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十字架有什么说法与火焰有冲突吗?

佛教和基督教有冲突吗_百度知道
佛教和基督教有冲突吗
提问者采纳
,而不局限人与宠物比如不能说谎,远高基督教比如不能杀害一切动物有从基本戒行上说佛教更严格很多,,就有“消灭异端”倾向,而不仅仅是“忏悔”就完事对于婚外情,佛教信徒对于这一要求、婚前性行为,,遵守程度也在降低,对日耳曼人战争,都是以“信仰不同”的名义进行的肉体毁灭,和一些严格的基督教派要求一致不能摄入任何制幻用品从高级教义上说佛教是无神教基督教是有神教佛教追究宇宙本质基督教讲究“造物者”从信徒角度上说基督教徒从古以来,比如十字军东征、日本的战争佛教相对包容性更大因为基本教义中有【安忍】的要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现代人们越发浮躁,伊斯兰教圣战,,包括近代中国清朝,对于【善】的标准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不能一概而论,许多教派之间。要看具体的情况,互相认为对方是异端,有3000多个教义互相矛盾的教派,很难做出定论。 所以,对于各种问题的观点,一定有或者没有冲突。因为基督教内部各派:此二教之间。基督教内部,都不一样
有。耶稣他是神的独生子,他降世为人就是要拯救世人的灵魂,为了我们的罪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替我们作了赎罪祭。只要我们来到他的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说谎、骄傲、自高自大、骂人、恨人等等),他就赦免我们,使我们成为他的儿女,使我们有永生的盼望----天堂。因为他是独一的真神,唯一的神,只有籍 着他才得到永生。
佛教和基督教并不冲突,都是在生活中修心修行,最终的目的都是到天上去,就如我们师父说的,只是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而已。不管选择佛教还是基督教,只要正信正念,如理如法地修,都是好的。祝福!
宗教之间世界观不相同,导致人生观也不同。佛教认为没有主宰神造物主,基督教有主宰的造物主,基督教以天堂为究竟归处,佛教认为天堂只是比人界好点不出轮回,仍不是圣法界要出离,达到圣法界最高的佛法界为究竟。基督教人不可以和上帝平等,佛教终生皆有佛性人人可成佛。基督教的博爱止于人,佛教的爱是慈悲覆盖一切生命。
似乎没有冲突。但是理论和教义有很大的区别。
基督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整理版:/a/6276.html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整理版:/a/6276.html    
  顶顶大象 快点更新
  除了广告 自己顶自己 哈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整理版:/a/6276.html    
  @无性大象  19:51:32    我担心的情况是,中国只是单纯的把巴基斯坦视为制衡印度的战略资产,在没有西方支持的情况下,试图依靠倾注自己的物质资源延续目前这条对巴基斯坦自身伤害极大的对外持续对抗印度、对内极端势力不断做大的道路。最后发现所费甚多却一无所获。    ===========================================    原来这只是你担心的情况啊,那我误会了。中国对巴国的支援,一直比较理智,貌似...........  -----------------------------  打仗要花钱的,美国佬现在到处点火灭火,也没多少钱折腾了,巴基斯坦那么大,军力可比他之前玩的国家要好,而且美国和巴基斯坦一直关系还不错,贸然就开战了,还是相当师出无名的,况且,现在不是还在叙利亚和波斯闹吗,估计等到巴基斯坦,够等了。呵呵
  @粮食统购
10:34:00   4d4d,当时美国 gdp 已经超过老英,文化、军事差的很多,如果只按部就班的追赶,没个百八十年是不行的,没想到,两次世界大战,就追上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恐战争和一战二战是不能比的,花的钱死的人都可以忽略不计,1944年美国的军费达到800亿美元,GDP4成。  指望米国和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打才有英国那个效果,很遗憾,今天要是打起来,没人坐收渔利。  -----------------------------  不是吧,现代战争,人越精贵,武器越先进,花的钱越多。这年头,连最有钱的老美都要打不起仗了。
@M78星盗  09:59:29    昨天和群里朋友聊天,出了个思路:假设犹太人在巴比伦之囚彻底死光,万劫不复,那么西方也很可能没有一神教  和一神教相比,多神教的洗脑功能并不强烈,组织模式也不严密,不能和世俗王权抗争,那么洋人也可能像中国人那样,没有教皇,没有宗教战争  -----------------------------  我觉得不可能,宗教其实和政治相同,有天生向单一神靠拢趋势,至少要像道教,三清,神太多了,是人都会选择,然后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引导和宣传,慢慢就变成一神了。而且犹太教本来就从波斯那边取经不少。    中华宗教,其实从周制开始,就把统治者作为神了,天子嘛。天,上帝也。天子就是耶稣啦,呵呵。从这一天开始,华夏的统治者就再不会自己给自己套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因为他就是神本身,至少要往这个方向靠。    其实所谓宗教和世俗权力相争,本质还是争夺资源和统治,这个是人的天性,与宗教无关,最多是打个幌子。
  @无性大象  23:13:44    早信了,不过最近刷微薄雷人,我们已经顶不住了  ================================================  我没有微博,也不看别人的微博,只是听说孙海英近来频繁释放雷人言论。然而我对这等戏子的言论毫无兴趣,所以根本没看这厮说啥。  我对盛唐没有好感,觉的远不如汉朝。不说灭了高句丽出现渤海,灭了吐谷浑便宜吐蕃,堂堂大唐居然被小小新罗挤出半岛,我想破头都理解不了,.....  -----------------------------  这个我觉得还是对边缘地带的态度造成的,当时那个地方,和富庶的中原相比,估计也引不起统治者的太大兴趣,这个才是华夏对边疆统治不太牢靠的原因。其实中古时代,大帝国的边缘都是不好管理的,哪个国家都一样。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迅读网
整理版:  
/go.php?id=2b3f2fcb-4b37-4eaf-febc449c5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快读
/go.php?id=8153  
  @M78星盗  09:59:29    昨天和群里朋友聊天,出了个思路:假设犹太人在巴比伦之囚彻底死光,万劫不复,那么西方也很可能没有一神教    和一神教相比,多神教的洗脑功能并不强烈,组织模式也不严密,不能和世俗王权抗争,那么洋人也可能像中国人那样,没有教皇,没有宗教战争    -----------------------------      1.参考西藏,喇嘛不是一神教,一样组织模式严密,能和世俗王权抗争    2.中国宗教战争一样多。摩尼教,明教,白莲教,拜上帝教,共产教全有宗教背景。
  我没有微博,也不看别人的微博,只是听说孙海英近来频繁释放雷人言论。然而我对这等戏子的言论毫无兴趣,所以根本没看这厮说啥。    我对盛唐没有好感,觉的远不如汉朝。不说灭了高句丽出现渤海,灭了吐谷浑便宜吐蕃,堂堂大唐居然被小小新罗挤出半岛,我想破头都理解不了,.....    -----------------------------    武后乱政造成的。武则天把李世民留下的名将全杀光了,自己又无能。把盛唐的老本赔光了。    边缰无论汉夷都只尊敬唐王室而不是这个姓武的娘们。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整理版:
/dir/18881/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整理版:
/dir/18881/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整理版:
/dir/18881/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整理版:
/dir/18881/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整理版:
/dir/18881/      
    @沙罗双树花之色  19:20:53  终于追上了,求教下查理曼帝国,神罗,俄罗斯,这三个罗马继承者中是不是查理曼帝国最为正统些呢  -----------------------------  @里斯商船大副  19:34:26  东罗才是正统。  其他统统是蛮族搞的伪帝国。  -----------------------------  是靠正统公主的B才传过去的
      @沙罗双树花之色  19:20:53  终于追上了,求教下查理曼帝国,神罗,俄罗斯,这三个罗马继承者中是不是查理曼帝国最为正统些呢  -----------------------------  @里斯商船大副  19:34:26  东罗才是正统。  其他统统是蛮族搞的伪帝国。  -----------------------------  @brood-06 16:26:06  是靠正统公主的B才传过去的  -----------------------------  上对婚床。    
  ============================== 继续更新 ==============================      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7章 高卢之争    420前后,西罗马帝国的最大变数是高卢地区又来了一批新人类,他们就是来自北欧的勃艮第人(Burgundians)。不知在什么时候,勃艮第人迁徙到波罗的海中的博恩霍尔姆(Bornholm)岛—意为【勃艮第人之岛】。大约在250年代,可能是人口膨胀或生存条件恶化等原因,勃艮第人离开博恩霍尔姆岛,登上欧洲大陆,开始了他们南下征服的进程。到了4世纪中期,勃艮第人已经迁徙到易北河流域,369年他们协助西帝瓦伦提尼安一世对抗阿勒曼尼人。之后不久,勃艮第人被格皮德人打得大败,此后将近40年没有出现在史书中,可谓元气大伤。  https://byfiles./y1pXd1JndrnHb9toEs-GPsqMJEQQ_0nHSeJON5rX2FPl8VD_5h_aAWrBfZZr1BHDXtS2kO_ot5qfso/Bornholm-01.jpg  ===== A: 丹麦博恩霍尔姆岛;B: 德国沃尔姆斯;C: 法国斯特拉斯堡;D: 法国维埃纳 =====    400年代末,以东哥特人拉达盖斯为首的蛮族大迁徙横扫整个高卢,从北向南直奔意大利;西哥特人阿拉里克则从西巴尔干起兵,屡次进犯意大利。此时还比较弱小的勃艮第人似乎只派出小股部队跟风起哄,主力留在莱茵河流域,小心翼翼的占据了拉达盖斯及其盟友留下的土地,进抵莱茵河流域。勃艮第一位知名的国王是君达哈(Gundahar, Gundicar, Gundaharius),此君与阿兰国王戈亚尔(Goar),于411年拥立伪帝君士坦丁的莱茵河驻军司令约维努斯(Jovinus),在上日耳曼的美因茨称帝。约维努斯则投桃投李的允许勃艮第人到莱茵河以西定居,君达哈趁机占据了包括沃尔姆斯(Worms)、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在内的诸多名城,建立起一个以沃尔姆斯为首都的勃艮第王国。约维努斯败亡之后,西罗朝廷没把勃艮第人怎么样,霍诺留皇帝承认了勃艮第王国的存在。    此后的20年间,君达哈一直在扩张领土,蚕食或劫掠西罗的土地,搞得帝国政府不胜其烦。到了430年代,勃艮第已经成为西罗境内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西罗头号军事强人埃提乌斯决定一劳永逸解决勃艮第问题,不过当时埃提乌斯正在与波尼法提乌斯争权,汪达尔人趁机入主阿非利加,搞得西罗上下焦头烂额,始终无法集中精力对付勃艮第,直到432年,波尼法提乌斯去世,埃提乌斯一统西罗军界,这种混乱局面才有所改观。  
