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一个关于不一样的婴儿斗小说的小说 大概意思是不一样的婴儿斗小说是为了毁灭世界在人间找了个代理 装备好像叫什么上帝武

I AM SHERLOCK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I AM SHERLOCK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userId:,blogListLength:30};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苏曼殊是一个僧人,披着袈裟,竹杖芒鞋在人间游走,莲台才是他最后的家。&苏曼殊是一个情种,身着西服,风度翩然嬉笑于秦楼楚馆,红颜才是他心灵的归所。&苏曼殊是一个志士,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下,惊起风云万丈。&苏曼殊也是一个伶人,在人生这座色彩纷呈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场又一场阴晴圆缺的戏。&苏曼殊,一个被世人称作为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的传奇人物&他用三十五年的光阴,换来一场红尘的孤独游历。&&这是一个资料性的小站。&我会在这里放一些我在写作《苏曼殊传》时的感悟、材料、习作,与大家分享。&请大家批评指正!
《苏曼殊传》书影,大家有兴趣可以捧捧场嘎。。
当当网地址:
过几天(谁知道究竟几天呢)贴新书封面,另送留言前五的朋友5本拙作,事儿也就了了吧。。遥祝明年论文通过。。。
后过头来看手稿,忽然有一种一把火烧掉的冲动。。
后过头来看手稿,忽然有一种一把火烧掉的冲动。。
苏曼殊:一个现代性的忧郁症患者
苏曼殊:一个现代性的忧郁症患者
许多年之后,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你是否会回想起,第一次走进苏曼殊的内心时的那个遥远的寒噤。
那一天,&雨月,整个城市使它感到气恼,/它从瓮中把大量阴暗的寒冷,/洒向附近墓地的苍白的亡魂,/把一片死气罩住多雾的市郊。&(波德莱尔《忧郁》)整个城市笼罩在雨、雾、阴暗、寒冷之中,忧郁随之产生。
时间就像是在转圈圈,我们都会回到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种忧郁,周而复始。就像是波德莱尔痛苦地面对着&巴黎的忧郁&,在那个世纪病泛滥的年代,有一个孤独的过客在体味着现代性的&上海的忧郁&(苏曼殊曾多次辗转上海)。流布于西方和东方的这种孤独感,来源于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现状与未来的忧郁。而苏曼殊的特别之处在于:在中西文化碰撞、新旧制度交替、传统与革新的临界点上,道与言不再是主题,只有&那消逝,以及消逝本身作为现代性的忧郁(melancholia)成为主题&,&仅仅是让消逝保持为消逝&(夏可君语),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一个患有忧郁症的苏曼殊。
郁达夫曾指出:&苏曼殊的名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早已是不朽的了,&&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杂评曼殊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苏曼殊这种复杂的浪漫气质和行动风度,浸润出了他奇特的生活风范和强烈的个性表现,在同时代创造了一种绝对的现代性的忧郁和孤独。
他&厉高节&、&抗浮云&的处世态度,不仅影响了身边的朋友,也感染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风度、道德和思维方式。而当他去世后,许多青年人赴墓地凭吊、读他的作品、搜集他的诗画;更有甚者,一些女学生在蚊帐内悬挂他的照片,自诩为他作品中的女主角,为他洒泪。&五四&后的很多青年人盲目地崇拜他,认为他做的东西,什么都是好的,甚至为此不惜以当时的名家胡适等反目(因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未提到苏曼殊)。在苏曼殊在世及离世的一二十年中,求他诗画的人络绎不绝,&遗文剩墨,尤其为书贾居奇&,而他的各种集子一版再版,销量差不多打破了一切普通书籍的销售记录,一时为出版界的空前盛况。而相对于他的作品,他数不清的轶事、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奇特人格更加引人注目,他被人们尊为诗僧、画僧、革命僧、情僧。
苏曼殊是诗僧、情僧。他从小身世凄苦,一出生母亲便改嫁,而由于中日混血的身份,他回到广东老家后倍受欺凌,一次生病后竟被婶母丢到柴房等死;初恋情人为他跳海自杀,他一生三次遁入空门,周旋于无数烟花女子之间,和她们结为知己。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出现过很多美貌的女子,爱他的,他爱的:雪鸿、静子、佩珊、金凤、百助枫子、张娟娟、花雪南&&而他,一面像是体验着爱情的美好,一面又逃避爱情。不同于其他和尚的苦禅,他修的是情禅。他认定欲望的实现便是爱情的失败,因此崇尚所谓的精神恋爱。陈独秀曾说他&是大有情人,是大无情人,有情说他也谈恋爱,无情说他当和尚&。
他从小没好好学过中文,13岁时汉语水平还很低。对于诗,开始连平仄押韵都不懂,但他勤学多练,还常常请教好友陈独秀、章太炎。但也许正是其凄苦的遭遇和他的&真情&,他的诗作富于天才、灵性和浪漫气质。他以情诗见长,缠绵真挚。他写男女情事,却包含着僧俗的冲突,浓郁而克制的感情,沉着而宁静。他不写则已,一写便是以数十首组诗的&恋情史诗&来记述一段恋情的始终。如《东居杂诗十九首》、《本事诗》(10首)、《无题》(8首)等。这些诗大都是给和他相处的女子的赠作,每首背后都能看到他的深情与无奈,挣扎与痛苦。
此外,他的诗才还表现在译诗上,他是中国最早翻译介绍拜伦诗歌的人,曾出版《拜伦诗选》,他还编辑和译校了汉诗英译《文学因缘》、《潮音》、《汉英三昧集》,引起世人震惊。
南社同仁王德锺将苏曼殊称为&天才绝人&,认为其人&襟怀洒落,不为物役&,为&遁世独立之佳人&;其诗&茜丽绵眇&,其神&蹇裳湘渚,幽幽兰馨&,其韵&天外云,如往而复&,其神化之境则&如羚羊挂角而弗可迹也&:&旷观海内,清艳明隽之才,若曼殊者,殊未有匹焉。&(《燕子龛遗诗序》)当代诗评家谢冕曾说,&苏曼殊可称之为本世纪初中国诗画上一个有力的充满期待的冒号的诗人。而且综观整个20世纪,用旧体写诗的所有的人其成绩没有一个人堪与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相比。&&苏曼殊无疑是中国诗史上最后一位把旧体诗做到极致的诗人,他是古典诗一座最后的山峰&。(《1898:百年忧患》)
苏曼殊是一位画僧。苏曼殊在日本大同学校时开始习画,此后十年坚持不懈,精益求精。他的画多峰峦、危岩、孤松、垂柳、残月,以及荒凉的城垣、幽远的庙宇、村边的茅台、山间的断桥等意象,体现出一种空灵境地和至平至淡至无意而无尽的境界追求。他的女弟子何震说,他&所作之画,则大抵以心造境,于神韵为尤长&。
苏曼殊作画天赋很高,常常灵感一来挥笔而就。如他曾到友人刘三家中做客,饭后速作《黄叶楼图》,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远山剩水,楼台孤鸦,用笔精到而神韵古朴。有时他又久不提笔,以致于友人只得设计诱逼他作画。《太平洋报》的叶楚伦因向他多次求画不得,就将苏曼殊骗到李叔同的房中锁在屋内,并备好他喜欢的雪茄、摩登唐、牛肉等,苏曼殊方才边吃边画成《汾堤吊梦图》,他将西洋画法纯熟运用于国画中的技法,使该画如今成为别具一格的瑰宝。他作画怪习颇多,常常画完便撕掉,如女子求画则无需润笔费而索要女子小影,他还以笔毫蘸侍立女子唇上的胭脂作画,常为友人取笑。
陈独秀曾说,&曼殊作画,教人看了如咫尺千里,令人神往,不像庸俗画匠之浪费笔墨&。柳无忌则说,&他带给中国画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独创性和构思,他的艺术是如此独特、卓越,观察起来比任何语古所能形容的都要好。曼殊的画,超越了自然和生活的真实,达到了一种在近代中国绘画里罕见的空灵的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人物黄宾虹说,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可惜他早死了,但就是那几十幅画,其分量也够抵得过我一辈子的多少幅画!
