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2人类防御战,就是类似于tps的平台tps的那个图。为什么自从虚空一出来后就会出现不能拉小弟且攻击无伤害的b

一汽轿车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共享资料网
一汽轿车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天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一汽轿车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姓名:庞文心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和金生
中文摘要本文作者对国内外创新理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学习和梳理.自著名经济学 家熊彼特于1911年第一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创新理论的研究已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才对创新理论 的研究引起广泛的重视,并经历了三个阶段:复兴阶段,持续兴旺阶段,以及 综合发展,深入研究和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阶段.而我国最早开始技术 创新理论的研究则起步于20世纪末期,并系统地论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创 新的三种战略思路,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本文作者通过学习,借鉴这些相关理论,结合企业的现状,对一汽轿车股 份有限公司的自主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国内第一家整车上市公司,以发展高端自主 品牌产品为己任,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就在不断探索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本文首 先根据中国汽车行业的实际数据,分析了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所面临的困境,在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汽车公司的自主创新战略的经验教 训,从中找到一汽轿车自主发展所应选择的道路.此外,本文还通过对一汽轿 车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用数据来说明其自主发展技术创新的 现有能力,同时对一汽轿车现况进行了优劣势分析,从而提出一汽轿车要实现 自主发展,成为民族汽车行业领军人的愿景,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技 术创新之路,即沿着&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路径,采取开 放的合作模式,加速研发队伍的建设,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从而形成自主开 发的能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Abstract1'eXtual author has learned and hackl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y result for innovation theories.Since the famous economist,Joseph Alois Schumpeter,found the innovation theory firstly,the domesticaand internationalscholars havebeenstudying the innovmion theory for about innovation theory was regarded bycentury.But until the1 950s,the studyforoverseasscholars,and come through three phases:the rebound phase,the blossom phase,and the phase of integration,further study and directing soci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 action.Thetechnologyinnovation theorywas studied from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in our country,and discussed three strategicideas of innovation for enterprises by the numbers which accord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China.thatareindependence.innovation,imimtion-innovationandcooperation―innovation. Textual author carried out pi lot study for the question of route selection ofindependence.i}自唾9vationfor FCC by learn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these interrelatedtheories,and integrated the enterprise actuality.FAW Car Co.,Ltd is the fist company listed in the market in themanufacturing independencecarindustrybrandofChina,and sheher duty haveistodevelop the thehigh―endrouteproducts,andbeenexploringofthe predicament independence.innovation since she was founded.This paper analyze faced bv the independence brand products by the Industry firstly,and the experienceson truedata of Chinese Automobilethe base of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research result of,analyze learns of internationalaandautocooperationforindependence.innovation strategy,SO that we could find independently.Father,this paper willuseroute for FCC to developtheevaluating resultoftechnology technologyainnovation ability to show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and make SWOT analysis to FCC,thereby,FCC must selectroad'mapto fit to develop independently,SO that we could put the independence-development to the true,and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folk autoindustry,that isto follow the routeof independence.innovation.introduction---digest and absort卜―fe―innovation,and the adopt the open cooperate model,accelerate to build the R&D procession,increase outlay for R&D,SO we could formourabil ity of independence development.Key words:Technology innovationIndependence―innovationRoute selection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鲞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兹五盯签字日期:幼,年f月,罗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墨盗盘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鑫洼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良'一导师签名:觑锐签字日期.从年j月.户签字日期.伽.阵r月l丫日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一汽集团乘用车事业发展历程1.1.1一汽发展历程综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历经三年的艰苦创业,中国终于告别不能生产汽车的 历史,在中国的东北吉林省建立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 时至今日,一汽已走过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从一个年产3万辆解放牌汽 车的制造厂发展成为集研发,制造,物流,服务与一体的年产百万辆的一汽集 团公司,汽车产品也从单一的中型卡车发展为中型车,轻型车,专用车,重型 车,轿车,微型车,SUV,客车等多品牌和宽系列的产品格局,资本结构从单 一的国有制己转变为多元化,所生产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也走出了国门. 一汽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工厂建设期,从日破土动工,至 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下线.国家为筹建一汽,从1950年开始,准备工作进 行了三年,党中央于1953年6月专门为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发了指示;毛 主席亲自为一汽奠基题词,并把一汽生产的汽车命名为&解放&.在建厂时期,全 国各地为一汽输送了优秀的干部和技术工人,培训了大批的青工;每天都有大 量物资源源不断运到汽车厂;以建筑五师,机电安装公司为代表的两万多名建 设队伍,成为一汽建设工地的主力军.一汽的建成,凝结着全国人民的心血和 汗水,也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第二时期为成长和发展时期,从1956年开始生产到1978年末.在这个时 期,一汽有过乘&东风&展&红旗&制造国产轿车等创举,也遇到两次大的干扰和挫 折:第一次是1958年至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期间,另一次为1966年下半年开 始的&十年动乱&,1972年,一汽认真贯彻周总理批示,狠抓产品质量,取得了 明显成效;1975年,又贯彻了邓小平指示,初步进行了企业整顿.在此期间, 汽车产能从3万辆提升为6万辆,同时也完成了包建二汽的任务,为全国汽车 行业和机械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 第三时期为换型调整时期,即从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车的 换型改造时期,又称第二次创业时期.一汽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解放& 第二代产品CAl41汽车的设计,试制,实验和定型:从1 983年7月开始生产准 第一章绪论备,到日实现垂直转产,当年就实现了质量,产量双达标,并顺 利通过国家的工程验收.在这个时期,还开展了学习日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 建设性企业整顿等活动,为换型改造打下了良好的管理基础.在换型改造的同 时,1984年与1987年,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上,先后两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支 持,延长利润递增包干期限,扩大了产品自销权,外贸外经权和规划自主权; 抓住了上轻型车,上中重型卡车以及上轿车的机遇,并同步进行了大量的扩建, 新建的前期工作.在这个时期,还成立了解放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此外,汽车 研究所,第九设计院的加盟,加强了一汽的技术后方能力:而吉,长四厂紧密 联营模式,又为一汽加快建设轻型车和轿车生产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时期为结构调整时期,从1988年到2001年末,又称为以发展轿车, 轻型车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创业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建设一汽轿车,一汽. 大众两个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以及兼并,重组,改造轻型车生产企业,产品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中,重,轻,轿并举的局面已经形成,轿车和轻型车 产销量的比重已经接近50%,重型车已经超过了中型车的产销量.通过不断深 化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工厂向集团公司体制的转变,以及由单一的 国有资产向多元化资产结构的转变.通过对外合作和开拓国外市场,建立了一 汽.