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武穴防汛丹桥旅圣战士丹拜因 机体是某地方

当前位置: >>
中国水文大事记
中国水文大事记?? ? ??? ? ??? ? ??? ?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一)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二)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四)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五)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六) 明代(年) (七) 清代前期(年)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年~1948年) (一) 清代后期(年) (二) 民国时期(年) 三、迅速发展时期(1949年~1957年)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年)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年) 四、曲折前进时期(1958年~1978年) (一)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 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文明古国。在 有文字记载的五千余年历史中,有关开发河流水 利、抗御洪旱灾害的斗争,史不绝书。按照现代 科学技术的观点看,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劳 动人民,每一次取得开发河流水利的成功或抗御 洪旱灾害的胜利,都莫不与正确掌握与运用水文 知识有关。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过广泛的调 查研究知道了?水性就下?的道理,而采取疏导 措施取得了成功。李冰也?识察水脉?,修都江 堰工程,立三石人水尺,建成中国最早为工程控 制运用服务的水位观测站。 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管子》中的河流分类、《诗经》及《书经》中 的丰富水文信息、《吕氏春秋》及《黄帝内经》 中的水循环论述等,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文瑰宝。 秦汉时代的测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测雨 器的发明比西欧要早三百余年。随着全国人口的 日益增多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为防洪、航运、 灌溉应用的?水则?、?水志?普遍设立,增长 了对河流水文规律的认识。汉代张戎对泥沙运动 的精辟论述、王充对潮汐生成的正确解释以及郦 道元的《水经注》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 它们都是中国水文科技史上璀璨的篇章。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史前时期(公元前22世纪以前) 史前的水文考古 距今约六千年前,半坡人定居在今陕西西安城 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该处为河流二级阶地,下 距河流较近,饮水方便,又有一定高度,不易被 一般洪水所淹没,周围地形平坦,土地湿润肥沃, 易于耕作,出入方便。证明半坡人选择居住地时, 对旱涝枯洪水变化的认识已十分清楚。另据考古 发掘,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在公元前35世纪~前 30世纪时已有人工水井;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下 层,有公元前27世纪的九条排水沟和两条宽 1.5~2米的大型引水渠。说明这些地区的居民当 时已知道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传说时代(公元前21世纪前) 中国最早的一次洪水记载 据《水经注》卷十五? 洛水载:?昔黄帝之时, 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 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 《河图? 视萌篇》是也。?这是传说的中国最早的 一次暴雨洪水记载。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大禹治水活动中的水文调查 在公元前21世纪前的尧舜时代,传说在黄河流 域发生大洪水。为制止洪水泛滥,尧召集部落首 领会议,举鲧负责平息洪水灾害。据《国语? 鲁语 下》记载:?鲧障洪水?,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 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受到制裁。舜继尧位后, 又举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禹联合伯益、后稷等 部族,用?行山表木?、?准绳、规矩?等工具,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 夏本 纪》)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改过去?障水?为 ?疏导?,终于把?浸山灭陵?的洪水,分疏九 河,导流入于渤海,平治了水患。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夏帝癸十年(公元前16世纪) 伊洛河枯水 据《竹书纪年》载:夏帝癸十年,?伊洛竭?。 为黄河支流伊洛河发生枯水现象的最早记载。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商汤二十四年(公元前16世纪) 商汤大旱 据《竹书纪年》载:汤?十九祀(商代称年为 祀)大旱,二十至二十四祀大旱,王祷于桑林, 雨?。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最早的一次连旱 记载。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商盘庚以后(公元前13世纪~前ll世纪) 甲骨文中的水情信息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大量水文、气象 方面的记录。有小雨、大雨、急雨等定性降水的 描述,还有洹水(今河南安阳河)发生洪水等的扑 卜辞。不少卜辞中有?来自西(或东、北、南)”的 记载,据考古学家考证,??指传递情报信息的 人。如从边防来或从河边来,传递敌人入侵的消 息或洪水暴涨的信息。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989年-前988年) 中国最早的水文地理记述 据顾实所著《穆天于传西征讲疏》(成书于1931年)中 考证:由周史官记于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之际的《穆 天子传》[于晋太康二年(281年)与《竹书纪年》一书同时 出土于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古冢],以日记形式记述了穆 王及随从于十三年闰二月自宗周(今河南洛阳)出发,经今 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套入宁夏、甘肃、青海、南疆, 西过帕米尔,经中亚,于十二月到达欧洲大平原之波兰 华沙,休整三个月后,于十四年三月起程东归,十一月 回到宗周,前后历时二年。沿途跋山涉水,行程三万五 千里,所记经过之河流湖泊达19处之多,并记有雨雪风 旱等天气情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水文地理游记著作。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周孝王七年(公元前878年) 长江、汉江雨雹成灾 据《竹书纪年》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 雹,江、汉水,牛马死。?这是长江流域雨雹成 灾的最早记载。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周代(公元前ll世纪~前6世纪) 《诗经》中的水文气象描述 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关于 泥沙、泉水、河流、天气等方面的记述。如?相 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毂?”(小 雅? 四月)、?径以渭浊,其b。?(邶风? 谷 风),这是以水体的清浊来比喻事物的变化。?北 风其凉,雨雪其?。(邶风? 北风)、?朝于西, 祟朝其雨。?({风? [X),这是关于天气的记述。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小雅? 沔水)、?烨烨 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崩。?(小 雅? 十月之交),这是关于河流和地震的记述。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笃公刘,既 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 三单,度其隰原。?(大雅? 公刘),这是公刘为人 们定居和农田灌溉而进行查勘测量、气候观测和 寻找水源等活动的记述。?爱有寒泉,在浚之 下。?(邶风? 凯风)、?冽彼下泉,浸彼苞 穰。?(曹风? 下泉)、?v沸槛泉,维其深 矣。?(大雅? 瞻卯)、?有冽(音轨)泉,无浸获 薪。?(小雅? 大东)、?我思肥泉,兹之永 叹。?(邶风? 泉水),这里?下泉?(即下降泉)、 ?鹑?(即裂隙泉)、?槛泉?(即上升泉)、?肥 泉?(即出同归异泉,见《词源》“肥泉?释文)等 的分类,可见当时人们对地下水已有较多认识。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周幽王二年(公元780年) 泾、洛、渭河因地震河源阻塞 据《国语? 国语上》载:周幽王二年,发生地震, 黄河三条文流径、洛、渭河因歧山震崩,河源阻 塞而枯竭。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据《汉书? 沟洫志》载:周?定王五年河徒?。 该年发生罕见特大洪水。一般认为这是自大禹治 水之后一千余年来有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春秋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 《管子》中的水文概念 《管子》书中记载有较多的水文概念。如《度 地》篇记述有对河流的分类:?水有大小,又有 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 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 一有水一无水者,命曰谷水(季节河);水之出于 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 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 也;因而扼之,可也。?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将河流分为?经水?(干流)、?枝水?(支流)、 ?谷水?(季节河)、?川水?(人工河)和?渊 水?(湖泊),这在水文地理学上,是世界上最早 提出的河流分类概念。又如《水地》篇有:?夫 水,淖弱以清……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 五味之中也。?说到纯水无色无味,为谈为素。 水能中和五味(酸、咸、辛、苦、甘)而成为淡水。 据此,并对春秋诸国的水质作了评价:?夫齐之 水,遒躁而复;楚之水,淖弱而清;越之水,浊 重而泊;秦之水,淤滞而杂;晋之水,枯旱而浑; 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宋之水,轻劲而 清?。说明北方河水多泥沙,含多种化学元素, 以致易淤、易浑、易浊、易滞。南方河水则较清 纯。在《地员》篇中,还对地下水的埋深与水质 的关系作了描述。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最早的农业水文记载 据《周礼? 稻人》载:?稻人,掌稼下地。以潴 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 水,以浍泻水……。?提出管农业的人要掌握灌 溉水源和注意防洪,要有灌溉和排水渠系。这是 中国农业水文方面的最早记载。在《周礼? 匠人》 中:?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 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b(不平貌)谓之不行, 水属不理孙(意顺),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 广倍。凡行奠水,磐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 矩。