苏曼殊也是一个革命僧。他一生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着血缘关系。他参加过青年会、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横滨暗杀团、光复会、华兴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试图刺杀康有为,发表《反袁宣言》,大骂其为&独夫民贼&,他与孙中山、黄兴、陈独秀、章太炎等革命巨子结为挚友,与几十位后来的民国著名人物熟识,时人都以与苏曼殊结识为荣幸。
孙中山称赞他一生都未和革命脱离联系,实在是&一个革命的和尚&,而章太炎则说他&于朋友竺挚(笃厚诚挚),凡委琐功利之事,视之蔑如也&,所以虽然&名在革命者,或不能的齿列。&而对于辛亥革命成功后党人争相攀爬上位,争权夺势,苏曼殊更是给予了尖锐的讽刺和指责,即便是大他十岁的章太炎也不敢还嘴(当时章太炎脱离同盟会,自组政党,倾向袁世凯)。在他患病期间,蒋介石夫妇将他接到家中养病,为给他买糖,当时还颇为贫穷的蒋介石竟然当掉了自己的衣服。而在他离世时,革命党要人主持治丧,孙中山还亲自过问丧葬细节。
以上一些算是苏曼殊较为光明、为大家所称颂的一面,而作为一个独特的具有忧郁气质(现代称为抑郁症)的文化人,由于人生际遇、心理、环境等因素,他又表现出畸形、放浪、复杂的人格畸变。他对外界刺激的极度反应,让他在当时变得特立独行,名声在外,正如他自己所喜欢的那句诗那样:&丈夫自有冲天气,不向他人行处行&。(苏在《潮音&跋》所引)
他的这种独特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的来去自如、芒鞋破钵、浪迹天涯、时僧时俗、不修边幅。
留日归来后,他曾在数家报馆主持笔政,参与数个革命党活动,时时穿行于政治、文化、商业、宗教等各色圈子里,与各色人物均有深交。世人永远都不解他究竟该定位在哪个领域。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突然出家为僧。后来不知何故又&逃释归儒&,出国游历,直至泰国、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印尼诸国。他还多次在中、日各地间来回穿梭,常常是一个月以为限,最多时竟有四五次之多。苏曼殊自己说:&我生性不能安分,久处一地,甚是沉闷。&他一生飘零,居无定所,在一处居住,必不超过一年半载。
蔡哲夫曾在杭州灵隐寺见他&石栏危坐&,&内衣毳(即寒毛)织贯头,眉宇悲壮之气逼人&(《曼殊画跋》);刘师培曾在西湖看见一个和尚&面壁趺坐,破衲尘埋,藉茅为榻,累砖代枕&,像是几年没出去过,等到走近一看,竟然是三天前在上海&住洋楼,衣服丽都,以鹤毳为枕,鹅绒作被&的苏曼殊(乐叟《庚子随笔》);杨性恂曾回忆,苏曼殊和他在湘中实业学堂授课时,&镇日闭户不出,无垢无净,与人无町蹊&,而忽然有一天手持竹杖,&著僧服,云游衡山,则飘然去矣&(《锦笈珠囊笔记》)&&
其次是饕餮大嚼,挥霍无度,富时拥衾束腰,穷时乞贷度日。章太炎曾说他给人借了几元,即拿来买吃的,吃完钱也用完了。在日本他曾饮冰五六斤,到了晚上不能动,人都以为他死了,探视又还有气。第二天&复饮冰如故&(《曼殊遗画弁言》);柳亚子说他每天吃糖三袋,柳曾赠给他二十枚苧头(即芋头)饼,他一下午便吃完了,第二天腹痛得起不来(《燕子龛诗序》);胡韫玉说他善吃,得了钱就买吃的,没钱了就躺在床上不起来,喝水度日。他曾今将自己镶的金牙敲掉来换糖,一次在香港街头久久无人交易,愤而将金牙扔入水中(《曼殊文钞序》)&&他的饮食无度在友人间广泛流传,甚至于在病中也不顾医生和友人劝阻大吃大嚼,而这也最终要了他的命。
而最为时人所传的还是他的癫狂无度,放浪形骸。章太炎曾说他竟然稻子和麦子也分不清楚,吃了四五碗饭,也不知道那是水稻(《曼殊遗画弁言》);一次孙中山让宋教仁接济苏曼殊二百大洋,困苦的曼殊接钱后狂喜,遂广发请柬,大宴宾朋,一晚上钱即用尽,而孙、宋亦在被请之列,接帖时,两人对视,哭笑不得;平日里,苏曼殊观悲剧而泪眼婆娑,闻哀乐而袈裟湿透,思故人而泣如雨下;冯自由曾回忆,在日本时,苏曼殊曾与刘师培、何震夫妇同住。&有一夜忽一丝不挂,赤身闯入刘室,手指洋油灯大骂,刘氏夫妇咸莫名其妙。&(《苏曼殊之真面目》)据冯玉祥说,苏曼殊是犯了神经病&&
以上这些骇人听闻的行动是苏曼殊的另一面。由于他的这种玩世不恭的行为方式,让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不解人事&的&婴儿&。对此,他的挚友陈独秀说,&当曼殊是傻子的人,他们还在上曼殊的大当呢,曼殊的贪吃,人家也都引为笑柄,其实是他的自杀政策。他眼见举世污浊,厌恶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于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陈进一步肯定他说:&在许多旧朋友中间,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柳亚子《记陈仲甫先生关于苏曼殊的谈话》);章太炎也说,苏曼殊&独行之士,不从流俗&,&靡而不邻,涅而不滓,&&元瑛(即苏曼殊)可诬,乾坤或几乎息矣!&李欧梵也曾说,&像这些新道家圣徒一样,苏曼殊也有意显示出一种放浪不羁的生活风格,同时又试图用佛教教义来证明其合理性。不过,他那副和尚的外表仅仅是一种装饰罢了,并不能为他的生活态度提供多少正当的理由。倒是给他格抹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现代性的追求》)
不管苏曼殊有没有诓骗我们,他的不幸身世、毫无家庭温暖的童年生活、凄苦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整个文化氛围对其性格的塑造则是肯定的。
西方心理学一直在关注母亲行为对胎儿的生理影响和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虽广受批评,但他所强调的儿童时期的经历对整个人生的影响却被大家接受下来。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也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如焦虑、不安全感、寂寞感等等,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以致失调的结果。苏曼殊从出生起便饱尝人间疾苦,孤独、冷眼、辱骂、欺凌伴随着他的童年生活,这使他对环境产生了自卑和反抗的双重行为,他的遁入空门和狂热的反传统都可以以此来解释。
而在生理上,我们看到的他所患的肠胃病、痢疾、痔疾、脑病等疾病,都直接源于他的忧郁症。在现代,忧郁症被誉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而在当时,忧郁症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在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症曾被作为&热情奔放而又才华横溢&的文人所特有的某种情绪而广受标榜,人们争相模仿《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和《皆大欢喜》中的杰奎斯等这些忧郁症患者。
病,与人类相伴而生。而在文人们看来,病痛,则是帮助他们通向文学之路的药引。很多作家不仅自己患病,还让他们作品中的女主角们以患肺结核为美。病,对文学的意义从来就是这样具有复杂而又矛盾的隐喻意义。现在看来,苏曼殊十分符合忧郁症的特征: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一3)》)
苏曼殊长期处于沮丧、孤独、压力等情绪之中,从开始的焦躁不安、易怒、自卑及悲观等到后来的倦怠、睡眠障碍,连带生发的各类疾病,更严重的会因此而丧失对生命的热情而自戕。当然,这其中苏曼殊有一处和忧郁症不同,那就是他的饕餮大嚼,不过陈独秀也说苏曼殊的饮食无度其实也是在&慢性自杀&,从这点看,苏曼殊对通常意义的食欲不振的忧郁症患者更高一层。
而如果我们从当时中西文化深度撞击的二十世纪初这一时代背景来看的话,苏曼殊的忧郁症则又有另一层意义。
相对于如章太炎、陈独秀、刘师培这样的国学大家,苏曼殊的传统文学修养不高,这让他反传统时更加地彻底。在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感染时,他表现出的热情、寄予的期望更高,而要提醒的是,与此相应,对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也就越高。
他热情地礼赞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反抗精神和高尚人格,对西方民主思想、无政府主义等革命学说大肆鼓吹,他热情地介绍虚无党人的事迹、著作,&歌拜伦《哀希腊》之篇,歌已哭,哭复歌&,他的崇真恨伪、耽于幻想、多愁善感、忧郁敏感、愤世嫉俗等性格,和拜伦都十分相似,他在回国时曾写诗&蹈海鲁连不帝情&,其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情怀更让人称他为&中国的拜伦&。
然而,当革命事业处于低谷、个人志向得不到发挥时,苏曼殊所表现出来的颓废、病态和徘徊却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识。这不是说其向儒家传统的靠拢,而是说其于佛学、魏晋玄学和明末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内在联系。
他一生以老衲自居,在佛门三进三出,并广参禅宗,专修情禅;他的&怪&,也让人想到了阮籍、嵇康等魏晋名士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轻视权贵,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痴&;他的&真&与&狂&则与唐寅、徐渭等在迷茫和矛盾中追求个性自由平等中的反传统颇为相似。而苏曼殊在这种&病态&中又有超越,这在于他思想的独有的复杂性:集佛教、无政府主义、国粹主义、浪漫主义、个性自由和封建荼毒于一身。这在诸如柳亚子、陈去病、陈独秀、章太炎等这些身处中西文化撞击、新旧交替漩涡中的民国知识分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现,只是没有苏曼殊这样集中和特别。这种不同在于,阮、嵇热衷玄学,徐、唐最后也倾心佛学,当时章太炎、刘师培等亦学佛,而苏曼殊则&五戒四犯&,从不坐禅,这似乎又是对企图在宗教中获得消解的一种突围!
哈洛尔德、奥涅金、沃达夫、默尔索等&世纪病&患者,成天处在个人失望与忧郁之中,自嘲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而苏曼殊一生漂泊无定,竟至死亦不知&忧郁&与他如影随形。
在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所谓的&对人类本身的普遍意义上的怀疑否定&,倒不如这里的让忧郁成为主题,&让消逝保持为消逝&!
人民大学的早春依旧寒冷,此书也历时半载有余,我在这个寒冬里走进苏曼殊,希望在这个全球变暖的世界,带给大家些许&寒意&:这个苏曼殊,患有&忧郁症&!
更多情况见柳亚子1943年编的《曼殊大师纪念集》。
挥手斩情丝,沐榔风椰雨(节选)
挥手斩情丝,沐榔风椰雨&&&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漂蓬二十年。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苏曼殊&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元好问《摸鱼儿&雁邱词 》&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  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当你老了》,冰心译&&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激动人心而又欲罢不能的恐怕就是那百转千回的爱情了。东方的诗人们是问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骗了无数的眼泪;西方的诗人们是以&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那是年华老去后的相守,骗了无数的白头偕老,或许某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会突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被这老头骗了&&&言罢,微笑,脸上带着少女的羞涩。这也许就是人类所共有的爱情!&◆ 情禅&佛经有言,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苏曼殊的不平凡也许就在于此。古往今来,佛家的情僧着实不少,然以情为禅的就只苏曼殊一人而已。在此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在苏曼殊之前,和尚们都是怎样和&情&作斗争的。其实早在魏晋时,和尚的感情问题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引起文人们的大讨论。有一个例子,当时有个能言善辩的王苟子来到一个寺庙,正碰到一个叫僧意的和尚。当时玄学之风盛行,不谈玄理都不好意思说两人打过招呼。于是僧意就问王苟子,佛陀有没有感情?王苟子断然回答,没有。