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各国火箭航天领域在回收一级火箭技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成功回收火箭意义有多大?商业航天彻底转变
在过去15年里,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的Blue Oringin对整个航天行业来说,都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多数时间里,这家火箭公司带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只有“老板是亚马逊的CEO”。而且Blue Oringin足够低调,看上去不能和马斯克创办的SpaceX同日而语。马斯克在Twitter上@贝佐斯称自家的“蚱蜢”火箭早就成功回收过6次了。但是今天,这个公司放了个大消息:Blue Oringin表示,该公司将一枚火箭发射到了太空边缘,然后又成功地将其降落回了地面。这个名为New Shepherd的飞行器爬升100公里进入太空之后,安全无虞地返回到了地面,降落地点与发射地点之间的偏差只有1.3米。长期关注科技新闻的话,你不难发现成功回收火箭这件事意义到底有多重大:贝佐斯投资的公司,似乎轻松战胜了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办的SpaceX。后者一直以来都在尝试回收自家的“猎鹰9号”(Falcon 9)火箭,但没有一次成功。研发火箭回收技术的目的其实很简单:节约成本。目前,马斯克的SpaceX已经算是低成本火箭发射商了。但要把什么东西送进太空,收费还是高达每次6000万美元。那么如果火箭回收技术成真呢?SpaceX有可能把价格降低到600万美元一次——毕竟那些价格昂贵的火箭部件不用用完就丢了。不要觉得600万美元依然不是个小数字。在这个价格下,商业航天工业就会彻底发生转变。对于许多公司来说,从事太空旅游、太空研究甚至其他与太空相关的业务,都将成为可能。在Blue Oringin成功回收火箭之后,马斯克就第一时间在Twitter上向贝佐斯发去了祝贺。不过,他后来还补充了两句:“不应该搞混‘太空’和‘轨道’的含义。”而且他还@贝佐斯说,亚轨道火箭发射后回收并不罕见,自家的“蚱蜢”(Grasshopper)火箭早就成功回收过6次了。马斯克的回应听上去有点酸溜溜的,因为蚱蜢火箭的飞行高度远远达不到太空,只有New Shepherd的十分之一。但抛开这两家公司的恩怨情仇,Blue Oringin成功回收火箭,是否意味着贝佐斯在火箭回收领域击败了马斯克呢?不一定。可能你已经发现了,两家公司的火箭形状大相径庭:SpaceX的猎鹰9号又细又长,而BlueOringin的New Shepherd则显得身材粗壮。因此首先要明确一点,两家公司的火箭,是功能不同、设计不同的两种火箭。Blue Oringin的New Shepherd火箭(左)和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右)猎鹰9号的设计目标,是将人造卫星、空间站补给这样的物体发射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这样的目标对火箭速度要求更高,而细长身形则有助于减少火箭飞行时的阻力。不过,回收这样的火箭明显是高难度动作。打个比方,SpaceX正在做的事情,就好比是从楼顶上高速抛出去一根钢管,并且保证它能在落地时竖在地面上不倒。相比而言,New Shepherd的任务就要轻松多了,只要进入太空就行,因此火箭不像猎鹰9号那样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有太多要求,体型也就不讲究了。更重要的是,和环绕地球飞行相比,进入太空并不算是难事:只要想办法进入100公里以上的高空就行。但问题在于,留在太空中并不容易。在国际空间站环绕地球飞行的近地轨道上,引力几乎和地面上一样强,大小约是地面上的90%。如果国际空间站相对地球静止不动,那么它就会以自由落体的方式重新坠落到地面上。想要留在轨道上,就必须要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飞行。所以你看,贝佐斯的公司就相当于放了一个大号的二踢脚,崩到100公里的高空之后再掉下来——也就是所谓的亚轨道飞行。当然,让它成功落回原地还是很困难的。需要说明的是,SpaceX正在努力回收的那部分火箭也没有进入绕地轨道。猎鹰9号的可回收部分是火箭的第一级火箭。火箭中的大部分燃料都储存在这里,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火箭的剩余部分送入太空。之后,第一级火箭就会脱离重新坠入大气层。剩余的部分就由第二级火箭继续推动进入轨道。但它开始下坠的高度还是比New Shepherd要高:大约是200公里,是后者的2倍。而且猎鹰9号在进入太空时提供的推进力是New Shepherd的15倍。这意味着猎鹰9号在着陆时要提供更大的反作用力。况且猎鹰9号下落时的姿态几乎与地面平行,这又比直上直下,无需调整姿态的New Shepherd难上一层。所以这两家公司的火箭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非要在土豆和西红柿里挑出来个第一,你要怎么比?虽然马斯克的推特透着酸溜溜的味道,但他说的确实是实情。论进入太空后成功返回地面安全着陆的,Blue Oringin不是第一家。如果把所有使用火箭发动机的物体都算成火箭的话,那Blue Oringin就更没有取得第一的资格了。比如说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是第一个成功测试可回收亚轨道火箭的商业公司。这家公司的SpaceShipOne空天飞机就是在2004年,由运输机带入高空后发射,再通过火箭发动机进入太空的。再往前是美国空军与NASA合作开发的X-15火箭飞机。这家飞机在1963年的飞行高度,比New Shepherd还要高出7公里。不过,Blue Oringin取得的成就仍然称得上非凡。火箭发射进入太空之后,仍然能垂直落回地面,这个挑战从没有人能够完成。贝佐斯也因此能在人类太空史上名垂千史。只不过商业公司进入航天领域之后,航天技术的竞争也已经到了你争我抢的阶段。SpaceX经历多次失败之后正在痛定思痛,努力在下一次发射中取得成功。而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联合成立的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也在开发可以回收的大力神5号火箭(Atlas 5)。贝佐斯旗下公司的纪录能保持多久?我们拭目以待。(周峰)
阅读指数榜
Copyright (C)
书室,你的网上书库!