  ============================== 继续更新 ==============================    勃艮第人建国的同时,匈人内部再也加紧整合,前文说过409年匈王乌尔丁死后,匈人陷入分裂,他的3个儿子奥克塔(Octar)、卢伽(Ruga, Rugila)、蒙迪乌克(Mundzuk)和其他贵族割据一方,互不统属。其中的奥克塔是最强大的匈人领袖,他在430年进攻君达哈,赢得重大胜利,但他在战后的庆功会上暴死,不知是食物中毒还是某种突发性疾病所致。本来准备远遁的勃艮第人立即连夜发动反击,一举击杀1万匈人,稳固了王国的疆域。    奥克塔死后,卢伽接管了他的部众和地盘,并逐步兼并其他匈人诸侯,成为当之无愧的匈王,这一系列变故,反而让走向统一的匈人,重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政力量,为日后阿提拉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力量的增强让卢伽成为两个罗马帝国,特别是西罗内讧的仲裁者,在埃提乌斯与其政敌们的纠纷中,他基本上都站在埃提乌斯一边,多次为其出兵帮忙,埃提乌斯自然不能不有所表示,因此经常被政敌们攻击为匈人的走狗和代理人。    434年,卢伽帐下的几个部落逃亡到东罗,寻求政治避难,掌握东罗实权的普尔喀丽娅长公主兼女皇,非常高兴的接纳了这些慕王化而来的远人。这给了卢伽讨伐东罗的借口,匈王打算动一动享受了420年罗萨战争以来10年太平而越发富得流油的东罗马帝国。匈军从匈牙利平原出发,一路南下直驱色雷斯,终极目标是君士坦丁堡。不过匈军的攻势在东罗的顽强抵抗下很不顺利,普公主和奥多希娅皇后的虔诚祈祷发挥了作用,卢伽被雷击命中,当场烧成焦炭,他的大军群龙无首,还染上瘟疫,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最终这场匈人对东罗的远征有疾而终,损失惨重。    卢伽很可能没有儿子,或者没有成年的儿子,不过他死后匈人没有陷入周期性分裂,王位由他的侄子2个布勒达(Bleda)、阿提拉(Attila)兄弟分享。这哥俩都是蒙迪乌克的儿子,关于蒙迪乌克记载几乎没有,他唯一的事迹就是生下2个能干的儿子。关于蒙迪乌克(Mundzuk),有个很有趣的译法—冒顿,这多少可以说明匈人与匈奴有着某种文化上的联系。  
  ============================== 继续更新 ==============================    布勒达和阿提拉的双头政治格局,往远了说,像斯巴达王国的双王制;往近了说,像罗马共和国的双执政官和双帝制度。哥俩的地位并非平等,哥哥布勒达显然居于支配地位,他的军事能力也强于阿提拉,阿提拉更多的以助手和执行者的身份出现。两人上台之初非常团结,他俩收拢部众,一面组织人马准备复仇,一面派遣使者去君堡,邀请对方派使节来谈判。自觉军力不足的东罗朝廷不敢怠慢,派遣使团到马尔古斯城(Margus)—今塞尔维亚的Pozarevac,去见两位匈王。马尔古斯位于多瑙河中游,向东南可以入侵巴尔干腹地,向西可通往意大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次发生于435年的马尔古斯会谈,对东罗而言是彻头彻尾的丧权辱国。为了让自己矮小的身材在高大的东罗人面前显得更高大些,哥俩坚持在马上与对方谈判,这也从此成为两个罗马帝国与匈人谈判的惯例。双方签订的《马尔古斯条约》的核心内容如下:    1. 东罗遣返叛逃到东罗境内的流亡者。  2. 东罗将每年支付给匈人的岁币提高一倍,从350镑(约114.5公斤),提高一倍,达到700镑。  3. 东罗向匈人商人开放市场。  4. 东罗以每人8个金币的价格,赎回落入匈人之手的战俘。    条约内容虽然屈辱,但对东罗而言,依然可以接受。因为此时的东罗非常富裕,每年230公斤黄金,依然是九牛一毛,按日的黄金价格—每克364元计算,折合8372万元人民币。东罗地大人多,国家统一,商业发达,有的是钱,武力虽弱于匈人,但依然可以一战,这种花钱买和平的办法,很充分的反映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合约签订后,东罗解除了外患,匈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西进,对付日益衰落的西罗和其他蛮族部落了。    经过数年的征伐,布勒达兄弟征服了西罗境外的所有日耳曼和斯拉夫部落,势力日盛。与此同时,自我感觉良好的勃艮第国王君达哈,正在西罗境内东征西讨,兵锋远至比利时,搞得本来就疆域日蹙的西罗十分痛苦。436年,埃提乌斯把儿子卡里皮奥(Carpilio)送到匈人手中,换取他们出兵讨伐勃艮第王国。同样想着为伯父奥克塔复仇的布勒达兄弟欣然同意。次年,埃提乌斯的使者率先抵达沃尔姆斯,麻痹狂妄的国王。西罗、匈人联军则无声无息向沃尔姆斯逼近。在兵多将广的罗、匈联军的雷霆一击之下,君达哈兵败身死,2万多臣民成了他的殉葬品,曾经盛极一时的第一勃艮第王国就此灭亡。  
  ============================== 继续更新 ==============================    虽说君达哈的王国仅仅持续了20多年,可他的威名却通过民间传说流传下来。在中世纪的德文史诗《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中,君达哈被改造为勃艮第国王君特(Gunther)。这位国王以嫁美丽的御妹克瑞姆希尔特(Kriemhied)公主为代价,要求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的英雄齐格飞(Siegfried),帮自己迎娶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Brynhildr)。布伦希尔特拥有一条奥丁(Odin)大神赠送的腰带,使她成为著名的女大力士,所有的求婚者都被要求与其竞技,并每战必胜,君特没有足够的信心获胜,只能拜托齐格飞帮忙。齐格飞利用隐身头盔,帮君特赢得竞技,女王只得同意下嫁。到了洞房花烛夜,力大无穷的女王再度考验君特一回,将君特制伏。没办法只能请齐格飞再度出手,于是齐格飞制伏布伦希尔特,取走奥丁的腰带,这才最终让国王抱得美人归,齐格飞也因而迎娶克瑞姆希尔特公主为妻。史诗中的许多情节,都以勃艮第首都沃尔姆斯为背景和发生地,或者说沃尔姆斯在史诗中的地位,相当于《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  https://byfiles./y1pgkZhLLb5htblFd7SNlOhVn32lSzBfjq7cqlpEIgGdolJ7Bjg20Xk5aUfdcmTEAayaAzgKK7r3CI/Johann_Heinrich_Fussli_03.jpg  ===== 君特洞房受辱 =====    粉碎了勃艮第人的罗匈联军并未停下征服的脚步,埃提乌斯决心趁热打铁,灭掉西罗境内最强大的西哥特王国,以及困扰帝国超过百年的巴高达运动(Bagaudae)。还是在437年,埃提乌斯再度获得执政官头衔,西罗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与东罗李锡尼娅公主,在君士坦丁堡完婚。次年,埃提乌斯大破西哥特军,兵锋直逼西哥特首都图卢兹。见胜局已定,已经位极人臣的埃提乌斯,自恃身份太高,加上急于返回拉文纳处理国内事务,便将兵权移交给大将李托利乌斯(Lictorius),让他完成扫尾任务。陷入绝境的西哥特王提奥多利克,集中了全国的所有可战之兵,准备在图卢兹城下做困兽一搏。  
  ============================== 继续更新 ==============================    李托利乌斯和埃提乌斯相似,都在匈人中生活了很久,深受匈人习俗的熏陶,更何况他的大军中匈人比重甚大,所以他用东方的萨满教仪式,通过烤山羊肩胛骨,看骨头上的裂纹的方法,来占卜战事吉凶。占卜的结果是大吉,于是李将军下令展开攻击,不过他犯了个严重错误,匈人的轻装弓骑不善于在地形狭窄的加龙河谷作战,西哥特重装步兵反而更擅长这种作战方式,于是失去速度和回旋余地的匈人骑兵,遭到西哥特标枪和长矛血洗,罗匈联军一败涂地,李将军被擒。图卢兹战役在匈人战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标志着匈人轻装弓骑对日耳曼重步兵优势的终结,从此之后,匈人领袖们只能通过权谋和外交,来维持对治下和外国日耳曼人的统治和优势,一旦匈人缺乏优秀领袖,治下的日耳曼人马上就会举兵造反,推翻匈人的统治。    得到前线败报的埃提乌斯,立即派人求和,许以重金赎回李托利乌斯,心高气傲的提奥多利克毫不客气的用李将军的人头,作为自己的答复。439年,西罗和西哥特王国终于达成合约,两国和睦相处,互为盟友,当然西哥特人要承认西罗做名义上的宗主。  https://byfiles./y1p8nR2gti7qFkU7XBVJPXeD2aR1NQEctnBnyffkdN097jLo50AJPvbw0b6ImvHhxcLlHMOGOGgZas/Map_Burgundian_Kingdom_EN.jpg  ===== 第二勃艮第王国的扩张 =====    勃艮第王君达哈身死国灭之后,他的族人和后裔并没有被埃提乌斯彻底剿灭,而是安置在以日内瓦湖为中心的高卢南部,做西罗的雇佣军。见勃艮第人还算恭顺,埃提乌斯在443年扶植君达哈的儿子或家族成员君迪奥克(Gundioc)为王,第二勃艮第王国(Kingdom of Burgundy)自此建立。西罗解体之后,勃艮第王国进一步扩张,首都迁到里昂南方的维埃纳(Vienne或Vienna,容易与奥地利维也纳搞混)。埃提乌斯不是慈善家,他这么做有现实的好处。因为日耳曼人不仅是帝国边患,也是帝国军人的主要来源,已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埃提乌斯要做的,是扶植更多的亲西罗的日耳曼人,为未来的与匈人的终极决战做准备,勃艮第人的地盘与西哥特接壤,对后者也是个牵制。果然勃艮第人很给埃提乌斯面子,在451年的沙隆会战中,勃艮第人为西罗流血牺牲,为最终赢得会战做出巨大贡献。    就在高卢风波迭起之际,萨珊波斯也完成了改朝换代,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七美宝图》。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奇怪,天涯似乎不能识别 https 的前缀,也许我该换个图床了。上面的图片都可以看到,大家可以把图片地址拷贝出来,另开窗口查看
  半个多月,大象终于更新了。  
  大象,它是不是让你先传到folder(文件夹)里面,不让你直接上传。
  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  ----------------------------------------------------------  贴一张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10世纪时,亚美尼亚王建在土耳其东Van湖中一座小岛上的圣十字教堂。  
  樓主可否講多點中2全戰SS模塊的進展?
