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传说20兴趣部落中的主要部落分布在山西的有

你现在的位置:& > &
黄帝时期,蚩尤部落究竟在那个地方繁衍生息?
黄帝时期,蚩尤部落究竟在那个地方繁衍生息?
苗族先民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风俗通义》说,头上反戴铁三脚,受到苗族人民的信奉,身上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歌中唱道:“枫树生妹榜:“颛顼有子曰黎。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黄二帝相同,即距今约5000年前。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与黄帝。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 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史记》等书记载。 “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战国时的荆楚与今天的苗族,就是九黎,古代《苗经》及苗民《姓氏歌》都说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领是“纹黎够尤”,即“九黎蚩尤”。苗族长期以来尊蚩尤为其始祖,把他当作祖先和英雄加以崇拜。如今各地苗族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有的地方称为“尤公”、苗蛮民族集团以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世界和中国各民族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模式,苗族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思格斯所谈到的这一模式。许多历史事实表明、黔西北等地区还有蚩尤庙。酉字对应于鸡,易经中为巽,主号令群雄之意。故蚩尤古又记为蚩酉。传说蚩尤有兄弟 八十一人,为苗民;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是传说中我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祟拜的英雄。他活动的年代大致与传说的华夏族首领炎,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所以,称之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蚩尤姜姓,炎帝之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39、帝狻、熙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它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团。在苗族传说和汉文记载中,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的传说有联系。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三苗的后裔。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苗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同时。” 《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高诱注;, 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有人认为,杂拜鬼神。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制造兵器;有刑法。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最早的人们共同体之一。 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炎帝为首的两部落集团发生冲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战败,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 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 ------- 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即有八十一个支系氏族。他们信奉巫教。“九黎”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见《川南黔西北苗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风俗,装扮“枫神”的人。 九黎势力很大;在川南九黎 Template:中国历史少数民族诸侯政权九黎
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从枫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传说,实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义。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13]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14]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属炎帝部落联盟。传说蚩尤部落善长于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   从关于蚩尤和三苗传说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待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搅拌运动。这种搅拌运动造成了中华各族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11](部落遗裔)。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两汉时的冀州:“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其俗遂为立祠”、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古有仇犹国,于国则四垂为宇,“三曰兵主:“川南。苗族古称“苗民”或“三苗”:“涿水出涿鹿山,黄帝之裔缙云氏。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异记·卷上》云。此所谓“官名”,则称为“当时”(天官),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秦汉置太原郡,属并州,首县晋阳:“有宋山者,高七丈。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祠黄帝蚩尤于沛庭”。秦时沛县。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时至今日,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又曰帝鸿氏。苗族普遍存在长时间远距离迁徙的传说历史,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或......长江下游
九黎 Template:中国历史少数民族诸侯政权九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 九黎在...
蚩尤确为中国上古重要历史人物,是九称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活动在河北、河南、山东、...
蚩尤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原为炎帝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大连--祖籍山西永济党氏族谱&&&&&&&
家族堂号:冯翊-永济堂
族谱编号:158
访问状态:
【本人多年心血成果 未征得本人同意 请勿随意转载】
黨(党)[dǎng]冯翊郡、冯翊堂。&
自周朝的党氏家族,他们的后世子孙于三国魏&&直至隋唐时期,都在陕西省大荔、高陵等地繁衍望族,过去这里属冯翊郡,由此,党氏家族子孙为了不忘祖先的出处,世代沿袭&冯翊&堂名。
&一、姓氏起源
&据查考史料典籍记载,党姓起源共有五支:
(一)出自于姬姓①
(1)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探秘》、《百姓家风》、《中国姓氏寻根》、《华夏百家姓探源》、《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中华姓氏由来考》及《百家姓全览》所载:
&&出于姬姓。据《万姓统谱》记载,为晋大夫党氏之后。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上党②(今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一带)其后以邑为氏,称党氏。&
(2)据2003年春节期间(正月初四)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教育频道)播出的专题片《百家姓》,一位女观众现场向嘉宾提问:&党姓是小姓吗?&特邀嘉宾胡教授回答道:&是小姓,党姓源出春秋时期晋国上党,在山西、陕西居多。&
(按小姓人口数量估计,约在10至13万左右--纂者注)。2009年党姓人口数量为49万人。
(二)出自于任姓③
(1)据《百家姓探秘》、《百家姓全览》、《中国姓氏寻根》、《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任姓后裔。因封邑于党也称党氏。
另据《中华万姓溯源》载:&为春秋鲁大夫党氏之后,原名黨氏,今简化为党氏。&
(三)源出于项羌族
(1)据《千家姓》记载:
党姓出自古代。项羌人,原居住在青藏高原,由于吐蕃④的侵战,迁移甘肃一带,北宋时建立了西夏⑤封建政权,他们的后世子孙有的便以党作为姓氏。金代有党怀英(《辽史》作者-纂者注)。
(2)据《百家姓探秘》、《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全览》、《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源出于项羌族,党项羌人之后,项羌族是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
&&&& &据《广韵》所载,本西羌姓,姚秦将党耐虎曰,祖本夏后氏,后为羌豪&。
& &《万姓统谱》明凌迪和著云:又本出自西羌⑥,自云夏后氏之后。党项羌⑦,乃为古代少数民族羌⑧人的一支,祖先居于今青海甘肃一带,从事畜牧业。唐朝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各部族,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移到陕西、宁夏、甘肃一带。北宋时,以党项羌人为主体,建立了西夏封建政权。其子孙自称为夏后氏之后,遂姓党氏。
&&& 另据《中华万姓溯源》载:&古羌族⑨有党项⑩分支,其族以族名为氏。&
& &&&(3)据《元和姓纂&七荡》(唐林宝又撰)记载,&本出西羌,有冯翊、华阴两族系。
& &&&(4)据《百家姓探源》所载:
&&&& &同时,党氏也很可能包容了许多外来的血统,如《广韵》、《韵府群玉》及《路史》等古书记载。党氏中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居住在今青海省境内的大积石山及西宁、贵德一带的西羌族人,以&党项&为部落之名。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与同化,他们纷纷效仿汉人,以原部落名&党&为姓。(另据&西羌,祖本夏后氏&之说,实为禹的后裔,血统也应至为纯正-纂者注)。
& &&&(四)出自于姒姓⑾
& &&&(1)据《百家姓探秘》所载:
&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君族子孙,故史称党姓出自夏后氏。《韵府群玉》载:&党姓为夏后氏之后,唐有党芬,党进。&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 &&&(2) 据《百家姓探源》所载:
&史料中多提到党氏乃夏后氏之后,而夏后即夏禹⑿,乃颛顼帝的姒氏子孙(黄帝-昌意-颛顼⒀ (高阳)-鲧⒁-文命(夏禹王)-纂者注)。由此看来,党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其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氏。