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 漱之,善防者水淫之。?讲到修建渠道时,要考 虑水流速度、水面比降和泥沙等问题。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周定王十年至十六年(公元前597年~前591年) 最早利用工程水文知识的芍陂工程 周定王十年至十六年,楚令尹孙叔敖兴建?周 百二十里,灌田万顷?的灌溉工程芍陂(今安丰 塘),至今发挥效益,可见当时已有相当的工程水 文知识。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 初步的工程水文知识 据《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载:?楚J掩为司 马,……数疆潦,规偃潴,町原防,……。?说 J掩 为官后,计算暴雨水量,规划蓄水工程,划定防 洪范围,已掌握初步的工程水文知识,并运用于 水利工程之中。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各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沟通江、淮、黄的人工运河 据《左传? 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今扬州),沟 通江淮。?吴王夫差(?~前473年)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 开?邗沟?人工运河。邗沟最初的路线是北过高邮后, 折向东北,出射阳湖后又改向西北,至山阳(今淮安)入淮。 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区湖泊、河流相互邻近的地形和水位 差不大的有利条件,而较易地开成了运河。公元前482年 在淮河的支流泅水与紧邻黄河的济水之间开凿一条沟通 淮河与黄河的人工运河,称菏水。也利用这一地区湖泊 沼泽(如大野泽、孟诸泽、菏泽等湖)水量可相互调节,而 维持一定的通航水深。这样,由长江、淮河达于黄河, 形成了一条南北运河,致使江、淮下游地区水文情况复 杂化。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最早阐明水面蒸发机制 据《庄子? 徐无鬼篇》(约成书于公元前369年~ 前286年)载:?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 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末 始其樱也,恃源而往者也。?说明水面蒸发与风 和日照有关。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吕氏春秋》记冰情 吕不韦(?~前235年)在公元前239年主编的 《吕氏春秋? 冬纪》篇中记有:?孟冬之月……水 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壮,地 始拆;……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 说明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人民对冰情现象已有 所认识。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早期对水循环的认识 《吕氏春秋? 圜道》篇中提出了中国早期对水循 环的概念:?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 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 重为轻,圜道也。?揭示了地处太平洋西岸的中 国水循环的途径和规律。水汽从海洋不断吹向大 陆,在大陆上空回旋,凝降为雨;地上、地下的 水流向海洋,日夜不息,海洋也常注不满,涓滴 汇合成河海,海水又蒸发为浮云,形成水的大循 环。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逸周书》记黄河水文变化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逸周书? 时训解》中记有黄 河流域的水文季节变化。如大暑时?大雨时行?, 秋分时?水始固?,立冬时?水始冰?,大寒时 ?水泽腹坚?等。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对水早规律的探索 据《史记? 货殖列传》载:计然回答越王勾践 (公元前480年~前473年)曰:?六岁穰,六岁旱, 十二岁大饥?。即六年属于丰收,六年属于干旱, 十二年有一场大饥荒。并称?三岁处金则穰,三 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 即三年处于丰收,三年处于衰落,三年处于收成 较好,三年处于旱荒。百余年后战国治水名家白 圭(约公元前375年~前290年)同样预测农业收成 随水早十二年为一演变周期:丰收――收成不 好――过渡――旱――收成较好――过渡――丰 收――收成不好――过渡――大旱――收成较好 或丰收――过渡。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早期的水文地理著作 《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80年~前222年)。 根据当时的地理知识:将全国分为九州,分别叙述各区 的山岭、河流、薮泽(湖泊)、土壤、物产、民族分布及贡 赋等情况。 《山海经》约成书于从春秋末年到汉代初年(约公元前 500年~前200年)。除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外,还涉及 到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民族、民俗、哲学、动物、 植物、矿物、医药卫生……等各个学科,?被称为是古 代人们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袁珂译注:《山海经全 译》)。书中描述的地理位置,则以当时的楚地为中心, 向四方辐射其相距里数。如?南山经?中有:?又东三 百里,曰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注于即翼之 泽。??北次三经?中记有?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等的叙述多处。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秦昭裹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 都江堰首创石人测水位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秦蜀郡守李冰创建都江堰, 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早期以航运为主,兼有 灌溉的效益,后来逐步演变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 工程。至迟魏晋时,已具备分水、溢洪、引水三 大主要工程设施的雏形。除工程设施外,李冰还 在白沙邮(渠首上游约l公里处,今为镇)作三石人, 立于水中?与江神要(约定),水竭不至足,盛不 没肩?(《华阳国志》),以控制于渠引水量。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这种石人水尺直到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仍在采用。 到宋代,?离堆之趾,旧镌石为水则,则盈一尺, 至十而上,水及六则,流始足用。?宋嘉v中 (1056年)已改在宝瓶口右侧离堆石壁上刻划?水 则?共十则,(一则合今31.6厘米),要求侍郎堰 底以四则为度,堰顶高以六则为准。则数既用来 控制堰体修筑高度,又作为河道疏浚标准,从而 达到调节控制宝瓶口进水量的目的。明清以来仍 以水则作为宝瓶口的水位计,只是按水位来调节 控制引水量和作为维修工程的标准越来越较前精 密,致使都江堰工程二干余年至今不衰,成为中 国古代运用岷江水文特性兴建水利工程和巧妙地 利用水位控制工程运用的创举。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最早的测报雨量制度 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地虎秦墓出土的秦代竹简 《秦律十八种? 田律》(《睡地虎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载(译文):?下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应即书面报告受雨、 抽穗的顷数和已开垦而末耕种田地顷数。禾稼生长期下 雨,也要立即报告降雨量和受益田地顷数。如有旱灾、 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虫害等损伤了禾稼,也要报 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由走得快的人专送报告,距 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汉承秦制, 汉代也有?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测报 雨量的制度。(《后汉书? 礼仪志》)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灵渠工程的水文效应 秦始皇为了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克服进军岭南的运输 困难,于始皇二十八年命监郡御史禄开凿灵渠,以沟通 湘江与漓江之间的运道。是二干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 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灵渠由渠首、南渠和北 渠三部分组成。渠首拦河坝拦断湘江上游(海阳河)以抬高 水位,分水入渠,南渠与漓江沟通,北渠与湘江相连, 以实现通航。拦河坝折成人字形,称大天平和小天平, 平时水入两渠,洪水季节,将多余水量溢流排入湘江故 道。在大、小天平的交点起和由上游海阳河深泓延伸砌 成一长70米的导水堤(称作铧嘴),以劈水分流,平顺地导 入南北两渠。两渠分水比例为1:2左右。海阳河多年月平 均流量17.33立方米每秒,一般可保证通航的需要。灵渠 上有多处分洪和节水建筑物,以保障渠道的安全和通航 水深。整个工程形成有机的科学建筑群体,有效地实现 了输水和通航功能。水文效应显著。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 长江、黄河流域大旱 据《汉书? 五行志》载:惠帝五年?夏,大旱。 江河水少,溪谷绝。?江、河系古代史籍对长江、 黄河的通称。嘉庆《四川通志? 祥异》引载此条, 但具体地点不明。安徽地方志则有:?太平府(今 安徽当涂县)大旱,江水少,溪谷水绝。?的具体 记载。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高后三年、八年(公元前185年、前180年) 江、汉大水 据《汉书? 高后纪》载:高后三年,?夏,江水、 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汉书? 五行志》载: 高后三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水流出四千 余家。?汉中郡治在今陕西汉中市,南郡治为今 湖北江陵县。这是有关长江流域洪灾的最早记述。 五年以后,即汉高后八年夏,又有?汉中、南郡 水复出,流六干余家。南阳(今河南南阳市)沔水 流万余家?的记载。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建元元年前后(公元前140年前后) 论述各河水质适于灌溉的农作物 据《淮南子? 地形训》(成书于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后)记述:?汾水髯嵌寺椋绘⑺(济水)通和 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豆);雒水轻利而宜禾 (小米);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 水肥仁而宜稻。?这是先民们对各条河流水质适 于灌溉的不同农作物所作的研究总结。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黄河第一次夺淮 据《史记? 河渠书》载:元光三年?河决于瓠子, 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泅?。当年堵口失败。这 是黄河第一次南决夺淮。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年)始行堵合,计泛滥夺淮二十余年。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元狞三年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20年~前111年) 井渠之始 据《史记? 河渠书》载:汉武帝接受庄熊罴建议,?自 徵(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至商颜(商颜山在今陕西大荔县) 下。