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游戏里面能雇佣兵vr游戏人叫瘾君子

当前位置:&&&&&&&&&&&& 饥荒怎么雇佣猪人二师兄
饥荒怎么雇佣猪人二师兄
在《》游戏中,有一个角色叫猪人二师兄,此角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伙伴,玩家们可以雇佣他给他食物他就会任劳任怨的帮你做事,那么二师兄猪人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游戏城小编就把二师兄的三个作用解析分享给大家。有兴趣的玩家来了解一下吧。在《饥荒》游戏中的二师兄是指猪人,每个猪屋里都生活着一个猪民,他们属于中立生物,如果你攻击他,就会受到群起反击,但如果你给他们肉,就可以赢得他的信任跟随你两天。猪人是中立动物,给肉会跟随玩家,给花果会拉便便。我们可以给它一块怪物肉,让它跟随打怪,砍树。利用方法1.我们可以把猪人带到到沼泽地。让它和鱼人碰面(因为猪人和鱼人是对立阵营它们一见面就会主动攻击)接下来就在旁边看戏打完了我们就收场。利用方法2.我们可以带猪人去打蜘蛛和树人(猪人和蜘蛛树人是死敌)同样在旁边看戏打完收场。利用方法3.注意接下来的方法是个冒险的方法:我们先把不要的果子,花扔在地上,然后喂猪人吃4块怪物肉让他变身,变成疯猪~!(疯猪的属性比一般猪人高,
但好杀多了第一是它变身过程中有很大的僵持,第二是它不会走位。)疯猪会无间隔吃地上的食物,吃到花果一样会拉便便。利用好这个疯猪就是一个大便制造机!好了,以上就是《饥荒》游戏中雇佣猪人二师兄及其作用分享了,希望对各位玩家有所帮助,祝游戏愉快。
手机游戏推荐
相关攻略 17:57 17:42 17:20 17:46 09:58 17:38
相关问答相关补丁
本类最新更新 12345678910
热门动作冒险推荐星级:推荐星级:推荐星级:推荐星级:推荐星级:《游戏规则——瘾君子》:每个人都是瘾君子——自序
《游戏规则——瘾君子》:每个人都是瘾君子——自序每个人都是瘾君子——自序首先,我把《游戏规则——瘾君子》视为一种人类学的努力,我把《游戏规则——瘾君子》归类为人类学思考和观察。当然,《游戏规则——瘾君子》和人们对于人类学给人的第一联想并不符合,它不是“田野考察”——对原始部落的着迷,而是从现代社会、生活中发现人类的行为规律。这就不得不提到三本书:一本是人类学家莫里斯的《裸猿》;一本是中国学者、历史学家吴思的《潜规则》;一本是西班牙人哈乌雷吉的《游戏规则——部落情感》。而吴思我们也可以把他看做是社会学家——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潜规则;《潜规则》也被当作是对中国历史及其游戏规则的真实描述”。在我看来,这中国二字实在是小看了吴思——这既是中国人的一种自大:以为自己就是世界,又是中国人的一种可怜和可悲——在世界思想、学术舞台上有一种抬不起头来的感觉。因为“潜规则”是一种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考察——这意味着适合对人类的描述,而非仅限于中国。而莫里斯除了指出人类不过是没有毛的猿之外,也观察到了人类还是游戏猿——而游戏必有游戏规则——对后者莫里斯贡献不大。对游戏规则有贡献的,在当代学者中,我首推哈乌雷吉及其《游戏规则——部落情感》。人类作为游戏猿,这一点毋庸置疑;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潜规则同样确凿;人有自我及其自诩——这不仅是部落游戏的规则(文化和道德),也是个体之间的游戏规则。然而,以上三本伟大著作显然不足以述尽人类之全貌——而我们将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未曾有过的考察人类的、新的、独特的视野,并阐述一种新的发现,即人类行为的“匮乏与依赖原则”——与盛名天下的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甚至相左。而在学术界也有一种潜规则,那就是,相信规律之外还有、另有规律——正是在这种执着中,人类的思想得以冲破原教旨主义以及历史权威的桎梏继续发展。经过二十几年的思考与观察及研究,我们日益能证明、表明,“匮乏与依赖原则”是人类的游戏规则以及行为规律——比如成瘾与过誉。匮乏与依赖——首先是瘾的本质;成瘾,服从“匮乏与依赖原则”。问题在于,实际上人类行为具有、遵循“匮乏原则”——无论是自发的生理上的还是主动或被动的心理上的——都有匮乏的推力,或者说原动力、内驱力——这不会,也不能颠覆精神分析,但是却比精神分析看得更细、更本质、更透彻。