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本多忠胜身高什么意思

2 1 4 2 0 0 0 23
4 20 1 1 0 0
0 0 1 0 12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查看: 14873|回复: 7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6572主题精华12粟米97.03 石信誉12 点阅读权限170
正六品下.太子文学, 积分 65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8 积分
信誉 12 / 粟米 97.03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6566 / 精华 12 / 在线 1 小时 / 注册
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用途简介
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农具四大类。
1、 青铜礼器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礼器的通称。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就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礼器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使用者还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出土或传世的青铜器有数万件,这只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小部分。单是中国青铜礼器的发展史,就已经能描绘出那遥远的,一个非常辉煌的青铜时代。
青铜礼器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个大的门类:
(一)饪食器主要的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铺、盂、俎、匕等器。
鼎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最早的青铜鼎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历经各个时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器,因而变化也很大。大致有圆鼎、方鼎、扁足鼎等形式。
鬲盛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是大口袋腹器,西周中期以后鬲很盛行,常成组出土,到战国后期自然消失。
甗蒸饭器,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青铜在商代中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末周初就较多。
簋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特别是西周时代,簋是重要的礼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飨场合,它和鼎配合使用。自西周早期起出现一种方座簋,就是在簋的圈足下连铸一个方座。
簠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基本形制为长方体,自口至足器壁斜坦,器盖相同,分置可成二器。
盨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基本形制为椭圆体,盖可仰置盛物。
敦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期。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也有上下不完全对称,或完全对称的。
豆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但很少见。基本形制是上有盘,其下长柄连圈足,有的有盖。青铜豆盛行于春秋战国。
铺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盂大型盛饭器,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形制一般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都比较大。
俎切肉、盛肉的案子,与鼎配合使用。青铜俎传世和出土都很少,或当时所用的俎多为木制,朽蚀不易保存,目前所见皆为商末、周初之俎,形制为长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两端有壁形足,也有案下附铃的。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二)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瓿、盉、枓、勺、禁等。
爵饮酒器,青铜爵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流与杯口之际有两注,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下有三足。
角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青铜角行于商末周初。
觚饮酒器,其形制为喇叭口、细腰、高圈足的容器。青铜觚初见于商代早期,主要盛行于商末和周初。
觯饮酒器,有椭圆体和圆体两种形式,侈口,束颈、深腹、圈足,大多有器盖。青铜觯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
斝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形制为侈口、立两柱,深腹分段,圆底下有三足,颈、腹间设一*可执。青铜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周初。
尊容酒器,是一种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酒器,上口侈大,下有圈足,青铜尊初见于商代中期,盛行商末和西周时代,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鸟兽尊等三类。
壶容酒器,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及盖,是酒器中的大类。青铜壶最早见于商代中期,流行的时间很长,自商至战国,秦汉以后尚可见到,器形的变化相当复杂。
卣容酒器,是专用以盛柜的祭器。柜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卣有圆形、方形、椭圆形、鸟兽形等形式,并有提梁和盖,盖套在器口之外。青铜卣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到西周早、中期。
方彝容酒器,这类器皆呈方形,有屋顶形盖,截面是纵短而横长,腹部与圈足相连,圈足每一边的中央有一个缺口,分成四个规矩形的足。有的方彝两侧有耳,青铜方彝初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商末周初。
觥容酒器,口部一侧有流,腹部作椭圆形或长方形,下有圈足或四足,有盖,盖至流口的一侧往往饰兽头。觥的另一种形式是整器为兽形。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斗,青铜觥主要盛行于商末周初。