岸善崩,仍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 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 之生自此始。?又据《汉书? 西域传》载:汉宣帝元康二 年(公元前64年)“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 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L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 积居卢仓以讨之。?根据王国维(年)的考证 (见《观堂集林? 西域井渠考》),?……卑L侯井,也是井 渠,似已向西传播。井渠即坎儿井。?坎儿井是在干旱 地区通过地下渠道,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减少水面蒸 发损失的好办法,在今新疆有很大发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修白渠引泾淤灌 据《汉书? 沟洫志》载:?太始二年,赵中大夫 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今云阳县治 谷),尾入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注渭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民得其饶,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阳(今陕西泾 阳县西北)、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 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 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言此两渠饶 也。?说明当时泾河水含沙量大,引泾淤灌,增 加土地肥力,得以增产。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司马迁著《史记? 河渠书》首倡?水利?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87年?)所著中国第 一篇水利通史文献《史记? 河渠书》,叙述了从大 禹治洪水开始,直至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间的黄河决口、复堤及各地开渠引灌等史实,全 文共1653字。文中提到黄河瓠子堵复决口工程盛 况后说:?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首次 提出?水利?一词。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岷江地震崩山壅江 据《汉书? 五行志》载: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 ?犍为(治今四川宜宾市西北)柏江山崩。捐江山 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环城,杀十三人。地震 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同一时期,在南安 县(今乐山)熊耳峡,亦发生?山崩地震,江水逆 流。?其后,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又有 ?蜀郡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的记载。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 贾让治河三策 据《汉书? 沟洫志》载:绥和二年九月,贾让应诏上书, 提出治理黄河方策三种,后世称为?贾让三策?。上策 是从黎阳(今浚县一带)改道北流,?徒冀州之民当水冲者, 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中策是?多穿漕渠于 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为东方一堤, 北行三百余里,入漳水中,?从淇口至漳水筑石堤、设 水门分水北流,由漳下泄。此策有三利:?若有渠溉, 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 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即淤灌改良土地,旱 作改种水稻,可多增产和有通航之便。下策是在黎阳一 带?缮完故堤,增卑培薄,?但势将?劳费无已,数逢 其害,后患无穷?。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 张戎论黄河水沙关系 据《汉书? 沟洫志》载:汉平帝元始四年,?大司马史 长安张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 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 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少水时也, 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 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顺 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之 害矣。?张戎根据黄河多沙的特点,提出在春季枯水时 期,停止中、上游引水灌溉,以免分水过多,造成下游 河道淤积而遭决溢之患;要保持河水自身的挟沙能力, 排沙入海。这是史书上关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利用水力 冲沙的第一次记载。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黄河魏郡决口 据《汉书? 王莽传》记载:始建国三年,?河决 魏郡(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 经濮阳、平原、济南,流向千乘入海。当时王莽 以为河水东去,从此他在元城(今河北大名附近) 的祖坟可不再受黄河水害,末予堵塞,以致黄河 又一次大改道。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 王充论水循环和潮汐 东汉王充(公元27~约97年)所著《论衡》一书的?顺 鼓篇?中说:?案天将雨,山先出云,云积为雨,雨流 为水。?在?说日篇?中说:?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 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 为云,云繁为雨,……”。在?物势篇?中说:?下气蒸 上,上气下降。?对地面蒸发、行云、降雨的水循环现 象作了解释。在?书虚篇?中说:?其朝夕往来……, 其发海中之时,漾驰而已;入三江之中,殆小浅狭,水 激沸起,故腾为涛。……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 损不齐同。?对河口潮汐的生成作了解释,并第一次指 出潮汐生成的大小与月球的圆缺有关。比17世纪英国人 牛顿(年)提出的潮汐成因理论早1600年。 (《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释?测? 东汉许慎(约公元58~147年)于建光元年完成 《说文解字》一书。对?测?字解释为?深所至 也?。据段玉裁(年)注释:?深所至 谓之测,度其深所至亦谓之测。?前一句指测水 位,后一句指测水深。?测?字从水,则声。许 慎解释?则?字为?等画物也?,注中说:?等 画物者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即刻划的间距 相等的意思。嗣后观读水位的设备以?水则?命 名。(《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延熹九年(166年) 黄河水清 据《后汉书? 五行志》载:?桓帝延熹九年四月, 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黄河水浊,不易 发生清水现象,一旦发生则认为是一种祥瑞的征 兆,史必书之。清初顾炎武(年)所著 《日知录》中也提到上述记录,还记有?隋书言: 齐武成帝河清元年(562年)四月河清。……隋炀帝 大业三年(607年),武阳郡河清数里。十二年(616 年)龙门河清。……金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年)徐 沛黄河清。……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 一月戊寅,黄河自平陆三门碛石下至孟津,五百 余里皆清,凡七日。?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汉建宁元年(168年) 重造都江堰三石人?水则? 据1974年3月在都江堰鱼嘴附近发掘出一个石 人,身高2.9米,肩宽96厘米,重4.5吨,石像长 袍的衣襟和两袖上刻隶书题记三行:?故蜀郡李 府君讳冰,建宁元年润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 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镇?之意)水万世 焉。?(《文物》,1974年第7期),原李冰所立 三石人水尺已毁,至建宁元年又重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魏黄初四年(223年) (1-41) 伊河洪水 据《晋书? 五行志》载:?魏文帝黄初四年六月, 大雨霖,伊、洛溢,至津阳城门(古洛阳城),漂 数干家。?又据《水经注? 伊水》载:洛阳伊阙左 壁上石刻铭文:?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 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约合10.9米),齐此已 下。?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多次调查测量,推算这 年伊河的洪水流量达20000立方米每秒。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吴赤乌二年(239年) 筑江苏赤山塘立石测水 据《中国水利史纲要》(姚汉源著,水电出版 社,1987年)载:?相传吴赤乌二年(239年)筑赤 山塘,蓄水成湖,后常引灌维修。南齐明帝时 (494~498年)又大修。隋代废,唐麟德时(664~ 665年)又修复,后改名绛岩湖。大历十二年(777 年)又修复,当时周长120里,建两斗门控制,号 称灌田万顷。湖西自六朝时建有拍冈埭,控制入 秦淮河水量。湖心旧有盘石,可利用它观测水位。 宋庆历二年(1042年)改建石柱水则测水。?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晋咸宁三年(277年) 长江上中游大水 据《晋书? 五行志》载:晋武帝咸宁三年六月, 益、梁二州八郡国暴水,杀三百余人。七月,荆 州大水。十月,荆、益、梁三州又大水。《武帝 纪》载:六月,益、梁八郡水,杀三百余人,没 邸阁别仓。九月戊子,荆、益、梁大水,伤秋稼。 西晋益、梁二州,含今攀枝花市以下金沙江及长 江上游干支流流经的大部分地区;荆州含今湖北、 湖南及陕西安康、河南南阳、贵州黔东等长江中 游干支流流经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晋永嘉三年(309年) 长江、黄河流域大旱 据《晋书? 怀帝纪》载:永嘉三年,?三月,大 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五行志》 载:?五月,大旱,……河、洛、江、汉皆可 涉。?这是继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以后的又 一次全国性大旱。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东晋大兴二年前后(320年前后) 郭璞歌颂长江水文 郭璞(276~324年)著《江赋》,除歌颂当时长 江的源流、风光、文物等自然地理景观外,还作 以下描述:1.水的奇特形态;2.大气、径流与海 洋之间的关系;3.水量平衡和水文循环。此文本 届古代文艺作品,作者精于古文字学和训诂学, 故所用古字和僻典较多,行文也很艰涩,且有错 误和糟粕,但其中水文地理和水文基本概念部分, 尚能符合现代科学原理。(肖统《文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东晋永和四年(348年) 中国早期的水文地理著作《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约291~361年)撰《华阳国志》,共 12卷,附录l卷。记述今陕南汉中、甘南及川、滇、 黔等长江上游各省自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347年) 问的建制沿革、统辖郡县之境域、道里、土地、 水文地理、水利、物产、民俗及人物等史事。史 料精详,为中国现存早期的水文地理著作之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东晋太和六年(371年) 太湖大水 据《晋书? 穆帝纪》载:海西太和六年六月,京 都(今南京市)及丹杨(即今丹阳,在南京市西南)、 晋陵(今江苏常州市)、吴郡(今苏州市)、吴兴(今 浙江湖州市)、临海(在浙东沿海)并大水。