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元圣界龙门劫案的女主角是谁是方胜的主角

服饰与地理环境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气象常识与地理
1.“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2.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的,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那么为什么春夏季节雷阵雨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不同呢?
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夏天,在晴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的道理。
野外生存与地理
1.何处搭建帐篷
如果你身处较高的开阔地带,应往下移动;如果所处之地低湿难耐,应向上移动。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不会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胁。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气聚集。气温较低时,很容易形成湿雾和霜降。在某些区域,沿着山坡有许多接纳雨水的平台,那里比较潮湿。山坡其他部分则相对干燥一些。应该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山区小溪在暴雨之后几分钟内即可变成湍湍急流,一小时内水位可以升高五米!在平阔之地,洪水甚至会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无任何先兆时变成滚滚洪水向你扑来。要选择这样的地点--平坦无太多石块,使你有足够的空间发送求救信号,易于被救援者发现。
理想的地点还应离水源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别把帐篷搭建在与水源过分靠近的地方,那样极易受到蚊虫的骚扰,而且流水声会干扰你的判断,危险将至也不会察觉,或者与救援队失之交臂。
不适宜搭建帐篷的地方:
①有风的山顶(向山下移动,寻找背风场所)。
②谷底和深不可测的山洞--相当潮湿,若白天天气很晴朗,夜间可能会有霜。
③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气。
④通向水源的山嘴--常为野兽饮水必经之路
2.野外避难之策
①防台风之准备
防台风的先决条件是预先获知台风警报,在台风来临前就充分准备应对之策。人在台风面前相当脆弱,建议如非得已,必须到周围的人口聚集区停留,获得帮助。台风往往引发道路泥泞,山体滑坡,树木折断,洪水泛滥等灾难性后果,不是个人能抗拒的。
防风、防雨、御寒均是防台风保身的基本原则。速往小屋或洞穴避难,若无此种场所时即选择没有土崩或洪水袭击危险的顾虑之处,如高地、岩石下或森林中均是较安全的避难场所。若必须继续前进时,也要弯下身体且不可冒然淋雨,受潮的衣服会夺走体温,造成体力失衡。遇强风时,尽量趴在地面往林木丛生处逃生,不可躲在枯树下。
②避开雪崩路线(avalanche tracks)攀爬。长长的山谷最好走南向坡或西向坡,发生雪崩的频率较低。攀爬谷壁时,应穿越两条雪崩路线间的树林。
天文历法与地理
1.公元、世纪、年代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它原是以传说的耶稣基督诞生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
“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为1世纪。以此类推,现在是21世纪中的某一个10年。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就是指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从1990年起,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了。
2.阳历、阴历、农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新中国成立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二十四节气与地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部分省名与地理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
住房与地理
&&&&&&&&&&8
人民币上与地理
第五套人民币共八种面额: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
一、人民币与中国名花
第五套人民币,做工细致,图案精美,六种币值中分别选择我国一种传统名花图案置于纸币中央,使此版人民币外观典雅,古朴而不失时代感。
1.一元纸币:兰花
风姿绰约,幽香远溢,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四季名花之司春使者,孔子赞美此花为“兰当为王者香”。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2.五元纸币:水仙花 叶姿秀美,亭亭玉立,雅号“凌波仙子"。
3.十元纸币:月季花 姿态婀娜,瑰丽多彩,被誉为“花中皇后”。
4.二十元纸币:荷花
号称“花中君子”,四季名花之司夏使者,其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
5.五十元纸币:菊花
迎风斗霜,从容狂放,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四季名花之司秋使者,菊花在我国一直被看作是长寿之花,只是由于西方人的影响,菊花倒成了清明节的主角。
6.百元纸币:梅花
傲立风雪,凌寒独放,清香正气,溢满乾坤。她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岁寒三友”之一,四季名花之司冬使者。其色、香、韵、姿俱佳,集众芳之优点于一身,
7.第五套人民币硬币分兰花一角、荷花五角、菊花一元。
 & 二、第五套人民币背后的故事
1.1元背面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
2.5元背面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主峰海拔1545米,台阶6600级。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其主要特点为雄、奇、险、秀、幽、奥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地理科学价值。
3. 10元背面夔门  
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全长约8公里,在三峡中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杜甫诗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4. 20元背面桂林山水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四绝”。漓江水清澈秀丽,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中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奇山秀水之精华所在地。在这里,无数奇峰沿岸挺立,船行其间,或如“孤舟长绕碧莲花”或如“船在青山顶上行”,仿佛走进了神奇美妙的“碧莲玉笋世界”。
5. 50元背面西藏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
6.100元背面人民大会堂
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登高望远与地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登高望远也是人人能知的常识。但是,这种“常识”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们要看到某个物体,只有该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可以到达人的眼睛才行。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的话,根据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无论多远的物体都可以被人看到,而根本不可能出现登高望远的现象。而地球是一个球体,地面是一个曲面,于是远处物体发出(反射)的光会被遮挡,于是就出现登高望远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分析:假设地面上的目标A、B可以发光,站在O地的观测者要看到该物体,光线必须到达人的眼睛,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在地面的观测者只能看到OA(包括右侧对称的范围)以内的目标,而站在高处的观测者只能看到0B(包括左侧对称的范围)以内的物体目标。
证明:假设观测者的高度是h米,地球半径是R米
由于A处目标发出的光线和地面相切,A是切点,这样过A点的半径和光线垂直,OA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为a
sina=R/(R+h) 这样a=Arcsin R/(R+h)
于是视野范围弧AO=R* Arcsin R/(R+h)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随着高度h的增加,视野范围也在增加。只要带进去地球半径6371004米和观测者的高度,就可以计算出视野的大小了。
利用:登高望远的现象作为一种“常识”,在地理中经常用到。比如资源卫星的视野范围和卫星轨道半径的关系、日出日落的早晚和海拔高度的关系等方面就要应用。
“约郎约到月上时,看看等到月蹉西,不知奴处山底月出早,还是郎处山高月出迟?”这首古诗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情诗,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传诵者)地理知识的有限:在地平面上的观测者尚未看到月出的时候,站在高处的观测者应该就可以看到了,只有将该诗歌改为“不知奴处山高月出早,还是郎处山低月出迟?”了。
流行歌曲与地理
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我们欣赏这些歌曲时,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仔细体会歌词中所蕴涵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获得更为丰富具体的地理学知识。
