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本刀圭饵宝 典有人要吗1

[转载]白玉蟾祖师说修行(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白玉蟾祖师说修行
(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一、道德宝章—白玉蟾注解《道德经》
体道章第一&
道○(如此而已)可道非常道(可说即不如此)名(强名曰道)可名非常名(谓之道已非也)无○(此即是道)名天地之始(道生一即是天地之初)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有)名万物之母(一无生万有万有归一无)故常无(虚心无念)欲以观其妙(见物知道知道见心)常有(守中抱一)欲以观其徼(身有生死心无生死)此两者(万有一无一无亦无无中不无)同出而异名(万法归一一心本空)同谓之玄(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玄之又玄(虚里藏真'无中生有)众妙之门(悟由此入用之无穷)
养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求为美名)美斯恶已(不得美名)皆知善之为(求为善人)善斯不善已(反为恶人)故有无之相生(无必生有'有必归无)难易之相成(先难后易'先易后难)长短之相形(道本无形'自相长短)高下之相倾(天旋地转'本无高卑)音声之相和(一风所鸣'万籁皆应)前后之相随(往古即今'来今即古)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贵乎自然)行不言之教(道寓於物)万物作而不辞(无必生有安得不生'倘若不生安见长存)生而不有(无非妄幻)为而不恃(今日今日而已)功成而弗居(岂可以梦为实)夫惟弗居(忘外而不忘其内也)是以不去(一我自存)
安民章第三
不尚贤(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使民不争(饱不思食)不贵难得之货(黄金与土同价)使民不为盗(如意无他)不见可欲(耳目之间'心实在焉)使心不乱(去即唤廻)是以圣人之治(多少分明)虚其心(是)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多少分明)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源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虚中)渊乎似万物之宗(心也)挫其锐(敛神)解其纷(止念)和其光(藏心於心而不见)同其尘(混心於物)湛兮似若存(存神於无)吾不知○谁之子(吾)象帝之先○
虚用章第五
天地不仁(无心)以万物为刍狗(任其自然)圣人不仁(以天地之心为心也)以百姓为刍狗(尚自忘我岂有他哉)天地之间(心也)其犹橐龠乎(运而不息)虚而不屈(用之无穷)动而愈出(纯亦不已)多言数穷(如何说得)不如守中(尽其在我)
成象章第六
谷神不死(此心本无生死)是谓玄牝(同此一天)玄牝之门(念头动处)是谓天地根(惟心)绵绵若存(只是如此)用之不勤(无为而已)
韬光章第七
天长地久(湛然无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心亦如是)以其不自生(此心长存)故能长生(本无生灭)是以圣人(我也)后其身而身先(无乎不在)外其身而身存(今古如此)非以其无私耶(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故能成其私(我即天地'天地即我)
易性章第八
上善若水(性犹水也)水善(不为物所忤而已)利万物而不争(初何心哉)处众人之所恶(於我何有)故几於道(心亦如此)居善地(无所择也)心善渊(有所养也)与善仁(无分彼此)言善信(真实)正善治(无往不正)事善能(无为而无所不为)动善时(与时偕行)夫惟不争(方寸不竞)故无尤矣(亦不以为福也)
运夷章第九
持而盈之(无欠无余)不如其已(放下身心)揣而锐之(贵欲无为)不可长保(谨而勿失)金玉满堂(俭视俭听'裕然有余)莫之能守(终日如愚)富贵而骄(潜心勿用)自遗其咎(寂然不动'何咎之有)功成名遂(月到天心处'风凉人面时)身退天之道(退有余地)
能为章第十
载营魄(安心)抱一○能无离乎(甚处去来)专炁致柔(纯清绝点)能如婴儿乎(混然一片)涤除玄览(无事於心'无心於事)能无疵乎(身心一如)爱民治国(怡神养炁)能无为乎(无念无为无思无虑)天门开阖(心地开明)能无雌乎(一而不二)明白四达(一理烛物冰融月皎)'能无知乎(日如愚)生之畜之(一心所存'包含万象)生而不有(心同太虚)为而不恃(智周万物)长而不宰(泰然无我)是谓玄德○
无用章第十一
三十辐(如三十日是也)共一毂(一月是尔)当其无(月大月小)有车之用(虽是月小亦成一月)埏埴以为器(阴阳往来而成造化)当其无(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有器之用(间有不及亦见天工)凿户牖以为室(万象森罗同乎一天)当其无(神不守舍五官失卫)有室之用(圣愚同性忘内逐外)故有之以为利(得此父母之身为用)无之以为用(存我厥初同然之性无内无外)
检欲章第十二
五色(青黄赤白黑)令人目盲(其机在目志之所之)五音(宫商角徵羽)令人耳聋(贪外丧内)五味(甘辛醎酸苦)令人口爽(忘其自然)驰骋田猎(心猨气马)令人心发狂(不定身心无所归宿)难得之货(金玉何用)令人行妨(所宝惟心贵乎守一)是以圣人为腹(其乐也内)不为目(耳随声走眼被色瞒)故去彼取此(见色明心闻声悟道)
厌耻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无荣无辱此心泰然)贵大患若身(思患预防)何谓宠辱(贵贱贫富)辱为下(人之所恶一本辱作宠)得之若惊(笱非吾之所有)失之若惊(虽一毫而莫取)是谓宠辱若惊(於我何有)何谓贵大患若身(安危累吾心得丧累吾性)吾所以有大患者(心之不宁身之不安)为吾有身(有我则有身无我则无身)及吾无身(湛然一天我亦非我)吾有何患(忘我忘世天真自然)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心犹君也身犹天下)则可寄於天下(百年如过客万物如逆旅)爱以身为天下者(能治其身亦犹治国)乃可以托於天下(可以久而勿失)
赞玄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身中之心)听之不闻名曰希(心中之性)抟之不得名曰微(性中之神)此三者不可致诘(不可以说说惟当以会会)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性无体)其下不昧(神无方)绳绳兮不可名(绵古亘今昭然独存)复归於无物(见物便见心)是谓无状之状(心无形相)无物之象(性无形象一本作无象之象)是谓惚恍(神无去来)迎之不见其首(其来非今)随之不见其后(其去非古)执古之道(本自圆成)以御今之有(本无生死)能知古始(古即今今即古听其自古自今)是谓道纪(如是如是)
显德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明心见性)微妙玄通(允执厥中)深不可识(吾道一以贯之不可得而闻也)夫惟不可识(惟精惟一)故强为之容(谓之道也皆吾心焉)豫兮若冬涉川(得处彻骨)犹兮若畏四邻(君子慎其独)俨兮其若客(毋不敬)涣兮若氷之将释(心开神悟)敦兮其若檏(终日不违如愚)旷兮其若谷(庶乎屡空忆则屡中)浑兮其若浊(心与道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澄之不清挠之不浊)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昔既不生今亦不灭)保此道者(道不假修但莫染污)不欲盈(道无穷心无尽)夫惟不盈(有成者有败道本无成败)故能弊(潜龙勿用)不新成(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
归根章第十六
致虚极(忘形)守静笃(忘心)万物并作(忘物忘我)吾以观其复(回光返照'见天地心)夫物芸芸(身外无为)各复归其根(洞见本来'灵光独耀)归根曰静(无生无灭)静曰复命(我无生死'我不能无生死我能生死'我本无生死)复命曰常(常光现前'如如不动)知常曰明(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不知常(道不可以须臾离也)妄作凶(一念所形'无非妄幻)知常容(其大无外)容乃公(其小无内)公乃王(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王乃天(本有之天)天乃道(一炁之始'万象之祖)道乃久(道即心心即道)没身不殆(心无生死道无往来)
淳风章第十七
太上(心之精神是谓之圣)下知有之(万物皆有此理)其次亲之誉之(有物生天地'无名本寂寥)其次畏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其次侮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信不足(不知有此理'洒只为大分明)有不信(平常心是道'不用生分别)犹兮其贵言(尚何言哉)功成事遂(此理素存'此心素有)百姓皆谓我自然(圆陀陀光烁烁净躶躶赤洒洒)
俗薄章第十八
大道废(自昧固有之心本来之性)有仁义(非其本真)智慧出(终非本然)有大伪(即非自然)六亲不和(自相分别)有孝慈(盖所当然)国家昏乱(生死岸头身心茫然)有忠臣(到此方知有所养也)
还淳章第十九
绝圣(任其天然)弃智(寂然无念)民利百倍(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绝仁(听其自尔)弃义(皇恤有余)民复孝慈(安时处顺)绝巧(忘机)弃利(泯虑)盗贼无有(心兵不起方寸太平)此三者(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以为文不足(使其使然孰若自然)故令有所(属应无所著洞然无我)见素抱檏○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异俗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无事无为何思何虑)唯之与阿(一气聚散)相去几何(所过者化)善之与恶(一念动静)相去何若(所存者神)人之所畏(生死亦大矣)不可不畏(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荒兮其未央哉(流浪生死沈滞声色)众人熙熙(守真之志不坚'逐物之情易荡)如享太牢(於道无味)如春登台(恣纵情欲)我独泊兮其未兆(专炁致柔能如婴儿)如婴儿之未孩(冥冥然而无所知'寂寂然而无所为)乘乘兮若无所归(应无所往'而生其心)众人皆有余(不知戢敛)而我独若遗(惟恐失之)我愚人之心也哉(离种种边名为妙道)沌沌兮(观空亦空)俗人昭昭(耳目所娱'内真已丧)我独若昏(终日如愚)俗人察察(用心不已'劳神不止)我独闷闷(若有所思'实无思者)忽兮若海(道无边际'一本作忽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一心自如万物无著'一本作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一人之心有限'万机之事无穷)而我独顽似鄙(身如槁木'心若死灰)我独异於人(道不远人'人远乎道)而贵食母(夫道一而已矣)
虚心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大无不包)惟道是从(细无不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惚兮恍兮(即心即道)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即道即心)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心与道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心无所始亦无所终)其名不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阅众甫(万物之中惟道为大)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五行之中为人最灵)以此○
益谦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性不可穷)枉则直(神不可测)洼则盈(心不可尽)弊则新(以心尽心)少则得(以性穷性)多则惑(以神测神)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不自见故明(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不自是故彰(多少分明)不自伐故有功(心上功夫何分彼此)不自矜故长(寸心不昧终古长存)夫惟不争(忘我)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尚自忘何况非)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性不可穷)岂虚言哉(是真实者)诚全而归之(一念既正无往不正)
