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的文明生存的价值价值是什么

人穷志短的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想知道那些懒惰,疾世愤俗,贫穷而不思进取的人如何在社会生存,或者如何被淘汰。
转来,请见下文:一位美国的卧底社会学家:“穷忙族”为何越忙越穷?如果说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是最伟大的美国社会学家,反对者一定不少;但若说她是最家喻户晓的美国社会学家,却并不夸张。《我在底层的生活》英文版问世于2001年,但时至今日,在美国任何一家书店的显眼位置仍能看见这本书。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调解法案》,对福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项法案对那些有工作但只领取底薪的“穷忙族”有何影响?艾伦瑞克决定亲自体验一番。《我在底层的生活》([美]芭芭拉·艾伦瑞克著,林家瑄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一版,264页,32.00元)艾伦瑞克何许人也?1968年获得洛克菲勒大学细胞免疫学博士学位后,她选择离开象牙塔,在纽约市政府工作一段时间后投身人权运动,成为许多社会倡议组织的创始人、领袖或智囊,并撰写了大量报刊专栏文章。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伦瑞克已跻身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之列。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她出版了十八部颇具影响力的著作。包括这本使她名声大噪的书在内,她的著作剖析性别歧视、收入差距、医疗改革等现实问题。2009年,美国社会学会将社会议题报道年度大奖颁给艾伦瑞克,标志着社会学界对这位未受过正规社会学训练的生物学博士的正式认可。艾伦瑞克给自己定下了几项原则。第一,不选对她的教育和工作经验来说过于简单的工作。第二,尽量寻找并保住薪水最高的工作。第三,在保证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寻找最便宜的住所。第四,排除流落街头选项,一旦无力支付房租,立即叫停计划。1998年春末,五十六岁的艾伦瑞克打点行李,离开舒适的别墅,以仅读过三年大学(这属于伪装),急需工作糊口的离婚白人妇女身份(“离婚白人妇女”属于事实),开始她的“卧底”之旅。艾伦瑞克选了地理位置、文化、经济与人口结构都大不相同的三个实验点,在每个地方各工作了一个月。她寻找薪水最高的低技能工作,希望薪水足够支付廉价住所下个月的房租。这并非“出生入死的‘卧底’冒险经历”,作者强调,“我做的事几乎任何人都做得出来:找到工作,把这些工作做好,努力量入为出,使收支平衡。事实上,这正是几百万名美国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只是他们既没有号角吹奏陪伴出征,也没有像我一样怕得发抖。”首站是离家不远的佛罗里达州西屿市,一个以阳光和海滩而著称的旅游胜地。艾伦瑞克的盘算是,如果她能拿到招工广告上所说的七美元时薪,就能租上月租五百美元的房子,这样每个月就能有四五百美元购买食物和汽油。报纸上的招工广告很多,艾伦瑞克信心满怀地填写了约二十份超市售货员和餐馆、旅店服务员申请表,三天内却没有任何回应。她的第一个发现是,招工广告并不可靠,它们往往是雇主的策略,意在需要雇人时有足够的替补人选。艾伦瑞克最终在一家平价家庭餐厅觅得服务员工作。工作时间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薪水每小时二点四三美元再加小费。为了减轻房租压力,她在开车单程四十五分钟的较远处找到住所,月租五百美元。同事的住宿状况也不比她好。一位女服务生和一名她并不喜欢的男性在廉价旅馆合租一个房间,每周租金两百五十美元;另一名怀孕六个月的女服务生被男友抛弃,和母亲住在一起;第三名女服务生和男友每周付一百七十美元租一间单人拖车屋;一位厨师和女友绝望地想逃离和另外两个毫无关系的人合租的两室公寓;时薪最高的一位员工住在拖车屋中,每月付四百美元停车费。“你叫我从哪里凑出一个月的租金和押金去租公寓?”这是同事的普遍反应。原来,艾伦瑞克忘记了一点,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千三百美元“启动资金”对他们来说纯属奢望。“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理财方法能让穷人维持生活”,艾伦瑞克意识到,“反之,却有一大堆特殊开支要付。若你无法凑出两个月租金去租公寓,就只能按周付高价去租一个房间。若你只租到一间房间,最多不过有个小保温盘,也就无法煮能吃上一整周的大锅扁豆来省钱。”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去年在纽约寻找住所时的窘境:唯一有房可租的廉价公寓却要求提供年薪十二万美元的证明以及三个月房租的预付款,银行存款不足一万美元的我只有默默离开。不仅如此,因为无力购买医疗保险,一旦生病,这些员工连看医生甚至买抗生素的钱都出不起。