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家名典有个叫什么松?

太极拳松沉劲的修炼——耿向林 ——中国武术在线 太极拳的论坛
太极拳的论坛
太极拳松沉劲的修炼——耿向林
文/耿向林 2013年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基础劲,它就像高楼的地基一样重要,练太极拳者必须下苦功练好。关于修炼松沉劲,我的体会如下。
一、练好松功是修炼松沉劲的基础
松功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凡练太极拳者都讲放松,但有的人只是嘴上说松、样子像松,实际却没有松。这些人没有真正的松,所以也不会有真正的沉。只有松了,才能通;只有通了,才能顺畅地沉。太极拳的松从形体来说,是皮肉松、肌腱松、关节松、五脏六腑松。形体的松是心松、意松的前提。只有心松意松,才能神经松、经络松、血管松,引导形体松。太极拳的松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无处不包的彻底的松,只有松净、松透,全身经络、形体才能彻底打通。尤其关节的放松至关重要,大关节先练松,小关节也要松,节节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通透、节节贯穿,像疏通的管道。只有这样内气才能顺畅运行,从上到下一通到底,通到脚下涌泉,松沉劲自然形成。如果有一处不松,就会形成关卡,必然阻断松沉劲的下沉。
修炼松功的方法,一是以意导松,意到气到,气到形松,意念关节、肌腱、周身放长、放大。久而久之,周身像刚烤好的面包膨松饱满。二是刻苦修炼基本功,这样可以加速放松进程,尤其是关节旳放松。至于具体功法,各门派都有很好的方法,网络上也有很多介绍,例如肩胯放松的方法等等,在此不赘述。但是,放松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有脱胎换骨、不怕吃苦的精神。松、通是有层次的,层层递进,只有通过修炼才能逐步达到上乘功夫。老师说,练到老松到老,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
二、循序渐进是练好松沉劲的方法
在修炼松功的基础上,必须按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修炼沉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修炼出上乘的松沉劲。
1.&悬臂功&起步,找到两臂松沉的感觉
(1)两脚开立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思想入静,找到无极桩松静的感觉后,自然向前弯腰90度,两臂自然在体前下垂,意念两臂从肩关节脱开,然后腰胯左右摆动或转动,带动两臂像钟摆一样自由摆动或游荡。两臂只靠重量下垂,丝毫不用力,要用意细细体认两掌发胀、两臂像灌了铅一样向下沉坠的感觉。
(2)当有了明显的沉重感觉后,两臂松垂,保持沉重感,慢慢起身。起身后仍要静心体认两臂松沉的感觉。如果起身后感觉不明显了,就再弯腰找感觉,找到感觉后再起身。
(3)感觉明显后,可进一步用太极拳起势中两臂起落的动作体会两臂松沉的感觉。每一动可单独练,也可连起来练,练习时间长短根据情况自己掌握。初练时感觉不明显,时间可适当长一些;感觉明显了,练数分钟后即可收功。收功时意念收功,两掌相叠,按于肚脐并正反揉按各3圈。
2.&站桩功&扩展,体会全身松沉的感觉
(1)身形:两脚开立稍宽于肩,松静站立,百会虚虚上领,下颏微内收,颈项松直,松肩虚腋,宽胸圆背,命门后突,敛臀圆裆,屈膝微蹲,两膝微内扣,两脚平行,五趾舒展,脚掌平铺地面,两臂体前举起似抱球状,两手与肩同高,两肘下垂低于手肩,肘弯大于90度。为了便于入静,二目可以轻轻闭合,全身从头到脚依次放松。
(2)意念:用意找出&挂臂功&两臂松沉的感觉,逐步把这种感觉扩大到全身,细心体会松沉的感觉。方法是从头面开始,逐节下沉。意念头面肌肉与骨脱开,像挂在架子上的肉一样下坠,颈部肌肉下坠,两肩、两臂肌肉下坠,胸背肌肉下坠,腰腹肌肉下坠,两胯、两腿肌肉下坠,两踝、两脚放大、放松,肌肉下坠并接气下行。如此反复用意念导引,速度要慢,要静心找感觉。开始修炼时感觉不明显,修炼日久慢慢会感觉肌肉像离骨而因重量自然下坠,从而感觉到自身体重,内气像水流、气流一样从头经全身慢慢流下,直到脚底涌泉穴。
