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按照顺序什么时候出暗部鼬第七十一集中暗部队长是谁

解放军第七十一集团军某旅红三连:党旗引领战旗红
解放军第71集团军某旅红三连,是一支诞生于黄麻起义的红军连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三连党支部高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理论信仰之光锻造了一个铁心向党、战无不胜的特战尖刀。
红色传统永不忘
在三连连史馆,记者注意到墙上挂着的油画,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1935年,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三连副连长李玉胜主动将失散的28名伤病员收拢起来,成立临时党支部,大家有了“主心骨”,历经艰险,走出了草地。从此,“铁心跟党走、一步不掉队”精神成为三连的连魂。1940年春,三连护送朱德总司令赴洛阳谈判,连队官兵经受国民党金钱美色、威逼恐吓等重重考验,千里护送不变质,出色完成任务。
面对改革大考,三连官兵一心向党的初心始终未变。今年5月,连队一些官兵面临分流、转岗和退役等考验,党支部在连队叫响两句话:“走留听党的,行动看我的”“职务上不去,工作要上去”。大家主动与前辈风范对照,听令而行,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来自四川阿坝的藏族战士泽朗多基,入伍时连汉语也说不好,学习理论非常吃力。时任指导员胡秀良给他买来汉语大词典,带他读书写字,一句一句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真理的魅力。后来,泽朗多基不仅当上了连队理论骨干,还成为训练标兵,荣立了二等功。泽朗多基被作为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探亲时亲戚朋友说:“菩萨保佑,你在部队有出息。”泽朗多基真诚地说:“我的成长进步是党和部队培养的,藏家儿女只有跟党走,才会有好的前程。”
贴近实战练精兵
连队党支部反复学习习主席关于培育战斗精神的指示要求,注重在困境、险境、绝境中摔打官兵,培植战胜一切困难的虎气、藐视一切对手的霸气、压倒一切敌人的杀气。
训练场上,官兵穿火障、过雷场、越泥潭,处处真刀真枪;上天下海、进荒岛、闯密林,时时与战场接轨。每月1次20公里战斗体能训练,人人负重25公斤以上;滑降突入,在单兵完成动作基础上,要求6人多方向同时突入零误差;多目标搜索射击,8个不同类型的目标靶,命中要害部位才算合格……党支部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不断摔打磨练官兵,人人练就了“一枪毙命、一剑封喉、一招制敌”的绝杀本领。
连长李玉波参加委内瑞拉特种作战集训,凭着强烈的荣誉意识和过硬的血性胆气,出色完成崖壁跳水、敌火下运动等上百个险难课目,成为第29个把名字刻到猎人学校荣誉墙上的中国军人。
班长宋勇帅入伍11年,11次参加各级特种兵“猎人”集训。一次次挑战极限,在各路高手中脱颖而出,熟练掌握20多项特战技能,精通10多种武器操作,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去年9月,三连战士段康参加中斯“鸬鹚打击”多边联合军事演习。6天6夜要完成渗透、潜伏、侦察、破袭等任务,期间还要穿越100多公里热带丛林“死亡地带”,全程补给只允许携带一块半干粮和2升水。
一路上,几个国家的参演队员有的被野象踢伤了肋骨,有的被毒蛇咬伤,有的在丛林中迷了路,不得不退出演练。段康和队友凭着坚定信念,战胜猛兽攻击、缺水少食等恶劣作战环境,成为唯一一支完成全程演练任务的外国代表队。斯方总导演、陆军司令官菩提卡中将在总结时评价:“中国特种兵,有胆有识!”