美国洛杉矶,Lamp社区内的洗衣设施对所有流浪者开放。西屿市的观光业随着酷夏高温的到来而缩水,艾伦瑞克的时薪也从七美元降至五点一五美元。为了在月底支付房租,唯有找第二份工作。在一家连锁餐厅找到另一份服务员职位后,她的工作日程变为从早上八点至下午两点在连锁餐厅负责早餐到午餐时段,之后在几分钟内吃完从快餐店买来的午餐,立刻赶至家庭餐厅,从下午两点十分工作至晚上十点。但在几天后,自认健康的艾伦瑞克发现自己实在无法承担每天十四小时的连续体力劳动,尤其是餐馆定下的即使没有客人也不准休息或吃东西的规矩。在将早班工作换为旅馆服务员后的第一天,艾伦瑞克在连锁餐馆晚间人潮来袭时彻底认输,辞职不干。她未能通过第一个月的“穷忙族”测试。艾伦瑞克的第二站是白人占绝大多数的缅因州波特兰市。她在夏天来到这里,开始了擦擦抹抹之旅。尽管招工广告众多,但经济学供需规律在这里似乎不起作用,时薪仍旧维持在六至七美元。为了支付房租,艾伦瑞克又一次干起了两份工作:全职女佣以及阿兹海默症疗养院的周末饮食助手。女佣公司每人每小时收费二十五美元,但女佣本人只能拿到六点六五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每天五分钟的午餐和休息时间,饿得头昏眼花的女员工,智齿疼痛却没钱看牙医的女佣,买不起八十九美分汽水的同事。无人承担得起独居的成本,所有人都和同一个屋檐下的人“组成形式上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就算不用悲惨来形容,说是非常捉襟见肘也不为过”,贫困状况令人触目惊心。更有甚者,这些工作毫无尊严可言。女佣公司禁止使用海绵拖把,因为匍匐在地的清洁方式是其卖点,更不用说顾客对女佣防贼式的警戒。回到住所后,受尽屈辱的艾伦瑞克站在淋浴喷头下,足足淋了十分钟水,因为此刻,只有这些付了钱的水是她的。一周之后,问题来了。艾伦瑞克并没有领到第一周的女佣薪水,因为公司为了防止员工第二周不来,将第一周薪水扣到员工离职时才发放。因为旅游季尚未结束,房租也高于谈定价格,再加上购买厨具和日用品的开销,她发现唯有寻求救济。经过七十分钟的电话和开车时间,再扣掉两点八美元的电话费,艾伦瑞克终于得到价值七点零二美元的食物。换言之,时薪三点六三美元。美国新泽西,Tent市的一个小教堂,一个叫Tim的年轻人在里面睡觉。最后一站是中西部的明尼苏达。同样,找一个负担得起的住所成为巨大的挑战。艾伦瑞克终于发现,低收入者住房难是全国性危机。官方对贫困的度量以家庭食物支出为标准,但食物价格相对稳定,真正飙升的是住房费用。1999年,食物成本只占美国家庭预算的百分之十六,住房开销则高达百分之三十七。在朋友处借住几天后,艾伦瑞克搬进了一家乌烟瘴气的汽车旅馆。经过屈辱的尿检和其他测试,她在沃尔玛找到了一份时薪七美元的卖场工作。但在寻找第二份工作和更便宜住所的尝试皆告失败后,艾伦瑞克的明尼苏达之旅狼狈收场。在沃尔玛,她最大的感受是,卖场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这里的员工没有抱怨,没有反抗,也感受不到其他世界的存在,每天将被顾客蹂躏的衣服重新整理和上架就是她们的生活。“你真正卖掉的,是自己的生命”,艾伦瑞克如此感叹。三个月的“穷忙族”卧底之旅,艾伦瑞克发现,即使是身兼两份工作的人,薪水仍不足以支付房租。一方面,房租对市场极度敏感,富人购房抬高房价后,穷人若不愿意长距离通勤,就只有支付昂贵的房租。但与此同时,最底层的工资却一直不见起色。雇主宁愿提供免费餐点、交通车和购物折扣,也不愿加薪,因为薪水不易降低,其他福利却可随时取消。在政府公共住房支出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底层生活的艰辛就不难理解了。那么,为什么不见员工的反抗?艾伦瑞克的经历告诉我们,人越穷,行动力越有限。除了必须有车这些实际限制,换工作远比想象麻烦。用她的话说,“你往往不愿意拿已经认识的恶魔跟不认识的恶魔换”。不仅如此,由于底层劳工的信息不畅和雇主的刻意隐瞒,工资信息往往成为口耳相传的秘密。“羞愧”,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感受!艾伦瑞克向社会发出控诉。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号称史上最繁荣,但在这样一个富足丰裕的社会,无数身兼两份工作的劳动者却连像样的房子都住不起。穷人可以从电视和杂志封面上看见富人;富人却对穷人的生活一无所知,仿佛他们完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2004年,美国社会学会会长迈克尔·布若威(Michael Burawoy)号召社会学家们重拾社会学的公共关怀和道德担当,关注公共议题,面向公众写作。《我在底层的生活》正是公共社会学的杰出代表。如作者所言:“整天坐在书桌前不只是一项特权,更是一项责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本书存在可商榷之处,如缺乏随机化处理,书中穿插的评论(如对基督教会的嘲讽)以及作者的某些决策(例如在明尼苏达舍弃了一份更高薪的工作)让人不免对其最终结论产生质疑(重复类似实验者不乏其人,但结论不一),但它对“穷忙族”活灵活现的展示却足以传世。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中国读者同样不会对书中的故事感到陌生,毕竟,我们也有穷人,我们也有边缘群体,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人的生存价值与道德良心
