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老哥 封神的封单看敢死队是怎么玩的

揭秘敢死队的封板细节 什么样的手法会被证监会盯上
【案例分析】从赵老哥的封单看敢死队是怎么玩的作者:复盘哥团队今天拿个赵老哥的封板案例,以点及面,来看看涨停板敢死队是怎么赚钱的。一、敢死队是怎么玩的当日以大单封涨停的方式迅速建仓,股价涨停之后以堵单,中途加单等各种大单方式封住涨停板,营造强势的感觉,吸引跟风,次日或者锁仓之后的交易日盘中把货倒给涨停板跟风的人。下面以中毅达日的盘口信息为例,来一起看看赵老哥是怎么封板、加单、出货的。二、案例分析1、最后一笔拉升股价至涨停华泰证券资料,华泰证券的某客户在日中毅达的交易过程中,在14:13:40至14:13:41,以涨停价申报买入13笔586.17万股,即刻成交400.78万股,占当时成交量比例为98.01%,大概的成交量约1亿,将股价由17.60拉升至涨停。从当时中毅达的分时成交上,很轻松的就能看出来,瞬间成交的几笔大单将股价拉升到涨停价,看下图一目了然,这个大资金就是上述华泰证券的某客户。这里注意一下,华泰证券的这个客户是做最后一笔封单的,前面的点火以及拉升与他是无关的,这也说明,他是做打板的,而不是造板的,再大的资金也只是顺势上个板而已。这里说的是这个席位的风格。因为敢死队这个链条上,有些人是专门点火的,有些人专门去做拉升的,当然了,他们并不是合谋的,也没有那么多事先说好的,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合力,资金的一致预期,大家不约而同都觉得这只股票可以做。图2、加单营造强势感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揭秘“涨停板敢死队”是如何操纵股市的
  导读:关于“涨停板敢死队”早期成员,江湖上流传多种说法。梳理发现,最可靠的说法是"3+1+1"组合。3,指的是徐强、神秘吴姓男子以及徐海鸥。这三人都是驻扎在解放南路营业部4楼贵宾室,他们手中有三四千万的资金。2003年正值熊市,营业部绝大部分成交量都来自他们。
  9月11日,证监会召开例会,并发出了这样一篇文章――《马信琪和涉短线操纵股价拟被罚款4694万元》,其中表示,证监会对马信琪涉嫌操纵(,)股票价格,孙国栋涉嫌操纵(,)、(,)、(,)、(,)等13支股票价格两案调查、审理完毕。上述2案已进入告知听证程序。
  两案的操作手法均是通过虚假申报等方法影响相应股票价格,并快速反向卖出获利。
  其中,马信琪在日多次大笔申报买入后快速撤单,以不成交或少量成交的方式拉抬“暴风科技”股价,随后快速反向卖出之前持有的部分股票获利。孙国栋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开盘集合竞价阶段、连续竞价阶段、尾市阶段通过虚假申报、连续申报抬高股价等方式影响“全通教育”等前述13支股票价格,并于当日或次日反向卖出获利。
  证监会拟对马信琪和孙国栋分别作出如下行政罚没:没收马信琪违法所得44万余元,并处以132万余元的罚款;没收孙国栋1129万余元,并处以3389万余元的罚款。
  此消息一出,市场上关于“涨停板敢死队”的讨论又再一次热烈起来。因为这种通过虚假申报影响股票价格,并快速反向卖出获利的手法,就是“涨停板敢死队”的典型操作手段;而此案中被处罚的马信琪,正是当年“涨停板敢死队”的元老之一。
  说起“涨停板敢死队”,浸淫股市多年的人肯定不会陌生。虽然这个队伍并没有任何组织性可言,也从来没有刻意的宣传和包装过自己,却凭借凌厉的操作手法声震江湖。
  你听说过“涨停板敢死队”,曾经有个"3+1+1"组合:
  关于“涨停板敢死队”的早期成员,江湖上流传多种说法。梳理发现,最可靠的说法是"3+1+1"组合。3,指的是徐强、神秘吴姓男子以及徐海鸥。这三人都是驻扎在银河证券解放南路营业部4楼贵宾室,他们手中有三四千万的资金。2003年正值熊市,营业部绝大部分成交量都来自他们。
  解读下里面的几个重量级人物:
  1号人物叫徐强(后来改名为,即现在的“一哥”),17岁时就已入市,是敢死队中年纪最轻的一位。
  2号人物姓吴,大约35岁。吴、徐两人的学历都不高,但股龄都很长,水平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两人大约在2000年左右从其他营业部转到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当时资金不过几十万元,4年后,两人账户上的钱都变成了数千万元。
