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继位蒙古族舞蹈天河发源地是那条河

解密:成吉思汗魂归何处--他是被秘密埋葬的吗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解密:成吉思汗魂归何处--他是被秘密埋葬的吗
http://www.sina.com.cn 日08:23 东北新闻网
  作者:潘照东 班布尔 靳 文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朔漠,把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鸣般的马蹄传到了西亚东欧,奏出了空前绝后的宏伟乐章……70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辉煌早已化作历史的烟尘,功过留与后人说。然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最后魂归何处,却始终是个谜……
  公元1226年秋,64岁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率领大军“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同行”(据《蒙古秘史》)
  公元1227年,吞并西夏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已近古稀的成吉思汗感到了不适。戎马一生的一代天骄和众多老人一样,无法抗拒岁月沉重的枷锁。他留下大军继续攻打西夏都城,自己带着亲信怯薛军(禁卫军)移到六盘山避暑。这次移兵就如牧人率领自己的羊群到一处水草更丰美的地方驻牧一样自然,然而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迁移。
  是年8月,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终于向死神低下了桀骜高贵的头颅,病逝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享年66岁。临终前,他命令自己的子孙将出降的西夏国王及王族全部处死,以此作为一个强者给予敌人的最后裁决。
  传说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将领遵循遗诏“密不发丧”,由最忠心的部下把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赶造好的陵墓中。部下出动了万千骏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最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25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而另据元末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除马匹踏平墓地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如果母骆驼停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700多年过去了,漫漫草原,茫茫戈壁,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就如同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渺无踪迹……( 新浪网) [编辑:孙鹏]1
  成吉思汗地墓地找到了吗?
  一旦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将使发现特洛伊城和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陵墓的轰动效应相形见绌,成陵中的珍宝将比秦始皇陵中的还要壮丽。――日、蒙联合考古队
  日,一条爆炸性新闻在国内外媒体出现――一支日本和蒙古的联合考古队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成吉思汗的“灵庙”!如果灵庙身份得到确证,那么将会在灵庙方圆12公里内锁定成吉思汗的陵墓。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此发现属实,那么它将比特洛伊城和图特安哈门陵墓的发现更加激动人心,或许会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10月4日,日本、蒙古联合考古队在位于距离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约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达尔根哈安村附近,发现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到15世纪的灵庙遗址。在灵庙的下方是一座几乎已成废墟的石头平台,在石头平台的下方藏有许多坑洞,里面埋葬着许多战马的骨灰和遗骨。从战马遗骸的数目之众来看,这座陵墓的主人显然地位非比寻常。在方形的基坛上约11米见方的范围内还发现了作为灵庙遗存的基石和柱穴,因为没有发现瓦和砖,所以推测上面所建应该是帐篷。考古学家认为,这个石头平台应该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灵庙内,还发现从上面看为“凸”形的、高约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烧火的痕迹。基坛的周围发现了埋灰和马骨的坑,考古队认为这是为祭祀成吉思汗而烧马等“烧饭”仪式的证据,这与中国史书的记载一致。另外,在灵庙的南侧,出土了刻有作为皇帝象征的龙的纹样的香炉,这则与14世纪波斯历史书的记载相一致。
  考古发掘队的负责人之一、日本新泻大学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绍称,距这个陵墓7英里之内密布着各个时代的蒙古首领陵墓。种种迹象显示,这里应当就是传说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
  各国考古专家对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圈定,比较认同4个地点。一是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蒙古国杭爱山;三是中国甘肃的六盘山;四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不过,这些都只是推测,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此前,2000年8月,美国探险家、亿万富翁穆里?克拉维兹率领着由科学家、考古教授和翻译组成的考古探险特别小组,来到乌兰巴托寻找成吉思汗陵墓。日,克拉维兹的考古队在乌兰巴托东北300多公里处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个被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包括几十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探险队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这个考古队又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镇(音译)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这个古墓被称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个月后,考古队突然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有传言说,在考察过程中,美国考古队的一些工作人员被陵墓墙壁中忽然涌出的许多毒蛇咬伤,而且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考古队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于是决定放弃挖掘。不过,真实情况据说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