大众等一批中外合资企业,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实现了从单 一的国内市场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转变. 第五时期为建设&三化&时期.2001年12月,一汽召开了第十一次党代会,宣 布一汽第三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提出了&十五&计划时期实现汽车产销 量,销售收入,利润,员工收入&四个翻一番&的目标;2002年,一汽把&四个翻 一番&目标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提出了适应入世要求&建设新一汽&的构想,确立 了要在五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实现&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 的&三化&目标.1.1.2一汽乘用车发展历程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插话 道:哪一天开会的时候,能坐上自己生产的小汽车就好了.时任第一汽车制造 厂厂的饶斌当时正在现场,他暗下决心,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的一汽人也应 该制造中国自己的轿车.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 牌CA71型轿车,送到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当时主要是参照国外车型进行仿 制的,车身为流线型,上部为银灰色,下部为紫红色,6座,装有冷热风装置, 车灯具有宫灯风格,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5 l千瓦,最高车速为128公里/小时,2 第一章绪论百公里油耗为9.10升.5月21日,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主席 和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后花园观看并乘坐了这款轿车,毛主席高兴地说: &坐上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 但此款中档小轿车尽管有着漂亮的红色外衣,但却是一辆普及型的小尺寸 轿车,无论设计,质量和她的气度均不足以承载着新中国的领导人们出席各种 重大场合.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经济不景气,整个社会处在百废待兴的 境况,小轿车的生产除了供给为数不多的国家机关使用外,几乎不会看到民用 市场的前景.最终一汽人放弃了&东风&牌轿车的生产. 日,一汽人提出了&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献给毛 主席&的口号,并准备在一个月内造出中国的第一辆高级轿车.一汽人从吉林工 业大学借来一辆1955型克莱斯勒牌高级轿车作为参照,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 车型小组先后拿出六七种方案,最后选定其中一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采取 手工制作的方式,红旗车在一汽诞生了,并于1959年正式定型投产,红旗车从 此走上了20多年的辉煌之路.至80年代初,累计生产了1542台&红旗&牌高级 轿车. 1981年,对红旗人来说是令人心碎的一年,国务院节能办在这一年发布了 第3号令:红旗轿车耗油过大,限期停止生产.而另一方面,一汽生产红旗已 累计亏损6000万元.而198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到第3个年头,市场 和效益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亏损的现状和改造红旗所需要付出的巨 大代价,使一汽人最终放弃了红旗的生产. 红旗车一停,国外品牌的汽车如洪水般涌入中国,从1981年到1984年, 据不完全统计,共进口轿车6000辆,耗资130亿元,而当年国家筹建一汽时, 才投资6亿元.但进口势头不减,仅1985年就进口轿车达到创纪录的105775 辆.当时在中国的马路上,俨然成了万国汽车展览馆,也使社会发生不少动乱, 走私事件频发,并且严重冲击了中国的国民经济. 1984年,原一机部老部长沈鸿给一汽的耿昭杰写了一封信,要他为民族工 业勇敢地站出来,从此一汽人开始了痛苦地思索一.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轿车如何 发展?时任一汽轿车厂设计科科长的智百年奉命去汽车王国….德国进行了考 察,并对中国公务车用车需求量做了大量而细致的调查,于日提 交了发展轿车的意见:从中高档轿车起步,作为先导工程,然后建设15万辆轿 车基地,挡住进口浪潮.日,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汽车制造厂 从3万辆先导厂入手建设15万辆轿车工程项目建议书》.经过6年的思索,红 旗开始了重大的转折,也成为一汽第二次创业的一个重点发展项目之一,一汽 也开始进行乘用车的发展布局.3 第一章绪论日,国家计委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引进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奥迪100型轿车技术组装轿车.1989年8月,首批奥迪轿车SKD组装下线,12 月,第一辆CKD奥迪轿车在二轿厂组装下线,一汽实现了轿车的规模化生产. 同年11月20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在 北京签约.项目总投资42亿元人民币,一汽与大众投资比例为6:4,合资期限 25年.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举行了第一届董事会第 一次会议.日,举行开业典礼.日,第一辆捷 达轿车试生产下线. 虽然引进了奥迪和大众两个品牌,但毕竟不是中国自己的品牌,一汽人要 保住红旗这块唯一的自主轿车品牌,采取了引进技术,自由匹配,从而拥有自 己红旗商标全部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权的合作方式. 1995年,通过一汽人自身的努力,吸收国外技术基础,匹配开发出具有自 己知识产权的中高级轿车,新一代红旗轿车CA7220诞生了,并命名为小红旗, 成为了引领中国中高级轿车市场的主导产品.随着小红旗技术的不断成熟,产 量的不断上升,1997年,一汽自主品牌….&红旗&产品完成了蜕变,走上了自我 发展的正轨,为了更好地发展自主品牌,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6月 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汽车企业,2000年.7月新一代红旗轿车….&红 旗世纪星&在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批量投产.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奥迪车的生 产逐步回归到一汽.大众体系,并于1998年完成了过渡.从此一汽在轿车事业的 发展上实现了双品牌战略. 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兼并了海南汽车制造厂,并签署协 议,日,重组海南汽车厂,成立了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日, 一汽,天汽有关负责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联合重组协议.此次重组采取股权转让方式.天津汽车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天津 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84.97%股权中的60%即夏利公司总股本的50.98%股份 转让给一汽:与此同时,天汽集团公司还将其下属华利公司所拥有的75%的中 方股权全部一次性转让给一汽.此次重组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联合重组.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可以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进 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年8月29日,中国一汽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协议 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午10时,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 丰田汽车公司社长张富士夫在协议书上签字.一汽和丰田达成了一致意见,将 在中高档轿车,微型车,中高档SUV三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预计2010年左 右,年产销量可望达到30-40万辆.2002年10月,丰田的威驰开始在天津一 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一厂批量生产,一汽与丰田的合作走上了发展的轨道.4 第一章绪论为进一步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平台,2002年,一汽轿车与日本马自达公司 签署技术许可协议,开始了与马自达公司的技术合作,并于2003年3月批量生 产了马自达公司的新产品~.Mazda6系列车型. 至此,一汽集团基本完成了乘用车体系产品的总体布局,实现三大自主品 牌发展基地,即长春,天津和海南;两个国际品牌的生产基地,即长春和天津, 同时也为自主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1.1.3一汽轿车面临的困境分析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日,6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 易所上市,公司简称&一汽轿车&,注册资本金16.275亿元.公司经营范围为轿 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配件的制造,销售及相关服务. 自公司成立到现在,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年6月至2002 年3月,第一次自主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2002年3月至2005年底,实现双品牌经营;第三阶段为2006年初至今,为第二次自主发展阶段.图1-1一汽轿车历年销量图1-2一汽轿车行业排名趋势5 第一章绪论伴随着WTO入世及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各大国外汽车公司纷纷来国内投 资建厂,随着各大合资公司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给红旗轿车带来巨大的冲击. 如图1.1所示,一汽轿车成立近十年时间,产品总销量仍未达到10万辆水平, 自主品牌(两个系列)的年销量还从未达到3万辆.且自主品牌的产销量在2003 年达到高峰时又开始急速下滑,到2007年开始有所逆转,其主要原因是增加了 全新车型一一&奔腾&系列.再看一下一汽轿车在行业内的排名变化情况,如 图1―2所示,一汽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汽车行业内处在逐年下滑的态势,且市 场占有率的排名仅在五年内就从行业内第8名下滑至第20名,已被其它企业挤 出主流企业行列,成为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这对一个从前曾经辉煌无限,以 发展自主品牌为己任的汽车企业来讲真的是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情,也是我们企 业亟待摆脱和扭转的境况.回顾过去十年,一汽轿车从未停止过发展,但我们 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下面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 成立一汽轿车初期,也就是一汽轿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从1997年到2002 年3月,一汽轿车的主要产品为小红旗系列和红旗世纪星系列,这两个系列的 产品均利用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所引的Audi C3的平台技术,通过对奥迪100 的引进和对其技术的消化吸收,一汽集团沉淀下一些经验,逐渐学会了怎样去 干汽车,锻炼了队伍.为了巩固市场地位,一汽技术中心对车身进行了开发, 并有能力对排放,发动机等技术进行了开发,完善了安全性能.在管理体制上, 虽然一汽轿车是上市公司,但所有工作均按一汽集团的大流程再加上自身的小 流程来完成,一汽轿车本身没有自主权,产品开发权,采购权,生产准备和投 资决策都是依靠集团的大体系来完成,这就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即工作流程繁 杂,决策周期长,新产品投产计划不断拖期,造成新产品的开发与市场需求严 重脱钩,使新产品在投产时已丢失其原有的竞争力.最典型的案例为红旗&世纪 星&的诞生,原计划为1998年7月投产,而实际的投产时间为2000年,整整推 迟了两年,在产品技术上已不再占有优势,技术装备也不如同期推出的国际品 牌车型,同时,国际品牌产品开始大批涌入中国市场,使我们本来还占有极佳 优势的产品丧失了市场机遇,红旗&世纪星&投产后,一直未打开销路.到2002 年,在市场需求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一汽轿车的自主品牌的产销量也未达到3 万辆.但这一阶段,一汽轿车并没有放弃技术积累,产品开发技术人员从刚成 立公司时的1人发展到50人左右,对小红旗明仕系列车型进行不断完善,使红 旗在市场上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数量,培育了我们自身的体系,完成了自我发展 的过渡,同时为我们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程度中,红旗品牌受到中国各届诸多的关注,作为轿车 人也一直在思考走出困境的路子.