& &人的生存价值与道德良心
&&&&&&&&&&&&&&&&&
& &(李笑天)
天涯社区里有个《人活着的价值与意义》的帖子,帖子内容所反映的当今中国人人生迷茫的心态颇有代表性,特别是“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只剩下原始的欲望和本能”这样的自我感觉不免令人震撼。这里我分段摘录如下:“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很麻木,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信仰,活着很累。也没有普世价值让自己接受,生命失去了意义,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只剩下原始的欲望和本能,感觉自己活着好乱好累”。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因为人生价值感迷失而内心所产生的的苦闷心情。
“从小就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很多,读书时是为了好好学习、学业有成,为祖上争光;毕业后是为了要努力成为一个有钱人让家人过得无忧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从小就接触过儒道佛的思想和党国思想教育,但现实生活中这些思想却让我很怀疑自己应不应该去坚持这些价值观。现实也让我不断的在推翻自己认定的价值观”。这段文字说的是作者对从小接受的红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否定与反叛。因为人生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很多东西和大脑里的观念格格不入,根本对不上号,所以才不得不抛弃这些价值观。
“自1840年以后。一会儿,中国政府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会儿说要搞洋务运动,一会又说必须推翻清王朝;等到了民国,又说“砸烂孔家店”,自己把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的根都给铲断了。结果,来了更激进的思想:共产主义。过了30年,又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观变得更虚无。一会儿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接班人;一会儿为改革开放,一会儿为发展经济,一会儿又“三个代表”,最后,干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中国:你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呢?作为一个人,他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如果中国没有普世价值,中国迟早会乱的!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不得不讲“八荣八耻”。难道人们连基本的廉耻心都没有了?人生观的教育不得不回到幼儿园水平?这时,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大家无法判断是非,没有共识,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谁有权谁有钱,谁就说了算!这个世界只剩下欲望和本能”。
这段文字说的是中国没有接受普世价值,也没有自己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出现“强者生存,金钱万能”不仁道的残酷社会现状。我们看出作者有点愤青的味道。但是,我这里引用文章全文,主要是这种心态和观点在中国人中相当有代表性。我们清楚地看到,如今的中国已经步入现代文明社会,不可能再回到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或者皇权社会,也不可能回到“全国山河一片红”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统一的时代,历史的进步必然带给中国人一个思想开放、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那种万众一心、千篇一律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过去那种亿万人民“一刀切”的受国家形势和政策影响的思维模式不可能再出现了。作者只看到中国目前的社会价值取向“金钱万能”和“欲望本能”的现象,显然有偏概全之嫌。13亿中国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规划和人生观,怎么可能只有一种价值观呢?如果真的有的话,岂不是又回到“文化大革命”时代了吗?所谓的人性解放就是国家不再利用公权力和意识形态干预公民的日常生活,吧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权利还给公民。如果有人在试图用价值观统一思想,那背后一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愚弄百姓的阴谋。相信明智、开放的中国政府绝对不可能再回到35年前的封闭状态,强调公民个体思想的一元化与行为的统一性。甚至不能再滥用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南辕北辙,遭到人民的唾弃。
