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 知乎张英知乎

为什么感觉中老年人都比较不愿意改变? - 知乎766被浏览38287分享邀请回答661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除却最常见的那几个,秦朝灭亡的原因还有什么? - 知乎3284被浏览642908分享邀请回答3.4K3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8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揭示了一个秘密:&br&长城并不是只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它还有一个被遗忘的重要功能。&br&&br&其实长城不高,只是山高。但问题是,山越高,越陡峭,越没有必要在上面修长城。请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br&如图,战马已经无法翻越这种山岭了,有烽火台来预警就足够了,何必修建连绵不绝的城墙呢?&br&&img src=&/ae76ed776da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e76ed776daa_r.jpg&&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9%2595%25BF%25E5%259F%258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长城&i class=&icon-external&&&/i&&/a&&br&当人们气喘吁吁爬上陡峭山岭之上的野长城时,一边在感慨先人的伟大,一边也会产生强烈的疑惑感。&br&几百米的高山那么险峻,足以拦截军队和战马,山顶再加高几米城墙有必要吗?&br&&br&而且不光高山峻岭上有长城,在荒漠、草原里还有这种单薄的长城,这真的能阻挡大军的强攻吗?&br&这种长城能提高运兵速度、保证机动性优势吗?&br&&img src=&/b6efbd8ee59ec53efc193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6efbd8ee59ec53efc1933_r.jpg&&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E5%25B3%25AA%25E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嘉峪关&i class=&icon-external&&&/i&&/a&&br&茫茫戈壁或草原上,找个人少的地方把长城捣毁一个缺口,不也能让军队穿过吗?&br&事实上,游牧民族“毁边墙而入”的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br&&br&所以只从军事防御一方面分析,并不足以解释这些长城现象。&br&&br&这就必须跳出单一因素的思维限制,引入长城的另一个被遗忘的关键功能——经济封锁——才能完全解释。&br&&ul&&li&长城可以重构经济生态,通过把所有的贸易网络收缩到几个关键点上来垄断贸易通道,这样就可以对塞外进行经济打击。&br&&/li&&li&那堵墙也许经不住大军强攻,但在平时挡住自己的老百姓还是绰绰有余的,只要能有效控制自己人,特别是商人的自由进出,贸易垄断就实现了。&br&&/li&&li&长城上的关隘变成了网络上的关键点,是控制商业流动的闸门,关闭了关隘就完全封锁了贸易。&/li&&/ul&&br&&img src=&/8c19f7aeb_b.png& data-rawwidth=&761& data-rawheight=&6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1& data-original=&/8c19f7aeb_r.png&&&br&例如明朝曾对后金关闭互市进行经济封锁,在努尔哈赤晚期,辽东的米价曾经飙升至八两银子一斗,棉布九两一匹,蟒锻开出200两一匹还是有价无市。【1】&br&&br&“&b&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b&”,如果不用武力就可以让对方屈服,用最少的伤亡和最低的成本达到战略目的,这才是最优的方法,而经济战就能实现这样的效果。&br&&br&经济战可以给外敌带来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让敌人无力发动战争,是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打击手段。就像欧美经常对朝鲜、伊朗进行贸易制裁,让敌人无法增强国力,威慑他们不敢轻举妄动。&br&&br&只要想通了这一点,之前提到的三个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几米高的、在山顶上、草原和沙漠里的长城是很有效的贸易阻拦工事。&br&&br&当然这里&b&绝不是在否定和贬低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b&,本文是要补充经济因素,来分析单靠军事防御不能解释的长城现象。军事和经济的关系更像是“波粒二象性”,是一种互补的关系。&br&&br&&br&&b&为什么草原民族需要商人?&/b&&br&草原上有很多物产,例如马匹、牛羊、皮草、药材、青白盐,在游牧民族眼里这些东西到处都是,没啥稀罕的,但在中原,这些都是需求旺盛的紧俏商品,两地的价格差非常可观。&br&&br&中原的很多商品在草原也很紧俏,例如布、酒、茶、糖、丝绸、瓷器、工艺品、化妆品等需要精细加工的商品,这些是游牧民族非常紧缺的,他们愿意用自己不稀罕的物品来交换他们认为紧俏的中原商品。&br&&br&其实在很多商人眼里,生意是没有国界的,哪里有价格差,商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br&&br&这种价格差催生了贸易移民,大量的商人穿梭于内地和草原,寻找各种贸易机会,而频繁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贸易网络,在网络的沿线也诞生了星罗棋布的定居点、村镇,这是自然状态下经济生态的演化之路。&br&&br&草原上的可汗是商人最大宗的货源供应商,可汗用草原物产换来大量的中原商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曾记载:&br&&blockquote&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blockquote&可汗从贸易中获得的商品一方面是自用,但更重要的是分给草原各地的大小头领,因为可汗手里的货源也是从各个头领中聚集上来的。可汗和头领们存在一种合伙人的关系,投资必然需要获得利润和分成,头领们有了这些收入,就能维系自己领地里部众们的服从和支持。而可汗也用同样的方式统治各地头领。&br&&br&根据《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等史料,后金皇太极登基大典前后,用于封赏八旗和蒙古王公以及制作官服等就消耗了超过三千匹绸缎。其中仅赏赐科尔沁、扎鲁特等16部49位蒙古王公的绸缎就有305匹。对中原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不产绸缎的边远辽东来说却是稀世珍品,是硬通货,是一笔巨大的开销。【2】&br&&br&说白了,和平时期,草原帝国就是一个大公司,主要任务就是生产、挣钱和分钱,来维持整个组织的运转,而商人就是他们最重视的贸易伙伴。这其中最成功的商人就是晋商集团,他们不但在明朝内部做着九边的生意,还在和蒙古、后金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例如皇太极登基所消耗的绸缎就主要来自晋商。&br&&br&&br&&b&长城是如何重构经济生态的?&/b&&br&战争时期,中原王朝必然想削弱和瓦解草原部落的力量,一方面要靠军事打击,另一方面要靠经济打击。说到经济打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经济封锁,禁止中原的商品流入草原,可以削弱可汗与头领们的力量。&br&&br&但问题来了,如果政府下令禁止贸易,会立刻使市场出现商品稀缺的现象,这就推高了商品的价格。政府以为自己的禁令可以阻拦贸易,但禁令也扩大了贸易的价格差。&br&&br&当商人发现走私可以获得足够可观的利润时,他们必然铤而走险去寻找新的贸易通道,用绕过封锁的方式进行走私。不要低估商人的智慧和翻越能力,山岭虽然能挡住战马,却未必能挡住商人的脚步。&br&&br&商人的牛马驼队可以翻越数千米的雪山冰原,穿梭于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路,所以数百米的高山根本难不倒商人。即使牛马翻不过去,还可以雇佣挑夫手提肩扛,只要能翻过边界,自然会有人接应,可以说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br&&img src=&/8ea8def357c7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8ea8def357c7_r.jpg&&1908 Ernest H. Wilson拍摄的茶马古道上的运茶商人,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8C%25B6%25E9%25A9%25AC%25E5%258F%25A4%25E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茶马古道&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无论是高山、草原还是戈壁,都挡不住“奸商绕越”的脚步。如果被政府发现封堵了新通道,商人们还会从崇山峻岭中再探索出更隐秘的通道。新的贸易网络会逐渐形成,经济生态会自动修复。而且政府越强化封锁,商品价格差就越高,商人探路的动力就越强劲,因为收获的利润更丰厚。&br&&br&明代长城一开始为了军事防御修建了大量关隘、堡寨和烽燧,是一个一个的点,边墙是断断续续而不连贯的,这就给商人留下了很多漏洞可以钻。&br&&br&没有连贯的长城来围堵商人,政府是很难做到经济封锁的。如果想进行经济封锁,就必须把这些边墙、烽燧连接起来,将分离的点逐渐连成线,连贯而无漏洞可钻,这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绵延万里的长城。&br&&br&长城的完善和连贯,是终结商人探路的大杀器。因为连贯的长城,加上烽燧系统的预警和巡逻,可以有效阻止“奸商绕越”行为。商人有家有业,并不是亡命之徒也不是军事武装,偷偷探路还可以,要是翻越长城或毁坏长城会丢掉身家性命,这种风险谁也承受不起。&br&&br&有了长城,商人要进入草原就必须经过关隘,到了后来大家都来到关口来进行贸易,关隘就成为开放互市的口岸。明朝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张家口一带&br&&blockquote&南京的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的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blockquote&&br&&img src=&/c790f69ffbaa1d_b.png& data-rawwidth=&761&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1& data-original=&/c790f69ffbaa1d_r.png&&&br&长城让商人难以走私货物和逃避税收,所以在政府财政上,垄断贸易的门户还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关税收入,这些关税收入也是当地连接边墙和日常运维的资金来源。&br&&br&还是明朝万历时期,梅国祯就称北方边塞地区互市商品如“段布、狐皮,一切杂货,来自苏杭湖广,由临清以致天津芦沟通湾,其税不知凡几,及至市口又重税之”,富商大贾因其利薄不肯来此交易。【3】&br&&br&作为后人,我们只看到了连接后的结果,无法看到长城的修建和连接过程,所以才会产生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这就像我们拥有发达的大脑,但并不知道大脑智力是如何而来的,必须靠各种证据来一点一点还原这个进化的过程。&br&&br&所以长城的产生是军事和经济双因素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都很重要。但只靠一个因素不能解释全部现象,就像这里所强调的经济因素,只能解释边墙的连贯和“这么矮”,但不不能解释其他防御系统的设计。