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秦王陵博物馆盗洞图

大唐秦王陵被盗过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大唐秦王陵被盗过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考古工作者从挖掘出的文物开始逐步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2001年,陕西省宝鸡市的考古队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块墓志铭,铭文写的却是“大唐秦王”几个字。 李茂贞墓在过去历史上时常被盗
采纳率:99%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大唐秦王陵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陕西省宝鸡市红旗路47号3楼
当前位置: >
> 社科普及
走进大唐秦王陵 刘军社
作者: yandizhouqin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走进大唐秦王陵
&一、大唐秦王陵的主人是谁?
&二 、大唐秦王陵的发掘及陵园布局
&三、到大唐秦王陵看什么 ?
&&& 关中自古帝王都,自然也就是埋葬皇帝的好地方,从临潼的秦始皇陵,到咸阳塬上的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再到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个个都是顶级的文物景点,难道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陵塬村的陕西第一座对外开放的五代时期的陵墓博物馆――大唐秦王陵还有其独到之处?
&&& 中国古代的陵墓&十墓九空&,大唐秦王陵难道可能逃脱被盗的厄运?一座有可能被盗了的&空墓&,能有什么看头呢?
& &&处于唐末五代这么一个乱世的李茂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大唐秦王不是唐太宗李世民吗,怎么成了李茂贞,李茂贞什么时候也称之为大唐秦王?会不会是弄错了?
&&& 去过或没有去过大唐秦王陵的观众或许还有更多的疑问?
&&&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来解疑释惑。
一、大唐秦王陵的主人是谁?
& 乱世出枭雄
& 改名李茂贞
& 进爵封秦王
乱世出枭雄
&公元618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唐王朝建立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财富空前增加,经济高度繁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繁荣、民族富强的象征。但是,统治者忘忽所以,生活奢侈,对农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天宝年间,唐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又一再吃败仗,人民的赋税兵役负担加重,国力虚耗。但唐玄宗仍然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政事外则委之李林甫、杨国忠,内则交与宦官高力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阶级矛盾加重,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国力的虚耗,给了胡将安禄山起兵篡唐的可乘之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三镇(平卢军、范阳、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所部15万,号称20万,南下进攻京师长安。这就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关中和各地人民纷纷起来抗击安禄山的叛军。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朝乘机收复了长安。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了以后,史朝义又被其部下所杀,安史之乱才算平定。自天宝十四年(755年)冬,至广德元年(763年)初平定,&安史之乱&经历了8年。
&&安史之乱&,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此前,唐朝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此后,地主庄园经济加速发展;此前,中央集权比较稳定,此后,皇权低落,方镇割据逐步形成。&
&方镇或言藩镇,指节度使及其所统率的镇兵而言,镇兵都是招募而来的,包括节度使下的一般军队和牙兵。自安史之乱后,全国各地,方镇林立。
&方镇一方面掌管本镇的财政大权,赋税不上交中央政府;另一方面,节度使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这些割据的方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节度使或父子相传,或兵将自行拥立,全不听唐朝命令,只是既立之后,唐朝形式上加以任命,承认既成事实而已。各藩镇号令自出,相互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反而要为他们调停和解。
&到了唐代末年,中州大地山河破碎,处于无止尽的军阀混战之中。许多地方藩镇将领依靠部下的支持,建立了他们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其中包括割据关中、河西二十州的秦王李茂贞。
&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史称后梁。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是指后梁、唐、晋、汉、周相继占领中原地区的五个王朝。虽言五代,却是八姓,更换了14个皇帝,经历了53年。十国是指吴越、吴、南唐、闽、南汉、楚、荆南、前蜀、后蜀、北汉等围绕在五代周围的十个小国,除北汉外,其它均在南方。
&在大分裂的这个年代里,强者兴于乱世,弱者没于乱世。李茂贞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农家子弟,登上王者的宝座;从一个行伍出身的士卒,做到称霸凤翔37年的强藩。李茂贞负强悍之名,关中除京师长安外俱为其有。真可谓乱世出枭雄。
改名李茂贞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春正月,唐朝庭平定了&朱玫之乱& 。
平乱之后,自然是一阵论功行赏。而宋文通,则因&论功第一,迁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拜武定军节度使,并洋、蓬、壁等州节度使,赐姓李,名茂贞,僖宗亲为制字曰正臣,这是常人所没有的荣誉。从此,出身卑微的宋文通不见了,代之出现的则是位列于皇室家谱的李茂贞。这就是李茂贞墓志中所说的&编于帝属,名冠诸侯&。时年李茂贞31岁。
