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西蜀御景独立几年

三国时西蜀在现在的哪里?_百度知道
三国时西蜀在现在的哪里?
我有更好的答案
  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全境和陕西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有汉中、蜀、永安等郡。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采纳率:91%
来自团队:
吴国的领地主要在现在的湖北省东部.江西省大部.安徽省和江苏省.浙江省等东部地区,也是那时相对比较稳定.比较繁荣的地区. 蜀汉疆域:北起武都(今甘肃省东南)、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南有南中(今四川省南部和云南、贵州省),西有汶山(今四川省岷江上游)、汉嘉(今雅安地区),东尽巴东(今奉节县境)。拥有今四川、云南两省大部和贵州省全部地区。 蜀汉政权设益州,下置24郡(在今四川省内有16郡),计有:蜀、越嵩、巴、巴东、巴西、广汉、阴平、犍为、江阳、汶山、汉嘉、涪陵、宕渠、东广汉、南广、梓潼。此外,在甘肃境内有武都,在陕西境内有汉中,在云南境内有永昌、朱提、益州、云南、兴古。下辖155个县,其中在四川境内共87个县。 魏国: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麻烦采纳,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三国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三国游记--三国蜀汉英豪墓 - 美篇
/&&&&三国游记--三国蜀汉英豪墓
扫码分享到微信
三国游记--三国蜀汉英豪墓
三国是一个纵说纷纭的时代,三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同样是让后人评说最多,争议最大,留下的文化遗产最多的时代。那个时代将星闪耀,智星夺目,从雄才大略的君主到开疆拓土的将士,从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到纵横天下的说客,从计略在心的奇才到狼顾之相的鬼才都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辉煌璀璨的文化。然而纵使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百年之后都将化为一杯黄土,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三国英豪在如今的大地上留下的一座座帝陵、祠庙、陵墓、或是一堆孤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硝烟已散去千年,但是三国人物的身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墓葬是我们与英雄豪杰跨越时空交流的宝贵实物资料。根据已有的记载或传说,去大胆想象墓中的另一个时空保存了多少千年前的历史片段。让我们走入近两千年前人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窥视他们对身后世界的想象,经历一次冲击和心灵碰撞,体会巍巍蜀汉的时代气象和精神风貌。
五丈原~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殒落之地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五丈原镇的黄土台。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武侯蜀军与司马懿魏军对峙了100天,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回军,朝廷按诸葛遗命安葬于金牛道旁汉中勉县定军山。
三国时,西蜀与曹魏逐鹿秦岭北麓,蜀军北伐、魏军南攻皆取褒斜栈道进兵。蜀相诸葛亮为图北定三秦,再取中原之大计,屡屡北伐。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取褒斜道以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北出斜谷口,屯兵渭水南岸五丈原,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诸葛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后主刘禅闻迅急命尚书仆射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兼询后事。李福领命,趱程赴五丈原,入见孔明,传后主之命。(这个李福不简单,他就是当今仍然屹立在绵阳富乐山下芙蓉溪畔的"汉平阳府君闕"的主人,换言之,"汉平阳府君闕"是三国蜀汉平阳亭侯李福的墓阙。该石阙历经近两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大地,令人称奇。)
李福问道:"丞相百年之后谁可接之?" 丞相回道:"公所问者,公琰(蒋琬)其宜也。" 李福又问:"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诸葛亮说:"文伟(费祎)可以继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
李福再问后面的接替者,诸葛亮闭目不再回答,李福领了言语,匆匆辞去。李福走后几天,诸葛亮病殁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蜀军只得退回汉中,姜维、杨仪率军护送诸葛亮灵柩由斜谷关退入褒谷后发丧,葬于金牛道旁的勉县定军山。
陕西渭水五丈原下之滔滔渭水,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这里对峙,蜀汉兵马终无法渡越波浪汹涌的宽阔渭水进军长安,100天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我来到渭水边,面对湍急宽阔的渭水,望洋兴叹,当地人指着五丈原对我说,"古时的渭水比现在更加宽阔而汹涌澎拜,诸葛亮无法渡水进军关中,其实这也是蜀国国力弱小的体现..."
由眉县斜峪关口(斜谷口)进入褒谷
汉中褒谷口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称斜谷路,全程249公里。诸葛亮第2(228年)、第5(234年)次北伐从这里出兵五丈原,与魏兵对峙。
勉县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墓地,位于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古战场脚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安葬于勉县定军山。三国蜀汉墓群 220~280年世人都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红楼梦》古蜀道串起三国蜀汉名人墓群(自汉中--成都方向)诸葛亮墓(勉县定军山)魏延墓(汉中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已不存)马超墓(勉县,新都二处)费袆墓(昭化西门外)鲍三娘墓(昭化曲回坝)张飞墓(阆中)姜维墓(剑门关,芦山县城东北凤凰山)邓艾墓(剑阁普安北庙乡孤玉山南麓)
李严墓(梓潼县城东南)蒋琬墓(绵阳西山)李福墓
(绵阳芙蓉溪畔的仙人桥旁, 汉平阳府君闕)庞统墓(罗江白马关落凤坡)张任墓(广汉北外乡桅杆村)邓芝墓(广汉向阳乡胜利村)马岱墓二处(广汉向阳乡张化村,崇州太平山)关羽墓(洛阳关林,当阳关陵,成都衣冠庙衣冠冢)马岱墓(崇州怀远镇太平山泉水村)张松墓(彭州桂花镇)向宠墓(成都城北公园内,现已不存)王平墓(南充永安乡临江村凤凰山)谯周墓(南充顺庆区五里店谯贤铺,2007年迁至西山万卷楼前)赵云墓(大邑县晋原镇银屏山)黄忠墓(成都营门口乡黄忠村,已不存)
刘备惠陵(成都南郊)
汉中虎头桥
马岱斩魏延处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公元?~234年),别名文长,出生地义阳郡(今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职务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攻下汉中后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于汉中虎头桥,并被杨仪夷灭三族。汉中砥柱魏延魏延墓位于陕西汉中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相传蒋琬任蜀相后,以魏延前期有功,为之礼葬建墓,并雕石马于墓前。今墓不存,存二石马,一残破,一完整,于1973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正史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从这一句史载可知,魏延非常善于统兵,而且个人也非常勇猛,尤其镇守汉中多年,阻挡曹魏大军寸步难进。魏延死后被污蔑为蜀国叛臣,祸灭三族全家抄斩,没有蒋琬平反一说,把魏延打成叛臣的就是他,后来一些魏延手下的士卒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收尸,葬在南郑城外的荒野之中,即现在陕西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然后定居下来为将军守墓。墓前有两个下跪石马,指害死魏延的两个小人杨仪,马岱。以后这个地方就叫石马乡(现在陕西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现在当地的老百姓还亲切的称他为魏大将军。&墓前还曾经立有一文官石像,手拿汉中地图低头做忏悔状,指诸葛亮不听魏延子午谷计划后悔终生。