&br&&br&在这里要感谢 &a data-hash=&8af89eb508a00f3d8e52c& href=&///people/8af89eb508a00f3d8e52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eke sayid& data-tip=&p$b$8af89eb508a00f3d8e52c& data-hovercard=&p$b$8af89eb508a00f3d8e52c&&@yeke sayid&/a& ,是他提供的资料完善了这个过程,更多细节请阅读&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 - yeke sayid 的回答&/a&&br&&br&另外,长城还有一个附带效应也是意想不到的,由于没有商人的活动,长城内外的生态系统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br&&br&&br&&b&长城如何重建自然生态?&/b&&br&上面提到,商人建立了贸易网络,在这些网络节点上会出现聚集点、村镇。&br&&br&在定居点的人可以为往来的商人们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同时也可以获得食盐、茶叶、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就像有水流经的地方植被会非常茂盛,有人流经的地方也会形成聚集点,人们可以在这里安生立命。&br&&br&但是一旦长城切断了商人的贸易网络,有很多远离关隘的村镇就会逐渐萎缩,而人类活动的消失也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商人历经千辛万苦在群山峻岭间所开辟的商路,也会随着长城的建立而逐渐被植被淹没。&br&&br&大家如果平时爬山,就会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山路在冬天虽然可以走,但到了夏天就会被各种植物覆盖,变的很难通行。如果这条路常年没有人走,茂盛的植被就会逐渐覆盖整个道路,直到完全无法通行。&br&&img src=&/2eee6c29c2c50b5b25fba22ddae94dd1_b.jpg& data-rawwidth=&3552&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52& data-original=&/2eee6c29c2c50b5b25fba22ddae94dd1_r.jpg&&山顶的灌木丛。图片出处&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E5%25BF%%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kipedia.org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长城的存在让长城沿线出现了缺少人烟的无人区,没有人就没有易于通行的道路,这是长城对自然生态的恢复效应,当然这是附带效应,并不是有目的性的行为。&br&&br&明朝嘉靖时期,胡松在《答翟中丞边事对》中提到&br&&blockquote&是故或以山河。或以溪壑。或以兵革。或以箐树。查得雁门东西十八隘口。崇冈复岭。回盘曲折。加以&b&林木丛密。虎豹穴藏。人鲜经行。骑不能入。&/b&……以致深林茂树。日斩月伐。&/blockquote&&br&从某种程度上,这种荒蛮的生态也可以起到阻碍敌军的作用,因为在这种地方,远来的敌人既得不到补给,也不便于行军通行。敌人在茂盛的植物面前,即便战斗力再强也是束手无策。&br&&br&当然这可能只适用于山区生态,如果是沙漠、草原,并没有可以阻拦敌人的植被,只有缺少人烟还能给敌人后勤造成一些压力。&br&&br&&br&&b&经济封锁对敌人真的有效吗?&/b&&br&短期看可以说很有效,中原王朝经常使用这种手段来制衡北方草原的各方势力。&br&&br&但问题是,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也毁掉了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信任。&br&&br&例如在隆庆合议之后,明朝开始扶持蒙古右翼俺答汗的势力,对他们开放互市贸易,这让明朝的西北边境在几十年里保持了相对稳定。&br&但因为明朝所奉行“以夷制夷”策略,对蒙古左翼察哈尔部继续进行打压,拒绝进行互市,这使得辽东一直处于战乱状态,直到万历时期放松了经济封锁才得以改善。&br&女真崛起后,明朝又对后金进行经济封锁,开始拉拢和收买蒙古左翼的林丹汗,共同对抗辽东的后金。但在关键时刻,又落井下石出卖察哈尔,与皇太极达成城下之盟,最终导致蒙古各部全面倒向后金,使满蒙联盟得以建立。【4】&br&&br&不只是长城,明朝禁海也是这种经济封锁的思路,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而一旦放松海禁,倭寇很快大幅度减少,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军事打击真的是维护和平最有效的方式吗?《中国国家地理》有一期专门对倭寇的真相进行了揭密,建议去看一下。【5】&br&&br&“南倭北虏”的紧张局面证明,经济封锁不能说无效,而是太有效了,以至于成了战争爆发的诱因。&br&&br&后来清朝也用经济封锁的思路来限制与西方列强的贸易,试图让他们臣服。&br&&br&1727 年,中俄双方签订《恰克图条约》,在外蒙的恰克图设立互市。因为俄国与准格尔的问题,在 年闭关绝市次数就达十回。【6】&br&&br&1839年,道光皇帝给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下旨说,“日后再有反复,即当示以兵威,断绝茶叶大黄,永远不准贸易。俾冥顽之徒,知所儆惧”。【7】&br&&br&故事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到了。从长城而沿袭下来的经济封锁思路,确实能有效的控制和打击敌人,但如果用不好,也会成为诱发战争的导火索,走向其反面。&br&&br&真正的明白人是几十年后的李鸿章,1872年他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8】&br&&blockquote&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人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来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b&虚妄之论&/b&;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者也。……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b&百数十年后&/b&不能攘夷而自立耶?&/blockquote&整篇文章格局宏大而又不失务实,有超越时代的思想见地,是最应该被收录到教科书中的必学范文。&br&&br&他预测的,“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实在太准了!而奏折的后半部,他提出了很多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具体规划,事实证明多数是正确的。尽管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努力,例如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但是他在经济上的努力,例如轮船招商局却一直发展壮大,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招商局集团、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就是由140多年前的轮船招商局发展延续而来。【9】&br&&br&&br&&b&现代社会还需要长城吗?&/b&&br&据说,柏林墙的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img src=&/2e8d82ccfe200c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Berlin_Wal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erlin Wall&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肯尼迪曾这样评价柏林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br&&br&从军事防御的角度,长城的确是防范外敌的,但从经济封锁的角度,为了有效封锁就必须将长城连贯一气,才能限制自己人与外敌的交流,这样来看,柏林墙并不是第一堵防范自己人民的墙。&br&&br&另外,国境线也是一种现代长城,各国政府不仅通过国境线控制了国内外的交流,而且通过边境口岸的海关获得了巨额的进出口关税。&br&&br&正是因为防御、封锁、税收等用途,在现代社会,长城并没有消失,仍在左右我们的生活,只是换了个名字和形式存在。&br&&br&&br&&b&结论&/b&&br&&ul&&li&长城这么矮但阻挡商人绰绰有余。&/li&&li&长城连成线商人就无法越境走私。&br&&/li&&li&长城制造的无人区可以阻碍敌人。&br&&/li&&li&经济封锁是敌我双方互伤的双刃剑。&/li&&/ul&&br&参考文献&br&【1】【2】秋原《清代旅蒙商述略》&br&【3】李榑《明代商税思想初探》&br&【4】毛毛《明朝灭亡:争取蒙古的失败——对明朝后期蒙古政策得失的考察》&br&【5】萧春雷《&a href=&///?target=http%3A///cng/article/pede5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倭寇,一个王朝的谎言?&i class=&icon-external&&&/i&&/a&》&br&【6】张哲嘉《误解的起源:为什麽林则徐会以禁运大黄威吓英国?》&br&【7】周重林《&a href=&///?target=http%3A///html/77/3/3201/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晚清的茶运与国运&i class=&icon-external&&&/i&&/a&》&br&【8】李鸿章《&a href=&///?target=http%3A//wxbf.net/person/lhz/lhz10c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i class=&icon-external&&&/i&&/a&》&br&【9】雷颐《&a href=&///?target=http%3A///ziliaoku/426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揭示了一个秘密: 长城并不是只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它还有一个被遗忘的重要功能。 其实长城不高,只是山高。但问题是,山越高,越陡峭,越没有必要在上面修长城。请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如图,战马已经无法翻越这种山岭了,有烽火台…
&p&很长时间没谢过邀了,今天先谢一个为敬。&/p&&p&以前我曾经也写过一篇关于函谷关和潼关的帖子,所以我恰好对此知道一点点,现在题主又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正好说说。&/p&&p&我以前曾经说过,任何不看地图而谈论军事地理的做法都是耍流氓,所以,先上地图。&/p&&br&&img src=&/v2-f1ddcef9a24cb6_b.jpg& data-rawwidth=&979&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9& data-original=&/v2-f1ddcef9a24cb6_r.jpg&&&br&&p&看这个地图,图中,黄河南下而东折,逶迤而流去,渭河自西而来,恰好在黄河拐弯的那个拐点处汇入黄河,将这一区域分割为三块。而南北两岸,则是秦岭和中条山,两山夹河而立,将黄河约束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内。而在这个区域内,又布满了各种大小丘陵和高塬。&/p&&p&所谓“塬”,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地貌,是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台状高地,这种地形顶部非常平坦,而且面积非常大,但四周往往因为河流冲刷而形成峭壁陡立的模样。而在这一区域,这种“塬”往往是决定地形交通的最主要的因素。&/p&&p&我们看图的右侧,有函谷关,这简直太有名了。函谷关有两个,这里的就是战国时期的那个最最有名的函谷关,号称“丸泥可塞”的天下险要,秦国凭此抗衡六国数百年,最终得以统一天下。&/p&&br&&img src=&/7762edfbc20b17794aa7da_b.jpg& data-rawwidth=&809&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9& data-original=&/7762edfbc20b17794aa7da_r.jpg&&&p&(函谷关模型,图来源于网络)&/p&&p&函谷关之险,险就险在它是一个塬——稠桑原上的一条裂缝。