所以,平定&朱玫之乱&,是李茂贞真正意义上的发迹之始。
公元887年八月&丙子,以李茂贞同平章事,充凤翔节度使&,取代李昌符成为拥有关中西部和甘肃东部的大藩镇。
32岁的李茂贞开始了凤翔节度使的生涯。
进爵封秦王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十一月,制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守中书令,进封秦王,兼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旧唐书&卷20上》)。李茂贞被正式任命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守中书令,而且进封秦王。
&关于&大唐秦王&的来历,在这里有必要作一些交待。
&一提起秦王,人们至少会想到两个人,一是秦王赢政(即秦始皇),二是秦王李世民(即唐太宗)。
&说到大唐秦王,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后者,即秦王李世民。但秦王李世民在文献中几乎不用&大唐秦王&字样。故&大唐秦王&当另有其人。
&李茂贞墓志文首题为:&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李茂贞死于924年,是年为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李茂贞曾在两个时期被封为秦王,三个时期见到&秦王&字样。
&其一:大唐时期。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七月,癸未,制以凤翔陇州节度使、检校太尉、中书令、凤翔尹、上柱国、岐王、食邑四千五百户李茂贞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等使。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徐彦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凤翔尹,充凤翔陇州节度使。时茂贞恃兵求兼领山南节度,昭宗久之不行,茂贞表章不逊,深诋时政,上不能容,将加兵问罪。故以彦若代之(《旧唐书&卷20上》)。这一段记述中,李茂贞的官职爵位较多,其中就有岐王。但是,在文献中看不出李茂贞何时被授予岐王的,这是其一;其二,昭宗想让李茂贞离开凤翔,任山南节度使,但李茂贞不领诏。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真的封李茂贞为岐王,从记载看,李茂贞没有领受。  
&所以,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十一月,制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守中书令,进封秦王,兼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旧唐书&卷20上》)
&但4年之后的乾宁四年(897年)九月,由于李茂贞率兵屡犯京师,不遵朝廷之命,唐昭宗削夺了李茂贞官爵,复姓名宋文通。后来迫于压力,也是出于无奈,光化元年(898),昭宗又给李茂贞官复原职。
&天复三年(903年)&五月,制凤翔陇右四镇北庭行军、彰义军节度、泾原渭武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令、兼侍中、凤翔尹、上柱国、秦王李茂贞可检校太师、守中书令&(《旧唐书&卷20上》),复秦王之爵。
&其二:后梁时期
&在法门寺有一通石碑,名为《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原碑毁于&文化大革命&法难,所幸碑文被载于《金石粹编》、《扶风县石刻记》、《扶风县志》等书。
&《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系&朝请大夫守尚书礼部侍郎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薛昌序撰文,王仁恭书,孙福刻。碑后载明刻碑时间为&天祐十九年岁次壬午二月午子朔,二十六丁丒&,天祐是唐昭宗年号,天祐十九年即公元921年,此时李唐王朝已经灭亡15年了,李茂贞自度实力不济,未敢贸然称帝立国,仍称秦王,沿用唐昭宗年号,表示仍奉唐正朔。
&其三:后唐时期
&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四月,李茂贞去世。同年十月,后唐庄宗为&秦王李茂贞追封秦王,赐谥曰忠敬&。(《旧五代史&卷32》)。 
&无论是唐昭宗还是后唐的庄宗封李茂贞为秦王的时候,均没有&大唐&二字。而&大唐秦王&始见于《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这一通碑文刻于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年),刻碑的时候,而且李茂贞还活着。属于后梁的朝代,后唐还没有建立。早于后唐庄宗封李茂贞为秦王的924年,晚于唐昭宗封李茂贞为秦王的893年,也晚于唐昭宗复秦王之爵的903年。所以,此&大唐&只能是李唐王朝的&大唐&,不可能指的是后唐。
&据此推之,《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中的&大唐&也应当指的是李唐王朝的&大唐&。
&所以,&大唐秦王&是指由李唐王朝的皇帝昭宗给李茂贞所封的&秦王&。
&历史进入到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夏四月,不料栋摧广厦,星殒长空,李茂贞卒于凤翔府私第,享年69岁。第二年即后唐同光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迁葬于宝鸡县陈仓里,归附于先考大茔。
&李茂贞夫人刘氏,岐州人也。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十月八日卒于凤翔秦王府第,享年67岁。两年后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祔葬于先王宅&。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五月,后唐庄宗李存勖任命李继曮为凤翔节度使。后唐明宗李嗣源给李继曮赐名李从曮。
&后晋出帝李重贵开运三年(946年),其子李从曮卒于凤翔,年49岁。葬于岐山县城北边的陵头村。
&总体上看,李从曮任凤翔节度使20余年,凤翔无大的战事,百姓的生活相对平和安定。
&李茂贞父子先后统治凤翔60余载,而一旦出现了统一的迹象,出现了一支足以统一中原的力量,他的王国就立刻土崩瓦解了。
&任何分裂的势力都逃不过统一的车轮,所有割据者的野心,都躲不开征服者的目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主流。这就是中国历史的轨迹。
&李茂贞虽然出身于农家,却又镇压黄巢农民起义;他本是一个无名的小军校,却通过唐王朝的数次变乱,一跃而成为凤翔藩的统治者;他是护驾唐皇的有功&正臣&,却又是对唐王朝造成威胁的枭雄之一;他为了称霸一方,东征南伐,征召士卒,频烦用兵,对当地百姓造成危害,驻军一方却又客观地保护了该地区的安全;他杀人如麻,却又一心向佛,多次出资修建法门寺;他动辄称兵于京师,劫驾于宫阙,惊掠市坊,逼杀大臣,封王拜相,几度使京城长安变为废墟,却又一心拥护唐王朝,&不改二十年之正朔&。