(3)据《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党氏出自姒姓,大禹王的后裔。夏王朝国君夏后启的支系子孙世居党项,为西北羌族的别称。后来党项羌分布到青海、甘肃、四川边区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唐王朝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部族,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移到甘肃、宁夏和陕北一带。北宋时期以党项羌人为主体,建立了西夏政权。党项羌族的后裔有的就以党做姓氏,称党氏。宋代有党进。这是党姓的由来。《百家姓》注。
& &&&(五)出自于鲜卑族
& &&&(1) 据《百家姓探秘》、《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探源》所载:
& &&&&&《路史》载,&拓拔氏⒂后有党氏&。&
&& &①姬姓:
&&&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此为姓。(见《帝王世纪》)。
&&& 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见《史记&三代世表》)。
&&& 梁周弘正诌附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 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是最荣耀。最古老的一个姓氏。因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轩辕氏,就是姓姬。远古时期,有两个杰出的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他们都出自少典氏,相传黄帝姓公孙,号有熊氏,出生在山东曲阜的寿丘,后迁居姬水之滨的轩辕山坡上,所以改姓姬,取名轩辕;炎帝姓姜,号神农氏。据说黄帝的出生非常惊异。一天,他母亲附宝在野外,突然看见闪电绕过北斗星,立即感到身子一震,于是怀孕了,怀胎24个月才分娩。黄帝生下来就相貌堂堂,前额隆起,象太阳悬空,眉骨高高的,长得很精灵,两个多月就能说话,并且才智过人,因其才能,品德和威望,而被人们推举为华族部落的首领。他先后打败炎帝部落,茧尤和九黎族部落。黄帝的这一部落都姓姬,代代繁衍至今。黄帝的后裔,后来虽然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的嫡系子孙,却世代以姬姓相袭,一直到距今3100多年前,君临天下的周文王父子,仍然顶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寿祚最长的皇朝。
&在《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帝喾生姬水,因以为氏,裔孙周文王,三十余代至赧王,子孙号姬氏,汉有周子南君姬嘉,唐水部郎中处(居)逊,代君长安,开元初,以玄宗嫌名,改姓周氏。&
&从以上文字可见,姬姓始见于帝喾之时,而不是得姓于黄帝,在得姓时间上,前后相差大约260年。然而,众所周知,帝喾高辛氏也是黄帝的裔孙,所以无论姬姓见于何时,其光辉和荣耀,丝毫无异。
另据《史记》的记载,姬姓还有来自于周族始祖后稷的。相传有邰氏的女儿因踏过巨人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由于不是正常受孕认为不吉利,就把孩子丢掉。此子后被人救起养活,取名弃,弃在尧舜时曾作过掌管农事的官,官名为后稷。他教人耕种,发展农业,尧就把远祖黄帝的姓赐给他,也为姬氏。
自5000年前的黄帝一以贯下,姬姓家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可谓出人头地。以周朝初期的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以及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皕(shi)等父子兄弟来说,一个个杰出卓越,以无比辉煌的功绩,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上永垂不朽。
& &&&②上党
& &&& 古地名。。意为与天为党。有&上党天下脊&之称。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以西。因地处太岳太行两山之间,高山环绕,地势险要,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置上党郡,明时改称长治。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上党战役在此进行。1951年设长治市。
&& &&&&&&&&&&&&
& &&&&③任
&& &&&任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相传黄帝小儿子禹阳被封在任国,赐姓任。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都是任姓后人的封国。周朝时又有任国(在山东济宁东南),风姓,相传是伏羲后人的封国,后代也称任氏。
西汉有益州剌史任安,御史大夫任敖,南朝梁有文学家任昉(《中国姓氏寻根》)。
& &&&&④吐蕃(bō)
&&&&&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
& &&& ⑤西夏&&
(1)据《辞海》释:
朝代名,党项拓跋氏所建。本名大夏,又称白上国,宋人称西夏。1038年(宋景祐五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纂者注)。最盛时辖二十二州,先后和辽、金及宋鼎峙。居民有党项羌、汉、藏(吐蕃),回鹘等族。从事农牧业。产青白盐,织毡毯。与宋经济文化联系极为密切,茶、马、盐、铁交易频繁。部分政治制度仿宋、有文字、汉文典籍也广为流传。与宋、辽、金多次发生战争。西夏宝义二年(1227年)为蒙古(即后来的元朝-纂者注)所灭。共历十帝,一百九十年。
(2)据《辞源》释:
宋时党项羌族建立政权,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公元年)。按西夏国主为拓跋氏之裔,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于唐,赐姓李,宋时又赐姓赵,世为夏州节度使。至元昊称帝,传十主,为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所灭。(详见辽史西夏传)。
(3)夏,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释:
&&&& 党项拓跋氏所建王朝。党项首领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宋人称西夏,后世沿袭。都兴庆府(1205年改为中兴府)。初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极萧关,北控大漠&,辖二十二州,极盛时期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南部以及新疆部分地区。先与北宋、辽鼎峙,后与南宋、金并存。制度多仿效唐、宋。创有蕃文,也通行汉文。1227年亡于蒙古。共传十帝,凡一百九十年。
(注:以上三种释义纂者对其中部分重叠内容予以删节和补充。)
(1)西夏,中原的西部,夏谓华夏。晋书贾充传:&绥静西夏,则吾无西顾之念。&(《辞源》)。
&& &(2)元末明玉珍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称帝建国,国号夏。都重庆,据有今四川大部地区。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为明所灭。传二主,凡十年。(《中国历史大辞典》
(3) 大夏,于西汉时期,今阿富汗北部。
&&& 据《辞海》释:
&& &(1)西汉时对羌人的泛称。
&& &(2)东汉羌人内徙的一支。定居在金州(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陇西(今甘肃渭河上游,天水市东部等地)、汉阳等郡。因住地偏西,故称。
&&& 西羌起源: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此言西羌是三苗的后裔,但在材料、地理以及民族语言上都缺乏可靠的依据)。
据《辞海》释:
&&& 古族名。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山谷地带。从事畜牧。唐朝前期,吐蕃征服青藏高原诸族、部,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北宋时建立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西夏封建政权。元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兀惕。(元朝时期还根据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并称西夏为河西或唐兀,属色目等,次于蒙古-纂者注)。
&& &&&⑧羌
& & &&据《辞海》释:
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最早见于甲骨卜辞。殷周时,部分居中原。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婼、广汉、武都,越巂等部。魏、晋、南北朝、唐、宋间,又有宕昌、邓至、白兰、党项等部。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处的从事农耕。两汉、魏、晋、唐、宋中,不断反抗封建统治。东汉末内附,部分东迁内地。东晋至北宋间,烧当羌、党项羌,先后建立后秦、西夏等政权。其首领多受历朝册封,曾助北魏,唐破氐及吐谷浑,往来联系密切,后渐与西北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
&& &&⑨羌族
& &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尔玛&,&& &日玛&。由古羌人的一部发展而来。10.2万人(198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四川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北川等地亦有分布。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緬语族。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擅长掘井和石砌建筑,妇女善挑花。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曾与各族人民共同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仅元明至清初反抗土司的斗争不下百次。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时,曾建立革命政权。
& &建国后,与藏族联合建立一个自治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山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地区的北川等县,以茂、汶县最为集中。人口共有198,252人。
&&& &⑩党项
&&& &(1)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释:
& 族名。1、又作党项羌。原在今青海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唐代,受吐蕃压迫,迁居今甘肃、宁夏及陕北地区。部分党项人进入汉人地区,入居州城,逐渐接受汉文化,被汉人称&熟户&。散处山林中者称&生户&。居住夏州(今陕西靖边境)一带的党项羌部落称平夏部。部首领拓拔(跋)氏*,唐朝赐姓李,受封为夏州定难节度使。1038年,拓拔(跋)氏后裔元昊**在兴庆府建立国家,号大夏,改姓嵬名氏。1227年亡于蒙古。2、辽对夏国境外的各地党项人的泛称。有河西党项、山南党顶、河壖党项,隗衍党项等部。辽属国中有党项国大王府。
&&& &&(2)据《辞源》释:
我国古民族。汉西羌一支。初居今青海甘肃四川边区一带,南北朝后期渐趋强大。唐贞观三年,以其地置轨州。公元九世纪后期,党项向东北迁移至今甘肃宁夏陕北一带。辽神册元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并。后其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夏地方政权。
&&& *拓跋(拔)氏,党项羌八部之一,势力最强。首领唐代赐姓李,宋赐姓赵。元昊建立西夏王朝,改姓嵬名氏,自诩出于鲜卑帝胄。