如果说原动力或内驱力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性的、原始的、最初的、最深的动机,那么原动力或内驱力本身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服从“匮乏与依赖机制”——这貌似对精神分析的反驳,但实际上挽救了精神分析。在这里,我首先要申明:“匮乏与依赖”是一个词,相当于吴思所谓杜撰的“潜规则”。第一部:日常生活“比基尼效应”这里的“比基尼效应”是对过去的“比基尼效应”的最新诠释——所谓的“比基尼效应”是指:“每个人都知道它维系的是什么,但每个人都希望它维系不住。”那么“比基尼效应”是一种什么效应呢?我们认为,“比基尼效应”就是一种瘾;一种临阵“匮乏与依赖”,或者说情景“匮乏与依赖”。举例1:一部电视连续剧利用的实际上就是“比基尼效应”。你觉得很莫名其妙,就是会追着一部电视连续剧看——这就是一种“比基尼效应”;举例2:现实生活中,许多痴情或苦恋,也是一种“比基尼效应”——使然,你知道即便是比基尼掉落,如你所愿,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脑袋轰的一下,或者大失所望,但问题是,你就是要那种轰的一下的感觉,甚至等着大失所望兑现。尤其是,这种轰的一下的感觉以及大失所望的兑现是不遵循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的,而是遵循“匮乏与依赖原则”的。苦恋就是如此——他(她)追求那种轰的一下的绝望感,但未必被它击倒,甚至继续纠缠。而在人们的行为中,一些“快乐原则”不能解释的,解释不了的,脱离“快乐原则”的,“匮乏与依赖原则”就很能解释——因为快乐原则之外还有其它原则,包括“匮乏与依赖”。
人最容易动情的七个时刻:黄昏、午夜、节前、酒后、旅途、困境、别离——有人介绍了人最容易动情,甚至要小心的四个时刻,我把它改为了七个。所谓“人最容易动情的七个时刻”,其实无非就是容易诱发“性瘾”(情欲或性欲)的时刻,这个时刻是“比基尼效应”另外一种形式的再现。如果说“人是一种奇妙的生物,无法解释自己,更不能控制自己。尤其是受过一点挫折,品尝到一点人生况味的孤男寡女们,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他们暂时漂泊的滚滚红尘里”——如果说这是一种临时的、短暂的空虚与孤寂——容易诱发情欲,那么还一种根本的空虚与孤寂,那就是“存在的空虚”与“生命意义的荒诞”——作为匮乏,使我们落入性欲或情欲的圈套,或者说陷阱——以抹平原始的匮乏:心灵凹坑。在恋爱中,有一种常见的挖坑行为与心理学指导——钻的就是我们心灵上的“匮乏与依赖“这个空子。由于”匮乏与依赖“是一种心灵与行为的机制,所以”挖坑”屡试屡爽——进了恋爱“教科书”。而“挖坑”,甚至政治游戏中都被娴熟的运用(参见《硬球——政治是这样玩的》)。“孤鸟的黄昏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刻,落霞晚照、倦鸟归巢,乡间的袅袅炊烟和都市里璀璨的华灯,各自招徕着不同的羁旅游魂。”这也是一个“比基尼效应”生效的时刻——原始的、历史的、现实的空虚汇聚,假如这个时候有一根火柴,甚至哪怕是湿的,都足以点亮我们的情欲------然后,就是老掉牙的信誓旦旦的转瞬即逝以及对携子之手的承诺的耿耿于怀——的冲突。其实,还有一点不可否认,所谓爱情,同样是机遇、邂逅的产物——起码和日久生情并驾齐驱——所以怀疑也只能是将信将疑;排斥或者迷信“孤鸟的黄昏之恋”都是心有戚戚。因此,“孤鸟的黄昏”不能成为某种警示——小心掉入这个坑,这样的陷阱。“单身的午夜单身的人最恐惧这种时候,一切劳碌都平息下来,所有的纷扰都隐退了,剩下的只有一个凄凉的自己,他们无法给自己一个明确的交代:去哪儿?找谁?干嘛?外边的夜生活越是婀娜多姿、仪态万方,他们越觉得孤独冷落。 我有位婚姻不幸的同学,曾红着眼圈告诉我:天一黑,我就害怕。 凄凄惶惶地,找不到归宿。‘这时候,脑子一热,就可能做点‘出格’儿的’”。这种心态就很像“比基尼效应”了——明知------但是------
“午夜一切都睡了,万籁俱寂,世界上只有自己的灵魂清醒着。睡吧,难以安寝,往往是“无眠犹抱枕”,或者“替人垂泪到天明”。玩吧,可得片刻轻松,酒精可以麻醉肢体,却不能麻醉心灵。
