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沉睡的灵魂奇迹单机版怎么卖灵魂般的渐渐“觉醒”,脑洞大开。渐入佳境!感谢磨难,感谢困惑”

[转载]【转载】太好了,教你如何做人的98个真理 之三         下篇
我的图书馆
[转载]【转载】太好了,教你如何做人的98个真理 之三         下篇
&&&&&&&&&&&&&&&&&
&&一、明辨是非善恶
69.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
&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智慧,智慧的精华是佛。佛说:一切众生皆具智慧德相,唯妄想执著未能证得。佛充满了无边的智慧与无尽的温柔,慈悲地抚慰着每一个人;佛遍慧学,教人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获得圆满的人生。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你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谁?这个问题有点怪,很多人不能回答。其实,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最陌生的也莫过于自己;最亲近的是自己,最疏远的也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就是自己
!虽然天天见面,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有多少呢?&
人有两个眼睛,可以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得到别人的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能看得到别人的贪欲,看不到自己的吝啬;能看得到别人的邪奸,看不到自己的愚痴。&
人活一生,醒悟的少,疑惑的多,而最大的疑惑就是无法认清自己。了解自己最难,不了解自己最痛苦。所以,人生第一要务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认识整个世界,也才能接受世间的一切。&
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无独有偶,中国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后,《孙子兵法》也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说法。东西不同文明的哲人,都不约而同地把
"自知之明"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修养来对待。&
然而,2000多年过去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对于"认识自己",其实我们还不是真正地懂得,不是真正地明白。因为人可以无情地批判别人,揭别人的短处,却从不愿意批判自己,揭自己的短。我们总是用眼睛努力地向外看,看自然界,看他人和社会,看得眼花缭乱,却很少有闲暇来看自己,很少花费点时间来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借助于"镜子"来看自己的外表,但很少有人能借助于"心镜"来瞧瞧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即便偶尔看了,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自己的正面和优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视而不见。&
佛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我们要时常观照自己,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日本保险业泰斗原一平在27岁时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开始推销生涯。当时,他穷得连中餐都吃不起,并露宿公园。&
有一天,他向一位老和尚讲述了自己的不如意,讲起了很多人不愿意投保。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等他说完,老和尚平静地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原一平哑口无言,冷汗直流。&
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要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原一平恍然大悟。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
我们每个人有如一面镜子,既照得出别人,也照得出自己。一个人能做到"自知者明",是很不容易的。想想,我们与"自己"朝夕相处,也经历无数沟沟坎坎,但能对自己了解的又有几人?更别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察自己的缺点,同时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吕氏春秋·自书》中,有一段话很值得细细品味:"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要战胜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先要认识你自己。我们要盘点人生,在不断地盘点中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征服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命的宽度。
  认识自己并非易事,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进行陶治、修炼和自我完善。修佛法讲照破,是无上般若妙智慧的观照。要见到真心朗然,就是见到佛性。观照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只有观照才能看到问题的本源。
70、人家怕你不是福,人家欺你不是辱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人活着,都在做三件事情:欺负人,被人欺,自欺欺人。通常,恶人最喜欢欺负的就是心地善良的老实人。老实人也常常感慨"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于是有人信守一个原则:宁做一个恶人,也不做一个被人欺负的好人。&
  这样想法对吗?肯定不对。为人善念当先,不做可恶人。人和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根本就没于必要谁去怕谁!人们之间应当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的文明。如果仗势欺人,以强凌弱,那是一种无知和悲哀。如果你强悍,处处压制别人,这并不能证明你强大,反而让人看不起你,因为你素质太低!&
  央视的《法制在线》栏目,有一期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退伍的消防兵杀死一家四口,然后引燃煤气,焚毁现场。被害的户主,曾做过银行的副行长,后下海经商,暴富一方。
  佛家讲一切皆有因果。为什么会发生这场灾祸呢?原来,行凶的张功,在骑车途中被被害人开车撞倒,争执中受到对方辱骂,对方临走时从车窗里伸出头来,朝张功脸上吐了一口。张功怀恨在心,经过长期预谋,最后实施灭门。&
  这个事件反映了一部分人为富不仁,为人处事横行无忌,根本无视社会公德,甚至可以目无法纪。在他们的眼里,可以用钱来摆平一切,因此他们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像上面案例中的那个被害人,现在社会上多的是。你骑车走在道上,路本来很宽,他开个车以为了不起,成心把你往边上别。再说你把别人撞倒了,认个错难道不应该吗?你还反过来辱骂别人,你骂也骂了,凭什么还朝别人脸上吐口水呢?你倒是开着车扬长而去,可那个被你侮辱的人怎么想?要是对方不是一个骑着破自行车的人,而是一个开着比你的好的车,西装革履的人,你还敢那么嚣张吗?如此做人,引来杀身之祸,实在是咎由自取。&
 佛说: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再拿那个行凶的年轻人来说吧,当兵几年,干的是消防,训练值勤异常辛苦,回归社会还得凭力气吃饭。上街骑自行车,想来也没什么大作为。可再怎么也是血性方刚的年纪,无端地受到那样的侮辱,怎能不感到是奇耻大辱呢?心存恶念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啊。只可惜忍不了一时之气,不仅葬送了自己,而且也辜负了养育他的父母,中年丧子老来谁来奉养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凶的张功又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呢?&
 佛家思想教育人要行善止恶。所谓"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为什么人人都怕你?不敢招惹你?大多是因为你的"气势"能压倒众生。恶人自有恶人磨,一个人不可能长久地专横跋扈于人群之中,他的福享尽,他的寿禄享完,他会受到应有的果报。&
 有人问:"善者有人欺他,恶者有人怕他,强者有人让他,弱者有人害他,富者有人骄他,贫者有人贱他。此六事众菩萨以为如何?"达摩祖师答曰:"尔莫管他,且自由他,再过几年,尔且看他。"观音大士答曰:"善者只管善,金马玉堂何人显;恶者只管恶,枷牢地狱何人着;骗者只管骗,猪羊六畜何人变。"&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以强凌弱的事情实在太多,或凭武力,或凭金钱,或凭权势。恶名可以使所有人怕你,善名可以使所有人敬你。我们要做个善良的人,不要做个恶人。
& & 71、善积成名,恶积灭身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
  古人对善恶有报非常重视,留下很多劝善弃恶的告诫。如:"善恶随人做,福祸自己招"!