僧意这样成竹在胸了,敢情这王苟子没做过和尚不知道和尚的苦,又问,那么佛陀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柱子吗?王苟子举了个例子,佛陀不是柱子而像是筹码,虽然没有感情,但是使用它的人是有感情的。其实这跟没说有啥区别。僧意又问,那到底谁来使用佛陀呢?王苟子说,我妈喊我回家吃饭了,就离开了寺庙。王苟子答不上来很正常,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也答不上来这个问题。不过,《世说新语&伤逝》中王戎的话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忘情如忘言,佛陀是圣人,它不是无情,而是有情却不为情牵、不为情困。只有那些最不入流的人,才对情一片嚎啕之声,全然没有抑制、升华与转化的修养。忘情者,超然物外;下之者是任情,被感情所左右,是感情的奴隶;再下之者则是矫情,把感情看做自己奴隶,从而汪洋恣肆,任意打扮作弄,而这种人才是最可怜的。僧意这个和尚看来是参禅参入了情魔,竟有这样一份理论的自觉。而到了唐代,这样的观念已经被一些高僧领悟了。武则天显然是一个深宫寂寞的女人,有一天她闲极无聊,就召了一帮和尚来问话,说你们还有没有情欲啊,这样的话颇为暧昧。神秀,这个在掌门人选拔中败给慧能的和尚功力似乎确实不行,还以为女皇对他有意思,立刻回答,没有。武则天又问了个叫智洗的和尚,智洗说,有。武则天又问,为什么会有情欲?智洗回答说,人生下来就有情欲,不生下来就没有。(&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武则天认为此说破诚实,就把禅宗达摩祖师的&装备&赐给了他。(当然,武则天应该诗没有留下他过夜。)大家若不明白僧意所说的情的三个层次的话,智洗就是所谓的忘情,斩钉截铁;神秀等人那就是任情,藏着掖着就是不敢说;到了后代,有些和尚背离了唐代和尚这种为信仰、为事业阪依佛门,如慧远所谓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宗旨,抵挡不住世俗社会的诱惑,放纵肉欲的享受,蜕化为为生活、为职业进入佛门,即冯梦龙所谓的&作衣食缘&的不择不扣的淫僧了,那这一类就是矫情。大体而言,在《红楼梦》之前,古代情僧对&情&的参悟无非就在这三者之间来回地徘回了,而《红楼梦》的出现,更像是对情僧的一种总结。贾宝玉算是一个在盛极而衰的痛苦中方体察到&情之为物&的情僧。正是他对&情&认识的突破,让我们感受了一种生命哲学层次上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在我们讲述苏曼殊的&情禅&,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情,不需要外求,也不需逻辑推理,理论证明,他人感化,人之生即有欲,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亲情、友情、爱情就跟着我们一起发展,逐步深化。&◆ 亲情&说亲情。在《红楼梦》里,贾宝玉虽是怕极了贾政,但是作为出家人后还是父母持有一份孝心。在第一百二十回,离家料理完坟地的贾政,坐在返回的船上,看见出家的宝玉,在雪地里,微微的雪影,宝玉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着贾政拜了四拜。面对贾政的问话,宝玉只不言语,似喜似悲。我们很难说,已在贾家历经十余年的贾宝玉是否真是看破了红尘?面对家族大难,深知避难之法的贾宝玉的出家,是对年迈的父母的赎罪,还是参透了人世间的情劫,这一切,随着那白茫茫的雪地中的片片脚印,都化在那漫天的风雪里了。苏曼殊从小对母亲河合仙的爱都是极为珍惜的,这不仅在于父亲不常管他,留恋烟花酒巷给他留下的阴影外,也在于他常年漂泊在外,对这唯一的亲情有着一种视之位生命的珍视。我们看到苏曼殊多次往返于中国日本之间,除了会好友,每次都要下乡看望河合仙,并与母亲小住,旅游,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期,苏曼殊仍然念念不忘之际年迈的母亲。而终其一生,我们无法查证,苏曼殊是否知道河合仙并非自己的亲生母亲;可是,在这份爱面前,一切都已不重要了。在其小说《断鸿零雁记》,他塑造了一位情僧形象,虽出生后从未一睹母亲的容颜,但其对母亲的思念,时时不绝,甚至经常听见母亲呼唤他的幻觉,他经常在风动树梢中,或者在万籁俱寂中,隐约听见慈母唤他的声音。虽然他并不知道声音到底来自何方,他也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每逢听到这种呼唤声,都禁不住要出神遐想。而当后来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孝子为了母亲的衣食忙碌至深夜时,大有感触,以至于潸然泪下。我们同样很难说,这样的情是否是为情所迷住了眼,因为在《红楼梦》前面的《好了歌》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无论是佛陀,还是神仙,教训凡人们不要执迷于儿孙之累,但是亲情的挂爱,却不是我们所能自控的。忘情不是真的无情,忘情是超然于情之外,思念与依恋父母,这同样是性之天然。&◆ 友情&和尚修行有在佛堂和在尘世两种,而贾宝玉和苏曼殊似乎都属于在尘世修行的情僧。在一般僧人而言,共同的志向是友情最为牢固的维系点,所以古人说&同志为友&。不过,事情又往往有一些例外。贾宝玉的朋友们,既有像位高权重,以致于不敢高声语的北静王,也有暴戾成性,甚至呆头呆脑的呆霸王薛蟠,也有像他一见钟情的基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如果说像性成熟极早的小弟茗烟、一心想往上爬的丫鬟红儿、满脑子浆糊的侄儿贾蓉之类的都算上的话,贾宝玉的朋友可谓是三教九流的都有。薛蟠唱的是&女儿悲,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贾宝玉坦然以&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相对,一样的欢声笑语,不一样的心境修养,却是怡然自得,其乐融融。苏曼殊这个和尚,最重朋友间的友情,所以他谈到身边所有的人给他带来的伤害的时候,他给好朋友刘三写信时说,&浊世昌披,非速引去,有呕血死耳。&没有了友情,这个世间就没有苏曼殊留恋的任何东西。他虽身在佛门,但是一生交往极广。可以这么说,在民国时期几乎大多数文人志士,都和苏曼殊有过朋友之缘&。这其中,既有真心相待、一生不断借给他钱的刘三,也有像后来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陈果夫;既有像柳亚子这样文人,也有像赵声那样的武将;既有像章太炎这样的忘年交,也有像陈独秀、冯自由这样的同志;既有像笑里藏刀的刘师培,也有志不同道不合蒋介石。柳亚子曾经说曼殊当年在日本的情形,&海内才智之士,鳞萃辐辏,人人愿从玄瑛游,自以为相见晚。&而苏曼殊本人也是&奢豪好客,肝胆照人&,只要身上有钱,必定是欢饮达旦,不醉不归。志同道合,一直以来,这都是我们交朋友的原则,然而情僧之情似乎并不局限于此。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贾宝玉、苏曼殊这杨的钟情和群众打成一片是一种堕落或倒退,因为我们也看到,他们也有出淤泥而不染、遗世独立的一面。这是一种较多地蜕去了功利色彩,以佛家的慈悲心肠激发起的情感道德关怀。&◆ 爱情&如果前面两种情还是在社会伦理范畴的话,那么,与佛门中都对爱情的思考,贾宝玉和苏曼殊则是上升到了一种生命哲学的高度。在小说《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首先给贾宝玉定性,你是古今第一淫人。世界上的一些好淫的男人,不过是喜欢女人的容貌、肉体,和他们调情云雨,这不过是追求皮肉享受的滥俗的人,而你贾宝玉却是天生一段痴情,这种情可谓为&意淫&。啥意思呢?警幻似乎自己也不明白,就说,其精妙含义是只能心会不可口传。其实我们现在看来,警幻所喋喋不休的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精神恋爱&。贾宝玉和黛玉之间是不敢有一点的行为、甚至语言上的唐突,否则黛玉就会说欺负她,最后黛玉以眼泪和花的不受世俗污染来回报这份爱情;而他和晴雯之间也是情趣相投,却从未逾矩,最后晴雯自叹&枉担了虚名&;而他和从不介入大观园的妙玉更是有着不着色相、不露痕迹的感情,贾宝玉生日,妙玉主动送帖&遥叩芳辰&,刘姥姥游大观园,妙玉更是将自己日常喝茶的杯子给贾宝玉喝,二人的精神恋爱竟然骗过了黛玉、宝钗这样精明的女子。苏曼殊自己经常讲&终身为情所累&,而&情欲奔流,利如驰电,正忧放恣,何惧禁遮?&言下之意颇有&痛并快乐着&的味道。和他有过感情瓜葛的有13岁在上海跟随西班牙人罗弼&庄湘博士学习英文时结识的庄湘的女儿雪鸿,15岁随表兄去日本横滨求学时在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结识的日本少女菊子(一曰静子),1905年秋应聘到南京陆军小学任教时在秦淮河认识的金凤,1908年在东京养病在妓馆结识的艺妓百助,此外还有他喜爱而又颇多往来的青楼女子桐花馆、素贞、花雪南等数人。她们在曼殊的周围组成一个特殊的女性世界,任凭曼殊翱翔其间。他渴望真爱,他为她们赋诗,为她们作画,为她们排遣身世沉沦的伤感,却又逃避激情。他割断了灵与肉之间最热切的呼应,始终未曾与一位女性有过真正的性爱。在众多的女子中,对曼殊的生活、情感以及创作发生过较多影响的则是花雪南。原因就在于花雪南为人持重,无佻冶之习,苏曼殊拒绝了与她发生肌肤之亲后,她依然落落大方,不怪苏曼殊,苏曼殊因此颇为倾爱她,为其为红颜知己。苏曼殊对花雪南说的那一段&爱情者,灵魂之空气也&谈及自己对爱的理解的话语,我之前已经给大家说过了,&不贪图肉体的快乐,而伤了精神之爱&,不过我们依然要看到,苏曼殊说一套做一套的伎俩也有,例如和百助就有&偷尝天女唇中露&这样的肌肤之亲,只是说没有发生实质的性爱罢了。可见,苏曼殊对肉体之爱的排斥并非铁板一块,据说为了逃避爱情,苏曼殊发愿要去佛的故乡印度一饮恒河之水。可是途经锡兰,因为对华裔女子佩珊情不自禁,自感六根不净,愧对佛祖,结果半途而废悄然回国。而贾宝玉更是和袭人等丫鬟试过云雨情,所以只能说,这其中反映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色与空对决。我们说,爱,其实可以有心里层面上的情感之爱、社会层面的夫妻之爱、自然层面的生理之爱。我们大多数人的爱情在社会层面。至于说和尚们的爱情究竟是在情感层面还是在胜利层面,那就要看社会的风尚和和尚们自身的素质了。其实在古代佛经中,男女情事并不是那么地跟和尚不共戴天。佛经中有位毗那夜迎,象头人身,是湿婆神(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是毁灭、苦行和舞蹈之神)的儿子,性格暴躁,观世音菩萨为了驯服他的暴戾,化身为女性和他拥抱交合,使得他性格变得柔顺,最终进入佛智的境界。佛陀鸿摩罗什遭世俗逼迫,不得不结婚娶妻,还要了皇帝赐予的十个女子,为此,鸠摩罗什用污泥中的莲花来自我比喻,身处欲海而心存佛法,这便是佛陀消解色空的冲突之道。而在元明清皇室的佛殿中,就供有男女双身拥抱的欢喜佛。清代初年的淫秽小说《肉蒲团》中,一个沉溺于女色中的男子未央生,经过多年的淫乱生活,大彻大悟,找到孤峰长老,终于成佛证道。照孤峰长老的话来说,他是从肉蒲团上才得以参透世情的。肉蒲团即女性胭体之代称,也暗示了佛教徒借助于性的一种悟道方式。&身处欲海,贾宝玉、苏曼殊他们有一种空的观念,这使得他们有一种超脱的反思能力。他们既不掩盖这样冲突、回避冲突,更不消解冲突而使自己沉沦到性的游戏态度中去。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他们把&情&和&空& 这两种态度同时容纳于一体。我们的儒家理想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的存在包含着这样的终极价值,而到了贾宝玉、苏曼殊的情空观念中,这样的人生旨趣,似乎变成了一个待定的、尚须追究的问题: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生命价值在何处?感情,给这苦难的世界,给这凄苦的世人以温暖,但是这样的感情何以保持长久?我们如何抑制感情所带来的痛苦?这样的追问和探寻,常常在苏曼殊的诗画中体现出来,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一种贾宝玉似的大彻大悟,更有一种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探索。我们习惯于将色空的对决看做是无法调解的问题,然而,苏曼殊以其一生的颠沛流离来向我们证明,情之空,色之空,并非是想要抛掉就能抛掉的,&九年面壁成空相&,只要人类没有走出生存的困境,人就将永远存在这种难以克服的困惑和面对这种缺陷,这样的局面之下,我们对自身理想的价值和其实现的可能性就天生地存在疑虑。《太平洋报》同人孤芳在《忆弘一法师》(载《弘一大师永怀录》)一文中说:在太平洋报社里有两位出色的画家,一个是当时已作了和尚的苏曼殊,再一个就是未来的和尚李叔同。苏曼殊画山水,其取才多古寺闲僧或荒江孤舟,颇具一种萧瑟孤僻的意味,这与他当时那种&浪漫和尚&、&怪僧&的性情极不相符。而李叔同性格清淡、稳重,但所绘之作,用笔雄健遒劲,也与其性情不符。《太平洋报》编辑多为南社同人,他们在编辑之余,经常出入于歌廊酒肆之间,&或使酒骂座,或题诗品伎,不脱东林复社公子哥儿的习气&。苏曼殊虽早已出家,却也混迹其中,唯李叔同孤高自恃,绝不参与。同样是近代佛教界的翘楚,我无意比较二者的高低,我只是想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依赖一种乐观的思维方式,并以此来感知人生苦乐,然而,苏曼殊的芒鞋破钵与委身花丛之中,给我们却展示了另一种可笑的嘲讽:你们是否敢于正视自己的生存困境?
