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驴友阿凡提第二季永久封闭还能登录吗?

[转载]wjmonk琐碎资料整理贴
寻找漂亮20
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实际上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即寻找持续成长股,简言之,就是寻找“漂亮20”。这一过程曲折但明确,从周期性股票年初退却后,该主题开始显现威力,到上周死趋势确立,市场认同度到达沸点,中集是引燃剂。但是实际上中国A股市场上这种股票很少,而且大家也没有经验,所以目前的选股标准并不严格,在主题确立以后,很多股票开始混杂在真正的好股票中间一同上涨,比如中集、海油、光明、五粮液等等,只有当潮水退去之后,真正的漂亮20才会浮出水面。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果谈到的股票中有各位的爱股,请不要发火,我们可以平心静气的讨论。
===================================================
开个读书贴
谢谢各位。
开卷有益啊。投资带来的是财务自由,财务自由意味着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无所事事。
读书、思考是农业时代贵族们的权利,感谢社会的进步,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可以获得此自由。
最近在看林达系列的书籍,深切的感觉到,普通人也可以用独立的眼光来思考世界的运行,这是我们这代人最值得幸运的一件事情。对林达夫妇的生活态度,深感钦佩,心向往之。
法布尔:《昆虫记》。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
《香港股史》,郑宏泰,黄绍伦。东方出版中心。
了解历史,比听股评和瞎猜点位总要好些。
《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活中的投资经典》-- 张志雄
作者: 张志雄 著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 7-/F.423
张志雄因撰写《基金黑幕》而名噪一时
多观察、多读书、多思考,少下结论,我们终会进步。
===================================
打折的蓝筹股-基金裕阳-路边的皮夹子-不拣白不拣
wjmonk于 (关于是不是博时基金的人员)
回woaiwojia:
散人,无门无派。
我喜欢蓝筹股,目前的蓝筹确实便宜。打折购买蓝筹,那真是太棒了。
中报看完,封闭式基金的组合里垃圾一大堆,敢投资的封闭式就不多了。
只希望基金经理不要换,风格不要变。
原来最喜欢的是500056,可惜了。
注意,路边的皮夹子,不是钱袋子。如果基金风格稳定的话,也就是20%的复合收益率而已。
很多人在不远处聚众赌博,来来往往的都是金山银山,都是5倍、10倍的赚,所以才对小皮夹子视而不见,最适合胆小人士去拣。
当然,路边的皮夹子也不是一个,只不过大部分里面装的不是黄金,而是赌博的筹码。要是拣到这样的皮夹子,还要考虑什么时候把筹码换成黄金,太麻烦。所以基金裕阳这种皮夹子最适合比较懒的人去拣。
(关于“对比汉盛和裕阳,我觉得汉盛性价比更高些。”&)
回wwszpw:
兄台,我从来选不出来所谓涨的最快的。
我的原则是,本金安全是第一位的。
至于是否能涨的最多,我从来不考虑,也没有能力考虑。
裕阳只适合我这样的胆小人士持有。
我的目标收益率是长期复合增长15%以上,如果有20%,那是我运气好。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收益来自两方面。1、公司长期的净资产收益率;2、股票价格偶然的低估,在回归过程中你的投资残值有一定的增加。
前者长期来看能有15%我就满意了,而后者无法作为长期稳定利润的来源。
所以我预期的回报率也就15%。
对于其他投资者动辄以倍数计算的回报率,我只有羡慕的份啊。
我做投资仅是对公司的运行和社会变化感兴趣而研究的副产品而已,不想参与到投资比赛中去。那种通过博弈比赛智力和反应能力的过程无法给我带来乐趣。
回目标理想:
我从不利用任何内幕消息做交易。
=====================================
至喜欢投机的朋友们-保利地产-新好玩具-最不缺EPS-最缺现金
我不会买这种东西。
只是给喜欢投机的朋友提供一个思路。
缺钱而有帐面EPS的行业和公司,容易配合投机炒做。
所以所谓大牛股经常出现。
但牛股并不意味着背后有真正值得投资的公司。
招商地产,重仓,非卖品
================================================================
请教一下:10月240亿的顺差说明什么?
进口为什么减少120亿呢?
10月份进口减少120亿美元的几种解释
解释一:假日消费因素
我国10月包含了国庆和中秋两大节日,属每年的消费大月,进口消费品由于需提前到货并上架,因此进口往往集中在之前一个月。(西方的圣诞节之前一个月进口大增就是此种情形)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则我国其他长假月--5月(黄金周)、2月(春节)应也有此情形,进口环比明显减少。查看中国海关网站2005年、2006年数据,发现两年的2、5、10月进口较1、4、9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http://www1./Default.aspx?TabID=4370&InfoID=17699&ctl=InfoDetail&mid=3760&ContainerType=G&ContainerName=_default&ContainerSrc=notitle.ascx
http://www./YWStaticPage/eab.htm
解释二:工作日因素
10月国庆长假,全月工作日较它月少,如每工作日工作量不变,则进口量自然下降。
如果此种假设成立,则2、5月也应如此。解释一中的论据已支持这种假设。
同时,如果工作日假设成立,则出口也应有同样情形。查看网站,近两年数据表明2、5、10月进出口额均低于邻月。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10月份出口减少幅度很低,由此可看出,工作日因素无法完全解释进口大幅下降。
解释三:宏观调控效应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初见成效,正如某分析员所说:“进口减少是因为政府的紧缩措施使企业持观望态度,并暂停扩张的计划。”
如果这种因素效应明显,则往后数月应仍将体现,拭目以待验证。
上述的定性分析中,解释一对应的是消费品,解释三对应的是投资设备,两者有冲突之处,要比较二者的效应大小还需更加详细的海关数据。
解释一与解释二体现的是周期性现象,解释三是反映的是临时事件。查看两年来的数据,可以发现2、5、10月的周期性现象中,进口额减少值从30--110亿美元之间,其中今年5月较4月减少63亿,去年10月较9月减少66亿,如周期性因素以近期为准,以70亿计算,则尚有50亿无法用解释。
1、 10月进口减少是周期性现象。
2、 周期性因素不能完全解释120亿减少值,应还有其他临时性因素(可能为宏观调控后续效应)。
3、 如11月进口未比较明显反弹,则可更明确宏观调控后续效应较大。
谢谢rawlin的解释。
请继续跟踪
回笑熬糨糊:(关于“单月的数据真的那么重要吗?”)
单月数据对下结论并不重要,但对做研究的着眼点就很重要了。
我觉得重要的是进口的异常下降,以及是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和背后的原因。
另外,主要是提醒那些狂炒人民币升值概念的朋友,在跟随趋势的时候,多冷静的想想背后的原因,独立判断一下趋势延续的依据还是否坚固。
多考虑一点,对投资是没有害处的。
多谢瑞华锦鸿兄的资料。(ingrow按:海关的数据)
====================================================================
转摘-去试着拥有一颗资产的心脏-希望大家能够用另一种方法看待自己的财富数量
文章取了个怪名字,名怪“人”却不怪,可以看看。
Fast is slow是巴非特的投资理论,来自其投资生涯感悟。插一句这还是一个“极其昂贵的网名”哈!
快反而慢,慢反而快。在投资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与自然界相异的法则,在这个世界中的“龟兔”赛跑中,“乌龟”永远是最后的胜利者。有句俗话叫法不责众,可在这个世界中法专而责众。
何为快,何又为慢,有何本质区别?今是否可以从某些角度做些个性的观察
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研究认为短期性质的信息往往短时间内在市场上被过度反应,而一个长期性质的信息在市场上短期内却常得不到充分地反应,有趣的是这么一个长期信息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被反复解读从而在中长期内被市场过度反应。
这或许和我们人的理解能力与思维特点有关,一个短期的信息,其内容是即期的,市场对其作出相对一致的解读和判断,且其本身已无再发生变化的可能,所以市场参与者的解读都是较全面和正确。
一个长期信息,市场若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那么其最初的解读未必一致(不同的研判能力,相异的风险承受能力导致解读差异),且信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人类对于全体的认识总是遵循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样就会导致对一个长期信息形成一个波折化的不断强化解读的过程,当这个长期信息最终成为即期时,这种强化将导致市场反映过度,形成了泡沫化。当然若是一个长期的负消息则导致价格的“负泡沫化”—低估。
过去长时间被资本市场潮流抛弃的资产往往会处于下一次上涨的前列,在实体经济中也是如此。
在投资世界中,是钱值钱还是资产值钱?换种说法,是以货币多寡为衡量的准绳还是以资产的优劣作为判断的基础
货币有储藏价值建立在政府的信用之上,每年的M0、M1、M2增幅多少?每年GDP增幅多少?
也许在理财、投资的世界中我们应该把我们那颗货币心脏换成资产的心脏(当然各位网友若遇上可爱的姑娘,劝您立马换成爱神的心脏)
以资产的盈利能力,盈利状况,以资产的优劣作为价值的判断基础来代替每时每刻的货币核算。
传说巴非特的房内没有股票价格报价器,他是一位真正拥有了一颗资产心脏的人。
除了他天赋卓越外,二战后美国重建了国际经济秩序,成为新经济的领航者这个外在环境才是真正孕育优秀资产,养成资产心脏之所在。
那么我们的祖国呢?您觉得她会真正改变、改善这个世界已有的经济秩序吗?
去试着拥有一颗资产的心脏。
注意,是转摘网友的话,并非我写的。
不过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不要去整天盯着资产的货币价格的波动。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__fast is slow
chenzhaode
假如大家都是只有一颗资产的心脏,这个牛市估计没有那么多人高兴。
股市大涨了,某个角度看你手中的资产并没有大幅增加,只是货币增加了。
回chenzhaode:
说的好,不过“只是货币增加了”,可以改为“只是货币价格上涨了”。
资产的增加要么来自于你持有同一公司更大比例的股票,要么是每张股票代表的资产新增了利润。
所以巴非特才会说他欢迎公司回购股票(当然他是不卖的);才会说他每天早上都很满意的想到男人们刮胡子在帮他增加资产。
至于牛市还是熊市,估计对男人刮胡子没多大影响吧。
强烈赞同MONK的理念.时间最能历练资产的真实质量,尤其在股市的繁荣时期,各类资产的价格迅速暴涨,而当市场调整或转势之时,你才会发现你拥有的到底是钻石还是玻璃,优质的资产不仅可以帮助你躲避通胀,更能令你在狂噪的热潮褪去之日,发现留在手中的不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或许有人认为自己很聪明,可以比别人买得早卖的快,呵呵,当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智商呈现正态分布时,你怎么能够确定自己就是最聪明的那个?