勉县定军山诸葛亮墓碑
勉县武侯墓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我去了当年诸葛亮上演空城计的甘肃西城(现为西和县)访游,在现代的高楼车流中,只见到一个立碑的遗址,遥想当年诸葛亮在此地城楼上焚香弹琴,司马懿领15万大军直逼城下,侧耳一听琴声丝毫不乱,慌忙退兵~深感时空变幻的永恒性。。。
陕西勉县马超墓 &马超是蜀汉的"五虎上将"!&马超祠墓位于勉县城西两公里处的108国道旁,西与武侯祠毗邻,是三国重要文化遗迹之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升马超为骠骑将军(三品),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今勉县老城),公元222年病卒于任上,就地安葬,时年47岁,谥"威侯"。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曹魏,经马超墓,令其弟马岱挂孝,亮亲至墓致祭,激励三军将士化悲痛为力量。刘备称赞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照",诸葛亮评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陕西勉县马超墓碑有两个,同一时间所立,一个是位于马超墓大门对面108国道边的马超墓碑
"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中国有两个马超墓,一个在四川新都,另一个在陕西勉县。位於新都的马超墓,历代均受到重视,直到近年湮灭。这两处,第一处是与马超曾经驻守的地方有关,应该为衣冠冢。第二处新都的应为真正的马超墓,因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就在益州(成都)。
陕西勉县马超坟冢前的墓碑
"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墓碑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所书。马超墓对联:万仞山关今犹在,不见当年马将军。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三国演义》赞马超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古阳平关遗址古阳平关,位于今陕西省勉县城西莲水村,史传为西汉初年萧何所筑。它处于汉江、咸河二河交汇处,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四川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关下为金牛道与陈仓道的分岔口,是古时蜀道通衢的重要节点。古阳平关在历史上是秦蜀间军事战争与行旅通商的必经要道关隘,亦是汉中的西门户。《三国志》上多次提到阳平、阳平关等地名,都与战争相关联,并且与三国时期的两次重要战事关系密切,它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即现勉县老城)。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用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为古阳平关平添了许多神秘,使之名扬四海。&古阳平关对面是走马岭,在阳平关城楼下,见到当地一位九十余岁老人,他讲,"原来对面走马岭上的蜀道通向五丁关,就是到四川的路,自从1937年川陕公路修通后,走马岭上的古蜀道就荒芜了,后来分田分地,山梁上的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地,许多古蜀道变成了庄稼地,陕西的蜀道没有古柏树,加上八十多年无人行走,如今古蜀道的痕迹都难以寻找了。阳平关下右方原来是蜀道的分岔路口,北上中原的陈仓道口和西下四川的金牛道口的交汇点。在古陈仓道的入口,以前有一块陈仓道古碑立于道口,现在古陈仓道已改建成到略阳、徽县、陈仓至宝鸡的现代公路,古陈仓道早就消失了。现在我们已经领略不到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古意了。"
阳平关外,立于西下四川金牛道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分岔口的石碑这是古时蜀道通衢的重要节点。
遥望阳平关外重重关山雄关依旧,往事如烟。当纵横交错的公路、铁道已使天堑变通途时,古阳平关遗址上那残存的城墙、古碑和深阔的壕沟,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辉煌和荣耀的故事。历史已成为悠远的回忆,古代战争的胜负优劣任人评说。
广元明月峡古栈道从汉中出宁强,过七盘关,古蜀道千回百转,翻越秦岭逶迤来到嘉陵江峡谷的朝天明月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唐·郑谷向蜀还秦计未成,寒蛩一夜绕床鸣。愁眠不稳孤灯尽,坐听嘉陵江水声。这是历代公认的千年传诵佳句
昭化古城国内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大量的三国古遗址诸如古驿道、葭萌古关、费祎墓、武侯祠、费敬侯祠、战胜坝、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桔柏古渡、关索城、鲍三娘墓等古迹,风貌依旧,保存完整。昭化古城在剑门蜀道上,境内古蜀道全长50余公里,苑如绿色苍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葭萌古关、天雄关岁月的沧桑,桔柏渡的江声,留下了杜甫、陆游等文人墨客的无数诗吟。《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到葭萌以后,察看地势,果然如张松所献地图,"此城两江汇合,绕城东去;金牛古道,穿城而过;剑门雄关,巍峨傍立;桔柏古渡,扼江拒守",虽属"弹丸之城,却有金汤之固",实属战略要地,就此驻兵,公元212年,乘曹操进攻东吴之机,采纳庞统意见,以帮助东吴为由,掉头离开葭萌,出剑阁西下,攻取成都,迫使刘璋拱手投降,为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王国,登基作了昭烈皇帝。蜀汉政权建立后,葭萌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军需物资转运基地和指挥中心。诸葛亮从建兴五年起,六出祁山伐魏,一直奔忙于葭萌古蜀道上。
昭化费袆墓神道费祎,(?--253年),河南人,年少时双亲亡故,随其叔私放罪犯是求学来到成都,公元214年刘备兵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令益州牧,费祎留蜀。刘备称帝后,费祎被封为舍人(随侍太子)。费祎在蜀国的功劳主要是擅长外交,常被诸葛亮派往东吴,执行联吴抗魏的使命。公元227年时诸葛亮进驻汉中,费祎为任参军,地位颇重,诸葛亮也对其信任有加,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费祎曾任后军师护责断后,可见其才能。回成都后,改任大将军。公元245年,魏军大举攻蜀,费祎率军固守兴势(陕西洋北县),魏军无法前进,被迫撤退,费祎趁势进据三岭截杀,魏军损失惨重,费祎因功封"成乡侯",经蒋琬力荐任益州剌史。公元251年12月费祎从汉中回成都,不久领兵屯驻昭化(古葭萌)。252年,费祎在昭化设大将军府,总令前方征魏事宜,这时的昭化实际成了抗魏的前线总指挥部。253年正月,费祎与前方诸将大会于昭化,商讨军情政务,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剌死于大将军府。
昭化费袆墓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位于昭化古城东门一公里处的路边一农舍旁,现存土墓一座及石碑二块供人凭吊。延熙十九年(公元252年)费祎受命在汉寿开设丞相府,继蒋婉之后掌管蜀国军政大事,次年酒醉被曹魏降将郭循所害,死后葬于汉寿(今昭化)。
昭化曲回坝鲍三娘墓"汉将军索妻关夫人之墓"传说中关羽的三儿子关索之妻。民间传说中的三娘是夔州鲍家庄鲍员外的小女儿,一大堆官家子弟追求的对象,可是她一概不理,等着自己理想的丈夫出现。荆州失守之后鲍三娘就跟随关索一同投奔蜀汉,共赴成都。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关索与鲍三娘屯兵葭萌关(昭化古称)治地东北5公里处的今摆宴坝,夫妻守关,筑石城以阻击前来犯蜀的曹魏军队。蜀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曹魏将领钟会率15万大军兵攻蜀,蜀军5万将士在今昭化古城东门外的桔柏渡西岸进行阻击。这次阻击战相当惨烈,关索被魏将庞会(庞德之子)打落江中淹死,鲍三娘则在土基坝一带与曹军交手,战死,一腔热血洒在了西汉水(嘉陵江)之滨。鲍三娘遗体被运到土基坝对岸的曲回坝安葬,就是如今鲍三娘墓。她为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巾帼英雄,千百年来,她默默地躺在曲回坝上,世代受着人们的祭拜和敬仰。民国年间,该墓被一法国人盗掘,部分随葬品被盗走。