  @无性大象  15:59:15    ============================== 继续更新 ==============================        布勒达和阿提拉的双头政治格局,往远了说,像斯巴达王国的双王制;往近了说,像罗马共和国的双执政官和双帝制度。哥俩的地位并非平等,哥哥布勒达显然居于支配地位,他的军事能力也强于阿提拉,阿提拉更多的以助手和执行者的身份出现。两人上台之初非常团结,他俩收拢部众...........  -----------------------------  其实,这种一大一小两个领袖的制度,,貌似就是草原民族的大小双可汗制度吧,最著名的双可汗就是蓝突厥汗国的东西可汗,东可汗为大,西可汗为小。。。
  难得大象更新了 七大圣已经暂停更新了 这里快点更新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阅读脱水版:http://t.cn/StTgy9    
  大象继续啊! 难道出书太忙,不更了吗?
  ============================== 继续更新 ==============================    结束了嚈哒战事之后,巴赫兰转而着力解决老问题—亚美尼亚。428年或429年,巴赫兰五世废黜了亚美尼亚国王阿塔薛西斯四世 (Artaxias, Ardeshir IV),将亚国置于帝国的直接管辖之下,作为补偿,亚国保留了一些自治权。至此,亚美尼亚王国灭亡。    在巴赫兰的对外交往中,最有传奇色彩,也最扑朔迷离的是对印度的战事。同时代的罗马史料中,没有关于巴赫兰印度战役的记载。但在印度文献和400多年后的《塔巴里史》当中,却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说,巴赫兰向印度的进军,征服和占据了犍陀罗(Gandhara)和信德(Sindh)。《塔巴里史》特意提到巴赫兰干掉了一头以杀人为乐的、阻断商旅的大象。随着他的进军深入,远在恒河中下游的摩羯陀(Maghadha, Magadha)和曲女城(Kanouj, Kannauj)国王商羯罗-婆须提婆(Shankar Vasudeva)将女儿Sapinud嫁给了巴赫兰,双方建立起友好关系。印度古籍《阿耆尼-普兰那》(Agni Purana)中关于乾达婆王国(Gandharva Kingdom)的记载中,保留了类似史料。在印度中西部的阿旃陀岩洞(Ajanta Caves)的壁画上,巴赫兰以波斯国王的身份出现。    ===== 与巴赫兰有关的若干地点 =====    巴赫兰与印度相关文物中,最重要的当属乾达婆王国的钱币(Gandharva Rupiya)。在这枚钱币的正反两面,都出现了巴赫兰五世专属的星月标志。钱币的反面上,有一座装饰着吠陀式六角星的吠陀(Vedic)火坛,火坛的左侧有新月,右侧是阿维斯陀式星星(Avestan Star)。    ===== 乾达婆王国的钱币。注:不好意思,钱币反面的星月,我没找到 =====    在内政方面,巴赫兰唯一值得一提的举措,是豁免天下三年钱粮,算是惠民政策。438年夏季,巴赫兰五世去世,关于他驾崩的细节,有两种说法,一是他自然死亡。另一种更加广为流传,他在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之间的某处猎场,追逐一头野驴的狩猎过程中,不慎陷入泥潭,几经挣扎,反而越陷越深,直到彻底被泥潭吞没,事后他的臣子们挖掘泥潭企图找到王中王的尸体,可是直到整个泥潭被翻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他的遗体。他的这种死法,与白日飞升的先帝伊嗣侯颇有相似之处,很有传奇色彩。  
  ============================== 继续更新 ==============================    2005年,一个胡泽斯坦牧羊人不慎落入一个 Dezful 城附近的山间岩缝,发现其中堆满了萨珊帝国时代的各种器物,闻风而至的伊朗考古学家,马上对这个岩缝做了彻底发掘,研究报告指出,岩缝中的器物属于巴赫兰五世时代,进而认定野驴被囚禁在这个岩缝中直到去世。由这些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完善一条证据链:巴赫兰五世在出猎期间,遭遇政变,乱党将其囚禁在岩缝中至死,对外则诡称他落入泥潭不能自拔而死,之后的大张旗鼓挖掘泥潭,是为了掩人耳目。无论真相如何,巴赫兰五世都死于438年或稍后,他总共在位18年,终年38岁。    巴赫兰的在位时间并不很长,但他是库萨和一世之前,最后一位大破东方游牧民的皇帝,之后嚈哒、突厥相继入寇,让萨珊帝国丧权辱国,相比之下,巴赫兰的武功显得尤其突出。为了表彰野驴的丰功伟绩,我送给他烈祖庄皇帝的称号,谥法云:有功安民曰烈,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更为重要的是,巴赫兰即位之初非常低调,摆出一副不理朝政热衷享乐的昏君模样,这套做派很像春秋时代的楚庄王,所以笔者把楚庄王的谥号送给野驴。    由于波斯官方和民间都对野驴巴赫兰推崇有加,巴赫兰在身后出现了很多关于他的诗歌和艺术品。其中最重要的是3部长诗,按时间顺序分别是:    1. 菲尔多西的《王书》,描写了巴赫兰远征嚈哒的伟大远征。  2. 阿塞拜疆诗人尼扎米(Nezami Ganjavi)写的一部长诗,成书于1197年,波斯文的名字叫《Haft Paykar》,意为【七位美女】(The Seven Beauties),也叫《巴赫兰书纪》(Bahram-Nama),美化一点的译法叫《七美图》。  3. 印度诗人异密-库萨和(Amir Khusrow, )的《八重天》(Hasht-Bahisht, eight paradises)。这部长诗的材料基本上都来自《王书》和《七美图》,最多只能算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再创作。  
  ============================== 继续更新 ==============================    在此我重点说说《七美图》的内容,因为其中有很多我们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在波斯文化中,【七】是一个神奇、有魔力的数字,波斯人的地理概念中,整个世界分为七大块或七大国(Karshvar),所以世界也叫七大国(Haft Keshvar),不出诸位读者意外的是,与中国自称中央之国一样,波斯人把伊朗放在七大国的正中央,其余六国随着时间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七美图》的故事梗概是巴赫兰娶了来自7个国家的公主,让她们分别住在不同颜色的宫殿中,巴赫兰本人在一周七天之内,轮流临幸七座宫殿。    星期六(Saturday),即土星日(Saturn day)早晨,巴赫兰穿上黑衣服,来到印度公主Furak居住的黑色宫殿。从下文来看,《七美图》中的印度,并非巴赫兰时代的笈多帝国,而是尼扎米时代的统治北印度的古尔王朝(Ghorid dynasty)。两人宴饮一白天,到了傍晚,巴赫兰要印度公主给他讲一个印度故事,于是公主娓娓道来。    有人告诉一位印度王公说,有个小镇上的人,只穿黑色衣服,这激发了王公的好奇心,亲自前往探看究竟。此地的居民果然都穿黑,但没人告诉他为何镇民要这么做。为了揭开疑团,他与镇上的屠夫交了朋友。终于有一天,屠夫神秘兮兮的将其带出镇子,让他坐在一座倾颓的宣礼塔(minaret)下的一个篮子里。刚坐下,王公就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美丽的宫廷草坪上。宫廷的主人是一位豪爽的君主,他热情招待了王公30天,甚至每天都让王公都与宫廷中不同的女人过夜。众多美女中最美丽的那位叫Turknaz,王公打算占有她,Turknaz说可以,但你得再等一天,就能让你如愿。王公不同意,打算马上上手,Turknaz假意允许,但要求他闭一下眼睛。当王公睁开眼睛时,发现他已经离开了神秘的宫殿,回到镇外的篮子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黑色或黑暗正是欲望的象征。黑色是最难被再次染色的颜色,黑色也最难与其他颜色并存。    ===== 两个版本的英文版《七美图》,左图从左下角开始顺时针,分别是黑色印度星期六、黄色东罗周日、绿色突厥周一、红色俄罗斯周二、蓝色埃及和北非周三、紫色中国周四、白色伊朗周五 =====
