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下载所说的雾霾

中国古代雾霾天最早出现于何时? | 北晚新视觉
中国古代雾霾天最早出现于何时?
如果盘点今年的热词,“雾霾”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之一。其实,就“霾”字来说,早在殷商时期古人用来占扑的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霾”字;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曾出现过“霾”,其中《邶风·终风》有一句:“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而“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的记载;北京最早疑似雾霾“昏雾”的记载则出现在北魏时期,《魏书·灵征志上》记载,景明三年九月丙辰,“幽州暴风昏雾”……然而,古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迄今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仍存在争议。
徐中舒编撰的《甲骨文字典》中释“霾”字(内页局部)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甲骨卜辞:“贞: 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
“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书中的 《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 雾霾四塞。”
虽然雾霾一词古已有之,但为现代人熟悉的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即使在10年前陆续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相关书籍中,都无“雾霾”一词。其实,“雾”与“霾”虽然产生的气象条件差不多,但性质却完全不同:雾无害而霾有害。现代气象学上对雾霾已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划分:含水量达 90%称“雾”,低于80% 称“霾”;介于之间的,才是“雾霾”。古人对“霾”的划分也要看相应的“指标”:水分少的称为“干霾”或“旱霾”、“风霾”;水份多的称为“湿霾”或“雨霾”。
就“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 ,在一期7113版上有一个 ,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是毫无疑问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且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
《合集》 13465版:“己酉卜,争贞:风隹 有霾?”
《合集》 13466版:“癸卯卜……王占曰: 其……霾?甲辰……”
《合集》13467版:“贞: 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明言有雨,何得有霾?”
《合集》 13468(“贞:翌丁卯酒,丁霾?”
《合集》13469版:“……隹霾,有作(祸)?”"
《通纂》419版:“甲申卜,争贞:霾其有祸?贞:霾 亡祸?”
卜辞中的“贞”,就是商代时负责占卜的人,贞人将占得的吉凶报告给商王,作为商王决策政事的依据。如果出现霾天,往往作为一种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坏天气”,是凶兆。
《合集》13467版那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负责占卜的贞人问,这雨会出现霾吗?这雨不会出现会霾吗?既然第二天说下雨,又怎么会有霾呢?
“霾”的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晋书·天文志中》》:“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
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迄今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仍存在争议。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沙尘暴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多见,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笔者认为,甲骨卜辞中水份(有“雨”)多的湿霾,应该更接近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气;与“风”一起出现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尘暴。
文史古籍中,对“霾”的记载也不鲜见。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有一句:“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他)有时又柔顺地来到我跟前。不过,《诗经》毕竟不是史书,最早对“霾”作出较科学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从这句话来看,古人眼里的霾天气象,就是天地四方昏暗濛濛的,像下尘土一样,达十天五天以上,或者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像有雨水但并不沾衣,空气中含有尘土。所谓 “有尘”,就是指空气中的悬浮物质。晋人同样 认为,出现霾天不是好兆头,君臣反目,缺乏和谐,即所谓“天地霾,君臣乖”。
史书上记载的气象灾害和特殊气候,都在“五行志”或“灾异志”中。但《晋书》并没有灾害性霾天的记载。笔者检索二十四史发现,在唐之前各朝的气象灾害中,均不见“霾”的记载,史书上最早的正式霾天记载见于《新唐书》,书中第三十九卷《五行志二》中“常风”条:“(长庆)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黄眚黄祥”条:“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从“昏霾”一词来看,当时的天气与现代的雾霾气候极像。这两次霾天,均发生在晚唐,前者是公元823年2月19日,这天是新年正月初一,自然是不好的现象,要记载下来。
疑似雾霾天自唐代后始增
《宋史·五行志》:带“霾”气象事件13起
公元823年发生的“昏霾”,虽然是正史上最早的带“霾”天气记载,但绝不是第一次发生。《晋书》上首次出现了对“霾”的具体解释却没有记载这类气象事件,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实际上,史书上对霾的记载,并一定用“霾”字。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雨土”、“雨沙”、“黄风”、“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即使雾霾也多用与“昏霾” 类似的词语,如“阴霾”、“霾曀”、“霾翳”、“氛霾”、“霾晦”等。以唐代来说,疑似雾霾天早在中前期即已出现,如李显(中宗)当皇帝不久的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灾害性天气频发,仅史载的疑似雾霾就有三次,分别是阴历六月庚午,陕西境内“雨土于陕州”;阴历九月四日,山西境内“黄雾昏浊”;十二月丁丑,“京师雨土”。
