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哪个城市装备制造业正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后遗症

|||||||||||||
||||||||||||||
包头市青山区推动全国中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快速崛起
日16:34&&来源:
E-mail推荐:&&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包头市青山区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区、构建和谐青山”这一主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重影响的不利情况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势头不减、温度不降、逆势而上。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是“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大力培育的“六大产业集群”、包头市精心打造的“六大产业基地”之一。200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222亿元,同比增长41%;截止今年一季度,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55亿元,同比增长21.3%,全国中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正在青山区快速崛起。  一是加快发展的信心“更足”。青山区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理清了“危”和“机”的辩证关系,即对那些思想不开放、因循守旧、没有应对措施的地区或人来说,就是“危”;对那些头脑清晰、勇于创新、积极应对的地区或人来讲,就是“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提振了科学发展的信心。工作中,牢牢把握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主动出击,先后派出8个招商团队赴沿海发达地区重点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引进和实施了24个投资超亿元的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有效地抵御了“金融寒流”,实现了化“危”为“机”,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谋划发展的起点“更高”。青山区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紧紧抓住包头市旗县区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的有利时机,深入上海等先进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多名专家,高起点、高标准对园区进行新的规划设计。园区由原来的26平方公里扩大为41平方公里,分为建成区、在建区、新规划区。其中,建成区8平方公里土地,聚集了内蒙古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北方奔驰公司、北方创业公司等重点企业(项目)170户。在建区3平方公里土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实现了“八通一平”,共入驻项目33个,总投资达60多亿元。新规划区30平方公里土地,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功能科学规划建设零部件制造、新产品研发、物流配送等多个专题园区,全力构建“园中园”,促进产业集聚,为企业规模壮大、项目实施落户和城市长远发展预留了空间。预计到“十一五”末,园区可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以上。  三是开放发展的理念“更新”。青山区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意识,创新招商引资理念,调整招商引资思路,变招企业为招产业,重点抓产业链关节点,精心策划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切实提高了企业入驻率,优化了产业结构,进一步壮大了产业规模,实现了产业集聚。目前,园区初步形成5大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即以华锐风电包头风电产业基地、国电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制造、中复合风电叶片等项目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北奔客车、宏昌天马专用车等项目为主的重型汽车产业集群;以北创铁路车辆、晋西铁路配件及模具制造等项目为主的铁路专用车辆备件产业集群;以联德石油机械、北重安东特殊钢深孔制造等项目为主的石油机具产业集群;以北重高压锅炉管、特殊钢热处理等项目为主的特种钢深加工产业集群。园区产业发展的集群化、集中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四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大”。青山区在引进和实施装备制造业项目时,既注重抓行业龙头,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也注重抓“绿色招商”,变“招商”为“选商”,引进和实施低耗能、低污染的环保企业。比如,华锐风电包头风电产业基地、国电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制造、中复合风电叶片、晋西铁路配件及模具制造、北奔客车、宏昌天马专用车、北奔新型驾驶室、车桥扩能等8个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都是由国家级的领军企业投资,实力雄厚,竞争力强,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可持续发展空间广、后劲大。目前,这8个央企投资的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其中车桥扩能项目已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到150亿元以上。特别是华锐风电包头风电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1.5兆瓦风电机组1000台、3兆瓦风电机组200台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以上。  五是统筹发展的步伐“更实”。青山区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上,既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又抓专、精、特、新的小项目,大力实施“一个园区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产业发展联盟,引进和实施了昊天曲轴生产、久力机械加工、重型汽车零部件、稀土永磁电机等一批配套企业和项目,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集群发展的局面。在管理服务上,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开工建设了集研发、孵化、培训、一站式服务于一体的包头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吸引了一机集团、北重集团、五二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提高了园区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在规划设计上,既抓园区产业规划,又抓城市发展规划,在加大110国道两侧区域产业开发力度,建设与园区相配套的物流基地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一个产业布局合理、辐射带动力强、设施配套完善、环境舒适优美的现代化北部新区。
(责任编辑:权娟)
我要发表留言
现有留言:0人对本文发表意见
匿名发表&&署名:&&&&&&&
?  ???  
