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9999资号脚本炮楼35级派多少火好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Conquer&with&Iron&Will&&以钢铁的意志去征服
sdkfz 7/8吨 半履带装甲车
不走寻常路:法国坦克发展史话
日清晨,索姆河前线,坦克&&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第一次将防护能力、攻击能力、机动能力三个要素成功地结合,一出现就打破了长久以来西线双方陷于堑壕战的僵持局面。为了不在激烈的战争中落后,各交战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这种新型装备,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有战火正在自家领土上熊熊燃烧的法兰西共和国。在一战结束前的短短几年里,法国人研制了好几种坦克,并投入了实战使用。
  &雷诺&出世
德国收藏的法国最早的坦克雷诺FT-17
  &谢耐德&是法国的首批坦克,于日首次参战,这是法国坦克第一次在战场上露面。当时,法国还有一型名为&圣夏蒙&的坦克,装备了威力巨大的75毫米火炮,并采用电力推动,性能在当时十分先进。这两种坦克组成了法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一共制造了200多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坦克遭受德军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为适应战争需要,法国主张坦克体积要小型化,而规模要大型化。于是雷诺汽车公司受命制造了大量小型坦克,其中最主要也最著名的就是&雷诺&系列轻型坦克。官方给&雷诺&FT的最初命名是&机枪坦克&,它于1917年首次亮相,3月获得正式官方型号&Type M.17.FT&。&雷诺&FT自4月9日起在特种炮兵中心进行战技性能测试,并顺利通过。关于&FT&的名称,很多人误解为&Faible Tonnage(轻微的吨位)&的缩写,其实不然,事实上雷诺公司每个车型都有双字母组合的内部代号,这款坦克只是正好轮到用&FT&而已。&雷诺&FT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坦克,因为它奠定了现代坦克的四大特征:单个驾驶员在车体前部;主要武器在车体中部的单一炮塔内,炮塔顶置,并且可以360&旋转;车长有最高的全周视野;发动机后置,与乘员隔开。此外,&雷诺&FT还有另外一个特征与现代坦克巧合&&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
圣夏蒙坦克
  &雷诺&FT采用雷诺18CV直列4缸4冲程水冷汽油机,排量为4480毫升,1500转/分,功率25.7千瓦,最高功率28.7千瓦。&雷诺&FT炮塔旋转和枪炮俯仰完全依靠人力直接操控,两种量产型炮塔都能选装1挺8毫米哈奇开斯机枪或1门皮托SA18型37毫米L/21加农炮。皮托SA18结构简单、容易维修,另外射速高、精度好。由于安装武器的不同,&雷诺&FT系列坦克分为机枪坦克和37炮坦克两种,前者占总订货量的五分之二,占实际服役量的五分之三,后者占总订货量的五分之三,占实际服役量的三分之一。  &雷诺&FT坦克及其变型车一共生产了超过4100辆,是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雷诺&坦克的出现,代表了坦克当时的发展方向,拓展了美国和意大利坦克的设计思路,苏联也是在&雷诺&坦克的基础上生产出本国第一辆坦克。
  钢铁猛兽&夏尔&B1
夏尔B1重型坦克
  一战很快结束,当时的法国陆军除保留了一部分英国造的Mk V型坦克之外,唯一大量装备的只有FT-17&雷诺&轻型坦克。1920年7月,在享有&法国装甲兵之父&称号的埃司丁将军的提议下,设计人员提出了一种十分大胆的设想,欲将新型坦克定位为多用途坦克。这种坦克将替代原来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装机枪的轻型坦克、安装加农炮的重型坦克和安装榴弹炮的自行火炮。1921年1月,法国陆军总参谋部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未来坦克的开发工作。结合一战的经验和教训,委员会决定只开发两种坦克:用于突破敌军防线的&重型坦克&和满足多用途作战需要的&战斗坦克&。其中,后者将替代法军当时在役的&雷诺&FT-17 轻型坦克,这也就是著名的&夏尔&B1系列坦克的由来。最初,&夏尔&B1坦克的设计要求是:全重13 吨,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部分安装一门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的75毫米火炮,活动炮塔则安装2挺机枪。定型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法国军方与雷诺公司最终于1926年1月签订了制造3辆&夏尔&B1原型车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重新评估了未来法国陆军步兵作战对支援坦克的需求,对&战斗坦克&的装甲防护和机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要求。陆军最高指挥部这种毫无依据的干涉,致使&夏尔&B1 原型车的生产工作被迫中止并重新接受评估。直到1929年1月,第一辆原型车才刚刚完工。1930年5月,第一辆原型车送交位于博格斯的法国陆军测试部队。这时坦克全重已经达到了25 吨,车组乘员为4 人,最大装甲厚度为25 毫米,发动机选用雷诺公司的6 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2千瓦),平均行驶速度为28公里/时,最大行驶速度为45公里/时,储油量为800升,其最大行驶时间约为12个小时。  至1931年10月,总共有3 辆原型车交付法国陆军,它们先后被送往试验场接受进一步测试。法国军方对其给予了很高评价,不过军方还是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要求,包括:坦克的装甲必须加厚(最大装甲厚度应为40 毫米以上);炮塔上的两挺机枪应更换为1 门47 毫米加农炮;坦克还需增设无线电通讯设备和车内联络装置。针对这些要求,原型车再次进行了改进,改进工作于1935年完成。此时坦克的车体前装甲厚度已经增至40 毫米,全重28 吨;炮塔采用了装甲厚度为40 毫米的APX1型铸造炮塔,安装有1门SA34型47毫米短管加农炮以及1挺并列机枪。但就在&夏尔&B1型坦克刚刚投入生产时,面对纳粹德国不断增加的扩军压力,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紧急命令生产商对坦克装甲和发动机进行改进,全部改进工作完成后的型号才是我们熟悉的&夏尔&B1 bis型。&夏尔&B1 bis型坦克全重32 吨,拥有4 名车组乘员,6缸雷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已经超过220千瓦。炮塔采用了更先进的APX4型,其上装有一门SA35 L34型47 毫米高速加农炮,能够发射颇具威力的穿甲弹。  到二战爆发时,该坦克已经装备了法军的4个预备队装甲师;在法国投降之前,法国共生产了403辆&夏尔&B1型坦克。其中,B1型34辆,B1 bis型369辆。
夏尔B1重型坦克结构剖视
  &夏尔&B1坦克采用了隔舱化设计,内部分为两个主要舱室,由一个防火隔板隔开。车组乘员(车长/ 炮手,驾驶员/ 炮手,主炮装填手和机电员)位于前部隔舱内,而引擎、油箱和传动装置则位于后部隔舱,这种设计提高了车体乘员的生存能力。车体装甲为焊接/铆接的轧制均质装甲,其正面最大装甲厚度为60 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也达到了55毫米。  坦克的驾驶舱位于车体前左部,驾驶舱外壳也是整体铸造的(装甲厚度为48毫米),与车体其他部分采用铆接的方式连接。驾驶舱外壳部分是车体前部防护的一个弱点,但实际上这个位置几乎是不可能被击中的。驾驶员可通过安装在驾驶舱顶部的一个前视范围为180&的潜望镜来观察,也可以直接通过一个可调宽度范围为12 ~100 毫米的观察窗来观察。因为驾驶员兼任车体右侧75 毫米火炮的炮手,所以火炮瞄具位于驾驶员潜望镜下方。其两个物镜是双目棱镜,放大倍数为3.5 倍。这种L.710型瞄准镜还兼有火炮测距仪的功能,视界为11.15 &,瞄准镜内表尺分划可以满足1600米内精确射击的需要。 &夏尔&B1 坦克的炮塔是整体铸造的,原型车采用APX1型炮塔,而&夏尔&B1 bis则采用APX4型炮塔,全重2.57吨,座圈直径1.022米。这种炮塔具有更好的装甲防护,炮塔四周的装甲厚度均为55毫米,只有顶部略薄。炮塔前部的装甲防护还得到了L/32式47毫米火炮防盾的加强。车长是唯一位于炮塔中的乘员,在实际作战中,车长的工作也是很繁重的:他除了要负责整车的指挥,还需要操作SA35 L/32 47毫米炮塔火炮进行实际战斗,一般来说,火炮的瞄准、发射和装弹都需要由车长独自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  &夏尔&B1坦克的SA35 L/17型75毫米火炮配有两种炮弹:Mle1915型高爆榴弹和Mle1910型破甲弹。在1940年西线战役中,坦克上所配备的75毫米榴弹使用了较新型的RYG1921型引信,这种引信可以提供更好的人员杀伤效果;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引信太长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安装了这种长引信的炮弹无法放置在坦克内部的弹药架上。根据陆军的要求,设计人员临时在坦克前舱增加了6个较长的弹药架;也就是说,在实战中,只有6发75毫米榴弹的引信是安装好的。当这些炮弹用尽之后,火炮装填手还需要临时为榴弹安装引信,如此往往会贻误战机,甚至短时丧失自卫能力。就法国陆军的具体要求和战斗目标来说,&夏尔&B1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其火力与防护性能全面超越当时的德军坦克。作为一型&战斗坦克&,它可以通过铁路进行运输。为了伴随步兵作战,其最大时速只有28公里(B1 bis型);基于相同的考虑,其最大行程也仅为150 公里,不过这项指标实际上与德军的同类坦克相差无几。不过,坦克的耗油量比较大,尤其是在75 毫米火炮进行射击时,因为坦克需要转动整个车体去瞄准目标。一般来说,坦克在行驶6 小时之后,就需要补充油料。
  &索玛&S-35
索玛S-35中型坦克
  &索玛&(SOMUA)S-35中型坦克从1936年开始装备法军,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国投降,德国和意大利两国军队也使用过这种坦克。它是法国SOMUA(索玛)公司制造的,该公司是法国最早的坦克制造商之一,曾于1918年参与法国&雷诺&FT-17坦克的生产工作。该坦克从1936年开始成批生产,并装备部队,至1940年共生产约500辆,是法国在二战期间最好的坦克。法军的3个轻机械化师,各装备87辆S-35坦克;驻突尼斯的第6轻骑兵师也装备有50辆这种坦克;第4后备装甲师也装备有少量这种坦克。&索玛&坦克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较强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优于当时德军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但由于法军的战术拙劣,只用坦克实施一些单独的作战行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索玛S-35中型坦克
  1940年法国被占领后,德军接受了全部法国坦克,并利用S-35坦克执行各种任务,有些还参加了对苏联的入侵,德军把这种坦克命名为35C739(f)坦克。并将其中一部分改装为装甲指挥车,另有少量的则转交给了意大利。S-35可以算是二战中法国最好的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铸钢炮塔的坦克。其弱点是车体连接不坚固,其次是车长负担过重。坦克仅3名乘员,车长既要指挥坦克,又要负责火炮和机枪的装弹,瞄准和射击,这样必定影响射击速度,以致不能发挥坦克应有的效能。
  战后法国第一型坦克 AMX-13
  1945年3月,在二战胜利即将到来之际,法国开始制订战后陆军的重建方针。在被德国坦克部队击败后,法国陆军十分重视坦克的研制与发展,决定研制3种装甲车辆组成其地面装甲部队:装备100毫米加农炮、全重超过50吨的重型坦克;13吨级,有较强火力可以进行空运的轻型坦克;同样可以进行空运的8轮4轴轮式装甲车。这三种车辆有各自不同的用途。 1946年3月,法国被迫承认越南独立,而它扶植的亲法傀儡政府并不被越南人民接受,同年10月,越南各地爆发了起\义,12月19日越南独立战争全面爆发。  在这种形势下,法国迫切需要一种能空运的轻型坦克,来镇压主要装备轻武器的越南起义者。法国政府很快向国内多家公司发出了项目招标书,新型坦克标号为AMX-13。
AMX-13轻型坦克,摆式炮塔十分醒目
