀背,另一边缘则保持石片固有的锋利边缘,作为切割的刀刃。
2.沙苑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南部的沙丘地带,是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l955年冬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再次调查时发现了人头骨化石,此后的几次调查,除发现了大量石器外,未见地层关系。这些石器分散在地面,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主。石片石器有石片、尖状器、刮削器等。细石器有石核、小石片、尖状器、石镞、刮削器等。石片石器是该文化的典型产物,又是细石器文化中所罕见的。据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认为:石器属中器时代遗物,人头骨化石属同时期遗骸,具体时间约在万年左右。以后把这里统一称作“沙苑文化”遗址。
3.灵井文化。遗址位于许昌市西北约十五公里的许昌县灵井镇西侧。一九六五年,古人类学家周国兴先生发现了灵井遗址并认为它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址,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但此后四十年中,灵井泉水一直处于喷涌状态,出露地层全部被水域覆盖。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灵井遗址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包括湖相、漫滩相(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人类狩猎、肢解动物、加工兽皮、石器、骨器的工作营地,属原地埋藏类型。灵井遗址应为全新世气候转暖的产物,距今一万多年,是华北地区文化遗物和包涵信息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它有着较大面积的原生地层和丰富的遗物,这对于探索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石器时代(约距今10000年——5000年,计5000年)
&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或2000多年不等。
&从世界情况看,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深入。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区,如中美洲,在西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过仍出现高度的文明,如玛雅文化。
从中国情况看,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一是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有大地湾遗址、上山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二是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有河姆渡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物中发现水稻遗存,证明了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三是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陶器也不甚发达。
(一)重要人物(文化)
&早期:以甘肃大地湾遗址最为久远(6年),早期距今1年前,可分为前后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庄头、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代表。加工石器出现简单的磨制,能够制作简单烧成温度较低的陶器。在南方,主要表现为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主要以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为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为经过人工培育的水稻,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区。后段是距今约年,主要以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等磨制石器有了很大发展,陶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种类较多,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疏。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
中期:中期距今约年,可分为前后两期。河姆渡文化、龙虬文化、北辛文化、半坡文化、前大溪文化为代表,后期以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制陶技术显著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高度发展,长江流域已进入到灌溉农业阶段,而且猪已经成为一种主要家畜。人口聚落不断增多扩大,开始出现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规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会组织向心凝聚平等的特点。
晚期:晚期距今约年,也叫铜石并用时期,以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山东日照两城镇、河南洛阳王湾、山西襄汾陶寺、甘肃临兆马家窑、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北天门石家河、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为代表。制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陶器以灰、黑陶为主,轮制法得到普及。石器磨制精致,器型变小。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复杂度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筑,有了阶级、贫富分化,人类社会向国家文明时代迈进。
&(二)历史事件
1.主要工具。始于距今8&000年前的人类原始(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
&2.母系全盛。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在氏族内部,除个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参加者是全体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当氏族内部的成员受到外人伤害,全族会为他复仇。
&3.发明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
&4.发展农业。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
&5.父系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约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我国远古人类进人了父系氏族社会,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后期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
&(三)历史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这个年代的文化:仙人洞文化、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城子崖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在金石并用时代,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这个年代的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在青铜时代,有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周原遗址、半镐遗址、夏家店文化等。中国的史前文明,大体上可以分为七大块:黄河上游(甘)、黄河中游(豫西关中晋南)、黄河下游(山东豫北)、辽河流域(内蒙辽宁)、长江上游(巴蜀)、长江中游(楚)、长江下游(吴越)。此外,还有南方地区的甑皮岩文化、石峡文化;西藏地区的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台湾地区的大坌坑文化、卑南文化。
&1.黄河上游地区。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1)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约前8000年~前5000年),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公元前60000年至4800&年。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国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国就去大地湾。主持考古发掘报告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副研究考古之最,它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大地湾出土的炭化稷标本,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②&中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③&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这些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时间早了1000多年。④&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一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是所见我国最高的房屋建筑。⑤&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⑥&中国最早的绘画。
&(2)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一个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3)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前2200年~前1600年)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随着齐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2.黄河中游地区。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1)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前5300年~前4600年),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早在8000年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这个时期,已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20世纪50年代后,在新郑县新村乡的裴李岗村一带,陆续出土一些石斧、石铲和石磨盘等。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唐户和沙窝李遗址进行发掘。
(2)磁山文化。磁山文化&(&前5400年~前5100年),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1933年首先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命名。1973年发掘。它与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据1982年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是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又《古矿录》记载:《明一统治》称:磁山,在县西南30里,土产矿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针的故乡。
&(3)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持续时间为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4)龙山文化。龙山文化(距今约年),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为汉族先民的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尤其是庙底沟遗址,带有漂亮的玫瑰花图案的黑陶,被认为是和“华—花”部落有关,而对光明的崇拜是这个部族的特征,被认为是古代华夏族的祖先源头。其中位于河南永城市龙岗乡王楼村西北角的黑堌堆黑堌堆遗址,被确认为是龙山、商、西周文化遗址。
3.黄河下游地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