《左传》上说:"善不可弃,恶不可长。"还有:"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赋尚书》中的诗句。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对一再进逆耳之言的魏征隐忍不发,没有把他杀掉。唐太宗的"好善",由此可见一斑。&
  《普照国师语录》上说:"善积以成名,名积以成功,功积以成德,德积以成道。"积善因,得善果。在经典《百缘经》中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
往昔佛陀在世时,在迦毗罗卫城中有一位十分富有的长者,家有财宝数以万计,长者生有一男孩,男孩不但有世间少有的端正容貌,而且身上和口中皆散发旃檀香,长者对儿子万分喜欢和爱戴,就为儿子取名"旃檀香"。旃檀香长大后随佛陀出家并征得正果。&
  有位比丘看到旃檀香如此不凡的生平,遂问佛陀,旃檀香往世曾有什么福德,才使今世不但能生于富豪之家,身口皆发放香味,而且还能遇到世尊出家征得正果。&
佛陀庄重地回答:"早在前91世时,当地有座葬有毗婆尸佛德舍利塔。有一天有位长者来到佛塔,见佛塔表面破落,就和泥涂抹平,又以旃檀香涂散在上面,并发了善愿后才离去。正因缘于此功德,从那时至今已91世,他都未堕入恶道,无论投生在哪世哪家,身口皆散发着香气,受用着大福。乃至今世又值遇佛陀出家得道征得正果"。
 世人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教讲"自作自受"。《易经》上也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行善做得少的人,要发慈悲心,行善积德而得佛菩萨慈悲加持;曾经做过恶的,要知道悔悟,现在从善还来得及,也能得到佛菩萨慈悲加持。要知道,十方三世的佛菩萨以其无比的慈悲和智慧,时刻都在加持每一个众生。&
  一位叫禅海的年轻人,在一次冲撞当中误杀了一位高官,于是走上流亡的道路。他到很远的一个寺院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
人。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
禅海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日不辍。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米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了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禅海,终于发现了他,要置他于死地。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成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
 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等着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等他帮了一年后,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十分钦佩。&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那位年轻的复仇者满眼含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袁了凡居士说:"远离过亦是积善。改过与积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播种自己收获。"每个人都有业障,行善积德可以消业障,消业障就是得福。"福"是从善行来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业障没除,福也不易得到。业障消了之后,善果就会显现。&
  所以,我们时时处处不忘行善。《太上感应篇》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日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持不懈,必定会"百福骈臻,千祥云集"。&
&72、活在光明喜悦之中
& 作者:李煜觉
  &&&&&&&&&&&
人要活在无罪一身轻,活在光明喜悦之中。
  在《华严经》中,有一个毗卢遮那佛,是中国佛教寺院中常见的一尊佛像。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以这尊佛象征着光明自在。&
  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佛,是法身佛,是精神生活的主体,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本来就有的光明面,本来具足的智慧,本来自在的菩提。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佛,但是,你我的心中也未必始终光明如一,总是有贪婪和憎恨,免不了为爱欲而烦恼,破除不了虚妄的名利,熏染其中而不能自拔。这些又是我们的消极和烦恼。&
  因此,我们正生活在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心理世界。成见、执著、怨恨,这些障碍就像是乌云一样障蔽了阳光,阻隔了光明的来源,所以我们的心情也跟着阴霾起来,不快活起来。&
  禅家告诉我们,必须扫除心中的障碍,那就是净的功夫,使自己的心中成为净土。人要活在无罪一身轻,活在光明喜悦之中。不要做亏心事,做了亏心事,良心是不得安宁的。亏心事,肯定是对不住别人,但亏的却是自己的心。&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青年狄飞到一个富有的老太太家中偷窃,结果被老太太发现了,他马上掏出刀子来,威胁老太太不准出声。老太太偏偏大声喊叫,狄飞一着急,就把老太太杀死,然后逃走。&
  当地的警察很快出动人员侦查凶手,但狄飞已逃到遥远的北方去,改名换姓,隐藏起来。因此警察一直抓不到凶手。时间久了,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件凶杀案,办案的单位,办这件案子也不积极了。
  十年以后,这件凶杀案似乎没人再提它。忽然有一天,凶手狄飞跑到警察局去自首,说他自己就是十年前杀死老太太的人。所有的人都非常惊奇,如果狄飞不出来自首,他很可能一辈子平安地过去,现在忽然自首,好像有点傻瓜的样子。&
  因此警察人员特别问他,当时行凶逃走,为什么十年以后还来自首呢?狄飞回答说:十年以后他知道别人抓不到他,但是这十年当中,时时刻刻良心不安,觉得自己杀了一个跟他无冤无仇而且年老力衰的老太太,内心的煎熬和痛苦,是没法子讲出来的,觉得比自己被关在监牢中还要痛苦。因此他要自首,现在他讲出来了,内心好像舒服一些。&
  良心不安,内在的责罚,这就是佛陀在人的内心深处,安置了一位法官,那就是良知,来判断来惩罚作恶的人。&
  有句俗话说:"白天不做坏事情,夜半敲门心不惊"。这意思便指出了"良心平安"可以使一个人安安稳稳地睡觉,这不也是一种报赏吗这种报赏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这可以说是佛的奖赏。&
  还有一句话说:"平安就是福。"想想看,一个人内心平安,算是福气,这种福气,当然也是佛的恩赐。&
  佛是无所不在的,人的行善或作恶,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且他是公义的,善恶必会赏罚。不过他给的赏罚,不在生前,也必在死后。《红楼梦》里那个王熙凤心狠手辣,似乎快活得可以,可她的心灵怎么也得不到安宁。夜晚走过大观园,身后的一条狗竟也把她吓得"魂不附体","头发森然竖了起来"。王熙凤病了,尽生幻象,竟看见被她害死的尤二姐前来"索命",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悲惨而死。&
  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净化自心,潜心诚意地修行。做事情要能本着自己的良心,不做亏心事,你就能心安理得地生活,良心平安地生活,在你永远闭上眼睛的那个时刻,不会感到恐怖和畏惧,那是佛赐给你的最大的幸福。
73、善恶自己选择,生命自己掌握&&
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个人总是在善与恶之间徘徊,选择善还是选择恶,自己可以决定。今生造作的,或善或恶,都是自己的选择。人因选择不同,生命的轨迹也不同。&
  当你选择善时,善就进入你的生活。当你选择恶时,你就生活在罪恶中。为善或为恶,得救或沉沦,你都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少时学拉胡琴,学成后随名伶戏子拉胡琴,经常在皇宫演技,积攒银子五千多两,家中催他返乡完婚。梅竹芬乘马车返乡,行至京南,见有很多茅棚,一座一座,不知其数,所住的都是难民。&
  梅竹芬一见,大起恻隐之心,心想,我有五千多两,如果舍去三千两,余二千两,也足够完婚。随即拿出三千两,布施灾民,因灾民太多,不够分配,三千银子布施完了,仍有很多灾民苦苦哀求。梅竹芬心中实觉不忍,又将两千银全部取出,布施灾民。&
  多年血汗积蓄,一日全部散尽,心中却十分欣慰。但是,所难者,此次如何返家完婚呢?最后还是拿定主意,改后几年再完婚,于是返回北京。梅竹芬又工作了三年,方返家完婚。若干年后,天赐佳儿,梅兰芳名震全球,富甲伶界。&
  佛教的《三世因果经》讲到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都会得到因果报应。一切行为皆有报应,因此欲得善报,必须努力行善。行善事积善因,才是求得善报的根本有效之道。&
  佛陀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修行在自己,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善恶与名利有关联,求名要有德,求利要有道。如果不走正道,即使谋求到了一定的位置,那也是不正当的位置,早晚会遇到危险。&
  历史上的李斯和赵高,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两位都是臭名昭著的名利之徒。李斯早年投到当时大儒家荀卿名下,学习帝王之术,与韩非子师出同门。李斯学成之后,西行入秦,投到吕不韦门下,逐渐取得了吕不韦的赏识,后来又受到秦王的重用。
  后来,李斯的同学韩非很受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深知韩非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韩非。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投入监狱,李斯趁机毒死了他。&
  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逼死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立胡亥为帝王。从此,奸臣赵高当道,利用职权杀害了许多人,最后他向李斯下了毒手。赵高唆使二世皇帝把握有最高权力的李斯下狱,予以严刑拷打,采取阴招逼迫李斯服罪受死。赵高谗害李斯与李斯谗害韩非如出一辙,李斯也算是受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报应。&
  李斯死后,二世皇帝拜赵高为中丞相,大小事务皆由赵高裁决。后来赵高杀二世,想立二世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秦王。子婴设计在齐宫中杀了赵高,并灭了赵高三族。&
  李斯、赵高为了权力地位,施展阴谋诡计,最终走上恶道,都不得善终。李斯阴谋害死了韩非,赵高阴谋害死了李斯,子婴又设计除掉了赵高。这就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害人之心不可有。心术不正,老天也不会站在你这一边。&
  佛家讲"三世业报",现报、生报、后报。善恶报应有些是今生行善做恶今生得到报应,有些来生得到报应,还有些是次二三生报。如果力行善事,在今生没有得到好的果报,来生必得。且不论佛家的因果报应,我们只需记住,不可因为作恶没有得到恶报而怙恶不改;也不可因为行善遭遇困境而放弃行善。&
&74、看见别人的过失,你就要赶快去忏悔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古人常"一日三省吾身",惕厉自己不要迷失自我。反省是自我心灵的审视,常常反省,可以防止我们带"病"工作,不会使我们最后"无药可救"。常常反省自己,终使自己的心灵明静一些。&
  有一次,鲁国公问颜回:"我听到你的老师孔子说,同类的错误你绝不犯第二回。这是真的吗"颜回回答说:"这是我一生都在努力做到的。"鲁国公又问:"这是很难的事情啊。你是怎样做到的呢"颜回说:"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经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做对的要坚持下去,做错的要引以为戒。这样坚持久了,就能够做到无二过。"鲁国公赞叹地说:"经常反思,从无二过,这可以说是圣人了。"从来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从来不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的人也是不多见的。颜回这种经常反思的精神十分可贵。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多少都隐藏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弱点,这种内在的弱点常常会驱使一个人做出危及自己的行为。譬如,生活漫无日标,整日无所事事,只会嫉妒别人的成就,自怨自艾为什么好运永远不会落在自己的头上;嗜酒如命、沉缅于药物、贪财成性、饮食不知节制、消费成癖、纵情声色等等,这些都是自身的弱点。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缺点浑然不觉或者不知反省,结果就会把自己一步一步推向灾祸的境地。一个人应时时反省,检讨自己,惕厉自己。&