  作为法国战后第一型坦克,AMX-13设计独特,是现代坦克的特例。AMX-13的最大特征就是采用了摇动式炮塔,与传统坦克的一体式炮塔不同,摇动式炮塔分为上下两部分,在炮耳外结合。上半部分包括安装了自动装弹机的主炮、同轴机枪、火炮瞄准系统、车长(左)和炮手(右)座位、观察潜望镜,无线电台及供自动装弹机装填的主炮弹药库等。下半部分控制炮塔旋转,可由液压或者手动控制,旋转速度每秒30&,正面基部装甲为25毫米。炮塔下部左右两侧各有两个烟幕弹发射器,车内备弹12发。摇动式炮塔的优点在于同样重量下,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能省略复杂笨重的俯仰联动系统,安装自动装弹机也比较方便。其缺点也同样突出,炮塔上下结合部分的防护能力十分脆弱,只能用柔性材料连接,如果有弹片或子弹射入此处,火炮就会被卡死,无法进行俯仰运动。同时,火炮炮架重量较大,占用了装甲重量,使整车防护能力下降。AMX-13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设计时过于强调空运,从而缩小了整车的尺寸,造成内部空间局促狭小,法军规定其车组成员身高不能高于1.73米,对于身材普遍高大的法国人来说的确比较尴尬。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法国、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等国均使用了AMX-30系列主战坦克。1993年底,法国陆军订购的最后一批AMX-30战斗工程车出厂之后,该系列车型的生产随之全部结束。1994年底,法国陆军订购了一批20辆GCT155毫米自行榴弹炮,AMX-30的底盘又恢复了生产。现在,法国陆军装备的AMX-30B2被&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全面取代。而多年来法国一直致力于推销其AMX-30主战坦克,但是出口成绩并不理想。  AMX-30坦克的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从前至后分别是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左侧,其余3名成员位于炮塔内,车长和炮长在右,装填手在左。整套动力装置由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构、离合器等组成,一个3人小组可在45分钟内完成拆卸。发动机是雷诺制造厂生产的伊斯诺拜瑞依扎HS10水冷式发动机,能够使用柴油、汽油或者煤油。传动装置由自动离合器、变速箱、转向机构、制动器和侧减速器组成,制动器为液压式操纵,既能够用于行车制动,又可以用于停车制动。行动装置采用扭杆式悬挂装置,每侧有5个双橡胶轮缘负重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5个托带轮用于支撑履带。每条履带重1580公斤,由83块履带板构成。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56倍口径CN-105-F1型105毫米线膛炮,其上没有安装炮口制退器和抽气装置,但是安装了镁合金热护套。该炮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或法国产的磷烟幕弹和照明弹,以及德国&豹&Ⅰ和美国M60系列坦克上L7型系列火炮使用的标准105毫米弹药。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曾研制了一种105毫米贫铀弹,该弹在法国军中服役,但是没有获准外销。车内共携带47发105毫米弹药,19发置于炮塔内,28发存放在车体内驾驶员右侧。主炮的左侧安装有一门F2型(M693式)20毫米机关炮,可随主炮一起高低俯仰,也可以单独俯仰,用于对付飞行速度缓慢的飞行器,比如直升机。该炮可由车长操纵,也可由炮长操纵,车上总共携带有480发待发弹药,另有550发备用弹药。当AMX-30最初装备部队之时,在主炮左侧安装的是12.7毫米机枪(配600发弹药)。另外,辅助武器为一挺F1型7.62毫米机枪,共备弹2050发,最大有效射程700米。炮塔两侧各安装有2具烟幕弹发射器,在8秒钟内可施放一道遮蔽坦克的烟幕。  为了面向出口,法国开发过一种简易型AMX-30。车上没有安装夜视装置和三防系统,炮塔上装有1挺外置式12.7毫米机枪,而法国陆军的AMX-30装备的是7.62毫米机枪;简易型采用的并列武器是7.62毫米机枪,而法国陆军装备的则是12.7毫米机枪或20毫米机关炮。
沙漠作战中的AMX-30
  为了适应沙漠战场的特殊情况,法国还研制了AMX-30S型坦克,相对原型的主要改进有:安装了防沙盾;降低了变速箱的传动比,使车速限制在60公里/时;采用了功率仅为478千瓦的发动机。沙特阿拉伯陆军就采购过AMX-30S坦克。  AMX-30的主要改进型是AMX-30B2坦克,于1979年出现,改进包括采用了基于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的综合火控系统,安装了新型变速箱。法国陆军从1982年至1983年间订购了50辆,首批于1982年初交付法国陆军第503团。法国陆军一共接收了166辆全新的AMX-30B2主战坦克,493辆AMX-30被升级到AMX-30B2的标准。AMX-30B2的发动机是在原先发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转速2600转/分时,其输出功率为514.5千瓦。AMX-30B2采用了新型扭杆悬挂装置,提高了越野机动性能,它还可安装一种连接器履带,与常规履带相比,行使时噪音低而且阻力小。为使AMX-30B2坦克能够发射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车上安装了新的炮长瞄准镜,分别与新弹种的弹道相匹配,而且对炮塔和弹架也进行了改进以存放形状不同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法国陆军装备的AMX-30B2采用了更厚的火炮防盾,炮塔四周能够安装附加装甲,车上还可以安装装甲侧裙板。该车还可以安装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和LACROLX公司联合研制的CALIX装甲车防护系统,用以替代炮塔两侧安装的1排2具标准型电动烟幕弹发射器,可以发射各种不同类型的烟幕弹以应付各种战场威胁。如果需要,AMX-30B2还可以安装1个发动机废气热烟幕施放系统。除了法国陆军外,AMX-30B2的另一个用户是塞浦路斯。 为出口而生 AMX-32与AMX-40
出口用的AMX-32
  AMX-32是在AMX-30B2基础上研制的一款出口型坦克,于1979年在法国萨托里举办的第七届武器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相比AMX-30,AMX-32在车重、外形轮廓尺寸、速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在火力、机动性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第一辆AMX-32坦克样车上装备的是与AMX-30相同的105毫米CN-105-F1火炮,第二辆样车上则安装了120毫米滑膛炮,不过在最后定型时还是采用了105毫米火炮,但是只要用户需要依然可以换装120毫米线膛炮,这种双炮配置也属于罕见。AMX-32配用带可燃药筒的尾翼稳定脱壳装甲弹,装有先进的&柯塔克&综合式电子火控系统,包括炮长激光测距瞄准具、微光电视、车长单独稳定周视潜望瞄准镜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使其攻击力得到极大提升。该坦克由于安装了由米耐尔瓦公司新研制的电液操纵传动装置、用方向盘转向的液压转向系统,采用新型履带,机动性能在第二代主战坦克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这是AMX系列主战坦克的共同特征,也是法国在战后对坦克设计思想矫枉过正的结果。战前,法国坦克过分重视防护而忽视了火力与机动性,结果被德国&闪电战&打了个措手不及,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其诺防线完全无用,惨痛的教训使法国在50年代设计坦克时将机动性摆到第一要位。这种思想也导致了AMX坦克机动性过于强悍而其他性能则不太突出,比如AMX-32最大时速达到65公里,最大行程达到520公里。车体前部装甲结构新颖,两侧增加了裙板,安装了新的三防装置,防护能力较好。不过客观来讲,在&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出现之前,AMX系列坦克的总体防护能力都不强。虽然后来法国大力推荐其产品,不过AMX-32一直没有受到国外用户的亲睐。
AMX-32的改进型,AMX-40
  4年后,在1983年的法国第九届萨托里陆军武器装备展览会上,以AMX-32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新型出口型主战坦克AMX-40高调亮相,当时法国方面声称:&AMX-40是可以满足90年代作战要求的最佳战车。&为何在短短4年后法国又开发一个新的型号主战坦克呢?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当时AMX-32坦克没有销路,法国急需一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型坦克;二是法国工业部门在生产法国陆军下一代主战坦克之前需要有活可干;三是可以通过AMX-40的研制,为法国陆军下一代主战坦克提供实用、可靠的技术基础和部件,从而可以缩短下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周期、减小技术风险和研制经费。  第四次中东战争表明,坦克的防护性能对其战场生存能力影响非常大,而且也是影响坦克在战场上推进速度的主要因素。防护性能较强的坦克在战场上的推进速度要比机动性能好但防护性能较差的坦克要快,或许正是这一点,促使法国改变了战后对坦克防护性的态度,这在AMX-32上已经有所体现,在AMX-40上又有所突破:突出正面防护,采用复合装甲。AMX-40坦克的车体正面部分和炮塔正面部分均由新型间隙复合装甲制造,其正面弧形区域具有较高的防护能力,尤其是正面的间隙复合装甲可抵御所有步兵武器和口径为100毫米的坦克炮弹的射击;车体侧翼均装有裙板。为了提高车体侧面防破甲弹的能力,在行走机构上部外侧装有裙板。这种裙板不仅能提前引爆破甲弹,保护车体侧装甲,而且能防止尘土飞扬,维修行走机构部件时只需将裙板向上翻起;炮弹储存隔舱化。AMX-40携带炮弹37发,其中15发放在炮塔里,是常备弹药,其余22发储存在战斗室后部的装甲储弹箱里,防爆隔板能防止弹药爆炸时伤害乘员;核、生、化防护装置齐全,适合在核战、生物战和化学战条件下使用;两种烟幕装置。除西方国家惯用的抛射式烟幕弹外,还增加了一种装在发动机排气管内的热烟幕发生器。AMX-40上还装有火焰报警器及自动灭火设备,能够及时抑制可能发生的火灾,保护乘员安全。  AMX-40的火力也略有提高,采用一门CN-120型120毫米滑膛炮,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该炮与AMX-32采用的105毫米坦克炮相比,口径增大,初速也提高了5%,达到了1600米/秒,能在北约规定的任意距离内击穿规定的靶板。坦克火力提升的同时,机动性也有较大提高。虽然AMX-40的战斗全重增至43吨,给机动性带来不利影响,然而它装备了新型大功率发动机和新型传动装置,行走机构也作了相应优化和修改,所以机动性能仍然有所提高。动力装置为一台布越德V-12型涡轮增压柴油机,额定功率809千瓦,单位功率高达18千瓦/吨,比AMX-32提高了34%。传动装置为ESM500型液压力机械式传动装置,传动性能较优越,可以在带负荷的情况下换挡。液压转向装置可以获得无级的转向半径,因此使该坦克的公路平均时速和越野时速分别达到了55公里和50公里。为了适应动力传动装置性能变化的需要,行走机构也作了相应修改:负重轮数目从AMX-32的5对增加到6对,加大了扭杆的扭转角。行走机构的改进,不仅提高了坦克的机动性能,而且为火炮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稳的射击平台。  机动性好是法国战后坦克的传统特点。&勒克莱尔&坦克采用的超高增压柴油机,功率为1103千瓦,并配备自动传动装置,最大公路行驶速度71公里/时,越野速度50公里/时,最大公路行程550公里,0~32公里/时的加速时间只需5.5秒,快速刹车和转向能力同样近乎完美。  该车的防护水平是法国坦克发展历史上的一次突破。&勒克莱尔&采用模块化和多层钢装甲板与陶瓷材料的复合装甲技术设计的组合式装甲块,以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基本装甲框架上,组成装甲防护体系。既能对付动能弹,又能防化学能弹;既便于更换被毁装甲块,提高战场抢修能力,又可根据任务和威胁方向的需要变化,调整装甲防护布局,也便于将来采用新的装甲研究成果。再加上采用了降低热辐射特征信号的技术、激光报警装置、能发射诱饵弹的干扰系统、三防装置和灭火抑爆系统等,使&勒克莱尔&的综合防护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勒克莱尔&在机动、火力、防护能力、指挥与控制、通信、可维修性等方面都采用了最有效的技术,并且组成了一种强大的数字化系统,尤其面对现在和未来发挥作战优势的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勒克莱尔&虽然性能超群,也有必要不断提高完善,以适应法军未来25年内对主战坦克的需求。为此,法军计划分阶段进行改进。第一阶段从2006年开始,完成战场敌友识别系统、换装新式热成像仪,以及辅助防护系统研究;2008年强化装甲,提高火控系统跟踪目标与指挥控制能力。第二阶段提高性能计划预计2015年实施,项目从炮塔顶部探身包括机动性、杀伤性、生存性、通信、指挥与控制和保障等。在杀伤性方面将采用&波利尼格&炮射导弹进行视距外攻击,并可配用140毫米滑膛炮,并重新设计自动装弹机。动能穿甲弹可击穿1000米外约1000毫米厚的垂直均质轧钢装甲板。在2005年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法国展出了一个缩尺比例的坦克模型,它便是被一些国际坦克专家评价为&世界上第一种信息化战场坦克&的&勒克莱尔&2015坦克模型。当世界其他国家新一代主战坦克还在论证阶段的时候,&勒克莱尔&2015坦克以适应未来战场需要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形象亮相世界,世界主战坦克发展史的崭新一页正在打开。
