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终结叛军一次成就完成券怎么完成

派派后花园_派派小说后花园
您没有登录或者您没有权限访问此页面,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本版块为正规版块,只有注册会员才能进入!
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转2004
举报邮箱: 举报QQ:
使用账号密码登录
游客临时登录
游客临时登录玩家交流群:
您现在的位置:
剑网3疯狂信徒怎么打完成 明教事件成就攻略
作者:TGBUS 来源:TGBUS 发布时间: 15:56:06
剑网3疯狂信徒是95级明教门派事件成就,此成就在本周周日明教第三阶段门派中才能完成。下面小编就简单介绍一下疯狂信徒这个成就的完成方法。
  剑网3疯狂信徒是95级明教门派事件成就,此成就在本周周日明教第三阶段门派中才能完成。下面小编就简单介绍一下疯狂信徒这个成就的完成方法。
  疯狂信徒
  在明教第二阶段明尊大典之乱结束后,明教得知消息,红衣教圣女安雨带领其教众和狼牙叛军占领了三生树附近据点,并以此为据点意欲攻击圣墓山。明教决定主动出击并邀请过往侠士一同前往三生树消灭隐患。
  王佳可通过前往三生树附近消灭狼牙女刺客、红衣教宣使、安雨侍女可获得个人贡献度奖励、消灭红衣圣女安雨获得满分个人贡献度奖励。在靠近邪火附近用水扑灭邪火可获得个人贡献度奖励。
  这个阶段持续15分钟或红衣教圣女安雨被击败、消灭红衣教教众和狼牙女刺客满5000进度、熄灭红衣教圣火8个全部达成后进行奖励结算。
  玩家在这个阶段,使用灭火技能10次熄灭红衣教圣火即可完成疯狂信徒。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成就。
将本文分享到: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12:38:05 浏览次数:载入中...
一、学习目的&&& 本专题通过网络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正确评价孙中山、袁世凯等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二、网考内容&模 块 一:阅读《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君主专制的伟大革命》考核要求: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独立完成,字数800字左右。&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君主专制的伟大革命&&& 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一、哪些因素催生了辛亥革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尤其是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提供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华利益竟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在日、俄相斗之时,英国也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十几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次被追加,巧立名目,新税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中饱私囊,以致民怨沸腾。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1905年明令废除科举制度。迫于内外压力,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君主立宪的方案,并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但是,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借立宪之名不断加强皇权。1911年5月,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责任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试图采取和平手段推进中国进步。1894年,孙中山本人就写过《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但被拒绝。这对孙中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后来谈到,自己原本也赞成“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行新政”,但经过现实的教训,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同年,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1904年,他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这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纷纷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封建帝制的覆灭&&&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分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反对最强烈。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四川的武装起义。&&&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政治制度。三、 革命党人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斗争&&&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就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和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在革命高潮中附和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加紧“逼宫”。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2月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呈,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决定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暂时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1914年3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独揽政权,而且还可以将其传子传孙。