红旗品牌的培育是一汽在50年内做的两件事6 第一章绪论情之一,从十五规划的初期,轿车人就一直在考虑红旗的升级问题.为了发展 红旗,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合作洽谈,如与大众公司,现代公司,马自达公司和 丰田公司等进行了讨论,其目的在于利用国际的先进技术开发出与当代竞争车 型具有同等水平的车来报答广大用户对红旗的关爱. 多年的经营,我们有了一定的市场根基,开发红旗最重要的还是平台.通 过多轮的商务谈判,最终我们选择了与马自达公司合作,马自达公司同意将具 有当代B级中最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MAZDA6轿车引进到中国生产.此款车型 是与日本马自达公司同一时间推出的,而且这款车型自推出以来受到世界各国 民众的关爱,多次获得国际大奖.2002年3月,一汽轿车与马自达公司签署技 术许可协议,由一汽轿车第一次以业主身份,依靠自身的体系能力,完全自主 掌控项目推进的全过程,利用项目管理方式,创历史纪录地仅用一年时间完成 了该项目,实现了与日本马自达公司同步推出Mazda6车型的设想,并于投产当 年即实现了盈利,同时带动了红旗系列的销售,到2003年初在实现双品牌经营 的同时,也使一汽轿车的市场占有率略有提升,产销量超过了5万辆,达到历 史最好水平. 马自达公司在与轿车公司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红旗轿车与MAZDA6轿车的 混流生产,马自达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后得到了认可,由一汽轿车生产的 MAZDA6在JD POWER的排名中也名列前茅,使马自达公司真正了解了一汽轿车本身的实力,同时也了解了红旗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经过高层间的协商, 同意一汽轿车使用MAZDA6平台技术开发红旗轿车,并与一汽轿车于2003年 签署了平台技术支持协议,同意支持我们用MAZDA6的平台技术来开发全新的 下一代红旗,同时将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凭借与马自达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以及一汽集团多年积累的开发基础,具备了和外方联合开发的能力,形成了一 个完整广义的开发体系,这为一汽在产品技术升级及跟踪国际技术同步发展战 略方面奠定了基础.2003年3月开始,由一汽技术中心牵头开始了新一代小红旗――&奔腾&的开发工作,计划于2005年中期投放市场.而一汽轿车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新建生产基地,完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继续红旗明仕系列和 世纪星系列的产品发展,同时配合一汽技术中心开发&奔腾&车型. 2005年,&奔腾&没有如期投产,一汽轿车作为业主单位非常焦急,在2004 年末,一汽轿车已预测出该新产品不能按期投产,开始与集团协调能否将此产 品的开发与生产准备由一汽轿车来主要负责,并按一汽轿车的工作流程和体系 来支撑该项目的控制,以便缩短项目周期,将投放时间尽早抢回来.经过半年 多的努力,于2005年中期,该项目由~汽轿车接管,重新理顺工作流程,采用 项目管理的方式,借助自身体系能力,最终于2006年8月实现了投产,但此时,7 第一章绪论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的程度,由于晚投产一年及品牌宣传的模糊,该产品 一上市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虽然是一款性价比都远远高于国际品牌的车型, 但到目前为止,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一汽轿车在成立十年时间内,其自主品牌的发展仍未走上 正轨.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一汽集团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影响了一汽轿车 发展速度;二是技术中心与一汽轿车的权责利关系不清晰;三是技术积累和创 新不够.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一汽轿车的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进行论述, 机制问题不在此篇论文中进行解决.目前,一汽轿车在技术方面所面临的困惑 是:1,一汽轿车所选择的技术自主发展路径: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 否正确,即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再创新的路径是否是最适合一汽轿车的技术创 新发展路径?2,一汽轿车在技术方面如何能持续发展?避免再次出现引进技 术,却不能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所引进技术的事件发生,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 产品竞争能力,开发,生产,销售高端自主品牌产品,扭转民族品牌处于劣势 的局面,实现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的梦想.1.2国内外研究成果 1.2.1国外研究成果谈到创新,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这名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于1911年秋天,以德文形式第一次出版了《经济 发展理论》.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 在《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中对创新做出如下 的阐述:&只要'新的组合'能够通过不问断的小步骤调整,从旧组合中及时产生, 那么就肯定有变化,可能也有增长,但是这既没有新现象,也没有我们所说的 发展.只要情况不是这样,而且新组合是间断地出现的,那么以发展为特征的 现象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发展就被定义为能执行新的组合.&文中所提到 的&能执行新的组合&即发展,实质上说的就是创新,在这本书中,创新和发展具 有相同的内涵.熊彼特指出,发展不是基于人口,财富的积累性的规模扩张, 而是产生于经济生活的内部,由自身引起的变化.他将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当前还不熟悉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产生某种新的特性.(2)采用~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当前在有关制 造部门还没有通过经验检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建立绝不需要以科学上新的发 现为基础,而且它还可以在商业上处理某种产品的新方式之中存在.(3)打开8 第一章绪论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所研究的国家的某一个制造部门以前没有进入过的市场, 而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征服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某种表 的供给来源,而不关心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被创造出来的.(5) 任何一种工业执行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 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内部发生的一种非连续的变化,创新是经 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的发 展;创新的消失,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停滞.创新实际上是在经济系统中引入新 的生产函数,原来的成本曲线因此不断更新.经济的变革,诸如成本的降低, 经济均衡的打破,残酷的竞争以及经济周期本身,都应主要归因于创新. 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中,熊彼特研究了创新与生产要素,创新与企业 家的职能,创新与信用,创新与经济发展周期,以及创新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的前景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了企业家在创新中的独特作用,强调了生产 技术的个性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在因素. 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EDrucker)在其管理经典论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对&创新&是这样定义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 而非科技术语.我们可以用萨伊定义企业家精神的方式对它下一个定义:创新 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或者,我们可以按照现代经济学家的习惯,用需求术语 而非供给术语对它加以定义: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 和满意度.'' 德鲁克认为:&创新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创造财富.事实上, 创新活动本身就创造了资源.人类在发现自然界中某种物质的用途,并赋予它 经济价值之前,'资源'这种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认为&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 新.''如由于将货轮被重新认知为运输设备而非一艘船时,出现了集装箱,从而 使货轮在港口的停泊时间尽量缩短,也使远洋货船的运载能力提高了近4倍. 另外,他还认为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不需要是一个&实物&如教 科书的出现.在以前没有教科书时,即使教师非常优秀一次也只能教一,两个 学生,而有了教科书,即使一个非常平庸的教师,也能在一次将知识灌输给很 多学生.大多数人认为创新须与&实物&有关,必须与科技为基础.于是日本人被 认为是模仿者而非创新者,就其整体而言,日本的成功源于其社会创新,并且 社会创新比实物创新更重要.德鲁克对创新的分类有三:(1)产品的创新――即产品或服务的创新;(2) 管理的创新――即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它们推出上市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9 第一章绪论活动的创新:(3)社会的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德鲁克提出&企业家必须学习如何进行系 统化的创新.……系统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中,存在于对 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中.&并对创 新机遇的来源进行了详细论述与分析.他认为可将创新机遇分为两大类共七个 来源:第一类为来源&基本上是一些征兆,但却是那些己然发生,或者只需少许努力就能发生的变化的极为可靠的信号.这四个来源是:意料之外的事件―― 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 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第二类机遇的来源&涉及机构或产业以外的变化, 包括: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新知识,包括 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1.2.2国内研究成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要把建立,建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1月国家科委通 过《技术创新纲要》,l 996年8月,国家经贸委宣布启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国内大中型企业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国家在&十一五 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出了&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策略后,又制定 了&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强调&自主发展: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是自主发展的核心,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是自主发展的体现,全面提升零部 件产业竞争力则是自主发展的基础.&至此,全面发展自主品牌,推动自主创新 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许多学者和企业家就自主创新这一课题进行了研 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在我国,最早开始把创新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著名学者傅 家骥教授,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历经十年的时间,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系 统的研究,于1998年出版了《技术创新学》,该书是一本系统探讨技术创新的 理论,过程,机制,要素,方式,战略,组织,作用和政策等理论和实际问题 的学术专著. 