  如今,冷战的阴云早已烟消云散,新世纪以来的多次局部战争,都显示了坦克这种主战装备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满足新型战争的需要。虽然高速互联网概念指引下的网络中心战为未来战争指出了一个方向,而且法国人也在这个领域投入了相当的研究力量,但是,在各种新型精确制导武器的威胁下,厚甲重炮的主战坦克已经显露出疲态。显然,只有改变现有已经存在了近百年的坦克发展思路,跳出不断增加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的怪圈,坦克才能重新绽放灿烂的未来。由于法国国力所限,再加上西欧经济的低迷,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孤独的&勒克莱尔&还将是法国装甲力量的中坚,法兰西坦克的发展,将再一次踏上等待追随先行者的道路,正如坦克刚出现的时候一样。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日本技术宅男改造G36c成自动追踪瞄准型防贼用
技术宅拯救全世界。
腓特烈大帝语录
1.即使遇到狂风暴雨,随时有颠覆的危机,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个国王的样子。 2.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人不需要什么,名字就够了。 3.屠夫为人类的需求而杀生,但他并不以杀生为乐;猎人为了娱乐而杀生,故其等级应在屠夫之下。 4.上帝创造了驴子、柱子和国王来承担起世界上的各种负荷。 5. 对王公贵族而言,好运带来的损害较不幸所带来的更为严重,前者回使他们陶醉其中,而后者则使他们戒慎恐惧。 6.身为领袖必须有野心,但此野心必须是睿智、稳健,而且以理性为基础。 7.对每一个国家而言,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生存的基本法则就是扩张。 8.一个君主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他的兴趣和光荣。 9.世界上最可希翼的,是平静的生活。 10.我的人民和我已经达成协议:他们说他们喜欢的,而我做我喜欢的。 11.谈判没有武力做后盾就像作曲没有乐器一样,达不到好的效果。 12.没有懒人戴的皇冠。 13.无论我说什么,都要做出仅以百姓福祉为念的样子。
希特勒富强德国的计划
1931年,德国已经有了500多万失业者,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的生活几乎全无着落,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无论是保守党、社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只知道在议会和刊物上互相批评,&主义&提了一大堆,但什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都拿不出来。
  纳粹党则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的它,此时几乎被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无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不管什么人,只要一加入他们的行列,便能保证天天吃饱肚皮,从此不再失业。工人们不领工资-反正此时马克的价值同废纸一样-而是领大锅饭和一些实物补贴,比如衣服、工具之类,还负责介绍福利住宅。
  对劳苦大众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刺激啊!负责发放大锅饭的纳粹党员一边往穷人们的碗里倒土豆、面包和副食,一边淳淳善诱地对他们说:&您瞅,咱们这国家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要物资有物资,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照单全收过。可说起这经济,咱就能搞成现在这样子呢?还不是因为当权的都被帝国主义收买了,什么正经事都不干,整天就知道贪~污腐~败,祸国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警察,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气活现的,其实个个不都是卖~国贼的小**吗?这些混帐王 八 蛋全都是德国人民的公敌!啥时候咱们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时候咱们这苦日子才能有盼头哇!&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对他们的再生父母-纳粹党感激不尽的泪水中,1932年德国总理大选的胜负就已经很清楚了。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党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党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党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党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党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党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但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国力的迅猛增强,大大提升了德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理念。1935年1月13日,萨尔州举行了未来归属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以90.8%的高票率,决定回归德国。同年,柏林获得了1936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带着秦始皇&帝万世&的豪情壮志,希特勒信心十足地宣称:&在以后至少一千年中,德国将不会再爆发什么革命了!&
  正如尼采所说,上帝死了,因为他希特勒已经诞生。
  和大部分独~裁者一样,希特勒对艺术特别地关心。他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和建筑工程师,谁要想否定这一点,倒还不如去致力于否定毛主席的诗词和书法才能,后者显然会容易些。似乎直到当了总理以后,他才突然发现了自己在建筑方面的才能。&如果哪天下台了,我就去当工程师!&除了交通方面的建筑以外,他还亲身参加设计了许多的社会、体育、文艺场馆和水利设施-决不限于题个词,剪个彩,听听报告,拍个桌子之类的,而是真正的研究图纸,分析数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直至二战结束为止,大部分他参预设计的建筑都未能完工,其中包括:直布罗陀大坝,目的是排干整个地中海,化碧波千里为万顷良田(另外,这样英美的潜水艇也就进不来了);不列颠大桥,现在这个计划已经由海底隧道多所取代;以全盛时期的巴比伦和雅典为范本,重建整个柏林城,把它造成日耳曼尼亚(他按拉丁语给德意志起的新名字)的新首都,它将比罗马、巴黎、莫斯科和伦敦更辉煌,更壮观&&即便是当时已经完工的建筑,在二战后也大都被盟军用炸药彻底铲除,只有几个文艺场馆,因为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而得以幸存。
  希特勒的艺术口味是相当保守的,或者说,是相当古典的。当时,抽象派艺术已经风靡整个欧洲,而希特勒对此极其反感,他为此还专门发明了一个词:&黑鬼化&的艺术,矛头直指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后者的艺术和政~治思想都与纳粹背道而驰。希特勒看到当时的艺术有严重的抽象化、暴力化、色情化的倾向,所以呼吁艺术界以希腊、罗马为准则,进行第二次古典文艺复兴。对于那些还顽固不化,坚持&黑鬼化&下去的艺术家,希特勒说:&他们的作品是Mist(德语,即英语中的????,中文我想就不用翻译了吧),应该被扔到Mist应该去的地方去。&历史证明,政~治家对艺术过分关心,往往既是艺术的不幸,也是政~治家的不幸。但以我个人的看法,希特勒当年对现代艺术的批评意见并没有错。二战后,世界艺术与东西方的古典艺术完全背道而驰,即便不说是&黑鬼化&,至少也也严重&非洲化&了(当然,你要是觉得黑人快板、南美裸舞,以及画展里满眼丰满的乳房和臀部比起达芬奇、莫扎特来是进步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这样的发展轨迹也就证明了他在这方面的远见卓识。
  在希特勒执政期间,德国电影界迎来了它不仅空前,而且很可能也绝后的辉煌时期。德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几位导演都在这个时代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他们发明的许多拍摄技法好莱坞至今仍在沿用,尤其是为纳粹党拍摄的几部记录片堪称经典,开创了大场面电影的先河。希特勒本人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也当数他为纳粹党设计的旗帜和制服。象征社~会~主~义的红色,象征民族主义的白色,还有那醒目的钩形图案,在党旗上如此和谐地凝聚在一起,让人一见便终身不忘。灰黑色的头盔、大衣、长筒靴和粗皮带组合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威压感,让敌人一见便胆战心惊。没有艺术造诣的人,就像中国的汽车外形设计师,是绝对不会产生这样独特的创意的。
  1936年夏天的柏林奥运会,成为希特勒和纳粹党宣传的盛大舞台。那是一届高科技的奥运会,场面前所未有的壮观。这次演出的高潮其实在揭幕式上就出现了:成百上千的外国运动员-其中包括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苏联人、波兰人&&这些德国未来死敌的运动员们,集体向观众席上的希特勒和纳粹官员们行举臂礼。它也同样是希特勒的独创,在当时的欧洲被看作极其时髦的礼仪。纳粹德国在本届奥运会上制作的纪录片,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杰作之一。
  尽管德国运动员在田径场上输给杰西&欧文斯让希特勒很不愉快,他拒绝和这个美国黑人握手的事件甚至引发了官方抗议,但这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第11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令德国人民对本民族和希特勒政~府的信心空前高涨,同一个声音在全德国各地响起:&Heil,Hitler!&(赞美你,希特勒!)如果他在此时突然意外去世的话,必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流芳千古。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1937年,希特勒在视察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时,突然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们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看着吧,德国经济很快就能达到足以支撑战争的规模了!&
1812英美战争
1812年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日,美国向英国宣战。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帝国,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战场,和恰普兰湖战役 ,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起因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
1812年,美国卸任总统托玛斯&杰弗逊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美国声称大英帝国在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其主权:
英国不遵守美国独立战争后双方1783年达成的巴黎条约:拒绝移交西部地区军事要塞,并且武装印地安人,威胁美国的西部边陲 。皇家海军拦截美国商船追捕逃兵,强征美国海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出生于英国,但已归化为美国公民 。英法之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贸易禁运,使上百艘美国商船被皇家海军扣押,美国的中立国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进程虽然战前双方之间已经有长期的外交纷争,一旦战事爆发,均未充分备战。英国被拿破仑战争拖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精锐海陆武装力量部署在欧洲。英国在北美的最高军事长官得到的指示是,克制进犯行动,以避免从欧洲和英国其他殖民地调兵增援。1812年,英国在加拿大的正规军只有5,004人,辅以加拿大民兵。战争期间,英国对拿破仑的战争结束后才将大批战舰调往美国海域。
美国方面也未做好战争准备。1812年,陆军正规部队只有不到12,000兵员。开战后,虽然美国国会批准扩军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为志愿兵而且民众不热衷行伍,极度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部队战斗力不足。