  反省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安静的心灵状态下,我们可以看清事情,包括我们自己对问题应负的责任、做事情的新方法,以及我们挡住自己的方式。反省让我们察觉到自已所设下的限制,以及我们思考中的某些盲点。一个人如果失去反省的能力,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不能自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每晚都自我反省。他说自己犯过十三项严重的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他一周订一个要改进的缺点做目标,并每天记录赢的是哪一边。下一周,他再努力改进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奋战,整整持续了两年。难怪富兰克林会成为受人爱戴、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反省是心灵镜鉴的拂拭,是精神的洗濯,它涵盖了我们整个生命的全部内容。佛云"观照"
,就含有反省、省察自我的意思,反省、省察自己的思想行为,目的是使自己生起忏悔心,不再去犯同样的"错误"。修学佛法者,应在起心动念之时就开始省察自己,使自己起心动念就符合佛法要求。通常意义的反省是指事后的审查,而佛法中的"观照"应是如影随行的,时刻伴随自己言谈举止,这才是反省的深远意义。
  人都有过失,但人所最不容易看见的就是自己的过失。有过失自己却看不见,当然更没有希望离弃它们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照出自己。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每逢看见别人的过失便立时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这样每逢看见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一个长进的机会,同时我们自然也就不会过严的去责备别人了。从别人身上看自己,比从自身看自己看得还要清楚。&
  反省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智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不断升华的过程。自省得到智慧,生命的智慧属于会自省的人们。&
佛陀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修行在自己,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善恶与名利有关联,求名要有德,求利要有道。如果不走正道,即使谋求到了一定的位置,那也是不正当的位置,早晚会遇到危险。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反省是心灵镜鉴的拂拭,是精神的洗濯,它涵盖了我们整个生命的全部内容。佛云"观照"
,就含有反省、省察自我的意思,反省、省察自己的思想行为,目的是使自己生起忏悔心,不再去犯同样的"错误"。修学佛法者,应在起心动念之时就开始省察自己,使自己起心动念就符合佛法要求。通常意义的反省是指事后的审查,而佛法中的"观照"应是如影随行的,时刻伴随自己言谈举止,这才是反省的深远意义。
& & &75、自以为是的人最难度 &
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度。&
 南怀瑾在《众生与生俱来的傲慢》文章里说:"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贪、嗔、痴、慢、疑都是与生俱来的。傲慢特别高的人,所做的事情都古里古怪,由于傲慢的变态心理,在某一方面就显现出来了。"狂妄自大,失去正慧觉照,则有狂摩入心。&
  按照佛教的观点讲,由于狂妄、自私、愚昧,许多众生往往生在人天善道的时间短,在恶道的时间多。佛陀教导众生远离愚昧、颠倒、狂妄、自私,进入一个善良的人生境界,从而让众生远离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
  虔诚的佛门弟子苏轼写诗一首,其中有"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引发了一则"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公案。苏东坡本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可他在纸上胡写自己是八风吹不动的佛门弟子,在佛印看来便是一种狂妄自大。得、失、谤、扬、赞、嘲、忧、喜,是八种世俗常情的力量。古往今来,能够真正八风吹不动的人,包括高僧在内,也实在少得太少了。苏东坡胡吹八风不动,明显是种自大,是弄虚作假。所以,佛印便以上述的幽默予以惩罚,使苏东坡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以便于克服这种缺点。&
  有的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始终自我感觉良好,内心膨胀,看不到任何高于自己的人和事。他们有时容易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而太注重突出自己的人则把自己的能力才干过分地张扬。当然,其结果是自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意孤行走极端,没有不招致失败的。&
  王安石是宋神宗皇帝时的宰相,为人喜欢猜忌怀疑、嫉妒又刚愎自用。王安石刚当宰相的时候,还能够和当时朝中的贤人君子和睦相处。后来因为他推行的新法,朝中的贤人君子未能够认同,因而起了争执,王安石就排斥他们,甚至把他们贬官放逐到远方。&
  王安石的儿子甚至说:"只要把韩琦、富弼的脑袋砍下来,新法就能够顺利推行。"后来因攻击王安石新法的人愈来愈多,而他的言行却是更加的骄傲、凶狠、放纵、怪异了,他甚至说出了"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这种狂语。&
  这时候,他的罪孽深重,已经到了恶贯满盈的地步;他唯一的儿子背部突然长了毒疮,年纪轻轻的就夭折了。王安石非常的伤心,就向神宗告病,请辞宰相的职位。后来神宗也开始讨厌王安石,就免除了他宰相的职位。&
  这时候,王安石失去了皇帝对他的宠信,悲哀自己的独子早死,不能够传宗接代,而自己的狠戾不仁也招到了百姓的厌恶和诅骂。以前被他所排斥放逐的贤人君子,也都相继的掌权施政,并且把他所主张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了。王安石感到十分的惭愧,最终惊吓恐惧而死。
  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度。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没有益友来亲近他,更没有人愿意告诉他做人处事的大道理了。所以,一个人会去造恶招怨的原因,没有比这个更严重了!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不是趾高气扬,但你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明显地感受到一股傲气,骄傲得让人感到压抑。他们行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庸俗之徒立刻报以不屑一顾的眼光。一个自负的人往往会被自己的自负蒙住了眼睛,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面目,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愚蠢可以不伴随骄傲,但骄傲不能不伴随愚蠢。做人不可自以为是,自大张狂,一意孤行。这是避免人生失败的方法之一。
76、生命不觉醒,就是迷失的过程
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
一尊迷失的佛,他的名字就叫人;一个觉醒的人,他的名字就叫佛。&
  迷茫、困惑、思考、成长,是人生不可回避的过程,有时还要重复。很多人过着琐碎的生活,迷茫这世俗的诱惑及难以填平的欲望,迷茫这处于自身与社会之间进退两难的境地,迷茫自己将何去何从。&
  迷茫之于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不知道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究竟在追求什么东西?大家都在混沌地活着,迷茫着。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一尊迷失的佛,他的名字就叫人;一个觉醒的人,他的名字就叫佛。&
  那一天傍晚,他心烦意乱地走到了悬崖边。他觉得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的孤独和艰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要把这坛子打破的冲动。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
  忽然,一种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静听。噢,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奔去。那是他命运里最耀眼的一次闪电。&
  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在俄国以及世界。他,就是屠格涅夫。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恰恰在于生命本身。人不是很容易死亡的,但有时人们总是自己把自己弄死。屠格涅夫没有自杀,是因为一刹那间他找到了迷失的自己。&
  "佛"的梵文意译成中文就是"觉醒"。佛陀两千多年前出生在人间,引导众生从迷茫中觉醒过来。佛法的教化,成长了我们的慧命,觉醒让我们走向生命里最高的智慧。&
  日《海南特区报》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件:在宋庆龄的故乡海南文昌,一位75岁的老教师符福山可能获得"平反"--35年前,他在抱罗公社当教师时,被诬强奸3名女学生,遂被开除。现今,三名"受害人"良心发现说出事情真相,称当年学校领导答应推荐升学,教唆其诬陷符福山。&
  正如其中两位"受害者"所说,当年,她们为了能够升上高中,违心地接受了主政者诬陷符福山的条件。但是,如愿考上高中的她们,作为"强奸"案的"受害者",同样受尽白眼,不得已远嫁乐东黎族自治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成为与符福山一样的受害者。在虚假的历史中,除了阴谋家,没有人会得益。&
  没有人性的觉醒,这桩历史公案,可能永远无法获知真相。真相大白时,两鬓已苍白。当年的女中学生,如今已是50多岁的老人,如果不能及时澄清,75岁的老师和50多岁的学生,随时都有可能撒手西去,到了那时,这段历史必将中断而无从追究。&
  我们面对这起事件而感动的,恰恰不是一个老人得以平反昭雪,而是这几位女生的良心发现。正是她们的良心发现,还原了历史的真相,也还原了心灵的完整。&
  觉醒的人是解脱的人,他的自由不为别人所限制,也不为自己所限制。意识到以往未曾意识之物的过程,构成人的内在革命。正是这真正的觉醒,成为创造性的知性思想与直觉性的直接把握之根源。&
77、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
别说别人可怜,其实你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这个人真可怜!"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类似的话。说这句话的人,怀有人类所特有的怜悯之情。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理解上的差异,觉得别人可怜,而被说者并不觉得自己可怜。
  有人到寺院,看到僧人远避红尘,四大皆空,心如止水,只求来世。游客不禁可怜道:"没有酒喝,没有肉吃,没有爱好,没有家室……"僧人也可怜道:"追名逐利,诸多烦人事,遭苦受难,争斗何时止……"到底谁更可怜?&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记取面包。她起身取回面包重又返回餐桌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位黑皮肤的男子汉,正在喝着自己的那碗汤。"这个无赖,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气呼呼地想。"可是,也许他太穷了,太饿了。我还是一声不吭算了,不过,也不能让他一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与黑人同桌,面对面地坐下,拿起了汤匙,不声不响地喝起了汤。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同喝着,你喝一口,我喝一口。两个人互相看看,都默默无语。这时,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大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上插着两把叉子。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后,各自直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友好地说。&