昭化曲回坝鲍三娘墓距昭化古城北5公里处的白龙江畔的曲回坝,有一巨大穹型土冢,便是蜀汉鲍三娘墓。墓碑尚存,字迹依稀可辨,为"汉将军索妻鲍夫人之墓"。《四川通志》(卷四十五)记载:"鲍三娘墓在县北十五里,曲回坝南,白水西岸,巨墓嶷然。昔时土坼,见墓门石砌坚致如城闉之状,内室幽黑屈曲,人无敢入。今已封闭矣。"
蜀道寡妇桥(出昭化继续南行)寡妇桥,也叫望夫桥。寡妇不在了,桥还在。杜甫一家翻越秦岭走向成都时,在剑门大山蜀道上,经受了乾元二年最寒冷的冬天,他在荒野中无助地悲吟道:"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
蜀道松宁桥(剑昭路)古道古桥古树,潺潺流水,萋萋芳草,尽显驿道沧桑,幽深静谧,令人神往。涧溪上有一座松宁桥,是皇柏古道(剑昭段)上保存得最好的两孔平板石桥,石栏石柱古香古色。桥头有两棵笔直高大的铁杉松,胸径2米,高25米,遮天蔽日,像身披铁甲守护古桥的武士,千百年来风霜雨雪,撼不动守护路桥的忠贞;它又像两位隐居幽谷、一生淡泊的智者,虽有千年之寿,却仍然青春常驻。也许有了它们的守护,松宁桥至今才会有它的雅致和清幽。40公里的大朝古驿道把昭化古城和剑门关串联在一起,将古关、古城、古道、森林、乡村山野等组合在一起,构成"雄关、漫道、古城"独特的特征
七里坡行走在秦蜀山水间古道上,去寻找那遥远的诗意,领悟灵山秀水中的天道与禅意。
七里坡蜀道深秋雨雾中踽踽独行,穿越千年古道,登上七里坡山梁,眼前是一个宁静、火红的山湾,"满山红叶锁道横",美的让人觉得有些审美疲劳。雨一直下,穿行其间恍若进入聊斋故事中,期盼着有狐仙出现。。。
蜀道剑溪桥迤逦前进,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剑溪桥!剑溪桥修建于宋代,宋人胡希道"界首"诗云:"几重岭隔几重湾,路入蒙蒙烟雨间。独立溪桥重回首,前头已是剑州山"禅庙(志公寺),远山,剑龙逶迤,走下剑溪桥就进了剑门关。
剑门天下雄!千年蜀道是世界第一生态大道:北起陕西汉中褒谷口,南止四川成都,全长六百多公里,横贯四川北部边缘三百余里的剑门蜀道地区,群峰连绵、山势巍峨,丛林密布、绿树遍野。大小剑山延亘如城,依天似剑,绝壁断离,两峰对峙,自古便称"剑门天下雄",雄壮而瑰丽。以"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所形成的剑门蜀道,犹如一条百里不断、千年不绝的绿色长廊!蜀道从关镇中迤迤然伸展而去。
剑门关o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剑门关,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剑门关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垒石为关,称剑阁或剑阁关,唐以后多称剑门关,1700多年以来关楼屡毁屡建。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这座历经千余年的天下雄关,因其险峻,享有&剑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西蜀门户&、&雄关天堑&等称号。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天下。
姜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蜀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攻魏,病亡军中,姜维等秘不发丧,于退军途中打出诸葛亮帅旗,佯作反击之势
,摆脱司马懿追兵 ,从容撤回汉中 。延熙十六年(253),掌蜀汉兵权,后升任大将军。景耀六年(263),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撤兵,魏将诸葛绪据守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桥头,断其归路,姜维从侧后进击,迫退魏军,乘势过桥,与蜀将廖化、张翼会师,据守剑门关,魏军10万被阻。因魏将邓艾出奇兵直逼成都,刘禅出降,姜维奉命投降。次年,姜维参与魏将钟会叛魏,欲乘机恢复蜀汉,事败被杀于成都。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三国演义》
姜维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剑门关姜维墓过剑门关沿蜀道南下2公里,一条窄窄的石板路顺着山坡渐往上攀高,最高处的一座土丘就是姜维墓。诸葛亮在234年病死五丈原,其后蒋琬、费祎为相,前后二十载偃兵息武。等到姜维入相时,已是近五十岁的老人,为不负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继承匡扶汉室的使命,姜维十次北伐中原。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蜀亡后姜维为图复国,假降钟会,挑起二士之争,却在一场意外的兵变中死去。沿着石板铺成的田间小路来到姜维墓,陵墓为一圆形土丘,墓基用花岗岩砌成,墓前立一碑,上书"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墓周遍植松柏,形状森严,骨格苍劲不凡。
姜伯约墓清 李调元平襄怒气凛生祠, 犹见灵风日满旗, 百战自能撑巨敌, 三分谁使堕巫师?【江怀庭】剑门平襄侯祠潇潇风雨剑门秋伯约祠堂亘古留生尚设谋诛邓艾死当为吏杀谯周中原有土都归魏左袒无人复为刘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不以成败论英杰天意难违终不悔遗事尤可谱诗篇水气澹澹照勇烈余风习习颂忠义伯仲是非多赞毁力挽狂澜心无偏约似砥柱中流间。*姜维(202年-264年)
剑门关翠云廊千年古柏阅尽世间风风雨雨,看尽人间悲欢离合。多少人从它的脚下匆匆而过,转瞬就是500年。当你近距离观看时,或许你会瞬间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我们不过有最多得百余年存活在这个人世间,而眼前的这颗树都已经存活于世1700余年,所以,那些我们平时所在意的东西真的那么重要么?蜀道在剑阁老城分岔,西向成都,南下经160公里公里剑阆蜀道翠云廊到阆中。
阆中华光楼楼阁临嘉陵江,始建于唐,现存为清同治6年(1867年)重建,唐风清韵,特色独具,有&阆苑第一楼&之誉,登楼远眺,丹青城郭,嘉陵江山水尽收眼底。
阆中张飞祠墓张飞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为三国时蜀汉重要开国功臣、五虎上将之一。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为巩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章武元年,为部将范彊、张达所杀,死后葬于阆中,张桓侯祠屡废屡兴,历时一千七百余年。张飞夜战马超(昭化战胜坝)。。。义释严颜。。。白云苍狗,世事如烟,我叹息不已。
阆中汉恒侯祠张飞像张飞是蜀汉&五虎上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死后葬于此,被追谥为恒侯。
张飞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阆中汉恒侯祠敌万楼汉恒侯祠迄今1700余年,建筑庄严厚重、匠心独运,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山门、敌万楼、左右厢房、大殿和墓冢组成,是三国文化线上的璀璨明珠。
张飞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
阆中张飞墓冢四川阆中,一代豪杰安睡于此。
阆中中天楼古城风水坐标唐末始建,明清复建,有清代阆中诗人金玉麟"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周中"的盛景描述。中天楼二楼有伏羲圣像,楼居古城中轴线,应"天心十道之喻",是典型的风水标志建筑。
南充郊外临江村凤凰山上山小路口,王平墓指示碑。领我上凤凰山寻访王平墓的本地老农。
临江村凤凰山下小路口王平墓生平碑记(指路碑背面)
