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加拿大几个时区能玩几个地方

登录/注册 &
请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加拿大各省民众必须遵守的25条奇葩法律
|来自: 温哥华乐活网
乐活按语:嗯嗯,有些真的很奇怪
当你得知哪些行为在加拿大是违法的时候,你肯定会十分吃惊。例如,最近一名加拿大商人发现,如果想在他的“成人娱乐”店铺里销售可食用的内裤,他需要有一个食品许可证。这种事情谁会知道呢?当然,这还不是最疯狂的,加拿大各省有很多无厘头极了的法律,你如何不重视,可能会招致灾祸。所以,还是了解一下吧,虽然有些法律已非常老旧,几乎不可能发生相关的情况,但它仍然摆在条文中,你可千万小心。1.在安省Petrolia吹口哨是违法的一位Petrolia市代表说,这个不寻常的法律旨在晚上11点到早上7点间限制过多的噪声。但是据该镇网站上的第3, 772.3.6条--喊,大声嚷嚷、吹口哨或唱歌一直都是禁止的。朋友们,控制以下自己的热情吧!2.把酒留在家里据醉酒进口法案(Importation of Intoxicating Liquors Act,可追溯到禁止走私酒的时代),只有在省控酒委员会的允许下才能合法地把一瓶酒从一个省份带到另一个省份。这种现象已经得到改观,在日之后可以携带酒。相信酒类走私的日子结束了吧!3.安省Sudbury在自行车上装汽笛是违法的自1973年,Sudbury的自行车车手在车上系的发出声响的东西只能是铃和号角。违反噪声法律最高可以罚款$5,000。不过话说回来,谁在车上装汽笛呢?4.在安省Bancroft裸泳是违法的旅游作家Melanie Chambers曾强调过这一不寻常的法律,可能这条法律依旧在书上。不管怎么说,还是穿上衣服保险吧!5.在新斯科舍省Halifax,出租车司机不能穿T恤。据Halifax地区规章制度,司机必须穿鞋袜、保持服装整洁,并且决定不能穿T恤。这样,Halifax地区的司机更能感受到炎炎夏日呢!6.非黑色的软饮料禁止含有咖啡因激浪、雪碧及其它非黑色的软饮料禁止含有咖啡因,但是随着“红牛”能量饮料的出现,该法律也在2010年3月被废除。现在橘子和葡萄苏打水等软饮料中都能含有咖啡因,但是依旧是有限制的。7.在爱德华王子岛的Souris堆高雪人是违法的夏季,爱德华王子岛的Souris的“唱歌金沙滩”很闻名,但是很有有人知道当地法律禁止居民堆过高的雪人。想象一下,如果你居住的地方禁止堆高于30英尺的雪人,你会怎样?难道这是害怕大雪复仇?8.此处禁止人造黄油很少有人记得这条法律。由于奶农的游说,在安省销售人造黄油是违法的,这种情况在1995年得到改变。事实上,在1886年到1948年,在加拿大销售人造黄油都是违法的,在一战期间有一段短暂的中断。9.在多伦多你不能直接跳进湖中据多伦多港口局,在多伦多的港口中,如没有标明游泳区,则禁止游泳。所以,如果你乘船外出,想要凉爽一下,要谨记此条法律。在历史上,如果穿着较少,也不能在多伦多海港内游泳。旅游作家Mark Stevens曾指出了这条法律。如今这条法律已经得到了改善,你可以在裸体沙滩裸游。10.保持漫画清洁&不得阅看犯罪内容的漫画根据加拿大现在的法律规定“任何人有制作,印刷,发行,销售或者拥有,有目的的发行,传播,销售犯罪内容的漫画”都是违法的。就是说,不可以用漫画的手法来展示犯罪的内容,无论是画,还是买卖阅读,都是不可以的11.禁止晒衣绳想晾干衣服?很多加拿大社区禁止使用晒衣绳,因为加国人不喜欢绳子的形状。现在随着能源意识的提高,省政府限制破坏社区规章制度。12.艾伯塔St. Paul,小孩子夜晚不得独自在外St. Paul的居民不用担心孩子晚上会偷偷溜出去。在没有父母或监护人的监督下,任何1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能在凌晨到早上6点在公共场所逗留。自以为是的孩子们要记住哦!13.买东西别用太多零钱,净给老板找麻烦买了个东西要5块钱,你一摸兜:这么多硬币,正好拿它们付账。Stop!三思而后行。加拿大1985年货币法案规定,一次交易中能使用的硬币是有上限的:分币$5、卢尼$25,如果你要是非用零钱给老板找麻烦,那不好意思老板可以不做你这笔生意。有法律撑腰,老板都很任性的。14.木梯不能刷漆阿省《职业与安全准则》规定:任何人不得涂刷木梯。咦,我自己家的梯子你都管,管的够宽啊!别急,这项规定听着是怪了点儿,但是出发点确实好的,原来木梯外面如果涂了油漆,万一哪个地方开裂了也看不出来,此时如果踩上去,那后果就不敢设想了。15.不能把牛牵到屋里这听起来像是西部地区制定的地方法规,因为那儿有开阔的牧场,但其实它是出自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在St. John’s,居民如果在自己屋里养牛,会被罚款的,8 a.m. NST之后想赶着牛走街串巷,那先把罚款准备好再出门。16.玩实况角色扮演游戏不能坐公交一般情况下,实况角色扮演游戏(Live Action Role Playing)不具备危害性,但是渥太华却不这么认为。首都就是首都,其制定的《公共交通法规》规定,不管你带的是真剑还是假剑,或者是弩,如果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去车站等公共场所,那就要罚款$500。买个剑才多少钱啊!17.红灯不能右转如果你经常开车,那你肯定清楚在加拿大的大城市开车头脑要保持冷静。魁北克禁止司机在红灯时右转,到2003年这一规定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不过在蒙特利尔岛还是不可以的,切记切记!18.公共场合不能玩蛇在新不伦瑞克的Fredericton,你要是敢在脖子里盘条蛇或者驼个蜥蜴上街,起初可能是路人吓得要死,但是最后还是你倒大霉。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有时己所欲的也不能都施于人啊,就比如像蛇这样吓死人不偿命的东西。19.草坪不能高于8英寸按说草坪是私有财产,自己家的草坪爱怎么长怎么长,只要自己看得过去,哪怕长得随风飘舞都没事。但是如果你是住在安省London,那就由不得你这么任性了。如果你家的草坪敢高于8英寸,市府就坐不住了:你懒,我不懒,我派人来替你剪草。先别笑,你是不是以为占大便宜了?NO,NO,NO。最后你买单。20.不能用水浇雪在加拿大过冬多苦逼啊,尤其是北方,大早上起来一开门,门被雪堵死了,傻眼了吧!怎么出去啊?好不容易凿个洞钻出去了,又傻眼了——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草坪。要是搁在其它地方,你可以回屋拎瓶饮用水出来一片狂撒,于是雪化了,路开了。但是如果你“不幸”住在魁北克的Beaconsfield,那还是算了吧。该市只允许在4月1日至5月15日期间用水冲洗车道、露台和人行道。21.狗狗不系绳不能乘巴士,上车也只能卧地上卡尔加里对狗狗挺不友好的,如果不系着狗绳,狗狗是不能上巴士的,而且上去之后也不能像咱们一样找个位子坐,只能卧地上。该市出台这项规定的理由是“座位是为人类准备的。”突然想起最近网络爆红的美国西雅图的一条名狗,天天自己乘公交逛公园,上车就找个位人模人样地坐下,乘客还都很乐意与其同坐。唉,狗与狗之间的待遇,怎么能相差这么大呢?22.周日不能在央街拖死马多伦多有项老掉牙的规定——周日绝对不可以在央街拖死马。不过,对于周一至周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问题来了,这六天期间我是能拖呢,还是能拖呢?话说回来,就是允许,我们上哪儿找死马去?这个规定当真是老掉牙了。23、禁止随便拍摄他人加拿大人非常尊重肖像权,如果拍摄他人,必须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尤其如要拍摄小孩子,一定需要经过家长的许可,未经许可便进行拍摄是要负法律责任的。24、严禁公共场所抽烟加拿大实施了世界上最为严厉的禁烟法令,联邦政府规定必须年满18岁方可购烟,但有些省规定必须年满19岁才行。安大略省还规定任何人不得向19岁以下的青少年出售或提供香烟,违者最高可被罚款5万加元。在联邦政府大楼、电梯、银行、商店、学校、公园及多数公共场所吸烟皆属违法,吸烟要离建筑物3米外,并且确认在吸烟区方可。如发现有人在酒楼、餐馆吸烟不加制止或者是纵容其吸烟,那么经法院判决成立,将会被处以不同程度的罚款。25、喝酒年龄限制各省不一样就先前面提过的,只能在领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内喝酒,其他地方喝酒都是违法的,如果被警察抓到将会被罚款以及监禁。而且餐厅、酒吧等的酒类出售时间多在11:00-次日1:00之间。如果小伙伴们要喝酒的话还要保证自己已经到了合法的喝酒年龄,艾伯塔、马尼托巴和魁北克规定18岁以上的人才可喝酒,而加拿大的其它省份则要求要19岁以上。注:本文根据YORKBBS、优派网、加国法律网等相关文章综合而成
上一篇:下一篇:
Powered by【吃喝玩乐加拿大】蒙特利尔,加拿大最适合短途旅行的城市-维渡旅记
【吃喝玩乐加拿大】蒙特利尔,加拿大最适合短途旅行的城市作者:维渡旅记 / 公众号:VCultural发表时间 : 边听音乐边看文章效果更佳哦~喜欢就关注一下呗~--维克多首先公布一则喜大普奔的消息!【虽然已经不是新闻】维渡旅记开始接受私人订制自由行旅行计划啦~!有兴趣翻到本文最后!最近小编接到小伙伴的请求,说想看看三天两夜短途蒙特利尔的攻略,于是小编就二话不说马上做了份吃喝玩乐全方位攻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 蒙特利尔,是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的城市,它曾经是加拿大的经济首都,拥有最多人口及最发达的经济,后来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后被多伦多超过。【蒙特利尔地图】蒙特利尔被评为世界最佳宜居城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设计之城。而在最近,蒙特利尔还被评为最容易看到UFO的加拿大城市。1咋去呢?灰机从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就有直达蒙特利尔特鲁多机场(YUL)。其他地方也有直达或转机到蒙特利尔机场的航班。【机场距离市区非常近】飞行时间是1小时20分钟。来回飞机票价大概是$300 - 500 CAD不等,节假日或旺季可能有波动。【资料来源于Google flight】火车多伦多到蒙特利尔的火车票可以从www.via.ca的网站上购买。从多伦多downtown的Union Station出发,选择到蒙特利尔的中央火车站或者是机场站都可以。时间为5-8个小时不等,票价为$100-350 CAD【多伦多-蒙特利尔火车班表(部分)】灰狗大巴多伦多到蒙特利尔的Greyhound bus一般是晚上8点多坐,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抵达蒙特利尔,价格一般为税前$50 CAD,downtown 的Bus Station在bay/dundas附近,撤思叔叔cheese cake旁边。自驾多伦多自驾到蒙特利尔也非常方便,从downtown出发,只需要5个半小时就可以抵达蒙特利尔,比起火车和大巴都要快。高速修建得非常好,省际高速每5-10公里会有休息加油站。【多伦多-蒙特利尔自驾路线】唯一要注意的是,自驾高速上非常多货运汽车,省际高速上也有非常多的警察定点测速,罚单一张大概是200-500刀左右,视情况而定。地铁另外,蒙特利尔市区内有发达的地铁。可惜跟多伦多不一样,蒙特利尔机场到市区只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巴士747号,或者是机场快线巴士抵达市区。【蒙特利尔市内地铁图】2吃啥呀?说了一大堆交通信息,是时候让吃货们兴奋一下了。早 - 午餐Brunch蒙特利尔可谓是英法两家美食文化的汇聚地,因此必不可少的当然是著名的Brunch。根据之前食评中加拿大Top 50的Brunch餐厅中,蒙特利尔就占据了8家。这里先给大家列举出来top 3的三家,不过事先声明,这几家brunch 都非常火,懒洋洋的周末去可能要排队哦~- 01. H4C Place Saint-Henri地址: 538 Place Saint-Henri这是十九世纪邮局的原址,现在改建成一家高逼格的餐厅,很多网红美食家都在这里留下过印记哦。