战争在四条战线上展开:
大西洋 大湖地区和加拿大边境 美国海岸 美国南部州
麦克亨利要塞战斗,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为此写下的 星条旗歌成为美国国歌&在安大略湖,双方海军有三次交手,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1814年,英国建成装备有102门炮的战舰圣劳伦斯号,凭借装备上的压倒优势,完全取得了安大略湖的控制权。
圣劳伦斯河及下加拿大地区美国人几乎没有对圣劳伦斯河上的英军补给运输交通进行阻挠,所以英国人可以源源不断地将援兵河物资运送到上加拿大地区。
1813年早期,双方在安大略的Prescott和纽约州的Ogdensburg之间互有几次攻防。
1813年末期,美军策划了几次进攻蒙特利尔的行动。因为指挥官之间不睦,缺乏互相支援,进攻在边界即受阻,计划最终破产。
尼亚加拉战役, 尚普兰湖战斗, 18141814年,杰克&布朗和斯科特&温斯菲尔德将军大幅提高了美军的纪律和战斗力。他们重新发动了对尼亚加拉半岛的进攻,并迅速夺取了伊利湖要塞。7月5日,斯科特&温斯菲尔德将军在奇珀瓦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美军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受挫。英军反击,并保卫了伊利湖要塞。由于补给困难,美军被迫撤离尼亚加拉半岛。
随着拿破仑皇帝被废黜,英国把部署在欧洲的兵力转移到美洲战场,并向美国大举进攻。但是英国已经改变了策略,试图与美国谋和。英国人的进攻遭受挫折,特别是日在尚普兰湖战斗遭到惨重打击,令美国人完全控制了尚普兰湖地区。
西部, 18141814年,美国人从底特律派遣六艘战舰,试图夺取麦基诺要塞。由正规军人和义勇军混编的部队于7月4日登陆。他们没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前进途中被印地安人伏击,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8月13日,美国人在诺特瓦索加湾发现敌人新建的基地,他们立即摧毁了那里的一切建筑物和正在建造的船只。留下两艘战舰继续封锁密其里麦克依诺后,返回底特律。9月4日,英国人驾小独木舟悄悄靠近这两艘舰艇,并将其俘获。这一胜利使英军的诺特瓦索加湾补给线得到恢复。
由于得到当地印地安部落的有力支持,英国人在西部牢牢地控制住防线,直到战争结束。
美国海岸战争初期,英国海军很难封锁整个美国海岸,况且他们还忙于追捕美国的私掠船。英国政府同时也需要从美国为在西班牙的驻军采购食品,因此保持了与新英格兰地区的贸易。日,英国宣布对德拉瓦河及奇萨比克湾进行封锁。1813年11月,封锁范围扩大到罗得岛以南海岸。日,封锁全部美国海岸。同时,英国军官与美国商人之间保持不少非法交易。美国政府开始向非法交易者发放许可证,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商业活动。英国海军的压倒优势使他们能够占领奇萨比克湾,摧毁美国的港口设施。
美国海岸战场上被遗忘的战斗是攻占缅因州,这是英国人取得的重要战果。在缅因取得的胜利意味着英国人在新不伦瑞克省取得巨大的领土利益。这场战争没有解决缅因与新不伦瑞克的边界争端,缅因在1820年加入美国联邦后,新的争端再次被挑起。直到1842年,双方才彻底解决领土分歧。
1814年英军占领缅因东部。英国国王向被占领土派遣了大量地方官员。根特条约后,英国归还了这部分领土。英国人在1815年4月才完全撤出,但是英国官员搜括了大量税金。这笔钱用来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建立达尔豪西大学。
奇萨比克战役,星条旗歌英国人在此次战争中最出名的行动是纵火焚烧华盛顿特区(包括白宫)。这一军事行动发生于至29日。8月24日,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国民兵在首都保卫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使通向首都的门户洞开。詹姆斯&麦迪逊总统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亚,美国人士气大挫。英国人认为自己的纵火行动是对美国人焚烧约克(今多伦多)的报复。
摧毁了华盛顿的公共建筑后,英军继续进攻,下一个目标是夺取巴尔的摩。9月13日,英军向巴尔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要塞进攻,受到了坚决的抵抗。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对次此战役有感而发,写下了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著名诗篇星条旗歌。
美国南部1814年3月,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率领田纳西州民兵,切诺基战士和正规军进攻了南部的克里克部落。虽然克里克人曾经与英国结盟,但是战斗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克里克人在阿拉巴马州的土地。1,000名克里克人中有800人在3月26日的战斗中阵亡,余部逃到阿拉巴马的蒙哥马利后投降。
根特条约和新奥尔良战斗1814年11月,安得鲁&杰克逊将军转移到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1814年12月至1815年1月,他率领部队保卫了这座城市,并击毙了英军的指挥官爱德华&白金汉少将。美军新奥尔良战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令杰克逊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且在日后将他推上总统宝座。
日,两国外交官员在比利时城市根特签署和约,正式停战。但是和约的消息没有及时到达新奥尔良,因为当年交通不便。日,麦迪逊总统签署了根特和约,使之于次日生效。
根据和约条款,双方归还了占据的对方岛屿,美国人获得圣劳伦斯河的捕鱼权,所有的债务和财产纠纷都得到处理。次年,约翰&昆西&亚当斯指控英国违反和约,没有归还战争中俘虏的美国奴隶,但是英国人不承认奴隶为财产。
结果根特条约使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双方均未做领土让步。此后整个十九世纪中,英美两国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1818年条约略微调整了东部边界。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皇家海军就已经停止强征美国海员服役。这场战争是第一次、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国首都曾经被外国军队占领。&星条旗歌 1814年在美国1812年战争中,诗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在巴尔的摩目睹了英军对麦克亨利堡的进攻,和美军的英勇抵抗。日凌晨,弗朗西斯&斯科特&基透过炮火的硝烟,看到一面美国国旗仍然在城堡上迎风飘扬,他被这景像深深感动,随手在一封信的背后写下了几行诗。第二天,他把诗稿送给法官尼科尔逊(Nicholson),得到大力赞赏,并建议用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曲子John Stafford Smith作曲的&To Anacreon in Heaven&做为配曲,同时取歌名为&星条旗之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这首歌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很快就传遍全国。1931年被正式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歌。
虽然有四组歌词,但实务上几乎只唱第一组歌词,不唱其他歌词,尤其是第三组带有反英情绪的歌词。而苏萨的著名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经常被误认为是美国国歌,是不正确的。原文 I. Oh, say can you see by the dawn's early light What so proudly we hailed at the twilight's last gleaming? Whose broad stripes and bright stars through the perilous fight, O'er the ramparts we watched were so gallantly streaming? And the rocket's red glare, the bombs bursting in air, Gave proof through the night that our flag was still there. 合唱 Oh, say does that star-spangled banner ye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II. On the shore, dimly seen through the mists of the deep, Where the foe's haughty host in dread silence reposes, What is that which the breeze, o'er the towering steep, As it fitfully blows, half conceals, half discloses? Now it catches the gleam of the morning's first beam, In full glory reflected now shines in the stream 合唱 'Tis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Oh long may i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III. And where is that band who so vauntingly swore That the havoc of war and the battle's confusion, A home and a country should leave us no more! Their blood has washed out of their foul footsteps' pollution. No refuge could save the hireling and slave From the terror of flight and the gloom of the grave 合唱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in triumph doth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IV. Oh! thus be it ever, when freemen shall stand Between their loved home and the war's desolation! Bles't with victory and peace, may the heav'n rescued land Praise the Power that hath made and preserved us a nation. Then conquer we must, when our cause it is just, And this be our motto: "In God is our trust." 合唱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in triumph shall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中译 I.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著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锓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合唱 你看星条旗不是还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II. 透过稠密的雾,隐约望见对岸, 顽敌正在酣睡,四周沉寂阑珊。 微风断断续续,吹过峻崖之巅, 你说那是什么,风中半隐半现? 现在它的身上,映着朝霞烂漫, 凌空照在水面,霎时红光一片。 合唱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 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III. 都到哪里去了,信誓旦旦的人们? 他们向往的是能在战争中幸存, 家乡和祖国,不要抛弃我们。 他们自己用血,洗清肮脏的脚印。 那些奴才、佣兵,没有地方藏身, 逃脱不了失败和死亡的命运。 合唱 但是星条旗却将要永远飘扬 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IV. 玉碎还是瓦全,摆在我们面前, 自由人将奋起保卫国旗长招展。 祖国自有天相,胜利和平在望; 建国家,保家乡,感谢上帝的力量。 我们一定得胜,正义属于我方, &我们信赖上帝,&此语永矢不忘。 合唱 你看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DDT——没有人,除了我们...
