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练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陈式跟吴式哪个适合

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传播的三大优势
  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练太极拳。以前只有中老年喜欢练习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打太极拳的行列。吴式太极拳是众多太极拳流派中较多人练习的一派。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想要为什么吴式太极拳那么受大家欢迎!
  吴式太极拳传播的三大优势
  1.人人可练
  吴式太极拳人人可练之理由大略如下
  (1)吴式太极拳的所有姿势,动作都简单、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无论是男女,还是年纪大的、年纪小的都可以练习。
  (2)吴式太极拳施诸技击,纯以柔顺为主,不求力胜,自恨膂力不足者皆可练习。
  (3)吴式太极拳有治病特效,凡非患重症者皆可练习。
  (4)吴式太极拳最主要注重的是吴式太极拳的内力,而不关注形式,无论和哪一种拳法一起练习都可以。
  (5)吴式太极拳主渐进,每日早晚练习,并不费时(如志在修养,只须早晚各盘架子一次,每次仅需十分钟而已;若练技击,每日推手半小时即得益不少),故虽余暇无多亦可练习。
  (6)吴式太极拳动作极静,练时并不扰人,需地亦不在多,即在旅行中亦可练习。
  2.便于演习
  凡练技击,最重演习。如练别种拳术,两人对手时各不相让,最易发生危险,胆小之人及不胜跌扑之苦者,皆非所愿。吴式太极拳有推手法,以为演习应敌之用,其法专练感觉,主化不主攻,若不妄动蛮劲决无危险之虞,故最便于演习。
  3.趣味浓厚
  吴式太极拳无论什么动作都是虚实结合,阴阳相生的,所以练起来动作自然流畅。
  初学不知变化,自无多少虚实,练之既久,则虚实变化自能因应成宜。
  吴式太极拳一名长拳,即谓其虚实变化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无论单练、双练,均如对弈一般,趣味异常浓厚,行功心解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盖即指此而言也。
  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一、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预备活动
  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
  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预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预备操拳。
  二、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
  吴式太极拳讲究的是用人的意识来支配动作的完成,长期练习对精神和肌肉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但是中老年在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时候做好选择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练习,保持良好的心态,完全的放松精神。
  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
  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三、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
  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的大致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把握好这个要领。
延伸阅读:
点击查看更多: &&&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西洋参是人...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从颜色...
太极拳精选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太极养生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潮流,随着人们对养生要求...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一、膝关节损伤机理1.韧带老化:韧性降低,自由伸缩不灵活。2.肌腱萎缩:无力、无劲、无弹性。3.软组织变硬:活动受阻。4.不规范的、不适当的运动。以上4个原因导致外界的力量(自身的重量)直接作用在腿部膝关节上,此时膝关节没有了强劲的韧带、肌腱、软组织的保护,失去了缓冲和转化外力的作用,从而造成膝关节损伤,甚至是骨折。二、练习陈式太极拳可改善上述4点不足1.明师指教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有明师教授、指点,就是要有明白的师傅,要有精通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动作美观大方,既有理论又要有实践的明师。2.悟性要高
陈式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拳种。学员要认真研读名师的著作和论文。对于书本上看不懂的知识,要在明师的指导下,在练拳的过程中找到感觉(理解);对于在练拳的过程中走不顺的动作、架子,要在书本中寻找答案。总之要悟出为什么这样写拳理,为什么这样打拳。3.螺旋缠丝练习陈式太极拳必须做到运动如缠丝、形象如螺旋,必须结合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肘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背,将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劲贯注于所有动作中。运用缠丝劲时,不论是顺或逆,都要将八门劲运到螺旋的弓背上,就如弓弦弓背的弹力拉长而产生弹性力一样。4.放松放长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在全身(骨骼、韧带、肌腱)放 松、放长和四肢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刚能柔,使骨骼、韧带、肌腱富有弹性。腿的旋转配合手臂、身的旋转,以致成为全身的旋转,逐步上 升,就可以达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完整―体的太极劲。弹性运动就是身肢放松、放长,只有因放松、放长而生弹性,才可以进而练出棚劲, 才能做到刚柔相济。5.气沉丹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腰椎命门穴向后撑,此时四肢、头顶百会穴与会阴穴分别形成对拉的姿势(趋势)。只有配合上述要点,才可以做到周身的放松、放长,打出的拳才有渗透力和震慑力。三、具体锻炼方法1.练前预热练习陈式太极拳之前,要做预热运动,按头、颈、肩、肘、腕关节的顺序开始,依次至胸、腰、胯、膝、踝关节,活动头部颈椎,活动腰身,做扭腰、拉腰动作,活动腰椎、胯骨,屈膝,压腿拉筋、踢腿,慢跑几分钟,使膝盖发热。2.化硬为柔