- 02. Lawrence Restaurant地址:5201 St Laurent Blvd这是一家怀旧的餐厅,传统的英国人Marc Cohen给这家店做了老式的装修,使得这里的英式早餐更具英伦风味。- 03. Restaurant Lemeac地址:1045 Avenue Laurier O对比起上一家英式早餐,这一家则是地道的法式早餐,从选料到摆盘都充满了法式风情。2. 早茶 由于蒙特利尔早期的繁荣,很多上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移民也在这里开设了广式早茶餐厅。这里列举比较出名的两家。- 01. 金丰酒家地址:1111 Rue Saint-Urbain H2Z 1Y6, 二楼,每天早茶7点到下午3点。这家可谓是全蒙特利尔都知道的早茶餐厅,名副其实的蒙特利尔早茶榜首餐厅。- 02. 水天一色餐厅地址:998 Boul. Saint-Laurent H2Z 9Y9, 6楼。这家早茶也是相当闻名,但是16年底发生火灾,暂停营业,不知道现在是否重新开业。晚餐蒙特利尔有三大美食, Begal, Poutine, 和熏牛肉Smoke Meat。Begal可以在Brunch中吃到,Poutine 在下面的小吃部分介绍。而熏牛肉则是在蒙特利尔的法式餐厅中常见。这里再列举几家地道的法式餐厅。- 01. Ile Flottante地址:176 Rue Saint Viateur West, Montreal, Quebec H2T2L3这家标准的法式加拿大餐厅,在TripAdvisor的4750家餐厅里面蝉联第一多年,自然价格也比较昂贵,不过食物光是摆盘就值得一去。- 02. Le Club Chasse Et Peche地址:423,Rue St.-Claude, Montreal, Quebce H2Y3B6如果想吃法国大餐,而又相对便宜一点,这家无疑是最佳选择,而且这家餐厅在蒙特利尔餐厅中也排名第八,获得近1000条评分中获得4.5/5的高分评价。-03. The Keg Steakhouse地址:25 St Paul E, Montreal, Quebec H2Y 1G2这家餐厅在4750家餐厅中排名30,餐厅著名的是牛扒和海鲜大餐。cafe、小吃说到英法美食,当然不少得一些比较潮流的咖啡馆和小吃店,其中肯定包括了加拿大特色薯条poutine。这里就给大家介绍几家比较出名的咖啡馆和餐厅。- 01. Juliette et chocolat地址:3600 Saint Laurent, Montreal, H2X2V4这家店以甜品最为出名,包括华夫饼可丽饼,还有很多巧克力甜品。- 02. Cafe Olimpico地址: 124 Rue St-Viateur Ouest, Montreal这家店是当地广受赞誉的一家咖啡馆,自1980年开业,每天都客似云来,车水马龙,应接不暇。- 03. Smoke's Poutinerie地址: 2019 Rue Bishop这家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在市中心Bishop街上,逛街败家剁手了一天后,来上一份热热的poutine打包带走,简直完美结束一天。3住哪儿呀?关于住这个问题,大部分人解决的办法都是到Booking.com或者是Hotel.com上根据地段和价格偏好自己选取。如果是选择自驾到蒙特利尔或者在蒙特利尔租车的小伙伴不妨试一下airbnb上一些个人出租的独立小屋,或者是舒适的apartment。至于没有租车,选择坐飞机或者火车的小伙伴,以下提供几点参考:靠近地铁站 - 将会使你更近方便出行游玩靠近市中心 - 连地铁都省了,直接走靠近老城区、景点区 - 适合喜欢徒步旅行的文艺青年无论如何,预先查询从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车站到达所住旅馆、airbnb的路线。4玩啥呢?蒙特利尔的景点都比较集中,无论是自驾或者是坐火车、坐飞机到达的小伙伴,小编都非常建议从老城区附近开始走,把以下介绍的景点按照自己喜好的路线走一下。【1诺特丹圣母大教堂,2圣约瑟夫大教堂,3皇家山公园,4老港口,5McGill University麦吉尔大学,6蒙特利尔唐人街,10蒙特利尔市政厅,14皇家山高地】以下挑几个小编去过且觉得三天两夜玩转蒙特利尔超值的地方。- 01. 诺特丹圣母大教堂地址:Notre-Dame Basilica of Montreal, 110 Notre-Dame Street West, Montreal- 这个教堂真不能不去,地标性建筑,没去过就相当于没来过蒙特利尔。- 一周七天开放,周一到周五早上8点到下午2点半,周六周日早上8点到下午4点开放。门票:成人5刀,7-17岁4刀,6岁及以下免费。地铁乘坐橙色线到Place d'Armes站下。【维克多作品 - 蒙特利尔】- 02. 老港口地址:333 Rue de la Commune Ouest, Montreal- 位于老城区东面,比邻圣劳伦斯河,经常会有通宵达旦的音乐会,狂欢节目等等。当地人在这里散步,骑自行车,滑轮等等。- 乘坐地铁到Champ-de-Mars, Place d'Armes或者Square-Victoria站都可以下车到达。- 03. 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地址:845 Sherbrooke Street West, Montreal, Quebec- 麦吉尔大学位于金融区和商业中心,校区非常大,而且大学带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各类史前动物的化石,非常建议参观一下。- 乘坐地铁到McGill Station 下车即可。- 04. 蒙特利尔老城地址:St-Antoine St south to the St Lawrence River, Bleury St east to St-Denis St, Montreal, Quebec, H2Y 3B2, Canada- 蒙特利尔古老的东西都在这里,老港口,老市政厅,老市场,老广场。文青们必去地点。大部分人到蒙特利尔也会去一次。剩下的就做个简介吧,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圣约瑟夫大教堂,地址:3800 Chemin Queen Mary Montreal, H3V1H6北美最大的天主教堂,蒙特利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9点半开放,免费。公交车51/166/368路到Queen-Mary站下车。- 蒙特利尔奥林匹克公园,地址:4141,avenue Pierre-De Coubertin, Montreal.蒙特利尔第二十一届奥运会主办方修建场馆。1976年耗资几十亿建造,直到2006年政府才把钱还清。门票22.5加元,老人和学生19.5加元,青少年11.25加元。地铁从Pie-IX站或Viau站下都可以。- 蒙特利尔当代艺术馆,地址:185 Rue Sainte-Catherine Ouest, Montreal建于1964年,收藏了加拿大与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超过6000件。逢周一闭馆,周二到周日11点-下午6点开放,成人12刀,老人10刀,学生8刀,青少年1刀。地铁到Place-des-Arts站下车即可。- 蒙特利尔美术馆,地址:1380 Sherbrooke W, Montreal, Quebec, H3G 1J5最具影响力的加拿大美术馆之一,超过3万件永久藏品,包括油画水彩画青铜器雕塑等多种艺术品,不乏毕加索,达芬奇,伦勃朗,塞尚,雷诺阿等名家作品。周一闭馆,周二到周五11点到下午5点开放,31岁及以上20加元,13岁到30岁12加元,12岁以下免费。另外,蒙特利尔还以地下城而闻名,并不是说蒙特利尔真的有地下城,而是市中心各大商场之间都以地下商铺或地下通道相通,真的是呆在里面就一天出不来了呢~【维克多作品2 - 蒙特利尔】维渡旅记,一个致力于分享全球旅行攻略,签证教程,游记经历,以及穷游摄影经验的公众号。向所有自由旅行者提供最便捷,最经济实惠,性价比最高的旅行线路,可参考行程路线或提供私人路线定制服务。更欢迎有共同爱好者参与未来计划,共同探索诗歌和远方。往期精彩回顾【黄刀欧若拉】说走就走,去黄刀看北极光!【美西自驾】Fall Break六天自驾美国西部4城(内含路线攻略+文末有福利)【暴走墨城】揭秘只花一千多的五人七天从坎昆到墨西哥城自驾游行程攻略【维独欧洲】一个人28天环游欧洲十一国20城行程攻略大揭秘【签证攻略】在多伦多申请申根签证(意大利签)【维独欧洲】“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罗马,到底有什么看(多图预警)【维独欧洲】你知道拿200个赞的巴黎旅拍在哪里照吗?(多图预警)【暴走墨城】第一站:坎昆自驾你所需要知道的套路【签证攻略】手把手教路玻利维亚签证一天出签,说走就走的天空之镜小贴士在公众号中输入:【欧洲攻略计划 】 即可获得小编环游西欧旅行计划攻略手稿原稿的百度链接以及提取码。有空顺手投个票呗~觉得好也可以打赏一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就是靠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红包。它代表的不是施舍,而是对一个挣扎的灵魂的一份肯定与尊重。--罗曼.罗兰说好de福利私人订制及合作本公众号开通1.私人订制旅行计划业务2. 欢迎加入维克多的旅行Road Trip之旅3. 欢迎投稿游记及其他旅行攻略4. 欢迎广告赞助!如有任何需要,请在公众号下方菜单栏点击【关于我们】听说关注了公众号的小伙伴都人品大爆发!浏览更多旅行美图,关注Instagram:victor.zbq相关文章猜你喜欢 长春大吃货宁国市文旅委深度广西游长城医院宁国市文旅委#统计代码等待楼主更新哦~
谢谢分享,期待楼主尽快更新,谢谢。
Tatamagouche:白浪红沙第二天不到7点,我便从梦乡中醒来,外面的天空已然微微发白,但仅凭声音便可分辨出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细雨。屋外静静的,显然整个Truro还未完全苏醒。看来最大的涌潮是看不成了,不过无妨,作为在长大的孩子,这里的潮水只能算小巫,没有什么遗憾可言。不管怎么样,洗刷完毕后我还是打算去Salmon河口的岸边看看,顺便去Truro镇上的超市买点食物以备旅途之需。沿着Truro城西的Robie Street向西,穿过与102公路的交口,右手边就是涌潮路(Tidal Bore Road)。Truro的涌潮路共有两条,一条在Salmon,另一条在,的观潮地由于有一家提供观潮服务的汽车旅馆Palliser Restaurant Motel而更为有名。我去的是的观潮点,此时正是低潮时分,水面不高,但在雨中并不平静。两岸的红土十分夺目,不过这还只能算我本次海洋三省的红沙之旅的小小序曲而已。Truro地区包括许多小镇,Truro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的上游还有小镇Salmon River,下游则有Lower Truro和Truro Heights,而在河的北岸,则是Onslow社区,自上而下是Upper Onslow,Central Onslow和Lower Onslow。观潮点旁有一块石碑,纪念人最早在这一地区的登陆点,那是早在之间。政府在取得了对的七年战争的胜利之后,为了有效控制以前阿卡迪亚人的土地,将大批人从新英格兰迁往阿卡迪亚地区的腹地,也就是今天的新斯科舍省各地。Truro地区得天独厚的位置,自然不会逃过人的法眼,从那时起,这里逐渐成为英格兰人、人和人的社区,而说法语的阿卡迪亚人,逐渐受到排挤和压迫,乃至妻离子散,许多痕迹甚至遗留到今天。Truro的移民史,就好像海洋省份历史的缩影,既是一部人发迹史,又是一部阿卡迪亚人的受难史。在红红的Salmon河边徜徉片刻,我又回到了Truro小镇,周六的清晨,时针指向了八点。小镇还没有太过慵懒,镇中心的超市Superstore已经开了门,我便进去买了些水和食物,之后几天的早餐,基本就是靠着这些东西了。海洋三省的Superstore全称是Atlantic Superstore,实际上与西部的Real Canadian Superstore同属Loblaw集团,所以超市里的布局也与RCSS几乎一样,逛起来轻车熟路。