俄罗斯——舍我其谁。
【战争与后勤】拿破仑征俄之战(年)的后勤工作
&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之战,常被人们漫不经心地说成是&一次因缺粮和运输工具不足的后勤失败&。但证据何在呢?   T&A&道奇在他的《伟大的将军们》一书中说:   &粮食是充裕的,因为俄罗斯和波兰多年没有出售它们的剩余谷物,而普鲁士可以用做面包的原料偿付它的赔款;菜牛成群地在加利西亚漫步;同时,补给辎重队(即辎重营)也已组织就绪。&   &糟踏掉的粮食比吃掉的还多。&   1812年仲夏,给养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巴伐利亚的王储在写回国内的信中说:   &如果奈伊(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元帅)能稍稍要求走在我们前头的法国师团守点儿秩序,所有部队就会吃得足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所有走在我们前头的部队全都肆无忌惮地进行抢劫,放火烧毁一切。他们的行动未受到任何阻止。&  可见问题不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协同,至少军需部门,运输部门和宪兵部队之间是这样。   &集中起来的粮食是足够的,但是分配的难题没有得到解决。& &粮食大部分装在辎重车辆上,源源不断地跟在军队后面,但行进速度不够快,到头来派不了用场,多半成了车队人员的享用品。& [ 注:美国中校T&A&道奇:《伟大的将军们》,第3卷,第466页。 ]  运输的延误可能要归咎于车队人员的渎职,工兵满足不了修路的需要,或者战术部署的需求过大。不管怎么说,都是没有搞好协同。要是军需部门、工兵部门和运输部门由一个后勤长官统管,三方面就能相互配合,共同满足作战的需要;一旦这位后勤长官发现不能满足作战需求,由于他熟悉协调工作,他也能很方便地及时向司令官提出意见,调整作战的需要。而在军需部门、工兵部门和运输部门各顾各的情况下,哪一个部门的头头也没法说:三个部门共同努力就能满足需要。再进一步说,如果上述三个部门能组成为统一的后勤机构,它们肯定会密切配合,为战术适应战略的需要铺平道路。运粮辎重队所以跟不上部队,原因就在于缺乏协调一致的准备工作。  下面是能说明这段历史中同一问题的又一则事例:   &七月份多雨,由于食物不足,吃的太差,部队患病率急剧增加;日常的口粮却远在后方,还在从柯尼斯堡运往科夫诺的途中,处在巴斯塔海军上将控制之下&&征粮员带来的通常是黑麦,人们没有磨坊去碾碎它,只好把它盛在某种容器里,不断地搅动,使它干燥得象是咖啡,以之权充大米,与肉类(或其它食物)一起烧煮。一人一天配给一磅左右,就认为足够了。赶来的牛群往往不适于食用。饮水大部取自沼泽,由于不断使用,水源日益污浊。但又无别的饮料可以减少水的用量。&
 内河运输事先如能安排得好些,就会减少使用黑麦的必要性,或者事先如果估计到利用黑麦的可能性,就可准备好一些手推磨,从而能用黑麦作为制造面包的原料。由于赶牲畜的管理工作糟糕,菜牛的浪费很大。  这位历史家用了下面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形容后勤工作之糟:   &战役开始时,他(拿破仑)作出的选择是:在他对部队提供给养的手段未达完善之前,部队要以较慢的速度按部就班地进军俄罗斯,才能首尾(指部队与后勤的联系)兼顾。&
我们再来听听,同一位作者对所谓战役因运输不足而失败的说法是怎样讲的:   &运输是按最大的规模组织的。&   &后来,跟随部队一起前进的马车简直太多,而且仆役也实在太多。&   &军官每人能有一辆四轮马车装运给养。&  军官们拥有的驮马和马车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了规定:   &在大军中,包括炮车和弹药车在内,每三人至少有一头牲口。&
运输工具如此之多,以致军队还带了许多妇女。   &给养问题已成为一大困难;虽然给养补给品源源涌进柯尼斯堡,但从那里要通过转运才能送给前进的军队;当时溯尼门河和维尔尼亚河而上的船运工作还未组织就绪;但是他(拿破仑)已不能再等了。&  这再次表明,在战略,战术与后勤的三位一体中,一旦后勤的地位摆不正,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法国军队内权力的过度集中,造成了下级部门的缺乏主动性。虽然拿破仑有一个庞大的参谋部,但参谋部没有实行权力分散,而权力分散是使它的各个部门工作获得巨大成果的必备条件。打个比方说,机器有了,操作者也很不错,问题是机器的组部件却不具备承担重负荷所应有的力量。  这里必须指出:拿破仑不止是一支五十万人以上大军的统帅,他还要为涉及大帝国政治形势的种种棘手问题操心。对他个人而言,战略和政治这两个方面的大事看来就足够他负担的了;但我们却发现,拿破仑却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例如在他写的许多信中,谈到给军队做的马鞍很差;谈到衬衫的式样和价格;谈到军服用料的质量及其制作问题;谈到军用背包;谈到雇用水手充当仆役;谈到&奈伊元帅象一个上尉那样在要塞中投宿,而海军的一个军需官却侵占了苏尔特元帅在乌尔特里希的住宅&;谈到消防演习和打靶实习的细节;谈到紧急审讯某些士兵;以及购买马匹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的小事,本应由参谋部的军官们统管,而且他们也能有效地予以处理。然而,实际上却是&统帅的眼睛注视着一切&,&辛辛苦苦地过问各种小事。&
拿破仑4-滑铁卢之战
拿破仑03-命运的转折
拿破仑2-王者的荣耀
拿破仑1-战争的号角
CCTV.勇士-01 拿破仑
记载拿破仑的土伦之战。
亚历山大大帝的形象变迁
1 9 9 7 年第3 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晏绍祥
公元前3 34 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 万步兵、5 0 0 0 骑兵和1 60 艘战舰, 打着& 为希腊复仇&,的旗号, 浩浩荡荡地杀奔亚洲。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对此似并不特别在意, 因为自公元前5 世纪以来, 雅典、斯巴达曾多次攻击小亚细亚, 但没有哪一次能摇动波斯帝国的根基。可是时过境迁, 此时的波斯已如晚清时期的中华帝国一一纸老虎一个, 而马其顿亚历山大亦非往日雅典、斯巴达的将领可比, 他并不只是想抢掠波斯大王的领土, 而是有着吞并波斯的雄心, 新近经膝力二世改革建立起来的马其顿军队, 亦非往日雅典的海军、斯巴达的陆军可比, 既有坚强的战斗力, 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结果, 格拉尼科斯河一役, 波斯军队大败, 小亚细亚的统圌治中心萨尔迪斯随之陷落。大流士三世这才惊慌起来, 急忙组织大军从海陆两路开始反击。海上反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小亚细亚沿岸的一些城市重新为波斯控制, 给马其顿人制造了不少麻烦。可在更关键的陆上战争中, 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的马其顿主力击败了由国王大流士三世统帅的几十万大军, 大流士仓惶逃往米底。亚历山大乘胜南下, 围推罗、占加沙, 兵不血刃地进人埃圌及, 成为埃圌及的统圌治者。公元前33 1 年, 亚历山大挥兵进人两河流域,在当年10 月的决战中再败由大流士指挥的波斯军队主力, 大流士再度逃跑。亚历山大旋即占领巴比伦、苏萨、厄克巴坦那等一系列重要城市, 率轻骑昼夜兼程追击大流士。此时大流士众叛亲离, 在逃亡途中被巴克特里亚总督柏萨斯所杀。亚历山大穷追猛打, 擒获柏萨斯, 并以轼君之罪名将柏萨斯车裂。至此, 亚历山大经过4 年左右的征战, 大体征服了原由波斯帝国控制的地区, 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可是, 亚历山大并不以此为满足。在追击大流士的过程中, 亚历山大已深人中亚。当他继续进军时, 马其顿人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亚历山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用了3 年的时间才把当地人民的反抗镇圌压下去。公元前3 27 年, 亚历山大经开伯尔山口侵人印度, 利用当地的分裂割据状态, 连续打了几次胜仗。但由于长期征战, 士兵早已厌战, 他们发起兵谏, 迫亚历山大回师。亚历山大只得同意, 于公元前3 24 年返回巴比伦, 历时10 年的征战终于结束。
早在征服波斯的过程中, 亚历山大已采取各种措施, 着手巩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圌治一方面, 他沿用波斯行省制度, 指派米底人和波斯人为总督, 以维持对各地的统圌治。另一方面, 他在各战略要地广泛建立城市, 安置移民者, 并用希腊人掌握最重要的权力, 还企图通过鼓励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的方式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但是, 亚历山大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并未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 特别是在他于公元前32 3 年去世后, 不少政策都被其后继者放弃, 他所建立的庞大国家也随之瓦解, 先后分裂为托勒密埃圌及、塞琉, &r 、帕加马、马其顿、巴克特里亚等国家。这些国家的主要统圌治者都是希腊人。在他们的鼓励一「, 大批希腊人进人两河流域、埃圌及、小亚细亚, 使东地中海区出现了一次范围广泛的希腊化浪潮。后人遂将公元前4 至1 世纪的东地中海
区国家称为希腊化国家, 这一时期也被称作& 希腊化时代& , 意为希腊文化在近东地区产生、传播和发展的时期, 并认为这一时代是从亚历山大的东侵开始的。