  ============================== 继续更新 ==============================    次日星期日(Sunday),即太阳日(Sun day),巴赫兰身着黄色服装,手持金杯,佩戴琥珀首饰,来到外表装饰黄金,像太阳一样辉煌绚丽的黄色宫殿,临幸身着黄衣的东罗马皇帝(Caesar)的公主Humay。到了晚上,东罗公主向巴赫兰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伊拉克国王,根据他的星象学家的建议,决定终身不结婚,只与买来的女奴们厮守。然而在一位村妇的影响下,女奴们变得桀骜不驯,对他也越发不顺从,失望的国王只能将女奴们卖掉。不久后,他发现一个奴隶贩子手中有个极为美丽的中国女奴,打算把她买下来,奴贩子警告他说,这个女奴非常高傲、性格倔强,很不好对付。话虽如此,国王依然买了她。    随着时间的流逝,国王越发喜爱这女奴,想方设法讨对方的欢心,可女奴却对他不屑一顾。无计可施之下,他只能求助于前文中的村妇,最终在村妇的帮助之下,女奴也爱上了他,两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幸福要建立在真爱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真挚的感情带来欢乐、健康和茁壮的后代。东罗公主说,黄色代表欢乐,就像金黄色的藏红花(Saffron),让食物芬芳可口,让人心情愉悦。    星期一(Monday)—月亮日(Moon day),巴赫兰来到代表月亮的突厥公主Nazpari的绿色宫殿里。在野驴巴赫兰时代,突厥人还在阿尔泰山为柔然人做锻奴,但是在尼扎米时代,突厥人已经广泛分布于西亚,《七美图》中的突厥,实际上是指被成吉思汗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阿拉乌丁-摩诃末(Ala ad-Din Muhammad II)的父亲阿拉乌丁-突骑施(Ala ad-Din Tekish, )治下的花剌子模帝国(Khwarezmid Empire),所以要么尼扎米对巴赫兰时代的民族分布不熟悉,要么《七美图》纯属架空小说。    突厥公主的故事说,有位名叫比舍尔(Bishr)的青年,正直而诚实。一个偶然的机会,一阵风吹过来,掀起街上一位女性的面纱,动人的容貌让他立即爱上了她。苦于无法表达爱意而产生的内心煎熬,他决定去耶路撒冷圣殿山(Beit-ul-Moqaddas)朝圣。在漫漫旅途之中,他遇到一位名叫马里哈(Maliha)的自私自利的傲慢之徒及其妻子。在多日的沙漠旅途之后,他们一行在一棵树下发现有个盛满清水的巨大水缸,豪饮甘泉之后,Maliha突发奇想,不顾比舍尔的苦劝,非要脱光了衣服跳进大缸洗澡。马里哈的妻子伺候老公脱衣服的过程中,露出面纱后面的真容,比舍尔当场石化,原来她就是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等惊诧劲过了,比舍尔发现马里哈没了动静,他跑到水缸旁边定睛观瞧,才发现真相,原来这不是水缸,而是一口深井,马里哈已经淹死于其中。    这个故事表明,年轻人的人品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比舍尔最终赢得美人归。绿色代表青春和热情,绿色服装能带来好运气,绿色服装也让Nazpari公主显得更加美丽。  
  ============================== 继续更新 ==============================    星期二(Tuesday)—火星日(Mars day),巴赫兰身着红妆,来到代表火星的斯拉夫(Slav)/罗斯(Russia)公主Nasrin Nush的红色宫殿,她向巴赫兰讲述了关于一位睿智的罗斯公主的故事。    这位罗斯公主非常美丽,为了选择夫君,她规定求婚者必须满足她的所有要求,还要从一座迷宫中将自己找到才行。为此,相继有超过1000位求婚者死于迷宫之中。最终,一位勇敢的王子找到了公主,并实现了她的所有要求,娶到公主。这个故事歌颂了人类智慧、勇气、智慧和顽强,这些要素组成了胜利,而鲜血的红色正是胜利的颜色。    星期三(Wednesday)—水星日,巴赫兰造访埃及公主Azarbin (或Azareyon)的蓝色宫殿。严格的说,这座宫殿和主人的服装颜色是turquoise色,即绿松石的蓝绿色,远远不是纯正的蓝色(blue)。到了晚上,公主对王中王讲了一个关于埃及商人马汉(Mahhan)的冒险经历。    ===== 绿松石,它的颜色并非纯蓝色 =====    一天晚上,马汉和他的商队在一个镇子里停留,他晚上没事干,便把朋友们找来,一同宴饮。喝到半夜时分,他的手下跑过来建议他马上结束宴会,在天亮之前赶到下一个镇子,这样能节省一笔通行税。马汉欣然从命,醉醺醺的连夜赶路,等他出了镇子,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无垠的沙漠之中,身边的随从财货都不知所踪。他的不幸只是个开始,连续经历了1000种磨难之后,陷入绝望的他只能求助于神。最终他的祈祷惊动了先知Khyzr,后者结束了他的苦难。    这个故事用了很大篇幅描写马汉之前的个人发展一帆风顺,而他也以极大的干劲让自己的财富翻倍,不过顺利的经商生涯助长了他的贪婪和为富不仁,直到他这次深陷沙漠。公主用故事赞颂了蓝色,因为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深邃和宽容。  
  ============================== 继续更新 ==============================    星期四(Thursday)—木星日(Jupiter day),野驴巴赫兰来到象征着木星的紫色宫殿,这里居住着中国公主Yaghma Naz。值得注意有2点,首先此处的紫色其实是Sandalwood色,即檀香木的颜色。其次,尼扎米所说的中国并非真正意义的中国,大致上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在成书的1197年,专指契丹人的西辽,即喀喇契丹(Kara-Khitan),1197年的西辽皇帝是菊尔汗、天禧皇帝末主耶律直鲁古(在位),他在日后被乃蛮王子屈出律架空。      中国或西辽公主的故事,是关于两个年轻人的,他们分别是克伊尔(Kheyir)和沙尔(Shar)。这俩人长期一直不和,然而因缘际会,他俩共同穿越一片沙漠。沙尔抱着一罐子水跟在克伊尔的身后,不幸的是克伊尔不认识路,知道沙尔在故意骗他,所以他使坏,故意浪费沙尔的水和食物,当然沙尔也不傻,同样挥霍对方的东西。等大家的食物和水都没了,克伊尔也在烈日下干渴难忍之际,发现沙尔还有一罐子水,就向后者索要,沙尔说要水可以,但你得给我一只眼睛。最初克伊尔不同意,等他脱水虚脱倒地不起的时候,终于被迫同意交出眼睛。沙尔马上冲过去,挖出克伊尔的双眼,并抢走克伊尔的所有财物,即便如此也没给克伊尔水喝。干完了这些坏事,沙尔扔下满脸鲜血的克伊尔扬长而去。    沙漠中的一位库尔德部落酋长的女儿发现了克伊尔,治愈了他,并嫁给他,最后克伊尔继承了岳父的地位,当了酋长。又过了若干年,沙尔落入身居高位的克伊尔手中,克伊尔几经考虑,还是宽恕了沙尔。这个故事指出人性中有善恶两个极端,善恶永远不能被消灭,但在具体事物中,善经常能战胜恶。在故事中,库尔德公主用檀香木的叶子治好了他的眼睛,所以檀香木及其紫色是善的象征。    星期五(Friday)—金星日(Venus day),来到象征着伊朗的白色宫殿。身着白衣的伊朗公主讲述了一个听自她母亲的故事。    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回到家里,发现后花园上锁了,园中传出音乐和歌声。满腹狐疑的他开始敲门,敲了半天也没人搭理他,于是他转而撬开篱笆,踏入花园。看到一群美丽的少女正在载歌载舞的开party,起初青年还以为这帮人是窃贼,想报警,可少女们邀请他参加趴体,还允许他带走一个女孩。青年当仁不让的把他眼中最美的女孩带到花园的隐秘之处,想行周公之礼。然而其他女孩不断过来捣乱,一再阻止他的非分之想,最终青年按当地的婚俗,明媒正娶了这女孩。这个故事表明,纯洁无暇的美德才能持久,挣快钱而不务实的想法和做法将在未来遭到惩罚,而白色正是纯洁的化身。  
  ============================== 继续更新 ==============================    至此,野驴巴赫兰经历了从黑色到白色的星期之旅,恰好是从黑暗到光明,而他最后造访白色宫殿的日子,恰好是当年春天的第一个星期五,按祆教历法,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叫诺鲁孜节(Nowruz),按公历算,大约是3月下旬。《七美图》有个尾声,巴赫兰回到朝堂之上发现,他的大维齐尔以为他纵情声色而无法自拔,正在专权乱政,于是他果断诛杀了这位权臣,阻止了大权旁落。除了讴歌各种人类美德之外,《七美图》中有大量赤裸裸的色情描写,而这让它在后世中东、印度宫廷的宫廷中广受欢迎。    由于尼扎米笔下的野驴巴赫兰英武睿智,相关故事绘声绘色,所以身为波斯皇帝的巴赫兰五世,也成了阿塞拜疆文化的一部分。今日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街头,有以巴赫兰屠龙为主题的塑像。    ===== 巴库的巴赫兰喷泉,右下角是圣彼得堡夏宫的参孙(Samson)与狮子喷泉,巴赫兰喷泉的设计的灵感很可能与参孙喷泉有关 =====    随着野驴的去世,一个辉煌的时代随之终结,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东征西讨》。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大象,它是不是让你先传到folder(文件夹)里面,不让你直接上传。  ============================================================  搞不明白,索性换了个图床,唯一的担心是这个网站哪天破产或改行了    樓主可否講多點中2全戰SS模塊的進展?  ============================================================  ss 已经发展到 6.4,我正在玩,之后是否还有发展,我就不晓得了。    其实,这种一大一小两个领袖的制度,,貌似就是草原民族的大小双可汗制度吧,最著名的双可汗就是蓝突厥汗国的东西可汗,东可汗为大,西可汗为小  ============================================================  你这一说,我想起喀喇汗朝也实行相似制度,有阿斯兰汗(狮子汗)和博格拉汗(公驼汗)两大可汗。    10世纪时,亚美尼亚王建在土耳其东Van湖中一座小岛上的圣十字教堂。  ============================================================  好图,收藏了    大象继续啊! 难道出书太忙,不更了吗?  ============================================================  现在的更新节奏是每周更新一章,欢迎大家关注
  第18章 七美宝图
  学习了
  很好,很好!
  看来对波斯而言,印度河流域同于河西,叙利亚同于河北啊
  还以为大象弃楼了,大象出书了么?书名是啥?
  圣诞快乐!