而且聪明人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行驶的越快,是否会越加偏离方向?
中国是个变化很快的国家,不敢说一个企业能看清楚未来10年会怎么样,但是如果连三年都看不清楚,你敢拥有吗?而资产的内容不仅仅是实物的体现,还应该包括公司的管理层,真正傻瓜型的企业是稀少且难以长期保持领先的,因为当你的盈利能力那么强时,会有更优秀的人进来和你竞争
关于净资产变化率和资产价值变化原因的探讨
我认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是难以衡量的,但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是可以大致估计的
老巴认为市值的变化不是资产价值变化幅度的好量度,而净资产的变化可以大致说明组合资产价值的增长情况
计算了04-06年年底我的股票组合的净资产变化,结果是05年增长30%,06年增长了68%,但增长的原因和wjmonk兄说的不完全一样:
1.股改导致的持有同一公司更大比例的股票,送股是世界股市罕见的好事,比回购好多了,估计我06年有20%的净资产增长来源于此
2.利润增加
3.增发新股引起的净资产增加,如06年发行H股的招行,其盈利也基本同比例增加,是否说明招行资产价值就上升了50%?好像有点牵强
估计有25%的净资产增长来源于招行H股发行
4.股票的切换,如05年下半年卖出PB较高的苏宁买入PB较低的招行,组合的净资产当然就增加。这也算不上投资的成就,投机而已,可能缺乏可持续性
我困惑的是后面两种情况导致的净资产增加能否也说明资产价值的增加?尤其是增发新股导致的净资产增加,这在中国很普遍
1、股改的利润是非经常性的,不用计算;
2、高价增发带来的资产增加在中国是普遍现象,在美国早年也很常见,但现在就不多了。公司在经营的后段,往往遇到的是现金过多而成长空间有限的问题,所以才有了收购兼并和多元化的冲动。但实际上,高价增发带来的收益实际上来自于其他投资者的口袋,跟你自己去做高抛低吸的道理是一致的,并非公司给你的收益。
=====================================================================
2007年的市场
aidai兄希望我写点东西,精力有限,无法拿出什么有档次的货色,深表歉意。下面的一点粗浅东西,是我对07年市场行为的一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2007年股票的价格已经不便宜了,后面的市场是资金转移的市场,而不是价值实现的市场。
老百姓拿进股票市场的20000个亿,相当于绵羊,将吸引无数恶狼。
全流通,定向增发,资金涌入。做局的全部条件都成熟了。
草台班子会以雨后春笋的速度发展和成长。无数的故事将飘散在风中。
2007年,庄家的黄金年代。对于小绵羊,要慎重,狼群真的来了。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非常简单,一把尺子量天下,无论牛熊,坚持的标准是一致的。
没有好球就等待,有了好球就全力击出,重复。
[ 此贴被默默向上游在
23:25重新编辑 ]
没有好球就等待,有了好球就全力击出,重复
wjmonk (关于“wj兄认为长电的安全边际足够么?”)
回biewangle:
希望等到这一天:
【 · 原创:wjmonk 
18:19 】  
  99年的浦东,3000一平的房子,也有很多不能买的理由:
  1、使用权只有70年;
  2、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
  3、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条件太差。
  2004年,一片喧嚣,房产中介比老鼠都多,还出现了售楼小姐受贿的奇特故事。
  赞同隐者兄的看法,没有人知道熊市何时到底,但我只看到很多优秀的公司仅仅因为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短期业绩不好就被打对折抛售,看到很多不那么优秀但明显是社会骨干力量的公司股价在净资产以下,长久无人理会,看到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达到世界范围内罕见的高位,但也看到很多被衰落了5年的公司开始出现一些向好的变化,而他们的股票价格已经开始了试探性的上涨。
  严冬依旧很冷,但我好象闻到了一丝春天的气息。
  2005年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公司进行估值,如何在经济周期的下降周期进行投资。JJ经理们又要挠头了。
同意老百姓是绵羊,2007年将是股市财富大转移高峰的一年
股市高涨,无数法人股东睡觉都合不拢嘴
05年下跌的理由:法人股大量卖出将成为现实,面对掌握内部信息、成本极低的大股东,基金、QFII和散户在投机中都是弱小的,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就容易被屠杀
每年都一样!
生存者都是少数。
没有必要过于唏嘘。
股市换一拨可能要三五年,期货换一拨人只需半年。
价值观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基本的观点从几本常见书中可以找到。
到了验证W兄观点的时候了,草台班子们也会随风而逝吗?
2007年就要过去了,可以检验一下了!
回xiaowei228 :
 我不会再写任何详细分析的帖子。我只能提供一点思路,大家各自修行吧
==================================================
【公司】阿凡提种金子
Bear Stearns yesterday told investors in two of its hedge
funds they will get little if any money back after losses related
to U.S. subprime mortgages
一天,阿凡提在郊外开垦荒地,狩猎归来的国王问他:“阿凡提,你在这儿干什
& & “陛下,我在种金子!”阿凡提回答道。
& & “金子也能种吗?”国王问。
“当然能种,不然你金库里的金子从哪儿来?”阿凡提说。
国王虽然不太相信,但是为了证实阿凡提说的真与假,便掏出两枚金币对阿凡提说:
“请把这个也一起种上,待收获时我们平分。”
“是,陛下,”阿凡提接过两枚金币说:“今天是星期四,经我精心护理一个礼拜
后,到了下一个至高无尚的主麻日,我肯定把收获的金子送到您的王宫。”
国王似乎相信了阿凡提的话,便打道回府。等到了主麻日,阿凡提果真来到王宫,
对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的金子喜获丰收,两枚金币长出了二十枚金币,我
留下十枚,给您送来了十枚。”阿凡提说着,把十枚金币恭恭敬敬地送到国王手里。
国王高兴地接过十枚金币,然后又取出四十枚金币加在一起交给阿凡提说:“阿凡
提,把这五十枚金币也拿去,把它也种上,待下一个主麻日我们再平分秋色。”过了一
个礼拜,阿凡提却空着手来到王宫对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这一次我们的运气太
糟了,整整一个礼拜滴雨未下,您的五十枚金币加上我的二十枚金币,共七十枚金币的
金种,全部活活旱死了。”
& & “一派胡言,金子还能旱死吗?”国王大怒道。
“陛下,您的理智是否正常?您既然相信金子能种,为什么不相信金子能旱死呢?”
阿凡提说完,扬长而去。
两个对冲基金归0了。
1、天欲取之,必先予之。
2、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
3、贪婪是投资者的天敌,是损失的根源。
4、当所有的羊群出圈时,狼来了
引用第26楼龙渊客于 12:43发表的& :
1、天欲取之,必先予之。
2、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
3、贪婪是投资者的天敌,是损失的根源。
4、当所有的羊群出圈时,狼来了。
不过有些大机会,就像处女
总期待别人检验,并不理智
因为这样的检验往往是破坏性的检验
检验本身将破坏价值,那就是好价格,消失了
引用第23楼火之焰于 07:18发表的& :
启动美国地产市场,只能靠我们中国人了,嘿嘿嘿
日本当年为了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到米国大量买房
这样日本当年高位套劳
中国现在正是抄底的大好时机
只是不知发行这么多的国债最后会做的怎么样?
或者会不会去做?
ingrow&按:后面有人说的明白,中国是政府、银行、地产商一块玩,到美国那是找死
==========================================================================
香港老太太:快点跟中国说,别再借钱给美国了(作者黄铁鹰)
“我把钱买了汇丰的股票,汇丰把我的钱借给美国人买房子。美国人能从汇丰银行借到不用还的钱买房……他们住的、吃的,连他们的烟都是我给买的!”
  香港一个朋友的妈妈是我见到过最忠诚的股迷,老太太做了一辈子的护士,1989年退休后成了专业股迷,只要开市,她就风雨不误地去银行大厅炒股机前上班。老太太炒股同别人不同,她只炒一只股,那就是香港股市大哥大的汇丰银行。老太太的炒法也很特别,隔一段时期她就为自己设一个底线,比如;1998年我问她炒股心得是什么,她说:“我不管什么大市不大市,我也不看别的股票,只盯着“大笨象”(香港股民给汇丰银行起的绰号),只要跌到100以下我就买,超过120我就卖。”说来也怪,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2000年科技股泡沫,不少香港股民,甚至很多理财专家——基金经理都亏得鼻青脸肿,可是这位汇丰老太太却分毫无损。
  老太太的丈夫是位中医,可惜能治别人病的人治不了自己的病,不到五十岁就把两个上中学的女儿扔给老伴走了。老太太一人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大女儿成了西医,小女儿成了律师。两个女儿有钱后,想给老太太换个新屋,可是勤俭一辈子的老太太执意不肯,仍然住在30多年的老公寓楼里。老太太惟一的爱好就是炒股赚钱,因此把两个姑娘给的零花钱全用来炒汇丰银行。
  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中意汇丰银行?”