罍容酒器,是一种高体的大型或中型有盖酒器,其基本形式有圆体和方体两类,肩部两侧有耳,正面腹部的下端亦饰一耳。青铜罍盛行于商末周初。
* 容酒器,器形为小口、大腹、平底,有盖。在*形消失或罕见时,正是*的行用之时。青铜*出现于西周晚期,沿用到春秋时代。
瓿容酒器,是大型的酒器,敛口、大腹、圈足。青铜瓿流行的时间很短,仅在商代的中、晚期。
盉酒器,盛玄酒,以调和酒味浓淡。形制为侈口、宽腹、下连圈足或三足,颈、腹间有一斜置的流,后有*、器有盖。青铜最早见于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于顶上,晚期的有提梁,流行时间很长,直至战国以后。
枓挹酒器,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弯曲形的长柄,青铜枓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时代尚有。传世和出土的都很少见。
勺挹酒器,与枓的作用相似,所不同的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直柄。青铜勺大多是商代晚期器。
禁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长方形的两种形式,四面有壁,并有长方孔。青铜禁传世和考古发掘都很少见,最早见于西周早期,春秋偶尔也有禁,流传甚少。
(三) 水器主要有盘、鉴等形式:
盘承水器,与*配合使用,以之水浇于手,以盘承接弃水。青铜盘初见于商代中期。但为数为多,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战国。形制为敞口、浅腹下有圈足或三足,两侧有耳。
* 盛水器,与盘配合使用。青铜*最早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弯曲的流,椭圆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战国时代为平底。腹一侧有*可执。
鉴盛水器,也可盛冰为冰鉴。形体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两侧有兽耳。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
(四) 乐器主要有铙、钲、钟、*、铎、铃、钩、镦于、鼓等。
铙打击乐器,形体似铃而稍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体部截面呈阔叶形,两侧角尖锐,底部置有一个中空圆管状的短柄,与体腔内相通,柄中可置木段。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至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
钲打击乐器,形体似铙,但比铙高大和厚重,主要出土于湖南、江、浙一带。征都是春秋时代的乐器,在南方百越诸地则甚流行。
钟打击乐器,在祭祀或宴飨时用,成编悬挂,用木槌打击乐钟的鼓部和鼓右的鸟图案,因此能产生两个音频。青铜钟有钮钟和甬钟两种形式,钟的各个部位都有专门名称。编钟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是三枚一组。
*打击乐器,形体特大,在祭祀或宴飨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铎撞击乐器,形制似铙而小,中有舌,振舌发音,据文献记载,铎可用于军旅和田猎。
铃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夏代晚期曾有出土,形体较小,器壁薄,顶部有半环形钮,是单翼铃。此外还有车铃、执铃、狗铃等。
钩又名句,打击乐器,其形制体部似铙而长,横截面呈椭圆形,纵向长度稍大于横向的尺度,器壁较厚,口向上,有很浅的凹弧口,底部置一柄,或作扁平,或为圆柱形。
镦于打击乐器,用于祭祀和集会,器形较大,上有环纽或虎纽,圆肩,下似筒形。青铜镦于初见于春秋时代,盛行于战国及西汉前期。它的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为主。
鼓打击乐器,青铜鼓传世和出土极少见,形如横置的筒形,上有一个枕形座,用以插杆饰,下为长方形圈足,目前所见的青铜鼓都是商代晚期的。
2、 青铜兵器
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
戈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完整的戈是由戈头、冒和末的樽构成的,目前所见仅存戈头。戈有长和短,戈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青铜戈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戟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形体与戈相似,但在顶有矛的装置,这样在作战时多了一种杀伤功能。
矛是用以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交雨部分,锋又分前锋和雨翼,交即矛的銎,可安长*,矛有用整条藤制的,也有用积竹制成。青铜矛最早见于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钺是砍杀的兵器,也可作为刑具。有些钺形制很大,而制作又精的,可作为仪仗用具。青铜钺初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刀是指砍杀用的兵器,翘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长武器。
剑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青铜剑最初见于西周早期,但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春秋晚期至战国是剑最为流行的时代,剑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剑的形式愈到后期,体部愈益增长。
匕首是一种短剑,近身杀伤武器。匕首出土甚少见,大多是战国时期器。
弩机是具有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弩机最早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弩机均无廓,仅有钩弦用的牙、作瞄准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悬刀,西汉以后弩机均有廓。
矢镞是箭铤前端的锋刃,是由尖锐的锋,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各部分都有专名。青铜矢镞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大量铸造。
胄又称盔,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部,青铜胄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顶端有一管,用于安插缨饰,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部和颈部。
3、 青铜工具
青铜的使用首先是铸造生产工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由于在生产中广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凿、锯等。