&(1)后李文化。后李文化(前8500年~前7500年),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该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后李遗址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时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一千多年时间。1992年,省市文物部门在临淄齐陵镇的后李家村发掘古车马遗址时,发现了一些古代陶器的碎片,经文物专家鉴定,证明淄博的陶瓷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后李文化时代。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被列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前5300年&&&前4300年),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州市(现枣庄市滕州市)北辛遗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由于最早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5400年至前&4400&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3)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前4300年~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大汶口人死后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的遗存,最早是在1952年发掘滕县岗上村遗址,以及年发掘江苏新沂花厅墓地发现的,但对其文化性质曾长期认作为龙山文化。直至年发掘曲阜西夏侯遗址发现了其早于龙山文化的层位关系之后,才于1964年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于、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
4.长江上游地区。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
&(1)宝墩文化。宝墩文化(&前4500年~前4000年),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宝墩文化可能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宝墩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陶器制作工艺有所创新,同时还可能接受了来自其它考古学文化的影响。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对上述6座古城的发掘与研究证明:它们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属于同期文化,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内涵,能够再细分为若干期,并且可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衔接。于是按考古学文化命名规则被称为“宝墩文化”。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对宝墩村进行考古发掘,经四个月发掘后确认,黄土埂子圈起的地方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散碎的砖瓦器物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比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年代还要早,属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最早阶段。
&(2)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前4500~前3000年),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考古学界把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称为三星堆文化,其年代下限存在争议。基于1933年至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以及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面极广,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少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新成果不断问世,同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1929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农民燕道诚无意中发现了大量的玉璋、玉璧等,毫无疑问,这就是古蜀文明,由此开始了几代考古人寻梦之路。考古工作者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基本把握住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战国青铜文化、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最后融入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1)彭头山文化。彭头山文化(前8200年~前7800年),处于长江流域,位于现湖南省北部,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年(质谱法测得)。彭头山文化因1985年首先发现与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而得名,分布於长江中游地区。彭山头出土的陶器比较原始,器坯系用泥片粘贴而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器类不多,主要是深腹罐与钵,普遍装饰粗乱的绳纹。胎泥所夹的炭屑中明显有稻谷与稻壳的痕迹,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在彭山头,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2)大溪文化。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年)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遗址位于长江瞿塘峡南侧,年曾3次&发掘。
&(3)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前3300~前2600年),屈家岭文化因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4)石家河文化。青铜时代文化,距今约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石家河文化的刻划符号最早发现于1987年,此后随着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的进行,陆续有新的符号发现,在肖家屋脊、邓家湾两个遗址上共发现符号约60余枚。
&6.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虬文化。
&(1)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阑式建筑的遗迹。
(2)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前5000年~前4000年),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乍浦镇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1957年发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邱城的东、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故称邱城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上、中、下3个文化层。
(3)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距今年左右),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4)龙虬文化(江淮地区)。龙虬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距今有着7000多年至5000年前文明史,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弥补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古学文化的空白。以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命名。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是属于高邮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一部分,龙虬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属于龙虬文化的遗址有: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年先后4次发掘,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惯例,1956年把它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一度被当做长江下游江南江北同时期文化的代表。可是1980年代以来在该地区的考古调查发掘表明,当年把青莲岗文化扩大化不合适,而取消其命名也不合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龙虬文化横空出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
7.辽河流域地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
(1)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前8200年~前74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兴隆洼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旗博物馆于1982年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列入“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类型。
&(2)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前6800年~前4500年),1982年在敖汉东南与发现兴隆洼文化的同时发现的另一种新的考古文化。距今年左右,首次出现由猪首、鹿首和神鸟组合的“灵物图像”,考古界称之文化代表物为“中国第一神图和最早的透视画”,&在意识形态和绘画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赵宝沟文化遗址在赤峰市敖汉旗。保存较好的赵宝沟文化类型的遗址有:敖汉旗新惠镇东北25公里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北;兴隆洼文化遗址西南500米的小山遗址;敖汉旗烧锅地、南台地等。赵宝沟文化是继兴隆文化之后,在西辽河流域取得支配地位,并对红山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又一支重要远古文化。其主要经济形式为原始农业,狩猎经济占有一定比重。这一时期先民已存在等级高低之分,社会分工已趋明显,表现出发达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浓重的生殖崇拜。赵宝沟文化遗址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新乐文化。新乐文化(前5300~前480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1978年出土。因辽宁沈阳北郊区新乐遗址的下层遗存而得名。又称新乐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300~前4800年。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是经常性的生产活动。石制工具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器形有斧、铲、凿、镞、磨盘、磨棒等;还有细石器。发现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房址。新乐文化出土的煤精制的圆泡形饰、坠饰和珠等,是中国最早的煤精工艺制品。陶器多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并常饰有压印的“之”字形纹和弦纹等,种类有直口筒形深腹罐、鼓腹罐和斜口簸箕形器等。
(4)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分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主要集中于西辽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大约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约两千年。红山文化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群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热河省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于二〇一五年十月十五日星期四完稿)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86,952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器时代骑什么老虎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