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袁世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他未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使列强实现了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的愿望。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他竟然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 日,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第二天,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帝制复辟活动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从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6月,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废帝溥仪复辟。这一次复辟的时间更短,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破产了。&&&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斗争&&&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许多革命党人以为,推翻封建帝制、建成共和政体,革命大功告成,从而丧失了革命意志。他们中有的人热衷于追逐个人的官职和利禄,甚至投靠军阀,迅速蜕化为新的官僚、政客。有的人埋头经营实业,为自身牟取经济利益。有的人热心于搞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甚至主张劝说袁世凯加入国民党。还有的人在革命受到挫折时,意志消沉,隐遁山林,或者移居海外,以逃避国内的政治斗争。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1912年8月,宋教仁为实现责任内阁,在北京正式组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日,即袁世凯准备“登基”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四、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称呼取代“老爷”等的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说辛亥革命失败,主要在于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模 块 二:阅读《孙中山生平简介》考核要求: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请简述孙中山的生平。独立完成,&&&&&&&&&字数800字左右。理科生选题,文科生不可选。&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推翻封建帝制与捍卫共和制度   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模 块 三:阅读《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考核要求: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中的地位。&&&&&&&&&&&&&&&&&&&&&&独立完成,字数800字左右。&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邓初民 &&& 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近代史中,一开始就分为革命派和改良派。革命派以孙中山先生为首,上承太平天国革命传统,下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改良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上承李鸿章、张之洞洋务运动传统,下为辛亥革命前后君主立宪派奠立了基础。 &&&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1894年(即甲午战争之年),成立兴中会于檀香山,创刊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报”,与保皇党的机关报“清议报”相争辩。同时,孙中山先生根据几年来在欧、美、日本各国考察的心得与活动的经验,开始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他曾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接交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后于1905年,兴中会即与“光复会”(以章太炎为首)、“华兴会”(以黄兴为首)合并,组织革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并在宣言中指出:“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待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军政府特为其机关而已。自今以往,国民之责任,即军政府之责任;军政府之功,即国民之功。军政府与国民同心协力,以尽责任。” &&& 根据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同盟会的纲领和宣言,已具有现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正是要以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代替旧的封建统治。“民生主义”和“平均地权”这个口号的提出,虽然并不曾真正解决当时什么社会问题和土地问题,但仍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当时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确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体中国人民身上所要迫切解决的普遍问题。同盟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树立。任何一个革命的阶级,如果没有一个革命的政党来领导,革命是不可能进行的;任何一个革命的政党,如果没有一个革命的、杰出的、英明的领袖来领导,革命也是不可能进行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更没有否认一个革命政党的伟大领袖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 “党的组织与领袖的意义,即在于锻炼出必需的知识,必需的经验,必需的——除了知识与经验外——政治警觉力,以便迅速地正确地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见列宁著“左派幼稚病”)孙中山先生在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领袖。