我们知道,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是全球的大趋势,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不管中国政府是否推崇和倡导普世价值,都无法阻挡普世价值对中国人的影响,就像互联网一样,政府监管得再严,也会有人“翻墙”看到外面的世界和自己身边的世界的某些真相。俗话说“谣言止于真相”。人们一旦知道了真相,有谁还会相信谣言呢?“青山挡不住,必将东流去”!所以,我倒觉得中国的现状很乐观,这是历史的必然潮流,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任何强人都无法一手遮天、呼风唤雨的时代。
我还看到有人在博文里对中国人的人生需求模式进行了这样的总结:中国人的人生需求:“一是丰衣足食,二是幸福安乐,三是能力得到施展,四是功成名就,五是声名远扬,六是流芳千古”。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果真可以做到这些,也算是颇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一生了。可惜十之八九的中国人一辈子都活在忙忙碌碌的求生存之中,很少有人可以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
中国清朝有这样一个故事:顺治皇帝对佛法很有研究,他羡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受到佛教和禅宗思想的影响,曾经作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该追求些什么才有意义和有价值呢?如何追求到真正的人生幸福?如何度过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在中国,看来这些问题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大家都在思考。
清朝还有一个更为著名的故事。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出行江南。皇帝在南京金山寺观赏风景,看着长江里船来船往,一幅繁荣景象,就出了一道题问寺里的方丈:“大师,你在这里这么多年究竟看到了多少艘船?”方丈答到:“只有两艘船”。皇帝不解地问:“这么多船为何只有两艘?”大师回答:“一艘为名,一艘为利”。大师的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人间众生,千帆竞渡,熙熙攘攘,为何而来?皆为“名、利”而来嘛!这个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生观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尤其深刻。尽管知识分子很多时候并不被被统治者待见,甚至当做下九流和边缘化群体,参政议政被看做“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但是他们还是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多人以忧国忧民、报效国家为终生奋斗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道家鼻祖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善利万物”、“厚德载物”。老子认为,“善”是人类最大最可贵的天性,也叫人性。“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所以,老子才主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最善于根据自己的人生需求借用古人的智慧。实际上,人类的智慧是相通的,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睿智的哲学家和悟透人生的作家对人生的思考一般会比我们普通人更加深刻一些。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文中写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后来康德死后这段名言被刻在他的墓碑上。英国科学家和作家约翰·卢伯克曾说:“生活中很少有人意识到活着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美好,很少有人意识到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很少有人意识到人们定能战胜痛苦,获得心灵的安宁。”埃·惠·威尔科克斯指出:“人生之路是短暂的。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使人类生活的世界充满欢乐。”由此看来,热爱和珍惜生命是很多西方智者的共识。生命是人生的根本,是一切财富的本源。因而,热爱生活,不仅是珍惜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他人的生活创造出更多的欢乐。