(3)收功:每次站桩10~30分钟后,意念收功,两掌体前捧气灌顶,中指相接体前下按,内气随掌下行至丹田,两掌相叠,揉按肚脐,正反各3圈,两目挣开。
桩功修炼的下沉是意气的下沉,是肌肉的下沉,是内外相合、周身通透的下沉,是包括骨骼重量在内的自然下沉。但百会穴虚领顶劲不能丢,这一点向上的意识力其实就是&人体浮力&中保留下来的确保骨骼支架不散的最小的向上之劲,实质是神意的虚领顶劲作用,不可用力上顶,多余的统统下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实上虚,下盘稳固,类似不倒翁。
3.行拳中修炼,达到势势松沉
用桩功在静的状态下找到了松沉的感觉后,要把这种感觉再带到行拳的动功中去,久之达到在各种姿势中都有松沉的感觉,渐渐练成内外合一、习惯成自然的松沉劲,使松沉劲贯穿行拳始终。
桩功练松沉劲是沉在两脚,行拳中练松沉劲则是沉在单脚。行拳中两脚分阴阳,一只脚下沉变实,但实非站死,另一脚则自然上升为虚,要虚而不丢,久之,人体重心会顺随自然平稳地在两脚间移换,使人体左右分阴阳。
为了循序渐进容易找到感觉,练套路之前,先从坐步、弓步的单式变换中体认沉在单脚、重心在两脚间移换的感觉。弓步沉在前脚,坐步再移回后脚。感觉明显后,再在整套行拳中体认松沉的感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松沉劲的修炼也是经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成功的,只要刻苦练习,用心思悟,松沉劲的功夫必然会修炼上身。
三、修炼松沉劲的注意事项
1.修炼松沉劲不可急于求成
&人体浮力&(&人体浮力&的概念笔者在《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11期《太极拳的松沉劲》一文中做过分析)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力,是不容易去掉的惰性力,如果推手时松沉劲没有练好,就会不自觉地出现上浮,影响下沉和稳定。要减掉&人体浮力&、练出松沉劲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2.修炼松沉劲要突出意念的作用,重视意的修炼
要自觉地用向下的意识纠正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不自觉的向上意识,要始终贯彻心意导引为统帅,以意导气向下,以意引导形体放松,让重心自然下沉,达到意气形松沉下落直至脚底。松沉劲成为习惯后,也会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劲力,即&练到无意是真意&,达到&无为而为&,行拳推手顺其自然,升降开合,阴阳合一,处处松沉。
3.修炼松沉劲不是形体的下蹲,而是意气的下沉
松沉是无形的下沉,要沉到脚底,落地生根。但生根不是死根,而是可以轻灵变化的。
4.修炼松沉劲时脚耻不可抓地
松沉劲修炼需要全身松净、松透,如果有一处不松就会不通,就必然影响内气通达。五趾抓地不仅会使脚趾紧,整个脚、脚踝乃至膝以下整个小腿都会是紧的、僵硬的,这样必然阻断了内气的下沉和重心的自然下落。修炼中松沉感觉过胯以后,腿部松透又是一大难关,尤其是踝部,全身重量都加在这个细小肉少的部位,踝部容易紧,不容易松,如果脚趾抓地更会使踝部紧上加紧,必然影响松沉劲的下沉,而且还会产生向上的反弹力。所以脚趾不仅不能抓地,而且要舒展放长,只有意念脚掌像大蒲扇一样放大,平铺在地面上,全身气和重量才能自然地沉到脚下,平稳地加在地面上,与大地吻合一体。
5.修炼松沉劲要防止用脚蹬地
蹬地是修炼松沉劲的大敌。沉劲是自由落体的下落形成的,脚蹬就会产生向上的反弹力,也就是不自觉的&人体浮力&。修炼中为了找到通地的感觉,有时会不自觉地脚下用力而蹬地,感觉好像沉到了脚下,这其实是错觉,仍然是脚和脚踝承担着体重,体重没有只靠重量自然地落在地面上,相反由于蹬地向下加力,与松沉劲相反的向上之力随之产生。