对于亚历山大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历史学家们自然见仁见智。早在古代, 人们就已对亚2 历山大开始研究, 为其树碑立传。后来占据埃及的亚历山大部将托勒密就写过一部有关亚历山大的著作; 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的亚里士多德的侄儿卡里斯提尼也写过有关亚历山大在亚洲征战的著作; 亚历山大的另一部将尼阿库斯著有关于马其顿军队自海上返回巴比伦的历史。这些人大体都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 看法虽不免偏颇, 但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惜这些著作没有一部能完整地流传下来。如今我们能见到的有关亚历山大的较完整的古代著作, 有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普鲁塔克的《亚历山大传》、查士丁的《亚历山大》等。这些著作的作者大多生活在公元1 至2 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 距事件的发生已有4 0 年至5 0 年,很难说他们有十分可靠的资料可资使用。尽管如此, 他们的著作仍为后世保存了不少可贵的资料, 像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就充分运用了托勒密的有关著作, 并参考了其他作家的资料; 普鲁塔克关于亚历山大的传记, 记下了一些颇为有趣的小故事, 使我们对亚历山大的认识更为全面: 即使是那被称为& 粗鄙的& 通俗史书, 也偶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 人们往往通过比较, 可以对历史真实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过, 这些人都是亚历山大的崇拜者。在他们的笔下, 亚历山大是个文武双全、有着惊人的毅力与能力的将军兼政治家。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则被描绘成胆小如鼠、毫无主见的懦夫与笨蛋, 结果自然是亚历山大的进军好像凯歌行进一样。如果不是马其顿士兵不愿继续再打的话, 亚历山大也许会征服世界上所有有人类居住的地区。
古代资料的缺陷无疑影响了近代的史学研究。& 世纪中期以前, 人们对马其顿和希腊化时代的历史并不太感兴趣, 因为可资利用的当代资料极少& , 历史现象又十分复杂, 难以从事深人的研究。近代批判历史学的奠基人、柏林大学教授尼布尔就认为这是古代历史上最为模糊不清的时期。但是, 当时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 又使一部分人觉得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把它统一起来, 所以人们对伟大人物的兴趣日益增加。而古史研究的发展, 又必然要触及亚历山大和希腊化时期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 古斯塔夫& 德罗伊曾开始研究亚历山大及其东侵后东地中海区的历史, 先后出版了《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腊化史》等著作。他首创& 希腊化& 一词, 仔细考订了古代的有关资料, 为有关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期东地中海区的历史建立了基本框架, 使希腊的古典时代与罗马帝国有机地联系起来。但处在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下, 德罗伊曾不免把亚历山大理想化, 把他描绘成为军事奇才和政治里手, 希腊化时代的来临, 似乎均是亚历山大个人意志的结果而与马其顿人无关。
德罗伊曾的开创性研究大体为19 世纪后期的德国学者所遵循。从19 世纪后期到20 世纪初, 德国古史学界人才辈出, 希腊化史也因考古学的发展而获得长足的进步, 内容大大丰富, 但对亚历山大的评价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在稗斯麦以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之时, 德国又卷人了殖民瓜分浪潮, 更需要一个亚历山大式的& 天才& 来领导德国, 人们对亚历山大的评价也随之改变, 把他理想化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在这股美化亚历山大的浪潮中,英国学者格罗特独树一帜。他充分肯定了雅典民主的伟大成就, 高度评价由德漠斯提尼领导的反对马其顿扩张的斗争。在他的笔下, 胖力二世是个良将, 但幸而他未遇上强有力的对手。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东侵亚洲, 不过是个有些才能的野蛮人, 并没有什么值得肯定之处。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 希腊的历史几乎是一张白纸, 没能取得什么突出的成就; 在政治上, 亚历山大仅仅继承了波斯的制度, 几乎未作任何改进; 亚洲的希腊化, 并非亚历山大的功劳。亚历山大唯一的
高明之处, 是他的军事天赋, 但仅此而已。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 年代末或60 年代初, 大体上可称为亚历山大研究发3展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是把亚历山大理想化的时代, 不仅军国主义的德国对亚历山大称颂备至, 连向来自由主义传统浓厚的英国也跟着唱起了赞美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及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 使德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但德国人并未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反认为他们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这时军国主义势力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德国学术界便出现了一次亚历山大热, 著名学者迈耶尔、威拉摩维兹一莫伦道夫、乌尔利希& 冯& 维尔肯等人或著书立说, 或在大学中开办讲座, 把亚历山大捧上了天。维尔肯在他的《亚历山大大帝》中, 认为单从一般人的心理去解释亚历山大是不可能的, 因为亚历山大是个&超人&(S uP er hu m a n) ; 后起之秀贝尔夫运用人物志方法(Pr os 叩og r a p hy ) 研究亚历山大, 其中固然搜集了不少资料, 但作者的种族主义倾向、美化亚历山大及其政策的观点也跃然纸上。1 9 2 9 年至1 9 3 3 年的经济危机后, 希特勒登上权力宝座, 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势力占统治地位, 亚历山大又成为希特勒所鼓吹的北方民族的代表。这一时期出版的一些小册子, 无不把亚历山大当作半人半神的英雄对待。
由于德国古史研究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德国学术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古史研究也有巨大影响, 英、美、意大利等国受其感染, 也不免对亚历山大歌功颂德起来。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战前英国最著名的希腊化史专家塔恩。他的两卷本的《亚历山大大帝》实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组成的, 第一卷篇幅较小, 主要叙述亚历山大一生的作为。第二卷篇幅更大一些, 但主要是史实考证。他赋予亚历山大以传教士般的热诚, 把他看作是传播希腊文化, 在近东广大地区从事改革的斗士。正是因为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的努力, 使亚洲广大的地区希腊化了, 近东的劳动人民, 因为被组织在城邦中, 摆脱了农奴式的依附地位, 处境反比在波斯帝国统治时有所改善。近东地区的城市化, 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的努力。因此, 亚历山大的东侵给近东带去的不是奴役与剥削, 而是文明与进步。这是一种典型的& 有益的帝国主义& 论调, 它完全忽视了亚历山大东侵及希腊化时代希腊人统治者对近东地区的剥削与掠夺,有意抹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无疑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当时正是这种理论广受社会青睐之际, 塔恩此论一出立刻受到社会欢迎。当时英美等国出版的大批有关亚历山大的著作, 大多持这种观点, 有些学者走得更远, 不仅认为亚历山大的东侵在主观上是想传播希腊文化, 客观上也受到近东居民的欢迎, 如其中一部书竟用了这样一个标题: 《亚历山大大帝& 东西方人民的兄弟情谊》, 可谓荒谬至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古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逐步扩大, 第三世4 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 整个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随之有所变化, 首倡其端者是法国和比利时的一批学者。普雷奥、威尔等人重新考察了有关资料, 指出希腊人统治者和近东居民之间只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近东地区的希腊化程度十分有限, 更厂& 大的农村地区仍是近东本地的传统占优势。在英国, 早在40 年代初, 琼斯就已指出: 城市在希腊化的近东的扩展非常有限, 很多地区名义上是城市, 实际不过是把某些农村划归城市统治而已, 所以尽管城市表面看起来十分繁荣, 实则其基础十分狭窄。与此相适应, 人们对亚历山大的评价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60 至70 年代, 哈佛大学教授恩斯特& 巴迪安连续发表一系列专题论文, 探讨了亚历山大
