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纪录会怎么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年的远东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年的远东 
导 言           阿诺德·托因比 本卷记述了人类的半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人民——自 1941 年 12 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日起至 1946 年底止的历史;在此以后的历史,则由《国 际事务概览》战后各卷按年继续记述。本卷第二编中有两章(即叙述盟军占 领日本和朝鲜的两章)涉及的时间延长至 1947 年。  在本卷将回顾的这段时期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和远东战场所 发生的事件,甚至比当时欧洲战场最耸人听闻的事件更具有破坏性,预兆更 为不祥。当太平洋地区的西方殖民帝国在日本的打击下东倒西歪,当原子弹 在广岛和长崎爆炸,当日本政府和人民只好忍受无条件投降(除了战胜者作 为恩惠给予他们的一种谅解,即同意不废除日本皇室)的奇耻大辱时,西方 帝国主义列强无敌的声望,日本关于神授帝国命运的信念,以及人类认为那 种传统式的、范围有限的战争惯例可以照旧保持的幻想,都一个个地被推翻 了。在太平洋和远东发生的这些事件,对所有的有关方面来说,不仅比在欧 洲发生的类似事件更使人心烦意乱,而且就 1954 年能预见到的情况来看,这 些事件可能对全人类的前途至少有着同样巨大和同样持久的影响。日本对西太平洋和东亚的征服,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就某种意义说来却是“开创了历史”,因为它决定性地、永久地排除了世界上那一区域的人们 从心理上恢复到从前状态的一切可能性。自从 1683 年土耳其人在维也纳的城 垣边败退以来,已过了二百五十年;在这二百五十年间,西方与东方作战, 创造了不断胜利的记录(尽管有偶然的挫折,例如在第一次英国一阿富汗战 争中,英国战败),因而西方强国在非西方人的心目中树立了“所向无敌” 的威望。西方人凭借着这种威望,花很少的力气就赢得并保持了自己的殖民 帝国。西方帝国主义者对他们轻松得来的亚洲殖民地的统治,实际上是脆弱 的,但是这种脆弱性由于他们长期以来幸运地避免了失败而彼掩盖起来了。 可是,一旦日本挑战者的袭击轰隆一下把他们打垮的时候,“国王的全部兵 马都不能把倒下的人再搀扶起来”。本卷关于日本投降后西方人在印度尼西 亚、印度支那、缅甸、马来亚和非律宾恢复统治的记载,清楚地表明了日本 的失败决不等于过去被日本打败的敌方的胜利,因为当日本的失败开始时, 那些西方国家的失败并没有结束。这些在以前的殖民地卷土重来的西方统治 者,在现已睁大了眼睛的亚洲人民中,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形象了。在这些地 方的每一个地区中,随后的发展说明了,西方的政治优势、甚至经济优势的 短暂时期,现在毕竟己成为过去的历史了。  至于日本,它的神圣的使命——如果它曾经有过这种使命的话——是把 强大的西方人从他们的位子上拉下来;它原先并不是要放肆地抬高自己,虽 然后来证明它是这样做了。不得不屈服于敌人的占领——这种感受给予日本 人心灵上的打击,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受的打击都 大。因为,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在它们的历史上都有过多次为暂时胜利的外 国军队所侵略和占领的经验,只有英国在欧洲是例外,自 1066 年以来,英国 没有被外国军队成功地入侵过,而且与人们的预料相反,英国在 1940 年又一 次避免了敌人的入侵。对比之下,日本的历史虽然同英国一样,可以追溯到 公元六世纪,但它在历史上不仅从来没有被别人成功地入侵过(甚至连一次 例外的情况也没有),而且它还使自己相信,或者至少使下述想法成为日本  人的思想信仰的正式信条:日本在历史上从未遭到过入侵,这是上天独特的 恩赐,也预示着上天打算最终授予日本全世界的统治权。这个神话的破产所 造成的心理上的打击,可以同在日本土地上爆炸的两颗原子弹所造成的物质 上的破坏相比拟。后来,日本的老百姓听到天皇裕仁在广播训谕中宣布,他 并不是神,而只不过是一个和他们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凡人,这时,日本老百 姓的心情,绝不是任何一个非日本人所能体会得到的。日本天皇被免去扮演 神圣的超人角色这一义务时所产生的宽慰心情,就一个外国人所能理解的来 说,并不亚于保罗和巴拿巴①两人发现自己扮演这一角色时所产生的恐惧心 情。但是从一个外国评论家的眼光来看,很难贬低日本天皇坦率的优点。罗 马的帝王们,由于改奉基督教而自动地终止其为“神”时,对于自己地位的 改变就没有这么坦率。3 两颗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终于使日本决定 无条件投降;那两声巨响,就象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射击的滑膛枪子 弹一样,“响彻了全世界”。虽然在 1954 年时预料以后的结果还为时过早, 但是原子武器的出现,显然已经使人类对战争惯例的总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这种改变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无先例的。
这些就是本卷内容为什么值得阅读,值得注意,并仔细体会的一些道理。 读者将会发现,论述这些问题的几位作者,对发生的事件都有第一手知识, 并曾亲自参加过他们所记叙的一些事件。琼斯博士在两次大战之间旅游于东 亚,一生从事于东亚事务的研究。博顿教授于战争期间在华盛顿为美国政府 工作,研究日本事务,日本投降后,他就在日本本土工作。皮尔恩先生于两 次大战之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缅甸生活和工作,担任仰光大学的教职;他碰 上了 1942 年日本的突然袭击,有亲身经历。导言作者根据自己在阅读这三位 历史学家的原稿时的经验来判断,认为读者也会同样感觉到,在这里讲述史 事的人都是有权威的。①
保罗和巴拿巴,是《圣经》中基督的使徒。——译者出 版 说 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原为英国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又译皇 家国际事务学会,通称查塔姆大厦)负责编纂的《国际事务概览·战时编》(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为英国史学界权威阿诺 德·托因比,主要编写人员均为英美著名学者。战时编共十一卷,按专题编 写:《1939 年 3 月的世界》,《大战前夕,1939 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希特勒的欧洲》,《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 年》,《战时中东》,《大战和中立国》,《 年的远东》,《欧 洲的重组》,《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 年》和《 年的中东》。  这套二战史大全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注释详尽,文字流畅, 叙事生动。书内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以及当年国际政 坛上的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立论皆 有根据。丛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 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 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 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全书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 是各军政机关、大专院校、学术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 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这套丛书的中译本自 1978 年起由我社组织翻译陆续出版,到 1990 年出齐。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年),我社特以精 装本形式重印全书,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成立于 1920 年,是一个非官方的和非政治性的团 体,旨在鼓励和促进国际问题的科学研究。按照皇家特许状的规定,本研究 所不得就国际事务的任何方面发表意见。因此,本书所发表的见解并非研究 所的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一编战时的远东F·C·琼斯第一章大东亚第一节日本征服东南亚  1941 年 11 月初,日本的陆军和海军总参谋部就总的作战计划达成最后 协议,这个作战计划是在万一同英国和美国作战时要付诸实施的。目标是“削 弱美国、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势力的主要基础;占领南亚地区”。①决定要占 领的地区是“菲律宾、关岛、香港、英属马来亚、缅甸、停斯麦群岛、爪哇、 苏门答腊、婆罗洲、西里伯斯、帝汶”。②