这个稠桑原北侧紧靠黄河,峭壁绝立,南侧连接秦岭,塬上松柏密布,桑林丛生,根本无法通行。只有在塬中央,有一条裂缝,宽度不过数米,可以穿塬而去。这条裂缝就叫做函谷道,于是秦国就在裂缝入口处建立一座关城,用来扼守函谷道,这就是函谷关。——这种险绝天下的形势,使得六国军队数百年无法扣关而入。&/p&&p&但后来,函谷之险消失了。为什么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黄河下切,河道加深,黄河水位随之降低,使得原来的河道裸露出来,行人可以直接从河滩上经过了。二是稠桑原上的森林消失,人们也可以直接从塬顶经过了。这样一来,函谷关就失去了作用。&/p&&p&既然函谷关失去了作用,那就必须另找一个地方来代替函谷关的作用,所以,潼关就出现了。&/p&&p&潼关最早建立的时间,史无明载,但至少汉朝末年就出现了。曹操大战马超,就有“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p&&p&那潼关又有哪些条件,可以取代函谷关呢?&/p&&p&再上地图:&/p&&img src=&/v2-4cd23a2ed4ebe3beccbb1e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4cd23a2ed4ebe3beccbb1ea_r.jpg&&&br&&p&我们看到,和函谷关一样,潼关也和一个塬有关。——不过函谷关是建在塬的裂缝入口处,而潼关则建立在塬顶之上。&/p&&p&我们看潼关的形势,这个塬叫做南塬,北侧紧靠黄河,河水直接紧贴着塬体而流。在东侧,是一条叫“远望沟”的深沟,沟里有流水。西侧也有一条深沟,名为“禁沟”,沟中也有流水,称禁沟水(现在称禁沟河)。东西两侧深沟在流水冲刷之下,峭壁陡立,险峻异常。塬南侧则连接秦岭。&/p&&p&在禁沟西侧,还有一条河流,叫做潼水,禁沟水最后汇入潼水,流入黄河。——这也是潼关得名的原因。&/p&&p&如此一来,这座高六七百米的南塬,北有黄河,南有秦岭,西有禁沟、潼水,东有远望沟,将黄河至秦岭之间的交通完全阻断,形成了天堑。——所以,要想从这里通过,必须从登上塬顶才可以。&/p&&p&但要登上塬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p&&p&要登上塬顶,只有一条路可通,就是在黄河边上有一条路,叫做“黄巷坂”,看其名字里有一个“巷”字,就可以想象其形势了。在这里,紧靠着黄河南侧河岸,是突兀崛起的一条高崖,在旁边就是南塬塬壁,在塬壁和高崖之间,是一条道路,这就是通向塬顶的唯一道路。这条路宽仅数米,长约15里,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直到现在,这条道路经千年侵蚀,依然有5里之长,当地人称之为“五里暗道”。——“暗道”二字,可以想见其遮天险峻之状。郦道元《水经注》对此有描写:“&b&“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傍绝涧(即远望沟),陟此坂以升潼关,……邃岸天高,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b&&/p&&p&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孙子兵法》,摄制组曾达到潼关拍摄,片中就有这条“五里暗道”的画面:&/p&&br&&img src=&/v2-6bd19be4ec0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v2-6bd19be4ec0_r.jpg&&&br&&img src=&/v2-ef7fbfe8c533b5f78a1b2e45dd057cb9_b.jpg& data-rawwidth=&684&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4& data-original=&/v2-ef7fbfe8c533b5f78a1b2e45dd057cb9_r.jpg&&&p&杜甫《潼关吏》云:“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说的就是这条黄巷坂,如果不到实地,只怕会以为杜甫这里是用的夸张的手法。其实不然,这完全是写实。黄巷坂之险,确实是“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p&&p&所以,黄巷坂就是潼关天险的第一险,在这里建有潼关的第一道防线——金陡关。敌军来犯时,必须先在这宽仅数米的巷道之内,对金陡雄关展开攻击。&/p&&p&纵使敌军攻克了金陡关,走出了“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的黄巷坂,登上塬顶,却又会迎头撞上潼关关城,——而这才是主菜。&/p&&p&如果是行人,则会在走出黄巷坂后,经过潼关关城,再从塬西侧进入禁沟,然后沿着禁沟向北行进,直到潼水和渭水交汇处方能出沟,然后沿渭河西行。——这就是通过潼关的道路。&/p&&p&——当然,以上说的,是唐代以前的潼关道路。&/p&&p&从上面第三幅图可知,有两个潼关城,一个是汉潼关,一个是唐潼关。汉潼关的交通和守备情况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唐潼关又是怎么回事呢?&/p&&p&我们前面说函谷关的时候,说由于黄河的下切,使得水位下降,原有的河道露出成为河滩,从而使得函谷关的险要消失。其实潼关也面临同样的问题。&/p&&p&潼关之所以险要,就是因为以前黄河紧靠塬北壁流淌,使得此处根本无法通行。然而随着黄河下切,水位下降,原有河道露出成为滩涂,那么,行人就再不必登上塬顶从关城通过了,而是直接从河滩经过。这么一来,塬顶的潼关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p&&p&所以,在唐朝时,就把潼关挪了位置,从塬顶挪到了黄河边上,不再封锁塬顶,而是封锁黄河边新露出的滩涂。这就是唐潼关城。&/p&&p&唐代经行潼关,则是从黄巷坂出来之后,不登塬顶,而是走向河畔,从河畔经过潼关后,直接沿渭河西行,到达关中。&/p&&img src=&/v2-eee4fe6d49cec2a12dee8_b.jp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v2-eee4fe6d49cec2a12dee8_r.jpg&&&p&(汉唐潼关路线示意图)&/p&&p&从图上可以见,汉代由于黄河紧贴塬壁,所以只能从塬顶通行,再经过禁沟北行至渭河边,才可以西进关中。而唐代由于黄河河床下切,道路直接从黄河边上过去了。&/p&&p&上面说的,是潼关的主道路。&/p&&p&但我们也看到,若论形胜,潼关是不如函谷关的。在函谷关在时,倘若一塞函谷,则东西交通顿时阻断,任你有千军万马,也不能越函谷一步。&/p&&p&然而潼关并不然,潼关并不能完全阻隔东西交通。这主要是因为潼关两侧——尤其是西侧——是靠两道深沟作为屏障的。深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交通,但却是南北交通的天然通道。所以,对于潼关而言,倘若敌人不走黄巷坂杠正面,而是走入秦岭,然后从秦岭进入西侧的禁沟,再沿禁沟北上,就正好绕过了潼关,从而使得潼关失去作用。&/p&&p&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自有潼关以来,禁沟的防卫从来都是重中之重。自唐代移动潼关关城,主道路改走黄河河畔后,朝廷就干脆下命令,不许人再从禁沟中行走了。——这也是禁沟之所以称为“禁沟”的原因。&/p&&p&禁沟内的防守体系,主要是“十二连城”,也就是在禁沟之中,每隔数里,则建一座关城,屯兵以守之。整个禁沟之内,共有十二道关城,纵贯禁沟南北,称作“十二连城”。这十二连城的守卫,和潼关东侧的金陡关(黄巷坂)以及潼关关城都是一样重要的。&/p&&p&尤其是唐代移动关城后,原来塬顶的这条路失去守卫,其防守也就只能放在禁沟之中了。&/p&&p&历史上,潼关之下发生的战争很多,但真正攻克潼关的却很少。&/p&&p&潼关有记载的第一战,就是曹操在这里大破马超,当时马超屯军潼关,曹操引兵来攻,皆大败。最后曹操之取胜,是派偏师自黄河上游的蒲津渡过黄河,袭击潼关之后,马超方始大败。&/p&&p&后来黄巢攻克潼关,则是一方面和唐军在潼关正面相持,同时派遣偏师进入禁沟。由于当时唐朝承平日久,而禁沟又被禁止通行,从无人迹,因此唐军居然忘记了对禁沟的守卫,以至于黄巢军从禁沟袭击潼关后方,因而大败。&/p&&p&自此而外,安禄山、李自成之入关中,都是因为哥舒翰、孙传庭在朝廷乱命之下,离开潼关率军野战,以至败亡。倘若哥舒、孙二人能不受乱命,紧守关城,则安禄山、李自成不大可能西入关中。&/p&&p&总之,潼关之险,一在黄巷坂(金陡关),二在南塬,三在黄河,四在禁沟。&/p&
很长时间没谢过邀了,今天先谢一个为敬。以前我曾经也写过一篇关于函谷关和潼关的帖子,所以我恰好对此知道一点点,现在题主又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正好说说。我以前曾经说过,任何不看地图而谈论军事地理的做法都是耍流氓,所以,先上地图。 看这个…
对游牧民族是致命的。&br&&br&长城被破的真正原因,百分百都是政治和体制之类的问题,纯粹军事角度上,它对游牧民族就是致命的防御工事。&br&&br&去过长城,尤其是自己走过一段野长城后,随便哪段,对这个就会理解得更直接。&br&&br&游牧民族的落后之处就在于科技,尤其是手工艺人的缺乏,导致他们面对城墙类的防御工事攻击一直都效率很低。蒙古破襄阳花了八年,最后还从西域调来炮助战。明朝的后金始终不能过山海关,在长城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即使破了一处长城入关,也会因后防保不住而撤出关去。&br&&br&长城除了防御还是个高速运输体系,当你打破角山长城,大批人马在角山山坡上艰难跋涉的时候,中原军队从山海关顺长城骑马、跑步,推着跑车飕飕过来了。即便打不过你,向后一缩就进碉堡了,你要打,就要一个个拔据点拔过去,等你拔到山海关要好几个月,还未必拔得下来,还得中原帝国附近的军队没包抄过什么的。&br&&br&总之,面对连造桥技术都没掌握的游牧民族,长城就是天险,非常强悍的防御工事。&br&&br&长城被破,纯粹的军事失败非常少,即使到明末,明政府已经日落西山的时候,新崛起的满洲女真八旗依然破不掉长城,受阻于长城之外。几次入关也都因为被长城守军阻碍,无法在关内建立据点,最后只能退出关外而告终。
对游牧民族是致命的。 长城被破的真正原因,百分百都是政治和体制之类的问题,纯粹军事角度上,它对游牧民族就是致命的防御工事。 去过长城,尤其是自己走过一段野长城后,随便哪段,对这个就会理解得更直接。 游牧民族的落后之处就在于科技,尤其是手工艺…
&p&9月28日,文章有以下更新:&b&1. 删除对于概预算的评论;2. 更正部分图片描述;3. 增加对于国家文物局调查报告的解读;4. 回应陈术石先生在评论中提到的相关问题。&/b&&/p&&p&原文:&/p&&p&前些日子,「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事件引爆网络,网友纷纷指责这种修复方法让人大跌眼镜,如此修复还不如不修复。也有部分群众表示,文物修复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长城修成这样肯定有它的道理,至于有何道理,还是等相关部门调查,现在就开骂小心新闻反转。&/p&&p&这不,昨天(9月25日),一篇名为《“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设计者如是说——答央视新闻1+1及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诸媒体》的博文就被疯转,万众期待的「反转」终于来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媒体就想制造热点,大家被媒体蒙蔽了,记者,曾经是无冕之王,现在就成混吃喝的职业」、「让公知白高潮了一把」…… 此类言论甚嚣尘上,我暂时不对网友的评论发表意见,首先来看看这篇署名为陈术石的文章究竟是否让整个事件「反转」了。&/p&&p&作者陈术石,其在博文里说曾任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系《“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方案》的设计者及负责人。&/p&&p&本人研究生在读,同时也任职于学校下属的某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参与过几项古建筑保护设计项目,也参与了西北某省的长城保护设计和规划编制工作,对古建筑及长城保护略有了解。&/p&&p&废话少说,我先说我的结论:&b&这个项目100%涉及违规&/b&。&/p&&br&&p&博文作者陈术石一上来就大打障眼法,将着重点聚焦于「维修前后的对比图」是否为同一地点,并以此将白岩松大肆批判一番。其实网络传的对比图片是否是同一地点根本不重要,而陈术石却将文章的主要观点放在图片是否错误以及对刘福生(绥中县锥山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的批评辱骂上,回避自己应该回应的问题。