虚无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无可得说)飘风不终朝(有为者也)骤雨不终日(何可长也)孰为此者天地(终不可久也)天地尚不能久(天地万物无非妄幻)而况於人乎(惟此心为实余者即非真)故从事於道者(了心而已)道者同於道(无思即道)德者同於德(为无为)失者同於失(忘所忘)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自信不及)有不信焉(日中逃影疾走渴死)
苦恩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心如墙壁乃可入道)跨者不行(心性无染体露真常)自见者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是者不彰(不可以声色求不可以名相见)自伐者无功(百念云消而风止寸心霜降而水涸)自矜者不长(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物或恶之(瞥起是病不续是药)故有道者不处(也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象元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混成)寂兮寥兮(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廓然独存)周行而不殆(无穷无尽)可以为天下母(能生天地)吾不知其名(吾即我也)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无边)大曰逝(无著)逝曰远(无尽)远曰反(无往)故道大○天大(同乎无始)地大(同乎无终)王亦大(心君也)域中有四大(上无复色下无复渊灵然独存玄之又玄)而王居其一焉(即心是道)人法地(有所据依)地法天(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如此而已)
重德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心为万物之宗)静为躁君(道为一心之体)是以圣人(得道之士)终日行(持心抱一)不离辎重(惟恐丧失)虽有荣观(无所贪著)燕处超然(心超物外)奈何万乘之主(心也)而以身轻天下(恋有贪生)轻则失臣(情欲所使)躁则失君(无所持守)
巧用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以心知心)善言无瑕谪(以性觉性)善计不用筹策(以神合神)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合神於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合无於道)是以圣人(心一而已)常善救人(视人犹己)故无弃人(凡厥有生均气同体)常善救物(见物便见心便见道)故无弃物(心超物外而不外物)是谓袭明(定能生慧睿可作圣)故善人者(正己处物)不善人之师(物自物我自我)不善人者(不可离生死而求心不可脱心而离生死)善人之资(生死自生死此心自此心)不贵其师(道无可学心无可用)不爱其资(寒灰枯木死心忘形)虽智大迷(一念万年)是谓要妙(与道合真)
反扑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神也)守其雌(性也)为天下溪(心广体胖)为天下溪(深妙)常德不离(颠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复归於婴儿(无念)知其白(性也)守其黑(命也)为天下式(空寂合无专炁致柔)为天下式(见闻觉知尽皆空寂)常德不忒(道在万物万物即道)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心也)守其辱(我也)为天下谷(但可空诸所有不可实诸所无)为天下谷(虚中)常德乃足(身心一如身外无余)复归於朴(大易无极)朴散则为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圣人用之(知有此理)则为官长(如有所畏)故大制不割(心同虚空虚空非心)
无为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欲行此道)吾见其不得已(道本无为)天下神器(心之所居)不可为也(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为者败之(道本圆成)执者失之(愚者逐於外贤者执於内圣人皆伪之吾亦非圣人)故物或行或随(念兹在兹)或嘘或吹(思无邪)或强或羸(善用其心)或载或隳(精思此理)是以圣人(我也)去甚(过犹不及)去奢(道常如如)去泰(道无不足)
俭武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道与心合)不以兵强天下(善胜在於不争)其事好还(归根复命)师之所处(心兵所起)荆棘生焉(心荒神狂)大军之后(心与物驰事与心战)必有凶年(情欲驱驰神气昏耗)故善者果而已(定力所到)不敢以取强(忘我而已)果而勿矜(静以待之)果而勿伐(默而守之)果而勿骄(存之以和)果而不得已(用之以虚)是果而勿强(虚无自然)物壮则老(心为物移)是谓不道(性为心所蔽)不道早已(神为性所窒)
偃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以心胜物终莫能胜)物或恶之(为物所诱)故有道者不处(不离生死而离生死)是以君子居则贵左(忘心)用兵则贵右(任真)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非君子之器(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不得已而用之(欲求合道乃不合道)恬憺为上(寂然)胜而不美(求欲凝神神乃不凝)而美之者(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是乐杀人(用心一处无事不办)夫乐杀人者(绝欲)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凡百从检)故吉事尚左(不可师心)凶事尚右(当为心师)偏将军居左(省心)上将军居右(全神)言以丧礼处之(若论此事如丧考妣)杀人之众(六贼之兵已息三尸之火不焚一本之众作众多)以哀悲泣之(心死神存)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孤光独照)
圣德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亦甚大)天下不敢臣(道为万化之君)侯王若能守(守一)万物将自宾(心为主物为客)天地相合(身心一如)以降甘露(大道得矣)民莫之令而自均(心无病而身自安心无为而神自化)始制有名(道也)名亦既有(心也)夫亦将知止(性也一本作天亦将知之下同)知止所以不殆(神也)譬道之在天下(心之在我)犹川谷之与江海(万法归一归一而已)
辨德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不为物所转也)自知者明(以心合道)胜人者有力(久於其道而化自成)自胜者强(真积力久)知足者富(何物非道)强行者有志(有志者事竟成)不失其所者久(性常存也)死而不亡者寿(神不死也)
任成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心无方所)其可左右(了无所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大道无生不免於生万化自生大道无生)功成不名有(实无所得)爱养万物(道能育物一本爱养作衣被)而不为主(忘其所自)故常无欲(而不为主)可名於小矣(道虽小含万物)万物归焉(人能虚心道自归之)而不为主(尚自不见乎我将何有於我哉)可名於大矣(何所不容)是以圣人(心也)终不为大(粟中藏世界芥子纳须弥)故能成其大(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仁德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万物归焉)往而不害(道无鬼神独往独来)安平泰(心安则性平性平则神泰)乐与饵(纵心不逾矩)过客止(邪念自绝)道之出口(淡而有味)淡乎其无味(无味之味)视之不足见(道无形)听之不足闻(道无声)用之不可既(道无尽)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摄心)必固张之(忘物)将欲弱之(忘形)必固强之(忘我)将欲废之(忘心)必固兴之(忘性)将欲夺之(忘神)必固与之(忘道)是谓微明(忘其所得)柔弱胜刚强(游心於物而不为物所囿)鱼不可脱於渊(心不出乎道)国之利器(天理固存)不可以示人(人欲自尽)
为政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用之不可既)而无不为(何所施而不可)侯王若能守(心主於道)万物将自化(万化自然)化而欲作(一念欲起)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要知真一处当使六用废)无名之朴○亦将不欲(道常无为)不欲以静(而无不为)天下将自正(身心一如一本正作定)
论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无著)是以有德(不自有其有)下德不失德(有所窒碍)是以无德(与道相违)上德无为(无所事於心)而无以为(何所为也)下德为之(逐妄迷真)而有以为(道无可为)上仁为之(以心合道)而无以为(寂然不动)上义为之(以物为心乃昧所见)而有以为(流而忘返)上礼为之(道法自然)而莫之应(去道远矣)则攘臂而仍之(自昧其天)故失道而后德(不能神其神)失德而后仁(不能性其性)失仁而后义(不能心其心)失义而后礼(已失其真)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已非自然)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不可以知知知即不知)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还醇返朴)居其实不居其华(收视返听)故去彼取此(回光返照)
法本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我是何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昔之得一者)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法道)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法天)神无以灵将恐歇(道法自然)谷无以盈将恐竭(夫道一而已矣)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故去彼取此)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一点不动万化自然)故贵以贱为本(神者性之基)高以下为基(性者心之本)是以侯王(心也)自称孤寡不谷(无所用其用)此其以贱为本耶(惟道为身)非乎故致数车无车(无我)不欲琭琭如玉(不有其有)落落如石(冥然自全一本落落作硌硌)
去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以性全神)弱者道之用(以心全性)天下之物生於有(以我全心一本之物作万物)有生於无(以无我为全我)
同异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如无手人欲行拳也)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哑者得梦)下士闻道○大笑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因理见道)明道若昧(不昧本来)进道若退(为道日损)夷道若类(不生分别)上德若谷(包含万化)大白若辱(大无不包)广德若不足(惟恐不及)建德若偷(常怀此念一照一用)质真若渝(不自以为我)大方无隅(神无方)大器晚成(道生於万物之先而成於万物之后)大音希声(无所觉知)大象无形(无所名相)道隐无名(无所可说)夫惟道○善贷且成(能化其化而不自化)
道化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无一亦无二)亦我义教之(惟道而已一本作我亦教之)强梁者(心念所形起灭不停)不得其死(不能至於无我之地)吾将以为教父○
徧用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道也)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我也)无有入於无间(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以有契无)不言之教(冥心合道)无为之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天下希及之(众人昭昭我独闷闷)