《晋 书? 五行志》载:?海西太和六年六月,京师大水, 平地数尺,浸及太庙。丹杨、晋陵、吴郡、吴兴、 临海五郡大水,稻稼荡没,黎庶饥谨。?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东晋太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394~396年) 长江中游连年大水 据《晋书? 五行志》载:晋太元十九年七月, ?荆、徐大水,伤秋稼。?二十年六月,?荆、 徐又大水。?二十一年?五月癸卯,大水。?三 年后,即晋隆安三年(399年),?五月,荆州大水, 平地三丈。?东晋偏处江南,大部领域在长江中、 下游地区。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辖今四川东南部, 湖北、湖南大部,贵州、广西、广东的一部分及 河南信阳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东晋元兴三年(404年) 南京潮涌大水 据《晋书? 五行志》载:元兴三年二月,?己丑 朔夜,涛水入石头。漂没杀人,大航流 败。??庚寅夜,涛水入石头。商旅方舟万计, 漂败流断,骸h相望。江左虽频有涛变,未有若 斯之甚。?南京自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以来,有 多次?涛水入石头?、?毁大航?、?漂杀人? 的记载。或发生在六、七月,或发生在二、三月, 而较多发生在十二月。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 何承天论水循环 据《宋书? 天文志》载:何承天(370~447年) 《论浑象体》一文中关于水循环的一段描述: ?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 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鹘撸 川归注,足于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溢。?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梁天监十五年(516年) 淮河浮山堰溃决成灾 据《资治通鉴? 粱纪》载:梁天监十五年夏四月, 淮河上第一次建成一座大型拦河坝,大坝南起浮 山,北抵f石(在今苏皖交界处的浮山峡内),总 长九里,大坝底宽一百四十丈(约336米)、顶宽四 十五丈(约108米)、高二十丈(约48米),坝顶栽植 杞柳。同年九月,?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 闻三百里,沿淮城戌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 (1-52) 郦道元的水文地理巨著《水经注》 郦道元(?一527年)所著《水经注》,乃以《水 经》(作者、时代均不详)为主干,作了40倍于原 书的补充和发展而自成巨著。《水经》所引河流 137条,共7000余字,而《水经注》所引河流多 达5000条以上,达30。3万余字,共40卷。《水 经》所述水道源流,相对简略,而郦注则逐一记 述河流源头、流经地区、流域地形、水文、气候、 土壤、矿藏、农业、水利、地理沿革、历史故事、 碑刻题记等,旁征博引,详加考证,引用书籍多 达437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记录了大量碑文题刻,赖以保存许多珍贵的原始 文献。如《河水》注中,对黄河干流龙门水流形 态作了精彩描述后说:?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 竹,非驷马之迫也。?所说?慎于?为慎到,先 秦早期的水利家,?流浮竹?,即用竹制浮标测 量流速。可见中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已用浮标 施测流速。只是当时无计时工具,以比拟物速如 ?驷马?、?竹箭?的速度来比流速的大小。这 是中国用浮标测速的最早记载。《水经注》集中 了中国六世纪以前地理学著作之大成,为历史地 理学、水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考古学、水利 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武德六年至七年(623~624年) 雅砻江下游崩山堵江 据《旧唐书? 五行志》载:武德六年?七月二十 日,`Q州山崩,川水咽流。?《新唐书? 五行志》 载:武德七年?七月,`州地震,山摧壅江,水 噎流。?唐代`州包括今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 游,北及大渡河南岸。山崩堵江以致?川水咽 流?,主要崩山地区应为雅砻江下游河段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长寿元年(692年) 相思埭中的工程水文学 据《新唐书? 地理志》载:?有相思埭,长寿元年筑, 分相思水,使东西流。?为沟通柳江与桂江间的人工运 河,近代称?桂柳运河?。系利用漓江支流良丰江和柳 江支流洛清江的二级支流相思江之间无明显分水岭地形, 且有地下水自岩洞中流出,水量不大,常年不竭,为运 河基本水源。运河两岸石灰岩地貌遍布池沼洼地,洪水 时期,水量蓄积地面,同山坡水流汇集一起,为运河的 补给水源。分水塘在运河中部,以东称东陡,水向东流 入良丰江;以西称西陡,水向西流入相思江。运河坡度 平缓,良丰江水涨,江水可通过运河泄入相思江;相思 江水涨,江水可通过运河泄入良丰江,有平衡水量和排 洪的作用。相思埭的建成,可直接沟通桂林同广西西北 部和贵州东南部的水运,以免沿漓江至梧州再溯流而上 的回运路程。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广德二年(764年) 川江枯水题刻――中国历时最长的枯水位记录 长江上游川江涪陵城下,江心水下岩盘上有石刻双鱼, 双鱼位置约相当于一般最枯水位。岩盘长约1600余米, 宽15米,名白鹤粱。梁上双鱼侧有石刻题记:?广德元 年(据考证应为二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郡民相传 丰年之兆。?764-1949年间石上共刻有72年特枯水位题 记。川江枯水石刻,除涪陵白鹤梁外,尚有江律莲花石、 渝州灵石及云阳龙脊石等多处。莲花石在江津川江主航 道北侧礁石上,1978年曾出露。灵石在重庆朝天门嘉陵 江、川江汇口脊石上,有汉、晋以来17个枯水年石刻文 字。龙脊石在云阳城下江心,有自宋至清题刻170余段, 有53个特枯水位记录。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 实测枯水位记录。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建中元年(780年) 重申州县应报雨情水情 据《唐会要》载:?诸司应送史馆事例:祥瑞、 天文祥异、有年及饥并水、旱、虫、霜、风、雹 及地震、流水泛滥。户部及州县每有,即勘其年 月日及赈贷存恤同报。建中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史馆奏;前件事条虽标格式,因循不举,日用已 深。伏请申明旧制,各下本司。从之。?早于建 中元年以前的唐朝前期,全国各州县即已有测报 雨情水情的制度。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陆羽评分饮用水水质 陆羽(733~804年)著《茶经》评分天下水质为 20个等第,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按水源指出:?其山水,槿⑹亟髡 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次之(即在远离人 烟而污染少的地点),井水属浅层地下水为下。通 过煎茶用水,从味觉、嗅觉和水色等对饮用水的 水质进行评价。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兴元元年(784年) 陕、豫、冀大早 据《新唐书? 五行志》载:?兴元元年冬大旱, 贞元元年(785年)春旱无麦苗,至于八月旱甚,灞、 I将竭,井皆无水。??春大饥,东都、河南、 河北斗米千金,死者相枕。?即陕西、河南、河 北于公元784~785年冬、春、夏至于秋连旱,大 饥。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贞元八年(792年) 海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大水 据《旧唐书? 五行志》载:贞元八年?秋,大雨, 河南、河北、山南、江淮凡四十余州大水,漂溺 死者二万余人。?《新唐书? 五行志》载:?八年 秋,自江淮及荆、襄、陈、宋至于河朔州四十余, 大水,害稼,溺死者二万余人,漂没城郭庐 舍。??是岁,江南、淮西大水为灾?《旧唐 书? 奚陟传》)。?淮南、浙西州县大水,坏庐台, 漂杀人?(《新房书? 权德舆传》)。唐代山南东道、 江南东、西道及淮南道,含今汉江、洞庭湖水系 的大部分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干流支流流经的全 部地区。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贞元十四年(798年) 水文地理专著《吐蕃黄河录》问世 据《新唐书? 贾耽传》载:贾耽?乃绘布陇右、 山南九州,具载河所经受为图。又以洮湟甘凉屯 镇额籍,道里广狭,山险水原为别录六篇,河西 戎之录四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黄河 命名的水文地理专著《吐蕃黄河录》。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元和十年(815年) 柳宗元释水循环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在《天问篇》中,对自 然现象和社会历史传说提出170多个问题,表示质疑。柳 宗元(773~819年)在所作《天对》中对屈原提出的这些 问题均一一作了回答。如屈问?东流不溢,孰知其 故?”(即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为何大海的水不见漫溢?)柳 答:?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穴土区,而浊浊清清。 坟垆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器运粒 又何溢为?”(即水向东流入大海,海水蒸发成水汽上升, 遇冷凝结,飘浮空中为云,又向西回归大陆上空下降为 雨。填充在土壤孔隙里的水有浊有清。高地干燥的土壤, 水渗入后便会上升蒸发。土壤水饱和以后便会产生径流, 水流通过各种途径运行不停,最后注入大海,如此循环 不已,海水又怎么会漫溢呢?)柳宗元正确地解答了1100 多年前屈原提出的问题。他把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及海洋水的运动与水循环连系起来,推进了前人的认识。 (《柳河东全集》,中国书店出版,1991年)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大和四年至八年(830~834年) 长江中下游连年水患 据《旧日唐书? 文宗纪》、《新唐书? 五行志》 分别记载:大和四年?夏,苏州、湖州水,坏六 堤,入郡廓,溺庐井?,?江水溢,没舒州(治今 潜山)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数百户?;浙西 (治今镇江)、宣歙(治今宣城)、江西(治今南昌)、 山南东道(治今襄樊)、淮南(治今扬州)、江南(治 今苏州)、荆襄(治今江陵)、鄂岳(治今鄂州)、湖 南(治今长沙)“大水,皆害稼?。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五年,?六月辛卯,苏、杭、湖南水害稼?; ?是岁,淮南、浙江东西道、荆襄、鄂岳、剑南 东川(治今三台)并水,害稼?。六年二月,苏、 湖二州大水,太湖决溢。七年秋,浙西及扬、舒、 庐、滁、和、宣等州?大水,害稼?。?冬十月, 癸末朔,扬州江都等七县水,害稼。辛酉,润(治 今镇江)、常、苏、湖四州水,害稼。?八年, ?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蕲州(治今蕲春)湖 水溢;滁州大水,溺万余户。?九月,?淮南、 两浙、黔中(治今彭水)水为灾,民户流亡。?唐 大和四年至八年,长江中下游连年大水。除大和 六年仅太湖大水外,其余年份均涉及较大范围。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大和七年(833年) 它山堰的工程水文 浙江(今鄞县)县令王元ゴ唇ㄋ窖摺V咭郧埃 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潮?来则沟医杂鲈蚝 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为减轻鄞江水系旱涝 灾害,县令选在鄞江上游章溪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 间,用条石砌筑成上下各36级的拦河滚水坝,名为?它 山堰?,作为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堰上之水,平时七 分入南塘河以供灌溉和城市用水,三分入奉化江以供通 航;涝时三分入南塘河供水,七分入奉化江。另在灌区 尾水上建三\(即闸),涝时排泄河网余水,以防洪水涌入 城市,旱期又可开闸纳淡,补充灌溉水源。至宋开庆元 年(1259年),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立?