我们先欣赏《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该歌词中就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说明长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规模宏大的春汛。“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而绝大部分河流东流入海,长江入海口大约位于30oN附近,故注入东海;又由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落差很大,多急流,所以长江沿途惊涛骇浪,气势蔚为壮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水系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是沿途地区一条重要的灌溉水源;中上游水质清洁,也为沿途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水;长江干流流经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上游流经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健美的臂膀”,恰恰说明长江水量丰富,声势浩大,这样才能挽起大海高山,为我国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因而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位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歌曲《青藏高原》中的“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形象地表明了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则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古诗文与地理
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现本人从浩瀚的诗名中摘选其冰山一角作以分类说明如下:
一、描述名山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
二、描述河流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三、描述湖泊的: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说洞庭湖及其周围的地区山清水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四、描述交通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说四川一带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难有联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说当时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说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两者之间可以通航。
五、描述节气的:
“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露从今日白”:,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六、描述天气、气候的: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七、描述月相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上弦月。
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八:描述植物分布: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是说红豆这种植物只生长在南方,北方没有。从而说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区域性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说荔枝这种水果只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且,它的保鲜期短,不便于储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准静止锋的影响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 ――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季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 ――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地域性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地域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壳变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波浪的侵蚀作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汉乐府《敕勒川》) ――大草原的景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物循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冬季风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 ――沙漠景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洞庭湖景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梅雨天气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地球自转
常见自然现象与地理
(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如果气温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二)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
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三)说说服装气候
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性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的小气候――服装气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适时,皮肤平均温度为33℃,衣服内层与皮肤间空气温度为32℃左右,相对湿度约50%。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气越多,保温性越好。环境温度较低时,增加衣服厚度可维持最舒适状态。
外界气温与身体裸露部分温差15.6~17℃时,穿一件衬衫,衬衫表面温度与气温差为11.8℃;再加一件背心,温差为9.9℃;再穿上外套,温差仅6.3℃。衣服表面与环境温差较小时,人才感到舒服。
(四)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4.8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1 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吨水分,吸收107,396亿焦耳的热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1℃左右。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五)为何茂密林区降雹少
人们在生活中已逐渐认识到,森林覆盖率大的地区雹灾较少。那么,为什么林区的降雹次数要比无林地区少呢?
众所周知,冰雹常见于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积雨云中孕育形成的。形成积雨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因是夏季有强烈的空气对流作用。
林区下垫面的构造特性不同于无林地区。林区的下垫面是茂密的森林,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地调节着林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炎热的夏季,森林可以帮助降低气温。森林犹如一把庞大的“遮阳伞”,在树冠层的遮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很少,地面增温也很小。同时,林地含水量多,比较潮湿,土壤的比热容大,地面的增温也比旷野要小。夏季又是林木蒸腾作用最旺盛的季节,森林本身的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量。受林地热状况和树木消耗热量的影响,林区夏季气温总比毗邻旷野要低。气象观测表明,夏季林区日平均气温比旷野低2-3℃。林区空气热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强烈的局地对流天气过程,也就不易形成旺盛的积雨云。所以,林区冰雹比无林地区少。
(六)为何说“远处钟声清,何必问天公”
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远处的钟声听得很清晰,短期内天气是晴好的。钟声在大气里传播,有时听得很清晰,有时却很微弱。其原因是,空气的成分与气流的方向时时刻刻在变化。
晴天时,空气里的水汽、尘埃少,气层稳定,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少,加上空气的流动,如果与声波传播的方向一致,传来的声音就显得特别清晰。相反,在天气转坏时,空气里水汽增多,气层不稳定,辐合上升气流强,声波被反射、扰动、抬升,这样,传来的声音就较微弱了。因此,只要声音是从一个固定的地方传来,就可以根据声音传来的大小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七)为什么说“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
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八)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的,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那么为什么春夏季节雷阵雨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不同呢?