&&& **李元昊,1、即夏景宗,祖先受唐朝赐姓李,故称。2、据《辞海》西夏纪年表载又为赵元昊,因先世臣宋,赐姓赵、故宋人仍沿此称。3、李元昊(公元年),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李继迁孙),夏国王李德明子,卫慕氏所生,通兵法、佛学、法律、汉文。年二十余,独引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夺取甘州,被立为皇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嗣位,年号显通,改唐、宋所赐姓,李、赵、自称(吾祖)元卒(意为青天子)。1038年即帝位,立官制,制礼仪。造文字,建蕃学,设左右厢十二监军司,辖二十二州。先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地对宋作战,又同辽战于贺兰山,俱获胜,形成宋、辽、夏鼎立的局势。 十一年,在皇族与后族争夺权力的激烈斗争中,被子宁令哥剌杀。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 &&⑾姒姓
&&& &&参见&禹&。是传说中大禹的姓。(在浙江绍兴的一处村庄至今居民大都姓&姒&并发现&禹陵&--纂者注。)
&& &&&即禹。亦称大禹,戎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si)姓,名文命。鲧之子。原名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任部落联盟领袖,传曾铸造九鼎。又传三苗作乱,他克之,辟土以王。其子启*。葬于禹陵,一称大禹陵。在浙江绍兴市会稽山门外。相传为夏禹的陵墓。《史记&夏本纪》太史公(司马迁-纂者注)言:&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陵房有禹王庙,庙宇雄伟,内有禹碑及窆石亭,为浙东著名胜迹。
& &&*启,夏代国君,姒姓。禹之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代。传禹曾选定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他即继王位,与伯益发生争夺,杀伯益确立传子制度。有扈氏不服,也被他攻灭。一说禹去世后,伯益推让,他被拥戴继位。
传说中古代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 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 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 &&&&&⒁鲧
& && &&传说中原始时代部落首领。颛顼之子,禹之父,建国于崇(亦称有崇),号崇伯。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未治平,被舜杀死在羽山。神话谓神化为黄熊。一说与禹同为治水有功的人物。
&&&&& ⒂拓跋
& &&&&颍川郡。古代鲜卑族姓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云拓跋氏。&鲜卑族为古代东胡的一支,原居于东北地区。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其姓名亦改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又《魏书&官氏表》云,拓跋氏自称为黄帝子昌意之后裔,此为附会虚托之辞。
&&&&& [郡望]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初置,以颍水得名,相当于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二、党姓辨义
(一)据《华夏百家姓探源》载:
黨(党)[dǎng]冯翊郡、冯翊堂。
黨氏起源于冯翊,祖宗姬氏。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黨和党两个字似乎是没有区别的,&黨&字笔划太多,写起来比较费事,所以,许多人每逢提笔写到这个字,就习惯地省写为&党&。不过,在姓氏学里就不同了。如果以称呼或书写别人的姓氏就不能黨、党不分,因为这两个字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家族姓氏,各有各的血脉源流。
黨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是距今2000多年前周朝王室的后裔,分别发祥于当时的晋国和鲁国。
黨氏来源:《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左传晋大夫姬氏之后。&以及《姓氏考略》上说:&鲁大夫有党氏,周公族之后,见《左氏释例》,望出冯翊。&
党氏来源:党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氏。《韵府群玉》记载:&夏禹氏之后,唐有党芬、党进(应为宋代&&纂者注)。《广韵》记载:&本西羌姓,姚秦将党耐虎。&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以&党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
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乱真现象,黨、党两个姓氏也就分不清楚了,干脆都以&党&为姓了。
(二)据《辞海》释:
㈠(dǎng)①见&党项羌&。②姓。金时有党怀英。
㈡ [黨] (dǎng)①谓政党②古地方组织,五百家为
党。③处所④亲族⑤朋辈⑥偏私。
㈢(tǎng)①通&傥&,或者。②通&谠&。正直。
㈠&党㈡&的繁体字。
㈡(zhǎng)姓。春秋时鲁有黨氏。
《左传&定七年》:&王入于王城,馆于公族黨氏。&
注:&黨氏,周大夫。黨音掌。&今姓黨,读dǎng。(但在今山东(春秋鲁国故地)一带依然有将党姓叫做黨(zhǎng)姓&&纂者注)。
(三)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所载:
(1)党,繁体字黨;不同于党(掌zhang)。掌(党)氏又作仉(zhǎng)氏,是另一姓。
(2)仉氏,即为掌氏。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族为氏》及《左氏释例》所载,鲁大夫有党氏,周公族之后,以音掌,故从音文。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孟子母仉氏,或即为鲁掌(党)氏之后。
[郡望]鲁郡。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四)据《百家姓探源》所载:
(1)黨zhǎng(二十画)
音掌,鲁大夫的黨氏,周公族之后,望出冯翊。(见《左氏释例》)。
左传晋大夫姬姓之后。(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黨(dǎng)字,今天已简化为党(十画),但作为姓氏,黨读作zhǎng。黨、党不能混为一谈,因为这两个字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家族,各有各的血脉源流。
黨氏,根据古籍记载,以及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是两三千年以前周朝王室后裔,分别发祥于当时的晋国和鲁国,并在冯翊(今陕西省境内)成为当地名门。追本溯源,当时最为荣耀的黄帝姬姓子孙。
(2)仉zhǎng(四画)
即掌氏,孟子母仉氏,或即鲁氏之族(见《姓氏考略》)。
仉氏是难得一见的稀姓,根据考证,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黨氏所分支出来的,而黨氏则是周天子的王族之后,因此,仉氏虽不多见,但却是圣君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有十分悠久和荣耀的源流。
&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故事,举世闻名,她苦心孤诣教导孟轲(亚圣孟子&&纂者注)成为大儒。这位贤母典范就姓仉。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在山东高苑,有一位仉经,曾官至河南道御史。
(五)据《百家姓辈分字行》(2001版)刊载:
字源 《说文》:&党,不鲜也。从黑,尚声。&按,党之本义当作不鲜。蒋礼鸿先生《义府续貂?党》有云:(今浙江)嘉兴谓衣物敝垢不鲜曰菸党党。&又党字,古代典籍多用其后起义,本义已不通行。
《姓氏寻源》卷&三0&《姓纂》云:鲁大夫有党氏,周公族之后,见《左氏释例》、《周氏族谱》。澍按:《左》庄三十二年,公筑台,临党氏。& 《百家姓考略》(清初学者王相)云:&夏后氏之后,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姓。宋有党进。& 今按,据《百家姓溯源》党姓姓源盖有三支:一支以封邑命氏;一支出鲜卑族,拓拔氏有党姓;一支源出于党项羌。
(六)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中刊载:
姓氏不要简化。
简化字的使用是我国文字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国家在公布简化字的同时,也提出姓氏可以不简化。然而,这一重要原则并未引起人们重视,以至在社会上姓氏普遍被简化,甚至随意简化,造成姓氏混乱。例如:萧与肖,雲与云、修与脩、種(zhǒng)与种(chōng)後与后、塗与涂、萬与万、於与于、乾于干、穀与谷、酆与丰、黨(dǎng)与党(dǎng)等,这几组姓氏不应简化,一简化就等于改了一个姓。尤其是将傅、詹、潘、戴、蔡随意简化成付、占、泮、代、菜,就更没有道理,即混淆了姓氏,又乱用了简化字。
(至今我们的姓氏是黨(zhǎng)还是党(dǎng)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以期得到更加的明确,但纂者倾向认为我们的党姓是源自于晋国公族大夫姬氏之后&纂者注)。
(七)党、黨两字古今用法:
党和黨在现代汉语中黨是党的繁体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三个不同的用法。
1、古代汉语中,是用来专指党姓和党项族。如:&党进&&黨&《宋史&党进传》卷二百六十。
2、在古代汉语里,&黨&有以下几个意义。
最早是指一种居民组织单位。据《周礼》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黨&。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黨所笑,以污辱先人。&
&黨&的另一个意义是由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这可能是由第一个意义引申来的。《楚辞&离骚》:&惟夫黨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黨&字指集团时,一般只用于贬义。现代汉语的&朋黨&、&羽黨&、&死黨&,&结黨营私&等就是由此而来的。
&黨&还有&偏袒&的意思,显然是由&朋黨&引申而来的。《尚书&洪范》&无偏无黨&。现代还有成语&黨同伐异&。现代汉语的&黨&一般是政黨的意思。
(八)繁简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异体繁多,书写笔画也较为繁琐。因此,按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进行。1964年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公布时又对个别字作了调整。
同音代替的简化方法下产生的,本着在意义不混淆的条件下,用形体简单的同音字代替繁体字,即减少了字数,又突出了表音的特点。
用简化字包含了两者的含义。如:穀(五穀)、谷(山谷)&谷;發(發出)、髪(頭髪)&发。(但确实也给一些特殊含义的字造成了歧义和混乱&纂者)
三、新党姓(赐姓)的由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一批被遗弃和无人收养,又没有姓名的孤儿,被各地社会福利机构所收养。因此,他们被赐以党姓。
与此同时,全国各大报刊,电台都曾在不同时期对这批被取姓为党的孤儿进行过报导。1994年8月《大连家庭报》刊载,在大连社会福利院收养的被遗弃孤儿。&女孩被取为党姓,男孩被取姓为国&。意为不忘党和国家的哺育之恩。
1998年8月《大连日报》刊载《姓党的孩子都是宝》一文,意为党和国家是孤儿的再生父母。
2003年《大连日报》又刊载记者专访文章,&大连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部为了使这些孩子长大后铭记党的恩情,福利院的妈妈把他们的姓都统一起来:&男孩姓国,女孩姓党。&
日,在一场死亡24.2万人口的唐山大地震①中,幸存孤儿党北京,被法国富商收养。
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孤儿泪》讲述了孤儿党生53,自1975年在大同市社会福利院。1981年至1994年间被养父母收养,精心治好天生残脚的感人故事。影片感人肺腑,摧人泪下。参加此片演出的一位演员名叫党云涛。
纂者也曾多次被他人问及是否是孤儿,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吧!