各省区市活动
举报党政机关小金库最高奖励10万,您会去举报么?
会,如果我知道,我会举报 不会,怕被报复举报不用实名可能会去举报您当前的位置: ->
“十八大以来”系列报道之十三
装备制造业:一路高歌向未来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十八大以来,跳出资源“陷阱”,建设生态、环保、绿色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国内知名的专用车及纯电动汽车制造基地,一个令人瞩目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标志着我市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推进“一高两化”,推动“三门峡制造”向“三门峡创造”的“蝶变”,在加快转型发展方面实现了新突破。&&1月9日,河南骏通公司迎来了开门红。当天,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举行的“2014年河南骏通商务年会”上,来自全国的16家经销商与该公司达成2014年新产品代理意向,4家公司现场签约销售骏通车辆2600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作为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而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接续替代产业,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发展最快、创新能力最强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作为我市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千亿元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骏通公司已成为中西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装备民营生产企业,汽车单产跃居全国首位,其产品远销山西、陕西等全国近30个省区,并批量出口中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在经济形势“倒逼”的情况下,销售量1.8万余台,比2012年增长了20%。新的一年,骏通公司以打造三大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确定2014年总销量目标为2万辆。&&&&从电动汽车三大核心零部件技术国际领先,到多轮驱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从突出的技术优势,到创出民族自主品牌……三门峡速达公司作为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千亿元产业集群的支柱快速崛起,同样备受市场青睐。自2012年4月第一辆速达电动汽车闪亮面世后,日,速达电动汽车经销商签订汽车销售数量10万辆,金额170亿元,2014年预计生产出厂的纯电动轿车已被经销商订购一空;利用已经形成的发展基础,抢抓豫晋陕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大好机遇,日,河南速达纯电动汽车产业园招商引资洽谈会吸引现场签约总金额208亿元……&&&&&速达、骏通梦想的实现,来自于转型发展的支持,带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达90家,比2012年末增加11家,比2007年末增加36家。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2.2亿元,同比增长8.6%。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1%,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增长22.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6个百分点。&&&&汇聚发展合力,描绘美好愿景,三门峡汽车产业正阔步迈入发展新时代,一路高歌向未来。&
作者:纪雨童
&& 主办:三门峡日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
运营维护:三门峡日报社网络技术部
&& 技术支持:( &&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17号
&& 建议您使用IE6以上版本,或以上屏幕分辨率以达到最佳浏览效果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西部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辽宁中部城市群发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02-09)&&(08-11)&&(03-28)&&(12-08)
辽宁中部城市群发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政协鞍山市委员会《辽宁中部城市群发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崔仑&&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鞍山市委会副主委
&&&&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采用行政手段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其中,装备制造业是区域内的优势产业之一,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计划经济时代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现在仍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科研开发和技术人才优势。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集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提高辽宁中部城市群整体竞争优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通过分工与协作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概念以来,经济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产业集群效应的充分发挥,是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地方保护、条块分割和恶性竞争,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直接影响到“集群效应”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市场效率。因此,各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益重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是市场的牵引力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认识到未来经济竞争往往发生在经济圈之间。一些先进地区开始主动打破地区分割,形成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区域内共同发展的新思维。如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以大城市为核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正在重新配置和整合,显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发展的生动轨迹。&&& 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通过企业间频繁的交往合作、政府对共同技术研究的支持、中介机构对科技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参与,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解决由产业同构化所带来的恶性竞争,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因此,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而一个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在工业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群的方式组织生产。在我国,也已经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群方式的地区,竞争力显著强于其他地区,并且出现了其他地区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的势头;而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也会衰落下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各种生产手段,整个国民经济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巨型的从资源到产品及服务的转化器,而生产这个转化器的就是装备制造业。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国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装备制造业是生产“转化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随着应用了高新技术的装备在各行业的大量使用,不仅会推动产业高级化,而且会大幅度减少各行业能源和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对钢铁等原材料中间需求环节和能源等基础需求环节多,对经济增长带动促进作用强,对国家积累和社会就业贡献大。&&&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迂回生产方式明显,最适合以产业集群的方式组织生产,从而通过分工的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升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装备工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地理集中的企业、有关机构(大学、商会等)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英国北部的金属加工业群,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群等,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目前,在我国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最终产品是居民消费品,只有少数产业集群最终产品是装备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业,已经具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制造业的发展,为辽宁中部装备制造业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这种机遇是否就一定属于我们,恐怕还很难说。