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夏天,在晴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的道理。
(九)一天中什么时间空气最好
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天可以吸收3.3万的二氧化碳,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万吨,释放氧气295万吨。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十)阳光雨露――人类的自然医生
大自然赋予人类阳光、雨露,它们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技术高超的自然医生,可在治疗疾病中大显身手。
大家知道,阳光是一种具有能量的物质。通过阳光的照射,可以对人体内的生物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维护作用和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现代医疗气象学中,专家们运用阳光照射来治疗某些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颖的治疗技术。美国国立心理卫生研究机构等医疗部门,相继利用“光治疗法”调节人体的生物钟,治疗抑郁症。失眠及其他疑难疾病。医生采用光照疗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美国研究人员指出,每天晒太阳10分钟,可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最近,英国医疗气象学专家们发现地中海的阳光对治疗不孕症具有奇效。
在下雨的时候,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会大量增加。这种负离子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美称“负离子”。因此,雨中散步,能使人神安志逸,心情舒畅,并有助于降低血压,同时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维护人体健康十分有利。所以,在雨天出来散步或慢跑,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更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实践证明,经常在毛毛细雨中进行散步或慢跑锻炼,会给人一种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的感觉,不失为健身之妙方。但是,雨中散步只能在温度适宜(15℃以上)的毛毛细雨中进行,千万不要冒着滂沱大雨去散步。
科学家研究发现,组成露水的氢、氧原子结合的共价键,可以发生十分微妙的变化,经测定,露水中几乎不含重水,且有较强的渗透性。因而具有对人体有益的化学物质和某种活性。每天早晨如果空腹饮一杯露水,就可以对一些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用脱脂棉球蘸取露水,敷于眼险,能够很快地消除眼睑浮肿。最近,日本人把从富士山麓收集的露水装入瓶中,经消毒后投放市场,很受人们的欢迎。
雪水是经过蒸发后重新凝结而成的冰状水。据《本草纲目》记载,雪水“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小儿热毒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在我国,自古就有用雪水治疗烫伤的方法,以及治疗冻伤的病例记载。还可以用毛巾沾雪水对高热病人进行物理降温。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医疗气象工作者临床研究发现,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十分有效。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冰状水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体的衰老。因此,上了年纪的老人多饮洁净的雪水是十分有好处的,可以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野外探险旅游,对气象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学会看云识天气和观察动物行为,及早做出预防,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护人身安全。
古代谚语与地理
1.“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指的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淮河
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  
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7.“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 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地形类型:丘陵地区
13.“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旅游圣地是:庐山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我国的什么盆地:四川盆地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我国的:南岭一带
17.“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 大 小的变化规律
1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19.“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哪个城市的气候特征:云南省的昆明 
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自然旅游风景区:黄山  
2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 垂 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23.“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形象地说明了: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
24.“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的旅游圣地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NBA球队与地理
美国NBA篮球联赛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职业联赛。全联盟共30个球队,其队名各具特色,其中不少与球队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特征、人文历史联系密切。了解这些球队队名的由来,有助于我们对美国地理知识的学习。
一、 队名与地理环境
1. 菲尼克斯太阳队
菲尼克斯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首府。该州深居内陆,与北回归线接近,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热带沙漠广布,阳光充足。以“太阳”为队名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一致。
2. 迈阿密热火队
迈阿密位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紧靠北回归线,西临墨西哥湾,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温暖宜人,是美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热火”正是当地气候特征的生动描述。