蜀汉大将王平墓王平墓位于南充高坪区永安乡临江村凤凰山李家坡,有一碑,上书"汉镇北大将军王平之墓"。王平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战功卓著,深得诸葛亮的器重。王平墓是三国遗迹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王平(?- 248年),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人,籍贯益州。三国时蜀汉后期名将,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王平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被任命为牙门将,诸葛亮派遣马谡和王平一起守街亭,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众将均受罚,唯独王平"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王平表现突出,深受诸葛亮的器重,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蜀汉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后王平进封安汉(南充)侯,镇北大将军,总领蜀汉北边的军政大权,称为蜀汉后期的北方柱石。
南充凤凰山李家坡王平墓前碑记王平原本在刘备军中默默无闻,不过在诸葛亮北伐时,马谡失街亭一站中,由于王平在战斗中出色的知会能力和在撤退中灵活的应变能力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王平这才崭露头角。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眼光不错,此后王平驻守汉中,为蜀汉守住了北大门,并且在诸葛亮死后,还竭力平定了魏延等人的叛乱,成功抵御了曹魏政权的进攻,成为蜀汉后期最著名的三位将军之一。
南充鹤鸣山白塔公园蜀汉将军王平墓王平死后葬于大竹县平池里,因其后裔迁居南充,便于宋代将王平墓移至高坪区永安乡临江村凤凰山李家坡。又于1999年 再立墓于南充高坪区鹤鸣山头白塔公园内白塔傍。南充有两个王平墓:1.临江村凤凰山李家坡2.鹤鸣山白塔旁。为便于人们参观瞻仰这位历史名将,1999年在高坪区鹤鸣山白塔脚下新建了王平墓。
南充谯周墓南充顺庆区五里店谯贤铺(工人文化宫内),2007年迁至西山万卷楼前。工人文化宫内的谯周墓,在WG中损毁,1988年复建,后又推平墓地建停车场。在文化宫了走访两位老人,茶馆内一老者和园内经营个体文物商店一老者,他们对已经保存了1700多年的谯周墓在近几十年遭到损毁而愤慨,这本是一个体现中华文明巨大价值的文化遗产。陈寿在《三国志》中专门为这位老师写了一篇传记。魏国伐蜀,兵破江油关。危急关头,谯周力劝后主刘禅降魏,并打消刘禅顾虑,说如果魏国不封你为王,我愿冒险去魏国说理。刘禅听从了谯周的意见,投降魏国。有人说谯周是压垮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他的力主下,才导致刘禅投降。因此,谯周一直被认为是蜀汉的奸臣"卖国贼"。其实,正是谯周远见的政治卓识免除了蜀国无谓的生灵涂炭,
南充谯周墓谯周是陈寿的老师,其墓原在南充市文化宫内(原顺庆区五里店谯贤铺)。谯周为诸葛亮的得力谋臣,在蜀汉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年谯周曾劝刘备称帝,蜀汉后期又劝刘禅降魏,尽管后人对谯周劝降颇有微辞,但我认为谯周当时是深有苦衷的。三国纷争,百姓饱受战争之痛,民众之苦也正是谯周心中之苦,谯周劝降也是其体恤民众之难的体现。多次迁葬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谯周墓被迁到城西十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迎归葬于县署,万历初,复移葬县署西北隅(今南充市工人文化宫大门内)。"文化大革命"中,谯周墓被损毁,1988年,南充拔款修复,墓地移入工人文化宫后院大花园中。为突出西山风景区万卷楼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2007年3月,在南充西山风景区万卷楼景区谯公祠后山迁建了谯周新墓。新墓将"汉谯周墓"更名为"蜀汉光禄大夫谯周之墓"。现在的谯周墓,为条石所砌圆形墓。正中立有石碑,上书"蜀汉光禄大夫谯周"之墓,其左右仿汉魏之式立有约一米高的石俑二个,墓顶杂草蔓延。密林丛中,人迹罕至,此为凭吊先贤和游览的胜地。
南充西山万卷楼南充是三国蜀道中最重要的一站,它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一部《三国志》掀起了世界范围的三国热。陈寿,南充市人,西晋史学家,胸纳三国史实,酝酿十余载,毕尽一生心力,著就《三国志》。其著书立说之地万卷楼始建于蜀汉建兴年间,今日原址重建的万卷楼倚山面江,气势宏伟。万卷楼,是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读书和治学之所,陈列有丰富的《三国志》文史资料、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三国文化和观光的胜地……置身其中,如经三国风云。
陈寿(233-297)陈寿,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西晋史学家,《三国志》作者。蜀汉巴西安汉(南充)人。18岁那年,陈寿来到蜀国都城成都,在太学学习,遇到了影响他人生最关键的"老乡",名儒谯周。二十几岁進入蜀宮担任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有机会接触到蜀汉的文献资料,见证了蜀汉刘禅政权后期的政治形势,在魏国大将邓艾兵临成都前回到故乡安汉万卷楼埋头读书。蜀亡后的公元268年,36岁的陈寿被召到晋都洛阳任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天下一统的政治环境使得陈寿潜心尽力编撰《三国志》。
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拍于万卷楼"三国志博物馆"史学名著《三国志》西晋立国之初,官宦贪污贿赂,世人争奢比富。陈寿撰著《三国志》,旨在总结三国兴亡教训,匡弼君王阙失,矫正日坏世风,巩固来之不易的大一统局面。
邓艾墓"有智独能收蜀汉,无成空自惜将军。"清人杨端凭吊邓艾的咏叹,使我对邓艾的长眠之地充满了期盼。从剑阁老城西北行6公里,在北庙乡孤玉山南麓荒草萋萋的古柏林中找到邓艾墓遗址,墓于1967年文革中被掘。在山腰的一片古柏林中,大名鼎鼎的邓艾之墓,墓门残破斜掩,荆棘丛生,已没有了坟头,1米见方的墓道口,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墓道和墓室用青石修造,年久失修,墓道已坍塌。在墓道的两侧,各有一石砌墓室,为一墓双穴,是分别安放邓艾及其子邓忠遗体之处。原墓旁的邓艾庙殿门两侧木刻楹联:"越天险入蜀,战未生还,漫诩将军夸智勇;筹万机擒王,身能死决,堪称父子是英雄"。直接导致蜀汉灭亡的魏征西将军邓艾。他的墓茔,就在古蜀道旁,就在当年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必经之路上。被君王弃掷了的邓艾被山川所接纳,玉山苍翠藏壮骨,绿水清凉慰远魂,大将军可以安息了…… 景元四年(263年)冬(《三国志.钟会传》),魏国分三路大军向蜀汉进攻。姜维败退致剑门关,凭借剑门天险拒敌,死守剑门关。邓艾军则越阴平小道,江油关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邓艾长驱直下,破诸葛瞻于绵竹,刘禅请降,维系了42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
《三国演义》赞邓艾 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邓艾墓断碑从邓艾墓前的一尊断碑,仍可一窥邓艾墓及其神庙昔日的壮观。断碑正对墓道口,半截埋入土中,宽近1.5米,厚近1尺,距地面1尺多高处以上被折断,被折断的碑体已不知去向,仅存县文物部门1991年所立标记石碑一块。《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翻越摩天岭,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沿涪江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英雄末路~邓艾的战绩是无比辉煌的,但这辉煌过于短暂。他的生命,在极度的喜悦里戛然而止。从飞渡摩天岭的悲壮,到殒命三造亭的悲怆,再到草葬孤玉山的凄凉,可惜邓艾立下奇功,却最终未能还都,更未能返乡。这真是:"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题邓艾墓明 乔钵阴平北望尚嵯峨, 底事于今竞若何?汉祚已非曹氏假, 将军遗恨未消磨。
邓艾墓旁孤玉山古蜀道在邓艾墓前数十米开外,便是人称翠云廊的金牛蜀道(剑门孤玉山段)。它是邓艾进军成都没有走过的正道,是邓艾在阴平道上披荆斩棘时所梦想的金光大道,它下达成都,上通洛阳。
翠云廊拦马墙古蜀道蜀道兵戈有是非,万里秋风吹锦水(杜甫
黄草)从孤玉山蜀道继续西行,经拦马墙蜀道到梓潼。满山古柏林,在下午天光的照耀下,如蜀汉武士肃立。
梓潼上亭铺"唐明皇幸蜀聞铃处"古碑唐 白居易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初建于宋)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位于梓潼县演武乡的上亭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安禄山叛乱,攻克洛阳。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七日,唐玄宗奔蜀,于马嵬坡杀杨玉环,据传曾在这里夜宿。张邦绅《云栈纪程》卷六云:"梓潼城北二十里至上亭铺,古名郎铛驿,明皇入蜀,雨中于此闻铃声思念杨贵妃......