另据2006年《大连日报》刊载:今后大连市社会福利院收养的孤儿起名将以《百家姓》赵、钱、孙、李&&等次序依次排列,每年一个姓氏,并不再用&党&和&国&命名。
(二)改姓
1999年4月《半岛晨报》刊载文章:
一位小女陔因受父亲虐待而得到社会救助,由原名鲁佳佳,更改姓名为党佳佳。
注:①唐山大地震,日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震中烈度十一度。死亡25万人,重伤16.4万人。相当于400枚投掷于广岛原子弹当量。大连地区普遍有感,其中旅顺、金县和复县西部沿海地区震感强烈,有人震前看到地光,听到地声。复县太阳升公社张屯大队有的房屋震裂。
四、郡望①堂号
党姓,&本出西羌,有冯翊②、华阴③两族系&。
(一) 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载:
党姓郡望(望出冯翊郡)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治右扶风,今陕西兴平&纂者注),&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魏(公元三世纪)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陕西省韩城以南、白水以东、渭河以北一带。可见,党氏的郡望已经离开它的三支主要发源地都有一段距离了。
(二)据《百家姓探秘》、《百家姓辈分字行》载:
党姓望族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县)。
党姓适用楹联:
?望出冯翊;姓启禹王。
?二不德行人皆仰④;两一壮语望自高⑤。
?骁勇绝伦,羡进公⑥英气;文章华国,仰琪祖⑦芳声。
(三)堂号
据《华夏百家姓探源》载:
自周朝的党氏家族,他们的子孙于三国魏&&直至隋唐时期,都在陕西省大荔、高陵等地繁衍望族,过去这里属冯翊郡,由此,党氏家族子孙为了不忘祖先的出处,世代沿袭&冯翊&堂名。
太仆名卿经术(党茂)。
镇南节度英风(党进)。
[辈分字行] 据民国残本《党姓族谱》,青海西宁党姓一支辈分字行为:&崇善守业嗣定昌&。
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也叫地望,是传世姓氏的地域性标志。
郡名。汉为左冯翊*,后为冯翊郡,唐以后为同州,清为同州府,州治临晋,即今陕西大荔**县。
*左冯翊,汉代郡名。本为秦内史地,汉高祖刘邦二年置河上郡,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辖二十四县。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汉书&地理志》)。
**大荔,古代西戎族(古代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的总称)的一支。史记秦纪:秦厉共公二年&&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汉书九四上匈奴传:&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秦于此置临晋县,晋改名大荔县。隋初更名冯翊。元入同州,清升同州府,复置大荔县为府治。即今陕西大荔县地。(《嘉庆一统志》二百四十三。同州府一。)
③华阴(hu&阴)县名。
在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陇海铁路横穿。战国时称西河,秦置宁秦县,汉改华阴县。县南&西岳&华山为名胜地,山麓多松、桧及果树、竹林。
④明代武功知县党茂,忻州人。&誉来不喜,谤来不怒,有长者之道。&
⑤清代名士党湛,同州人。常言:&人生须做天地间第一等事,为天地间第一等人&,故号&两一&。
⑥宋代武士党进的事典。
⑦宋代有进士党琪,文名卓著。
(四)党姓分布区域
陕西省韩城党家村
陕西省大荔县;党睦;羌白;华阴市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党家庄;阳谷县十五里元乡党家店村
山西省永济市党家村、党家庄;襄垣县党家湾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区
宁夏自治区党家岔村(位于世界第二大震湖&宁夏震湖)
据《中国人的姓氏》(2007)中记载:
党姓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陕西省一定范围内却比较多见,在陕西人数最多的100个姓氏中占到第69位,在全国500个大姓中居中间靠前的位置,占到第230几位。
&迁徙分布:
党姓一支明末由山西曲沃县迁徙北流,现历廿世约二千余人散居两波小一扶来各里,南丰祠建于新丰,信庵建于中和,泰堂祠建于丽洞,南山祠建于南禄。光绪间陕西饥荒,南山子孙以祭祀余款乐助多金知县梁骝藻以惠普灾区题赠。当代的党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山东、山西、云南等地较为集中。其中,陕西韩城的党家村在秦陕大地的角落里熠熠生辉,近来年随着&民居瑰宝&的美誉声名鹊起。古时候,这里的人们盖起高堂广厦,筑起堡垒碉楼,坚守着自己的香火与财富;如今,他们的后代修缮墙垣,广纳游人,依然在这里坚守着祖先留下的屋宇和行将淡漠的古风。元志顺二年(1331年),党姓始祖党恕轩,由陕西朝邑县逃荒至此,落脚开荒种田谋生。100多年后,明洪武年间,贾姓始祖贾伯通,从山西洪洞县迁居韩城经商,第五代和党姓联姻,其子在明嘉靖四年(1525年)定居党家村,成为党家村的第二大姓。至今党家村依然由党贾两大姓氏组成,外姓极少。党姓家族原以务农为生,而贾姓却有经商的传统,乾隆年间,贾姓创立了&合兴发&商号,经营日用杂货、木材、瓷器、茶叶、药材等,在河南与湖北交界地带发了大财,成为巨商。在贾姓带动下,党姓也加入了经商行列。道光至咸丰年间(年),是党家村经营的黄金时期,传说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骡马络绎不绝,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时,党家村大兴土木,进入了持续百年的建房高潮期。全盛时,党家村建四合院数百座,还有泌阳堡和几十座哨门、祠堂与庙宇。清末民初,战乱不断,应对有方的村人就不再经商,回归故里,安然守护着祖辈的财富且耕且读。再以后,党家村衰落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一部分的厅房、哨门以及戏台被拆毁。直到80年代中期后,在日本建筑学会青木正夫先生的推动下,中日双方组团对党家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阻断了拆毁旧房的进程,这些民居瑰宝才保存下来。近年来,党家村被命名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2001年6月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乡人得以坚守故宅。迄今为止,党家村有320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已有670多年历史了。
(五)本家党姓来源研究
纂者于1994年曾通过原大连城市发展公司石桥轮胎业务经理党安民的牵线向山东省阳谷县十五里元乡党家店村党万收书记写信了解情况。后几次遇见党安民他都非常热情地说党万收书记已经准备回信了,但至今沓无音信。经党安民介绍,&有一部分党姓分布在藏族地区&。并还说过:&在党万收书记那儿收藏着全国各地党姓的联系地址,许多党姓人纷纷认祖寻宗。&
2003年元旦期间,央视4台专门播放了一个专题介绍《党家庄》的片子,可惜当晚没有录下来。
纂者认为,本家党姓出自于姬姓,为晋国公族大夫后裔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祖父原籍山西永济,永济距襄垣约300公里,距党姓郡望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仅45公里,隔河(黄河)相望。并且据权威教授介绍,现今党姓大多分布在山西、陕西两省,源出于春秋时期晋国上党地区。
山东省阳谷县十五里元乡党家店村与济南党家庄的党姓。据纂者分析很有可能源自于黄帝小儿子禹阳的后裔。
党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历史名人
(1)据《千家姓》载:
诗《渔村诗话图》
江村清境皆画本,
画里更传诗话工。
渔文自醒还自醉,
不知身在画图中。
(2)据《辞源》载:
党怀英&& 公元年。金冯翊人,字世傑。
大定十年(1171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擅长文章,工画篆籀,称当时第一。著有竹溪十卷。见金史文艺传上。
(3)据《辞海》载:
党怀英()金文学家。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冯翊(今陕西大荔),其父宦于泰安军。遂为奉符(今山东泰安)人。举大定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能诗文,兼工书法。其现存诗篇中,颇杂有老庄消极思想。
(4)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中华万姓溯源》载:
党怀英()金泰安(今属山东)人。字世杰,号竹溪。大定进士,莒州军事判官,除汝阴令,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与修《辽史》。能诗善文,工篆籀,学者宗之。(任崇岳)。
(5)据《百家姓全览》,《华夏百家姓探源》载:
金代有翰林学士党怀英(《辽史》的撰稿人)。著有《辽史》。
(6)金章宗&&金章宗年间的&泰和通宝&,是金代书法家党怀英用玉箸篆所书,他工篆籀,时称第一。他写的钱文柔婉流动,气势凝重,人称&金泰和。&
(1)据《中华万姓溯源》载
党进:(约928-约979)北宋朔州①马邑(今山西朔县②东北)人,后魏时为铁骑都虞侯,入宋官至侍卫步兵都指挥领彰信军节度使。
(2)据《华夏百家姓探源》、《百家姓全览》载
&宋代有忠武军节度使③党进&。
(3)据《百家姓探源》载
&夏后氏之后,唐有党芬,党进(此处有误&纂者注)。(见《韵府群玉》)&
(4)据《宋史&列传第十九》第二十六册九0一八页载,
党进,朔州马邑人④。幼给事魏帅杜重威,重威爱其淳谨,及壮,犹令与姬妾杂侍。重威败,进以膂力隶军伍。周广顺初,补散指挥使,累迁铁骑都虞侯。宋初,转本军都校、领钦州刺史,迁马步军副都军头,领皮--(虔州?)州团练使,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睦州防御使。建隆二年,改领阆州。乾德初,改龙捷左厢都虞侯、领利州观察使。后四年,权步军。杜審瓊(琼)卒,命进代领其务。五年,领彰信军节度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开宝元年,将征太原,以进将河东行营前军。开宝二年,太祖师临晋阳,置砦四面,命进主其东偏。师未成列,太原骁将杨业领突骑数百来犯,进奋身从数人逐业,业急入隍中,增(会)援兵至,缘追入城获免。上激赏之。六年,改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镇安军节度。九年,又命将河东行营兵征太原,入其境,败太原军于城北。太祖崩,召还。