目前,浙江宁波已经出现了由1000多家塑料装备制造企业构成的产业聚集区,表明了装备制造业中心发生区域性转移的倾向。如果我们不能通过企业改革、市场发育,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由传统工业区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转变,将会与这一机遇失之交臂。因此,对辽宁中部城市群来说,如何抓住机遇,加速装备制造业一体化进程,把振兴老工业基地与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结合起来,是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二、辽宁中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形成的机遇及比较优势&&&& 从发展机遇看,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正处于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首先是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六。在经历了轻纺工业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后,我国开始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加工制造业长足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的今天,装备制造业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增强。其次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装备制造业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明显,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把其加工环节向中国转移,并把这种转移与其全球战略、全球的配套体系和企业组织制度结合起来,相继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采购中心。这对于我们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极为有利。第三是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带来的机遇。党中央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把东北特别是辽宁的振兴提高到了国家经济发展布局的战略高度,并把装备制造业确定为支柱产业。这对我们争取国家支持、加速装备制造业发展,是难逢的历史机遇。第四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带来的机遇。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更新周期,使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更为突出,产品生产具有更大规模、更高效率。专家预计,制造业未来15年的发展将超过以往的75年。这给我们带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从比较优势看,辽宁中部城市群也具有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当前全球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呈现出地理集中的显著特征。以沈阳市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交通便利,紧邻大连、锦州、营口等港口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地缘经济条件优越。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是中国城市群、工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具有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特别是拥有沈阳这个昔日“共和国的装备部”、现今全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中心,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物流中心、科技中心和服务中心,是对区域经济活动起着调节和辐射作用、首位度比较高的核心城市。还有与核心城市地域相连,矿产资源丰富,钢铁、石化等重要原材料工业发达,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基础的周边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群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企业、产业和市场的密切联系,为早日形成区域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区域协作和专业化配套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群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为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奠定了精神基础。构建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都市经济圈,发挥装备制造业的集群效应,将可能使这里成为外资青睐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投资区域。三、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我省以沈阳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已具相当规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2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366.1亿元;工业增加值337.7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4.15%;上缴税金47.3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6.7%;出口额40.97亿美元,占全省工业产品出口额的45.79%;从业人员72.52万人,占全省工业的28.95%。年,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5.07%,比GDP年均增长率高出5.6个百分点。2003年前5个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610.35亿元,同比增长21.52%,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从现状看,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门类比较齐全,行业集中度较高。我省装备制造业具有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在重型装备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点。在装备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27.54%,普通装备制造业占19.53%,电气装备及器材制造业占11.18%,专用设备制造业占7.95%,这4个行业之和占装备制造业的 66.2 %。由于统计口径的因素,有些为大企业配套的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如鞍钢集团所属的鞍钢机械制造公司(产值8―9亿元)和矿山机械公司等尚未列入。按统计口径计算的产值排位,我省的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列全国的第5、第6和第6位,产值分别占全国的6.6%、4.8%和4.1%。我省的军工产业居国内的领先地位。沈阳集聚着区域内最先进的制造业,机床、飞机、矿山机械、冶金机械、输配电设备、石化设备、环保设备、金属制品及其它工业专用设备等产品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鞍山、抚顺、本溪等周边城市装备制造业也具有良好的基础。&&& 二是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进步取得积极成果。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我国做出很大贡献,现在仍具有产业基础、科研开发和技术人才优势,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装备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高等学府、科研设计院所云集,科研力量雄厚,知识储备、智力密度、科技产业等优势比较明显。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科技实力和设备成套能力居国内前列,产品总体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沈阳机床集团的数控机床、沈阳鼓风机公司的70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沈阳变压器公司的500千伏变压器、鞍钢的1700ASP生产线等一大批为电力、石化、冶金、交通等部门提供的大型成套设备和重要装备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此外,由于是老工业基地,区域内拥有数量庞大、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目前,由于国企改革分流形成了较大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劳动力价格上与上海、广东相比更为便宜。特别是其中有相当一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且训练有素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形成了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营机制转换逐步深入。随着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逐步深入,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工业整体上呈现调整上升态势。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造取得进展,形成了一批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大企业对装备工业发展的影响增强。