  楼主呢
  ============================== 继续更新 ==============================    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9章 东征西讨    438年,继承野驴巴赫兰帝位的,是他的长子伊嗣侯二世(Yazdegerd II)。先帝的离奇死亡,很可能是权贵们搞的阴谋,作为最大受益者的伊嗣侯自然很可能是阴谋的参与者甚至主谋者。    ===== 伊嗣侯的银币,中央偏上是素描版王冠 =====    伊嗣侯的银币正面上写着,【马兹达的信仰者,幸福的伊嗣侯,王中王】(Of the Faith -Mazdayasna, Yazdegard the fortunate, King of Kings)。王冠上有前后左右四个巨大垭齿,由于视角的原因,钱币上只能看到3个。王冠顶上有个新月,新月上方是丝绸制成的球状物,其体积比前代王冠小得多,新月后面是丝绸飘带。伊嗣侯的头发用丝带扎起,饰以珍珠。脖子上有硕大宝石项链,佩戴巨大宝石耳坠,身披装饰宝石的镶边斗篷。背面有字:【伊嗣侯之火】,两侧有丝带的火坛基座上有【正义】(Rast)一词,皇帝和一位皇子手持有枝叶的权杖相向而立,身披短斗篷。    伊嗣侯刚即位,便召集僧俗贵族,发表了一通就职演说。他先赞颂了一下先帝巴赫兰的丰功伟绩,随即表示将对贵族和百姓施行仁政,更加专注于政务,为臣民和军队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对帝国的敌人给予冬天般的无情打击。说到这,笔者不得不提萨珊帝国的老牌政客—米赫尔-泥涅师(Mehr Narse),此人出自七大家族中的安息皇族远支米赫兰(Mihran)家族,在世宗伊嗣侯一世朝晚期的410年代末,受命担任宰相,或大维齐尔(Great Vizier)。米赫尔-泥涅师上台之后,改变了世宗朝早期的宗教宽容和睦邻政策,对内严厉迫害基督徒和犹太人,对外则仇视东罗马帝国,世宗的白日飞升,如果是弑君的话,那么身居高位的米赫尔-泥涅师,肯定脱不了干系。  
  ============================== 继续更新 ==============================    世宗死后帝国政局经历了短暂动荡,理应即位的世宗长子沙普尔被杀,权贵们拥立远支皇族库萨和即位,最终烈祖野驴巴赫兰靠莱赫米人的支持,才夺取帝位,而野驴即位之初的纵情声色的韬光隐晦之举,恐怕也不仅仅是欺骗东方的嚈哒人。笔者认为,即使米赫尔-泥涅师不是这些风波中的主谋,至少也是重要参与者。野驴巴赫兰打垮嚈哒人,胜利回师之后确实掌握了帝国实权,但并未彻底清算以泥涅师为首的僧俗贵族,反而对泥涅师恩宠有加,一再为他和他的家人加官进爵。泥涅师的儿子不少,其中身居高位的有3个,一个叫Zurwandah,受命担任祆教教会的二号职务—大叶尔勃(Chief Herbadh),也叫【叶尔勃中的叶尔勃】,【叶尔勃】是祆教的宗教法官;一个叫Majusnas,野驴一即位,他就被任命为Wastaryoshan-salar,意为【大司农】(head of the class of cultivators),主要职责是管理农业税;第三位叫Kardar,受封为Arteshtaran-salar,意为【太尉】。哥仨分别主管宗教和意识形态、财政、军事,可以说满门朱紫,富贵等身。泥涅师也因此非常富有,名下的土地跨州连郡不可胜计,庄园里面有1.2万棵枣椰(date palm)、1.2万棵橄榄树、1.2万棵柏树(cypress)。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和儿子们修建私人祆祠和火坛,据塔巴里记载,泥涅师的私人祆祠一直到《塔巴里史》成书的A.D.900前后,依然在使用,此时距离伊斯兰征服已经超过200年了。    伊嗣侯二世即位之后,泥涅师依然稳居高位,继续担任宰相,除了他确实有才能干之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参与了囚杀野驴巴赫兰和拥立伊嗣侯的阴谋活动。由以上回顾我们能看出,僧俗贵族的权势,在世祖沙普尔一世死后逐渐增加,转折点在伊嗣侯一世朝早期,身为酷君的伊嗣侯沉重打击了贵族们。随着泥涅师的上台,从伊嗣侯一世朝晚期到伊嗣侯二世的(410x—438)的约20多年间,贵族们的权势又在抬头。巴赫兰去世时只有38岁,伊嗣侯即位年龄最大也就20岁左右,缺乏军政经验和魄力,只能受制于泥涅师为首的贵族们。    439年,刚刚即位的伊嗣侯,撕毁420—422年间的罗萨战争之后签订的和平条约,发动了新一轮的对东罗的战争。萨珊军队中除了波斯人之外,还有被东罗称为萨拉逊人(Saracens)的阿拉伯人、来自南俄草原的匈人、来自外高加索和东北安纳托利亚的马克隆尼人(Macrones, 也叫 Tzanni)、来自小亚细亚的伊索里亚人(Isaurians),其中需要说说的是伊索里亚人。  
  ============================== 继续更新 ==============================    顾名思义,伊索里亚人来自伊索里亚(Isauria)—位于安纳托利亚中南部、高耸的托罗斯山脉西北。伊索里亚遍地是崎岖的高山深谷,间或有肥沃的山间盆地,为本地人提供足够的食物,也让此地自成一体,外人难以进入。自古形成的剽悍民风,让伊索里亚人形成了世代抢劫过往行人客商的传统。公元前70年代,伊索里亚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此地还算太平。到了260年左右,一个叫特雷贝利阿努斯(Trebellianus)的强盗,利用罗马东帝瓦勒良在埃德萨战役兵败被俘而形成的东方权力真空,割据伊索里亚称帝造反,虽然特雷贝利阿努斯很快就被荡平,可他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他的名字和事迹被写进《奥古斯塔史》,成为【30暴君】(Thirty Tyrants)之一,与著名的帕尔米拉女皇芝诺比亚、高卢皇帝坡斯图穆斯(Postumus)并列,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伊索里亚皇帝;其次,他的党羽们为旧主的事业所鼓舞,彻底与罗马帝国决裂,从此之后,伊索里亚人拒不承认帝国的统治权,公然建设工事和堡垒,攻略周边地区,成为罗马和东罗马帝国的严重内患,让帝国军民谈虎色变。帝国在此后200多年的历次围剿,都无法制伏这个桀骜不驯的民族。    到了阿尔卡狄乌斯在位的400年代,伊索里亚匪帮越发猖獗,向北侵袭本都,向南骚扰巴勒斯坦,让帝国头痛不已。不过也是从此时起,严重缺乏优秀兵源的东罗朝廷意识到,招安这些悍匪为帝国效力远比武力消灭他们更有前途,于是越来越多的伊索里亚人成为东罗的正规军,他们在东罗军队中的数量和地位不断提高,直到474年一个名叫芝诺(Zeno, 474—475, 476—491)的伊索里亚人当上东罗皇帝。当然不愿意为东罗效力伊索里亚人也不少,这次伊嗣侯的西征军中,就有一批数量不详的伊索里亚雇佣兵。    伊嗣侯的初期进攻很顺利,因为此时东罗的注意力在西方,军队主力驻扎在巴尔干防御匈人,所以萨珊军队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伊嗣侯似乎对占地没有兴趣,沿途摧毁城市、屠掠人口,实行三光政策。根据东罗教士Theodoret (c.393–c.466)的记载,在提奥多西二世为迎击入侵而调兵遣将之际,上帝及时显灵,用一场疾风暴雨和冰雹,阻止了萨珊军队,特别是骑兵的推进,以至于整整20天,萨珊军无法前进一步。提奥多西二世对在东方打一场大仗没有兴趣,他派长期主持东方军务的安纳托利乌斯(Anatolius)将军,携带大量财物去东线,一面整饬防务,一面提出休战议和。本来伊嗣侯就没打算开疆拓土,出征只为荣誉和财富,既然对方求和索性见好就收,收了足够财物之后,带着战利品和掠取的奴隶退兵走人。这场规模不大的战争,在440年结束,前后持续不到一年,双方皆大欢喜。战后的数年,罗马、萨珊都抱怨对方在边境线上修建要塞是针对自己的不友好行为,几经谈判,双方都同意不再修建新的要塞和边防设施。    440年代的前半叶,曾经臣服于嚈哒的寄多罗人(Kidarites)再度强盛起来,不断越境攻击萨珊帝国。前文说过,寄多罗人是月氏的一支,以其建立者寄多罗命名。420年之前,他们统治着阿富汗和中亚的部分地区,随着嚈哒的崛起和扩张,寄多罗人日渐式微,很可能臣服于嚈哒。不过野驴巴赫兰大破嚈哒,并把嚈哒赶到乌浒水以东之后,寄多罗人势力复振,征服了河中、花剌子模和阿富汗等广大地域,进而越过野驴在东疆树立的铜柱,不断侵袭萨珊东部的呼罗珊,杀人越货,无恶不作。    面对新敌人,伊嗣侯召集大臣和贵族,商议如何应对,最终御前会议达成共识,决定采用步步为营战略。443年,伊嗣侯将大军集结在东方重镇尼沙普尔(Nishapur)—此城为沙普尔二世建立,一面以修筑要塞的方式向东推进,一面不断派遣小股骑兵与寄多罗人搦战。这些小部队无论胜负战果如何,回来之后都要详细汇报寄多罗人的战术、装备、优缺点等一切能得到的情报,然后萨珊军队根据情报做相应的整改,如此这般数年之后,伊嗣侯和他的军队已经熟知对方的底细,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 继续更新 ==============================    450年,伊嗣侯亲率大军,深入土库曼斯坦境内,在野驴老爹当年大破嚈哒的木鹿战场附近,大破寄多罗人,伊嗣侯再接再厉,沿袭前例穷追猛打,追杀寄多罗人直到乌浒水,以一场大获全胜,基本结束了东方战事。之所说【基本结束】,是因为亚美尼亚又出事了,伊嗣侯只能将主力调往西线,此后的3年,伊嗣侯都在为亚美尼亚事物奔忙。解决了亚美尼亚问题之后,伊嗣侯才像季风一样,再度前往东线,经过一系列战斗,在456年,伊嗣侯基本摧毁了寄多罗人,其标志性事件,是伊嗣侯在重镇戈尔甘(Gorgan, Gurgan)修建城堡【伊嗣侯之城】(Shahristan-I Yazdagird)。    ===== A:木鹿;B:戈尔甘;C:泰西封。伊嗣侯之城的位置不详,萨珊与东罗战争的路线同样不详,没法画。=====    说到这,我们还得回溯一下,450—453年间的亚美尼亚究竟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迫使伊嗣侯皇帝离开东方战场,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亡国之战》。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看来对波斯而言,印度河流域同于河西,叙利亚同于河北啊  =============================================================  第一波斯、安息、萨珊、黑衣大食等波斯化国家,与中国的地缘结构不同。中国的敌人来自正北的蒙古高原,和东北的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半游牧民族,波斯化国家敌人来自东西两侧,东方是马萨格太、嚈哒、突厥,西方是罗马、东罗马,萨珊军队必须在东西两线之间奔波。    如果一定要做比较,萨珊有些像唐朝,两突厥灭亡之后,从则开始,唐主要威胁有2个,东北方的契丹和河北藩镇,西南方的吐蕃和南诏。就威胁程度而言,萨珊西线的罗马威胁更大,罗萨边境距离泰西封太近,所以叙利亚相当于唐朝的陇右,印度河流域相当于唐朝的河北、山西一线。