当代作家对人生意义也在不停地探索。康永在《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写道:“你离开时,不会像远古帝王那样展示你两手都空,感叹最后什么都带不走。因为你当然知道,我们活着本来就不是为了“带走”什么,而是为了“带来”什么。你已为世界带来了这么多,你离开时,应当会微笑吧?空手而微笑,如同这世上每日来去的风和阳光,雨和花草。”蒋捷写了一首词《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把人的一生写完了。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一个没有名气的作者谈到人生意义时写到:“人活着,怎么样才能脱离被动生存,从而主动去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呢?每个人其实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每个人天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只不过,人们因为现在没有可以坚持的信念,容易迷失方向,所以,看不清自己的位置,看不清自己适合的工作和事业!为了生存而生存,被生存压力逼迫着去工作,这是为了小我的生死而被动地努力工作,在这种较低的人生境界与意识中,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的被动生存状态”。这又是一种观察人生的角度,作者认为,大多数普通人实际上处在一种“被动生存的状态”,这种观点虽然有点悲观,但是很实在。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呢?实际上就是作者所说的“被动生存的状态”造成的。
从生物的本能上看,人的本性都是怕死的,都希望自己的寿命长一点,存在得长久一点。所以,中国人才有“好死不如赖活”的生命观。道家鼻祖老子之所以注重修身养性,贵生存身,自己甘愿做一棵毫无用处的歪脖子树,他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什么有用之才,也从来不唱“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忧国忧民的高调,是因为他内心认同的价值观是“只有生命存在人生才有意义”,说白了就是一旦生命没有了,什么鸿鹄之志、宏图大业、家国天下,对于他都毫无意义。所以他才告诫世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几千年来为何受到中国草民百姓的爱戴?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观最适合小老百姓,尤其适合“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知识分子。孔子为何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维护和褒扬?是因为孔子倡导的儒家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利于权贵阶层的利益。儒教和道教合谋,才使得中国2000多年官民之间相安无事。统治者可以安心地“治人”,而老百姓安分守己地“受制于人”,二者相得益彰,各取所需,相安无事。一旦遇到官府与民争利矛盾达到白热化时,统治者就会想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开始假惺惺地关注民生。同时,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统治者和老百姓玩的游戏规则,做事留有余地,不能把事情做绝,这是一们很难掌握的社会生态平衡的技术,历代帝王最擅长的不是什么国富民强,而是玩好平衡术,保住江山是第一要务,否则老百姓就会造反。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那些官场上的忠臣、战场上的勇士、社会各界精英知识分子,哪个不是抱着“天降大任”的家国情怀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大功告成,被统治者和利益集团一脚踢开?中国的历史很奇怪,一旦天下太平,国家就不再是全体人民的国家了,而成了一个皇帝家族的天下或者一个政党的天下,任何社会阶层的精英如果不与权贵合作,都会被边缘化,换句话说,他们的存在对国家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想到那些被人作为工具利用的仁人志士,有时候真的替他们的人生命运感到悲哀和惋惜。他们活得那么屈尊值得吗?他们死的那么惨烈值得吗?