日本的特遣部队在海军中将南云的率领下于 12 月 7 日突然袭击珍珠港。 获得使对方暂时瘫痪的效果。这次袭击的目的是掩护作战,使美国太平洋舰 队的主力失掉战斗力,这样就可以防止美国对日本在东南亚的作战行动进行 干预。在 1941 年前,日本海军司令部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计划;他们打算采取 战略上的守势,防止美国海军从珍珠港进攻远东水域。①但是联合舰队总司令 山本五十六大将,从 1941 年初以来,就竭力主张突然袭击珍珠港:  尽管别人有很多疑问和反对意见,他还是在辩论中取胜了。②他之所以采 取这一故略,部分地是因为他坚持“强力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条原则; 部分地是因为,假如《〈西园寺与政局〉一原田回忆录》是可靠的话,他担 心如果不这样干,美国航空母舰运载的飞机将空袭日本,这就会引起人民的 骚乱,并迫使日本修改作战计划。③在东南亚方面,这个作战计划规定先袭击香港、菲律宾、关岛和马来亚,再占领退罗(可能的话,和平占领)。④日本人一旦清除了任何可能威胁他们 的交通的力量,并且占领了为掩护进一步推进所必需的飞机场以后,他灯就 将开始征服的进程。婆罗洲东、西海岸上的战略要地将被占领,然后通过小 巽他群岛向帝汶进攻,这样就可以切断澳大利亚和爪哇之间的交通。同时, 将占领南苏门答腊的据点,然后就可以从东、西两侧袭击主要目标爪哇。日 本控制了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后,在暹罗的日本军队就可开始征服缅甸。为 了防御来自西北方向的反击,同时为了切断从仰光经由滇缅公路和昆明到中①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海军分析组:《太平洋战役》(U.S.A.,Stra-tegieBombingSurvey,NavalAnalysisDivision:TheCampaignsofthePacificWar),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6年版,第 43 页〔以下简称《太平洋战役》〕。②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海军分析组:《太平洋战役》(U.S.A.,Stra- tegieBombingSurvey,NavalAnalysisDivision:TheCampaignsofthePacificWar),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6 年版,第 43 页〔以下简称《太平洋战役》〕。①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作战史》(SamuelEliotMorison:HistoryoftheUnitedStatesNavalOpera-tionsinWorldWarⅡ),波士顿,利特尔-布朗,1948年版,第 3 卷,第 82 页。②
同上书,第 82—84 页。③
《(西园寺与政局)—原田回忆录》(Saionji-HaradaMemoirs),1940 年 10 月 15 日与 11 月 5 日。收集 在国际军事法庭,远东,东京, 年:《诉讼记录,证物,审判,保留不同意见的判诀,预审, 各种文件》(InternationalMilitaryTribunal,FarEast,Tokyo,1946—8:RecordofProceedings,Exhibits,Judgment,DissentingJudgment,Prelimi- aryInterrogations.MiscellaneousDocuments),油印本〔以下简称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证物》 等〕。详见下文,原著第 408 页,注①(即本书第 607 页注①——译者)。④
见下文,原著第 50 页关于“暹罗”这一名称用法的注释。      国的供应线,①这个作战行动是必要的。 征服东南亚后,日本将得到它所需要的大米、锡、橡胶,尤其是石油。 东南亚以及日本军队已经占领的地方合在一起,将构成大东亚共荣圈。这样, 日本就希望达到经济自给,完全摆脱它以前对美国和英联邦的使人讨厌的依 赖关系。  日本人一旦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地区以后,最初的计划是就地驻扎,巩 固自己获得的地盘。他们估计能建立足够的力量来拦截并打败盟国为了想夺 回被占领的土地而派出的任何远征军,②这样的远征是会遭到距离太长和供应困难的阻碍的。他们相信,假使能击退这样的反攻,他们最后就会使敌人 同自己达成妥协的和平,这种妥协的和平至少能把原先获得的土地中较大和 较宝贵的一部分留归自己。  这样,日本是在打一场目标有限的战争;也许它是不得已而如此,因为 它不可能希望完全打垮它的主要敌手美国。对美国来说,在远东被打败,虽 然是严重的,可耻的,但毕竟并没有重大关系,因此日本相信它自己能坚持 较长的时间,以磨灭美国人民继续进行一场遥遥无期的、费用很大的战争的 意志,就象日本在
年在类似的情况下成功地磨灭了俄国人民的意 志一样。至于英国,日本预料它或者会被德国完全击败,或者至少大伤元 6 气,以致无法挽回东南亚战争的命运。这样的打算,一开始就倾向于过高地估计了日本自已的能力,以为日本能成功地守住自己的部队所必须守卫的广阔地区。这样的打算同时也过低地 估计了日本向之宣战的那些国家的资源和决心。而且,日本大本营没有认识 到这场战争是全球性的战争,忽视了需要同欧洲的轴心国实行最大可能程度 的合作。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在订出自己的作战计划 时,不能确定德国是否参加他们对美国的战争,特别是因为他们没有打算同 德国一起攻打苏联(他们避免打苏联,这一直是东京和柏林之间存在误解的 一个原因)。他们一点也没有把自己的计划告知德国,甚至后来希特勒(他 对整个,战争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参加对美国作战时,日本也不顾德国人在 干什么,只顾自己打自己的仗。这就是日本最终完全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也是三国公约集团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太平洋战争的头几个月,日本却是得心应手的。它的军队具有“统一指挥”这一极为重要的有利条件(在战争开始阶段,日本的陆军和海 军配合得很好),也享有海上和空中力量的优势。一般说来,日本人的地面 部队没有敌方多,但是他们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同陆军所受到的过细的预习结 合起来,使自己赢得了迅速的、彻底摧毁敌人的胜利。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时间),日本军队开始行动。海军中将南云把 他的航空母舰部队悄俏地开到离珍珠港不到三百英里的地方,出动飞机轰炸 了那里的未作防范的美国舰队,击毁和击伤了大部分军舰,也击毁了美国在 瓦胡岛上的大部分飞机。①南云没有能够袭击美国的航空母舰,因为在他袭击 时,那两艘附属于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不在珍珠港;他也没有袭击那 里的修理工厂和其他基地设备②。但是他完成了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要他做的①
《太平洋战役》,第 43 页。①
《太平洋战役》,第 15—19 页。②