  "再见。"黑人热情地回答。他显得特别愉快,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自认为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位穷困的老人。&
  黑人走后,老太太这才发现,旁边的一张饭桌上,放着一碗无人喝的汤,正是她自己的那一碗。出于自尊,一个人通常是不希望别人可怜自己的,因为别人的怜悯里面隐藏着一种优越感。多数人骨子里都存在比较心理,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当一个人看到别人的可怜,比如看到路边的乞讨者,这个人的潜意识里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这个人强,心情很舒畅。在愉快的心情中,很容易做出善良的举动,比如给乞讨者赏点小钱,过一把做慈悲为怀的圣人的瘾。&
  所以,我们要注意了,别说别人可怜,其实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诗人马丽华在藏北旅游时,借宿在乡下仓姆决家。仓姆决家应该说生活很苦,生活的环境也很闭塞。在这样的环境中借宿,又能与女主人仓姆决交谈,诗人有了很多优越感,她相信仓姆决会非常羡慕自己。&
  可诗人错了。在他们的交谈中,仓姆决拉着女诗人的手,连连说道:"宁吉!宁吉!(藏语的可怜可怜。)"&
  这位藏族妇女认为,一个到处奔波的人,是世界上最苦的女人,是最可怜的女人。&
  诗人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可怜的人,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可怜的标准。&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去可怜一下别人,在小人物的面前找一些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尽管你在可怜别人的时候并不知道别人需不需要自己的这种可怜。我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修养是不是还差得很远?&
  对我们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觉悟自己。我们要学会在觉悟中修炼和修行,在觉悟中调整、完善、圆满自我,不断进步。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有后悔,却应有忏悔。对于曾经犯下的过错,不管过去多少年,永远应该清算。那些走错的路,不能装作没看见,否则你会继续走错。&
其实换个角度,想透了是我的心不清净,容不下太多的纷繁与杂乱,所以听着比他们还痛苦。
也提醒我,更需要时时不忘佛陀的教悔,常学常修行。
南无阿弥陀佛。
78、不知自己,不明道理,是一种罪过 &   
&&&&&&&&&&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
  不知自己,不明道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
  学佛能够让人更加了解自己。《坛经·行由品第一》里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含摄在六祖的这几句开示。&
  这是禅宗里极为扼要的几句话,很有概括性。你如果要问禅门中人为什么能成佛,得到的回答就是如此简单和明白:因为你有佛性,自己了解自己就成佛了。学禅不要向外求,禅并不在外面,自己就自足自有的啊!所以不要绕圈子,直下顿悟就能成佛。&
  百丈怀海禅师有一位弟子叫香严智闲,他非常聪明,在怀海面前可以问一答十。智闲禅师自从怀海入灭圆寂后,就跟随大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学禅。&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对智闲说:"听说你在先师在世之时,口齿伶俐,师父问你一句,你能回答十句,问你十句,你能回答百句,但这只是你的小聪明,光凭这些佛学常识是没有什么用的。"
  沩山问智闲:"父母未生以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平时只重视引经据典、考证东考证西、收集归纳及整理资料的智闲禅师,这时回答不出来了,只好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禅房,并且用尽所有的精神及时间,翻遍了大藏经及禅宗祖师父们所留下来的语录、公案之类书籍,最后连参考书都用上了,可就是找不到"本来面目"。于是智闲只好厚着脸皮,再回来找大师兄沩山请教了。&
  沩山说:"我实在无可奉告。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你的话,那是我的东西(指本来面目,佛性),并不是你的东西。"&
  智闲听大师兄说了这番话后,总觉得大师兄可能有意在隐瞒怀海先师所传给他的"正法眼藏
",很伤心,一气之下就用一把火把自己身边多年以来塞满屋子的书籍、资料、文件统统烧掉了。然后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巴吞含火珠般地思考这个疑团。&
  终于有一天,智闲在田园除草时,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嗒一声,智闲顿然大彻大悟,于是他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师兄你实在是太慈悲了,假如当初你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智闲因为发现了自我的本来面目而最终开悟,你能不能发现并活出个真实的自我来呢&
  有一句佛语说:"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我们经常会问别人:某某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你可能从没有问过自己: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生在世,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不会生出烦恼。&
  一位登山队员,有一次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到了7800米的高度,他体力支持不住,就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听者很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再往上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爬到顶峰呢"&
  登山队员说:"不,我最清楚,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也不为此感到遗憾。"这位登山队员是明智的,他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没有勉强自己,保存了体力,没有受伤而能够平安归来。这是生活中一种美好的境界。&
  爱因斯坦曾收到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
  梅原谛愚禅师开示:"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认识自己很困难,各种一叶障目、见利忘义、自命不凡会像云雾聚集在你脑袋里,叫你庐山不识真面目,缺乏自知之明。然而,唯其困难,认识自己更显其宝贵。所以,你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自我。&&
&&&&&&&&&&
&&79、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 &
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
  人们常叹息自己有心无力,以为一己之力有限。佛陀告诉世人,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的可能。世间没有一项事"不能做",也没有一个人"无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
  证严法师开示:"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了,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不要轻看自己,自己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值得称道和喝彩。&
  1989年的有一天,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生玛莉莎·普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天堂之路》,节目说到在未来二三十年我们要戴防毒面具上街,地球将没有花草树木,小孩子也将因为严重的污染而极易死亡。在节目的最后,男主角说:"现在还不算太迟,因为有心人会做一些事来预防悲剧的发生。"玛莉莎·普自此决定要当一位关心地球的有心人。&
  她当时认为自己是个小孩,没人会重视她的话,于是想到了美国总统,想请问他是否愿意协助她防治污染。她写了一封信给美国总统,在等待回信期间,她不断地猜想,他是否认为她是个小孩子而不加理会,或他认为那只是普通的信件而将其丢弃。这个时候玛莉莎·普克服了自己的障碍,写信给报社,打电话给广告商,希望他们能将她写给总统的信刊登出来,在她写信给总统12周后,她收到回信了,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到1990年的3月全美各地总共有250个布告栏,刊登了她写给总统的信。
  在同时,她也成立了一个叫"儿童信心"的组织。当时只有六名成员,来一起推动环保工作。她收到了美国总统的信,但那是制式的信一般,是写给"亲爱的小公民",并未提到任何有关防治污染的话题。小玛莉莎·普有点生气,决定要吸引更多人来参与这个工作。&
  她写信给美国电视台《今天节目》,要求上他们的节目,而学校有些同学常常取笑她是"回收小姐",她选择了不听他们的嘲笑,继续做她认为该做的事。1990年的一月,她真的上了《今天节目》这个节目。&
  现在"儿童信心"有25万个付费参加的会员,会员遍布俄罗斯、澳洲、希腊、菲律宾等国家,定期发行200万份的邮报。&
  她对于个人力量有两条规则:如果您看到任何问题,不能等别人来替您解决,您必须自己去解决;不要因为别人说您不可能做到而放弃,有些时候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决定,坚守自己的信念。&
  1995年玛莉莎·普获得温史得少年成就奖,她参加了这个盛会,发表了演说。她说:"我们常常会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或’没人会听我的’,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为何不善用自己的力量呢?我仅有一人,但不容忽视。"&
  我们常听到别人说:"您不可能做得到"、"那是不可能的"、"不要做白日梦"。这些都可能让你的梦想破碎,或者打消你为理想奋斗的斗志。请想象一下玛莉莎·普9岁时的决定,和她的个人力量法则。我想9岁女孩可以做到,那我们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心中的力量!&
80、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生命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让我们迷惑,从而迷失了方向。聪明者会在自己还没有迷失之前就已识破,故而不迷。但也有人连一些最简单的歧路也不能看出,沉溺其中,往而不返。&
  佛说:"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对人而言,如果你能把最会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的话,那么世上能让你迷惑的事情就很鲜有了,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处处清醒。&
  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20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于是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完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这一夜他仍旧坐禅养息。&