立戒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不可使之亲)身与货孰多(不可使之多)得与亡孰病(不可使之病)是故甚爱必大费(溺於情欲必丧其本)多藏必厚亡(累於贪故必失其真)知足不辱(大圆觉满)知止不殆(应如是住)可以长久(无量无边)
洪德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自晦)其用不弊(韬光)大盈若冲(自然)其用不穷(澄虚)大直若屈(顺适)大巧若拙(无为)大辩若讷(忘言)躁胜寒(清者浊之源)静胜热(动者静之基)清静为天下正(心无其心是谓大同)
俭欲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知有此心)却走马以粪(忘其所为)天下无道(不知有此)戎马生於郊(情欲交战)罪莫大於可欲(一念易流)祸莫大於不知足(迷己逐物)咎莫大於欲得(岂可更添一物)故知足之足(有情无情同此一理)常足矣(人人具足个个圆成)
鉴远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潜心)知天下(智周万物)不窥牖(隳肢体黜聪明)见天道(离形去智)其出弥远(心包太虚)其知弥少(神游万国)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明镜当台)不见而名(宝剑在手)不为而成○
忘知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道日损(空诸所有纳此一无)损之又损之(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以至於无为(空寂)无为而无不为矣(万化自然)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心不在物无物无心)及其有事(物来斯照)不足以取天下(弃天下如弃鄙屡)
任德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不以我为我乃见心中心)以百姓心为心(人心我心同乎一性)善者吾善之(与我同然)不善者吾亦善之(亦与我同)德善矣(同乎自然)信者吾信之(万神即一神万炁即一炁)不信者吾亦信之(我不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德信矣(谁非此道)圣人之在天下惵惵(毋不敬也一本惵惵作怵怵)为天下浑其心(忘其所以然)百姓皆注其耳目(任其自尔)圣人皆孩之(无心)
贵生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日圆月缺之类)生之徒十有三(月自初三日生魄至十五日乃圆故曰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月自十六日亏至二十八日丧魄故曰十有三)人之生(亦如月然)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前半月其上旬之十日自初一日至初三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尚生后半月其下旬之十日自二十八日至三十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已死)夫何故(盖人与月相似)以其生生之厚(同乎天地之一气耳)盖闻善摄生者(无思无虑)陆行不遇兕虎(忘形)入军不被甲兵(忘我)兕无所投其角(身非我有)虎无所措其爪(我亦非我)兵无所容其刃(夫生死者特一炁聚散耳)夫何故(是如此)以其无死地(此心自若本无生死)
养德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神也)德畜之(性也)物形之(心也)势成之(我也)是以万物(物也)莫不尊道而贵德(忘物)道之尊(忘我)德之贵(忘心)夫莫之命(忘性一本命作爵)而常自然(忘神)故道生之(神全)德畜之(性全)长之育之(心全)成之熟之(我全)养之覆之(物全)生而不有(无也)为而不恃(无为)长而不宰(无我)是谓玄德(道也)
归元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道生一)以为天下母(一生二)既得其母(二生三)以知其子(三生万物)既知其子(夫物芸芸)复守其母(各复归其根)没身不殆(归根复命)塞其兑(听乎无听)闭其门(视乎无视)终身不勤(无为)开其兑(神若出便收来)济其事(惟欲是耽)终身不救(永绝道根)见小曰明(虚中则明)守柔曰强(刚中则强)用其光(以心契心)复归其明(以道合道)无遗身殃(心无一尘)是谓习常(是谓之道一本习作袭)
益证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一念而已)行於大道(一我而已)惟施是畏(一理而已)大道甚夷(一道而已)而民好径(思无邪)朝甚除(心不正)田甚芜(性不明)仓甚虚(神不灵)服文采(好荣华)带利剑(贪嗜欲)厌饮食(不知乎恬澹)财货有余(舍此道而逐物)是谓盗夸(人欲胜天理)非道也哉(於道不然)
修观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不出乎道)善抱者不脱(不离乎道)子孙祭祀不辍(此道长存)修之於身(心也)其德乃真(真心)修之於家(性也)其德乃余(真性)修之於乡(神也)其德乃长(真神)修之於国(道也)其德乃丰(真道)修之於天下(空也)其德乃普(真空)故以身观身(心中心)以家观家(性中性)以乡观乡(神中神)以国观国(道中道)以天下观天下(空中空)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空中不空)以此○
玄符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抱道)比於赤子(无心)毒虫不螫(无畏)猛兽不据(无忧)攫鸟不抟(无虑)骨弱筋柔而握固(神全)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凝神)精之至也(杳杳冥冥)终日号而嗌不嗄(性全)和之至也(恍恍惚惚)知和曰常(常寂光中)知常曰明(大光明裏)益生曰祥(灵源不竭一本作日祥)心使气曰强(真一长存一本作日强)物壮则老(人欲大盛)是谓不道(丧失本真)不道早已(真不立妄不空)
玄德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目见自己之目)闭其门(收心见自己之心)挫其锐(观我非我)解其纷(观物非物)和其光(观心非心)同其尘(观空非空)是谓玄同(圣凡一体)故不可得而(亲释迦文佛参禅未已)亦不可得而疎(老聃学道未浓)不可得而利(伏羲究易未了)亦不可得而害(孔子梦奠方终)不可得而贵(道者心之体)亦不可得而贱(心者道之用)故为天下贵○
淳化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凝神)以奇用兵(明心)以无事取天下(了性)吾何以知其然哉(得道)以此(道也)夫天下多忌讳(居移炁养移体)而民弥贫(此心易失)人多利器(念念伏跃)国家滋昏(此性不明)人多伎巧(性静情远)奇物滋起(心动神疲)法令滋彰(以心用心一本法令作法物)盗贼多有(百念愈炽)故圣人云(如是如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神之所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性之所正)我无事而民自富(心之所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之所扑)
顺化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天然)其民醇醇(自然一本作淳淳)其政察察(复然)其民缺缺(不然)祸兮福所倚(祸福无门惟心所名)福兮祸所伏(损者益也)孰知其极(无有边际)其无正耶(道无体)正复为奇(心不可侧)善复为訞(道不可识一本訞作妖)人之迷(昧其本性一本人作民)其日固久(无始以来有生以后)是以圣人(我也)方而不割(圆通)廉而不刿(空寂一本刿作害)直而不肆(冲虚)光而不耀(中正)
守道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以天理胜人欲)莫若啬(俭视俭听俭思俭为)夫为啬(俭从约易从简)是谓早服(先得此理)早服谓之重积德(有所操存)重积德(涵养)则无不尅(尅人欲求天理一本尅作克下同)无不尅(克己复礼)则莫知其极(道即心也)莫知其极(道如虚空)可以有国(性与道合)有国之母(神也)可以长久(神与道存)是谓深根固柢(天崩地裂此性不坏)长生久视之道(虚空消殂此神不死)
居位章第六十
治大国(尽其心者知其性)若烹小鲜(治心亦甚易)以道莅天下(道不远在身中)其鬼不神(无妄)非其鬼不神(幻尽觉圆)其神不伤人(心境两忘物我一空)非其神不伤人(尔为尔我为我)圣人亦不伤人(非我何有)夫两不相伤(心复何物)故德交归焉(惟道而已)
谦德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以大就小)天下之交(以小就大)天下之牝(无小无大)牝常以静胜牡(以静制动)以静为下(无事)故大国以下小国(不竞)则取小国(静定)小国以下大国(处顺)则取大国(此理固存)故或下以取(净心)或下而取(止观)大国不过欲兼畜人(神者万化之主)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心者大道之源)夫两者(即心是道)各得其所欲(神亦道性亦道)故大者宜为下(除垢止念)
为道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心者造化之源)善人之宝(一滴真金源流天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善人之所保(人各有心此心长存)美言可以市(至言如宝)尊行可以加人(道可贵)人之不善(昧道)何弃之有(道亦在)故立天子(心也)置三公(神气精也)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世之所贵)不如坐进此道(我之所宝)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在我本然)不曰求以得(不离乎心一本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纯一如初)故为天下贵(道者万物之奥)
恩始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心也)事无事(性也)味无味(神也)大小多少(总在其中)报怨以德(心不外物)图难於其易(抱一)为大於其细(执中)天下难事(道也)必作於易(此心)天下大事(神也)必作於细(此心)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不自知其大小)故能成其大(性等虚空)夫轻诺必寡信(易悟则易疑易得则易丧)多易必多难(大迷之下必有大悟)是以圣人犹难之(不可说破)故终无难(欲其自得)
守微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道可恃)其未兆易谋(道可思)其脆易破(道可悟一本破作泮)其微易散(道可一)为之於未有(不知其始)治之於未乱(不见其尾)合抱之木(如道也)生於毫末(防微杜渐)九层之台(如道也)起於累土(从微至著)千里之行(如道也)始於足下(在我自到)为者败之(道不可穷)执者失之(道不可得)是以圣人无为(与道合一)故无败(千古不朽)无执(与神合无)故无失(万世常行)民之从事(不知自然)常於几成而败之(有为者有成败)慎终如始(知此心即道心)则无败事(无为者无成败)是以圣人欲不欲(无为)不贵难得之货(道无玄妙)学不学(无事)复众人之所过(觉空觉满)以辅万物之自然(与时偕行)而不敢为(性空)
淳德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我也)非以眀民(不使其有知)将以愚之(昏昏默默)民之难治(心乱)以其智多(静则易昏动则易散)故以智治国国之贼(觉亦是念)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无所觉知而已)知此两者亦楷式(道贵如愚愚中不愚)能知楷式(抱虚守冲)是谓玄德(教父)玄德深矣远矣(道为万化之宗)与物反矣(道在万化而非万化)然后乃至大顺(万化出乎道而入乎道)
后已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心所以能合道也)以其善下之(虚而能容寂而不见)故能为百谷王(心为万法之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使人知道)必以言下之(示之以无)欲先民(使契乎道)必以身后之(先忘其心)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道大)处前而民不害(性空)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与物无碍)以其不争(不与物竞)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之自然)