莫里森:《美国海军作战史》,第 3 卷,第 125 页。
事情:他使美国不能有效地牵制日本在东南亚的作战行动。 防止对日本的作战进行干预的另外一些行动,还有 12 月 10 日夺取关岛,11 日攻击威克岛。对威克岛的进 7 攻被击退了,但是该岛在 12 月 23 日遭到 第二次更强有力的攻击时陷落了。在这一广大战区的另一端,香港遭到了袭 击。12 月 18 日,九龙租借地已被占领。日本在香港本岛登陆后,这个英国 殖民地在圣诞节被迫投降。  12 月 8 日,日本飞机从福摩萨③起飞,袭击并摧毁了在菲律宾的停在地 面上的大部分美国空军。既已获得空中优势,日本侵略军就从福摩萨出发, 在北吕宋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接着,在 12 月的第三周,主攻部队在仁牙因 湾登陆。同时,日本的另一支水陆两栖远征队从帛琉出发,夺取了棉兰老岛 的达沃港口和海湾。①这样,虽然美国和菲律宾的防御部队根据预先制定的计 划撤退到巴丹半岛和哥黎希律岛要塞,在那里一直勇敢地坚持到 5 月初,但 是日本人很快就得到了进攻婆罗洲和西里伯斯所需要的口岸和飞机场。  他们不失时机地在婆罗洲和西里怕斯登陆。这些盛产香料的岛屿是英国 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纪进行激烈争夺的场所,现在遇到新 的残暴的侵略者了。1942 年 1 月,日本远征军从达沃出发,相继占领了西里 伯斯的万鸦老和肯达里港口,以及向东三百多英里外的安汶。在同一时期内, 日本的其他分遣队夺取了婆罗洲东海岸的打拉根和巴厘巴板石油中心。在取 得这些胜利以后,日本人迅速通过佛罗勒斯海向南推进,进攻小巽他群岛。2月 19 日进攻巴厘,20 日占领帝汶岛荷属部分的首都古邦和葡属部分的首都帝力。这样,日本就使自己处于从澳大利亚通往荷属印度群岛最直接的大道 上,接着就准备进攻东爪哇了。②同时,可称之为侵略军西翼的部队,在 12 月 8 日开始行动,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巴鲁登陆。两天后,当“威尔士亲王”号和“击退”号企图袭击日 本运输舰队时,从印度支那陆地起飞的日本飞机把这两艘战舰击沉了①。这一 灾难性的事件毁灭了盟军安排在这一带水域的仅有的两艘主力舰,从而消除 了日本在海上航行的实际威胁,而且还使得日本能在 12 月与 1 月间派遣辅助 远征队去占领英属北婆罗洲的沙涝越、文莱和亚庇。在马 8 来亚,山下奉文 将军领导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的部队,在这个半岛上杀出一条路,到 1 月 底,到达新加坡岛与大陆之间的柔佛海峡。2 月 9 日,他们成功地渡过了这 个海峡。一个星期以后,即 2 月 15 日,珀西瓦尔将军和他所指挥的七万军队 投降了。新加坡陷落时,日本已经向南苏门答腊的巨港发动进攻了;巨港于 2 月16 日陷落,这使旧本扫清了进攻爪哇的障碍。2 月 17 日,盟国的一支由巡洋 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在爪哇海的海战中被击败。紧接着,日本从东西两面 迅速侵入爪哇。3 月 5 日,攻下了巴达维亚;3 月 9 日,荷兰军队被迫投降。 日本对东印度群岛的征服至此告成。现在就只剩下缅甸了。缅甸在 1 月下旬遭到一支从暹罗开来的日军的入③
“福摩萨”是某些外国人沿用的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对我国台湾省的称呼。——译者①
《太平洋战役》,第 27—28 页。②
莫里森:《美国海军作战史》,第 3 卷,第 315 页以下。①
拉塞尔·格伦费尔海军上校:《进攻新加坡的主要舰队》(CaptainRussellGrenfell:MainFleettoSingapore), 伦敦,费伯,1951 年版,第 109—125 页。侵。英国的防卫部队寡不敌众,被迫于 3 月 7 日撤离仰光,退守缅甸中部。 在那里,他们同来自云南支援他们的中国第五军会师。②日军暂时被堵住了。 但是接着,来自暹罗北部的一支日本生力军突然袭击并击溃了中国第六军(该 军正在守护通向腊戍和云南的通道)。3 月底,日军切断滇缅公路,进入腊 戍。这样一来,就包围了远在西边的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迫使他们撤退; 直到那些幸存者通过丛林和山区逃入阿萨姆,撤退才完毕。因此,到 5 月底, 缅甸也落入了日本征服者手中。
这样,到 1942 年夏,日本的大东亚美梦似乎已经实现了。它的军队占领 了从满洲到新几内亚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居住着在政 治、文化发展方面大不相同的无数民族。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日军的入侵, 在这许多属于不同民族和种族以及具有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的人民中,究竟 引起了什么样的暂时的和永久的变化。②
关于史迪威将军和在缅甸的中国军队,见下文,原著第 159 页以下。第二节被占领国家中的演变(一)满洲国  满洲国具有双重特点。它是日本在 1931 年开始的征服进军过程中第一个 被占领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帝国主 9 义新型式的第一个样板。这种型式避 开了直截了当的吞并,而是玩弄表面上算是独立国家、实际上则是傀儡政权 的花招。这有两个好处:首先,它使日本可以驳斥关于掠夺他国领土的谴责: 其次,当外国在满洲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向东京提出控告时,日本可以借口那 是新政权的事,从而推卸责任。  这样,满洲国表面上是一个独立国家,根据 1932 年 9 月 15 日签订的议 定书的条款,与日本结成同盟。根据该议定书,日本承认满洲国,而满洲国 则同意与日本合作,并在履行全面合作时,默认日本军队关东军继续留驻在 这个国家内。①根据关东军前参谋长片仓衷的供词,同时还达成了一项秘密的 军事协定,规定一旦遭到外国入侵或发生内部动乱时,满洲国的所有部队将 听从日本军司令部的指挥。②在没有发生这类事件的情况下,满洲国军队表面 上由它自己的将领指挥,而不是直接由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他同时也是日本 驻满洲国大使)指挥。  但是,这一安排,即使就其表面价值来看,似乎只不过是为了顾全原先 张学良少帅政权下的将领们的面子;这些旧将领已同意同日本人共命运。因 为事实上,日本人已完全控制了整个满洲国的行政大权。康德皇帝(溥仪)在 1945 年被俄国人俘获;为了要他于 1946 年在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俄国人暂时释放了他。他供认自己一直在日本人的支配之下,从来不是一个 可以自由行事的人。然而,毫无疑问,既然他接受了皇位,他就是愿意成为 日本人的同谋者,而不只是他在 1946 年所供认的那样。而且,他的关于在日 本占领期间一般情况的供词,大多是过于夸大其词,显然是要尽可能描绘出 一幅最黑暗的情景,因此供词的价值不大。例如,他说,日本人力图将神道 主义强加于全体人民,并迫害持其他信仰的人,这一点被日本的见证人所否 认。日本的见证人说,一共只有两座神道庙,都在满洲国的首都新京。一座 在皇官内,供皇帝私人用,另一座是仿照东京为阵亡将士建造的著名的靖国 神社而建立的。日本并没有企图使满洲国全国信仰神 10 道,也没有强迫人们 信奉它。①实际上,那种政策会使日本人在满洲国行政机构内雇用的旧式的信 奉孔教的官员起离心作用,也会与日本在满洲扶植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 回族和白俄罗斯族)的政策背道而驰。②但是,即使对前满洲国皇帝所说的许多话要大打折扣,满洲国政府完全受制于日本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个政府有一个以国务总理张景惠将 军为首的国务院,下设各部和具体办事机关。但是中央政权的关键机构是总 务厅,真正实权掌握在总务长官手里,而这一职务总是由日本人担任的。这 个厅下设六科,制定政府的计划,这六科的主管也是日本人。在政府其他各 部,虽然名义上由中国人作首脑,但每部都配备一名日本副部长,而且每个①
F·C·琼斯:《1931 年以来的满洲》(F.c.Jones :ManchuriaSincel931),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牛津大学出版社,1949 年版,第 24 页。②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 37 页,第 I08—111 页。①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 2 页。②
