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推广助手看世界

在这里人人都是生活达人
四川卧龙或为全世界“距人类最近”的雪豹出没地
大家都在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雪 受访者供图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而在一个月前,这一神秘而优雅的物种,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从濒危“降级”为易危。就在这一决定引来全球雪豹研究人员和保护者普遍质疑时,四川卧龙一项针对雪豹的大规模调查已渐入尾声。10月2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主要发起人施小刚处获悉,该项目的野外调查已基本结束,现进入数据分析阶段。作为卧龙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在动物保护的一线已经工作了25年。2014年,他开始把自己的研究重点从野生大熊猫转向雪豹,而后3年时间,酝酿出“卧龙自然保护区雪豹分布与栖息地选择项目”——这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雪豹调查。不到一年时间内,卧龙境内数百台红外相机已经捕捉到超过500张雪豹照片。值得一提是,这一数据还在增长中,因为目前还有最后一支调查队在进行红外相机收回工作。雪豹影像经初步整理,施小刚等人判断,在卧龙保护区钱梁山观测点,海拔4000米至5700米的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雪豹数量超过9只。按照中国境内雪豹分布平均密度每100平方公里0.5至0.6只来看,卧龙保护区或是中国西南山地野外雪豹种群数密度分布最高的地方,而卧龙也因之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距离千万级人口大都市最近的雪豹出没地。雪豹·影像记施小刚最近很忙,或者说,他已经忙了近一年了。2016年底,他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雪豹调查,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雪豹种群进行详细摸底。作为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施小刚对于即将收获的“果实”十分期待。但问四川第一张野生雪豹的照片由何而来,鲜为人知的是,这零的突破实为一次“违规操作”。卧龙“山上有雪豹”“违规操作”拍到四川首张野生雪豹第一张“编外”相机印证当地传言施小刚说,自他1992年到卧龙保护区工作开始,“山上有雪豹”的说法,就一直萦绕在他耳边。“平日里巡山也能看到豹爪痕迹和干粪便,但多年来,技术上难以追踪。我们也从来没有见到过真正的雪豹。”施小刚的回忆被拉到8年前,2009年1月,卧龙雪豹终于有了零的突破——一台红外线相机,两次在同一位点拍摄到雪豹,这也是邛崃()山脉首次拍到野生雪豹实体照。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次重要的发现,肇始于施小刚一次“违规操作”。2008年底,木江坪保护站工作人员曾永兵听到钱梁放牧人在传“又看到了雪豹”,他便和施小刚商量想去看看。但当时一没有雪豹监测项目,二没有相关经费和物资支持,怎么办?施小刚想了又想,最终咬牙拍板,“偷偷”把其他地方的红外相机调拨了4台给曾永兵,“去碰碰运气!”2008年的红外相机,电池只能支持一个月。4台红外相机,在钱梁、梯子沟这大片区域撒下去,犹如沧海一粟。但不想,第二年1月,曾永兵再回梯子沟山上,打开一看,惊得原地跳了起来。他飞奔下山,找了个有信号的地方,语无伦次给施小刚打电话,“拍到了!拍到了!雪豹!拍到雪豹了!”第500张中国雪豹调查进入全新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雪豹研究领域存在太多的空白。”10月21日,施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涵盖了全世界60%的雪豹栖息地,但雪豹的数量有多少,一直充满了争议。大横断山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以大横断山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山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是雪豹分布区的东南缘,是整个雪豹分布区范围内地形最为复杂、人类最难到达的区域之一。这里的野生雪豹种群也是迄今人们了解最少的种群之一。而卧龙,刚好位于大横断山的核心邛崃山系。正是那偶得的第一张雪豹照片,让卧龙启动了雪豹研究项目。