沈阳机床集团、沈阳机电装备集团、沈飞集团、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沈阳变压器公司、沈阳鼓风机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沈阳水泵厂、鞍钢机械制造公司等一大批全国著名企业,具备形成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条件。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专业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已在小型机电设备、低压电器、零配件、民用仪表等日益增多的行业占有优势。基本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份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行为与过去相比有较大改观。四、阻碍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发挥的问题分析&&& 目前,辽宁中部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差距。除了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最根本的问题是体制的落后,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的发育不良,是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相对弱小,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直接影响到集群效应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市场效率。具体表现在:&&& 1.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阻力较大&&&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所形成的制造业集群,依赖的是市场经济的先进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制度文化,依靠的是经受了市场无情选择之后所建立起来的产业协作链――以利益为导向、以区域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的明确的市场分工与配套协作和利用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与技术突破形成的产业集群。而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采用行政手段依托国家资源形成的产业集群,国有大企业居于龙头和主导地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落后,人员、债务包袱沉重,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资本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步伐不快,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行政命令式的干预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对大企业划域而治,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阻力较大。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上面述及的产业集群有着实质性区别,严重制约了集群效应的发挥。&&& 2.装备制造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偏小&&&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小,导致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的发育不良。目前,装备制造产业大量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互相联系在一起、垂直分工合作的产业链生产模式,产业聚集效应没有充分发挥。一些政府部门注重扶持规模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却往往忽视了对众多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在工作中“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初始积累不足,其中大多数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由于社会担保体系、诚信体系不健全和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等问题,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难度大,企业发展一直受到资金 “瓶颈” 的制约。同时,由于技术力量和研发经费有限,缺乏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高新技术来源缺乏,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与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相比,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集群缺乏活力。&&& 3.重复建设严重,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合作机制&&& 目前,辽宁中部城市群缺乏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各城市的规划存在非一体化的倾向。规划的不统一造成了区域内各城市在产业投资方面存在明显的重复建设现象。不少地方和企业对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缺少基本认识,特别是缺少产业集聚的概念。一些地区在规划产业发展时,往往提出“大而全”的计划,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如一个市县)范围,要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要发展一系列热门产业。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样样齐全;在中央提出使辽宁成为国家乃至世界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一些中小城市提出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但装备制造业产品范围包括7个大类185个小类,过于笼统宽泛。此外,辽宁中部城市群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周边各城市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恶性竞争、各自为政的问题突出,很多地方存在倾销性的招商行为。从实际情况看,辽宁中部城市群之间资金流、技术流等生产要素流动较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体制中还存在着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和壁垒。&&& 4.产品结构不合理,分工低度化,整体竞争力不强&&& 目前,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层次不高,多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大企业不强不大,小企业不精不专,分散重复严重。长期以来制造与使用结合不紧密,行业分割形成两个制造体系。一方面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通用、中低档装备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开工率不足;另一方面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市场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专用设备及装备基础件的开发和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产业层次低,使大多数地区只能成为加工基地,而很难成为制造业基地。从整个都市经济圈内部的经济一体化而言,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也未形成,受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企业的规模经济及城市的规模经济难以形成。&&& 5.核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产业集群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与珠三角、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相比,沈阳存在城市首位度低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吸纳区域外产业要素和向周边城市辐射方面,远落后于上海、香港、广州等核心城市。目前,“三资”企业已经成为沿海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主体,如2002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三资”企业已占72.7%。而沈阳装备制造业中的“三资”企业数量和规模相比较小,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在沈阳落户较少。沈阳仍然处于产业要素集聚阶段,在周边城市的投资额较少,在装备制造业知识、信息、技术的扩散和为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不强。&&& 6.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业老企业较多,大多为传统产业,而不是拥有先进制造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不足,知名品牌和成套产品匮乏,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49%、日本的38%、德国的48.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滞后,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许多重要产品技术来源依赖国外,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品更新周期长,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水平低。国际知名企业已普遍采用的先进管理思想、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还没有被普遍采用。装备工业整体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五、发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的对策与建议&&& 振兴老工业基地要探寻与产业集聚相结合的新思路。