梓潼卧龙岗魏延祠绵阳市梓潼县卧龙镇有一座魏延祠,内有红脸魏延,代表当地居民对魏延功过的评判。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陈寿
蜀汉江油关蜀汉管辖的江油关是个藏在深山的弹丸之地,但却因它的失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因此它又是个历史重地。那么,江油关在哪里呢?位于今天平武县南坝镇的三国历史遗迹江油关,系刘备入川以后,为防备曹操势力越摩天岭南下,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军事要塞。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兵出阴平邪径,奇袭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江油关因此而天下闻名。其距离东边的江油有一百多公里路程。关外三座大山、两条急流环绕,是御敌天然屏障。站在涪江旁便可看到江油关关口左边是刀削壁立、直入云天的陡崖,关口右边是邓艾滚毡而下的左担山余脉,真是一夫当关万夫无奈的绝险之处。马邈夫人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西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及江油李氏贤。
《三国演义》赞邓艾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机。
后人有诗赞曰: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西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及江油李氏贤。
邓艾偷渡阴平进军路线图(摄于江油关博物馆)《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阴平小道,翻越摩天岭,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沿涪江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263年)。
绵阳蒋琬墓蒋琬墓,位于四川绵阳西山,墓侧有蒋恭侯祠。蒋琬(1??一246),蜀汉名臣。诸葛亮去世后,琬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后封安阳亭侯。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蜀汉大司马蒋琬于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而葬于涪城。武侯之亚有恭侯,千古英名壮益州。
绵阳西山蒋琬墓蒋琬墓、祠历经1700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也曾一度"沦于荒烟蔓草中","残碑荒冢,字几莫辨"。陈寿《三国志·蒋琬传》,文中叙述了魏国大将钟会奉命攻蜀,因敬仰蜀汉名臣蒋琬,攻下涪县(绵阳)后,特去祭扫蒋琬墓的史实。
汉平阳府君闕当今仍然屹立在绵阳富乐山下芙蓉溪畔的"汉平阳府君闕"是三国蜀汉平阳亭侯李福的墓阙。该石阙历经近两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大地,令人称奇。《三国志·蜀志》称李福:"字孙德,名福,梓潼涪人也。先主定益州后为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都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李福在延熙三年(公元238年)随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时病故,因蜀的国号为汉,李福又是涪县人,归葬涪县称"平阳府君"。"汉平阳府君闕",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江落凤坡落凤坡位于四川罗江白马关庞统祠东北一公里的古蜀道,为蜀刘璋从事张任伏兵射杀庞统处,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庞统战死沙场的地方。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曹操征南日日忧,马腾韩遂起戈矛。凤雏一语教徐庶,正似游鱼脱钓钩。《三国演义》
落凤坡"汉靖侯庞凤雏先生尽忠处"碑西川将军张任埋伏射死庞统之处庞统人称凤雏先生,与卧龙诸葛亮齐名于世,与诸葛亮同任军师中郎将,后随刘备入蜀,建议进兵成都。庞统具有非凡的才华,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缺少的人才。建安十九年(214)攻雒城(今广汉北),被张任用计射死于落凤坡,时年36岁。著名的落凤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使它名扬全世界。落凤坡的左侧古桑树下清代罗江梁知县书刻的"汉靖侯庞士元尽忠处"碑,碑文详细介绍了树碑的经过。1700多年前,这里如《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所述:道路两旁古木参天。传说刘备的军师庞统就是在这里被益州刺史刘璋的大将张任设伏射落马下遇难的。公元214年,刘备用庞统的计策夺取涪城(绵阳)后进攻涪关(白马关),庞统的坐骑忽然失蹄,把庞统从马背上掀了下来。刘备跳下马,将庞统的马笼住。对军师庞统说:"这匹黄马眼生,误人性命,我骑的马极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吾自乘之"。遂以白马与庞统更换。却说庞统一路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正值夏天,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生疑,勒住马问:"此处地名是什么地方?"一位新投降的军士说:"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大惊,吾道号凤雏,此地落凤坡,不利于我"。忙令后军急退。只听得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朝骑白马的射来。可怜庞统竟在这里死于乱箭之下,不满36岁。刘备一行军马随后而至,问庞统消息,落凤坡逃得性命的军士报说军师连人带马死于落凤坡前。刘备痛哭不已,遥为招魂设祭,将坡前血土收起,于坡北小山包上建了一座血坟,将遗体葬于关上。刘备取得益州称王后,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岁时祭祀。四十多年后,后主刘禅追谥庞统为靖候,并于墓前建祠,春秋祭祀。
《三国演义》诗赞庞统(罗贯中)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四川罗江白马关庞统墓先生若不逝,天下未必尽三分。(清)顾复初庞统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庞统墓则是这一战役的一座丰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孟浩然陆游·宋
鹿头山过庞士元墓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另有一处位于落凤坡的血坟,相传为庞统的血衣安葬之处。
庞统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
绵竹诸葛双忠祠 诸葛瞻父子坟墓碑邓艾破江油关,长驱直下,诸葛瞻父子迎战邓艾于绵竹关,这是魏蜀最后一战,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诸葛瞻父子战死,成都门户大开,蜀汉后方再无可用之兵,刘禅降,263年蜀亡。诸葛双忠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年,时知县因其墓在而建祠,至光绪年间已颇具规模。双忠祠是绵竹重要的三国历史文化遗迹,是祭祀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英勇战死绵竹关的重要场所,其父死忠、子死孝的忠孝精神为后人所敬仰,世代传承。墓园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题《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子双忠祠》诗碑: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
《三国演义》赞诸葛瞻、诸葛尚不是忠臣独少谋,苍天有意绝炎刘。当年诸葛留嘉胤,节义真堪继武侯。