买完东西,本来还想去对面的游客中心拿点旅游资料,但不知道是否因为周末,或者时间太早,游客中心还没有开门,我只好径直回到住处,简单吃了早餐,整理行装开上311号公路,目标是Nova Scotia北岸的小村镇Tatamagouche。Tatamagouche位于北Nova Scotia一个小海湾(Tatamagouche Bay)的中心,又是两条小河的交汇处,因此风景怡人,很早就成为阿卡迪亚人的定居点。Tatamagouche这个名字,来自当地土著米克马赫语(Mikmaq),意为“水流相会之处”。既有河水,又有海湾,再加滨的红沙,光想象就能猜到这里的风景该有多诱人了。可惜我的运气不好,一路上细雨逐渐转大,变为小到中雨,海边的景色自然大打折扣,唯一观感更佳的是公路两边的红土,在雨中更加夺目。&Tatamagouche小镇上,阿卡迪亚文化的印记依然无处不在Tatamagouche的游客中心前挂着三面旗帜,正中是国旗,左边是新斯科舍省旗,而右边那面乍看很像国旗的旗帜,实际是上红白蓝加颗星星的阿卡迪亚旗。这样的搭配让人依稀能够联想到阿卡迪亚人在此曾经的繁荣,但实际上现在的Tatamagouche人,大多都是说英语的新教徒和人的后裔了。游客中心要到中午才开,真是够懒的,没办法,只好驱车参考门口的地图去村镇东面的Sand Point海滨走走。海边的房屋很别致,红色的沙滩也有说不尽的魅力,但没想到海边雨虽不大,居然顺着风势,与浪花一同扑面而来,让我睁不开眼,足足领教了红沙白浪之下大海的威力。此外,经过泥泞红土的洗礼,我的车子下半部就仿佛被红漆重新刷了一番,都快看不出原先的颜色了。天气不好,游兴也减了一些,我于是继续启程,登上6号公路,向东直奔位于Pictou的Carribou轮渡码头。&Carribou轮渡码头,NFL渡轮徐徐入港到达码头之前,先去一趟与106号公路交接的拐角处的游客中心。这是Nova Scotia的省级游客中心,果然比别处勤快一些,我从这里不但得到了轮渡的时刻表,还拿到了Nova Scotia全省的旅游地图。虽然马上要离开这个省了,但几天后回来时还得仰仗这地图的指示呢。&Wood Islands:灯塔下的王子岛Carribou开往PEI的Wood Islands的轮渡是免费的,这点我之前说过了。而且周末的上岛的车辆也不是很多,提前半小时到那里排队足矣。我到的时间稍稍早了一些,便去旁边的礼品店买了张Nova Scotia的明信片,又在门口小坐片刻,观赏庞大的NFL(Northumberland Ferries Limited的缩写)渡轮入港。中午的轮渡11点15离港,一个小时左右便可到达对岸的Wood Islands。轮渡不大,不过餐饮服务完备,还可以在信息中心拿到PEI全岛的公路图。PEI的旅行路线主要是四条,基本是沿着海岸线行走,东西南北各一条,分别是东面的东点线(Points East Coastal Drive)、西面的北角线(North Cape Coastal Drive)、南面的红沙线(Red Sands Shore Drive)和北面的绿山墙线(Green Gables Shore Drive),红沙和绿山墙又组成中央线(Central Coastal Drive)。这些旅行线路基本覆盖了全岛的主要旅游景点,而大多数游客在王子岛上的公路之旅,便是从东点线中间的这个小小的Wood Islands开始的。12点一过,渡轮前方的海面上便露出了红色的王子岛轮廓。细雨虽然停了,但乌云压顶,海风依然极大,吹得人抬不起头。渡轮缓缓入港,这座美丽的小岛吸引我的第一个景致,便是离港口不远的灯塔,这是我本次旅行看到的若干灯塔中的第一座──严格而言,Wood Islands的灯塔还不只一座,因此我在王子岛所看到的头几座灯塔,都是出自这里。&Wood Islands海滨灯塔
Wood Islands本身是个省立公园,但面积极小,方圆不过几百米,一眼可以望到头。但是只需一眼,就能让人大饱眼福。白塔、红岩、绿草、青鸟,尽管由于天气的原因,海水没有那么蓝,但我在王子岛上的第一个驻足点所留下的印象,已足以预示眼前这个梦境一般的小岛不会令我失望的。
回复石门居士的图片:很美的国度,期待楼主的更新!
Charlottetown: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Wood Islands登岛后,我原本的计划是沿东点环线,前往王子岛国家公园的东部分园,以红色沙丘闻名的Greenwich,于是驱车往北,上了4号公路。小岛的田园风光的确迷人,但阴郁的天气也同样令人扫兴,走了一小段经过Murray River后,我决定放弃去海边的计划,转而向西进入24号公路,先去整个王子岛唯一勉强称得上城市的省会Charlottetown。
Charlottetown的名字也分写作Charlotte town,王子岛的居民们常常直接称为the town。城市建于1764年,当时英国刚刚打赢与法国的七年战争,通过《巴黎条约》获得了王子岛的统治权。当时王子岛还袭用法国殖民者所起的名字,叫圣约翰岛(Ile St. Jean)。英国人将小岛划分为三个县,自东向西分别叫作国王县(Kings County)、王后县(Queens County)和王子县(Prince County),并以国王、王后的名字命名这些县的治所。由于当时的英国国王是乔治三世,王后是夏洛特王后,所以国王县的治所就叫作乔治敦(Georgetown),而王后县的治所叫作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至于王子县,原本打算把治所设在北部的港口小镇普林斯敦(Princetown,位于今天的Prince Royalty),但由于小镇的港口过浅,难有大的发展,最终这个县治所的殊荣落到了南部小城,后来的全岛“第二大城市”Summerside之上。有趣的是,王后县和Charlottetown的地位后来风头逐渐盖过了国王县和Georgetown,成为全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后者至今仍然默默无闻,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这样的结果,恐怕当初设置行政区划的人们难以逆料吧,令人颇有一种“凤在龙上”的感觉。
Charlottetown位于王后县的中部,从Trans-Canada的1号公路过Hillborough大桥,眼前浮现出一片建筑群,便算是城市的downtown了。
第二天歇脚的地方订在了downtown中心不远的Hostel International,从与1号公路相连的Grafton大街过两个街区,向南转进Hillborough大街,再走两个街区,就是这家全岛“最大”的hostel了。
(左:别致的Hostel International;右:色彩各异的Charlottetown市内房屋)
作为加拿大最小的省份,所有的“最大”在这里都得进行另类解读。这家小旅舍并不起眼,若非我事先在google上查好,还真不那么容易一眼就看到。旅舍门上插着三面旗帜,加拿大国旗、王子岛省旗,以及国际青年旅舍旗。门口的停车位不多,但总有一个位置是空着的,我把车趴好,随即进屋登记。
旅舍前台迎客的女工作人员很热情(可惜我还是把名字给忘了,倒是记住了一位比利时客人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名字特别怪吧,让人印象深刻,叫Harm),一见面就说出了我的名字(后来我在Fredericton碰到的工作人员也对我的名字有印象,他们应该是在之前一天就查看过客人的名字了,而亚洲名字一般不容易忘记,也很容易跟真人对号),因为前台正有客人登记,她便带着我到客房里转悠,介绍厨房、休息室、卫生间等等的布局,最后领我到了房子的顶楼三楼──其实是间还算宽敞的阁楼,四张床铺齐齐摆成一排,很像军营,我还是第一次住这种布局的hostel,很有新奇感。回到楼下,拿着以前得来的coupon登记,省掉2块钱,加税一共是30刀一晚,还包括早餐供应,挺实惠的。在房间里简单整理一下,时间才只是下午2点半,外头的阴天似乎有转好的趋势,我于是步行前往市区的中心地带。
Charlottetown的人口一共只有3万多,downtown的范围也不大,老式建筑很多,极少有高楼,南面是海边的码头,名叫Peake's Wharf,北面就是市区的外围地带,包括全岛唯一的大学,University of PEI,西面是总督府和Victoria公园,东面是Hillborough大桥。正中间是王后广场,矗立着王子岛的省议会厅(Province House)。这也是加拿大第二老的立法大楼,仅次于Nova Scotia的省议会厅,被设为国家历史遗址。其中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它老,而是它在加拿大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王子岛省议会厅南北两侧,战争纪念碑
省议会厅始建于1847年,当时被称为殖民地大楼,属于当时风行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自那时起,岛上的议会便一直在这里召开。19世纪中叶,北美大陆南部的美国经过不断的扩张,已经从最初的大西洋畔,抵达了西部的太平洋。而与此同时的北美大陆北部,虽然全部都在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下,行政上却是四分五裂,王子岛、Nova Scotia、New Brunswick、加拿大、纽芬兰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等等都是相对独立的殖民地,各自为政,还没能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体。来自南方的政治与经济上的压力令这些殖民地的人民忧心忡忡,政客们也是心存恐惧和疑虑,半个世纪前的1812年战争虽使这些北方的殖民地暂时避免美国的吞并,但谁又能保证将来不会再有一场战争,胜利者还会是英国人么?最小的三块殖民地,王子岛、Nova Scotia和New Brunswick地理位置毗邻美国东部地区,面临的压力也是最大,当时已有美国的政治家进入王子岛,企图说服他们加入美国。1864年,这三个文化背景相似的地区决定派出由各自总理(Premier)领队的代表团,在Charlottetown召开会议,讨论建立一个联邦制的国家Maritime Union,以对抗美国。三地代表没有想到,有人却借此契机,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
他们来自Maritime西面的加拿大省,有西部说英语的John A. Macdonald,也有东部说法语的George-Etienne Cartier,这些加拿大省的政治领袖们听说这个计划中的会议后,也提出了参加的意向。在他们的要求下,会议推迟到9月召开,并接纳加拿大省的代表团出席。
日,会议在夏洛特敦的省议会厅开幕。正巧当时夏洛特敦有一场马戏表演,大多数市民,包括码头的工人们,都扔下手头的工作,去看马戏,以致于作为接待方的王子岛代表,不得不到码头上亲自划船出海,迎接从加拿大远道而来的代表们。加拿大的代表夜间不得不住在船上,因为城里的旅馆大多被马戏团的演员和Maritime地区的代表们占用了。
尽管条件苛刻,加拿大的代表们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一上来就反客为主,向Maritime地区的代表们和盘推出了他们的计划──四块殖民地统一在一个宪法框架下,建立更大的联邦,而三地代表原先计划的建立Maritime Union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讨论。在更大的范围里建立联邦的好处也是不言自明的,光从人口来说,Maritime地区全部加起来,也不过60万左右,仍然是一个极小的政治体和经济体,而加拿大东西两地(后来的魁北克和安大略)加起来,有250万以上,远甚Maritime地区数倍,其政治经济的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语。经过几天的唇枪舌剑,四个地区的代表们终于初步达成了一致,他们于一个月后在魁北克城重新开会,敲定了建立加拿大联邦的方案。日,加拿大自治领正式建立,作为建立国家的设想生根发芽的地方,夏洛特敦市中心的这座省议会厅也与那些与会的加拿大“国父”们,永垂史册。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会议所在的王子岛本身,却因为自身的一些问题未能解决,拒绝于1867年加入加拿大联邦,直到1873年,才成为加拿大的第7个省。
这就完了?
