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玩健康的游戏,比如说种菜的、奥特曼打怪兽游戏的,现实里说出来会不会遭男同事、男同学的歧视?为什么?

聊城市小学语文系列专题研讨活动讲座
聊城市小学语文系列专题研讨活动讲座
&&&热&&&&&★★★
【字体: 】
聊城市小学语文系列专题研讨活动讲座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342&&&&更新时间:&&&&
把握要求 趣学拼音
&&&& 冠县小学教研室&&&& 王义亭
汉语拼音是大家公认的学习语文的有效工具,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汉语拼音教学抓得好,能为初学儿童打下坚实的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
下面我就拼音教学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
二、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步骤
三、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四、汉语拼音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
5019582“”19581982“”19881992“”6789
19941992“”
2000“”“”“”“”
2001年教育部推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汉语拼音教学进一步明确要求:
二、“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步骤。
第一课时的基本教学步骤:
①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②认读字母。
③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④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⑤通过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的基本教学步骤:
①复习字母的认读。
②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
③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④描、抄音节练习。
今天的拼音课:
三、“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
hǔh―u―hǔ
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牢固地掌握拼音字母和方法。还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自编儿歌。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儿童来说,非常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都可以运用大量的儿歌,便于学生记住它们的音和形。这是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儿歌,内容简单,一般都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低龄儿童喜闻乐见。可以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还可以创设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使学生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音乐智慧。
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和学习的兴趣,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本节课就采用了叙述故事的方式:
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时,可以运用编故事的方法。
bdpqbdpqbdbdbdpqpqpq
bpaozhichishiri
通过训练说话达到了巩固音节的目的。而且,
有的老师反映,教材上的拼读练习比较少。教材为什么没有设计更多的拼读练习?一是为了教材更加符合“课标”精神,减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负担;二是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他们在以后的“识字”、“阅读”、“单元练习”等学习过程中还会不断地运用、实践和强化。
总之,拼音教学要
四、汉语拼音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不要把“情境图”当作“看图说话”来教。
&“情境图”不是“看图说话”教材,没有必要用它来进行过多地说话训练。如果利用“情境图”大做“说话训练”的文章,那就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要正确使用“语境歌”。
“语境歌”是用来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的,使用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有些老师在学生还没有认读字母的时候,就“唱”上了,这样就没有真正发挥“语境歌”的最佳效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要把握好拼音抄写的量。
有些老师教“汉语拼音”时,让学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来抄写,完全没有必要。“汉语拼音”是个工具,是根拐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认、读”。因此,我们应该在读准上多下工夫。至于写,要适当,不要片面追求书写的漂亮、入体,做到“正确书写”就可以了。
&(四)要书写正确拼音字母。
&笔画方向&
比如:“0”,它的正确书写,应该是从上方落笔,往左下方运笔,一笔写成。再如,声母p、q,无论是左半圆,还是右半圆,都应该从上方落笔:左半圆从上往左下运笔,右半圆从上往右下运笔,一笔写成。还有,阳平声调调号的笔画方向,是从左下向右上运笔,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笔画顺序
   书写“i、j、ü”这几个字母,有些初学者受汉字笔顺规则的影响,先写上面的点画,这是不对的。这些字母中的点画,应该最后书写。书写“f和t”两个字母,有些初学者习惯首先写“横”,也是受汉字笔顺“先横后竖”规则的影响。这两个字母中的横画,其实应该最后书写。书写“x”应该是先写左斜竖,后写右斜竖。&
   笔画数目
  比如字母“k” “w”应该是两画, “α、b、d、、n、p、q、u”这八个字母,都是两画。&
   字母位置
  书写小写字母时,需要反复强调字母在四线格中的规范位置。小写字母占中格的有13个;占中上格的有8个;占中下格的有4个;占上中下格的只有1个,就是j。&
 && 因此,在指导学生书写字母时,教师要严格用标准的书写示范,去正确地引导学生。&
总之,关于汉语拼音教学,从1958年进入小学语文课本以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5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汉语拼音在学习语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它来帮助识字,加快了识字速度;用它来纠正字音,有利于推广普通话;用它给课文或课外读物注音,便于学生自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知识内容;用它来查字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用它打电脑,方便实用,可以加快读写速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拼音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希望老师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质量。
人生聪明识字始
莘县小学教研室& 孟永丽
俞子夷在谈小学生识字法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小学生,好比带了他们走一条路。目的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没有方法,往往不能达到目的。有时虽勉强达到目的,然而走的是极迂远的路,时间和精神上的损失都太大。确实是这样,在我们的识字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还有着种种方法上的不足,结合我们当地教师的教学情况,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问题
为什么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依据是
第一、由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从识字和阅读、作文的关系来看,识字
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书面语言,也就是为了阅读和写作。读、写之前,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否则就难以进入阅读和作文。小学阶段,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如果识字少,就会妨碍读书、作文;若能多认识一些字,就可提早阅读和作文。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字话不一律”,字形与字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汉字个性特点较突出,学习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读、写、记。因此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第二、是儿童发展书面语言的需要。要阅读汉字读物,用汉字作文,就必须
学好汉字;学汉字就是为了学好汉语,学会用汉语读书、作文。低年级必须先攻汉字关,因为这一阶段是儿童口语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阶段,必须先识字,由字才能组成词。当儿童在记忆里储存起一定数量的字词之后,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或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识字是作为儿童语言的一种手段,要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就必须先识字。
第三、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要让儿童掌握1000多个汉字,也并
不件容易的事。儿童学习汉字的心理过程和学习口语不同,除了言语听觉分析器和动觉分析器参加活动之外,还必须要有视觉分析器参加。即开始以字形为依据,分析字的音和义,在大脑中建立起音形义的统一联系。儿童识字不是只会读音就可以了,还要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认识字形,会正确地书写字形。六七岁儿童手指肌肉末梢神经还不很发达,不能较灵活地握笔、用笔,开始写字是较困难的,不是下笔不准确,就是笔画歪歪曲曲。况且还要仔细观察字的笔画、结构、记住笔顺和书写规则。开始阶段,不以识字作为重点,不下功夫打好基础,就会影响写字技能的发展,而且会出现大量错别字。所以说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个关,只有攻下这个关,阅读、作文才会较顺利地进行。
怎样做才能体现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一是时间上要保证。也就是说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现在一些低年级课
堂教学中,老师在领读几遍之后,便急于进入课文学习阶段,这是不可取的。有人这样说,一课书准备三课时完成,识字的时间就要占用一个半到两个课时,这种说法当然不是十分科学,因为学生的情况不同,课文内容不同,采取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但识字教学的时间一定要有足够的保证。