温金玉《行云流水一孤僧--苏曼殊解读》
温金玉《行云流水一孤僧--苏曼殊解读》
&&&&主讲人简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佛教制度,学术视角:佛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中国僧制史研究》、《中国律宗研究》、《中国佛教制度研究》和珠海历史名人苏曼殊的研究。
  主持人李想:今天是国庆前的最后一个周六,我知道很多工作单位这个周末都不放假、不休息,可是今天仍然能够在我们珠海文化大讲堂现场见到这么多熟悉的面孔!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相会,大家好!我是珠海电视台的主持人李想。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珠海历史文化名人,大家可以从屏幕上看到--苏曼殊,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苏曼殊。作为我们珠海沥溪村人,他是一位非常受到我们大家关注的人,我们知道他是一个近代作家同时也是一个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个诗人。他家庭有一个广东的父亲和一个日本的母亲,非常有意思的家庭。我曾经听过很多人评价苏曼殊说,以苏曼殊的胆识和才华在当时的年代是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令人惊奇的是他竟披着袈裟走过了短暂的一生,这位珠海历史文化名人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温金玉教授为我们讲解苏曼殊传奇的一生,有请温教授。
  温金玉:各位下午好!(观众鼓掌)
  许久以来心里面就有一个梦,就是在暖暖的午后能够燃柱清香,泡一杯清茶静静的赏读苏曼殊的诗文,把思念随着文中的诗句去体会跌荡,思绪也会随着曼殊漂流的身世思绪飘向远方,或者与三五知己相聚一处共同探讨苏曼殊的心路历程,共同倾诉对苏曼殊的心意,这个梦今天就由大讲堂给我圆了。
  在这短暂两个半小时里我们共同感叹苏曼殊绝世的才华、漂流的身世。今天再次感恩大讲堂、众多的朋友牺牲休息的时间,我们共同走进苏曼殊的心灵世界,用我们柔软的心去感知苏曼殊柔软的心,用我们感恩的心去感知苏曼殊对人类心灵探索的一种感恩。我希望大家多给我一点掌声!我们有句话说"给点阳光就会灿烂",你们已经看出了我很紧张,因为我从来没讲过苏曼殊,但我收集了苏曼殊的资料已经二十多年了,所以这个真的是我的梦,今天多少圆了我这个梦,再次感谢大家!
  我首先跟大家讲一下我整个讲座的构想,首先我想谈一下苏曼殊的身世。刚才主持人讲的非常好,其实诸位是苏曼殊家乡的人,对苏曼殊比我知道得更多,但是徐部长邀请我的时候说,"人的器官什么器官最大呢?"我一下想到网上说人的身上最大的器官就是胆,所以才有"胆大包天",我今天是斗胆跑到珠海苏曼殊的家乡来大谈苏曼殊。
  我想在第一个层面跟大家作一下苏曼殊生前的演绎!
  第二想谈一下"故国伤心只泪流",苏曼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的非常独特的地位,他是出家人但是他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党人进行了非常密切的接触。
  第三想谈一下苏曼殊在当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想起他,因为他在诸多的领域里头都做到了最好,所以第三点想谈的是"生天成佛我何能",谈一下他的艺术成就。
  第四想谈的是"无端狂哭无端笑",苏曼殊是出家人,但他整个一生完全是处于一种特立独行的状态中,就是如何打破我们传统对佛教僧人的观念,这恰恰就在苏曼殊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印证。
  第五也是我一直想表达的心愿"芒鞋破钵无人识"。苏曼殊已经去世90多年了,在百年的历程,岁月的流逝中,人们对苏曼殊作出了多种多样的评价,就目前我所接触的资料更多的人把他称为是情僧、花和尚,或者是革命和尚等等的东西,我今天想说他的知音何在?我们有时候是不是有意地误读了苏曼殊,所以我今天想用我自己对苏曼殊的想法和感受奉献给大家。
  第一个我想谈谈"世上飘零谁似我"凄凉的身世。苏曼殊他是近代的僧人,他的老家就是过去叫广东香山也就是现在我们的前山沥溪村人。1903年他留学日本,曾经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利用假期到南韩、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革命。回国以后曾任上海《民国日报》编译,1904年的时候他飘然而去,他走入了空门,后来与陈独秀、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成了著名的南社成员。我们苏曼殊一生能诗善画,并且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在近代时代称之为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绘画等很多很多的方面都有常人不可及的杰出成就。到1918年的时候苏曼殊在上海黯然病逝,年仅34岁,有人称之为"天妒英才"。
  苏曼殊的人世非常短暂,但他的身世颇为特殊,跟他交往非常深厚的柳亚子在撰写他《曼殊新传》中的时候居然都上了大当,把他当成了日本人了,过了很多年以后发现是错的,才重新纠正过来。用苏曼殊自己的诗来表达自己的身世就是"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是他自己对自己人生最好的写照。当时柳亚子当面纠正他身世的时候,苏曼殊就告诉他说,谈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真假有什么意义呢?根本不需要谈的,弄得他好几个朋友当时是面面相觑。所以我们今天以"行云流水一孤僧"作为主题也非常好地涵盖了他的一生,所以如果说苏曼殊身上最大的特点是"孤"字,这个"孤"是苏曼殊凄绝身世最准确的注解。他内心的伤来自于他的身世之苦,还有的伤是革命之殇。我们知道过去有一句话是说"虽出家未忘世",这句话放苏曼殊的身上是非常合适的。所以内在的苦无法报,外在革命的苦带来的是无端的反感,所以内外夹攻最后逼得苏曼殊走向了疯狂。柳亚子先生对苏曼殊一生评价非常的高,"独行之士,不从流俗,奢豪好客,肝胆照人,而遭逢身世,有难言之恫。绘事精妙奇特,自创新宗,不依傍他人门户,零缣断楮,所有的作品是非食人间烟火人所能及。小诗凄艳绝伦认为是都无世俗尘土气。"最后一句讲的非常好,"却扇一顾,倾城无色者欤!"这样的评价历史上很少有,所以我们下面看一下苏曼殊的身世之伤。
  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出生于日本横滨,他的祖父叫苏瑞广,是广东香山县(珠海前山镇沥溪村)人,一直是以经营进出口商业起家。我们现在来到这里感受到澳门与珠海很近,所以受澳门经商的影响当时许多的村民早就进行了经商。而他的父亲苏杰生继承祖父的家业继续在日本经商,曾经任日本横滨万隆茶行买办。当时中国的商人因为家族都在中国,所以当时在日本多娶日本女子为妾,这个已经是当时普遍的现象。所以苏杰生一生曾经娶过一妻三妾,而其中一妾就是日本女子叫河合仙。
  曼殊生母,据现在考证叫若子,有人把她称为河合若,她的身份是河合仙的妹妹,曾经在姐姐家帮忙,苏杰生偶然发现若子胸口有红痣,根据古代相书说女子身上有红痣必生贵子,对于当时对男丁的渴望、家业振兴的希望,所以苏杰生从爱年轻貌美也罢,从振兴家业添丁加口的角度也罢,最后与若子发生肉体关系生下了苏曼殊,所以苏曼殊其实是一个私生子。曼殊出生三月,若子就离开了苏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而苏杰生本身已经有了一妻三妾又发生了这种事,就害怕私通之事败露损坏自己名誉,于是谎称曼殊是河合仙所生。而这件事做得非常非常的隐秘,不仅仅瞒过此时已在日本和苏杰生生活的另一个妾大陈氏,就连苏曼殊本人也不是太清楚。杰生将曼殊交其妾河合仙抚养,曼殊从此也就认河合仙为其生母,苏曼殊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河合氏亲生的。
  我们看一下三张照片(见PPT)这是苏曼殊与其养母的合影,这是四岁时在日本与外祖父祖母的合影。所以在他五岁前在日本渡过了非常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体弱多病而何合仙一直认为自己的妹妹离她而去,觉得妹妹瞒着家里头19岁就生下了孩子,觉得自己没有照料好妹妹才会发生这种事,所以一直带着一种内疚之情,最后化成了爱倾注在苏曼殊身上,所以苏曼殊在五岁之前的生活如花锦簇,还非常好。到了6岁那年,由于他父亲在日本的生意发生非常大的变故,他父亲只好带着家业撤离横滨将他带回沥溪。当时把嫡母黄氏、大陈氏一块带回来了,但是唯独没有把他的养母河合仙,所以现在的资料反映当时苏曼殊在日本回来的船上时是非常痛苦的。5、6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亲母亲,那种孤独、不安这种隐晦一直伴随了他的前半生。我们说故乡跟祖居本该是一个人终生流连与向往之地,是心中的梦、家园,但是我们说这条苏家巷在曼殊所有的作品中充满了憎恨与厌恶。因为他整个在老家的童年是在凌辱中度过的。
  我们知道中日战争发生以后,很多人对日本有很大的仇视,而他恰恰是私生子而且是日本女人生的。 苏曼殊童年身体非常虚弱,家人的歧视和折磨使他过早饱尝人间的辛酸。"广中重宗法,族人以子榖异类,群摈斥之。"他就认为是非我族类,不是中国人是野生的,而且是私通生的孩子,所以对苏曼殊就非常的不好,母亲又不在身边,父亲又忙于生意没有办法管他,曼殊曾经有一次身患重疾,大陈氏不仅不给他调养治疗,反而将他锁在柴房叫"以待毙"。以后苏曼殊九妹苏惠珊在香港的时候回忆曼殊返乡后的生活说,"一父数母,各爱其子女,但是苏曼殊母亲远在日本没有办法照顾他,在四岁之孩童曼殊者,未明人性,则离母亲怀抱,随嫡母回乡。","时或婶婶辈言语不检,人重此轻彼之分,使三兄感怀身世,抑郁不安。闻他十三岁在乡居,偶遇疾病,颇得嫂嫂照顾,为其医治并设戒口菜肴然后才使他的病身体得以恢复"。