傅家骥教授系统地论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创新的三种战略思路,即自 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并指出,针对我国现有国情,企业实施技术创 新思路应该是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模仿创新为主导,逐步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10 第一章绪论同时,采取适当的形式积极进行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此 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 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的方式)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 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模仿创新并不是原样仿造,而是有所发展,有 所改善;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院所或 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创新的创新组织方式.合作的成员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 也可以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他还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模仿创新 是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必经阶段,过早地强调以自主创新为主是不现实的.企业 只有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自 己的研究开发实力,并在模仿创新中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最终才能过渡 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 在万兴亚所著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中对创新给予了更细致的分类,他认为,根据技术创新的目标或内容,可分为①产品创新――即企业 向市场上首次推出在技术上有某种改变的新产品的过程;②服务创新――即向 市场首次推出在技术上有某种改变的新服务过程;⑨工艺创新――又称为过程创新,是对产品的生产技术的改进或变革,这种新的生产技术,可以是采用新 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可以是采用新的或改善的夹具,模具,也可以是采用新的或改善的新设备,新工序或新的加工形式等;④管理创新――即企业对某项任务或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如产品创新)综合运用多种资源的计划,执行,指挥, 监督,控制的新的组织行为过程.按照创新的影响程度或重要性分类,创新可分为①渐近性创新――即通过对产品(服务)的局部改进,从而改善整个产品 (服务)的创新;②根本性创新――即通过对产品的重大改进或者向市场推出 全新产品的创新.按照技术来源或战略模式分为①自主创新――主要依靠自己 的技术力量,致力于率先使某种新产品(服务)商品化的过程:②模仿创新――即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其他创新者的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 训,引进并破译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和改进的过程;③引进创新――通过技术引进(如购买专利技术)获取技术来源的一种创新方式;④ 合作创新――以技术创新为目标,以合作为基本手段,以资源互补为心内容的创新活动.按照企业归属的产业类型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 的技术创新. 吉林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中心主任赵树宽提出,一个国家汽车行业的发展 模式按照技术和资金的自有程度可以划分为共同经营型发展模式,自主开发型 第一章绪论发展模式和外资主导型发展模式三种.从汽车强国的发展来看,他们最终采取 了自主开发型的发展模式.以美国汽车工业为例,虽然在其发展早期,由于国 际间交流合作的欠发达并不存在开放的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和其汽车工业的逐 步发展,美国汽车开始向外扩张,在加拿大及欧洲等地输出资金和技术.尔后, 随着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开始从德国,日本等国引进资金和技术,最终 走上了自主开发型的发展道路.日本,德国,英国,法图以及意大利,韩国等 国家的汽车工业,也都是在坚持自主开发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当前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情况下,各汽车强国在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探索合作分 工.当前跨国公司的兼并重组除了是企业间资金与特质的优化利用之外,也是 技术相互借鉴与融合,是新形势下自主开发型发展模式的新形式. 另外,国内的其它学者还提出自主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王兴 元,魏江在《中国创新管理前沿》一书中强调&创新自主性的目的就是要在经 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握技术学习机会,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发展,实现创 新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同步发展.&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种 途径: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生产能力;②通过投资,系统地集成海内外 技术,提高生产能力或产品质量;③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创新资源,形成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另外,他们在研究中就发展路径 问题也给企业指出值得思考建议,即技术能力强的企业应倾向于围绕自身发展 战略配置创新资源,.主导创新活动;而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则应主要围绕生产 需要引进先进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和干中学,实现技术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发 展中国家从引进技术开始,经过消化吸收和系统集成等发展阶段,最后进入自 主创新发展阶段,也就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迈进.1.3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拟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从一汽集团乘用车事业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分 析一汽轿车所面临的困境和困惑,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明确一汽轿 车产品创新的路径选择及如何持续发展创新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和 研究分析,提出本文所运用的方法. 第二章主要阐述研究的必要性.①一汽轿车发展的需要;②自主创新是一种责任,有必要理清思路;③创新影响着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文化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第三章将阐述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明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12 第一章绪论概念和特征,及自主创新的类型描述和对比分析. 第四章通过实例分析来研究美国,日本及韩国等主要汽车厂家是如何发展 自主创新,如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如何得以持续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 汽车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仍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找出一汽轿车创新发展 的可借鉴之处. 第五章为理论应用,通过运用现有的理论,数理模型进行计算,论证和分 析,找出最适合一汽轿车发展的自主创新路径. 第六章就如何何持持续创新能力提出战略措施和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实证研究 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学习和借鉴创新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相关 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分析各国轿车行业发展创新的路径和一汽轿车所面 临的内外环境,从而找寻适合一汽轿车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保持 持续创新发展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中国汽车行业和一汽轿车发展的实际,结合中国的现有 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明晰一汽轿车在技术 领域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为一汽集团和一汽轿车的自主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 论依据和数据技撑.13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2.1一汽轿车发展的需要回顾社会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看,各国的发展大体上要经 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社会主义社会后, 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由于制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更替,实现了 从低级到高级社会的发展. 从世界科学领域的发展来分析,人类已经历了蒸汽动力与工具机时代;电 汽,钢铁时代;原子能时代;航天,计算机与信息时代;目前正在经历着生物, 生命科学时代.每一次时代的交替与发展,都伴随着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例 如,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使我们从农业社会跨进近代 工业社会;由于电动力,内燃机技术与钢铁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力工业,内 燃机产业(汽车,摩托车),钢铁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我们在近代工业 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游历了一百年的时间:20世纪初至1950年,由于核能源/核 动力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值远远大于农业产值,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提 升,使人类社会处在了原子能时代;由于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产生了航天产业和信息产业,使人类在1950年到1975年期间进入信息社会. 目前,由于科学家对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探寻与研究,使社会出现 了生物产业,产生了生物经济. 纵观世界汽车发展史,同样存在着创新与发展.自176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 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而1769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古诺 制造出的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开启了汽车技术之门.