关于日本人对待满洲少数民族的问题。见琼斯:《1931 年以来的满洲》,第 55—80 页。
部都有自己的总务局,总务局都由日本人掌实权③。 过去曾在满洲国政府中任职的一些日本官员,包括培训政府官员的大东学校前校长、宫内府次长以及情报局局长,都被召到国际军事法庭作证,进 行答辩。他们尽力设法证明,在满洲国政府中的中国官员曾积极参与制订政 策,对各项立法措施可以自由讨论和决定采择。不过,他们在这方面举出的 例子,说服力不大强。他们还肯定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从日本人为 培训中国官员创办的学校中培养出了一批比较好和比较能干的中国官员,所 以日本人给予政府机构中的中国官员的实权也越来越多了。①这可能是由于在 太平洋战争期间,新占领地区的日本行政人员大感供不应求,因此从日本本 国和满洲国抽调了很多行政人员,日本人可能觉得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中国官 员是可行的,特别是因为满洲的政权基础比起日本人在其他地方新扶植起来 的政权较为牢固。这样做,不会削弱日本人的控制,因为新京政府背后还有 由日本的司令官兼大使统率的关东军。他身旁还有宪兵队,宪兵队的主要任 务是侦查和处理对政府不满和背叛的行为,它的方法,正如在别处一样,是 极其冷酷无情的。司令官兼大使本人对东京的对满事务局负责。该局成立于1934 年底,由陆相主管。②1942 年,该局并入新成立的大东亚省,然而这似 乎没有引起什么实际变化。同 1931 年 9 月的著名政变以来的情况一样,日本 军队仍然是满洲国的真正主人。满洲国与华北和日本帝国本部(即日本和朝鲜)一起组成了一个大东亚“内部防区”。1931 年关东军占领满洲后,就着手在这个国家内建立起一个 大陆作战基地。为了这个目的,它加速开采满洲的煤、铁,开发水电动力资 源。它还准备建立和发展钢铁、化学和军火工业。军队梦想发展由它自己支 配的一整套复杂的军火工业,摆脱日本国内大财阀集团的影响,而在满洲国 政府(实质上就是日本军队)控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因此,它设法从满洲 排除日本资本家的影响,同时削减南满铁路公司的权力,尽管这个公司是半 官方的。军队希望通过满洲国政府的借贷机构开辟渠道,获得投资基金以发 展工业,并通过国营公司实现其野心勃勃的建设规划。但是它不久就陷入了 困境,不得不让所谓“新财阀集团”的代表进入满洲。这样。1937 年,日本 日产公司的头头鲇川义介担任了满洲重工业公司(满业)的总经理。但是鲇 川很快就发现自己也陷入了困境。他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援助的愿望,由于 中日之间重起冲突而破灭,中日冲突使美国在满洲国投资的可能性成为泡 影。接着就爆发了欧战,基本上切断了日本与德国的联系,严重地阻碍了三 角(德国一日本一满洲国)贸易协定,根据该协定,满洲国出口大豆以换取 德国的机器;欧战还使日本无法从德国获得技术援助,特别是发展合成油工 业方面。而且,军队从未容许鲇川自由行动,鲇川发觉他与日本直接扶植的 满洲国国营企业经常发生矛盾,还遭到满铁(南满铁路公司)的暗算。1942年 12 月,他在绝望之中辞职了,由高崎继任满洲重工业公司总经理,军队显 然感到高崎比较听话。①12 尽管在满洲的实际统治者之间存在着对抗利益的③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 2 页;第 20286 页以②
据 1934 年 12 月 26 日日本“敕令第 347 号”公布的“对满事务局官制”,该局属内阁总理大臣掌管。——译者①
1916 年 1 月在巢鸭监狱对鲇川的审讯(国际军事法庭,东京:《预审》)。冲突,但物质方面发展的记录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到 1941 年年底,日本 在满洲的投资已超过七十亿日元,据说到 1945 年曾上升到一百十亿日元,虽 然这后一个数字可能是夸大了的。然而尽管有夸大的可能,加以日元贬值, 自 1931 年以来,日本在满洲的投资总额很可能已超过五亿英镑。 日本改进了满洲原有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并建立起一个新的交通网。1937年,他们开始了全面发展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接着于 1941 年开始了第二 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遇到了上述国内外困难;至于第二个,当然无 法完成,而且太平洋战争导致日本资源越来越枯竭(特别是从 1943 年起), 计划大受影响。尽管如此,1944 年,满洲国已有年产二百五十万吨生铁、一 百三十万吨钢锭和七十五万吨成品钢的生产能力,虽然由于燃料和劳动力不 足,实际的产量没有能达到它的生产能力。②煤的生产量为二百五十万吨到三 百万吨,③电力生产大约为三百万千瓦①。  应该特别提一提日本在电力生产上完成了两项大工程,因为这两项工程 在战后的年代中很出名。一个是位于安东上游四十英里的鸭绿江水坝和发电 站。这项工程由满洲国政府和朝鲜总督府共同举办,于 1937 年动工,打算给 北朝鲜的工业供电,也给南满东边道边区的工业供电。大坝高一百六十米, 长八百五十米,建成后可构成一个长二十英里的水库。到 1941 年 8 月,大坝 竣工,三年后,安装了五台巨大的涡轮发电机。②第二个大坝和发电站位于松花江上的小丰满,在满洲城市吉林东南约二十英里处。1937 年至 1942 年期间,又在这里修建了另一个大坝,形成一个 长一百多英里的人工湖。到 1943 年,大坝竣工,安装了五台巨大的涡轮发13 电机,并开始输电。③  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关东军已迫于环境,修改了它原来打算在 满洲建立一个独立工业基地的方案。太平洋战争迫使他们更加集中力量开采 矿产品,运往日本,并生产半成品,运到日本的工厂去加工。满洲的工业与 日本的工业就这样紧紧地连结在一起。1944 年,取消了日本与满洲国之间的 贸易关税,从此,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成了内部事务。然而,随着煤、铁、钢和轻金属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生产机器、机床、电气工程设备、飞机、汽车、炸药、化学产品、橡胶产品和水泥等一系列工 厂,特别是在沈阳和大连周围地区。 年间,日本经济状况的迅速 和普遍恶化,也影响到满洲的工业、损坏了的机器无法更换,由于中国沦陷 区的需要而大量调用了车辆,因而车辆也无法补充。城市缺乏粮食和商品, 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全面衰退。伴随着苏联入侵和随后满洲国垮台而来的 是,中国民众不分青红皂白地掠夺设备。接着,苏联当局有选择地搬走了一 些机器。除此以外,又发生了国共两党的内战。但是,尽管有这些破坏和损 害,日本的成就并没有完全被摧毁。日本在满洲建立了比中国其他任何地区 远远先进的工业体系。这对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对待满洲的政策都②
杰罗姆·B·科恩:《战时和重建时期的日本经济》(JeromeB.Cohen:Japan'sEconomyinWarandReconstruction),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49 年版,第 127 页。③
琼斯:《1931 年以来的满洲》,第 154 页。①
琼斯:《1931 年以来的满洲》,第 158 页。②
同上书,第 157 页。③