8年来,卧龙保护区内发现的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面积已达到438平方公里,建立重要观测点3个,从2009年到2016年底,一共拍到26次雪豹图像。但施小刚觉得还不够。2016年底,施小刚发起了中国最大规模的雪豹调查项目。在整个卧龙保护区,安置了数百台红外相机,其中还有高清摄像机。仅仅过了半年,2017年6月第一次回收后,成果就让学界震惊——仅在钱梁地区,半年时间里就拍摄雪豹达364次,获得雪豹视频总计13分钟,拍下清晰可见雪豹蔷薇花斑的照片347张,这是卧龙2009年首次获得野生雪豹照片以来,收获雪豹影像记录次数最多的一年,也是全国范围内,最密集和集中拍到雪豹相关资料的一年——中国的雪豹调查,由此进入全新阶段。截至目前,调查项目已拍到超过500张雪豹照片。雪豹·追寻记这由1到500的数据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危险。在2017年6月的一次野外调查中,施小刚带着队员穿越海拔5560米的钱梁时,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状况——雪崩。遭了!雪崩了!科考人员“冒死”揭晓钱梁雪豹状况目标“死亡之口”夜宿3800米高山日,施小刚所率领的科考队出发钱梁山脊。钱梁是横卧在卧龙正河区域垂直向上最高处的一根山脊梁。黎明时分的峡谷云雾缭绕,拉着科考人员的汽车沿着毕棚沟小心翼翼地行驶,没有人说话,远处矗立于云封雾锁之上的神鹰崖在清冷中越发威严。此时,领队施小刚探出车窗,望了望要到达的极限地——他四次侥幸翻过的、号称“死亡之口”的山垭子,心里不禁打了个冷颤。经过一段羊肠小路的颠簸,便再也没路可以行车。15人的队伍从海拔2000米的地方,开始负重步行向上。初夏的沟谷,厚重的针叶林发出怪异的噜噜声,羚牛群则旁若无人地舔食着溪边石头上的盐分。队员们蹚过湍急的河流,滑过年久失修的钢索,行进5公里后,终在海拔3800米的地方安营扎寨。一夜休整,只为能顺利抵达“死亡之口”——神鹰崖垭口,找寻到雪豹的踪迹。高山惊魂风雪过后遇雪崩第二天早上9点出发后,按计划队伍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都不会再停下来。穿过海拔4000米的雪线,卧龙便由夏入“冬”,而山路越来越陡,队伍只能在刀劈一样的山脊上缓缓蠕动,任雪风呼呼地吹。队伍排成长列,脚掌最大的走在前面,后面的人踩着脚印一步一步挪。这是钱梁最凶险的地段之一,海拔在5500米左右,短短400米距离,需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即便是走不了而换做爬行都还不是最艰难的,在这高山之上最让人后怕的是雪崩,恰巧就在这一天,让他们撞上了。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中,“能见度只有5米,后面的人看不到前面的人。”施小刚走在倒数第二个,眼看着前面的队员一个一个越来越模糊,他有点心慌,又不敢张嘴叫喊,怕引来雪崩。正在这当口,传来前方队员焦急的呼唤,“后面的人呢?听得到不!跟上了没有?”叫声回荡在山棱上,没一会儿,头顶上就传来沉闷的轰隆声。“遭了!雪崩了!”暴风雪里众人迅速后退,施小刚看着雪浪几乎在自己眼前滑过,他转身向着一块石头扑倒,鼻子在猛烈撞击下受了伤。过了一会儿,雪崩停息,施小刚赶忙爬起来抖落一背的雪,立刻开始清点人数。全队15个人,一个没少,他松了一口气。一名队员被超过百斤的石头砸伤了脚,没办法送下山。施小刚随手抓了一把雪擦了擦流血的鼻子,扯了个创可贴贴上。扶着受伤队员,队伍继续往上走。珍贵收获9只雪豹扎堆浮现一只雪豹妈妈舔食着岩壁,懒洋洋地磨蹭磨蹭脖子,然后转身走开。她的两只幼仔虎头虎脑毛茸茸,打来闹去十分可爱,看见妈妈离开了,立刻跳上前去,模仿妈妈的舔食动作……这是施小刚这一次“雪崩之行”后的珍贵收获——被红外相机清晰采集的雪豹影像。而在本次为期15天的科考中,施小刚带队行走70多公里,新架设红外相机10台,更换27台原有的红外相机换储存卡和电池,并调整了角度,采集提取大型食肉动物粪便和毛发DNA样品40多份。这次收回的相机共拍摄到雪豹的有效图片达344张,影像长达13分钟,为深入研究邛崃山系的雪豹亚种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3个雪豹家庭、9只雪豹的视频,首次揭晓了钱梁地区雪豹的真实状况。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专家李晟教授判断,视频中两只小雪豹已接近成年,作为独居动物,这个家庭的天伦之乐在不久的将来就将结束,宝宝们将成长为新的“雪山之王”。对话我对儿子愧疚可山林对我充满诱惑在山上行走了25年,45岁的施小刚的风湿病已愈发严重。这两年来,随着年龄增大,他上山的频率逐渐降低,陪伴家人的时间比以前多了不少。可一提到家庭,他仍难掩愧疚。“儿子从小陪得太少,他和我不怎么亲热。”说起儿子,施小刚有点难过,“我见他的时候不多,他一犯错我又很严厉责骂,后来父子关系越来越差。”这样的尴尬,直到这一次施小刚遭遇雪崩,才有了化解。