Charlottetown:现实与传统之间省议会厅的历史故事虽然吸引人,但我更关心填饱肚子。从王后广场前匆匆经过后,我折向南面的Water大街,这条街紧邻Charlottetown的码头Peake's Wharf,一贯是市民聚集的热闹场所,周末的日子尤其如此。码头边的小广场好像要举行原住民的音乐庆典,广场中心拉了个帐篷,聚集了一堆人,不过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人群稀稀拉拉的,并不十分热闹。广场旁边有个很大的停车场,却没有趴多少车辆,原来这里是收费的,我暗暗为自己步行逛街的决策感到明智。Peake's Wharf的泊船停车场另一边是缔造者大厅(Founder's Hall),里头有个游客中心,可以拿到城市的旅游图,还可以租用自行车逛城,即便是在今天这样阴雨的日子里,同样能看到个别痴迷单车游的游客骑车出行。大厅本身是个博物馆,介绍Charlottetown从建立到繁荣的几百年历史,不过要收费,我就没有进去,在门口的礼品店逛了逛,就出门前往旅舍工作人员推荐的Water Prince Corner Shop,吃午饭。&(左:缔造者大厅;右:大厅内部Charlottetown历史展示)Water Prince Corner Shop位于Water大街和Prince大街的交叉口(故而得名),一进餐馆,一只硕大的龙虾(标本?)就跃入眼帘,四周的墙壁贴满了各地的汽车牌照和老照片,一看便是旅游旺季游客汇集的场所,不过我进屋时却是唯一的食客,之后才陆续有几对顾客光临(难道我总是充当引领潮流的角色?)。中午时分的菜单内容并不丰富,但我点的新鲜龙虾卷(Fresh Lobster Roll)十分可口,吃过后至今口中还能回味当时的味道,强烈推荐(!)。我想如果是晚餐来此,定能享受一顿丰盛的龙虾大餐吧。&龙虾美味的Water Prince Corner Shop;墙上的各地游客车牌从龙虾餐馆出来,空中竟有飘起了小雨,不过不碍事,我一头钻进了Peake's Wharf旁的礼品店屋,就不受雨水的侵扰了。Peake's Wharf一带的礼品店众多,但最值得驻足的,是紧靠码头的Cows Ice Cream。这家冰淇淋连锁店出自安妮(Anne)的家乡卡文迪许,至今有近30年的历史,可能是岛上除了安妮以外最受欢迎的东西了。根据《读者文摘》的读者投票,Cows被评为“加拿大最好的冰淇淋”,甚至被列为世界十大冰淇淋的第一位。现在Cows共有10家连锁店,7家设在王子岛上,剩下的3家分别在Nova Scotia、BC和Alberta(!)。Alberta的那家,设在Banff小镇上。因为当天海边阴冷,我放弃了购买冰淇淋的想法,看来只能以后去Banff饱口福,弥补遗憾了。一路闲逛,在百年的建筑群中穿行,又回到了王后广场,此时接近下午4点,省议会厅每隔整点会有一场介绍Charlottetown Conference的十几分钟电影,我这一趟正好赶上,便又进去学习了一下历史。电影放映厅不大,两面墙壁上高高挂着加拿大十省三区的徽章,气氛庄严。电影回顾加拿大建立的历史,其编排很让我喜欢,既不失历史的厚重,又有一种独特的轻松与诙谐。议会厅的二楼再现了当年会场的布局,一排长桌,两排靠椅,从环境到色彩,很像极了费城的独立大厅。相映成趣的是,当年的独立大厅讨论的是如何建立联邦对抗英国殖民者,而近100年后在这里的议会厅中讨论的,则是如何建立联邦来对抗新兴的美国。面对会场的大楼另一侧,是现在的王子岛议会会场,因为人口稀少,整个会场不到30个座位,已经涵盖了全省所有的议员。会场正中是象征无上权力的权杖,以及加拿大国旗、王子岛省旗和省徽。王子岛省徽上为象征英国王室的狮子,下半部分包括左边的三株小橡树,和右边参天的大橡树,三株小树象征王子岛的三个县:国王、王后、王子,而大橡树最初象征的是英国。徽章下方还有拉丁文铭言:Parva sub ingenti,意为“大个保护下的小个”,耐人寻味。&(左:Charlottetown Conference的当年会场;右:王子岛省议会会场)在旧会场和现用会场中间,还有一些陈列室和办公室,陈放早年的遗物和一些画作,介绍了省议会厅建筑的历史。大楼由英国人Issac Smith设计建造,不过除了外墙的砂岩来自Nova Scotia外,所有的建筑项目都由岛上的工匠完成,因此被称为“王子岛民的建筑”(Built by Islanders)。介绍文字上对于这一点,透着一分格外的自豪感。&Victoria:海滨日落参观完省议会厅,只有下午五点多而已,但天色被乌云所挡,显得有些昏暗。回到住处休息了一会,我便按照LP上的指点,驱车出城,沿着红沙线,去位于Charlottetown西南,小岛正南方的小镇Victoria。Victoria是王后县西南小角上的一个小渔村,为了与其他同名的城市,比如BC省会Victoria区分,也常常被称为Victoria-by-the-Sea。这个不大的小村子是红沙线上的重要景点,它依然保持着1819年建村时的格局。天公也是不一直“扮反派”,去海边的一路上风雨交加,一到Victoria渔村,雨骤然停了,不仅如此,西方的天幕上还露出了几道霞光。渔船码头直升向海中,边上停着一排车辆,几个游人沿着海滨在散步。照例有白色的灯塔,照例有王子岛不变的红沙,再加上白色的小渔船平静的靠在绿色的码头,这一切在夕阳的映射下,仿佛一股无以言表的特殊生气,我的车子从海边驶过时,几乎情不自禁对港湾的景致生出惊艳之感。在海洋三省的第二天,就在Victoria绚烂的日落中,默默地结束了。第二天:Truro-&Tatamagouche-&Carribou-&Wood Islands-&Charlottetown-&Victoria,车程300公里。
Cavendish:在安妮的故乡第三天,Charlottetown的清晨阴转多云,虽然云层中还不太容易找到太阳,但我还是天一放亮就起了──阁楼里的光线还真是不错。下楼洗漱完毕,到一楼的厨房兼餐厅吃免费早餐,我才发现自己算不上起得很早。一到8点钟,这里已经不少吃早餐的住客了,昨晚刚认识的临时室友正在有声有色地向大家讲述他在本地酒吧里喝酒的感受(前晚他邀请我同去,我因为太累而婉言拒绝了,其实心里还是有些抱歉的),以及在别的青年旅舍的住宿经历。早餐比较简单,毕竟是青年旅舍,又免费,除了水果、面包之外,没有什么像样的食物,幸好我前一天在Truro超市买的瑞典肉丸还在冰箱里躺着,马上取出来在微波炉里热了一堆,还真是很顶饱。早餐之后,我又出门在Charlottetown城里逛了一圈,前夜细雨留在地上的积水几乎干了,但是短暂的多云又重新转回了阴天,看来这小小的Charlottetown是不怎么愿意对我开脸了。不管怎么样,今天得继续赶路,我回旅舍退了床位,动身前往王子岛北部海岸的Cavendish。&别致的王子岛历史建筑Cavendish是PEI国家公园的主要景区,但是最让这个小镇出名的,却是一个从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红头发的小姑娘安妮·雪莉(Anne Sherley),以及创作了Anne的加拿大女作家Lucy Maud Montgomery和她的小说《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Lucy Maud Montgomery 1874年出生在王子岛的小村庄Clifton,也就是今天的小镇New London(新伦敦!)。一岁多的时候她母亲就过世了,伤心欲绝的父亲把她交给了她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抚养,不久就离开王子岛去了Saskatchewan,从此Lucy就跟着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Cavendish的小村里,童年的生活十分孤独,但那段经历却为她培养了许多未来创作的灵感。中学毕业的Lucy在Charlottetown的Prince of Wales学院取得了教师证书,又去Dalhousie进修一年,此后便回到岛上在学校里任教。酷爱文学的Lucy从未放弃过创作和发表自己的作品,但直到30多岁她才真正出版了有影响力的小说。她从报纸上读到一对兄妹的趣事,他们本想向孤儿院领养一名男孩在农场帮活,却阴差阳错的收到了一个小女孩,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决定收养了她。这个故事激发了Lucy的灵感,她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出了长篇小说《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也译《绿山墙的安妮》),小说经过一番周折后,于1908年得以出版。为了配合这次旅行,我还专门从图书馆借来这部小说阅读,装了一回不折不扣的伪Anne迷。《清秀佳人》虚构了王子岛上的一个名叫Avonlea的海滨小村,开头的情节与那对兄妹的故事十分相似,住在小村农庄Green Gables(gable指的是两个侧面向上成山尖状的墙面,最简单的gable就是常见的三角形屋檐结构,这个词一般被意译作山墙)的Marilla Cuthbert和Matthew Cuthbert这对兄妹某天突发“奇想”,向孤儿院领取一名男孩,却意外地迎接了从小失去父母的红头发姑娘Anne Shirley的到来。美丽的Green Gables打动了从未得到过爱的Anne,而Marilla和Matthew兄妹也不可思议地抛弃了成见,接纳Anne成为家庭成员。Anne在Avonlea结交了许多好友,学会了许多东西,当然也闯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祸事,最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Charlottetown的Queen's Academy,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教师证书。她回到Green Gables,成为了当地小学里的一名教师。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Anne Shirley出乎常人、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力却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使之充满了浪漫的情调。小说一问世便逐渐风靡世界,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Lucy在这部小说成功后,又在30多年中(直到她1942年去世)连续创作了8部小说,讲述Anne后来的成长生涯,这些小说打动了千万读者,在全球(尤其是少女之中)培养了大量的Anne迷,他们中的许多人慕名来到王子岛,想亲眼目睹让小Anne一见钟情的Green Gables。&(左:女作家Lucy Maud Montgomery;右:《清秀佳人》及其系列小说)这个地方,就在Lucy魂牵梦绕的“故乡”Cavendish,这里,也理所当然的是小安妮永远的故乡。Cavendish位于Charlottetown的西北面,王子岛上的公路四通八达,出城后基本上走任何一条西北向的公路都能向Cavendish挺进。我从223号公路拐上绿山墙线的6号公路,往西再走不多远,就是Cavendish海滩地区以及王子岛唯一的国家公园──PEI国家公园了。&(左:Cavendish游客中心;右:Cavendish海浪礁石)Cavendish就在6号公路与13号公路的十字路口,小村依然保留着安妮时代的乡村本色,没有多少惊人之处,实际上这个农业岛自20世纪以来的发展举步维艰,除了旅游业外基本乏善可陈。有Lucy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畅销书作家,与之相关的旅游资源自然是得到了充分的开发。Lucy外祖父的一对表兄妹David Jr.