  半夜时分,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劝请,说不要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特意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于是作了一首诗偈:"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然后,又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无果禅师的事告诉人们,与外要不染色声等,与内要不起妄念心。世间最让人迷惑,也是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无非是名与利、得和失,还有爱或恨。世间人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
  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一个做官的人做上了瘾,临死时躺在家里床上,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这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意念:还在做官,还要过官瘾。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一个副官念道:"某某大员驾到。"另一个副官念道:"老爷欠安,挡驾!"的确有许多像《官场现形记》中描写的这一类的人,做成了官迷。离了官位就活不下去了,受不了门前冷落车马稀,在家就闲得发愁,发烦,发慌,甚至因此憋出了病,憋没了命。
  还有些人,已经很有钱了,却还是拼命去赚更多的钱?这些人不管是贪钱、贪权、贪名,都是太过看重自己曾经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舍不掉,放不下,忘不了,不懂得"知足常乐"
的道理。辛苦一生,却连自己的后事都没安排好,也太痛苦了。&
  净空老法师开示:"执迷不悟,你才产生有苦的果报。"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来。你只要开悟,自然就离苦得乐,自己心光照自己路,看清这迷惑就会快乐。禅家常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无心道人是一个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财势名利所牵,不被环境色相所蒙蔽的人。这样一个无心道人,就是能忠于"真我",去实现自己,过成功快乐生活的人。&
  人生不离迷惑,但要时时觉醒。佛曰: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成佛。一个人要从虚幻的色相中解脱出来,要从错误的价值观念中走出来,落落实实地生活,笃笃当当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时就有一种无比的充实感和快乐。这就是禅家们所说的:"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虚而灵,空而妙"的真正意义。
&&&&&&&&&&&&&&&&&
81、不要太自卑,也不要太狂妄
&&&&&&&&&&&&&&&&&&&&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
 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相传,佛陀降生时,不用人扶就会走路,向四方各走七步,开言说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是何等的自信。&
  人的情绪,有两个极端:自卑与自傲。自卑与自傲是一体的两面,一个人的狂妄与自负的表现,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空虚与自卑。&
  佛说: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会傲慢,那是非常平实自在。&
  一个人做了自卑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1951年,英国的弗兰克林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
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最终他放弃了这个假说。&
  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两人因此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或许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
  一个人一旦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无法正常发挥。狮子再威猛,一旦被关在笼子里力量就会无法体现。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消除自卑才能成就大事。&
  自卑的另一面是狂妄自大。山脊分水是因为它高傲,山谷蓄水是因为它深沉。做人也一样,不要目空一切,要谦虚。大凡骄傲之人,常常只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并把它推向高峰,刚愎自用,任何意见都听不进去,这时,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清朝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就是由于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招致了杀身之祸。年羹尧从小就在雍正家里呆过,一直视雍正为自己的主人,对雍正是忠心耿耿。雍正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年羹尧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因而即位后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尧。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尧一人负责,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常听取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本人而且对他全家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基本都受过雍正封赏。&
  但是,随着权力的日益扩大,年羹尧自恃有功,变得目中无人,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竟然对这些同朝称臣的官员扫都没有扫一眼,骑着马就过去了。更加过分的是,他对雍正有时也很是傲慢,有一次接到雍正的圣旨,按理应摆上香案跪下接旨,但他就随便伸手接过来就完事了,看完就随手丢到了一边,让雍正很是生气。他平时耀武扬威,很是招摇,甚至他家一个教书先生回老家一趟,江苏一省长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由此可见年羹尧的嚣张气焰。
  自以为是功臣的年羹尧不仅待人接物傲慢无礼,他还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严重搅乱了朝廷的秩序。雍正渐渐对他的所作所为忍无可忍了。&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时,竟然粗心大意地把字写错,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雍正这下找到了借口,借助这个机会抓了年羹尧,罗列他许多的罪状,将他彻底打倒。最后雍正令年羹尧自杀,年羹尧在狱中上吊而死。&
自高自大的人总是自以为是,等到事到临头,败局已定,悔之晚矣。自夸自大之人,其结果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危邦误国。因此,为人切不可狂妄自大。做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82、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佛法告诫人们不可消极厌世,而是要积极入世。
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或多或少总是在逃避现实。遇到不愿面对的问题时,总是愿意选择逃避。其实,现实是根本无法逃避的,因为你就活在现实中,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除了现实还有别的世界存在吗?&
  每个人都要面对诸如生老病死爱别离苦等很多问题,谁都逃避不了,谁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解决不了,有钱有权也解决不了,只有用佛的智慧面对现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佛陀没有让我们去逃避现实,相反让我们去证实它,看破它,然后才能超越它,躲来躲去的不能自利利他。佛法告诫人们不可消极厌世,而是要积极入世。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有人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向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战场上,不也是如此吗&
  人生一世,难免经历风雨,是勇敢地迎上去,还是逃避,不同的选择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迎着风雨,战胜它,你就成了你生活的主宰。&
  曹雪芹在亲自经历了长达百年之久的官僚贵族家庭急剧败落的变化之后,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盛衰轮替以及无可挽救的命运,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决心写出一部前无古人的传世著作。&
  身陷逆境的曹雪芹遇到的是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唯一"正路"
是读经书、考科举,写小说被认为是"不肖"、"不才"的行径。当时又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期,在写作中稍有不慎,就会触怒统治阶级,轻则充军流放,重则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上层统治者和文人学士,又习惯于从小说中捕风捉影,猜度其中"影射"什么,揭了哪家阴私。而曹雪芹写的恰恰是一部"怨世骂时"的书,遭到了族人的不满和统治者的猜忌。除了两三位好友支持他外,世人都认为他是"傻子"、"疯子"。统治者甚至用拆毁他的房屋,令他几度搬迁来阻止他的写作。&
  面临这样的逆境,曹雪芹没有消沉退却,而是从中吸取动力,更加努力地进行写作。曹雪芹正是把逆境当成动力,才没有被饥饿吓倒,也没有因缺钱买纸而停笔,更没有因穷困潦倒、备受欺凌而草率写作。他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到《红楼梦》的写作上,逆境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令世人称颂不已的《红楼梦》。&
  生活中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陷于逆境中是不幸的,重要的不是逃避,而是奋力争取,许多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逆境破浪,这是一种积极心态,更是人生必修课。&
  现实的生活再烦再苦,也是真实的;虚幻的生活再美再艳,也是不真实的。人只有真地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细细品尝人生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才会感觉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才会感觉人生是十分珍贵的。
  现实是永远无法逃避的,你高兴也罢,痛苦也罢,现实总是客观存在的,能改变的仅是一个人的心境。逃避现实,拒绝现实,这种做法是天真的、幼稚的。现实再残酷无情,我们也得心平气和地面对,因为我们总得生存下去。欣然地接受现实,坦然地承认现实,这是智慧的人生。&
&83、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
  人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这样才能生活得轻松自在,显露出朝气和活力。&
  佛告诉世人:只有真实智慧的显现,你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你才能突破重重障碍,见到真我本性,才能悟透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时时发掘真我。&
  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经验、分析、选择而执著。只要能发掘出真实的自己,我执及执著当下就会去掉一大半,人生就会出现新境界。人只有发露真我,以真我主宰心国,才能达到无上解脱,才能迈向生命的圆满,达成人生的使命。&