二是要把识字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低年级教学以识字为重点,有些教师理解为把词汇教学的时间拖长就算是“以识字为重点了”。因此花大量的时间去读字写字,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识字教学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除专门的字形分析之外,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环节,我们要要求儿童注意听老师读。为了让他们听清楚,要尽量读得缓慢一些,特别是新学的字,更要使儿童听清楚。在学生读的时候,我们教师经常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但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要求上。特别是自由读的时候,我们有些老师喜欢站在讲台上不动,有的转几圈也只是机械地转,并没有真正地俯下身子去听,去发现去指导,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发现了比较难读的词语,就多作两次示范,再让学生多练几遍。发现错误,一定叫学生更正并重读几遍。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能够仔细听其他同学读,并能听出错误、纠正错误,这些都是为识字教学所作的正音工作。
在讲解过程中,有时需要板书课文主要内容,有些教师的板书设计中就尽可能地包括刚学过的生字,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创造跟生字见面的机会。这是为识字教学所作的巩固字形的工作。当然不是说每一课都要这样做,要根据课文的性质来决定。
在复述教学教程中,有意识地把生字列出来,让学生尽可能地用上新学的词语。通过复述既检查对生字词的理解程度,也给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
像这样,要把识字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意识。另外我们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重点,该舍去的我认为一定要敢于舍去。
(二)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
识字教学方式有很多种,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种: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1、集中识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
宿列张”,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这是三百千上的内容,三百千是封建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几本启蒙教育读本,采用的就是集中识字的方法,入学之初用一定时间教儿童认识两千多字,然后再逐步教读其它书籍如《四书》、《五经》等。清人文字学家王筠在其《教童子法》中提出他对集中识字的主张。他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示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王筠不仅提出集中识字的主张,而且提出集中识字还必须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去教,先教纯体字(即独体字或基本字),后教合体字;要按象形、指事的构字特点去教,还提出从儿童的认识规律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先易后难;在识字量上提出认识两千字。这些识字教学的重要原则和要求,是对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的总结。但可惜当时并没有完全被社会所采纳和推广,三、百、千这些采取韵文形式编写的教材,便于学生诵读和记忆,但没有根据汉字规律去编写,因此识字效率有它的局限性。
后来人们在古代集中识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习的迁移规律,将汉字归类,集中识字,认识一批生字后,阅读含生字的几篇课文,复习巩固生字,这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儿童掌握较多的生字,便于及早开始阅读课文,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质量。这种识字法的特点在于突出汉字的偏旁部首及字形,以及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类排队,使识字学习走向科学化。集中识字的基本做法有二:一是归类法,包括形声字归类、形近字归类、同音字归类、近义词归类、反义词归类等。二是带字法,包括基本字带字,如用“方”字带出“芳、防、纺、放”等字;偏旁部首带字如用“口”字表带出吃、喝、唱、吐、吵、吹等字。其中形声字归类和基本字带字应用较广。集中识字法最早在1958年,由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原名为黑山县北关完全小学校)贾桂乏、李锋二位老师合作进行实验,首创“基本字带字”的“集中识字”教学法,在两年内完成小学队伍识字教学任务。1977年后,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大量阅读、序列训练、单元分组、读写结合”与“说话、写话、综合训练”教学实验。1985年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 分散识字教学法的创始者是我国著名基础教育家斯霞,她在20世纪60年代南京师大附小的分散识字教学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斯霞老师曾说,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但识字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识字,识字目的是阅读、写作。要低年级学生识几千个字是可能的,他们的记忆力强,但是不是做到理解,懂得字义,就不一定了。有的字是他们生活经验中没有的,就是认得了,也不一定能理解,会运用。因此,识字多少,对语文教学质量有关系,但并不是质量好坏的标准,识字不能光看数量,还是要看质量,是不是理解了,懂得了,而且会运用了,只有这样,才能算质量高。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随课文分散识字,可以促进这种结合,学生边识字边进行写字、造句、说话、写话、朗读的练习,可以做到会读、会写、会默、会用。分散识字教学法注重生字字义的情景创设,提倡在词中、句子中、课文情景中进行生字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分散识字教学的这种做法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注重儿童思维的形象特点,便于儿童在新旧知识经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
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各有优点及缺陷。集中识字对于更好地利用汉字的特点
和规律,提高识字的速度及增加识字量来说确实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容易脱离语言环境,对于学生理解及运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儿童长时间大量地识单字,有时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分散识字则正好相反,由于它强调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但对于想短时间内大量识字来说,则又是它的不足。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根据两种识字方式的优点及缺陷进行取长补短式地教学。
今天这节课便是一节集中识字课,是按照偏旁部首归类。在这节课中李老师对于一些特殊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注意补充一些语言环境,如在教学松柏一词时,这样说:寒冷的冬天来到了,松树和柏树却依然挺立着葱绿的身躯。你想对它说点什么。从这句话中即让学生了解到松柏树冬天不落叶的特点,又让学生对松柏不畏严寒的喻意有初步的感知。一节课中往往有几个词语,比如今天这节课中还有杨柳、桌椅、秧苗、稻谷、庄稼。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及应用要区别对待,不需全部补充语言环境,如桌椅和菠萝等词语,学生非常熟悉,它又是一个中性名词,语言中没有特殊的用法,因此不需多花时间。
斯霞老师创造的分散识字教学法,但她在教学中也非常注意汉字本身规律的运用,如在字形教学中注意让儿童掌握汉字字形结构的规律,并按照汉字本身的规律进行归类练习。形声字,就以形声的方法来分析字形;会意字,就用会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有的可用同义词、反义词、形近词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识字教学和课文阅读,儿童对个别字的音、形、义已经基本上掌握,在此基础上按汉字的规律进行归类练习。苏教版低年级教材的编写是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穿插进行的。词串识字、转转盘识字,它就属于集中识字。其它内容属于分散识字。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识字方法的不同特点。
(三)汉字的构字规律
汉字有六大构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前四种是造字法,而后两种只是用字法。几种字的数量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也大有不同。象形字与指事字大多属于独体字(有待研究,有人把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字及合体象形字),据《说文解字》记载,独体字在汉字中只占一小部分,只有393个,其中象形字264个,指事字129个。而形声字却要占到90%以上。
象形字: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它是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提醒一句:象形字(字的种类)与甲骨文、金文及小篆(字体)等几种古文字是两个概念。
&&& 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础,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这些象形字中,很多字的字音孩子们都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字义也大都易于理解,如水火月,因此建立音义与形的联系及记住字形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根据字的特点及低年级孩子对图画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对于这些字的教学,可以先出示实物图画(有些课本中就有),学生会画的也可以让学生先画一画,然后出示象形字字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边看边读,不断强化音义与形的联系。
指事字:指事字只有一百多个,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是指事字。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纯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一、二、三、四、上、下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 「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刃”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当然一个字属于哪一种指事字不必深究,只要能大致了解造字的原理即可。如教学“凶”字,告诉学生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凶字框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这个字。
会意字: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 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 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 ―― 会意法。 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 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如, “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另外,还有“不”“正”组成“歪”字,“小”“土”组成“尘”字,“两”“人”组成“俩”字,等等。
象林、森、晶、双、多、炎、品这些由相同的字组成的字也是会意字。
有一些会意字是用相同的字组成的。如林、森、晶、双、多、炎、品。两个“木”组成“林”字,表示树林;三个“木”组成“森”字,表示树多。“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晶”由三个“日”组成,和“明”一样,都表示明亮。从造字的原理上去解释,学生很容易记住。