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可以这样理解老子的生存智慧,很多人生灾难、不幸、疾病和短命,实际上都是吃亏在一个“争”字上,这就是中国职场上最流行的“竞争理念”,也成了成千上万中国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成功文化”。一个“争”字,成就了无数人的事业;也正是一个“争”字,毁掉了无数人的幸福乃至宝贵的生命。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和其它任何动物都不同的本质;我们还可以看到,仅仅是哲学、文化和人生理念的不同,人们就完全有可能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还有可能遭遇完全不同的人生命运。
我感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谁也挡不住。为什么这么肯定呢?是因为这是全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国虽然一再强调自己的“特色”,但是那仅仅是策略上的不同或者不过是糊弄百姓的障眼法。就人类的本质与本性而言,中国人和西方人没有任何不同。所以,我觉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或早或晚地接受普世价值观。不知道你是不是相信,也不管中国政府是否相信,反正我坚信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日益多元化,人类几乎所有曾经有过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和将来,都会在中国人身上体现出来。也许你对“中国特色”太过自信,我们不妨肤浅地看一下中国当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模板,就不难看出多元化的端倪了。
——好好活着就是人生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必要去追问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知其然地存在着,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要活着,好好活着,不想去死。这就是我一个庸俗的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着就是过日子,过日子就是享受生活,享受生活就是千方百计、想法设法让自己活得开心。
——我认同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生就是一个斗兽场,“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过去中国知识分子最害怕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现在,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知道得越多,精神上就越痛苦,知道社会和人生的真相越多就越郁闷,对人生越感到绝望。
——人生就是去扮演好适合自己的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离开人世时就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每个人活着的意义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问问自己的内心我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是什么阻止我前行?找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并付诸行动,也就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了。
——我们追求的很多人生价值和意义是共通的,也是很多人都渴望得到的,比如健康、爱情、财富、快乐、幸福等人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生的价值就是相互利用彼此的价值,如果有一天你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说明你对于他人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陌生人,人生可以为别人做点好事就是自己活着的价值。
——人生有着两个期待:一个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是别人对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就是既要对得起自己,又要对得起别人,尤其是那些对你抱有人生期待的人们。
——做人起码要诚实,不要自欺欺人。你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自私和虚妄的人不管处在什么人生高度,对于社会和他人而言都没有什么价值。
——人大都是被动地活着,强迫活着,身不由己地去干自己不情愿的事,被社会逼迫着去为生存和生活奔波。
——一辈子只有几十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人这辈子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去做一件事,坚持下去,生命就有意义和价值。
——有位老者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但并非指繁衍功能。承上是报答自己的父母,启下是教育好下一代,承上启下是一种人生的使命和价值。悠悠万事,有后为大!
——人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要怕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对工作的责任,对事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朋友的责任,对后代的责任等。
——人为什么活着?为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享受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人生……
我们还可以这样一直罗列下去,直到罗列几百种,几千种都有可能。不过,以上十多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观点已经完全可以说明问题了。这些充满个性和差异,完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吗?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模式可以把它们概括起来,统一起来。自然界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人生也各有不同的活法,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儿,而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犯不着为此大惊小怪,也犯不着研究什么统一的价值体系了。每个人活出自己的精彩有什么不好呢?!
有人觉得《士兵突击》里的男主角许三多是一个成功人士,虽然他没有权没有钱,但是他有一套简单而高尚的人生哲学:“不抛弃,不放弃”,做事有道德底线。应该说,在人人向钱看,做事越来越没有底线意识的当代中国,许三多身上有许多值得普通人学习的好品质,他的人生虽然很简单很透明很平凡.但是,他活得很精彩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许三多起码有做人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中国人认同的良心。有人问许三多:人活着为了什么?他回答:人活着就是为了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是有意义?他回答:有意义的事就是活着。许三多的良心从何而来呢?不是党和政府教导的,而是他自己口头禅里随口说的,“这是俺爹(俺娘)跟我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忘本了,实际上就是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的,忘记了爹娘告诫自己的基本的做人底线和道德良心。
过去时常看到人们形容人生是个“万花筒”,透过这个万花筒,你可以看到很多千奇百怪的事情。由此我们联想到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我们不要被光怪陆离的色彩所迷惑,要善于在万花筒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聚焦点或者一种颜色,然后,勇敢地、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活下去,我想,也许这样的人生就算是人们向往的“活得精彩”那种人生境界吧。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存的价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