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虽然 1945 年以后,日本统治满洲的政治和社会影 响似乎很快被消除了,但是它的经济影响却仍有经久的重要性。(二)中国沦陷区  从 1937 年 7 月以来日军所侵占的广大中国土地,表面上是在以注精卫为 首的中央政府的统治下。这个政府是于 1940 年 3 月 30 日在南京成立的。同年 11 月 30 日,这个政府与日本缔结了条约。条约的条款规定了中日两国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合作,特别是规定了共同防共;为了这个目的,日本将继 续在内蒙和华北驻扎军队,甚至在预 14 期中的自由中国垮台以后也驻扎下 去。该条约还规定,在内蒙、华北和长江流域实行“特别紧密的经济合作”, 并规定日本对中国的交通运输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给予普逾的援助。①因此, 这就等于是日本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了中国,这是日本所拚命追求的目标, 也是日本对西方列强挑战的主要动机。条约的一份公开的议定书记录了南京 政府谅解月本军队在与蒋介石委员长作战中所决定采取的一切军事措施。② 条约进一步规定:除上面提到的一些地区以外,日本将在战争结束后两年以 内从中国撤军。对中日战争的结束,日本有信心地——但错误地——预计是 可以早日实现的。  公开发表的条约附有一系列的秘密协议,这些协议进一步把南京政权缚 在日本战车的轮子上。特别是汪精卫被迫答应对日本军队的军事行动给予全 力协助,并承认日本在内蒙和华北扶植的政权事实上的独立,又答应不同第 三国缔结任何有损于中日两国合作这一总方针的协定。③汪精卫曾经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朋友和亲信,自从 1938 年 12 月背叛自由中国的事业后,他的生涯就成了悲剧。他徒然地恳求日本人说,把这 样屈辱的条款加于中国人,是自找绝路。因为凡是有人格、有名望的中国人 都不会抛弃正统的中国政府,去加入这样一个显然是日本的傀儡、日本统治 中国的工具的政府。只有对南京作出让步,给予南京真正平等的和独立的地 位,日本才有可能使重庆听取日本的安抚和暗中进行的和平建议。但日本人 仍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无情勒索。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先并未使东京的态度有所转变。当美国和英国军队被清除出东南亚,滇缅公路被切断时,重庆的恐惧加剧了,日本对自由中 国崩溃的希望相应地增加了。据当时担任东京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的田中 新一中将说,起初曾计划对重庆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15 以加速这一等待已久的 事件出现。①但是,当西南太平洋的战争形势对日本不利时,原来打算用于这 次军事行动的军队,被调到其他地方去了,主要是派去保卫瓜达尔卡纳尔岛, 因此计划中的对重庆的攻势从未实现。②直到 1944 年,日本人满足于争取尽 量巩固对自己的军队已渗透的那些地区的控制。这一点他们做到了;他们用 了比过去更精心计划的和更系统的军事行动来缩小华北的游击队控制区,在 年间,他们大大地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力量,也加强了中国辅佐部 队的力量。尽管日本在南海地区获得了新的富饶地盘,但是,对日本的经济来说,①
中日基本条约,1940 年 11 月 30 同(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 464 号)。②
同上书,第 465 号。①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 2 页。②
同上。中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依靠华北和内蒙供应优质焦煤,焦煤在日本和 满洲国都是很缺少的。1942 年,这是生产达到高峰的一年,华北和内蒙的煤 产量高达二千四百八十万吨,出口到日本的计四百五十万吨,占日本进口总 数的一半。①过后,生产下降,同时,由于日本在航运方面的损失增多,铁路 运输有困难,对日出口下降得就更为迅速②。  太平洋战争使日本依赖中国供应优质铁矿石。1941 年,中国供应了日本 进口总数的一半,1943 年则占三分之二以上。这些矿石主要来自长江流域和 海南岛。由于这两处地方比较接近日本海岸,日本觉得利用这两处的资源比 利用菲律宾和马来亚的资源更实惠,因为从菲律宾和马来亚进口,航运距离 较远。1942 年,日本从中国进口了四百万吨铁矿石。后来,铣矿的情况同煤 的情况一样,航运方面的巨大损失使通过海路的进口数量减少,而中国、满 洲和朝鲜的铁路运输也不能满足日本所需的进口量。③用小鼓风炉就地加工生 铁块的努力,也遭到了惨败。④  化学工业所必不可少的盐,是日本大部分依赖满洲国和中国供应的另一 种商品。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了日本的唯一的原棉来源地。日本在华 北扩大棉花生 16 产的野心勃勃的计划,主要停留在纸面上,而且只有掺进长 纤维棉花,日本才能有效地利用中国的劣质的短纤维棉花。然而,日本已无 法获得长纤维棉花了。⑥假如日本能使自由中国垮台,那么,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就便利得多了,只要航运可能的话。而且,只要日本能迫使蒋介石求和,或者使蒋介石 阵营里比较重要的人背叛他而投奔汪精卫阵营,那么,日本就可以从中国调 走相当大的一部分军队去用之于其他地方。日本还可以得益于相应地减少对 中国战场的航运和后勤供应。因此,结束在中国的长期冲突,对日本来说变 得极为重要,特别是在太平洋地区的局势开始变得对日本不利的时候。在
年间,日本很有希望打垮自由中国。日本人看到,英美卷入对日战争,起初多么鼓舞中国的士气,但也看到当日本胜利地向东南亚挺 进而使中国比以往更加孤立时,这种鼓舞又怎样变为惊慌。日本人意识到重 庆对盟国的“德国第一”战略的反感。他们也看到国民党和中共之间越来越 分裂以及共产党势力在华北重要地区的巩固所造成的国民党保守派的恐慌。① 增长着的财政和经济困难,国内外——特别是美国——对重庆政权缺点的批 评,这些都是日本人可以利用的。日本人及其南京仆从的宣传,都注意到充 分利用这些机会。但是,只要中国坚持抗战,盟国就保证中国自由和独立(而日本,正如1940 年 11 月的条约清楚表明的那样,仍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中国), 那么,汪精卫的和平运动就不大可能成功了。东条②似乎抓住了这一点,并 认 识到无论如何日本必须给予南京政权以表面的同盟国地位和平等的地位。东①
科恩:《战时和重建时期的日本经济》,第 163—164 页。②
同上书,第 116—117 页。④
同上书,第 122 页。⑤
同上书,第 190 页。①
关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见下文,原著第 175 页以下。②
东条英机将军自 1941 年 10 月至 1944 年 7 月任日本首相。条可能是由于重光葵的影响而这样做的。重光葵到 1943 年 4 月为止是驻南京 的大使,1943 年 4 月继谷正之后在东京任外务相。从此,所谓的“对华新政 策”具体化了。  根据在外务省任职期间与重光葵密切合作过的加濑俊一说,“对华新政 策”的目标首先是实现与蒋介石媾和。17 重光葵希望这将成为全面媾和的序 幕①。显然,基本的概念是日本将放弃——或至少大大地改变——它控制亚洲 政治、经济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要保证西方列强不能恢复他们原来的地 位。东条积极支持这个政策,无论是在中国或在大东亚的其他地方;这无疑 是因为他从中看到了这是使泛亚洲主义的宣传更为有效的方法,因此也是使 日本占领区的人民与日本实行真正合作的方法。他认为这是日本取胜的一个 重要因素,仍然相信日本能够取胜。即使加濑对重光葵的动机的说法是可以 接受的,但重光葵并不抱这样的幻想。他希望用宽大的政策促使日本的仇敌 与它达成协议,同时削弱国内陆军的地位。②  1942 年 12 月,汪精卫到了东京,与东条、重光葵和日本政府的其他人 员进行了会谈,并谒见了天皇。①1943 年 1 月 9 日,当南京政府对英国和美 国正式宣战时,这些交易的一个结果变得明显了。②东条对此欢呼,称之为“在 进行大东亚战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接下去说:为了使新中国更快地完成其建设事业,从而为圆满结束大东亚战争作出充分贡献,当前日本必须在新的基础上坚决恢复与中国的关系,增进日中亲 善,迎接新形势。这是完全正常和适当的做法。据此,东条表明:日本政府将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租界,并将向南京政府交出其在上海和鼓浪屿的公共租界以及北京的使馆区,并将交出日本 军队在中国占有的敌产。③这个决定多半是由英国和美国方面的声明引起的。在 1942 年 10 月,英美决定就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与中国进行谈判。1943 年 1 月 11 日,中美、中英签订了实 18 现这一目标的条约。④
英方条约也规定了放弃在天津和沙面(广州)的英国租界。既然这些地 方已在日本的占领之下,日本报界就嘲笑这种条约纯粹是一个空姿态。对于 英国和美国放弃它们在上海公共租界的权利,日本报界也采取了同样的态 度。关于上海工部局的历史,被描写如下:这是长时期的恐吓、暴力和残酷 剥削的历史。名义上,这是一个为了管理租界内的事务而建立起来的国际机 构。但从一开始,英国和美国就控制了这个机构,利用它来保护他们的“大 班”①们的利益——沙逊家族、哈同家族和其他一些靠上海的财富养肥的人。①