从钱梁下山后,不善言辞的施小刚把自己巡山调研的视频做了个剪辑,发给了儿子。没一会儿,儿子主动打电话过来。“他很少主动给我打电话的。”施小刚有点欣慰,也有些酸楚,“他说爸爸,你们也不容易,你要注意安全。”他不是没有想过少上山,可他停不下来。从最初从事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到发起中国最大规模雪豹调查,施小刚的步伐一直未曾停下来过,“从四川卧龙的雪豹数据调查,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开端和模板,应用到石渠、新隆,以及青海等地的雪豹科研课题上。对于这个物种,我们很快将知道得越来越多,也能保护得越来越好。”数读卧龙雪豹调查2008年在卧龙保护区内梯子沟安装的红外线相机,在2009年初第一次拍摄到了雪豹的身影。2009年以来的8年中,卧龙保护区内发现的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面积已达到438平方公里,建立重要观测点3个,从2009年到2016年底,一共拍到26次雪豹图像。2016年底发起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雪豹调查,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雪豹种群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截至目前为止,本次雪豹调查拍到野生雪豹照片已超过500张。在卧龙保护区钱梁山观测点,海拔4000米至5700米的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经发现了至少3个雪豹家庭,超过9只雪豹。知道一下四川卧龙雪豹:未知的“王者”种群雪豹是处于高山野生动物食物链最顶端的王者。研究者普遍认为,它的出现证明了该地方生态系统的完整,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此次雪豹调查中,红外相机还抓拍到赤狐、岩羊、扭角羚、喜马拉雅旱獭等多种伴生动物,科研人员初步评估钱梁山区域内的岩羊有2000多只,这为区域内的雪豹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青海等地的雪豹种群相比,四川卧龙地区的雪豹种群,最大的区别在于活动范围较小。“卧龙地区由于生态保护好、食物充沛等原因,雪豹不需要太大范围活动,就能获取足够的食物。”施小刚说,一般来说,雪豹的活动范围约在50-100平方公里左右,但在钱梁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经发现了至少3个雪豹家庭。所以,对它们的研究,对于整个雪豹的种群研究来讲非常重要。“它们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本次雪豹调查的数据我们正在进行分析,将在不久后公布。”施小刚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老司机大成哥带你超四川。憋说话,快上车!
成都生活,最有态度的本地生活指南
跟着帮帮超,买房不挨刀
关注热点事件,以大数据视野守望世界
传递“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正能量
提供政务资讯、党政公开、人事任免等信息
[责任编辑:cherryhu]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热线:028-
调查:四川卧龙或为全世界“距人类最近”的雪豹出没地
记者:杨雪
编辑:王敏琳
施小刚带队,在雪线上寻找雪豹踪迹。在雪山里前进,每个人都要踩着前一个人的脚印,除了省力,也为了把雪崩的风险降到最低
&卧龙保护区梯子沟安装的红外线相机,在2009年初第一次拍摄到的雪豹
在此次中国最大规模雪豹调查中所拍摄到的雪豹图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雪 受访者供图
  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而在一个月前,这一神秘而优雅的物种,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从濒危“降级”为易危。就在这一决定引来全球雪豹研究人员和保护者普遍质疑时,四川卧龙一项针对雪豹的大规模调查已渐入尾声。10月2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主要发起人施小刚处获悉,该项目的野外调查已基本结束,现进入数据分析阶段。
  作为卧龙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在动物保护的一线已经工作了25年。2014年,他开始把自己的研究重点从野生大熊猫转向雪豹,而后3年时间,酝酿出“卧龙自然保护区雪豹分布与栖息地选择项目”——这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雪豹调查。不到一年时间内,卧龙境内数百台红外相机已经捕捉到超过500张雪豹照片。值得一提是,这一数据还在增长中,因为目前还有最后一支调查队在进行红外相机收回工作。