&/p&&p&我们可以在国家文物局上面查到针对辽宁绥中这段长城维修项目的两个相关批复:《关于绥中锥子山长城蔓枝草段抢险工程修缮方案的批复》(2011年4月,链接:&a href=&///?target=http%3A//www./art//art_.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文物局&i class=&icon-external&&&/i&&/a&)和《关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工程维修方案的批复》(2012年3月,链接:&a href=&///?target=http%3A//www./art//art_.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文物局&i class=&icon-external&&&/i&&/a&)。维修工程开工于2013年7月,完工于2014年11月。其中《修缮方案批复》给予了该项目「补砌」的许可,《维修方案批复》着重强调了维修中应注意的问题。&/p&&p&现摘录部分批复如下:&/p&&blockquote&&p&(二)对于墙体确需加固或补砌的,应尽可能使用长城遗址周边塌落或散落的石块,并严格按照原形制和工艺进行施工,确保&b&长城遗址的真实性&/b&;&/p&&p&(一)……应……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b&妥善保护遗址的历史布局、建筑形制及其自然、古朴的历史面貌&/b&;&/p&&p&(三)应按照&b&最小干预&/b&的原则,尽可能控制工程实施的范围,降低各类工程措施对文物本体干预的程度。&/p&&/blockquote&另外,根据2006年实行的《长城保护条例》第13条之规定:&b&长城的修缮,应当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长城段落已经损毁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b&。&br&&br&&img src=&/5d97228f6fbbcdbfbee999_b.jpg& data-rawwidth=&1278& data-rawheight=&7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8& data-original=&/5d97228f6fbbcdbfbee999_r.jpg&&&ul&&li&修复前后对比图&/li&&/ul&&br&&p&根据维修后的照片,该段长城存在明显的重砌、补砌痕迹,其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长城表面所覆盖的那层「三七灰土」。对于陈术石,我只想问他一个问题:&b&现有的施工方案是否就是他所提交的设计方案?&/b&&/p&&br&&p&根据照片以及相关报道,我认为在施工上至少存在三点问题:&/p&&p&1. 存在将「补砌」扩大化的嫌疑,实为「重修」;&/p&&p&2. 长城顶部覆土工艺存在缺陷;&/p&&p&3. 使用明令禁止的材料。&/p&&br&&p&&b&1. 存在将「补砌」扩大化的嫌疑,实为「重修」&/b&:&/p&&p&上文已经提到《修缮方案批复》给予了该项目「补砌」的许可,是因为设计单位将「修缮工程」施加于此段长城。长城保护工程可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等五类,其中修缮工程可采用局部补夯、补砌、补筑或其他已被证明安全可靠的新技术对长城进行修缮,但其一般都是采取「加固、维修或局部、小范围修复」的方式进行修缮,像图中这样大面积、大规模的维修、重砌是不允许的(相关条文后述)。&/p&&p&&b&2. 长城顶部覆土工艺存在缺陷:&/b&&/p&&p&由于无法查阅到媒体报道中提到的《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工程修缮方案》全文,只能根据新闻的节选得知,设计单位制定的方案是先将原有的素土拍实,再覆盖一层12cm厚的「三七灰土」并拍实。我想说,这样的设计方案非常业余!&/p&&p&三七灰土是三合土的一种,是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除了三七灰土,根据灰、土配比不同还有二八灰土等,但是三七灰土一般用于地基材料,并且需要夯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强度,像绥中长城设计方案中提到的「拍实」简直是在开玩笑。由于灰土中含有石灰,所以其一般不用于建筑表面(或顶面),因为影响美观,而且其在风化后或者在潮湿环境中会长「白毛」。在砖石长城顶面覆盖三七灰土保护层不是传统的长城建造工艺,也不是文物保护的常用手法,而且从来没有在砖、石长城表面再铺设覆土的。&/p&&p&总结一下,就是:灰土一般不用于覆土,在长城顶部施加覆土保护层并非传统做法,即使覆盖素土,也需要夯实。另外,个人觉得12cm厚度的覆土也过厚。不知道陈术石在哪里看到使用三合土覆土,就应用到了绥中的长城设计方案中,实在是业余,而且,还有媒体报道这一方案可能并未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p&&p&&b&3. 使用明令禁止的材料:&/b&&/p&&p&包括《新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证实,已维修的长城上和长城附近发现了水泥的痕迹,也有许多村民证实曾经往长城施工现场背过水泥。在设计方案中是不可能出现水泥的,因为这是一种不可逆的材料,会破坏长城原有的工艺、形态以及将来再次维修的可能性,即使施工单位未将水泥用作砖石的粘结材料,仅仅用于顶部覆土的添加剂以提高强度也是不允许的。&/p&&p&根据报道,参与此段长城维修的总共有4家单位,都是有资质的单位,但是其很有可能通过转包或者外聘无资质的技术员、施工员进行施工,无法保证施工质量。作为一个总额1000多万的工程,是不可能没有监理方的,但是相关报道中并没有监理方的信息。&/p&&p&另外根据陈术石博文所述,其作为设计单位在施工开始后从未到过现场,我认为这也是不合理的。根据2014年2月颁布的《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项目设计单位应向项目施工单位和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沟通交流与协商监督」。虽未强制规定设计单位必须到现场指导施工,但是由于设计方案所涉及的工艺不明确导致施工困难,设计单位也是有责任的(虽然&b&最大的责任可能要归施工单位&/b&)。&/p&&br&&p&由于现在没有更多的细节,据说国家文物局将会在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只好等待发布会上再了解更多的详情了。&/p&&p&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根据国家文物局2014年2月印发的《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链接:&a href=&///?target=http%3A//www./art//art_.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文物局&i class=&icon-external&&&/i&&/a&),个人认为绥中大锥子山长城修复工作几乎违反了基本原则中的每一条条款。&/p&&img src=&/2faa34ab6c0_b.jpg& data-rawwidth=&1782& data-rawheight=&18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82& data-original=&/2faa34ab6c0_r.jpg&&&ul&&li&《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相关条款&br&&/li&&/ul&&br&&p&虽然《指导意见》印发时间晚于设计方案的审批时间,但是《指导意见》是和《长城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条例法律是一脉相承的,其指导思想从来没有改变过,辽宁文保中心做出这样的设计方案,4家施工单位做出这样的施工结果实在是令人失望。&/p&&p&我看陈术石先生的博文,对于广大媒体颇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工作危险辛苦却未得到认可,很是伤心,但我想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辛苦的,学生跟着老师出野外可能环境更恶劣、工作强度更高,这是这个领域的常态,也是其他更多行业的常见现象。陈术石先生的博文不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先是骂街,后是博取同情,网友还连声称好,这真是一个本末倒置、瓦釜雷鸣的时代,民众并不关心真相,事件中心的人也不希望传递真相,他只是将水搅浑,能得到舆论的支持或者同情就足够了,最后即使自己受到处罚,也是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p&&p&陈术石先生还在文中说了几句客套话,「由于我们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方案不细,深度不够,甚至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可能他在官场中这种话说多了,我看着却非常刺眼。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你辽宁文保中心的确是「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啊,这种话说出来简直是在自扇耳光。&/p&&p&另外,各位网友可能对「文物保护」这个工作有点误解。可能绝大多数人对于「文物保护」的印象仅仅来自于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但是其实「文物」的范畴很广,不仅限于故宫那些精美的字画、钟表,而「文物保护」也只是诸多普通职业的一种,完全没必要神化,从事这个工作也不意味着清贫、孤独。术业有专攻是真的,就像农民工可能知道坍落度怎么测,但绝大多数人根本听都没听过,世界上也只有少数人有CPA……知道某一项至少并不意味着你高人一等,你不知道别人知道的知识也不一定就要神化对方,只是「术业有专攻」而已。掌握某门技术的人并不是就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因为你还有同行,还有明白整个世界运行体系的人,你的知识并不是独立于世界的,而且很多时候不依靠专业知识也是能判断的——长城修得那么丑,跟原来完全不一样了,这里面总该有点问题吧?&/p&&p&再另外,许多本人十分仰慕的文化界、考古界人士也转发了陈术石先生的文章,在此表示一下失望之情。许多时候并不是只能维护「同行」的声誉,请运用你的判断力去辨别,科学和真理才是终极武器。&/p&&br&&p& 05:40&/p&&p&==========更新==========&/p&&p&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对「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调查结果,由于新闻媒体对于《调查报告》的介绍较为简略,网友可以在国家文物局的官微信查看调查报告的全文,链接:&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zOTIzNTM2OA%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0a1d0ff1248%26chksm%3De92c7d60de5bf476b3ca07d10b4ce2feb462c6e1bab82c0f03abd374caa9ecf1%26mpshare%3D1%26scene%3D24%26srcid%3D0928i6fwvhpO1pC23eT2az40%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辽宁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抢险工程现场调查报告&i class=&icon-external&&&/i&&/a&。&/p&&p&根据调查报告,更正涉事单位的关系图如下:&/p&&img src=&/51b00b3c49266da7aebcf0ad790a3bb7_b.jpg& data-rawwidth=&4000& data-rawheight=&19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00& data-original=&/51b00b3c49266da7aebcf0ad790a3bb7_r.jpg&&&ul&&li&涉事单位&br&&/li&&/ul&&br&&p&下面来看调查报告,首先来看大家最关注的「最美野长城被抹平」图片中的「被抹平」效果是怎么回事。根据调查报告,「业主、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四方曾就墙体顶面处理等工程具体实施问题进行过洽商,其中仅看到B标段施工单位的四方洽商记录,但记录内容存在表述不明晰、不准确问题,未查到其他施工单位洽商记录」。&/p&&p&根据调查报告以及上下文的意思,可以做如下概况:&/p&&p&&b&1. 被「抹平」的段落总长780m,其主要工艺是城墙顶部夯筑三合土,并非最早时大家以为的水泥浇实;&/b&&/p&&p&&b&2. 对于相关点段的「抹平」处理措施未出现在最初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的图纸中(或不明确),亦未出现于补充设计方案中,在工程开工后,涉事四方进行接洽,确定了该处理工艺,但「洽商过程不规范、记录不完整,缺少专家论证」,且未报备;&/b&&/p&&p&&b&3. 国家文物局认为「抹平」工艺(即我上文说的「顶部覆土」)从外观上「对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自然、古朴的历史面貌造成了严重影响」;&/b&&/p&&p&&b&4. 几家施工单位在无接洽文件并未报备的情况下,将「抹平」工艺应用于大量点段(780/%),在部分点段使用的三合土中违规添加水泥,存在施工质量比较粗糙的情况;&/b&&/p&&br&&p&