l因为一般初学陈式太极拳的人动作都比 较生硬,所以,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就是去僵力期,也就是化硬为柔(化笨拙力为巧劲)期。拳论讲: “极柔软,方能极坚刚。”在初学陈式太极拳时要做到松软,这样就可以去掉人本身的僵力,要强调越松越好,越松得开越能把僵力尽快去掉。等僵力去掉以后,便 达到经脉畅通、舒筋活络的目的了。原来比较僵硬的动作会变得比较灵活,协调性、稳定性也都较好。这样产生了柔劲,同时也就产生了内劲。此时经过大约两周的 锻炼,膝盖周围的韧带、肌腱、软组织也就变得轻柔灵活了,疼痛感会基本消失。3.三七马步初学陈式太极拳的时候一般都是用三七马步分开身体的 重心,不能双重,着重虚实转换的锻炼。就是一条腿承重70%(此腿为实),另一条腿承重30%(此腿为虚),双脚五指抓地,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 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画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马步(不能是三七弓步,弓步一条腿是直蹬的,不易于使气息、劲力下沉至脚心 (涌泉穴〕,螺旋转动到另一侧。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马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左摆右晃、前仰后翻,要如立中轴并随之转动。这种三七马步使身体的重心(重 量)交替压在左右腿的大腿上,膝盖只起到能量转换(过力点)的作用,膝盖是不受力的,力透全身,劲达脚心(涌泉穴)。在上述放松练习的基础上,膝盖会变得 更加轻松灵巧,旋转白如,通过一紧一松的虚实转换可使腿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的锻炼。4.屈膝圆裆不论拳架高与低,两膝盖都不能往前跪,将力和劲作用 在大腿上(就是在打拳过程中大腿根部的大筋摸着是软的)。两腿弯曲,身体下坐(切记不是下蹲、下跪),两膝向外撑,意念将两膝往里收,形成一圆裆。腿部得 以圆活旋转,腿部只有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才能放松、放长,膝关节受力最小(如果坐在凳子上,膝关节是不会受力的),会阴穴下沉,气达涌泉穴,使两腿练就干 斤力。5.太极练气太极拳的气应包括三个方面,即从肺吸入的空气,由脾 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及“先天之元气”。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下,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随着深长的呼吸,促使内脏器宫和外部肌肉有节 律地舒张、收缩,腰、脊、四肢螺旋缠绕将沉蓄于丹田(小腹)之气,运送到全身。通过肢体的顺逆缠绕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肌肉的弹性,而且可以提高血液循坏的 速度,做到所谓的意到――气到——劲到,这样可以打通神经脉络,使之膝关节气血畅通。6.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要求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腰脊和各个关节的带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穿、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则能增强各关节的机能和防止其发生退化现象,并有助于关节韧带、软骨组织发挥正常功能。
、7.―触即发要想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就需要“一身备五弓”。腰身为主弓,两臂为两上弓,两腿为两下弓,五弓合一。在练拳和推手过程中把以上几个要点始终贯穿于动作中,每站一势,五弓具备,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练就强劲有力的骨骼、韧带、肌腱,逐渐达到弓弓饱满,一触即发。以笔者二十多年教授陈式太极拳举例:一开始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时候,基本上有5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膝盖疼痛感,也有 10%的人有反复,但是按得当的方法练习,经过两周系统的训练,基本上都没有苒发生膝盖疼痛的。其中有两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士(年轻的时候是当兵的,身体 很好,是篮球高手),在练习陈式太极拳之前,蹲下再起来膝盖就会疼痛,有的时候蹲下就很难站起来,经过―个月陈式太极拳的云手的训练后,膝盖的疼痛感消失 了,能很轻松地上楼梯,现在已经好几年了。这说明,练习陈式太极拳能使身体越来越好。浪费您一二分钟看完下面文字,也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1、找伙伴练太极拳和交流;2、学习太极拳知识;3、发表太极拳心得或感悟;4、找到自己想学的拳种;5、找到更好的老师(师父)或学员(徒弟);6、提高个人或团队的知名度;7、合作推广宣传自己或团队;8、为广大爱好者提供道具服务或其他服务;9、融资合作加盟;10、征求全国各地习练太极的美照酷照;11、有其他的想法; 我们正在全面邀请全国各地有以上需求的太极爱好者加入,请扫描如下二维码加入,我们将竭诚为全国太极爱好者服务!希望能将中国的太极文化发扬光大!
如有疑问或不明之处需要咨询请加微信号:zgtjjxj2015或QQ:(无论是加微信还是QQ加我请注明太极爱好者或者太极老师或太极馆等等),或拨打手机:蒋先生,如果您在练习太极拳中有感悟,欢迎在中国太极网上免费发表宣传,也欢迎投稿,请加QQ或直接投稿QQ邮箱:。发表感悟既帮助了广大爱好者也促进了交流学习,即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也有可能得到高人的指点,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您从事太极相关产业,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期待与您合作!让我们手牵着手组成一个太极联盟共同进步和发展!!!1000个阅读者相当于一份畅销杂志;10000个阅读者相当于一份抢手报纸;APP中国太极网平台1000000+粉丝,您懂的!扫描二维码关注移动APP中国太极网平台,全球亿万太极人的选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太极拳内劲的追求应循序渐进,可按照四字求达,即:通、充、疾、冲………正确地处理好轻重浮沉的关系,刻刻用意,时时动脑,先懂自己的劲力,再能预测对方的劲力,日久功深,气敛劲整,无意皆意,不法皆法,则可获得太极拳术的高度造诣。