形声字: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最多,是用‘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方式造的字。如‘绘’字:左边是个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系;右边是开会的会字,合起来还读‘huì’,意思与丝线有联系,它最开始是表示用丝线绣花、描绘锦缎,后来连用笔描绘也用这个字了。如今天这节课上学到的“柏、杨、柳、秧、稼”等字都属于形声字。形声字的基本规律是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
谈一下形声字的学习指导方法:
(1)直观探究,让学生感知和识记一定数量的基本字和偏旁部首,理解规律。
在学习独体字的基础上,学习和识记合体字,如“女+马=妈”、“口+马=吗”、“虫+马=蚂”、“石+马=码”等。这个阶段,教师注重指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理解以下规律:
①偏旁部首表义规律
指导学生通过具体字的学习,理解一些常见偏旁的特定含义。因偏旁部首具有表义的功能,所以我们又叫它们是形符。一年级,边学习生字边理解;高年级学习,老师们可以指导学生查字典上的相同偏旁部首的字,体会每一种部首的一般含义;再在学习生字时,指导、提醒学生在研究中掌握。如通过感知“拉、拔、打、推、搬……”等都指用手做的动作,归纳出提手旁一般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
②基本字表音规则
形声字的基本字一般是表示读音的,虽然有时读音并不完全相同,但根据这个特点去识记生字,效果还是不错的。如“玲、铃、龄、零、岭、领、伶、苓、羚、囹、聆、蛉”等,它们都包含一个基本字“令”,它表明各个字的基本读音,即“ling”。
③“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规律的结合应用
还以“玲、铃、龄、零、岭、领、伶、苓、羚、囹、聆、蛉”等字为例:它们都包含一个基本字“令”,但偏旁部首是不同的。据此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包含基本字“令”,它表明各个字的基本读音,即“ling”;不同点是各自具有不同的偏旁或部首,它们是王、钅、齿、雨、山、页、亻、艹、羊、囗、耳、虫,分别表示字的意义范围。如“玲珑”与“珠宝”的小巧有关,“铃铛”与“金属”有关,“龄”表示看一些动物的年龄可以看牙齿的磨损情况……由此可感知“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
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方法后,要趁热打铁,举一反三,用普遍性的规律指导识字,让学生更快更准地认识更多的形声字,使识字变得更容易、更准确。
①偏旁表义规律在辨析中的应用:
根据偏旁表义的规律,辨析形近字。如“燥”“躁”两个字的辨析:“燥”
字是火字旁,与火烤有关,所以干燥、燥热都用它;“躁”是足字旁,与脚有关,我们着急时都爱跺脚、抓耳挠腮的,所以“暴躁、急躁”等表示心情“烦躁”的词用它。“棵”“颗”两个字:“页”与脖子、脸颊有关,“颗”字指的是脖子上面有一颗大脑袋。由于脑袋是圆的,所以指圆圆的东西的量词就用页字旁的“颗”。再如“贴、帖、站、战、沾、粘、毡”,也可以根据偏旁部首与字义的联系学习应用。经过探索,相信会有很多规律可循。
②基本字表音规律在辨析中的应用:
形声字中的基本字在构字时一般表声音,我们可以归纳常见形近字的认知规
律:如用“仑”做基本字的字,一般韵母读“un”,如“论、轮、抡、伦、沦、囵、纶”等;用“仓”做基本字的字,一般韵母读“ang”,如“沧、舱、苍、伧、创、疮、怆”等。又如“峦、娈、栾、挛、銮、弯”字的上部相同,他们的韵母都是“uan”;“弈、奕、迹”的上部都是“亦”,它们的韵母都是“i”。再如“狠、跟、茛、很、恨、根”的基本字都是“艮”,它们的韵母都有“en ”的读音;而与他们近似的“狼、踉、莨、浪、琅、粮”的基本字都是“良”,所以它们的韵母都有读音“ang”。
以上这些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应用几次后,就放手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认识、积累了各种类型的字后,以后遇到同类型的字,学生自己就会寻找规律。
但实际情况却是非常复杂的。先说表义形旁,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形旁完全表义。如:舟―船&&&& 父―爸&&&& 光―辉&&&& 香―馥
一种是形旁基本表义。又可分为三种:
(1)形旁表示字义的大致类别。如:鸟―鹊(鸟类)& 金―钢(金属类)
木―柏、杨、柳等(树木类) 心―忍(心理类)
(2)形旁与字义直接相关。如: 扌―打(与手有关)火―烧(与火有关)氵―渴(与水有关)土―地(与土有关)
(3)形旁与字义间接有关。如: 艹―芳(花草的香味)
犭―狡(用狡猾的动物表达狡猾的品性)
羊―群(用羊儿聚群表达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口―唢呐(用口吹的乐器)
一种是形旁已不表义,已变成了记号,与字意无关。
女―始(开始,已与“女”无关)牛―特(不平常,已与“牛”无关)听
在《现代汉字通用字表》所收的5631个形声结构的字中, 形旁完全表义的占0.83%,基本表义的占85.92%,不表义13.25%,形旁的总体表义度为43.79%。
有些形旁外形相似,有些意义相似,容易混淆,如今天所学的禾字旁与木字旁,下一课时的竹字头与草字头,还有三点水和两点水,言字旁与口字旁,口字旁与三点水,衣字旁与示字旁等。对于这些偏旁我们可以放到一起让学生去比较,通过比较进行区别记忆。有些汉字还可联系汉字的造字原理及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记忆。
教学实践中有些有心教师还针对个别字词总结出了许多比较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比如糊涂两个字,一个是米字旁一个是三点水旁,偏旁很容易写错,就引导学生这样记忆――糊涂是我们当地对粥的一种说法,它是怎么做的呢,是用米加水熬成的,因此,糊是米字旁,涂是三点水旁。还有唾沫两个字,唾沫又称口水,因此,两个字一个是口字旁,一个是三点水旁。只要动脑筋,我们就可以想出许多好办法,减少学生出现错别字的机会。
在形声字的学习过程中,形旁还比较简单,声旁相对来说要难一点。因为声旁不仅肩负着表音的功能,在字形记忆中,它的笔画一般比形旁多,更复杂。因些说它是一个难点。比如今天这节课,木字旁与禾字旁的区别是一个重点,但相对来说这一方面的学习并不难,只要让学生发现稻谷的顶端有一个谷穗,用一撇表示,学生就能对禾木旁和木字旁区别开。难点就是声旁,如杨柳稼秧等字,这些字的声旁都比较复杂,因此学习过程中要留出时间关注声旁。
声旁表音,也有三种情况,标音字、不能准确标音及非标音字。像秧属于标音字,稻属于不能准确标音字,柳就属于非标音字。声旁完全表音的只占39%,因此对于这些不完全标音的字就要多加注意,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拼音这个有力的识字工具;另外可编顺口溜或口诀,帮助学生分清读音,如教完“青、清、请、晴、睛”之后,把这些字编成几句顺口溜:小草青青,何水清清,今日天晴,说话用请,目是眼睛。出现了易混淆的字后,统计出来进行比较,如学了以白为声旁的一些字后,可分成三类:标音字、不能准确标音及非标音字进行统计比较。
不能准确标音字
再就是多模仿、多朗读、多运用。模仿电视上的读音就是一种好办法,多读课文,多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采取这些形式就可以大大减少学生读音出错的机率。
&字形的分析可采取多种方式,如编儿歌、讲故事、画图、想象等。下面再详细谈,这儿不再多说。
(四)儿童对汉字的知觉特点。
1、儿童对于单个汉字的知觉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字形的辨认是先整体,后个别笔画,服从知觉整体性原则,具有“完形的趋势,易漏掉字的细节部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按照汉字的笔画多少和结构繁简,而对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简单的先写,复杂的后写。在考虑“识字率”时,也要对汉字进行只认不写和即识又写进行区别对待,其实我们的教材中对这方面已有详细的规定,一类字是需要会写的,二类字只识不写,我们只需按规定去做,不要增加难度即可。
②具有关系反射的性质。所谓“关系反射”,指的是当我们认识了由若干因
素按某种关系组成的对象后,即使当其组成因素发生了变化,只要其组成关系没有变化,我们仍能认知为同一对象,如今天这节课中老师把柏树的柏字变成了拍字,有些学生就有可能认作同一个字,因此通过这种偷换偏旁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③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儿童对一个字的知觉,一般是左胜于右,上胜于下,
即字本身的上面和左面是儿童优先注意的部位。
④强的部分掩盖弱的部分。所谓“强的部分”,指的是一个字中为儿童所熟
悉的那一部分,而“弱的部分”则是指生疏部分。儿童往往优先知觉强的部分,而忽略了弱的部分。
2、儿童在字形知觉过程中的顺序性的特点
就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而言,儿童字形知觉的一般趋势是由易到难。具体说,即由轮廓到内含,由熟知到陌生,由同到异。
从儿童知觉字形过程的顺序性看,某些识字教学法可从中得到启发:
①字形的细节和字形间的差异部分,是学生知觉字形过程中的难点,围攻
这些难点的办法,就在于创造一种内部条件,提高学生认识字形难点的自觉性。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办法是:利用指导语引起学生的定向,使细节易错的部分成为学生一时注意的对象。
②反复认读与分析比较结合运用。反复认读是一种掌握字形整体、轮廓的
办法,而分析、比较则是一种掌握字形部分及其关系的办法。教学时要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用。
③要重视中枢因素,特别是过去经验对观察字形的重大影响。人们在感知
现实中的对象时,往往是根据以前所获得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解释的,这也是知觉理解性的特点。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熟悉的偏旁部首有助于字形的辨认,但对掌握生字来说,有时熟悉偏旁部首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然而,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已有的经验对以后的学习利多于弊。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生字与熟字的比较时,要有防范干扰性的“预测”,也就是要有预见性,根据以前的经验,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时提醒学生,这才是符合心理学要求的。比如今天所学的柳字,因为学生学过迎字,在写的时候就很可能把柳字少写一撇,这一点在上课之前,我们老师就要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要有预见性,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这样教学:有一首歌唱得就是柳树,歌词是‘柳树姑娘,辫儿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从这首歌中你知道了什么?柳树的枝条又细又长,微风一吹就会随风飘摆,然后让学生观察柳字,中间有一撇一竖,长长的,就像细长的柳枝,其中那一撇就像随风飘摆的样子。还有学生学了发字,在写拔字时右边很容易写成发字,还有样式的式字很容易多加一撇,教学之前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字的特点,及学过的形似字,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错误,就可大大减少错字的产生。
3、儿童在字形知觉过程中的阶段性的特点
从儿童认字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一般的趋势是:从辨认到预见。
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儿童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汉字和各种比较、分析字形的方法,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尤其是掌握字形的自学性和能力大大提高。不仅能分析、比较字形间的异同,而且能“预见”到自己可能出现的典型错误,尤其是有关相似字所起的干扰因素。这也是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
(五)几种识字法
汉字有非常强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总结出了许多有趣的识字法。
故事识字法
即通过讲一个故事,识一个或几个汉字。如让学生识“伏”字时,讲《唐伯虎卖画》的故事,说唐伯虎到街上卖画,画面上一个人牵一只狗,让人猜是什么字,猜准了就赠画给别人。有人就猜中了,画谜是个“伏“字。又如讲《杨修修门》的故事,说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意识到曹操嫌门大了(阔),便把门拆了重修。讲这个故事用来识记“阔”字。