东侵的一系列问题。在他的笔下, 亚历山大不再是希腊文化的传教士, 而是个头脑清醒、精于算计、不择手段加强自己权势的野心家和政客。80 年代, 在研究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历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澳大利亚学者勃斯沃斯连续出版了《从阿里安到亚历山大》、《征服与帝国》、《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疏证》等重要著作。他充分肯定了阿里安关于亚历山大的记载, 认为阿里安并不仅限于抄录托勒密, 在许多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 但也不应忽视关于亚历山大的所谓& 粗鄙的&传统, 因为许多问题就出在这类通俗著作与阿里安等人记载的不一致上。他同样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亚历山大的形象。不过他的亚历山大缺少热情, 他对波斯进行征服的计划是逐步形成的, 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 他在进军小亚细亚的过程中犯了不少严重错误; 放火烧毁苏萨是不可理喻的行为; 大批运用波斯人、鼓励与波斯人通婚乃是为巩固其统治的需要; 他巩固统治的措施并不十分成功。总之, 亚历山大不过是个常人, 虽然精明, 但仍时常出错。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剑桥古代史》第六卷的各位作者大体也都作如是观。牛津大学著名古典学者、该卷主编之一西门&霍恩布劳在为该卷所写的结语中, 强调亚历山大的东侵及其成功, 与其说应归功于亚历山大, 不如说应归因于历史环境, 正是历史的环境造就了亚历山大。霍恩布劳特别强调胖力二世的作用, 认为正是膝力为亚历山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该卷另一作者厄利斯把亚历山大的扩张当作马其顿人集体欲望的结果。这些看法无疑更接近历史的实际, 反映了英美学者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开风气之先的法国人在这方面也不甘人后, 积极开展了对亚历山大的研究。皮埃尔& 布里昂的《亚历山大大帝》篇幅不大, 但充满真知灼见。布里昂分专题研究了亚历山大活动的各个方面, 他认为大流士三世并不像阿里安写的那么草包无能, 而是积极组织了反攻, 并使亚历山大数度处于危急之中; 亚历山大的军事行动也并不总是完美无缺的, 他在以弗所、推罗等地的行动完全是无谓的徒劳, 遣回海军更是大错; 亚历山大在中亚所遇到的顽强抵抗, 表明近东地区的人民并不欢迎这位异族统治者; 而马其顿士兵以兵谏迫使亚历山大退兵, 表明他并不总是受到其士兵拥戴的, 同样也反映了个人作用的微弱。布里昂的著作, 充分吸收了战后英美和法国古史学界的优秀成果, 出版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透过亚历山大形象的变迁,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史学界在评价历史人物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它既反映了西方学者在某一特定阶段对亚历山大的认识, 又折射出这些历史著作出版时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状况及思想发展。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或许可以同意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克罗齐的论断: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写出他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历史。我们相信: 随着现实的变化, 亚历山大的形象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不过可以肯定,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人, 人们对亚历山大的认识, 会更加接近历史的实际。那种把亚历山大理想化的思潮, 也许是一去不可复返了。
奥斯曼帝国的民族政策
&原生地是中亚的突厥民族,勇猛好战,公元十三世纪从中亚草原西迁进入安纳托利亚,信奉,全盘接受了新文明。嗣后,以解放的名义东征西伐,先后控制了小亚细亚、南部欧洲、北部非洲、阿拉伯半岛,以及地中海和黑海的许多岛屿,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苏丹王遵奉经典精神,以严明法制管理帝国领地。在这一片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土地上,世代生活着数百种不同的民族和各种宗教文化,在一个政府统治之下,受到承认和礼遇,各得其所。今日的学者们看到现代世界的许多地方大开杀戒,种族灭绝大屠杀,层出不穷,比之古代未开化的野蛮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联想到在二十世界初才结束的奥斯曼古老帝国,对土耳其人统治的老成大帝国的民族宽容政策感到浓厚兴趣。
  学者们在查阅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时发现,在这个帝国之内,有历史悠久的犹太人,各地都保存了基督教传统,在奥斯曼统治的数百年间,他们对帝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们的信仰和习惯受到尊重,长久维持在和平的状态中。今天,世界上有几个文化中心在重点整理和研究古代奥斯曼的民族政策,如伊斯坦布尔和大马士革,因为那里保存的古代文献最多。学者们也经常访问多数人口是非的奥斯曼领土,如巴勒斯坦、黎巴嫩、希腊和巴尔干国家,查阅那里的历史档案,他们在学术刊物上经常发表惊人的新发现,并且分析当时的背景和原因。研究奥斯曼成为现代世界史学的新亮点,吸引许多欧洲和中东的学者关注,例如布鲁斯&马思特斯教授最近出版的一本着作《在奥斯曼时期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和犹太人》(Christians and Jews in the Ottoman Arab World by Bruce Masters)。
  马思特斯教授对奥斯曼帝国之前中东地区的犹太人和基督徒人口分布和生活状态作了详尽的描述,逐渐过渡到他们近代和现代的社会形态。当然,这部著作的重点内容是探讨这些民族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社会处境,因为那二百年是土耳其帝国最鼎盛时期。教授在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阿勒颇两个地区的调查报告,因为那里非穆斯林的异族传统历史最悠久,公元七世纪阿拉伯穆斯林驱逐罗马占领之后就开始了伊斯兰,一千四百年来,当地的犹太人和基督教文化遗产和生活习惯保存至今。
  中东地中海沿岸的居民曾经在十字军入侵和战争的数百年期间,受尽战乱的浩劫,强大的土耳其军队统一了中东,给那里的居民创造了数百年太平和安定。奥斯曼帝国对当地的居民,只求他们稳定和通商,选派当地人担任地方官员,对他们的信仰和习俗从不干涉,从来没有发生过集体被迫归信伊斯兰的事件。那个地区,以及帝国全境内,犹太人、基督徒、拜火教、佛教,以及信仰伊斯兰的各种派别和教团同时共存,帝国政府没有命令统一一种信仰或教派。许多地方,居民们一年参加许多种宗教的节日活动,社会和谐,文化和习惯互相影响,互相交织和融入,政府管理超然于民间生活之外。
  马思特斯教授在书中费了许多笔墨,告诫今天的读者不要把奥斯曼帝国想象为一个唯尊伊斯兰的单一信仰国家,帝国之内各族居民自由旅行、迁移和经商,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宗教迫害,是一个成功的伊斯兰社会实践。伊斯兰是帝国的&国教&精神支柱,法制根据,教育和文化的主流,因此,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和选拔官员的标准,确有明显的倾向性,但不失总体的公允性。在众多的信仰和民族中也存在区别对待的政策,例如帝国政府比较重视团结希腊东正教的民族,因为首都伊斯坦布尔周围的东正教徒最多,南欧斯拉夫民族和希腊人中多为东正教信徒,所以在帝国&中央区&和欧洲,东正教信徒是社会治安的盟友。其它宗教和种族也都享有礼貌的平等待遇,帝国民族政策只求多民族平静和社会稳定,各族人民的信仰、文化和习俗均任其自由。
 马思特斯教授从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发现两个重要的政治因素,驱使这个帝国政府对各民族宽容:第一,奥斯曼帝国王宫中的智囊团&高门&(The Porte)是苏丹王的政治顾问,幕僚们坚持对以宽容政策善待各地臣民维护帝国稳定;第二,欧洲国家强烈愿望同&东方&开展贸易,当欧洲的商人们来到帝国各地看到基督教依然兴盛,信仰政策宽松,增强了他们的贸易信心和安全感。在奥斯曼帝国鼎盛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地区的天主教教徒逐渐恢复活力,人口增多。历史的事实表明,奥斯曼帝国政府承认梵蒂冈对帝国内天主教教会的权威,在中东地区的天主教信徒们生活在以教会为政治核心的自治区域内,地方教会有权向奥斯曼政府提出各种申诉,维护教徒的权益。从十九世纪中叶之后,高门幕僚们发现欧洲对奥斯曼帝国心怀叵测,殖民主义野心日盛,开始威胁国土安全,才转变对天主教加以监视和限制的措施。
  叙利亚的天主教教会同欧洲的关系密切,特别是法国,因此,欧洲的商人们往来频繁,国际市场生意兴旺。十九世纪后期法国对中东地中海沿岸国家开发殖民主义的兴趣引起奥斯曼帝国对天主教教会的提防和反感,在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当地穆斯林对天主教徒的仇恨事件。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演变中,当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相继成为法国殖民地之后,当地的天主教社会同穆斯林加深隔阂,依仗外国势力仇恨穆斯林,制造社会事端。他们虽然使用阿拉伯语,但不支持穆斯林以伊斯兰的名义对抗殖民主义,而联合各国非穆斯林社会模仿西方世俗化政治提倡民主改革,成为中东亲西方的民众基础。许多阿拉伯组织,为了争取他们的支持,也提出了&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新口号,这样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欧洲人发明和倡导的地方&民族主义&。
  读马思特斯的这部历史新作,不仅是了解历史,而是对照今天的世界,更为有实际意义,因为今天许多国家一筹莫展或者表现不佳的社会问题,早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解决得十分完美,设想占有世界三大洲,包容数百个民族和文化的国家,能延续六百年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如果没有高超的政治原则和能力,那便是不可思议的神话。例如,在今日土耳其的伊兹密地区,当年希腊正教的信徒是主题民族,他们对基督新教排斥和压迫,是土耳其官员协调他们双方平衡;在今天的希腊领土塞萨洛尼基,当年犹太人拥有强大的社会势力,他们对基督教徒百般歧视,是土耳其官员引导他们和平共处。横跨欧亚两洲的土耳其,自古就善于在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文明桥梁的角色,他们有六百年管理不同宗教和文化和平相处的丰富经验,今天怎能忽视世界文化的这笔财富?