斧是一种砍伐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使用得很多,青铜斧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小型的、有纹饰的斧都是专用于工业的工具。
斤是砍伐工具,使用时銎内按一个曲柄,青铜斤初见于商代晚期,以后一直沿用。
凿是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凿体细长,上宽下狭,直銎,下有尖或平的刃部。
锯用于切割木、竹、骨、角等器。锯出土的数量不多,锯片常置木柄内,青铜锯最早出现商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4、 青铜农具
在商周时代的农耕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这已是一个确定的现象,青铜农具目前发现较为稀少的原因是青铜珍贵,用旧了的青铜农具可以改铸,它不可能随便遗弃。而且农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农具不一样,它一般地也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铜农具的遗存必然是很少的。根据专世和出土的实物主要有耒、耜、铲、锛、锸、耨、镰等。
耒是挖窖穴和开河渠用的原始农器,形制为扁方銎连接雨根长齿。青铜耒所见甚少,宝物见于西周时代。
耜曲柄的起土农具,也就是手犁。青铜耜出现商代晚期,这一时期的耜头较长,銎部很深,銎口扁方。西周时代的耜头较短,呈宽扁形,銎部略浅,春秋时代为了节省铜料,銎部口沿有一条栏,上下皆镂孔。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青铜铲的形制,是在长方形青铜片的一端,连铸着一个截口为方的或椭圆形的銎,銎内可装柄。青铜铲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形状与比较接近,但背面微拱,偏刃,銎内置曲形横柄。青铜锛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时代尚沿用。
锸开河渠和做垅的农具,锸的刃口是套在木板前端的,木板的后部连着一条柄,是属于装直柄的农具。青铜锸最早见于商代中期,西周和春秋时代一直沿用。
锄除草,间苗及松碎表土农具,锄的曲柄曲端纳于銎中,实际是横装木柄。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耨短柄的除草农具,中间是銎部,两侧连接双翼,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齿槽,所见皆为春秋时代器。
镰收割用的农具,也是手镰,一侧可装短柄,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齿槽。青铜镰最早见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6572主题精华12粟米97.03 石信誉12 点阅读权限170
正六品下.太子文学, 积分 65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8 积分
信誉 12 / 粟米 97.03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6566 / 精华 12 / 在线 1 小时 / 注册
犁铧 锄 镰 钁 铲 斧 锛 锥 削 凿 刻镂刀 锯 锉 钻 钓钩 鼎 鬲 甗簋 簠 盨 敦 豆 匕 爵 角 斝 觗 觯 兕觥 尊 卣 盉 方彝 勺 罍 酒樽 壶盘 匜 盂 鉴 缶 瓿 盆 斗 铙 鐘 钲 铎 句鑃 錞于 铃 鼓 戈 钺 矛 戟 剑刀 镞 弩机 胄 軎 衔 轭 銮 当卢 马冠 尺 量 权 贝币 刀币 布币 圜钱蚊鼻钱 符 俎 禁 博山炉 灯 鐎斗 熨斗 洗 耳杯 炉 镜 带钩  
  耕地用犁头。中原地区战国以前的青铜犁铧很少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长13.7厘米,宽17.3厘米,形似近代木犁上的铁铧,大约属战国时期。近年在山东、陕西发现铜犁;云南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还有尖叶形铜犁出土。
  除草疏苗用农具。古代也称为耨。形似铲而较宽,有銎可安曲柄。青铜锄流传到后世的多属于战国和汉代,数量较少。见于著录的有名的“宜”字锄,属汉代。
  收割用农具。《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鎌也。”把短鎌(镰)称为铚。商周时代的镰多蚌制或石制。青铜镰一般作弯月形,盛行于春秋战国,1960年在浙江绍兴发现的青铜镰,刃部还带有锯齿。
  亦称“鐯”。起土用农具。《尔雅·释器》:“斫谓之鐯”。钁体较长大,有单斜面或双斜面刃,顶端有长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装柄, 柄与钁体成直角。最早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
  铲土除草用农具。 在《诗经·周颁·臣工》和《庄子·物外》另有钱、鎛、铫等名称。大致相当于今之锹。 商代的青铜铲形较长。 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一件商代铲,全长 22.45 厘米,上端有方銎可以安柄,下端刃部宽 8.5 厘米。西周铲状近似商代铲,但较小。战国时代的铲向方形演变,汉代流行的已是形短而刃宽的铁铲。
  砍伐工具。青铜斧流行于商周,形状主要有:一、体较长,刃平或略呈直弧形,圆銎;二、宽身,弧刃,圆銎近似兵器中的钺;三、两侧近刃部较长或成弧形,圆銎或长方形直銎,平刃或弧刃(多见于春秋战国至汉代),近似现代的斧。斧柄装置多与刃向一致,也可装曲柄。1973年湖北大冶古矿遗址出土大型长方形直銎斧,銎上有孔, 可插入木楔固定木柄。
  单面刃口、削平木料用的工具。体呈单斜面或双斜面,銎形和装柄方式与钁相同。青铜锛开始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数量增多。传世品中的锛数量很多。
  穿孔用工具。最早的青铜或红铜锥出土于甘肃原始社会后期的齐家文化遗址。属于商代的作细长扁条形或细长条形;战国和汉代的锥有的末端有环,可以穿系佩带,也有的有圆形镂孔的把手或附有镂花锥柄。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锥,形状与现代的锥相似,锥头插在前细后渐粗的圆形柄上。
  亦称“削形刀”。 小型刮削工具。青铜或铁制。在采用竹简作书写材料时常用以刮削竹简,因而也是一种文具。比刀小, 多凸背凹刃,柄端常有一圆环可以系佩带。商代至汉代使用。
  凿孔或挖槽用工具。《说文解字》称:“凿,所以穿木也。”体细长,上宽下窄,刃部略呈弧形,直銎,使用时借助锤子一类工具锤击。青铜凿始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如河南汲县山彪镇、琉璃阁与安徽寿县等地都有出土。
  刻划甲骨或雕镂竹木器用工具。青铜刻镂刀一般呈扁长条状。有的上窄下宽而平刃,见于郑州二里冈商代前期遗址;有的上窄下宽而斜刃,见于商代后期;有的上下等宽而斜刃,从商代后期延续到战国时期。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刻镂刀,较长大,有带孔或雕成动物形状的柄。
  用于锯解竹、木、骨、角等的刀具。最早的青铜锯属于商代,矩形,两边有锯齿,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战国时有直锯和弯锯。河南信阳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一件,锯片短,齿浅,锯片夹在木板内,有木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内也曾出土一把。青铜锯流传后世的很少。