太平兴国二年,出为忠武军节度。在镇岁余,一日自外归,有大蛇卧榻上寝衣中,进怒,烹食之。遇疾卒,年五十一,赠侍中⑤。
进入戎行,形貌魁岸,居常恂恂,每擐甲胄,毛发皆竖。进名进,自称曰晖,人问之,则曰:&吾欲从吾便耳。&先是,禁中军校,自都虞侯已上,悉书所掌兵数梃上,如笏记焉。太祖一日问进所掌几何,进不识字,但举梃以示上曰:&尽在是矣&。上以其朴直,益厚之。受诏巡京师,闾间有畜养禽兽者,见必取而纵之,骂曰:&買(买)肉不将供父母,反以饲禽兽乎。&太宗尝令亲吏臂鹰雏于市,进亟欲放之,吏曰:&此晋王鹰也。&进乃戒之曰:&汝谨养视。&小民传以为笑,其變(变)诈又如此。杜重威子孙有贫困者,进分月俸给之,士大夫或有愧焉。
子崇义闲厩使,崇贵閤门祗侯⑥。
州名。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置。治新城(今朔县西南),不久移至拓远(隋改善阳,唐改鄯阳,今朔县)。辖境约当今山西朔县一带。明初以州治鄯阳省入。清不辖县,1912年改为县。五代时为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幽蓟十六州之一。雍熙三年(986年)宋将杨业为辽所败,遇伏被俘于此。
在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西南端,桑干河上游,同蒲铁路纵贯。秦置马邑县,晋废。北齐置拓远县,明入朔州,1912年改朔县。(现为朔州,编者加)。名胜古迹有崇福寺、翠华山、北旺庄汉墓群。
③节度使,官名。
唐后期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民、财权,世称藩镇。宋初削夺节度使实权,遂成武官高级虚衔,恩数同执政,用以寄禄,俸禄高于宰相,并给仪仗,称为旌节。凡官拜节度使称为建节,以一些州府为节镇,如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为彰德军节度使的节镇,但节度使不驻节镇。少数武将或兼两镇、三镇节度使,文臣、宗室等亦可建节。(《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
㈠古县名,(1)秦置。治今山西朔县。西晋永嘉中废。西汉初为韩王信都,既而为匈奴所攻取。后还属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伏兵马邑旁,欲诱致匈奴邀击之,单于既入塞,谋泄、引兵还。史称&马邑之谋&。(2)唐开元五年(717年)置。治大同军城(今朔县东北)。金贞祐二年(1214年)升为固州,元复旧。清嘉庆元年(1796年)废入朔州。唐建中时,曾为朔州治所。
㈡郡名。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朔州置。治善阳(今朔县)。辖境约今山西宁武县和恒山以北,黑驼山,洪涛山,左云县以东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朔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朔州为马邑郡。
官名。门下省长官,掌辅佐皇帝商议大政,审察中外出纳。极少除授,有时以他官兼领而不参预政事。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置侍郎为辅佐。南宋置左、右丞相,废侍中不置。
⑥閤门祗侯
(参考閤门司),官名。
掌朝会,游幸、宴享赞相礼仪;文武官员自宰相、宗室自亲王以下及外国使节与少数民族首领朝见,谢辞,按品秩引导叙班,赞其拜舞并纠失仪之事。凡庆礼奉表由东上閤门掌管,慰礼进名由西上閤门掌管。有东、西上閤门使、副使、宣赞舍人,閤门祗侯等,皆为武臣清要之选。使与副使多以外戚勋贵充任,位同侍从官,为迁转之阶。以知閤门事。主管本司事务。
绍兴五年(1135年),诏右武大夫以上皆称知閤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官未至者称同知閤门事同兼客省,四方馆事。乾通六年(1170),置閤门舍人。淳熙年间,置看班祗侯。
唐广州都督。
党仁弘原为隋武勇郎,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后,他率两千余众归高祖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后又参加了进攻隋都城长安的作战,尽全力支援了这次战争。是唐朝著名的开国元勋之一。
在唐初,他历任南宁、戎、广州都督,办事干练,很有才略,史书上说他:&所至皆著声迹,深得唐朝廷器重。
但是,因其爱聚敛钱财。公元642年当他调离广州都督任时,&为人所讼,赃百余万。&按当时律法,应判处死罪。唐太宗李世民知道此事后,对侍臣们说:&我昨天看到大理司(相当于今日最高法院)五次奏报,要处决党仁弘。哀其自首就戮,当时我正要吃午饭,就命人把案卷拿走。这样做是为党仁弘求生也。但终不能达目的,今天就曲法而向诸位乞之。&
同年12月的一天,李世民再次把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都召到太极殿上,对大家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党仁弘违法,吾欲赦之,是乱其法,上负于天。&并向大家宣布,准备到南郊去住蒿草房,日进一次素食,以谢罪于天三日。丞相房玄龄说:&生杀大权实由陛下所掌握,何必为此就自贬到如此程度呢?&李世民不同意,坚持要去,诸大臣就&顿首请于庭&从早朝一直到中午,李世民才下了一道&罪己诏&说:&联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乱法,二也;善善未赏,恶恶未诛,三也。&于是免党仁弘死罪,削官为民,徙于钦州。从中可以看出,党仁弘深得唐太宗的器重。(《中国韬略》568页)。
明代弘治年间武功知县,忻州人。
被世人誉为&誉来不喜,谤来不怒,有长者之道&。
清代名士,同州人。
常言:人生须做天地间第一等事,为天地间第一等人&,世人称之为&两一&。
宋代进士,文名卓著。
大顺延长侯,谥忠愍,陕西人。
参见《李自成演义》第209页等章节。
姚秦将,后为羌豪。
明崇祯年间总兵。
10、党崇雅
清代户部侍郎、国史院大学士。
清朝康熙年间,陕西关中一带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可是,粉饰太平的地方官却向朝廷谎报:&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当时,出任大学士的党崇雅是陕西人,他了解到实情后立即向皇上进谏,希望朝廷速拨钱粮,赈济关中饥民,但皇上深信地方官的禀报,对党崇雅的奏折不予理睬,党崇雅气闷心郁,向皇上辞官,告老还乡。离开京城前,党崇雅对管家说:&你去制作24只大木箱,每只木箱上要雕刻&御赐&两个大字。&不几日,24只大木箱全部制作完毕,一字儿摆在党府大堂之上,蟠龙翔凤的&御赐&雕刻大字经红漆涂染,肃穆庄严,真像是皇上赏赐的。党崇雅挨个儿看过,脸上掠过深不可测的神情。是夜,万籁俱寂,党崇雅令管家把自己这些年来积攒的银两用4只木箱装了,每箱只装2500两,总共1万两。其余的20只木箱全部装满石头。管家惊诧不已,问道:&老爷啊,装这么多石头弄啥?我们陕西还缺石头!&党崇雅严肃地说:&你懂什么?听着,任何人问你,只说里面装的是银子,绝不许说是石头。&一切准备就绪,党崇雅选择吉日离京。起程的那一天,他让管家雇来6辆马车,每车装4只木箱,竖一面旗幌,上书&三朝阁老离京返乡&。车队浩浩荡荡,热热闹闹,专拣繁华之处行走。驻足观看的百姓无不慨叹:&好个气派的阁老,皇上御赠银两24箱!&消息很快传进皇宫,大臣们议论纷纷:24箱白银,足有五六十万两。党阁老定是受人之贿,得了不义之财。于是,联名向皇上禀报,要拿党阁老是问。康熙皇帝见大臣们轮番参奏,心中不禁诧异。原来,党崇雅是朝廷重臣,曾辅佐过清太宗、清世祖,康熙皇帝还是他抱着登上皇位的呢。因此,康熙一直唤党崇雅皇伯。现在,大臣们参奏党皇伯运走巨额银两,是受人贿赂,康熙不得不管了。他令禁卫军速将银车追回,宣党崇雅上殿问话。党阁老闻讯窃喜,款款走上殿来,行过朝礼。康熙令他坐下,问道:听说皇伯有24箱银两要运回陜西,此事莫非有假?&党阁老答道:&银箱就在殿外,岂能有假!&康熙一笑道&皇伯在朝时年俸多少?&&1000多两。&&1000多两年俸要管吃喝,还要养家,皇伯能剩多少?&&老臣平日勤俭,几十年来有1万多两银子的余头。&&这就对了。&康熙起身踱步:&你只有1万多两的余头,可24箱白银少说也有五六十万两,我请问皇伯,那几十万两是从哪里来的?&党阁老一本正经地说:&这些都是皇上御赐的啊!&&哈哈哈哈&&&康熙扬声大笑,道:&皇伯竟开玩笑,寡人从未给过大臣御赐银两,此话从何谈起?&党阁老神色不变,一再说银两皆皇上御赐。康熙皇面有怒色,立令宫人当场开箱,验明数量。24只木箱一一打开,满朝文武一看,个个目瞪口呆,20只木箱内全部装的是石头。康熙诧异不解,问党阁老这是何故。党阁老连忙跪倒说:&为臣犯了欺君之罪,罪该万死。&康熙令人扶起党阁老说:&寡人恕皇伯无罪,但不明白,皇伯为何要将石头运回陕西。&党阁老谢过康熙,说:&老臣官至太傅,为三朝皇帝尽力多年,关中百姓总以为老臣会广受皇上恩泽,挣回不少银两,可老臣余银颇微。石头代银,虽显拙劣,百姓定会口碑皇上宽厚仁慈,皇恩浩荡。如今被皇上识破,老臣只好如实禀奏,望皇上恕罪!&康熙听罢,不禁内疚,立马令人倒出箱内的石头,换上银两,送党阁老上路。24箱白银,6辆马车重登返程。事过3日,康熙突然醒悟:党皇伯为官多年,从不受人恩惠,这次却为何接受这么多御赐?于是,令快马跟踪,探其虚实。快马返京,禀报康熙&党阁老离京后直接去了江淮、荆襄之地,用银两购回大批粮食运回陕西,现在正在关中放粮赈济灾民呢!康熙听罢,扼腕叹息,悔恨当初未听党阁老之谏。随之,秘密出宫,去陕西微服私访去了。
二、当代党姓人物
(一)著有书籍著作的党姓人物
(1)据大连市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
党诚恩《中国商业史话》1986年版
党德信《大陆生活纪实》1988年版;《国民党抗战骁将》1994年12月版,《国耻与中华魂: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纪实》2001版等5部著作。
党凤德译《澳大利亚联邦》1953版;《英华大词典》1984版等9部著作。
党& 耕《颈和肩臂痛》1988年版
党国栋《北方情思》1985年版;《青春颂:长篇叙事诗》1974年版。(盖县鲅鱼圈公社红海大队人,1941年生,属小龙,经常于《鸭绿江》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并与母亲是同乡&纂者注)。
党节修《化工节能基础》1987年版
党& 军《西岳华山》1982年版
党& 钧《初等代数习题选》1981年版等4部
党理真《塑料的涂装和印刷手册》1990年版等2部
党晴梵《先秦思想史话略》1959年版
党小青《中国人口国情》
党晓捷《论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87年版
党英凡《红色中国采访》
党振国译《马克西姆&彼列比利查》
(2)大连市图书馆电脑查询书目党姓著作(部分与馆藏目录重复)。
党志峰《寻根认祖系列书&刘》1999年版
党治林《中文版玩家实战》2001年版