  美国考古队这次出师未捷的考察给人们留下了重重谜团和极大的希望,尤其是蒙古政府的阻挠,更让人们深信,为蒙古民族所崇拜的圣祖成吉思汗就安葬在那里。
  然而,这次蒙日考察团的“重大发现”,虽然证明了克拉维兹考古队所指出的地点确实有惊人秘密,却非但没能让人们感到拨云见日般的快感,反而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其中最大的反对意见是,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决定了蒙古族不大可能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墓葬,即使是这个民族的缔造者也不能例外。那么,这个游牧民族地丧葬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新浪网)[编辑: 孙鹏]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不得损坏土壤,严禁破坏草场;不得将奶食与其他食物洒于地上,违者处斩;禁止在夏秋两季白昼下水洗浴及在水中洗手……不得在草甸洗晒衣服;有失火、放火者,全家问斩。
  ――《成吉思汗大扎撒》
  在蒙古游牧民中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问他的母亲:我们蒙古人为什么总是游牧和迁徙,就不能定居在一个地方呢?他的母亲告诉他,如果在一个地方定居,那么地母神――额图根会很疼的。蒙古人的游牧和迁徙,就像血液在地母神身上流淌,使她浑身舒畅。
  这个故事生动而简洁地诠释了蒙古人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要与自然维持一个和谐的关系。成吉思汗所制定的《成吉思汗大扎撒》,是蒙古人第一部成文法典,其中严格规定了对于草原保护的法令,如不准在草地挖坑、不准焚烧草地、不准向草地泼洒秽物等等。因为这些都是对“腾格里”也就是长生天的亵渎。
  在这样视人为自然一部分的思想之下,蒙古人对于死者的安葬,就与其他农业文明有着很大的不同。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从蒙古人信奉的萨满教来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
  按照蒙古民族的观念,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据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就是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团白色驼毛上,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冢里。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20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银棺被打开过,并发现了这团驼毛。可惜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这团驼毛连同衣冠冢里的马鞍、弓箭,全部被毁弃掉,真正属于成吉思汗的贴身物品一件都没有了。(新浪网)[编辑: 孙鹏]
  成吉思汗逝世之后,灵柩运回蒙古草原。但是成吉思汗是如何安葬的,葬于何处,是否随葬有大量珍宝,至今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成吉思汗的遗体安葬于今蒙古国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图拉河三河发源的大肯特山的一处山谷中,建有陵墓。然而问题在于:成吉思汗逝世之时正当盛夏,遗体如何能运回数千里之外的肯特山一带而不腐烂?路途遥远,非数十日不可到达;而当时深受萨满教影响的蒙古人的传统观念对尸体腐烂更为忌讳。
  1935年,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地下发掘出了一只铁制小柜,柜中所藏一本残破的蒙文小书,系曾随成吉思汗出征的蒙古将领突拔都所记成吉思汗逝后的情况。据1939年成书的《伊克昭盟志》所引,“大汗出征突薨,因大汗×××××(因字迹残破难识,以×相代,下同)议举天葬。……丞相奉汗衣冠宝剑,熏沐置七宝箱内(原按:即当今之银棺),使神驼载运,拟葬××××。行大漠四十七日……,又行××日至平漠洼地,驼立不行,臣民以主喜悦,为营葬于洼地高原(原按:当系今伊金霍洛旗),设戍守护……四处觅宝剑,至百里外草地上寻获,就其地置为为宝库(原按:即今内蒙古之苏勒定霍洛),四时享祭。”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则成吉思汗逝后即择时、择地“天葬”,然后以灵柩盛骸骨、遗物,北返蒙古草原安葬。
  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帝王均实行“秘葬”。成吉思汗逝后10余年,南宋朝廷曾派彭大雅、徐霆出使蒙古,回归后合编《黑鞑事略》,其中说,“霆见忒没真(即铁木真)之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北元时期,以致蒙古帝王的陵墓,至今一座也没有被人发现。(新浪网)[编辑: 孙鹏]
  值得重视的是,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中一直流传着成吉思汗葬于这一地区的传说。在鄂托克旗有一些地名与成吉思汗的安葬有关。而在阿尔寨石窟,则有成吉思汗安葬图、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崇拜图。相传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时,曾经在这里养伤,并且指挥、部署军事行动,至今遗迹尚存。至于成吉思汗是否逝世于这一地区,逝世后是否在这里举行天葬,是否安葬在这一地区,则有待于深入、系统的研究了。
  那么,历史记载的成吉思汗去世后的安葬,会不会仅仅是后人的猜想和臆断呢?从成吉思汗开始,历代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的安身之所全都杳无踪迹。即使全都是“秘葬”的方式,也应当能找到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但是什么都没有找到。是不是所有汗王和皇帝都是采取了蒙古传统的保留灵魂而忽视尸体的安葬方式呢?