自从有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革命政党,才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列宁曾把它称为“伟大的中国民主派的纲领”。他并且指出:孙中山先生已经完全懂得种族革命之不够,直接提出民众生活状况问题,群众斗争问题,对劳动者与被剥削者表示热烈的同情,是具有远见的。 &&&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当时不仅领导了民族资产阶级起来革命,而且也领导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及游民无产阶级起来革命。孙中山先生当时是很看重“会党”与“新军”的革命力量的,同时,也发动了一部分农民,不过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而且发动的也很不够,甚至有些抗捐、抗税运动,反对借款筑路、开矿运动,层出不穷的教案运动,都没有好好利用。但这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没有损害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总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家,他代表着一个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个时代。 &&&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取得了胜利,有它成功的地方,这就是推翻了中国历史上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专制皇帝政治制度,开辟了中国和亚洲民主共和国的新纪元,这对于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对于亚非两洲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亦即反殖民主义运动,也有很大的意义。甚至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这是它第一个成功的地方。 &&& 辛亥革命的第二个成功的地方,是在它打破了清朝政府统治中国人民的“民族牢狱”,这一“民族牢狱”不仅是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其在中国的长期统治所需要的,而且是万恶的帝国主义列强为要维持其在华的长期统治所需要的。因此打破这个“民族牢狱”,也就是把民主革命的矛头首先指向反清斗争的革命号召。这在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上,不能不说是一个正确的步骤。虽然由于强调反清,放走了一个真正敌人——帝国主义,又由于把反清过于简单化了,又放走了一个真正的敌人——封建势力,但那是受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制的,否则,就不能结成很广泛的反清民族统一战线,不能实现反清的任务,反帝反封建就根本谈不到。只有首先实现了反清的任务,打破了这座“民族牢狱”以后,中国人民才能走出来,拿起反帝反封建的武器,继续斗争下去。因此辛亥革命决不是像后来人们所说的那样只剪了几条辫子就完事。 &&& 自然,辛亥革命有它成功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这就是说,它只实现了它革命纲领的上一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没有实现它革命纲领的下一半,“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而且失败是多于成功的。因为在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袁世凯代替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仅没有被推翻,而且正像列宁于1913年在他所写的“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一文中说过的一样,外国帝国主义正与中国一切黑暗复古势力联合着来羁轭和压迫中国,使开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道路的历史要求又成了流产;而整个中国民众且由于北洋军阀的出卖,依然并进一步在帝国主义的奴役下,封建势力的榨取下,度着黑暗凄惨的生活。这是与辛亥革命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亦即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任务背道而驰的。这就是它失败的地方。它的失败,也是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的,因为二十世纪初列强资本主义已进入它的最后阶段的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再走资本主义的路。中国民族的觉醒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已逐步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而走上了政治舞台,也不容许中国再走资本主义的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辛亥革命的失败,并没有损害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反之,这种失败的教训,却使得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改组了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他的三民主义。并明确的提出了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革命的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所提出来的新民主主义在原则上达到了基本的一致,因而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联盟,第一次结成了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展开了新的革命斗争。 &&& “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是孙中山先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孙中山先生所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和他所没有实现的革命理想,今天,都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一一完成了,一一实现了。这就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又在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也就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在万众欢腾的胜利声中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这是有它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的。 &&& 我们国内外的敌人还没有完全消灭,我们的台湾还没有解放,我们不仅要从辛亥革命中取得教训,我们还要从孙中山先生勇于批判自己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中,紧密地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为保卫世界和平、特别为要支援埃及、制止英法强盗的侵略,把反殖民主义的运动推进到最高峰而奋斗。 &&& 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就是为着要认识清楚:过去我们曾为什么历史任务而奋斗过,现在正在为着什么历史任务而奋斗,将来还要为着什么历史任务而奋斗。 &&& 同志们,朋友们:明确认识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牢牢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认识历史到改造历史。这才是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最珍贵、最崇高的献礼。&模 块 四:阅读《袁世凯评价问题研究》考核要求: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袁世凯。独立完成,字数800字左右。&袁世凯评价问题研究研究概况&&&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80年代,随着思维方式的进一步灵活,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一些学者对袁世凯作了新的认识和评价,他们对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尤其是他在经济领域的贡献,给予了较多的肯定。对于他晚年称帝、逆历史潮流而动,论者仍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有关袁世凯生平的著述,建国以前主要有:黄毅编《袁氏盗国记》,上海国民书社1916年;野史氏著《袁世凯全传》,上海文艺编译社1917年;马震东撰《袁氏当国史》,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白蕉著《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上海人文月刊社1936年。这些著述只是通俗性介绍,很难算什么研究。资料方面主要有:《袁大总统书牍》,上海广益书局1912年;《袁大总统文牍类编》,上海会文堂书局1926年;徐有朋编《袁大总统文牍汇编》,上海广益书局;沈祖宪辑录《养寿园奏议辑要》项城袁氏宗祠本。四十年代主要有陈伯达《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出版社1949年;黎乃涵《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三联书店1948年。&&& 建国以后,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有关袁世凯的著述有50余部,论著有200余篇。值得注意的有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青谷的《袁世凯》(三联书店1963);李宗一的《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侯宜杰的《袁世凯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以及他的另两部专著《袁世凯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袁世凯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周溯源的《北洋军阀鼻祖袁世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值得特别提出的还有张华腾、苏全有的《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资料方面主要有: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卷》(天津历史博物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一、&关于袁世凯的总体评价问题&&& 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早期学者多认为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辛亥革命后他“抢夺了清政府的一切权力,巧取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务”,上台后“不择手段地加强个人权力,破坏法制,追求专制独裁,并悍然恢复帝制,终于招致败亡”(李宗:《袁世凯传o前言》,中华书局1980年版)。近些年来,对袁世凯的评价,学者有不少共同之处。如:有的学者认为他在中国军队近代化、清末新政中以及在推翻清王朝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袁世凯一生在许多方面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一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其晚年,逆历史潮流而动,自取灭亡(张华腾、苏全有《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也有学者指出袁世凯在政治上反动,但在某些方面,主要是经济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唐洁在《乱世*雄袁世凯》一文中这样评价:“无论说袁世凯是*雄也好,枭雄也罢,不可否认他辛亥前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武昌起义后迫使清帝退位,也遵循了时代的潮流。如果当时的中国不是出于外强觊觎的严重形势下,革命党避免干涉而急于稳定大局,总统的位置可能就不会轮到袁世凯来坐。”袁世凯是“旧时代的产物,尽管披上支持共和的外衣,骨子里仍然抱着皇帝梦不放,将个人名利之于民族大义之上,只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学习月刊》2003年第8期)二、&关于袁世凯与戊戌告密问题&&& 过去长期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袁世凯告密是政变发生的直接原因。近年来主要出现三种分歧,一种认为袁世凯告密引起政变,一种认为袁世凯虽告密,政变另有原因,一种认为袁世凯告密是在政变之后。房德邻在《戊戌政变之真相》(《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就持第二种观点。台湾学者黄健彰在《戊戌变法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1970年)中则认为慈禧发动政变与袁世凯无关,荣禄向慈禧太后告密是在政变爆发之后,持第三种观点。