三宝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道大性空)似不肖(如愚)夫惟大○故似不肖(默然)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不可分别)我有三宝(道尊德贵)宝而持之(道不离我一本作持而宝之)一曰慈(专炁至柔能如婴儿)二曰俭(少私寡欲)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忘其所以忘我)夫慈故能勇(其力大)俭故能广(其量深)不敢为天下先(心广)故能成器长(体胖)今舍慈且勇(逐物)舍俭且广(贪嗔爱欲)舍后且先(急欲求成)死矣(不见乎道)夫慈以战则胜(身心不动)以守则固(静以待之)天将救之(其应亦然)以慈卫之(乃与道合)
配天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慈和)善战者不怒(宽泰)善胜敌者不争(安稳)善用人者为之下(小心翼翼)是谓不争之德(顺帝之则)是谓用人之力(天理自见)是谓配天(此心为大)古之极(大道乃眀)
玄用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默然)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忘我)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有所为)是谓行无行(为无为)攘无臂(事无事)仍无敌(守无守)执无兵(味无味)祸莫大於轻敌(见闻觉知当下心息)轻敌则几丧吾宝(照见生空)故抗兵相加(我自我物自物)哀者胜矣(一曰慈)
知难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心而已)甚易行(道而已)天下莫能知(不知心)莫能行(不知道)言有宗(无为)事有君(无念)夫惟无知(冥然)是以不我知(我即是我尚复何有)知我者希(知我则知此理)则我贵矣(我亦非我道亦非道)是以圣人(知我无我)被褐怀玉(终日如愚)
知病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吾所谓知知与不知不知之知乃是真知)不知知病(知知一字此事不圆)夫惟病病(病在於知)是以不病(尘净光生)圣人不病(无念之念亦复是念)以其病病(一念不存此性乃见)是以不病(三界惟心一切惟识)
爱己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人不能究心)大威至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狭其所居(神无方)无厌其所生(性无灭)夫惟不厌(道无尽)是以不厌(心无形)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爱不自贵(无法可说无道可得)故去彼取此(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任为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有力於翦除妄念也)勇於不敢则活(有力於守雌抱一也)此两者(能杀能活)或利或害(吾道如劎不能持者伤锋犯刃)天之所恶(贵乎无所用)孰知其故(道本空相)是以圣人犹难之(道易知而不易於行心易悟而不易於了)天之道(吾心而已)不争而善胜(无为)不言而善应(无念)不召而自来(无著)坦然而善谋(无无亦无一本坦作繟)天网恢恢(何物不在此道之中)鄱皇Вù说莱T谕蛭镏校
制惑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此念不死此道不全)奈何以死惧之(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若使民常畏死(只知贪生不知有死)而为奇者(生死亦大矣)吾得执而杀之(安能杀其心哉)孰敢(其心使之自杀)常有司杀者杀(心为司杀能绝百念)夫代司杀者杀(我心与他心虽同不可以我心代他心也)是谓代大匠斲(才生思惟便成拟仪)夫代大匠斲者(事物之来情虑之及)希有不伤其手矣(谨者不言言者不知)
贪损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人之不知道)以其上食税之多(以其心之念不已)是以饥(所以不知道)民之难治(人不得道)以其上之有为(以其心之事不停)是以难治(所以不得道)民之轻死(人之不合道)以其求生之厚(以其心之情不尽)是以轻死(所以不合道)夫惟无以生为者(勇於忘我)是贤於贵生(所以得道)
戒强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水结成冰)其死也坚强(冰消即水)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水流元在海)其死也枯槁(月落不离天)故坚强者死之徒(死者生之本)柔弱者生之徒(生者死之基)是以兵强则不胜(心杂则道愈远)木强则共(念头不已心则愈杂)强大处下(谁使之念头不已)柔弱处上(谁使之心雑)
天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心之性性之神)其犹张弓乎(有力)高者抑之(省思虑)下者举之(奋精神)有余者损之(绝嗜欲)不足者与之(养冲和一本作补之)天之道(心也)损有余而补不足(生处使熟熟处使生)人之道则不然(亦心也)损不足以奉有余(贪其所爱忘其自然)孰能以有余奉天下(要在忘我一本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忘心)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忘性)功成而不处(忘神)其不欲见贤(忘忘亦忘)
任信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人之生也)莫过於水(人之心也)而攻坚强者(欲不死者)莫知能胜(心无生死一本知作之)其无以易之(情念死矣)故柔胜刚(心有力则情念自消)弱胜强(心无为则天道乃见)天下莫不知(人人有此理)莫能行(人人昧此理)是以圣人言(圣人知之)受国之垢(藏心於心而不见也)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藏神於神而不露也)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苍天中更添冤苦)
任契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嗜欲杀身)必有余怨(情念不断)安可以为善(何以见道)是以圣人执左契(正念现前)而不责於(人不为物移不与物竞)故有德司契(以心契心以道契道)无德司彻(自非寂照何能混融)天道无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常与善人(无得无失)
独立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大圆镜中)使有什伯(可养者也)人之器而不用(其国太平一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一念不生)而不远徙(念兹在兹)虽有舟车(无去无来)无所乘之(实无去来)虽有甲兵(不争善胜)无所陈之(六处清净)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信是道之源)甘其食(味道之腴)美其服(受道之庇)安其居(处道之安)乐其俗(乐道之和)隣国相望(心心相照)鸡狗之声相闻(照见五蕴皆空)民至老死(灰心绝念)不相往来(如如自然)
显质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得动著)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说)知者不愽○愽者不知(只在目前)圣人不积○既以为人(贼来便打)己愈有○既以与人(客来须看)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时清道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二、白玉蟾《道德宝章》的心性理论及其历史作用&
& & 关于《道德经》的注疏,历代不绝。白玉蟾对《道德经》的注释颇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钜钥宄迹迨笔杖搿端目馊椤贰!兜赖卤φ隆返耐怀鎏氐闶且孕男匝到馐屠献又溃从沉巳宓婪鹑毯狭鞯乃枷肭阆颉
& (一)、“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
白玉蟾认为“心”、“道”是合一的,具有相同的意义,所谓“道即心,心即道。心无生死,道无往来”(《道德宝章·归根章》。以下引用该书只注篇名)。“心”与“道”只是不同的说法,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合一的。不过,白玉蟾也借体用范畴来说明“心”与“道”的关系,他说:“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玄德章》)因此,不管“心”、“道”是完全合一的,还是存在体用关系,具有这种性质的“心”,显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人心(心脏),也不是心理意义上的思维意识,而是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心”。这种“心”被称作本心、真心、道心。故而与“道”合一。
在阐明“即心即道,即道即心”(“心”、“道”合一)的基础上,白玉蟾又提出了“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益谦章》)
以及“即心是道,神亦道,性亦道”(《谦德章》)的命题。这都说明“心、性、神、道”在世界的本原、本体的意义上是同一的。
既然“心”、“道”合一,所以凡“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亦为“心”所具有。首先,从本原意义上说,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世界万有都由“道”所产生。在《道德宝章》中,“心”亦具备这种属性,所谓“心者,大道之源”
(《谦德章》) ,及“心者,造化之源”
(《为道章》)。这表明“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其次,从“道”、“心”与万物的关系角度讲,“道”创造了宇宙万物,并支配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所以,“道”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但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道”的运行表现出循环往复的特性(所谓“反者道之动”),这使得宇宙万物都融入大化流行之中。白玉蟾把这些特性概括为“何物不在此道之中,此道常在万物之内”(《任为章》)、“道为万化之宗。道在万化而非万化。万化出乎道而入乎道”(《淳德章》);同时,也把这些属性赋予“心”,他说“心为万法之主”(《后己章》)、“心超物外而不外物”(《巧用章》)、“万法归一,一心本空”(《体道章》)。第三,“道”是永恒的,没有生死。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廓然独存,无穷无尽”,“同乎无始,同乎无终”(《象元章》)。白玉蟾亦将此属性赋予“心”,他说:“身有生死,心无生死。”(《体道章》)
“心无所始,亦无所终。”(《虚心章》)又说:“此心长存,本无生灭。”(《韬光章》)可见,“心”与“道”一样,都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都由它产生,并寓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万物有生死,而“心”却“绵古亘今,昭然独存”(《赞玄章第14》)。
同理,“性”与“神”也具有“心”、“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所谓“神者万化之主,心者大道之源”(《谦德章》)、“性无体,神无方,绵古亘今,昭然独存”(《赞玄章》)、“天崩地裂,此性不坏,虚空不殒,此神不死”(《守道章》),等等。兹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另一方面,心、性、神之间又存在本末、层次之别。首先,白玉蟾说:“神者,性之基;性者,心之本。”(《法本章》可见),心、性、神是存在本末、主次之分的。对心、性而言,性为本,心为末;对性、神而言,神为本,性为末。其次,白玉蟾还说:“身中之心,心中之性,性中之神。(《赞玄章》)这表明由“身”到“心”、到“性”再到“神”,是有层次分别的。所以,从心到性再到神,反映了修道过程的不同层次或境界。