  苏曼殊7岁开始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简氏祠堂,我上次去没有看到非常可惜!这个时候据他的亲戚与堂兄弟们回忆说此时的苏曼殊性格孤僻,很少与人言语的。其侄苏绍贤回忆说"性孤特,与人罕言语。然闻人谈论,与其意不合者,辄抗声致辩,滔滔汩汩,必令人无可置喙乃已。"他的性格非常的孤僻,但总体又非常的偏激,这种性格从小在他的身上就表现得非常强烈。从现代人的话语说,一个人一生,童年的阴影对他的整个生命会烙下深深印记,所以看苏曼殊少小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给他带来的孤独,变成了极端抗外的性格。
  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血统,但是他又很怀疑。"这便成为折磨他一生难言的心事,所以以后写给友人信中他这样说,"家庭事虽不足为外人道,每一念及,伤心至极矣!"他最好的朋友刘三说,"曼诚不愿栖迟于此五浊恶世也。"不想活,活得没有温暖,活得有什么意思呢?最后可以看到苏曼殊早晚会离开人世的,有人评价他说以求宿世,不想活了。此生来处尚且不能证得,人生从现实关怀来说,我从何而来?从终极关怀来说,我要向何处而去?而曼殊说从何处去没有办法掌握,而从何处来不知道,所以身世之谜诱发曼殊对人生虚无感叹的一个根本因素,不然不会有"每一念及便伤心至极"的感叹。
  (见PPT)这是我们现在发现整个苏氏的家谱,这是我们上次去故居的时候拍的照片。
  1895年,他的父亲想要重整家业,最后去上海经商。而曼殊因为母亲不在身边所以倍受其他人的欺负,同辈的兄弟姐妹、婶婶、嫂嫂欺负。所以他的父亲没有办法,就在曼殊13岁的时候把他接到上海一起生活,从此以后曼殊就与珠海沥溪永诀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在他的所有的回忆文章中都提到其实珠海是曼殊的伤心地。
  1904年3月,苏杰生病危托同乡往香港请苏曼殊回来,但苏曼殊借口囊中无钱拒绝回乡。到了3月15日,苏杰生去世,曼殊拒绝奔丧,而是择道直奔上海,家庭的惨痛使得父子亲情也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曼殊如此身世使他格外自尊、敏感。他一生中经常往来于中日之间,他住在日本的时候,他总说吾是弱国之民,无颜以居,无心以宁,非常难受。包括有一次跟日本人打交道,日本人突然从头上抓出虱子来,说是这虱子从曼殊头上蹦到他头上来的,曼殊只好道歉。但是曼殊说你看我的头上没有头发,你的头发是黑色的,而这虱子是黑色的肯定是你身上的,怎么能从我头上蹦到你头上,所以这个虱子是从你身上蹦到我身上的,但是他又马上说我是弱国之民我道歉。所以曼殊心情非常不好,所以在日本住不久就一定要回国。所以他一生在中日两国往来,回到中国以后面对的家庭又是那样,面对那样的朋友,所以居无所定,可是他又思念在日本的母亲河合氏。他的诗有这么一句非常好的话,"世上飘零谁似我",因为他故国家园竟是那样的不确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所以我用两句话来表达他的感受"身无所寄、心无所依"。
  从1898年开始,他的父亲又把他送到了日本,希望他好好学习,因为他是家里的男丁,每一家庭都希望自己的男孩子能够成家立业、光宗耀祖。他父亲非常也是非常希望苏曼殊能够成才,所以把他托付给了曼殊的表兄叫林紫垣来管理他。而这6年的留学生活曼殊的生活其实非常的辛苦,比如他在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时,因林氏表兄只月助十元,仅仅够他交房租跟吃简单的饭,所以他住的是最下等、最穷等的学生住的地方,每天吃的饭是和着灰的白饭,到了晚上别人在点灯读书的时候,因为苏曼殊没钱买煤油只好早早的睡觉,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点灯学习呢?他只好说白天我的功课就做读好了,晚上点灯读书干吗?这貌似是自信其中透着一份辛酸。
  在日本留学期间,苏曼殊开始投身革命,他的表兄知道他参加接触革命党员之后担心无法向他父亲交代,便以断绝每个月10元钱的资助,在这种情况下苏曼殊无奈只有返回上海。1903年9月,曼殊从日本返国前专门给他表哥写过一份信说我要回国,他会在途中跳海自尽,省得你以后对我的牵挂。有人现在研究说因为他参加了革命党害怕他的家人受牵累,所以故意留了这样的遗书。但是他自家的人说,苏曼殊一生最缺少的是家庭之爱,他非常疾苦,在任何人的身上得不到对自身的爱,所以他表兄受他父亲之托来教养他,但是最后连10元钱的支助都断绝,这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所以最后苏绍贤回忆说,苏曼殊对此事"恨恨于怀,脱弃浊世之心,乃决于是时也。"那个时候就产生了离世的想法。后来,柳亚子跟苏曼殊有一次一块游河,苏曼殊看到河中的植物,出了一谜语:在娘家绿发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历尽了多少风波,经受了多少折磨,休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谜底是什么?答案是竹篙,再看离开了娘家就遭受了这么多的东西,比喻自己脱离了母亲后孤伶仃的感叹,所以苦难、沧桑意于言外。
下面我们谈一下"故国伤心只泪流"我们看一下苏曼殊的爱国情怀。
  早年的苏曼殊有一种归属感,家庭不接纳所以他要向组织靠拢,他就是要找归属感。所以他16岁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早早的加入了反清革命团体青年会,并且由冯自由等人的介绍成为发起人之一。以后曼殊又考入振武学校专门学习陆军,苏曼殊从小就瘦弱,身体不好,但是居然去考陆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时俄国人又想侵占我国东北,所以当时以青年会为骨干当时组织了一个很有名的革命组叫拒俄义勇队。苏曼殊非常积极的报名参加,天天在操场上操练、练习射击,表现出书生的气概,所以当时这个组织也肩负着推翻满清的责任。最后清政府和日本一起把这个组织取消掉了,取消掉以后当时的革命反而又变换名目,搞了一个民间的社团组织叫"国民教育会",一看好像是国民教育会,但成员依然是原来的那一批革命志士转换而来的,以这个作为借口、掩护,而曼殊亦参加其事进行革命组织。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陈天华及黄兴等革命党人。
  比如有一次,曼殊自己当时的生活费本来每月就只有十元,但听说国民教育会募捐,他一次就捐出自己生活费的三分之一。我们刚才讲了10块钱勉勉强强够他吃饭付数但他能够把三分之一的生活费捐出来,这样的事例在曼殊一生中有很多。后来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忧国忧民、当时反抗腐败堕落的满清政府,依附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他曾在诗中表达说,"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写完这个诗又接着写了"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他都借用历史典故如鲁仲连蹈海,我要死也不去做清的子民。然后借用荆轲刺秦王,用这么一种悲壮"风萧萧夕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反"来激励自己投入革命当中,所以他这革命叫生死相托,他的诗做得很好"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他曾结识新军首领赵伯先,时常相与"高卧于风吹细柳之下"、"驰骋于龙蟠虎踞之间"。辛亥革命爆发时,当时他正好在爪哇,听到消息后非常兴奋,急着要筹款想回到国家,当时给柳亚子、马君武的信中说:"迩者振大汉之天声,(对于外族、满族一致抱着排满的情绪)两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适异国,惟有神驰左右耳。"我们看到的是这种激动神往的情怀。
  这个时候负担他学费的表兄林紫垣断掉了资助经费以后,苏曼殊没有办法只有缀学回国。回国的原因方面,现在研究说是因为断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是他真正要投身到革命当中去。他说再三读书有什么用呢,所以他就毅然而然回到国内。回到国内以后,首先到苏州任教员,以后又到上海任《国民日报》的翻译,这个时期他展露了文笔的才华,写了很多有名的书编,现在留下来的有《女杰郭耳缦》及专门写广东人《呜呼广东人》谈到广东人深造是天下人的责任,如果说广东亡了中国就亡了,写得非常的慷慨激昂,呼吁广东人不要天天醉心于生意,老是花天酒地过那种生活。后期他又翻译法国雨果的名著《惨社会》(《悲惨世界》)。
  从曼殊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投身于革命纯粹是出于一腔生命的热情,我刚才讲了他参加革命的初衷,我觉得他是在寻找归属感,属于生命自身的归属,这种热情始终贯穿于苏曼殊的一生,并且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他对于自己长于斯的国土充满感情,大量的著作中倾注了祖国命运的忧怀。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革命人士奔走相告,群情激奋。但是苏曼殊看到另外一面在革命成功之后许许多多的革命党人违背自己当初起誓的初衷,纷纷与孙中山讨价还价,要名利、位置、经费。如果不给就跟孙中山大吵大闹许多的人开始争这个位置,所以叫"皆乘时得位"而曼殊却"冥鸿物外,足未尝一履其门,时论高之。"革命在进行中曼殊尽了自己所有的力量投入在革命工作中,当革命胜利后曼殊就退出了。他从来没有去找任何人为自己谋一点利。而戴启钧《在曼殊说集跋》中也说,"窃观鼎革之际,一时英俊,各据高位骄人,下焉且奔走权贵,以求升斗之禄。"得了高位的人都高高居上开始养尊处优享受革命的成果,而还没到高位者则奔走于权贵之门想要得到写好处。而"智者如曼殊,独视名利若浮云,优游物外,或以情痴目之,曼殊未尝失其节也。"曼殊没有去贪图革命成果这些东西,而曼殊在自己的书信也专门提到说"昨天在海上碰到本家的弟弟,听老家的人谈我已经还俗了并且做了什么官、什么党、什么会这都是瞎说,我的性格这么懒惰怎么可能去侧身于四间房呢?"