和Margaret Macneil居住过的一处农庄,一直被认为是Green Gables的生活原型。这处农庄后来被政府所有后,于2005年设为国家历史遗址,作为PEI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进行管理。所有的景点都位于两条公路交叉口附近,西面是Green Gables景区,北面是Cavendish游客中心和海滩,东面是Lucy在Cavendish住处遗址,而就在交叉口的路边,是昔日作家长眠之地。我先在游客中心取了一张本地地图,先驱车去北面的海边逛逛。PEI国家公园在劳动节之后就不再收门票,不过红土细沙的Cavendish海滩依然诱人,的确称得上独一无二。漫步海滩,即便只是欣赏海鸟们在浅滩间嬉戏觅食的场景,也已足够的惬意。今天的海风很大,拍打在红色礁石上的浪花,就好像大海升出的一个个拳头,碰了壁,顷刻间化作虚无。&PEI国家公园;Cavendish海滩回到6号公路的路口,继续往西,左手边就是Green Gables的小博物馆。售票厅的后面有一间小放映厅,介绍Lucy的生平和《清秀佳人》的历史。穿过放映厅,便是一座PEI岛上典型的谷仓,里面丰富的老照片展示了旧日农场的各种生活形态,真实的信件、地图、剪报,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回了100年前Lucy时代的王子岛;墙上挂着的马具和耕牛模型,重现了那个牛马“横行”的年月。&(左:农场谷仓;右:Anne时代的马车)谷仓的后面,就是安妮的绿山墙,Green Gables。简而言之,这就是一间白墙绿顶的两层楼house。整个房子还原成小说中所描述的样子,周围还种满了各种颜色的花卉,让人心动,甚至在室内门厅旁的窗口都摆上了两盆鲜花,好似感染了小说的浪漫。&(左:安妮的绿山墙;右:小屋前的群芳争艳)小小的Green Gables房子里,热情的工作人员却着实不少。不过美中不足,公园似乎没有提供特别像样的导游服务,可能是要预约的吧。当然房子内部结构也很简单,一楼主要是客厅、餐厅、厨房以及小说中Matthew的卧室,卧室里摆放的报纸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穿过长长的走廊,沿着窄窄的楼梯上楼,二楼的左手的一间屋子,就是Anne的卧室。小姑娘的闺房有一种不寻常的氛围,浅绿色的窗帘映衬着红色的地板,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花色的墙布却不失素雅,白色的小床则能让人读出Anne自由不收羁绊的想象力。装扮这些房间,虽然参考了Lucy的原著,但工作人员还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Anne的卧室和Marilla的卧室Anne的卧室斜对面是Marilla的卧室,在《清秀佳人》中,Marilla对Anne的情感经过了一番复杂的升华过程,在小说的最后,两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Marilla的眼疾也是促使Anne回到Green Gables,投身教师事业的重要原因。与Anne的卧室相比,Marilla的卧室就是十分典型的农村妇女的房间了,有些俗气,但也有一份难得的朴实。从Green Gables出来,后面是两条1公里多的trail,包括Haunted Wood Trail和Lovers Lane,这些都是想象力丰富的小Anne在小说中为两条小路起的名字。实际上Haunted Wood毫无鬼魅之气,Lovers Lane也不见得多有情调,但在小说的背景下,这些不起眼的小路在旅游旺季也是游人如织。在这些游人中,可以看到不少来自日本的少男少女(据说多达游客总数的3%),这可能得归功于多年前日本根据《清秀佳人》系列小说改编的动画片吧。&(左:闹鬼小路Haunted Wood Trail;右:Green Gables旁的高尔夫球场)从Haunted Wood绕道东面,穿过13号公路,是Lucy Maud Montgomery的家庭旧址,旁边的书店展出Lucy的作品书籍。我在书店隔壁的邮局寄了张卡片,再回到13号公路和6号公路交叉口的墓地,在数十排墓地中间,有Lucy以及他母亲、祖父母的墓地。Lucy墓地上除了两颗常青柏外,没有太花哨的标志,墓碑也不高,若不是旁边的护栏和招牌,真让人相信这是名作家的归宿。墓碑上写是Lucy丈夫的姓氏MacDonald,墓前有一个小花坛,显然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左:Green Gables邮局;右:Lucy Maud Montgomery墓地)Lucy和安妮的Cavendish,或许是整个王子岛最浪漫的一道风景吧。又或许,这不过是小小王子岛的一个缩影,王子岛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红沙、白浪,还是农场、绿山墙,数百年历史的印记,乃至梳着两道小辫的红发安妮,在这里你都可以寻见……&(左:商店里随处可见红发安妮的玩偶;右:Cavendish西面New London的Lucy出生地)
Borden-Carleton:联邦桥畔风瑟瑟离开Cavendish的时间接近下午2点钟,颇有些恋恋不舍。整个王子岛的东北、西北两个角,也就是PEI国家公园的Greenwish沙丘景区,和North Cape,我此行都没有时间再去了。我才完成了全程计划中的400多公里而已,前方还有漫长的路程等待着我。我不得不对王子岛道声“珍重”,沿着王子县的东部的乡间公路,踏上进出王子岛的另一条路线。前面说过,从海洋三省通过公路进出王子岛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Nova Scotia的Carribou码头坐轮渡,约1个多小时,另一条是走通往New Brunswick东南角Cape Jourimain的联邦跨海大桥(Confederation Bridge),全长13公里,开车10分钟即可走完(实际上开车进入王子岛还有第三条路,从Quebec东面的小岛Magdalen岛坐轮渡通往王子岛东部港口Souris,但这条线路途遥远,一般初来的游客很少这么走的)。进岛时走的既然是轮渡线,那么出岛理所当然就要选择大桥线了。不出一个小时,我已经驶入了大桥北端的小镇Borden-Carleton,这里是很多游客来到王子岛的第一个停靠站,而却是我的最后一站。王子岛的油价比想象中的便宜不少,比Nova Scotia的油价也要便宜7分左右,为防万一,先在桥头的Esso加满油,进商店买点王子岛的纪念品(这里的纪念品价格比Charlottetown和Cavendish等地要便宜不少),寄张明信片,然后驱车绕到大桥东侧的铁路纪念公园,观赏联邦大桥的风景。(注意,这个小镇靠海的一侧是观赏联邦大桥的最佳地区,交通方便,距离和角度也绝佳,如果不在小镇停留,直接上桥,就再没机会拍到大桥的靓照了──大桥上不允许停车,护栏也极高,更没有所谓的观景台,行人也不允许单独上桥)大桥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王子岛加入加拿大联邦的1873年。王子岛在加入联邦时有许多附加条款,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岛屿和联邦大陆之间建立高效的蒸汽交通服务。在19世纪铁路兴盛的时代,这就意味着要在王子岛与其相邻的Nova Scotia和New Brunswick两省之间建造铁路交通。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桥梁式的跨海交通一直没有实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王子岛与大陆逐渐建立起了两条铁路轮渡线路,西面的一条,与今天的联邦大桥位置大致吻合,穿越王子岛与大陆距离最近的地带,Northumberland海峡,连接当时称为Borden港的王子岛西南港口,和New Brunswick东南角的Cape Tormentine,后来这条线路又成为汽车与火车两用。&随着汽车与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旧有的铁路系统不适于在地峡人少的王子岛上开发维护,1989年,加拿大国家铁路局决定放弃王子岛上的铁路交通,从此王子岛进入了公路时代,与之相配套的,就是1993年作为Trans-Canada公路系统一部分的联邦大桥的开工修建。(岛上的铁路历史,就记录在Borden-Carleton的这个铁路公园里头,一段短短的铁轨,和一列当年的车厢,提醒人们当年王子岛也曾经历过铁路通达的时代)日,跨海大桥全线贯通;日,大桥实现了正式通车。从那时起,王子岛与New Brunswick之间的轮渡时代宣告结束,大桥时代到来。原先轮渡港口小镇Borden,与附近的村庄Carleton合并,形成今天这个桥畔村镇的名字Borden-Carleton。&桥畔的灯塔和铁路公园大桥的命名在完工之前就已经被争论了很久,有人建议使用Abegweit跨海大桥的名字,Abegweit在米克马赫语(Mikmaq)里指的就是爱德华王子岛。但是在确定名字的时候,政府还是选择了政治更加正确的“联邦大桥”(Confederation Bridge),特指这条通向联邦诞生之地的桥梁,同时也算是在刚刚过去的魁北克独立风波后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联邦大桥,迄今为止仍是全世界冰封海面上最长的一座大桥。&Moncton:魔力城市比起它的名声与故事,联邦大桥本身略显无趣:双向两车道、无隔离带、不得超车的13公里大桥,价格不菲的过桥费用,多多少少有负行前过高的期待。不过还好,过了大桥,眼前又是一片与王子岛迥然不同的天地:New Brunswick到了。New Brunswick地处加拿大的东海岸,是连接海洋三省与加拿大其他地区的交通要冲。作为海洋三省中面积最大的一个,New Brunswick同时也是加拿大语言文化最为独特的省份──它既是说法语的阿卡迪亚人的“老巢”,又是说英语的英国殖民者在北美的重要登陆地区,全省70多万人口中,约有30多万阿卡迪亚人,其中法语人口超过25万。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时,《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的第16款除了规定英语和法语同为加拿大的官方语言外,还专门规定了英语和法语同为New Brunswick的官方语言。从那时沿袭至今,New Brunswick成为加拿大唯一一个双语地位相同的省份(魁北克只以法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而所有其他加拿大省份的唯一官方语言都是英语),这一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省内所有的路牌、标记,全部都是双语对照,Stop下面肯定有个Arret,Exit旁边也肯定跟了Sortie,无一例外。Trans-Canada的高速公路在New Brunswick称为2号公路,从全省的中部横贯而过,连接省会Fredericton和全省最大的城市Moncton,在Moncton的东侧,这条公路分为两条,2号公路本身一直向南,连接Nova Scotia,另一条变为16号公路向东北,通往联邦大桥连接王子岛,这两条路,都是Trans-Canada高速的一部分。我今晚的歇脚之地就定在Moncton。不过在到终点之前,还要开过Moncton,先去南面的Hopewell Rocks,赶在5点关门之前进公园观看高潮时的岩石奇观。