近年来,连队先后出色完成各类对抗演习等重大任务6次,次次打头阵、当先锋。在集团军以上组织的各类比武考核中,先后夺得17项总分第一、39个单项第一。
转型重塑再出发
在该旅自建的城镇作战综合训练场,三连执行的一场特战破袭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无人机快速侦察,数个狙击点位悄无声息锁定目标,3支破袭分队通过机降秘密潜入“敌”指挥中心。
一支骨子里打着步兵烙印的连队,如何实现向特战尖兵的转型?连队党支部带头学习领悟习主席“体系支撑、精兵作战”等重要思想,组织官兵开展思想辨析,引导大家握好转型建设的“方向盘”。从连长指导员到普通列兵,大家从零起步、从头学起,人人学特战、研特战、练特战,特战思维在官兵头脑里逐渐生根发芽。
“转型重塑离不开创新,这也是三连的优良传统。”指导员缪中告诉记者,1957年,连队深入开展“创造运动”,大讲军事民主,训练中形成了“实际、丰富、活跃”的生动局面,今天仍然要依靠这个“法宝”,攻克转型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连队党支部注重从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汲取创新的智慧和勇气,广泛开展了“小创造、小革新、小制作”和“发明小专家、设计小能手”评选活动,先后革新了移动目标靶、电台伪装衣等10余种训练器材,其中有3项获集团军以上评比一、二等奖;创新“干扰射击训练法”“模块化编组作战”等训法战法,有效提升了训练效率。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北纬30°·中国行 第七十一集 张家界 武陵人家《远方的家》
网友点击排行
本节目主要内容:1、张家界:武陵人家;2、慈利:走访中国杜仲之乡;3、慈利:品尝杜仲籽炖鸡;4、慈利:赵家垭水库;5、慈利:“湖底”水电站;6、桑植:民歌之乡;7、桑植:走进洪家关;8、桑植:武术之乡。
相关报道:
编辑:刘岩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网-当前为电脑版【】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1、知不知: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 [引语]
这一章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我们在阅读这一章的内容以后,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经》真是一部极富智慧的处世之作。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查阅以下相关章节快速进入)
友情链接:《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一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在第五大门中分四料简,第一、泛明修道的延促,欲令速获不退。在“延促”上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看看第三段文字: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一、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此心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
一、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
不管是哪一乘教言,发菩提心是必须的,为首,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观察与思维。
此心难识难起,
因为我们平时所用的是无始以来串习的妄想。
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
有菩提心的发心与运用,还主要是在行为上来把它表现出来,这是所谓渐教中说。我们看十种行:
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
这是修法的一个过程,次第表现,
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
若绝,那菩提心在渐次教的次第因缘中它是会退转的。
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
在渐教中的次第修持的一种教言说法,实际也是心智的择取与运用。发心,说发明有顿有渐,是表述。在一万劫中相续不断,是难是易呢?我们一定作一观察。
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
把人分成三大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象一切善恶有情,尚没有产生定解,称为不定聚有情;圣者是正定聚;邪见人、恶见人是邪定聚;象一般的凡夫皆在不定聚中徘徊。
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
这十种行中,发菩提心延续的十种行,一般我们净土法门的传播者称为自力行持者,现在念佛人多不在乎于佛的心愿、佛的果德成就的回施与摄化,顺自己的发心而修持的,就要经历一万劫这样的相续修持而得到不退的阿毗跋致的位置。这是渐次教言的修持的说法。
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
象我们一生就几十年吧,但是万劫不退与一生成办不退转,那这样的对比,难易就轻而易举地得见、得以抉择。
渐次修证与净土回归这两种法则,于不退转所证的机和愿力法则上的表述,令我们来观察对比。不作这样的对比,我们心中就会模糊,认为可能我自力修行应该择取,因为很踏实,一点一点来发心,信、进、念、戒、定、慧,乃至说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趣菩提,这样很次第啊,这样的有情就可以来作一个对比,到底来择一个什么样的法。
因为末世有情寿命短促,善根薄少,择法也不清晰,很容易没入渐次修持中,于一生成办之机多有丧失。我们若是不去择取,而强说一个道理:“你必须修净土,不能以渐次教来行持,若不然就不能于现生得不退转”,这样很难以理服人。因为我们汉地人的辨识力——不让辨识也会用辨识的想法的,所以通过一个对比,让我们来辨识净土易行成办之善巧,或者易行所在,令我们抉择。大家抉择不抉择,还是看各人的发心与运用的问题了。
佛法让我们自身来观察评判,我感到是很公道又很调柔的,我们怎么对自己负起责任呢?怎么如实地观察自己的现缘呢?可能每个人对自己都有责任感,对现法中有个证量的观察、正确的观察。
这地方虽说教言平等,说法比较平实、平淡,但我们可以从这种对比中很清晰地来对比出来净土是应择取的法则,能比较清晰地负责任地来对比出来。
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
渐修一万劫与我们一生信顺佛经愿生净土,尽此一形,位阶不退,功效是相应的。一万劫中,我们能相续于菩提心的串习,乃至说十行中的爱乐,中间是不能间断的,若间断那欲证不退是没有机会的。相续行持万劫方证不退,那净土一生即能于不退转得以守护与成就。
诸佛子等,何不思量,
我们是佛子啊,怎么能这样不思量呢?我第一次接触到道绰禅师的《安乐集》的时候十分地欢喜,因为啥呢?他的话十分平淡,又十分地易懂,就是对于那些对教理不太熟悉,或者没有什么太多证量、证悟的人,有特别的鼓励与正观察的引导。我感觉到对末世象我等凡愚之有情,加持力特别大,你容易体会得到,增上因缘特别能感受得到。《安乐集》我读诵了虽然不多,也经常去读一读看一看,每一次在这些平凡言词中都受到不共的加持与提携。
因为道绰禅师示现的是凡,是未证三昧之凡相,但我特别敬仰他的显现。我们知道善导大师是他的学生,善导大师已经证得殊胜三昧功德,随时可以进入种种禅定善巧,过去说圣量所现,有圣位的善巧者。那你说禅定能代表圣位啊?不是,他的言辞的抉择都是很猛利,在圣位上才能表达出来的猛利与纯净吧。在凡位有情会表现出来一些似乎很啰嗦,引用很多道理来说服自己、说服有情的一些话,但对凡愚有情来说,不妨是一个慈悲与调柔的缓冲的借代,能令我们在理论的接受过程中比较容易消化。以前最早接触善导大师的教言的时候,感觉到读不下去,很生涩,后来去拜善导大师的塔,修了一些供养,有了一点转机,对言辞生起了一些喜悦。说法浅显自有浅显利,能使广大有情得到观察对比的机会。
不舍难求易也!