而这类疑似雾霾,在魏晋时代已较多发生,这或许是《晋书》上要对“霾”予以详释的气象背景--
《晋书·惠帝纪》: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冬十月,黄雾四塞。”
《晋书·天文志中》: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十一月乙亥,黄黑气掩日,所照皆黄。”
《晋书·五行志下》:元帝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八月,黄雾四塞,埃氛蔽天。”
《晋书·元帝纪》: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
《晋书·明帝纪》: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春正月癸巳,黄雾四塞”;二月乙丑,“黄雾四塞”。
《晋书·孝武帝纪》:晋孝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春二月癸末,黄雾四塞。”
《晋书·五行下》: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十月丙申溯,黄雾昏浊不雨。”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唐宋以前中国没有出现过雾霾天气,从上述的记载不难看出此观点是不可靠的。只能说,在唐宋以后,中国的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越严重。如《宋史·五行志五》 “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13起,而在《新唐书》上仅记2起。
北京最早的疑似雾霾出现于北魏
《魏书·灵征志》:景明三年“幽州暴风昏雾”
宋代以后,霾天成为中国史家必书的灾害性天气。如《元史·五行志》便记载了不少霾天--
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癸巳十二月,“大风霾,凡七昼夜。”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 )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
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二月丙戌,“雨土。”
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三月壬申,“雨霾。”
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至元五年(1340年 )二月,信州,“雨土。”。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风霾尽晦。”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乙丑,奉元路,“黄雾四塞。”
到了明代,关于霾天的记载激增。《明史·五行志三》中,约记载了32起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其中带“霾”字的达20起。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日)那天,京城(北京)“风霾四塞,日色惨白,凡五日”。
清代,在所谓的“乾隆盛世”年间霾天仍很频繁。从《清史稿·灾异志五》所记来看,康熙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发生了浮尘引发的不洁空气事件,共约50起,而且分布全国多地,并不限于北京。其中带“霾”字的20起,与《明史》中所记整个朝代的总数一样多。
北京最早的霾天发生于何时?至今学术界并无定论。从史书来看,北京及附近地区最早出现带“霾”字的天气,在金国承安五年十月庚子(公元日),这一天有“风霾”。
北京最早疑似雾霾“昏雾”的记载则出现在北魏时,《魏书·灵征志上》记载,景明三年九月丙辰(公元502年10月19日),这一天“幽州暴风昏雾”。而更像雾霾的天气则出现于金国贞元三年四月初一(公元日),时中都(北京)“昏雾四塞,日无光,风十有七日”。
*声明:本文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请勿摘转。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倪方六/文
徐中舒编撰的《甲骨文字典》中释“霾”字(内页局部)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甲骨卜辞:“贞: 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
“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书中的 《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 雾霾四塞。”
虽然雾霾一词古已有之,但为现代人熟悉的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即使在10年前陆续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相关书籍中,都无“雾霾”一词。其实,“雾”与“霾”虽然产生的气象条件差不多,但性质却完全不同:雾无害而霾有害。现代气象学上对雾霾已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划分:含水量达 90%称“雾”,低于80% 称“霾”;介于之间的,才是“雾霾”。古人对“霾”的划分也要看相应的“指标”:水分少的称为“干霾”或“旱霾”、“风霾”;水份多的称为“湿霾”或“雨霾”。
就“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 ,在一期7113版上有一个 ,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是毫无疑问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且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
《合集》 13465版:“己酉卜,争贞:风隹 有霾?”
《合集》 13466版:“癸卯卜……王占曰: 其……霾?甲辰……”
《合集》13467版:“贞: 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明言有雨,何得有霾?”
《合集》 13468(“贞:翌丁卯酒,丁霾?”
《合集》13469版:“……隹霾,有作(祸)?”"
《通纂》419版:“甲申卜,争贞:霾其有祸?贞:霾 亡祸?”
卜辞中的“贞”,就是商代时负责占卜的人,贞人将占得的吉凶报告给商王,作为商王决策政事的依据。如果出现霾天,往往作为一种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坏天气”,是凶兆。
《合集》13467版那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负责占卜的贞人问,这雨会出现霾吗?这雨不会出现会霾吗?既然第二天说下雨,又怎么会有霾呢?