党益民《喧嚣荒塬》。1963年出生于陕西富平莫村,武警某部宣传处长,中国作协会员,巴金文学院创作员,著有长篇小说《藏光》等多部作品。
党大建《中国:面对亚太的挑战》1993年11月版
党发宽《文献情报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1991年12月版
党& 刚《钢和合金的高温性能》1959版等4部
党高明《中国武警神奇人物》2001年版
党耕町《颈和肩臂痛》1988年版
党桂霞《现代家庭养花》1994年6月版
党国印《英国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3月版
党鸿瑞《煤及焦油的高压催化加氢》1958年版
党鸿辛《企业润滑工作人员指南》1956年,《摩擦学学报》
党凰德《农业劳动组合》1953
党会军《办公应用套餐:随心所欲》2001,等2部
党洁修《化工节能基础》1987
党景彦《万事通》1993年1月
党& 坤《轮机英语阅读》1999等3部
党连卿《房屋建筑速成识图》1982年
党明德《中华野史11:清朝卷》2000年版等5部
党生翠《不可能的事情只需要时间》2003
党圣元《文学价值论》1997
党寿考《伤寒分册》1995-3
党淑兰《日语听说读训练》2001
党诵诗《测绘理论中的数学方法》等3部
党& 毅《中药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
党酉胜《外科病人的体液和电解质》等2部
党友琏《中医内科&临床手册》
党& 伟《国际商法简明教程》等2部
党锡洪《研究生入学考试:理论力学复习指导》等2部
党锡琪《应用力学》
党兴昶《铁岭卷》龙首山下黑土地
党耀升《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复习指导》
党安荣&& 党齐民&& 党建章
(3)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的党姓人物
党玉敏主编《学生作文文库&高中卷》1994年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室,《雷锋故事&日记选》1993年版
党玉占《中国青年报》日第7版《附捐邮票赈济灾民》;《辽宁日报》日《今年我国将发行40种金银币》文章作者。
党胜德《新商报》日《刘仪伟为一个&顿号&索赔60万》文章作者。
党孟发《中国青年报》日第5版《吉县公安局:乱》(以黄河壶口瀑布闻名全国的山西省吉县)作者。
党亚力《齐鲁晚报》作者
党& 群《大众医学》1986年第12期《饮誉海外的金匮肾气丸》作者,哈尔滨市光明眼科研究所。
党金柱 山西诗歌作者
党涤寰《经济日报》记者;《河南:僕阳农民失地不失利》日
党向民,广东省新会县县委书记: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县委书记党向民看见周总理不知疲倦地操劳,过意不去,在总理离开新会前夕,决定设宴送行。在酒宴(很普通的饭菜)将近结束时,总理示意秘书拿出300元人民币交给县委司务长。一时总理罢宴被传为佳话。(据2001《党员天地》整理&&纂者)
党连文 水利部松辽委主任。日《大连日报》头版《大连第二条&水动脉&昨开铺。水利部领导敬正书、党连文,市领导孙春兰、夏德仁等出席引英二期供水工程开工典礼》。
党中华& 油画《鱼》(《大连日报》日)
党& 辉& 《党建》1994年第1期文章作者
党建科&& 《中国北车报道》通讯员
(二)从事新闻及电影、电视党姓演艺人员
党国英《经济日报》、《辽宁日报》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文章《机制新活力增&&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三项制度改革纪实》(《光明日报》日)
党子康《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社编辑(1996年版《中国大趋势》)
党桂兰 中央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剧《金猴小队》)。
党志远 中央电视台
党& 冰(女)中央电视台记者(2003年)
党同义 中央电视台著名配音演员。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1998年)中船长的配音。
党& 欣 中央电视台翻译(做过伊拉克战争解说翻译)。
党英杰 大连广播电台
党卫国 电影制片厂
党& 旺 西安电影制片厂,录音职员
党& 昊 电视剧《那山、那人、那狗》演员,1999年;电视剧《秦始皇》演员,2007年。
党卫星 电视剧《改革开放二十年》编制人员,日。
党& 涛 辽宁电视台体育部
党瑞山 十四集电视连续剧《红十字方队》演出人员,中国军医大学学员。
党永德& 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铁嘴铜牙纪晓岚》剧中演员。
党& 青& 《又一魂飞魄散的瞬间》作者《大连日报》日。
党& 周&&& 上海卫视监制
党国新&&& 辽宁电视台灯光
党鞍华&&& 陕西省华阴县文体局艺术编导
党& 涛&&& 2007年电视剧《新结婚时代》演员
(三)见诸于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党姓人物及事迹
党惠安 沈阳机器三厂工人,以3小时59分车一个丝杠的新纪录突破赵国有的6小时45分的纪录。(此事迹刊载于解放初期的沈阳《工人报》上,作者,刘黑枷)。
党久炎&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六届&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奖教师,湖北省。(据《中国青年报》日第4版)。
党& 军 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七年度大连市公民义务献血先进个人(据日市政府总结表彰大会文件)
党& 艳 《中国青年》2003年第9期荣誉读者。
党济民《新商报&住周刊》抽奖幸运得主,日,241073。
党伟杰 郑州防空兵学院地方系981区队(2001年《中国青年》)
党小丽 河北廊坊市石油管理学校计算机专业99-1班。
党顺民《悬念乾陵&&惊鸿一瞥挖乾陵》记载,党顺民将价值一千万元的新莽时代&饼货泉铜范母&(钱范),捐献国家,现为中国钱币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2002年60岁。
党庆国《新文化报》《钢管飞机想往天上飞》松原市液化气厂职工,用钢管焊制一架飞机。日,《新商报》。
党占江 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共300名),铁岭人,2003年7月
党子硕 北京广播学院(《中国青年》2003年18)
党国萍《妇女》杂志有奖订阅第一期获奖人员(2003年9月)
党建伟& 毕业于吉林大学室内设计专业,现任大连鲁班装饰设计部主任。
(《大连晚报》日)
党素珍&&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了其长年坚持为矿工服务的先进事迹。
党宪宗& 陕西合阳县人民政府招待所经理 (
《大连晚报》)
党延忠& 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党跃武&& 四川大学档案馆馆长、教授 (《大连晚报》)
党元野&& 中国药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党开宇女士& 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研究总监(《大连晚报》)
(四)见于大连市人口管理登记处党姓常住人口
2002年于公安局电脑联网查询
党姓常住居民共280个,按拼音字母排列有:
有驾驶执照者27人。
(五)其它党姓人物
党项民& &大连市公安局
党兆荣& &大连育才船务公司,安全机构组员。
(大连凌水桥电话:年4月3日)
党富美& 《锅炉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实用手册》编委,1999年3月版。
党树声&& 《大连电话号薄1994》登载住宅电话用户。
党连久&& 大连机车厂齿轮车间技术员、公司项目经理。籍贯铁岭,祖籍抚顺。后辞职前往沈阳。
党战旗 &&大连机车厂 2004年度公司优秀复转退军人。
党慎贵 &&大连瑞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党安民&& 原大连城市发展商贸公司石桥轮胎大连总代理业务经理(山东阳谷人)
党& 义&& 沈阳建筑工程大学(原大连育明高中学生)
党小军&& 甘肃《兰州晨报》记者(见于央视10台《走进科学》)
党& 运&& 大连招商银行
党受毅&& 大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家谱与姓氏研究
家谱,是指记载一姓世系及该姓人物事迹的谱籍,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谱录等,统称谱牒。
家谱是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存在的尚有20000余种。(《中国的年谱与家谱》)。
家谱胎始于谱牒,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中国宗法制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的发展而变化。
还在商周时期,我国已有了专司辨昭穆,纪系世的小史一职。《周礼》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辩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垦。&《注》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疏》云:&天子谓之帝系,诸侯谓之世本。&这里,《帝系》与《世本》即是我国谱牒的雏形。
两汉后,随着士族门阀势力的孕育、发展和壮大,门户出身逐渐成为入仕的重要条件。特别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标志着土族门阀制度的确立,门第出身成为品定士人的唯一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由于门弟出身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和经济效益的多寡,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重视谱学之风。(《新唐书&柳冲传》)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修撰谱牒的专门之学&谱学(亦称谱牒学)的发达。
隋唐以后,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庶族地主不依靠门第出身而借助于科场功名也有了仕进的可能。唐太宗虽亦曾令高士廉修撰《氏族志》,收录著姓二百九十三家。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按王、谢为东晋士族著名大姓),士族门阀制度到了唐代毕竟已成强驽之未开始式微了。这使得谱牒的编撰也一时冷落下来。