要从拓展集群效应的原则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抓紧进行大都市经济圈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发展,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做好各自城市的经济定位和产业定位,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内的优化配置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1.发挥政府调控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不同行政区划内的产业之所以能够集聚,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政府的积极参与。在产业集群中,政府的作用不仅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是促进市场更为有效。在如何促进产业集聚问题上,必须要搞清楚政府扮演什么角色。产业集群的一个根本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当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收益大于合作的成本时,企业就会进行有效分工。不能由政府规定某个地方发展某类产品,规定一些企业为另一些企业配套,用行政性办法人为“造市”,这类做法丢掉了产业集聚的精髓。至于能够形成何种类型产品的产业集群,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的作用非常重大,但龙头企业的产生也只能是市场竞争的自发结果,不能靠政府的扶持和优惠。&&& 政府应该发挥的职能,一是制定规划和政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应尽早制订和实施振兴装备工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重点技术领域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在振兴装备工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制订并实施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产业政策、专项实施计划, 明确区域内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在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的责任,确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二是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鼓励公平竞争,引导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健全交易市场,消除地方保护和条块分割的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培育和完善造就企业家的环境,形成清晰的产权制度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尊重,鼓励创业,提倡首创精神。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间的合作才有可能迅速加深,创业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三是为企业集群尤其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好公共服务,多做一些提升生产要素质量的工作,包括:基础设施、财务金融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市场营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人才引进、提供信息等。&&&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 拓展集群效应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的必由之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应当从拓展集群效应的原则出发,做好各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定位和产业定位,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协作。省政府应结合“十一五”计划的编制,尽快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统一规划。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加强对都市圈产业分工和市场定位的调控,加强对资源配置和城市规模的调控。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不同作用,规划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中心,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区域协作和专业化配套生产。&&& 装备工业行业门类众多,产品范围广大,不可能四面出击。省政府要统筹规划,指导各市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突出产业发展重点,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培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沈阳作为中心城市,可以选择对国民经济建设意义重大,对装备工业的振兴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制造业和大规模组装制造业,如汽车、数控机床和大型成套专用设备制造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这些行业是沈阳的优势产业,许多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注意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关键性成套设备产品,逐步向大型化、智能化、成套化方向发展,占领高端市场。鞍山可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金属制品业、矿山冶金工程专用设备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辅机配件制造业来发展。其它各市也要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专业化生产优势,形成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另外,省政府要制订推进特定地区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建设各具特色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相关高技术产业园区,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集聚,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3.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分工与协作&&& 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核心问题是实现生产要素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内在关联机制。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随着辽宁中部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壮大,资本特别是社会(民间)资本跨区域流动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强烈。通过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各城市企业之间并购重组的产权交易和技术产权交易,促进资产的整合、技术的扩散和产业的合理分工,解决由产业同构化所带来的恶性竞争。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通过经济规则的逐步趋同,推动宏观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通过经营规模化、功能多元化、管理科学化、营运国际化,实现区域的技术创新和资本扩张。最终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核心强大、充满活力的辽宁中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4.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建立辽宁中部城市群合作机制要在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省政府指导和督促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重点承担协调任务。建立区域合作功能性机构,设立装备制造业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同时鼓励不同城市间建立各种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跨区域企业协会、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区域协调组织,这样通过上下两种途径来促进正式合作机构的建立。由区域各方成立一个常设机构,经常性地研究经济合作事项和解决运行中的矛盾,共同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纲要和共同行动计划,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化经济政策,协同解决跨界基础设施建设、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问题,努力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市场壁垒,消除体制性障碍,互相协调产业政策。周边城市应注意研究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围绕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配套的、互补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同时,尽力为外来资本营造合乎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形成外商云集的投资局面。要防止产业结构雷同化,在分工协作中形成合理产业布局,在区域内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格局,争取在分工协作中取得比较利益,在中心城市生产力的梯度转移中不断壮大自己。