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在机会成本递增规律和不变的情况小国和大国之间贸易的异同点

导读:国际经济学,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国际相对价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因为大国是国际价格制定者,小国是价格接受者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根据上题结论,知道,小国消费者可以从大国购买相对便宜的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较高相对价格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改善福利。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略。因为机会成本递增。
第二章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1)根据表1知道,A、B两国X、Y劳动生产率,可知X相对价格A国低于B国,A国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有比较优势 (2)A国在Y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X具有比较优势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题出错了 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如果ax>b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x/ay>bx/b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y=by或者aybx可以推出ax/ay>bx/by,但是,当ay>by的时候,ax>bx不能保证ax/ay>bx/by。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按照比较劣势分工,世界总福利水平会降低。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1/5Lx+1/4Ly=
X=1/5Lx Y=1/4Ly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1/4/1/5=-5/4=Px/Py。因为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7.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 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 答:从大国和小国的角度考虑。大国是国际均衡价格制定者,小国是接受者,因此国际均衡价格与封闭条件下大国相对价格完全相同。 9. 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高教版《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 第三章
1. 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答案提示:表1中A国劳动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Y产品上有比较优势。表2中A国资本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 如果A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参照书上方法作图 3. 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参考书上做法 4.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 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答案提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不过,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 5*.试证明在图3―7中,两国的消费点共同位于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 答:在消费偏好相似的情况下,相对价格决定消费结构,贸易后相对价格均为国际价格,因此消费结构相同,从而两国的消费点共同位于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 6*. 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是否均等,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将不均等。可采用图3―8的方式来解释 7. 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与需求因素无关 8. 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 别? 答案提示: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则某种要素多的国家,会生产更多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反之亦然。所以,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出现了差别。 9.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 易条件如何变化? (1)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0.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 答案提示:对于小国来说,经济增长以后,不对国际价格形成影响,其贸易条件不会变化,所以福利将上升。 11.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 此变化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12.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答案提示: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资流入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第四章习题答案提示 1.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会的。在长期内,低技术劳动力可经过技术培训成为高技术劳动力,劳动力则不具备特定性 2.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不变。因为要素密集度不变 3.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Ox或Oy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案提示: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4.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提示:考虑一下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产量上升,同时由于另一个部门释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个部门的产量下降了。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上升。 5.根据你对3和4题的回答,试判断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 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6.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7*.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提示: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收入,但在短 期内,要素禀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一下两国的要素禀 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根据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内,特定要素在两个部门间无法流动。按照本章的分析,虽然都是资本,但是x和y部门的资本回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第五章习题答案提示 1. 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 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适合。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总体上发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却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有产业内贸易,并用重叠需求理论来解释。 3.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解释产业内贸易。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重叠需求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4*.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基本结论不会变。当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时候,本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IT计算机、旅游景点、出国留学、党团工作、计划方案以及国际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和假定机会成本递增对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结论有什么影响_百度知道
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和假定机会成本递增对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结论有什么影响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价格差异,那么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参加贸易的国家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只是国际分工不能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
不知道,百度不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机会成本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3.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4.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双赢的?
七、案例讨论题 中国的产业结构将因劳动力成本升级 中新网11月16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发自上海的报道,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日前表示,10年后,随着国内“婴儿热”时代诞生的人口逐步进入老年,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将消失,中国的产业结构到时将被迫升级。据介绍,中国的生育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育则开始下降。这些“婴儿热”时代诞生的人口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进入老年期,因此中国的“人口学红利”(即人口负担较低、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也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终结。届时,庞大的社会保障成本将由已经减少的在职工人支付,中国劳动力将不再“便宜”。因此10年以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将逐步失去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将随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的产业结构到时将被迫升级。 问题、根据上述资料分析中国10年后比较优势及贸易模式的变化。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者均衡点是(
)。 A.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价格点的交点
B.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价格线的切点 C.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任一点
D.生产可能性曲线左侧的某一点 2.一国的出口品的价格指数上升,(
)。 A.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B.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C.不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条件
D.表明该国出口同样数量的产品,可以换来比过去更少的进口品 3.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两国可以进行贸易的前提是(
)。 A.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和位置不同个
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不同 C.两国的资源禀赋不同
D.两国封闭经济时的相对商品价格不同 4.根据提供曲线,两商品进行国际贸易的比价线(
) A.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间
D.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相同
6 5.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过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并不意味着在此点处的( ) A .X的机会成本
B. X与Y的相对价格
C .X对Y的边际转换率
D. X对Y的边际替代率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内封闭经济的均衡点位于(
)。 A.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国内价格线的切点上 B.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 C.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国内价格线的切点上 D.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任一点上 E.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上 2.当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可能性曲线(
)。 A.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的曲线 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
D.上面各点的斜率是不断变化的 E.上面各点的斜率是相同的 3.一国在国际贸易以前和以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如果(
)。 A.国际贸易不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B.国际贸易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C.一国居民的偏好改变了
D.一国居民的偏好不变 4.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相对商品价格,(
)。 A.使得一国的出口量等于另一国的进口量
B.不能保证一国的出口量等于另一国的进口量 C.一定是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D.不一定是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5.当一种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高于一国封闭经济时的均衡价格水平时,(
)。 A.该国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
B.该国可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C.该产品是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D.该产品是该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6.贸易条件恶化是指(
)。 A.出口价格指数不变,进口价格指数上升
B.进口价格指数不变,出口价格指数上升 C.出口价格指数下降,进口价格指数上升
D.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出口价格指数上升 E.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时上升
三、判断改错题
7 1.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有小国可以实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 2.运用提供曲线可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 3.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利益理论不适用。(
四、名词解释 生产可能性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
贸易三角形
五、计算题 1.假设A国和B国都生产服装和钢铁。服装的相对价格(服装价格/钢铁价格)为P。A国国内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分别为、QsA= -8+P,QdA=10-2P。B国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函数分别为QsB= -3+3P,QdB=5-P。问、在封闭经济状态,两国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分别为多少?当两国开始进行自由贸易以后,哪个国家将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将出口钢铁?国际市场上的均衡相对价格为多少?