广汉张任墓三国西川的大都督张任!落凤坡击毙庞统的就是他!张任(?---214),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名将,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官至益州从事。当刘备进攻益州时,他率部与刘备交战,并在落凤坡埋伏射死庞统,后被刘备所擒,誓死不降,遭斩首。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广汉金雁桥侧,以表其忠。张任墓在四川广汉北外乡桅杆村(现为广汉北区公园),墓碑已于早年散失。张任墓属三国遗迹之一。
《三国演义》赞张任 烈士岂甘从二主,张君忠勇死犹生。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三国志.蜀志》,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雒城,"任勒兵出雁桥,战复败,不屈死。"
广汉张任墓张任墓虽经历千载春秋,但气势依旧,站在墓旁,遥想当年金雁桥头的激战(此战张任被刘备所擒)是何等的激烈,此时此刻,我耳边马嘶声不断。雒城(广汉)张任墓与落凤坡庞统墓相距不过47公里,两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居然都同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堪称奇迹,令人慨叹!不像新都马超墓、成都黄忠墓、广汉邓芝及马岱墓等的灰飞烟灭?!这起码说明了二人在历代人民心目中巨大的历史地位。尘世间的恩怨情仇,最终都归于尘土。同一方大地包容了这两个攻蜀据蜀的政敌,万户千家的有情众生,依旧不论是非地传颂着他们各自的英雄传奇。
四川新都马超墓旧址(马超西路9号)位于新都城南三里处桂林乡马超村。曾为县文物保护点。原马超墓坐北向南,占地三亩,封土高约6米,直径约12米,墓后有环状土丘,古柏森森。墓室宽约3米,深约10米,内有石门、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
马超,陕西兴平县人,三国蜀汉名将,被封平西将军,卒后追谥威侯。曾在潼关之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由是名声大振。后马超依附刘备,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为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逝,年仅47岁,但其死于何地却史料记载不详,因此其墓今存有二,其一位于陕西勉县,另一座则位于成都新都区马超村一社(新都南门外二里许)。
"文革"期间,新都马超墓遭到严重破坏,墓石全被取空,仅存土丘碑刻等颓垣败瓦。1985年,新都县人民政府将马超墓列为县内重要文物遗址,并立碑保护。现马超墓已毁,墓碑于1987年迁往新都桂湖的碑林里面。现在只剩下"马超路"这个地名追怀三国五虎上将马超。1987年,全县文物普查,将马超墓两块古碑石迁到升庵桂湖,现立于桂湖碑林。一碑高194厘米,宽88厘米,楷书,共10行,行24字,载马超事略,字大多漫患,撰书者失考。另一碑为马维祺撰书《汉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嫠乡侯谥威侯马公墓志》,高170厘米,宽88厘米,颜体,共31行,每行13字。
四川新都马超西路9号新都花园楼盘就是"马超墓"的旧址,现在"马超墓"已经被压在这幢高楼身下,荡然无存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保存了1700多年的历史人文遗迹已经灰飞烟灭,只剩下一个马超路名还使人们想起三国的五虎上将马超曾经在这里长眠了无数的岁月。我在马超路走访了许多老人,他们一致指认这幢高楼就是当年"马超墓"的故址,他们都珍视新都的历史,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也有许多的愤慨、遗憾与无奈。有空我要去新都桂湖碑林里看看那块马超墓的古碑。
三国八阵图遗址成都青白江区弥牟镇茶树街八阵图杜甫(76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最高体现,也是"三国文化"的精髓。据《八阵图碑记》云:"诸葛武侯之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永安宫,一在新都弥牟镇(弥牟镇原属新都县)"。八阵图遗址在青白江区弥牟镇西南,该遗址今仅余土垒六座,当年之风貌已荡然无存。相传为诸葛亮所布,占地100多亩。八门八阵互相掩映,其中玄机重重,神秘莫测。为诸葛亮推演兵法、操练士卒所用。据古籍记载:"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
三国八阵图遗址
唐家寺重竖了刻有清代李调元《八阵图歌》的石碑(碑背面)《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作为古代战争中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图,诸葛亮的原"图"今虽不见,然有传说为诸葛亮练兵遗址的所谓"八阵图垒"。弥牟镇又名唐家寺,中华文化之始,中华人居源头,有巢氏的故乡,这里有三星堆文化的遗址弥牟镇三星村遗址之一,古时弥牟为进取成都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后唐时,这里就形成了集镇,是历史上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闻名于世的三国时期武侯诸葛演练士兵的"八阵图"遗址仅存于此。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中,建成了三处用于战争和操演兵法的"八阵图",一为陕西勉县,二为重庆奉节,三为青白江弥牟镇,前二处均已毁,唯有弥牟镇尚存六垒,弥足珍贵。"...战场残废为民田,往往犁边拾古镞;月黑时间金鼓声,天阴疑有鬼神哭"。这是清代李调元所作的"八阵图歌",其间可读出弥牟镇与三国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都弥牟镇八阵图 明·曹学佺广汉南来近蜀都,江城辨色已驰驱。晓云不散弥牟镇,春草横生八阵图。自愧书生行部日,得知丞相苦心无?由来沃野称千里,处处桑麻望不孤。
八阵图遗址介绍据《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_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八阵图遗址
四川新都唐家寺(弥牧镇)八阵图遗迹位于弥牟镇西南,精致石栏围了数百平米空地,便看见全国仅存的八阵图遗址的6个土垒全部整齐列在不到100平方米的范围之内,每个土垒高不到两米,大小相近,高矮相当,成圆锥状,均散落在竹林中。其中的三个土垒基座完好,另外三个则已被破坏成半垒状。新近整修的用天然石材的围栏石柱上,手法精湛地雕琢出一幅幅体现三国时代的画卷。在土堆正面重竖了刻有清代李调元《八阵图歌》的石碑。每个土堆周围五米内都被纳入了保护范围,其间的建筑物拆除的痕迹宛然犹存。驻足遐思,不禁遥想诸葛亮当年演习布阵的场面。
洛阳关林石坊在洛阳见到关羽墓前古老的石坊,除了感叹还是感叹,时过千年关林犹在,遍布华夏的关帝庙述说着一种什么历史现象?
洛阳关林墓碑~汉壽亭侯墓百姓之墓称坟,王侯之墓称冢,皇帝之墓称陵,圣人之墓才能称林。武圣关羽与文圣孔子齐名,安放关羽首级的地方,当然名正言顺地称为"关林"了。
洛阳关林关羽墓冢关羽位于蜀汉"五虎上将"之首!
广汉向阳镇马岱墓碑马岱墓有两处,现已损毁不存。在广汉向阳镇考察到一块墓碑,上书"汉平北将军陈昌侯马公讳岱之墓"。广汉向阳镇,虽然那里出了墓碑之外什么都没有。还有一处在崇州怀远镇太平山,那里民国时都还有个巨大的墓穴,五十年代有乡人曾获得过许多烧制有"蜀汉马岱墓"字样的汉砖,大炼钢铁时在墓地建砖厂,采土烧砖,墓彻底破坏,现已不存。据村民讲述,五十年代太平山有里人曾获烧制有"蜀汉马岱墓"字样汉砖。被盗的马岱墓墓室分主室、耳室、主室内残存铁器、陶器、有一墓室存一盒五株钱约千枚,除极少数依稀可辨为刘秀五株钱外,余多已锈烂。墓室均为带花纹边的汉砖砌成,随墓之圆形而砖有异,花纹分回纹连环扣和叠浪多种,每砖约2寸厚,尺许宽,1.5尺长,重10余公斤。墓室外覆汉瓦,比汉砖大半,瓦厚约1.5公分,瓦弧背面有约公分左右线沟。现文化站内收藏残缺汉瓦片和几种规格各异的汉砖样品。出土的大量汉砖散落在当地村民家中。据《大邑县志》记载:"子龙葬银屏,马岱葬太平"。其中"太平"即是位于崇州怀远镇东4公里之太平山。马岱,蜀汉五上虎将中骠骑将军马超之从弟,建安十九年,岱跟随马超归附刘备后随军南征北伐,深得诸葛亮信任,后官至平北将军封陈仓侯。马岱墓实有三个版本,历史充满迷雾:1、新都区军屯镇与青白江区弥牟镇交合之处,具体地点不详;2、崇州怀远镇太平山3、广汉向阳乡张化村,向阳镇出场口半里地的筲箕坡上,现是在向阳供电站大门前。据向阳镇的一位老人介绍,原马岱墓前有一座木制刀刻的八角亭,八角亭内宽二丈多,沿亭周边是靠背红漆连椅亭,亭内正面是高二米的石碑,碑文是"蜀汉北陈仓侯马岱将军之墓",紧隔碑后是马岱大坟(坟在亭外,碑在亭内),亭周边是八根石柱落地,亭边有一交通要道,七十年前往南到成都,往北到陕西必走坟前经过,故此过往客商挑夫来到这里,都要进亭瞻仰英雄或借坐歇足乘凉。老人说,他幼时也常随家人或小伙伴去八角亭玩耍,只因那里风景宜人。