至1 886年,在经历 了一百年的技术创新积累,为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1794 年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气混合气体以供燃烧的构想;1796年,意 大利科学家沃尔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蓄电池,这项发明为汽车的诞生和发展 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1838年英国发明家亨纳特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内燃机点火 装置,世人称之为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l 842年美国人古德发明了硬 橡胶轮胎,虽然在行驶中存在很厉害的颠簸现象,但为后来米其林轮胎的发明 奠定了基础;1858年法国工程师洛纳因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用陶瓷绝缘制成的 点火火花塞;1859年由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发明了铅酸蓄电池,被世人称为&意 义深远的发明'',从而为汽车的用电创造了条件;1860年法国电器工程师莱诺制14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成了第一部用电火花点燃煤气的煤气机,两年后,又研制出二冲程内燃机;到了1 867年,德国工程师奥托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四冲程煤气发动机;被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的日这一天,德国曼海姆专利局批 准卡尔?本茨为其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同一年,德国人可 德利普-戴姆勒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自l 887年卡尔?本茨成立世界上第 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奔驰汽车公司以来,历经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世界汽车行 业基本被美,德,日,法,意,韩等国所垄断,并在不同时期,分别引领汽车 行业的发展,他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创新,不断地推出大众 所需要的汽车产品. 在中国,轿车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的50年代末,经过50多年的沉淀与积 累,一汽集团拥有着较深的轿车研发与制造底蕴.但一汽的自主品牌也面临着 极其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表2-1集团 奇瑞 长安 生产厂 奇瑞 长安奥拓 昌河 昌河 昌河 上汽集团 比亚迪 通用五菱 北斗星SPARK 2634 2lOl8 101 A00级市场销量变化统计表2001焦 2002生 2003年25186品牌 QQ 奥拓 爱迪尔2000芷2004焦493662005钜115960410903322148823l 2579比亚迪云南红塔 江南奥拓福莱尔 幸福使者 奥拓522530081694l一汽267077543610786江南奥拓 江南奥拓南汽精灵新雅图33 4 633 跃进无锡合计2970车型总数89表2-2集团AO级市场销量变化统计表2001矩85927生产厂天津一汽品牌 夏利威乐2000钽900282002矩964542003生002004生8l2005年182466一汽天津~汽天津一汽 吉利吉利威姿 自由舰792350062587915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集团生产厂 吉利 吉利品牌2000盔2001钲2002篮2003生2004生29752005矩19345华普海域美日 l 6477
828 9097吉利吉利豪情 华普飓风 美人豹羚羊 雨燕POLO GOL SAIL
59ll 吉利长安3871654198长安 长安 上海大众 上海大众上汽 57839 上海通用 上海通用菲亚特5578251679乐聘 派力奥 西耶纳
1064518154南汽 10&91065l赛马 哈飞赛豹 二汽934
l悦达起亚本田千里马广汽飞度合计车型总数表2-3集团 生产厂 品牌 捷达 宝来A级市场销量变化统计表2001年950082000生950062002焦1212862003盔1431322004笠1539162005生152293一汽大众 一汽大众 一汽大众 一汽一汽丰田1818516lOl 45654 高尔夫花冠 威驰 福美来 富康 爱丽舍40一汽丰田 一汽海马 二汽 神龙 神龙 神龙 东风日产4913231438 28396 48053
149345203652878标致阳光203402422916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集团生产厂东风日产 东风日产品牌 颐达 骐达 赛拉图 桑塔纳2000钜2001年2002焦2003矩2004年2005生悦达起亚 上海大众 上汽上海通用 上海通用 023 058 170349别克凯越景程 新旗云A520360019222507奇瑞 奇瑞 奇瑞北汽 昌河52856286995849l北京现代 昌河 长安福特比亚迪 东南伊兰特利亚纳 福克斯F3178102749长安 比亚迪东南汽车1239l菱帅
157 21合计车型总数13表2-4集团生产厂 品牌 奥迪A4 锐志 M6B级市场销量变化统计表2001焦2002年 2003焦81732000焦2004年1584l2005在10782一汽大众 一汽 一汽丰田 一汽轿车上汽 上海通用 北京现代帕萨特索纳塔 御翔 天籁 蓝鸟262865495150l北汽 北京现代东风日产 二汽 东风日产 5886125601762041060447802499028166悦达起亚 华晨长安 奇瑞 广汽 华晨远舰中华长安福特 奇瑞本田蒙迪欧 东方之子雅阁 3
599 ll113999合计 车型总数35917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表2-5集团生产厂 品牌 红旗 奥迪A6 皇冠g级市场销量变化统计表2001住2000焦2002年2003矩270182004焦150572005正9036一汽轿车 一汽 一汽大众 一汽丰田 上海通用 上汽 上海通用上海通用 合计5310846177别克君威荣御30543302005498l8998872903凯迪拉克97
车型总数36表2-6国产轿车品牌总数统计表(截止2007年10月)级别 品牌数 国产轿车品牌红旗,君威,宝马5,奔驰E280,新奥迪A6,皇冠,凯迪拉克,荣御,君越,Chrysler300C,C 13凯迪拉克SLS赛威,荣威750,林荫大道 桑塔纳3000,帕萨特,雅阁,蓝鸟,索纳塔,马自达6,奥迪A4,蒙迪欧,中华,东B●26方之子,宝马3,天籁,远舰,奔驰E200K,御翔,锐志,普锐斯,凯旋,骏捷,凯美 瑞,沃尔沃¥40,轩逸,奔腾,戈蓝,迈腾,名爵 高尔夫,富康,赛纳,桑塔纳,捷达,宝来,凯越,爱丽舍,福美来,阳光,威驰, 菱帅,花冠,伊兰特,标致307,毕加索,新旗云,景程,颐达,骐达,赛拉图,福克A37斯,F3,A5,马自达3,思域,速腾,蓝瑟,远景,派郎,天语SX4,骊威,卡罗拉, 海马3,明锐,森雅,景逸 夏利,威姿,威乐,赛欧,派里奥/周末风,西耶纳,优利欧,豪情,美日,海域,高 尔,飞度,嘉年华,千里马,羚羊,赛马球,美人豹,赛豹,雨燕,自由舰,乐聘,AO36利亚纳,海尚,力帆520,乐风,标致206,雅绅特,海讯,思迪,金刚,劲情/劲取, 威志,C2,瑞欧,海锋,风华 长安奥拓,福莱尔,QQ,路宝,SPARK,爱迪尔,北斗星,幸福使者,江南奥拓,西AOO13雅图,江南精灵,奔奔,A1说明:实际已无产销量的品牌表中未列示从以上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国产车型仅有14个车型系列产品, 其中A00级和A0级轿车各有2个车型系列,A级轿车有4个车型系列产品,B 级轿车有3个车型系列产品,C级轿车有3个车型系列产品.短短五年时间,国 产轿车车型已增至77个,截止到2007年10月,此数据已增到122个.2006年 投产的32款新车型,国内自主品牌的车型为12款,基本集中在A0和A00级阵 营内,占总新推出车型的比例为37.5%;2007年已投放的新车型,只有A0和 A00级的4款车型为国内自主产品,占总新推出车型的比例为30.8%,其它9款18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车型均为合资公司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牌车型. 由此可见,中国国内目前的市场增量基本来源于合资企业,国际大公司都 已认识到中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01年,中国汽车的 消费量为244万辆(其中乘用车消费量为86万辆),位列世界第七,到2006年, 中国汽车的消费量己达700万辆(其中乘用车消费量为427万辆),首次超过日 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 的比例,从2001年的4.3%上升到2006年的11%.由此可见,中国已成为世界 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尤其是轿车领域.为了最大限度的占领中国的轿车市场, 以获得高额利润,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现代, 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频频出手,这些国际汽车巨头纷纷与国内企业或增资 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厂,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不断地向中国引进 新产品,致使中国的轿车市场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也是世界范围内轿 车产品最多的市场.这些国际大公司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产品线丰富,经过 近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对中国的市场和政策己比较了解,有时会比国内企业更 快地获得政策变化和市场变化信息,面对这种境况,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举步 维艰. 一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长子,长久以来,一汽集团的发展一直受国 民所关注,并寄于厚望.一汽轿车在一汽集团承担着发展自主品牌的重任,我 们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已开始研制并生产了轿车,但到1980年初,我们的产 品供给对象仅为国家机关,数量很小,且在年间,自主轿车的发 展在中国汽车行业史上出现了断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众对轿车的需求 开始不断提高,而我们却只有做高档车的积累,对大众所需要的轿车技术我们 几乎没有什么积累.技术创新一般是在一定的技术积累下产生的,如果我们从 头开始,则无法与已有一百年汽车发展史的国际公司竞争.如果我们只依靠技 术引进,一是成本很高,二是永远受制于人,只能成为他人的制造商,不可能 掌握核心技术,更谈不上获得高额利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就是获得高额 利润,而盈利是依靠企业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创新则是获得并拥有核心技术的 唯一途径.因此,一汽轿车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 务,使企业有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新渠道和新来源, 创新是我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2.2创新是一种责任邓小平作为一个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很早就注意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19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的重要作用.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1992年初,邓小平 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 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该论断有着极深刻的内涵,一是科学技术 已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因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因素;二是现 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成为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三 是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 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的转变.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 篇文章中提出:&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 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在科技发展方面, 邓小平还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 现产业化,并把高科技看作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而科学的进步与 发展就是不断的创新. 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章节 进行了阐述.