&&& 再如够字,说仓颉造了很多的字,但有一个字把他难住了。这就是“够”字。仓颉冥想若思了很长时间,很伤脑筋但还是没有想出来。仓颉就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多余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够人呛!”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就把“句”与“多”字合在一起组成了 “够”字。
歌诀识字法
古代的识字教材都采用压韵的形式,象《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为什么,因为韵文很容易诵记,利用歌诀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一些难识难写的汉字。如识“夜”字,念歌诀:“一点一横长,左下单人旁,右下有个夕,再加一捺要拉长。”再如教学“高”字,“一点一横长,口字顶房梁,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十粒豆豆入口喜,半个月亮就是胖。我记得我小时就会背的一首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两个小木人,坐在石头上,到现在还会背。老师们在教学中创造的这些歌诀不但有助于识记字形,还能指导学生按笔顺把字写好。需要注意的是歌诀不要拗口,要顺畅自然,二要科学准确,三要注意内容上,不能出现消极不良的语言。
杜撰会意法
没有科学根据,随意一说。这种方法古代就有,如王安石的“波为水之皮”,是对汉字随心所欲的解释。这类解释虽不合字的本意,但作为一种识记汉字的手段,还是非常有效的。用这种方法可以把“臭”字说成“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又如“仙”字,人居住在深山里去修炼,慢慢就成了神仙了。
谜语识字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字编成谜语,帮助学生在猜谜语中识字。如“午”字,有的教师编成这样的字谜:“远看像头牛,近瞧没有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又如教“也”字,可编写谜语:“有水可种荷花,有土能种庄稼,有人非你非我,有马走遍天下。”再如“哭”字,编成谜语:“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让学生猜的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还能让孩子由此展开合理联想、拓展思维。对于开发学生的心智有很好的作用。
形象比拟法
所谓形象比拟法,就是根据字形特点,将生字比拟成某种具体事物,使之形
象化。如“竹”字是一对双胞胎,哥哥和弟弟的模样差不多,只是弟弟调皮,翘起了一只脚。又如“伞”字的教学:“伞”字就像一把伞,“人”是伞面,“R”是伞撑,“一”是伞卡,“ㄧ”是伞把。
实物或动作演示法
对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或数量词,要尽可能用实物演示说明。通过看看、摸
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认字记字。通过这样的教学,汉字和实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汉字的表象就会清晰地贮存学生的头脑里,就会明显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串”字,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用细绳穿上几颗算盘珠,或者让学生想一想羊肉串,告诉学生这就叫“一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物与字形比较来理解字义,算盘珠就像“串”字的两个扁口,细绳就像“串”字中的一个竖。接着拿出一串葡萄给学生看,说:“这也叫一串。”这样,学生对“串”的含义理解就具体深刻了。教某些动词和表示状态等形容词,可设计动作给学生表演。例如教“坐”字时,先引导学生分析出“坐”表示两个人在土堆上谈心,再让学生分组上台表演这个情节,通过观察或亲自做一做等形式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且易记易学。
图画展现法
让学生去想象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得出,儿童在小学前三年创造性想象能力比后三年强得多。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义的关系。引导学生编故事来记字形。如学生很容易把“游”的右边错写成“攵”,为避免类似错误,引导学生编成故事:一个小孩子戴着一顶游泳帽,在清澈的方形水池里游泳。这样学生记忆“游”字就更牢固了。再比如攀字的教学,可引导学生编成:一个人伸出大手,抓住树木的枝枝叉叉,努力地向上攀登。如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智力,而且能够化枯燥为情趣,使学生识记生字印象深刻,不易忘掉,不易错写。
有些生字很难想出非常科学有趣的方法,你也要放给学生去想象,想象动脑筋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即便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但对记忆也已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关于巩固问题
小说中不断看到这样的句子:遗忘是一种幸福,遗忘是一种快乐。但在学习领域,遗忘则是一种痛苦是使人感到很麻烦的一件事,遇到一个熟人,就是想不起来名字,很尴尬。因此学完后的巩固这一环节很重要。
巩固的方法主要是反复。看见一个字,对它的形、音、义作出正确的反应,这个从刺激到反应的“联系”,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识字教学的进行,不能只顾“瞻前”而不“顾后“,只图教过了就往前进,要回过头来注意复习,要安排若干机会让学生同学过的字经常接触。
复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重复,可以采取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读字音说字义分析字形;也可以师说一个字,让学生从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字,并分析字形,或讲字义;还可以把卡片陈列在教室里让学生经常看到;还有听写默写等等,重复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重复对巩固有很大帮助。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学过的字放在新环境新条件下让它再现的方式。如让汉字作为词素进入其它复音词,例如学过“方”字,进入复音词“方向”、“方法”、“方便”、“方式”、“南方”; 作为基本字进入合体字,使字的出现增加机会,还以“方”为例,加个草头是芳香的“芳”,“加个提土是街坊的坊”, “加个言旁是访问的访”。 “方”在这些新环境新条件下的不断再现,对巩固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种好办法,阅读课外读物,这种方式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生字,对于生字的运用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读前需要认真挑选。
复习的时间安排要注意科学。有些教师常常在刚刚教过生字以后,就采用各种方式反复地给儿童复习,但是这种方法实际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因为这时候所学的字还很清楚地留在儿童的记忆中。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儿童刚要遗忘的时候进行复习(即所谓再现)。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了测试: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只剩33.3%,第三天保持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因此根据这一规律第一次复习后,隔一天再复习,之后再隔三天,之后间隔时间可以再长一些。
复习的内容也要有所不同,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生字又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复习不能千篇一律。我们教师可在上课后的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听写、填空等不同方式的检查复习。复习过后让学生记下来自己写错或运用错误的字词,安排在家庭作业中或其它时间再进行复习,通过这种过滤方式即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也可减轻学生的负担。
另外,对于生字词的学习要有一定的耐心,教材中所出现的字,不一定要求儿童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特别是写,更应该逐步要求。现在教材中一般一篇课文中有五六个,多的七八个,那些和儿童生活距离比较远、字体过于繁难的字,可以放到第二、三课时,甚至再往后拖,但会写之前一定要不间断地安排见面机会,这样分散难点逐步要求,学生学起来不感到吃力,由于经常见面,很自然地就学会了,效果也很好。但不要求会写的字一定要让儿童弄清字的结构,最好要求儿童会临写。这节课中需要识记的有五个汉字,李老师在经过了让学生拼读、范读、谈话、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还有换偏旁让学生对比以及分析字形等几个过程之后,才让学生动笔写,应该说这种安排还是比较科学的。这五个字我认为在课堂上都应该教到,但对于学生学的情况则不能一视同仁。有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可能对柳字稻字掌握起来有些吃力,那么我们老师一定要有耐心,给学生一些时间。
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从方法上要成效,时刻想着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一但失去兴趣,其实是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一个大大的隐患,得不偿失。&
(七)识字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识字教学一定要注意识字能力的培养。什么是识字能力,是指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能够自己识字,即具有自学识字的能力。具体来说,能够运用汉语拼音自己读准字音,或用部首查字法查出字音,自学字音;能够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分析字形结构,辨清、记忆字形;能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
识字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识字能力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大量工作,长期培养的。识字教学要在一开始就注意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使识字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努力探索的过程。具体来说,要做好下面几方面:
扎扎实实地打好识字的基础。
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
学会汉字的组成笔画及笔顺规则。笔画是组字成形的要素,对分析字形结构、辨别形近字、学查字典都有重要的作用。笔画的教学包括认识笔画的名称,学会笔画的书写,并逐步做到能分析一个字由多少笔画、哪几种笔画组成。可结合独体字的学习进行基本笔画的教学,有人把基本笔画一次教完,而后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再进行巩固,也可以。学会笔顺规则,对正确书写汉字、记忆字形、掌握部首查字法都起着重要作用。汉字多,笔顺比较复杂,再加有些教师对这一项工作重视不够,出现一些学生掌握不好的现象。笔画、笔顺都必须在一年级上学期打下扎实基础。以后随着识字的增多,就要从培养能力出发,让儿童自己运用笔画和笔顺的知识去识字、写字,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掌握常用的偏旁部首。偏旁部首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有助于认识汉字在形体上的特点,为分析汉字的结构方式,学习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打下基础。偏旁部首的教学包括认识它的名称和书写方法,以后逐步懂得运用偏旁部首分析字形结构。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有一个问题特别说一下,组合成字的比笔画大的构字单位叫偏旁,许多字都有共同的偏旁,这些共同的偏旁就叫部首。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对于一些偏旁部首的名称有些老师掌握得不好,很多字典上都有,建议老师们一定先牢记下来,有一些偏旁的名称也要记下来,如耕地的耕的左边,天津的津的右边这样一些部首名称不知道,如说规律的律时,总是用一个双立人,一个天津的津的右边部分这样表述。耒 lěi聿yù艮gěn