“霾”的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晋书·天文志中》》:“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
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迄今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仍存在争议。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沙尘暴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多见,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笔者认为,甲骨卜辞中水份(有“雨”)多的湿霾,应该更接近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气;与“风”一起出现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尘暴。
文史古籍中,对“霾”的记载也不鲜见。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有一句:“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他)有时又柔顺地来到我跟前。不过,《诗经》毕竟不是史书,最早对“霾”作出较科学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从这句话来看,古人眼里的霾天气象,就是天地四方昏暗濛濛的,像下尘土一样,达十天五天以上,或者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像有雨水但并不沾衣,空气中含有尘土。所谓 “有尘”,就是指空气中的悬浮物质。晋人同样 认为,出现霾天不是好兆头,君臣反目,缺乏和谐,即所谓“天地霾,君臣乖”。
史书上记载的气象灾害和特殊气候,都在“五行志”或“灾异志”中。但《晋书》并没有灾害性霾天的记载。笔者检索二十四史发现,在唐之前各朝的气象灾害中,均不见“霾”的记载,史书上最早的正式霾天记载见于《新唐书》,书中第三十九卷《五行志二》中“常风”条:“(长庆)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黄眚黄祥”条:“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从“昏霾”一词来看,当时的天气与现代的雾霾气候极像。这两次霾天,均发生在晚唐,前者是公元823年2月19日,这天是新年正月初一,自然是不好的现象,要记载下来。
疑似雾霾天自唐代后始增
《宋史·五行志》:带“霾”气象事件13起
公元823年发生的“昏霾”,虽然是正史上最早的带“霾”天气记载,但绝不是第一次发生。《晋书》上首次出现了对“霾”的具体解释却没有记载这类气象事件,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实际上,史书上对霾的记载,并一定用“霾”字。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雨土”、“雨沙”、“黄风”、“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即使雾霾也多用与“昏霾” 类似的词语,如“阴霾”、“霾曀”、“霾翳”、“氛霾”、“霾晦”等。以唐代来说,疑似雾霾天早在中前期即已出现,如李显(中宗)当皇帝不久的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灾害性天气频发,仅史载的疑似雾霾就有三次,分别是阴历六月庚午,陕西境内“雨土于陕州”;阴历九月四日,山西境内“黄雾昏浊”;十二月丁丑,“京师雨土”。
而这类疑似雾霾,在魏晋时代已较多发生,这或许是《晋书》上要对“霾”予以详释的气象背景--
《晋书·惠帝纪》: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冬十月,黄雾四塞。”
《晋书·天文志中》: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十一月乙亥,黄黑气掩日,所照皆黄。”
《晋书·五行志下》:元帝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八月,黄雾四塞,埃氛蔽天。”
《晋书·元帝纪》: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
《晋书·明帝纪》: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春正月癸巳,黄雾四塞”;二月乙丑,“黄雾四塞”。
《晋书·孝武帝纪》:晋孝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春二月癸末,黄雾四塞。”
《晋书·五行下》: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十月丙申溯,黄雾昏浊不雨。”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唐宋以前中国没有出现过雾霾天气,从上述的记载不难看出此观点是不可靠的。只能说,在唐宋以后,中国的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越严重。如《宋史·五行志五》 “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13起,而在《新唐书》上仅记2起。
北京最早的疑似雾霾出现于北魏
《魏书·灵征志》:景明三年“幽州暴风昏雾”
宋代以后,霾天成为中国史家必书的灾害性天气。如《元史·五行志》便记载了不少霾天--
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癸巳十二月,“大风霾,凡七昼夜。”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 )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
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二月丙戌,“雨土。”
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三月壬申,“雨霾。”
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至元五年(1340年 )二月,信州,“雨土。”。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风霾尽晦。”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乙丑,奉元路,“黄雾四塞。”