除了外观上最明显的「抹平」工艺问题外,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报告中还说明了下面的问题:&/p&&p&&b&5. 相关管理单位对设计方案把关不严,未全部落实国家文物局批复文件的意见;设计单位未按照国家文物局等的要求,在补充设计中细化防渗排水专项设计,未提供图纸;&/b&&/p&&p&&b&6. 监理单位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b&&/p&&br&&p&
当然,对于整个工程的整体效果,国家文物局认为:&/p&&p&&b&7. 工程基本达到抢险加固的目标,解决了城墙及敌台的安全隐患,工程完工后至今未出现险情。&/b&&/p&&br&&img src=&/3eee02ed4d246d466feed5_b.png& data-rawwidth=&1277& data-rawheight=&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7& data-original=&/3eee02ed4d246d466feed5_r.png&&&img src=&/479f8d8a19bce25e17e63c097b5774bd_b.png& data-rawwidth=&1294& data-rawheight=&9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4& data-original=&/479f8d8a19bce25e17e63c097b5774bd_r.png&&&ul&&li&调查报告节选,完整内容请戳上面的链接&/li&&/ul&以上7条为本人概括或摘录,为避免可能的理解偏差或断章取义,建议网友阅读《调查报告》原文。&br&&p&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报告》,我认为相关事实已经比较清楚了。设计单位没有在设计报告中详细说明墙体顶面处理措施,导致在施工时发现问题,几方商议后决定使用「抹平」处理手法(即「顶部覆土」),但是商议过程未准确记录且未报备,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也没有调整方案,最终导致了「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事件。依照这么看,责任应该在谁?&/p&&p&另外,有朋友可能会问,被维修的长城总长1250m,为什么只有780m的段落被「抹平」,其他段落怎么样?那是因为未被「抹平」的长城顶面仍然残存海墁砖,顶面没有地砖或者条石的段落在修复后均被覆盖上了三合土。&/p&&p&那对于我整理的第7条意见,国家文物局认为工程完工后基本达到抢险加固的目标,解决了城墙及敌台的安全隐患,这是长城顶部「抹平」工艺的功劳吗?&b&当然不是。&/b&对于长城本体的的加固主要是移除生物病害、回填土、灌浆加固、清理归安、剔补砖石等,和顶部夯筑的三合土覆土层关系不大(虽然不能说完全没关系),而且对于长城顶部应当起到的防水防渗功能,本人对三合土覆土能起到的作用持保留态度,而且这一方案并未体现到设计图纸中。因此,我认为&b&将加固后解决安全隐患的功劳归因于顶部覆土是不合适的&/b&。&/p&&p&对于现有的「抹平」方案,到底有没有问题呢?国家文物局如是说:&/p&&img src=&/a83eece14f900a12730b01_b.png& data-rawwidth=&1290& data-rawheight=&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0& data-original=&/a83eece14f900a12730b01_r.png&&&ul&&li&调查报告节选&/li&&/ul&&p&&b&「抹平」做法欠妥&/b&。本人认为这种做法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功能上,都远非最佳方案,但是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选择了这一做法,最终因为外貌丑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p&&br&&p&还有部分朋友纠结于是否可以使用水泥的问题。《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说了:「&b&不得采用水泥&/b&及未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证明可靠、安全、有效及可再实施性的化学材料或工艺&b&进行长城结构加固或表面防风化加固处理&/b&」,意思是不允许使用水泥,不管是砖石的粘结还是表面处理都不允许!那能否「作为添加剂有条件使用」呢?我的意见是不可以的,至少是不建议如此,因为既然《指导意见》已经明确说了不能使用水泥,那么就最好不要用,而且有大量的新型材料,无机、有机材料都有,被运用到文物保护工程上,效果也很好,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水泥。&/p&&p&在本工程中,施工单位违规使用水泥,大家可以往简单了想,无非就是省钱省时间嘛!庆幸的是在本工程中,三合土里添加的水泥未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害。在本工程中争论能否使用水泥,能否少量使用水泥,能否掺入土中增加强度等问题没有意义,因为从程序上已经违规了。《环球时报》的@耿直哥 一直在评论里想要说服我在三合土中掺水泥是可以的,这种行为很可笑。另外,&b&陈术石先生在评论中声明,设计方案中没有出现过「水泥」。&/b&&/p&&br&&p&本人删除了对于工程可能涉及的概预算造假问题的相关评论,因为本人没有证据,即使对于工程有万般不满意,指控其可能造假实在有点严苛。&/p&&br&&p&另外,国家文物局「&b&责成辽宁省文物局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野长城被抹平』事件相关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b&」,这显然是国家对于广大关心这件事的网友的交待。我认为在这件事中,主管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因为自己的工作不到位受到相应的处罚都是可以理解的,整个工程从程序到工艺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设计单位,其完全不如陈术石先生在博文中所说的那样,扮演的是一个受委屈的角色。&/p&&p&总之,我认为&b&在事件中相应的负责人受到的处罚都是应得的,这绝不是舆论压迫下官方的妥协&/b&。&/p&&br&&br&
18:45&br&==========&br&&p&下面,回应陈术石先生在评论中提到的问题:&/p&&img src=&/08fe54fdb12be67_b.png& data-rawwidth=&995& data-rawheight=&8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5& data-original=&/08fe54fdb12be67_r.png&&&p&陈术石先生和《环球时报》对于本人采用匿名回答都颇有微词,这是本人的选择,乃不想将学校和单位牵涉进来,假如陈先生认为本人因为匿名就不专业,就没有「评论、指正的资格」,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欢迎陈先生对我的言论及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报告进行一一批驳。但是我认为,仅仅因为我选择匿名回答,就被指责为「藏头露尾」、「不自信」、「内心阴暗」是不适合的。&/p&&p&由于国家文物局的相关批文没有注明长城的编码信息,因此在其官网上搜索批文后,本人仅凭工程的名称以及许多媒体提到的「修缮工程」,就错将2011年的一个批文加于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点段,让读者以为该工程有2011年和2012年两个批文(实际上本工程只有上文列出的2012年那1个批文),这&b&是我工作的失误,向陈先生及广大网友表示歉意&/b&。&/p&&p&先不论我是否「颠倒黑白」,但我认为在此事中,有一个人的角色很耐人寻味,陈先生和《环球时报》在评论中对其都不太满意,这个人就是&b&刘福生&/b&。刘福生现任绥中县永安锥山省级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和涉事长城肯定是「利益相关」,从直接的结果来看,其向媒体的举报导致了国家文物局的介入调查并且发现了相关问题,也算是在保护长城了,为什么还有部分媒体对其的评价那么差呢?希望这些人能够答疑解惑,并且希望相关媒体再次采访刘福生,请他回应一下陈先生和部分媒体的指责。&/p&&br&&img src=&/6ff5cd2a15d98fd49b67c6f5b17235d4_b.png&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8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6ff5cd2a15d98fd49b67c6f5b17235d4_r.png&&&p&1. 本人未去过现场,而且国家文物局调查报告中也确实未提到本人原回答的第一点问题,原答案中提到的「存在将补砌扩大化嫌疑」为本人通过网络媒体报道所使用的现场照片得出,也是本人的看法,即我认为部分点段的处置是违反《指导意见》相关条文的规定的。陈术石先生若对此有不同意见,可以提供更多资料、照片以支持自己的意见,欢迎其在该问题下作答;&/p&&p&2. 利用「顶部覆土」来概括本工程中的「抹平」处理手法或许并不准确,因为在长城夯筑时内部的土并不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这也是我认为其处理手法业余的原因,因为三合土很容易受到风蚀、雨蚀的影响,表面破坏后内部也很容易继续破坏(许多报道也提到这层土已经开始起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暴露在外也不美观,直接盲目采用原有的三合土工艺是不合适的;&/p&&p&我提到的这一方案可能并未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是指这一具体的处理手法并未写进原有的设计报告,在商洽后也未报备,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报告证实了这点;&/p&&p&3. 我认为&b&在是否使用水泥以及是否应该使用水泥这一问题上我们是没有分歧的,&/b&这是我的第三点看法。&/p&&p&你提到你单位在施工后的确对现场施工有技术支持,这也是国家文物局报告所证实的。在看到你文章中,你提到作为设计者和负责人在开工后并未到过现场,便误以为作为设计单位,你单位未对现场施工作出指导,&b&在此对你单位的误解表示抱歉&/b&。另外调查报告中,对于施工后的不规范商洽行为也有较多描述,个人认为你单位应该对此进行说明。&/p&&br&&p&对于陈术石先生回应,我也回应这么多。建议陈先生在此问题下另作回答。&/p&&p&&b&由于精力有限,此回答将不再更新&/b&,因为已经有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报告,一切以调查报告以及后续的处理意见为准。&/p&&br&&p&