&&& 认真地学好一批独体字。学不用说,因为课本中都有安排,关键在于一个好字。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学生学扎实、牢固。因为它是学好合体字的基础。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教学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
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字音,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同音字、多音字及近音字的特点,把字音读准。在学生组词练习中,如果出现误用同音字,张冠李戴,就必须严格纠正,造句练习时,遇到遗忘的、不会的字,不能用同音字代替。
字形,从笔画入手,逐步扩大分析结构单位使识字过程由繁变简,温故知新。并且要逐步放手,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运用到生字的学习中去。
字义。通过组词联句、联系课文上下文、联系旧有知识及查字典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运用、丰富知识。
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要由扶到放,让学生逐步去掉识字的依赖性,能够主动地去自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语句或段落,体验和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达情意的作用和效果;回归课文的整体,引导学生学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从两位老师的课我们不难看出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清晰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给老师的备课定位了三种角色:第一种角色是一般阅读者,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的阅读,不带任何框框,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对话。第二种角色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把阅读教学比作一次难忘的旅游,教师的阅读仅仅是先行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途中的美景才是真正的目的,何处驻足、哪里歇脚、怎样观赏等等细节都要事前做周密思考。即教师要考虑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转化为阅读教学行为。第三种角色是一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内容的已知、未知与难易程度;从学生角度想想怎样学才有趣,能满足求知欲;课文解读应设想多种可能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等。
于永正老师说:“要想备好课、上好课,唯先于学生读书,先于学生感悟,先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的法儿就浮于脑中,在教学中就能驾轻就熟。”
我们常说,学生要熟读课文,课文读不熟就不开讲。备课前,老师更应读熟课文,读不熟课文就不要急于设计教学过程。
是母爱锻造了一位著名的作家,从而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力量,这样把语文课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潘文斌老师的《生命的林子》。复习回顾重点词语,让学生认识到法门寺是个名寺,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玄奘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留了下来,由此教师设问:此时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问他些什么?进而引出玄奘开始为什么想走?后来为什么又留了来?以“去”和“留”两种体现玄奘思想变化的行为作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读书、圈画、标注、讨论、交流,最终学生在轻松、平静的阅读环境中,感悟出了“生命的林子”的真正内涵。
仅仅三个问题就构成了整篇课文的教学主线,简洁明了。
从以上三位名师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简化教学过程,不仅仅减少内容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少设计几个环节的问题,而是要抓住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即高老师多次讲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想最终还应该归结到对教材研究是否透、是否深的问题。
2、关于备课备“读”的问题,很少老师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要想在课堂上指导好学生朗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备读的目标、读的训练点,就要精心设计读的指导方法。不同体裁的文章读的目标和要求是不一样的,诗有诗的读法,文有文的读法,这些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都应该研究、揣摩。一篇文章并不是通篇都需要我们进行朗读指导,总有那么几处值得我们指导学生好好读一读的地方,把这些地方作为朗读训练点,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朗读的形式以及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我们备每一课都考虑朗读的问题,把用在做精美课件上的功夫一部分用在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上,那我们的课会上的很精彩,学生的朗读水平很快会有提高。
3、关于朗读的指导方法,很多老师们都感到困惑,课堂上,我们常看到教师要么面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束手无措,不知怎样评价,如何指导;要么单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如哪个词语要重读,哪个地方应停顿,这里要读得慢一点,那里要读得快一些;或只是笼统地、程式化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你能不能读得再美一些?”“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去读好吗?”“他读得还不够好,你再读读好吗?”等等,诸如此类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层面,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生再读)
师:大了吗?我们再一起大声朗读一遍。
※我们再看支玉恒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读这一段话的:
师:下面大家往后看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
生:(读课文,想象画面)
师:你有什么感觉了?
生:课文写草塘美那一段写得非常好,还由近到远地写了草的颜色。  师:你说的不错,能把这一段读美吗?  生:(读)“说走就走……跟蓝天相接。”  师:“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作者是第一次看到,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你激动了吗?(众笑)
师(范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样。
师:大家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后面的句子,从近到远,听我怎么表现。(范读)“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原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大家一起读这一段。注意看我的手,咱们打上拍子读课文,把草塘的美读出来。(学生在教师手势指导下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了,你们推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下。(学生推荐一人)  (被推荐的学生读课文,读得很好)
师:谁想和他比一比?
生读。  师:(对这个学生)其实你读得也不错,就是这几句,(范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你听我这么读,有什么感觉?  生:您读得比较快,好像在跳跃。  师:你非常会感觉,说得一点也不错。你看,浪花在欢笑,在翻滚,这是动态还是静态?  生:动态。&&& 师:读的时候得让人感觉到它在动。请你再读一读。
※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的朗读指导,是比较经典的。在学习“雪后美景”一部分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儿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个学生读得还可以,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者。支老师又非常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雪地边上,这位同学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都开怀地笑了。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情绪激励,提出学习要求,做出学习评价,取点好、时机好、风趣幽默,方法巧妙。
语言文字训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仅就阅读教学中,《课标》对于词句教学的目标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谈一谈如何将《课标》的要求落到教学实践中。
先看两个案例:
※于永正老师的《秋天的怀念》。
聚焦“躲”
师:“躲”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要躲出去?生:母亲不制止,是为了让作者得到发泄。师:说的真好。发泄――发字能不能改一改?生:渲泄。
师:母亲对儿子怎么样?生:母亲对儿子非常了解。师:非常好,能不能换一个字?生:理解。师:掌声。也把掌声送给他(前一个同学)先有了了解,才有理解。没有了“你”的了解就没有“他”的理解。母爱就是理解。泰戈尔说:“理解是爱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
聚焦“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师: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生:因为一片片数叶落下,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到了尽头。不想让儿子伤感。师:从“挡”字可以看出母爱是什么?生:母爱是让孩子看到希望生:……师:(小结)母爱是让儿子看到希望,挡住绝望。母爱是呵护。把书捧起来,读!
聚焦“笑”师:一起把话读一读。儿子对母亲态度好吗?生:不好。师:(看课文中的语气)母亲反而笑了?母爱是什么?生:母爱是忍耐。师:还有更好的吗?生:母爱是宽容。师:掌声。只有母亲对子女才会这么宽容啊!&& 再来读一读。聚焦“?”师:再来聚焦一个很不起眼的问号“?”(“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母亲是以什么样的语气?生:试探。生:商量。师:(引导、小结)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平等,母爱是尊重。
什么是品味语言文字?怎样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有关词句的表达效果。于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支玉恒老师的《飞夺泸定桥》:
※生:“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嗯,不错。你们看这几个词用得多好。哪个都不能换,你们信不信?咱们试试。你看,把“拿着冲锋枪”换成“端”着冲锋枪。行不行?
生:不行。
师:冲锋枪能不能说端着?
师:但是在这里能不能端?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端?