  当年克拉维兹考古队在蒙古进行考古的时侯,土耳其考古学家宣布发现了蒙古帝国中亚统治者比尔格可汗的陵墓,里面发现了2800件金、银、珠宝,这个发现令人怦然心动。人们猜测,成吉思汗的陵墓里也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和图特安哈门国王陵墓里出土的宝物一样令人目不暇接,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丽。但是,比尔格可汗已经是一位伊斯兰教徒,他已经是一个远离草原文化的蒙古人了,他的墓葬难以代表生活在蒙古本土的蒙古可汗们,更代表不了成吉思汗。
  链接: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元、明、清各个朝代,有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喇嘛教传入后。人死了以后,给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缠身,然后把尸体放在勒勒车上(也有的不用勒勒车,而是用马或骆驼驮),用鞭抽打牲畜,不用人驾驭,让它任意奔走,任意颠簸。死尸掉在哪里无人管,车走到哪里去也无人管。直到第三天才沿车辙去找尸体。找到尸体后,如果尸体已经被野禽、野兽吃掉,就认为已经升上了天堂。要是禽兽没吃,就要请喇嘛来念经,给他赎罪。
  也有的和这种葬法略有不同,就是装尸体的车要有人驾驭,但也是让车子任意颠簸,或是赶车向山上走,尸体在哪里落地,哪里就是吉祥的葬地,马上用土块、石块把尸体围起来。第三天与前述方法一样。这种葬法的特点是“求天卜地”,流行的范围很广。
  喇嘛寺庙影响较大的地方,也有的实行火葬。丧礼过后,将死者与棺木一同火化,有的把骨灰撒于山河。传统习俗以火葬为主,除寺庙葛根活佛以外,不修坟墓。从民国初年开始,火葬、土葬并行。
  土葬分两种:一种是将逝者尸体装入白布葬袋运至墓地,按照头北脚南的姿势把尸体放入坑内掩埋,墓穴上面用石头堆成墓包,墓包上立达日其格(一块白布上写有藏经或蒙经的灵魂幡)。另一种是用檀香木水或芳香草水洗逝者全身,入殓后让逝者头部平视,双手合十,盘腿而坐。然后在棺中填满香和芳香草,在棺外罩紫色或黑色布棺罩。棺材安放好后,烧香,点灯,上供,守灵3~5天。出灵时,棺材从窗户抬出(意为死人和活人不能同走一个门),儿女亲友要面地而卧,让棺椁从身上慢慢移过。再由逝者的儿子举着柳条杆白旗(上书玛尼字)引路,将棺材运至墓地下葬。3天后,家人要前往墓地摆供品祭奠。用于拉棺椁的车,3天内不能进屯,须在野外向外侧翻放3天,方可取回。(新浪网)[编辑: 孙鹏]
  成吉思汗永远活在他的子孙心中
  成吉思汗的墓地是一个千古之谜,而这个千古之谜,作为成吉思汗子孙的蒙古人却从未急着将它解开,他们从未因为找不到自己祖先的埋葬之地而感到遗憾。在他们心目中,成吉思汗不朽的灵魂,早已安息在“圣祖之灵的禁地”――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
  这里是成陵的所在地,是蒙古人祭祀祖先的圣地。就如走进草原随处可见的敖包,里面并没有牧民们的先人,但却是牧民们所坚信的先人灵魂的所在。
  据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的美景,十分陶醉,留连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马拉人推纹丝不动。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成吉思汗安葬在鄂尔多斯的说法,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所否定。但是,成吉思汗去世后,幼子拖雷在木纳呼格布尔(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建立了白色宫帐,安放成吉思汗灵位和遗物,进行祭祀,从此,这里便成为蒙古汗国的“奉祀之神”和“总神祗”。
  窝阔台汗继位后,进一步完善了成吉思汗的祭祀,并在都城哈拉和林建立了成吉思汗祭祀宫帐。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上都建立了成吉思汗祭祀灵宫,称为“朱剌斡尔朵”(黄色宫帐)。公元1266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立祭祀成吉思汗等祖宗的太庙,并钦定祭祀制度,作为在元朝建立后对蒙古汗国时期“总神祗”的延续。同时,忽必烈还钦定了成吉思汗四时大典,并每年率黄金家族成员从大都专程到上都西北郊的祖宗祭祀宫举行盛大的祭奠。(新浪网)[编辑: 孙鹏]
  公元1510年,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重建万户制,将全体蒙古划为6个万户,并将分散的成吉思汗八白宫集中在鄂尔多斯万户,重新规范了祭祀制度。
  17世纪初,鄂尔多斯万户额林臣,将八白宫迁至黄河南岸的伊克昭。至此成吉思汗八白宫及旗徽等奉祀之神,全部集中在鄂尔多斯。
  公元1649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实行盟旗制,额林臣被封为多罗郡王。额林臣于是把成吉思汗八白宫迁往自己的封地――郡王旗境内的巴音昌霍格河畔,并将这个地方改名为“伊金霍洛”,意为“圣祖之灵的禁地”或“圣祖的院落”。