3. 明尼苏达森林狼队
明尼苏达州位于美国五大湖西面,北与加拿大相邻,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着茂密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森林狼”是生活在明尼苏达地区森林中一种凶猛的野生动物。
4. 密尔沃基雄鹿队
密尔沃基位于美国五大湖区的威斯康星州,东临密歇根湖,西邻明尼苏达州,同样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雄鹿”就是生活在本地区森林中的一种野生的、弹跳力好的动物。
5. 夏洛特山猫队
夏洛特位于美国东部沿海的北卡罗莱纳州,“山猫”是该地区山林中的一种野生的、非常机警的、善于捕捉猎物的猫科动物。
6.俄克拉荷马雷霆队
作为俄克拉荷马城新军的名称,雷霆不仅代表这个地区时常出现的雷雨暴风天气,当地第45步兵师也一直使用雷鸟(Thunderbirds)这个名称,向当地印第安原驻民致敬。此外,俄克拉荷马城当地著名乡村歌手加斯-布鲁克斯的代表作,也刚好就叫做《雷声滚滚》(The Thunder Rolls)。  “球队的新名称几乎融入了所有和‘雷’相关的元素,”本内特说道。“这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听上去也非常具备力量感。”
二、 队名与经济特征
1. 休斯敦火箭队
休斯敦位于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南临墨西哥湾,是美国南部工业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发展中心,是美国国家航天局所在地。以“火箭”为队名与休斯敦这座“航天城”非常匹配。
2. 底特律活塞队
底特律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密歇根州,是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有“汽车城”的美称。现在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总部都设在底特律。“活塞”是汽车发动机的一个重要零部件,以“活塞”为队名正体现了这个美国“汽车城”的城市特点。
3. 西雅图超音速队(后称俄克拉荷马雷霆队)
西雅图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DD波音公司的总部所在地。1967年球队建立时,波音公司正在开发超音速客机,而在波音公司资助下创立的这支球队以“超音速”为队名,特色非常鲜明。
4. 丹佛掘金队
丹佛是美国中西部科罗拉多州的首府。19世纪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曾在丹佛发现了金矿,金矿采掘业曾是丹佛的主要产业,球队因此而得名。
5. 芝加哥公牛队
芝加哥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伊利诺伊州,温带草原面积广布,又临近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人口、城市较多,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乳畜业发达。以“公牛”为队名体现了该地区的农业特色。
6. 奥兰多魔术队
奥兰多位于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世界著名的休闲娱乐场所DD迪斯尼乐园起源于该城。魔术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个重要娱乐项目,以“魔术”为队名正体现了奥兰多“娱乐城”的特色。
三、队名与历史文化
1. 圣安东尼奥马刺队
圣安东尼奥位于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马刺”是骑马者鞋后跟上的一种铁制的刺马针,以此为队名,可以反映出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时代特征。
2. 达拉斯小牛队
达拉斯也位于得克萨斯州。该州开发时间较晚,“小牛”这个队名与美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牛仔”形象最为符合。
3. 波特兰开拓者队、
波特兰位于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球队成立于1970年,当时波特兰正好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地,因此用“开拓者”给球队命名也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4. 费城76人队
费城位于美国东北部的宾西法尼亚州,曾是美国的第一个首都。1776年美国政府在此发表了《独立宣言》,费城便成了美国历史上的一座光荣的城市。“76人”泛指为争取美国独立而斗争的美国人民。
5. 纽约尼克斯队
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尼克斯”是“灯笼裤”一词的译音。纽约早期有大量的荷兰移民,而荷兰人都爱穿宽松肥大的灯笼裤,球队因此而得名。
6.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早期有许多爱尔兰移民,其中不少移民是凯尔特人,球队因此而得名
世界足球与地理
2010年南非第十九届世界杯足球赛已经结束了下面我们从地理的角度来看看世界杯。
足球运动是一项体力消耗很大的运动,他要求运动员既要有充沛的体力,又要有精湛的技术,于是出现了“体力型”、“技术型”和“混合型”等各种足球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u 南美流派――“桑巴之王”巴西是南美的典型代表
技术上:脚下功底深,动作细腻。灵活娴熟,并有良好的控球能力。善于在激烈的拼抢中以巧妙的摆脱对方和个人带球突破对方,创造局部人数优势,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抢阻注重与稳妥,特别讲究出击时机和效果。
战术上:整体进攻组织严密,以短传推进为主的配合方式快速通过中场,节奏感、特别是即兴应变力强。讲求突然性,表现在对方阵地防守中,善于抢点,以突然性进攻渗透防守,以不失时机地突然远射、冷射威胁球门。防守上追求集体作战,注重同伴间的保护与补位。
身体上:具有与技术动作协调一致的灵活素质,同时、空间甚小的逼抢环境中,常常善于以灵活的身姿突破重围。
心理上:自信沉着,作风顽强,情绪稳定,思维灵活,具有适应现代足球凶抢的果敢品质。南美足球以追求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取胜,
运动场上的运动员踢球,彼此见配合默契,其动作如踩着韵律节奏的“桑巴舞”一样,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受其影响,南美的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脚法也十分精湛,堪称一绝。
地理放大镜:南美的巴西主要位于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而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且海拔高、空气稀薄、缺氧。由于空气阻力小、足球飞行速度快,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踢足球,体力消耗大、如果采用大范围跑动、长传冲吊的战术,运动员在体力上很难承受,因此,巴西球队逐渐形成了与高原环境想适应的的技术、战术风格。
u 欧洲流派――“德国战车”是欧洲流派的典型代表
技术上:讲求时机与实效。他们的运、控球动作简捷,多采用一次性出球并以中长传配合见多,运射频繁有力,头球争夺能力强,抢截凶狠。
战术上:打法较为简练,整体意识强,气势逼人,充分运用中长传球快速通过中场,直接威胁球门并不失时机地争抢射门,前场进攻多以远射、头球、外围传中和包抄冲门为主。防守上多采用区域盯人与人盯人混合运用,逼抢勇猛凶狠。
身体上:最典型的特点是有不间歇奔跑的体力,其次是具有强健高大的体格、爆发力量和速度;
地理放大镜:德国(英国、法国、荷兰)以平原为主,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平均海拔只有300米,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常年温和,降水分配比较均匀,冬夏温差不大,草类生长茂盛,畜牧业发达――西欧人身材比较高大,体力较充沛,在这样地理环境和身体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u 非洲流派――“非洲雄狮”喀麦隆是非洲流派的典型代表