生:端的话就会掉下去了。
师:要是两手端着冲锋枪,这脚底下在铁链上怎么走哇?(稍加演示)
生:(笑)不能走。
师:所以不合适,那么咱们干脆说:“挎着冲锋枪”,行不行?
生:不行。那还打不打了!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这时候敌人的机枪还在打,我们还得用冲锋枪还击呢。
师:咱们再看这个,“背着马刀”刚才说“拿”字很好,这里也用”拿“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要是一手拿着冲锋枪,一手拿着马刀,也会掉下去了。
师:也是两手腾不开了。还有一个原因呢?
生:冲锋枪可以还击,现在对面没有敌人,马刀用不上。
师:到什么时候才用那个马刀呢?
生:冲到对岸。
师:对,和敌人面对面的时候,枪不能打了,才拿“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所以现在只好背着,备用。再看下面。“带着手榴弹”,要是说“握着”,不行,“背着”不行,“拿着”?也不行。就得用“带”,因为“带”比“背”方便,用的时候一抽就出来了。再看“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能不能换?
生:换成“顶”。
师:换成顶还凑合。也只能换这一个,别的也不能换。再看“攀着铁链”,说成“扶着铁链”行不行?
生:不行。
师:“攀”字表现了艰难。也许有时候脚底一蹬空,还要再拽上来,有这样的情况没有?
师:所以“攀”字也用得特别好。“向对岸冲去”,这个”冲”表示什么意思?
师:又快而且坚决不后退,一直往前冲的意思。刚才有的同学说这儿不能用“冲”;认为攀着铁链摇摇晃晃的,走不快怎么能冲呀?(指提问学生)你现在怎么看?
生:嗯,那个……它吧,(生笑)虽然他是攀着铁链,可是他非常的……
师:这个“冲”在这儿是重点表现速度快?还是表现决心大?
生:决心大。
师:对了。当然那速度也是不慢的。虽然比不了走在平板桥上快,但是对这种艰险的情况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怎么样?
生:够快了。
师:对。所以说“冲”完全可以。你看这词用得好不好?
432086408640
3530010003000
,读懂读透;关注三个要点:整体感知是基础,悟情明理是感悟;积淀语言是关键;注重四个方面:& & &&
加强说写训练 享受习作乐趣
东昌府区教研室& 苏万兴
一、深刻领会课标要求,重新认识作文教学。
(前不久,看到外国小幽默。)
二、激发兴趣,科学训练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在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㈡加强三个积累。
1.积累语言。
⑴从课文中汲取。
⑵从课外阅读和传媒中获取。
⑶制作文摘卡。
2.积累生活。
⑴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⑵丰富学生的生活。
3.积累情感。
㈢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1.通顺。2.语气连贯。(通顺,语气连贯,是指文从字顺。
小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 临清市小学教研室& 耿红卫
《语文课标》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现实中,我们学生的习作是个怎样的现状呢?我先给大家读两篇习作。这是某实验小学六年级一次月考时学生的考场作文。(读作文)
后来我让老师问了这个同学,送完老奶奶为什么又编出打电话的情节来。孩子说,老师考试前要求,必须写够六百字,我写完送老奶奶才三百多字,字数不够,所以又写了打电话。
老师们,不知你们听了这个孩子的话有什么感触?反正我感觉,孩子快被考试和老师逼疯了。
老师们,请你们再听听一位初一的学生对小学时的作文的评判。
六年来作文的训练,除了难忘的事就是有教训的事,有意义的事最后变成万能的事。要不半命题作文就是记一件××的事,还是那件事。总之,俗、俗、俗,苍白、苍白加苍白。《冷眼看作文》
还有这样一篇看图写话,叫《雨中送伞》。此类作文老师非得告诉我们有以下步骤,开头必须是我的老师一头短发,精神抖擞、中等身材,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有时候象母夜叉,但是写作文必须要这样写)。……一般写我的老师要写语文老师,因为……说得她高兴,天上没有地下也没有,诺贝尔奖不给她简直是有眼无珠。……天气描写必须要写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主角没带雨具,……窗外雨哗哗,主角心慌慌,……这时,老师会象奥运使者那样举着神圣的火炬,带着一把从地摊上买来的十块钱一把的降价雨伞出现在主角前(当然,我要这么写,就不美了)。我一定要这样描绘,这时远方出现了一个身影,举着一把好看的小雨伞,带着神奇而又可爱的笑容。啊,那不是我的语文老师吗?于是,一个崇高老师的形象就被我给勾勒出来了。根据剧情的安排,老师不会带两把雨伞,也不会拿三块钱让主角坐人力车回家,更不会给他钱让他打车回家,非得要拿一把伞护送主角回家,这样才能感人,老师的形象才会高大。……到了主角家中,崇高的老师顾不了一切,不喝一口水,也不进屋,肯定站在门口,用手擦擦脸上的雨水转身消失在风雨中,而且还帅呆了那么一甩头。这时,主角就目送老师离去。原来我写的是省略号,我们的语文老师把省略号给我加了一句“我的眼睛渐渐地湿润了”。第二天,主角上课,发现老师的鼻子红得象克林顿,崇高老师昨天被雨淋了,得了感冒了。这时候,主角还要发一通感慨,哇,多好的老师啊!……我一定要报答老师的爱,长大了为祖国作贡献。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爱和为祖国作贡献紧密地结合起来。
老师们,透过以上片断分析,再结合自身的实际体会,我认为造成学生习作假、大、空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学生不敢说真话。因为老师要求学生的作文中心要明确,立意要高尚,条理要清楚等等,可是孩子的真心话可能是条理混乱琐琐碎碎的,可能是平淡无新意的,可能是错误不高尚的,甚至可能是低俗卑劣见不得人的。像写老师的文章,老师的形象必须是崇高的,写老师像母夜叉是不行的,写老师上课时打手机是要挨批的,写老师体罚学生是要挨揍的。二、老师教孩子做假。我了解到或者说我自己亲自这么做过,命完题后,有的孩子的作文实在不堪入目,所以丢给他一篇范文,让他背下来。还有就像上面的孩子写到“有意义的事最后变成了万能的事,在现实中这是常见的,老师常教给学生同一个内容可替换多个命题的方法,只要背下几件“好人好事”,考写事的文章就搞定了。所以,一到写作时,孩子的脑海中首先映出的是老师推荐或框定的素材,然后稍加改造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孩子造假。三、无话可说。这里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心里的“话”就是写作素材,就像写《学会关心》的那位同学,这位孩子可能从来没做过关心别人的事,或者即使做过,在考场内也没想起来,所以只能编造了;二是笔下的“话”即规范的书面语言。很多学生因语言的匮乏,往往文笔生涩,言不由衷。所以只能鹦鹉学舌的套用一些公众的言辞。
寻根求源,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假、大、空实际是老师培养出来的,是考试逼迫出来的。
找到根源,接下来我们要开源活水。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要开三源:第一是思想之源;第二是素材之源;第三是语言之源。
生命交给命运,灵魂任之自由,人所拥有的是自己的思想。写作其实就是写思想,是化思想为意念,化意念为文字的。
可,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吗?有也没有,说有因为我们的不但有而且有两套思想,一套教给老师,一套留给自己。学生写作时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我手写老师的心。所以在作文中我们会看不到童真童言。看到的是小鬼说大话,看到的是小人说神话。
可是,在孩子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孩子的真情流淌,为什么在习作中不能见到呢?这是因为种种教条框框与清规戒律压抑了孩子,扼杀的潜能!不开掘挖潜,反而抑制!孩子一提笔,就被告知“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刚落笔,就被“教诲”“开个凤头、抓住读者”,想编个故事,就被警示“表达思想意义,阐发积极主题”……文未开笔,种种框框规矩先涌心头。蜈蚣本会走路,可你让它按照《蜈蚣走路要领与规范》(假如有人制定了这样一个规范)去走路,反不会迈步了。现代的习作教学,就如此压抑孩子的本性,桎梏学生的心灵。愉快的表达变成了痛苦。
写作被庄严化,教条化,愉快的表达变成了痛苦。是由于,化“思想意义”为“文章”,暗含严苛的“清规戒律”:1、唯有“思想意义”,方能写进文章;2、写,就得是“成篇的完整文章”,不能是零散字句片语;3、文章就得守规矩DD文法句法章法,起承转合,起伏跌宕,不可“随意而为”。我的天!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浇灭了孩子热情,使孩子视写作为畏途,写作成了千万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如何给学生的精神松绑。
一、正确理解课标精神,不任意拔高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从表达方式来说,鼓励自由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学生习作不拘文体,甚至不必成文,高年级则要求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从语言表达来说,小学生习作首先要做到语句通顺。小学生必须学习一些表达技巧,但是语句通顺却是首要的、最基本的要求。
&&& 我们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要求并不高低年段叫写话,高年段叫习作。习作就是练习写作,而不是作文……课程要求降下来了,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对学生的要求降下来了?涛声依旧,我们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敢说,许多老师根本就没有读过《课程标准》,每位语文老师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定的标准,那就是《优秀作文选》中的作品。虽然叫写话了,我们习作教学还是要求学生达到几百字,……。我们还是以作文选上的优秀习作为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我们无视学生的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片面地追求立意好,构思巧,语言精,选材妙。这样高这样全的要求怎么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恐惧心理呢?就是我们老师也达不到那样全面的要求。“”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认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练习,是一种训练,是一种学生作业。小学生作文不是创作,不能苛求小学生作文的社会功能。有个别小学生写出了供人欣赏的文艺作品,当然是好,要爱护培养。但这不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标。广大的小学生是不会写出文学作品的,对他们也不能这样要求。
另外,由于我们对习作教学缺乏整体规划和思考,“”“”“”
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除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 这段话明明白白地指出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我的理解就是小学作文做到意思清楚明白,语句通顺即可。
因而正确理解落实各年段的习作目标,我们对学生习作的评判要建立起“宁要真实的错误,而不要虚假的高尚;宁要真实琐碎而平淡的语言,也不要抄来的锦句华章。教师则要做到“童言无忌”、“宽容童言”、“呵护童真”,切实把习作的目标降到应有的程度。多鼓励,你能行,孩子就在无数试笔中,树自信,成自觉,立笔成文。写作,就如同说话一样回归本然和生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学生的想象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语言才会充满灵性,学生的个性和才情才会得以彰显
二、变重“文”轻“人”为重“人”轻“文”
当前的习作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
一个三年级农村孩子在写《我的理想》是写道:“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文中这样写:“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娘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娘胆小,怕鬼,我也怕。但娘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娘和我就不怕了……”