  清朝初期,对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八白宫)的称呼,开始出现了“成吉思汗陵墓”之类的话,以讹传讹,成吉思汗祭祀宫帐逐渐便成为“成吉思汗陵”。
  这块禁地是保存成吉思汗灵魂的地方,它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耶路撒冷在穆斯林心中的地位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日本侵略中国时,曾经想把成吉思汗陵东迁并控制起来,以此要挟蒙古各旗对于日本占领的承认。为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当时的国民政府于1939年把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移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的祭祀至今已延续了776年,在人类历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成吉思汗逝世的第二年(公元1228年),其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并举行了为期3天的盛大祭祀,甚至挑选出40名出身于贵族、大臣家庭的美女,“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上册,第215页。)(新浪网)[编辑: 孙鹏]
  此后,祭祀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落后、原始的以美女殉葬的方式被淘汰,而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生前用品和夫人们的灵柩安置于八座白色的蒙古包之中,称为“八白室”,蒙语称之为“鄂尔多斯”,即“宫帐群”之意。在成吉思汗的功臣、战将的子孙中,选出500户,专司管理“八白室”和祭祀事宜,世代相传,称为“达尔扈特”,意为“神圣的人”或“自由的人”。达尔扈特在蒙古人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他们不纳捐税、不服徭役、不任官职、不当兵,也不隶属于蒙古各部、旗,只由济农管辖。时至今日,达尔扈特仍在进行着延续了770多年的成吉思汗祭祀,这已经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成吉思汗的祭典,分年祭、季祭、月祭。其中以农历3月21日的春祭大典(也称为“查干苏鲁克祭典”)最为隆重。大典由济农主持,达尔扈特遵照仪规各司其责,祭典井然有序,蒙汉群众踊跃参加,并在祭典后进行贸易活动。
  因此,成吉思汗陵墓是符合蒙古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祭祀成吉思汗英灵的层次最高、规格最高的场所。人们尊敬成吉思汗,崇拜成吉思汗,纪念成吉思汗,就应该到成吉思汗陵祭祀一代天骄的在天之灵,感受、认识博大精深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
  只要这里的香火绵延不断,只要这里的祭祀文化传承不绝,那么成吉思汗墓地在哪里,对于蒙古人来说,意义就不太大。就如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访华提起这个问题时的回答一样:“成吉思汗去世时说过一段话,他说,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因此,我们遵循成吉思汗的这一遗嘱。我认为,成吉思汗陵墓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这并不重要……让它永远成为一个谜,使那些愿意猜谜的人继续猜这个谜吧。”
  也许,作为一个生于草原、长于草原、热爱草原,并从草原走向世界的英雄来说,以蓝天绿地作为他的墓穴,才能真正衬托他那震古烁今的豪情吧。
  铁马金戈已然不在,叱咤风云的时代早已过去,盘弓硬弩也已被数百年的时光消磨得暗淡无光。英雄成为一个神话,活在厚重的史书和我们忙里偷闲的记忆之中。
  光阴似箭,成吉思汗的身体已然尘归尘、土归土。但我们问每一位牧民成吉思汗英魂的归宿时,他们都说:圣祖没有离去,草原依旧广阔,他的灵魂就在我们身边,他就如长生天一样时时刻刻庇佑着我们;他的灵魂在悠扬的蒙古长调里,在每一个敖包的每一块石头里,在克鲁伦河千年流淌的九曲十八弯里;他保佑他的子孙年年水草丰美、牛羊兴旺……
  在每一座毡包和每一所房子里,我们都看到了挂在墙壁正中的成吉思汗的画像和牧民供奉祈祷时虔诚的面容。满脸皱纹的老额吉,脸膛黑里透红的汉子,稚气未脱的尕娃子……牧民对成吉思汗的景仰就犹如“雄鹰对于苍天的向往”,而且他们坚信圣祖对他们的庇护千年不变,就像“太阳永远照耀大地”一样。(新浪网)[编辑: 孙鹏]
  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
  人生之快乐莫如歼首或仇敌如木拔根,乘其骏马,纳其妻女以备后宫。