& (二)、“真俗不二,凡圣一体”
上述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心、性、神,分别叫“真心、真性、真神”(《修观章》)。显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假心”、“假性”、“假神”。这里所谓“假”,相当于“俗”,是一种简单、方便的说法,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具体说来,是指“人心”(与真心、道心相对)、“人性”(与道性、真性相对)、“识神”(与“元神”、“真神”相对)等。换句话说,心、性、神都具有两重性。
首先,心包括本体意义的道心(真心)和一般含义的人心(妄心)。“念头不已,心则愈杂”(《戒强章》),此心是“人心”。“一念不存,此心乃见”(《知病章》),此心是“道心”。“不以我为我,乃见心中心”(《任德章》),前一个心是“人心”,后一个心是“道心”。其次,性包括本体层面的真性和一般的人性,“性为心所蔽,神为性所窒”(《俭武章》),前一“性”指真性,后一“性”指人性,意谓真性为世俗之尘心所遮蔽,而真神又被现实的人性所窒息。再次,神亦类似,本体层面即指真神、元神,一般义指人的精神。
“心死神存,孤光独照”(《偃武章》),此句之“神”指真神。所谓“心死”,是指个体通过主观修炼,把尘心去掉了。所谓“神存”,即元神显露出来,这样,心性得到了圆满开发,显示出原有的清净光明。“用心不已,劳神不止”(《异俗章》)、“心动神疲,百念愈炽”(《淳化章》)这两句中的“神”都指常人的心神、心识。
但是,真心与人心、真性与人性、元神与识神,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天之道),心也;(人之道),亦心也。贪其所爱,忘其自然。”(《天道章》)显然,“天之道”的心指真心,“人之道”的心则为尘心。任何一个人既具备本体意义上的“真心”,又包含一般意义上的“人心”,只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真心往往是潜在、潜伏的,而人心则是现实的、活跃的。这是因为一般世俗之人的真心、道心,往往被尘心、妄心所掩盖、蒙蔽而显现不出来,即所谓“藏心于心而不见”(《无源》)。前一“心”字指真心,后一“心”字指尘心,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正因为心、性、神所具有的两重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道德宝章》中既说“性不可穷,神不可测,心不可尽”(《益谦章》),又说“以心知心,以性觉性,以神合神,合神于无,合无于道”,
这说明真心、真性、真神均为无穷无际、神秘莫测的本体,但又与世俗之尘心、现实之人性、一般之精神混融在一起。白玉蟾认为,人如果“不能神其神,不能性其性,不能心其心”,那么,心、性、神“已失其真,已非自然”,所以,修道就是为了追求“心中心,性中性,神中神”(《修观章》)的境界。
& (三)、“勇于忘我,所以得道”
那么,修道有什么原则与方法呢?一般而言,南宗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但实际上,修道的下手处还是要落实到修心上。因为世人正是由于心念太多太杂而不能悟道,白玉蟾说“以其心之念不已,所以不知道”;“以其心之事不停,所以不得道”;“以其心之情不尽,所以不合道”(《贪损章》)。又说:“念头不已,心则愈杂”,“心杂则道愈远”。(《戒强章》)
所以白玉蟾强调,只有去掉尘心,才能发明真心。“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无念无为,无思无虑。”(《能为章》)“一念不存,此心乃见。”(《知病章》)“不以我为我,乃见心中心。”(《任德章》)修道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修心的过程就是去除尘心发明真心的过程。
& 那么,要怎样才能去掉尘心呢? 要诀在于一个“忘”字:“勇于忘我,所以得道。”(《贪损章》)
白玉蟾非常强调“忘”在修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形二字,则是制心之旨。”(《紫清指玄集·鹤林问道篇》)“吾所以忘者,非惟忘形,亦乃忘心,心境俱忘,湛然常寂。”(《紫清指玄集·鹤林问道篇》)进而言之,不仅要忘心,还要忘性、忘神,白玉蟾说:“要在忘我,忘心,忘性,忘神,忘忘亦忘。”(《天道章》)“忘物,忘我,忘心,忘性,忘神。神全,性全,心全,我全,物全。”(《养德章》)这里所要忘的心、性、神自然是指尘心、世俗人性、世俗精神,所要全的是指真心、真性、元神。总之,白玉蟾认为“忘”是得道的一个关键,只有把一切都忘掉,包括把忘的过程也忘掉(“忘忘亦忘”),才能见天地之心,才能做到“心性无染,体露真常”,也即内丹炼成,或者说达到了与道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述,白玉蟾以心性阐释《道德经》,在道教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把道教的内修转化成一种以修心为主的性命双修理论。正如钟肇鹏先生所指出,“这已经超出了内丹功法锻炼的领域而进入到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探讨了。把精气神与性命之学及先天、后天联系起来是内丹学进入哲学领域的标志。”②“性命之学为究竟人生真谛,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求得安心立命之地。这是哲学及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宗教及哲学的主要任务。”③白玉蟾的《道德宝章》正是他探究人生真谛、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一种理论,为性命双修、安身立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①关于白玉蟾的生卒年份,学界有多种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三种,分别为(1134-1229)、(1194-1229)和(1194-?)。笔者倾向于后一种看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②③钟肇鹏《求是斋丛稿》,成都,巴蜀书社2001,第1176页,第1179页。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三、白玉蟾祖师说下手功夫——修道真言宋·白叟玉蟾子辑
(真心修道之人不可不看)
  凡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错行路径,如书空寻迹,披水觅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古人章句之中隐隐在焉。天不言而四时行人身阴阳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凡闻道者,宜领此意求之。凝神得窍,则势如破竹,节节应手。否则面墙而立,一步不能进。
  学道之人,须要海阔天空,方可进德。心宜虚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动,便可立丹基。
  学道之人,以养心为主。心动神疲,心定神闲。疲则道隐,闲则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载道。
  邪说乱道久矣,采战、烧汞、搬运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笃信者、遑遑趋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关,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则兔纵,稍紧则兔死。须于空虚中觅之,否则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内守,则气自散。若能时时内观,则气自敛,调养脏腑,久之神气充足。古云:“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静时炼气,动时炼心,下学之功毕矣。
  须节欲。先天必须后天定。
  动时茫茫,不如此心久不在腔子里。学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静功。
  欲学玄功,须先时时瞑目,一日间静坐几刻,再来问道。聪明智慧不如愚,学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见,做出许多坏事。今欲收拾身心,先从一个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于穆不已也。人若无此不已,则气绝矣。故天地以气机存,人亦以气机生。能炼住气机,便与天地同寿,便不息了。不息则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必须动中能静,方见功夫之力。神定,内一着也。事来心应,事去心止。气定,外一着也。语谨形正,语端气峻。下学要紧处,全在正气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从苦中来,但得清闲处便清闲,此即是道。且更须忙里偷闲,故人能偷闲便有闲。不然,则终身无宁晷矣o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时时在家。一时不在,则百骸乱矣,所以学道贵恒。始勤终怠,或作或辍,则自废也。
  “四大威仪皆是假,一点灵光才是真。晦藏灵明无多照,方现真如不二身”,则此一点,如剑上锋,如石中火,一现即去。故修养家,要养圣胎、孕婴儿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干血枯,屈曲蒲团,有何益哉。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网牵人,是以道心不进。至人非不悯世,奈世人自□□(车+谬的右边,车+葛)何。今为学子脱此苦恼,略敷数言。夫心之动,非心也,意也。神之驰,非神也,识也。意多欲,识多爱。去此二贼,真性圆明。不欲何贪,不爱何求。无贪无求,性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养气只在收心。心在腔子里,则气存矣。
  居尘不染尘,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静二字是换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虚之又虚,与天合体。空空空,空中有实功。若还纯寂灭,终是落顽空。
  静坐者,不在坐时静,要在常时静。
  灵台不灭,慧觉常存,此道之至宝也。然无形无影,莫可明言。默以心会,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润泽,方征血气冲和。总要华池养得水足,意树自然花开。
  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此乐非章句可能寻,在天命也。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和,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无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头须时时返照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命坚。
  敬慎二字,通天彻地。再无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业传千古,不过此一点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静不能养。欲至极虚极灵地位,须炼此能生、能养功夫。
  道心常现,则凡念自退。一时忘道,则起一时之凡念。一念忘道,则起一念之凡情。须要时时提醒。
  人生若幻,须要寻着真身。天下无一件是实,连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这一点灵光。若无所依,到灭度时,何所随着,岂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云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学道是乐事。乐则是道,苦则非道。但此乐不比俗人乐耳。