水则?,据此水位 可以推算各处水情,确定各闸开启时间,作为各闸控制 运用的根据,使它山堰历经千余年仍在发挥引流、排洪、 阻咸的重要作用。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唐中和四年(884年) 江南大旱 据《新唐书? 五行志》载:中和四年?江南大旱, 饥,人相食。?唐代江南东、西道含长江中、下 游大部分地区,包括湖北东南部、湖南大部、江 西全部、皖南、苏南及太湖流域。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咸平、景德年间(998~1007年) 长江中下游连年受旱 据《宋史》载: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间,地处 长江中下游的江、淮、两浙、荆湖诸路频年旱、 饥。咸平元年(998年)春夏,江、浙、淮南、荆湖 旱,使发粟赈之(纪);二年春,江、浙、荆湖旱 (志、纪);三年春,江南、荆湖旱,赈之(纪)。景 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江南旱,江南东、西路 饥,命使赈之(纪);二年九月,淮南旱,淮南、 两浙、荆湖北路饥,遣使分赈(纪)。其后,在大 中祥符三年(1010年)、五年、七年,续有江、淮、 两浙旱、饥的记载。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最早制定的警戒水位 据《宋史? 河渠志》载:宋大中祥符八年?六月 沼:自今后忭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 沿河防护。?这是我国制定?警戒水位?的最早 记载。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天禧五年(1021年) 以物候名黄河水势 据《宋史? 河渠志》载:天禧五年有人提出,?以黄河 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自立春之后,东风解 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 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雨积,川 流w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春末芜菁华开,谓之 莱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 五月瓜实延曼,谓之瓜曼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 阴Z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 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 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I乱华(即芦苇花开时节), 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 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 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 涨,谓之客水。?描述了黄河一年之内水位涨落过程的 规律。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天圣四年(1026年) 燕肃论海潮 宋代燕肃(约961~1040年)在《海潮论》中提 出:潮汐?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按大、 小月定出两个潮时逐日推迟数,使理论潮时的推 算趋于精确,潮汐的到来?终不失期?。他还指 出:钱塘江口存在有南北互连的沙(中间突出的 沙洲),并阐明沙在钱塘江涌潮形成中的作用。 与其同时代的张君房在《海潮辑说》中最先定出 潮时逐日推迟数为3.363刻(古时一昼夜为100刻), 即相当于现代的0.80712小时。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景v元年(1034年) 黄河下游澶州决口 据《宋史? 河渠志》载:?景v元年七月,河决 澶州(今河南濮阳境)横陇埽。庆历元年(1041年) 诏权停修决河。自此久不复塞。?决水经聊城、 高唐一带,流行于唐大河之北分数支入海。后称 此道为横陇故道。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景v二年(1035年) 河北观测水位之始 据《宋史? 河渠志》载:?景v二年,怀敏知雄 州,又请立木为水则,以限盈缩。?这是在今河 北省境内设立木制?水则?以观测水位的最早记 载。 宋元时期(960~1367年)?? ? ? ? ?宋宝元元年(1038年) 全国测报雨雪 据《宋史? 仁宗本纪》载:?宝元元年……六 月……甲申,诏天下诸州月上雨雪状。? 宋庆历八年(1048年) 黄河下游商胡决口 据《宋史? 河渠志》载:庆历?八年六月癸酉, 河决商胡埽(今河南濮阳境)。?决水大致经今大 名、馆陶、临西、枣强、衡水至青县,由天津附 近入海,形成一次大改道,宋代称为北流。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熙宁五年(1072年) 侯叔献都水丞相机分洪 据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卷十三载:?熙宁 中,濉阳界中发汴堤淤田,汴水暴至,堤防颇坏, 陷将毁,人力不可制。都水丞侯叔献时莅其役。 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 中,下流遂涸,急使人治堤。次日,古城中水盈, 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 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众皆伏其机敏。?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熙宁六年至八年(年) 长江、淮河流域连年旱灾 据《宋史? 五行志》载:熙宁六年,?淮南、江 东、剑南西川、润州(今江苏镇江市)饥。?七年 ?自春及夏,……京(今河南开封)东西、淮南诸 路久旱?,九月?复早?。?京东西、淮西、成 都、利州、常、润府州饥。?八年?八月,淮南、 两浙、江南、荆湖等路旱。??江南、淮、浙 饥。? 宋元时期(960~1367年)?? ?? ?宋元丰元年(1078年) 首次出现估计流量的概念 据《宋史? 河渠志》载:汜水出玉仙山,索水出 嵩渚山,合洛水,积其广深,得二千一百三十六 尺,视今汴尚赢九百七十四尺。以河、洛湍缓不 同,得其赢余,可以相补。?这里以河流断面面 积和水流速度来估计河流流量的概念,在中国水 利史上是第一次。 开始使用?水历?记水位 据《中国水利史纲要》载:宋代自元丰元年起 已开始使用?水历?记水位。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元v元年(1086年) 黄河孙村口测流 据《宋史,河渠志》载:元v元年十一月,讲 议官皆言,?(王)令图、(张)问相度开河,取水入 孙村口还复故道处,测量得流分尺寸,取引不过, 其说难行。?这是元丰元年(1078年)出现估算流 量的方法加以实际运用的记述。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宣和二年(1120年) 立浙西诸水则碑 据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载:?宋宣和二年,立 浙西诸水则碑。凡各陂、湖、径浜、河渠,自来蓄水, 灌田通舟,……并镌之石云云。然则碑之立,正在此时。 且立者甚多,惟长桥独存耳。?(浙西指今太湖流域及其 以南一部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沈倍编著《吴 江水考》时,对长桥水则碑作了调查,记有:?二碑石 刻甚明,正德五年(1510年)犹及见之。……至今石尚存, 而宋元字迹与横刻之道尽凿无存。??二碑?为左、右 水则碑。其中右水则碑于1964年时被发现,仍立于长桥 垂虹亭旧址北侧岸头踏步右端。在碑面刻有?七至十二 月?的六个月份,每月又分三旬的细线,还有?正德五 年水至此?、?万历卅六年五月水至此?等题刻字迹四 处(见《水文》1982年第5期,胡昌新,?从吴江县水则 碑探讨太湖历史洪水?)。左水则碑早于明清之际损毁。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建炎二年(1128年) 杜充决黄河阻金兵 是年冬,金兵南下,宋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 ?决黄河,自泅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从此南 流,经豫、鲁之间,至今山东钜野、嘉祥一带注 入淮,形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 长江上游洪水 据《宋史? 高宗纪》载:绍兴二十三年六月已卯,潼川 大水。九月甲午,赈潼川被水州县。《宋史? 五行志》载: 绍兴二十三年,金堂县大水,漳州府江溢,浸城内外民 庐。明万历《合川志》载:绍兴二十三年,涪江决,州 遭巨浸。又据重庆市博物馆《川江洪水调查报告》,忠 县东云乡长江岸石壁有两处宋代石刻,记述?绍兴二十 三年癸酉六月二十六日水泛涨。?这是长江干流上发现 最早的洪水题刻。据洪痕实测,忠县洪峰水位为155.6米。 又据历史洪水调查,宜昌站洪峰水位为58.06米,推算流 量为92800立方米每秒,3天洪量为232.7亿立方米。该年, 长江上游干流沿线均为特大洪水,中下游有些支流也发 生大水。中游主要在沅江一带,下游主要在水阳江和太 湖流域。 宋元时期(960~1367年)?? ?? ? ?宋乾道五年(1169年) 范成大在浙江通济渠立水则 宋史? 范成大传》载:乾道五年三月,处州(今浙 江丽水)刺史范成大与处州军事判官张澈?访求古 迹?,查勘规划,将处州原通济渠引水工程修复, 他们?垒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 中下灌溉有序,民食其利。? 宋淳熙元年(1174年) 周去非述西江水文地理 广南西路通判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有 ?广西水经?专篇,论述西江水系郁、柳、桂等 各大河的源流、走向及其他水文地理概况。 宋元时期(960~1367年)?? ?? ? ?宋淳熙七年至十年(年) 长江流域连旱 据《宋史? 孝宗纪》、《宋史? 五行志》分别记载:孝宗 淳熙七年至十年,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上游,相继或同时 发生大面积旱饥。淳熙七年,江苏、浙江、湖北、湖南 皆旱,自四月不雨,杭州自七月不雨,皆至于九月;安 徽、江西皆大旱。八年,七月不雨至十一月,江苏、浙 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皆旱。九年春,浙江、安 徽、江西、湖北、四窜川等地夏五月不雨至秋七月,大 旱。十年,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六月旱,至于 七月。 宋绍熙五年(1194年) 黄河阳武决口大徒夺淮 据《续资治通鉴》载:宋绍熙五年八月壬子,?河决 阳武,由封丘东注梁山泺,分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 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汲胙之间,河流遂绝。? 宋元时期(960~1367年)?? ?? ? ?宋嘉定九年(1216年) 金沙江下游雷波山崩堵江 据《宋史? 宁宗纪》载:嘉定九年?二月辛亥,东西两 川地大震。??三月乙卯又震,甲于又震。马湖夷界山 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宋马湖部,治今四川雷波县下 河坝附近,辖今金沙江下游四川雷波及云南绥江一带)。 宋宝庆三年(1227年) 长江三峡区洪水 据历史洪水调查,宋宝庆三年八月一日,长江宜昌站 洪峰水位达58.47米,推算洪峰流量96300立方米每秒,3 天洪量241.6亿立方米,为调查到的第二位最大洪水。长 江干流附近有4处该年洪水刻字,未见有史籍记载。 宋元时期(960~1367年)?? ?? ??宋端平元年(1234年) 黄河寸金淀决口南流入淮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载:端平元年?八月朔旦, 蒙古兵至洛阳城下立砦。……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在 今开封城北)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遂皆引师南 还。?河水夺涡入淮。 宋淳v七年(1247年) 全国州郡用天池盆等器具测雨雪 据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所著《数书九章》中记述:?今 州郡都有天池盆以测雨水。?并有?天池测雨?、?圆 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的具体计算方 法。还列有根据不同观测容器形状和积雨、积雪尺寸, 以计算平地实际雨深和雪深的算例。说明当时全国已有 ?天池盆?、?圆罂?等雨量器观测雨量,但末统一形 制,所观测的雨量数据也末保存下来。可见中国有雨量 器比西欧(1639年)要早400年。 宋元时期(960~1367年)?? ??? ?元至元七年(1270年) 最早提出?海拨?