  3号人物徐海鸥,此人1975年出生,一开始为比他小的徐强做助手,后来随着资金的壮大,徐海鸥也成长为敢死队的核心成员,“三个火枪手”就此形成。
  另一个1,正是这次被通报处罚的马信琪。据悉,马信琪此前也是在银河解放路营业部,并与其他三位并称“超短F”。2002年5月,此人被临近的天一证券(现已改组为(,))解放南路营业部挖走,数位大户亦追随而去。天一解放路随后出现新的敢死队,频繁在龙虎榜现身。
  还有一个1,则出现在与银河证券解放南路一条马路之隔的银河证券和义路营业部。据了解,这个营业部出现了敢死队的身影大概是在2002年。
  其核心成员当时据称40多岁,与银河解放南路的三大高手过从甚密。2002年后,两家营业部开始屡屡在龙虎榜同时现身,银河解放路被媒体披露后,和义路营业部大有取而代之、成为后起之秀之势。笔者梳理大量信息发现,这位和义路营业部的高手,很可能就是后来被称为“棋坛股神”的舒逸民。据知情人士介绍,舒逸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早年曾是省国际象棋队的队员,常常代表宁波和浙江出战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比赛。
  这5个人、3个营业部,就构成了“涨停敢死队”的雏形。
  这支敢死队是如何创造惊人战绩的!
  写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感到困惑。“敢死队”难道不是通过团队的方式炒股的吗?为何“F4”成员还能出走并另起门户,而且也丝毫不影响余下三位高手的战绩?又为何“一枝独秀”的营业部也可以叱咤风云?
  这其实就跟“涨停板敢死队”的操作风格有关了,与封号上的“被”组合不同,这些人其实都是单枪匹马作战。
  一个人,几台电脑,或许再加一个美女助理,便可以创造神话了
  根据银河证券解放南路总经理沈光辉后来的说法,“敢死队”并非像外界传言所说,是一个战斗小组,事实上他们平时基本都是各自为战,盘中不交流,也没时间交流。每个人坐在电脑前,都在紧张地看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而买哪一只股,都是根据盘面在短短几分钟内决定的,所以根本没有商量的时间;即使是同时买入一只股票,那也是“英雄所见略同”。
  而他们所驻扎的贵宾室里,除了电脑,没有别的设施,他们也不需要,因为所有时间都用来研究股票。有媒体在一篇报道时曾经这样描述:“见识过他们翻看股票的速度,你才知道什么叫出手如电。他们似乎只做一件事――飞快敲击键盘,别人根本连股票名都没看清,他已飞速切换到另一个界面。”
  据了解,那时候,解放南路“敢死队”三名核心成员每天都会在股市收盘后,到沈光辉的办公室交流一天的心得,时间一般半小时。三名核心队员还各自雇了一个小姑娘操盘,每人有四五台电脑。
  他们的操作手法很简单,却颇有气势。
  公开的资料显示,“涨停板敢死队”正常的手法是,是在大盘强势时期,若个股短线上升势头凶猛,便果断介入,用大量资金将所挂抛单一扫而光,在短期内将各股封停后,再用一笔大单,将涨停板牢牢封住。等第二天开盘,不论盈亏,坚决出货离场。在大盘上涨的局面下,涨停后的个股第二天都会高开,因此短线出货也非常容易,但也有一些机构故意在第二天压低价格,涨停板敢死队也不恋战,迅速斩仓出局。
  “一字断魂刀”出货法,曾经名震江湖
  此外,在熊市中,敢死队的凌厉手法也让资本市场所熟悉。“一字断魂刀”的出货手法,曾被称为宁波敢死队的经典手法。即前一个交易日尾盘脱离成本区快速拉高,次日早盘下一大单快速“秒升”,形成无量拉升,短期快速拉高后,再以低于现价3%的价格快速抛盘,吸引买盘大量进入,形成“一”字平走的奇观,反复波段操作后,直到将手中筹码全部抛售完毕。
  还有一个基本被认可的事实是:这些人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金融类的知识都不太有,但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属于对市场有天然嗅觉的人群。换句话说,敢死队成员基本是“凭感觉”操作。