6.要正确理解&骨挺肉坠&
有的拳论中要求&骨挺肉坠&。所谓&骨挺&是在修炼松沉劲时意念骨肉分离、脱开,因为肉的下坠相对显得骨骼挺拔。不可把&骨挺&理解成骨用力向上挺拔,正确的做法是用最小的力,只要能保持骨骼直立或某种状态即可,这其实是虚领顶劲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修炼松沉劲的体会,在此抛砖引玉,供同道参考。这才是真正中国的武术,喝醉酒照样轻松打败外国大力士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播放
此新闻来源于西瓜视频
主办:重庆市总工会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社:CN50-0012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49号
邮编:4006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渝)字第336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渝)字第001号
公安备案号:0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号-6
投诉举报电话:96128
时报APP二维码扫描下载太极真功紧与松
&&&&& 松是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拳中的松,是与紧相对的,松与紧相生相系,交替转操,没有松就没紧,没有紧亦没有松,所谓“阴阳相济,阴阳不离”。松在太极拳中,只能凭感悟看结果,中间的过程千变万化、瞬息方变,很难说清,不同情况变化不同。所以,在太极拳中就有,“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有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自然松”之说。不同的人对松有不同的认识,不同层次的拳者,对松亦有不同的认识和体悟,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很难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拳中的松,与常人理解的松和所做的松是截然不同的,拳中的松,拳论中说得很清楚,即“似松非松”,乃是不紧不松,不松不紧,可紧可松的一种、自然融和的、可变的(包括渐变与瞬变和渐瞬突变等多种变化)、中和的松紧状态。在看了2005年《武魂》第一期上刊发的张方先生的《怎一个‘松’宇了得》一文后,感慨颇多。同一个题目,在笔者的脑海里亦转了多年,总想写点什么,但每每提笔,却又每每顿笔,无论你想得怎么好,任凭你怎么写,总觉得写出来的不是那个意思,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借张先生所论之题,就自己对太极拳中松的体悟,谈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与同好共研。   笔者自17岁开始,学练姚馥春先生在乡所传的姚氏传统太极拳,至今巳三十余载。笔者师爷汪广生先生为姚先生在乡亲传大弟子,业师陈保援先生为汪先生的人室弟子。自人道学拳之日起,刺币就要求松,时至今日。和老师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还是松。所别它拳者即:不松不太极,一味地松亦非太极。所以,拳论中亦有“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论述,那么,练太极拳要如何认识松,如何练好松,如何用好松呢?   拳中之松有特定的拳势要求,即拳论中所说的“似松非松”,即不紧不松,不松不紧,而不是一味地松,更不是越松越好。在拳中衡量松,主要不是看你能松到什么程度,而是要看你对松的运用程度如何。