  用于磨擦加工竹、木、骨、角等器的工具。迄今发现的不多,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和安徽寿县楚墓出土的青铜锉,有直锉、弯锉两种。
  用于钻甲骨或其他物品的工具。郑州二里冈商代前期遗址曾出土两件:一件作柱状,横截面近于等边八角形,下端略呈弧形,两面刃;另一件为长方形,截面呈菱形,下端两侧有刃。青铜钻后世见到的很少。
  钓鱼工具。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骨制钓钩之后。河南郑州二里冈商代前期遗址中出土的几件青铜的钓钩,长约4厘米,弯度近似直角。
  古代食器。用以煮或盛放鱼肉。大多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分裆鼎等形式。《尔雅》谓:“ 鼎绝大谓之鼐,圜弇上谓之鼒,附耳外谓之,款足者谓之鬲。”有的圆腹平底鼎名为(鼎升),也有的传世鼎名为(齐鼎)。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或缶属之形状。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最早铜鼎皆仿陶器制作而别具某些特征。其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鼎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里,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参见“青铜礼器”。
  古代食器。《 雅·释器 》谓鼎“款足谓之鬲”;《 汉书·郊祀志》谓鼎“空足曰鬲”。 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足。铜鬲最初仿新石器时代陶鬲制成,形状一般为侈口( 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以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扉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放入木炭。
  古代食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算箅。箅上有通蒸汽的十字孔或直线孔。青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常铸成一件,圆形侈口,有两直耳。春秋战国的甗、甑、鬲可分合,直耳变为附耳。这一时期还出现四足、两耳,上下可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加隔,如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一件,可同时蒸两种食物。汉晋以后,甗的鬲足没有了,则称为釜。
  古代食器,古籍内写作“簋”,古文作“匦“轨”, 1950年河南洛阳西宫秦墓出土的一件,写作“轨”。《 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宋代人误“ 簋 ”为“敦”,清代钱坫和黄绍箕等人才纠正此误。簋是盛黍、稷、稻、梁之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形状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社会,簋与鼎等器物一样,都有标志奴隶主身份高低的作用。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簋常以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和九鼎相配。簋的形态变化最多,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还出现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簋已很少见到。
  古代食器。即《 左传·哀公十一年 》、《 论语·公冶长》等文献里的“ 胡 ”或“瑚”。用来盛黍、稷、稻、梁等。长方形,一般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个器皿。青铜簠在西周时出现,流行到战国末。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 口不外侈,器变深,如楚王(今酉)肯簠。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有的盨在圈足下还有四足。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钮,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出现于西周中期,到春秋后期即不流行。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有的盖和器都作成半球形,合起来成为球形,俗称“西瓜敦”。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提手。流行于春秋战国。
  古代食器。用来盛肉酱一类食物。《说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基本形状是上有盘,中有长把(称“校”),下有圈足(称“镫”),大多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铜豆在商代少见,传世的有“宁豆”,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一对豆,把较粗短。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的豆,腹侧常铸双环,把也加长,数量大增,有些作得很精致,常以错金银、嵌红铜为饰;有的并装饰有狩猎图像,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狩猎纹豆。战国时代的豆,腹加深,把常变得细长,以安徽寿县出土的铸客豆为著名。
  即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古籍中多有记载,如《说文解字》云:“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考古发现中常与鼎、鬲等共出,如寿县蔡侯墓出的鬲就附有匕。匕体一般为椭圆形,以便于挹取;有的匕体前端作成尖形。匕柄作直式或曲式。青铜匕自商代至战国均有。
  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銴,口上有两柱,下有三个高足。也有少数爵为单柱或元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青铜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
  古代饮酒器。《礼记·礼器》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形状似爵,而前后都是尾,无两柱,一部分有盖。已发现的青铜角,大多属商代。
  古代温酒器。形如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銴 、圆口、平底,无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裆,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青铜斝主要盛行于商代。《礼记·明堂位》载:“灌尊,夏后氏以鸡彝,殷以斝,周以黄日。”斝也用作祭祀时盛酒灌地降神的灌器。