天黑着,宇宙洪荒之间,只有你,独自品尝被幽囚、被放逐、没有知音也没有未来的苦楚。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格言再次印证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滋味。这时候,万不可慌不择路。可是,假如已经慌了,还不知道择路,快跑,那不就是等死吗?而人是很不容易理解乃至谅解人的,甚至是不愿意理解和谅解——追求的是一种“你低他高”,对人的真实处境其实并不关心。而我们不过是对慌不择路有一种恻隐之心。“节前花花公子徐志摩很善于和漂亮女人打交道。他跟陆小曼处在私密状态时,就曾致信宽慰,大意是情人之间最难度过的就是传统节日,这时候,不得不分离,不得不把自己的身份和感情隐藏在黑影里。犹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前边的乐句越华丽,后边的感受就越悲凉。又像朱自清散文里的感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种时候,容易出事啊。其实,这也等于说容易有事——为什么容易呢?因为人是服从“匮乏与依赖”的原则的——问题仅在于匮乏的程度,如果饥渴难以抵挡,那么我们就会不惜饮鸩止渴。 在心理治疗上有一种谈话疗法。在我来了,理解,同样是一种治疗——但不能治愈,甚至原来就无法治愈,也不该治愈——治疗,很可能演变为过度治疗。能感觉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起码证明你还活着——还知道自己的匮乏。“酒后非常理解古人为什么讲究‘慎独’,也就是说,正人君子和势利小人同样是血肉之驱”。众所周知,酒精是一种加速——快乐的或者抑郁的,所以“借酒浇愁,愁更愁”,当然也加剧“匮乏与依赖”。酒后,是一种难以驾驭的清醒或理智——想到那个人,越来越想,其实是想到什么就越来越想,如果是开车则越开越快——但心里知道危险,就是控制不住。而在心理上,加速等于加剧:一方面是尽兴;另一方面就是难以延迟满足。如果是缺一个人,那么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他(她),甚至守在他(她)的窗下、门前。但是,坊间的一句话足以聊以自慰:你不醉,我没机会;我不醉,你没机会;我们都不醉,街边没人睡。
苦恋就是如此——他(她)追求那种轰的一下的绝望感,但未必被它击倒,甚至继续纠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她)还“匮乏与依赖”着呢!
“别离兰维微——渴望:吃完晚饭,他陪着我去给他的家人弹奏了几支告别的曲子。他送我回酒店。我们一同度过了一个夜晚。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发生什么,但是情绪到那里了,唯有如此,才能给自己一个交代。那天晚上我们说了许多话,他说想和我结婚,要一个孩子,我没在意,觉得那只是情话。------后来,他们如愿以偿的结婚了”。其实,所谓“唯有如此,才能给自己一个交代。”实在是个托词,因为真相是欲难自禁;“情绪到那”,已经无法延迟满足了。而所谓理智,看起来像双刃剑。因为有些情难自禁会结出果实——像兰维微,然而有些则是露水晨雾。“夜店邢立——归宿:在Coco Banana震耳欲聋的舞厅中,我一回头看见他,个子很高,戴着眼镜,像个大学生。 那是2002年4月份,我24岁。我从来没想到会在那个场所捡回一个男朋友。是的,就是夜店里。正常人,谁会在夜店里找男朋友?我又是一个那么保守传统的人。 当时我在广告公司做地产广告的设计,工作时间长,压力很大。每天中午去单位,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回家,黑白颠倒。每周只休息一天,除了工作,没什么生活。反正一个人,无可无不可。工作虽忙,也乐此不疲。 我的同屋,是一个新潮的女孩,常去夜店玩。就在春天周末的夜晚,我被她拉到了Coco Banana。那应该是4月初,我们刚刚发了工资。那是我第一次去夜店,也是到目前唯一的一次。其实我的业余生活很简单,看小说、看碟,周末就宅着。我喜欢清静,不喜欢乱的地方。 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个夜晚,不知动了哪根弦,便阴差阳错了”。其实,夜店和黄昏午夜一样,都像一面镜子——在它面前,你看见了真实的,甚至往往不敢面对的自己——的匮乏(所缺;残缺),并且,唤醒了你的依赖——所谓情,就是依赖。比如故乡情,就是一种对故土的依恋。而依不是倚——两者之间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甚至我们的辞海都在混淆------倚是动作;依是心理,比如离不开。
谢谢楼上三位——为了你们,我先预告一下,日常生活之后还有情色电影~而这本书(如果算是的话)可以写成百科全书式的。
