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氧谷高德洪24i洪传陈式太极拳拳

绿氧谷让生活慢了下来
一、广场结缘
绿氧谷是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地方,处于风景如画的护驾山唐王河山水之间。关于它我们以后再说。这事得先从太极拳说起。
日我开始跟随张家友老师学习太极拳时还在住院治疗中。这是本人5个月当中第三次住院,脑梗塞,数次发病,重时晕倒失去知觉,轻时眩晕、呕吐。由于医治及时,万幸没有留下后遗症。
参加工作走入体制内30多年,一直过着身不由已的生活,主宰自己的一是上司,二是体制的规矩。越来越觉得自己并不快乐,甚至是一种痛苦,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尽管看起来很是光鲜。疲惫极了,就特憧憬退休的生活:天天都是星期天,睡觉睡到自然醒。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活着的状态竟是以一场大病的方式开始的。
大夫说,从现在起你最好不要再工作了,治疗和养生应是你下半辈子的生活常态了,切记:要让生活慢下来!躺在病床上就开始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慢生活,这必须得慎重,人生还有半辈子哪。想到了太极拳,到网上看看,感觉有些难,再说到哪里去找老师啊。
上午打点滴,下午去文化广场转悠。果然有一帮打太极拳的,在前面领拳的一位老者似曾相识,走近认出是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家友先生。怕打扰了人家练拳就离开了。感觉他行拳的形态很是潇洒大气,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现场看打太极拳的。
第二天同一时间,又去广场转悠,这一次张先生认出了我,停下行拳主动与我打招呼。听完我的近况,很有诚意地邀请我跟他学拳,说重阳节市里有他的太极拳表演,重阳节后正好有一些亲朋好友想学拳,一起来吧。本想学拳犯难的是找老师,没想到老师找学生。与太极,应是缘份。
二、初学乍练
日早6时,文化广场,距突发脑梗塞晕倒五个月,第三次治疗出院的前一天,带着一点神秘感,和众拳友共20人站在凹地剧场舞台,成为张家友先生第N批太极拳学生。
第一节课张先生先简要讲了太极拳的一些基本理论,感觉有些新鲜,有些神奇,有些似懂非懂。大部分没记着,大约只记着三条:一曰太极拳拳理和招式是逆向思维,谓之哲拳。二曰太极拳不用肌肉发力,劲蓄于骨,发于筋,“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谓之用意不用力。三曰行拳“松”字第一,精神放松入静,骨节松开,身体松通,谓之松静为本。张先生教我们的第一套拳是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第一天学了三式,先生说以后每天以两到三式的速度学习。
现在说说张家友先生。张先生时年70岁整,退休前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政治学教授,实际上的一把手,因各级党挍均是由党委书记挂名兼任。张先生退休后在老年大学系统学习了杨式太极拳理论和多个套路,十几年来与夫人一起坚持不缀修炼,每天早上、下午去文化广场行拳走架,睌九时睡觉,早三时起床研习太极拳理论、撰写体会、备课。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义务教拳,每次学习周期三个月,累计教授学生300余人。在文化广场打拳的,多数是他的学生。张先生拳理、拳法、拳架俱佳,拳风严谨、细腻、舒展大气,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耐心入微,夫人丛老师跟随助教、示范演示。教拳不但不收费,还自己出钱印制拳谱、拳论,是一位难得的太极拳明师。
明师归明师,可学生刚接触学习太极拳还真是有些难,身体僵硬、动作死板、顾此失彼,胳膊腿脚不知如何摆放,好像不是长在自己身上,人生五十余年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肢体与意识是如此地不协调,四肢身形是如此地笨拙。在运动上、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上,我们的欠帐实在太大了。正所谓,高楼万丈平地起,屋门一关似鸟笼。严重缺乏接地气。这些个病啊都是这么来地。
张先生及时鼓励大家,说一开始都这样,盘太极拳驾子的目的就是让身体更听自己的话,练得就是个身体的协调统一。练得多了,工夫到了,四肢身脉就像有绳连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啥也别说了,那就老老实实地学吧。