  老太太说:“我的第一个银行户口就是在汇丰银行开的,我的第一个提款卡也是汇丰银行的;汇丰的职员从管我叫小姐开始,一直管我叫到阿婆,我是跟着汇丰银行长大的,他们服务好,我放心。”老太太是典型的香港人,汇丰银行是他们的骄傲,是他们的情意结。1997年以前香港是殖民地,在别的国家没有使领馆,因此在海外旅行的港人看到HSBC这几个字心里会有一种特别的滋味。
  她女儿在旁边笑着插嘴:“我妈每年都去参加汇丰银行的股东大会,每次回来都说人家自助餐好吃。”
  我知道汇丰银行是香港上市公司中股东最为分散的公司,听说好像汇丰银行的公司章程规定,任何单一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许超过2%,因此每个股东都是散户。汇丰银行是个典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的公司,董事会是它的真老板,股东大会基本上是橡皮图章。每年出席汇丰银行股东大会的人数尽管比其他上市公司要多很多,但绝大多数出席者都像这位老太太一样,实际上是冲着那顿自助餐去的。
  当然也不都是为了吃饭去的,1998年汇丰银行董事会主席浦魏士退休,一位香港老伯在股东大会上为他献上一首中文七律诗,诗的大意是:汇丰银行扎根香港,服务大众经营有方,140年风雨不倒,善待股东童叟无欺,感谢汇丰衣食父母……原来这位老伯也是汇丰股迷,20年来非汇丰股票不买,结果炒成千万富翁,现在退休衣食无忧。
  2003年我在香港又碰到老太太,她真是越炒越年轻。我问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的老太太:“现在汇丰银行应该多少钱吃进?”
  “跌过130,我就买。”老太太底气十足地回答我。
  她女儿跟我说,她妈这十几年炒汇丰银行,账面已经赚了200多万。可是她仍然合不得花,每次吃饭都要女儿买单;每年给外孙子们的压岁钱都不超过100元。她曾经跟别人说过,将来把这个钱捐给她只回过一次的广东普宁老家修桥。
  2008年春节前,我接到她女儿的电话:老太太坐游船周游世界已经在海上半个月了,下星期二,她那艘世界最大的游船靠岸悉尼,问我有没有时间接待她母亲一下。
  我知道这种豪华游船是专门给有钱的老年人玩的,在全世界转一圈至少要几万美元,我问她:“你妈一向节约,怎么突然大手笔花费起来?”
  她笑着说:“你见面跟她聊聊就知道了。”
  日,那艘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有一个高尔夫练习场、4个游泳池、12个餐厅、2000个服务员的游船靠在了悉尼歌剧院对面的海上旅客码头。老太太戴个大墨镜从船上下来,快80岁的人了,走路有些慢。我和太太开车带她游了游悉尼,到中午了,问她想吃什么。老太太说:“吃最好的,悉尼哪里吃饭最贵?我请客。”我忙说:“你大老远来,怎么能让你请客?”
  老太太有些自嘲地说:“黄生呀,我现在不炒股了,要把剩的钱花掉!”
  到餐厅坐下,我忙问:“你不是一直都炒得很好吗?为什么不炒了?”
  老太太说:“我炒了十几年的股,专炒汇丰为的就是稳当,躲过了1997年的金融风暴和互联网泡沫,可哪知道这次美国次贷把汇丰也连累了,它撇了100多亿美元坏账,股价差不多跌回到10年前。这么多年炒它,赚钱了,高兴得睡不着;亏钱了,心疼也睡不着。结果白白忙了十几年,我应承给乡下修的桥也不能修了?
  我说:“怎么叫被美国黑人、穷人给蒙了?”
  “次贷不就是美国穷人向银行借钱,还不起,不还了,最后由银行股东买单吗?!”
  老太太喝了一大口水继续说:“今年一月外孙子在美国结婚,女儿带我去美国。外孙子家旁边有一对四五十岁的黑人胖夫妇,每人至少有100公斤重,一个人顶我们四个香港人重。夫妻俩每天不上班,就坐在门口晒太阳,人倒是很友善,我每次路过都跟我打招呼。外孙子跟我说,美国穷人和中国穷人不一样,美国穷人都胖。因为美国有失业救济金,没工作也能吃饱饭,加上不干活,人就胖了。这对夫妇还买了两套房子,其中一套在街转角,因为不能按时还房贷已被银行收回正在拍卖。他俩住的那套本来也要收回,1月份布什政府出来救市,不让银行向这样的美国穷人收房子,所以他们俩至今还住在那套挺好的房子里。他们不仅住得好,我看每天吃得也不差,一到中午,那个男的准开他那辆大得像卡车一样的皮卡车去麦当劳,买回两大包汉堡包、薯条和特大杯可乐。”
  老太太情绪有些激动了。我忙说:“你先吃两口菜再说。”
  老太太说:“不行,我不说不快。现在我见人就说。杀人偿命,欠账换钱是天理,欠债可以不还,世道就乱了。香港人为什么那么搏命(努力),因为没人会白送钱给你。1997年金融风暴,那么多人买李嘉诚的房子变成负资产,可是李嘉诚那么有钱也没让一分钱给那些因买他房子破产的人。那对没工作的美国大胖子不仅住得好,吃得好,还抽烟!美国烟好贵,差不多要50元港币一包!看着看着,我明白了,其实他们每天吃的汉堡包是由我来买单的。你看,我用钱买了汇丰的股票,汇丰把我的钱借给像他俩这样的美国人买房子;他们俩能从汇丰银行借到不用还的钱买房,当然就不用像我们中国人这样必须靠自己省吃俭用攒钱买房了,于是,他们每天就可以吃汉堡包了。其实,不仅是他们住的、吃的,连他们的烟都是我给买的!”
  老太太一口气说完,然后问我:“黄生,听说你现在在北大教书,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我盯着这位老太太的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我知道老太太的钱变成那对胖夫妇的汉堡包需要很复杂的程序,可是老太太的逻辑似乎没错。我说:“对,就是这么回事。只不过美国白人也有很多穷的。”
  我太太插进来说:“那我2007年买QDII亏的钱,难道也都让美国人吃了?”
  老太太苦笑了一声说:“对,他们就是因为能借到不用还的钱,才吃成大胖子的。听说现在美国人有四分之一肥胖,糖尿病已成为第二大流行病。”
  我太太说:“肥胖是不是跟人种和饮食习惯有关?”
  老太太说:“别听那些专家瞎说,我们这代香港人都挨过饿,没钱吃肉,只能青菜下饭,没钱买青菜,那就咸菜就白饭,那时没看到谁是大胖子。现在可倒好,好多香港孩子也成了肥胖儿童,都是吃的。有钱能管住嘴的人少,我怎么没见过非洲黑人那么胖的?”
  我说:“那你现在决定不再借钱给美国人了?”
  “对!我现在想通了,不再给美国人买汉堡了,家乡的桥也不修了,我要趁我能走的时候,把这个世界看一看。”老太太瞄了一眼餐厅外面的悉尼大桥,若有所思地说。
  我说:“能想到你这步的人不多。”
  老太太喝了半杯白葡萄酒有些兴奋:“听说美国还借了中国上千亿美金,你说中国会不会像我这样傻,也给美国人买单?你看为什么美国到处山清水秀、交通发达,是不是借中国人的钱修的?”
  我太太说:“有可能。中国政府跟中国人似的,穷怕了,挣一元花五角;美国政府跟你孙子那个穷邻居似的,挣一元花两元。美国多花的钱是谁的?我估计有一部分是中国的了。”
  老太太说:“那快点跟中国说,别再借钱给美国了,要像我一样快点花钱!”
  后记:银行家的臭招
  第三天,老太太随大游船去智利了,可是美国人吃汉堡,老太太买单的问题却留给我。此时正是2008年1月底,全球股市在美国次贷的影响下一片焦土,次贷给世界经济究竟带来什么后果,现在谁也说不清。可是全世界投资者清楚的是:现在每个人的钱都少了。
  按老太太的逻辑、投资者的钱不可能不少,因为都被美国人吃汉堡吃掸了。按投资分析员和基金经理的逻辑,投资者要为美国次贷坏账买单。买多少?据网上不完全统计:瑞银要撇137亿美元坏账,花旗110亿美元,美林8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37亿美元,汇丰100亿美元……甚至连香港中国银行都要为此撇账。
  怎么全世界顶尖的银行家都被美国次贷给涮了?这些银行家可不是常人,他们差不多管理了地球上70%的钱,他们是地球上最懂得投资风险的人。我们都懂得“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道理,专业高手偶尔犯错误谁都能原谅,可是美国这个次贷让全世界银行界专业高手一起都湿了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然而事实是,他们恰恰集体忘掉了他们的专业常识,于是这些人类最懂得投资风险的银行家们集体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贷款丑闻;再于是全球投资者为美国人的次贷买单就成了必然。要知道这些大银行的市值差不多占全球股市的15%,哪个投资者能躲过去?
  难道是天上哪颗恒星出了问题,使这些银行的银行家们在那段时间里集体变傻了?
  不是的,其实他们正是美国次贷的始作俑者,是他们发明了次贷一对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权的贷款。他们为什么发明这种贷款?因为这种贷款的利率比普通贷款利率要高,当然风险也大。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惟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这条最古老的信条忘了。这如同一个正常人不知道违法是不对的一样荒谬。这些人类理财精英们为什么一起犯了这个不该犯的错误?
  心理学有一条从众理论,说的是群体在做同一件事时,个体容易丧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险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坏事,你就不感到那么坏。我相信这些银行家们一定是发现他们的同行都在做同样的事,因此心理就放松了警惕。于是人云亦云地认为:只要美国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要这些美元源源不断进入美国房地产,我贷的钱总会能收回来。因此,就像山西黑砖窑的老板肯定不是一个,当地一定有一群黑老板,他们看到别人或多或少也都这样逼人为奴时,也就以为法不责众了。这同“文化大**”时学生打老师的道理一样,第一个学生吐了老师一口唾沫,第二个学生就会打老师一个嘴巴,第三个就会踢老师一脚,接着,所有学生就会欢声雀跃跟着喊打倒老师的口号。心理学还揭示了一条人类服从权威的心理,说得是人不容易挑战权威,总认为权威比自己正确。我相信那些银行家们看到他们所欣赏和崇拜的金融精英开始进行次贷,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力上缴了:“次贷风险看来不大。”同时,那些为世界级银行打工的层层精英都认为:我们是世界第一大银行,我们有世界最聪明的风险分析师和最完善的风险分析系统,他们讧我们做次贷,次贷一定没问题。看,这些层层为存款人把关的决策者们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的执行者,因为面对权威他们停止了思考。
  第三个原因与人的骄傲本性有关。商场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我熬了28年才登上这个世界第三大银行CEO的位置,这个银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职期内绝不能让它倒退,美国次贷虽然有大风险,但这个蛋糕太大了,大到能决定银行的排名。于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不去就不是虎了。山西黑砖窑的老扳可也是村里非常要强的人,看到邻居家的二癞子靠雇几个痴呆人烧砖就能当上万元户,就坐不住了。他敢克扣工资,我就敢不发工资,看谁能先成为十万元户!人啊人,谁想落后呀?