到了明代,关于霾天的记载激增。《明史·五行志三》中,约记载了32起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其中带“霾”字的达20起。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日)那天,京城(北京)“风霾四塞,日色惨白,凡五日”。
清代,在所谓的“乾隆盛世”年间霾天仍很频繁。从《清史稿·灾异志五》所记来看,康熙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发生了浮尘引发的不洁空气事件,共约50起,而且分布全国多地,并不限于北京。其中带“霾”字的20起,与《明史》中所记整个朝代的总数一样多。
北京最早的霾天发生于何时?至今学术界并无定论。从史书来看,北京及附近地区最早出现带“霾”字的天气,在金国承安五年十月庚子(公元日),这一天有“风霾”。
北京最早疑似雾霾“昏雾”的记载则出现在北魏时,《魏书·灵征志上》记载,景明三年九月丙辰(公元502年10月19日),这一天“幽州暴风昏雾”。而更像雾霾的天气则出现于金国贞元三年四月初一(公元日),时中都(北京)“昏雾四塞,日无光,风十有七日”。
*声明:本文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请勿摘转。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倪方六/文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定义最早见于晋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雾霾的历史:最早雾霾到底出现于何时?有多严重?_牛宝宝文章网中国雾霾的历史:最早雾霾到底出现于何时?有多严重?专题:上一篇:老话为何说“羊鼠相配一旦休”? 推荐阅读:历数中国史上最可怕的“大雪天”古代中国的雾霾本文作者 倪方六写在前面的话:这几天,“雾霾”再次袭击中国大陆。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自然雾霾,而是“人文雾霾”,前央视女主持柴静自费拍摄的、反省雾霾之祸的视频《穹顶之下》,席卷全国。是是非非,争议颇大,连新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都看了,并给柴静写手机短信回应。我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做兼职教授,其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中国气象工程的摇篮,目前中国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气象专家、官员几乎全是该校出来的。因为这层关系,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对古代气象、环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和研究。为此撰写了多篇有关环保史方面的,日,我在《北京晚报》副刊“文史版·一方钩沉”独家专栏上,专门撰写一篇有关古代雾霾的稿子。应该说,这是国内第一篇在都市报上专版、系统梳理古代雾霾的文章,从上古时代谈起。因为版面所限,内容比初稿精减了一半。此文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多家媒体作了转载(请仍未与我联系的媒体速与我联系稿费事宜,我在等你找我)。但也遭到了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多家媒体的批评,认为是替目前北京糟糕的雾霾说话,为现代严重的雾霾找说辞。实际上,我的本意绝非这样,古代雾霾与现代雾霾在成份构成上是完全不同的,文章意在提醒人们重视,关注雾霾,解决雾霾,还公众以蓝天白云。这里,我将发表后的文章贴出来,供有兴趣的网友阅读,探讨。“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书中的《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 雾霾四塞。”《甲骨文合集》13467版甲骨卜辞上出现3个“霾”字,左为摹本,右为拓本虽然雾霾一词出现不晚,但为现代人熟悉的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即使在10年前陆续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都无“雾霾”专词。其实,“雾”与“霾”虽然产生的气象条件差不多,但性质却完全不同:雾无害而霾有害。现代气象学上对雾霾已有1个相对成熟的划分:含水量达90%称“雾”,低于80% 称“霾”;介于之间的,才是“雾霾”。古代中国人对“霾”的划分,也有自己的一套:水分少的称为“干霾”或“旱霾”、“风霾”;水份多的称为“湿霾”或“雨霾”。就“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www.niuBB.net]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一期《合集》13467版上有1个X,在一期前7113上有1个X,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是毫无疑问的。在已出土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且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合集》 13465版:“己酉卜,争贞:风隹 有霾?”《合集》 13466版:“癸卯卜……王占曰: 其……霾?甲辰……”《合集》13467版:“贞: 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明言有雨,何得有霾?”《合集》 13468(“贞:翌丁卯酒,丁霾?”《合集》13469版:“……隹霾,有作(祸)?”“《通纂》419版:“甲申卜,争贞:霾其有祸?贞:霾 亡祸?”卜辞中的“贞”,就是商代时负责占卜的人,贞人将占得的吉凶报告给商王,作为商王决策和执行的依据。如果出现霾天,往往作为1种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坏天气”,是凶兆。比如,《合集》13467版这句话,便可以这样理解:已已负责占卜的贞人问,这雨会出现霾吗?这雨不会出现霾吗?既然第二天说下雨,又怎么会有霾呢?