  “并不太关心大势,只是在快、准、狠上下工夫,选择的品种基本上是被埋没的绩优股,或者是没人看得上眼的无庄冷门股,选中之后大手笔买进股票,直封涨停。”这是宁波一位黄姓市场资深人士的看法。
  “他们都很刻苦,每天都要复盘研究到深夜,深入钻研股票基本面、技术特点、筹码成本等,因为下足了功夫,所以他们操作的股票多数都有延续性,很少第二天就翻盘大跌的,能让大多数跟风股民有利可图,只要不是很贪心,基本能够安全脱身。”这是一个比较熟悉敢死队的营业部的员工的说法。
  “2006年前,敢死队成员个人资金,基本没有上亿的,经过2年的牛市,目前都有了数亿的资产。能做到这个份上,就很难消灭了。他们都是自己一个人操作,别说团队,连个助手都没有。他们研究股票都非常投入,别人聊天、看电视、休息的时间,他们都在研究,还经常熬夜。他们已经把炒股当作生活中最大的爱好了。为人处世方面,他们都是很好的公民,很随和,不会因为自己有钱看不起别人,更不会趾高气扬,看上去跟普通股民没有什么两样。”这是一位与敢死队多有接触的营业部老总的说法。
  “其实我们主要是凭盘中感觉和经验,是很难言传的东西,而且也常有不准的时候。如果方法能说出来那才是蒙人的。我们的方法并不神秘,也没必要秘而不宣。即使别人知道我们的手法,也很难学习。换句话说,没有普遍意义。”这是敢死队成员之一徐海鸥的说法。
  也正式凭着敏感的直觉、凌厉的手法、超乎常人的勤勉,敢死队在短短几年内便完成了财富积累,也创造了股海传奇。
  创造了股市奇迹,辉煌战绩后却销声匿迹
  先通过“涨停板敢死队的”曾经的辉煌战绩来一睹他们当年的风采吧。
  日,受停止减持国有股等利好消息刺激,沪深股市当天出现井喷行情,沪深股指分别上涨9.25%和9.34%,股市达到创纪录的800多亿成交额。其中(,)、(,)等此前令人恐惧的特大盘股,被宁波当地一位有声望的家形容为“艨艟巨舰一毛轻”,从当日拔地而起,不断大幅上涨。
  当时的数据显示,在领头羊“中海发展”连续6个达到10%涨幅的日子里,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不断现身交易所公布的“龙虎榜”,例如6月26日营业部在只支股票上成交4030.8万元;6月27日中海发展一共成交了7.74亿元,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成交7064.2万元,几乎占据了9%的份额。
  2003年新年伊始,《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刊发《涨停板敢死队》一文,首次披露了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存在“涨停板敢死队”的情况。当年的《中国证券报》报道中,详解了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涨停板敢死队的构成:四五个客户,操作思路一致,总量资金约一个多亿,一年交易金额大概是50多个亿,占到营业部交易额的60%以上。
  文章见报后,当时的中国证监会宁波特派办马上组织专人对营业部是否涉嫌违规进行专项调查。一个星期后,特派办又召集宁波市区6家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进行专题座谈。此后一段时间,敢死队一度在股市上销声匿迹。直到特派办认定敢死队的行为没有违规并通过媒体广而告之,敢死队才重新露面。
  2004年,在著名的9.14行情中,股市有超过70只股票涨停。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大举杀入低价股――南纸、紫光古汉、(,)、望春花、东泰控股等,这些股票连续拉出涨停。其中,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多次现身的天山纺织竟然出现了令人瞠目的翻倍涨幅。福建南纸涨幅也超过了50%。
  与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经常一起出现在异动股龙虎榜上的,是天一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和银河证券宁波和义路营业部。后来,这三家营业部被称为“三驾马车”。