再来说说二十四式太极拳。有关资料说,二十四式太极拳又称简化太极拳,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属国编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二十四式太极拳自创编推广以来一直争议不断。相当多的拳家和习练者认为该套路失去了传统太极拳套路中的文化内涵和精华,属于表演套路,有的甚至认为是太极操,不是太极拳。但是它在普及推广太极拳,在太极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二十四式太极拳现在已成为大学体育课的必修课,以后就像广播体操一样普及为全民服务大有可能。
半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总算学下来了,却没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更多地是由动作的别扭带来的烦恼。看看别人也是别扭,看不岀是打太极拳,倒像是个蹩脚的玩皮影戏的。这期间有畏难退出的,有伤膝盖退出的。也不时有新加入的。接下来就是跟着两位老师一遍遍地习练,张先生再重点矫正示范,俗称“塑型”、“捏架子”。我呢,由一开始特认真重视,慢慢放平心态,不就是玩吗。这心态一好,心情就轻松,心情一轻松,身体就柔和,身体一柔和,意形就慢慢向协调上走了。就这样跟着张先生顺次学习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四十二式等国编套路太极拳。
&三、俩月拐点
学拳不知不觉已有两个月,现在回忆起来这是一个拐点,身动的协调性开始有了,四肢有了连接联动,走路、爬楼梯觉得身轻腿灵了,并时不时地下意识地比划几下,更重要的是,开始主动查阅拳论拳谱、观看拳家们行功走架的视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知道,我对太极拳的兴趣有了。之后每当朋友学拳厌倦要放弃时,我都用“坚持两个月就成为自觉行动”奉劝,还真是管用,很多拳友听了我这话成为铁杆拳迷,选择太极拳作为陪伴自己一生的喜好。
两个月,拳友有退有进,该走的走了,基本队伍稳定下来了。张先生说,每一期教拳都是这样,每一次都对退出的拳友感到遗憾,因为你选择了退出,就意味着你这一辈子就与太极拳无缘了,太极拳给人带来的实惠你就无福享受了,与见钱不拾无二。
张先生介绍,这俩月我们学的都是国编套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主导,有关专家根据传统太极拳套路改编的,目的是宜于推广普及、比赛、表演。如果真想以太极拳陪伴终生的话,必须要研习传统太极拳,那是一代又一代太极人传承下来的好东西,它是文化、是艺求、是动的雕塑,它性命双修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真正的国宝。
12月2日始,张先生每天早上继续教我们国套太极拳,下午开新课教授杨式传统太极拳85式。又两个月后,太极拳让我的身体开始有了些许反应。
四、初级体悟
有了两个月的初浅基础,再加上兴趣刚至,杨式传统太极拳85式学习进展颇为顺遂,两周就跟随张家友先生学完了全套架子,尔后每天早上自己听着口令走架两遍,每天下午与众拳友再跟随张先生行拳两遍。
临近春节学习班放假,文化广场尤显清静,自己坚持每天上下午练拳两次,每次两遍。没有了老师的领打,要自己记动作、掌握速度,没有了集体活动的约束,让身心更自由地行拳,大约十天的时间,动作记熟了,身形协调圆活了。原来行拳就像“挂空档”,全无拳意可言。当下感觉“挂挡内驱”,寒毛竖起,身体与空气摩擦,四肢似浆拨水,开始触摸到神、意、气的一丝半缕。一天在行拳中两手两臂开始出现麻、胀,几天后手心、脚心发热变红,再几天后自脚踝到双腿跨部下发热,就像裏了电热毯的感觉。请教一些老练家子得知,这些感觉都是对的,是初级的气感所至,在练拳四个多月身体有这样的反应还是难能可贵的。后来从一老中医那里得知: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胀,表明气很足,气出不去就鼓胀。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热,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
四个月过去了,四个月之前还在为时常出现的眩晕苦恼,与太极拳结缘后就没在发生。因自身疾病我所关注的太极拳养生论断开始应验了:太极拳是经络运动,身心双修,内气潜转能打通奇经八脉、冲击病灶,有效改善神经系统尤其是微循环系统。很自然,医生嘱咐的慢生活爱好就是它了一一太极拳。
转眼间10个月过去了,不但一直担心的眩晕没再出现,好像全身机体被神医调理保养了一遍,精神饱满,身肢协调,手脚轻灵,睡眠沉实。在即将告别浑浊嘈杂的大广场、走向绿色清新的绿氧谷之即,记下练拳10个月的感思,作为交给文化广场的答卷:
1,练太极拳,玩的是心态,求得是神、意、气,不能太认真,不能不认真。太认真呆板、僵滞,有可能事与愿违,把拳打“死”,落得一套空架子。不认真蜻蜓点水、浮皮了草、画虎类犬,难以精进。两种态度都难成正果。
2,无论多么别扭,咬牙坚持两个月再说进退。培养一个习惯需连续坚持21天,太极拳是高级货,少了俩月不行。
3,初学乍练,动作宜快不宜慢。理同骑自行车、走独木桥,慢则滞,快则畅。体悟多了,本事大了,再慢不迟。
4,初学找拳意的感觉很难,应先形似。形似也难,就模仿,模仿视频拳架,找电影慢镜头、太空舞步的动作、感觉。总之,先让身肢看上去不那么僵硬。