Moncton是地区的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我原本应该穿城而过,却一不小心看错路牌走了绕城的15号公路,多走了10公里,紧赶慢赶到达Hopewell Rocks公园时,已经是5点差一刻了。公园的工作人员不让我把车趴在停车场,不过倒是允许我把车留在门外的草坪上,然后步行进公园,而且门票也不用买了。开头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干,随后发现很多游客都是在公园关门后才来,这个月份7点半以后才天黑,两个多小时足以观赏风景了(也不知道公园是怎么想的,9月树叶还没黄,就已经不算旺季了)当天的海潮有14米多,最高点在将近4点时分,我晚到了一个小时,但也还能看到12、3米的高潮,海中的岩石浸在水里,完全看不出完整的形状,游人也被高高的护栏挡住,不能走近观看。不管怎样,明天还得再来看低潮时的岩石全景,我把公园的小径全部走了一遍,便折返回Moncton。我在Moncton的住宿选择的是一家B&B式的家庭旅馆,就位于Downtown市中心附近,名叫Glory Inn Downtown B&B,是一位中国人所开。可是找到房子后,我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叫门不开,收拾随身打印的资料,找出房东的电话号码拨打过去,才知道对方正在朋友家开Party,把我订房的事几乎给忘了。反正不赶时间,我正好开车到Moncton城市周围逛逛,于是我便前往城西北的磁力山(Magnetic Hill)。所谓Magnetic Hill,或者说有“磁力效应”的山丘在全世界都有,在加拿大也不只一座。简单而言,就是一种看似违背重力原则的地形,上坡的效果等同于下坡,因此也被称为“重力山”(Gravity Hill)。Moncton的磁力山是全加拿大最有名的一座,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本来不在我的旅行计划之中,但既然有些多余的时间,就不妨亲身体验一下地球的魔力吧。&(Moncton的磁力山和海潮公园雕塑,Moncton的首位市长)到达磁力山后,我才知道这里其实是个主题公园,磁力山的四周,是所谓Magic Mountain公园,里面又包括一个动物园和一个水上乐园。7点多钟公园已经关门,但仍可进入,迷宫般的道路让人眼花缭乱,差点真让我中了“魔”。我开着车在公园里绕了两圈,甚至逆行了一段,才找到了磁力山真正的入口。入口处有个指示牌,介绍磁力山的玩法。其实也很简单,先从起点的坡顶开到路的尽头,即所谓的“坡底”,然后把车换到空档,放刹车,汽车便会奇迹般的不停留在坡底,而顺着小坡,一直往上坡遛去。按照指示,我应该在坡底把车掉头,但我没有这么做,以至于一松刹车,整个车就向后倒退,越来越快,真有一种被磁铁吸引的感觉,到最后我不禁有些害怕,赶紧踩了刹车,才“克服”了神奇的魔力。我又把车掉头,在这段小坡之间前后进退了两趟,才算搞清楚磁力山真正的奥秘,为了保留一点悬念,这里就不说破了。磁力山的效果不错,是此行的意外收获,最重要的是这个时间段来,不用交钱。结束了“磁铁游戏”,晚上8点多钟,我在Moncton城边随便吃了点晚餐,便回到住处。这次房东已经回来,十分诚恳地跟我道了歉意。她给我换了一间最大的房间,还带我参观了房子里所有档次的房间,价格从45到65刀不等,说实话,很多房间性价比相当高,非常适合居家旅行或者朋友同游。同住这家B&B的还有两位德国来的退休老头,当晚其中一位老头聊了许多旅行、生活的故事。他们游玩的路线几乎跟我相同,只不过是从Halifax出发,走一个顺时针,与我正好相反(英雄所见略同,或是略不同?):他们下一天的目标,便是我这两天经过的王子岛和Charlottetown等地,而我下一天的目标,就是他们刚刚去过的Hopewell Rocks和Fundy国家公园。
Shediac:龙虾之都在Moncton安静的B&B家庭旅馆中小宿一夜,次日是本次旅行的第四天,是个周一。Moncton清晨的空中虽还有些云朵,但比王子岛上大半阴郁的天气好多了。我也不想浪费大好时光,早早起来先打了个电话,预订了第二天穿越芬迪湾的轮渡,然后下楼吃早餐。B&B的免费早餐还算不错,牛奶鸡蛋面包一样不缺,跟我平时在家吃的差不多。不过我吃完后还是回房热了些肉丸,以备路上所需。将近9点我便告别房东出门,此时两位德国老头还在餐厅里慢慢享用早餐呢。我先去Moncton的游客中心拿一份New Brunswick的旅游手册,然后向今天的第一站进发,那就是Moncton东面的海滨小镇,以出产龙虾闻名的Shediac。New Brunswick是加拿大龙虾产量最多的地区,而Shediac据说又是New Brunswick龙虾最多的城镇,因此被称为“龙虾之都”。前一天晚上我向B&B的房东询问吃龙虾的去处时,她就特别推荐了Shediac──这里的龙虾既大又便宜。不过清早出门,我恐怕是没有时间赶上诱人的龙虾大餐了,沿着15号公路向东,十几分钟便到了Shediac,而再往东眺望,就是浩瀚的北大西洋了。事实上,这里曾是New Brunswick乃至海洋三省通向大西洋的一扇门户,甚至还曾经是New Brunswick的主要交通枢纽。1816年,New Brunswick最早的马路在Shediac与Moncton之间修筑,这是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第一条通往东海岸的公共道路,其后,又是Shediac与Moncton之间,1857年开通了海洋三省第一条铁路,此后十五年,小镇Shediac成为重要的铁路中心,连接着东岸许多重要的城市,发展迅速。1872年,也就是加拿大联邦建立后的第六年,小镇遭遇一场大火,才导致铁路中心迁往Moncton,延缓了地区的发展。尽管如此,Shediac仍然作为通往王子岛的皇帝号(The Empress)轮渡起点,在 Northumberland海峡上服务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17年,才被Cape Tourmentine与Borden港之间的新轮渡彻底取代。世界上最大的龙虾雕塑昔日显耀的历史,在今天的Shediac已经渐渐被人忘却,安静的海边,也完全寻不见繁华的景象。来此的游客们,谈的最多的只有一个词──“龙虾”,几乎所有来海洋三省游玩的旅行团都会在此小停片刻,为的是跟所谓世界上最大的龙虾,合影留念。大约是需要吸引眼球的东西聊以解闷吧,加拿大人喜欢搞世界最大,这一点我在Alberta就深有感触。这尊巨大的龙虾雕塑矗立在主街与海滨交汇的小镇入口处,开车进入小镇绝不会错过。它长10.7米,宽5米,高5米,重达50吨,由New Brunswick一位已故的雕刻家用钢筋混凝土和钢设计铸造而成(受够了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生活的人们,或许对此会有些失望吧),至今有20岁了。雕塑的后面飘扬着四面旗帜,加拿大国旗、New Brunswick省旗、画着龙虾与大海图案的Shediac镇旗,最后一面,还是体现地区特色的阿卡迪亚旗,Shediac及其周围的New Brunswick东部海岸,是阿卡迪亚人的聚居地,全镇有半数以上的人口日常说法语──整个New Brunswick的东部和北部也是加拿大除魁北克以外唯一法语占优势的地区。我在雕塑边稍停片刻,便有一辆华人旅行团的大巴拉了许多中国游客抵达,刚才还算安静的海滨略显无趣起来。我估计这些人是从西面的Moncton,往东面的王子岛进发,这里应该是我们唯一的相遇点。为了避开太多的游客,我便上车开路,折返西行南下,重新前往Hopewll Rocks。&Hopewell Rocks:潮升汐落皆天定与大多数城市一样,Moncton有一条河穿城而过,名叫Petitcodiac河,这个奇怪的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般的说法认为早期到此的说法语的阿卡迪亚人,把这条先向东北再向东南流淌的L型小河叫作Petit Coude,意为“小胳膊肘”,后来这个词经过演变和英国人的改造,变成了今天的Petitcodiac,另一种说法,这个词来自米克马赫语的Epetkutogoyek,意为弓形弯曲的河流,后来被掐头去尾,成为Petitcodiac。不管是哪种说法,都生动地说明了河流曲折的流势。Petitcodiac河流入芬迪湾,也是受到涌潮侵袭的区域之一,而著名的天然景观Hopewell Rocks,就位于这条河的河口附近。高潮和低潮时的花瓶岩Hopewell Rocks有个意译的中文名字,叫作好望石,听起来很不错,不过却丢了英文中的复数词尾。Hopewell Rocks指的是这一带海滨山崖旁形状各异的礁石总称,包括最有特色的花瓶岩(Flowerpot Rocks),以及附近的两处景点:大海湾(Big Cove)和Diamond Rock(钻石岩)。高潮和低潮时的大海湾(Big Cove)高潮和低潮时的钻石岩(Diamond Rock)花瓶岩的形成得再次归功于日夜涨落的芬迪湾潮水,这一地区的岩石主要是沉积砾岩和砂石,很容易受到腐蚀,经过上万年的海潮冲刷,这些岩石下部的腐蚀速度远远超过了上部,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上宽下窄的花瓶形状。高潮时,潮水刚好淹没岩石的下半部,露出花瓶较宽的部分,而低潮时,整块岩石全部裸露在阳光下,两者差异的视觉冲击,便是最大的看点。我认为,Hopewell Rocks景区所有的景点,都值得观看两遍,特别是拍摄高潮和低潮时的照片,以作比较,而且,最好是先看高潮,再看低潮,也就是先远观,再近瞧。因为前一天下午我已经在高潮时到过这里,二次到访就有些轻车熟路了。当然,这次就不能“逃票”了,进门一路冲到花瓶岩,刚好11点整,距当天最低潮的10点半,只过了半个小时。近观花瓶岩本次旅行的整体运气都很不错,就说这次在Hopewell Rocks,我去的这两天正好是海潮落差最大的一段时间,高潮接近14米,低潮接近0米,是夏季以来观测两者变化的最佳时段(我猜大概跟同时接近秋分和新月有关吧)。前天下面浑浊的海水,早已退得不见了踪影,但在岩石间穿行时,还需要小心泥泞的地面(要有厚底的皮靴会比较好)。近观花瓶岩,有两点是以前在宣传画册上没有注意到的,一是岩石顶部的几株松树,一派唯我独尊的感觉,很让我联想到Maligne Lake的Spirit Island,或是黄山上的“梦笔生花”,而后两者,都只能远远观赏而已;另一样,是布满岩石底部的海藻,其密集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而从海藻的生长高度,也可以大致看出高潮和低潮的差别。群岩全景俯瞰Hopewell RocksHopewell Rocks是我本次在New Brunswick唯一重点参观的景点,也是本次旅程中折返两次到访的景点,可以说是这个省最大的亮色吧。有我这样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许多在New Brunswick一日游的游客,把这里作为唯一的停留点,我在景区也再次遇到了昨晚同住一家B&B的那对德国老头,他们也跟我一样,不惜多跑一趟,观看好望石的潮涨潮落。(左:曾上邮票的好望石;右:芬迪湾的形成解释图)芬迪湾畔的这片奇观,于人类而言,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在这里,大自然通过无声的潮汐,宣示着它的力量。在最新的七大自然奇迹评选中( Rocks作标志性景物的芬迪湾,是唯一参选的加拿大“奇迹”。