  据当年报道的统计,从日开市至2月14日,共26个交易日,在沪深交易所公开披露的信息公告涨幅榜中,“敢死队”共有11天18次榜上有名,操作的股票达17只,榜上封涨停资金累计达1.5亿元。
  经历过几次漂亮的战役后,“涨停板敢死队”威名远播,在江湖上更是有“炒股不跟解放南,便是神仙也枉然”的美誉,也弥补了“南雷北赵成绝响,人间不见短线王”之后的遗憾。(“南雷北赵”指得是2001年以前在股市呼风唤雨的两位股评家,广州的雷立军和的,他们被监管部门作为“黑嘴”查处后,某证券市场周刊曾经以“人间不见短线王”这样一句话形容彼时鱼龙寂寞的股市。)
  然而,从2005年入秋起,声名如日中天的“涨停板敢死队”突然间呈现迅速式微态势,并几乎销声匿迹。有报道曾指出,名气渐响后,“涨停板敢死队”的的一举一动开始为外界所注意,特别是其在营业部的仓位、持股等情况很容易被泄露,更是有人专门分析他们的持股以跟风投资。
  不愿被过多关注和打扰,也许是敢死队成员最终决定隐退江湖的真正原因。此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自称宁波敢死队成员或其徒弟的“私募高手”,也有各种有关这些队员们藏身的营业部传闻,但真正的高手却鲜少露面了。
  谁是徐翔,他如神一般的存在
  徐强,即现在的徐翔。曾经的“涨停板敢死队总舵手”,现在的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掌门人。
  在公众的印象里,徐翔作风低调、神秘。他从不在公开场合发声,极少接受媒体采访,更不允许拍照。经金融界网站查证,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徐翔照片,也只不过是一位与他重名的某公司总裁而已。对于这种低调,徐翔曾经这样解释:“这只是我个人的性格而已,我不是很擅长在公众场合发言,所以尽量避免出席这样的场合。但是在熟识的朋友之间,我还是很开朗的。”
  关于徐翔的年龄,有两种说法。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其出生于1976年,但是在2号吴姓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却提到徐翔是1978年出生。2013年,徐翔第二次接受了媒体采访时,报道出来后,里边曾提到徐翔“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年龄,只表示1993年在宁波炒股时已经有了身份证。”
  以此推算,徐翔现在也才不到40岁;有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在“涨停敢死队”成员中,徐翔是最年轻的一位。
  2005年,在“涨停板敢死队”如日中天时,徐翔还只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有记者曾在一次饭桌上见过他,当时的他“看上去还有几分稚气。皮肤白皙,脑门光亮,大家说是智慧的象征。徐嗓音宏亮,性格活泼,但在大事上很有主见,出手果敢,不易受别人影响。”
  结合最近两年关于徐翔的报道,大概可以勾勒出这样一种形象:肤色略白,戴着眼镜,身高约1.7米左右,略胖,头发还有些蓬松地半竖起来。
  公开的资料显示,徐翔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入市炒股,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徐翔表示,“当时只是一个高中生,家境非常普通,入市时只有几万元启动资金。”几万元在当时来说并不是小数目,但徐翔说,“那个时候,宁波(,)(50.45
+0%,咨询)家里几万元很正常,而且家里就我一个小孩。”
  不过,对于“启动资金”,还有来自吴姓人士的另一种说法,“最初入市的3万元资金是他的舅舅借给他的,但没过多久,3万元资金就差不多亏光。之后,他的舅舅又借给他10万元。”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准确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还有知情人称,徐翔最开始的战场并不是宁波,而是股市发源地之一的上海。来自《证券时报》的一则报道描绘了徐翔在这一时期的画面,还颇有些传奇色彩:“少年徐翔因为对股票非常有天分,很快就被所谓的‘黑帮人士’结识,希望徐翔帮他们操作,甚至在操作时,因为出现了一点分歧而被责难,这段历史可以参考同期香港影视片。”