旅途旅途,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空。其实,旅途还是生活的旁观者清——你在站了自己生活的外面,成了自己生活的一个旁观者——所以很多人迷恋旅途,旅行——那是一种观察与眺望。旅途是奇迹,一个青年与一个少女萍水相逢——在黄昏前邂逅:一个(少女)伴母出游;一个(青年)去见别离的恋人,但是,深夜,两个人已经十指相扣------一个月后,少女提笔青年写信道:亲爱的,是上帝让我给你写了这封信------不久,两人再次相见------为什么我说每个人都是瘾君子呢?原因之一就在这里——你爱上一个人,很吊诡——矛盾、自责、哀伤、拒绝、排斥、思念、牵挂、茶饭不思、长夜无眠,等等、等等——眼泪不是以色列科学家研究男人的眼泪和女人的眼泪时得出的结论:制止、停止,而是继续——对情感的一种放纵。哭得越浓,爱得越深。这里提示的不是科学的荒诞不经,而是规律之外还有规律。每个人都会恋爱;很多人是旅行瘾君子,而人生就像旅途——爱生活就是爱旅行。因此,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每个人都是瘾君子。在基本瘾方面——每个人都相同:我们对生命有一种原始的热恋,但是,人又有各自的依赖——偏爱,以及嗜好和怪癖,并产生过誉心理——构成了部落情感的要素。有些人成为守财奴;有些人感觉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被放大了,而放大属于过誉。一切赞叹皆为过誉——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困境困境,仿佛是旅途的绝路——但生命以及生活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除非压力足够大,强烈到足以抵消对生命原始的热恋,人才会产生放弃活下去的念头。困境,导致人哪怕是稻草也要抓住(的瘾)不放。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并觉得有些人犯贱自虐,或觉得自己是如此软弱、怯弱,却没看到背后的困境。而困境,是另外一种匮乏。指责或恻隐之心都是一种冷漠——因为无法改变现状、处境;恻隐之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慰——居安思危。困境,有显露的与藏匿的——同时,作为匮乏。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匮乏,即“存在的空虚”与“生命意义的荒诞”。吊诡的是,它是一种富贵病——弗朗索瓦兹-萨冈传昭示了这一点。别离(2)别离——会渴求一个替代物。有时,仅仅是寻觅。不难发现,以上七个最容易起欲生情的时刻都属于临阵“匮乏与依赖”,但是,同样会转入成瘾阶段。成瘾,并非医学上所讲的那样——还存在着潜成瘾,包括所谓的原欲,以及临时成瘾——随着情景的消失而遁形。
药家鑫案、玛丽-贝尔案——对恶的声讨的匮乏与依赖有一本书被我放下了——因为网络无法发表。她就是《中国病:惶惶不可终日》。而药家鑫案其实是中国病(惶惶不可终日)的写照、例证。我们可以这样说,药家鑫案是被主流媒体遗弃的小编辑和小记者小一号的知识分子挑起的——心理非常复杂,有攻击但也有献媚;有他们的匮乏与依赖。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在西方心理学上,也叫移情。并非只有“杀鑫者”有恻隐之心,“护鑫者”也有恻隐之心,只是彼此站在了对立面——无法沟通。问题是:这是为什么呀?彼此不都貌似理性的在表达吗?怎么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了呢?这不理性啊?在我看来,所有的理由都不足以成为理由,因为真正的原因(理由)是人们陷入了临时成瘾,临阵的对恶的声讨的匮乏与依赖——因此,不需要异见,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满足,如果是道理,那也得是能提供满足的道理,而非引起戒断(匮乏)的道理。所以我们看到,对异见的谩骂——而这其实是一种戒断症状;我们可以视其为“正义戒断综合症”。而戒断综合症包括两种表现:基于生理的戒断综合症往往导致自虐;而基于心理的戒断综合症往往引发施虐——所谓语言暴力。不难发现,“杀鑫者”在追求重复满足——就像上了瘾一样。而异见如同匮乏,导致戒断,于是愤怒、谩骂——而这就是戒断症状。这一切其实都可以理解,海洛因瘾君子的戒断反应更强烈,那是撞墙、割脉。如果说正义真的是所缺,以及到了危急关头,所以必须声讨,那么不言而喻地,我们对正义有一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同时还是一种基本依赖——每个人都有正义感,尽管相互排斥,歧视、蔑视,乃至敌视。也正是对正义有一种依赖,所以才会出现相互的排斥,歧视、蔑视,乃至敌视。要不然无法解释——“加害人”权利早已是西方文明最最重要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加害人”权利是西方正义的一部分——是司法正义与法律正义,是律师制度的的根本所在。在中国,药家鑫已经成为一种情绪对立的产物。所以,当前形势下已经不适合分析、观察。