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在报告中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 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胡锦涛还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 展的第一重要手段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要求为&认 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 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 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从以上论述可见,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自主创新, 国家从战略层面上指出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对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指明了 努力方向,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 代社会的责任,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的企业和从业人员更要承 担起这项历史的重任.20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目前,国外品牌对本土品牌的挤出效应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大多数企业已沦为外国知名品牌的代工厂,这种现象在汽车行业尤其严重.根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10月,共有轿车主 要生产厂家34家,其中合资企业为17家.2007年前10个月的轿车销量总计 3601327辆,其中合资企业的累计销量为辆,市场份额占到70.84%, 且产品结构均处于A级以上的热销且价格和利润较高的段位.而国内企业虽然 也有17家,但除了奇瑞,吉利汽车和天津一汽的产销量超过10万辆以外,其 余15个厂家的产销量均未达到这个基本的经济规模,且所有产品均处于A级以 下,价格与利润较低的段位.例如:位列月份的企业累计销量排名 第4位的奇瑞汽车总产销量为208906辆,其中主打产品为QQ,该款产品的2007 年前10个月的累计产销量为97352辆.而吉利汽车以13款车型,累计销量1 51953 辆位列第8位,在这13款车型中只有1款车型(自由舰)的产销量接近5万辆, 有10款车型的产销量还不足l万辆,此数据表明吉利汽车以宽泛的产品线获得 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每款车型的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自主国产品牌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低于国际品牌.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产业政策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致使几 乎所有国际知名公司都先后进入中国市场,纷纷成立了合资公司,但从目前的 情况看,合资企业除了获得了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外,中方并未得到核心技术. 但奇瑞汽车公司经过短短近十年的时间,其自主品牌产品的产销量已位列轿车 行业的第4位,并实现了出口.为什么实力较强的合资公司没有做到的事,而 奇瑞汽车公司却做到了?最关键的原因是奇瑞有能力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其核 心是奇瑞具有能够自我掌控的技术,具有研发的主动权,而合资企业的中方却 没有.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家用电器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与现阶段的汽车行业 基本相同,但现在,中国的家电市场上自主产品已基本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在 此行业中最成功的代表企业就是海尔集团,在这个价格大战此起彼伏和你争我 夺的利润追逐战中,张瑞敏冷静地提出&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的独到观 点.他所说的价值战,就是以自己独特的追求自主创新技术的方式,实现企业, 产品和市场价值,实现自主技术的扩张.这就是海尔能够成为世界级品牌和世 界级公司的核心基础. 奇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经过近十年的自主发展,成为目前拥有 3000多研发人员,可同时开展十多个产品项目研发的自主汽车企业的佼佼者; 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先后 实施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战略,目前已成为一个在21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 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奇瑞与海尔 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拥有能够自我掌控的核心技术,有研发的主动权,更是由 于他们都有着一颗发展民族品牌的责任心.作为一个拥有着中国两大最有价值 的汽车品牌….&解放&与&红旗&的汽车集团,本着&耐住寂寞二十年,发展 自主品牌&的理念,一汽正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在不远的将来,通过自主创 新,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会有足够的能力来扛起自主汽车领军人的大旗,拥有 与国际公司同样或更强的话语权,不仅在国内,也要在国外实现与国际品牌同 台竞争.这是我们的责任.2.3创新,文化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何谓文化,目前在世界上得到较多学者确认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 和克鲁柯亨所给出的文化定义,即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 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 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其价值观念;文 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之因 素.该定义主要包含三个因素:(1)人的行为模式;(2)人的行为(活动,劳 动)的成果;(3)象征符号. 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联点有如下五个方面:(1)生产力的实施必然要以人 及其活动为中介,以文化形态为中介,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2)在当今 信息社会里,弥散于整个社会的系统化了的信息已成为一种类似&物&的东西, 文化完全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创造信息,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传播 信息和储存信息的能力.(3)文化作为一种弥散于特定人群(大至民族,小至 家庭)的文化心态和氛围,它包括思维方式,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4)作 为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象征符号系统,文化是把个人凝聚为社会和群体的纽 带,因此,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同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形式和发展状况密切相 关的.(5)由于人类每一代创造的文化不可能依靠生物学遗传由后人获得,只 能通过包括象征符号在内的整个文化环境逐次传递下去,因此文化可以看作是 人类社会机体&遗传&的一种基因.作为亚文化的企业文化也应当包含以上内 容. 清华大学张德教授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 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遵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综合反映.在理查德?福斯特和萨拉?卡普兰所著的《创造性破坏》一书,提出了 &心智模式&这一概念,他们引用了最早提出此概念的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 雷克给出的定义,即心智模式是将外在世界内化成许多不同的内在表征并加以 操纵运作.我个人认为心智模式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行为准则,而这些正是 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创新影响着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下面通过几个例子 来说明. 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andManufacturing),即通常所说的3M公司,是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3M的创新记录可以追溯到本世 纪初,它的1.5万多种产品,在全球各类市场上遥遥领先,其产品类型从工业磨 料到电子产品,从化学制品到保健用品应有尽有.3M的创新方法和策略是从公 司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中演变而来的.其原总裁卡尔顿曾于1925年出版了一本技 术信息手册,以鼓励新产品研究.他在手册中写道:&没有一个公司可永远靠过 去的成绩坐享其成,一个公司要么不断发展,提高,要么逐渐被淘汰.每一种 新思想都应该有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理由有二:1)如果这种思想非常有价值, 那我们就需要它;2)如果这种思想不切实际,那么当我们证明这种思想确实切 合实际之后,我们就会感到一种心灵上的轻松.我们公司采取的政策就是:'研 究就有回报.'''在3M工作的员工都信奉:一个人要是有个聪明的想法并愿意 努力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那他就能够成功.而这个信仰在每次成功事例中均 可得到肯定,公司的管理人员对所有取得成功的研究人员都表示祝贺,即使这 意味着承认自己当初曾对该项计划表示过疑虑以及没有给予多少支持,这对于 那些刚刚踏上发明之路的发明家来说起到了相当大的激励作用.3M公司的管理 层对不是每个新思想最后都能转变成可出售的商品这一点十分清楚,但同时他 们也意识到了成功的回报要远远大于失败所付出的代价这一事实,该公司在50 年代的调查表明,研发投入l美元,便可得到28美元的销售回报.该公司的政 策就是鼓励员工探索新思,从而使公司可以不断地成功地推出新产品.3M公司 之所以能够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创新势头,这与它所拥有的历史价值观分不 开,该公司的历史价值观为:坚持不懈,从失败中学习,好奇心,耐心,事必 躬亲的管理风格,个人主观能动性,合作小组,好主意的威力. 另一个案例为强生公司.当强生公司面对泰诺止痛药所发生的危机时,由 于该公司利用其所具有的心智模式….企业运营的理念,从容地渡过了危机.该 公司的企业运营理念即把强生公司的价值按以下顺序进行了排列:最优先的是 顾客,职工是其次,第三是社区,最后才是投资者.这个运营理念不但是强生 公司的基本信念之一,同时至今也还是该公司决策制定与行动的指导准则.正23 第二章研究的必要性是由于强生公司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使面对危机时做出了简单而快速的决策 ….把市民普遍使用的泰诺止痛药从全国各地的药架上全面回收.虽然付出了一 定的资金代价,但该公司在处理危机时采取了主动,从而保住了企业的信誉, 使企业得以继续生存. 丰田汽车公司是当今最成功的国际跨国汽车公司,该公司凭借其所创建的 TPS理念,历经风风雨雨,如今已赶上通用公司,2007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 汽车公司,而它的TPS这一理念多年来一直为众多企业所效仿.实际上TPS是 丰田公司的一种文化,其内涵为在公司内的方方面面都要采用精益的思维模式, 更深一层的核心就是要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改善为手段是丰田创新源泉,所 有改善都是从最小的细节入手,如焊装车间的电极修锉问题,一般公司采用的 是在线修锉,而在丰田公司经过改善已采用事前修锉,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生 产效率和工时利用率.另外丰田公司在生产系统推行&围绕成本,效率,质量, 安全,人才育成等方面,全员开展'创意工夫'提案及一日一秒改善&活动,在这 个活动中所有人都有提案的权利,公司相关部门对改善结果进行评估,并给予 相应的奖励(一般是500日元至20万日元).丰田公司正是从小事抓起,注重 细节的不断改善,形成了鼓励技术创新的文化,企业才得以不断发展,这也是 丰田公司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处于不败的关键所在. 世界500强的可口可乐公司在年期间,采用包括渐进式和突破性 创新方式相结合的创新战略,对技术和商业模式都进行了创新,并在公司范围 内努力培育一种创新文化,并创立了一个名叫&创新中心&的新部门,制定新 的创新流程.公司通过改变经营战略,从只生产一种核心产品的企业转变成生 产多种产品的饮料企业,不断推出适合新口味的新产品,并开发出新的饮料种 类,如运动类,水类,茶类,健康类,及供妈妈和孩子喝的饮料,从而扭转了 在年公司利润连年下滑的局面. 