老师在作文上打了个“×”,并写:“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
上述案例中,在老师的眼里,“变成一条狗”的理想显然“不远大”,“思想境界不高”。而且这样絮絮叨叨的,似乎也不符合作文的“规范”,因此就有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的批语。教师没有看到孩子习作中表达的真情实感,没有感受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从而没有给孩子应有的肯定、鼓励和安慰,一个“×”,否定了孩子的理想,否定了孩子的情感,也泯灭了孩子用习作表白心声的热情。习作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是学生的思想说话,是学生的心灵说话。尽管我们谈起小学作文教学时都会讲“要引导自由表达,鼓励孩子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但强调习作的思想性、技巧性,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扎了根,我们常常不经意之间用之作为衡量学生习作的标准,从而不自觉中就忽视了学生的真情和实感。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时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搜肠刮肚,下笔无言。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从一花一草到五湖四海,从街谈巷议到嫦娥奔月,从树皮开裂、小草萌芽到瓜熟蒂落、秋霜冬雪等等,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写作素材,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说无事可写呢?为什么在佛家眼里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在我们孩子的眼里是就成了“世界是一花,天堂是一沙”呢?为什么鲁迅从小生活在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里的环境中,却能写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呢?为什么一棵小草,在名家的笔下就不再是简单的一茎两叶?,为什么普通的背影在名家的笔下就能挥洒出博大的父爱呢?那么,我们的学生无事可写的原因何在呢?在这里我想用罗丹说过的一句话来总结:“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刘国正先生指出:“我国的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注意指导学生怎么写,不大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去探究写作的源泉。”应当说,这一客观的诊断,道出了作文教学总体失误的症结。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积累素材。积累的途径,我认为有效的无外乎三种,在生活中积累、在观察中积累、在阅读中积累。
一、在生活中积累
1、记录生活
叶老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就会活泼的,昼夜不息。”巴金说:“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人们称他为“神童“。其实,他的成就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他每天吃完饭后就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下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明末清初的学者陶宗仪,常常用树叶作笔记本。平时只要有所见、所感、所得,就马上摘下一片树叶,把三言两语记在上面,装进瓮里,瓮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之后,他积累了十多个瓮,后来,他把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资料作了分析、归类、整理,写出了著名的《辍耕录》三十卷。
一位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引导孩子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他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素材本,留心注意每一天,看看从早到晚究竟发生多少事情。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材料。如二年级一名学生把自己的名字“李槐”写成了“李木鬼”,老师故意读出――老师让学生把这件事写到材料本中,并写出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写出这样的思考:“沈老师真幽默”;“写字不能分家”;“做事要细心”……有了内容,思考就会形成;对于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思考。这就避免了作文时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现象。
2、捕捉生活。
老师们不要把写作看得那么正式,不一定非得在习作课上让学生写作,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瞬间,我们要让学生及时捕捉,写下来。
如:有一天,我走进教室,发现学生都在议论数学老师的头发,说李老师烫了个毛刺头。于是,我和学生聊开了,问“喜不喜欢老师的新发型“,然后让学生写下片断《李老师的头发。
如:有一天,我戴了枚新戒指,几个女同学都围过来看并情不自禁地去摸我手上的戒指,还在猜“谁买的?“多少钱?”等,接下来我就让同学写〈耿老师的新戒指〉。
再如:下雨天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雨中的滋味,让他们去听雨点的声音,去闻雨水的气息,让学生写《假如我是一滴小雨滴》;下雪时让他们亲自去数雪花的瓣,去感受雪的冰凉,去雪中打打闹闹感受雪中的乐趣,然后写成片断。这样的作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是生活的再现。
3、丰富生活
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以前孩子应该做好32件事,并且告诫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做。这32件是这样的: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仙;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这些事情,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可以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又可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孩子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整天与电视、电脑、游戏相伴,与考试同行,虽然我们的世界很精彩,但孩子的经历很单调,孩子的体验很苍白。如果学生做了这32件事,教师把这些事全部拿来放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回忆曾经做过的事,是怎么做的,这些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必然会像电影一样涌入学生眼前,写起文章来就会有真情地流淌。如果没有经历,没有感受,大脑空空,要他们写,真是勉为其难,学生也只有抄、套、编,制造假、大、空了。
另外,老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小调查,如:调查零花钱的用法,调查家庭垃圾的数量等,让学生做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从实际的真实的生活中收集材料。
有人做过调查,他发现中国
二、在观察中积累
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尽管教师或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了活动,可仍然一些学生参加过后一无所得或印象不深,写出的文章仍是一本流水账,甚至连流水账也记不清。这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鲜明、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练就一双“鹰眼”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花了一年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出了小说《点心》,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也十分注重观察,上中学时,他经常坐在马路上,注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又把每一个人的神情、服饰、走路的样子飞快地记在笔记里。在学校里,他常常观察不同性格地同学。他那厚达四百多叶的笔记里,记录着他的所看、所闻、所感。可以说,这是一本“万宝全书”,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想给大家讲四点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宜“细”不宜“粗”
老师要告诉学生一篇文章的分量不在于主题和结构而在于你的叙述和描写,要想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必要有细致的观察。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的文章免不了笼统和干瘪。观察时要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比如:让学生观察“拔河比赛”老师们往往说“同学们,要举行拔河比赛了,赛完后要写篇作文,所以比赛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学生写作文是仍是抓耳挠鳃,写不出细节来,然后不得不求助于作文书,抄两段上面的细节描写换成本班同学的名字就完了。其实这种观察是粗线条的,是走马观花式的。应当让学生先盯住一个同学,观察他的表情、动作,然后再观察另一个同学,只有一个一个地去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神态都看得分明,作文才能写得细致逼真。
经过这样较长时间的训练,相信学生不仅游戏活动得心应手,写其他类型的写人记事作文也能得心应手。
2、观察宜“小”不宜“大”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以小见大的道理,一滴水虽小但可映出整个太阳的光辉。比如:让学生观察老师,我们往往布置学生观察老师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等。这实际还是从大处着眼。你可尝试就让学生观察老师的眼神,观察老师不同场合、不同心情下的眼神。如:老师高兴时的眼神,本班没考好时的眼神,领导来检查时的眼神,老师表扬你时的眼神,批评你时的眼神。让学生写老师的眼神,远比全方位写老师要生动得多,要真实得多。
3、观察要和培养思绪相结合
观察与思考、联想等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瘪而瘦,浅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观察时,要学会凝视,这时你胸中会有一种东西在膨胀。如你凝视一片黄叶,你要想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观察一棵嫩草,你会想到春天等,在观察时对学生的这种思绪的培养是最基本的。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去培养。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说:“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还要思考。这里的发现,不仅是指眼睛的发现,更主要的是心灵的思考和发现。
4、坚持写观察日记