   Mark,又见更新
  萨珊推寄多罗人也像北宋后期推西夏的堡垒+浅攻战术啊
  此帖要顶  
  ============================== 继续更新 ==============================    第6季 山河破碎  第20章 亡国之战    428年,前任萨珊皇帝野驴巴赫兰废黜了最后一位亚美尼亚国王,将亚美尼亚并入帝国版图,作为代价,野驴给了亚美尼亚一定的自治权,特别是宗教信仰自由,实际上是允许亚美尼亚人保留基督教信仰。从萨珊帝国立国至今,已经超过200年,期间萨珊为了获得对罗马帝国的地缘优势和根除安息家族势力,与亚美尼亚也纠结了200年,随着罗马帝国江河日下,亚美尼亚安息王朝失去了有力靠山,能支持200多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亚美尼亚是个山国,地形崎岖复杂,只有互不连接的山间盆地适合人类生活居住,这个国家天然不适合大一统制度,国王的权力一直很有限,无论这位国王是安息皇族还是萨珊宗室,王国的实权掌握在各据一方的、被称为【亲王】(Nakharar)的封建主手中,亲王们各有领地、要塞和军队,所谓国王,其实是实力较强的亲王或亲王们的共主而已。在诸多亲王家族中,最重要的有3家,排名第一的当然是安息家族(Arsacide),也叫阿沙库尼家族(Arshakuni),他们来自安息或帕提亚帝国,再往前追溯,他们来自里海东岸的土库曼斯坦。其次是据考证是马超族人的马米科尼扬家族(Mamikoneans),他们大约在220年代来到亚美尼亚,世代担任掌管亚美尼亚兵权的大将军(Sparapet);第三大家族,则是世代为国王加冕,并担任掌管骑兵的大司马(Aspet)的巴格拉图尼家族(Bagratuni),他们在861年赶走阿拉伯统治者,建立独立王朝。    传统上亲王们忠于安息家族,奉其为国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忠心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国王对亲王的领地和内政,无权也无法过多过问,既然没有利益上的纠纷,大家自然相处融洽,亲王们追随安息家族与强大的萨珊帝国纠缠了200多年,也算对安息家族仁至义尽,再对抗下去,很可能连累自己跟着陪葬。亚美尼亚并入萨珊之后,亲王们的权益不仅没被触动,反而有所扩大,他们自然乐在其中。对王国灭亡最不满的,不是亲王们,而是基督教会。  
  ============================== 继续更新 ==============================      ===== 圣以撒 =====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亚美尼亚教会的势力非常强大,尤其是王国朝廷日渐式微之后,教会的影响力日渐抬头,其首脑—大主教(Patriarch or Catholicos)俨然成了无冕之王,教会对成为祆教的萨珊帝国的一部分,一直耿耿于怀。亚美尼亚亡国之前的大主教是圣以撒(St. Isaac the Great),是首任大主教照明者圣格里高利(St. Gregory I the Enlightener)的后代,再往前追溯,他的祖先是安息/帕提亚皇族,所以在亚美尼亚语中他叫帕提亚人萨哈克(Sahak Parthev)。圣以撒幼年丧父,早早就离开家乡前往君士坦丁堡求学,学得满腹经纶之后,于387年当上了亚美尼亚教会一把手—大主教,致力于传播基督教和弘扬亚美尼亚文化。他的最大功绩是参考希腊字母和叙利亚的阿拉米字母发明了亚美尼亚字母,并把《圣经》翻译成亚美尼亚文。    最初萨珊对亚美尼亚文的发明和推广是支持的,以为这样能加强亚美尼亚文化和教会对西方的独立性,事实证明不仅亚美尼亚教会继续依附于君士坦丁堡,与波斯文化有千丝万缕的亚美尼亚的文化也随着文字的发明而与波斯文化渐行渐远。本来萨珊帝国就对圣以撒的血统、留学背景十分不安,见圣以撒及其党徒越来越成为不安定因素,于吞并亚美尼亚的同年,即428年,以反对萨珊总督(marzban)为罪名,将其废黜并监押起来。2年之后,迫于僧俗压力,野驴巴赫兰释放了他,并把他官复原职。大约在440年,一生侍奉上帝的圣以撒去世,享年超过百岁(338—c439),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教会送给他【伟大】(the Great)的谥号,此时在位的萨珊皇帝已经换成了伊嗣侯二世。    圣以撒的去世与伊嗣侯的新一轮对罗马战争同时发生,伊嗣侯意识到,非祆教的、依附于罗马教会、拥有自己文字的亚美尼亚,是帝国西线的重大安全隐患,随着东方战事逐渐有了眉目,让亚美尼亚改宗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伊嗣侯这么做,还有另一个考虑,这就是打耳班关(Derbend Gates),中国典籍称之为铁门关(Iron Gate)。打耳班关现在叫杰尔宾特(Derbent),属于俄罗斯联邦的达吉斯坦共和国(Republic of Dagestan)。我们知道亚洲和欧洲西南分界线是著名的高加索山(Caucasus Mountains),中国典籍称之为太和岭,横亘于里海和黑海之间,是西亚和南俄草原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Mount Elbrus)海拔5642米,为欧洲第一高峰。高加索山脉比欧洲第二大山脉阿尔卑斯山脉(Alps)高峻的多,高度超过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Mont Blanc)的4810米的山峰,多达11座,自然比阿尔卑斯山更难逾越。不过高加索山并未把黑海和里海之间完全封死,山脉最东端与里海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平原走廊,是沟通高加索南北两侧和欧洲两洲的咽喉要道,从第一波斯帝国时代,波斯人就在此筑城以防止南俄的游牧民南下,套用中国的地理概念,打耳班关很像沟通华北与东北的锦州或山海关。  
  ============================== 继续更新 ==============================    与众多雄关一样,打耳班关见证了许多伟大的征服战争,与中国人关系最大的,是奉成吉思汗之命西征的哲别(Jebe)—郭靖的射术老师、速不台(Subutai)率领的蒙古军队,穿越打耳班关,深入南俄草原,在卡尔加河战役(Battle of the Kalka River)大破斡罗斯(Rus)与钦查(Kipchaks)联军。此后的百余年间,伊尔汗国和钦察汗国,在打耳班关两侧多次发生残酷的战争。    =====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征服,哲别和速不台从高加索山最东端的打耳班关北上,进入欧洲,围绕里海转了一圈 =====    萨珊帝国时代,控制打耳班关的是高加索阿尔巴尼亚(Caucasian Albania),在波斯语中叫阿栾(Arran),他们兼营农牧业,与高加索北方的纯游牧民阿兰人(Alan),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尔巴尼亚人曾经是祆教徒,从3世纪晚期逐渐改宗基督教,到了450年代已经完全基督化。与邻近的亚美尼亚和高加索伊比利亚一样,其王室也是安息皇族的分支,亚、伊、阿三国或民族组成了外高加索安息联盟,随着萨珊的崛起,这三国相继成为帝国的附庸国,但也都保留了或多或少的自治权。随着4世纪晚期匈人的崛起和控制南俄草原,萨珊帝国越来越重视打耳班关的防务,野驴巴赫兰扩建了打耳班关,进而得陇望蜀的希望在吞并亚美尼亚之后,完全控制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和打耳班关。    整个440年代,萨珊逐步强化改宗运动,实施摧毁教堂,向基督徒征收人头税等举措。449年,三朝元老、大宰相米赫尔-泥涅师向亚美尼亚人发去一封公开信,要求他们改宗祆教。为了商议对策,亚美尼亚大主教约瑟(Joseph, 亚美尼亚文做Hovsep),在故都阿尔塔沙特(Artashat, Artaxata, 今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附近)召集僧俗贵族开会,史称【阿尔塔沙特会议】(Artashat Council),与会者有17位主教、18位亲王和若干次级贵族。会上产生了2派意见,我称之为抵抗派和波斯派,前者人多势众,核心人物是马米科尼扬家族长、大将军巴尔丹(Vartan Mamikonian),他的母亲是圣以撒的女儿,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愿为捍卫基督信仰奉献一切;后者的核心人物是休尼克(Syunik)亲王巴萨克(Vasak, 409—452)。休尼克现在是亚美尼亚共和国的10个州之一,也是最南端的州,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接壤,不问可知,此地受伊朗/波斯影响最深。巴萨克15岁时,就按照惯例前往泰西封做人质,接受过系统的波斯式教育,成年之后回国做了亲王,他以勇敢、多谋、才华横溢著称。王国刚灭亡时,巴萨克热衷于复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亲萨珊,在阿尔塔沙特会议期间,巴萨克已经成为波斯派领袖,由于波斯派人少,所以也可以叫少数派。    由于抵抗派人多,所以会议的决议是坚决拒绝米赫尔-泥涅师的改宗要求。伊嗣侯闻报大怒,下令召集以巴尔丹和巴萨克为首的15位亚美尼亚贵族来泰西封面谈改宗适宜。他对亚美尼亚人说,给你们一夜的时间考虑,如果你们在明天早晨对太阳(即太阳神密特拉)下跪,那么什么事都没有,如果不从,则统统锁拿,妻儿流放远方。经过一夜的激烈讨论,亲王们决定屈服,在次日早晨参加了伊嗣侯为首的祆教仪式,向初升的太阳跪拜。伊嗣侯对亲王们的屈服很高兴,放他们回国,随他们去亚美尼亚的还有700名麻葛(Magi,即祆教教士,是魔法[magic]的词源),任务自然是“帮助”亚美尼亚人改宗。  