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太极拳培训,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太极小架,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习练太极拳时膝关节受力较多,主要是身体重心频繁倒换,而且还要分清虚实,有时单腿要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人体上肢的重量,是通过胯、膝、踝三大关节传递到脚上,在传递过程中,只要骨节之间自然吻合不拧劲,就不容易出毛病。引松放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漫者不能,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终身由之,莫得其妙矣!”心劲领起意集中,四肢百骸都听命,上下内外能相合,技击内劲自然通。虚领顶劲身法正,命门後撑练丹功。逆缠行气肩肘手,顺缠气归丹田中。局部领劲攻防定,圆转方点为先锋。领劲定向又定序,久练内劲能畅通。太极拳的步法始终是一个虚实交替的过程,讲究的是“落地生根”,“迈步如猫行”是对下盘稳固、举步轻灵的一种比喻。所以,很多人将“走猫步”作为一项基本功来练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打合力,其所合者,指的不是自身的整劲,而是合于对手的来力。
自身具备整劲只是技击的基础,至于运用,则在于是否掌握打合力。太极拳是内家拳,因此习练太极拳的涵义必定是由外到内、由形到意、以意领气、直至意气合一,内劲即在其中了。习练推手也是如此………练太极拳首先要解决练什么的问题,至少要了解两个方面:了解太极拳,了解自己……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即使盘养身架子,学者也应理解太极拳八劲的涵义,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力的功能和应用,使太极拳的习练,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太极推手与技击不是靠力气的强大,而要求采取虚虚实实的战略战术,对敌采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先处战地而待敌”,“避实就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不守,守其所不攻”之法。此分大部分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希望学者认真的细琢。如果你是一个小学生,一开始给你上教授课,你能不能听懂呢?当然不行!必须从基本开始练起,一步一个脚印,练出身形.........太极拳是内家拳,因此习练太极拳的涵义必定是由外到内、由形到意、以意领气、直至意气合一,内劲即在其中了。众曰“自古华山一条道”,我说“得到顶峰是英豪”。正所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阃透长安。凭心取其捷径矣。文章里所阐述的内容和我们现在练拳的感觉有相同的地方,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但是给我们提示了练拳应该怎样练?如何在内气、调息、呼吸与动作的关系方面怎样体悟?看了这篇文章或许能有一些启发。陈式小架传承概要,供太极爱好者了解........习练太极十三硬架要分三个程序。对于初学者来说,就要从基础学起。下面谈一下具体要求:太极十三硬架易学易懂,短小精悍,既可单操单练,也可连成套路一气呵成去练。从表面的练法和打法上看,似乎极重技击,实则是养生与技击并重。为了全面弘扬中国功夫,经过对太极拳推手及各方竞技的探索,作者总结了一套以太极拳实战为主体的太极拳搏击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心得体会作一介绍,望借此为太极拳的发掘、继承和创新尽一点微薄之力,和大家一起,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无论是走架还是打手,每一举动都必须用意来指挥,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么是意?怎样用意?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习者一定要弄明白。习练太极十三硬架要分三个程序。对于初学者来说,就要从基础学起。下面谈一下具体要求:太极十三硬架易学易懂,短小精悍,既可单操单练,也可连成套路一气呵成去练。从表面的练法和打法上看,似乎极重技击,实则是养生与技击并重。此文对陈氏新架83式动作讲解非常详细,对陈氏新架的爱好者不妨细细研读习练,必有收获!武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有: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护肫,尾闾正中,腾挪,闪战,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十三条。练太极拳惟一正确的练习方法就是从基础训练开始,再到拳械套路和推手、打手、散手,并且从一而终……此文对陈氏新架83式动作讲解非常详细,对陈氏新架的爱好者不妨细细研读习练,必有收获!此文对陈氏新架83式动作讲解非常详细,对陈氏新架的爱好者不妨细细研读习练,必有收获!武派太极推手,原称擖手、打手。首先有严格的身法要求,主要有: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盼三前、顾七星。三前者即眼前、手前、足前,七星者即头、足、肩、肘、腕、胯、膝。太极拳流派很多,代表性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和孙式等五派,开始先学哪派套路,很难一概而论,要看各人自己的喜好。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越来越为人们所理解,参加体育锻炼和关心健康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是中国以及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是一项适合中老年人锻炼的健身运动。此文对陈氏新架83式动作讲解非常详细,对陈氏新架的爱好者不妨细细研读习练,必有收获!杨式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内家拳术。功夫讲究内外兼修,用劲讲求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做到以心行气,以气催形……此文对陈氏新架83式动作讲解非常详细,对陈氏新架的爱好者不妨细细研读习练,必有收获!杜元化的十三式的内容是:
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他说:命名十三式。总而合之,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列为十三。他又说: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陈氏83式:一、起式:身体中正站立,两脚距离比肩咯宽,两脚尖微外撇,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要点:..........体味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既是一种技艺的探索,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正所谓:天地是炉鼎,身心本日月;神意为主宰,变化生妙觉;无极化太极,风光无疑阙。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太极练拳理要明,理明练拳事半功倍,技击健身双双成,如看此文必有收成。右蹬脚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将我右臂向左推出,此时将我右腕顺势由敌人手腕下缠绕,自右往左列开,两手分开与脚相称简介:
陈林虎(陈虎 饰)是一位灵空太极门高手,首次参加全国武术锦标赛便凭借其精妙的太极拳法轻松获胜。为了赡养父母和承担师门的经济负担,他一边参加武术锦标...太极练拳理要明,理明练拳事半功倍,技击健身双双成,如看此文必有收成。太极练拳理要明,理明练拳事半功倍,技击健身双双成,如看此文必有收成。太极练拳理要明,理明练拳事半功倍,技击健身双双成,如看此文必有收成。太极走粘劲,松胸腹以吞吐;形意走推劲,合手足以截撞;通背走鞭劲,顺腰臂以摔拍;拦手走炸劲,抽肩胯以穿弹。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中轴坚固如山,又游动如莽时,那便是刀背劲。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沉拔自如,拎称洒脱,吞吐无常,那便是剑指劲。此太极拳三十七式散手秘诀系王师新午七十年前所传之手抄本,多年来仅供师传弟子内部习练研究传阅,原谱作者是宋书铭老前辈。赵堡太极在从推手向散手过渡时有一套叫秘手八法的训练方法。陈式小架传承概要,供太极爱好者了解........zgtjw2015中国太极网是一款以太极行业为主的大型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客户端。也是一款面向广大客户提供太极行业最新的供应、求购、商机,产品报价,行业资讯、学习交流、动态、展会,企业大全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zgtjw2015中国太极网是一款以太极行业为主的大型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客户端。也是一款面向广大客户提供太极行业最新的供应、求购、商机,产品报价,行业资讯、学习交流、动态、展会,企业大全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被公认的太极几大流派有5个。陈式太极,这是太极最早最原始流派,之后衍生出杨氏,最流行的流派,从杨式发展出吴式,其他还有武式和孙氏,不太流行,但被武术界公认。这些流派的确立都在民国时期。之后就没有什么发展。现在练嘴的比练拳的多。_回龙观社区网
《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等&&&&级:资深长老
经&验&值:12652
魅&力&值:277
龙&&&&币:13245
积&&&&分:9172.8
注册日期:
被公认的太极几大流派有5个。陈式太极,这是太极最早最原始流派,之后衍生出杨氏,最流行的流派,从杨式发展出吴式,其他还有武式和孙氏,不太流行,但被武术界公认。这些流派的确立都在民国时期。之后就没有什么发展。现在练嘴的比练拳的多。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92次 &&
&相关文章:
-&(阅读:252次&跟贴:57
-&(阅读:93次& 20:58)
-&(阅读:114次& 21:05)
-&(阅读:92次& 21:06)
-&(阅读:70次& 21:10)
-&(阅读:65次& 09:48)
-&(阅读:80次& 21:13)
-&(阅读:83次& 10:02)
-&(阅读:66次& 00:01)
-&(阅读:67次& 00:01)
-&(阅读:81次& 21:17)
-&(阅读:73次& 21:29)
-&(阅读:73次& 21:31)
-&(阅读:78次& 21:38)
-&(阅读:77次& 22:17)
-&(阅读:76次& 22:20)
-&(阅读:109次& 22:27)
-&(190字节&阅读:248次& 08:18)
-&(阅读:77次& 19:14)
-&(阅读:75次& 21:38)
-&(阅读:70次& 00:02)
-&(阅读:90次& 22:26)
-&(467字节&阅读:104次& 22:48)
-&(阅读:77次& 23:12)
-&(阅读:67次& 07:13)
-&(阅读:70次& 07:24)
-&(阅读:65次& 07:47)
-&(阅读:65次& 08:19)
-&(阅读:67次& 10:11)
-&(阅读:62次& 10:41)
-&(阅读:90次& 10:46)
-&(阅读:61次& 11:07)
-&(阅读:67次& 11:09)
-&(阅读:67次& 11:15)
-&(阅读:57次& 11:48)
-&(97字节&阅读:126次& 08:11)
-&(阅读:68次& 08:14)
-&(阅读:66次& 09:45)
-&(阅读:92次& 10:21)
-&(阅读:59次& 08:18)
-&(阅读:78次& 08:26)
-&(阅读:80次& 09:42)
-&(阅读:69次& 10:01)
-&(阅读:81次& 10:04)
-&(阅读:81次& 10:07)
-&(阅读:64次& 10:08)
-&(阅读:63次& 10:14)
-&(阅读:87次& 10:11)
-&(阅读:65次& 11:43)
-&(阅读:79次& 11:47)
-&(36字节&阅读:87次& 12:30)
-&(阅读:60次& 17:33)
-&(阅读:67次& 18:54)
-&(阅读:70次& 13:12)
-&(阅读:68次& 20:57)
-&(347字节&阅读:83次& 00:00)
-&(阅读:62次& 15:02)
-&(阅读:56次& 15:04)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记住密码:
京ICP证040069号 昌公网安备号 法律顾问: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法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法
时间: 11:26:45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北京市武协吴式研究会、北京理工大学协会联合举办文化系列讲座,邀请我讲一讲吴式的特点。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好,因为大家是练吴式太极拳的,对于吴式太极拳理应从理论上弄清楚她的特点,结合练拳实践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了。这样,可以提高大家演练的质量,提高吴式太极拳与技击的效果,必然会推动吴式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太极拳是我国的瑰宝,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今已传遍全国,风靡世界,成为亿万人的健身法宝。当前中国流传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这五大主流流派,此外还有赵堡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椎),以及比较古老的子午太极拳、原式太极拳等等。今天,我们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不是泛指太极拳的特点,而是要把她放到太极拳各流派之中,进行分析比较,从她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她独具特色的东西,加以重点研究,以便继承她的精华,进而发扬光大。我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就谈不到什么特点了。我今天分三个部分来讲述这个问题:第一,当前太极拳各流派的形成及其观感;第二,吴式太极拳发展史;第三部分,是务实的,从拳架、身法、阴阳变化一一分析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还要讲吴式太极拳的练法,重点讲一些上身的方法。