亭前是路道,亭对面是万年桥河,河两岸树木阴森群鸟歌唱飞舞,河水清清。 &&& 八角亭是民国二十年修马路通汽车拆除的,马岱坟于五九年大跃进开荒时被毁,当时挖开马岱坟时没有一点遗物,坟中央只是像石灰一样的一片白土,据前辈人说,癸亥年那次青白江发大水,全场街上水齐膝盖,屋里、床上可以洗脚,涨水时,万年桥河里冲出盔甲和大刀,这两件古物后来不知去向。马岱(三国蜀汉武将)马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生卒不详。东汉时期,马超军阀将领,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超的从弟。早年追随马超大战曹操,反攻陇上,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后在诸葛亮病逝后受杨仪派遣斩杀了蜀将魏延。曾率领军队出师北伐,被魏将牛金击败而退还。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崇州怀远太平山马岱墓遗址现场遗存汉砖《三国志》记载:"子龙葬(大邑)银屏,马岱葬(崇州)太平。"其中&太平&即是马岱墓位于崇州市怀远镇泉水村七组与前锋村八组交界处之太平山上。据当地居民介绍,其墓室在太平山麓上端,从山脚挖隧道建造在山腹之中,至今具体位置难测。解放前有樊姓县佐官员领衙卒挖掘,三次均告失败。距马岱墓以下约一公里处考察队发现汉墓群,据当地居民回忆,20世纪五十年代有乡里在附近发现有"马岱墓"字样汉砖,70年代,在墓顶建有窑址,发现有三个长10米的券顶,今已不存。如今窑址已废弃,不过汉墓周围仍可部分见到"菱形纹"、"回字形纹"汉砖,墓附近曾有"樵仙庵"现也已变为民居。
邓芝墓邓芝墓有五个版本:&&&& 1、广汉市向阳乡胜利村。据向阳镇当地一位老人介绍,邓芝坟是五九年开荒时被毁的。三十年代时,邓芝坟还是竹树参天的一处悠静安宁之所,周边有十来亩地宽,林里古柏竹篙,最多的树是青冈树,所以邓芝坟也叫青冈林。邓芝坟在竹树林最靠南边,面北临本尊堰(现机面厂侧)。坟前墓碑上有用隶书写的"蜀汉裹州刺史邓芝之墓"。碑两旁是连辍牌楼式的石雕,如碑的牌楼平面是邓芝经历、事迹的介绍,牌楼周边是雕刻栩栩如生的花鸟兽型。坟前两丈左右各有长方形的鱼池一个。 &&&& 2、潼南(民国四年潼南县志)&&&& 3、遂宁市长乐山&&&& 4、梓潼县七曲山&&&& 5、晋城县(今江油县境旧雁门坝)(《益州记》辑注)
彭州三圣寺三国奇臣
张松故里张松(?-212年),字子乔(《三国演义》中字永年)。蜀郡成都彭县人。建安十三年(208),为益州牧刘璋任别驾(师爷),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纳,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后,又说璋迎备以击张鲁,皆为璋所采纳。十七年(212),暗助刘备,把西川的要道、山川、地形画成地图献与刘备("张松献图"),为其兄张肃所告发,刘璋怒而将他斩杀。如何评价张松呢,在《三国演义》里,没有张松,就没有曹操的兵书被毁,也没有难得显示出杨修的火眼金睛,而不是小聪明;没有张松,也没有后来的刘备顺利入蜀。张松如果不死,是否能达到法正的高度?张松是卖主求荣?还是忠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三圣寺,现今成都彭州和都江堰交界处的桂花镇丰乐场,此处实为三国奇才张松的府宅,家族后人献宅建寺,后经多次改建、扩建、逐臻完美。寺园占几十亩地"白鹤殿"千年楠木林相传为张松所亲植,还有一株中国历史上知名古树"张松银杏"。逢农历正月初一为张松庙会。至于张松墓所在,则有多种说法。或已湮没于文革。一说是张松之墓在四川彭县桂花镇葛麻庵前,位于桂花镇雪岩村后山;还有一说是张松墓位于彭县城西北关口镇4公里的双松树(&彭州丹景山镇双松村)。土冢高2米,周长约20米,墓上长有松树杂草,位于树木覆盖繁茂的树林中。坟墓文革中被盗,已经荒暴着,无墓志,一残碑卧伏土中,碑文剥蚀。【探访后记】现在的地方,张松墓的墓穴已经没有残留下任何可以看出是个坟墓的地方。那个地方如果不请村民带着去的话很难自己找到。此地俗称关口镇,以前被称作九龙镇,现在改名为丹景山镇。在巴士上等着报关口站下车。张松墓位置在丹景山的地图上有标示,不过从丹景山过去铁定会迷路!最后是从关口做摩的直接向双松村前进。我二次在丹景山迷路,第三次只得老老实实坐乡民摩的到双松村。请农家大婶带路去张松墓,如果不迷路的话关口到双松村的路还是很好走的,到了村子之后,还是看不出哪里有张松墓的样子。坟墓隐藏在一大片树丛中,野草疯长着。结局是,村里的大哥带着去了树丛中找到了张松墓,其实很近,意外的在完全没有关系的地方。
一览无遗世所稀,谁知书信泄天机。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三国张松夫妻树(约公元207年张松夫妇手植)中国历史珍宝?三圣寺老山门前现依旧生长着三国时期刘备与诸葛亮栽植的古柏树两株,以及关、张、黄、赵、马五虎上将所植的古楠木树五棵。在寺内尤其引人注目的要算张松夫妇亲手所植的"夫妻树"了,此树直径约2m多,为三圣寺最巨大的一棵古楠木树。此树下部为独株,在2m高左右突然一分为二,并列成为两杆好似张松夫妇含情默默、相对而立......
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三圣寺古柏三圣寺位于彭县桂花镇丰乐场口1500m处的蒲阳河畔,面山环水,占地60余亩,古木参天;郁郁苍苍,烟霭缭绕,鸾鹤翻飞,是一个气势恢宏,清静幽雅的古刹。三国奇才张松即出生于此,该寺原为张松府宅,松任益州牧刘璋别驾。因张松献地图给刘备,回蜀后被刘璋所杀。其后族人将府宅捐献给佛门,并改宅为寺,后经多次改建、扩建,逐臻完美。据说张松家族在这里一直居住到明朝初期,现在寺庙尚存留着演变的痕迹。寺名"三圣"理应是取佛教"西方三圣"之名,而寺里同时又供奉刘备、关羽、张飞配祀张松。该寺现仅留下一重殿堂:即三圣殿,殿堂口高悬"羲昭千古"匾额,为清光绪皇帝御题。字迹浑厚、雄健苍劲。"张松献图"是《三国演义》里一个极显智慧和管理思想的名段。该寺现被列为三国寻踪之重要景点。
灌县离堆 张松银杏(约公元209年三国张松手植)《三国演义》里的张松原本也算个人物,"张松献图"闻名古今。三圣寺白鹤殿为一座园林,无殿宇,千年供奉的是一棵古银杏树。古银杏为遥远的三国时代西川张松手植,后人称为"张松银杏&。该树根部以上为一米间距,两大主干,状若两腿,树冠交叉蓬为一体,形如栩栩仙鹤,跃跃欲飞。此树在寺内遍寻不着,询问和尚大师后才知,三国遗物"张松银杏"早已移植到灌县离堆公园,短暂遗憾后(文物移位后其价值还有吗?后联想到欧美博物馆精心保存的大量中国文物,若不如此,说不定早已灰飞烟灭,即释然),随即马不停蹄地赶往灌县离堆探寻"张松银杏"。"张松银杏"原植于张松故宅崇宁县三圣寺(今彭州丰乐场),于1957年移植到灌县离堆。
形如栩栩仙鹤
张松银杏(约公元209年三国张松手植)中国历史国宝?站在树下不禁浮想联翩:饱经风霜的树干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颗银杏历尽千年,至今郁郁葱葱,百代千秋记载了多少历史传奇......被誉为白鹤仙的古银杏相传出自东汉末年三国名人张松所植,所以又名"张松银杏"。这是一棵1800余岁的古树。它静静站在我的面前,沉稳如山,苍劲如龙。它见证了西川的古往今来,见证了蜀中的潮起潮落,它历经三国、晋、隋、唐、宋、元、明、清、民,承载厚重、深远的历史岁月,至今依然郁郁葱葱,它重置了人们对生命长青的认识。邓小平1964年参观此树时,绕树三匝,大为赞叹。
四川大邑县赵云祠墓赵云(156-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国蜀汉名将。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攻汉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悬殊,退守汉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据明曹学全著《蜀中名胜记》载:"《本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因蜀汉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主要活动地"的葬制,所以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银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赵云能在中国万千名将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他的武勇,而是他的品德。很多史学家都评价赵云不单单是一个名将,而是具备贤德之风的古大臣。如果说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冲锋枪,那诸葛亮与赵云就是刘备的定心丸。只要有这两人在,刘备就没后顾之忧。陈寿早就定位了赵云,他在《三国志》中,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并为一传,说的就是这五位将军具备同等的地位与荣耀。陈寿曾把诸葛亮比喻成萧何,把赵云比喻成夏侯婴。萧何与夏侯婴不正是刘邦最亲近的两位大臣吗?