2.假设某国出口品的价格指数由基期的100增加到现在的135,进口品价格指数由基期的100增加到现在的120,问、现在该国的贸易条件是多少?和基期相比,该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3.在一个坐标系内,画一条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a)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中点开始,用箭头表示该国在生产更多的X和更多Y时所发生的机会成本递增情况。
(b)当生产更多的X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如何变化?若是生产更多的Y呢?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
4.在另一个坐标系内,画三条无差异曲线,并令较高的两条相交 (a)为什么无差异曲线是向下,负斜率的? (b)曲线的斜率代表什么?为什么每条无差异曲线在较低点斜率较小? (c)考虑相交的两条无差异曲线,在交点的右边那一条曲线表示的满足程度较高吗?在交点左边呢?为什么和无差异曲线的定义不一致?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在一个坐标系内,画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一条无差异曲线切于生产可能性曲线较平坦的地方。在另一个坐标系内,画另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另一条无差异曲线切于生产可能性曲线较陡直的地方。
8 (a)画一条表示各国的孤立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直线。
(b)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分别是什么? (c)在什么情况下,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
6.(a)在第5题的图中,用箭头表示各国生产分工的方向,标出各国均衡的产量和消费。 (b)每一个国家的贸易相对其自给自足状态有什么额外所得?哪一个国家所得更多?为什么?
7.在一个坐标系内,作A国对于X的出口供给曲线。PX/PY=1/4时,X的供给量QS=O。PX/PY=1/2时,QSX=40。PX/PY=1时,QSX=60。PX/PY=1.5时,QSX=70。在同一坐标系内,作B国对于A国出口商品X的需求曲线。PX/PY=1.5时,对X的需求QDX=40。PX/PY=1,QDX=60。PX/PY=1/2,QDX=120。 (a)确定出口X的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b)如果PX/PY=1/2,又会发生什么?
8.在一坐标系内,画一条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一条同一的无差异曲线与其相切于平坦的部分。标出该国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记为PA,假设该曲线表示一小国,其对外贸易并不影响世界市场的相对价格PW,在图上标出分工的过程,贸易量和贸易所得。
9.在两个坐标系中,画两条相同的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再作两条分别与其相切的不同的同一无差异曲线。 (a)指出各国孤立均衡的相对价格。 (b)指出生产分工的过程及互利贸易的过程。
10.在固定成本条件下,如果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而无差异曲线不同,会发生什么情况?请画图来表示这种情况。
六、简答题 1.解释“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的差别。
2.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封闭经济时的一般均衡点,为什么该点是一般均衡点?
9 3.如果中国和美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完全相同,那么,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双方是否还有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4.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和假定机会成本递增对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结论有何影响?