  第一部分:当前太极拳各大流派的形成及观感(另行刊出)
  第二部分:吴式太极拳发展史(另行刊出)
  第三部分: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法
  一、关于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吴式太极拳在运动外形上与其他太极拳一样,都是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  要求动作轻松、舒展、安稳、柔和、缓慢、均匀。而吴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又有她自己独秀的芬芳。她的特点又十分突出。
过去有人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提出四句话:“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我以为这四句话中只有第三句“川字步型”较为具体贴切,其他三句都表述不清。第一句“轻静柔化”过于概括,不足以说明吴式太极拳的具体特点,第二句“紧凑舒伸”前后矛盾,解释不清,第四句“斜中寓正”,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不知所云,而引起意见分歧,争论不休。
  那么吴式太极拳的特点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拳理拳法上讲,吴式太极拳设计的套路动作细腻、结构严谨。在传拳时拳理拳法完备充实,修炼中坚持形意并重、身心双修,在推手技击中以柔化著称。她在身形、步法动作变化都与其他拳种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所说的特点,指的就是这些不同之处。只有把这些特点讲具体、讲清楚,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讲得清,才能有力地指导练功实践。
下面我从九个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拳架适中。
  从动作的大小看,吴式太极拳比杨式、陈式紧凑,比武式、孙式舒展;从架子的高低看,吴式太极拳比陈式、杨式架子高,而比孙式架子低。我们从最直观的比较中看出,吴式太极拳的第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拳架适中,练拳架子高低、动作大小有了准确的标准。这个表述好理解,要比“紧凑舒伸”科学得多。
  (二)川字步型。
  吴式太极拳对步法要求非常严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说。所谓正步和隅步是从八卦中引申而来的。正步在四方,即东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步还是隅步,要求必须做到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正步两脚横向间隔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隅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脚半,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长半脚。这样以练习者自己脚的尺寸,定出步法的距离,既保证了立身中正,也满足了进退旋转的最大限度。步法间距适度,所组成的支撑身体平衡的底面积有利于身体的屈伸变换,特别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最佳位置上,便于形成身体随遇平衡,以使重心不变而使肢体活动达到最大范围和最佳要求。步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步法不合规矩,就不能练出灵活协调、动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风格来。川字步型还有其他的优势,如在运动中便于松腰溜臀,形成定势时利于裹裆,在行气时利于肩井穴与涌泉穴的垂对通达,以便上下贯通。
  (三)牮柱式与立柱式身形。
  吴式太极拳在身形上与其他太极拳有明显区别。
   1 牮柱式身形:牮(音jian箭)指的是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吴式太极拳的弓步的身形采用这种牮柱式,这与其他拳种的弓步具有明显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正对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鼻尖与膝尖、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背与后腿形成一条直的斜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此势严谨、玄理深奥。只要你做到这种身形就可出现很多奇妙的现象,两臂在胸前合抱,能禁得起一个人的重量,有人从前方撞击,你会把他弹出去。
  2 立柱式身形:是指身体重心位置必须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身体像一根立柱。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这与其他拳种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不同啊,他们是重心与两脚成三角形,如人字形步法,及重心三、七分在两只脚上。
  吴式太极拳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位置相结合,使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成螺旋形的运动路线,达到触之即可升降、伸屈、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快捷。身形正,下盘稳,步法才能轻灵,进退才能自如。
有人用牮柱式身形来解释“斜中寓正”。“斜中寓正”一词不好理解,也不科学,直接说牮柱式身形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比什么不好呢?何必多此一举来解释一番呢?
  (四)大虚大实。
  吴式太极拳特别强调虚实要分清。吴式太极拳理论中有大虚大实之说,各种式子的重心必落在一只脚上,这只承重的脚要实中再实,承担全部体重;虚脚在则着地不着力,能拿起放下,活动自如。两腿受力的比重是10∶0,绝无七、三分两腿之势。我的师爷杨禹廷先生讲,吴式太极拳虚实要分清楚,“实要实足,虚要虚透”。这就是吴式太极拳演练中所说的实中实、虚中虚。这种大虚大实的练法与吴式太极拳立柱身形有直接关系。
  吴式太极拳的重心转换与其他流派有明显不同,是变换于实腿,发劲合于重心腿。吴式太极拳不像二十四式那样先倒换重心而后才能上步,而是不用转换重心直接提起虚脚上步,这样动作快捷多了。无论进步还是退步,重心转换时先松腰,使实腿重心稳定(叫实中实)后,当虚腿的胯、膝、足各关节虚松之后,及时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实腿送虚腿,从而达到重心稳定,自然轻灵。