&&& 5.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国企装备制造业资源&&& 目前,国有企业是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军,在规模和技术上仍有其优势,但碍于体制活力不足等原因,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出来。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激发国企活力。加快国有工业产业布局的存量调整和流量重组,使国有产权体制适应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环境,增强市场机制对国有工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公有制经济的改革重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一方面可盘活国企资产存量,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使非公有制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条件,迅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在工业生产的需求约束加大、市场竞争程度上升、企业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企业间并购和控股行为增加等一系列条件下,社会资源向大企业流动和产业集中度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为了发挥大企业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作用,需要将工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机,借鉴上海电气重组的经验,整合辽宁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设计院,重组成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辽宁乃至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标志性企业。&&& 6.增强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生产要素吸纳和辐射作用&&& 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应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社会经济结构向综合型、轻型化和多功能转化,对城市经济贡献率将主要来源于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应在合理发挥省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方面开创新的局面,成为区域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跨国公司运营中心、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中心。其产业结构调整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深介入国际分工,积极同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在同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中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国际著名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落户辽宁,尤其要注意引进国外著名产品制造技术及商标,通过品牌效应来拓展市场,提升产品档次。发挥同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紧密联结、全球市场的及时响应和降低资金占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桥梁,吸纳集聚区域外部产业要素并向周边城市辐射扩散。加快区域内外物流体系的构建,发挥物流、资金流、人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吸纳和辐射作用,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在装备制造业知识、信息、技术的扩散,为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发挥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把沈阳装备制造产业优势转化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整体优势,从而有效扩大经济圈延伸和辐射范围。&&& 7.推广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产品、技术升级&&&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强盛的关键所在,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就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由于集成了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现代管理、先进制造等多项高新技术,能够同时调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从而大幅度地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各级政府应通过宏观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大力推广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推动工业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发展及其比重的较快上升。将信息化、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任务结合起来,加快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结构升级的内容要由过去强调结构比重升级,转向注重技术体系升级,建立起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加大信息化关键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机制的健全运作和发展,推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 8.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引导民营资本大举进入装备制造业&&& 由于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而这些中小企业正是产业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巨大推动力量,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所以必须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培育本地的“产业集群”,提高资本和技术的吸纳能力。各级政府应依托辽宁中部城市群合作体多做牵线搭桥工作,建立信息、技术等中介服务网络,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顺应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潮流,形成多个中小企业互相联系在一起、垂直分工合作的生产模式,建立起企业间比较稳定的协作关系。支持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主动配套大企业、大公司,打造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加速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先进、专业化程度高、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的辅机配件产业群体。&&& 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建立和完善商业化的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营体系,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扩大信用担保资金规模,提高信用担保资金使用效率。在国有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制定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和本地区中小企业资信档案,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提高企业信用度,缓解企业融资难,创造生产经营的良好环境。&&&& 要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提升科技教育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重视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搭建资金和技术对接平台,发挥本地区科研机构作用,使其成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的来源地。鼓励科研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创办、投资和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开发科研成果。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申报科研计划项目。帮助非公有制企业争取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专业设备国产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方面的资金支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拥有先进制造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现代制造业。早日形成一批能带动经济发展、品牌效益好、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示范性强的装备制造企业,以此引导民营资本向装备制造业的更大规模进入。
文章录入:小亮&&&&责任编辑:小亮&
主办单位:政协辽宁省鞍山市委员会
电子邮箱:
备案信息:辽ICP备号
技术支持:鞍山奥菲斯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线城市 快速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