  后来,徐翔便转战宁波,落脚解放南路。18岁那年,他征得家人同意,放弃高考,专心投资。
  除了年纪轻轻便“下海”外,还有一个被多人证实的事实是,年轻的徐翔在“炒股”这件事上异常勤勉。徐翔曾经的助理叶展后来表示,“徐翔是我见过的最为勤奋和专注的投资人,没有之一。”
  据吴姓人士讲,为了摸透强势股的脾气,徐翔他们在3个月的时间内曾画了3000张图纸进行分析。而叶展的表述显然更加生动:“他(徐翔)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一早,泽熙开始晨会,每位研究员汇报市场信息和公司情况,开盘后进入交易室,交易时间绝不离开盘面,中午一般与卖方研究员共进午餐,下午继续交易,收盘后又是一到两场路演,晚上复盘和研究股票。他每天研究股市超过12小时,几乎没有娱乐和其他爱好,据我所知,这种习惯已经持续了20多年。”叶展表示,相比很多投资者,除了股票以外,还要关心足球、明星、、高尔夫,徐翔可以算是股市里的苦行僧。
  一位记者也曾经这样描述徐翔的勤奋:“看盘是徐翔的主要日常工作。即使是监管部门调研阳光私募的座谈会,他也因为和交易时间冲突而借故没有出席。”
  也许,正是靠着对股市的敏感以及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勉,让徐翔得以迅速崛起。2005年,在宁波积累了一定财富的徐翔回到上海,经历了A股的一波牛市后,财富再次被放大。2009年,徐翔成立了泽熙投资,并多次以出色的表现让投资者惊叹。知情人士表示:“跟其他公司到处找销售渠道、找投资人卖产品不一样,泽熙投资都是别人打电话问他们买产品,但泽熙不卖产品,徐翔没精力管别人的钱。”
  最新的数据显示,徐翔掌舵的泽熙旗下“信托-泽熙3期”和“华润-泽熙1期”,分别以369.33%和345.73%的超高收益率囊括前8个月私募冠亚军,又一次惊艳市场。
  老吴,二号人物没有读过什么书
  老吴:这是当年银河解放南路营业部中的二号人物,据称炒股能力与徐翔难分伯仲。他们两人之间还有个最大的相同点:都没怎么读过书,股龄都很长。2010年,他曾接受过媒体采访,并被称作“老吴”。
  “涨停敢死队”出现时,老吴大约35岁,据见过他的人说,老吴“个子不高,很瘦,典型南方人长相,沉默寡言,惟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眼神,目光犀利,与其对视,如遭锥刺。他对操作、业绩、资金量等一概讳莫如深,让人感觉难以接近。”
  后来的媒体报道指出,老吴曾是一家投资机构的职业操盘手,熟悉机构各种操作手法。2000年底,老吴辞职来到宁波,在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一个人要了三个房间。之所以看中这家营业部,是因为老吴觉得这家营业部实力不俗,是个藏龙卧虎之地。“那时候,宁波一共34家营业部,这家营业部占了1/4的交易额。”老吴这样解释。
  彼时,徐翔已经在解放南路。老吴说,那时候,徐翔还不知道类似在涨停板挂单、撤单又不露痕迹的奥妙,是他教会了徐翔这一绝招。方法是:在两台电脑上同时按下同一数量的挂单和撤单,这样,自己账户排在前面的买单顺利撤单,免于成交;而后面的挂单因为排在别人挂单后面,同样无成交之虞。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节省自己用于拉涨停的资金,而让别人的资金充当“炮灰”,但挂单数量不但一直很大,而且看不出大单撤单的痕迹,显得筹码相当紧俏。
  在这篇报道中,老吴还提到,“涨停板敢死队”出名后,由于触及到了庄家的利益,也屡屡受到庄家的联手阻击。有两次追涨停板老吴印象深刻。一次是敢死队在把一只上海本地小盘股拉至涨停后,庄家一次次抛大单砸盘,结果敢死队用了2000万元资金才好不容易封住涨停。那天收盘后,几名敢死队成员一直提心吊胆,不知道该怎么办,生怕第二天出不了货,并且做好了在这只股票上亏500万元的准备。最后,大家经过商量,想出了另外一个妙招:第二天用资金猛拉另一只上海本地小盘股第一铅笔,结果带动其他上海本地股猛涨。最后,敢死队在这两只股票上打了个平手。