  (五)实脚碾转。
  吴式太极拳转身的动作与其他流派不同,是由实脚碾转。吴式太极拳转身动作的旋转腿,即轴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转身时重心不变,直接由实脚碾转。旋转时要注意以腰带胯,以胯带重心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实际上就是立轴一转而带动躯体转动。动作协调,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动作要干净利索,不可有一点拖泥带水。
  我记得先前在紫竹院长河北岸小松林教拳。当时,那里是黄土地,打拳时地上能留下脚印。我让学生们看我脚下,足迹全无,干干净净的,只有清清楚楚的几个小圆,那就是转身时实脚碾转的印迹。一个练吴式太极拳的人有没有功夫,不必见他本人打拳,只要看一看他打拳后的足印就能够知其高下了。
  (六)轻松连绵,纯任自然。
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是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松”是根本,“轻”是入门的方法,是练拳的基础。吴式太极拳的松,指的是自然舒展之意,即每个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无丝毫僵硬之感。动作要轻,一点都不可用力,静悄悄的进行。练拳时思想专一,排除杂念,肢体放松,动作自然,用意不用力,但用意又不可太过。精神上无一点做作之意,形体姿势变化轻柔灵活,连绵不断。一招一式准确到位,又不可有断续之处,每一块肌肉都不可有用拙力之形态,劲似松非松,形将展未展,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接续连绵,无停无止。练功日久,达到不假思索动作自然形成,转关来脉如行云流水,一式一式地衔接,毫无迹象可寻。真正做到纯任自然。前面我们讲过吴式太极拳有“飘逸之美”,这种飘逸如神仙的美感,就来自吴式太极拳的轻松自然、连绵不断。
  (七)心静体松,独具静态。
  独具静态是吴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之一。吴式太极拳讲究体松心静,心无杂念,全身松透,这样才能做到无一处挂力,无一点挂力。在武林中称杨禹廷为“松柔大师”,其内心为静,其外体为松,二者互相依存合二为一。静非静止也,主要是指练拳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彻底清除杂念,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动中之静,是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心静讲的是思想高度集中,不胡思乱想,排除各种杂念。心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集中专一。思想要沿着拳路往前延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所有心思都用在拳路上,以思想意念驱使动作。从而达到神舒体静,连绵不断,气敛入骨,上下贯穿,往来自如的自然运动状态。身体完全放松是身静的表现,它要求练拳者在盘架子时要做到呼吸平稳深长、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放长身肢,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在动作中不用拙力,随屈就伸,不可张目用劲,有明显的发力动作,将内劲含在拳势之中。所有动作给人一种将展未展,似松非松,观之似有,抚之则无的虚幻神秘之感,有一种飘逸之美。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意静的外在表现。意静是静的最高阶段,主要反映在神态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领神随,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到动作上就是到沉稳缓慢,如动作快猛,必然导致目光散乱,心神不定,气血不通,重心不稳。沉稳缓慢可使内气从容运行,畅通无阻,可令周身松静,心专气闲,才能深入体会“用意不用力”,从而达到身静意专气畅,行拳中神、意、气、劲川流不息。这也正是吴式太极拳令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八)身心双修,注重内功。这是吴式太极拳的内在特征。
  1太极内功首要是修心养性,练之由形,成之归心,在练拳的过程中涵养道德。吴式太极拳前辈们重视武德修养,他们把对太极拳理的研究和做人做事融为一体,在气节上讲究养浩然之气,大义凛然,在日常生活中性情恬静平淡,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舍己从人,对人友善,努力使自己成为与社会和谐的人格风范。立于武林,和于人群,太极拳术也达到高层次。又会武功,又会,寿命自然会延长,颐享天年。我的师爷杨禹廷、马岳梁都是光辉的典范。
  关于杨禹廷师爷的武德修养,我写了一篇题为《杨师爷三不主义是武德修炼的典范》文章,在《武魂》(2009.1期)发表,网上也发了,大家可以参阅。
   2& 吴式太极拳从祖师爷全佑起直接亲受内功真传,真正是武当内功嫡传,一代一代传至今天。如抱七星一势,大脚趾回勾鼻尖为热肾法,三环套月固气产热,气达四梢的“端引”技法,疏通经络,开天门、闭地户等等都含在拳架子之中。我写了一篇文章《吴式太极拳与武当内功秘传》发表在《武当》(2007年1 月),有兴趣的同志可找来看一看。我的师伯李经梧先生有专著《太极内功》(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可供大家系统学习。
  3& 吴式太极拳的人中有不少从事医学工作的,他们将武术、、中医熔为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吴式太极拳内功。第三代传人马岳梁是武医结合的第一人,1941年他用中医推拿气功点穴和太极拳医治好美国好莱坞舞蹈家沙斐女士的腰伤。后来这位沙斐女士把太极拳传到联合国,并用英文翻译了吴式太极拳,使之在欧美广泛流传。
  第四代传人李经梧、戴玉三等人,在武医结合上都大有作为。特别是王培生创编了武医结合的太极功法,将中医经络学贯穿在太极拳修炼之中,提出了“以意引气,按窍(穴位)运身”的理论。有了这个理论指导,练拳的质量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王培生讲究在拳架动作中意想不同的穴位,例如弓步,前弓的腿在前脚落平后要想“解溪穴”,后腿会自己伸直,这时想“委中穴”,后脚会自然后蹬到位,同时要想“夹脊穴”微微后移。这三个穴位意念到了,弓步才算完成了。这样练拳会感到全身气血通畅,身体下盘稳固,气贴背行,手上就产生出东西,手心有热、胀,手指上刺痛、麻,或触电的感觉。大家试验比较一下,意念穴位跟不意念穴位的效果绝对不同。用太极内功之法练拳打拳的质量提高了,健身的效果就增强了。
  (九)以柔化为主,以鼓荡劲胜人。
  “以柔为主,化而不打”是吴式太极拳历代形成的武风。吴式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本,以防身为主。不主动出击,不以打人为强,故人称之为“君子拳”。引而不发,静以观变,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劲而是柔劲。这些特点在吴式太极拳中有明显表现。然而并非吴式太极拳只能化不能打,大家不要产生误解。吴式太极拳在技击中,要打的时候则是能达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