  写到此,我心里开始坦然了。原来银行家们也是人,是人拉屎都臭。普通人拉屎臭,最多臭自家厕所,银行家们拉屎一臭,就臭了全球经济。
一些主要的金融机构正面临严重问题,原因是他们卷入了我去年致股东信中提到的“羸弱的放贷操作”(weakened lending
practices)。富国银行的CEO,John Stumpf
对许多放贷机构最近的行为剖析道:“这个行业真有趣,老的赔钱方法还挺管用呢,却又在发明新的赔钱方法。”(巴菲特2008年给股东的信)
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应该是银行业最应该注意的了。“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惟一一句话。这句话永不过时
这老太太的操作模式也值得大家借鉴,她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买稳健的公司,低买高卖。当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修正自己的判断并坚决执行。
这样的投资者赚钱实在是没问题的。
投资(分享)本来就不是很艰难的事情,比投机(其实就是掠夺别人)要简单的多。
回21楼黄铁鹰:可怕的高铁之旅
我很怀疑这位黄先生有没做过动车组,因工作关系,我每月要多次做动车和飞机,动车二等座位比飞机经济舱无论空间还是舒适程度要好太多了,怎么会出现“CRH二等座的座位比飞机的经济舱还窄”的情况呢?
看了黄的一些文章,有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感觉。要想证明一个人,一个政府的错,很容易。
抓住一点不放、举人民中一个小群体的遭遇、重组统计口径推出一组数据,都可以。
大到这个地球当前的政治秩序是什么?经济格局如何?
小到这个香港老太太的观点能代表中国吗?她的利益和中国人民整体的利益一致吗?
这些问题都被作者忽略了。
中国现在拼命保证的是什么?是尽可能维持和平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保证公民就业。
钱不等于财富,永固的财富是需要实力捍卫的对吧?这个实力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一把花纸和清明烧的洋钱票没什么大的不同,什么才是中国应该追求的?
谁都知道中国和美国利益链条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我仅仅提醒一点,在中国国家历史上,无论社会成员还是皇家政府,惧怕社会问题远甚于经济问题,
这一点是有文化传承的,而且也是特定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的民族选择。
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的时候,苏军参谋部的判断和德军参谋部的计划一致,而希特勒的想法也全部被斯大林判断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军方和政治家的看到的要点是不一样的,军事将领追求一场战争的胜利,政治家看到国家较量后取得的成果,前者中只有佼佼者最后才意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打的目的是为了坐下来谈的筹码,但政治家天生就明白这一点,可能他到老也不懂指挥一个连队攻克一个高地。这是角色决定的。
来锦绣是因为当初在闽发看到Wjmonk的文章然后追星来到此地,其后是日日在论坛等Wjmonk的帖子,可看着指数越涨越高,Wjmonk的帖子是越来越少,当时是心有抱怨,以为大侠是自己富贵忘了小民,现在想来当时的心理挺好笑。
没了明星,自己只有自学成才,于是买了1000多元的投资书籍,可越看书越觉得在A股市场寻找好公司,好价位的难,于是2007年一直是40%的仓位操作,当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书的唯一好处是钱没赚多少,但在2007年的10月底将股票全出了,因为当时整个市场市盈率是60多倍,算来年利润率只有1%多,比银行利息还低,而当时银行利率已是为负。
现在想来才能Wjmonk当时的难处,就如赵丹阳,面对一个疯狂的市场只能无语。现在市场平静了许多而Wjmonk也开始发言了,心甚喜。现在的市场仍然太高,还要继续等待,只能说自己资金太少,否则去买港股应是不错的选择。
===================================================
日本佳能公司2007年年报
市场普遍担心的制造业的风险是什么?
1、原材料、人工、能源等各项要素成本的上升;2、汇率的上升;3、本土经济的长时间萧条等等。
日本的公司不是都经历过这些问题吗?那么在这场长时间的生存考验下获胜的公司是否值得我们研究呢?
带着这个问题,本人推荐大家看一下CANON的报表,也许对我们理解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有帮助
佳能是个伟大的企业还是个优秀的企业?NIKON是否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华为是否正从优秀的企业走向伟大?(这个过程是否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冬天?才能涅槃)
07年巴菲特对伟大,优秀,普通的公司再次做了定义
象hayes candy, cocacola,吉列是伟大的企业,因为能抵御通货膨胀,消费垄断.
而飞安公司,就是优秀的企业,因为飞机型号总在更新,所以模拟飞行设备也要不断研发,折旧,消耗大量的现金.
而那家著名的纺织公司,就是普通公司,再优异的管理层也没有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巴菲特用的是亲吻癞蛤蟆的比喻).
不知道中国那些公司是属于伟大的,但优秀的应该不少,万科,招商.......
不过普通的我就知道,象佛山照明,当初看重的就是他的管理,不过通货膨胀,生产线折旧确实把现金奶牛挤干了.
炒股这么多年,就学会了这点教训.
还有安全边际,目前的市场是不是让我们都后悔没有掌握安全边际?是不是老巴挣的钱更多的是抄底而不仅仅是价值发现?
steven-kim
wjmonk兄的投资思路是很开阔-值得学习借鉴
佳能是日本企业的一个代表。。。深入研究佳能。。。最好是先系统研究分析一下日本企业群成功的之道。。。这样更能看清楚佳能
佳能的成功核心在于:其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持续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与之匹配的市场营销水平——背后根源在于日本的企业文化和符合日本社会文化的企业制度。。。而日本企业文化又根植于日本的核心社会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渗透的每个角落
日本核心社会精神来源于:日本的地理国情——日本的地理国情造就了日本是一个骨髓里面流淌着危机感的民族——进而进化成武士道核心精神
中国的企业的未来能否走到日本企业以前走过的路-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就我个人看法是:有很多疑问的
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缺乏能真正的渗透到每个角落的一种向上的社会精神.....社会的腐败意识侵蔓到各个角落。。。已经将中国积极向上的文化侵蚀的所剩无几——这是整个社会未来最缺乏的软动力
steven-kim
分析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我想把企业人格化——将一个企业看作一个人
怎么分析一个企业的未来?。。。你是从哪些角度去分析一个人的发展未来?
分析逻辑是差不多滴
倒是想起了一个朋友的话:每当对股市看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或许能对照一下。。。
xiaowei-07
wjmonk为什么把这样的案例研究定位到canon上?
五戒和尚大师已经点拨的很清楚了
至少目前看来& &
我选的002085是符合五戒大师的标准的
==========================================================
[交流]建议大家读一下闽发玄铁令的帖子 《逃脱者可获生机》
这个帖子让我再一次肯定原来的判断,中国民间藏龙卧虎,永远不缺水平高的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闽发的玄铁令和先手都有些眼力。
如果有在大型的跨国企业做过高层的来分析企业,眼光一定不错,受益也会良多。
近来常看的二段话,与大家分享。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患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老王 (关于上“魅力中国”的话)
儒家的文化自觉-----说到底价值观是根本
结论如何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分析的思路和搜集论据的过程。
 & 喜欢陈李的文章,更喜欢他的逻辑。
& & 感受时间的力量
  相对美国投资者的乐观,我却因为此行体验到时间的力量,感到有必要对中国市场进行更长远的前瞻性研究。一般而言,证券投资者应该比其他人更了解时间的威力,任何使用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的分析师,都知道企业盈利永续增长率的微小变化对股票定价的巨大影响;任何富有经验的投资者,也都知道复利对投资收益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了解时间的威力,也缺乏对未来经济格局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认真思考。
  其一,中国经济的高成长还能持续多久?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在创造9%以上的平均增速的奇迹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自问,这样的高速增长还能够持续多久?近代经济发展史的统计规律告诉我们,在取得30年的奇迹后继续较长时间高增长的概率明显下降。
  不要试图从过去几年的投资、出口和消费,来讨论未来5-10年的中国经济会如何。依据历史经验判断未来,总是存在巨大偏差,否则有了过去15年的K线图,我们就可以划出未来5年的K线。简单机械地应用历史推导未来,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已经测算过什么时候中国经济能赶英超美,如今仍然有统计局官员在测算这个时间表。1988年,在日本人买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时候,他们也非常期待这个时间表。事实上,20世纪只有他们是最接近美国的,但是结果呢?
  到了美国,获得了许多直观感受,比如纽约林立的大厦,百老汇,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旧金山的莎莎里岛(Sausalito)上的奢华。深切的对比,让我对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产生疑惑。线性推导未来的数据—不论是10年还是20年,看来都不可靠。
  如果中国经济未来不再保持这样的增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平缓地放慢速度,从高速增长过渡到稳健增长”?为什么滞涨、衰退、金融风暴不可能发生?真正着眼长期的价值投资者,都需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其二,5年后,中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结构如何?
  如果我们线性地推导,认为股票市场指数未来5年复合增长10%(这是一个偏向保守的假设),考虑到价格上涨、IPO和再融资规模扩张,以及巨大的非流通股解冻,未来5年A股流通市值将从目前的9万亿元上涨到40万亿元。问题是,这些流动市值由谁持有?
  如果公募基金仍然占有30%的份额(2007年底数据),其规模将从目前的2.5万亿上升到13万亿元。如果管理费率不变,基金公司能从中获得多少收入?这一结果可能实现吗?
  “小非”解禁后会如何演变?如果这部分非流通股股东不抛售股票,他们将持有约20万亿元的市值,超过基金成为影响市场的第一权重投资者。如果他们抛售股票,谁会承接呢?这么重要的、即将发生的投资者结构变化,今天有多少投资者进行过认真思考?