  居尘世中应酬,最是妨道。人能于尘事少一分,道力即进一分。幻缘不破,终无着处。
  人当以圣贤自待,不可小视自己,则上达矣。故天下未有不圣贤的神仙。世人当知俭之道,俭于目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事可以养心,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若不知俭之道,惟以刻薄悭吝是趋,则于俭之道失之远矣。
  无上妙道,原从沉潜幽静中得来。若是一念纷纭,则万缘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应,何暇及他事哉。人须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养气足精,仍宜运髓补脑。家私攒聚到十分,方称富足。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体面的穷汉子。分明一条好路,为何不走,可惜一个神仙阙,夜间难道也匆忙。
  烦恼是伐性之斧,人当于难制处下功。若不将气质变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凡学道人,言语行事,必较世俗人要超脱些。若仍走俗人行径,何贵乎学道。学道先以变化气质为主,再到与人接物上浑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难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尧夫非此乎,不可专作道家看。要知儒与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尝出家修行耶。今人将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误也。
  春桃多艳,是三冬蕴藏之真阳也。秋菊多黄,是三伏聚养之真阴也。此中玄理,意会者得之。
  人为形质所累,年纪一到,则百节风生,四体皆痛。何必地狱,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静动,讵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为我所爱,我亦为形所累。若将此一段灵性,做到把握得住时,出生入死,总由我使唤。
  学道者,首以清心寡欲为主。高枕茅檐,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纷纷逐逐,何异流俗。陶养性情,变化气质,二语乃入门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静默者。粗心浮气,一毫用不得。
  有问前知者,答曰:“机从心生,事以理断。以理断事,人即神也。弃理问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门,只以静性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长养。理会此中,就有个究竟,不必定以谈玄为道。人心如目也,纤尘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乱。故学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纸窗之微,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针之细,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贵乱心,得失分念,烦邪乱想,随觉即除。毁誉善恶,闻即拨去,莫将心受。心受则满,心满则道无所居。要令闻见是非,不入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虚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观,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
  垢渐去而镜明,心渐息而性澄。养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镜物,而物自入我镜中。
  有诸内,必形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贤云:“山有美玉,则草木为之不凋。身有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颜色。
  人心犹火也,弗戢将自焚。防微杜渐,总在一心。
  天下人不难立志,最怕转念富贵二字,是钩人转念的香饵。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贫寒,即大患难之后。何也,割绝尘累,回头皆空。故孙真人注《恶疾论》曰:“神仙数十人,皆因恶疾而得仙道,是尘缘都尽,物我俱忘,毫无转念,因祸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卧,不为外动,安如泰山,不动不摇。紧闭四门,使十三贼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宝,不使内出。日日如此,何必顶礼求真仙,便是蓬莱第一座。
  玄修与释家不同,释家呼此形骸为臭皮囊。道家入门,全要保此形体。故形为载道之车,神去形即死,车败马即奔。
  大道之传,原自不难,是世人错走路头,做得如此费力。岂不闻“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时和气注,气归元海寿无穷”。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难得。”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此守中之规也。进道之要,无如问心。故云:“学道先认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学道性要顽纯,毋用乖巧。其要总在将心放在何思何虑之地,不识不知之天,此大道之总纲也。
  捷径之法,推守此一心。阳气不走,相聚为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讨而得者。即三教圣人语录,无非发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学阶梯。细心玩味,便知端的。
  有问静功拿不住者,答曰:“万缘寂处,即是仙界。此时诚一不二,龙可拿,虎可捉。若云无拿处,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鲁戈难留,那还禁得执着。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来。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时间光阴,便进步用功夫去,将精气神做到混合而为一的时节,以待事机之来。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虚时日也。悠悠忽忽,日复一日,白驹易过,几见挥戈。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心能内观,即一时为尘垢所染,终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内观,究竟必落沉沦。故《道德经》首章曰“常有欲以观其窍”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现此窍中之妙也。太上曰:“吾从无量劫中以来,存心内观,以至虚无妙道。”学子既欲潜心,先去内观,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谈进步。
  初入玄关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无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结婴种子。
  修道功夫,如抽蕉剥笋,层层求进,必至头方止。
  学道人全要敛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万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动则机动,机动则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总是炼得一个性。有天命之性,有气质之性。本来虚灵,是天命之性。日用寻常,是气质之性。今一个天命之性,都为气质之性所掩。若炼去气质之性,即现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属无形,妙能生诸有形,所以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头在是矣。
  真言数段,性体性源,将历来圣贤未泄之天机,不惜一口道尽。然理虽载于书,法仍传于口,必待圣师口诀真传,下手方有着落。学人切勿自作聪明可也。
清 指 玄 集 · 白 玉 蟾&
玄 关 显 秘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若要炼形炼神,须识归根复命。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且如这个关窍,若人知得真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故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
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故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宇,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亏应精神之衰旺,以四李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如高象先云:采有时,取有日。刘海蟾云:开阖乾坤造化权,煅炼一炉真日月。能悟之者,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夫岂知天养无象,地养无体,故天长地久,日光月明,其一长存,虚空不朽也。吾今则而象之,无事子心,无心于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知心无心,知形无形,知物无物,超出万幻,确然一灵。古经云:生我于虚,置我于无。是宜归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于心而不见,藏神于神而不出。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净裸裸,赤洒洒,则灵然而独存者也。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三毒无根,六欲无种,顿悟此理,归于虚无。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若能于静定之中,抱冲和之气,守其一之精,则是封炉固济以行火候也。火本南方离卦,属心,心者神也,神则火也,气则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御气而成道也。人能手抟日月,心握鸿蒙,自然见槖籥之开阖,河车之升降,水济命宫,火溉丹台,金木交并,水土融和,姥女乘龙,金翁跨虎,逆透三关,上升内院,化为玉汞,下入重楼,中有一穴,名曰丹台,铅汞相投,水火相合,才若意到,即如印圈契约也。自然而然,不约而合,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当是时也,白雪漫天,黄芽满地,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雷轰电掣,撼动乾坤,百脉耸然,三关透彻,玄珠成象,太乙归真,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烟暖,谷海波澄,炼成还丹,易如反掌,七返九还,方成大药,日炼时烹,以至九转,天关地轴,在吾手中。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则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可以入众妙门,玄之又玄也。