  雪豹影像经初步整理,施小刚等人判断,在卧龙保护区钱梁山观测点,海拔4000米至5700米的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雪豹数量超过9只。按照中国境内雪豹分布平均密度每100平方公里0.5至0.6只来看,卧龙保护区或是中国西南山地野外雪豹种群数密度分布最高的地方,而卧龙也因之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距离千万级人口大都市最近的雪豹出没地。
  雪豹·影像记
  施小刚最近很忙,或者说,他已经忙了近一年了。2016年底,他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雪豹调查,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雪豹种群进行详细摸底。
  作为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施小刚对于即将收获的“果实”十分期待。但问四川第一张野生雪豹的照片由何而来,鲜为人知的是,这零的突破实为一次“违规操作”。
  卧龙“山上有雪豹”
  “违规操作”拍到四川首张野生雪豹
  第一张
  “编外”相机印证当地传言
  施小刚说,自他1992年到卧龙保护区工作开始,“山上有雪豹”的说法,就一直萦绕在他耳边。“平日里巡山也能看到豹爪痕迹和干粪便,但多年来,技术上难以追踪。我们也从来没有见到过真正的雪豹。”施小刚的回忆被拉到8年前,2009年1月,卧龙雪豹终于有了零的突破——一台红外线相机,两次在同一位点拍摄到雪豹,这也是邛崃山脉首次拍到野生雪豹实体照。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次重要的发现,肇始于施小刚一次“违规操作”。2008年底,木江坪保护站工作人员曾永兵听到钱梁放牧人在传“又看到了雪豹”,他便和施小刚商量想去看看。但当时一没有雪豹监测项目,二没有相关经费和物资支持,怎么办?施小刚想了又想,最终咬牙拍板,“偷偷”把其他地方的红外相机调拨了4台给曾永兵,“去碰碰运气!”2008年的红外相机,电池只能支持一个月。4台红外相机,在钱梁、梯子沟这大片区域撒下去,犹如沧海一粟。但不想,第二年1月,曾永兵再回梯子沟山上,打开一看,惊得原地跳了起来。他飞奔下山,找了个有信号的地方,语无伦次给施小刚打电话,“拍到了!拍到了!雪豹!拍到雪豹了!”
  第500张
  中国雪豹调查进入全新阶段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雪豹研究领域存在太多的空白。”10月21日,施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涵盖了全世界60%的雪豹栖息地,但雪豹的数量有多少,一直充满了争议。
  大横断山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以大横断山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山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是雪豹分布区的东南缘,是整个雪豹分布区范围内地形最为复杂、人类最难到达的区域之一。这里的野生雪豹种群也是迄今人们了解最少的种群之一。而卧龙,刚好位于大横断山的核心邛崃山系。
  正是那偶得的第一张雪豹照片,让卧龙启动了雪豹研究项目。8年来,卧龙保护区内发现的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面积已达到438平方公里,建立重要观测点3个,从2009年到2016年底,一共拍到26次雪豹图像。但施小刚觉得还不够。
  2016年底,施小刚发起了中国最大规模的雪豹调查项目。在整个卧龙保护区,安置了数百台红外相机,其中还有高清摄像机。仅仅过了半年,2017年6月第一次回收后,成果就让学界震惊——仅在钱梁地区,半年时间里就拍摄雪豹达364次,获得雪豹视频总计13分钟,拍下清晰可见雪豹蔷薇花斑的照片347张,这是卧龙2009年首次获得野生雪豹照片以来,收获雪豹影像记录次数最多的一年,也是全国范围内,最密集和集中拍到雪豹相关资料的一年——中国的雪豹调查,由此进入全新阶段。截至目前,调查项目已拍到超过500张雪豹照片。
  雪豹·追寻记
  这由1到500的数据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危险。
  在2017年6月的一次野外调查中,施小刚带着队员穿越海拔5560米的钱梁时,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状况——雪崩。
  遭了!雪崩了!