  古代饮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长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青铜觗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觗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略粗短。
  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此种形状的青铜觯多属商代。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周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的,形状像觗,器上铭文称为“鍴”。据王国维研究,“鍴”即是“觯”。
  古代盛酒或饮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诗经·卷耳》:“我姑酌彼兕觥。”椭圆形腹式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盖,盖作成带角的兽头形。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斗。青铜兕觥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
  尊或作共名,或作专名。铜器铭文常将“尊”、“彝”二字联用,这时尊是礼器的共名。北宋才把一种盛酒器专称为尊。形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也有少数方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有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模拟鸟兽形状,统称鸟兽尊,有鸟尊、羊尊、虎尊、牛尊等。它们是另一类酒器,只是器名与尊相通。
  古代盛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 秬鬯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是盛酒器中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圆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鹄(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等。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多圆形。
  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形状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銴,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款足;还有一种异形盉,流在顶上,主要见于商代前期。西周的盉款足的较少,而多四足。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圆腹、有提梁的盉。
  古代盛酒器。此名为宋人所定,未见于古书记载和铜器铭文。器身高,方形,带盖,盖上有钮,盖似屋顶,有的盖顶上还带有扉棱;腹有直的,有凸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上出。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春秋前期有个别留存。
  古代称瓒。用勺从盛酒器中取酒,注入饮酒或温酒器中。今所见青铜勺多属商代。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有的柄中空,很短,安装木把才可用;也有柄短而扁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对战国时代的鸟形勺,形体较大,口沿上都铸一鸟。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诗经·国风·卷耳》:“我姑酌彼金罍。”《仪礼·少牢馈食礼》谓:“司宫设罍水于洗东,有枓。”说明罍有盛酒、盛水两种用途。其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钮。青铜罍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方形罍多为商代器,圆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古代温酒或盛酒的器皿。温酒樽一般为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有兽衔环耳,下有三兽足。盛酒樽一般为鼓腹,圆底,下有三足,有的在腹壁有三个铺首衔环。青铜酒樽盛行于汉晋。
  盛液体的器皿。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壶内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也用于盛水。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圈足。西周的壶圆形,长劲,大腹,有盖,兽耳衔环。春秋的壶扁圆,长颈,肩上有二伏兽,有盖,盖上常作莲瓣装饰;也有方壶。战国的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瓢形等。圆形壶到汉代称锺,方形壶则称“钫”。
  古代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盘多是圆形,浅腹。大体说,商代的盘无耳,圈足,器内多用水生动物龟鱼的纹样作装饰,有的还在边沿铸立鸟。西周至春秋的盘多有附耳,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西周晚期到战国的盘有长方形的,如传世的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和故宫博物院所藏春秋战国之际龟鱼蟠螭纹方盘,也有宽唇、无耳、圜底的,如战国末的楚王(今酉)忎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6572主题精华12粟米97.03 石信誉12 点阅读权限170
正六品下.太子文学, 积分 65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8 积分
信誉 12 / 粟米 97.03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6566 / 精华 12 / 在线 1 小时 / 注册
  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沃的意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青铜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无足的很似瓢。战国的匜一般都无足。
  古代盛水或饭的器皿。侈口, 深腹,圈足,有附耳,很似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得多。考古发现的青铜盂数量很少,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