更能昼运灵旗,夜孕火芝,温养圣胎,产成赤子,至于脱胎神化,回阳换骨,则是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张平叔云:郡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快乐。诚就是言!盖道之基,德之本,龙虎之宗,铅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归,万神朝会之门,金丹妙用之源,乃归根复命之关窍也。既能知此,则欲不必遣而心自静,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万幻俱寝,身驭扶摇,神游恢漠,方知道风清月白,皆显扬铅汞之机,水绿山青,尽发露龙虎之旨。海南白玉赡,幼从事先师陈泥丸学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时,则开乾闭巽,留坤塞艮,据天罡,持斗杓,谒轩辕,过扶桑,入广寒,面鹑尾,举黄钟,泛海搓,登昆仑,佩唐符,撼天雷,游巫山,呼黄童,召朱儿,取青龙肝、白虎髓、赤风血、黑龟精,入士签,启荧惑,命阏伯,化成丹砂,开华池,吸神水,饮刀圭,从无入有,无质生质,抽铅添汞,结成圣胎。十月既满,气足形圆,身外有身,谓之胎仙。其诀曰:用志不分,乃可凝神,灰心冥冥,金丹内成。此余之所得也如此。施肩吾之诗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惟此诗简明,通玄造妙,故佩而诵之,自然到秋瞻丽天,虚空消殒之地,非枯木寒泉之士,不能知此。余既得之,不敢自默。《太上玄科》曰:遇人不传失天道,传非其人失天宝。天涯海角,寻遍无人,不容轻传,恐受天谴。深虑夫大道无传,丹法湮泯,故作《玄关显秘论》。盖将晓斯世而诏后学,以寿金丹一线之脉也。复恐世人犹昧此理,乃复为之言曰:以眼视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本乎一心。先当习定凝神,惩忿窒欲;惩忿窒欲,则水火既济;水火既济,则金木交并;金木交并,则真土归位;真土归位,则金丹自然大如黍米。日复一粒,神归气复,充塞天地。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此也。肝气全则仁,肺气全则义,心气全则礼,肾气全则智,脾气全则信。若受气不足,则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岂人也哉!人能凝虚养浩,心广体胖,气母既成。结丹甚易,可不厚其所养,以保我之元欤?学者思之!敬书以投留紫元云。&
修 仙 辩 惑
  海南白玉编,自动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明,夜静姻寒,因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曰: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薄缘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于汝乎?玉蟾曰:不避尊严之责,辄伸僭易之问,修仙有几门?炼丹有几法?愚见如玉石之未分,愿与一言点化。陈泥丸云:尔来,吾语汝。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处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侯,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升降为运用。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骏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玉瞻曰:读丹经许多年,如在荆棘中行,今日尘净鉴明,云开月皎,总万法而归一,包万幻以归真,但未知正在于何处下手用功也。陈泥丸云:善哉问也!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堤防,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熏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以移神为换鼎,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故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逍遥自然矣。玉蟾曰:勤而不遇,必遇至人;遇而不勤,终为下鬼。若此修丹之法,有何证验?陈泥九云:初修丹时,神清气爽,身心和畅,宿疾普消,更无梦昧,百日不食,饮酒不醉,到此地位,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火热,行步如飞,口中可以干汞,吹气可以炙内,对境无心,如如不动,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遍体纯阳,金筋玉骨,阳神观形,出入自然,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但恐世人执著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夫岂知混沌未分以前,焉有年月日时?父母未生以前,乌有精血气掖?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也,岂可被阴阳束缚在五行之中,要当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为得道之士矣。或者疑曰:此法与禅学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幻空,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传之妙也,人谁知之?人谁行之?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何况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正所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阃透长安,但取其捷径云尔。玉蟾曰:天下学仙者纷纷,然良由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勒,乃至老来甘心赴死于九泉之下,岂石悲哉!今将师传口诀,锓木以传于世。惟此泄露天机甚矣,得无谴乎?泥九云:吾将点化天下神仙,苟获罪者,天其不天乎!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何谴之有?玉蟾曰:师祖张平叔,三传非人,三遭祸患,何也?泥九云:彼一时自无眼力,又况运心不普乎!噫!师在天涯,弟子在海角,何况尘劳中识人甚难,今但刊此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寻文揣义,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笔舌以传之哉!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以与钟、吕并驾矣!此乃己试之效验,学仙者无所指南,谨集问答之要,名之曰《修仙辩惑论》云。&
性 命 日 月
  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与月合则常明,性与命合则长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则寓乎有形之后。五脏之神为命,七情之所系也,莫不有害吾之公道。禀受于天为性,公道之所系焉。故性与天同道,命与人同欲。命合于性,则交感而成丹,丹化为神则不死。日者,擅乾德之光以著乎外;月体坤而用乾,承乎阳尔。晦朔相合,日就月魄,月承日魂,阴阳交育而神明生。故老子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每月月三,日出而明生,生至于十五日也;每月月十六,日入而明死,死至于二十八日也。日月于卦为坎离。坎卦外阴而内阳,乾之用九归乎中;离卦外阳而内阴,坤之用六归乎中。乾坤之二用,既归于坎离,故坎离二卦,得以代行乾坤之道。一月之内,变见六卦,垂象于天。三日一阳生于下而震卦出,八日二阳生于下而兑卦出,十五日三阳全而乾始出,此盖乾索于坤而阳道进也;十六日一阴生于下而巽卦出,二十三日二阴生于下而艮卦出,三十日三阴全而坤始出,此盖坤索于乾而阴道进也。天地以坎离运行阴阳之道,周而复易,故魏伯阳谓日月为易,陆德明亦取此义,训诂“周易”之字。余窃谓在天为明,明者日月之横合;在世为易,易者日月之纵合;在人为丹,丹者日月之重合。人之日月系乎心肾,心肾气交,水火升降,运转无穷,始见吾身与天地等,同司造化,而不入于造化矣。&
谷 神 不 死
  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神也。天之谷,含造化,容虚空;地之谷,容万物,载山川。人与天地同所禀也,亦有谷焉。其谷藏真一,宅元神,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官,谓之泥丸,亦曰黄庭,又名昆仑,又名天谷,其名颇多,乃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黄梁未熟,南柯未寤,一生之荣辱富贵,百岁之悲忧悦乐,备尝于一梦之间,使其去而不还,游而不远,则生死路隔,幽明之途绝矣。由是观之,人不能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死乎?然谷神所以不死者,由玄牝也。玄者,阳也,天也;牝者,阴也,地也。然则玄牝二气,各有深旨,非遇至人,授以口诀,不可得而知也。《黄帝内经》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言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应谷绛官,藏气之府也;下有灵谷关元,藏精之府也。天谷,玄宫也,乃元神之室,灵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圣人则天地之要,知变化之源,神守于玄宫,气腾于牝府,神气交感,自然成其,与道为一,而人于不死不生,故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也。圣人运用于玄牝之内,造化于恍惚之中,当其玄牝之气,入乎其根,闭极则失于急,任之则失于荡,欲其绵绵续续,勿令间断耳。若存者,顺其自然而存之,神久自宁,息久自定,性入自然,无为妙用,未尝至于勤劳迫切,故曰用之不勤。即此而现,则玄牝为上下二源,气母升降之正道明矣。世人不穷其根,不究其源,便以鼻为玄,以口为牝。若以鼻口为玄牝,则玄牝之门又将何以名之?此皆不能造其妙,非大圣人安能究是理哉!&
阴 阳 升 降
  夫以乾道轻清而在上,地以坤道重浊而在下,元气则运行乎中而不息。在上者以阳为用,故冬至后一阳之气自地而升,积一百八十日而至天,阳极而阴生;在下者以阴为用,积一百八十日而至地,阴极而阳生。一升一降,往来无穷。人受冲和之气,以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初无二体,天地之气,一年一周,人身之气,一日一周。自子至巳,阳升之时,故以子时为日中之冬至,在易为复;自午至亥,阴降之时,故以午时为日中之夏至,在易为姤。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昼夜往来,亦犹天地之升降。人能效天地橐籥之用,冲虚湛寂,一气周流于百骸,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地齐其长久。若也奔骤乎纷华之域,驰骋乎是非之场,则真气耗散,而不为吾之有矣,不若虚静守中以养也。中者,天地玄牝之气会聚之处也。人能一意守之而不散,则真精自朝,元气自聚,谷神自栖,三尸自去,九虫自灭,此乃长生久视之道也。以是知真息元气,乃人身性命之根。深根固蒂,乃长生久视之道。人之有生,禀大道一元之气,在母胞胎,与母同呼吸,及乎降诞之后,剪去脐蒂,一点元阳,栖于丹田之中,其息出入,通于天门,与天相接,上入泥九,长于元神,下入丹田,通于元气。庄子云:众人之气为喉,圣人之息为踵。踵也者,深根固蒂之道。人能屏去诸念,真息自定,身入无形,与道为一,在世长年。由是观之,道之在身,岂不尊乎?岂不贵乎?&
鹤 林 问 道