加濑俊一:《初升太阳的亏蚀》(ToshikazuKase:EclipseoftheRisingSun),伦敦,开普,1951 年版,第69 页〔以下简称加濑:《亏蚀》〕。本书以前曾在美国出版,书名用《走向“密苏里”号的历程》(JourneytotheMissouri),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50 年版。②
同上书,第 69—70 页。①
《昭南新闻》(SyonanSinbun,在新加坡出版的一份日本报纸的英文版),1942 年 12 月 23 日。关于这 份报纸的过去历史,见下文,原著第 66 页注③(即本书第 101 页注①——译者)。②
同上,1943 年 1 月 9 日。③
同上,1943 年 1 月 11 日。④
见下文,原着第 163 页。①
旧时上海方言,指外国商行的负责人。——译者其他国家,主要是日本,反复作出努力来打破英美人的联合。大东亚战争做 到了这一点。今天,上海工部局和上海巡捕房的利德尔、布朗、斯迈思之流 已经走了,“大班”密切尔、凯西克〔原文如此〕及其一伙也搭乘撤退船只 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今天,代替他们的是,冈泽胜男担任工部局总董,中 国人袁履登担任华董,渡正监担任上海巡捕房的首脑。中国公司和日本公司 的利益代替了“大班”们的利益。②  但是,尽管日本高奏凯歌,并声称美国和英国只不过是举行一种空洞的 仪式,他们所放弃的只是那早已永远失去的东西,但这些条约的缔结还是迫 使日本实践了它在 1940 年 11 月作出的关于在中国特权问题上的承诺。已经 进行军事和商务投资的日本人不欢迎这样做,因为特别是自 1937 年以来,这 些投资很有发展。但是我们将看到,他们的抗议被东京压下去了。  1 月 9 日,南京政府宣布:关于日本人放弃在中国的日租界的协定业已 达成;与此同时,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保证通力合作进行战争。①两天后, 南京外交部长褚民谊说,对英美的宣战废除了与英美缔结的一切条约。②关于 日本放弃日租界的协定,只用一般的措辞作了叙述;但在 2 月 9 日,日本政 府声称,已成立一个中日委员会安排移交事宜,该委员会由日本人四名和中 国人四名组成,并由一个十二人组成的技术委员会进行协助,其中中国 19 人和日本人各占一半。③可是这个委员会直到 3 月 6 日才召开第一次会议。3月 14 日,重光葵和褚民谊在南京签订了关于移交的具体事宜的协定。根据这项协定的条款,日本将在 3 月底前向南京政权无偿地交还在天津、汉口、沙 市、苏州、杭州和厦门这些城市内的日租界。在这些地区的日本侨民的财产 权得到了确认。中国当局将接收警察局和其他行政机构。④缔结这项协定之日,正是东条访问中国之时。东条于 3 月 14 日到达上海;并于次日抵达南京。他的访问显然是想平息当地日本侨民中的不满情绪。他 在南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声称:“虽然日本政府对这些受日本新政策影响的 日本侨民在中国的地位和利益深表关切,但它决定坚持首先考虑中华民族利 益的原则。”⑤他回到东京后,3 月 29 日在政府官员和实业家的一个联席会 议上说:“这样的时刻已经到来:在中国的日本实业界领袖要放弃维护自己 特权和利益的想法,要同中国国民合作,并在共存共荣的基础上为发展经济 作出努力。”①大东亚相青木一男也发表了类似的演说。②3 月 27 日,南京政权接收了鼓浪屿的一小块公共租界。③天津和沙面(广州)的英租界也在 1942 年 3 月正式移交给(日本所扶植的)中国当局。④还 剩下最重要的一处,即上海的公共租界。1943 年 6 月 30 日,褚民谊和谷正②
《昭南新闻》,1943 年 1 月 1 日。①
《昭南新闻》,1943 年 1 月 9 日。②
同上,1943 年 1 月 12 日。③
同上,1943 年 2 月 12 日。④
同上,1943 年 3 月 15 日。⑤
同上,1943 年 3 月 16 日。①
《昭南新闻》,1943 年 3 月 30 日。②
同上,1943 年 3 月 29 日。④
《昭南时报》(ShonanTimes ),1942 年 3 月 26 日和 30 日。之(他继重光葵任日本驻“中国国民政府”的大使)在南京签署了一个协定。 这个协定规定:南京政权将在公共租界实施行政管理权,并接管上海工部局 的财产和债务。在这样做时,在职行政人员将保持现任职务,薪金不变。同 时,将尊重日本政府的财产权和在租界内以及越界筑路地区的日本侨民的财 产权。权力的移交定于 1943 年 8 月 1 日生效。⑤20 同时,由于日本的压力, 维希政权驻南京的代表不得不缔结了一个放弃在华法租界的一般协定。接着,在 7 月 22 日签订了一个具体协定,规定在 8 月 1 日把上海的法租界交还 给南京。⑥与此同时,意大利也同意放弃它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特权。①8 月 1 日,南京当局正式接管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与此同时,在东京又宣布了另一 个中日条约,规定在华日侨应向中国当局纳税,但以不受到敲诈勒索为条件。②  同时,在 6 月 15 日,东条对贵族院说,日本政府打算“为进一步增进两 国间的积极合作而对日中条约作根本的修改”。③但显然,在中国的日本侨民 和与中国有联系的日本商行对这个“对华新政策”很感不满。青木在中国的 日本占领区作了一次旅,行之后,于 9 月回到东京,他说,由于实行“对华 新政策”,南京政权正在迅速地发展;④而东京的情报局长岸声称,在华日侨 的“牺牲”,目的在于增进中国国民政府(即汪精卫政权)的利益。他说, 中国必须重新获得完全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又说,反对无偿地放弃日本的 特权“似乎是有理由的”,但为了在大东亚战争中的日中合作,他们必须放 弃这些特权。他还否认日本新政策是由于军事形势的恶化所造成的。⑤10 月 28 日,重光葵对国会说,日本战争的目的包括完全消除种族歧视,建立亚洲国家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并在互惠的基础上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 合作。⑥两天后,在 10 月 30 日,汪精卫和谷正之在南京签署了一个同盟条约。①该条约的序言中表示:两国政府决心在建立大东亚的过程中作为平等和独立的邻邦进行合作。因此,为了根除这种合作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的根源,他们 就新条 21 约的六项条款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些条款中的第一条规定,在相互 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建立永久的友好和互助关系。第二条规 定,采取一切可能的合作与援助措施来建立大东亚。根据第三条,日本和中 国将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密切的经济合作。第四条规定,细节问题将在以后 进行讨论。第五条规定,昭和 15 年 11 月 30 日,即中华民国 29 年 11 月 30 日,日本和中国签订的关于两国基本关系的条约,以及该条约的所有附件, 在本同盟条约生效之日起作废。最后一条规定,该条约从签字之日起生效。 根据这项条约的议定书,当中日两国恢复全面和平,战争状态结束时, 日本将从中国撤军。日本也放弃它根据 1901 年的“辛丑条约”条款及其补充⑤
《昭南新闻》,1943 年 7 月 1 日。⑥
同上,1943 年 5 月 19 日,7 月 23 日。①
《昭南新闻》,1943 年 7 月 23 日。②
同上,1943 年 8 月 2 日和 3 日。③
同上,1943 年 6 月 19 日。④
同上,1913 年 9 月 8 日。⑤
同上,1943 年 9 月 9 日。⑥
同上,1943 年 10 月 29 日。①