  科考人员“冒死”揭晓钱梁雪豹状况
  目标“死亡之口”夜宿3800米高山
  日,施小刚所率领的科考队出发钱梁山脊。
  钱梁是横卧在卧龙正河区域垂直向上最高处的一根山脊梁。黎明时分的峡谷云雾缭绕,拉着科考人员的汽车沿着毕棚沟小心翼翼地行驶,没有人说话,远处矗立于云封雾锁之上的神鹰崖在清冷中越发威严。此时,领队施小刚探出车窗,望了望要到达的极限地——他四次侥幸翻过的、号称“死亡之口”的山垭子,心里不禁打了个冷颤。
  经过一段羊肠小路的颠簸,便再也没路可以行车。15人的队伍从海拔2000米的地方,开始负重步行向上。初夏的沟谷,厚重的针叶林发出怪异的噜噜声,羚牛群则旁若无人地舔食着溪边石头上的盐分。队员们蹚过湍急的河流,滑过年久失修的钢索,行进5公里后,终在海拔3800米的地方安营扎寨。一夜休整,只为能顺利抵达“死亡之口”——神鹰崖垭口,找寻到雪豹的踪迹。
  高山惊魂 风雪过后遇雪崩
  第二天早上9点出发后,按计划队伍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都不会再停下来。穿过海拔4000米的雪线,卧龙便由夏入“冬”,而山路越来越陡,队伍只能在刀劈一样的山脊上缓缓蠕动,任雪风呼呼地吹。队伍排成长列,脚掌最大的走在前面,后面的人踩着脚印一步一步挪。
  这是钱梁最凶险的地段之一,海拔在5500米左右,短短400米距离,需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即便是走不了而换做爬行都还不是最艰难的,在这高山之上最让人后怕的是雪崩,恰巧就在这一天,让他们撞上了。
  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中,“能见度只有5米,后面的人看不到前面的人。”施小刚走在倒数第二个,眼看着前面的队员一个一个越来越模糊,他有点心慌,又不敢张嘴叫喊,怕引来雪崩。正在这当口,传来前方队员焦急的呼唤,“后面的人呢?听得到不!跟上了没有?”
  叫声回荡在山棱上,没一会儿,头顶上就传来沉闷的轰隆声。“遭了!雪崩了!”暴风雪里众人迅速后退,施小刚看着雪浪几乎在自己眼前滑过,他转身向着一块石头扑倒,鼻子在猛烈撞击下受了伤。过了一会儿,雪崩停息,施小刚赶忙爬起来抖落一背的雪,立刻开始清点人数。
  全队15个人,一个没少,他松了一口气。一名队员被超过百斤的石头砸伤了脚,没办法送下山。施小刚随手抓了一把雪擦了擦流血的鼻子,扯了个创可贴贴上。扶着受伤队员,队伍继续往上走。
  珍贵 收获9只雪豹扎堆浮现
  一只雪豹妈妈舔食着岩壁,懒洋洋地磨蹭磨蹭脖子,然后转身走开。她的两只幼仔虎头虎脑毛茸茸,打来闹去十分可爱,看见妈妈离开了,立刻跳上前去,模仿妈妈的舔食动作……
  这是施小刚这一次“雪崩之行”后的珍贵收获——被红外相机清晰采集的雪豹影像。而在本次为期15天的科考中,施小刚带队行走70多公里,新架设红外相机10台,更换27台原有的红外相机换储存卡和电池,并调整了角度,采集提取大型食肉动物粪便和毛发DNA样品40多份。这次收回的相机共拍摄到雪豹的有效图片达344张,影像长达13分钟,为深入研究邛崃山系的雪豹亚种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
  3个雪豹家庭、9只雪豹的视频,首次揭晓了钱梁地区雪豹的真实状况。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专家李晟教授判断,视频中两只小雪豹已接近成年,作为独居动物,这个家庭的天伦之乐在不久的将来就将结束,宝宝们将成长为新的“雪山之王”。
  我对儿子愧疚
  可山林对我充满诱惑
  在山上行走了25年,45岁的施小刚的风湿病已愈发严重。这两年来,随着年龄增大,他上山的频率逐渐降低,陪伴家人的时间比以前多了不少。可一提到家庭,他仍难掩愧疚。
  “儿子从小陪得太少,他和我不怎么亲热。”说起儿子,施小刚有点难过,“我见他的时候不多,他一犯错我又很严厉责骂,后来父子关系越来越差。”
  这样的尴尬,直到这一次施小刚遭遇雪崩,才有了化解。从钱梁下山后,不善言辞的施小刚把自己巡山调研的视频做了个剪辑,发给了儿子。没一会儿,儿子主动打电话过来。“他很少主动给我打电话的。”施小刚有点欣慰,也有些酸楚,“他说爸爸,你们也不容易,你要注意安全。”
  他不是没有想过少上山,可他停不下来。从最初从事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到发起中国最大规模雪豹调查,施小刚的步伐一直未曾停下来过,“从四川卧龙的雪豹数据调查,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开端和模板,应用到石渠、新隆,以及青海等地的雪豹科研课题上。对于这个物种,我们很快将知道得越来越多,也能保护得越来越好。”
  卧龙雪豹调查
  2008年在卧龙保护区内梯子沟安装的红外线相机,在2009年初第一次拍摄到了雪豹的身影。
  2009年以来的8年中,卧龙保护区内发现的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面积已达到438平方公里,建立重要观测点3个,从2009年到2016年底,一共拍到26次雪豹图像。
  2016年底发起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雪豹调查,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雪豹种群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截至目前为止,本次雪豹调查拍到野生雪豹照片已超过500张。
  在卧龙保护区钱梁山观测点,海拔4000米至5700米的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经发现了至少3个雪豹家庭,超过9只雪豹。
  知道一下
  四川卧龙雪豹:
  未知的“王者”种群