古人很早就给“霾”下定义但是,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气象学界和史学界存在争议。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霾”是1种沙尘暴天气。但这里也有1个问题,沙尘暴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多见,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3种。笔者认为,甲骨卜辞中水份(有“雨”)多的湿霾,应该更接近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气;与“风”一起出现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尘暴。甲骨文霾一甲骨文霾二文史古籍中,对“霾”的记载也不鲜见。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有一句:“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他)有时又柔顺地来到我跟前。《诗经》毕竟不是史书,信史是如何记载的?最早对“霾”作出较科学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水沾衣而有土,名曰霾。”从这句话来看,古人眼里的霾天气象,就是天地四方昏暗濛濛的,像下尘土一样,达十天五天以上,或者1个月,或者1个季,像有雨水但并不沾衣,空气中含有尘土。所谓有“有尘”,就是指空气中的悬浮物质。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1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中国雾霾的历史:最早雾霾到底出现于何时?有多严重?》由“Salahxb”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北京时间8月14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继续在水立方进行。在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中国选手刘子歌以2分04秒18的成绩获得冠军,并且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中国游泳选手在本次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资政第建于清光堵十八年, 位于潮州古城内巷中,甲第巷16号。 一楼摆设着象棋, 有空的话可以在这里泡一壶茶, 下一局象棋。 二楼是潮绣的作品展室 潮绣,粤绣之一, 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 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 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 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 潮绣属于广东刺绣。 传说潮绣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其与 黎族 织锦同源, 潮绣有着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 针法繁多,纹理清晰, 金银线 镶, 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 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 此外,以金碧、粗犷、 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 钉金绣 也尤为人所瞩目, 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潮绣历史悠久,源于何时,说法不一 , 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始于唐代。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 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 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 , 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 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 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 布梳街以及 开元寺 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 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 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 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 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 对国外市场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19世纪英国艺术家波西尔所著《中国美术》 中写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 而广东人于此技术尤为专长……” 潮绣多输入欧洲,可见当时中国潮绣欧洲也影响颇大。 这里的潮绣每一件至少要十几万以上 三楼是潮绣工作室, 里面可以现场看到潮绣的全过程, 因为不让拍照,所以我们也只是拍了一张。 上到三楼,可以看到古城的建筑, 一大遍的瓦片屋顶,有点像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最后一个展厅是教你学潮州话, 学上两句,在潮州游玩的时候, 肯定能用得上,很有趣,大家有兴趣的话, 可以一齐来学一学。 思思边学边笑, 笑得整个资政第也能听得到她的声音。
本帖有22条评论