  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 似盆, 大口, 深腹,无足或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 古代未普遍使用铜镜前 ,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盛行于春秋战国。
  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腹的。青铜缶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中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春秋晚期蔡侯缶。
  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圈足,似后代的坛子。青铜瓿有些有两耳;也有个别的为方瓿,例如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盛行于商至战国。
  盛器。关于盆的用途,文献中有多种记载,如《 礼仪·士丧礼 》、《周礼·牛人》所说,盆可盛水、盛牛血等。形状基本特征为敛口,狭唇,有两耳,平底。青铜器中自铭为盆的,目前见到的只有传世的春秋时代的曾大保盆和湖北省博物馆征集到的曾孟妳盆。在传世的器物中又有器形与盆相同的,但自名为“(酋大皿)”,如晋公(酋大皿),应与盆是一类器。
  古代舀水器皿。《 仪礼·少牢馈食礼 》谓:“ 司宫设罍水于洗东,有枓 。” 枓即“斗”字。斗体一般呈椭圆形,腹较深,有短柄,柄端有銎,可安木把。青铜斗多见于春秋战国,迄今发现的数量很少。
  商代乐器。形似铃而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执把,铙口朝上,用槌敲击。特大的铙使用时需插在铙座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但1976年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铙则为大小相次的五件为一组。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青铜乐器。或由商代铙演变而成。今所见最早的青铜钟属于西周中期。西周至春秋的多是所谓甬鐘,鐘顶有筒形的甬。有的大鐘单独悬挂,称为特鐘;有的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称为编鐘。西周中期的编鐘以大小三件为一组,晚期以后发展到大小十几件为一组。另有鐘顶作扁环钮或伏兽形钮的平口鐘,称为镈,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代。还有所谓钮鐘,鐘顶的甬为近似半圆形的钮所代替,始见于西周,盛行于战国。也有的鐘在体两侧铸有浮雕的虎作为装饰,别具一格,但流传较少。鐘用木槌敲击演奏。考古发现的编鐘,有槌同时出土。编鐘悬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子的横梁称作“笋”,支撑架子的立柱称为“虡”。
  古代行军时用的乐器。出土乐器中有自名“钲(铖土)”或“征(成土)”者,也叫“丁宁”。《说文解字 》金部:“钲, 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又:“铙,小钲也。”实物中铙与钲为两种器物:铙体短宽;钲体形似鐘而狭长,有长柄可手执。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钲盛行于春秋时期徐楚吴等南方诸国。
  古代乐器。《说文解字》:“铎,大铃也。” 有柄有舌,振舌发声。《周礼·地宫·鼓人》:“以金铎通敲”,铜制的铎可能是一种军乐器。出土乐器有自名为铎的,例如春秋时代的外卒铎。考古发现的铎,多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的。
  古代乐器。用于祭祀和宴飨之时。今存的句鑃上多有“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的铭文。此器名不见于古籍,“鑃”字的读音,考古界也还没有确定。其形似铎,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代吴、越等国。
  亦称“錞”。古代军中乐器。《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 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 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稍大,顶上钮。钮多作虎形, 故常有“ 虎钮錞于”之称。有人认为,具有虎钮的錞于应属古代巴人遗物。已发现的青铜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时代多属春秋战国至汉代。
  古代青铜乐器。形状如鐘而小得多,平口或凹口,上有桥形钮。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颈上。
  打击乐器。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列:一例有两件,其中一件是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饰兽面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也有两件,解放前出土于陕西凤翔。器形相同,筒状,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春秋时代的秦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铜鼓材料证实,其产生时间约在春秋时代,但大多数产生的时代相当于汉或汉以后。西南地区铜鼓的前身,可能是由作为炊具的铜斧发展演变而来。鼓身由鼓胴、鼓腰、鼓足构成。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青蛙、马等立体形象。纹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一般在祭祀中使用,同时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古代兵器。属“钩兵”,用于钩杀。 由铜制的戈头、木或竹柲、柲上端的柲冒和下端的铜鐏四部分构成, 铜器铭文中的“ 木 ” 就是它整体的象形。戈头每一部分都有专名:刃部称“援”,援末特折而下的部分称“胡”;被木柲夹住的称“内”;援末和胡上穿绳缠柲的小孔称“ 穿 ”。商代戈主要有三种形式:直内戈,曲内戈,有銎可以插柲的戈,称“ 銎内戈 ”,一般没有胡。商末出现有胡的戈。 西周的戈多短胡,多一穿至二穿。春秋战国的戈多有三至四穿,更便于固定在柲上,同时援变得狭长而扬起。有的著作把无胡有銎的戈称作“瞿”,把援体呈三角形的戈称作“戣”。
  古代兵器。用于劈砍。形状象后来的大斧,有穿,可安装长柄。也作为刑具。有些钺形体很大,并雕镂精致的纹饰,可能作仪仗用。古代国王赏赐大臣青铜钺,有着赋予军权和征伐权的意义。钺大部分是商代的,主要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状。西周时代又出现耳形钺和带銎的钺。春秋战国时代西南等地区又流行靴形钺。
  古代兵器的一种“刺兵”。 用于刺杀。铜制的矛头包括“身”、“骹”两部分。身有锋刃,中线称“脊”。骹中空,略呈圆锥形,用以插柲;两旁常有环钮。柲端有铜饰称镦。商代的矛一般形体宽大,春秋战国的矛渐向细长演变。