但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相似的,尤其还是发生在西方的事故来考察——恶上瘾、歹毒上瘾、不可理喻——的上瘾。而上瘾本身就是不可理喻的,那就是英国,乃至世界对一个可怜的、可悲的,父亲住在重症监护室濒临死亡的中年妇女玛丽-贝尔的可耻审判。女性在达到高潮时为何表情痛苦许多人在夫妻生活中可能会注意到,女性在达到高潮时会出现痛苦的表情。(文/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晓年。此时,她们在生理上获得极大快感,但为什么看起来会很痛苦呢?原来,女性大脑和脊髓控制高潮和疼痛的部位是相互重叠的,也就是说,高潮与疼痛享有共同的面部表情的表达。研究者推测,传递疼痛感和愉悦感的神经,在脊髓和脑干里是紧密并行的,所以能唤起相同的面部表情,之后,大脑才会把这两种感觉区分开,并分别传递到不同的部位。 这种联系还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例如,女性在达到高潮时,她们对疼痛的敏感性将比平时降低一半。人类有一种普遍的、共同的、基本的瘾,那就是性高潮之瘾。而“女性在达到高潮时为何表情痛苦”的回答,似乎解开了人们对恶的上瘾以及痛苦成瘾,逃遁于“快乐原则”之迷。然而,我们的研究不支持诸如“高潮与疼痛享有共同的面部表情的表达;研究者推测,传递疼痛感和愉悦感的神经,在脊髓和脑干里是紧密并行的,所以能唤起相同的面部表情,之后,大脑才会把这两种感觉区分开,并分别传递到不同的部位”。 我们的观察显示的是,人不仅有快乐原则,甚至也有痛苦原则,比如受虐狂就是如此——而非仅仅是表情的问题。而事实上,绝大多数成瘾都属于痛苦原则,起码快乐原则只是一方面。我们在成瘾者身上的确看到了享受的快乐和戒断的痛苦,但是,当“匮乏与依赖”作为一个词出现,并揭示了“匮乏与依赖”是不可分割的之后,这种区分就显得不那么能站得住脚了。我们再来看一个事实:婚外恋——常常它就是一种自找麻烦、自寻烦恼、自寻短见、自讨苦吃——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啊。是的,它也有快乐。但问题是,它的快乐多一点、重一点呢?还是痛苦多一点,重一点呢?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乃是人类常态,这又怎么解释呢?假如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服从的是“匮乏与依赖原则”,那么,“快乐原则”就是不起作用的——至少是在依赖领域是如此,而由此我们也无法说成瘾服从快乐原则。言下之意是,成瘾不管快乐或痛苦,换句话说,即便是痛苦的,我们也是会上瘾的。于是,人们沉迷于恶狠狠就很好解释了,也解释了恶狠狠并非善意或追求正义,而是一种上瘾。或者说,恶狠狠中善意是一个方面,还有自私的东西隐匿其中。如是,那么诸如药家鑫案的民意沸腾和玛丽-贝尔案的民意沸腾就不难理解了。
审判玛丽-贝尔——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有一种惶恐,一种对正义的匮乏与依赖,一种道德显示的匮乏与依赖,所以才显得如此匪夷所思、头脑紊乱、逻辑崩溃。视频的文艺解读日,星球六,一个晴朗温暖的夏日。一名穿着保守的中年女子玛丽-贝尔走在考文垂的一条街上。她的灰白头发剪得很短,肤色苍白。她刚去威尔斯格雷夫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看望了她的父亲,但她的步伐似乎很轻快,没有负担也没有目的。 我们知道,人在挫折感中会出现诡异的面部表情——那是不能用正常的情况去描述的。因此,所谓步伐轻快,没有负担——纯粹是一种曲解。所谓步伐轻快,没有负担,显然并非是一种对玛丽-贝尔的真切、真实洞察以及描述——“审判玛丽-贝尔”一文(南方都市报——只有作者,只有编译者)的“我”,即记者、作者在撒谎。心虚的人故作镇静,面部的肌肉会出现僵硬的貌似笑容。我的意思是,起码在表情上,摄像头(视频)不足为凭。她在布雷街一幢普通的房屋前停下脚步。一只猫趴在花园矮墙上,旁边有几个大垃圾桶。这只猫年龄不小了,但属于那种永远不会长大的小型猫。女子看了看猫,然后扭头张望了一下四周。她拍了拍小猫,但她这种拍法很奇怪,没有怜爱的意味在里面。片刻之后,她似乎改变了想法,她揭开一个垃圾桶的盖子,另一只手拎起小猫,把它丢进了垃圾桶。然后她还甩了甩手指,好像刚刚碰了什么肮脏的东西,似乎有点紧张,似乎有点兴奋。然后,她加快步伐,扬长而去。她独自住在3条街外的一幢对街的房子里。 日,星球六,当天晚上,在布雷街上,一名年轻的手机修理工和他的妻子发现到处都找不到他们的宠物猫洛拉。夫妇俩希望第二天早晨它会自己回家。可是,星期天上午,洛拉依然不见踪影。早饭后,男人外出找猫。这又是艳阳高照的一天。他不用去上班,搜遍了周围的大街小巷,但是还是没有小猫的影子,他不得不放弃。 当天中午,夫妇俩决定去附近的餐馆。天气很热,于是他们摇下了车窗。正当他们打算离开时,男人听到了喵喵的声音。他走下车,听到叫声来自一个垃圾桶,于是他打开桶盖,发现可怜兮兮的洛拉趴在里面,满身都是自己的排泄物。 饿了15个小时的洛拉享用它的猫食的时候,修理工和他的妻子检查了他们安装在屋子外的监视摄像头。在录像中他们终于知道了小猫的遭遇。他们决定找到那个丢猫的女人。于是立刻将那段视频张贴到了Y ouT ube上,还专门建立了一个Facebook页面———“帮助找到这个把我的猫丢进垃圾桶的女人。”