Fundy National Park:廊桥遗梦亦可寻进出Hopewell Rocks景区只有一条公路,就是114号公路,这条公路将Hopewell Rocks和New Brunswick的三大城市Moncton, Saint John和Fredericton连接在一起。这条公路的大部分路段都与Petitcodiac河及芬迪湾海岸平行,因此也被称为芬迪海岸线(Fundy Coastal Drive),由Hopewell Rocks沿公路往西,一面是一望无际的海水,一面是此起彼伏的小丘,其间则夹杂着阡陌农田,独自穿行在风光如此秀丽的路上,不亦乐乎。约过了十来分钟,路边出现了一个“Covered Bridge”的标牌,这是在提醒我,前面有一座有盖桥。这种有盖桥,中国的南方古时也常造,我们中文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廊桥”。我们今天的人对于“廊桥”的了解与认识,大概反而出自美国作家Robert James Waller的小说和同名电影“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此后,“廊桥”也随着浪漫的电影情节,变得无比浪漫,影响着现代的年轻人。小说与电影中出现的那种廊桥,当年大量存在北美的东部,加拿大就有上千座,至今仍有一些廊桥保留下来,主要在New Brunswick和Quebec两省,其中New Brunswick有63座(wikipedia上的记载是65座,但很不幸,已有两座廊桥在最近两年被可恶的纵火犯焚毁),Quebec省有100多座,若按分布密度来计,New Brunswick首屈一指,世界上最长的廊桥,就位于本省西面Saint John河上的Hartland,长达391米。走在这里的乡间,可能一不留神就会撞上一座廊桥。建于1905年Sawmill Creek廊桥据说,廊桥的设计是为了“与人方便”,可以让人轻易躲开外人的视野,做一些光天化日之下不便的事情。其实,廊桥原本并没有这么多暧昧的涵义,以前的桥梁多用木材所建,裸露在外的木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侵蚀,从而折损破坏,难以长久稳固,需要不断的维修和护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加盖的桥梁设计应运而生,这样的桥既保证了建桥木料的有效寿命(可达80年以上),又通过网格式的布朗桁架(Brown Truss)的建筑结构,保证了桥梁的长度和稳固性。当然,更实惠的用途,大概就是可以让人在此幽会,留下美丽的回忆吧。这座就在114号公路旁边的廊桥,叫作Sawmill Creek桥,座落于一条小溪(很显然,这条小溪就应该是Sawmill Creek(锯木溪?)了)之上,30多米的长度虽然比起Hartland的廊桥,短得可怜,但在一片农田之间,如此景致足以醒目。桥顶的“身份牌”上写明小桥建于1905年,说起来已是百年老桥,却挺拔依旧,没有半点老朽的样子,站在老桥面前,自己就仿佛有幸得到一位百岁老人垂询,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继续在芬迪海岸的乡间小路前行,下午一点钟左右,就到达了龙虾餐馆众多的Alma小镇,而紧邻小镇的,就是Fundy国家公园。&&(左:Fundy国家公园信息中心;右:Point Wolfe海滩)今年旅行比较频繁,去过的国家公园也尤其多,从4月份算到现在,Fundy国家公园正好是我今年的第十个国家公园。每个公园都有一份独特的印象与记忆,Elk Island是野牛和白杨,Pacific Rim是雨林和浪涛,Banff是Lake Louise的华贵和Moraine Lake的典雅,Yoho是Lake O'hara的清纯,Kootenay是Olive Lake的明净,Glacier是满眼雪白的冰川,Mount Revelstoke是艳丽无双的绝顶百花,Waterton Lakes是草原与高山的视觉冲击,PEI是挥洒无限的红岩细沙……而与这些国家公园相比,Fundy国家公园有它的独一无二,这里,是加拿大唯一可以看到海潮的国家公园。Fundy国家公园面积不大,只有200多平方公里,建于1948年,114号从公园横贯而过。这里是海洋三省,尤其是芬迪湾野生动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虽然我除了看到若干只松鼠、牛蛙,以及一些东部的小鸟外,没有看到什么大型的野生动物,遗憾)。公园的hiking路线四通八达,有多条路径可以绕整个公园走上一圈,其中很多还可以biking,而且难度都不大,是周末轻松出行的好去处。不过我只有半天时间,只能开车走走公园两条主要的景区公路:Point Wolfe路和一条岔路Herring Cove路。Point Wolfe路是公园里除了114号公路外最大的一条路,入口就在公园大门旁的信息中心对面。我在信息中心吃点东西休整一下,便上了Point Wolfe路。走不多远,就到了Fundy国家公园最常上照片的Dickson瀑布。&Dickson瀑布远观近瞧Fundy国家公园的整体地势并不高,但却有为数不少的瀑布,有一定规模的就超过了20条。Dickson瀑布是游客数量最多的,原因很简单,离公路最近,其他瀑布大多都得走上好几公里才能看到。从瀑布附近的停车场出发,沿林间栈道大约走10分钟,就可以来到Dickson瀑布边。Dickson瀑布位于Dickson小溪的上游,本身的落差不大,水流也有限,但瀑布区的植被保存完整,小溪两边的岩石上布满了绿色的青苔。放眼观去,万绿丛中一缎白,清澈的瀑布流水,化作一段又一段细细的白丝,冲刷着上下左右的绿,同时发出撞击心灵的声响。走Dickson瀑布的hiking小路,可以沿着Dickson小溪的溪流,一直向下来到海边。我只走了一小段便折返,前往公园的另一个最受欢迎的景点, Point Wolfe。Point Wolfe位于Point Wolfe路的尽头,是一块伸入芬迪湾的狭长地带,本身并不通路。由于芬迪湾的海潮落差近10米,在低潮时,这片陆地就和公园的其他部分连成一片,而在高潮时,就成为一个如尖角一般的小半岛,与对面的海滩夹海潮相望(这块海滩也被称为Point Wolfe海滩)。Point Wolfe的主景区就位于Point Wolfe海滩上。&(左:通向Point Wolfe的廊桥;右:俯瞰Point Wolfe小半岛)Point Wolfe地区有整个芬迪湾最好的森林,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近百年里,这里曾是繁忙的采木场。Fundy国家公园建立后,木材工业才彻底结束,走在几无一人的道路上,想想一百年前这样的初秋,应是工人们干活最热火朝天的时候,不禁令人感慨。去海滩的路上,有一座不长的廊桥。桥很新,建于1992年,应该是作为景点的一部分建造的。它的特色是整座桥的外部都被漆成红色,而不像常见的廊桥那样使用灰褐的木材本色,整个New Brunswick没有第二座廊桥是这个样子的。Point Wolfe全景来到Point Wolfe海滩时,已是下午2点多钟,当天的高潮时间(4点多)虽还没有正式到,但Point Wolfe与海滩分隔的水道已经明显地分出来了。附近的hiking路径很多,公园大部分的hiker都从这里起步,我只挑了一条前往海边的短路。游人跟昨天一样少,但由于正面被Point Wolfe遮挡,这里远不像昨天的Cavendish海滩那样海风劲吹。清净的沙滩上,每一个脚印都无比清晰,海潮冲袭留下的小石块,也是五彩缤纷,向人展示岁月的磨痕。&在Point Wolfe东面不远处有另一处海潮光顾的风景,Herring Cove。这里原是一处农庄,Fundy国家公园成立后,被改成景区。芬迪湾的高潮可以将这里淹没成一个弧形的小海湾,而在低潮时,这里就变作大片沙滩,是游泳、探险、歇脚的好场所。不过,这片海滩缺少突兀而起的岩石,也因而缺了一些灵气,除了茂密的树林外,景观不如Hopewell Rocks,而看潮起潮落,不在公园里好好呆上一整天,是很难切身感受的。高潮时的Herring Cove
Fredericton:河谷明珠比起海潮和海滨的植被, Funday国家公园的那些湖泊就显得平淡无奇了。沿114号公路在几个这样的小湖稍作停留后,我就从西门出了公园,继续向西──从Charlottetown一路到此,两天一夜,我已经向西走了300多公里了,说得上是“追逐太阳的脚步”,而这也意味着我的“海洋三省”逆时针之旅,还没有完全结束前半段的征程。今晚的目的地──New Brunswick的省会Fredericton,恰好既是此行所达的极西点,又是全程的中点所在。从Fundy国家公园,到Fredericton,160公里的路程,可以走Saint John河畔的102号公路,这是New Brunswick观光线路走最漂亮的河谷风景线(River Valley Scenic Drive),但这要在Evandale搭乘河上的轮渡,我想在天黑之前到达Fredericton,显然不能指望轮渡,于是选择了全程大路,经Sussex中转加油后,上Trans-Canada的2号公路,直抵Fredericton。Fredericton的城内建筑车子进入Fredericton城区时,不到下午5点,我转入城市的主干大道Regent大街,随着拥塞的车流,自南向北逼近downtown。Fredericton的城市不大,但南北延伸也有三四公里,Saint John河从城北蜿蜒而过,正好成一个弓形(这一点很像是个小版的Calgary),河岸两面的河谷至少要低数十米,整个城市南高北低,呈现斜坡形状,驱车北行,居高临下,城市与河谷尽收眼底,颇有纵览全局的快感,即便是在大路上堵得寸步难行,也并不乏味。Fredericton的城区加郊区的人口总共才8万多,列在Moncton和Saint John之后(当然前两位也不过十几万人口而已),在New Brunswick排第三,也是加拿大唯一一个不是全省最大或第二大城市的省会。人虽不多,却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和教师学生,居住比较集中,不是在downtown的政府部门上班,就是在downtown边上的UNB上课,每到上午和下午的高峰期,仅此一条的南北主干道Regent大街上就排开一字车队,景象也算壮观。我在Fredericton呆了不到一天一夜,就见识了至少两次,一次是进城,碰上下午下班的时间,一次是出城,可能又恰好撞上了上午上班的车流。大街本身的设计也“不友好”,很多路段每边只有一车道,有时虽然有两车道,可左道走着走着就成了左转道,搞得我这样初来乍到的游客晕头转向,不时的调整车道,最后终于摆脱前后车辆,乃至警车的“围追堵截”,转入了Churchill Row和Regent大街交汇处的Hostel International,今晚就入宿这里。Fredericton的Hostel International是一座老式的木头房子,三层楼,顶楼其实是阁楼。每层都有不少房间,房间、休息室都很宽敞,但可能是因为房子和家具都有些年代了,整座建筑有股奇怪的气味,有洁癖的朋友可能不会喜欢。我本以为check-in的时间太晚了不好,因此5点就到了,没想到这里的规矩是“您别来太早”,前台关着门,上面写着office hour是6点钟开始。我只好先询问其他的住客,找厨房冰箱放吃的,就这一会儿时间,工作人员就提早来了。工作人员是个印度人,看样子似乎是UNB(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简称牛逼大学!)的学生。印度老兄很实在,也很热情,收了我20块钱的现金,就算今晚的房费了,这是此行住得最便宜的一晚(看着钱的份上,房子的怪味我也忍了)。之后他便领着我在房子里走了一圈,接着又给了我一张城市地图,向我介绍周围旅游购物吃饭的好去处。每天下午4点从市中心出发有免费的城市导游,可惜我刚好错过。我把印度老兄的话语一一记下,决定去downtown周围走走。小城市就不用车了,从住处到Saint John河边,只有5个街区,步行10分钟,沿河的主要街道Queen大街和南面的King大街是downtown的中心地带,这里有New Brunswick的政府中心所在地省立法大楼,和历史上的阅兵广场Garrison District。说起New Brunswick和Fredericton的历史,又得回到法裔和英裔殖民者当年的恩恩怨怨了。这里最初和Nova Scotia一样,是阿卡迪亚人的主要定居地点,英国人从法国人手中得到这块土地后,把它和Nova Scotia合并,设为Sunbury县。