  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技击时,多是以鼓荡劲胜人。功夫达到至深,鼓荡之劲由心气贯穿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鼓动对方,使之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眩晕无主,倾斜颠簸。使其自身重心,难以捉摸。有了鼓荡之作用,再打对方,可随心所欲。
  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吴公藻《太极拳讲义》中,专门有一篇“鼓荡”,阐述了吴式太极拳推手、技击中的这个特点。
  关于“鼓荡劲”在推手技击中的效果,文献中曾记载太极拳家许禹生曾向吴鉴泉讨教此劲,吴鉴泉再三推辞,说此劲打到身上很难受的,轻易不在学生身上试手。而许禹生坚持,只要不造成伤残,一定要尝尝是什么滋味。二人推起手来,只打几个圈过后,许禹生头晕目眩,赶快到卫生间哇哇呕吐,声称太厉害了。
  我在教学中与学生推手,只要一出鼓荡之劲,对方就站不住了。上次讲课时,有几位师弟、师妹、师侄都上来试了。推手打轮他们都打得很好,当我一出鼓荡劲时,他们就站不稳了,我不敢多用,打两三圈就把他们发出去,再多打他们就头晕难受了。
  鼓荡劲是一种动静、虚实、开合、刚柔、缓急、沉浮等等各种功夫,全面运用综合到一起的混合之劲。通过刻苦练习,细心体悟,日久天长即能上身。王培生老师创编的套路中有几个拳势特别能增长鼓荡之劲。
  二、吴式太极拳练法。
  关于怎样练好吴式太极拳,前辈大师马岳梁先生已做了全面的总结。他说,在思想上(心理上)的要求概括为: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落实到身体各部位有七个方面: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裹裆含腚、尾闾之中、气沉丹田。
  这是马志《在国际太极拳剑竞赛大会上的发言》,刊载在2001年9月出版的《吴式太极剑》一书之中。我把她全文摘引,附在本文之后,供大家学习。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吴式太极拳功夫上身的几个要诀,都是具体的要求和练法,供大家参考。
  (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1 循规蹈矩是吴式太极拳特有的特点。吴式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独成一家,对其式要求严格是其原因之一。所谓循规蹈矩,主要是指练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即身形正、步法准。如身法上的九大要求一定要做对,立柱式身形,牮柱式身形严格按标准做出。步法要求严格准确,正步:两脚平行,两脚间隔宽约一脚,脚尖和脚跟前后距离长约一脚;隅步:两脚平行,两脚间隔宽约一脚半,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半脚。其他各种步法都有严格的尺寸,打拳时动作严格按规格做,要一丝不苟。
  2 按部就班,程序清楚,由低级到高级,拾阶而上,循序渐进,不可跳跃。王培生老师教拳经常引用的古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拳要严格按程序走,不能一年级的学生想去学三四年级的课。要由站桩、身法、步法、单式练起,这是打基础,有了一定的基本功,才能盘架了。盘架子也要按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姿势正确;第二步是各式之衔接,来关去脉要清楚,练习连绵不断;第三步,练用意不用力,换劲去拙力,练松柔,练的是轻柔圆活;第四步练习各种劲法;第五步是拆手,讲招法的运用,盘架中练习用意,无人似有人。练套路过程中穿插器械训练。
  盘架子有了一定基础,再练推手。由单轮到双轮,由定步到活步。先练沾连黏随,不丢不顶;再练虚实变化,能听劲懂劲,达到阴阳相济,也就是练形,练劲,(练意),练神。严格按程序依次一步一步地提高水平,才能把真东西学到手,也就是行话所说的功夫上身。
  我把这两个方面的规矩叫做练好吴式太极拳必须遵守的两项基本原则,你违背了这两条原则,就会白花心思,什么也学不到。有不少人走了弯路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二)练身法有秘传。
  太极拳九大身法: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收腹,裹裆,溜臀,顶头悬。如何保证身法正确,关键在收臀。如臀不能收,向外撅出,其他八大身法就都无法实现。因为臀部向外突出本是人体固有的现象,在拳术中如果臀不溜,则腰不能松,腹不能收,胸必外张,背不能拔。屁股一撅,必使身体上下隔绝成为两橛,势必妨碍全身的完整和统一,而减小身体的灵活程度,以至失去拳术的大部分作用。所以练吴式太极拳时,要求绝对不能突臀或撅臀。收臀是吴式太极拳对身形的基本要求。吴式太极拳前辈徐致一先生讲:“弓腰收臀,屈膝坐腿”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所谓收臀(又叫溜臀),身体下蹲时,臀部要自然放松下垂,腹部向内收缩,裆向里裹,含胸拔背,使臀部与背部相平。收臀姿势做得准确,可使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松,腰肌放松,腹部充实,丹田饱满,气不外泄,下盘稳固,增加身体的稳定,腰间运转灵活。可见只有收臀才能放松身躯,保持身体的稳定,收臀是九大身法之核心关键动作。
  怎样才能准确地做好溜臀,各家拳谱、名家著作只讲其名,不讲做法。唯我吴式太极拳前辈传下秘诀:“曲膝下坐,尾骨前翻”。把尾巴尖朝前送,小肚子前翻,腹部收缩,腰部自然放松,原来腰带处的大洼子被填平了,背与臀成一平面。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学拳开始就必须学会收臀之身法,把原来的秘传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
  (三)“轻”字入手去拙力。
吴式太极拳讲究的是松柔功夫。初学拳者,身体不能放松,打拳时浑身僵劲,使的是拙力,不能实现“用意不用力”。要入门必须经过一个换劲的过程。当年我随郑时敏老师学拳,我年轻,理解的也快,很快就把八十三式的套路打熟了。那时学拳心切,一天要打上七、八遍。我向年龄大的同学显摆自己学得快、打得好。郑老师见到后,批评说:你打的是什么拳呀?全身还是拙力,跟吴式太极拳还不沾边呢。去掉拙力,要像小孩逮蝴蝶似的,屏着气,静悄悄地,蹑手蹑脚,动作轻轻地,精神集中,连大气都不敢出。从轻字入手做好每一个动作。我按老师的要求,心静气沉地练拳,大约经过一年,才把拙劲化掉。
  老师讲练吴式太极拳要立足一个“慢”字。怎么才能慢下来?从轻字入手,动作轻了,自然就慢下来了。练拳的过程中,动作轻轻,维持适当缓慢均匀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练拳时用拙力就慢不下来,不慢则心不能静,心不静则意不能专,动作不轻不慢,则气不能沉,气不沉则周身不能松静。慢是太极拳练意、练身的关键。在慢中还要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对内要求精神集中,呼吸匀细;对外要求节节贯穿,完整一气,做到运动如抽丝,表里精致无微不到。总之,练吴式太极拳必须从轻字入手,心静气沉做好每个动作,日久天长才能练出松柔功夫。