&&他,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
二、大唐秦王陵(李茂贞墓)的发掘及陵园布局
&(一)一波三折,荒冢探秘&&李茂贞墓的发掘
&(二)千年遗珍,秦王陵墓&&并穴合葬的陵园
&(三)前堂后室,砖券穹窿&&砖石混券的墓室
(一)一波三折,荒冢探秘李茂&&&&李茂贞墓的发掘&
&宝鸡陵塬村东有一座古墓,墓冢高约2米,结构不祥,据传为李茂贞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有盗墓活动进行。宝鸡市文物局、陈仓区(原宝鸡县)文化局及陵塬派出所等部门,经常派人夜间蹲守,希望能抓住盗墓者。但盗墓者的狡猾非我们所及,盗墓活动屡禁不止,最深的一个盗洞呈不规则长方形,长约2米,宽约1米,深度达到了15米左右。
&鉴于盗掘活动猖獗,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宝鸡市文物局决定让市考古工作队组织人员进行勘探,先弄清墓葬的结构,为今后的抢救发掘提供基础资料。1998年7月,在宝鸡市金圆方公司刘金玺总经理的资助下,宝鸡市考古勘探队对原宝鸡县陵塬村的古墓进行了考古勘探,初步探明了带墓冢的墓葬形制。与之同时,陵塬村的张晓明同志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带墓冢的墓葬西侧还有一座于上个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将墓冢夷为平地的墓葬。经过仔细勘探,果然又发现了一座墓葬。至此陵塬村东侧就发现了两座古墓。&
日,在宝鸡市文物局的安排下,在陈仓区(原宝鸡县)田勤礼总经理的资助下,宝鸡市考古工作队派员对陵塬村东侧的古墓进行抢救试掘。参加这次试掘的考古队员有辛怡华、王力军、杨富科、刘军户等。宝鸡县(现陈仓区)博物馆的闫毓、董卫剑等负责安全。本次试掘由辛怡华负责。由于种种原因,本次试掘只找到一号墓的墓道后便停工。
因为之前已经发现了一号墓的墓道,所以,开始发掘,按照一般的考古发掘规程,先发掘墓道。4月16日,发现了端门的迹象,同时发现了可以说是第一件让考古队员兴奋不已的器物__砖雕的驾鹤西游图。
&墓道的发掘与端门的清理同时进行,墓道为斜坡状,随着进度的加快,坡度越来越大,向外运土的工具也在不断的变化与改进,先是人力架子车,再是拖拉机,到最后只能用卷扬机拉上拖拉机向上运土。
&墓葬发掘时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安全,一是文物安全,二是人身安全。随着墓道的发掘,加固措施也随之进行,就是在5月2日,我们还对墓道加固了一道新的支撑木。5月4日早上8时,王颢从工地打来电话,因信号较弱,没有听清楚是什么事。但这个时候,我预感到有什么重要事情可能发生了,我便打电话到张晓明家,问有什么事,张晓明告诉我,昨晚0时20分左右,墓道西壁部分坍塌,所幸的是坍塌发生在工作人员撤离后,故没有发生意外。听到这个情况后,我立即乘出租车赶往工地,了解情况后,我便向时任文物局长的张润棠作了汇报,一会儿的工夫,张润棠、何广军、赵生龙即到了工地,就加强安全措施、加固墓道的方案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重新加固后的墓道,确保了墓道及端门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日,当墓道向下挖掘到底部的时候,本应该是能够开启的进入墓室的石质大门映入眼帘,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暴露在大家面前的却是被乱石完全封死的门洞,其上并无石质过梁或砖券的门洞,更没有想像中的石质门扇,要想从这里进入墓室,那已经是不可能的。
新开的侧洞
第二天,经过钻探,在端门的北面,有一个2米见方的上下通道,没有封死,是唯一可以进入墓室的通道。
后来,采用了机械化的电葫芦,吊着经过焊接改装后的汽油桶,向上提土。日下午4时左右,一个装满土的桶子脱钩掉了下去,落在了一名工作人员的身边,离他的距离仅有10厘米左右。真是万幸,有惊无险。经过这一次事故后,我们又对吊桶的挂钩进行了改进,一桶复一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庭院、前后墓室、甬道的土吊了出来,谁也没有数过吊了多少桶。
墓室内出土器物
5月17日,在前室发现&昔故贤德太夫人墓志铭&一方。
&5月18日,分别位于东西两壁的9幅砖雕伎乐图,完全显现出来。
&&日晚9时许,后甬道的土清理完毕,但是,其北边既不是原始的生土,也没有用石条或砖封死,难道后面还有墓室不成?晚9时30分左右,我们继续向北挖掘,挖着挖着,其顶部不见了砖券,而成了泥土。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可能后面的墓室是存在的。当工作人员用铁锹向上捅了几下以后,悬空的泥土掉了下来。刘军社随即打开打火机,探头向上望去,一个保存完好的穹窿顶墓室显现在了眼前。随后杨富科爬了上去,将电灯拉在上面,刘军社、王颢、张晓明等10多个工作人员陆续上去,我们就像在战场上攻占了一个山头那样的激动。刘军社一面让王颢摄影,一面又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让张晓明回家拿白酒来。就在这个千年古墓室,就在这个千年古墓室的淤土之上,我们一眨眼的功夫,喝完了两瓶千禧太白酒,就连平时滴酒不沾的人,这时也抢着喝。
&在千年古墓室,喝千禧太白酒,也许是千载难遇。
墓室内的淤土
高兴之余,我们没有忘记进行新的探索。据现场工作人员回忆,在穹窿顶墓室的北端,曾经塌陷过一个很大的坑,所以,我们怀疑此室的北端是否还有一室?于是先在北端开了一个小探沟,看还有没有通道?结果证实确实还有一个通道。这一发现让我们激动的心情仅仅维持到4天,5月23日的发掘证实通道确实存在,但长度仅仅一米多,后端被砖封死。
6月2日以后可以说是喜事连连,胡人牵驼、汉人牵马、二人抬轿、八抬大轿等砖雕的陆续发现,让工作人员激动不已的心脏几乎没有平息过。因为这几幅砖雕图实在是太精美,特别是八抬大轿为首次发现,填补了轿辇制度研究的空白,它的史学价值、艺术价值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工作人员清理砖雕
6月9日,早上下起了小雨,一号墓的发掘工作就在阴雨天结束。从开工日----4月9日的小雪到结束工作日----6月9日的小雨,这也许是上苍的安排。
休整10天后,6月19日,我们又开始了二号墓的发掘。对我们来说,有了一号墓的发掘经验与教训,二号墓的发掘就相对容易了。
李茂贞墓墓道
墓道清理完以后,7月23日下午,我们开始揭取封门乱石
第二天早上9时,两扇石门暴露无遗。这既让我们高兴,也让我们困惑,高兴的是有石门,就说明墓葬规模大、规格高,困惑的是万一石门之后再是乱石封门,我们又该如何进入墓室。经过多种形式的探测,确认石门之上有拱形券顶,石门之后为泥土之后,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不约而同的鼓掌祝贺。因为这一发现,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又减轻了工作量。
8月1日,发现了&大唐秦王忠敬墓志铭&一方。虽然墓志中没有明确说是李茂贞的墓志,但对比文献资料可知它就是李茂贞的墓。
8月6日,二号墓发掘结束。
之后又对周围进行了一些调查与勘探,并清理了埋藏于地下的神道上的石刻。
考古学家韩伟先生(右二)指导墓葬发掘工作