孔祥吉根据邓之诚先生《骨董琐记全编》所刊布的蔡金台写给李盛铎的两封信,并结合其他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考释,认为“袁世凯无疑是告密的元凶,那种认为戊戌政变非由袁世凯告密而发生,或者称袁世凯是在杨崇伊上书后怕受牵连而被动告密之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袁世凯在政变中的关键作用。虽然从局部讲,各有其理由,但是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则很难自圆其说。因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政变之后,清廷重赏的不是发动政变的御史杨崇伊,而是袁世凯?显然,袁氏告密在戊戌政变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刘路生经过考证认为“戊戌政变,袁世凯没有八月初四日在北京告密的必要与条件,徐世昌初四日告密说没有根据。奕劻亦非接受袁世凯告密之人,荣禄才是告密的最佳人选。袁世凯并未党附维新派,光绪帝对袁世凯的知遇之恩远早于维新党人,而保全光绪帝,是袁世凯保全自己的必然选择。袁世凯日后的飞黄腾达,并非慈禧太后对其告密的奖赏”。(《戊戌政变袁世凯初四告密说不能成立——兼与郭卫东先生商榷》,《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茅海健的新著《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就袁世凯告密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三、&关于袁世凯与辛亥革命问题&&& 关于袁世凯夺权。一种意见认为是孙中山先提出让位的。黄伟认为:“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思想动因是,他出于破除帝王思想,杜绝革命党人争权夺利,避免重蹈太平天国内哄失败之覆辙的考虑;出于消除南北对峙各据一方的局面,早日推翻清廷建成共和的思考。”(《孙中山“让位”问题探微》,《学术界》1999年第1期)彭大雍在其文章中甚至认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这一计划“主要不是被迫、而是主动的”(《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思想基础》,《光明日报》日)。相反的看法认为“由于缺乏经费,南京临时政府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孙中山对短期内获得借款绝望,不得不接受和议”,让位于袁世凯。(杨天石:《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主要原因》,《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摘自《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革命党人和南方独立各省,从开始酝酿到具体筹组民国临时政府,始终都是选定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来选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是独立各省与革命党人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是替尚未来归的袁世凯行使主持政府的大元帅。孙中山所任始终是一有临时总统之名、无临时总统之实的‘虚位待袁’的总统,系临时承乏。”“后来孙中山的卸任交印实属‘还位’而非‘让位’给袁世凯。”﹝陈一容:《孙中山“还位”辨正》,《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 关于吴禄贞被杀是不是袁世凯所为。以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吴禄贞被杀是袁世凯派人所为。80年代后有些学者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如王善中就指出“至今并未见任何第一手资料足以证明袁世凯是杀害吴禄贞的幕后指挥,吴禄贞被杀的情节也未弄清楚”。“当时,吴禄贞对袁世凯‘出山’固然是最大障碍,但吴对朝廷而言更是心腹之患。所以结论还不能过于简单”。(《关于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三个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袁世凯与北京兵变的关系。前期学者多认为北京兵变是袁世凯故意制造的,谢再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次兵变不可能是袁世凯密谋发动的,而是当时国内形势混乱、政治腐败、军队内部的动荡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袁世凯与北京兵变质疑》,《台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关于袁世凯政府垮台的原因。李新认为袁世凯“看不到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他为当皇帝而接受了空前屈辱的《二十一条》,更招致举国反对,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北洋军阀的兴亡》《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李宗一从经济方面探讨原因,他指出“抵制活动和军费战费的支出,迫使袁世凯挖空心思横征暴敛,如接连发布新税则,下令清丈全国田亩、加重田赋,使各阶层人民不断掀起反抗运动”。(《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王善中在《1916年中、交两行停兑与袁世凯到台》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也有的研究者从袁世凯与各方面矛盾激化的角度探讨原因。罗耀九就指出“袁世凯与各方面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他的灭亡”,如与地主、资产阶级、人民大众和袁世凯的卖国行为和帝制活动,这些使袁世凯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四、关于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问题1.政治方面&&& 清末政体。何善川指出“袁世凯内阁一定程度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原则,是对至高无上之皇权的一种抨击,是对封建专制政体的一种否定,在推动清末国家政体近代化方面,无疑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同时指出袁世凯内阁,“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非资本主义化的色彩”。(《论袁世凯内阁与清末国家政体近代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刘仕慧在《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中指出,立宪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希望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的立宪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袁世凯以其特殊地位,参加并积极从事立宪运动,无疑增强了立宪运动的力量,对立宪运动的推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官制改革。