赵云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荒草凄凄的大邑赵子龙祠墓四川大邑县是被史学界公认的赵云埋骨之所。三国蜀汉名将赵子龙祠墓位于大邑县东门晋原镇银屏山麓,距成都51公里。一进工棚圈门,是一个空旷的大坝,踏着满地荒草、破砖烂瓦与稀泥水洼前行,心中一片凄然,大邑对待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水平太低了,本地又没有其他知名的人文资源,有个刘文彩地主庄园反而保护得很好,但是赵云VS刘文彩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天上人间。赵云墓是一个没有其他地方来争抢的、史学界明确指认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巨大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长期就是把它搞不好,5.12.大地震后,修缮工作因种种原因烂尾,至今未对外开放,被像工棚似的围墙圈起,一圈就是十年,破败不堪,荒草萋萋。如果把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国蜀汉名将赵子龙的祠墓这个人类文化遗产委托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来管理,一定会得到极其珍视的保护。看大邑县把"长坂雄风,单骑救主"的赵子龙祠墓搞成什么样子啰?!
赵云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大邑县赵子龙墓冢原来墓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的古碑,大殿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如今这些都不知去向。赵子龙是刘备的"五虎上将"!陈寿赞关羽、张飞为虎臣、国士,赵云虽未得此襃赞,然其才德并不在两人之下也。拒纳赵范之嫂,贤于关羽乞娶秦宜禄之妻,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志;空寨退曹之策,胜于张飞断桥阻曹之勇,有孙武子"避实击虚,死地后生"之谋。此"一身之胆"可媲美关张"万人之敌"矣。当阳救嗣,长江夺主,忠烈忘生死,有灌婴、滕公之壮;请辞田宅,谏主东征,卓然识大体,有汲黯、魏征之风。故今日论三国武将人气之高,舍子龙又有谁哉?
芦山县姜维墓
成都龙泉驿洛带古镇千年古镇洛带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成都近郊名镇,地处川渝古商道,汉时成街,三国兴市,唐宋为商业重镇;至明末清初,蜀地浩劫,洛带荒凉,填川客家,艰辛耕耘,再兴繁华。三国蜀汉时期(公元221-263年),洛带镇名叫甑子场,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在玩耍时不慎将玉带落入镇旁的一口八角井中,故而得名"落带",后简化为"洛带"。八角井旁有文人流沙河手书对联:"玉带落井流到东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 当时洛带民谣,"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从此,太子落带的故事就不胫而走,人们将甑子场改为落带镇,后来,因为人们觉得落带的"落"字不吉利,将"落"字改成了洛阳的洛,也就成了今天的"洛带"。
洛带镇刘禅"落带"八角古井史载,蜀汉(221-263年)太子刘禅这口"落带"八角古井自三国至今,历经1700多年,原址原位,保存完好,这是关于蜀汉后主刘禅留存至今的两处古迹之一,十分珍贵,另一处是在剑门关翠云廊的"阿斗柏"。刘禅葬于洛阳,我去探访过一次,陵墓已经了无痕迹。蜀汉后主刘禅也被称为阿斗,是三国中最有名的的故事之一。刘禅墓~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享年65岁,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凤凰山。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现在的刘禅之墓已经夷为平地,在上面种上了庄稼,了无踪迹。
《三国演义》评刘禅 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成都衣冠庙旧址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陈寿关羽衣冠冢现今的成都衣冠庙,屹立着"衣冠庙立交桥",汽车川流不息,千年时空变幻,换了人间。历史上的关羽墓有三处,除洛阳和当阳,成都当年还有关羽的衣冠冢,也就是现在成都衣冠庙这个地名的由来。原衣冠庙庙后土堆相传为蜀汉忠义侯关羽衣冠墓,位于洗面桥南。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庙内设戒毒所,后庙毁墓平,仅存地名。
《三国演义》赞关羽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莽冲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张飞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原成都关羽衣冠墓,曾经存在千年,现在只剩下公交车站牌上的一个站名,地名尚存,墓却泯灭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是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居首。成都南门外原有关羽衣冠庙,即葬衣冠所在地。要说三国时代所享身后殊荣最大的那定非关羽莫属。关羽崇拜属于宗教崇拜现象,在极其庞大的崇拜人群之后隐藏着许多我们中华文化的特性与人民心理的需要,在此不多赘言,但三国英豪身后所享荣耀反差极大是显而易见的。张飞衣冠墓张飞为刘备虎将,义勇耿直,雄壮威猛,唯性情粗暴,常刑杀鞭挞部将,在阆中为其部将所杀。传说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现阆中有张飞尸墓。其衣冠墓在成都浆洗街后面,附近有桓侯巷(桓侯系张飞封谥)。现墓已改建防空洞,很少有人知其遗迹了。成都桓侯巷(衣冠庙以北华西国际医院附近)~三国时,张飞在阆中被刺,谥号为"桓侯"。桓者,武也。灵柩运回成都,木雕首级下葬。这条街因传是张飞衣冠墓葬处,故以命名。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汉昭烈庙大殿匾额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刘备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汉昭烈庙大殿刘备塑像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陈寿《三国志》
忆蜀宋 陆游忆蜀西游日,岷峨胜事繁。题诗古柏庙,载酒海棠园。世故纷难料,年光浩莫论。所欣身尚健,短褐醉江村。
汉昭烈皇帝刘备陵大匾寝殿内高悬清人马维骐所书"千秋凛然"四字,匾额对联:"一抔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唐·杜甫昭烈陵墓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万里桥唐·岑参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汉昭烈皇帝刘备惠陵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欲夺回荆州,率大军进攻东吴,不想在猇亭之战中遭到惨败,退守白帝城后次年即亡,其灵柩于公元224年8月葬于成都惠陵。惠陵,以圆形古砖墙一圈相围绕,长180米,高3米。陵前因年代久远,早已无门阙、石刻之类,寝殿也相当简陋狭小。墓上封土高达12米, 绿草丛生,秀木繁茂。惠陵距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史书记载未有被盗痕迹,至今也没有被挖掘。
【叹刘备】人道刘备礼贤下,三请三顾走天涯。奔走一生要一统,白帝传嗣梦以空。
三国惠陵,蜀汉先主、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甘夫人、吴夫人先后合葬于此。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郊武侯祠诸葛亮殿之西南侧,是三国时期唯一保存着的帝陵。大门悬挂"汉昭烈陵"大匾。古冢拔地突起,红砖垣墙环绕, 苍松翠柏掩映,庄典肃穆。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宋·陆游雨止风益豪,雪作云不动。凄凉汉陵庙,衰草卧翁仲。画妓空笙竽,土马阙羁鞚。壤沃黄犊耕,柏密幽鸟哢。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整整渭上营,气已无岐雍。少须天意定,破贼宁患众。兴亡信有数,星陨事可痛。陵边四五家,茆竹居接栋。手皲纸上箔,醅熟酒鸣瓮。虽嗟生理微,亦足逭饥冻。刘葛固雄杰,阅世均一梦。论高常近迂,才大本难用。九原不可作,再拜临风恸。这是一段恢弘灿烂、沧桑久远的历史(220年-280年)
《三国演义》卷首词&
调寄《临江仙》(明)杨升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朝 "一代词宗" 杨慎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所有词作中,100年以后最为流传的篇章,竟是《历代史略词话》中《临江仙 · 说秦汉》这段开场词,烘托出了《三国演义》全书的境界主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蜀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