20:51&/p&&p&==========&/p&&p&今年是《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十周年,全国统筹的长城中长期保护规划也在编制中,希望这个事件能够唤起大家保护长城的意识。&/p&&p&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工程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典范,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大家都有责任保护长城。希望国庆期间大家能够外出,感受一下祖国的壮美河山。&/p&&br&&p&中国长城种类多样,地理分布也较广,在15个省都有分布,大家可以就近参观:&/p&&img src=&/a00f17984e84ecc26e774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21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a00f17984e84ecc26e774_r.jpg&&&ul&&li&各省长城分布情况&/li&&/ul&&img src=&/58a298b6d7f2d6ba3270ce87acecbb68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19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58a298b6d7f2d6ba3270ce87acecbb68_r.jpg&&&ul&&li&中国明长城分布图&/li&&/ul&
9月28日,文章有以下更新:1. 删除对于概预算的评论;2. 更正部分图片描述;3. 增加对于国家文物局调查报告的解读;4. 回应陈术石先生在评论中提到的相关问题。原文:前些日子,「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事件引爆网络,网友纷纷指责这种修复方法让人大跌眼镜,…
谢邀。&br&&br&首先回答题主的主要问题:雁门关在什么地方?雁门关在山西代县,县城北部、恒山山脉、句注山(即雁门山)上。&br&&br&其次,题主问“各朝代都在同一个地方吗?只是一个关口还是一个区域”,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正所谓小孩没娘,说来话长。&br&&br&“雁门”最早只是一座山的名字,也就是雁门山。雁门山这个名字出现得极早,起码在战国时就有了,因为《山海经》中就有非常多次的记载。而雁门山的位置,《山海经》也有确切的记载,《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strong&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strong&。”&br&&br&高柳在哪里呢?就是今天山西省阳高县,所以最早的雁门山,其实应该是在阳高县以北的。和现在所说的代县,差了太远太远了。&br&&br&&img src=&/af347d21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7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af347d21_r.jpg&&&br&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卷,赵国局部,我们可以看到雁门山是在高柳北部的,我们今天所谓的雁门山就是图中的句注山。&br&&br&赵武灵王时,通过胡服骑射,赵国成为天下强国,武灵王率军大破林胡、匈奴诸部,拓地千里,北至大漠,西及河套,武灵王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立雁门、云中、九原三郡。其中雁门郡之得名,显然是因为雁门山。&br&&br&所以,雁门既是山名,也是一个郡的名称。到后来秦灭赵国,赵幽缪王赵迁投降,而他弟弟赵嘉则撤退到代地,坚持反抗,史称代王。两年后,秦军击败代军,在高柳俘虏赵嘉,秦始皇遂置代郡,以高柳为郡治。雁门郡于是与雁门山脱离。&br&&br&无论战国还是秦汉,雁门郡都属于边郡,紧靠着匈奴,所以这里是和匈奴交战的第一线,李牧就曾“常居代、雁门”,在 这里和匈奴交战,曾经一战消灭匈奴大军十余万,破林胡,降东胡,匈奴十余岁不敢近赵边城。李广也曾为雁门郡太守,和匈奴交战,以力战而为名。汉武帝时,卫、霍出塞击匈奴,也常以雁门为前进基地。&br&&br&秦、西汉时的雁门郡,郡治在善无,也就是今天山西省朔州市的右玉县。&br&&br&&img src=&/213dcedb72e1b4c22db9baea_b.jpg& data-rawwidth=&866& data-rawheight=&7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213dcedb72e1b4c22db9baea_r.jpg&&秦、西汉时的雁门郡。&br&.&br&到东汉时,一则由于南匈奴内附,二则因为边地人口减少,已经不足以再维持郡的建制,因此到东汉末年,曹操曾经干脆就把五原、朔方、定襄、云中四郡全部合并,成立了一个新的新兴郡,可见当时北方边境之凋敝。雁门郡虽然没有被撤并,但到曹丕时,却把它的治所南移,越过句注山,放到了广武,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代县附近。——这是雁门郡第一次跨越句注山。&br&&br&&img src=&/e827f2f16fa7c2e915ab8eb8c0107e8f_b.jpg& data-rawwidth=&814& data-rawheight=&6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4& data-original=&/e827f2f16fa7c2e915ab8eb8c0107e8f_r.jpg&&&br&三国时的雁门郡。&br&&br&我们前面说过,早在秦始皇统一时,雁门郡就和雁门山脱离了关系,到现在已经过了四百多年了,雁门郡终于把它的首府放到了句注山下,句注山开始和雁门二字联系上了。&br&&br&不久,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原板荡。这时鲜卑拓跋部的拓跋猗卢率部向南迁徙,向并州刺史刘琨请求句注山以北(即陉北)的土地,刘琨为了拉拢拓跋部一起抵抗刘渊,就把句注山以北的土地送给了拓跋部。从此之后,胡汉之间,就以句注山为界了,于是这里就成为了兵家要地。&br&&br&战国、秦、汉、三国时,只有雁门山、雁门郡,但从来没有雁门关的记载,雁门关之设,应该就是从这时开始的。&br&&br&十六国时代,五胡旋兴旋灭,城头变幻大王旗,最终是由拓跋部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我们知道北魏有一件大事,就是魏孝文帝的迁都汉化,他假装南征,率领文武百官走到了洛阳,然后逼迫大家迁都于此,并宣布了汉化措施。&br&&br&但在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他的太子是留在旧都平城(也就是今天大同)的,太子不愿意汉化,就派兵把关,截断陉岭南北交通,割据陉北。陉岭就是句注山,既然派兵把关,那这个关当然就是陉岭上的关。而以地势而言,那就只能是雁门关。&br&&br&雁门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也恰巧是此时,魏明元帝视察代北,史书记载:“&strong&(帝)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strong&”,也就是说,明元帝在雁门关遥祀北岳恒山。&br&&br&我们知道,雁门山是远在北方的,为什么这里要叫雁门关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紧靠着雁门郡的郡治,关因郡而得名,因此就叫雁门关了。&br&&br&当时光再度流逝,人们已经不记得雁门二字的来由了,他们只是在古书上看见有雁门山,却不知道这山究竟位于何处,于是想当然以为雁门关附近的山就是雁门山,这样又把句注山改叫雁门山。&br&&br&——这就是今天雁门山的来由。&br&&br&&img src=&/a6f3e5fe9d661c8f86caafcf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18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a6f3e5fe9d661c8f86caafcf_r.jpg&&这是山西省北部的地形图,我在上面表出了雁门关,大家可以看看为什么雁门关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br&&br&北面是大同盆地,南面是忻定盆地,两大盆地之间则被恒山山脉阻隔,恒山山脉东接太行山,西连吕梁山,山岭高峻,沟涧曲折,是为天堑。只有雁门关附近山脉收细,高度降低,可以通行,因此这里设关,自然是把控南北。而忻定盆地则是太原大门,一旦忻定有失,则太原必定不保,因此古人称雁门关“&strong&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strong&”。所谓三关,就是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br&&br&雁门关真正成为军事重镇,其实是在北宋时,此前句注山附近虽然屡有战事,但总得来说还并不是那么重要。到北宋时,由于燕云十六州不入版图,雁门关遂成为宋朝面对辽人的第一道防线。北宋时,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合称三关,评书杨家将里,说杨六郎是“三关总帅”,说的就是这三关,因为这三关一直是防范辽人的第一线。&br&&br&而事实上,杨家将确实和雁门关的关系非常密切,杨业降宋后,守代州,太平兴国五年,契丹来寇,杨业出雁门,大破辽军,杨无敌之名声震契丹。后来雍熙三年北伐,杨业作为西路军副将,率军出雁门,连克云州、应州、朔州等地,后来因东路军曹彬战败,被迫放弃收复的土地而撤军,后来为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百姓撤退,在雁门关附近的陈家谷口战死。&br&&br&《天龙八部》中,玄慈等人埋伏萧远山夫妇,萧峰为阻挡耶律洪基南侵而自尽,都是在雁门关前,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雁门关是宋辽之间的第一道战线。
谢邀。 首先回答题主的主要问题:雁门关在什么地方?雁门关在山西代县,县城北部、恒山山脉、句注山(即雁门山)上。 其次,题主问“各朝代都在同一个地方吗?只是一个关口还是一个区域”,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正所谓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雁门”最早只…
&p&当然有。近代以前,北方总共2个邻国,西北蒙古,东北朝鲜,境内都有长城遗址。见下图:&/p&&img src=&/v2-b3cc78edfebaf9a4bcf92_b.png& data-rawwidth=&1139& data-rawheight=&9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9& data-original=&/v2-b3cc78edfebaf9a4bcf92_r.png&&&p&蒙古国境内是遮蔽河套地区的汉长城(朱红色)和掩护对草原前进基地的金长城。&/p&&p&境外汉长城:&/p&&img src=&/v2-ea713f0e7939dcfa2be8c_b.png& data-rawwidth=&1104& data-rawheight=&7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4& data-original=&/v2-ea713f0e7939dcfa2be8c_r.png&&&p&&a href=&///?target=http%3A//zj./wenzhou/15/S084F0344134V.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在蒙古国寻找“长城” &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这部分墙体断断续续,最高处约2.5米,由泥土和梭梭木树枝混合建成。它的地理位置大约在离中蒙边境线以北40公里处,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这座建筑被威廉o林赛认为是中国汉长城在中国境外的延续部分,后来在公元年期间为西夏人所重修和使用。 &/blockquote&&img src=&/v2-6b0e268e53c5f178e2ea634e69e4887b_b.png& data-rawwidth=&765&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5& data-original=&/v2-6b0e268e53c5f178e2ea634e69e4887b_r.png&&&p&(西夏人重修长城想象图)&/p&&p&金朝边墙是进攻草原的出发阵地,所以比汉和西夏长城更靠北,也更简陋一些。