两宋以后,数世同居的家庭骤然增多,年代也越来越长,如江州德化人许祚八世同居,长幼七百八十一口。这种状况,使得编撰家谱之风到了宋代盛行起来。司马光有《臣寮家谱》一卷,苏洵有《族谱引》。&家谱&之称,也基本是在宋代固定下来的。
(一)何谓姓?
(1)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详&姓氏&。
(2)子;子孙。《左传&昭公四年》:&问其姓,对曰&余子长矣,能奉雉而从我矣。&《广雅&释亲》:姓,子也。&王念孙疏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
(二)何谓姓氏?
姓氏,姓与氏的合称。《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昨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即&郡望&。如崔姓为清河,李姓为陇西。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三)姓氏的来历
姓氏是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现代中国人的姓,大部分都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可谓源远流长,纵贯如一。这是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祖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我国姓氏的来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出处具体、自然有趣,甚至可以当作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分支来看,其知识性和趣味性,令人赏心悦目。
根据明代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上的说法,古代中国人的&姓&与&氏&是有分别的:&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由此可知,中国人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传说汉族的共同祖先黄帝轩辕氏有25个儿子,有功德者14人,这14人被黄帝&胙之土而命之氏&,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女吉、儇,依是也,他们的后裔就世代以氏为姓。
姓产生于氏之前,五帝时代的中华民族不讲人伦关系,男女婚配血族相混,属杂交形式,所以伏羲氏为正人伦而建立姓的制度。姓由&女&、&生&组成,显然姓是源于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当时子女从母姓。后来,远古游牧部落的母系社会形态结束,以男子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兴起,子女始从父姓,这也是由姓而氏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有别,机能各不相同:&姓&是统系百世,以别婚姻;&氏&则是别子孙以由自,以贵功德。因此,男称氏,女称姓,贵有氏,贱者众民无氏。至于把姓与氏混为一谈,是从太史公司马迁开始的。《史记》中,太史公提到齐国姓姜、秦国姓嬴,周文王姓姬等,而不再严格区分姓与氏。
姓氏的产生大致可分为如下几大类:
1、以母亲名姓为姓氏。在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只在不同的母系氏族之间进行。现存的一些古姓如姬、妫、姚、姜等都是从女旁,表现出对母亲的无限崇拜。
2、以图腾为姓氏。姜姓以女从羊。羊可能是姜氏的图腾,像马、牛、龙、毛、桃、李、林、云等姓,都可能是一种图腾的标志。
3、以封国、采邑为姓氏。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周王室将天下分为许多国,封赐给他的同姓和异姓的有功诸侯,如齐、楚、燕、鲁、卫、宋、陈、郑、曹等。后来他们的子孙就以祖先的封国为姓氏。
4、以官爵、职业为姓氏。如古代掌管户口、军事、工程、习生等事务的官员分别叫司徒、司马、司空、司寇。
5、以祖先的族号、谥号等为姓氏。唐、虞、夏、商、殷等姓都属于祖先的族号。
6、以少数民族姓名译音或改从汉字姓氏为姓氏。
自古而今,中国人的姓氏究竟有多少?说来惊人,中国人的姓竟有6363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统计),且每一个姓都有出处,有来源。据《中华姓府》的统计,在6300多个姓中,单姓有3730个,复姓有2498个,三字姓有127个,四字姓有6个,五字姓有2个。当然,这其中大多数为稀姓,常见的不过是《百家姓》中所列举的而已。
中国姓从12个增至6000多个,原因是中国姓一向有增无减,&有生无死&,其次,诸姓繁衍又有以姓、国名、封邑名、乡亭名、住地名和以王父字,次第、谥号、官职,技艺等等为氏的,加以皇帝赐姓、避讳改姓和夷狄之姓等等诸多原因,因此,中国姓氏种类之繁与数量之多,可谓极其自然,这也可见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泱泱大度。
姓氏作为家族的标志,自古即受到国人的重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演变成一种发乎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维系,正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的中心维系力量,在今日人情日趋冷淡的工业社会,更不能予以忽视。
一直流传至今的(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的总集,一共记载了438个姓氏。它是由宋朝初年钱塘地区一位老儒所编。它采取四字一句,隔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是旧私塾的识字课本及儿童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所以排在前面,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是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俶,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所以&赵钱孙李&便列为《百家姓》的头一句。现代科研成果表明,如果按照姓的大小(即人口多少)来分的话,列前百名大姓的顺序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宁郑谢、韩唐冯于、董肖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中国人古今姓氏逾22000个
&& 19个姓撑起一半天
&《新商报》
古往今来,祖祖辈辈的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这是至今有关中国人姓氏最多的统计记录。
这22000个姓氏包括历代属于中国版图上的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当代的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
袁义达对当代姓氏的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所获得的全国性姓氏数据表明,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大同姓人群。
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袁义达发现,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他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湖北的胡姓,山东的孔姓,东北三省的于姓等。
2.7亿国人姓李王张
《大连日报》日
[据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据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的结果,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这三大姓氏的总人口数是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而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已高达2.2万个。
1983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1986年此次普查的相关抽样数据被统计出来。专家根据相关的资料数据,开始对我国的姓氏做统计研究。1987年,专家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万个到1.3万个。同年,中国科学院正在进行有关姓氏研究的消息被一些媒体广泛传播。日,专家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新百家姓&中,&李、王、张&位居前三位。&我国的这些大姓传承至今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元朝的时候,为了维护元朝的统治,就曾经有人向元顺帝建议,把排在前面的五大姓氏的人全部杀光。好在元顺帝犹豫再三,没有付诸行动,这使当时这些姓氏的人们逃过一大劫难,从而也使这些姓氏得以传承至今。&有关专家说。
目前,许多老百姓都很想了解关于自己姓氏的知识尤其是家族的渊源。专家向他们建议说,最直接的方法是找到自己的家谱,家谱是这方面最权威的记录。
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达22000个;李、王、张三大姓氏总人口数是2.7亿&&
中国三大姓氏是如何统计的
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的结果: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这三大姓氏的总人口数是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数。而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已高达22000个。那么,这些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在中国人的姓氏之中还有多少趣闻秘事可供我们解读?