&陵塬村的村民为墓葬的发掘提供了极多的方便,并会出了艰辛的劳动。由于发掘时间是在炎热的夏天,所以,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避开中午,有时候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这样一来,参加工地发掘的村民与家里人吃饭的时间就不可能一致,虽然工地离家只一步之遥,但却不能回家吃饭,于是就发生了母亲给儿子、妻子给丈夫、女儿给父亲送饭的场面。
&考古,带着悠远与神秘,汇入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喧闹;考古收获,带着历史的印记,诉说尘封已久的秘密。每一次发掘,悄然无声时,考古工作者不忘继续寻找、探索;举界轰动时,他们更是欢呼雀跃,兴奋不已。这就是考古的魅力(广东省博物馆:《考古人的兴奋》,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二)千年遗珍,秦王陵墓&&&&并穴合葬的陵园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还是达官显贵,无论是一介武夫还是平民百姓,无不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先秦礼制,对死者坟墓的修建,要按照活着时的规格来设计。王侯将相的坟墓自然就修建的十分华丽,陪葬品自然就相当丰富。所以说,一座陵墓不仅记录了每个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的进程,而且也凝结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汗水。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生活习俗的最直接的反映形式之一。
&李茂贞及其夫人墓是按&同茔不同穴&的帝后墓的形式合葬的,即属于并穴合葬的陵园。李茂贞墓位于陵园的东北部,夫人墓位于陵园的西南部。
李茂贞及其夫人墓是按&同茔不同穴&的帝后墓的形式合葬的。李茂贞墓位于陵园的东部,夫人墓位于陵园的西部。两墓南端共用一个神道。
&&&&& 李茂贞夫人墓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由斜坡墓道、端门、庭院、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总长约60米。最深处距地表13米。墓道长26米,宽3.8米。
&李茂贞及其夫人的墓虽然承袭唐制,但也有新的变化。如长斜坡墓道内的天井消失,墓室内砖石混用,仿木作砖雕彩绘门楼非常成熟。
&唐代早期高等级墓一般是在过洞上方绘层楼(陕西省文管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扬简报》,《文物》1964年1期。),唐代晚期出现简单的仿木作砖雕(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曲阳涧磁村发掘的唐宋墓》,《考古》1965年10期。)
&砖雕彩绘门楼五代时期在北方地区很少发现,陕西彬县冯晖墓的仿木作砖雕彩绘门楼就相当成熟(《五代冯晖墓》,重庆出版社,2001年。),显然是对这一形式的发展。
&我们知道冯晖墓是五代后周时期,而李茂贞夫人的墓则是五代后晋时期,显然早于冯晖墓,其砖雕彩绘门楼的形制与规模之大,做工之精细,反映其制作工艺已非常成熟,其特点和南唐李升、李璟两陵墓室中的彩绘仿木建筑风格相近(南京博物院:《南唐二陵》,文物出版社,1957年。),为南唐的十国地区所流行。
&这种风格被宋墓继承,成为宋代砖室墓的典型特点(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李茂贞夫人墓的仿木砖雕彩绘门楼是目前发现的北方地区五代墓葬中最早的一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李茂贞及其夫人的墓葬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承前&&封土为陵、依山为陵、斜坡墓道、墓室砖石混用。启后&&仿木结构砖砌端门、砖雕与壁画混用、多龛、端门+庭院+前堂+后室的多墓室结构、穹窿顶无壁画。
&总之,李茂贞夫人墓既有大唐的遗风,又启宋金之端。
(三)前堂后室,砖券穹窿&&&&砖石混券的墓室
&1、茂贞墓土圹大而墓室小
&李茂贞墓与其夫人墓形成反差的是,墓圹大,墓道短,墓室小,修饰少。
&修建李茂贞墓时,全部采用大开挖方法。挖了一个上口长近16米,宽约15米,距现在地表深20多米的巨大土圹。土圹底部向上夯实7米后,修建石甬道、石墓室,再填土夯实至封土。
&李茂贞墓发掘前保存部分夯筑封土,呈覆斗形,位于坡地缓坡下方,南北长近14米,东西长约18米,封土高出现在地面2米多。
&李茂贞墓为一座长斜坡墓道单石室墓,座北朝南。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总长50多米。
&2、夫人墓前堂后室连甬道
&李茂贞夫人墓由斜坡墓道、端门、庭院、前甬道、前室(堂)、后甬道、后室组成,总长约60米,最深处距约地表13米。
&从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看,唐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分地位的人在墓葬规模、结构、随葬品、墓志尺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在唐代,一般品官,即使是正一品,只要没有皇帝的殊宠,也是不能使用双室砖墓的&(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12期)。
&李茂贞夫人墓为一个&前堂后室&的多墓室大型墓葬,前堂为石券,后室则为砖砌。甬道、墓室、小龛内均有彩绘痕迹,在后室东西两门侧还有仕女图案,后甬道两侧还有彩绘浮雕砖;墓门为仿木作砖雕彩绘,其后又有两木门及一石门。其规模之巨,大大超过了自己的等级,甚至超过了李茂贞本人。
&3、砖石混券的墓多次被盗
&大唐秦王陵所处的陵塬地区,属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个板块,这里黄土深厚,水位偏低,适宜于深挖墓穴和丰殓厚葬。但正是这个丰殓厚葬,使想在阴间仍享受荣华富贵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的亡灵却难以安宁。&
&秦王陵建筑规模之大,为防盗所采取的措施之多,在已发掘的唐末五代陵墓中也是不多见的。&
&李茂贞墓土圹深大,深达成20多米,从下向上夯筑7米以后,再修墓室。这种修筑墓室的方法也是极其少见的。也许与李茂贞的突然去逝有关,本想修的好些,但李茂贞突然去逝,时间上可能来不及了。
&&李茂贞夫人墓在防盗匪措施方面,显得更为特别。
&一是端门不用石门,而是用乱石堆砌。
&二是,进入墓室的石门,设计更为独特。门扇高2.2米、宽1.1米,厚0.22米,两端分别突出一道榫头,而石门上额下坎中各有一道凹槽,上下相合就将石门紧紧卡在中间而无法打开。从制作者的意图看,就是为了防止以后墓葬被盗。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秦王李茂贞尽管生前不可一世,也为其死后预防墓葬被盗想尽了办法,但其夫妇的墓还是被盗了,随葬物品几乎被洗劫一空。
墓室顶部的盗洞
&盗墓之风大概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后的历朝历代,从未间断。