  ============================== 继续更新 ==============================    随着麻葛们深入城市和乡村,捣毁教堂,宣扬祆教教义,迫害信众,已经成为基督徒将近150年的亚美尼亚人,发起了自发的抵抗,麻葛们要么被杀,要么被驱逐,一时之间国中大乱。被迫屈服于萨珊的抵抗派亲王们,见民心可用,纷纷率军起义,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宗教信仰而战,换句话说也是造反了。亚美尼亚的亲王们,本来就有私人军队,亚美尼亚重骑兵更是中东与波斯骑兵齐名的著名精锐骑兵。而且许多亲王及其军队还曾经在萨珊军队中服役,所以起义军有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强悍的战斗力,绝非临时揭竿而起的乌合之众。    ===== 巴尔丹-马米科尼扬 =====    亚美尼亚起义军有三大部分,分别由3位亲王率领:巴尔丹、巴萨克、泥涅师沙普尔-阿德兹鲁尼(Nershapuh Ardzruni)。最后这位值得一说,他来自阿德兹鲁尼(Ardzruni, Artsruni)家族。《圣经 旧约 以赛亚书》记载道,亚述皇帝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 705—681B.C.)—《圣经》做【西拿基立】,在神庙拜神的时候,被他的儿子亚得米勒(Adrammelech, Adramelech)刺杀,随即亚得米勒逃往亚美尼亚(《圣经》做亚拉腊地)避难,著名亚美尼亚历史学家阔伦尼的摩西(Moses of Chorene, c410—49x)据此认为,亚得米勒是阿德兹鲁尼家族的始祖。    起义军迅速击破亚美尼亚的萨珊驻屯军,随即北上进入阿尔巴尼亚境内,不仅控制了打耳班关,还让首鼠两端的阿尔巴尼亚人加入了起义军,而且有望赢得北方的匈人的支持。为了壮大力量,巴尔丹遣使前往君士坦丁堡,向提奥多西二世求援。然而此时匈王阿提拉气焰锋芒正盛,东罗上下忙于西线事务,根本无力帮助亚美尼亚,更不愿为这个小国得罪强大的萨珊帝国而导致两线作战,所以提奥多西只能口惠而实不至,让亚美尼亚人大失所望。至于匈王阿提拉,他和匈人主力在中欧活动,也没有真正帮助起义军。本来就对起义不以为然的巴萨克,见外援不至,料定起义必败,于450年倒向萨珊,带领同党反戈一击,攻击巴尔丹、捣毁教堂,更重要的是,他捕获了一批贵族家的妇孺,并以他们为人质,成功的迫使一些抵抗派贵族倒戈。同年秋,随着巴尔丹率领的起义军主力和阿尔巴尼亚盟军南下,兵力处于劣势的巴萨克,抵挡不住起义军的攻击,一面且战且退向南退回休尼克老巢,一面向泰西封的萨珊朝廷和远在东线尼沙普尔的伊嗣侯皇帝求援。  
  ============================== 继续更新 ==============================      ===== 与阿巴拉伊战役相关的地点和地形 =====    起义军的分裂,可以视为亚美尼亚贵族之间的路线之争,甚至可以视为亚美尼亚内战。这个小国在安息、萨珊与罗马、东罗马之间左右摇摆了500年,早已养成了两头下注的习惯,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抵抗派和波斯派的内斗,其实是这一古老传统的延续。随着东线战事告一段落,451年,萨珊主力西调,由大宰相米赫尔-泥涅师率领,讨伐起义军,一路上泥涅师不断聚集来自帝国各地的部队和雇佣兵,其中尤以巴萨克的来投最为重要。巴萨克有能力有声望有部队,更对亚美尼亚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和起义军内部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立即成了泥涅师眼前的红人,为萨珊军队做向导前驱。    451年4月13日复活节,萨珊军队在赫尔(Her)城附近扎下坚固的大营,此地在今伊朗西阿塞拜疆省霍伊城(Khoy)附近。此后的某一天,2000亚美尼亚骑兵前往侦察萨珊军队的位置和动向,与一支萨珊分队发生冲突并大胜而归。起义军的营地设在阿巴拉伊村(Avarayr)附近,总兵力为6.6万人,包括亲王们带来的骑兵、步兵,自愿从军的城市平民,和数量不详的武装教士。萨珊军队要多得多,总计有30万人,其中包括4万巴萨克及其同党的亚美尼亚军队,来自里海、高加索、中亚的异族雇佣兵,最令人瞩目的是来自印度的战象,可见伊嗣侯为此战下了血本。    451年5月26日,双方展开会战。战场位于一片山间平原上,因为阿巴拉伊村的存在,所以被称为阿巴拉伊平原(Avarayr plain)。战场的正中央是Deghmoud河—它是外高加索最大河流库拉河(Kura)的最大支流阿拉斯河(Aras, Arax)的支流的支流,Deghmoud河又窄又浅,可以徒涉,两军隔河对峙,萨珊军在河南,起义军在河北。这个战场是巴尔丹精心挑选的,平坦的地形适合亚美尼亚重骑兵驰骋;不大的战场面积,让萨珊军队的人数优势难以发挥;如果起义军失败,还可以就近逃入山中。    巴尔丹将起义军分为2条线、4部分,一线有3部分,按中央、两翼展开。右翼由Khorkhoruni家族的Khoren亲王率领,辅以Endzaiatsi亲王Arsen和Qadchberuni亲王泥涅师(Nerseh);中央由泥涅师沙普尔-阿德兹鲁尼率领,辅以Mirhshapuh将军和Moxoene(今属土耳其凡[Van]省)亲王Artak;左翼由巴尔丹亲自坐镇指挥,辅以Arshavir Kamsarakan, Papak Araveghian, Tathul Vanandi(今属土耳其卡尔斯省)和Tadjat Gentuni,其中的Kamsarakan家族值得一说,他们与萨珊七大家族中的卡伦(Karen)家族同源。二线是预备队,由巴尔丹的弟弟Hamazaspian率领。骑兵部署在左右两翼顶端,步行弓箭手、剑盾兵和矛盾兵居中。    萨珊军队的战阵也是2线4部,居中的萨珊军队的骄傲—不死军(Immortals),由萨珊统帅马士侃(Mushkan Nusalavurd)亲自指挥。不死军的名字来自第一波斯帝国,区别在于萨珊的不死军全部是骑兵。右翼是来自多个民族的骑兵;二线的预备队由米底重步兵和战象组成,由高踞战象之上的阿尔达希尔(Ardashir)将军率领。  
  ============================== 继续更新 ==============================    战役开始之前,双方按各自的宗教信仰,举行了了盛大的祈福仪式。起义军中尚未入教的,都接受了洗礼,全军领用了圣餐,士气高昂的起义军齐声欢呼:【愿上帝俯瞰我们的自我奉献,主绝不会让教会落入异教徒之手(May God look down in mercy upon our voluntary self-offering, and may he not deliver the church into the hands of the heathens)】。    战斗一打响,很快便进入白热化,满腔怒火的双方战士,喊杀声如雷,盔甲盾牌闪光耀日,浸血的刀矛寒光如火,双方的鲜血很快就染红了战场中央的小河。由于义军人少,所以巴尔丹命令本方抢先进攻,寄望于尽快打垮对手,否则如果陷入僵局,萨珊军队靠人数优势,迟早会将己军磨光耗尽。在义军的凌厉攻势下,萨珊军的攻势被抵消,并全线后退。由于布阵的差异,萨珊的精锐骑兵集中于在右翼,萨珊右翼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优于面对的义军左翼。为了扭转颓势,萨珊右翼开始发力,迫使义军左翼退却。见形势不妙,坐镇左翼的巴尔丹亲自披挂上阵,率军发起猛烈的反冲锋,主帅既然舍命,士卒怎敢贪生,战局再度扭转,萨珊右翼被迫后退。    ===== 阿巴拉伊战役过程 =====    虽然巴尔丹的冲锋十分顺利,但萨珊右翼并未崩溃,巴尔丹的深入追击,反而把自己的右翼暴露给萨珊二线军阵,此阵中不仅有精锐的米底重步兵,还有一批精锐的战象部队。玩过《帝国时代2》的读者,想必对波斯战象印象深刻,这些战象身穿重甲,背上驮着披甲箭楼,箭楼里面是若干弓箭手,他们高居临下、视野良好,既可以从远处打击对方的步骑兵,也可以驾驭战象发起无坚不摧的冲锋。见战机成熟,萨珊军统帅马士侃向后军统领阿尔达希尔高喊,命令后者立即发起攻击。于是阿尔达希尔以座下战象的一声长啸作为反击信号,萨珊后军全体向右旋转,战象引导下的米底重步兵向巴尔丹的右翼发起冲锋,步步后退的萨珊右翼也停止后退,回身反击。侧翼的雷霆一击当即发挥了效果,虽然巴尔丹所部拼死战斗,依然无法阻止颓势,巴尔丹当场战死,要不是天色已晚,萨珊军停止攻击,义军可能彻底崩溃。即便如此,义军也伤亡惨重,巴尔丹、Khoren、Artak、Tadjat、Arsen等9位亲王阵亡,加上他们部下的贵族和武士,共有1036名最精锐善战的武士葬身沙场,义军已经事实上丧失了战斗力。    萨珊军方面同样伤亡惨重,损失了3544名贵族和精英战士,马士侃对敌人的战斗力十分惊诧,加上亚美尼亚人趁夜逃离战场,退守山间的险要堡垒,摆出一副顽抗到底的姿态,让马士侃对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犹豫不决。这时萨哈克及时跳了出来,建议对义军大赦,重建毁于战乱的教堂,以分化瓦解对手。在萨珊的剿抚两面攻势下,义军有的投降,有的抵抗到底,为了剿灭抵抗者,萨珊军队付出了巨大代价,当然亚美尼亚人也为抵抗做出惨重牺牲,大批僧俗人士为了捍卫信仰成为殉道者。在众多烈士中,巴尔丹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未能赢得会战,但他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让他成为亚美尼亚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的光辉形象和业绩,被一代又一代的亚美尼亚人传颂和讴歌。  
  ============================== 继续更新 ==============================      ===== 反映阿巴拉伊战役的细密画。左侧是萨珊战象和祆教麻葛,右侧是亚美尼亚重骑兵和步行弓箭手 =====    在平定亚美尼亚的过程中,巴萨克逐渐成了众矢之的,萨珊统帅马士侃认为他的风头盖过了自己,投降和被俘的亚美尼亚贵族们,也把这位亚奸视为最大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巴萨克自己也不检点,在剿抚亚美尼亚的过程中,中饱私囊和扩充势力,俨然以未来的总督自居。在多方的交口攻击之下,萨珊朝廷认定巴萨克企图自立为亚美尼亚王,将其逮捕入狱,452年,巴萨克瘐死狱中。    巴萨克之死并未让伊嗣侯停止亚美尼亚的改宗工作,为了削弱抵抗势力,王中王将35位亲王流放到里海东南部的赫卡尼亚,之后又把他们流放到更东方的尼沙普尔。460年,继任的卑路斯(Peroz)皇帝让他们到更边远的赫拉特(Herat,阿富汗名城、呼罗珊四郡之一,《明史》做‘哈烈’),以骑兵的身份在萨珊军中服役,与东方的游牧民作战。到了463年,卑路斯将他们释放并允许他们返回故乡。    卑路斯的做法基本等于放弃了亚美尼亚的改宗事业,其原因有三,一是亚美尼亚人的抵抗持续不断,多山的地形让围剿和改宗改宗工作进展缓慢;二是伊嗣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卑路斯(Peroz)和霍尔米兹德(Hormizd III)之间发生了历时2年的残酷内战,帝国无法顾及亚美尼亚事务;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萨珊东方的嚈哒人越来越强大,迫使帝国东顾,西线的亚美尼亚事务只能搁置。无论如何,阿巴拉伊战役之后,亚美尼亚的有组织抵抗不再,对萨珊帝国而言,亚美尼亚事务已经不再是问题,只能算作麻烦。    说完亚美尼亚的亡国之战,让我们回头再看看两个罗马帝国和匈人都发生了什么,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天无二日》。  本章参考书目《A History of Armenia》,作者:Vahan M. Kurkjian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新年快乐
  那啥,大象,七大圣里面那个什么红狼是?