  之所以连篇累牍地前瞻未来,是因为我站在华尔街那些高耸的大厦面前,充分感受到了时间带来的震撼,以及中美金融市场之间的时差。这些石头砌成的大厦,往往属于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它们的存在意味着历史,意味着经历风风雨雨。而陆家嘴那些有着巨大玻璃幕墙的大厦,摩登但缺乏积淀。这也许正如中国当下的金融市场与相关研究,有活力,但没有经过充分的历史考验,而有些结论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后,往往会现出原有的荒谬本质。
  如今,站在全球经济转折的时点上,也许我们应该带着对时间的敬畏,进一步思考中国金融市场的前景:十年后的证券市场是怎样的?40万亿元的中国股票市值(考虑香港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未来5年将会如何变化?当然,没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前瞻,走一步,看一步,也许是我们能够实现的“次优”选择。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前瞻的追求,而简单的线性推导,依赖历史经验的猜测,都无助于我们严肃地面对未来。
国家、企业、家庭、个人的经济活动描述,无非是创造和分配。
我个人比较喜欢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明明一本糊涂帐,打肿脸说算得清
wjmonk (关于“从何入手提高这个分析能力?有无相关方面的书籍推荐或建议吗?谢谢”)
& 我没什么书籍推荐,如果要分析,可以尝试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单位开始分析。
我们都没有分配回我们所创造的,因为存在一个不创造而只分配的阶层,权力参与了分配
玄铁令在很早的时候就指出泡沫的存在(很多人其实也意识到了)和经济危机的可能(这个多数人还是警惕性不够),还是很令人佩服的
但继续把观点自我强化,把经济低谷无限展望到万丈深渊,太过
wjmonk兄在恐惧与贪婪一文中,已经与玄铁令的末日论分道扬镳了
=========================================================================
转贴(从商人的角度对价值投资的体会)&
前几日,来了一位辽宁的朋友,他以前是做鲜活海产贸易生意的,写了一篇文章,是他从商人的角度对价值投资的体会。如下:
我原来从事一定规模的实体经营工作,近几年来一直在寻找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项目,却没有找到。但留给自己的底线是如果找不到可心的项目就做股权投资。现在我把自己从曾经做过商人的角度对基本面分析学习和研究的粗浅体会写出来.
一、股权价值投资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我经营实体的过程中,由开始钱赚起来很容易渐渐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利润越来越薄,不象十几年前和更早时期,只要敢干、肯吃苦就一定能赚到钱,现在是一不小心就会输掉,周围的朋友们也都在惨淡的维持着。觉得中国的实体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到了一个转型期,越来越向“二八”现象靠拢,即20%的企业占领80%的市场,更多的中小企业将走向被兼并和消亡。
在我寻找新项目的过程中,希望能找到高附加值、有一定门槛的项目,不想做一个项目做了没几年,就会跟上来一大批效仿者而竞争泛滥,可是这样的高精尖项目很难找到,可以说象找心目中的老婆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普通的大众项目,如果你错过了长大的季节,将很难与已经长大的“老大”们去抗衡,接下来怎么办呢?是自己造个“小舢板”去追别人的“航空母舰”?可怎么能追得上呢?还是放弃自己造“小舢板”直接搭上“航空母舰”?对,这可能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机会,我们可以直接登上“航空母舰”,并和他们一起共同打造“航空母舰”,尽管在这艘“航空母舰”上我只能当个极普通的水手,但也可能要胜过“小舢板”的船长,因为在“航空母舰”上即使当个普通的水手,也可能随船乘风破浪而到达大洋彼岸,最起码这种概率大大增强,而“小舢板”的船长大多随着“小舢板”的沉没而葬身海底。当我一进入资本市场看到了好多我心目中的“航空母舰”,哈哈,原来你们都在这呢,看来我这个小水手要登上哪一艘还得要挑挑拣拣呢!
二、股权投资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件事:如何正确评估企业价值;如何思考市场价格。
商人的商业逻辑行为就是看人、看事、看物,之后对未来进行一定的盘算和预期,如果对未来成功有7成的把握,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可以开干了!但重要的是怎么看人、看事、看物呢?正如巴非特认为的伊索寓言中讲的“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就像你有一个对他过去经历很了解的朋友,你能大致预测这个朋友在未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尽管不会十分准确,但也能估测个差不多吧;如果你新认识一个人,就能说出他的未来,那你一定是个算命先生!正如巴非特所说的:“模糊的正确要胜过精确的错误”。
商人做生意的底线是我可以少赚钱,也可以不赚钱,但就是不能亏本。用在投资上就是确定性!如何做到确定性呢,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的估值。假如我想买一个工厂并想拥有5年,其帐面价值100万,别人给出价200万(相当于股票市场的股价),我要反复研究它的经营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所能理解到的知识,盘算出它在未来5年中是能赚500万还是50万呢,去和别人的出价去比,觉得划算就买了。我回想我在经营实体当经理时,别人也经常问我今年能赚多少钱,我总是感到忐忑不安,我真的是说不准啊,也只能说出个大致区间吧。我经常看到券商报告上的精确估值感到很惊讶,他们比总经理还了解这个企业吗?我对此总是抱着怀疑的眼光。
估值只能算是一门艺术,是眼光,谈不上是门科学。刻意去追求精确的估值还不如深入地去研究企业更有意义。就是在几天前,与我合作的其中一位教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他是专业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经济学博士,我们在网上交流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在研究用内部收益率法评估企业价值,我看着计算程序真的很复杂,我费了好半天劲也没太弄明白,我就说用不着这么复杂吧,打蝇子用苍蝇盘就够了,还用的着大炮轰吗,我着实把他气得够戗。也可能是我才疏学浅吧,不过我反复学习研究市盈率法、市净率法、PEG法、现金流折现法等等,我以一个商人的眼光出发,我关心的就是在未来的企业生命期到底能赚多少钱,折现后就是它的企业价值,正如巴非特所说的股东收益贴现值,但预测股东收益必须是在全面理解和把握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才能对未来进行一个大致的预测,是不可能得出一个确定值的,但可以能得出一定区间,也只能是个模糊的区间,算是做到个心中有数吧。投资是个商业游戏,不是数字游戏,只能从商业逻辑出发,遵照商业规律行事,那么哪一种评估方法更加顺应了商业规律呢,以我看那就是股东收益贴现值!
在我们研究企业的同时,也要同步关注和思考市场价格。既然称为股票市场,那它也是市场行为的,和其它市场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们同样要关注市场的买卖供求关系、是什么样的人在买、又是什么样的人在卖、市场管理者管的怎么样、别的同类市场怎么样、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好买等等吧。我觉得与农村的集贸市场没什么区别,比如我相中了一棵大白菜,我估摸着种子、肥料、人工等成本费用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后,大约值1元/斤,本来我想以这个价格买入,但市场人声鼎沸,大白菜被抬到3元/斤后,也只能看着不能买了,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市场的人们都跑没了,还是那棵大白菜,竟被贱卖到了0.3元/斤,可是它的质量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啊!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棵,回到家里还可能得到老婆夸奖呢!
谢谢。估值的方法。企业生命期到底能赚多少钱,折现后就是它的企业价值。然后就是等价格合适买入。
看了Wjmonk谈到价格与价值的匹配,觉得和《攻守兼备--积极与保守的投资者》这本书中的第十章的理念相像,以下是其中关于利润率的一段话与大家共享。
盲目地把高利润率作为股票投资的重要指南,这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而变得危险。
1.由于利润率持续走高的公司一般会被投资公众视为高质量的公司,因此,这类公司的股票价格往往处在高位;
2.有时会发生多年保持的高利润率突然不复存在的情况。
(福尔摩斯这两句话真正的出处应该是在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里面)
以上两点再次说明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及我们低价重仓买入“戴维斯双杀”的好公司股票的重要性。今明两年通货膨胀剧烈,大小非持续减持,也许我们会等美国70年代重大市场底部的机会,漂亮50大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持续追踪那些好公司,多看少动。
引用第5楼zrfzrf于 11:10发表的& :
还是做趋势投资好一点,
心理成本也是一种重要的成本
趋势投资的心理成本其实很不稳定的.
投资的本质是很简单的,不需要把它神话。
但对商业模式和企业竞争力的理解是很困难的事情,很多被誉为经典的公司都在成神之后迅速垮台。
这跟下围棋一样,原则和方法很简单,精通很难。
但作投资的好处就是它不是纯粹博弈,也就是说创造在先,分配在后。既然有创造,就不是零和的。只要一个人坚持以合适的价格买入不死的公司股票,长期看就会获得合理的回报。如果能够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必然会获得比正常高一些的回报。
这其中有两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首先要选择创造价值至少是能分享价值的公司,而不是掠夺型的公司,这是价值投资的基础。
其次是不要付出过高的溢价,因为对商业模式和企业竞争力的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要让自己去做连巴非特也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动作。
另外阐述一下,本文为我在网上看到的文章,并非本人或认识的朋友所写,但其普通人的视角非常让人欣赏,文章也朴实无华。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投资这种普通的事情也不需要抒情诗。
投资确实是可以简单的事情-----低买高卖
高低是相对的,白菜3块是肯定高了,但7毛8毛算不算便宜?我无法判断现在的雨是不是最大,白菜价格会不会到3毛,但7毛8毛买不会吃大亏
哪些公司未来是最优秀的难判断,但历史上是否创造了价值是可以看到的,适当的分散,多数历史成功者相信依然会做得不差,如果能通过长期跟踪和对生活中能接触的企业的观察,能筛选掉一些运气多过能力的企业那成功率就更高了
评估企业价值更多是主观判断,市盈率也只是相对的,市场上同时存在10倍以下的50倍以上的股票,没有人保证20倍或15倍就是合理的,倒是实业资本对同业公司的动作更具有参考意义,因为实业资本有产业背景,其对行业有更深的了解,所以对同业公司的评估更客观。当然不排除有个别做秀行为,但多个产业资本方向一致的行动也足以引起重视。
估值是艺术,不是科学
不是某种理论或者某种方法能说清楚的,要深入的分析企业,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并对未来的运行情况做出多种推断,最大概率出现的情况是那种?
如果对未来的判断出现偏差,会有几种比较坏的结果!
投资就是投资,和价值投资无关!
合适了就投,不合适不投!
把最后那一段“大白菜”去掉就更好了,说多了反而说反了,怎么操作。
=================================================
[交流]整个世界都在恐惧的时候,你贪婪了吗?&
整个世界都在恐惧的时候,你贪婪了吗?