&也许人们并不太知道,在汉代的时候,就连董卓、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都曾盗掘过墓葬。汉代末年,军阀横行,陇西军阀董卓率军东进洛阳,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盗掘洛阳诸帝陵,盗去陵中珍宝,西逃长安。董卓是汉代历史上第一个盗墓的大军阀。
&此风一开,军阀竞相仿效,盗墓之事接踵而来,就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毫不例外。他曾亲率士卒盗墓,掠取金宝(《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袁绍发檄州郡,数曹操罪道:&梁孝王,先帝母弟,&&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掠)取金宝。&)。他的部将发冢者更是大有人在(《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郝昭说:&吾数发土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
&唐代开始的&依山为陵&,既是出于风水的考虑,也是为了防止陵墓的被盗掘。比如说,唐太宗的昭陵南面为悬崖峭壁,修筑时&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通至墓门,埋葬之后,又将栈道拆掉,一无形迹,&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可见为了使&奸盗息心&,当时人们煞费了一番苦心。
&另外,为了防止盗贼侵入,陵墓墓道全部用青石条填封,并用铁铅灌缝,砌封得相当坚固。唐代的桥陵、昭陵、乾陵大体都是这样。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没有能逃脱五代时期的大军阀温韬之手,温韬盗掘唐昭陵,尽得其中宝物。
&秦王陵的盗掘者,无疑是奔财而来的。从夫人墓中有不少耳室、小龛来看,随葬品当不在少数,而且质量相当高。夫妻俩原本打算在阴间继续享用,没曾想到盗墓贼的光顾,使他们最后的愿望也没有能够实现。
&(一)石象众生,华表居中&&独一无二的神道
&(二)气势恢宏,巍峨高大&&保存完好的端门
&(三)构图严谨,雕刻细腻&&叹为观止的砖雕
&(四)笃信神佑,一心向佛&&躬亲礼佛的物证
&(五)盝形顶盖,云纹缠绕&&扑朔迷离的石函
&(六)线刻四神,楷书志文&&没有盖铭的墓志
&&(一)石象众生,华表居中&&&&独一无二的神道
&神道,即墓前的道路。墓前开道,立石望柱(即华表)作为标志,谓之神道。
&李茂贞及其夫人墓上的神道由文武官、动物、石望柱(华表)等组成,位于两墓的中央,即两墓共用一个神道,石象生中的文武官东西两排均有分布,不像有的陵墓前神道,文武官分别置于左右两侧。更为奇怪的是华表立在神道中央。
李茂贞及其夫人墓是按&同茔不同穴&的帝后墓的形式合葬的。李茂贞墓位于陵园的东部,夫人墓位于陵园的西部。两墓南端共用一个神道。&
神道两侧的石造像
&唐末五代地方藩镇的墓中,几乎不见带有神道。如彬县冯晖墓、河北保定王处置墓前均无神道。
&据研究,唐陵陪冢的等级即陵和墓在长短上的差异,以墓道至前甬道这一段最为显著,因而天井、过洞数量的多寡与墓斜度的缓陡等也有很大不同,最为明显的区别还在于陵园部署。除陵比墓的范围要大以外,懿德太子&号墓为陵&、章怀太子则是以雍王礼迁于乾陵陪葬,故&雍墓不称陵&。而懿德太子陵前石刻有石狮一对、石人二对、华表一对,永泰公主墓前有石狮一对、石人二对、华表一对。而章怀太子墓石刻仅有石羊一对。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以卫耳。&(《封氏闻见记》卷六。)可见石羊、石虎是人臣墓的标志(韩伟:《谈章怀、懿德两墓的形制等于问题》,《文物》1972年7期。)。&
&李茂贞及其夫人墓上的神道既有表示人臣墓的石羊、石虎、石人,也有表示帝王陵的石马、华表。可见其既不是按人臣墓、也不是按帝王墓建造的。而且,两墓共用一个神道,华表立在神道中央。
&两座墓共用一个神道,华表立在神道中央,既不是按人臣墓,也不是按帝王墓建造。构成了李茂贞及其夫人墓神道最大的三个特点。自然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神道。
(二)气势恢宏,巍峨高大&&&&保存完好的端门
&端门正面向南,背朝墓室,为一砖砌仿木结构建筑,两侧与墓道壁紧密相连,通高7 米多。气势恢宏,巍峨高大。下部巨石填塞门洞,犬牙交错,给人以沉稳坚固之感,两侧砖砌倚柱,圆硕粗壮,与巨石截然不同,从粗线条的粗加工灰褐色巨石,一下过渡到朱砂重涂的砖柱,纵横交错,交相呼应,使粗犷与细腻之美,水乳交融。上部的仿木砖砌建筑,逐层抬高,逐层向北递缩,给人以视觉上的变化,而那些繁缛的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制作精巧的窃曲栏板、美仑美奂的两厢砖雕大门&&循序渐上,层层叠演,无一不显示了超凡的建筑构思与制作工艺。勾栏飞凌,势若翔云,上部高耸,以象天汉。
&以其建筑布局,自下而上,可分三层:
&第一层是端门最下面一层的结构,由台阶、石封门、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以及梁架、屋顶等各部分组成。除封门采用石材外,其余部分皆以各种形制的泥质灰陶构件构成。
&&第二层的基础建在第一层的正脊的北面平台上。由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勾栏栏板、栏杆等几部分构成。正面建筑因整体向北收缩并变窄,左右两侧于墓道土圹之间形成间隙,故而自正面结构向两侧钝角斜出二砖壁,斜壁以15层条砖错缝顺铺叠砌,垂面砖体裸露无饰,砖间以细泥合缝。
&&第三层是端门整体建筑的最高一层,中心建筑建在第二层勾栏飞阁屋顶之上。大平板方砖构成的第二层屋顶平行展开,恰成第三层建筑的地平,其整体建筑向北退缩,于屋前形成一道宽平的台面。两侧斜壁上又分别建有东西两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层东、西两斜面的墙壁上,布以东西两厢的建筑格局,皆呈三柱两开间,各有一门、一窗。整体下部以一层平板砖出跳平铺,构成地面,使两厢整体突出墙面,有凌空之势。
&&东厢门于右,西厢门于左,皆与正面墙壁相接,二门式样虽不相同,却均为一大方板砖高浮雕烧制而成,由上额、门额、立颊、板门、门槛、门砧、门簪等部分构成。门簪5枚,呈菱形,等距离均匀分布于宽门额之上。板门两扇,上各以较深的阴线刻出5排6枚圆形门泡饰,上轴处各刻有一长条圆角护枢包片装饰。门槛宽高。西厢板门一扇紧闭,一扇微启,一侍女半身俏立于微启的门间,作探身张望状;东厢板门两扇半开,一女手持拂尘,端立门间。
&李茂贞夫人墓有这么高大的端门,是我们这些当年参加考古发掘的人没有想到的。
(三)构图严谨,雕刻细腻&&&&叹为观止的砖雕
&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景的&散乐&、出行等场面,大部分都用陶俑、线刻和壁画的形式,很少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李茂贞夫人墓发现的&散乐&、&妇人启门&装饰、担子图、瑞鸟衔草图(鸳鸯牡丹)、驾鹤西游图、胡人牵驼、汉人牵马等砖雕作品,为研究我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根据考古发现,雕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画像砖,是用于墓室装饰的最主要的作品形式,不仅精品众多,而且分布广,数量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汉画像石中还出现了一些高浮雕透雕作品(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4期;《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年)。神木大保当所有画像石在制作时都对画像物像以外的部分作了减地处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