概念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年)在从事水利工程规 划、测量中提出:?以海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 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 其流且缓,……”(《元朝名臣事略》)。在中国首次提出 ?海拔?的概念,比德国数学家K.F.高斯要早560年。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 元世祖派都实考察黄河源 据《元史? 河源附录》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考察 黄河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考察黄河源。都 实一行历时四月到达河源地区,同年冬回到大都(今北京), 元人潘昂霄根据都实之弟阔阔出转述,写成《河源志》 一书。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元至元十九年至三十年(年) 京杭大运河沿线各闸立水则测水位 据《元史,河渠志》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济宁 至安山(在今山东梁山县)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开安山至临清的会通河,沟通了济州河和御河(今卫运 河),沿南运河、北运河可达通州。至元二十九年春动工 开通州至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于至元三十年秋完工。 济宁以南,则利用先已开辟的菏水、邗沟及江南运河通 航。至此,由大都往南,跨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到达钱塘江的杭州。这一开凿历经千余年(从公元前486 年开邗沟算起)的南北大运河,终于全线沟通。为了调济 水量和维持一定通航水深,沿河建有多处闸坝,设立一 系列?水则?观测水位,作为各闸起闭的依据。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元至元年间(年) 马可? 波罗游历考察长江等流域 马可? 波罗(年),意大利旅行家,1271年随 父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帕米尔进入中国。 1275年5月到达元大都(今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 情款待,并让他在元朝政府中做官,曾担任过扬州总督, 管理24县的地方事务。他在中国17年,走遍中国大部分 地区。1285年前后由陕南入川,对长江流域的陕南、四 川、云南、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的不少城市和地区的 风俗民情、物质资源、工商贸易和水陆交通等作过详细 考察。回国后写成《马可? 波罗旅行记》一书,详细记述 了中国之行,在西方世界的文化、交通史上产生了巨大 影响。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元大德五年(1301年) 长江下游滨海大风潮灾 据《元史? 成宗纪》载:大德五年秋七月戊戍朔, 昼晦,暴风雨起东北,雨雹兼发,江湖泛溢,东 起通、泰、祟明,西尽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民 被灾死不可胜计。《元史? 五行志》亦载:?江水 暴风大溢,高四、五丈,……漂没庐舍,被灾者 三万四千八百余户。?同治《苏州府志》、光绪 《松江府续志》等亦有?大德五年秋,七月朔, 大风,屋瓦楼楣掣入室中,继而海溢,杀人畜, 坏庐舍?的记载。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元至大三年(1310年) 江汉大水山崩 据《元史? 武宗纪》载:至大三年六月,襄阳、 峡州路(今湖北宜昌市)、荆门州大水,山崩,坏 官廨民居二万一千八百二十九间,死者三千四百 六十六人。秋七月,当阳、夷陵(今宜昌市)、宜 城、远安诸县水。《元史? 五行志》载:至大三年 六月,峡州大雨,水溢,死者万余人。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元天历元年、二年(1328年、1329年) 华北、西北、江南大旱 据《元史? 五行志》载:?天历元年(1328年)八月,山 西大旱,人相食。二年夏,真定、河间、大名、广平等 四州四十一县旱;峡州(今宜昌)二县旱;八月,浙西湖州、 江东池州、饶州旱,十二月冀宁路旱。?另据《元史? 文 宗纪》载:?天历二年……池州、广德、宁国、太平、 建康、镇江、常州、湖州、庆元诸路及江阴州饥民六十 余万户。……陕西风翔府饥民十九万七千九百人。…… 绍兴、庆元、台州、婺州诸路饥民凡十一万八千九十 户。……时陕西、河东、燕南、河北、河南诸路流民十 数万,自嵩、汝至淮南,死亡相藉。……汴梁蝗,卫辉 虫灾,峡州旱。?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元至正二年(1342年) 以?徼?为量水准则之名 据李好文(约年)《长安志图》中记 载:?凡水广尺深尺为一徼,以度量水,日具尺 寸,申报所司,凭以布水。?原书注:?徼,水 家取以为量水准则之名。其法量初入渠水头深广 方一尺,谓之一徼?。 明代(年)??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明僧宗泐记述黄河河源区水文环境 据《列朝诗集? 闰集? 五十一》载:洪武十三年,高僧宗 泐奉明太祖命,领徒三十余人往西域求佛经。十五年, 归国途中路过河源,写了《望河源》诗:?积雪复祟岗, 冬夏常一色。群峰让独雄,神群所栖宅。传闻O谷篁, 造律诣金石。草木尚不生,竹卢疑非的。汉使穷河源, 要领殊末得。遂令西戎子,千古笑中国。老客此经过, 望之长太息。立马北风寒,回首孤云白?。在诗序中宗 泐还记述:?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为玛 楚,牦牛河为必力处,赤巴者分界也。其山西南之水则 流入牦牛河,东北之水是为河源。予西还,宿山中;尝 饮其水,番人戏相谓曰:汉人今饮汉水矣。其源东抵昆 仑可七、八百里,今所涉处尚三百余里,下与昆仑之水 合流,中国相传以为流自昆仑,非也……。? 明代(年)??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 巨津州金沙江北岸山裂堵江 据《明史? 五行志》载:洪武十六年,?四月壬 子,巨津州金沙江北岸白石雪山断裂里许,两岸 山合,山上草木如故,下塞江流,禾黍尽没。久 之其下渐开,水始泄。?巨津州,属丽江府,治 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傍金沙江右岸。 金沙江自川滇边境流入云南境内以后,两岸雪山 对峙,形成高山峡谷,山裂锁谷,以致江水断流。 明代(年)?? ?? ?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南京设观象台测雨 南京鸡鸣山建立观象台,进行降雨量等项观测。 明万历《上元县志》载:?国朝于山巅置仪表, 以测玄纬,名观象台,更名钦天山。? 明永乐九年(1411年) 济宁至临清置水闸立水则 据《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九年六月乙 卯,……自济宁至临清,置闸十五,闸置官,立 水则,以时启闭,舟行便之。? 明代(年)??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重申测报雨泽 据顾炎武(年)《日知录》记述: ?洪武中,令天下州县长吏,月奏雨泽。……永 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通政司请以四方雨泽 奏章送给事中收贮。上曰: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 泽者,欲前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 今州县雨泽奏章乃积于通政司,上之人何繇知? 又欲送给事中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如此 徒劳州县何为?自今四方所奏雨泽,至即封进, 朕亲阅焉。……后世雨泽之奏,遂以寝废。?由 此可知中国从南宋开始观测雨量后,至明代洪武 年间至永乐及其后若干年仍在继续观测。 明代(年)?? ?明洪熙元年(1425年) 中国测雨器东传朝鲜 据竺可桢《论祈雨禁屠与旱灾》(民国15年7月《东方 杂志》)记述:?我国古时之测雨量,其为法亦甚精 密。……朝鲜之有雨量器,始于李朝世宗七年,即明仁 宗洪熙元年,亦即成祖去世之翌年(1425年),其制度具见 朝鲜之《文献备考》中。计长一尺五寸,圆径七寸。明 成祖极关心雨量之测度,则当时朝鲜之测雨器必传自中 国无疑。惜其器至今无存者,但已足以确定雨量器为中 国所发明。盖欧美各国至17世纪中叶始有器也。迨前清 康熙时,朝鲜肃宗复制有测雨器,分颁各郡,高一尺, 广八寸,并有雨标,以量雨之多少,每于雨后测之,均 系黄铜所制。日人和田雄治在大邱、仁川、咸兴等处, 先后发现乾隆庚寅年(1770年)所制之测雨台。?中国统一 制发测雨器的时间当在1425年以前。 明代(年)?? ?明天顺五年(1461年) 河南、湖北、江浙大水 据《明史? 五行志》载:?天顺五年七月河决开 封土城,筑砖城御之。越三日城亦溃,水深丈余, 周王后宫及官民乘筏以避,城中死者无算。襄城 水决城门,溺死甚众。祟明、嘉定、昆山、上海 海潮冲决,溺死万二千五百余人。浙江亦大水。? 明代(年)?? ?明成化七年、八年(1471年、1472年) 江南连年大雨、潮灾 据《明通鉴? 宪宗纪》载:成化七年,浙江杭、嘉、湖 等府,?自夏淫雨,伤稼,漂没庐舍人畜无算。??九 月辛末,浙江湖溢,冲决钱塘江岸千余丈,漂没居民田 宅。?是年,江浙沿海均受狂风大霉雨侵袭,?江海涌 溢,环数千里。林木尽拔,城廓多颓,庐舍漂流,人畜 溺死,田禾垂成亦皆淹损。?(清康熙《杭州府志》)。成 化八年秋七月,?南畿大风雨,坏天地郊坛、孝陵庙宇, 苏、松、扬三府亦以水灾告。浙江海溢,杭、绍、嘉、 湖、宁五府各被水灾民凡八郡。沦没田禾,漂毁官民庐 舍畜产无算,溺死者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余人。?苏、松 等府亦因?大风雨,海溢,漂没死者万余人。咸潮所经, 禾稼尽槁。自是议筑捍海塘?。(清嘉庆《松江府志》) 明代(年)??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 绍兴立山会水则 明成化十二年,绍兴知府戴琥为了根据绍兴平原的水 位控制水闸的启闭,立有?山会水则?碑。此碑原置城 内佑圣观中,现已移置禹庙配殿内。碑文曰:?种高田, 水宜至中则;种中高田,水宜至中则下五寸;种低田, 水宜至下则,稍上五寸也无伤,低田秧已旺。及常时、 及菜、麦末收时,宜在中则下五寸,决不可令过中则也。 收稻时,宜在下则上五寸,再下恐妨舟揖矣。水在中则 上,各闸俱用开;至中则下五寸,只开玉山斗门、扁拖 龛山闸;至下则上五寸,各闸俱用闭。正月、二月、三 月、四月、五月、八月、九月、十月,不用土筑,余月 及久旱,用土筑。其水旱非常时月,又当临时按视以为 开关,不在此例也。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朔旦?。水位的 高低控制与灌溉、通航密切相关。 明代(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 晋东南洪水 晋东南地区及黄河三花间自农历六月至八月淫雨连绵, 六月中旬至七月份又连续发生大强度暴雨,伊、洛河、 沁河、丹河多次发生大洪水。八月,大雨区移至漳、卫、 滹沱河流域,同时黄河下游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也发 生了洪水。沁河洪水最大,根据山西阳城河头村九女台 崖壁洪痕调查,洪峰水位高出河底约23.7米,推算得九女 台河段洪峰流量为14000立方米每秒,为近500年来的最 大洪水。由于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上游山区或 下游平原地区均造成严重灾害。据《明宪宗实录》载: ?……怀庆等府,宣武等卫所塌城垣一千一百八十八丈, 漂流军卫有司衙门、坛庙、民居房屋共三十一万四千间 有奇,淹死者一万一千八百五十七,漂流马骡等畜一十 八万五千四百六十九。? 明代(年)?? ? ? ?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 华北大旱 据《明史.五行志》载:成化二十年,?京畿、 山东、湖广、陕西、河南、山西俱大早。?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江南及辽东大水 据《明史? 五行志》载:嘉靖?十四年夏,江南浙 江、江西、湖广、广东、福建、云南、辽东大 水。? 明代(年)?? ?明嘉靖十五年 (1536年) 刘天和论述黄河迁徒原因并创乘沙量水器 刘天和(?~1545年)所著《问水集》论述了黄河迁徒不 定的六条原因:?河水至浊,下流束隘停阻则淤,中道 水散流缓则淤,河流委曲则淤,伏秋暴涨骤退则淤,一 也;从西北极高之地,建瓴而下,流极湍悍,堤防不能 御,二也;易淤故河底高高,今于开封境内测其中流, 冬春深仅丈余,夏秋亦不过二丈余,水行地上,无长江 之深渊,三也;傍无湖测之停潴,四也;孟津而下,地 极平衍,无群山之束隘,五也;中州南北悉河故道,土 杂泥沙,善崩易决,六也。?刘在治理黄河的修筑堤防 和疏浚河道工程中,创造了?水平法?施工测量。他还 创制了?乘沙量水器?以采取河中含沙水样。 明代(年)??