《昭南新闻》,1943 年 11 月 1 日。协定所享有的在中国驻扎军队的权利。议定书和条约同时生效。②  日本政府情报局在公布新条约的声明中宣称,自从大东亚战争爆发以 来,中国的形势经历了根本的变化。声明提到了南京政府对英美的宣战,说 这场战争终于扫除了英美在中国的势力。日本和中国正在调整它们的条约关 系,为的是使它们能够不受过去种种情况的影响,作为友好的邻邦,恢复到 正常和适当的状态。①  这个“新政策”的目的是双重的。它是想给南京政权“面子”,日本希 望借此增加名义上由这个政权统治的人民对日本的支持,并鼓励重庆方面的 人背叛。虽则南京政府仍依赖于日本军事力量的支持,但在中国的日本侨民 的朋显的沮丧情绪,证明那些让步并不仅是纸上的东西。1946 年 9 月,曾任 南京政府内政部长的梅思平在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他声称,直到 1943 年 底,日本高级官员都公开支持在中国沦陷区贩卖鸦片,因为鸦片出口是内蒙 政权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因为日本人从中赚了很多钱。其中有些钱已被东条 用来保障日本国会议员对他的 22 支持。但是,梅思平说,1943 年 12 月,南 京和上海发生了反对鸦片的学生示威。于是日本人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恢复战 前禁止鸦片贸易的措施。他们这样做,部分地是由于他们想安抚中国人,部 分地是由于他们和南京政府的官员们那时已通过控制食品和其他商品获得了 更多的钱。据梅思平说,因此日本同意重设禁烟局,并减少从内蒙进口鸦片。 梅思平说,结果,日本控制的禁烟局由南京政府接管了,公开贩卖麻醉品停 止了,从内蒙进口的鸦片减少了一半以上,鸦片税则由南京财政部征收。②这一证词的来源是可疑的;很有可能,南京政权的主要动机是想靠鸦片赚钱,而不是禁止鸦片。但是这说明了,至少有一些曾使得日本军队和随军 商人发财的路子,由于“新中国政策”的实施,现在部分地或全部地被切断 了。然而,这个政策的最重要的方面,与其说是对日本在中国扶植的政权的实际影响,倒不如说,无可置疑的事实是:它是用来作为对蒋介石和中国正 统政府提出的一项和平试探,而且是一项同以往很不相同的试探。在 1943年 10 月 30 日的条约中,日本确实仍然要求进行全面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但是现在它放弃了过去的各种要求,如:在中国部分地区建立“中立地带”, 建立中日合作的“特别地区”,以及在中国的战略要地驻扎永久的守备部队 等。日本暗示,它愿意放弃辛丑条约中规定的权利和要求,这些权利和要求 曾帮助它实现了 1937 年 7 月的芦沟桥事变。日本把租界权交还给南京政府, 这实际上表明:它愿意放弃这些权利,把这些权利还给中国的正统政府,以 换取和平。在工业领域内也是如此,日本军队把夺取的中国财产逐步移交给 南京;同时也在采取步骤,把华中开发公司和华北开发公司改为表面上的中 国公司。日本和南京的宣传都说,原先的 1937 年的中日战争是由于误会而引 起的,这些误会是英美的阴谋煽动起来的。现在,既然日本已明确地承认了 中国的主权和完整,那就没有什么好打的了。这是大东亚相青木在 1944 年 3月 30 日 23 庆祝汪精卫政权成立四周年的广播演说中所讲的内容。他还说, 他为这种误会终于导致中国事件,深表遗憾。①②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 466 号)。①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 5335 页。②
同上书,《证物》(第 429 号)。
在美国的报纸和刊物上都可看到对自由中国现状的批评和对中国共产党 的赞扬,这给日本人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而日本人也赶快利用了这个机会。 他们竭力促使重庆的中国政府断绝与美国和英国的关系,而与南京政府团结 起来消灭中共。他们警告蒋介石说,共产党一心要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公众舆论似乎是支持共产党,而看不起蒋的政权。①  1944 年夏季,日本在中国东南部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势,计划摧毁该 地区的美国空军基地,并建立经由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上通道。当时日 本人发表了一项声明,宣称:他们的军事行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挫败英美 进行侵略和控制的企图。中国国民是我们的朋友,即使是重庆政权统率下的 军队,如果他们反对与美英合作,也不是我们的敌人。”②随着这个“对华新 政策”而来的是进一步向重庆暗中媾和的尝试。③但蒋介石对此还是很冷淡, 尽管他的政府正遭到巨大的内部困难,他的很多部队士气低落,并且他对自 己认为的美国对中国内政的不正当干涉怀有愤懑。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他 相信日本最终要彻底败北——主要是败于美国之手。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 候,根据 1943 年 1 月的条约,中国将看到外国的治外法权的结束。鉴于 1943年 12 月中国在开罗所得到的许诺,中国指望重新获得过去丧失于日本的一 切,特别是满洲和福摩萨。因此,蒋介石不准备同日本人讲和,甚至也不肯 在恢复 1937 年战前状态的基础上讲和。确实,他对下列建议感到恐慌和愤 慨,即竟然要他事实上把自己的军权授与一个美国将军,而美国租借法的供 应物资竟然要均等地运送给中共部队和他自己的部队。但他坚持反对这些要 求,结果他胜利了。①不过,在 1944 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他的处境是非常危 险的;要不是日本在其他战 24 线上遭到惨败,德国在欧洲也遭到惨败的话, 重庆就很有可能垮台,或者是转换方向。到 1944 年底,日本要迫使中国结束抗战的想法已经无望了。与日本人合作的最有影响的中国人汪精卫,在长期患病后,于 11 月 10 日死于日本。② 他的继承人陈公博正式成为南京政权的代主席,但他在国民党内没有过去汪 精卫所享有的那种声望。在
年间,日本控制下的华北腹地迅速缩 小了,因为日本把在华北的军队抽去参加华南的战斗,并替换从满洲开到更 紧迫的前线去的第一线部队,而游击队就利用了这个机会。同时,日本人的 中国附庸,在很多情况下与重庆保持着一条公开的:“秘密电讯联系”,变 得越来越不可靠了。不是重庆政权被南京政权所吸引,而是南京政权被重庆 政权所吸引——在重庆允许的范围内。即使在日本投降以前,中国的问题已 经很清楚,是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问题。①
《昭南新闻》,1944 年 4 月 28 日。②
同上,1944 年 7 月 5 日。③
见下文,原著第 128—129 页。①
见下文,原著第 169—172 页。②
《昭南新闻》,1944 年 11 月 13 日。(三)印度支那联邦  在 1945 年 3 月 9 日之前,印度支那的事态呈现出一种反常的情况,同大 东亚其他地方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日本“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 义”的宣传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40 年 6 月,宗主国法国垮台,日本不失 时机地马上向这个遥远的、现在实际上是孤立的法国属地施加压力,并且通 过柏林的斡旋,向维希政府施加压力。其结果是于 1940 年 8 月 30 日在东京 缔结了法日协定。根据这个协定,维希政府承认日本在远东的经济和政治优 势,并同意日本在印度支那享有优惠的经济特权。维希政府并进一步在原则 上同意日本部队进驻东京。①在日本方面,则保证尊重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 权,并且维护这个国家的领土完整。  接着,在 9 月 22 日,印度支那总督府和日本军方代表西原将军签订了一 个协定,规定在东京(越南)建立日本空军基地,并由日本守备部队保护。 然而且本在华南的陆军部队在边界城市谅山袭击并打败了法国军队,该 25 部队为了这些自作主张的行动而受到了日本上级当局的处分。①  开始时,日本军队侵入印度支那,表面上是为了便利日本对中国的作战。 接着,在
年,暹罗进攻印度支那,日本对此进行了干涉。1941年 2 月,日本强行调停,结果是 1941 年 3 月 11 日在东京签订了协定,把老挝和柬埔寨的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土移交给了暹罗。日本是这项协定的保证 人,也是条款的实际制订者。②接着,在 1941 年夏天,作为进攻马来西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准备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袭击了印度支那南部。日本以直接占领相威胁,在 1941年 7 月 21 日迫使维希政府同意它的要求,让它在束埔寨和交趾支那建立空军 基地,在金兰湾和西贡建立海军基地,并在印度支那南部驻扎它认为需要的 任何武装部队。其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需要共同保卫印度支那,使不遭受假 想的、据说有英国支持的戴高乐派的阴谋。作为报答,日本重申,尊重法国 在印度支那的主权。③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就迫使法国总督海军上将德古与日本在印度支那的军事代表团团长绍将军签订进一步的协定。根据这一协定的条款,法 国当局同意按照 1941 年 7 月条约的规定,尽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合作,“共 同保卫印度支那”。他们保证维护印度支那的公共秩序,并维护日本在印度 支那交通运输的安全。双方还进一步商定,在必要的时候,日本军队可以协 助完成这项任务。海军上将德古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日本原来提出的要求不 止这一些,但是他把那些原来的要求压低了。这样,他就做到了避免给印度 支那边界以外的日本军事行动以任何直接援助,同时也做到了避免让印度支①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