&&隋唐时期墓室中高浮雕作品发现不多,是阴线刻艺术发达的时期。
&&五代时期墓室中高浮雕作品明显增多,最有代表的是成都前蜀永陵王建墓(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4年)、河北王处直墓。南方王建墓和北方王处直墓的石雕作品可以说五十代十国时期石雕艺术的代表作。王建墓主要是中室石棺床四周壶门内之伎乐雕像和两旁的十二神雕像,以及后室石床和上面的王建石雕像。王处直墓前室生肖及人物浮雕无论人物还是生肖都雕刻得形神俱备,尤其生肖动物,刻画入微,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其各自的神韵。志盖上的四神浮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后室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景的&散乐&、&奉侍&仕妇女群雕的出土,在我国考古发现中更是弥足珍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五代王处直墓》,文物出版社,1998年。)。
&&与王建、王处直墓多用高浮雕石刻不同的是,李茂贞夫人墓发现的&散乐&、&妇人启门&装饰、轿(担)子图、鸳鸯牡丹(瑞鸟衔草图)、驾鹤西游图、胡人牵驼、汉人牵马等浮雕作品,均为砖质。这一点与冯晖墓却极为接近。
&李茂贞夫人墓砖雕位于端门、庭院、壁龛、后甬道。
&端门、庭院及后甬道清理出的彩绘浮雕砖共72块,构成完整图案37幅。一般2块砖上下拼合,形成一图,少者一砖一图,多者6块砖构成一幅完整图案。
&&从浮雕砖的制作工艺看,先制成较厚的砖坯,在砖坯未干时,以锐利器具雕成,晾干后,入窑焙烧,打磨之后,再浓笔重彩涂绘。
李茂贞夫人墓(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砖雕大致位于端门、庭院、壁龛、后甬道,清理出的彩绘浮雕砖共72块,构成完整图案37幅。一般2块砖上下拼合,形成一图,少者一砖一图,多者6块砖构成一幅完整图案。
&&&&&& 现分为四类介绍如下:
(1)幽美的妇人题材
&&&&&& 鸳鸯牡丹图:位于李茂贞夫人墓庭院东西廊壁。东西原各有8幅,呈&一&字排开。图案内容、色彩均相同,但在表现的细部如鸳鸯羽翅、足等部位有一定的区别,这也说明虽有16幅相同内容图案的砖雕,却并未采用一模范制的技法。
&&&&&& 中心图案为两只首首相对的鸳鸯,鸳鸯曲颈昂首,翅羽舒展,尾若绽开的花朵,口衔向上伸出的硕大缠枝牡丹。
&妇人启门饰图有二幅,分别位于端门第三层东西厢。
西厢妇人启门图:位于端门第三层西厢。由一块方砖高浮雕刻制而成整体图案为板门一通,上绘朱红。右侧门扇紧闭,左侧微启,有一妇人半身俏立于微启的门间,另半身藏于右侧门扇后,作探身张望状。神态恬静、闲适。
东厢妇人启门图:
位于端门第三层东厢。结构与西厢相同,唯板门2扇半开,一妇人端立正中。神态恭顺、端庄。
端门东西两侧的妇人启门饰图,两两相对,一为开门的图像,似为迎客状;一为关门的图像,似为送客状。
拍板为节乐之器,系胡乐。抱拍板者头戴黑色幞头,身着红色圆领窄袖束腰开胯长服,足蹬乌皮靴。左脚平实着地,右脚脚尖着地。左臂部分残缺,右臂于胸前夹抱拍板。面容丰腴,平静祥和。
拍毛员鼓者
毛员鼓为一种腰鼓。拍鼓者头戴黑色幞头,外着红色圆领窄袖束腰开胯长服,足蹬乌皮靴。左脚迈步于前,右脚抬起,脚尖着地,作侧向迈步状。毛员鼓横置腰间,右肩有系鼓的宽长佩带。右手抬起,左手藏于毛员鼓之左侧。面部丰圆,神情静穆。
击鸡娄鼓者
鼓形束腰,两端大而中间小,鼓面边棱有缝扎鼓皮而形成的整齐花边。击鼓者头戴黑色幞头,外着红色圆领开胯长服,足蹬黑色尖头履。左脚抬起侧向迈出,右脚托后,脚尖着地。左手于腋下挟鼓,右手于胸前立持鼓杖。头部微向左侧倾,形体协调,动作自然流畅,超然沉醉于音乐之中。
持笛者头戴黑色幞头,外着红色圆领窄袖束腰开胯长服,足蹬尖头履。左脚侧向迈步于前,右脚脚尖着地。双手于胸前把握笛一根。操笛者头微微向左倾斜,面容丰腴,粉面红唇,黑眉稍平。表情凝思庄重,似正侧耳聆听。
箫为管乐器,吹箫者头戴黑色幞头,外着红色圆领窄袖开胯及脚长袍,右脚侧向迈出,脚尖微翘,似在和着音乐打拍,左脚足尖微露。吹箫者粉面朱唇,头微前倾,腰身稍屈,两臂抬起,双手把箫,右手前左手后,箫端抵唇作吹奏状。神态怡然,陶醉其中。
琵琶乃弦乐之一,隋唐年间盛极一时,当时诗人多有诗篇涉及,尤以白居易为甚,不胜枚举。
弹拨者头戴黑色幞头,外着红色圆领窄袖开胯及脚长袍,两侧开衩处飘露内着的白色过膝袍服下摆衣褶,足蹬乌皮靴。右脚侧向迈出,左脚微露,足尖着地。右肩有宽带系琵琶于胸前,左手于琵琶颈间握持按弦,右手握长方形拨片,款款弹拨,神情专注,动作自如流畅。
击羯(jie)鼓者
羯鼓是唐代重要乐器之一,唐玄宗称其为八音之领袖。击鼓者头戴黑色幞头,外着红色圆领窄袖开胯及脚长袍,左足尖微露。击鼓者面容丰腴,头部微微前伸,腰稍稍屈躬,立于羯鼓之后,两臂抬起,双手各握一鼓杖,作敲击状,神态凝重,全神贯注,动作极为和谐。
头带黑色幞头,外着红色圆领窄袖开胯长袍,右脚侧向迈出,左脚仅露脚尖,双手于胸前拍板,拍板有6页,应属小拍板。叩拍板者低眉顺目,粉面红唇,体态优雅,手握拍板张开,似正拍板以和音乐的节奏。形神兼备,呼之可出。
&&& 李茂贞夫人墓的砖雕伎乐图位于后甬道的东西两壁,乐舞人员组成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无胡人。
&&&&&& 李茂贞夫人墓砖雕乐伎图,雕刻手法娴熟,线条流畅,彩绘浓烈,既把舞者的神情、演奏者的专注,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出来,又生动传神的刻画出散乐演奏的热闹场面。真可谓一千多年前的地下乐队。
(3)胡汉之间的物证
&&&&&& 李茂贞夫人墓庭院的东西耳室分别汉人牵马与胡人牵驼图。
&&&&&& 胡人牵驼图:位于西耳室南壁,由4块砖拼接而成。
&&&&&& 牵驼者为胡人形象面容谦和,体态矫健。骆驼神态恭顺,体格壮硕,四蹄动姿和谐优美,细部刻画极为精致。整体图案色彩搭配简单明快,牵驼者轻提缰绳,缰绳中部自然下垂弯曲,显得不着一丝蛮力。骆驼俊美,步履轻盈,人、驼步调一致,动感跃然壁上,观之使人仿佛可以嗅到遥远的西域气息。
胡人持仗牵驼图:西耳室北壁,由4块砖拼接而成。
&&&&&& 整体图案色彩简单明快,与南壁图案白、红两色相反对比搭配。持仗胡人,表情严肃,神态庄重,步履沉稳。骆驼装饰华丽,披毯纹饰精细,覆盖高耸的驼背所驮宝物使人不禁浮想联翩。
唐代我国与中亚交往频繁,其胡人入居长安者甚多。胡人牵驼图当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反映。
汉人牵马图:庭院东耳室南壁。由4块砖拼接而成。
&&& 整幅图案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马夫身体粗壮,侧身用力,骏马提蹄,作正要迈步状,动、静结合,表现了马夫牵动骏马起步的瞬间状态,形神兼备,生动传神,呼之可出。
胡人牵驼与汉人牵马图位于同一墓室,是胡汉文化交流的最直接反映。
(4)八抬大轿的再现