松虽然能调气血,通经络,灵思维,敏神经,畅身心,降消耗,蓄能量,但松不是万能的,松不是沟松而松,松是为了更好地紧,所以说,松与紧相系,松紧不离,若离开了紧,松也就失去了松的真实意义。一味地松不仅违背了太极理论附阳相济的宗旨,也脱离了拳术攻防之道的刚柔虚实变化原则。   要练好松、用好松,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松是为健身和攻防同时服务的,二者不能偏废。拳中的松不能用单纯健身的松来要求,在拳中来看,常人理解的和所做的松就是懈,懈则软散而不能应人,更不能引进落空,反而会引进落实,引狼入室,在真打实搏中会给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胁。所以说,拳的松是有条件的,无论怎么松都不能丢失拳中的要领、即松要沉,沉不失之拔;松要撑,撑不朱之圆。松沉圆撑自为弓,即“处处不离弓”,亦所谓“五弓”备而蚓⒊桑蚓⒊稍蛴隽τΓχ匀纾蚨嬉狻蚓⑹导噬鲜且恢肿匀怀藕狭Γ侵苌黼汀⑸舷伦笥夜岽┑囊恢衷踩蟮牡跃庵志枪岽┨贾盏幕揪健靶卧病⒁庠病⑵病薄H腥裘挥蚓⒌乃桑蘼墼趺椿ㄉ冢嫱婵梢裕蜗肺薹粒詹荒苡Φ校Φ性蚰伲捎胁话苤?从武学的角度看,太极拳中的松,是撑合中的松弹的松,而不是松软的松,所以才称之为“似松非松”。松其实就是随和自然,就是不紧张不较劲,就是圆润自如而随意。拳中的松,就是在撑合自然的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松,而不是无条件的随便的松。   其次,要掌握好松紧的具体转换。的松紧转换,从变化形式看,有渐、瞬之分,渐、瞬亦有突变;从主客观上讲,有随变而变和自变两种,无论随变还是自变,都要依攻防之变而变,变转随意自如。离开攻防之变的松紧变化则无拳学上的实际意义,是没用的和无价值的。所以说拳中的松,不是盲目的松,是有目的的松和有用意的松。松与紧在拳中相分相系,不离不即,松是为了更好地紧,紧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松,松紧转换要不留痕迹,渐变人莫知,瞬变人难测。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慢松慢紧内力坚,瞬松瞬紧力无边。松长紧短只一瞬,一瞬松紧力炸崩,松紧无常玄机妙,瞬变松紧鬼神惊。拳论中所讲的”运劲如抽丝”和“蓄劲如张弓”即是慢松慢紧;“发劲似放箭”就是瞬松瞬紧。所以说,太极拳中若没有松紧的转换,就不会有屈伸开合、虚实刚柔、进退化打的变化。没有紧的松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被动挨打,只有不失撑合的松才是真正的拳中的松。只有通过松紧的变化,才能使对方落空,才能在瞬间顺势借机反攻而取胜。太极拳中真正的松是一种功,是一种“看着有摸着无,摸着有动着无”的技艺,即无论对方怎么动,瞬进不来也走不了,总觉得呼隆呼隆的处处落空,即是所谓的太极拳中的“空劲”。的松紧的转换,是内在的、形神合一的,无非是“加大内在的松紧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此语虽显平常,亦不神秘,却内藏玄机,乃是拳学核心的实质内容,所谓“大道自然,至简至易”,越是简单的直接的越是真实的,越是神秘的玄虚的越是假的:,君不可不明、不可不思、不可不辨、不可不悟。拳学道理万万千千,万千道理归一理,一理太极阴阳易,易变阴阳惟松紧转换而已。因为,松紧是人体一切运动的枢机和动力源泉,所以说,只要拳者悉心体悟拳中松紧的奥妙,就能求得太极真功真技。   最后,谨以松紧感悟歌诀一首,与同好共勉:   太极真功松紧系,阴阳松紧蕴玄机。松紧自有真意在,一松一紧一太极。瞬紧瞬松力难欺,瞬松瞬贤人莫敌,松紧本是一根绳,紧在两头松在中。不松不紧不紧松,松紧紧松自然功。功成似松又非松,不紧不松日日精。刚柔虚实松紧变,轻重缓急紧与松。不动声色不动形,渐瞬松紧鬼神惊!
版权所有 & 山东精英武术学校 专题报道解释权归 山东精英武术学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代武术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