页。〔正文里提到的东京(Tongking),是越南北部地区的旧称。下文凡指这一地区时,后面皆注“(越南)”二字,以便与日本首都东京(Tokyo)区别。——译者〕①
让·德古海军上将:《统治印度支那:我的总督府的历史, 年》(AdmiralJeanDecoux:ALaBarredel’Indochine:Histoi-redemonGouvernementGenenral,),巴黎,普隆,1949 年版,第102—121 页〔以下简称德古〕。②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
同上书,第
页。那的法国军队直接服从于日本人的统辖。他还做到了使日本在印度支那的侨 民服从法国的法律和管辖。①
这个奇怪的局面就这样定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自命为反对西方、维 护亚洲独立的战士的日本,却以合作为 26 名来维护法国在亚洲的一个属地。 当然,这对双方都是权宜之计。假如日本人推翻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政权, 他们很可能使这个国家陷入混乱,因为他们自己无法配备所需要的行政人员 来有效地统治它,而安南人和柬埔寨人则效率不高,或者是靠不住。日本人 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是,在他们驻在马来亚、暹罗和缅甸的军队的后方的某 一国家里发生严重的混乱。而且,印度支那是粮食和原料的重要来源地,这 个国家内地的任何混乱都会有损于这些重要商品的收集。因此,同维希保持 假合作,保存当地的法国政权,至少是暂时符合日本的利益的。这个政权可 能会变成障碍物,但是只要盟军离印度支那很远,这个政权就不敢对日本公 开作战,也不敢把对日本提出的要求反抗到公开冲突的程度。当这方面的形 势变化了的时候,日本的政策也改变了,正如以后我们会看到的那样。从 1940 年夏季起任总督的海军上将德古,对印度支那的形势不抱任何幻想,对日本 人在被迫的情况下会做的事也不抱任何幻想。只要维希政权存在,他就是维 希的坚定的支持者;从他的回忆录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既不爱戴高乐将军, 也不爱英国。但他是一个爱国的法国人,他迫切地要为自己的祖国尽职。他 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在自己敢于做到的范围内抗拒日本人,必要时则迁就他们 的要求;玩弄他手中唯一的一张好牌——日本人希望避免破坏他的政权—— 使这张牌发挥其最高价值。这样,他希望把总督府维持到日本人在战争中遭 到失败的时候,那时也许可作出和平撤出日本军队的安排,用这种办法为法 国保存这块殖民地。他知道,假如激怒了日本人,日本人搞掉他的政权,建 立起安南人的和柬埔寨人的政权,那么,和平恢复法国政权的机会就很小了。 以后的事件证明,他这样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德古处于一种特别困难的地位,因为他不仅要对付变化莫测的日本人,还要对付安南人的骚乱,对付中国人的阴谋,对付戴高乐主义分子不顾 他的愿望而进行的抵抗活动,还要对付盟国,特别是美国。因此,最后他失 败了,他的政权被推翻了,这也并不奇怪;值得往意的是,他居然尽可能长 久地维持了这个政权。27 日本人构成一种一直存在的威胁,因为德古很清楚 地知道他们不信任他;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事情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推翻 他的政权。日本人给予安南民族主义一些鼓励,特别是支持高台教运动。这 个运动在 1926 年就已著闻,它是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混合物,搞了一个模仿 罗马天主教会的组织。这个组织发展了民族主义的雄心,因此遭到法国当局 之忌;但是除此以外,它的观点是保守的,反共的。这一特征使得东京给它 一定程度的鼓励和支持。①
即使日本人认为时机成熟可以把法国政权消灭时他们并不想采取这种措 施的话,他们也不可能防止这个政权之被损毁。以征服者的全副傲慢姿态出 现的日本军队和随之而来的日本侨民都大肆掠夺,这两者都使法国人在被他 们统治的人民心目中降低了威望,并增加了人民中的骚乱。这种骚乱由于许 多日本军官的所作所为而加剧了,这些军官深受反欧亲亚宣传的影响,摆出①
德古,第 157—163 页,第 330 页。①
德古,第 235—236 页。安南独立的支持者的架势,抓住一切机会侮辱白人,这样,“合作”的外表 很快就磨损得很薄了。德古竭尽所能来对抗这些倾向。1943 年 7 月,在上海 颇有名望的、长期以来宣扬泛亚主义的人物松井石根将军访问了西贡。他是 以个人身份来了解关于印度支那的情况的,但他在演讲中攻击法国政权,鼓 吹,亚洲是亚洲人的”这种主张。当德古向东京抗议松井的活动时,他得到 回答说,日本政府没有授权松井这样做。②但是没有官方的默许,松井是不会 被允许到西贡去的,更不用说做出这样的行动了。这样的事件也许是由日本 制造出来的,作为一种刺激,要德古进行更大的“合作”;这些事件也可能 是东京方面意见有分歧的迹象。但是在
年间,预料中的日本进攻 并没有发生,因为日本南方故区最高司令官寺内寿一——顺便提一下,他和 东条英机不是好朋友——不希望印度支那有任何大动荡。德古相信日本外交 代表芳泽谦吉在采取温和态度方面起了作用。根据德古的判断,老资格的外 交官芳泽谦吉对日本军方首脑心怀敌意。①当芳泽谦 28 吉被召回,在 1944年 11 月离开时,他给这位总督一个暗示说:长期预料中的日本突袭很快就要 发生了。  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另一个经常使德古担心的因素。1941 年 12 月中国政 府正式向日本寅战时,它通知维希政府说,中国希望能在印度支那获得同日 本同样的方便,在必要时中国军队将进入这个国家。德占获悉这一事情后, 就向维希政府告诫说,中国如果企图强行进入印度支那,就很可能会激怒日 本人,使他们推翻法国的统治,而完全控制印度支那。他说,这将对中国和 美国都不利。维希显然领会了最后一句话里所包含的暗示,因为德古的告诫 由法国大使亨利·埃耶传给了美国国务院,也传给了当时正在华盛顿的宋子 文。②不知是为了这个原因还是因为蒋委员长在其他地方已经穷于应付了,所 以中国没有企图侵入印度支那。然而中国人支持了安南抵抗力量的领袖,那些领袖的政策对日本和法国 都是敌对的。1941 年,共产党人建立了一个组织,称为“越南独立同盟”, 根据安南文的缩语简称为“越盟”。1942 年,中国人帮助安南民族主义领袖 们在中国华南的柳州召开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的结果是使这些领袖们结成 一个联合组织,印度支那共产党和越盟的首脑胡志明后来成了这个组织的领 袖。这个组织取名为“越南革命同盟会”。它的纲领是抵抗日本,摆脱法国 统治而取得独立。它企图在印度支那煽动叛乱,并取得同盟国政府的承认。 共产党人是这个同盟会的各团体中组织得最好的,但是共产主义思想暂时处 于隐蔽状态。
德古非常急于防止任何内部骚乱,也急于镇压那些他未能防止的骚乱, 因为不这样做,会促成随时可能发生的日本发动的政变。1941 年 12 月,德 古成功他说服绍将军把守卫东京(越南)与中国之间的边界的任务交给法国 军队。这样,他希望能在日本和中国军队之间保留一个缓冲地带,也希望能 为法国军队在必要时留下一条逃跑的道路。因此,他希望在形势许可之下同 重庆保持尽可能好的关系。他说,在这个问题上,他与法国驻中国大使 29 科斯默意见抵触,科斯默显然相信日本最终会胜利,为了与东京和解,科斯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纪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