  古代兵器。是戈和矛的合体,兼有戈之用于钩、矛之用于刺两种作用。安装木制或竹束成的柲,柲端也有铜镦。商代有戈、矛分铸的戟,如河北藁城台西所发现的。西周的戟多将戈、矛合铸成一体,如河南浚县辛村卫墓出土的侯戟。春秋战国戟数量增多,戈、矛多分铸。战国末至汉代有“卜”字形的戟。
  古代兵器。属于“短兵”,可手持或佩带。山“身”和“茎”两部分构成。剑身中线突起称“脊”,脊两侧成坡状称“从”,“从” 外的刃称“锷”。剑茎即剑把,有圆形、扁形两种。茎端称“首”,茎和身之间有的有护手的“格”。已见最早之剑是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的商代铃首剑。陕西西安沣西张家坡出土了西周初期的剑。春秋时剑渐多,河南洛阳中州路和三门峡上村岭墓葬都有出土;至战国与秦汉最为盛行。短剑亦称“匕首”。
  古代兵器。亦作为工具。青铜刀用途广,形制多样。有的长刀直背,凸刃,刀尖向后钩,最长约80厘米,宽10余厘米。有的形如工具中的削,柄作环形或兽头形。还有凹刃或刀背有肩的。长刀主要盛行于商代,其他通见于商至战国。
  即“箭头”。有双翼、三棱等多种形式。商至西周的青铜镞多双翼式的,主要特征是镞身由中脊分为左右两叶,叶外缘作刃状,向前聚成前锋,向后形成倒刺形的后锋。春秋的镞多三棱式或圆锥式;战国的镞以三棱式为主。 镞后部延伸接箭杆的部分称“茎”或“铤”。
  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青铜制机械。 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构件包括: 机身“郭”, 钩弦的“牙”, 郭上的瞄准器“望山”,郭下的板机“悬刀”。扳动悬刀,牙向下缩,所钩住的弦弹出,箭就被发射出去。弩机最早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
  亦称“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盔。 圆帽形,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可同时保护头顶、面部和颈部。有的胄顶有可插缨饰的管。有的在圆顶上有钮,有的在护耳下部有钮,钮中有孔,用以系结皮条加强盔戴在头上的稳定性。青铜胄盛行于商周。
  古代车上青铜制部件。軎略呈长筒形,套在车轴两端。軎上和轴端有一横穿的孔,插入略呈条形的部件辖,使軎固定在轴端不致脱落。
  横勒在马嘴里以便驾驭的器件,即马嚼子。古代的衔一般由两根铜条组成,每根铜条两端各有圆环,一端用以互相联结,另一端在马嘴外侧, 有镳与之相接。铜镳饰在马颊上,作圆形或方形,中央有孔,圆形的正面多有卷云纹。也有长表的镳,但往往是角质的。衔与镳出土很多,例如陕西长安张家坡2号西周车马坑出土的成套马饰,衔与镳结合在一起。
  古代车上部件。一头两脚,作人字形分叉。轭头系在车衡(车辕头上的横木)上,轭脚架在马颈上。轭体基本上是木质的, 一种是木质外面全部用铜包镶, 古时又称“ 金轭”;另一种仅在轭首与足处套以铜质的首与足。
  古代皇帝车上的饰物。安装在轭头或车衡上方。銮的上部一般为扁圆形的铃,铃内有弹丸,铃上有辐射状的镂孔。下部为长方形的座,座的两面常有钉孔。西周时开始盛行。
  古代马头部的饰物。多青铜制,形式不一,比较多见的一种,中部略圆,一端延长,一端分出两角,背面有几个横鼻,用以穿皮带缚扎。有些西周当卢上有铭文。
  古代系在马额上的饰物。一般作兽面形,兽面粗眉圆目,巨鼻大口,边缘多有穿孔,用以穿皮条缚扎。已发现的青铜制马冠大都是西周时代的。
  度量长度的工具。秦汉前的尺多用木、竹制作; 木、竹易腐朽,因而保存下来的不多。用ㄨㄚ和骨制作的保存下来较多,如商代的ㄨㄚ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都有收藏。而保存下来最多的是铜尺,最早的是战国时代,如现藏南京大学的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一件,实测长23.1厘米,宽1.7厘米,厚0.4厘米。在尺的一侧刻十寸,又在第一寸处刻有十一分。随着时代的推移,尺的长度不断增加。
  计算容积的量器。古代多用陶或木料制作。 从战国时期起,有不少青铜量器保存下来。如商鞅量、齐国陈纯斧、子禾子釜和左关铪(钅和)都是官定量器。陈纯斧和子禾子釜作长圆罐形,有二耳;左关铪(钅和)作椭圆形。王莽时的新嘉量有斛、斗、升、合、龠五种单位,作圆形。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藏有方形的莽量。
  古代称重量的器物。类似后世砝码,用铜或铁制。现存最早的青铜权是战国时期的,流传较多的是秦和楚权。秦权多作馒头形;楚权多作圜形,常由十个组成一套,在天平上使用。汉代又称权为累。
  习称“贝化”。仿海贝的一种青铜货币。我国古代在没有使用金属货币前,曾以海贝充当货币。也有用银、石、骨、珧原料来仿制海贝作为货币使用。贝以朋为计算单位,一般十枚为一朋。据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商代晚期已开始用铜质贝币,如1971年山西保德商代墓里曾出土一百零九枚。以后在安阳等地区也曾有多次出土。
  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青铜货币。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因齐国刀铭上有“化”字,亦称“刀化”。形制是仿照青铜刀削,一般作凸背凹刃状,以“化”(货)为单位,都标明地名,亦常有背文, 如“节(墨阝)之法化”、“ 安易(阳)之法化”、“ 齐之法化”、“齐法化”等。主要流通在齐国和燕国,齐、燕刀币上有的有“明”字铭。赵国的邯郸等地也铸行刀币。
  亦称“铲币”。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青铜货币。形制有尖足、圆足、方足之分。通行地区以三晋为主。《诗经·周颂·臣工 》有“ 庤乃钱镈 ”,最初形状是仿照青铜农具“镈”而来,故从镈得音称为“布”。因首空可以纳柄,状似铲,又称“铲布”或“空首布”。币上铭记丰富,一般标明地名和货币单位,如“安邑一釿”、“安邑二釿”;也有仅标明铸造地名,而不记币值单位的,如“安阳”布币。
  亦称“圆钱”。先秦时代一种青铜货币。 系仿照陶纺轮或璧环而成,有两种不同形制:一是圆形圆孔,出现较早;一是圆形方孔。传统说法是外圆似天,内方如地。主要流通在战国中、晚期的秦国;魏、齐等国也曾使用过。直径3厘米,有“半两”铭,其钱重如其文。秦始皇时也将货币统一于圆形方孔这种形式。因使用方便,一直延用了两千多年。
  战国时代流行的一种楚国青铜货币。形状是上宽下狭,面稍凸起,铸有阴文铭,最常见的一种为“六”铭,依铭文形体特征,又称之为“ 鬼脸钱 ”。另一种铭文一般释为“各六朱”或“各一朱”,因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又因两口象鼻孔,故通称之为“蚁鼻钱”。钱文上另有“粂”、“金”、“行”等铭。在湖北孝感一次曾出土五千枚。
  古代帝王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使用时两半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多作成动物形,尤其常作成虎形,故称“虎符”。现存最早的符是战国时期的。秦汉的符仍多沿用虎符的形式。符除用铜制外,也用金、玉、竹、木制成。
  ①古代祭祀时和以载牲的礼器。青铜制,也有木制漆饰的。 ②古代切肉用的案子。多木制,也有青铜铸的,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有的案面微凹,有的案面上有几个十字形孔。已发现的青铜俎有商代和春秋战国时代的,数量很少。
  古代安放酒器的青铜案形器。已知的有两件,均属西周初年,作扁平立体长方形,器身饰夔纹。一件长壁每边有八个长方孔,现流在国外。一件长边每边有十六个长方孔,面上有三个安放酒器的椭圆形子口,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