对猫的怜爱与对人的抛弃几小时内,这个女子的身份被4chan网站的用户识别。虽然4chan主要是一个讨论日本动漫画的论坛,但是它也是一个著名的人肉搜索引擎,网站上有个臭名昭著的“/乙/板”专门用于追踪控诉“行径恶劣者”。对于“/乙/板”的使用没有任何道德规则。《纽约时报》称之为“一条下流的电话线”。《巴尔的摩报》则说它是,“收藏色情刊物的孩子们聚集的地方。” 周日傍晚,丢猫的女人的个人细节被张贴到了网上,包括她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地点。她名叫玛丽•贝尔。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开始展开对她的大审判。Facebook上出现了很多死亡威胁,“杀死玛丽•贝尔”之类的言论,得到了大批人的追捧。有人说,“她应该被反复敲打脑袋。”还有人说,“这个邪恶的女人应该被鞭打到命悬一线。”
从基本理性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虐猫,乃至虐人,甚至是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的联环杀人犯,人体器官的(眼球)收藏家也不足以“应该受到被反复敲打脑袋;被便打到命悬一线。”法律是禁止的。然而,对虐猫的愤怒,民意显然不是对法律的不满。更何况“反复敲打脑袋;被便打到命悬一线”本身就是一种虐待。以虐治虐不是正义,更不是公义,而是基于一种匮乏——对正义的匮乏与依赖导致了戒断反应,虐猫引起的是“比基尼效应”的临时自诩成瘾,才是人们愤怒的真相。所谓为正义并非公义,而是一种自诩——正如“你有高潮,所以我不算强奸”一样(一个逻辑)。总之,对虐猫的愤懑不能用理性——正义感来解释,因此,可以用“临阵成瘾”——的“匮乏与依赖”,用“匮乏与依赖理论”来试试。日 8月23日上午,我正在爱丁堡一家酒店里,我是来这里参加当地的艺术节的。中午,我打开电视,准备关注一下智利矿工的进展,他们自8月5日起就被困在矿井下。天空新闻台报道说,33名矿工都还活着,靠着一点点牛奶、饼干和三文鱼维生。 我家里没有电视。我的新闻来自BBC广播电台和《纽约客》。但是,住酒店时如果房间里有电视,我喜欢一直开着它,让房间显得不那么冷清。8月23日,我坐在酒店的大床上,把笔记本电脑放到一边: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女人把猫扔进了垃圾桶,她的举动被监控录像拍摄下来,人肉搜索将她的身份公告天下。 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趣,那些积极声讨玛丽•贝尔的网民的心态又很让人好奇。我同意,她确实干了件蠢事,但是,这件事竟然会闹得这么大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我决定了要以此为题材写篇东西,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日 第二天,8月24日,《太阳报》和《镜报》都刊登了这个故事,电视媒体也蜂拥而至:BBC1台、BBC2台、ITV新闻、5频道、4频道、天空新闻、福克斯新闻先后采访了小猫的主人。原来他叫达瑞尔•曼。(南方都市报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达瑞尔20多岁,一头金色短发,手臂上有文身。在十几个电视采访中,他坐在他家院子里的一张塑料椅上,对着镜头说:“我知道,人们很愤怒,我们当时也很愤怒。” 另一个采访中,达瑞尔站在他家大门外。还有一个采访中,他站在垃圾桶后,怀里抱着小猫洛拉,温柔地为它梳毛。“我不知道什么人把小猫锁进了垃圾桶里,晚上还能够睡得着觉。我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人。” 达瑞尔的妻子史蒂芬妮也接受了采访,虽然出镜率没有她丈夫那么高。在接受某美国电视新闻频道采访时,她坐在长沙发上,抚摸着怀里的小猫。史蒂芬妮很漂亮,一头丝绸般的黑发扎成一个马尾。一个麦克风别在她的毛衣上。当被问到猫被找到时的情景,她说,“我们走下汽车,达瑞尔听到一声痛苦的叫声……它就趴在垃圾桶底。” 当记者告诉她玛丽•贝尔患有抑郁症,她的父亲得了绝症。她回答说:“很遗憾她的父亲住院了,但老实说,这不是我的猫的问题……我不喜欢玛丽,但我也不希望她受到伤害。”《太阳报》的记者采访达瑞尔和史蒂芬妮时还为洛拉带去了礼物:一张猫床、猫玩具、猫食等等。 然而,尽管当事人,也就是虐猫事件上最有权力愤怒的人都认为“我不喜欢玛丽,但我也不希望她受到伤害。”但是围观的可不管这些,无视这些------他们要得更多,也更狠。却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而非基于事实的。