梁严冰认为,“袁世凯作为晚清重臣,直接参与了官制改革的讨论和决策”,在官制改革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袁世凯与清末官制改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邓亦武认为袁世凯官制改革“成效虽不显著, 也有许多不足和缺陷,但毕竟为文官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体现了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导向。”(《论袁世凯政府的文官制度》,《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地方自治。楚双志指出,“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针对当时直隶吏治极端混乱和腐败的现状,采取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与整顿。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派遣官员出国学习和考察,设立官员培训机构、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惩治腐败等内容。袁世凯对吏治的治理整顿,是清末直隶新政举办成功的重要保障和条件”。(《新政期间袁世凯对直隶吏治的整顿》,《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苏全有认为“地方自治思潮在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至清末方付诸实施,袁世凯是积极的参与者”。“袁氏在天津推行地方自治,就其成效而论,影响深远,居全国之首,直隶也因此替代湖南而成为当时的模范省”。(《 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2.经济方面&&& 农工商方面。苏全有、朱选功在其文章中详尽论述了袁世凯的重农、重工、重商“ 三重”思想及其相互间的不可分割。“袁氏能三者并重地加以大力倡导和实际发展,甚为得策。”最后作者着重指出:“袁世凯不仅认识到了农工商业的重要性,而且付诸实践,大力推行,作为一个实干家,实为其最引人注目之处,为世人所推崇。”(《袁世凯与中国经济近代化——袁氏重农、重工、重商思想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常全喜指出“民初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固然有其他理由, 但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当政期间,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袁世凯政府与民初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殷都学刊》1995年第1期)苏全有在《论袁世凯的官为商助思想》一文中认为:“在袁世凯的经济思想中,官商合作即官为商助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表现为,一是扶持周学熙近代工业企业集团以为示范,二是扶持近代民族资本蓬勃发展以增强国力。在清末特定的情势下,官为商助,是晚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袁氏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不能一笔抹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财政金融方面。苏全有、魏佩周在《 论袁世凯的财政金融思想与实践》一文也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视角考察袁世凯实施的包括筹公债、整顿税收等方面的财政金融政策及活动,及其开办银行,改革币制,从而进一步理顺金融体制的实践,促进了中国财政金融的近代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军事方面军制改革&&& 关于清末巡警制度的创立,王飚认为,“它是中国警察近代化的开始。而其中袁世凯对巡警制度的创立功不可没”。“袁世凯实施的一系列警政措施包括:警察规章的法律化、警政教育的设立、基层警察的创办、警种的多样化、经费来源的筹措等,这在巡警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开启了先河”。(《袁世凯与近代巡警制度》,《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5期)陈桂芝、曹万利在《 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军制改革》一文中,认为“袁世凯一手编练的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并指出,袁世凯在编练新军中对旧军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洋新军在军制、装备、训练、官兵素养等方面都达到了近代化水平”。(《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赵乐交在《袁世凯督办新军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袁世凯的军事改革所实行的新军军官制度奠定了近代军官制度的基础。民国成立后,新军官制中的九品等级被取消了,军官名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新军官制的基本结构,等级划分,兵科等都保留了下来沿用了近十年”。(《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刘宏在《 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原因探析》一文中指出:袁世凯所以在编练新军过程中,兴办十余所军事学堂,而“正是由于军事学堂的兴办,才部分缓解了北洋军队迅速扩充后面临的人才匮乏的矛盾”。(《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张云在《中国军队近代化论纲》一文中认为“袁世凯在编练新军之初,选拔士兵就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军事条例对士兵的身体条件、德行出身、文化程度都做了严格规定。在选任各级军官方面,也特别重视近代军事知识和才能”。“对提高军队素质,作用甚大”。