要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写观察日记。我认为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必须要求写日记,这是硬性的。刚开始,教师既要注意培养兴趣,又要有些强制措施,直至形成记日记的习惯。因为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一个周期,最初是二十天,这20天我们要天天督促,强化,17天过后的三个月内,我们不用天天督促,一周强化一两次即可,三个月后我们可能每个月督促一两次即可,直至坚持一年,学生才能养成习惯。但在写观察日记的初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师要给孩子一些实实在在事,再让孩子看到它的好处和兴趣。如:可以在班内饲养一只小金鱼、小白兔之类的小动物,让学生去观察,然后让孩子变换角色,假如他就是那只小动物,它来到班内的感受等等,写《小白兔旅行记》既这样学生不仅会仔细观察小动物神态、动作还要联想它的内心活动,这即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绪,更主要的是这样的观察远比老师说:“请你仔细观察小动物,然后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多,有了兴趣才能养成习惯。再如:可以让学生画观察日记,观察傍晚的景色,观察校园的一角,观察夜晚的街灯等,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做一系列的观察:让学生观察一年中影子的变化,让学生观察不同心情下的月亮,观察不同季节的风雨等等。有些观察的内容还需要提前布置,留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切记当天布置当天写。如:有一次,我孩子回家说:“老师让观察秋天,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日记。”等孩子写作业时夜幕早已降临,怎么再去观察秋天。这就好比头天买了只小鸡苗,第二天就想吃它下的蛋,那你还不如把它煮着吃算了。所以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
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日记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一年多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日记的体会,一致认为写日记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日记的需要,无论在家里、在车上、在学校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语言之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这无不说明积累语言对写作的重要性。语言积累就要牵扯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这是个大课题,我们无法细谈,在这里我只简单讲三点:
背诵什么?韩军老师的报告中指出:“语文学习要重文轻白,让学生背诵100篇古文、20篇现代文、30首古诗词。”语文就不用教了。学一流白话,形成一流白话的可能性极小;学一流文言,形成一流的白话可能性极大;只学白话,似易实难,形近实远,事倍功半;多学文言,似难实易,形远实近,事半功倍。
以我的自身体会,
所以,一定让学生多背经典。
老师们不要片面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时你背过五百首也不一定会吟。语言除了积累,还可训练,掌握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分常态语言和非常态语言。常态语言如:“现在九点了。”这是常态语言,而“大钟举起它沉重的手臂,缓缓地指向九点。”这就是非常态的语言。非常态的语言表达效果更生动、形象。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常态语言,让学生写出它的非常态语言,刚开始,让全班同学一起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多多益善。渐渐地发展到让学生自己去写。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把文章写生动。
还有一种训练,如:写热,而不能用上热,写美不能用美,这就逼着学生去观察,用描写别的事物来间接描写热或冷,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把文章写实,写具体。
三、以写促读
大家的惯性思维都认为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可是孩子不乐于读怎么办?大家可尝试以写促读法。大家试想,我们上学时什么时候最愿意读书,考试前两星期,那时不用老师督促,大家都自觉拼命读书、学习,因为不读不行,而且此时读书效果最好,记得也牢。还有,学校让大家写一篇论文,此时被我们束之高阁的各种教学刊物都被我们请了下来,大家读得津津有味。
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这样的命题如:《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我所了解的中国文化》等等,这就促使学生去读书,去翻阅大量的资料,既写又读,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口语交际教学之我见
山东高唐县中小学教研室&& 王洪志
A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关注这样几个关键词语:倾听、表达、交流、文明、合作)
B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关注“和谐”这一关键词)
C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
(关注“互动”这一关键词)
D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关注“情境”这一关键词)
E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参与”这一关键词)
倾听、表达、交流、文明、 合作、和谐、互动、情境、参与
以上词语是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中最应该关注的,并努力实践的。
什么是口语交际?根据辞海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口语是口头上交际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交活动。
一是口语性。口语交际属于情境语言范畴,非书面语言,因此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可变性。二是交际性。因为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交流,一方要根据另一方(或多方)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1& &2 &&3& &4
& 1&& 2&&& 3&&& 4
5……&&& 6&& 7
& 1&&& 2&&& 3
5&&& 6&& 7&&&
& 1&& 2&&& 3&&&
4& 5&&& 7――
& 1&& 3&& 4&&&
&& 1 &&2& &3& 4
四是把“口语交际”课上成“听、说、写”的训练课。
五是在“教学要求提示”上耗时太多,真正的交流、交际的时间很少。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仅依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口语交际知识,积极主动地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
【教师事先布置好一个场面,诱导学生在浑然不知是人为设计的情况下进入角色,以他们最真实、自然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如《借粉笔》的片断。师:小朋友,这节课我想请小朋友看老师画画。老师在粉笔盒里找彩色粉笔,可是没有。师:噫,彩色粉笔没有了。没有彩色粉笔,画出来的图画多难看呀!(学生也跟着着急起来,逐渐入境。)生:老师,我去你办公室拿。师:啊呀,不巧,办公室里的彩色粉笔被王老师拿走了。她在隔壁班上课,不知道哪位小朋友能帮帮我。(许多学生就边举手边抢着说:“我去,我去。”)师:别忙。老师想考考你们。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借呢?你们能先自己准备一下吗?谁说得好,我们就请他去借。(这时学生已经完全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而教师也可以自然地开展口语交际训练了。)】
倾听是学生顺利进行交际的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应不忘引导学生听别人说话要认真、专注,听清楚别人表达的意思,以便能对别人的话做出及时反应,灵动交际。
“倾听”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同时,“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因为口语交际有极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特点,我觉得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采用随堂评价的方式,在活动中评价,即时评价。评价方式以积极鼓励为主。
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感受成就。一句积极鼓励的话语会带给学生巨大的成就感。成就感让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保住尊严。在课堂口语交际教学训练时,小学生难免出现答非所问,牛头对马嘴,会感觉受到别人的嘲笑而伤了自尊心,内心产生自责甚至恐惧。此时的教师不应跟着哄笑,而应积极鼓励学生;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发现自己;爱护出错的学生,使他多受启发。
以鼓励为主的积极评价方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老师们很好地运用好这一武器。
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活动后话活动;观看之后说剧情。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练习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口语交际课上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二是在语文教学(或其他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阅读教学中的讨论、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老师们如果切实注意到以上三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郭沫若老先生曾如此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在平时注重积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才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滔滔不绝。
口语交际教学之我见
一、“什么是口语交际,什么是口语交际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意义
口语交际 “”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四、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
五、口语交际课,教师的责任
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日常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理论与操作
临清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和东波
&&&&&& &&&
v&&&&&&&&&&&&&&&&&&&&&&&&&& ――()
v……&&&&&&&&&&&&&&&& ――()
v&&&&&&&&&&&& &&&&&&&&&&&&&&&&&&――()
&&&&&&&&&&& &&&&&――2004
新华联校南区小学
时间:秋天
人物:母亲(年轻时)DD――廖东萌饰
儿子(小时候)DD――田彬彬饰
母亲DDDDDDD――李春波饰
儿子DDDDDDD――廖志栋饰
女儿DDDDDDD――李晶晶饰
邻居DDDDDDD――张雪娇饰
旁白DDDDDDD――李新月
道具:轮椅、菊花、椅子、背景幕等
音乐:旁白时《水边的阿狄丽娜》,结尾时《烛光里的妈妈》
编剧:汤家强、孙玉秀、林秋
:(音乐起)小时候,他总喜欢和他的母亲一起去北海赏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 奥特曼打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