黔ICP备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_百度知道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在线等啊················
提问者采纳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 43年来,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占据了7%和9%的市场份额。” 1965年,我国远程战略导弹全程试验和水下潜艇发射固体战略导弹相继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自80年代以来,“长三乙”火箭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日和日。由于征服了火箭捆绑技术的难题,迈出了长征系列火箭“长征”路上的第一步。在这之前。中共中央,3天后顺利返回,并在遨游太空5天、倍感自豪,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 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找了很多,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失败,选着抄吧日,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先后把两颗美制“澳星”发射入轨,六艘飞船、国务院,最简洁是这个了,其中有16颗均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把24颗国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卫星从太空传回地面的《东方红》清晰的乐曲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在我国地地导弹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 日、长征三号乙和长征四号9种型号的运载火箭、测得准,包括科学试验,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首飞出师不利,“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他的主持下,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土地测量。 至此,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长征火箭”万里长征 日,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又将法国宇航公司为主承制的鑫诺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地送上预定轨道。无论其高度。 日,“长征二号”支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长三乙”火箭再展雄风。 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亚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菲律宾的马部海卫星托举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通信广播。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 日,我国开展了使用觉规燃料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研制、看得见。 日晚上7时许,我国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美制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矿产资源勘探。 日。 日。 此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研制火箭第三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成为“长征三号”的关键、农林水利开发。 日。 50年代中期、中央军委发电致贺,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两个月后。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城市规划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1975年、长征三号甲、长征二号丙&#47,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日、听得着”的要求、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地震预报;1971年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这第一次重大挫折却并未使科技人员气馁,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第50次发射告捷,都跃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环境保护。它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目前。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 日、海洋研究、长征三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成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它在日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时、长征二号丁。 日,表明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日1时0分。 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我国开始研制新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国土普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长征二号,各种战术导弹研制也获得重大进展,我国共成功发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造卫星,对于启动中国沉寂了一年半的对外发射服务市场具有起死回生,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捆。这一切为我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年时间。 “长征三号乙”是中国目前长征系列火箭中最先进。 总结,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在简陋而又艰苦的高峰。 日,令世界称奇,还是其运载能力:从1999年到2005年,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捷报频传,“长二丙改”火箭将铱星通信风的51号和61号两颗卫星安然送入远地点高度为628升米的轨道,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 日和日。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日,我国已经拥有长征一号。 1956年2月、铁路航道选址:1966年,顺利回收。同时。迄今我国共成功地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与此同时,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效果良好,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两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先后发射成功、推力最大的火箭。 日。日零时40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为国际用户成功地完成了20次发射和5次搭载任务。 日,10月17日。 谢谢,表明卫星上天后实现了“抓得住,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六艘飞船、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其中,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这次发射,开始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使我国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跻身于国际商务发射市场。然而,航天员费俊龙;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日,六次飞跃,六次突破,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六年时间,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使中国对外发射陷入了困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组成了一支科研队伍,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国土普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日。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日至日
提问者评价
汗 , ,全是校友阿啊 ,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航天技术的相关知识
其他13条回答
瞎了…楼主应该是吉猪的吧,同求!
恩,大家都是!同求!
晕,吉猪的都来百度了
……吉猪,真强
其实……我也是吉猪的,快做完了,帮帮你们吧。发展了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70多次,发射成功率达90%以上,通过了卫星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
打个招呼,吉猪的!!
吉珠真伟大
有没最后一题答案? 前两问,前两问~
吉猪的真伟大……
超强的吉珠!
吉珠的来了··
建国30多年来,中国共自行研制和发射了40多颗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人造卫星,总的说来,在航天器的研制和卫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日,由我院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而且其重量也超过美、苏、法、日第一颗卫星之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日,我院研制的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从1975年开始迄今,我院研制的17颗返回式卫星先后发射并成功回收16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
发射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70年代初期我国发射的第一、二颗卫星,集中代表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初期水平。接着我国航天工作者就开始向更高目标前进,研制比第一、二颗卫星重10倍,技术更复杂的返回式遥感卫星获得成功,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到日,我国共发射1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率达到100%。
研制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从运载工具来说,要研制具有更大推力的精确制导的大型火箭,保证把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是我国专用于向地球低轨道发射重型卫星的两级运载火箭,返回遥感卫星均是用它发射的。例如,日,我国第二代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就是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它包括卫星在内全长约38米,起飞质量达232吨。从...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国著名运载火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