  在《燕子龛随笔》随笔里头有这两句话,"南雷有言:&人而不甘寂寞,何事不可为'、& 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想起了楚国大臣请庄子去做大官,而庄子则说你看供着神堂上的乌龟好还是我拖着尾巴在瘀泥里头走好呢?可以从曼殊的身上看到很浓烈中国文化的因子。这个时候的曼殊常常是饿得上顿吃了没下顿,经常饿得喝凉水,最后凉水没有用就露背站着抗饿,但是他始终不以过往曾经对革命的付出去谋利。他看到许多革命党人为了争位子、争经费而不择手段,他的心再次遭受打击。我们看到曼殊的家庭给他带来的是惨痛的感受,而投身于革命又是惨痛的感受。所以苏曼殊向家无路可走,向革命又无路可走,最后只好遁入空门。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了,但是革命的果实并不是那么好、那么牢固,所以孙中山专门提出了一个口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当许多人在争名夺利的时候,曼殊很清醒地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万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敏锐地发现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大家可能会非常奇怪,觉得他这个出家人为什么会这么敏锐,其实苏曼殊看似糊涂其实是拥有一个清醒的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苏曼殊有一双慧眼。所以他马上发表了一篇《讨袁宣言》:"独夫祸心愈固,天道愈晦;雷霆之威,震震斯发。普国以内,同起伐罪之师。......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我们想起了近代的一句话叫"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在出家人的身上体现出这么强烈关爱国家的情怀,这种情景大有骆宾王讨武后檄文的气势。所以虽然曼殊没有去享受革命的成果,他用他的笔、心去维护革命的地位。
  虽是出家总不能忘情世事,以致于频频写出对国事、家仇感慨的诗作,比如"水晶帘卷一灯昏,寂对河山叩国魂","故国已随春日尽,鹧鸪声急使人愁","扁舟容与知无计,兵火头陀泪满樽","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苏曼殊做了文弱的出家人之后就开始翻译拜伦的《哀希腊》,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希望用《哀希腊》这篇文章去唤醒国人的决心。所以他把拜伦的《哀希腊》与自己的爱国情怀紧紧的绑在了一起,所以翻译完后泛舟于湖中读拜伦的《哀希腊》,边读边哭就是歌而哭,哭而歌,吓得撑船的人走了,说我不给"神经病"划船。辛亥革命失败后,相当一批革命志士包括与苏曼殊交往甚厚的南社成员都是"意气消沉尽矣",苦闷、彷徨的思绪漫延开来,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通病。后来周然回忆说,"曼殊为人,外虽和易,而内有僻性,故落落寡合。从事革命多年,多诸伟人上客。尝与予深谈甚久,心中郁郁不得志,有生何为而死何迟之恨。"他时常在想,活着干什么,为什么我不离开这个世界?
  章太炎与刘师培是曼殊早期最好的知己,章太炎、刘师培都是国学大师。我们知道在苏曼殊的成长历程中章太炎和刘师培都是给予他当年很多滋养的人物,可以称之为他的生命导师,但是就是这两个人在他的生命带来了很重很重的伤害,最亲的人伤得他非常重,在苏曼殊的生命中表达得非常强烈。数年相识之间,刘师培的妻子何震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曾经跟苏曼殊学画画,苏曼殊就住在他家,三个人每天都在一块儿,何震一开心的时候就抱着瘦小的苏曼殊来回转圈圈,人家夫妻俩睡觉时他也掀开蚊帐问人家在干吗,吓得人家要命。这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好,章太炎在苏曼殊的文学审改起导师作用。这两个人最后投靠两江总督端方成为告发革命者的密探,而且他俩夫妻诱捕革命党的领袖。这个对曼殊的打击非常大,认为这个世间没有真情,没有任何人值得相信。
  章太炎同样如此,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反对孙中山,袒护袁世凯。袁世凯是倒行逆施,但章太炎倾向于袁世凯。当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章太炎热衷从任他的官职跑到了山西考察,曼殊知道后嘲讽他"兴致不浅"、"意殊自得"并且专门写信告诉他,说你断了这个心思,不要把自己向火坑里头推,让自己背上历史的耻辱。我们想想看,作为一个比章太炎年龄小的苏曼殊,面对指导他的恩师、兄长,当然不希望他蒙上这样的一个污点,我们今天看章太炎,这件事在他的生命中确实是一个污点。苏曼殊当时真的非常敏感、敏锐,那时就已经意识到在未来的历史中章太炎会给自己的脸上摸黑,所以就淡了跟章太炎的来往。我们看早期苏曼殊所经受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对他身心的伤害,有时讲这就是苏曼殊的命。所以早在1907年,曼殊在笔记小说《岭海幽光录》中表达一种革命志士不二心、不二权的决心,他里面有很好的几句话,"嗟夫!圣人不作,大道失而求诸禅;忠臣孝子无多,大义失而求诸僧;春秋已亡,褒贬失而求诸诗。以禅为道,道之不幸也。"我们回到老子《道德经》、《智慧说》、《大为作》、《人孝说》,社会出现了不孝才会出现这种东西,恰恰符合了道家的无为,只要"有为"恰恰就是天下不道德东西,所以他谈到身边所有的人给他带来的伤害的时候他给好朋友刘三写信时说,"浊世昌披,非速引去,有呕血死耳。"这个世间没有苏曼殊留恋的任何东西。
  苏曼殊虽在佛门,和民国的政治要人多有交往。柳亚子曾经说曼殊当年在日本的情形,"海内才智之士,鳞萃辐辏,人人愿从玄瑛游,自以为相见晚。"而曼殊本人也"奢豪好客,肝胆照人",所以交友甚多,交游极广。念一下他的朋友:冯自由、刘季平、陈独秀、陈天华、黄兴、朱执信、廖仲凯、何香凝、陈少白、陶成章、居觉生、章太炎、黄侃、柳亚子、陈去病、包天笑、章士钊、蔡元培、陈其美、宋教仁、胡汉民、蒋介石、汪精卫、刘师培、周作人、刘半农、马一浮、于右任等。用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的话说,"一个个名字排列在我们的脑海里,这差不多成了一幅民国以来文人名士的缩影图"。在这些友人中,我们可以寻到许多于中国文学上政治上都有永久影响的人。是的,他们于现今及已往的历史上皆能占有一页地位。所以有时候开玩笑说看他品位、地位高低看他交往全就知道了,所以苏曼殊所交往的就是近代历史中重中之重的人物,那苏曼殊自然也就成为重中之重的人。
  比如曼殊1917年养病沪上时,就住孙中山家中,临死前曾得到蒋介石的照顾,蒋介石亲自把他从医院接回到自己住的地方,让自己的夫人陈洁容给他做饭吃。苏曼殊死后,他的后事又由汪精卫料理。所以孙中山当年评价他说,"太虚近伪,曼殊率真。内典功夫,固然曼殊为优",把曼殊与近代佛教非常著名的佛教太虚大师比较,然后说,"即出世与入世之法,太虚亦逊曼殊多多也。"
  把曼殊叫作"革命的和尚"。有一次革命党在发工资,曼殊不小心跑到财务室一看别人发一份份的就问干吗发钱,我的那份呢?会计不好说没有他那份就跑去问孙中山,孙中山说他早就是我们的人了,发给他吧。而在苏曼殊去世6年以后,他的孤骨一直没有办法安葬,最后由孙中山出资千金,把他葬在西湖孤山之阴。
  所以我们大概看一下,苏曼殊跟革命党有一个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图片可以看一下(见PPT)陈其美、陈立夫、陈可夫、陈独秀、鲁迅,鲁迅很赞叹曼殊的才华、及他的外语、日语讲得非常的好、还有周作人、柳亚子,这是曼殊跟一批朋友们的合影(见PPT),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秋瑾。曼殊对秋瑾非常敬重,秋瑾起义被捕,就义于古轩亭。苏曼殊不避同党之嫌(很多人当时躲都躲不及),苏曼殊毅然扶病为撰《秋瑾遗诗&序》,我们看到他的义是为知己者死,称赞秋瑾的爱国精神写到,"死即是生,生即是死",有的人活着但是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以后好像他还活着的,所以生死其实在于心中,中国的"三不朽"就是这么导演过来的。所以他说,"秋瑾以女子之身,能为四生请命,近日一大公案,秋瑾素性,余莫之审,前此偶见其诗,尝谓女子多风月之作,而不知斯人本相也,秋瑾死,其里人章炳麟序其遗诗,举袁公越女事,嗟夫!亡国多才,自古已然。"对秋瑾表达的惋惜,就像失去国之栋梁的感慨。
  第三,我们看一下苏曼殊一生在文学历史上的成就叫"生天成佛我何能"。苏曼殊对自己的修行、修道是缺乏一份自信,认为自己生天成佛我可以吗?佛教往往需要一个更高明的人去认可,今天我们讲的心心相印就是师傅给弟子的认可,就像导师给学生发学问证书一样,是一种认可。苏曼殊自己没有这个自信,所以把很多的精力通过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而这个表达恰恰符合佛教的意义。我们现在看到全国很多寺庙里头有建筑、佛教的音乐、雕塑、绘画,佛教许许多多的艺术形式在世间都可以找到相雷同的地方,世间有书法佛教有书法,世间有茶佛教有禅茶、禅画。把菩萨画得好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表法、为了表达他的所在。我们去寺庙,为什么一进山门就是一个笑口常开、广结善缘的弥勒佛,结个欢喜进来,进来以后严格的遵守寺律,像一个将军一样委托指导你持戒的一份严谨,它是为了表法而不是为了好看,所以苏曼殊非常好的借用了艺术形式传达自己对生命、佛法、世事的看法。所以曼殊曼殊多才多艺,以风格独特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绘画树帜文坛,赢得无数读者的仰慕,革命团体光复会追认他为"文化导师"。当时的文化导师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国学大师的称号,所以苏曼殊的小说、绘画样样精通,他也是我国最早的翻译家之一,他精通日文、梵文、英文、法文、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拜伦诗歌》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记》。同时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编撰过《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文是古印度的语言,非常难懂的东西但苏曼殊居然能编文典来,更值得赞叹的是苏曼殊以一己之力编出了《汉英辞典》、《英汉辞典》,大家想想我们今天的教授坐在高雅的地方有那么好的条件中编写辞典也难以完成,苏曼殊在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还编出了《粤英辞典》。
  他写过无题诗三百首。他的诗风格别致,状物则形象逼真,写人则栩栩如生,比如"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读他的诗真的是心灵的洗礼,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后来郭沫若评价"苏曼殊的诗很清新"。所以在曼殊死后许许多多的人加入到收集他的遗作行列中。苏曼殊是性情中人,他画画写诗从不留底稿随手就丢掉了。在绘画方面代表性的有蔡守(哲夫)编辑的《曼殊上人妙墨册子》,诗歌方面代表性的有王德钟编辑的《燕子龛遗诗》,于1920年前后出版。然而苏曼殊研究第一个阶段的真正开端,是1926年开始,当时主持此项工作的是柳亚子,柳亚子与他儿子柳无忌一生很多的精力都投入到苏曼殊的资料的收集、研究当中,所以我们今天能够非常方便读到苏曼殊的诗文、小说我们要感恩曾经付出过的人。我们现在看到柳亚子跟柳无忌写的回忆录里头有增设叫笔录览语,非常辛苦。夫子俩在一大堆的文稿里头去一个个地辨认。以后就在1927年编制了《苏曼殊年谱及其他》、《曼殊逸著两种》,最为可观的是《曼殊全集》五大册在1928年就推出了。到今天为止我们读的仍然是1928年柳氏父子所编下的东西,所以当年他们也掀起了社会上的"曼殊热潮"。到1939、1940年,柳亚子又编辑了《曼殊馀集》十三册,这套书一直没有出版留存在现代国家图书馆成为今天为止所有人做苏曼殊研究最坚厚的基础。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人给曼殊立转,最早的《苏曼殊评传》,这本书我非常非常的赞叹,我在孔夫子网上居然用三十块钱就购得,那天晚上我真是好激动,(见PPT)这是85年出的《曼殊全集》,这是我们宋德有个马伊钟(人名、音同)先生,他是后来研究苏曼殊的重传。在去年的时候把他所珍藏的240多件苏曼殊的遗物作品无偿的捐赠给我们珠海博物馆。所以我前两天打电话给他的时候我比他还激动,我觉得真是我们身边的文化恩人,而且曼殊全集今年又由北京的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苏曼殊全集》,他所依据的底本依然是柳氏父子1928年推出的《曼殊全集》,苏曼殊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的再版说明社会对他的肯定,使苏曼殊变成无法变却、遗忘的的人。这是我们收集到古旧的版本,大家可以看一下(见PPT)