理查德?福斯特在其《S曲线: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书中得出这样的结 论:虽然市场中的攻击者通常缺乏低成本的规模经济优势,但没有任何心理上 及经济上的负担能够阻碍其掌握新的市场契机,因此在技术断层期间,获得经 济优势的往往都是这些市场中的攻击者,而非防御者.具有攻击能力的企业往 往积累了一定的创新技术,工艺,机制,其企业文化也是鼓励创新;采取防御 的企业往往坚守原有的技术,工艺,机制等,其企业文化~般为不肯实施变革, 不鼓励创新,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社会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一个企业只有适 应了社会的发展,适时地采取变革,利用创新和变革来获得高额利润,才可能 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被抛弃.24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3.1技术创新理论3.1.1技术创新发展历程及特征概述学术界一致认同是由熊彼特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理论,但并未得 到广泛的重视,直至20世纪50年代.此时人们已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 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从而开始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 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复兴,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 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专门研究.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1)处于新研究领域的开发阶段,研究比较分散, 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且引起争论的热点专题也不多(以技术创新为自变 量的经济周期研究不应计入技术创新本身的研究范畴),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案例 分析总结.(2)在管理科学中逐步形成专门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由于技术变 化对传统组织管理的冲击和挑战,对创新相关问题多从创新主体(企业,公司 和社会团体)的组织结构变动,风险决策行为及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3)研究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等.如艾伦等人对信息 需求与应用的研究,埃德温等人在工业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的环 境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厄特巴克等在70年代初的综合研究中粗略地提出了技 术创新过程及相关因素理论,强调创新主体的内外部交流能力缺乏是技术创新 主要障碍.但总的看来,在这一阶段创新仍只是作为一个整体变量来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持续兴旺 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1)技术创新研究从管理科学和经济发展周期 研究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2)研究的 具体对象开始逐步分解,出现对创新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内容的比较全面的探 讨与争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定义,分类, 起源(动力与机会),特征,过程机制与决策,经济与组织效应,R&D系统,技 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新的社会一体化和政府介入机制及相关政策等等. (3)逐步将多种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研究中.如运用组织管理行为理论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研究创新主体状态,运用信息理论研究创新过程中信息流发生,传递和作用, 运用决策理论研究创新初期的风险决策机理,运用市场结构和竞争理论研究创 新实现机制和效率,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与市场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和 作用等. 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研究的特点集中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描述 性总结,即就某些专题将已有研究成果分门归类加以总结描述.二是折衷协调 性提高,即将创新研究中有关争论问题重新提出,结合新增情况在对各种观点 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推出理论.三是系统化归纳,即通过系统归纳沟通以往 分散性研究成果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层次上的系统理论.(2)在综合已有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研究范围中选出或新提出有关重点专题深入研究.据美 国国家科学基金会80年代中期的报告,有关的热点问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术创新上的大学一工业界关系,技术创新激励,R&D系统,创新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的相关 性,创新学习扩散和市场竞争策略等.(3)注重研究内容和成果对社会经济技 术活动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的研究课题,如技术创新的预测和创新活动的测 度评价,创新组织建立的策略和规范,政府创新推动政策的跟踪分析,对某一 行业的技术创新或某一项技术创新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的分析等,受到普遍关 注,并力求将创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社会经济技术行动计划中去.3.1.2技术创新概念虽然在理论界公认由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但熊彼特并未对技术 创新给出狭义的严格定义,在其所给出的定义中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也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现代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索罗所提出的技术创新的&两步论& 为基础,他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 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 从行为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是由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 新》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即&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 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是由林恩首次提出的,即&技术创 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 为过程.&26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曼斯费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他的研究对象主 要侧重于产品创新,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 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 厄特巴克在上世纪70年代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 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 采用或首次应用&. 弗里曼是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他对创新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作 为一个经济学家,更多地从经济角度来考察创新;二是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 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经过多年的研究,弗里曼对自己所提出的技术创新的定 义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 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NSF从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开始发起并组织对技 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在不同的阶段给出了不断完善的技术创新的定义. 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 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NSF在70年代对技术创新的限定 还是比较窄的,在1974年的NSF报告《科学指示器》中限定创新中有两类:一 是特定的重大技术创新;二是有代表性的普遍意义上的技术变革,但不包括模 仿与改进型变动.但到70年代下半期,NSF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 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 的产品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 低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畴中. 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 和表述基础上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分析,最终给出技术创新的定义如下:技术 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一定义 突出了技术创新在两方面的特殊涵义:一是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 连续性;二是活动必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 傅家骥根据综合分析,研究国际国内不同学者,就技术创新界定问题给出 如下结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 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 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 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 的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虽然各派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界定还存在着分歧,综合对以上技术创新概念27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的分析与理解,我个人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且是从新构想到把新构想 引入市场的过程,并且可以取得成功的商业价值,从而可以提升市场份额,获 得商业盈利或提升创新主体的素质.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就是促进企业,行业 或社会的发展.3.1.3技术创新类型在托尼?达维拉所著的《创新之道》一书中,将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半突 破性创新和突破性新,并指出大多数企业进行的创新都是渐进式的. 渐进式创新是一种在不进行重大改变和巨额投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对 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的方式.例如,轿车制造商每隔一年都会对己经推出 的车型做细微的改进,这样就可以在不进行重大改变和巨额投资的情况下给人 以新鲜感,从而增加销量. 渐进式创新的动作看上去似乎很小,但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有效 防止企业由于竞争而失去市场份额,利润或市场份额加利润.通过对技术和商 业模式做较小的改进,企业就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和利润,提供现金流,收回对产品开发和商业化所进行的投资.