李茂贞夫人墓室庭院的东西两壁分别有二人和八人抬轿图砖雕。
&&&&&& 二人轿子图(又称担子图):位于李茂贞夫人墓庭院东壁。由4块方砖&田&字形拼接而成。图案为二人肩抬轿子一顶,前后各一人面向北,整体图案雕刻细腻,构图颇具匠心,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色彩饱满、鲜艳,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 & &八人轿子图:位于李茂贞夫人墓庭院西壁。
& & &图案为8人肩抬轿子一顶,由6块砖接续而成。轿子前后各四人,面向南。整体图案结构紧凑,轿夫身体健壮,动作协调,面部表情平和庄重。衣褶虽然厚重,但袍服下摆的弧线摆动却并不使人感到臃肿僵硬,配以撩开的大步,使得整体图案动感十足。后排的四位轿夫,虽只将头部稍稍露处,但却使雕刻者于平面尽显立体的高超技艺跃然壁上。轿体制作极为精致,连抬杠亦制成龙首,显然非一般达官贵人可乘。整体图案雕刻细腻,构图颇具匠心,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色彩饱满、鲜艳,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担子图曾在礼泉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的壁画中有过发现,位于墓道东壁,四人肩扛一乘仿建筑形式的担子,前后各二人。由于此图的发现,证明了过去发现于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有类似的担子图,轿夫似为八人。
& &&据文献记载,唐代的轿有&担&与&兜笼&两种,担较大,专为朝庭命妇所乘坐,王公将相皆乘马。到唐文宗开成末年,才准宰相、尚书令等&疾病许乘担&。
&&&李茂贞夫人墓的八人担子图,当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八人担子图,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八抬大轿吧。
&&&李茂贞夫人墓发现的&散乐&图、&妇人启门&图、轿子(担子)图、鸳鸯牡丹(瑞鸟衔草)图、驾鹤西游图、胡人牵驼图、汉人牵马图等砖雕作品,为研究我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总之,李茂贞及其夫人的墓葬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承前&&封土为陵、依山为陵、斜坡墓道、墓室砖石混用。启后&&仿木结构砖砌端门、砖雕与壁画混用、多龛、端门+庭院+前堂+后室的多墓室结构、穹窿顶无壁画。同时,僭越墓制,表现在墓葬结构及其神道既不是按人臣墓、也不是按帝王墓建造的,与同时期的同类人物比较,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四)笃信神佑,一心向佛&&&&躬亲礼佛的物证
&经幢,中国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代初年,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后转衰,但到明清时仍有雕造。
&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于佛前建之。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告天帝,若将该经书写在幢上,则幢影映在人身上即可不为罪垢染污。因此,佛教信徒多建幢以作功德。初唐时期,开始用石刻模拟丝帛的幢,现存最早的纪年经幢,是陕西富平的永昌元年(689年)八月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经幢,一般可分为座、身、顶等三个部分,都是分别雕刻,雕刻好后再累建成整体的。幢座多是覆莲状,下设须弥座。幢身呈柱状,多作八面体,上刻经文或佛像。有的幢身又分为若干段,上面的柱径小于下面的柱径,中间用大于柱径的宝盖相隔。盖上一般刻有模拟丝织品的垂幔、飘带、花绳等图案。幢顶一般刻成仿朩构建筑的攒尖顶,顶端托有宝珠。幢体上所刻佛经,主要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少数刻心经、楞严经等。刻经所用文字一般为汉字,个别的有用少数民族文字的。
&&李茂贞陵园出土的经幢,是难得的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的珍贵文物。
&说到佛事,不能不说法门寺,说到法门寺,又不能不说秦王李茂贞。
从901年到922年的20年间,李茂贞对法门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修复,其修复面之广、工程量之大、投入资金之巨、花费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901年,唐昭宗下诏封李茂贞为&岐王&,并加封&守尚书令&。这是自唐太宗李世民以来,第一次以此高官授予外戚,&尚书令&位居百官之首,权倾朝野。
&当年即天复元年(901年),李茂贞就给法门寺进行了捐赠,施相轮塔心樘柱方一条。
&轮相又称&九重轮相&,置于法门寺宝塔塔顶之上,高大的竖杆上套九个圆盘,奇特而别致。唐时,法门寺塔高约三丈。塔心堂柱为塔的中坚,高应在三丈开外,径为一尺。李茂贞捐这样大的一根圆木,其价值可想而知。
&天复十二年(912年),绕法门寺塔修复阶舍28间。
&天复十四年(914年),修复寺宇18间、两天王像两铺,塑42尊圣贤菩萨,画西天20祖,兼题传法记及诸功德,并皆彩绘毕。
&天复十七年(917年),造八面铜炉等,并于塔内外塑功德八龙王。
&天复十九年(919年)至二十年(920年),盖造护蓝墙舍400余间,及甃塔庭两廊讲所等。
&天复十九年(919年)、二十年(920年)四月八日佛诞节,派遣功德使李继潜等,分两次施梵夹《金刚经》一万卷,十万僧众受持于塔前。
&天复二十年(920年)开始,修塔上层绿琉璃筒瓦,历三年而竣工,达到了&穷华极丽,尽妙罄能,斧斤不辍于斯须,绳墨无亏于分寸&之佳境。
&不仅如此,李茂贞还于军政百忙中,&昼夜精勤,躬亲善葺,不坠祗园之教,普传贝叶之文。&法门寺俨然已成李茂贞&秦国&的&国寺&。
&&李茂贞礼佛,于诸史均无所见,墓志中也没有涉及,墓中随葬品也几盗一空。但墓道地面发现的陶经幢残片、浮雕有力士、天王的石柱础、石雕莲花座、刻有汉梵两种文字的石经幢以及陶佛像等佛教题材的器物,无不透出他崇法礼佛的一面。
&石函,通俗的说就是一个石合子或石匣子。
&李茂贞夫人墓出土的石函为青灰色石灰岩,长方形盝顶盖,盖下内凹。长方形箱体,子母口,竖直腹,直底座部稍外扩。盖顶部细线刻有牡丹花纹,四面斜刹刻有云纹,腹部刻较模糊云纹。通高26.4,盖长48、高35、宽12,座长47、宽34.5、高15厘米。
&&日,在发掘李茂贞夫人刘氏墓的前甬道时,被淤泥所覆盖的这一个石函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兴趣。
&&由于当时发掘工作还在继续,现场更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技术措施,就没有打开石函。但消息还是走露了出去,石函里面是什么,想探知究竟的人很多,一时间众说纷纭。
&&有人说由于李茂贞夫妇一生笃信佛教,在近20年的时间里,曾多次修复法门寺,使得历经唐武宗&会昌法难&以及唐末战乱中已渐趋萧条、破败的法门寺焕然一新。由法门寺而联想到佛指舍利,联想到唐末僖宗的迎佛骨,内置之物是否与法门寺之物有关?