(《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五、&关于袁世凯与《二十一条》问题&&& 以前的观点大都认为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并对其卖国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苏全有根据天津市博物馆所藏原件进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袁世凯对于日本的《二十一条》说帖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并进行了相当的抵抗,他寄希望于“西人掣制日本”,但由于“一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故而袁世凯的“以夷制夷”幻想只能破灭,最终还是接受了修正了的《二十一条》”。(《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宋开友通过分析日本提出条约的事件背景、条约谈判过程、袁世凯的应对后认为,“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孤立无援的机会,利用中国国内政治分裂、袁世凯急于巩固自身权力的弱点,并加以武力威胁,终于迫使袁世凯接受其空前的侵略要求。这一结局基本上是中日实力对比和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的真实反映,袁世凯恰逢其时,恐怕难以力挽狂澜”。(《袁世凯与日本对华“二十一条”谈判》《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马良玉认为“袁世凯接受 ‘二十一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对中日综合国力的差距的认识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袁世凯在双方交涉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与日周旋,尽力减少损失,挽回利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本并没有通过‘二十一条’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袁世凯对于“二十一条”的交涉,应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外交妥协。”(《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历史教学》 2005年第2期)参考文献: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侯宜杰:《袁世凯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张华腾、苏全有:《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天津市档案馆:《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唐洁:《乱世*雄袁世凯》,《学习月刊》2003年第8期。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青谷:《袁世凯》,三联书店1963年版。野史氏:《袁世凯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周溯源:《北洋军阀鼻祖袁世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天津市档案馆:《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房德邻:《戊戌政变之真相》,《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杨天石:《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主要原因》,《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马良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历史教学》 2005年第2期。&模 块 五:阅读《谈谈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考核要求: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你认为袁世凯是如何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 独立完成,字数800字左右。&谈谈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时候,大多数文章是从革命派的角度来审视辛亥革命结果的,多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但是,促成这一成果的实现,除了革命派的力量外,袁世凯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也应该历史地看待。●袁世凯如何对待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被清廷重新起用,成了内阁总理,总揽朝廷大权。他负责剿灭革命党,督师前线。当时的北洋军实力可以说是远胜于革命军实力的,袁世凯强攻汉阳后,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武昌,但他没有那样做。因为袁也意识到,此时的革命力量,绝不可小看,不仅战火不断蔓延,更为可怕的是,革命共和的呼声渐渐深入民心。此时的袁世凯,虽然希望能在自己“责任”内解决与革命党人之间的争端。但革命党人黎元洪却声称要共和,也就是要推翻清王朝,而且不是革命党与你袁世凯的个人纷争,而是革命党与整个清王朝的搏斗,你袁世凯只要顺应共和了,还可以给你共和总统的位子坐,当推为“第一任之中华共和总统”。随后,革命党人不断向袁世凯发出信号,希望袁世凯能掉转枪口,推翻清朝,成就大业。&&&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出于总统权位的诱惑,还是出于对国家负责的态度,袁世凯显然给了革命军以喘气的机会。他派蔡廷干、刘承恩为代表,到武昌直接与黎元洪面谈议和,随后又派刘承恩、张春霆到汉口与黎元洪的代表孙发绪、曾广大会谈,希望革命党人能接受其“君主立宪”的主张。日,他又派出唐绍仪、杨士琦、严复、王孝绳、欧赓祥、许鼎霖、赵椿年、冯懿同等声势浩大的队伍与革命派伍廷芳于上海展开了和谈。袁世凯对于上海谈判的底线,就是“君主立宪”,保留清廷的名义,虽然当时革命浪潮已席卷全国,但他对共和制度依然不信任,虽然他也认为民主共和派为“进步党”,但仍坚持其立宪主张,主张在“君主立宪”的框架内解决问题。袁世凯毕竟是从清朝那里得到权力的,不可能抛弃清王朝,因而继续打着维护大清的旗号。虽然他也知道这有难度,正像他的儿子所说的那样,他处于不知所措的莫大困惑之中,“目前扮演一个忠君的角色去挽救满清王朝似乎完全不可能,尽管那是他本意所在”。当然,在革命共和的呼声中,袁世凯也有些动摇了,他一面想忠君,一面又想在革命派中博得掌声,毕竟革命党人给了诱人的职位——总统。所以,此时的袁世凯对革命派既是攻打又是纵容。他想利用清廷和革命派的矛盾和弱点,抬升自己的身价,来个一箭双雕,即既以清政府的名义去压迫革命力量,迫使其就范妥协;又借助革命力量威胁清廷,迫使它交出全部的权力,真正实现责任内阁——“君主立宪”。●袁世凯为何主张“君主立宪”&&& 就在袁世凯坚持自己的主张、上海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孙中山的到来改变了整个形势。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领导1911年的武昌起义等,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中国最有成效的革命家,一直是海外华人起义的领袖人物,在国内也有很高的声望。