  我们看一下苏曼殊小说的成就,苏曼殊的小说当年轰动了全国,一大批少男少女像今天追超女超男似的成为了曼殊的粉丝。流传下来的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六部小说。苏曼殊的小说既保留了中国小说情节曲折、描写简洁等优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洋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等长处,因为他懂外文,阅读了许许多多的外文书籍。
  在中国北京大学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陈平原肯定了苏曼殊的小说是"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代表了中国文学流派小说品种的转型,说明了曼殊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占有地位的,所以他认为曼殊的小说是"一个在东西文化、俗圣生活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的心灵的告白。"而今天我们在研究曼殊小说的时候发现是近代文学史上开启了鸳鸯蝴蝶派的先驱,我们知道鸳鸯蝴蝶派曾经风靡一时,保证我们今天现在听张凤琴的歌时依然能唤起当年对顾原的怀旧之情。
 曼殊的小说对文学奠定了很深的基础,而曼殊最奇特之处是以出家人身份混迹俗世,并且他的小说大部分是以男女之情为主线。这一点更是引起社会人士对苏曼殊的好奇,出家人为什么动不动就写男女之情!所以陈平原在这里写到了苏曼殊的小时候的宗教色彩,他说"死也爱也,孰为究竟--〈绛纱记〉",最后苏曼殊小说蒙上浓浓的的佛教色彩,称之为叫"以情绝情,在爱中涅盘"是火中的凤凰,表达一种"人间不能有爱,也不能没有爱"的"宗教式"的爱情观。后来金勇之《情与佛:走不出的生存困境--苏曼殊小说新论》指出了苏曼殊生存情感状态的困惑,出世与入世、情与佛、戒律与放欲之间非常严格两端,这种两极就像冰火不熔一样时时刻刻冲击着苏曼殊。(见PPT)大家看一下这样的一种小说的装封,真的让我们婉约有一种鸳鸯蝴蝶派的感觉。这居然是一个和尚写的小说,不要说当年了,我们今天这么开放,看到这是和尚写的小说也会觉得匪夷所思。这是最著名的小说,这个小说当年就被翻译成英文版。我已经快50岁了,到目前为止只有汉文版,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非常的惭愧。(见PPT)我们目前看到的这本书是英文版现在被我收入囊中,我花了260块钱把它购回来,现在它在我的书架中静静的期待着我!这是当年的翻译本。而且苏曼殊的小说称之为非常危险,少男少女尽量不要去读!你看有人在读他小说的时候专门写了一句话叫意志薄弱的人断不可读!大家想想他的文学、才气、敬仰,他小说的穿透力让人都觉得担心、担忧,少男少女千万不能看,有的人看了他的小说以后真的殉情自杀了。
  我们再看看他的诗歌成就,苏曼殊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文言古体,受李商隐、杜牧、龚自珍的影响很深,他很少的诗表革命豪情,而大部分是表达他的心情,苏曼殊的东西主要表达三思四悲。情思之忧使很多人称为"嚼蕊吹香,幽艳独绝"。这样的一种赞叹,我们今天看这八个字用到苏曼殊身上一点都不夸张!柳无忌《亦诗亦画话曼殊》指出"毫不迟疑地引用前人辞藻"。而当时有人在评论他的时候是高扬狂热的个性主义。(见PPT)这是苏曼殊的诗文集,
  在研究诗歌的时候,人们看到了苏曼殊诗词中浓烈的佛教色彩,这种佛教色彩就是表达苏曼殊彷徨、痛苦、心灵磨难,所以当时认为苏曼殊的诗表达的"孤愤与酸情",是一位"集革命气质,浪漫情调与禅子法性于一体"的诗人。许许多多矛盾不可调和的东西奇迹般的被苏曼殊一个人孤独的心灵承载出来,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苏曼殊。
  我们看一下苏曼殊的翻译成就,
  苏曼殊译述雨果的《悲惨世界》,翻译拜伦、雪莱、歌德等人的诗,并于190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拜伦诗歌专集《拜伦诗选》,由此奠立了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所以后来的人把苏曼殊称之为清末三大翻译家之一。这样的评价给苏曼殊非常高的评语。
  (见PPT)这是苏曼殊译作集。
  看苏曼殊的绘画成就。苏曼殊擅长绘画,画风萧疏淡远,得南宗风致,体现了曼殊的古典文人趣味。关于苏曼殊的画,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深圳大学黄永健老师写的《苏曼殊诗画论》,以专著的方式、重量的、规模性地分析了苏曼殊的诗画,到目前为止应该是对苏曼殊的书画研究最到位全面的诠释。这里面谈到了苏曼殊是"文化转型时代一位将中国大乘禅学精神推至空前高度的现代禅僧。"
  我们今天留下来苏曼殊的作品很少,我刚才讲过苏曼殊是随画随扔,但是从他现成留世的画作里头,清雅卓绝,格调清冷,下笔寥寥,且设色也不多,擅写烟树迷离、西风瘦马、枯藤老树、古道寒鸦、疏柳孤僧、夕阳西下渲染了一种秋风萧瑟、凄凉孤寂的意境。最了解他的、与他的心最近的养母河合仙曾为曼殊画作序说,"月离中天云逐风,雁影凄凉落照中。吾儿画此景独多。"我们有时看了会流泪,真正理解他的只有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又远离他的身边,而他的母亲后来为生计所迫又另嫁他人,所以当曼殊非常急迫的到日本看母亲的时候又不能很方便的去看的母亲,所以他的画体现的依然是他身世的再现。
  (见PPT)孙中山专门为苏曼殊题词"曼殊遗墨"这是我选的曼殊的画,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见PPT)这是雁荡观瀑,陡峭的山上,松树下坐着一个和尚,不知道是他在看山,还是水在观他。这是《汾堤吊梦图》,这是《调筝图》,有人说这是静子姑娘曾经与曼殊有过一段恋情,曼殊给她画的一幅画。大家看一下他的工笔,就像我们今天的人物写真似的,非常真实跟黑白照片一样,可见曼殊的功力。他在上面题了写"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我已袈裟全湿透,哪堪重听割鸡筝"他不仅是流泪,他浑身的袈裟湿透了,不敢听你那幽怨的曲调呢。这是《晚秋图》有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这些都一样的。
  这是我买的三十年代出版的书,我认为他的出版已经非常非常的好,给大家一页页翻拍出来,我的技术、相机不好。两树之间一下子清波,一个孤独的僧人乘坐小舟沉浮于天地之间,他是这样的一个意境。我们今天不要去看什么乱七八糟的韩剧,你看完这些照片之后你的心就慢慢的随着他进入了意境,他的风格都是舒缓这些东西,都是孤独的僧人,看这幅漫步在草条之上,这个坐在岩边观流去的水。生命是一个感悟,天地之间一个渺小的人为什么要生存,这就是苏曼殊一再要追求的界面,画中女子让我们想起让我们想起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情景,今年我来葬花他年谁来再葬我的孤独。大家看到一个孤独的僧人拿着残杖挑着袈裟包裹行走在这么危险的峭壁上表达了自己人生的苦难,所以他的画完全是对自己心灵的写照。
  (见PPT)这是头带蓑笠身披蓑衣的人骑着瘦马行走在孤独的岛上,一个女子在茅亭中告诉他她正在寻找着爱。还有这个是《白马拓荒图。》
  苏曼殊最大的一生的理想是想去印度。他不停跟友人去倾诉,不停在作品倾诉说"我作为一个出家人一生定要朝圣之地"。但是到死苏曼殊这个心愿都没有完成,我觉得特别特别地可惜,如果我早生几年我有存款都可以给他去的。他很多时候计划想好了,可就是钱没有弄到,所以苏曼殊的"白马驮经"--他希望能够像唐玄奘一样去渡过茫茫黄沙求得佛法的真谛,然后在中途弘扬、泽被于天下的苍生。但是这一生中最大的心愿都没有完成。所以苏曼殊的死真是死不瞑目,他一生多少次在文笔中提到想去印度去朝拜佛祖,这些感受可以通过画走进曼殊的心。
  第四看一下曼殊"无端狂哭无端笑",他一生不羁行止,特立独行的人格形象。在苏曼殊传记中其出家历程颇多歧说,有人认为他十二岁便出家,也有说他曾三次出家,不停的还俗。我现在细梳史料,我自己认为苏曼殊只有出过一次家,而且没还俗,所以当我看到别人说他不停地出家还俗、出家还俗的时候,我说他错了,出家是大事哪能那么随便,不是想出就出、想还就还的!所以曼殊出家是1903年冬天来到香港之后,从陈少白那里知道康有为他们在募集款项,而自己又私用款项,曼殊就非常生气,康、梁是经历过维新变法的人,怎么今天变成这样?气得他向陈少白借手枪说要去把他毙了,吓得陈少白连忙规劝他说,"我的手枪是有编号的,你打了他你可以走掉,那我怎么办?"这个时候苏曼殊真是对人世的许许多多非常崇敬的人、神像、偶像轰然倒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要离开,就这样他离开了香港返回广州后去了惠州,在惠州我曾经调查过里面有一个仲啼阁(音同)相传曼殊大师曾于此出家,所以我们今天无法考证是不是在仲啼阁(音同),但是就所有传记的资料显示,他当时是去了惠州的小庙里头出家,出了家以后这个小庙非常的败落,主持只有个老僧,这个寺庙穷得无隔夜之粮,第二天就没饭吃了,老和尚说你出去化缘吧,曼殊就只好去化斋饭。他后来又跑到陈少白处说,"惟地方贫瘠,所得每每不足果腹。曼殊知不可留,一日乘师他往,遂窃取已故师兄之度牒,及其师仅存之银洋二角以逃,"要知道出家人也要有身份的,身份就是度牒,他没有度牒,必须出家两年以后考取,最后他把师兄的度牒偷了,所以他一辈子的法名都是他师兄的,他真正的是没有名号的,就像我们现在在网上被人家冒名顶替别人上了大学,真人反而没了。所以他不好意思,最后他又自己给自己取了一个法号,就是今天我们知道的曼殊,本来法号是师傅给他,但是因为他偷跑,所以后来的法师胡秋原说,"今日一般人很难想到民国成立后的幻灭心情。辛亥以前一般青年希望民国成立再造中国的命运。结果&莽操尸位',一切成空。如果仅仅袁世凯之徒倒行逆施,其事尚小。然而一般新人物或革命志士,在清末已有变节者。至于民国,尤多趋于寡廉鲜耻,成为势利之徒,一种幻灭与绝望之情袭击当时的知识界。"后来他(胡秋原)对曼殊和弘一的出家评论说"他们的出家,不仅代表个人的感伤,也代表了社会的感伤,代表对社会腐败的反抗或逃避的一种绝望的心情,由于他们有一片最真诚热烈的心,这反抗的逃避或逃避的反抗取一种感伤至于极端的严肃悲凉的形式,即出家。"所以可以看到苏曼殊、弘一出家,而柳无忌对曼殊的出家也评论说,"他的隐在僧侣中亦是暂时而极短的,他不曾真正的遁世离俗,他只是入世而不为世所污。"整个社会才污垢了,只有远离你。以曼殊之飘零的性格,即使出家亦是有飘零的感觉,如写"九年面壁成空相,万里归来一病身。泪眼更谁愁似我,亲前犹自忆词人。"我读他的诗这种孤苦的心情没有办法去体会。
  曼殊的一生真正过着"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生活。作为一个僧人,他无常住寺院,大家知道僧人一定要有一个"单位",我们今天说的"单位"是哪里来的?就是佛教的词语,就是指一个出家人走到一个寺庙要向主持人"挂单",好!主持就给你分一个"位"、睡觉的"单位",所以这就叫做"单位",我们今天把你从这个"单位"借过来。包括刚才我们说的"主持人"的"主持"也是我们的佛教,都是佛教的(用语),我们用的"世界"(全世界人民)也是来自于佛教。所以道教佛祖说,如果我们把佛教的语言从我们的语言里去掉,我们都不会说话的。所以他没有常住的寺庙,他的一生住宾馆、朋友的家里、老师的家里,出家人应该"生归丛林死归塔",而曼殊却没有。作为法师,他以歌咏诵法言、书画为佛事,来不参加任何早晚礼佛的传统意义上的佛事活动,从来没有。从来没有从他的传记文辞中看到说"今天去礼佛、诵经了。"这种特殊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境遇构成他迥异于常人的生活样态,由此也常常被正统的人所诟病说,这也叫出家人吗,苏曼殊是和尚吗!所以大家看苏曼殊一生都不参加佛事活动,从不诵经礼佛、没有常住的寺庙、也不参加传统的佛教活动,这是他真实的出家生活。在我们的心目中,传统的出家生活是青灯古佛,但苏曼殊他没有,他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所以我们看他生活中许许多多与佛教无法相适应的东西,比如饮食不节!