  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看来是个典型的亚美尼亚姓氏
  ============================== 继续更新 ==============================      第6季 山河破碎  第21章 天无二日  布勒达和阿提拉兄弟,从上位之日起,便积极对外用兵。他们的兵锋,大致有2大方向,一是积极干预两个罗马帝国的内部事务,例如帮助埃提乌斯征讨勃艮第人、西哥特人;二是远征罗马帝国境外的各个尚未臣服的民族。截至440年,从里海到莱茵河的广大平原,几乎都对匈人称臣纳贡。匈人派往东罗的使节自称,他们在440年左右,发动了一场对东方的进攻。匈人骑兵从高加索山和里海之间的打耳班关南下,途经亚美尼亚攻入防御空虚的东罗东部,一番纵情屠掠之后,满载的匈人由原路返回,在萨珊西北部的米底境内,遭遇等候多时、以逸待劳、人数众多的萨珊骑兵。一场大战下来,匈军大败,残部逃入萨珊重骑兵难以进入的深山,接着化整为零的翻越高加索山,返回匈帝国境内。这场东方战事的疑点颇多,因为439—440年间,萨珊皇帝伊嗣侯二世正在进攻东罗马帝国的东疆,如果罗萨战争期间匈人南下,必然会遭遇正在东征的萨珊军。同时代的罗马、波斯史料和后世的阿拉伯史料,都没提及这次此役。    综上所述我认为,此役要么不存在,要么是匈人在罗马、萨珊和议之后才南下的,当时萨珊军主力已经撤离,打耳班关等萨珊关隘的防御空虚,东罗军队主力在巴尔干,所以匈人的攻略很顺利。待匈人北返时,萨珊帝国已经调集大批军队,好整以暇的截断了他们的归路。由于这番战事的规模不大、历时不长,所以东罗和萨珊方面缺乏相关记载。此战的后续影响有2,首先,罗、萨都注意到打耳班关的重要性,北方的匈人是两国的共同敌人,之后逐渐形成了萨珊守关,东罗支付军费的奇异分工,而东罗的数次赖账,成了两国交恶和战争的导火索。其次,萨珊帝国认定外高加索是帝国边防的锁钥,必须严密控制,为此在440年代,加紧了对亚美尼亚的改宗工作,进而导致451年的阿巴拉伊战役。    根据《马尔古斯条约》的规定,东罗在多瑙河北岸设置了一个的榷场,为了保障它的安全,东罗在榷场附近建立一个名叫君士坦提娅(Constantia)的堡垒。441年,匈人突袭了这个榷场,屠戮东罗商人,抢走全部财物,君士坦提娅也被夷为平地,理由是马尔古斯主教不好好念经说法,而是进入匈人的地盘,发掘匈人的祖宗皇陵。布勒达要求东罗政府引渡盗墓的主教,归还被窃取的皇家财宝,否则就要兵戎相向。早就看匈人不顺眼的东罗拒绝了对方的要求,雄心勃勃的布勒达马上以此为借口,对东罗发动全面战争。  
  ============================== 继续更新 ==============================    那位引发战争的祸首—马尔古斯主教正躲在维米尼库姆(Viminacium)避难,被战火吓破胆的当地军民,准备把主教交给匈人避祸,还没等军民动手,主教已经先下手为强,只身来到布勒达面前,一面祈求对方的宽恕,一面发誓将功折罪。他要布勒达在维米尼库姆城外布下伏兵,他回城之后会在约定好的时间打开城门,以全城居民和财物换取自己的性命。布勒达因计而行,顺利攻下维米尼库姆,接着他一路指向东南,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巴尔干首府西米乌姆(Sirmium)、辛吉杜努姆(Singidunum,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拉蒂亚里亚(Ratiaria)、马尔西安波里斯(Marcianopolis)、奈苏斯(Naissus, 君士坦丁大帝的诞生地)、撒尔底迦(Serdica, 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Philippopolis、Arcadiopolis,相继被占领和摧毁,大军直驱君士坦丁堡。眼见形势不妙,提奥多西二世急忙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原本驻扎在萨珊和汪达尔前线的东罗军,相继集结于色雷斯地区,做出拼死一战的架势。    ===== 440年代初的匈人南征,蓝点是阿西慕斯 =====    布勒达和阿提拉兄弟似乎有分工,东罗前线由布勒达镇守,阿提拉则专注于西罗,他在数年前派兵去参与埃提乌斯对西哥特的战事,结果大败而归。布勒达的东征,起初阿提拉并未参与,442年,鉴于东罗大军云集,布勒达觉得手下兵力不足,阿提拉这才率领所部来东线,准备与老兄合流。但是阿提拉的进军并不顺利,他在小城阿西慕斯(Asimus, Asemus, 今保加利亚Musalievo)城下,遇到顽强抵抗并损失惨重,只得被迫撤军。那壁厢的布勒达,进军比较顺利,沿着多瑙河左岸所向无前,一直推进到君士坦丁堡外围。不过布勒达并未与东罗主力进行会战,而是你来我往的进行外交谈判。东罗方面有两张王牌,大将阿斯帕和之前成功的与萨珊议和的老牌外交官安纳托利乌斯(Anatolius),他们俩一位能征善战,一位巧舌如簧,终于在443年,罗、匈签署了《阿德里安堡条约》,核心内容有3条:  1. 作为违反《马尔古斯条约》而挑起战端一方,东罗向匈人支付6000镑黄金(1963公斤)赔款。  2. 东罗将每年支付给匈人岁币,由700镑黄金,提高到3倍,即2100镑(687公斤)。  3. 东罗赎回战俘的费用,由原来的每人8个金币(solidi),提高一半,达到12个。    
  ============================== 继续更新 ==============================    合约签署之后,阿提拉想找回顿兵阿西慕斯城下的面子,要求东罗惩办城中的战犯、缴纳赔款和释放战俘。东罗方面倒也痛快,发出诏书让阿西慕斯军民照办,然而阿西慕斯人的回答更痛快:【战犯,不交;赔钱,没有;战俘,已经杀了。】万幸的是,战俘中还有2个匈人贵族还活着,不过需要阿提拉用两个战争中失踪的2个阿西慕斯男孩来换。阿提拉找遍军营也没找到那俩男孩,才知道上了当,不过人质在人家手里,只能跑到城下道歉,见阿提拉还算诚恳,阿西慕斯人很【慷慨】的释放了战俘。合着阿提拉在这场战事中几乎一无所获,还颜面扫地,这成了他终身的奇耻大辱。相反布勒达却在没有大战的情况下,在443—445年间从东罗手中榨取了1万多镑黄金。    从东罗和布勒达、阿提拉的历次交往能看出,布勒达的实力和军政能力都在阿提拉之上。更重要的是,在441年后,哥俩之间的关系便逐渐恶化,这年布勒达搞到一个名叫泽科(Zerco)摩尔侏儒,这个小丑迅速成了布勒达身边的开心果,以至于布勒达为他特制了一套小号铠甲,让他穿着跟着自己南征北战。阿提拉也想把泽科搞到手,哥俩为他闹的不可开交。    445年,即北魏太平真君6年、刘宋元嘉22年,布勒达在一次狩猎中,被阿提拉谋杀,至此阿提拉一统匈人帝国。布勒达的在位11年,并不算长,也没有留下有记载的后裔,但也不是一点遗产也没有。日耳曼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布勒达被改造为勇士Blodel,相应的,阿提拉成了匈王埃策尔(Etzel)。布勒达的牙帐位于多瑙河中游西岸,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布达(Buda),数百年后来此地的匈牙利人在多瑙河东岸又建起佩斯城(Pest),1873年布达和佩斯合并为一个城市,叫做布达佩斯(Budapest),现在是匈牙利首都。1950年代初,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到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正逢长子出生,为了纪念这一时刻陈强为儿子取名为陈布达,数年后二儿子出生,陈强按长子的命名规范,为次子取名为陈佩斯,小名【二子】。    除了阿提拉之外,当时世界上的重要君主有7位: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刘宋太祖文帝刘义隆(424~453)、柔然汗国处罗可汗吐贺真(444~464)、印度笈多帝国鸠摩罗笈多一世(Kumaragupta I, 415~455)、萨珊王中王伊嗣侯二世(438~457)、东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二世(408~450)、西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423~455)。次级君主有西罗的三大附庸:勃艮第国王君迪奥克(Gundioc, 443~473)、汪达尔国王盖塞里克(Genseric, 428~477)、西哥特国王提奥多利克(Theodoric I, 418~451);阿提拉手下也有3位附庸国王:格皮德王阿尔达里克(Ardaric)、东哥特王瓦拉米尔(Valamir)、斯基尔王艾迪卡(Edeko)。在诸多君主中,阿提拉的地盘最大、武力最强,无疑是当时地球上最有权势的人。  
  ============================== 继续更新 ==============================    从匈人350年代靠小鹿引路进入东欧以来,至今已经将近100年,匈人早已不是从前的游牧部落联盟了,他们在多瑙河中游和蒂萨河(Tisza)流域,建立自己的木质宫殿和各种衙门,用以取代曾经星罗棋布的穹庐。随着匈人转向定居和安逸的生活,他们的野性和赖以成名的骑射战术,也随之退化。加入匈人帝国的日耳曼人,从来就不是游牧民,多以农耕和手工业为生,日耳曼人的农业和重装步骑兵,在匈人帝国的经济和军事体制中越来越重要。匈人的轻装骑兵天然不适合攻击坚城要塞,随着帝国的人口越来越大,匈人已经无法满足于野外的劫掠,必须从富庶的城市中攫取财富,于是匈人必须制造和使用高科技攻城器械,巷战也需要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重装步兵,布勒达的征战,就靠日耳曼人的攻城部队,攻下一连串坚城。此起彼落之下,匈人在帝国的经济、经济领域中的地位都在下降,仅有政治地位还在日耳曼人之上。    ===== 440年代中期的匈人帝国,五星是帝国牙帐或都城所在地,位于匈牙利中部偏东,蒂萨河流域 =====    阿提拉从来不是个优秀的军事家,这从他日后的战事也能看出来,他的长处在于政治或权谋能力,他采用了一系列手段来加强自己和匈人的地位。乔丹尼斯在《哥特史》(THE ORIGIN AND DEEDS OF THE GOTHS)中记载道:【这位匈奴人国王举手投足之间泰然自若,表现出高高在上君临万民的气势。他有不断转动眼睛的习惯,好像思索那些给人带来恐怖的事物,感到自得其乐的样子】。普里斯库斯(Priscus)记载了另一个故事,有个匈人牧人在放牧时,发现有头母牛的脚受伤,他很好奇要查出原因,就顺着血迹去找,结果在草丛里看见一口古剑露出剑尖,于是把剑从土里挖出来献给阿提拉。匈王指出这把剑是上天赐予自己的【战神之剑】(Sword of Mars),以此宣示他有统治尘世的神圣权利,直到千秋万世。    阿提拉是个无畏的战士,他既热爱战争,也必须发动战争,以满足臣民对财富的渴望和发泄他们的过剩精力,进而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447年1月,一场地震严重破坏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正想征服东罗马帝国的阿提拉认为这是天赐良机,马上撕毁《阿德里安堡条约》,率领大军南下,直扑君士坦丁堡,欲知东罗马帝国和她的伟大首都能否逃过这一劫,请看下一章《金城汤池》。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快读
/go.php?id=8153  
  君士坦丁堡历史上是不是只陷落过两三次?  第四次十字军被威尼斯+十字军联军  被奥斯曼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字架与火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