  雪豹是处于高山野生动物食物链最顶端的王者。研究者普遍认为,它的出现证明了该地方生态系统的完整,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此次雪豹调查中,红外相机还抓拍到赤狐、岩羊、扭角羚、喜马拉雅旱獭等多种伴生动物,科研人员初步评估钱梁山区域内的岩羊有2000多只,这为区域内的雪豹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和青海等地的雪豹种群相比,四川卧龙地区的雪豹种群,最大的区别在于活动范围较小。“卧龙地区由于生态保护好、食物充沛等原因,雪豹不需要太大范围活动,就能获取足够的食物。”施小刚说,一般来说,雪豹的活动范围约在50-100平方公里左右,但在钱梁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经发现了至少3个雪豹家庭。所以,对它们的研究,对于整个雪豹的种群研究来讲非常重要。“它们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本次雪豹调查的数据我们正在进行分析,将在不久后公布。”施小刚说。走出去,打造全球电机行业的No.1——访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乔
按全球化的布局,聚焦电机驱动控制产业。卧龙的“走出去”也在这一阶段大放异彩。2014年卧龙电气全年实现了70亿的业绩,2015年的目标是110亿。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走出去”战略带动了一批批拓荒者迈出了国门,走进了世界。卧龙电气是企业走出去的榜样,是批批拓荒者中的佼佼者,正如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所言,卧龙电气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拓荒者都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而这种胆识和魄力在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乔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20世纪90年代,政府机关单位的工作是让无数人羡慕的“铁饭碗”,而王建乔却在1994年选择了弃“铁饭碗”,加盟由中国民营企业家陈建成创办的卧龙集团,时至今日已有20余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把我们的思想做通了!”在说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时,王建乔笑着说,起初只是以帮助民营...&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通过并购,卧龙电气形成了以电机与控制系统为主,输变电、电源电池为辅的三大产业主体,产品也从最初的参与简单工业机械配套,很快发展到参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且迅速与近4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业务联系,成为他们的主要供应商。”日,卧龙电气集团股份十年后成为企业集团名称,而现在卧龙已发展,对能源的获取和环境的保护成为新有限公司发布2013年年报:公司实现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电机领域的竞争力品的讨论焦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得到迅收57.28亿元,同比增长9.37%;归属于上牌。据王建乔介绍,卧龙电气目前拥有电猛发展,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卧龙电气也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机及其控制技术、变压器、电源电池三大适时抓住机遇,进军新能源产业。“在新5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产业集群。能源方面卧龙电气主要有三方面业务,一2.46亿元,同比增长374.64%。据了解,卧龙电气电机...&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在日,原邮电部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全套4枚及“东北贴用”4枚,这确实是新中国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套国庆邮票。不过,这套邮票面世之时,开国大典早过了大半年,倒更接近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2.《保卫世界和平》日发行的《保卫世界和平》(第二组)纪念邮票,全套3枚,图案为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画的和平鸽,票形为等腰三角形,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异形邮票。3.中国第一套生肖邮票猴票猴票,又称庚申猴、金猴,是中国邮票总公司于日(农历己未年腊月三十)发行的一枚生肖邮票,也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全套一枚,面值8分,以大红为底色,图案采用黄永玉绘制的“金猴”。虽然后来发行的第二轮、第三轮生肖邮票中也有猴票,但通常人们提及猴票便是指1980年发行的金猴票。4.中国第一套体育邮票:《广播体操》特种邮票日,为了宣传、推...&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记忆No.1@于...&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环保创意NO.1@...&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猫咪N...&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词汇N...&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龙推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