5.用几何图形分析说明得自交易的利益和得自分工的利益。
七、论述题。 1.根据新古典理论,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都可以获取贸易利益。在现实中,为什么欧美等国要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采取抵制措施? 2.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说明国际贸易中均衡相对价格的决定。 3.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说明国际贸易中均衡相对价格的决定。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B.各国劳动生产力不同 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
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 2.下列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正确的有(
)。 A.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驱动力 B.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C.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异造成的。 D.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3.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
)。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
)。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联系客服:cand57il.com导读:第2章习题答案,(2)和(3)答案略(参考课本相关知识解答),在没有贸易的国家里,(2)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若两国进行自由贸易,(3)当中美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时,(4)答案略(提示:参考课本(图2.13)所分析的大国的贸易利得),3.一个经济模型(model)是基于一系列假设之上来解释某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框架,我们在下面讨论贸易模型时会不断用到这类PPF,第2章习题答案1.(1)假设我国只生产第2章 习题答案 1.(1)假设我国只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料,我们以横坐标表示布料, 纵坐标表示小麦,将各种生产组合用直线连接可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2.1所示。我们知道,B点到C点那段布料的机会成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切线的斜率值来表示,所以BC那段布料的机会成本就是等于这段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BC那段布料的机会成本就是1。 (2)和(3)答案略(参考课本相关知识解答)
2.(1)我们已经假设中国和美国只生产鸡爪子(F)和鸡胸脯(C)两种产品,并且生产可能性边界呈现机会成本递增。同时也假设中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完全一致,中国人的无差异曲线偏向于鸡爪,而美国人的无差异曲线偏向于鸡胸。图2.2中,BE为中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HE为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两国的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鸡胸和鸡爪的最大组合,U1为中国的无差异曲线,U2为美国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了中国和美国的消费者的喜好。在没有贸易的国家里,所消费的商品,必定来自本国的生产,因此, BE和HE同时又是两国的消费可能性边界,两国的自给自足均衡分别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性边界的切点。通过图2.1可以看出BG的斜率是大于BI,所以美国的鸡胸的价格是大于中国的。
图2.2 中国和美国的自给自足均衡
(2)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我们知道美国的鸡胸脯相对比较贵一些,若两国进行自由贸易,由于美国相对较高的鸡胸脯价格,将引起中国生产鸡胸脯的数量增加,并出口到美国(图略)。 (3) 当中美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时,因为美国的鸡胸脯比中国的贵,中国会设法增加鸡胸脯的生产并向美国出口,同样,美国会设法增加鸡爪的生产并向中国出口。 (4)答案略(提示:参考课本(图2.13)所分析的大国的贸易利得)。 3.一个经济模型(model)是基于一系列假设之上来解释某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框架。经济模型可以是逻辑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通过一组数学方程或几何图形来描述。如果想要得出清晰而有用的结论,一个经济模型必然要有许多高度抽象而且限制性很强的假设,这些假设有时候甚至可能不切实际,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因为这些假设的存在而对经济模型不以为然。一个经济模型是否有用,并不在于它所基于的假设是否合理,重要的是这个经济模型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实质,以及得出的结论和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 4.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简称PPF)是指在一定技术和一定资源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所能生产产品的最大组合。为了便于解释,我们假设这个经济体只生产两种产品:布料和小麦。我们用字母C代表布料,用W代表小麦。 在图2.3中,点A和点B表示了两种生产的可能,也就是当生产要素完全被充分利用后,该经济体可以生产3米布料和8千克小麦(A点),或者可以7米布料和4千克小麦(B点)。
W E 8 ? A ? F 4 3 G ? ? B 0 4 7 D
图2.3 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我们注意到图2.3中的PPF为向外凸出(凹向原点)的形状。这种形状的PPF表示了递增的机会成本。当我们从点E(该经济体只生产小麦)沿PPF移向点D(只生产布料)时,为了多生产布料而必须放弃生产的小麦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布料的机会成本随着布料生产的增加而增加。在图型中,布料的机会成本可以用PPF上切线的斜率值来表示,例如,点A的布料生产的机会成本为经过点A的PPF切线的斜率值。沿着PPF从点E到点D,PPF切线的斜率值越来越大,表示布料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图2.4画出了另一种可能的PPF。直线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PPF上任何一点的机会成本是个常数。也就是说,当我们增加布料的生产,小麦产量的减少是个常量。如果每个行业所雇佣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相同的话, 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是条直线。例如,假定小麦和布料的生产都需要在每亩土地上雇佣10名工人,当布料行业扩张,其需要的生产要素必须以这个比例从小麦行业里获得,而这也正是小麦行业释放要素的比例。因此,增加每单位布料生产所导致的小麦减产量是固定的常数,并不因为布料生产的增减多少而有所变化。我们在下面讨论贸易模型时会不断用到这类PPF。
图2.4 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还有一类PPF是凸向原点的那种,见图2.5。这是在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种情况往往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有关。
图2.5 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5.相对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我们用Pc和Pw分别表示布料和小麦的价格。如果厂商生产C米布料和W千克小麦,那么厂商的收入为Pc ? C + Pw ? W。我们可以在图2.6中画出厂商的收入曲线AB,因为AB又显示了厂商必须面对的相对价格,我们又称AB为厂商的价格曲线。
W A E Pc/Pw F B C
图2.6 厂商的收入曲线
厂商的收入曲线是一组平行于AB的直线,图中EF线也是厂商的收入曲线。这些收入曲线的斜率都是Pc/Pw。假如Pc=4元/米,Pw=8元/千克,那么收入曲线的斜率为1/2。我们称Pc/Pw为布料的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用上面的数字,布料的相对价格是1/2,也就是一米布料可以用来交换0.5千克的小麦,这时因为布料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为4元/米,小麦的名义价格为8元/千克,即买一米布料相当于买0.5千克的小麦。同样,小麦的相对价格是2,即一千克小麦可以用来交换2米布料。 厂商的决策就是选择生产布料和小麦的数量,在给定的限制下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厂商所面临的限制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因此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 MAX Pc ? C + Pw ? W
(2.1) 限制: C和W必须在PPF上 以图象表示就是寻找C和W,以使企业的收入曲线尽量朝原点的反方向移动,但是C和W不能离开PPF,因此厂商的决策就是选择小麦和布料的产量以使其收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IT计算机、党团工作、文档下载、外语学习、计划方案、教学教材、专业文献、资格考试、行业论文、应用文书以及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第2章答案等内容。本文共4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会成本的定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