  (四)移步(迈一步)六拍下盘功。
  练出下盘功夫是学好吴式太极拳的基础。太极拳动作“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脚下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抬脚迈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要从走步练起。跟我练拳第一关就是走步。每进一步,左右脚交换一次前后位置,必须严格地按六拍进行。如从左弓步变为右弓步:第一拍轻提右脚,使脚跟离地约两三公分;第二拍像抽丝一样,右腿向前运行,使两膝相贴;第三拍轻轻地迈出右脚,脚跟着地不着力;第四拍松肩沉胯,右脚放平,身体重心不能前移,此动最难,有人初练时,左腿都会打哆嗦;第五拍屈右膝重心前移;第六拍右脚下踩,左脚后蹬,形成右弓步。这就是迈步如猫行的具体练法。这样练步,腿劲增长很快。更重要的是能克服“跳坑”等毛病,为今后推手技击的铲劲打下基础。这样练下盘功夫,学员们反映非常之好。
  (五)沉气固气在脚板。
  练太极拳,养浩然之气、丹田饱满之后才可言气遍全身。如何养丹田之气,我体会其关键在脚底板的动作。迈步前行时,脚跟不能抬起,迈步时脚跟一抬,便形成一次小腹的放松,丹田气断一次,气就上浮一次。练拳时要保持气沉丹田,要形成气存在丹田的感觉,不能让气浮上来,始终保持松腰收腹、空胸实腹,使丹田有如一个气团,不可使之散。拳谱中有三个勿使,其一云“勿使有断续处”。练拳时会感到脚跟往起一抬,就形成一次断续,丹田气就涣散一次。我师爷杨禹廷老先生特别重视脚板放平,一点都不要着力,气不能断。这在拳谱也能找出理论根据。《宋谱•心会论》关于太极拳主宰宾辅说明,其言曰:“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心地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可见足掌的动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们好好地研究。
  (六)坚持“实中实”的练法,达到气贴背行的效果。
  太极拳要求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动牵往来,气贴背行。《拳谱》有“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具体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不但古人没有具体说明,当今的太极拳著作中也没有人具体阐述。唯我吴式太极拳练法中有虚中虚、实中实之说。“实中实”就有“务沉着”之意。行拳中重心移到实腿之后,再向下沉气,使重心腿承担全身重力的百分之百,而虚腿做到虚中虚,不承担身重,而能自由移动。这时体内之真气便由脚而腿,再到腰,沿脊背上行,这叫气贴背行,也就“收敛入骨”。王培生老师在教揽雀尾一势第六动右掌前虻轿缓螅庀胗沂值奈甯鲋讣赘翘兀馐庇医疟愠氏质抵惺担馐逼鲁粒贡潮悴承兄小6笤僮叩谄叨艺坪颉A啡币岢炙闪Τ疗匦耐纫龅绞抵惺担慊嵝纬善承械男ЧU馐欠浅O钢碌亩鳎怀鲆饽畹幕疃3て诩岢直隳芷槿恚诰⒆曰嵘仙怼
  (七)内外三合练整劲。
  太极拳要求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到达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通过六合的练习练成周身一家,形成整劲。一般地讲,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也就是意到,气到,劲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三合称为六合。先从外三合练起,外三合是左右交叉的,左手与右脚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右三与左三亦然。通过外三合训练使身体动作协调,逐步达到劲整。(以后安排专讲一次内外三合的训练)
  (八)气达四梢出内功。
  太极拳理论有四梢之说,四梢分内四梢、外四梢。外四梢指身体之末端,手、足、手指、足趾之端。古人认为此四梢末乃梢之梢也。真正四梢是内四梢:发(头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齿(牙)为骨之梢;甲(指甲)为筋之梢。气满四梢,练功有成。练功,气不能达于身是虚而不实,气不能达于四梢,实而仍虚。
我们先说气达外四梢:
  在打拳时,每一定势,竖腰立顶,要气贯手指、脚趾,要到指尖、趾尖,到指肚还不够,要到指甲芯(指甲与肉相接处),这种方法叫“端引”。所谓“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牵引力,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的节节贯通,对接拔长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种牵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气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种力也是一种气,是由意念而产生的一种内力(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生物电)。拳论里说的“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力。这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觉到的内力,也是吴式太极拳的独门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这种内力,力达四肢尖端,引而不发,收放自如。端引做好,练拳时明显给人一种非常轻巧的感觉,行拳如流水,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不仅自己能感觉得到,外人也能看得见。
  练功日久,功夫有成不仅外四梢有感觉,内四梢也有感觉。齿为骨之梢,练功有成,骨质增强牙有力,练功中不自觉咬之;发为血之梢,练功中头发可以动弹,如开天门发功时,头发会往起竖立;舌为肉之梢,练功有成,全身肌肉气满,舌头上气感特别强烈,有时走路舌头上都有冒气的感觉。
  以上讲的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确保功夫上身的几个问题。有两项基本原则,七个具体练法。我把这些编成八句歌诀:
循规蹈矩程序明,身法秘传要记清;
轻字入手去拙力,一步六拍下盘功;
丹田固气在脚板,内外三合练劲整;
实中加实气贴背,气达四梢内功成。
  以上这八句,是我向王培生、郑时敏两位老师学习太极拳悟出来的心得体会。
我以为这八句话完全符合太极拳谱中所讲的五字诀:“心静、气敛、劲整、身灵、神聚”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是五字诀某些方面的具体运用。
  今天我把这些练拳的体会合盘托出,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练习吴式太极拳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进一步提高拳艺。
  当然,学习吴式太极拳、推手技击到高级阶,还要讲究“守中用中”,以及双轴运转等综合技法,以后再跟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