5,看拳论很有必要,但初涉太极读拳理宜粗不宜细。粗读有个大概念作指导足矣。因各家拳论典籍皓如烟海、泥沙俱下,观点、说法多如牛毛、鱼龙混杂、矛盾百出,令人无所适从。
6,习拳,气场很重要。因为吐纳、练气,所以空气、阳光、土、水、绿植很重要。因为修心、练意,所以清静、拳友很重要。所谓依山傍水、藏风聚气,所谓上接天光、下接地气。
绿氧谷,我们来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修炼十七句金言
【转自网络&作者不详】
1、太极拳是修炼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非拳脚功夫。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不及之虞。
3、牢记七字: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加五个字:顺方向转圈
(用意顺对方来劲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
4、行功盘架都必须“先在心,后在身“的意动形随,更注意心意的修
炼和运用。此为精髓。
5、以意导气,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
6、与对手接触处,我用意收(即吸)将对方来劲引之脚下。使对方根
浮起(气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即是“呼”,故太
极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7、太极拳的“呼吸”指蓄、发、开、合、收、放。“吸”是蓄劲过
程,“呼”是发劲过程。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8、要内动不令人知,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
9、修炼太极拳之内功精要:守住中定盘拳架,一收一放变阴阳。一动
整体带旋转,切记用意不用力。
10、练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
有法即有尽(先有法后无法),则可望最高境界。
11、不在盘架上下苦功,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更不用说浑元劲。
12、太极拳“道”是“身知”“体悟”,太极拳的根本即拳、气为足。
身上不挂力。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13、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步,内练神、意、气、劲。内外八个方面
高度统一了,才能够达到协调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14、千招易得,一劲难求。接手四稍空,一接点中求。
15、中正中的点状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放松是练成点状功夫的必
16、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
化,即用内功发人。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17、盘架子必须式式作到“有上必隅下,有前必隅后,有左必隅右,力
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修炼方法最主要的是“虚实,开合,起落,旋转”八个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按:这是一篇明白人写的明白文。我与作者不相识,也许作者"名气"不大。但我从心底称其:老师。太极拳不是不要拳架,也不是不可以上来就学练拳架。太极拳适应各种人的不同需求,关键是你为什么要练太极拳,如果你只想:闲来无事,活动筋骨。练习架子,毫无问题。世上所有拳架,无好坏之分。每套拳架的创始者,都是依自己的特点而"设计制造"。你只需选择适合自己的套路就好。
但是,如果你要修为太极内功,要寻求身心双修进而改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真正通过太极拳之修为重现"真我"。以至实现以拳悟道;以拳证道;以拳入道的高境界。就只有"智取华山一条道"。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在"基本功"上下大力气。因为太极功夫是"舍得"。你如果舍不得改变自己的既有习惯,舍不得告别自己的"昨天",舍不得放弃各种各样的"物欲"。功夫上身只能是痴人说梦。改造自己的过程、损之又损的过程就是功夫上身的过程。然而自我之改造是一场艰苦的、长期的革命。功成只属于那些认准方向,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革命者"。