  有草皮的地和有星的天之间的世界就是上天赐给蒙古人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业绩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现今版图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成吉思汗是他的称号,他的真名叫铁木真,意为“钢铁”,姓孛儿只斤,蒙古乞颜氏。他出生的时候,蒙古草原正处于群雄争霸、杀伐不已的时代。由他祖先和布勒可汗建立的蒙古汗国已经衰落,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致力于重新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但是约在公元1170年,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其部众被其他贵族瓜分。也速该的遗孀珂额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了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性格。
  铁木真成年后,与自己父亲的安达(结拜兄弟)克烈部脱斡零勒汗以及自己的安达札木合联合,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了自己的斡尔朵(行宫)。
  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公元1196年,铁木真和脱斡零勒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扎兀提忽里”(统领各部的首领)官职,封脱斡零勒汗为王(脱斡零勒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之后,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公元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在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的大战中获胜,消灭了札木合势力。公元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草原,实力猛增。但这又使得王汗对他的疑惧之心大起。公元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公元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尔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今蒙古鄂嫩河)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
  勃兴的蒙古汗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征途。首先,为了消灭世仇金国,先后于公元1205年、1207年、1209年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迫使其请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攻城经验。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正式南下攻金。公元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曾经雄霸中国北方的金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1218年,由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帝国也在成吉思汗追剿乃蛮残部的进军中轰然倒塌。
  与此同时,中亚的花剌子模帝国在苏丹摩诃末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伊斯兰帝国,并试图向东方发展。公元1219年,其讹答剌城守将将成吉思汗派去通商的450名商人杀害。摩诃末苏丹傲慢地拒绝了成吉思汗惩办凶手的要求,并杀害了前往交涉的蒙古使者。面对着遥远而陌生的敌人,成吉思汗祭天3日后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剌子模发动了战争。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讹答剌城、不花剌城、新都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相继陷落,威震西方的花剌子模帝国面对蒙古铁骑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统治者摩诃末苏丹一路向西逃跑,大将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不舍,使其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进,远抵克里木半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纷纷降伏。