  但是,有多少人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呢?在这个行行色色的世界里,许多人都是那么虚伪的。戴着面具生活,那滋味好受吗?没有了伪装的壳,是不是很轻松呢?&
  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去拜访一位很久未见面的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只不过是一碗大一碗小。&
  两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
  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等他吃完,抬头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朋友:"你为何不吃"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你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居士接着问道:"请问一个问题,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让对方吃大碗。"
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人际交往中礼节不可少,但谦让过度反而成了虚假的客气,礼节便成了繁锁多余的形式,而坦率真诚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思想家卢梭说:"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一个真诚的人,必定具有高度道德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认真、正直和坦率。&
  有一次,仙崖和尚经过箱根关。当时关口的守卫严守一条禁令:不许女尼入关。守卫看仙崖长相清秀,误以为他是女尼,坚决不让他进入。仙崖便坦然地解开衣服,大声喝道:"是男是女,看看本物便知。"守卫目瞪口呆,仙崖和尚哈哈大笑走入关内。
84、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 &
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则身心健康。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存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满意感却在下降。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哪里出问题了?&
  问题在于我们不想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真正涵义来自禅,禅师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初祖达摩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慧律禅师开示:"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则身心健康。"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在当下。&
  有个小沙弥,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沙弥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禅师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沙弥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沙弥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沙弥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禅师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沙弥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这就是使生活丰富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的人们都是"贫穷"的。他们即使拥有世界上所有的钱,但他们是"穷人"。&
  "当下"给你一个深深地潜入生命水中,或是高高地飞进生命天空的机会。但是在两边都有危险--"过去"和"未来"是人类语言里最危险的两个词。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当下几乎就好像走在一条绳索上,随时都可能堕入两边的危险。&
  古罗马有一种神灵叫雅奴斯,传说他脑袋上长有前后两张面孔,一张回顾过去,一张眺望未来。后来两面神被雕刻成石像,经历风吹雨打,终于被埋在了废墟之中。&
  有一次,一位先哲来到了两面神石像前,他问道:"请问尊神,您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两面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两面神哑然了。&
  先哲说:"要知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安在?"&
  "呜呜……"两面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了。&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两面神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人们嘲笑他只知道看到过去和未来,而不知道活在当下,于是遗弃了他……&
  大多数的烦恼可能不是出现在眼前,而是发生在难以割舍的过去和无法预计的将来。对于过去,相信总是有些记忆令我们无法忘记,或后悔,或惋惜,或感慨,感叹悠悠岁月,回想单纯而简单的生活。对于将来,则总是无法预期,或许我们都有因为对于未来不确定而彻夜难眠的经历。这些经历总是缠绕着我们,使我们总是生活在充满云彩的天空下。&
  生活在当下是聪明的,紧紧抓住眼前的快乐,不必再去想,不必再去问,活得轻松而愉快。一旦你跟生命保持在同一步调,其他的就无关紧要了。让我们做好每一天的人生功课。
仙崖和尚解衣验身,去掉一切虚伪的矫饰,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来面目。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关口和障碍都是自己设置的,都是由于放不下架子、心有挂碍而产生的,都是在"作茧自缚"。如果能以纯真质朴的态度来处理,那么"关口"也就成为坦途了。&
  人存活于世间,应以本色天性面世。人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这样才能生活得轻松自在,显露出朝气和活力。一个人放弃了矫饰成为真正的自己时,他的满足与轻松是无与伦比的。&
  人活着唯一的任务就是净化自己,发掘生命的唯一真实。你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吗?如果摘掉面具,你的呼吸是否会顺畅些?&
85、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
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贪爱注定罪恶,松不开手亦得不到解脱。&
  佛曰:贪爱实是罪恶的本源。贪欲自害害人,驱使人为填满欲壑而营谋算计、用尽机关,为贪钱财名利而劳心费神、伤身斫命。古往今来,在难填的欲壑中被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计数。&
  贪欲,实在是可怕得很!世间丧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你看那飞蛾投火,鱼儿上钩,不就是贪欲所促使的吗?你看那些因窃盗罪、奸淫罪而被囚禁在监狱的犯人,不都是贪欲所陷害的吗?&
  过去,有张、王二人相约出游,他们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元宝,二人大喜,商量结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张的对姓王的说道:"这一块金元宝,让我们二人遇到,是当地城隍老爷有眼,给我们发财的机会,我们应该买些酒菜到城隍老爷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这样很好,你去买菜,我在城隍庙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欢喜这么做。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怀了鬼胎。姓张的心中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姓王的心中也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不如一人独得。&
  贪欲心里起,恶向胆边生。姓张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药,害死姓王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姓王的见到城隍庙中无人,准备了一把斧头,想害死姓张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张、王二人自以为想得妙计,对方绝不会知道这一点。&
  当姓张的酒菜买来,正在向城隍爷求拜的时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头从脑后砍来!姓张的死后,姓王的欢喜非凡,正想拿着金元宝逃之夭夭的时候,忽然觉得饥肠辘辘,他想何不将供在城隍爷前的酒肉拿下来充饥。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觉天旋地转,药性发作,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张、王二人因为贪欲过大,皆想独得金元宝,因此萌发害人之意,没想到却害了自己!这是因果现报,也说明了一切罪恶都是从贪欲生起的。&
  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贪爱注定罪恶,松不开手亦得不到解脱。生与死、钱与命之间,有时很远,有时就在身边。看看今天的一些人,抢劫银行的,贩毒的,绑架勒索的,杀人越货的……一样是要钱不要命的货色,他们的最后结局也是横尸刑场。他们指望侥幸不死,但法网恢恢,谁能躲得过去?&
  一对昔日情同姐妹的同事兼好朋友,为了竞争一个副处长的职位竟然反目成仇。姐姐对成为强劲竞争对手的妹妹痛起杀心,不顾多年的姐妹情谊,设计多种残害的手段,后来使了最毒辣的一招雇凶毁容!用硫酸将容貌姣好、正值事业巅峰期的好朋友毁成一个今后生活下去都显艰难的人。&
  案件侦破后,受害方极度惊愕,难以置信毁自己的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过去在一起共事时的默契配合、生活上的相互关心促膝长谈,此刻都显得是那么的虚假与不真实。受害者在知道事实真相的时候,不仅肉体要承受折磨,心灵上也是饱受极大的重创,在她今后的人生路途上不敢再相信友谊、相信真情了。&
  《佛说八大人觉经》上说:"众生因愚痴,不知’世间无常,四大苦空,五阴无我’。每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不止贪爱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还贪求物质的占有,贪图美色的享受,以及贪婪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生食肉,多生多劫,欠下无量的钱债、色债和命债;所以要流落生死,累劫偿还,求出无由。"物欲没有止境,一不小心会断送人的性命;轻一些的,会让你一生得不到快乐。&
  没有贪爱,真佛现前。摒弃贪爱,你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在自在宁静的生活中尽享天年。&&
86、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 &
  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
  《法句譬喻经》上世尊即说偈言:"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世人为物所牵,为情所囿,为形所役,烦恼缠身,已非自由快乐人。
  一位商人,最近赔了一百万元。这天,他下班回到家里,此时正是用餐时间,餐厅中的家具十分华丽,但他根本没去注意它们。他在餐桌前坐下来,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于是又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面,差点被椅子绊倒。这时候商人的妻子走进来在餐桌前坐下。他打声招呼,同时用手敲桌面,直到一名保姆把晚餐端上来为止。商人很快地把东西一一吞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嘴中。&