孙中山回国后,自然就被拥戴为新政权的领导者。谁叫你袁世凯还在坚持“君主立宪”,给你总统做你不做?孙中山可不是这样磨磨蹭蹭的人。1911年12月底,他由海外回到上海的第三天就在南京举行17省代表会议,接着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短短五六天时间里,他就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自己也就任了临时大总统。这给袁世凯来了个措手不及。不过,孙中山也是明白人,他知道,只有利用袁世凯,民主共和的政权才能有保障。所以,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就致电袁世凯:“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孙中山一再表态,自己无意这总统大位,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这总统的位子就是你袁世凯的了(后来,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孙中山依然称,袁世凯“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下事均能明彻,而思想亦甚新;不过做事手腕,稍涉于旧。但办事本不能尽采新法……故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等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但此时局势的突变,让袁世凯也很着急,南北议和随之中断,暂时的南北政权对峙随之形成。&&& 袁世凯为何主张“君主立宪”?其中的一个原因可以说是为了“保存中国”。他认为,一个有限君主制是唯一能够确保国家完整的政体。他曾说:&&& “中国进步党中有两种人,一种主民主共和,一种主君主立宪。余不知中国人民欲为共和国民?是否真能成熟?抑现在所标之共和主义,真为人民所主持者也?中国情形纷扰,不过起于一二党魁之议论,外人有不能知其详者。……若任其处处各为一小团体,则意见不能融洽,或且发生瓜分之祸!清政府现在虽无收服人心之策,而已颁行宪法信条十九条,大权将在人民之手。故以限制君权之君主立宪政体与国民欲取以尝试不论是否合宜之他种政体比较,则君主立宪实为经常之计!&&& ……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为君主立宪政体,从前满、汉歧视之处,自当一扫而空之。尤有重大之问题,则在保存中国,此不能不仰仗于各党爱国者牺牲其政策,扶助我之目的,以免中国之分裂,及以后种种之恶果。故为中国计,须立刻设立坚固政府,迟延一天,即生一天危险。余愿进步党人思邦国应至若何地步,与余通力合作,使各要事皆处置妥当也。”&&& 这里,袁世凯语气可谓诚恳,他呼吁各方力量能以大局为重,完全保护中国免于分裂,誓言自己将为之努力。当时,确有非汉族区“脱离”中国版图的危险,“西藏、新疆、蒙古和满洲很可能同南京的共和政权脱离关系”。这对整个中国来说都不是好事。袁世凯力主以“君主立宪”维持国家统一的局面,同时强调了“君主立宪”目的就在于防止国家分裂,恢复秩序。在当时的中国,对“君主立宪”抱有想法的不只是袁世凯。梁启超也曾云:“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民主立宪政体,其施政之方略,变易太数,选举总统时,竞争太烈,于国家幸福,未尝不间有阻力。”●袁世凯如何接过辛亥革命的果实&&& 但是,当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后,民主共和呼声渐成主流,孙中山内阁也汇集了当时的社会精英,“君主立宪”逐渐失势,袁世凯似乎只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开始松动了。&&& 在孙中山的一再恳切下,在清皇室已名存实亡的情况下,袁世凯似乎不是很积极地附和了共和。当然,他附和共和,也与列强的态度,与他的外籍幕僚的建议不无关系。袁世凯一贯很重视列强的态度,也与外籍幕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时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都是袁世凯的座上宾。朱尔典、莫理循原先与袁世凯一样,都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但当共和制度宣布确立后,英国的态度出现了暧昧,先是表示中立,主张“等着瞧”,但后来却表示愿意承认共和制度。随之,美国的态度也渐渐明朗起来。辛亥革命后,美国主张列强应当上下通气,不可单独承认南京政府。但后来随着国内呼声的高涨,特别是包括传教士、教会团体、报社、商业团体,以及许多俱乐部组织的呼吁,美国政府也倾向同情革命,同情共和制度。日本也一样,先是拒绝承认南京政府,主张君主立宪,但随后也赞同共和。可以说,让清室退位,袁世凯接受共和,出任总统之职,统一南北,已经成了当时的主流意愿。&&& 清廷内部也似乎看到了这一点,只能无奈地表示,“国民意志必将获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也使用了某些政治手段,他不断向朝廷提出辞职,朝廷不肯,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让步。袁世凯的同党,徐世昌、梁士诒、赵秉钧等借机不断向清室进言,制造舆论,游说逊位。一批驻海外的清朝外交官也电请清帝退位,以顺应潮流。袁世凯在前线的手下将领,也向朝廷奏呈清帝逊位,甚至宣布如果不逊位,他们将拒绝作战。日,坚决反对清帝退位的军咨使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随后满人亲贵的抵抗就崩溃了。清朝走到这一步,除了退位,似乎没别的选择了。于是在袁世凯的努力下,清廷于日正式下诏退位。&& &清朝的落幕,帝制的结束,不完全是你死我活的战火把王朝葬送的,而是历史的潮流、民意的力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是完全依靠武力解决一个王朝的归宿的。袁世凯在这一过程中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清朝皇帝退位后,袁世凯顺利地接过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接着成了首任正式大总统。辛亥革命作为推翻清王朝、推翻帝制的一种手段,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作为追求民主共和的一种途径,它的历史使命还没彻底完成。&&& (作者为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编审,著有《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袁来如此:袁世凯与晚清三十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Copyright(C)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地址: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平安街43号
邮编:604945 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成就机器人终结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