为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专门对该课题的研究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姓氏研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据袁义达介绍,姓氏是一种标记。在生物学研究上,可以用它来探讨一个国家的某些现象。但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能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关于姓氏的研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门边缘学科,实际上它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1984年,从北大生物系生化专业毕业的袁义达已经在中科院遗传所工作了。这时,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名叫卡瓦利&斯福扎的教授向遗传所建议共同合用开展对中国姓氏的研究。在当时的遗传所里,不少人都知道袁义达一直对人的姓氏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他的群体遗传研究。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袁义达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中国人的姓氏,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中国人的姓氏反映了社会进化痕迹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门科学。而中国人的姓氏是姓氏学最好的研究对象。中国人的姓氏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进化的痕迹与传递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悠久,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种一脉相传的文明,是最为符合遗传学规律的。此外,由于中国人历来宗族观念比较强,所以同一个姓、有着同样血缘关系的人往往会聚居在一起。&这就是在中国的地图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张家庄、李家庄的原因。&袁义达说。
十几年严谨与科学的统计研究
1983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1986年,此次普查的相关抽样数据统计出来。袁义达根据相关的资料数据,开始对我国的姓氏做统计研究。1987年,袁义达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同年,中国科学院正在进行有关姓氏研究的消息被一些媒体广泛传播。日,袁义达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新百家姓&中,&李、王、张&位居前三甲。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关于姓氏的研究仍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不久前,一本50余万字并附有200张姓氏分布图表的《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公布》一书出版,宣布了这一长达十几年的科研工作暂告段落。书中数据表明,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
血缘差距&&汉民族有两个起源
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我国姓氏许多的有趣特点。据袁义达介绍,通过他们对30个省级行政区划人群之间姓氏与血缘的比较,他们发现我国汉民族的起源并不像过去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有一个起源,而是有两个起源。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距甚远,甚至大于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这充分说明了汉族并不是一个起源的民族,它实际上是经过5000年不断地融合,由北方的华夏民族和南北方各民族不断交融而形成的一个遗传上有差异的整体。&
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发现了我国姓氏的三大特点:第一,历史悠久;第二,传递稳定;第三,传递有规律。此外,我国的姓氏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规律。比如谭姓在全国并不算大姓,但在湖南却进入了前十名,是当地的大姓。而湖南省也是我国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再如台湾的蔡姓,山东的孔姓也有这样的特点。这是因为千年来,我国基本村落的人口组成始终是相对稳定的,而宗族聚居的关系又会使人们能长期固定地生活在一起。从中也可以看出,千年来,中国基本人口的布局并没有发生急剧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发现,虽然每个姓氏都有其自己的图谱和个性,但是有不少的姓氏会出现共性,比如一些长期存在于北方的大姓。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些共性。
传承至今很不容易
在浙江省就有一个特别偏的姓&&陆费,这个姓的来由是这样的:当地一个陆氏家族中从来没有人做过官,有人能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一直是这个家族的心愿。后来,这个家族的孩子被过继到费家。不久之后,这群孩子里果真出了一个入仕的。为了告慰先辈,他们就在费姓的前面加上了陆姓,从而改姓&陆费&了。
袁义达说,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了许多趣事。比如,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村子大都姓&姒&,这是传说中大禹的姓。后来人们果然在当地发现了大禹的墓。山东德州有许多安姓居民,这是因为明朝永乐年间,有位菲律宾苏禄国王来华,在回国途中病逝于当地。于是有两位王子留下来为父王守灵,其中一个王子姓安,他的后代就延续下来了。&
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
新华社北京& 9月12日电&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在他的著作《中国姓氏》一书中指出,当代李姓人口已达9500余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为中国第一大姓。
其研究同时证实:如果加上少数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华裔李姓,李姓总人数超过1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袁义达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中国李姓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12个。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姓英杰人才辈出。
民间传统复兴
&没谱&一代开始修族谱
&&& 2004年秋起,在江苏镇江市图书馆,原先冷冷清清的家谱查阅业务悄然升温。查阅者中,除了少数家谱文化研究者外,大多数市民都是奔着为编修家谱寻找资料而来。
&&& 大陆现存家谱大多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编修,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按照人类繁衍规律,一般三十年左右为一代,因此家谱每隔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比较合理。
&&& 目前大陆的家谱编修已中断了二至三代。随着近年各地的重修行为逐渐由地下转至地上,家谱这根旧线的衔续也在人们眼前越来越生动地展开。
家族意识觉醒& 民间修谱呼之欲出
&&&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一些地区就开始出现零星的新修家谱。当时的新修家谱处于地下状态,很多掩藏在地方志的名目之下。80年代的新谱,以江西为主要代表。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认为民间修谱的基本条件是:族中要有读书识字的文化人充当编纂之职;有热心人主持筹措;有一定的资产经费;有相对安定的环境。总之,在适当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佐以经济支持,修谱就自然发生了。
新家谱的传统变异
&&&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在以前都是供在祠堂里,不示外人的。而现在不仅为公共图书馆收藏、供公众阅览,有的地方还进行公开展览。家谱的实际功能乃至性质,都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
除了足够的文化资源和经济支撑,方便的信息手段也是近年家谱重修之风日盛的重要原因。(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始于北宋,启蒙课本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肖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麴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蒲怀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郗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穀梁晋楚阎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 维亢 况后 有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牟 佘佴 伯赏 南宫&& 墨哈& 谯笪 年爱 阳佟 第王 言福 百家姓终
华人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华人姓氏的由来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人文风俗卷
&一、&&&&& 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过年&。一般指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三。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即夏历元旦(正月初一),流行于全国各地,汉、蒙、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黎、纳西、歌佬等民族都过此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有过春节的习惯。旧时从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元宵节(正月十五)都属春节范围。春节的由来,说是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一说尧舜时已有此俗。自古以来过春节有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活动,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因族因时因地不同而异。汉族过春节特别隆重。节前,人们积极置办年货,制作新衣,举行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亦称年夜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活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年,有的放鞭炮,杀年猪、喝春酒、吃年糕、吃饺子、吃圆宵(汤圆)等风俗,乡间还有看风云、观日色、测晴雨、看参星,听雷鸣、看征兆等。占卜年岁丰歉的风俗,城乡普遍开展滚龙(舞龙灯),舞狮(耍狮子)、扭秧歌、玩花灯等活动。表示除旧布新,送穷迎富,驱邪避瘟。祈祷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
春节在阳历中,每年日期不同。而农历则是每年的正月初一。
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把年当作岁名。数千年来我国历法一直沿用阴历。近代纪年才采用阳历(公历)为区别农(阴)历两个年,就把阴历年改称为节,但民间仍习惯称&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恰在阴历年前后,所以又把阴历年改为春节。
春节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是民族的,传统的,人们在这一片传统的忙活中,享受节日的喜庆和祥和。
现今北方民间习俗有:祭灶、扫尘、吃糖瓜、祭祀、贴春联,挂年画、挑红灯、树旗杆、做年糕、炸面食、请神、放鞭炮、吃年饭、守年夜、包饺子、压岁钱、拜年、送穷,送神、赏灯、吃圆宵等。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放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传统年画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五类。一类为神像,以门神为最常见,其他如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等。门神分文武两种,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门神多为秦叔宝与尉迟公两位盛唐名将,后门(单扇门)则由魏征仗剑把守。财神也分文、武,文财神为传说中商朝的忠臣比干,武财神则为《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也有以关羽为武财神的。二类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王传说20兴趣部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