&&也有人说内置的可能是哀册。古代帝王死后,将遣葬日举行&遣奠&时所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刻于册上,埋入陵中,称为衷册。一般将其置于合子内或匣子内。五代时期的四川成都王建墓(又称永陵)曾出土过玉质的衷册和谥册各一副。
&&也有人说内置的可能是后晋高祖御赐之物。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李茂贞夫人进封为秦国太夫人,五年(940年)加号&秦国贤德太夫人&,内置之物可能与此次晋封有关。
&&更有人说,由于李茂贞养子温韬盗掘唐陵,尽得其中宝物,是否为温韬所献的稀世珍宝?&&
&&从日发现后,因种种原因,石函一直未能开启,谜团始终困惑着关心的人们。
终于有那么一天,关心者耐不住寂寞了。
日,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的考古人员,在市文物局的领导、组织和有关方面的配合下,在修复开放后的大唐秦王陵的大殿,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试开启石函仪式。
为了让大家对李茂贞、对唐末五代的历史、对其它地方出土的石函有一个比较,还特别邀请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王世平先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林先生作为嘉宾,现场解读石函背后的故事。
&宝鸡日报、宝鸡电视台、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等省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急中生智,因陋就简,用手机将信号传到广播电台,一下子变成了现场直播。有热心观众还打电话进来,与专家进行空中交流。
&&当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打开石函的盖子后,盖与口之间有因淤积而成的细土呈层状,拨开石函上的层状淤土的一个小角,可见到锈蚀的铁状物,在仔细剔除淤土的过程中,发现有朱红色,考虑到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石函开启的工作就又停了下来。
&&本想这一次能够看到&庐山&真面目,没想到它还是遮遮掩掩,不愿让人看到它的本来面目。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要想知道石函内究竟有什么,只有等待&&
时间不知不觉又到了2005年4月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将石函送到了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请文物保护专家揭开石函的神秘面纱。
&一个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实摆在了大家的面前,石函中仅有一块铁板,在强大的X光面前,锈蚀严重的铁板,竟然&脸&不变色,毫无向世人表示它辉煌一面的迹象。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考古工作者傻眼了,怎么会是这样呢?旧的谜团没有解开,新的谜雾又扑面而来,做这么大而且相当精致的一个石函,就是为了放一块锈迹斑斑的铁板?不可思议,实在是不可思议&&
&&于是乎,有人说,也许它就是丹书铁券。
&铁券,民间称之为&免死牌&,是帝王颁赐给有功之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铁契,换句话说,它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为了防止伪造,一般分为左右两块,左半部颁给良将功臣,右半部藏于皇宫内府。如功臣或其后代犯罪,则取券合之,推念其功,予以赦减。以铁铸成,便于久存。
&&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十一月,诏令王行瑜为太师,赐号为尚父,仍赐给铁券(《旧唐书&本纪卷二十上》)。史书中没有见到皇上赐给李茂贞或其夫人铁券之类的记述,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么,它不是铁券,又会是什么呢?&&
(六)线刻四神,楷书志文&&&&没有盖铭的墓志
&墓志,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上面记有死者的姓名、籍贯和生平事迹,可作为历史资料,补充史书的不足,同时也是墓葬断代的证据。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成为定制,志石多呈方形,志盖多呈盝顶形。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墓志盖在南北朝时期尚不普遍,隋唐以后,志盖相合,遂成定制。
&&墓志铭,是一种文体名。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隋唐以后,志文的内容也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文体,志多用散文首先记述死者姓名、籍贯、家世谱系;再记述其生平事迹,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其卒葬年月及其葬地。铭,则是指用四字韵文来概括全篇,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悼念之词。
&&南北朝至隋的墓志上皆不署撰者书者姓名,唐代以后才在志文标题下署撰者书者姓名和官衔。
&&李茂贞墓出土墓志一合,青石质。
&墓志盖,方形盝顶。边长84、厚18厘米。盖顶方形四边线刻变体牡丹花,四角线刻方形十字团花,中部空缺,未篆刻阴文。盖四斜面线刻四神图像。四神图像周围祥云缭绕,青龙,体披鳞甲,屈躯利爪,足踏祥云,作奔腾状;白虎,长毛飘逸,阔嘴露齿,作飞跃状;朱雀,凤头尖喙,踏云展翅;玄武,蛇缠龟体,两首对望。
&&墓志石,正方形。边长84、厚18厘米。四侧面线刻十二神像。十二神像均戴高冠,着宽袖长袍,持笏站立。每侧面线刻三神像,两边线刻长条形卷云纹,中间线刻长条形竹笋状纹间隔。志文行楷、间隔少量草书,共33行,满行39字,实有1116字。志文结构严谨,书写飘逸流畅,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首行题:&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撰文&凤翔节度推官朝议大夫前守尚书礼部郎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薛光序撰&。
&李茂贞墓志与众不同的是,墓志盖上没有铭文,其夫人的墓志上还镌刻有&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志铭&12个字,李茂贞本人的墓志上却什么也没有写,不能不让人猜测其中的原由。
&有人说,李茂贞在学武则天立在乾陵前立的无字碑,自己的墓志盖上什么也不用写。
&也有人说,李茂贞死得太突然,时间仓促,来不及在盖上镌刻铭文。
&还有人说,李茂贞是一个重实际的人,就像他以妻为皇后,自己却不称帝一样,镌刻墓志也一样,只注重实质的内容,不注重盖上的铭文。
&更有人说&&&
&一、大唐秦王陵的主人是李世贞及夫人
&二、大唐秦王陵的陵园是以李茂贞墓居东、夫人墓居西分布布局的
&三、大唐秦王陵看点主要有:
&(一)独一无二的神道
&(二)保存完好的端门
&(三)构图严谨的砖雕
&(四)躬亲礼佛的物证
&(五)扑朔迷离的石函
&(六)没有盖铭的墓志
&四、可以得到的体会:
&&(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____形制、壁画与砖雕
&(二)文化的互鉴与交融____佛教、道教;胡人、汉人
&(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____法门寺维修他杀人如&&&& 麻,却又一心向佛,多次出资修建法门寺;
&(四)称帝与不当皇帝的困惑____他动辄称兵于京师,劫驾于宫阙,惊掠市坊,逼杀大臣,封王拜相,几度使京城长安变为废墟,却又一心拥护唐王朝,&不改二十年之正朔&。
&(五)从盛到衰的教训____长安的都城地位不保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 电话: (传真) E-mail: 通讯地址:宝鸡市红旗路47号3楼 邮编:721000 陕ICP备号-1 技术支持:陕西百事联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陕西省宝鸡市红旗路47号3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唐秦王词话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