技术上:学习南美足球的风格。
战术上:博取欧洲足球之长。
身体上:充沛的体力,耐力好且灵活。
地理放大镜:喀麦隆地处热带,炎热的气候造就了非洲人充沛的体力,耐跑且灵活,他们凭借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融合了欧洲和南美的风格。
亚洲足球起步较晚,目前整体水平还较差,各个国家球队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技术、战术风格,但各国家球队的风格也大都深深烙上了地理环境的“痕迹”。在我国,也同样有这种现象,如以广东队为代表的南派风格以巧为主,而以辽东、山东、北京队为代表的北派则以力量著称。我国球队南、北派风格的形成与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方明显的地理环境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世博与地理
2010年我国最大的旅游热点莫过于上海。可能很多同学都在为没有去世博看一看而遗憾,而去的同学也后悔没有多看几个场馆。没关系,本文将带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领略世博会。下面我们从地理的视角来欣赏几个世博会场馆。
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馆
上海世博会设有五个主题馆,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地球馆三个主题馆位于浦东B片区的主题馆建筑内。关于该主题馆有下面两段介绍。
主题馆位于浦东世博园区B片区,是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主题展馆。展馆外形设计从“折纸”的创意发出,屋顶则模仿了上海里弄“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
地理放大镜: “老虎窗”,又称老虎天窗,上海俗语,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也就是在斜屋面上凸出的窗。该主题馆大量采用“老虎窗”的形式,可以增加房屋的采光和通风。而“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征,可以增加屋顶的表面积,因而可以铺设更多的太阳能板,而斜坡可以使太阳能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变大,集热发电的效果更好,其年发电量超过280万度,是四五千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可以说“老虎窗”式屋顶的外观有着一份对上海里弄的怀念,体现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既是近代上海建筑文化的象征,又结合了现代展馆的环保功能。
考虑到上海四季分明,夏季西晒太阳炙热的气候因素,庞大的展馆外墙必须做生态处理。主题馆的西墙长188米,高27米,倘若不在环保概念上创新,则回造成建筑能耗的大量浪费。为此,设计方在5000平方米的东西外墙上种植绿色植物,使之成为垂直生态绿墙。
地理放大镜:由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而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升温并产生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需要一个过程,一般在午后2点气温达到一天最高,因而是夏季西晒太阳炙热(夏季太阳高度大,午后即太阳在西边时气温最高,加上太阳辐射,显得更加炙热)而不是太阳南晒(即正午)炙热。绿色植物具有多种生态效益,通过在外墙上种植绿色植物,起到了防止日晒、降低地表温度、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和多种有害气体、减少风灾沙尘等生态作用,同时也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因而称之为垂直生态绿墙。
二、中国国家馆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地理放大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圆地方之说,而在古代九鼎又是权力的象征,同时我国传统城市形态多呈方形,而其传统道路也多为方格状。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主体造型雄浑有力,体现出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加上“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以宛如华冠高耸的天下粮仓寓意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昭示了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也可体现出我国城市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
中国国家馆内,“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观众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更有你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地理放大镜:水,一直是个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西班牙拉戈萨世博会即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早已成为各国探讨的热点。在中国,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为人类带来生命之源与重要交通渠道。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练,也是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三、中国地方馆里的内蒙古馆
展馆以独具匠心的展项描绘了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通过展示哈达、蒙古包、祥云、马鞍等,体现了各种草原文化元素。展厅地面有三种不同状态的沙子叠加而成,体现了内蒙古人民使沙子变废为宝的智慧;通过最早的游牧民族居住地――“居列延”与现代城市的对照,描绘历史上草原城市的发展历程;巨型胡杨树外形的流沙树暗喻环境的变化,表达了沙漠变绿洲的理想。
地理放大镜:内蒙古位于我国西北,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其植被景观也逐渐有草原过渡到荒漠。面积广阔的草原使内蒙古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内蒙古游牧业发达,逐水草而居使该地的聚落以拆卸方便的蒙古包为主,因而蒙古包和马鞍等体现的草原文化元素可以体现内蒙古的特征。而随着人口增加,对植被的破坏导致荒漠化加剧,内蒙古馆展厅地面有三种不同状态的沙子叠加而成,体现了内蒙古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内蒙古人民使沙子变废为宝的智慧。饿防治荒漠化,恢复自然植被是最有效的途径,西北早旱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只有耐旱植被才适合在该地生存,发挥治沙的功效,因而其场馆内部设置了巨型胡杨树外形的流沙树,暗示了治理沙漠的措施和决心,表达了沙漠变绿洲的理想。
四、冰岛馆
冰岛馆的设计理念是一个“冰立方”,整个建筑被印图面料包裹,在背投光的照射下,展现出玲珑剔透的冰的景象,仿佛透过冰川看过去一样。展馆外墙采用冰岛火山岩制成,极具冰岛特色和立体感。冰岛馆的主题反映冰岛人与孕育冰岛的大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也反映冰岛人利用水利、地热等天然无污染能源的智慧。