所谓条件是指,看到虐猫犹如看到了比基尼,自然联想得更多、更远、更荒淫。正所谓“比基尼效应“,指男人在看到比基尼女郎和其它穿着性感的美女照片或者录像带,或者触碰过女性胸围之后,由于对性的渴求充塞脑袋,会降低他们的耐性,令他们产生一种需要实时被满足的消费欲望—这欲望不一定有关于性,而可能只是有冲动去喝一大杯汽水,吃一些糖果,或者买一些东西之类,藉此令自己得到补偿性的满足和安慰。参与这项研究的市场学博士生Bram Van den Bergh认为,这种有需要被实时满足的心态,甚至会改变一个男人当时的胃口,对食物的选择以及花钱的态度。研究指出,养眼而性感的美女带给男人的刺激,是会把他们的思想跟现在紧紧相扣,在那一刻,他们的脑袋里面再没有“将来”二字,他们寻求的,只会是当下的满足。比基尼这种多一点太多,少一点太少的装束,就是令男人忘记明天,产生时空大挪移的最热门导体。 比基尼从诞生的那天起,仿佛就是性感的代名词。男人喜欢穿比基尼的女人,是为了滋润自己的眼球,同时也为了那一颗不安分的心。女人喜欢比基尼,是为了自己的好身材能得到称赞,在男人的目光里找到自信。但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能自信的穿上比基尼走在沙滩上,也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愿意自己的老婆穿着比基尼暴露在所有男人的目光下。这就是所谓的比基尼效应——看似很平淡的东西,因为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而变得那么的神秘。 帕梅拉•保罗(Pamela Paul)的《色情消费启示录》提到2004年德国埃森大学(Essen University)对男女两性在观看色情片时脑部反应的研究,男性受到视觉刺激的反应远远超越女性。男性脑部素描显示,他们一旦看到有关性的东西,负责情绪的杏仁体就反应很大。问题是,对大脑来说,并没有性与虐猫之分,就像没有老婆和陌生女人之分——而有区分的话,也是“陌生的才是完美的”。大脑是好赖部分的,所以人往往是好赖部分的。日8月25日,第二天早上,《太阳报》在头版刊登“独家报道”。一张洛拉舔嘴唇的照片下面的注解说:“快乐的洛拉正在享用《太阳报》送的美食。”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早间秀》采访时,达瑞尔坐在皮质扶手椅上,正用笔记本电脑观看猫被扔进垃圾桶的视频。他的左手边放着一包香烟,一个装满烟头的烟灰缸、车钥匙和手机。 与此同时,玛丽•贝尔和她的母亲正在威尔斯格雷夫医院门外被一群记者和电视摄像机包围。最后,3名警察开车将玛丽护送回家。他们都穿着防弹衣。警车在玛丽的房屋停下,一名女警察打开车门,另一名警察把她一直送到门口。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她受到媒体和愤怒群众的伤害。 有几百万人观看了玛丽•贝尔丢猫的视频。这段视频只有1分27秒,却包含了所有经典网络视频元素。它的长度正适合YouTube,带点闹剧的叙事风格。刚好抓住了某人正在悄悄干坏事的情景,拍摄角度有点像整人节目中的偷拍相机。多数观众在看过这段视频后,立刻认为玛丽的动机是残忍的。如果她是残忍的,那么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Twitter和Facebook宣布你的观点:她的行为激怒了你,因为你热爱动物,绝不会干这样的事;你是众多抨击者之一,有几百万持相同观点的人;你是主流,是正确的,高人一等。 如果玛丽•贝尔是个青少年、是一个靠救济金生活的寄生虫或是一个吸毒者,那么这件事根本就不会成为一个故事。可她是一个中产阶级中年妇女,聪明,有正当职业。而她为什么被“捉”和被“捉”的人是谁一样重要。这个故事背后的一系列元素同样引人入胜:一幢位于郊区的房子,房子主人为了自我保护,安装了监控录像;他们动用现代科技,启动了一场高速连锁反应。而发动此次声讨的并非记者或职业媒体,而是网络言论(被职业媒体丢弃的小编辑、默默无闻的小记者主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玛丽•贝尔的行为,还有Facebook、4chan等网站在这件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如此迅速地找到了作恶者。