  古代焚香青铜器。也是一种熏炉。由炉身、炉盖和底坐组成。盖高而尖,盖上雕镂成山峦形,上有羽人、走兽等形象,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因称“博山炉”。有的遍体饰云气纹,有的更加鎏金或错金银。使用时把香料放在炉内点燃,香烟通过盖上的镂孔而冒出。盛行于汉晋。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错金博山炉一件,器身满布以金丝错出的精美、细腻、流畅的云纹。也有陶瓷制的。
  古代青铜灯也写作“锭”。式样很多,常见的上有盘,用以盛油或插烛, 中有柱,下有底。有的底如雁足,称“雁足灯”。有的圆盘下有三短足,盘边有把,自身铭文称为“行灯”。有的铸成人形、鸟形、兽形、树形等。尚有周围有壁及可开合的门,以调节气流和照度,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铜灯盛行于战国至汉晋。
  古代青铜炊器。一般认为多用于温羹。器身作盆形,较深,下有三足,附长柄,柄端常作兽头形,少数鐎斗带有流口。有人认为鐎斗又称“刁斗”, 在古代军中其容量一般为一人一(冫食)之食。《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斗以自卫” 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盛行于汉晋。
  古代青铜熨斗。有的有“熨斗直衣”的铭文, 说明是熨烫衣服的用具。圜腹,宽中沿,有长柄。盛行于汉魏。
  汉代盥洗用的青铜器。类似后世的脸盆。圆形,宽口沿,平底或圜底,腹外常有穿环的二兽耳,器内底常饰双鱼纹。
  古代安放酒器的青铜案形器。已知的有两件,均属西周初年,作扁平立体长方形,器身饰夔纹。一件长壁每边有八个长方孔,现流在国外。一件长边每边有十六个长方孔,面上有三个安放酒器的椭圆形子口,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
  古代饮酒器。椭圆形,两侧各附一半月形的耳。青铜制的少,多数为漆器。盛行于汉晋。
  古代用作烧炭取暖的青铜器。传世和考古发现的数量都不多,时代多属春秋战国。形状象盘子,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如1956年河南信阳1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圆形铜炉,下附三足,腹两侧有两条长链,炉内还存有放置的木炭。长方形炉器身每边多附环耳。有的炉在发现时还附有铜漏铲,可能是用来铲炭的。
  照面容用的器物。古代的镜子用青铜制作,一般作圆形,照脸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大都铸有钮和纹饰。就考古发现看,出土铜镜时代最早的为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里的铜镜。齐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学者们认为它的下限应与夏王朝接近。殷墟五号墓中已出土四面镜,镜较小,背有直线纹。1957年在河南陕县上村岭发现三件铜镜,时代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两件背为素面,一件背铸动物纹。战国时期铜镜开始盛行。形制轻巧,背面有的无纹饰,有的饰单层或双层花纹,钮细小,无铭文。西汉至东汉前期的铜镜逐渐厚重,纹饰有几何图案、神人和禽兽纹等,钮多作半球形或柿蒂形;开始有铭文,内容多是通俗的“吉祥”语,王莽时的镜有纪年铭文。西汉时还出现所谓“透光镜”。东汉中期至魏晋,有的镜背呈浮雕画像或神兽的镜,钮座有的作蝙蝠形。到唐代,除圆镜外,更出现菱花镜、八棱镜、带柄手镜等多种式样,纹饰有花蝶、葡萄、鸟兽、人物故事等。还创造了金银平脱螺钿的装饰。宋代多菱花镜,纹饰以缠枝花草、牡丹等为主,常附有制镜作坊的标记。清乾隆后,铜镜渐被玻璃镜所代替。
  古代用于扣扰腰带的钩。多用青铜制, 也有铁制或骨制的。最早为我国北方民族的“胡服”所用,春秋战国时传入中原。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棒形、竹节形、琴面形、圆形和兽形小带钩。有的镶玉、鎏金、嵌绿松石或加金银错,个别的有文字。盛行于战国至汉代。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802主题精华0粟米73.77 石信誉4 点阅读权限100
正八品上.监察御史, 积分 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 积分
信誉 4 / 粟米 73.77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801 / 精华 0 / 在线 1 小时 / 注册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6604主题精华23粟米1276.26 石信誉281 点阅读权限200
信誉 281 / 粟米 1276.2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6604 / 精华 23 / 在线 4745 小时 / 注册
TEL& &qq:&&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438主题精华3粟米43.19 石信誉8 点阅读权限80
从八品上.左右拾遗, 积分 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信誉 8 / 粟米 43.19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437 / 精华 3 / 在线 604 小时 / 注册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005主题精华0粟米488.75 石信誉-8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0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5 积分
信誉 -8 / 粟米 488.75 / 恶评 0 / 不满 3 / 帖子 1005 / 精华 0 / 在线 0 小时 / 注册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38604主题精华0粟米560.03 石信誉29 点阅读权限200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积分 386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396 积分
信誉 29 / 粟米 560.03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38604 / 精华 0 / 在线 2491 小时 / 注册
学习,好帖子
品藏大赛2014
品藏大赛2010
品藏大赛2011
品藏大赛2012
品藏大赛2013
论坛守望勋章
精华1级勋章
精彩推荐 /1
盛世收藏网拍卖专场出品人资格采取预约制,每年9月或10月份预约下一年度全部场次,只有预约被审核通过并交纳相关费用后才可以成为场次出品人。
2016年拍卖预约场次于日正式开始,直至全部场次预约完成为止,本次预约为2016年全部场次。
||服务电话: 400-813-9977
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忠胜商务调查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