  奥斯曼帝国在二十世纪初1922年被迫逊位,与其说是统治无能,不如说是西方强国对它的武力逼迫,这个帝国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是人类的损失,因为淹没了珍贵的文明经验。今天欧洲的资产阶级虚荣心,把他们的胜利描绘成工业革命的成功,民主和自由社会的优越性,对被征服的民族一律视为卑贱、无能、保守和落后。这是不公正的历史评价! 能说一个穷汉必然是无知和愚昧吗? 用强悍的武力征服世界,或靠投机倒把一夜暴富,都不是高尚人性和聪明才智的证明。欧洲人写过许多历史巨著,到处能看到堆积史料的厚本大书,多数是胜利者的自我标榜,无益于现代文明建设。马思特斯教授以回顾历史为鉴识,是向现代人敲响警钟:看看历史教训,应当感到自惭形秽,远远不如前人明智。今天欧美人自由世界的许多行为不是光辉的文明,而是比古人更加野蛮。
  欧洲强国以船坚炮利征服了世界大部份领土和民族,大多数伊斯兰国家都曾尝到过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至今还有许多国家受到西方强国的严密控制和奴役。西方在近代历史的胜利只是浮华,表面轰轰烈烈,而实际是文明的倒退,人心腐败,他们把高度发达的奥斯曼帝国文明经验践踏在铁蹄之下,受到野蛮的蹂躏,是现代人类的悲哀。马思特斯教授在人民读腻了历史书的现代,又在写历史,必有高见,为当代历史学家的使命开辟了新途径,新方向,学习古人的文明和道德,缓解今天世界的困窘。
腓特烈大帝的炮兵部队
腓特烈大帝的炮兵部队尽管腓特烈大帝拥有一系列改革成就,但他却以对炮兵缺乏热情而出名,炮兵在普鲁士军里被视为二等战士,像法国这样的尤其重视炮兵的国家是普鲁士难以比拟的。腓帝的冷淡带来的结果就是普鲁士炮兵部队的军官们自成一个小体系,更注重他们自己的私利,因而荣誉感和士气较之其他部队更低,跟他们的步兵同行们不同,他们一般只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才愿意拿起火枪参与近战。军史学家一直很质疑腓帝是否如同其他那些炮兵名家们那样称赞过炮兵艺术,据说,文艺细胞出众的腓特烈大帝数学很糟糕,因而对炮兵艺术也是无法精通(拿破仑正好相反),甚至对炮兵用弹量也心里没底。据说腓帝曾责骂过一队发炮很差的炮手,然后他自己要求做示范,结果他采用同样的方式来了一炮结果完全打偏,对敌人一点影响也没有。尽管腓帝心里有点看不上炮兵,但作为一代名将,炮兵在战场上的作用他还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在他统治期间,普鲁士的炮兵还是有了很大发展。腓特烈大帝刚即位时,全普鲁士只有一个野战炮兵营(六个连),由老将克里斯蒂安.冯.林哲统帅,这位老将一手为大帝的父亲创建了普鲁士重要的军火工厂,此外普鲁士还有四个驻防炮兵连(皮劳,马德堡,斯特汀,韦塞尔各一个).1741年,腓帝组建了普鲁士的第二个野战炮兵营,分别有一个连的石炮手和五个连的炮手,所谓的石炮手也不是使用石弹炮,他们负责榴弹炮和臼炮的操作,其他专项任务由另外五连分别承担.1742年在布雷斯劳,腓帝再建一个驻防炮兵连.1744年,两个野战炮兵营被合称野战炮兵军团,塞穆尔.冯.施梅陶被任命为炮兵大师,施梅陶当时刚被普鲁士从奥地利军中挖角过来,成为腓帝非常仰仗的核心幕僚之一,不过林哲还是一直担任着炮兵指挥官的职责直到他1755年4月病死.1758年,炮兵每连增员到300人,每团三个营.1762年3月,野战炮兵被改编为两个军团,每团三个营,每营5个连的规模,原来的石炮手连被吸收,也不存在了.一团团长同时也是炮兵总司令,C.W.冯.迪斯考将军,二团团长是奥博斯特.卡尔.冯.莫勒.1763年,普鲁士炮兵再重组,组成了三个团,每团两个营的规模,新建的炮兵三团团长是R.W.冯.温特福德,一团和三团驻扎在柏林,二团则驻扎在哥尼斯堡.1772年在哥尼斯堡又招募了十个连规模的四团,该团没团长,由上面直接指挥.野战炮兵一团历任团长(同时也是历代炮兵总司令)在迪斯考之后依次是恩斯特.冯.霍岑多夫(从1777年9月上任),然后是约翰迪特玛(1785年12月上任),炮兵二团团长莫勒之后依次是冯.基舍尔(1763年4月上任),冯.鲁德里茨(1770年三月),冯.霍佛(1778年2月),冯.迪特马(1785年一月)以及冯.普里泽尔维茨(1785年12月).炮兵三团团长在温特福德之后依次是冯.霍岑多夫(1776年10月他接替了迪斯考的一团团长之位),冯.莫卡茨(1777年9月)和冯莫勒(1786年四月).七年战争之后,每个炮兵连的规模只有200人(194人小兵加6名军官),事实上,真正服役的始终只有百人不到.1748年到1750年之间,腓帝又创建了三个驻防军炮兵连(分别在尼斯,格拉茨和希维德尼察),此外在考塞尔(1756年),科尔堡和格洛高(1770年),哥尼斯堡(1777年),西里柏堡(1782年)和格劳登茨(1784年)又分别招募了一些编外的炮兵连,这些部队组成人员比较复杂,良莠不齐,因而不适宜野战.骑炮兵部队腓特烈大帝以首创高机动骑炮兵部队而出名,这种部队不是用来支援骑兵,而是依靠其高速随时出现在战场上任何可能需要的地方,但这支骑炮兵从没有独立成军,而且规模很小.第一个普鲁士骑炮兵分遣队,创立于1759年4月,全队只有三名NCO,42名炮手再加上六门轻型六磅炮,不过该队在库讷斯多夫完蛋了,接下来取代这一队的,拥有十门火炮的骑炮兵连在马克森又被俘.1759年6月,海因里希创立了他自己的骑炮兵连(6门六磅炮),1760年,为代替马克森被俘的骑炮兵连,腓帝再创一连骑炮兵.但是七年战争后,这些部队全被解散,然后在1768年,腓帝再创一支新的骑炮兵部队(拥有20门轻型六磅炮和四门榴弹炮).1773年,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创立了炮兵突击员学校,专门用来训练骑炮兵,此时普鲁士骑炮兵力量扩大到两个旅,每个旅拥有十门六磅炮,一门7磅炮.榴弹炮骑炮兵也独立成军,主要得益于巴伐利亚继承者之战中获得极大补充,此时普鲁士拥有了六个连的榴弹骑炮兵,每连8门六磅榴弹炮,一门七磅榴弹炮.
火炮普鲁士的野战炮原本分为&位炮&(意即固定炮位不随便拉着乱跑的炮)和&营炮&两种类型,营炮在当时是一种轻型的常见火炮,每一门炮由四名炮手操作,同时由四名步兵提供火力掩护,尽管到了18世纪末期被证明这种营炮其实不给力,只不过集中火力才有点效果,不过腓帝一直采用这种火炮。从1731年开始,林哲将普鲁士火炮规范为四种口径,其中三磅炮和六磅炮,原本主要用来负责支援步兵的。原来的普鲁士六磅炮,需配备五匹马拉动炮车,腓帝发现这种野战炮机动力太差,于是在1742年,他把所有的这种野战炮全部替换为更轻型的三磅炮。这种轻型三磅炮三匹马就可以拉动,并且和榴弹炮一样,拥有室型后膛,因而需要更小的填弹量,不过发炮也更难。同一年,腓帝引进了炮前车,前车上装有弹药盒,并且采用恩斯特.冯.霍茨曼上校在1747年的设计,在原来的楔形调节器上嵌入一枚螺丝.轻型三磅炮被证明其攻击效果逊色于原来的老式6磅炮,于是迪斯考受命发明了折中型--改良的轻型六磅炮.新六磅炮四马拉动,该炮与一种新型的长管三磅炮都于1755年投入使用.在火炮有如此众多革新后,原来的营炮每团只配备两门了,腓帝希望在阵型第一线更多的使用新型轻六磅炮,在第二线则配置三磅炮,并且从1758年开始,普鲁士军开始增补上轻型七磅炮.榴弹炮,此时被证明是一种很给力的武器,因此在七年战争末期的时候每个炮兵营都配备一门.尽管如此,全欧最出色的还是奥地利的火炮.从1758年开始,腓帝强制要求在全军推行新型三磅炮和新型六磅炮,并且以全膛式后膛取代原来的室形后膛,从1770年开始,新的长管三磅炮和轻重两种新型六磅炮开始全面使用.更重型的12磅炮和24磅作为 &位炮&来使用,它们形成的集群火力比营炮们给力多了,所以这些位炮多半是作为预备火炮形成排炮使用,1754年开始这些炮也都换上室形后膛.12磅炮是排炮阵地上的常见火炮,每门配8匹马,然后室形后膛被证明不好用后,从1757年开始腓帝又换回老式的配12匹马的12磅炮,这种炮原本是作为城防炮使用的重炮.这种炮因其在开炮时巨大声音被称为 &布鲁默&或 &咆哮者&,这种炮被证明非常之强悍(尤其在吕岑)因而被一直沿用.此外炮兵还使用一种被称为 &奥地利12磅炮&的中型火炮,每炮配10匹马.由于意识到高角度火力的作用,腓特烈大帝改进了原来的18磅重型榴弹炮,腓帝不仅继承了原来的10磅型,新的18磅榴弹炮也于1743年到1744年间被引进,七年战争后,新型的10磅榴弹炮也被引进.这些重型榴弹炮通常也是作为位炮使用.普鲁士也有24磅的火炮,不过由于太笨重,所以从1759年开始这种重炮只用来守城和攻城,不再用于野战,这种重炮的职责被10磅,24磅,50磅三种臼炮所取代.这种大炮通常黄铜质,炮车则常被漆成浅蓝.普鲁士炮兵部队没有固定的训练,拉炮车的马,弹药车甚至车夫都是战役前临时从公民中抽调,战役结束就可以离开.他们通常被一小群军官,NCO或车长(前骑兵部队成员)所指挥,带着一批工作人员(如车轮工匠,铁匠等),从1760年开始还随军一批骑兵,以维护秩序或防止这些临时拉来的平民开小差.由于这些拉炮车的车夫都是临时工,所以只有那些重炮(如12,24磅火炮和重型榴弹炮)要求被直接拉到前线.其他那些营炮以及轻型12磅炮都是在拉到离敌人有段距离的地方就交付给正规军的炮手,由他们用皮带靠人力拉到战场,主要这些炮通常不用作位炮,因此这些火炮对步兵支援作用更大,提前交给炮手们便于他们自己调整行军速度,以便对步兵部队予以支援.拉炮车没什么别的方法,也就靠马绑绳拉或者靠瑞典式的前进杆.和平时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风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