在不退转法则中,若这一生不能成就,实在是令人惋惜了。因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知道何以去求道。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俱舍释论卷九意)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密,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俱舍释论卷九意)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俱舍释论卷九意)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密,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
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一一劫具足福慧资粮的行法,在无量难行之中,始充一位,相互递增,称为难行道。
易行道者:即彼《论》(俱舍释论卷九意)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
别有方便者,我们知道净土教言不是通途教言,印光法师称为特别法门。净土一法不是常规说法,这是很特殊的教法,为什么说特殊呢?它易行难信。一切在通途教法中,都是易信难行的。象我们说的戒、定、慧修持,大家都能生信的,很容易就生信的;但说一生成办不退转,念佛即能往生,不假其它方便,乃至说知道有彼国土,忆念往生,乃至未念佛,忆念彼国,愿生者亦得往生,象这样的说法,一生即能成办,实在是以凡情难以摄入的,难以信顺的。在佛陀的愿力的加持下,圆满功德的回施下,能照见——我们顺性照见也好,顺着佛的愿力回施,能使我们刹那间歇心也好,这自性必然会坦露出来,我们的信顺方有机、方有缘、方有抉择,要不然是很难信顺的,因为众生疑虑,这是容易产生疑虑的地方。
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
寿尽者,若作业缘尽,知见尽,若作命终尽,皆可说。
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还是对比而说,前面三大阿僧祇劫,一一证位,乃至说净土一生寿尽必归,这种现世的利益,这种不可思议的差别。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寿命到底是多少?一劫之中的寿命怎么来衡量?前面我们学过的,一劫之长久,究竟怎么数呢?一生究竟我们有多长时间呢?所以净土易行功高,十分易行之道。若是学佛之人、慈悲之人,何不将此易行之道自他平实回施呢?那大家都会这样依着易行道而迅速成就。
有菩萨说:“我就行难行道。”象在一些菩萨的寺院中,我看过、我也问过许多藏地的喇嘛,他们都愿意住世转世的,我也遇到许许多多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包括汉地出家人,也都愿意生兜率天,或者说就不愿意求生,就在世俗间以种种身份来度化众生。我认为可能这样的菩萨是不退转的乘愿再来的菩萨,他们有这样的心智。若在法义上没有得这样不退转殊胜抉择之人,我劝大家求生净土,随顺佛愿故,随顺诸佛的教言故,随顺易行道故,这毕竟是诸佛的究竟悲心所回施,乃是果地教言最殊胜的利益。当然不是凡情说,我也不能推导,没法推导这个事情,只能乘借佛的愿力、究竟的果德,希望有这种现缘和现缘的成就。所以说它是易行道。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 一、依《大经》(卷下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故《大经赞》(赞弥陀偈)云: 「若闻阿弥陀德号 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 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 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 是故至心稽首礼」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
是不是这样子呢?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
“证成”,证实这个功德的真实性。
一、依《大经》(卷下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要点在于发无上菩提之心,因为果地觉因地心决定是无上菩提心,果地觉决定是无上菩提心所成就,一切众生咸能往生是无上菩提心功德利益所现,我们守护这样的心智,一切时处皆能往生,实际就能令我们歇心、随顺,也能劝化一切众生同生彼国。这往生是歇心意、是决定意、是究竟意、是无动摇意。在这地方很多有情有疑惑,说“这往生,我怎么没有神通?怎么没有善巧?怎么没有得到现前的什么呢?”实际这是很大的误区。过去一个善知识举了个例子说“去东向处不知东”。怎么来解释这个话呢?就是我们真正在往生的利益上得到歇心休息,得到抉择,我们就反而不去追求所谓的利益不利益,因为它是圆满故、歇心故、无造作故。
故《大经赞》(赞弥陀偈)云:
「若闻阿弥陀德号 欢喜赞仰心归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则为具足功德宝
设满大千世界火 亦应直过闻佛名
闻佛名这种殊胜利益也好,乃至说一念得大利也好,这不是经典讲的,我们说:闻佛名是为具足,是为往生,是为度众生,是为成佛。(编注:彻悟大师: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哪个人生得起信呢?是为自性得见,是为自性无所挂碍——这自性得见何以见见呢?说无所见见自性自现,现一切时处而得爱乐,尘尘刹刹莫不是真性,时时处处莫不是抉择,莫不是利益,所以不需要假以造作,就现缘而还家,就现缘而具足守护,得以清净休息,真实安住。
要是没有经典来给我们宣化,太难生信了。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若是未证得之人,在这地方来生信,我不知道是什么根性,可能是上上之根性。
一念得大利,是为具足功德宝,那就是闻名而得到的功德宝,闻名是为具足万法,闻名是为具足一切,这象六祖大师的“何期……”是一样的。因为在佛的报德的愿力的摄化回施下,能使我们无疑地安住,能使我们对现前的生命、思想意识得以休息地抉择,喜悦地安住,平等回施地安住,在有意无意识地运用自性的圆明、自性的具足……我们在这地方就容易生信,不容易在泛空上有失落感,或迷茫的疑惑。
因为根性不一吧,我感觉净土教言能令比较羸弱的有情,我认为从个人现前折射的业相说,象我这样的性格就比较顽愚、比较固执,但在遇到净土法门中,能对性德的信顺,对佛陀的愿力的信顺,感觉到这种一如的信顺是仗借佛陀的愿力而照见了自性的真实、自性的具足,要不然感觉到自性有泛处。泛处就是多以懈怠处认为是精进,多以懈怠处认为是歇心,多以纵容自己业习认为真实,就会出现不相应的业习,不相应的误解佛的教言,误解自性清净的教言,就有一些误区。
因为在讲净土法门的文字的依从中,道绰禅师也是引据这些经论,表现一个传承,依止佛陀的传承来提示净土,很少说自己的话。因为希望大家多一个参照,我这是个愚痴的参照吧,大家就来观察,从经典上、从历代成就的善知识利根上的角度,再来参照我比较愚痴、比较混沌的角度,来不断地思维观察,能有一个清晰的抉择,也可能对我们不妨是一个增上,也可能是比较好的全面的观察。因为在现世这种表达中,真实因缘是参差不齐的,在根本的回施上是平等一味的,在法性的回施上也决定是一味的,无始以来是一味的,凡愚得到一味的利益,那正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
我们在利钝中咸能得到解脱的这种大利的回施、功德藏的回施,这正是阿弥陀佛慈悲的威德,报德的成就,亦是无上菩提心的印契,亦是法性的自显自明,这是我们福德因缘的成熟。
闻阿弥陀不复退 是故至心稽首礼」
这礼赞是对大经的赞言,因为在“闻即不退”的说教中,在汉地是很少提到的。因为净土一法是闻即得具足、即得度脱、即得成就这样殊胜的教言,我们怎么来真正地闻到依大经而生信呢?我不知道机遇成熟不成熟,我们不断地引导提示吧。若是成熟,那么闻即解脱、闻即成就、闻即如佛住世爱乐世间,返向回施,利益众生,利益世间。
因为闻即得三种利益,在《无量寿经》是有这样的教言。一般现世有情,对“闻即解脱”可能还有点相信;“闻即成就、闻即圆满”,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样的知见,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接受的力量或者运用的法则呢?道绰禅师在这地方也是不断引导大家。
在藏传佛教,闻即解脱的法门还是传播得很多的,象我们显教中这样说实在令人震惊的。以前讲依大经,就是依《无量寿经》“闻即得三种利益”的时候,我不只一次受到批判,但这是经上所宣化,也是在念佛中亲切的加持的感受,不能不如实地回施给大家,你骂就骂呗,赞就赞呗,但有时候骂的是比较猛利的,那也是来剥离我们的畏惧的一个善知识,一般在骂面前人就会疑惑。
象我们今天这因缘,说“闻即具足,闻即解脱,闻即成就,闻即可以转相教化,利益有情,返向回施”,可能大家机遇是成熟的,没有什么可疑惑的。因为是佛陀的报德的回施,我们不过是把佛陀的报德的回施转施于有情,乃至于自己也有这种殊胜的功德的守护与观察使用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有没有疑虑?大家善自观察吧,不断地审视、消化。因为有情的教法不需太急,太急容易产生烦恼,甚至过去、现在未除的一些知见产生对抗,反而受到一些不应有的伤害。
“是故至心稽首礼”,
礼就是接受,顶戴,或者实践它。
时间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0.30 喜点/集喜欢手机听分享20条50条100条简介:希望能把更多精彩的小说带给听众随时随地·听我想听下载手机APP扫一扫 下载喜马拉雅FM手机APP选择下载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关注我意见反馈1.您可通过官方App在‘帮助与反馈’中留言(推荐)2.拨打客服热线:400-838-56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影忍者手游暗部鼬什么时候出来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