“她的行为激怒了你,因为你热爱动物,绝不会干这样的事”——可是,你却是一个虐待人的人,你绝不会干虐猫的事,但却会干虐人的事——你完全无视这一点,纯粹出于饥渴;由于对自诩以及正义的渴求充塞脑袋,降低了耐性,令你产生一种需要实时被满足的消费欲望——这欲望不一定有关于性,而可能只是有冲动去谩骂,去诅咒(就像吃一些糖果),或者去声讨(就像买一些东西之类),藉此令自己得到补偿性的满足和安慰——消费施虐,而且无需任何成本。你是众多抨击者之一,有几百万持相同观点的人;你是主流,是正确的,高人一等。暴虐的语言就像看到比基尼后的糖果。和中国社会不同,西方社会——愤懑的人们对中产阶级有一种匮乏与依赖,对事实上的中产阶级则有一种嫉妒恨——恨是一种匮乏。他们的挫败感加深了对成为中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依赖感。这很容易理解,他们分享了这个社会的一切成果,却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和上层的资本家以及下层的普通劳动者都不同——人们对华尔街的嫉妒和愤世嫉俗俯拾皆是。
很显然,事情完全不是“审判玛丽-贝尔”的作者所想的那样。真相是,伤害的结果正是其所需——愤懑的人们只想看到伤害,正义是幻觉。因为正义绝不可能使一个人去施虐,正义更不是施虐。愤懑的人更像阿Q之于吴妈——有一肚子的委屈——这是显而易见地。弱者凌辱弱者就是如此——在群情激奋面前,玛丽-贝尔显然是弱者,在猫面前她才算得上是一个强者。然而人们慌了,就像穿着比基尼的肉体晃在眼前,只有饥渴——临阵上瘾。人们或许会问,你怎么没有“加害人”移情呢?事实上是有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不道德的人看不起不道德的人,道德家讽刺道德家的比比皆是------人是能够角色转换的神奇动物。但是,自诩不会变。日 10月19日,星期二,玛丽•贝尔因虐待动物罪第一次出庭。她的父亲在上周四去世。在考文垂裁判法庭外,早已守候了一群记者。她走进法庭大厅,低垂着头,看上去疲惫挫败。记者们大叫着提问,玛丽用手遮着脸,试图回避照相机镜头。 控方很大部分证据源于玛丽接受的《太阳报》采访。而玛丽和她的辩护律师花了大部分时间来反驳报纸报道的她的言论。检察官辩论说:“控方声称,她无意对猫造成巨大伤害,她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这和我们看到的事实不符。她作案前张望四周,看周围是否有证人,这显然说明她很清楚自己的道德立场。” 法官说:“我同意你当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玛丽•贝尔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公正的审判。无论是视频传播的范围还是这件事情造成的后果,在10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却有着显而易见地历史背景——本文作者)。这样一件小事情竟然成为国际新闻。就像兴奋的患有强迫症的孩子一样,我们热衷于玩耍新的互联网玩具,玩起来肆无忌惮,毫不考虑我们的游戏会造成什么后果(要的就是这个结果——本文作者):以摧残别人取乐,却打着包括珍爱动物这样的借口)。互联网在作恶者身份被揭露后就发起了攻击,这种惊人的反应速度似乎也让我们失去了同情心,不知道适可而止。在匿名掩护下,人们冲动地、无所顾忌地攻击玛丽•贝尔。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我们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好像言语不是真的,好像它们不会带来真正的后果:我们好像也不是真的。如果我们不是我们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那么攻击的目标也不是真的。我们的行为说明,我们似乎认为在虚拟空间造成的伤害不是真的伤害。
日 2 0 1 1年1月2 8日 ,我 通 过找到了玛丽•贝尔的电话,但是号码已经无法接通。于是我决定给她写信。在一封长达一页的手写书信中,我告诉她,我是和她站在一边的,如果她觉得无法信任我,我也能理解。我说,我是一名小说作家,最新一本书《这就是原因》讲述了一名男子在旅馆杀了个人,这个持续几秒钟的行为导致他被终身监禁。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雇佣兵单机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