New Brunswick全境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一隅,地处偏远苦寒之地,英国刚得到这块土地时,并没有多少移民来此定居。然而十多年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成千上万忠于英国的保皇分子从美国东北部来到Saint John河口的Saint John,致使Saint John河流域的英国人口数量剧增,这些人没有得到Nova Scotia的旧居民的欢迎,彼此矛盾重重。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决定让New Brunswick单独建省,成为新的殖民地。1784年,Nova Scotia被一分为二,原先的Nova Scotia保留东面的半岛部分和Cape Breton岛,西面成立New Brunswick。英国人派到此地的省监Thomas Carleton在视察了Saint John河流域的地形后,决定将新省的省会设在上游的军事要塞St. Anne's Point,这里地处内地,不受海潮侵扰,又正好处在河流拐口处的河谷,一方面交通便利,一方面易守难攻,足以抵御美国人的军事攻势。St. Anne's Point被改名为Fredericton,以纪念英王乔治三世的次子,约克公爵Frederick Augustus王子。这便是Fredericton作为New Brunswick省会和重要的军事基地的由来。&(左:New Brunswick立法大楼;右:Beaverbrook美术馆)Fredericton有三个地方很值得一去,保存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立法大楼,收藏了许多大师级艺术品的Beaverbrook美术馆,以及记载军事历史的Garrison District和York-Sunbury历史博物馆。New Brunswick的立法大楼有一百多年历史,1880年由于旧的立法大楼Province Hall遭大火焚毁而建,19世纪晚期的建筑风格与早期的新古典主义已有所不同,这大概也是大楼的风格与其他海洋省份的立法大楼不同的一大原因,它中央耸起的圆顶结构倒让人想起加西诸省。大楼既不像前者过于俭朴,又不像后者过于张扬,恰如其分,也能令人肃穆。&美术馆外的雕塑立法大楼今年正在翻修,没有对外开放,它对面的Beaverbrook美术馆则已经关门下班了。几处主要的景点都没法参观,我只好沿着Saint John河散步,看城区众多的百年老建筑。Fredericton虽然没有海,海洋省城市的特色却不变,照样有很不错的Waterfront,也有很漂亮的灯塔。河上成队的游船和俯瞰游船的大灯塔都很让人向往。&灯塔和军营旁的博物馆天色渐暗,我又回到住处驱车在城里转了一圈,最后去印度老兄推荐的Lunar Rogue Pub(Lunar Rogue是New Brunswick历史上有名的流氓)吃饭,这家酒吧周一开胃酒半价,气氛也一流,是这城里很有风味的地方。&市政厅和老教堂第四天: Moncton-&Shediac-&Hopewell Rocks(Low tide)-&Fundy National Park-&Fredericton,车程350公里。
Saint John:老城沧桑因为订好了第二天中午从Saint John去Nova Scotia的轮渡,我与Fredericton只能有一夜之缘。次日起得很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难以忍受hostel房间里的怪味),但才停了两天的小雨又回来了,淅淅沥沥的雨水敲打着窗棂,跟第二天在Truro的情况差不多。本来还想在Fredericton周围转转的打算也只好放弃,更不要说印度老兄推荐的King’s Landing早期移民建筑群了,下楼吃了自备的早餐,然后整理行装,8点钟准时退房出发。不大会工夫,我便告别了阴云密布,细雨纷扰的Fredericton,走在了通往Saint John的7号公路上。New Brunswick的经济以农林渔业为主,城市的规模一直不大,三“大”城市之外,其余的只能算小镇。而所谓的三“大”城市Moncton, Saint John和Fredericton,从规模上看也只能称为“三小城市”。这三座城市在地理和地位上都是三足鼎立,各司其职,Moncton是商业中心,Saint John是工业中心,而Fredericton很自然的是政治中心。三者的位置大致是个等腰三角形,Moncton靠近东部海岸,Saint John在南部芬迪湾畔,Fredericton则偏西部内地,彼此各有一条高速公路相连,Moncton到Saint John是1号公路,到Fredericton是Trans-Canada的2号公路,而Fredericton和Saint John之间,就是今天所走的7号公路了。如果时间充裕,我认为还是应该参照旅游手册上的河谷风景线,走稍稍有些绕路的102号公路,沿Saint John河谷顺流而下,欣赏河谷两岸的风景。但为了防止意外,保证赶上轮渡,我选择了笔直明了的7号公路,一个小时后便已在Saint John城西的Reversing Falls(逆流瀑布)旁眺望Saint John河口了。
Reversing Falls和Saint John
Saint John比New Brunswick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历史都要悠久。早在1604年,奉命到此探险的法国探险家萨缪尔·德·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抵达了Saint John河口,那天刚好是天主教的圣约翰日(St. John The Baptist’s Day),Champlain就把这条河命名为Saint-Jean河(Saint-Jean是Saint John的法语译名),并在河口建立了最初的定居点,这一年,比他建立魁北克城,还要早4年。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很快就成为北美东部的军事要塞,被命名为Saint Jean堡(Fort Saint Jean)。
那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这个河口小镇目睹了法国殖民者、英国殖民者以及印第安人之间许多场战争的发生,直到英国人在七年战争后获得这块地方时,这里还没有多少定居的人口。小镇真正的繁荣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大批支持英国的保皇分子逃到这里,建立了人数众多的社区,1785年,他们建立了用英语重新命名为Saint John的城市(为了与纽芬兰的省会城市St. John’s有所区分,一般不把这里的Saint缩写成St.),在此抵御美国人的军事攻势。所以,Saint John也被称为保皇分子的城市,早期的移民大部分都是保皇分子或他们的后裔,后来才渐渐大规模涌入应饥荒逃难到此的爱尔兰移民。今天Saint John的英格兰后裔和爱尔兰后裔各占三分之一,剩下的大多是苏格兰和法国人的后代。一进Saint John城,第一感受就是它比Fredericton和Moncton都要显得繁忙。城市周围有不少工厂,Reversing Falls景区旁边就是一家近百年历史的造纸厂,J.D.Irving。Irving是海洋地区乃至加东重要的工业集团,其中Irving Oil是加东地区的石油大家,在海洋三省随处可见Irving的加油站。当然,这些现代化的工厂也影响了Reversing Falls的观感,很难想象造纸厂旁边能有什么好的风景。Reversing Falls被称为瀑布,多少有欠准确,说它是湍流可能更反映事实吧。Saint John河在河口与城市交汇的地方构成一个扭曲的S形,上游的河水到此流速加快,而这里正好又有芬迪湾的海潮,在低潮时,水流基本正常,而到了高潮前后,潮水内涌,看起来就好像河水逆流而上,景观奇特。
&要观察到水流的变化,需要在河边的观景台上呆上大半天。我只在这里停留了几十分钟,是接近低潮的时间,实在看不出很多的门道。最深的印象是横跨Saint John河的大桥下的急流,既不像顺流,也不像逆流,更像是两股白色的“蛟龙”在那里争斗。Reversing Falls旁的游客中心可以拿到Saint John城区的地图,游客中心对面的小山坡上有个观景的公园,可以观看顺流逆流的来龙去脉,远眺城市全景。公园里还有许多介绍Saint John历史的雕像和牌子,从最初打猎为生的原住民开始,到Champlain,到将Saint John发扬光大的保皇分子Benedict Arnold,到带领New Brunswick加入加拿大联邦的加拿大“国父”之一Samuel Tilley爵士,看着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和事迹,我的思绪也陪伴Saint John跨越了千年。Saint John被Saint John河一分为二:老城在河东,又叫Uptown(下城、上城混为一谈,也是趣事一桩);河西是新城,又叫西区(Saint John West),轮渡码头也在河西。离轮渡出发的时间尚早,我便先过河,去老城买点纪念品。Saint John的老城很小,基本上都是带meter的街趴。如果要在城里逛街,可以考虑把车停在Union大街东面的Giant Tiger超市前的停车场。这个停车场到市中心的City Market只有两个街区,到中央广场King’s Square只有三个街区,非常方便。
(左:City Market的东门,仍保留1876年刚建立时的样子;右:Market的西门为后来新建)
本地人把City Market叫作Farmer’s Market,一点不假,它就是个老派的北美农贸市场,从Ottawa的Byward Market,到Winnipeg的Forks Market,都是这种风格。Saint John的City Market规模不大,但它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农贸市场,1876年开放,第二年Saint John城市发生大火,许多建筑都被焚毁,City Market幸运地在火灾中保存下来,虽经历了多次修缮翻新,但最初的一座塔楼依然屹立,至今一个多世纪,见证了城市的兴衰。除了农产品外,市场里也卖各种手工艺品,只是我没淘到什么宝贝。从市场出来,我又去东面的King’s Square里走了一圈。King’s Square不大,草坪间的小路呈英国国旗的米字形结构,可见保皇思想在此的“根深蒂固”。广场一面是凭吊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死难亡灵的纪念碑,另一面是政治影响力最大的一位Saint John人──Samuel Tilley爵士的铜像。Tilley爵士本是个药商,通过禁酒运动投身政治,后来担任New Brunswick第三任总理,在Charlottetown会议上支持建立加拿大联邦政府,联邦成立后又是代表Saint John城市的首位国会议员,一生经历十分丰富(做人如此,才算无憾此生啊)。
(左:King's Square上的Tilley爵士铜像;右:保存完整的Carleton圆形堡垒)
Saint John老城很像典型的美东古城,老建筑的确不少,但吸引眼球的却不多,即便教堂也不如别的城市宏伟,而名声不错的New Brunswick博物馆我又没什么时间参观了。作为New Brunswick的最后一站,我把留恋都留在了小小的卡片上,寄给了自己。赶往轮渡码头的路上,会经过一处Carleton圆形碉堡(Carleton Marte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拿大最值得玩的地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