每一次都不一样?每一次都一样。&
贪婪也要选择好的时机呀...现在的危险比机会大
呵呵,这次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贪婪!入50ETF,谢谢wjmonk
呵呵,大家都在恐惧中
引用第1楼牵着恐龙逛街于
00:37发表的&&:
贪婪也要选择好的时机呀...现在的危险比机会大
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
现在只为短线高手准备,不伸手为好,在下跌的趋势中说这话胜算并不大
任何东西都必须有适宜的土壤,在牛市中遇突发事件狂跌贪婪非常之正确,在熊市中贪婪大多数结果是接飞刀
无戒大师觉得跌到头了?贪婪的太早吧.即使亚洲危机97年金融危机,98年经济大滑坡,99年才逐渐恢复,911也得快两年,而且次级债只能算是金融贷款中的一部分,其余贷款还没有引爆但从现在掌握的信息,有逐渐恶化的趋势.美国融资杠杆率还没有降下来,如果大幅降低杠杆,美国又会怎么样?
不是我太悲观,是很多人太乐观,觉得虚化上证指数下跌60%就完全体现未来两年的经济调整状况.虽然我没有玄铁令这么悲观,不过也不会在最坏的时候没发生前去预测,
逃脱者可获生机,再次参战。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
巴菲特式的投资者总相信每次都一样,天不会塌下来
所以巴菲特如果活在1929年可能也会巨大损失
而趋势投资者容易被趋势吓倒,忘记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
大多数恐惧都是机会.相信这次也不例外.即使是1929年之后,指数也再也没见过那个低点了.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指数到底了.价值投资者大多是乐观主义者.这导致他们出手往往早了些.但这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记得W兄说过的一句话,拥有一颗资产的心.以合适的价格买下资产.而不是去猜市场什么时候见底,我想巴非特买BYD,买高盛,应该是基于此吧.
也希望W兄展开谈谈
恐慌或来自对不确定性的迷茫
或来自对追求底部盈利的贪婪
两个事情是一体两面
已经开始买入,买了一些万科,可现在不知道该重仓什么公司!
比较严重地反对现在就贪婪。鄙视一下巴菲特,误导了徒子徒孙们。
咱并不反对现在股票们开始有价值了,咱也开始在相中的股票上逆势分步建仓,但是咱不敢贪婪,一不敢重仓,半仓都不敢;二见涨就分步抛出,跌回再补回。咱准备着过冬,预防着严寒的到来。
如果每一次都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可能100次有99次都贪对了,但会不会就有那么一次错了?咱早上还在琢磨,要是这一次即使以巴菲特那么高明的抄底手腕仍然抄错了,然后在老巴80高龄行将入土的时候gameover了,这个世界是不是很奇妙?
就是一个意思,见价值买股票没错,但是“贪”念别轻易冒出来,先给自己留足回旋的余地之后再出手。遵从信仰没错,但是凡事凡时皆留余地。
严格说,从恐惧和贪婪角度看待市场,只是一个视角,而且在个人的系统里权重不高.可以用来判断短期的进入.但是中长期的主要进出判据肯定不是群众情绪.
而且以情绪作为判断本身需要很好的量化,并且约定应用范围.
当然,无戒兄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根据我这四五年的看帖的理解,其依据远远超出我们目前看到的。
恐惧者担心的是“倾巢之下无完卵”的法则依然有效,贪婪者则看到“吹尽黄沙始见金”的来临。这两种情形都有道理,但遵循哪一个也都有做反的可能,因为选择的品种不同,交易策略不同,交易的心态不同,必然导致交易的结果不同,所谓有同行无同利。
如果我手头的钱是国家的,我也敢闭着眼睛买。
如果我手头的钱是别人的,至少我敢跟风买。
如果我能拿到巴菲特的条件,我也敢重仓。
可惜我的钱只是我自己的,而且我拿不到巴菲特的条件。所以,宁可不做,不可做错。
今天两成仓位买了150001,随时准备跑路&
引用第48楼小鱼儿于
23:22发表的&&:
基本满仓,工作收入提供自由现金流,做好了长期应对大幅波动的准备.
我坚信自己的投资组合可胜过长期债券的收益.
做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决定性瞬间
如果没有节前的突发利好,现在是到了A股的可以贪婪的时候。&(ingrow:有时寒冰的味道)
上周四,哥伦比亚商学院举行了一场价值投资会议,以纪念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经典著作《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修订版的出版。波士顿Baupost
Group的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是本书的编辑,他也是美国赫赫有名的价值投资者之一。
卡拉曼说,一般来说,作为一名买家,你必须要同许多非常、非常聪明的对手竞争。但现在许多最聪明的人已经由于赎回、保证金吃紧或过于恐慌而卖出并离场了。因此你不必像以前那么聪明。你要做的就是还在这个游戏之中。
在卡拉曼讲话的当天,道琼斯指数又下跌了348点,纽约证交所共有658只股票创出了52周新低,占全部股票数量的15%以上。不过卡拉曼和其他几位讲话者不断使用的一个词却是“激动人心”。
这是因为各地的投资价格都在暴跌,就彷佛整个太阳系都要崩溃一般。美国股市自1月1日以来已下跌了24%;海外股市下跌了32%;新兴市场股市的跌幅接近40%;垃圾债券下跌了13%;甚至是市政债券也下跌了约10%。资金正在蜂拥至美国国债市场,规模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股票现在带来的收益已经超过了债券。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成份股的股息收益率目前为3.14%,高于五年期美国国债目前2.68%的收益率。
由于现在有这么多的专业基金经理都一动不敢动,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深陷恐惧和愤怒,此时的你就应该让你的现金和勇气发挥作用。如果你没有现金,就亮出你的勇气来:重新平衡一下,卖出一点一直在上升的投资品种,多买一些一直在下跌的品种。
如果你既有现金,又有勇气,那就列出你一直想以“合适的价格”
拥有的10只股票吧。机会就在于它们的价格很便宜。如果能考虑一下早就想进入的投资领域,比如新兴市场,那就更好了。机会就在于它们都在低价出售。放眼望去,几乎所有一切都是如此。&&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感谢大家留下真实的想法。
我觉得,在后面的5-10年里,我们应该会为今天的思考而进步&
经济不好跟买不买股票有关系吗?
按照价值投资的理论,价格和价值是判断是否买入的标准,而不是预测经济到底有多坏?
而对博弈者来说,各种因素都只是研判股票涨跌的借口而已,经济好不好似乎也无所谓。
Before you want to show your respectable or stupid greed,
don't forget to review Buffett's notorious words: control your
loss!&&There are thre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rules: First, Second,
control your loss, Third, don't forget the above two
wj兄当年说过的:
当中国最好的钢铁公司、汽车公司卖到净资产以下,当中国最好的电力公司分红收益率达到5%以上,当中国第二大的移动运营商在3。5倍自由现金流交易的时候,当高速公路公司的现金回收周期只有5-6年的时候,我想不用有什么卓越的见识也不会觉得支付了太多的代价吧。
每年10%的收益率,我想对很多有正常工作收入的人来说足够了。
请大家多看看报表背后的企业和他们的股价,再看看格雷厄姆的标准,港股上符合、超过格雷厄姆可以当烟屁股买的股票一大把,更不要说其中很多公司不是烟屁股,危机过后还有很好的成长性。A股虽然没那么便宜,但也绝对不能算贵。
若说经济,中国出口带来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不过是10上下。而且中国出口三分之二是加工贸易,本来对国内经济拉动就有限。金融体系也相对健康。欧美最稳健的jpm存贷比是67%,第二是hsbc80%多,而我们的工行不到60%,我们的上限是75%。
如果一个公司处于净现金状态,并且现金超过市值的时候,你还觉得不安全,那我只能说你的标准,比格雷厄姆的还严格。
这样的公司a股我还没找到,但港股上已经颇有一些了。
又见w兄,问好。
看到楼上回贴很多不同意现在“贪婪”的,经济危机啦、估值国际化啦等等支持现在该恐惧的各种理由都有。我只想说的是:难道现在比一年前的今天更加令人恐惧?
2007的今天很多人在贪婪,2008年的今天很多人在恐惧。--纪念6124
(firefly &
2007的今天我在恐惧,2008年的今天我还在恐惧。)
路透10月17日电---亿万富翁巴菲特在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专栏中称,他在买入美国股票.
巴菲特在这篇评论中称:"指导我买进的一个简单规则就是:在他人贪婪时恐惧,在他人恐惧时贪婪.
巴菲特承认经济面的消息很糟糕,金融领域一片混乱、失业率攀升、企业活动萎靡不振.
他表示:"但市场仍有走高的可能,也许会大幅走高,然後市场信心或经济才会好转.因此如果你等待知更鸟报春时,春天已经结束了."
巴菲特称,大型公司或将遭受获利暂时下降,但补充称"此後的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他们将创造新的获利纪录
不要迷信巴菲特,经过独立思考过的个人意见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在讨论价值投资的时候,或者在价值投资者当中,有必要区分一下。
我相信即使是秉持价值投资的普通小散跟巴菲特之间是划不上等号的。
这点自知之明是应该具有的。
在投资领域,老巴是VIP,他的买入行为不仅仅是买入。既可以恢复公众对公司的信心,又可以干预公司的运营,然后还拿到了很大安全边际的条件。所以,老巴的投资是风险基本可控的投资,
如果我能拿到巴菲特一样的条件,我也敢把房子卖掉买高盛,买GE
如果长期gdp是6%的增长率,通胀率是2%,假设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和名义gdp增速一致,分红收益率2%,那么在估值稳定的状态下意味着市场平均有10%的年收益率,而优质股票显然会提供比这更高的收益率,美国57-2003年回报率最高的莫里斯不过就是19%的回报。目前15倍的ttmPE,2倍的fwdPE无论如何不能算贵。如果说peak
pe没意义,那么a股总市值占08gdp的40%,这个比例也偏低了。我相信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现在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
现在承受的痛苦是从10%回到8%左右更可持续的水平中的短期刹车痛苦,与经济从8%上到12%过程里那种飙车的快感正好相反。
短期看到的萧条景象是消化急刹车带来的库存的结果。
中期的不景气不会像短期的萧条看起来这么极端,但范围和时间会更广更长。是对巨大产能的消化。
刺激内需既有必要性又是多少年来想做而没做好的。中国的消费总量只相当于一个五千万人口发达国家的总量。不缺乏空间。核心是收入分配体系和一些技术性手段。而公共设施和农村投资空间也很大。欧洲如画的田园、山林、草地景色怎么来的?据说是当年大规模土地整治的结果。政府应该放手启动内需。
中国既不缺需求空间、又不缺制造能力,原先只是缺资源,现在西方衰退帮助中国获得一个低成本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个模式里我想到的唯一问题是大规模进口资源而出口不增长会不会导致顺差变巨大逆差?