&/p&&p&几乎被侵蚀干净:&/p&&img src=&/v2-b65cd8d634cbef4c3747a8cfd2869e4b_b.png& data-rawwidth=&915& data-rawheight=&6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5& data-original=&/v2-b65cd8d634cbef4c3747a8cfd2869e4b_r.png&&&p&中国境内也有金界壕遗存,可以参照:&/p&&img src=&/v2-d258a3a14d03f5c8ea82afc_b.png& data-rawwidth=&998&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8& data-original=&/v2-d258a3a14d03f5c8ea82afc_r.png&&&p&草原上的:&/p&&img src=&/v2-3f77c283ec3b6da29ff194f7109c26af_b.png& data-rawwidth=&774& data-rawheight=&5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4& data-original=&/v2-3f77c283ec3b6da29ff194f7109c26af_r.png&&&br&&p&至于朝鲜境内。理论上有燕长城:&/p&&img src=&/v2-9a06da73c3ffe6c96fac86b4b54844cb_b.png& data-rawwidth=&946&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6& data-original=&/v2-9a06da73c3ffe6c96fac86b4b54844cb_r.png&&&p&和在燕长城基础上改建的秦长城东段:&/p&&img src=&/v2-2b55a4dacb874fc355ad9c79_b.png& data-rawwidth=&759& data-rawheight=&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9& data-original=&/v2-2b55a4dacb874fc355ad9c79_r.png&&&p&也有人说秦长城一直延伸到平壤。但无论是平壤还是仅仅覆盖鸭绿江口,总之朝鲜人的民族主义不允许他们承认,所以没有当代考古资料……&/p&&br&&p&相关回答:&/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南京长江大桥是否阻碍了长江航运的发展? - 知乎&/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美洲大陆地理条件比东亚地区好太多,为什么没有繁衍出更发达的文明? - 知乎&/a&&/p&
当然有。近代以前,北方总共2个邻国,西北蒙古,东北朝鲜,境内都有长城遗址。见下图:蒙古国境内是遮蔽河套地区的汉长城(朱红色)和掩护对草原前进基地的金长城。境外汉长城:这部分墙体断断续续,最高处约2.5米,由泥土和梭梭木树…
谢邀。&br&&br&匈奴这个民族,一般认为其发祥地就是在今天内蒙古的阴山、河套一带,这地方由于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此古称河南地。匈奴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已经是在战国中后期了,所以有理由相信它是战国时期才形成的一个民族。&br&&br&《史记·匈奴列传》云“冠带战国者七,而三国边与匈奴”,也就是说战国七雄中有三个国家和匈奴接壤,这三个国家就是燕、赵、秦。因此战国时期,这三国都有和匈奴作战的记录,并且都修建了长城,作为抵御匈奴的工事。——事实上,这些长城也就成为了实际上中原国家和匈奴的国界线。&br&&br&在这里我们主要说说西北部的秦、赵长城。&br&&br&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破林胡、娄烦,开地千里,新置雁门、云中、九原等郡,并修建长城西至阴山高阙。——这就是赵长城。(至于阴山高阙之所在,以前如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为在今狼山之上,近年辛德勇教授有考证,认为应该在今乌拉特前山-大青山上。)&br&&br&战国时,秦国曾多次修筑长城,最后一次则是昭襄王所修,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一路逶迤东北,直至黄河。&br&&br&赵长城-秦昭襄王长城,这就是战国时期匈奴与中原边界。&br&&img data-rawheight=&460& data-rawwidth=&710& src=&/9c0fda7e3f20ae053480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0& data-original=&/9c0fda7e3f20ae0534808_r.jpg&&图出自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一文。&br&&br&这是河套地区边界,再往南就是一直以秦昭襄王长城为界了。&br&&img data-rawheight=&398& data-rawwidth=&657& src=&/609b7aa50aa06ce7bea4e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7& data-original=&/609b7aa50aa06ce7bea4e1_r.jpg&&《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全图&br&&br&这就是战国时期,中原和匈奴的边界情况。&br&&br&秦统一之后,始皇三十二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第二年,又“&b&西北斥逐匈奴&/b&”,于是 “&b&自榆中并河以东 &/b&&b&, &/b&&b&属之阴&/b&&b&山 &/b&&b&, &/b&&b&以为三十四县 &/b&&b&, &/b&&b&城河上为塞&/b&”。《匈奴列传》则说“ &b&北击胡 &/b&&b&, &/b&&b&悉收河南地 &/b&&b&, &/b&&b&因河为塞 &/b&&b&, &/b&&b&筑四十四县城临河 &/b&&b&, &/b&&b&徙谪戍以充之&/b&”。这个“因河为塞”或“城河上为塞”,显然就是沿着黄河重新修筑了长城,直到阴山为止。&br&&br&通过蒙恬北击匈奴,秦军将匈奴完全赶出了他的发祥地河套地区,所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获取了大片土地,新置三十四县(或四十四县),这块新得到的河南地,被秦人称作“新秦中”。&br&&br&这时的秦朝与匈奴的边界,当然是以蒙恬所修筑的长城为界。&br&&br&&img data-rawheight=&655& data-rawwidth=&622& src=&/9c6731edd0f662b7d46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2& data-original=&/9c6731edd0f662b7d462_r.jpg&&图出自史念海《河山集》第二册《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br&&br&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秦始皇使蒙恬北逐匈奴后,取得大片新领土,故而其长城起自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河西北而走,至兰州,然后沿黄河修筑,直至河套。&br&&br&——当然,此处史先生以阳山高阙为阴山高阙,以为秦始皇长城至此为止,这是错误的,河套秦始皇长城可见第一张图。具体考证见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br&&br&由此可见,秦始皇时和匈奴边界向北、向西有了极大的推进。&br&&br&蒙恬北逐匈奴后,自己并没有撤军回转,而是“&b&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b&”。也就是说,蒙恬坐镇上郡,以之为指挥基地,继续统帅着三十万大军对匈奴形成强大的压力。&br&&br&秦始皇死后,胡亥杀扶苏而自立,同时也杀了蒙恬,扶苏、蒙恬死后,这支面对匈奴的战略部队的指挥权被交到了王翦的孙子王离手中。&br&&br&秦二世甫一等位,便是天下大乱。随着陈涉首义,豪杰蜂起,秦朝的两支常备军队由于都远征在外(一支远征南越,一支就是蒙恬-王离镇守北境的),不得已募20万骊山刑徒临时组成一支军队,由章邯率领来镇压起义,章邯消灭了多支起义军后,最后将赵王歇围困在巨鹿。&br&&br&在此形势下,秦朝放弃了对北方匈奴的威慑,将王离兵团调到巨鹿前线,参与到对赵王歇的围攻之中。但随即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王离被俘,副将涉间被杀,三十万大军一朝而尽。&br&&br&王离率军离开北方边境后,匈奴开始陆续南下,重新回到了河南地。《史记·匈奴列传》云:“&b&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b&”这里所谓“故塞”,即之前的赵武灵王长城和秦昭襄王长城,蒙恬北击匈奴所得到的土地全部丢失。&br&&br&这样,北方边界又和战国时一模一样了,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汉中期。&br&&br&如果我们看第二张图(也就是昭襄王长城)的那张,就发现那条边境是距离长安(或咸阳)是非常近的,所以我们读西汉初年高惠文景时的史料,常常会发现“烽火通于甘泉”的话语(甘泉宫是西汉皇帝最重要的离宫之一,在今陕西淳化县附近),国界过于靠近首都,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给西汉初期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这个情况直到汉武帝时,卫青奇袭匈奴右贤王,大破之,尽取河南地,置朔方郡,汉朝才算是摆脱了“烽火通甘泉”的噩梦。&br&&br&以上是战国、秦、楚汉、西汉初年的情况。&br&&br&到了东汉末年,又是另外一个局面。&br&&br&在西汉宣帝时,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就是有名的“五单于争立”事件,也就是有五个人纷纷自立为单于,经过一番混战,最后呼韩邪单于获胜。但呼韩邪单于刚坐稳位子,没想到又出来一个郅支单于和他争斗,他被赶出单于王庭,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南下投靠汉朝,这就是有名的呼韩邪归汉事件。&br&&br&呼韩邪单于附汉后,得到了西汉朝廷的大力支持,势力渐强,最后收复王庭,将郅支单于赶到了西域,郅支单于最终被西域汉军所灭。呼韩邪得以重新统一匈奴,此后匈奴一直归附汉朝,直到王莽称帝后,双方关系才重新恶化。&br&&br&刘秀建立东汉后,匈奴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就是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的单于,名字叫做“比”,是呼韩邪单于的孙子,他自立为单于后,也立即归附汉朝,(他直接使用了他爷爷的单于号,也叫呼韩邪单于)。南匈奴从建立之初,就一直是作为汉朝的附庸而存在,东汉在多次战争中,都曾经征调匈奴军队进行作战,&br&&br&而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汉朝的双重打击下,日渐衰落,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领汉军,会同南匈奴军队,对北匈奴进行了最后一次打击,北匈奴失败遁逃,被迫西迁,从此在中国史书中消失。&br&&br&——此时,在东亚的蒙古高原上,就只剩下了作为汉朝附庸的南匈奴存在。&br&&br&西汉和东汉相比,边境是有大规模收缩的,主要是因为边地人口的减少,使得原西汉很多边郡被迫合并撤销。一些没有撤销的,治所也纷纷南移。南匈奴内附后,匈奴人大量进入朔方、西河、五原等边郡,甚至深入到山西中部的汾水流域,和汉人错杂而居。而南匈奴王庭也一再向南迁移,最终到达美稷,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镇附近。&br&&br&&img data-rawheight=&531& data-rawwidth=&961& src=&/f431ee2d81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1& data-original=&/f431ee2d819_r.jpg&&图出自林幹《匈奴通史》。图中“右薁鞬逐日王比”即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他本来是北匈奴的右薁鞬逐日王。从图中可见,南匈奴王庭已经深入内地。&br&&br&到东汉末年,南匈奴内部又发生了内乱。当时是汉灵帝年间,前中山太守张纯造反,汉灵帝下令南匈奴出兵协助征剿,可是匈奴人怕单于讨好汉朝一直不停出兵,就发动政变把单于给杀了。