  吃完晚餐后,商人立刻起身走进起居室去。起居室装饰得十分美丽,有一张漂亮的长沙发,华丽的真皮椅子,地板铺着高级地毯,墙上挂着名画。他把自己投进一张椅子中,几乎在同一时刻拿起了一份报纸。他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一瞄大字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引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到烟灰缸去。商人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他突然跳了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扭开电视机,等到影像出现时又很不耐烦地把它关掉。他大步走到客厅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去了。&
  《法华经》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净名经》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所以,痛苦的根源是贪欲。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人,总是为了追求名、利、权势而劳碌终生;对于情爱,贪求不厌,每于私情欲爱缠绵不休中,万般痛苦不能解脱!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
  经常听到有人感叹:唉!活得真累!这个"累"主要不是指肉体累而是指精神之累。这是因为通常人的欲望很多,真正如愿的太少,所以就很难体会到生活中本已存在的快乐。怎能不累呢&
  一个从事营销策划的年轻人,经过几年奋斗,在业界小有所成。他的生活每日被传真、资料、甲方以及各种方案充塞得满满的。一天,他加班到很晚,走了好一段路没叫到车。走得热了,他停下来,松开衬衣领子,仰头呼了口气。&
  这时,他吃惊地看见,星星在丝绒般的夜幕闪烁着,流溢着无言的美。一如他大学毕业离校前最后一晚,几个要好同学躺在图书馆前草地上看到的那样。那夜,他们深深被血脉中的力量激动着,为广袤的星空与未知的前途吸引着。&
  自那之后,他几乎再没注视过夜晚的星空了,他一直保持着弯腰奔跑的姿势。太忙了!欲望总在膨胀,目标总在前方,他就像神话中的西希弗,背负着那块巨石不停地跑动,以免巨石滚落。夜晚的这个时刻,他多半在营销方案、计划书以及各种应酬中度过,他从没想过哪怕透过一扇小小的窗,去望望宁静的星空,倾听心灵里一些细小的声音。欲望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着他拼命向前,那个雪球通往幸福吗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不知道。心灵被欲望占据久了,有些麻木。&
  《八大人觉经》上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人啊,应该以一颗平常心,不贪婪一切外物。平平安安、宁宁静静、清清白白地活着,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这就是美好的啊。&
&87、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 &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
  古人云:自古知机为俊杰,只因财利可亡身。一个"贪"字,不知毁了多少人。贪财的利令智昏,贪色的生活腐化,贪名的沽名钓誉。欲炽则身亡,这是千古名训。象死于牙,虎死于骨,熊死于掌,人死于贪。贪欲者的下场无疑是咎由自取,但其教训颇为深刻。&
  一位做了12年心理顾问的医生曾说,在他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病例中,最为严重也最为普遍的一种就是人们一生总是不断地追求更多的东西,而并不注重自己已经拥有的。这种人往往并不是想使自己拥有的东西有所改善,他们只是要求得到更多,以填补他们永不满足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症状的人常说:"如果我的愿望能全部得到满足,我就会变得很快乐。"
这句话会在每一次有新愿望的时候一再重复。
 一位朋友,上周搬进了新家,第二个星期遇到人就说他隔壁邻居的房子装修得如何如何地比自己的豪华!下次再遇见他,还会听到他对自己房子所处楼层的不满意的抱怨,而且他还一直为没有选择楼房中间单元而怏怏不乐……&
很多人都常常有这种思维习惯,总是想这想那,只要没有达到愿望,就会一直想着他们没得到的东西,永远都不知满足。而他们如果达到了这个目的,又会冒出一些新要求,新想法,于是,心理矛盾又会出
现。因此,尽管这些人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但仍旧幸福不起来,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未得到的半杯咖啡比自己已经拥有的半杯更好。&
  人要学会知足,就不会自寻烦恼。"知足"是八功德之一,佛教经典《佛遗教经解》上劝诫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一个人如果因私欲而贪心,将个人欲望无限度地延伸,就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会走向死亡。&
  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萧衍南征北战,功不可没。后来,萧衍当了皇帝,赐给鱼弘15顷田,一座山林,8万棵林木,但鱼弘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鱼弘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鱼弘沉吟半晌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止于此。"他的妻子说:"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那种贪得财富、追求显达的人,因为这不应该是你的为人之道呀!"这些道理,鱼弘自然听不进去。&
  鱼弘担任郡守仍嫌官小,财产不菲仍感不足,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作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作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富贵享乐"&
  他让下官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高贵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绵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因为生活糜烂、纵欲过度,没几个春秋,他便一命呜呼,乘鹤西去。&
  佛语有云:"满库金,满堂玉,何曾免得无常路"大德高僧常说:"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佛语蕴含着无限禅机,人也是灵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我们要学会"适可而止,处世不贪"。不仅懂得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这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
88、情执是苦恼的原因 &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人类所有的痛苦皆来自于执著。六根对六尘,生心是不清净心,原因就在于里面有情执。情就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执是执著,生情执,才是凡夫。&
  《楞严经》上佛讲,情多的人往下堕落,想多的人往上超升。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自我戕害,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酿成悲剧。《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以导执情。"情执是迷,需要疏导。可以是自己的开悟,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开导,但重要的还在于自己。&
 一个女人,丈夫过世了,她悲痛地来见老法师,寻求慰藉。老法师对这悲啼的妇人说:"我很难过你失去了丈夫,但这是所有众生必走之路,不要太伤心,不如好好观修死亡与无常的无可避免性,那么快乐将会自你眼前的不幸中升起。"&
然而,这位悲啼的妇人仍不停地哭泣并扯着头发。老法师接着说:"你听我说,老是想着你丈夫之死是没有用的,不要一直想着它。现在你不妨泪如雨下,但请记住,这个经验很快就会过去,正如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如果你不停地想着它,你将会继续受折磨。我活这么老了,我的建议是不要将每一件事都挂在心上!"
  听了这番话语,悲啼的妇人立刻舒缓悲痛之情,道谢转身回家去了。她按照传统方式守丧,却不过度哀伤与绝望。依照老法师在她最悲痛的时候所建议的方式思维,她在德行与见地上大大增长,而且在精神修行上也进步非凡。&
百丈怀海禅师说:"从人至佛是圣情执,从人至地狱是凡情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舍心,亦无无取舍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所谓"有情无佛性"是说,因有情执,有分别,有取舍,就无佛性;所谓"无情有佛性"是说,因无情执、无分别、无取舍,就有佛性。我们要认清万事无常与非真本质,别把每一件事都执记在心。&
  李商隐诗云:"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执于情的人,总是看不透,纵是曾深深地伤过,在某个特殊的时候那伤处仍会隐隐地疼。执于情的人,似为情而生,未赎还得足够完整,总也还要痴痴地探寻前尘留下的旧梦。人为情所困,为情所累,为情所伤。情淡淡的,无色无味,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活着得兼顾亲情、友情、爱情,想情情温暖美满。死了抛洒分泪、离泪、别泪,让泪泪难舍难分。人生在世,何苦这样让自己老过不去啊。很多人终于明白了,只是这"明白"二字里有心的付出和血的代价。为情所累将半世之久,不能自拔也不能解脱!&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楞严经》云:"情重斯幽,想明斯聪。
"情执越来越淡泊,智慧就大为增上。众生皆有佛性,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放下情执,就会走上一条人生的光明正道。&
  情最麻烦的是"执",只要不执著就行了。断情执,断的不是情,是妄念。真情是万物生生之本啊,断念才是真啊。摆脱情执,便能重获自由。摆脱情执,培养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事情。
89、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留恋?这句话大有禅意,值得深思。&
  生命中谁都是一名过客,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但是,人生怎样才能活得坦然而自在?入世的人在问,出世的人也在追问。&
  一天,药山禅师问宗旨:"你去哪儿了"&
  宗旨回答:"去游山了!"&
  药山说:"不离开这间屋子,快说!"&
  宗旨说:"山上的鸟儿白得像雪,涧底的游鱼忙个不停。"&
  山上鸟儿白似雪,是何等清净纯洁;涧底游鱼忙不停,又是何等庸碌烦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著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境。只要在滚滚红尘中保持一份清醒,便能以一闲对百忙,以潇洒的姿态应对人生。&
  生命是很短暂的过程,可能你我都会在不经意间离世人远去。对于世间这一切,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物件,只是随缘而已。无常、苦空,这是很基本的一个信念。&
  日本的一休小和尚九岁的时候,师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庙里看庙、用功。他是小孩嘛,大殿里待不住了,到方丈室,翻开了师父的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师父平时背着弟子拿出来看,自己欣赏,就是不让弟子看。这天师父走了,一休实在忍不住了,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就打开了,看见是个瓷器,在手里玩一玩,不小心一下子给摔了。&
  一休把瓷片包在一块儿搁在了口袋里。师父回来就问:"一休呀,你在用功吗?""啊!我一整天都在大殿参禅,参一个问题,我参的非常专心"。&
  师父说:"你参什么问题呀?"一休说:"我在参,到底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有没有?""唉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一个人是不死的,一切都无常啊!"