杭州月子中心月子会所汇总帖 2 01 7 年杭州月子中心又有那些变动 ? 价格有哪些调整 ? 杭州哪家月子中心好 ? 杭州月子中心有没有好的推荐?杭州月子中心大家还可以在回帖里继续推荐,也可以在回帖中对杭州月子中心进行点评哦!或者大家有看好杭州月子中心要互动的,要团购的可以帖子里交流! 二胎开放政策,再加产妇越来越大龄化,基本上杭州月子中心都得提前好几个月预定,最近很多圈内妈妈都在热议杭州月子会所的事情,前几天跟闺蜜一个辣妈(某电台主持人)跑了一下杭城的月子会所,还真是蛮累的,所以尽量详细的写了一下,节省一下大家的时间,毕竟怀孕么,出去也不方便。 第一站: 天目山医院 1、环境 天目山是我们从城西去其他的月子中心时顺路去看的,在妇产科楼的五楼,出了电梯,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接待,也找不到人,在走廊里等了许久,正好听到一声乡音,妈妈便上前询问是否可以去看一下他们住的房间,那天有点阴雨天,我们去的是朝南的房间,两张床一张沙发,床中间一个屏风,月嫂睡在外面的小床,妈妈和宝宝睡大床(当然也有宝宝床),沙发可以睡一个人。但是可能是有人住着的关系,整个房间感觉比较乱。 光线和通风不是特别好。我们问月嫂一些基本情况,月嫂感觉不够专业。。。感觉这里就是一个提供你住的地方。闺蜜立马拽着我就跑了。 2、价格 最贵的房间就是朝南的好像是 500多一天,因为对整体环境不是特别满意,所以没有特别记了价格,好像是20天还是25天以上有优惠。反正一个月下来大概两三万一个月,虽然价格不贵,但是以前有姐妹住过,说吃的东西实在有点那啥了,服务比较生硬。 这家网上就是搜不到他家图片哇! 总结:跟医院的感觉挺接近的,价格也不高,也挺亲民的价格,就是住一个月的医院总心里感觉有些怪怪的。 第二站: 悦福月子中心 悦福是性价比最高的一家月子中心了,我在百度看了下她们的官网,感觉还挺不错的。也是闺蜜圈子里呼声最高的一所了,这里是一定要预约参观的,姐妹们注意! 1 、 环境: 悦福地理位置特别方便,在拱墅区运河中心那块,很利于朋友探访,包括爸爸陪护来回也很方便。远洋国际金座的顶楼两层,在楼顶特意打造了一个花园阳台,妈妈们可以在这里聊天看风景,这种开阔的感觉给人挺棒的。虽然在市区,但是周边有好几个公园,所以空气也特别好。因为是提前预约参观的,所以一到那就有专人等在那接待我们。 进门的时候工作人员让我们带上脚套和消毒,说这是为了保证空气质量,这点挺好的,出入的人多了空气质量难免会变差,这对还很虚弱的产妇来说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先参观了客房,有三种房型,一居室、一室一厅、一室两厅,的确满足多种需求, 客房里还有电视机连接育婴室和 SPA房,这样可以随时让家长们方便看到宝贝的动态,这点看得出还是下了功夫,全透明服务对我们来说是需要的,但对商家来说还是需要勇气。房间里放有很多母婴用品,了解了一下,都是给产妇和宝宝准备的,而且都是母婴专用的大品牌,挺周到的。 参观 spa房的时候,我们只在门口看了下, 因为工作人员说是为了保证 SPA房的空气质量,除了护士和宝宝其他人一般都不让进,妈妈爸爸也只能门口看。虽然不能进入SPA,但是整个SPA房的装修还是干净大气的,里面还有儿歌循环播放。 悦福接待人员说宝宝 SPA房和育婴室,每天都会有两次消毒,杜绝交叉感染。 妈妈理疗房有一股很贵的感觉。有专门的纤体美容师按时给妈妈们做脸做身体,还有中药护理,中药洗头、中药擦身、中药泡脚这些。 然后悦福 每个楼层都有护士台, 24小时轮班的。这里主要照顾妈妈的是一群护士,而且也不会住进客房里,晚上宝宝也可以统一放在育婴室里,护士看护,悦福接待人员说,悦福这边的一些模式都是来自台湾,因为坐月子最早也是在台湾,并且台湾的护理模式是最先进和科学的,包括护士护理等等。 参观完悦福后工作人员带我们去他们顶楼大阳台,视野空阔,心情也好很多,工作人员在跟我们讲解时还特地泡了他们悦福营养师特别调配的水果茶,的确还挺好喝的。 整个参观下来给闺蜜和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工作人员都比较专业的,有亲和力,悦福的环境也很适合产妇静养,因为在我们参观的整个过程中,整个悦福月子中心都很安静,各司其职,面带微笑的。 2 、 价格: 28天,价格 在杭州月子中心里算普通, 6万起步,不过定期他们也会有些优惠活动, 在同等台湾护理模式动辄就 10万打底的月子中心里,算的上是性价比极高的,难怪大家都会极力推荐我们过去,我闺蜜本身就是电台主持人,家庭条件也还可以,虽然钱在她眼里不是太所谓,能把她伺候好了就行,但是同等价值当然选择价格更低的咯,谁家的钱也不是捡来的。但对于我这种一个月才三四千块钱的人,几万块一月还是有点肉痛。 还有这家网站上照片也是最多最全的了,有兴趣可以看看他们家网站的。这家怎么说呢,个人感觉高级是不用说哦,也不是那种奢华的高级,说不上来了。 总 结:这家是参观过的各方面都还不错的一家,各方面也想得周到,也不商业,观念也相对年轻,是用小护士的,看起来比月嫂清爽多了,感觉也好沟通。 价格上也还可以,虽然对我来说还挺高,但 看闺蜜貌似就想定在这里的样子了 , 我比较理智 , 还是想多带闺蜜去其他家看看 ,毕竟 才来了两家!对了,月子餐还可以预约试吃的,口味比较清淡,总体感觉可以 , 算是在我们看过的之中最好的一家。 第三站:喜月 母婴会所 感觉这里叫会所比医院更恰当些。 1、环境 喜月是我在报纸上看到宣传说的杭城开了最贵月子医院,看报道说得好像很有那么回事儿,于是从悦福出来就带着闺蜜驱车去了这里。在西溪湿地对面的金鱼度假村里,一楼一个接待办公室,二楼三楼他们封闭起来做月子中心,进门刷门卡或者按密码,感觉多点私密性。 二楼是一些公共设施和小房间,包括妈妈教室、洗头的地方还有按摩的地方什么的,设施稍显成就,但是比较干净。二楼的房间是单人间,一张单人床,我看的第一个房间感觉超小,第二个房间又还好,可能位置不一样,户型也略有区别吧,家具是宜家风格的,比较简约,整体感觉还行,但房间小了点。 三楼是大的房间、空中花园和宝宝护理中心,有大床房有双床房(类似标间),好像还有个套间,价格不一样,估计是按朝南朝北分的,朝南的就是贵点的是对牢空中花园的, MS是白色的田园风床品还有一张贵妃椅,但我觉得窗外直接是草地,不是很开阔,个人更喜欢朝北的房间,窗户外能看到西溪湿地的一片绿,视野很好,没有遮挡物,双人床和大床朝北的好像价格一样,就看你的使用功能了。 总体环境来说:外观实在一般,没觉得是最贵月子中心的档次,就是金鱼度假村里包了四层楼,而且层高真的有点低。但是进去以后确实感觉还可以,整体很干净、整洁,但是有几块地毯看着不太舒服,觉得服务很周到。 2、价格 是住 25天的, 基础价格在 6万起步,但是像产后修复什么的,都是外包的,如果需要还要额外办卡,额,保留意见。 总结:装修是还不错啦,但感觉看上去就是不太年轻的感觉,有点老气横秋,可能跟他主打中医有些关系吧,没有感觉是新的理念,还是一头扎进婆婆妈妈堆的感觉。 一对一的月嫂护理的,看网上评论,有点撞运气的感觉。 第 四 站:艾玛妇产医院 1 、 环境: 同样是有点远的一家,周边有一定的绿化造景,总体还算安静,里面的装修虽然风格上是前几年的装修,好像是像几年前的那个样板房,什么新古典风格,但总体保养还可以,没有像俪宸那样已经有损坏痕迹,就是作为医院也太富丽堂皇了一些吧! 走进房间,房间不是很大,那个床是那种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的病床,但是介于这里是妇产医院,应该也就是这样的吧,对了是套房,厅比较小得那种。