  另一次是追大盘股(,)的涨停板,动用的资金也达到2000万元左右。虽然该股涨停板上的封单达到1.2亿元,但他们知道,光是凭自己的资金实力是封不住涨停的,他们最担心这一天庄家会砸盘。于是,他们不停地撤单、挂单,轮流排队。好在最后平安无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采访时,老吴还透露了敢死队的资金情况。“许多媒体说敢死队用的都是自有资金,这绝对是不确切的。”老吴说。虽然证券营业部没有为其融资,但那时,投资者之间这种代客理财并没有严格规定,这也是敢死队的资金实力迅速壮大的一个原因。
  徐海鸥,抛出秘而不宣的炒股秘籍
  徐海鸥:这是银河证券解放南路的3号人物,也是公开资料比较少的一位。
  与其他两位成员一样,1975年出生的徐海鸥,也是年纪轻轻就开始炒股。不过,他的学历相对更高一些,入市也是在大学期间。因为家里不算富有,为了将来结婚不让父母掏钱,他决定自我奋斗。大学时,徐海鸥的炒股资本来自于生活费,但是惨败,不过总算熟悉了证券市场。1997年,徐海鸥毕业于北京。毕业后他并没有就业,而是直接回宁波专职炒股。据了解,徐海鸥是在做散户时与徐强结识,便从散户室搬到4楼贵宾室,为比他小的“小徐”做助手。
  徐海鸥曾如此表述敢死队的“绝招”:“其实我们主要是凭盘中感觉和经验,是很难言传的东西,而且也常有不准的时候。如果方法能说出来那才是蒙人的。我们的方法并不神秘,也没必要秘而不宣。即使别人知道我们的手法,也很难学习。换句话说,没有普遍意义。”
  徐海鸥还对外详解了一套看盘流程:第一道程序:首先打开61的涨跌幅,搜索前两版,大盘向好时,要求个股涨幅大于2%,大盘调整时目标个股要强于大盘。如果目标个股是板块热点群体,则更好。初步发现X股、Y股和Z股。
  第二道程序:调出量比排行榜。搜索量比放大超过1倍以上的个股,越大越好。然后将第一道程序筛选出的。X股、Y股和Z股拿来进行排名对比,确定它们是否也在量比排名之中。如果没有,立即剔除。如果X股、Y股和Z股也同时出现在量比排行榜中,则做第二次确定。
  第三道程序:打开X股、Y股和Z股的日K线图,断定其是否处于盘底末期,或上涨阶段初中期,如果是,立即做第三次确认。如果处于上涨阶段末期,或已经处于三个波段上升后的盘头阶段,立即剔除,如果还在下跌阶段,则更要剔除,毫不犹豫。
  最后确定:如果只有X股满足前面三道程序,则立即打开周线图。如果该股周线也在盘底完成末期,或上涨初期,可立即以较大仓位(大于等于60%)在第一时间坚决买进。如果大盘在阴跌过程中,成交量在50亿以下,则通常只能以小于20%的仓位快进快出。
  年轻的徐海鸥,理想是个人拥有500至1000万的资金量,不知他现在是否已经如愿以偿。
  马信琪的江湖,炒股出手短平快
  马信琪:此人也是“涨停板敢死队”之一。他曾经和徐翔、吴、徐海鸥一起坐镇银河解放南路营业部,2002年被挖去天一证券。
  2005年之前,马信琪的所作所为几乎无法考证,只知他是“涨停板敢死队”核心成员之一,操作手法同样是快准狠。不过,有种说法是,这位马姓大佬初中毕业,早年曾在上海出入市场。1995年爆发“327国债事件”,领衔的“中经开”公司一举击溃的万国证券。马在这场被他称为天灾的国债事件中,损失惨重,从此看淡期市风云,回到宁波后,以数万元起家,开始股市征程,如今获得数亿财富。
  2006年年初,新一轮的牛市刚刚起步,马信琪供职的天一证券却轰然倒下。据当时的案卷资料,天一证券以“保底付息”方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8亿元,成为浙江历史上最大的非法吸储案。
  此后,凭借积累的财富,马信琪从敢死队队员,变身一位超级牛散。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开始,马信琪至少以其本人名义直接进入约41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目前,马信琪仅持有(,)1.75%股权(据2015年中报),系其第五大流通股东。此外,根据(,)8月25日披露的增发报告书显示,马信琪在7-8月份已悄然进入用友网络前十大股东之列,持股0.82%,系用友网络第八大股东。
  回溯马信琪的操作记录,短平快系其主要特色,几乎任何一只股票,马信琪持股周期均不超过一个季度;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被套牢,马信琪这时才会适当延长持股周期,直至解套出货。