地理放大镜:冰岛位于大西洋内部的“S”形海岭上,是该海岭唯一露出海面的部分,由于该地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因而地壳运动活跃,火山众多,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由于地壳运动活跃,冰岛也是世界上温泉最多的国家。冰岛纬度高,因而其高原上现代冰川分布广,所以冰岛有“火山岛”、“雾岛”、“冰封的土地”、“冰与火之岛”之称。该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极具开发价值。
五、沙特阿拉伯馆
展馆形似一艘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馆内介绍沙特阿拉伯地理、人口、历史、政治等内容,重点展示四种类型的城市:能源之城、绿之城、文化古城、新经济之城,揭示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阿拉伯城市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地理放大镜:古代海上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和阿拉伯两大文明连接起来,因而该展馆以“丝路宝船”的造型来回顾历史。沙特阿拉伯位于西亚,属于干旱的沙漠气候,因而绿洲花园表明沙特是个沙漠中的国家,绿洲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其主要的人口和城市聚居地。而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也充分体现了沙特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下的植被状况。对于干旱沙漠中的沙特阿拉伯来说,水的地位极其重要,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该地区的国家曾为水发生过战争。而西亚波斯湾的地下蕴含大量的石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宝库,丰富的石油资源使沙特的发展有了经济基础。
世博会展馆众多,我们不可能一一涉及,本文仅取其中几个展馆和大家一起欣赏,让大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让娱乐与学习同行,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影视与地理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电视剧《三国演义》正在热播,若从地理的角度去品读,也能探究到古人的地理智慧。
故事回味之一:草船借箭
【故事原文】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注意诸葛亮所选的时间为四更时分去,五更到,这个时机选择重复体现了“知地理”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到某种程度,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形成浓雾,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阻碍人们的视线,江边水体面积大,白天水汽蒸发量大,到了夜间,温度下降,空气所能容纳水汽的能力下降,因此,一部分水汽便会凝结成雾,特别实在秋冬季节,夜长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迅速,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便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同时下垫面温度急剧下降容易导致逆温层的出现,因而秋冬清晨便是气温最低、雾最浓的时刻,诸葛亮选择在四更天后草船借箭,体现了高超的地理智慧。
故事回味之二:借东风
【故事原文】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
这里诸葛亮再次利用自己在地理上的长处欺骗了周瑜,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而所谓的“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会出现短时间的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罢了。
故事回味之三:火烧葫芦峪
【故事原文】司马懿说:“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对二子说:“倘有兵截断谷口,怎么办?”言未了,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了,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下马抱着二子大哭:“我父子三人都要死在这里了!”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全部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诸葛亮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大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没想到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都逃走了。孔明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故事回味之四:公回本寨
【故事原文】时值八月秋天,骤雨数日。公令人预备船筏,收拾水具。关平问曰:“陆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于禁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方今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吾已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关平拜服。
是夜风雨大作。庞德坐于帐中,只听得万马争奔,征鼙震地。德大惊,急出帐上马看时,四面八方,大水骤至;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
在这里,关羽也很好的利用了地理知识,此时,我国的锋面雨带正好象南回撤,在该次战争所在地湖北返樊城形成了大量的降水,降水导致河流水位上涨,而关羽“差人堰住各处水口”使河水无处排泄而引起水位升高,河流决堤后奔流而下,顺地势淹没地低,而庞德的大军屯于“险隘之处”,洪水容易汇集且流速快。在强大的洪水冲击下,庞德必败无疑。
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
公元263年, 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率军直逼成都, 在绵竹击溃拒不投降的诸葛瞻后,蜀汉皇帝―――后主刘禅率太子刘v及所有亲王、文武官员, 共60 余人, 双手捆绑背后, 带棺木, 前往邓艾大营投降, 建立于221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蜀汉政权灭亡于公元263年, 而东吴灭亡于公元280年。蜀汉相对东吴来说, 地理条件更加险要和易守难攻, 而且诸葛亮善于治国是历史上所公认的, 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也是相对治理得最有条理的。在复杂的对峙纷争中似乎不应该在东吴之前灭亡, 多年来学术界对蜀汉在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各种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很多的讨论和分析, 已经形成统一的观点认为, 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的原因: 曹操占天时, 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权占地利,据长江之险而居江东; 刘备占人和, 而建立蜀汉政权。蜀汉政权的灭亡除了刘禅失人和,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也有其必然因素。