房间比较少,只有一层。可能优势就是医院在旁边,有什么事情方便一点,因为这个医院有点远,在这里生,到时候要回这里看的话会比较麻烦吧。 2 、 价格: 这里是按周算得, 19800元/周起步吧,价格是比较贵的。这边的住户应该都是在艾玛妇产医院生完宝宝后直接过来的,像那种找到这边做月子的还是不多。 总结:这家总体还可以哦,就是挺像医院的,还有就是灯太多,光源太多,担心对宝宝的眼睛不好,其他都还好,就是装修风格闺蜜不是 很 喜欢,太宫廷了,但是也能住啦。 上面说的三家悦福、喜月、艾玛是杭州最高端的几家月子会所 了,相对于闺蜜这种身份的人来说,是不在乎价格,只在乎质量的人的,一天跑了四家给闺蜜累的够呛,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杭州的月子中心,于是第二天我自己选了几家比较中低端的月子中心,因为毕竟一个月 6W左右,我得知道他到底好在哪,也是为了自己坐月子时候方便,索性一次性解决吧。 第五站: 海疗里面康乐月子中心 知道这个康乐月子中心是从妇保还是哪个医院的宣传单上的,后来在妈妈群里听人说有个月子中心有个点是设在海疗的(即海军疗养院),我想想海疗里面应该还可以,所以第二天特地去实地考察了下。 1 、 环境 海疗位处西湖边,青山绿水,整个疗养院很大,绿化面积很不错,是所有月子中心外部环境最好的,但是走到月子中心里面,就不敢恭维了,首先找不到进月子中心的正门,汗!最后才找到是在海疗类似于培训宿舍里面,九曲十八弯,绕到后面的二楼上去,感觉是那种九十年代的三星级宾馆,整个楼道很晦暗,我到的时候正好是吃饭时间,接待室的护士在吃快餐,味道有点难闻,所以整体感觉很不好,房间里面也就没进去看了,因为房间没啥大兴趣。 2、价格 礼貌性地问了下,好像是2万多吧。 总结:他们虽然经验丰富,是用月嫂来的,开了十年了,但是居住环境上还是觉得有点招待所的。要是实在没办法,我也觉得可以选择,毕竟这个价格住两个月也觉得是可以的。不过我自己可能 不会 考虑了 。 第六站 :俪宸月子会所 1 、 环境: 到了俪宸发现周边环境不是很好,因为石祥路附近有很多的物流点,有很多大卡车开来开去,所以灰尘比较大。我去得时候天气蛮好的,不知雾霾天怎么样。 俪宸的 1楼全都是功能房,有1间理疗房,但是还挺像医院里那种理疗房,妈咪课堂比较大的,瑜伽室,宝宝洗澡的地方虽然大,但都晒不到太阳,感觉不怎么接地气。厨房也在一楼,可以稍微看到点烹制月子餐的样子。 6楼是客房,一共有18间,客房的朝向不是朝西就是朝东,没有朝南的,客房的装修也比较经济型,比康乐略好,但厕所比较小。 2 、 价格 俪宸有三个价格,分别是 ,2元的房间比较小。 这家网站上照片也不少,可是就像淘宝,照片跟实物有差距啊,有木有! 总结: 周边环境实在是个问题,但你要说月子里反正也是在室内,我是没话说的。又担心晚上卡车会不会多,影响休息,也说是有护士有月嫂。对宝宝的床,我是实在有意见,太不扎实了。还有就是不够整洁,价格是很不错啊,活动也挺多的,跟康乐的感觉差不多吧。 结语: 看了一些比较中低端的 , 我想还是打算宁愿多花点去高端一点的月子中心吧 ,差距确实蛮大的,去那些月子中心感觉 真的不如自己请个月嫂呢 。 闺蜜已经在 悦福 定下了 ,到时候我来发发他的坐月子的帖吧,给姐妹们一些参考。
本帖有0条评论
三个爸爸细说:古代中国的雾霾 本文作者倪方六 三个爸爸儿童空气净化器,写在前面的话: 这几天, “雾霾”再次袭击中国大陆。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自然雾霾,而是“人文雾霾”,前央视女主持柴静自费拍摄的、反省雾霾之祸的视频《穹顶之下》,席卷全国。是是非非,争议颇大,连新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都看了,并给柴静写手机短信回应。 我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做兼职教授,其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中国气象工程的摇篮,目前中国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气象专家、官员几乎全是该校出来的。因为这层关系,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对古代气象、环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和研究。为此撰写了多篇有关环保史方面的文章, 2014 年 12 月 5 日,我在《北京晚报》副刊“文史版·一方钩沉”独家专栏上,专门撰写一篇有关古代雾霾的稿子。 应该说,这是国内第一篇在都市报上专版、系统梳理古代雾霾的文章,从上古时代谈起。因为版面所限,内容比初稿精减了一半。此文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多家媒体作了转载(请仍未与我联系的媒体速与我联系稿费事宜,我在等你找我)。但也遭到了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多家媒体的批评,认为是替目前北京糟糕的雾霾说话,为现代严重的雾霾找说辞。实际上,我的本意绝非这样,古代雾霾与现代雾霾在成份构成上是完全不同的,文章意在提醒人们重视,关注雾霾,解决雾霾,还公众以蓝天白云。 这里,我将发表后的文章贴出来,供有兴趣的网友阅读,探讨。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 5 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书中的《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雾霾四塞。” 《甲骨文合集》 13467 版甲骨卜辞上出现三个“霾”字,左为摹本,右为拓本 虽然雾霾一词出现不晚,但为现代人熟悉的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即使在 10 年前陆续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都无“雾霾”专词。其实,“雾”与“霾”虽然产生的气象条件差不多,但性质却完全不同:雾无害而霾有害。现代气象学上对雾霾已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划分:含水量达 90% 称“雾”,低于 80% 称“霾”;介于之间的,才是“雾霾”。 古代中国人对 “霾”的划分,也有自己的一套:水分少的称为“干霾”或“旱霾”、“风霾”;水份多的称为“湿霾”或“雨霾”。 