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赤壁之战成语》,你记住了哪些成语?请写3个

当前位置: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 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主要考查你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学常识: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文学常识: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22.三代:夏商周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26.三教:儒释道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31.岁寒三友:松竹梅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0.郭沫若: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41.茅盾: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2.巴金:雾雨电:家春秋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曹丕)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李清照一些常考的文学常识: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3.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5.第一位开拓:叶圣陶6.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7.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8.新中国第一位获得: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13.: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6.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17.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群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师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22.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9.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30.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丹阳)三国:魏蜀吴
发现相似题
与““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9799130055213408124872147038295663【图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PPT课件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PPT课件讲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5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三国赤壁之战的成语!想知道从“赤壁之战”得出的词语,也可理解为赤壁之战的小分段的名称!如:草船借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自不量力 波浪滔天 丢盔弃甲草船借箭 火烧连营三顾茅庐鞠躬尽瘁缓兵之计抱恨终天进退两难锦囊妙计宝刀未老步步为赢割发代首初出茅庐单刀赴会桃园结义青梅煮酒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反戈一击过五关斩六将木牛流马乐不思蜀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一不做二不休宁可让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只找到了这么多,不好意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关于赤壁之战的成语.歇后语一定要关于赤壁之战的!
三国演义歇后语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语出自赤壁之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