然后单于的儿子、右贤王於扶罗立为单于,——於扶罗这个人,如果你玩三国志的话,应该不陌生。结果匈奴人又怕他记恨杀父之仇,于是又立了一个单于,不认於扶罗了。&br&&br&於扶罗当然不答应,说哪有这么办事的?来来,咱们到皇帝面前评理去。于是於扶罗就跑到洛阳去告御状,结果到洛阳一看,正好灵帝死了,全国黄巾起义刚平息,朝廷哪有功夫管他这破事。没办法,只好在中原瞎逛,最后和黄巾余部白波军搞在了一起,到处打家劫舍抢点吃的。可当时黄巾大乱刚过,天下豪强都结坞堡自保,他也没占到便宜(蔡文姬就是这时候被匈奴掳走的)。&br&&br&这日子实在没办法过了,于是於扶罗只好打算回家,结果到南匈奴王庭,人家匈奴人不让他进去,最后就在河东郡的平阳(今山西省临汾)找了块地方停了下。后来白波军保护汉献帝从李傕、郭氾手中逃离,於扶罗的右贤王去卑也参与其事。&br&&br&后来於扶罗死去,他弟弟呼厨泉即位,公元202年(建安7年),曹操派人攻打平阳,呼厨泉单于投降曹操。曹操于是将他的部众分为五部分,左部一万户,安置在故兹氏县(今山西省汾阳市附近),右部六千户,安置在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南部三千户,安置在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六千户,安置在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市),中部六千户,安置在太陵(今山西文水附近)。这就是所谓的五部匈奴。&br&&br&然后,曹操把呼厨泉单于叫到邺城(曹操的首都),让右贤王去卑去管理匈奴事务,同时每部选汉人为司马进行监督,如此一来,单于事实上丧失了对部众的控制,匈奴人实际上成了魏国的编户齐民。&br&&br&而原匈奴王庭立的那个单于,在位一年就死了,之后没有再立新单于,而是众族长管理部众。曹操则通过种种手段(比如把上层人物全部吸收到朝廷中,把青壮年编成军队,分派到各地驻守或打仗,家属全部叫到邺城作为人质),也完全控制。&br&&br&这就是东汉末年匈奴的情况。&br&&br&前面说的於扶罗单于,他有个儿子,叫做刘豹。——为什么姓刘呢,因为匈奴人说了,西汉时汉匈之间和亲,皇帝把公主嫁给我们单于,我们都是汉朝公主的后代啊,所以,汉朝就是我们匈奴的舅舅,那外甥娶汉名,用舅舅的姓理所当然,所以就姓刘了。&br&&br&於扶罗死后,他弟弟呼厨泉即位,但刘豹当了左贤王。刘豹有个儿子,叫做刘渊。刘渊长大的时候,已经是三国归晋了,刘渊就在西晋的首都洛阳当人质,据说其人风采绝佳。后来西晋八王之乱,成都王司马颖派刘渊回到平阳去召集匈奴军队,于是刘渊回到平阳后,汇集五部匈奴,就造反了,灭了西晋,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谢邀。 匈奴这个民族,一般认为其发祥地就是在今天内蒙古的阴山、河套一带,这地方由于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此古称河南地。匈奴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已经是在战国中后期了,所以有理由相信它是战国时期才形成的一个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云“冠带战国者…
&strong&过去几天,一则【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新闻,因为持续的“反转”来“反转”去,一会儿是工程没错,一会儿又是工程有错的,弄得不少网友都纷纷表示已经看不懂真相是什么了。&/strong&&br&&br&&br&&strong&然而,持续关注此事的耿直哥,经过详细仔细的调查,并与多位专家仔细求证核实后,却发现全国不少媒体不仅从事件之初就极为业余地误导了公众,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极为不专业,甚至狭隘地误导公众!&/strong&&br&&br&&br&&strong&令人寒心的是,昨天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strong&&strong&更是&/strong&&strong&成为这些“胡乱带节奏”的媒体的一场狂欢,不仅发布会内容被严重地断章取义和夸大,甚至连文物局的调查结果,都被一些专家指控为“并没有澄清舆论的误解,有安抚舆论、而并非实事求是”的嫌疑...&/strong&&strong&可当昨天媒体以及被他们误导的公众,在宣布着自己的“胜利”和“打脸成功”时,那些辛苦在荒野中保护着这些野长城的基层工作者,却被深深地伤害了——甚至,他们有了一种被“强奸”的感觉...&/strong&&br&&br&&br&&strong&今天,耿直哥就想好好跟大家说说这件事——即便这代价,可能是我要得罪太多人...&/strong&&br&&br&首先,我先给大家简单地科普一下咱们这段引起争议的【大毛山段的长城】,它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这段长城由两种结构组成,一种是【砖石混筑】(下图1),一种是【石筑】(下图2)。这是因为这段长城是在不同年间修建的,所以使用的建筑材料便有不同。&br&&br&&img src=&/e32c8b09852f6cfabca0d2_b.jpg& data-rawwidth=&666& data-rawheight=&5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6& data-original=&/e32c8b09852f6cfabca0d2_r.jpg&&▲&strong&图1:砖石混筑&/strong&&br&&br&&img src=&/c1af0f5eb882ffecb42bc1a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c1af0f5eb882ffecb42bc1a_r.jpg&&▲&strong&图2:石筑&/strong&&br&&br&从上图中大家可以看出,这砖石混筑的长城,更接近咱们普通人脑海中那个八达岭长城的印象,就是在黄色的大石头的墙体上面,是墁砖的地面以及青砖垛口墙啊、女墙啊等等这些结构。&br&&br&&img src=&/493e37da52f051e2cd18_b.jpg& data-rawwidth=&514& data-rawheight=&4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4& data-original=&/493e37da52f051e2cd18_r.jpg&&&br&不过,石筑结构的长城,古代时其墙体顶部原本也是【被夯实的平整地面】,然后也是有垛口墙的。比如下面这张图中,耿直哥画上红线的位置,就是原本石筑城墙墙体顶部,供士兵行走的【顶墁】。&br&&br&&img src=&/ad5a2f811eb50ab_b.jpg& data-rawwidth=&518&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 data-original=&/ad5a2f811eb50ab_r.jpg&&&br&只不过相比起砖石结构的长城,纯石筑的长城多是早期修建,所以被风化的很严重。比如下面这张2011年拍摄的照片里,我们就几乎已经看不到这段长城所谓的“原貌”了,曾经的垛口墙和平整的供士兵行走的【顶墁】更是早就没影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地碎石。&br&&br&&img src=&/7f2c67689edc4de75364c_b.jpg& data-rawwidth=&517&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7& data-original=&/7f2c67689edc4de75364c_r.jpg&&&br&更惨的是,耿直哥手上的资料就显示,在如今这段引起大家关注的大毛山段,有些地方的石筑长城,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你恐怕根本都找不到了!比如:&br&&br&&img src=&/736a2d5c6c43aab7f080ec9_b.jpg& data-rawwidth=&331& data-rawheight=&2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1&&&img src=&/ebbccd6dcf0_b.jpg& data-rawwidth=&335& data-rawheight=&2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5&&&img src=&/7d36c888eb8c8d98dd20d0_b.jpg& data-rawwidth=&323& data-rawheight=&2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3&&&img src=&/0bdfccecab78_b.jp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br&上面这些图,都是我们当地那些辛苦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自己一个脚印一个脚印测绘出来的。看了这些图,你还认为这些修复长城的工作,都是一群贪污腐败的酒囊饭袋领着一帮“土鳖”审美的农民工在“强奸”长城吗? &br&&br&不过,大毛山段那些砖石混合结构的长城,情况也不乐观。虽然有些部分还能看出砖石混合的结构,甚至还有垛口墙的痕迹。但也有一些地方,因为自然风化,以及过去村民们拆砖头盖房子等等,而成为了下图中的样子:&br&&br&&img src=&/a0041fde9113531bcf60_b.jpg& data-rawwidth=&424& data-rawheight=&2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4& data-original=&/a0041fde9113531bcf60_r.jpg&&&br&甚至还有下面这张图中,几乎啥都不剩的...&br&&br&&img src=&/4a5fcaca38a55bbf8ec9cc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4a5fcaca38a55bbf8ec9cc_r.jpg&&&br&而这些,才是网上那所谓的“辽宁最美野长城”,在我们基层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测绘和修缮之前,最真实的样貌。&br&&br&&strong&耿直哥甚至不客气地说,当网上一些人想当然地觉得这种破破烂烂才是“美”,并且还不远万里跑到这里攀爬拍照,觉得走在这危石之上很刺激很过瘾的时候,在真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眼里,这段长城的情况却是非常危急,已经到了必须“抢救”的地步!&/strong&&br&&br&&br&&strong&对,就如同一个眼圈发黑的病人,有些人觉得他这样很有“哥特风”,但在医生看来,他已经到了必须送医院的ICU插管抢救的地步了。&/strong&&br&&br&&img src=&/bcc0a60c51b15d3c49dd4c_b.jpg& data-rawwidth=&353& data-rawheight=&2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3&&&img src=&/6bcbeb860ca6e864fcb349d_b.jpg& data-rawwidth=&341& data-rawheight=&2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1&&&img src=&/869bdf7b35b6d16dc5ce62f1bd0c6861_b.jpg& data-rawwidth=&353& data-rawheight=&2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3&&&br&上面这三张图,就是大毛山段一个石筑长城的平面、外侧立面和内侧立面的图,耿直哥请大家摸着良心问问自己:你能看出来这是长城吗?这难道不该被抢救吗? &br&&br&然而,当2014年时我们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找来施工队对这段长城完成了抢救性的修缮时,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2年后的今天,他们居然【错】了! 甚至如今不少网友还在怒吼着:你们根本就不该去修! &br&&br&&br&&strong&为什么?这还要“感谢&/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媒体呀!&/strong&&br&&br&话说在今年9月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知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