  "啊!这样啊!师父,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无常的。那么东西呢?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常存啊?""一样啊,无情之物也是无常啊!总是要坏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噢,是这样,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的话,我们也不应该伤悲啊!""对呀!缘散就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缘散了,就没有了"。&
  "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口袋里的一包碎瓷交给师父,师父接到没有发脾气。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我们就是要有个正念,看这些都是肥皂泡,破了也没有什么伤心,得了也没什么可喜,更不值得我们去追求。&
  佛在水边坐下,把脚放进水里。佛站起来转身,然后离去。水,依然流着。我看到有沙粒在阳光下发着微微的光,于是知道,此水非彼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法国总统戴高乐是一代伟人,他生前立下遗嘱:"不要富丽堂皇,只要去科隆贝--双教堂村(他的出生地)的小墓地举行一次简朴的、不惊动人的仪式。"&
  日,这位拯救了法兰西的英雄去世了,人们按照他的遗嘱,买了价值仅为72美元的橡木棺材将他安葬。他的灵柩由村里的一名乳酪制造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屠宰工人的助手抬着,送到村里的墓地。他的墓碑上写道:"夏尔·戴高乐,。"一点也没有对他生前的丰功伟绩的宣扬,一点也没有与他的伟大业绩相应的豪华陈设。&
  人生像条河流,最后全部要归入大海。河流入海并没有发出特别的喧哗,静静地流入海洋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我们原是宇宙之旅的过客,来时不带任何行李,回时也不带任何行李。仰望星河夜色,我们的心该是一尘不染,只有心灵上的真善美才是伴行永远的甘泉。&
90、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 &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揭开了人类历史,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斗。人们总是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争斗不休,为了钱财,为了土地资源,为了意识观念,为了名声地位,为了情爱……国家建立以后,争斗就愈发的多起来也更激烈起来。&
  说到底,世界上所有的争斗都是为了一个利字。你若不是为了利而争,那只能说你这人的脑子有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但争来斗去带给人们的却是无尽的烦恼。过去有人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其实是烦恼无穷。天地你斗得过吗?虽然取得一些眼前利益,可大自然的报复又岂是人力所能抗拒的?与人斗,倒有可能斗得过,但这中间也是烦恼百生。&
  洞穿世相的人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一个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不会有过失。证严法师开示: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是一个蛮横不讲道理、贪得无厌的人,自己本来有很大一块封地,他还嫌不够。有一回,他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也是晋国一个贵族,他很讨厌智伯的这种行为,不肯给他土地。他的一个臣子叫任章,很有心计,对宣子说:"您最好给智伯土地。"&
  宣子不理解,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给他土地呢"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他的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害怕他、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他便不能这样长久下去了。"&
  任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便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动进攻。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兴,马上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智伯尝到不战而获的甜头,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便派兵围困晋阳,把赵国包围了。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国在里面接应,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智伯便灭亡了。&
  宣化上人开示说:"世界为什么一天比一天坏?因为人人都争。这包括争名、争利、争权、争地位,最重要的是争色。"争本来就没有赢家,你对别人动用武力,别人也会同样对你,到头来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净空法师开示:"厚己争利是世间人的自私自利,争名夺利。我们在修道时,最重要的是不争。"星云法师开示:"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有首偈语说:何必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旦落幕,-切归于寂静。"&
  在人生的舞台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争强好胜的,有时候,让人一步就是自己的胜利。做人就要有不争的涵养与心量。&
91、用菩提心契佛心 &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当年,慧能大师作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超脱物外、超越自我,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师也说过一句话:"平常心是道。"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睡觉,饿来吃饭。"人家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于是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奥地利女孩韦格,天生丽质,聪慧可人。她在一所大学专修油画,男友为她筹备个人画展。当出现经济危机时,男友鼓励她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因为初赛的奖金高达5000美元。她去了,而且一路选到了拉斯维加斯。她成了1987年度的世界小姐。韦格想开画展,可她已经不需要画展了;韦格想和男友浪漫缠绵,可她也不缺少浪漫了。身为世界小姐,她一下子站在了荣耀和财富的顶端。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患上了一种名叫克里曼特的综合症。这种病症的最大危机在于,双眼视力逐渐衰竭,直至失明。韦格几乎是绝望地陷入黑暗之中了。
  消息传出,一位名叫帕迪的南非小男孩给她寄来了一包土,说他们那里的人用此治病。韦格不相信那包土,怀着姑且一试的想法用了,奇迹却发生了,她康复了。后来,韦格嫁给一个美国富翁。后来她又离婚了。她先后嫁了六次,可是没有一个男人令她倾心。最后,她自杀了。&
  痛苦源于执著,放下产生快乐。人生有太多的欲望,不懂得放下只能与忧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人生有太多的诱惑,不懂得放下只能在诱惑的旋涡中丧生。人生要过得有意义,需要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有一位修行非常高的老和尚,收养了一条流浪狗,每天都要在傍晚喂食。老和尚在为狗送饭的同时,总是念念有词地唤着:"放下!放下!"&
  徒弟们觉得很奇怪,就问:"您为什么总是说’放下’呢?"老和尚不语,让他们自己去悟。徒弟们就观察老和尚,终于发现:每天当师父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极拳、悠闲地散散步或者看看日落,惬意地享受生活。&
  徒弟把观察的收获告诉了师父,老和尚微笑地点点头说:"你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会为了蝇头小利耿耿于怀,会为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彻夜难眠。要想从苦难中解脱,就要超越个人的存在,拥有一颗无着心,无着心便是没烦恼的状态。《金刚经》上说,"应生无所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事事无着的人而言,内心是"虚空"的,所以大肚能容,没有偏袒,不必执求。&
  大珠慧海师曾言:"本自无缚,不问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佛家又云:"忧生于执著,惧生于执著;凡无执著心,亦无所忧惧。"面对贪嗔痴及诸烦恼时,我们能够悠游法界,心灵自由,就会当下自在。&
92、放弃自我,放弃有限,放弃法执 & &
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法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
  人生就是修行,修行各有方法,道在于省,佛在于悟。世人烦恼诸多,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金钱化妆你的外表,而佛法启悟你的内在,见道--开悟--必断见惑。每个人都背着很重的担子,唯有开悟才能够获得解脱,轻松自在。&
  开悟就是破无明,无明破了,就是开悟。无明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执、法执。《成唯识论》上说:"人我执中即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我执是从身上起执著,法执是从法上起执著。&
  由于自心污染、暗昧,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各种烦恼、迷惑。这就是我执。虽能了达"人我"是空,却固执一切诸法,不能了达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法执。我法二执产生种种烦恼: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由此十种烦恼又可产生无量无边烦恼。&
  清远和尚曾强调:"修行须离念"。离念即超越所思所想,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破除我执。为了说明何谓离念,他给弟子们讲了一个生动却又教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他说:一持戒僧夜间行走时,脚下踩一物吱咕作响,于是心生疑虑,以为自己踩死了一只蛤蟆,并且是一只腹中孕育着无数子蛤蟆的母蛤蟆。结果是一路上惊悔不已,越想越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直到后半夜仍然坐立不安,难以入眠。终于睡意袭来,朦胧中便见数百只蛤蟆奔来索命,惊惶之中一直坐待天晓,立即破门而出,直奔夜间踩物处。寻而观之,见路上被踩之物,只不过是一只烂茄子。和尚顿时释然。&
  清远和尚告诉人们的是,很多事其实都是自己心中作怪,就是我执。&
  有关日本白隐禅师的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大德无我执的境界。从前,有个日本的姑娘和人恋爱,未婚先孕了。父亲追问她孩子的爸爸是谁,姑娘说白隐禅师是孩子的爸爸。愤怒的父亲便找到白隐禅师,用棍子把他痛打了一顿。白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迹灵魂宝石组合npc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