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黄海淮地区洪水 明嘉靖三十二年五月至七月,在现今河北、河 南省大部地区和山西、山东、安徽等省的部分地 区发生了大暴雨,大雨或暴雨区范围很广,南北 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包括长江流域之唐 白河,淮河流域之洪汝河、沙颖河、涡河、南四 湖,黄河流域之伊、洛、沁河、汾河,海河流域 之南运河、子牙河、滏阳河、大清河、永定河等 水系。致使各河发生了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其中 以黄河三花间伊、洛、沁河洪水特大,造成灾害 最重。 明代(年)??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陕西华州地震,黄河渭河漫溢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陕西华州一带 发生强烈地震,波及陕西、山西、河南千余里,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 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 平地突出山阜?,?河、渭大溢,华岳终南山鸣, 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永济县?黄河堤岸、庙宇尽崩坏,河水直与岸 平。?据《中国地震目录》载,这次地震烈度11, 震级8级。 明代(年)?? ?明隆庆五年(1571年) 沅江大水 据《油广总志》(万历版)载:明隆庆五年,?黔阳山崩 水涌出,漂没民居无算。沅陵县儒学水溢圮。辰州、常 德、安乡、华容大水入城。武陵(今常德县)冲淤田地,决 堤毁桥。?湖南省《辰州府志》(万历二十五年版)载: ?黔阳水灾异常,城内水深丈余,仅存西北一隅。麻阳 县大水。辰溪县大水高数丈,舍宇荡析,田地淹没过半。 泸溪县大水,淫雨夹旬,玩、浇┱牵偎疚木怼 民舍神伺尽没,百姓山栖,闾阁积聚如洗。?据中南勘 测设计院等单位的调查考证:沅水五强溪坝址处1571年 最大流量达43300立方米每秒,为沅水干流400多年来的 最大洪水。 明代(年)?? ?明万历元年(1573年) 万恭首倡?束水攻沙?法 明万恭(年)在万历元年成书的《治水筌蹄》 中提出:?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 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堤,两束之冲 中坚焉,而中自深。此借其性而役其力也。?他首倡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之法。这一?束水攻沙?法在 其后任的潘季驯(年)治河工作中得到了实施。 潘在黄河下游治理中注意修筑两岸堤防,还筑洪泽湖出 口高家堰以增蓄来自淮河的清水,并相机放泄清水入黄, 冲刷其下游泥沙入海,这就是著名的?蓄清刷黄?的方 法。潘季驯将他四任河道总督的治河经验及总结前人的 治河理论和经验汇辑成《河防一览》一书,对后世治河 影响很大。 明代(年)??黄河塘马报汛 明万恭在《治水筌蹄》中记述:?黄河盛发,照飞报 边情,摆设塘马,上自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 节,一日夜驰五百里,其行速于水汛。凡患害急缓,堤 防善败,声息消长,总督者必先知之,而后血脉通贯, 可从而理也。?这是黄河从上游潼关向下游传送水情的 最早记载。在当时通信条件下,用?塘马?制(即驿站快 马)是传送水情最快的办法。万恭在总督河道工作中深知 水文情报的重要,故有此创举。还提到:?凡黄水消长, 必有先几。如水先泡,则方盛;泡先水,则将衰;及占 初候而知一年之长消;观始势而知全河之高下。旧日识 水高手者,唯黄河之滨有之。?这是介绍黄河边的人们 根据洪水来势情况作预报的记述。 明代(年)??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 汉江洪水 据《陕西通志》载:?万历十一年癸末夏四月, 兴安州(今安康)猛雨数日,汉江溺溢,……全城 淹没一空,溺死者五千余人。?《石泉县志》亦 载:?四月大雨汉水溢,居民溺死无算。?安康 下游蜀河镇滨江山崖上洪水石刻记述:?万历十 一年水至此高三尺,四月二十三日(即6月12日) 起。?经估算,安康站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 每秒,为近900年来的最大洪水。下游黄家港(集 水面积95217平方公里)洪峰流量达61000立方米 每秒。沿江千余公里所有城镇均遭受严重灾害, 范围之广,灾情之重,为汉江历史上少见。 明代(年)?? ?? ??? ?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 浙江绍兴三江闸立水则 明万历十二年,浙江绍兴府兴建三江闸时,在闸上立 水则,以?金、木、水、火、土?为则,以控制三江闸 的启闭。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淮河洪水 四月至八月,淮河流域(包括沂沭泗水系)、山东半岛沿 海及长江流域的唐白河水系普遍发生长时间的淫雨或大 霖雨,主要暴雨区位于大别山、桐柏山和豫西山丘区, 致使这一地区各河都发生了特大洪水。淮河流域为自 1070年以来500余年中最严重的一次大水灾。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 甘肃河州黄河见底 闫二月,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一带?黄河水干见底?。 明代(年)?? ?? ??明崇祯元年(1628年) 徐光启水质评定法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年)所著《农政全书》 中详载了?汽试?、?盘试?、?缸试?、?火试?等 寻找地下水源的方法及?煮试?、?味试?、?称试? 等评定水质的方法。 明崇祯元年至十四年(年) 全国旱灾频发 据《明史? 五行志》载:?祟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 里。三年三月旱。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 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及河东 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 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 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 湖广及宣大边地旱。?由于多年连续发生大旱灾,赤地 千里,民饥死者十之八九,不少地方树皮食尽,人相食, 行人断绝。幸存的农民到处起义,震撼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代(年)??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徐弘祖最早记述岩溶水文 徐弘祖(字霞客,年)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至崇祯十二年(1635年)间经过23年的野外实地考察, 以日记形式记述了考察所得。在《江源考》及《盘江考》 中第一次指出金沙江为长江上源和南盘江为西江主源, 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石 灰岩地区的岩溶地貌和水文地理记述也具有较高的科学 价值,并早于国外同类著作近300年。他还对岩溶地貌、 流水作用及气候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规律性探讨,冲破了 旧的地理传统,开辟了新的探索方向,在中国水文地理 学的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日记由后人季梦良整 理成书,名为《徐霞客游记》。 清代前期(年)?? ?清康熙元年(1662年) 黄河及临近流域洪水 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 等省夏秋普遍多雨。中秋前后,9月20日至10月6日(八月 初九至二十五日)发生了一场大面积的特大暴雨,历时17 天。雨区以黄河流域为主,并包括长江、淮河和海河的 部分流域。黄河主要支流泾河、渭河、北洛河、汾河、 沁河、涑水河、伊洛河及龙门以上北干流都发生大洪水 或特大洪水,潼关以下干流也出现特大洪水。9月25日~ 10月10日,黄河下游出现高水位持续15~16天的特大洪 水。同时,汉江、淮河和漳卫河也出现特大洪水或大洪 水。在此前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和嘉陵 江也有洪水出现。这是近300多年来跨黄河、长江、淮河、 海河四大流域的一次罕见大洪水。黄河溃堤,南北泛滥, 黄淮交涨,一片汪洋,江汉之间都遭水灾。河南、山东、 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灾情严重。 清代前期(年)??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 首勘长白山 康熙帝于7月派遣内大臣武木纳查勘长白山, 在回京复命的奏招中描述长白山:?近观地势颇 圆,……山顶有池,……五峰围绕……”等语,是 关于长白山主峰和松花江源头天池状况的最早记 述。(《吉林史志》1985年第1期) 清代前期(年)??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陈潢提出流量计算方法 陈潢(年)在协助河道总督靳辅 (年)治理黄、淮、运河过程中继承和 发展了明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 方略,并根据对黄河大量调查研究后所掌握的黄 河水文、泥沙规律,进一步提出?逼淮注黄、蓄 清刷浑?的主张,在治河中取得了成功。他还在 中国首先提出了完整的流量计算方法称为?测水 法?,即先测出水流速度及河道横断面积,二者 相乘即得流量,称作?水方?(见清靳辅著《治河 方略》)。这一?测水法?,在清余金所著《熙朝 新语》及清何梦瑶著《算迪》中都有记载。 清代前期(年)??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黄河徐城、老坝口报水情 河道总督靳辅奏:?徐城水势不减,仍复增长 不止,高于去年二尺五寸。?黄河夺淮期间,在 徐城(今江苏徐州市)、老坝口(今淮阴市郊)设立水 志,观测水位向下游驰报水情。据考证,徐城水 志设于徐州市废黄河南岸庆云桥东侧牌楼附近。 当时是黄河下游各减水闸坝启闭分洪、济运的依 据。另据故宫档案:?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 二年(1737年)起,每年报黄河老坝口水位情况, 延续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清代前期(年)?? ?? ?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康熙帝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 康熙帝命侍卫拉锡、舒兰探查黄河河源。六月 初九日至星宿海。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 还写了《河源记》。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甘肃用皮混沌传递黄河水情 康熙帝六月十三日谕:?甘肃为黄河上游,每 遇汛期水涨,俱有皮混沌装载文报顺流而下,会 知南河、东河各一体加以防范,得以先期预备。? 后以效果欠佳而废。 清代前期(年)??? ? ?宁夏黄河开始报汛 据《续行水金鉴》载:?十一月,上渝……令行文川 陕总督、甘肃巡抚,倘遇大水之年,黄河水涨,即着星 速报知总河,予以修防。……按黄河发水情形,由宁夏 驰报,以谨预防。宁夏报水自此始。?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立鸭绿江、图们江分水岭碑 打牲乌喇总管穆克登五月审视鸭绿江、图们江源头, 刻石立分水岭碑,碑文为: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 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於分水岭上勒石为 记。大清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这是历史上最早 确定的两江河源(现已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境内)。 清代前期(年)??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黄河河源地区地形测量 康熙帝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 住等人前往青海、西藏等地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 里?,对河源地区的山川地形作了测量,回京后将测量 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 清雍正二年(1724年) 北京始记晴雨录 北京开始记录逐日天气和降雨、降雪起止时间、雨雪 大小的定性描述,称《晴明风雨录》,简称《晴雨录》。 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停记,共连续记录180年。据 竺可帧撰《清北京之气象记录》一文载:?法人哥比神 父于乾隆八年(1743年)曾在北京作气象观测,其后耶酥会 教士阿弥倭(J.F.Amiot)从乾隆二十年初到二十五年腊月底 (年)曾在北京记录气温、气压、云、风及雨 量,每天观测两次,共得六年资料。