就 “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一期《合集》 13467 版上有一个 X ,在一期前 7113 上有一个 X ,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是毫无疑问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 “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且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 比如,《合集》 13467 版这句话,便可以这样理解:已已负责占卜的贞人问,这雨会出现霾吗?这雨不会出现霾吗?既然第二天说下雨,又怎么会有霾呢? 古人很早就给 “霾”下定义 但是,上古时代的 “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气象学界和史学界存在争议。 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 “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沙尘暴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多见,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笔者认为,甲骨卜辞中水份(有 “雨”)多的湿霾,应该更接近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气;与“风”一 文史古籍中,对 “霾”的记载也不鲜见。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有一句:“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他)有时又柔顺地来到我跟前。 《诗经》毕竟不是史书,信史是如何记载的?最早对 “霾”作出较科学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水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从这句话来看,古人眼里的霾天气象,就是天地四方昏暗濛濛的,像下尘土一样,达十天五天以上,或者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像有雨水但并不沾衣,空气中含有尘土。所谓有 “有尘”,就是指空气中的悬浮物质。 晋人同样认为,出现霾天不是好兆头,君臣反目,缺乏和谐,即所谓 “天地霾,君臣乖”。 史书上记载的气象灾害和特殊气候,都在 “五行志”或“灾异志”中。但《晋书》并没有灾害性霾天的记载,笔者检索二十四史发现,在唐之前各朝的气象灾害中,均不见“霾”的记载,史书上最早的正式霾天记载,见于《新唐书》,书中第三十九卷《五行志二》中“常风”条:“(长庆)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黄眚黄祥”条:“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从 “昏霾”一词来看,当时的天气雾濛濛的,与现代的雾霾气候极像。这两次霾天,均发生在晚唐,前者是公元 823 年 2 月 19 日,这天是新年正月初一,自然是不好的现象,要记载下来。 疑似雾霾天自唐代后始增 公元 823 年发生的“昏霾”,虽然是正史上最早的带“霾”天气记载,但绝不是第一次发生。《晋书》上首次出现了对“霾”的具体解释义,却没有记载这类气象事件,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实际上,史书上对霾的记载,并一定用 “霾”字。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雨土”、“雨沙”、“黄风”、“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即使是霾,也不提“雾霾”,而用与“昏霾”类似的词语,如“阴霾”、“霾曀”、“霾翳”、“氛霾”、“霾晦”等。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唐宋以前,中国没有出现过雾霾天气,通过上述的记载可以知道,此观点是不可靠的。只能说,在唐宋以后,中国的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越严重。如《宋史 ·五行志五》“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 13 起,而在《新唐书》上仅记 2 起。 北京最早疑似雾霾出现于北魏 到了明代,关于霾天的记载激增。《明史 ·五行志三》中,约记载了 32 起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其中带“霾”字的达 20 起。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 1549 年 5 月 3 日)那天,京城(北京)“风霾四塞,日色惨白,凡五日”。 徐中舒编撰的《甲骨文字典》中释 “霾”字(内页局部) 而在清代,所谓 “乾隆盛世”年间霾天最频繁。从《清史稿·灾异志五》所记来看,康熙前后在位 61 年,有 36 年都发生了浮尘引发的不洁空气事件,多达约 50 起,而且分布全国多地,并不限于北京。其中带“霾”字的 20 起,与《明史》中所记整个朝代的总数一样多。 北京最早的霾天发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学术界并无定论。从史书来看,北京及附近地区最早出现带 “霾”字的天气,在金国承安五年十月庚子(公元 1200 年 12 月 2 日),这一天有“风霾”。 北京最早疑似雾霾 “昏雾”的记载,则出现在北魏时,《魏书·灵征志上》记载,景明三年九月丙辰(公元 502 年 10 月 19 日),这一天“幽州暴风昏雾”。而更像雾霾的,则出现于金国贞元三年四月初一(公元 1155 年 5 月 10 日),时中都(北京)“昏雾四塞,日无光,风十有七日”。 从明清史书所载分析,北京霾天在明清时期已相当严重,绝非今日才有。当然,其时的霾天并非纯现代气象学上的雾霾,往往是比雾霾更糟糕的沙尘暴类灾害性天气。(因明清以后的雾霾有较多文章,本文描述从简。) 版权和使用声明: 本博所有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倪方六拥有版权。非经倪方六允许,不得刊载使用,仅供网友免费阅读。媒体和他人如果需要使用,请与倪方六本人联系(联系方式见上)。未经允许使用,查出后稿费标准 1000 元 / 千字。特此声明。 ——三个爸爸儿童空气净化器。
本帖有0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是现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