  海南白玉蟾过三山,次紫虚真官之居,鹤林彭耜过之,问以道法之要。曰:愚尝究金丹大药之旨,所谓日月、龙虎、铅汞、坎离、火候、周天、卦象之类,与夫偃月炉、朱砂鼎等语,名既不一,事亦多端,末审一物而分众名耶?其或众名而各一物耶?在内求之则无形,在外求之则有象,或妙在作为,或妙在静定,古者尝言有所作为,即非道也,又曰溺于静,是枯坐也。懵然不知其所以入之蹊径、到之堂奥,愿闻其说。答曰: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为丹诀,以长生不死之意,以淑人心,其实—理也。其始入也,在乎阴阳五行,其终到也,归乎混沌无极,如丹法所言,尽有所据,第互立一说,各执一见,所以众楚不可以一齐,耍在吾所遇所传所得如何耳。在天则为日月星辰,在地则为禽兽草木,在人则为夫妇男女。以易道言之,则乾坤坎离也;以五运言之,则金木水火也;以药物言之,则铅银砂汞也;以丹道言之,则龙虎乌免也。用之则有坛炉鼎灶之名,行之则有升降交合之象,体之则有浮沉清浊之变,则之则有阴阳寒暑之候。圣人故曰:采以药物,炼以火候,结而成丹,超凡人圣。所以取之于内,而不泥于内象,取之于外,而不求其外物,是所谓无物无象者也。谓之先天一气,混元至精,则是大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意也。其体或聚或散,如轻烟薄雾然也;其象或有或无,如梦幻泡影然也。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往古来今,本无成坏,第以生死流转,情识起灭,如浮云之点太清,如黑风之翳明月。圣人悯世浇漓,诏人修炼,使从无入有谓之成,以有归无为之了。其运用之耍,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过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而已。若有作用,实无作用,似乎静定,即非静定,如龙养珠,如鸡抱卵,可以无心会,不可以用心作,可以用心守,不可以劳心为。此乃修丹之要,入道之玄。&
  又问曰:古者入道,以调心为要,以精思为妙,精思则是存念也,调心则是把捉也,存念既久,则其念或差,把捉稍紧,则心转难调,或者调存念不宜久,把捉不宜紧,愚窃谓曰,存念不久,则其念必不真,把捉不紧,则此心何可调
答曰:存者有也,亡者无也,存音存我之神,想者想我之身,闭目见自己之目,收心见自己之心,有物则可以存,谓之真想,无物而强存之,谓之妄想,此乃精思存念之妙。操者存也,舍者亡也,操者操真一之气,存者存太玄之精,凝一神则万神俱凝,聚一气则万气俱聚,顺我之物,可以无心藏之,逆我之物,可以无心顺之,至如真妄本空,逆顺惧寂,则三际圆通,一灵晃耀,此乃把捉调心之要也。盖缘一念起动则万念起,一窍开则九窍开,此无他,乃是以神驭气之意。我自无始以来,无名烦恼,业识茫茫,不可消释于顷刻,而寝息于目前也。故古人有心息相依,息调心静之语,此非调心乎?又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语,此非精思乎?先圣有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形”二宇,则是制心之旨。虽然,与其忘形而心游万物,曾未忘之不如,何耶?吾所以忘者,非惟忘形,亦乃忘心,心境俱忘,湛然常寂。&
  又问曰:今而有人,迷而不学,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成,抑时节末至,而因缘末熟耶?抑赋分良薄,而骨不可仙耶?答曰:古人目击道存,未语先会,盖在我已纯金璞玉,惟求巧倕之定价,若泛泛无统,茫无所据,朝参师黄,暮参师李,今乍学道,明年学法,今日勒,明日懈,若如是以求寻直,是所谓自假不除,更求他真也。但以“信”之一字,为人道之阶;以“勤”之—字,为行道之本;以“无”之一字应物;以“有”之一字凝神。久久行之,天其使圣师为子发踪指示矣。学道之士思之。&
  又问曰:古之系易者,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固尝究之矣,夫性与命,其一理耶?二理耶?答曰:先圣不云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实一理也。&
  又问曰:所谓金液还丹者,先则安炉立鼎,次则知汞识铅,然后以年月日时采之,以水火符候炼之,故匹配以斤两,法象以夫妇,结丹头,饮刀圭,怀圣胎,产婴儿,则可以身外有身,此修仙者之学也,愚亦尝入其阃奥,而终有龙虎之疑、乌兔之惑,不知先生能出标月之指乎?答曰:坛炉鼎灶,本自虚无,铅银砂汞,本自恍惚,水火符候,本自杳冥,年月日时,本自妄幻,然而视之若无,而实有也。在乎斤两调勾,造化交合,使水火既济,金土相融,苟或不尔,则黄婆纵丁公以朝奔,姹女抱婴儿而夜哭,故先辈尽削去导引吐纳、搬运吞咽、呼吸存想、动作等事,恐人执著于涕唾精津气血之小,而不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之旨也。呜呼!妙哉!结之以片饷,养之以十月,是所谓无中养就婴儿者也。大要则曰: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又曰:忧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然虽如是,要须亲吃云门饼,莫只垂涎说□□(左饣右华,左饣右罗)。&
  又问曰:老氏所谓金丹,与大道相去几何?道无形,安得有所谓龙虎?道无名,安得有所谓铅汞?如金丹者,术耶?道耶?答曰:魏伯阳《参同契》云,金来阳性初,乃得称还丹。夫金丹者,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调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又能专气致柔,含光默默,养正持盈,守雌抱一,一心不动,万缘俱寂,丹经万卷,不如守一,守得其—,万法归—。是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日月得一以明,万象得一以生,圣人得一而天下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一之体,—者道之用,人抱道以生,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夫道一而己矣,得其一,则后天而死,失其一,与物俱腐。子守之以一以为基,采之以一以为药,炼之以一以为火,结之以一以为丹,养之以一以为圣胎,运之以一以为抽添,持之以—以为固济,澄之以一以为沐浴。由一而一,一至于极,谓之脱胎;极其无极,一无所—,与道合真,与天长存,谓之真一。圣人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子欲得衣,—与之裳;子欲得食,一与之粮;子欲得饮,一与之浆;子欺得居,一与之堂;子欲得寒,一与之霜;子欲得热,一与之汤。虚其心,忘其形,守其一,抱其灵,故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一一于一,可以长生。先圣有云:后共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此诚有以也。&
  又问曰:愚夙昔夤幸,天假其逢,极荷大慈,剖示玄旨,如所问道,则示之以心,如所问金丹大药,则又示之以心,愚深知一切惟心矣,恍然若有所得,虽欲喻之而无物可喻,虽欲言之而无语可言,但天机深远,道要玄微,虽知药物如此分明,而于火候则犹有疑焉。答曰: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二十八宿,六十四卦,十二分野,此乃天地推移,阴阳度运如是也,夫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三十日,一日有十二时,总计百刻,其间六阳六阴,无非一气升降,在乎人身,则何以异于天地哉!此炼丹之法,所以攒簇五行,会合八卦,法天象地,准日测月,分徘卦数,布位星辰,以时易日,内修外应,上水下火,—文一武,故有进退之符,抽添之候,固济之门,沐浴之时,卦象之变,造化之妙,谓之火候,一如月魄之盈专,潮候之消长,此却简易,不容轻传,以其夺天地之造化,盗日月之魂魄故也。夜三更,吾将盟天以告子矣。先圣有云:虽知药物,而不知神室,则不可结胎;虽知神室,而不知火候,则不可成丹。非子其孰能与于此?鹤林彭耜稽首再拜而言曰:耜虽不敏,愿受教焉。&
丹 房 法 语 与 胡 胎
  吕先生鹤颈龟腮,适有钟离之会;石居士鹿鼻鼠耳,偶逢平叔之来。叹夤缘时节之难,岂名利是非之比。金丹大药,古人以万劫一传;玉笥灵篇,学者之十迷九昧。月里乌,日里兔,颠倒坎离;水中虎,火中龙,运用复垢。采先天一气,作铅中之髓;夺星象万化,为汞里之精。惟弦前弦后之时,乃望缺望圆之际。知之者,癸生须急采;昧之音,望远不堪尝。精半斤,气半斤,总在西南之位;火一两,药一两,实居东北之乡。收金精木液,归于黄庭;炼白雪黄芽,结成紫扮。《悟真篇》所谓华池神水,《知命论》又言地魄天魂。采之炼之,结矣成矣。如夫妇最初一点,十月成胎;似君臣共会万机,百官列职。遇日中冬至,则野战;退时中夏至,则守城。都来片饷工夫,要在一日证验。九三二八,算来只在姹女金翁;七六十三,穷得无过黄婆丁老。更不用看丹经万卷,也只消得口诀一言。子之来意甚勤,知汝积年求慕。非夙生有此丰骨,岂一旦用是身心!自来药以至结胎,从行火而及脱体。包括抽添之妙,形容沐浴之机。无金木间隔之忧,有水土同乡之庆。但须温养,都没艰辛。十二时中只一时,三百日内在半日。丹田有物,行性坐卧以无忧;紫府书名,生死轮回而不累。了然快乐,自此消闲。这工夫,向闹里也堪行;论玄妙,只顷中都交结。聚而不散,炼之尤坚。朱砂鼎、偃月炉,何难寻之有?守一坛、中央釜,惟自己而求,宜识阴阳,要知玄牝。龙精满鼎,遣金童下十二重楼;凤髓盈壶,令玉女报三千世界。此时丹熟,更须慈母借婴儿;不日云飞,方见真人朝上帝。&
金 液 还 丹
  身木欲槁,心灰已寒。愿飞升于玉阙,必修炼于金丹。乾马坤牛,卫丁公于神室,离乌兔,媒姹女于真坛。绛阁散郎,清期闲士。使扶桑育龙,奋超出火;而华岳白虎、飞牙入水,天炉地鼎,三关造化之枢机;日魄月魂,一掬阴阳之精髓。铅里藏土,汞中产金。龟乃子爻,蛇乃午象,免为卯畜,鸡为酉禽。四象五行,不离乎戊;三元八卦,宅资厥壬,朝既屯,暮既蒙,六爻有象;夜必复,昼必姤,万物无心。由是三性会合,攒簇元宫,二气升降,盘旋黄道;惟水银一味,才变黑玉;故七返朱矽,乃成红宝。朱橘琼榴,交梨火枣。普天白雪,翩翻紫府之清飙;满院黄花,隐映丹田之瑞草。吾知夫抽添何物、采取何地;生杀有户、缺圆有时。以浮沉为清浊之本,以间隔明动静之机。并正以抱—,持盈而守雌。举世无人,能达此者;终日枯坐,不知所之。恩生害,害生恩,房躔见昂;主中宾,宾中主,斗度回箕。尝谓大道无言,内丹非术。玄珠垂象,而阴里抱阳德;婴儿结胎,而雄中含雌质。君臣之间,先后悔吝;夫妇之外,存亡凶吉。丁位之
,癸位之张,甲宫之女,庚宫之毕。刑德生旺,虽有否泰;沐浴潜藏,初无固必。药材斤两,东西南北以归中;火候城池,二八九三而为一。如是则鹊桥河车,百刻上运;华池神水,四时逆流。荣卫寒温,而鹑火鬼井;精神衰旺,而玄枵斗牛。子母函盖,身化心化;兄第埙簇,福修慧修。六画动爻,见晦朔弦望之变;二至改度,有蝗虫水旱之忧。真人宁宙妙纵横,万里溪山归掌握。左军右军,自古仁义;大隐小隐,从今官角。风悄悄,月娟娟,片云孤鹤,而长啸一声,编书遗后学。&
必 竟 恁 地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肉既无翅必坠地,入无百岁安可延?满眼且见生死惧,死生生死相循旋。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我闻共言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擎拳。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末生前。三者未尝相反离,结为一块大无边。人之生死空自尔,此物湛寂何伤焉。吾将矍然以自思,老者必不虚其官。是我将有可受业,渠必以此示言诠。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偶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旧月软如绵。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且念八百与三千,云鹤相将来翩翩。&
炼 丹 不 成
  八两日月精,半斤云雾屑。轻似一鸿毛,重如千秤铁。白如天上雪,红如猩猩血。收入玉葫芦,秘之不敢泄。夜半忽风雷,烟气满寥泬。这般情与味,哑子咬破舌。捧腹付一笑,无使心烦热。要整钓鱼竿,再所秋筠节。&
述 翠 虚 真 人安 乐
  收敛神光少默然,顶门一路聚云烟。且升阳火烹金鼎,却降灵泉灌玉田。交结只于牛渚外,分明正在鹊桥边。工夫九九数六六,此是人间安乐仙。&
  生死轮回第几番,尘尘劫劫不曾闲。—潭湛绿是非海,千尺粉青人我山。性地灵苗思水国,心天明月掩云关。衣中珠子无寻处,今且随缘炼大还。&
  五蕴山头多白云,白云深处药苗芬。威音王佛随时种,元始天尊下手耘。石女骑龙攀雨术,木人驾虎摘霜芸。不论贫富家家有,采得归来各一斤。&
  须信先天事事无,阴阳陶铸此形模。真空平等朱砂鼎,虚彻灵通偃月炉。九窍可风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刀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