其成果刊载于巴黎 《数理杂志》中。? 清代前期(年)?? ?清雍正八年(1730年) 沂、沭、泅水系洪水 五、六月问,在今开封、临漳、鸡泽一线以东,沙颖 河、涡河、浍河以北,徒骇、马颊河以南广大地区,持 续40余日淫雨,六月下旬(8月上旬)又有3~7天大暴雨, 整个降雨历时长达一个半月左右,暴雨中心位于山东沂 蒙山区。大暴雨区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沂、沭、泗、汶 河以及山东北部的弥河、潍河等均发生了特大洪水,淮 河流域的贾鲁河、涡惠河上游洪水也较大。经调查推算: 沂河下游临沂河段(集水面积10315平方公里)洪峰流量约 3立方米每秒;沭河下游大官庄河段(集水面 积4350平方公里)洪峰流量1立方米每秒。 洪水量级都很大。这场洪水是近500年来的最大洪水,受 灾范围很大,遍及鲁北、苏北、豫东、冀东南100州县。 沂、沭、泗地区灾情最为严重。 清代前期(年)?? ?清雍正年间(年) 黄土杰著《六河总分图说》 雍正年间,黄土杰任云南粮储水道副使,为云 贵广西总督鄂尔泰兴办云南水利的得力助手。他 多次参与兴修昆明六河及滇池海口的指导和实践 活动。所撰《六河总分图说》(亦称《六河图说》) 分《六河总图说》、《金汁河图说》、《银汁河 图说》、《宝象河图说》《马料河图说》、《海 口河图说》等六章,每章有图有文,详细介绍昆 明六河的源流、水文特征、治理及效益、存在问 题等,具体说明修建堤堰、渠道、涵洞和桥梁的 位置,并提出了规划设想,其中不少见解对滇池 治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代前期(年)?? ?? ? ?清乾隆元年(1736年) 绘制雨量等值钱图 本年,中国绘制乾隆元年二月初二至初五的降 雨等值线图,单位以寸(1寸=3.2厘米)表示。比 法国(1778年)早42年,比日本(1783年)早47年。 (《世界气象组织公报》,1980年6月,第29卷, 第1期) 清乾隆四年(1739年) 设卫河水则 据《清史稿? 白钟山传》载:乾隆四年?侍郎赵 殿最又请于馆陶、临清各立卫河水则?。 清代前期(年)?? ??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黄、淮河立水志报汛 乾隆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署理江南河道总督顾琮奏称: 遵照大学士议奏河湖蓄泄事宜,相机办妥,其应立水志, 黄河之老坝口、洪泽湖之古沟坝、龙门坝、三滚坝、天 然闸、六安沟、高家堰等处,俱立定水志。今查各处水 志,据报五月二十六日……洪泽湖之古沟坝水深三尺, 龙门坝水深二尺五寸,三滚坝水深六寸,天然二坝水深 三尺五寸不等,六安沟水深二尺二寸,高家堰水深三尺, 俱较乾隆七年(1742年)水势最大之时尚差一丈二尺五寸, 较上年此时水小五尺九寸。 确定黄河水位测报标准 据《续行水金鉴》载:?淮、黄二渎,每年伏秋水涨, 其大小总以老坝口水志为准。则应酌定乾隆七年(1742年) 最大水志连底水一丈四尺七寸为准,每年水势较比尚差 若干,令河臣明白奏报,以便验度水之大小。?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吴江长桥补立横道水则碑 吴江县长桥垂虹亭两侧立有左右水则碑,1964年太湖 水文调查时发现有碑仍立于旧址,而左碑在明清之际已 遭损毁,清乾隆十二年重新仿建,改名?横道水则碑? 补立于亭之左侧。碑石高1.87米,宽0.88米,厚O.18米。 碑面划分七则,则距0.25米,碑文为:?一则,水在此高 低田俱无恙;二则,水在此极低田淹;三则,水在此稍 低田淹;四则,水在此下中田淹;五则,水在此上中田 淹;六则,水在此稍高田淹;七则,水在此极高田俱 淹。?此后,该碑又倾倒河中,1964年太湖水文调查时 捞起重立。1967年,长桥坝塌后拆除,碑石下落不明。 清代前期(年)?? ?? ?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始定洪泽湖控制运用水位 经议定洪泽湖仁、义、礼、智、信五坝的启闭一律以 高家堰水志八尺五寸平水为度。俟仁、义、礼三坝过水 二尺五寸,始开信坝,次及智坝。以后有所变更。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淮河开始报汛 据《续行水金鉴》载,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乾隆帝提 出:淮河应建立报汛制度,按照黄河用塘马报汛的办法, 正阳关?为淮水上下关键?,?大汛时,着白钟山(时任 江南河道总督)酌委妥员在彼探报?。七月,河南抚院覆 称:于信阳州属之长台关河口、罗山县之周家渡口、息 县之大埠口、乌龙集、固始县之往流集、三河尖等处 ?各照式设立水志,令地保乡约轮日看管,令州判巡检, 每月派役巡查,如遇水发,则由各县挨次填单飞报下游, 正阳关通判逐程转报江南河院察核?。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 据文献记载:8月16-20日,伊、洛、沁河及干 流区间均发生连续大暴雨。雨区范围较广,除三 花区间外,还包括汾河、漳卫河和洪汝河流域。 由于伊洛河、沁河和干流区间洪水同时遭遇,在 花园口断面形成近400年来的最大洪水,造成黄 河下游的严重灾害。这场洪水的特点是干支流洪 水同时遭遇,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据调查粗 略估计,花园口洪峰流量达32000立方米每秒,5 天洪量85亿立方米,12天洪量120亿立方米,均 超过了1958年和1982年。 清代前期(年)??淮、海、汉江大水 据《清史稿,河渠志》载:?乾隆二十六年七 月,沁、黄并涨,武涉、荣泽、阳武、祥符、兰 阳同时决十五口,中牟之杨桥决数百丈,大溜直 趋贾鲁河?。另据《清史稿? 灾异志》载:同年 ?五月,潜江、洛阳等七州县大水;六月南宫河 水溢;云梦河水涨,高涌丈余,田宅尽淹,死者 无算;峡江大水溢,江陵、娄县、固安、永清、 宁河、文安、望都、容城、庐龙大水;乐陵、金 乡、鱼台、宁阳、汶上、寿张大水;八月,东昌 卫河决?。该年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均有水 灾。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沅江大水 据《清乾隆奏摺》载:?五月十八、十九等日, 辰沅山水骤下,武陵城外长堤正当其冲以致堤口 溃漫,该县城乡房屋多有坍塌,人口亦有淹毙。 武陵、桃源……等县被灾较重,抚恤一月。沅陵、 泸溪二县情形也重,应须抚恤及借给籽种。……” 在沅水五强溪坝址上游58~91公里范围内,发现 有该年洪痕石刻7处。经调查计算,沅水沅陵最 大流量为38700立方米每秒,五强溪为41700立 方米每秒。为沅水干流自1766年以来发生的最大 洪水,其重现期为140年左右。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再定洪泽湖控制运用水位 据《清史稿? 河渠志四》载:乾隆四十年,?江 南旱,高、宝皆歉收。总督高晋、河督吴嗣爵、 萨载合疏言:‘嗣后洪湖水势,应以高堰志桩为 准,各闸坝涵洞相机启放,总使运河存水五尺以 济槽,余水尽归下河以资灌溉。’从之。?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乾隆帝命阿弥达探黄河源 为青龙冈堵口事,乾隆帝命门侍卫阿弥达(阿 桂之子)“恭祭河源?。四月上旬阿弥达到达河源 地区,后在上乾隆帝的奏疏中称:?查看鄂敦他 拉共有三溪流出,自北面及中间流出者水皆绿色, 从西南流出者水系黄色……至噶达素齐老地方, 乃通藏之大路,西面一山,山间有泉流出,其色 黄,询之蒙、番等,其水名阿勒坦郭勒,此即河 源也。?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乾隆帝提出自堤顶量水位法 江南河道总督李奉翰六月奏报黄河水情:?徐城水志 长水三尺四寸,连前涨至八尺六寸,……溜势涌急。? 乾隆帝考虑河床冲淤的影响,对所奏水情产生疑问,因 而提出:?向来量水,惟从河底至水面为准,今思应另 从堤顶量至水面为量法,方得为实。……着传渝李奉翰 亲身前往探查,由堤顶至水面详细测丈。?七月,李奉 翰奏报:?徐城志桩现水一丈一尺四寸,堤顶高出水面 七尺三寸,是依圣谕另一量法,从堤顶至河底一丈八尺 七寸,较前河底刷深四尺七寸,水势畅行也。?上述史 料表明:1.当时水志记录,无统一高程基准,河床又冲淤 不定,故不同年份水情难以对比分析,以石堤顶作为固 定点,向下量至水面测水情,是一改进;2当时徐城是黄 河下游入海的咽喉,其水志读数是启闭各减水坝的依据, 朝廷至为关注。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长江中下游及山东大早 据《清史稿? 灾异志》载:乾隆五十年?二月江 夏武昌旱;济南、菏泽自春且夏不雨夏邹、临邑、 东河、肥城、滕县、宁阳、日照、嘉善、桐乡、 宣平、苏州、高淳、武进、甘泉皆大旱,河涸。 秋,太平、观城、沂水、寿光、安邱、诸城、博 兴、昌乐、黄县旱?。是年安徽、浙江、江苏、 山东均大旱。另据《故宫档案资料》①记载:江 苏、安徽等省州府所报降雨寸数累计,为按雨水 渗入土壤深度计算(降雨寸数如3~5寸,以5寸计, 微雨不累计)例如江苏北部各州县记载: 清代前期(年)农 历 2-6 月州 县 名原记载降 雨寸数 阜宁 8.5 盐城 13.0 清河(今清江) 33.0铜山 砀山 沛县 邳州(邳县) 21.0 15.0 16.0 24.0折算雨量 毫米数 90.7 138.7 352.1224.1 160.1 170.7 256.1 224.1 288.1 266.8??宿迁 21.0 海州(连云港) 27.0 沭阳 25.0*估算实际雨量 以3:1折算。 ①故宫档案资 料还有:淮河、 运河、黄河等 水位奇枯、太 湖干涸、洪泽 湖消落,受旱 时间二月至九 月,一般旱期 140天,长者达 200天以上, ?麦禾失收, 饿死者枕籍, 灾情深重?等 记载。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大渡可地震洪水 据四川《乐山县志》载:?五月初六日,川省 地震,清溪县山崩,壅塞炉河(指大渡河),断流 十日。五月十六日,水忽冲决,自峨眉界来,崇 朝而至,涛头高数丈,如山行然,漂没居民以万 计,郡城(指乐山城)丽正门崩入三百余丈长。北 门关外武庙,土人刻甲子(1744年)水痕于屋壁, 今更倍之,城南铁牛高丈许,亦随流而没,至湖 北牢川始渐平。? 。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长江上中游洪水 据《清史稿? 灾异志》载: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宜昌大 水,冲击民舍数十间,常山、庆元、南昌、新建、进贤、 九江、临榆大水;六月,荆州万城堤决,城内水深丈余, 官署民多倾圮,水经两日始退,漳河溢,枝江大水入城 深丈余,漂没民居,罗田大水,城垣倾圮,人多溺死, 江夏、汉阳、九卫、武昌、黄陂、襄阳、宜城、光化、 应城、黄冈、蕲水、罗田、广济、黄梅、公安、石首、 松滋、宜都大水;七月,江陵万城堤溃,潜江被水甚重, 汉阳大水。?是年长江洪水期长,自五月至七月接连几 次洪峰,据调查,宜昌河段最大洪峰流量达86000立方米 每秒。长江支流漳河、清江、汉江、鄱阳湖水系都发生 了洪水,而以湖北省被淹36县,受灾最重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永定河卢沟桥设专职报汛 据《续行水金鉴》载:乾隆五十六年四月,直 隶总督梁肯堂奏称:?……风堤外委,则令移驻 石景山汛卢沟桥,专司汛期内报水之事?。为永 定河卢沟桥设专职报汛的最早记载。按永定河原 名?浑河?,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四月,由 康熙帝赐名为?永定河?。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乾隆帝批评黄河督报汛不实 据《续行水金鉴》载: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二日,乾 隆帝对河督李奉翰等所奏黄河万锦滩七月间几次涨水尺 寸提出批评:?所奏未免张大其词。伏秋大汛。黄沁等 河叠次涨水,其势固为旺盛,但骤来之水,旋涨旋消, 迨第二次涨水,其初次所涨之水自己早经下注,断无积 而久待之理。是统计涨水尺寸,虽有丈余,其实随涨随 消,所存底水不过数尺。若如该河督等所奏,竞似河水 有涨无消,积高至一丈四五尺,一齐下注,有是理乎?且 似此建瓴高涨,则下游何以消纳?……嗣后该河督等奏报 水势增涨情形,务当分晰声叙,将涨水若干,消落若干, 二次又涨水若干,除初涨之水业经消落外,现存底水若 干尺寸,据实奏闻,毋得仍前重叠牵算,过事张皇,致 骇听闻也。? 清代前期(年)??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海河南系洪水 海河流域南部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7月18-22日)发 生一场大暴雨,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滹沱河和卫河流域。 特别是滹沱河流域,从正定以上乃至太行山背风区的五 台、代县、繁峙等县,均出现大暴雨,造成滹沱河干流 近200年来的最大洪水。据调查估算,干流黄壁庄(集水 面积23272平方公里)洪峰流量达立方米每 秒。由于降雨集中,各河同时暴涨,宣泄不及而发生漫 溢或决口,使100个州县受灾,最严重的有30个州县。这 场洪水,由于主要雨洪区范围偏南,所以除滹沱河及其 下游地区外,受灾程度不很严重;至于漳卫南运河流域, 则受黄河支流沁、丹河决口漫入卫河的影响,使大量客 水加入,加重了卫河沿线灾情。 清代前期(年)?? ?清嘉庆六年(1801年) (海滦河洪水 五月中旬至六月下旬,海河流域出现长时间连绵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丹维和牺牲战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