中国创新能力是不如美国,但是另一方面也享受了别的国家创新带来的溢出,彼得林奇说高科技的最大受益者是技术的使用者而非创造者。在技术提供方有竞争的前提下,确实是这样
巴菲特称其正在买入美国股票北京时间10月17日晚消息,亿万富翁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今天在《纽约时报》专栏上发表文章称,他正在买进美国股票。
  巴菲特称:“我买入美国股票基于一条简单的法则:'其他人贪婪时要谨慎,其他人恐惧时要贪婪。’”他承认,当前的经济消息不佳,全球金融市场都处于混乱状况之中,失业率正在上升,商业活动下滑。
  “但是,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股市将会走高,而且有可能大幅走高,这种情况可能在远早于经济信心或经济增长复苏之前发生。”
投资家巴菲特解释现在购买股票的原因时称,应在恐慌情绪弥漫时抓住投资机遇提早行动,并应对美国多数稳健企业的长期繁荣持有信心。
  巴菲特称,美国国内与海外金融市场目前均陷入混乱,并且问题已经蔓延至其他经济领域,但目前尚未导致“井喷”。预计短期失业率将上升,商业活动低迷。而在此情况下,巴菲特先前仅持有***国债的个人帐户已开始购进美国股票。
  巴菲特对此解释称,在其他投资者贪婪时应小心谨慎,而在别人恐惧担心时则应积极获取,这是一条简单的法则。目前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恐慌情绪正在蔓延,即便是有理智的投资者也不能幸免。诚然,投资者有权在竞争能力薄弱时对高杠杆业务持谨慎立场。但对于美国多数稳健企业的长期繁荣有所担忧则是没有必要的,这些企业实际上不过是在经历暂时的收益间歇性问题,但多数企业将自此开始创造5年、10年甚至20年的净利最新纪录。
  巴菲特表示,目前无法预测股市短期走向,但有可能发生的是市场将远在投资信心或经济好转之前开始上行,因此投资者应提早行动。
  回顾历史更易令人警醒,道琼斯指数曾在大萧条期间的日跌至低点。尽管经济形势在1933年3月罗斯福上台之后依然恶化,但股市至此已反弹约30%。另一例证是二战早期,市场在1942年4月触底,远早于同盟国转折点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买入股票的时机恰是通胀高涨期。总而言之,坏消息是投资者的良友,令人可以低价买进将来高涨的股票。
  从长期而言,股票市场消息将向好。20世纪美国已经历了两次大战与其他成本高昂的外部军事战争,此外大萧条、多次不景气及金融恐慌与石油危机等冲击。而道琼斯指数依然从66点涨到11,497点。
  巴菲特强调,目前持有现金的人们可能感觉颇好,但实际上,美国***抑制危机的救市计划可能将被证实是带有通胀倾向的,因此加剧现金帐户的实际价值缩水。未来十年内无意将进入投资期,证券价值将超过现金,人们不应坐等好消息的到来。
--------------------
巴菲特版的时间的玫瑰
英文原版的
Buy American. I Am.
By WARREN E. BUFFETT
Published: October 16, 2008
THE financial world is a mess,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Its problems, moreover, have been leaking into the general
economy, and the leaks are now turning into a gusher. In the near
term, unemployment will rise, business activity will falter and
headlines will continue to be scary.
So ... I’ve been buying American stocks. This is my personal
account I’m talking about, in which I previously owned nothing but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bonds. (This description leaves aside my
Berkshire Hathaway holdings, which are all committed to
philanthropy.) If prices keep looking attractive, my non-Berkshire
net worth will soon be 100 percent in United States equities.
A simple rule dictates my buying: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And most certainly,
fear is now widespread, gripping even seasoned investors. To be
sure, investors are right to be wary of highly leveraged entities
or businesses in weak competitive positions. But fears regarding
the long-term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s many sound companies make
no sense. These businesses will indeed suffer earnings hiccups, as
they always have. But most major companies will be setting new
profit records 5, 10 and 20 years from now.
Let me be clear on one point: I can’t predict the short-term
movements of the stock market. I haven’t the faintest idea as to
whether stocks will be higher or lower a month — or a year — from
now. What is likely, however, is that the market will move higher,
perhaps substantially so, well before either sentiment or the
economy turns up. So if you wait for the robins, spring will be
A little history here: During the Depression, the Dow hit its low,
41, on July 8, 1932. Economic conditions, though, kept
deteriorating until Franklin D. Roosevelt took office in March
1933. By that time, the market had already advanced 30 percent. Or
think back to the early days of World War II, when things were
going badl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Europe and the Pacific. The
market hit bottom in April 1942, well before Allied fortunes
turned. Again, in the early 1980s, the time to buy stocks was when
inflation raged and the economy was in the tank. In short, bad news
is an investor’s best friend. It lets you buy a slice of America’s
future at a marked-down price.
Over the long term, the stock market news will be good.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endured two world wars and other
traumatic and expensiv the D a dozen
or so recessions
and the resignation of a disgraced president. Yet the Dow rose from
66 to 11,497.
You might think i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for an investor to
lose money during a century marked by such an extraordinary gain.
But some investors did. The hapless ones bought stocks only when
they felt comfort in doing so and then proceeded to sell when the
headlines made them queasy.
Today people who hold cash equivalents feel comfortable. They
shouldn’t. They have opted for a terrible long-term asset, one that
pays virtually nothing and is certain to depreciate in value.
Indeed, the policies that government will follow in its efforts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crisis will probably prove inflationary and
therefore accelerate declines in the real value of cash
Equities will almost certainly outperform cash over the next
decade, probably by a substantial degree. Those investors who cling
now to cash are betting they can efficiently time their move away
from it later. In waiting for the comfort of good news, they are
ignoring Wayne Gretzky’s advice: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 not to where it has been.”
I don’t like to opine on the stock market, and again I emphasize
that I have no idea what the market will do in the short term.
Nevertheless, I’ll follow the lead of a restaurant that opened in
an empty bank building and then advertised: “Put your mouth where
your money was.” Today my money and my mouth both say
Warren E. Buffett is the chief executive of Berkshire Hathaway, a
diversified holding company.
1.股市底部往往在经济好转之前出现,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
2.远离高财务杠杆,弱竞争优势的公司,而不应该恐惧一个国家的好公司,这些公司的利润可能暂时下滑,但10年后一定会创新高
3.他的私人帐户之前是国债,价钱有吸引力的话会全部买入
4.现金长远看是劣质资产,未来有通胀风险
美国S&P500指数平均市盈率可能是18倍,而中国沪深300指数08年平均在15倍以下
中国企业竞争力目前不如美国
但我们有更好的未来
低负债、强势竞争力、良好现金流的中国公司终将度过衰退,迎来美好的明天
美国S&P500指数平均市盈率可能是18倍,而中国沪深300指数08年平均在15倍以下
===============================================================
不能这么简单的比较吧,S&P现在的PE是经过金融危机和经济恶化已经表现出来的结果,
而现在中国沪深300指数的盈利基本还是高峰值,明年就会跑到20倍以上,
银行,地产,钢铁等等强周期性的大企业的利润变化要到明年才能完全表现出来
(biewangle &
只要手头有充足的现金,处于净现金状态,即使是周期股,如果跌到3-4倍peak PE也是值得买的。港股上很多了)
这里SP500的18倍PE是ttm的,并不是“经过金融危机和经济恶化已经表现出来的结果”。
高盛研究周期股股价见底大部分在trough eps出现前2-3年就见到了。之后进入振荡。trough
eps出现前半年到一年股价开始显著上涨。
biewangle&biewangle
中国相对竞争力提高最快的应该还是装备制造这一块。大连就是大连机床,大重,瓦轴和冰山集团。都不是很了解。大重风机搞的快,自制率高,但是产品质量还不行,也不赚钱。机床是机械里面最难学的,大机和沈机差不多。瓦轴体制有问题。冰山下面好像有个金州重型还可以。
接触装备制造企业多,都在快速追赶、挑战原来的国际竞争格局,我看到的是蒸蒸日上的装备制造业。周期的萧条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但不能否定他们在各自领域能力的提高。
从产业升级来说,必然经过轻工业-资源加工重工业(钢铁、有色、石化)-高度加工制造业(机电、交运、通讯电子装备制造业)-生物和信息科技。日本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是历史背景决定的。你不能跳过一个阶段到下个阶段。中国现在走到装备制造业了。
工业机械和电力设备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中与国际先进竞争力差距缩小最快的领域。交运设备里面造船和铁路设备情况也比较好。
比较遗憾的是轿车这个拉动力最大的产业还看不到本土企业的系统性机会。
国家搞大飞机工业也是有战略高度的。这个产业对高端工业技术的拉动和溢出都很明显。
我建议大家看一些国内部门工业史-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这三十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进步是很快、很大的。南车董事长说30年前我们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那时候工业基础不行,无法消化吸收,所以只能不断重复引进,现在基本上能充分的消化吸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自主研发。太原重工当年计划体制下在国外封锁下为核、军工、电力这些行业提供许多重要的母机,现在又在一个又一个领域把国外竞争对手赶出国内市场。这还是在不利的体制束缚下取得的进步。
我对中国制造业有信心。
biewangle&
引用第170楼南瓜店于
18:40发表的&&:
先感谢兄谈的看法。
1、其实,兄仔细看看我的回复,应该可以看出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是低端制造业。比如,我们这个小地方的biewangle兄点到的大连机床,大重,瓦轴和冰山集团就马马虎虎不算低端制造业。
另外,我也并不否认中国的进步。
这也是我不敢参与网络讨论的原因,最后往往离题很远,而且越来越没有意义。
南总提到的ibm,cisco这种创新型企业,中国目前不可能出现,但这并不重要。
我觉得不完全是中国的体制、文化不行,而是没到那个阶段。创新型、智力型经济我觉得一定是在普遍富裕基础上才会产生。社会富裕到一定程度,人均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劳动生产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或者说是达到全球同一时期的高端)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样的社会才能支付研发的成本,对高端人才才有充足的吸引力。中国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
但正因为和美国在人均水平上的差距,中国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在我看来中国既不缺乏需求空间,又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发展的本质就是利用全球的资源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省略掉N多网友有意义的讨论……)
看看A股自己,觉得不少股票便宜,看看H股,又觉得还不够便宜。
恐惧和贪婪,真是说不清的话题。不过,怀有一颗拥有资产的心,可能是最后的安全边际。
下周,中石油和工行建行中行都不能护盘了,指数能守住1800吗?也许真正的恐慌将会到来?