我想再次重申:拳架是太极拳修为的重要阶段。但它是拳修的高级阶段。拳架是一个演员经过基本功的训练及表演理论的学习,毕业后再经过见习、实习的锻炼,合格后方才正式登台演出,也仅仅是出演小角色,还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主角。当年,健侯爷先师祖把太极内功修为过程提炼为:知手、试手、演手三个层次阶段。他指出:演手是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高境界。我理解,健侯爷是在告诫我们要遵此而修。一一李光昭
很多人又谈到架子规范的问题,每个人打的多少都有自己的东西。所以什么才是规范,就是立身中正,才有后面的一些说法,包括虚灵顶劲,尾闾中正,才能百汇与会阴垂直,才能做到中正安舒。‘中’是中心,圆的中心。圆的中心不会偏移;在人身体,中是丹田,是脊椎和尾闾成一线。安是安静。只有内心安静,坐卧行走,人的动作,呼吸才能顺畅,所以说中正是大原则,但凡看看太极拳就知道要中正。从外形上说中正本身就意味着头、肩、跨、膝的具体要求,能达到内外三合。关键是要练的人体会到身,要不然,你说了他也搞忘了,下次还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了。谈何规范。架子无人能及,又能怎样?你的技击无人能及,才是正道。架子就是汪洋里的一条船,到岸了,你还背着船走路吗?所以不要迷信架子,功还是要练。不然就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很多我们看不上的架子,但人家偏偏功夫就那么好。南湖小架,你看的上吗?但你敢去跟人家搭搭手吗?还有有的人一辈子都没练过架子,但推手还是一流的,因为他天天练功。架子是先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发明的,适合他自己练的功。套路也就是架子,不能代表一切。就像武术套路运动员和散打运动员,能打吗?散打运动员没练过架子,甚至打得不伦不类。你敢说他没功夫吗?
架子就是训练我们对「动」的把握。太极拳讲阴阳互根,因此要弄明白「动」,就要从「静」里面去找。反过来说,要弄明白「静」,又得从「动」里面去找。所以练桩功与盘拳走架是互为促进的,体悟到动静合一,就会感觉练的东西是一样的。虽然一样,却又有区别。桩功好比练一个字,走架好比练一幅字,虽然都是练字,后者显然比前者要求更高。前辈们又说:文人练字,武人练劲。架子就是运动着练劲,也就是运劲。可想而知,当一个人连单个字也写不好时,又如何写好整幅字呢?同理,当一个人连劲都没有体认、没有摸到时,他又如何去运劲呢?如此打架子,根本就是无劲可运,其动作无论做得多么优美、多么高难度,皆与拳道毫无关系。
反观当今之世,教拳的教架子,学拳的学架子,殊不知架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劲道的体认以及学习运劲。欲体认劲道,须修习定式桩,桩功得力后,须进行桩法慢练,亦即是单式练习,单式练习不讲究姿式好丑,不讲究招式繁简,也不讲究标准动作,唯求周身一家,动静一如。除此之外,同时进行推手练习亦是上策,但不可按固定程序化去推手,四正手也是有一定功夫之后才适宜去学的,故应采用散推,尤须有高师带领,不可与一般人瞎推。摸到劲才能谈得上体认,由静中体认进而动中体认。法有多途,本可不用架子,但单式多了,连起来自然就成了架子,故架子是被动产生的,用不用它操之在我。可惜的是,训练定式桩功,以及桩法慢练,对一般人来说很是枯燥乏味,这一关不认真面对,就匆匆越级去练架子了,练到驴年马月也没东西。
但你想教学员就必须要架子,架子,推手,桩功的目的都是一个,为了早日出功夫。架子是高级练法,是每个人的追求。他是载道的载体,什么是拳,拳比架子的范围大,以拳入道,总不能以架子入道。用太极的理论练拳,就是规范,人的体型体质不一样,不可能练得跟老师一模一样,有明师的指导不一定能练出功夫,而没有明师的指导想练出一点功夫是不可能的。
能找到明师是万幸的,找不到也不管紧。天道酬勤,努力去寻找,总会找到。世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你只能练你适合的拳,而不是你想的拳。练功夫不仅是因为它的招式,而是因为它的内涵,它的精神和心法。尤其出于争名夺利、争强好胜,更是误入歧途。而在尘世中,也有许多大道修炼的高人是不会显摆的。“师访徒,徒访师”。一个好老师想找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学生想找一个好老师,都是很难、很难的。老师和学生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长期协调一致。太极拳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做学问的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天长日久,坚持不懈去升华、提高。我们要时常警惕,把这门国粹传承下去。
太极拳的拳架不同,理法都是相通的。不要老认为自己的架子最好,好的已经成为先人的传说。
没事乱侃,笑笑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洪派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