1.成都平原千里沃野, 农田肥沃, 水利设施完备, 旱涝灾害少  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 气候温暖湿润, 水系稠密, 土壤肥沃, 物产丰富, 是中国富庶的地区之一, 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 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 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 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 故称“天府”。优越的自然条件让三国时期的蜀国人生活得十分惬意, 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蜀国在历史上成了“世外桃源”, 这一点对于刘备的蜀汉政权来说, 没有在民间为统一天下奠定良好心理因素, “天府之国”的富足从表面来看为蜀汉对外用兵提供了物质保证, 但从深层次考虑,优越的生活条件让蜀汉人民乐天知命, 厌烦军事,这为蜀汉的灭亡埋下祸根。
2.地形闭塞, 信息落后, 造成居民乐天知命的生活传统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封闭的盆地地形,它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小区, 其自然地理特征非常明显, 区域界线也十分明确。四川盆地是地形上的完整盆地, 四周为海拔2 000 ~3 000 m 的高山和高原, 北面是大巴山、龙门山, 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 南面是大娄山, 东面是巫山。这些山脉是本小区的天然边界。四川盆地这种特殊的地形导致交通闭塞, 古称“四塞之国”, 在冷兵器时代, 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 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 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这就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 从另一方面来看四川人局限于盆地文化的束缚, 从而本性保守、封闭, 虽然他们能在当地创造举世罕见的人类文明, 例如三星堆, 但是在他们的思想里很少有“胸怀天下, 统一华夏”的观念, 所以尽管蜀汉的刘备、诸葛亮和姜维等政治家都竭尽全力四方征讨, 试图平定四方, 统一中国, 但从蜀国人民和军队士兵的思想来看, 仍然是保守、封闭的思想。再加上多年的征讨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消极和厌战情绪在民间和军队蔓延, 削弱军民的斗志和士气。
3 地理环境导致四川居民身材相对矮小, 在冷兵器时代的对战中处于
劣势人是自然环境演化的产物, 各地人种的自然形态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如气候对人体结构的影响, 一般来说, 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 而后者的身体趋向于细长。
图1 四川省、全国成年人身高均值比较图
四川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体型特征上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历史上这方面的数据已无法考证, 通过现在的调查数据可以说明历史上蜀国人与中国其他地区人的体型差异。根据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2005 年四川省成年人体质监测报告》显示, 四川省的成年人在身体形态上同全国平均值相比有一定差异, 特点是偏矮、偏瘦。各个年龄段在身高上有1 ~3 cm 的差距, 在体重上有1~4 kg的差距(图1、图2)
图2 四川省、全国成年人体重均值比较图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居民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特别是北方各地相比身高和体重上分别有1~3 cm和1~5 kg的劣势, 1 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虽然在人类文明史上算是距今比较久远的时期, 但是在地球环境的演变史上只是很短的一个时间段, 地理环境的微妙变化可以认为是零, 即现在四川的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人体特征的影响与三国时期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 而在当时的冷兵器战争中, 蜀汉军队在身高和体重上的这种劣势不能说是绝对的限制条件,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4.文化地理传统居民习武传统少, 没有尚武精神(武状元分布)
分布比重/%
出现这种分布特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人种和性格上, 北方人高大、豪爽, 习近武;(2) 北方边关多, 多战争, 历史上形成从军习俗;(3) 北方武术基础深厚, 冀鲁豫农村有习武传统。
上述分析一方面只是从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进行粗略分析; 另一方面也没对三国时期武将和军事人才的分布进行分析, 这样的论证不足以证明三国时期蜀国军事人才的缺乏, 以下通过三国时期军事人才籍贯的分析来进一步证明蜀汉灭亡的另一个因素。
表2 三国部分名将名士的籍贯考证
曹操、夏侯⑾暮钤
荀或、荀攸
颍川长社人
河南长葛县
颍川阳翟人
雁门马邑人
山西省朔县
河北省任丘县
山西省洪洞县
河南省南阳市
安徽省毫县
陈留己吾人
河南省开封市
甘肃省陇西县
义阳棘阳人
河北省枣阳县
涿郡涿县人
河北省涿县
琅邪阳都人
山东省沂县
山西省临猗县西
河北省涿县
扶风茂陵人
陕西省兴平
常山真定人
河北省正定县
河南省南阳市
湖北省襄樊市
陕西省兴平
河南省桐柏县
甘肃省甘谷县
孙坚、孙策、孙权
浙江省富阳县
山东省黄县
江苏省徐州市
安徽省庐江县
临淮东城人
江苏省泗洪县
汝南富陂人
安徽省阜阳县
河北省丰润县
零陵泉陵人
九江寿春人
安徽省定远县
九江下蔡人
安徽省凤台县
巴郡临江人
重庆市忠县
江苏省苏州市
五原郡九原人
内蒙古五原县
常山真定人
河北省正定县
通过表2可以看出, 三国时期军事人才较多的是河南9人, 河北、安徽各8人, 而山西、江苏、
甘肃、浙江各3人, 山东、湖北、陕西各2人, 内蒙古、重庆各1人。三国时期蜀汉地区仅出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将领甘宁, 不过最后却效力于东吴政权。而刘备麾下的蜀汉将领都是在三国鼎足之势形成之前, 刘备颠沛流离的过程中招募的, 如关羽山西省临猗县西人, 张飞河北省涿县人, 马超陕西省兴平人, 赵云河北省正定县人, 黄忠河南省南阳市人, 他们都不是蜀汉本地土生土长的人才。而在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之后, 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人才跨“国界”流动已经不太现实, 各地培养出的军事人才只能为当地政权服务,所以蜀汉必然出现军事将领缺乏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用一句谚语来总结三国时
期蜀汉武将人才缺乏的现象: “蜀中无大将, 廖化做先锋”, 即便是勉强做先锋的廖化也不是土生土长的蜀国人, 由此可以说明蜀国武将人才的匮乏。
5.结论与讨论
每个事件发生都是很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蜀汉政权的灭亡除了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和亲小人,远贤臣, 以及军事战略上的重大失误等原因之外,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考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影响蜀汉政权灭亡的因素:
(1)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蜀汉地区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也形成了安于现状, 厌烦战争的思想, 这也是后来蜀汉灭亡的心理祸根。
(2) 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蜀汉地区居民普遍比其他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居民在身高和体重上存在一定劣势, 这一点在冷兵器时代的三国时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蜀汉军队的战斗力。
(3) 封闭的地形、特殊的传统思想和习俗使蜀汉人民很少有习武的习惯, 中国历史普遍重文轻武的传统在四川尤为盛行, 致使蜀汉地区土生土长军事人才缺乏, 这也是蜀汉政权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 刘备和诸葛亮精挑细选的“天府之国”, 虽然表面上看, 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易守难攻的地形, 但从长远来看, 蜀汉政权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的条件不利于其建设能攻善战的强大军队, 因此蜀汉政权的灭亡是必然之事。
饮食与地理
板块①――主食
问题:为什么北方人愿意吃面食而南方人愿意吃米饭呢?
这个是由于地域限制而决定的,北方很多地方气候干燥,水源不足,不适合种植喜欢水的水稻,所以北方的大部分农作物都是小麦,小麦也习惯北方的气候,因为小麦不喜欢气候过热,所以北方人喜欢吃面食。
而南方气候多雨,河流、湖泊、水塘等也就多,适合水稻等需要水比较多的农作物生长,而人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所以,长此以往也就形成现在的饮食习惯了,主食都以米饭为主。
板块②――菜肴
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鲁”: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名贵海产品有鱼翅、海参、大对虾、加吉鱼、比目鱼、鲍鱼、天鹅蛋、西施舌、扇贝、红螺、紫菜等驰名中外。“川”: 川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川菜融合了成都、重庆以及乐山、自贡、泸州等地方菜点的特色。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川菜以味的厚、重、广、浓、香著称于世,流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五味调和百味香”是川菜的本质,川菜对调味十分讲究,并善于调味、精于调味,定味准确,味味相融。味型多样,变化精妙。烹调多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和醋、糖来调味,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幻化出了鱼香、荔枝、麻辣、椒麻、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 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川菜发展的物质基础,四川省高山环绕,江河纵横,雨水充足,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是川菜发展的动力。川菜不但包容了本地区城市乡村的饮食文化,还借鉴了云南、贵州、西藏等周边省份的菜肴。传统川菜在注重选料、讲究刀工、分色配菜、主次分明的基础上,重视调味技法的多种多样。小煎、小炒与干烧、干煸是川菜特有的烹调技术。 “粤”: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其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闽”: 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兼顾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新、和醇、荤香、不腻的风味特色,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隅,依山傍海,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其山区地带林木参天,翠竹遍野,溪流江河纵横交错;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辽阔。地理条件优越,山珍海味富饶,为闽菜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烹饪资源。这里四处盛产稻米、糖蔗蔬菜、瓜果,尤以龙眼、荔枝、柑桔等佳果誉满中外。山林溪涧有闻名全国的茶叶、香菇、竹笋、莲子、薏苡仁米,以及麂、雉、鹧鸪、河鳗、石鳞等山珍美味;沿海地区则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丰富,常年不绝。闽菜系历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
板块③――总结
都说民以食为天,我的理解是,“食”是保障人生存的基本的条件,所以吃饭是人生存的头等大事。不是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我们国家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饮食文化也各有不同,其实有些饮食文化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北方的面条,南方的米饭。”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面食,为什么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呢?因为面食是小麦做的,我国的小麦主要产在我国的北方,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米饭是水稻做的,我国的水稻主要产在我国的南方,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所以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这一习惯是从古老时候开始的,而这一习惯,归根到底就是地理差异而形成的。
&&为什么北方人比较喜欢喝白酒?这与北方气候的寒冷有关,因为酒可以驱寒,舒筋,活血。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为什么爱吃牛羊肉?因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地区,又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那里不太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牛羊为生,因而以牛羊,奶为主食。我国西南部地区的菜肴,都体现出一个字“辣”!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西南地区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民间述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是因为那里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有去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
网友点评没有点评参与点评&用户名: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暂无内容现任领导&|&校园风光&|&校简介&|&绩荣誉&|&情链接&|&版权所有: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 电话:6 本网站由大许中学网络信息小组制作维护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门劫案的女主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