关于中国的未来,只要假定历史不会发生断裂,那么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城镇化就是做多中国的根本保证。以5年的尺度,为什么不敢设想上证1万点?凭什么需求只能来自美国?日益富裕或渴望富裕的中国人、印度人、全世界2/3受苦人就不能产生更大的需求吗?需求可以创造出来,货币可以创造出来,指数也可以创造出来。
回biewangle:
 多谢兄台的精彩发言,本人受益非浅。
开贴就是要让大家有充分讨论的环境,请不要拘泥于标题,自由碰撞是最好的。
推荐一个公司供各位观察,香港恒隆地产(0101),掌门人叫陈启宗。
我很喜欢这位陈先生的风格,也很喜欢这公司的报表和业务
我觉得这个动荡的时候,又是大家读书学习的好时间了,正在研究WJMONK君的ROA估值,思考就是财富啊,当然免不了上帝肯定会大笑,,,,,,
回zhao_28:
&&ROA达到25%只需要10-15年时间,但维持大概率继续增长的时间可能长达百年。值得,我认为绝对值得。
关于招商地产,我还是建议大家仔细去看看它的土地,最好是各地的项目都看一下,反正网络上都查的到,所在的城市也都是大城市,有空去旅游的话也可以去看看,也许会感觉到招商地产的套路。我个人的感觉,广州金山谷、佛山依云水岸、重庆北滨路、天津南开钻石山、南京仙林项目,这是一个套路。深圳半山兰溪、北京1872也是一个套路。鲸山别墅区、天津西康路36号又是一个套路。除了去年佛山买的禅城那块地好象贵了些,我估计得减值3亿(招商地产占50%权益),其他的都没感觉有什么问题。
至于销售周转方面,如果大家去比较一下预收帐款变动额与预计总收入的和,再对比总资产规模,没什么区别。而2009年,这个数据我估计0024会比万科好些。
卖房子毕竟不是卖白菜,所谓快速周转在地产这种行业能否大规模应用,我始终保持怀疑态度。除非你的价格足够低,但低价格的情况下就只能低成本,10年后,那些低成本快速开发的楼盘会否出现大量物业公司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房子毕竟理论上是要用数十年的,换句话说,汽车厂有产品招回的巨大风险,开发低质量房子对一个持续经营的房地产公司是比这还大潜在的风险,而且开发的面积越大,时间越久,风险就越大。
至于管理层能力问题,我也确实不认为口头发言有什么意义,毕竟我们不是在挑选演说家。
财务方面,招地确实做的不好。这也是它的毛病,融资一直很慢,结果是在万科、保利、金融街都增发完后,一直到金融危机爆发还没拿到钱,但其开发计划是按照能够融资成功来规划的,结果搞的负债率很难看。不过只要不继续去拿地,资金问题也不是很大。
不过08年对招商地产最大的好消息是台海终于有了持续和平的预期,招商局在漳州苦心经营十几年终于要进入收获期了。这可能就是国企的优势,它总是做一些看起来很笨很慢见效的事情,但最后的结果好象不比那些拼命想跑快的家伙差。
一点浅见,仅供诸君参考。
在网上搜集了关于陈启宗的资料,这个陈先生是个风险意识深入骨髓的人,做房地产竟然能坚持“零负债”策略,并认为“熊市来临的时候才是赚钱的最好机会。”他觉得做人不能太聪明,要准备吃一些苦、花一些笨功夫,用乌龟的心态做兔子的事业。
陈启宗说恒隆像龟,是说集团不懂赚快钱,只按部就班去搵钱,还笑说集团天生「笨」,没办法﹔可是他也说,龟胜在长命,慢慢爬去赚钱「都搵到两餐食﹗」
这个人,值得学习。
象我等小投资者,笨一点,用自己的钱在熊市的时候慢慢积蓄点股票,总会赚取属于自己的利润。预测经济走向的事,还是留给聪明的人去做吧
陈启宗-地产的巴菲特,读他亲自撰写的主席报告是一种享受。
下面谈谈招商地产
我记得是在04年开始对招地感兴趣的,当时刚刚开始学习老巴的投资理念,当时对2个企业招地和中集比较有兴趣,后来选择了招地,买入的重要理由一是大股东招商局,我比较喜欢招商局下面的企业,管理较优秀,而招地是招商局的地产平台,二是港深大桥的通车应该会带来蛇口地区房产的增值。买进了就一路下跌,最多好象跌了50%,还好坚持住了,最后在06年卖出了。
今年的大跌却又带来了当招地股东的机会。我而且参与了增发,成了某些人眼中的“白痴”,我想参与增发应该是对自己所看好的公司最大的支持吧。
招地的业务是房地产开发与销售、投资性物业经营、房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和园区供水供电4大部份,各业务在主营业务毛利中的贡献占比分别为77%、10%、4%、9%。招地最吸引我的是投资性物业经营,07年毛利率是50%,08年中期毛利率是52.46%,现在在主营业务毛利中的贡献虽然只有10%,但将来呢?这部分的贡献会越来越大,甚至于招地最后会成为一个地产租赁公司吧。想一想如果我自己拥有一处物业,租金在增长,而按年计提折旧后,因定资产净值逐年降低,导致的结果是ROE越来越高,自由现金流越来越多。那么买招地,就等于买进属于自己的物业吧。当然,这需要时间,所以这回当招地的股东应该会很长很长。
一点浅见,让诸位见笑了
黔之驴 04-22
2年多过去了,再回来留下个脚印
08年我是够贪婪了,A股港股合计买到了满仓,不断的找人换港币往香港汇
不过正如飞翔铁说的,没有完全想清楚要投资的行业和公司
当时A股的组合是招行、华侨城、青啤、赣粤高速和现代投资
港股是青啤、味千、信义玻璃、李宁和一点高速
09年卖了李宁买了大量的越秀交通
当时的选择主要分三类:
一是周期性公司:即使是好公司当时看起来也很恐怖,比如潍柴、三一、海螺水泥、信义玻璃、江铃、长城汽车等等,但这类公司的回报最好(部分原因可能是10
万亿),我买的信义玻璃很快就卖掉了
二是好的非周期性公司(主要是消费类):比如青啤、味千、张裕、五粮液、泸州老窖、格力、美的等等,但也有不好的比如李宁(当时跌得不够,之后发展欠佳),我买的是青啤、味千和李宁
三是高速等安全烟屁股型公司,很难有超额收益,小部分甚至较差(赣粤),我在这投入很大,A股高速比较失败,港股和越秀交通和后来换的深高速还可以(换的时机不错)
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不会再买烟屁股,只会选择优秀的公司---不管是周期性还是非周期,周期性行业可以通过长期跟踪深入了解,再选择最优秀的大公司(三一、海螺、潍柴之类)
非周期性公司主要是选股问题,持股难度相对较小
另外09年减仓有点快,还是对持有的公司信心不足
=======================================================================
[交流]笃定价值!归江2010年中欧商学院演讲稿
wjmonk04-02
回跃入风中:
价格是结果,如果一个公司可持续利润增长了100倍,市值增加100倍是自然的过程。但如果对企业理解不够深刻,很难有耐心等待公司从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wjmonk04-02
我是信璞的合伙人,但并不主张做太多商业化运作。中国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的商业机构很多,缺了我们一伙人根本无所谓。但以认识世界为最终目的机构并不多,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引用第12楼wjmonk于
09:31发表的&&:
回跃入风中:
价格是结果,如果一个公司可持续利润增长了100倍,市值增加100倍是自然的过程。但如果对企业理解不够深刻,很难有耐心等待公司从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谢谢大师的回复,可能我境界不够。但是按我的逻辑,一个企业再好,在证券市场证明,最后不还是价格么?所谓的耐心,不也是最后需要卖出那一步与之匹配的价格吗?
回跃入风中:
&&我有两个朋友,分别于2年前各买了某两个公司的股票。现在每年的现金分红对比他的成本大概在15-20%不等,而且企业的利润增长情况,现金流情况都非常好。他们不怎么知道股票价格,也无需知道。但同时,你觉得市场会无效到保留他们买入的价格到现在,从而让他们把分红继续用原价格买入获得15-20%的分红收益率吗?
&&举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一个基本道理,市场价格长期看是有效的,这个有效是企业内生增长决定的,投资者是外因。何为因,何为果。是企业素质决定了长期价格,而不是交易者决定。
龙渊客04-03
其实经济学有句话说的非常清楚,那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个波动决定的因素就是供求关系,在股票市场,换言之也就是投资者的喜好和行为。但是这个波动围绕的基点--价值却不是由投资者偏好行为所决定的,是由标的本身即企业价值的变动所决定的。因此,短期的价格波动受投资者不理性行为的影响,市场往往是无效的。长期看价格波动围绕的基点价值是不受投资者不理性行为的影响,股价总能从偏离回到正常的轨道,市场则是有效的。
龙渊客04-03
引用第10楼跃入风中于
01:16发表的&&:
如果说是交易选手的话,你永远都是可以赚100倍的股票上只赚一倍就走了。因为你对他的交易有信心,而对长期经营缺乏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凡提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