公元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苏丹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公元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起程回国。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公元1227年夏历7月12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时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缔造了蒙古民族。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得后辈们最终完成了宋太祖赵匡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都未能完成的统一大漠南北的伟业。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成吉思汗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尤其是西征给西亚、东欧等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是,不能不看到成吉思汗对畅通东西方通道所做出的贡献。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兵锋只达印度恒河流域;11至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抵达两河流域;汉朝努力经营西域,其势力只到达葱岭附近;唐代安西四镇,并没有越过碎叶地区……东西方都力图实现欧亚两大洲的联系,却一直只能是向往。成吉思汗的西征,连同后来几次西征,终于打开了东西方的陆路交通线,并把中原的交通制度推行到通往西方的道路上。在海上交通线出现之前,东西方商旅、使者往来,文化的接触、交融和互相影响,多由这条道路承担。
  自此,一代天骄将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鸣般的马蹄传到了西亚东欧,奏出了空前绝后的宏伟乐章……( 新浪网) [编辑: 孙鹏]
  9(来源:东北新闻网)
新浪友情提醒:&
】【】【】
爱问 iAsk.com
图铃狂搜:
我和上官燕
心酸的浪漫
突然想起你
感觉不到你
寂寞在唱歌
想念你的爱
最浪漫的事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成吉思汗传-文学教育读本.pdf 10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篇 在苦难中成长 …………………………………… 员
第二篇 统一漠北 ………………………………………… 员怨
第三篇 建立帝国 ………………………………………… 猿源
第四篇 征战西夏 ………………………………………… 源远
第五篇 中原逐鹿 ………………………………………… 缘猿
第六篇 欧亚扬威 ………………………………………… 苑源
第七篇 一代天骄 ………………………………………… 怨怨
成吉思汗传
第一篇 在苦难中成长
第一节 古老的蒙古草原
蒙古高原,高山连绵,群峰插天,峡谷幽深。春天一到,高
山积雪渐融,汇流成河,一泻而下,一路欢腾,群山万壑,响声
不绝。积水造成了许多大的湖泊,湖泊周围丛林密布,绿树成
荫。除此之外,就是一片茫茫草原,中间时而散布着无边无际
的、缓慢起伏的丘陵、沙带。远远望去,似一望无垠的翰海,这
里就是蒙古戈壁大沙漠。
蒙古戈壁大沙漠气候反复无常,昼夜温差极大。冬天冰
雹大雪铺天盖地,夏天雷鸣闪电风雨交加;白天晴空万里,溽
暑蒸人,夜晚寒风乍起,冰冷彻骨。风暴起时,满天飞沙走石,
伸手不见五指,人们根本无法骑在马背上。这样的天气常令
人畜毙命,家园毁灭。这里并不是适合人居住的环境,人们经
常因此而流离失所。可是仍有许多人聚居在那儿,在水草丰
美的地方,用帐幕搭起了自己的家。“逐水草而驱牛、马、羊
群”。这里渐渐成为许多民族演义历史的舞台。蒙古族是生
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在汉文史籍中没有留下蒙古
远古祖先活动的记录。从中国历史来看,历代的北方游牧民
族,由于不断地争战、掠夺、扩充地盘,在婚姻、兼并及同化的
作用下,很少有纯血统的民族。因此,关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
渊源,是很难弄清楚的。但蒙古人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提供
了一些可供追寻的线索,它对研究蒙古族的起源也有重大参
???????????????????
???????????????????
成吉思汗传
相传在天地初分之际,太阳有两个女儿。有一天,太阳的
女儿驾着轻舟来到了山清水秀的神州大地。姐姐嫁到南方,
妹妹嫁到北方。第二年,姐姐生下一个婴儿,婴儿降生时,手
里握着一块土地。他长大后种五谷杂粮,成了农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恒河发源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