  公开报道显示,马信琪2005年以来的持股情况,除深振业A、(,)、中南建投、(,)、(,)外,其余几乎所有公司持股周期均为一年。即便是前述深振业A、中金岭南等5家公司,持股周期也普遍在半年之内。如中南建投2014年一季报显示,马信琪是第三大流通股东,2014年第二季度,马信琪依然位列中南建投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持股降至1.03%;而在中南建投2014年三季报中,马信琪从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消失。
  上一次马信琪进入公众视野,是因其在2013年6月持股深振业A比例超过5%,触发举牌红线。颇有意思的是,在马信琪2013年6月份举牌深振业A之后,业界曾给予诸多解读。因为彼时深圳国资委正与姚振华、姚建辉控制的“宝能系”就深振业A控股权酣战正凶,市场曾猜测马信琪或会与姚氏兄弟形成心有灵犀式的同步增持,若如此,深圳国资委死守深振业A控股权的难度便会增大。
  不过,这种担忧显然多虑了。因为在举牌深振业A之后,马信琪并未进一步增持,而是从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减持深振业A。今年一季报中,马信琪尚持有深振业A0.6%股权,而在中报中,他从深振业A前十大流通股中消失,意味着今年第二季度减持殆尽。
  事实上,在举牌深振业A后,马信琪并未举牌第二家公司,依然扮演着牛散角色。日,马信琪一如既往地操作暴风科技,但最终因为“多次大笔申报买入后快速撤单,以不成交或少量成交的方式拉抬暴风科技股价,随后快速反向卖出之前持有的部分股票获利”而被监管层处罚。
  舒逸民,“棋坛股神”是这样炼成的
  舒逸民,此人是银河证券和义路的敢死队核心人物。后来,银河证券和义路营业部后搬到宁波江北的大庆南路,舒逸民一直呆在该营业部。除了炒股之外,他还曾是一位象棋队的队员,被誉为“棋坛股神”。这样的双重身份也让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据知情人士介绍,舒逸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20岁左右时就已经是浙江省国际象棋队的队员,也常常代表宁波和浙江出战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比赛。1987年,在唯一一次把国际象棋列入比赛项目的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舒逸民等4人组成的浙江男队获得男子团体亚军。2006年10月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国际象棋比赛中,舒逸民又获得男子成年组金牌。2008年宁波市第二届中国象棋甲级联赛开赛舒逸民的名字再一次出现组委会办公室的名单中。
  宁波市象棋协会的工作人员曾表示,宁波象棋圈子里都知道舒逸民是个“股神”。他能将股道和弈道融合在一起,令业内人士十分钦佩。
  与股市上凌厉的风格相比,这位“棋坛股神”在现实中外表儒雅,性情温和,生活也十分节俭。知情人士透露,舒逸民曾因小疾住院,营业部经理闻讯前往探视,发现他只住在普通的三人病房,探视者打趣他,为什么不去住高级病房,舒只轻轻地说一句:这不是挺好的嘛。
  该知情人士透露,收盘后,舒逸民都会看当天的财经类报纸,仔仔细细,全部阅读完毕后,才悄然回家,生活很有规律。
  历史持股数据显示,舒逸民早期热衷炒地产股,但后期尤其偏爱ST股,其最疯狂的时候是在2010年,其持有的6只股票全为带*ST的重组股。但他在2011年变得越来越低调。根据(,)的统计,舒逸民是换手最勤的“牛散”之一,仅持股“上榜”的换股累计就达42只,资产最时超过9亿元。
  来源:金融界、中证报、时代周报、凤凰财经等
(责任编辑:HN007)
09/14 00:09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老哥的交割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