  曼殊一生中最喜欢吃甜食,为什么?有人分析说曼殊太苦了,他希望用甜来调和自己的生命之苦、心灵之苦。他自称"日食酥糖三十包"一天吃三十包,他去南亚教书的时候赚了一大笔钱,据说囊中尚有百金,可是回国的时候不像我们那样买冰箱、汽车,他居然全用来买了糖果,还不到海轮抵岸,百金买的糖果已经被他吃光。他爱吃摩尔登糖,茶花女也爱这个糖,他说茶花女爱吃我当然爱吃了,他像我们现在吃口香糖一样,动不动就吃一颗。有一次身边没有钱买糖,怎么办呢?他镶着金牙,他居然拿要把嘴里所镶的金牙拔下来要买糖吃,吓得老板说算算了,请他吃!这种奇怪的事我们觉得真是没有办法想象,他还经常风趣地称自己是"糖僧"。柳亚子回忆道,"君工愁善病,顾健饮啖,日食摩尔登糖三袋,谓是茶花女酷嗜之物。余尝以芋头饼二十枚饷之,一夕都尽,明日腹痛弗能起。"
  有一次,苏曼殊在东京费公直家替人写条幅,吃午饭时,他说想吃鲍鱼,费公直便命人买回一盘。吃完后,他觉得好吃意犹未尽,自己又跑去买,连吃三大盘才罢休。当夜,他腹痛不止,暴泄整晚,气息奄奄地休息了好几天。所以章太炎曾经在《曼殊遗画弁言》记载苏曼殊在日本"一日饮冰五六斤,彼晚不能动,人以为死,视之犹有气,明日复饮冰如故"。这种生活状态对生命的伤害,他反而有一种什么心态呢?
  有一次,曼殊去易白沙处作客,宾主相谈甚欢,到了吃饭的时候,易白沙用中餐款待他。好家伙,曼殊真是肚量惊人,总共吃下炒面一碗、虾脍二盘、春卷十枚,还有许多糖果。易白沙以为曼殊手头拮据,多日挨饿,才会这样狼吞虎咽,便邀他明天再过来坐坐再请你吃。曼殊连连摇头说:"不行,吃多了!明日须病,后日亦病。三日后当再来打扰。"他知道可是他就要做!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给柳亚子写信,落款时竟署明"写于红烧牛肉鸡片黄鱼之畔",柳亚子读信读得捧腹大笑。
  曼殊非常喜爱吃糖炒栗子,他这样残害自己的身体会好吗?两次住进医院,钱用了不少可病治不好,于是请朋友周南陔代他向医院方面交涉说花了这么多钱为什么治不好他的病,院长也不多说,拿出糖炒栗子说护士每天的任务就是从他的枕头搜出糖炒栗子,糖炒栗子不好消化可他天天这样吃,他老吃这种禁忌的食品病哪里能好得起来!后来转到上海广慈医院,医生仍然严禁他吃糖炒栗子,可他照吃不误。死了以后,居然又从他的枕头下搜出很多糖炒栗子。
  曼殊平生在钱方面的疏懒,也体现出他为人的不羁和洒脱,连他住院看病,也不去算帐。有一朋友何世玲撰文记载曼殊轶事,"有一次,曼殊病入医院,病愈了,因为衣服典卖已尽,不能出院。他的朋友去看他,问他病好了为什么不出院。曼殊说我总不能光秃秃的出去,朋友没有办法给他留下了钱让他去买衣服穿出院。朋友刚走,他就看报,看到了广告栏内有德国新出的玩具出售,他马上叫人去买。当时德国产的玩具非常昂贵把朋友给他的钱全部用来买玩具了。买来了以后曼殊就坐在病床上玩。另一个朋友来看他说,看到新型的进口玩具就说这个玩具这么好,曼殊就说,"你说好,我就送给你吧!"朋友说,"我说好,并不是想据为己有。"曼殊说,"你如果不受,便不是诚心赞赏;如果是诚心赞赏,你便不能不收下。"友人不得已,只好收下了。过了几天,赠钱的友人复至,曼殊依然是赤条条躺在病榻上,与未赠钱以前一样。"这就是他的生活状况。
  苏曼殊画非常好但是轻易不给人画,所以好多人就想办法去哄他画画,知道他好甜,好多人就摆放糖果在家里头,请他到家里头作客,作客你就吃,吃完以后要你画,苏曼殊经常放荡,可是后来也学精了。到了人家之后要吃就要先画,好他就画,画一轮的寒月挂在半空中,然后就坐下来吃,吃完以后就跟对方说,其实我还没画完,还可以给你补,对方只好说那你就补吧!然后就在圆圆月亮上加了几笔画成了铜钱。
  当时的上海市长张岳军,知道苏曼殊画画非常了得,所以经常买糖送给苏曼殊,时间长了,苏曼殊就了解他心思说,你不就是想要我的画吗?老这么破费,没有关系我可以给你画!画成远山新月,疏柳寒鸦,极苍茫疏淡之至。上海市长张岳军非常高兴,拿在手中赞叹不已,曼殊就说我还没画完呢!然后用笔从斜月至柳梢画了一道长线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张市长想抢已经来不及了,他是这样的做法。
  马仲殊《曼殊大师轶事》:曼殊善绘事,每于清风明月之夜,振衣而起,匆卒间作画,既成,即揭友人之帐而问要不要,如果对方睡眼朦胧什么都不说就给他,如果对方说你画得很好,说完的时候画已经被撕碎了。他不需要说话,说话算什么东西,话都是多余的。
  他有一次专门写信给刘三说,"比来女郎索画过多,不得已定下新例:每画一幅,须以本身小影酬劳,如果是男子即一概谢绝"。他的生活非常奇怪,李一民《曼殊遗闻》中说,"曼殊工绘事,顾性懒不恒作。"他在南洋时,突然发决心要用一个月的时间画成100幅画,于是特地乘车去泗水,选购绘画所用的纸张画具。准备工作做好,画具准备齐全,铺开纸张,正准备作画。不小心几滴墨滴到纸上,他把笔一扔,从此再也不提做作画之事。他在日本时候,苏曼殊曾与刘师培、何震夫妇同住。有一天晚上苏曼殊一丝不挂,赤身闯入刘室,直视洋油灯足足骂了两分钟扭头就走了,弄得人家夫妻俩三更半夜都睡不着。
  曼殊跟章太炎住在一块他半夜就哭,哭起来章太炎问说你为什么哭,他说我最好的朋友是刘三,可是刘三都欺骗我。章太炎就说为什么欺骗你啊?他就说我没出家的时刘三说要给我介绍对象,现在刘三说不能给我介绍对象,因为我是出家人,你看我最好的朋友都欺骗我,弄得章太炎只好陪着他抹眼泪。
  有一次,他在东京马路上看到一著名艺伎,正在搭电车,他赶快去追,可是追过去电车已走,因为追得太匆忙所以就摔倒了,把两颗门牙摔掉了,朋友们讥笑他为"无齿之徒"。
  有一次曼殊到看戏,隔座包厢是前清财阀的眷属,艳装盛服,备极奢华,她吸水烟灰屑时不小心吹落在曼殊衣服上,曼殊虽然知道火烫到了他的衣服但却不去弄,别人看到了帮他弄带,你看到为什么不去弄,他说我不忍心拂美人意!她的火能烧到我的身上是有缘,我怎么忍心弄掉。
 有人这样描写曼殊的怪异生活状态,"每在沪上,与名士选色征歌无虚夕。"每天晚上都这样。"座中偶有妓道身世之苦,即就囊中所有予之,虽千金不吝,亦不计傍观疑其挥霍也。"只要有人说自己身世很苦,问他为什么要坐盘他说因为他母亲生病了。曼殊就把所有的钱给他,不会怀疑。苏曼殊很多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他的朋友看到在一个寺庙后面,一个和尚穿着破衲尘埋,藉茅为榻,累砖代枕,若经年不出者的古董,走进去一看原来是前三日住海洋楼,衣服丽都,以鹤毳为枕的曼殊。曼殊一会儿僧装一会儿是素服。另外一个就是人们更不解的是他出入于青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斗小说大全完结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