但值得注意的 一点是,如果一个企业只进行很小的渐进式创新将给企业带来不利,因为竞争 对手可以通过模仿而争取到你的顾客. 半突破性创新包括对商业模式或技术所做的重大改变,但不是同时对这两 方面做出改变.在半突破性创新中,技术或商业模式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在通 常情况下,对一方面所做的创新会带给另一方面新的创新机会.为此,企业要 加强对这两方面的创新管理,但很多企业都忽视了这一点. 突破性创新可以同时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产生重大影响.突破性创新 通常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竞争环境.且成功的突破性创新往往可以改写整 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可以极大地改变整个行业,并使企业成为行业领导者.20 世纪70年代推出的一次性婴儿尿片就是一个突破性创新的案例.瑞典的一家公 司用完全不同的新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布质尿片,它利用木材中可吸水的柔软物 质制成了和传统的布质尿片一样的尿片.虽然这种尿片比传统的布质尿片看上 去要厚重很多,手感也不一样,但这种新尿片是一次性的,无须洗涤.此外, 这种新尿片在零售店都可以买到,从而取代了传统的尿片洗涤服务的商业模式. 在对突破性创新进行投资时一定要慎重.突破性创新的特点是具有较低的 投资回报率.如果不切实际地认为&下一个新事物&可以改变整个企业的命运, 从而对突破性创新做过多的投入,势必将浪费原本可以更好地运用在半突破性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上的有价值的资源.所以,对突破性创新所作的投入应真正 符合企业的需要.3.1.4技术创新的模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导引下,如何进行技术创新,采取何种模式,方 式来进行技术创新最符合国情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也是我国国内目前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关于技术创新的模式划分多种多样,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 模式的划分.傅家骥教授在其组织编写的《技术创新学》一书中,从基本战略 思路出发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其基本概念 已在前面第一章进行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从技术创新的来源来划分,又可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五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生成一一原发型创新.即企业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原理,独立完成创新的一系列 工作,所需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独自进行管理,运作.该模式具有三个特点:(1)内生的技术突破.生成――原发型创新不是在研究开发上对每一个技术环节都面面俱到,但其中的核心技术或主导技术必须 是由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而获得的,这是&原发&的含义所在.(2)率先进行技术与市场开发.生成――原发型创新的技术成果具有独占性,从而可以占据市场上的主动和先机.(3)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知识和能力的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生成――原发型的创新模式,主要用于全新创新或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运用这种模式,必须有较雄厚的技术力 量,特别是研究与发展的力量,并有较多的技术积累.此种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与傅家骥教授提出的自主创新基本上是相似的. 第二种模式:消化一一吸收型创新,也可称为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 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在消化中吸取,在继承,模仿,消化吸取中升华, 飞跃,引进,购买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或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 再创新的做法.该过程的切入点可以是技术选择,也可以是市场产品.其基本 形态主要包括完全模仿创新和吸收后再创新.(1)完全模仿创新是对市场上现 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的时间,使技术 模仿成为可能,而且模仿成为企业廉价获取技术的最有效途径.进行完全模仿 创新的企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生产的灵活性,生产制造系统能够迅速地由原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有产品的生产转向被模仿产品,技术人员具备复制产品的水平和能力的支持是 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由于是跟随进入,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营销力, 能够快速地把产品投入市场;产品生成成本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奇瑞汽 车公司刚起步时所采取的创新模式即为完全模仿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吸收后再创新,又称二次创新.就是在引进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 模仿创新过程,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模仿创新并非简单抄袭,而是站在他人 肩膀上,投入一定研发资源,进行进~步的完善和开发.吸收后再创新的特点 是:①模仿跟随性,研究开发的针对性.它同样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 有针对性地破译无法获得的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的功能的复制和改进.②投资 的后发性.吸收后创新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创新过程的后几个阶段上.因此模仿 创新往往具有低投入,低风险的特点,其在产品成本和性能上也具有更强的市 场竞争力,成功率更高,耗时更短.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如下缺点:①滞后性, 即在技术开发方面缺乏超前性.当新的原发创新高潮到来时,就会处于非常不 利的境地.②模仿创新往往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技术壁垒,市场壁垒的制约, 有时还面临法律,制度方面的障碍.③如果长期靠简单地引进模仿,势必会造 成一种技术依赖,对本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第三种模式:联手一一合作型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 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它是联合企业内部和外部力量进行的一种技术创新 活动.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 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 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最终达到双赢.合 作创新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 险.合作创新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成果,从而获取绝对垄断优 势.第四种模式:集成――系统型创新.综合也是一种创新.根据实践的需要,对首先创新企业的创新思想和实际应用进行重新梳理,使其系统化.前人在某 些领域的创新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角度进行的.企业可以把其他企业不同的 创新加以综合分析,按照其内在联系和逻辑使之构成一个新的有机的创新系统. 然后运用到企业生产中,就是一种创新.第五种模式:实验――研究型创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拉开发开业革命的序幕,使人类生产力第一次得到了飞速发展.人类历史科学的进步,每一次都宣扬着实验――研究型创新的成功.所以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试验研究中心,对于设想大胆地进 行实验,最终获得创新.30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3.2自主创新概念及模式 3.2.1自主创新概念目前,人们对自主创新的概念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自主创 新就是自己创新.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完全依靠本国的力量,什 么都从零起步,什么都自己做,并且把自主创新与开放和引进技术看成是完全 对立的.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轨道.其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 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 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能力.从该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国政府的政策方面看,自 主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技术的原始创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技术的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艾峰认为:要把中国自主汽车的质量搞上去,如果只靠 我们国内的企业自己拿点技术革新或者创新虽然也能有进步,但就是太慢了. 比较明志的做法就是应该把别人的好东西拿过来.不是中国人设计的没关系, 国外设计也归我中国人用了,也是我中国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等于自己创 造,你创造的归我所有也是知识产权,这个产权拥有者和创作者不完全都是重 合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思想上打开,充分利用改革开放这个条件在全世界 整合资源,包括汽车的技术资源也包括各种人才的资源整合. 本人认为,&自主&就是&可自我掌控,不受任何限制&,因此自主创新 就是在对资源(包括人,财,物),技术,工艺,流程,管理等可以实现自我 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创新,但这并不排除不向别人学习,反而通过学习技术可 以缩短创新的周期,降低创新的成本,从而可以快速得到和享受创新成果给企 业带来的利益.自主创新也不排除从别人购买和引进,只要知识产权归我们所 有.但这种方式可能会带来较高的成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可行性.3.2.2自主创新模式31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演化观点强调,微观经济体(企业)在利润驱动下, 不断地挖掘创新和发展机会,在经历市场选择之后,行业内生存的企业推动行 业到达一定的亚稳定状态.在企业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和结构演变的过程中,企 业技术创新行为实际上是在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预测下,在整合内外部创新资 源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机会的甄选和实现过程,以达到掌控技术主导设计/主 导范式的技术创新目的. 企业通过不同自主创新机会,自主创新战略决策和市场选择结果的相互嵌 套,可形成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如下表.自主创新模式类型 创造性拓展模式 创造性破坏模式 拓展性破坏模式 突破性强化模式 初始创新机会 渐进性机会 突破性机会 渐进性机会 突破性机会 自主创新决策 拓展主导型 开发主导型 拓展主导型 开发主导型 主要创新类型 渐进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 市场选择结果 范式强化 范式变革 范式重建 范式强化当企业面对渐进性变革机会时,采取拓展主导型创新决策,着重在现技术 范式中通过技术优化项目或降低成本性项目(如国产化)强化和巩固主导设计. 该模式类似于熊彼特的创造性拓展模式.而当企业面对突破性变革机会时,应 采取开发主导型决策,着重通过新技术研发,实现范式重建,这种模式类似于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模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两种自主创新模式.其中,从渐进性变革机会出发, 通过拓展主导型决策,加强技术性能和成本的完全改变,转变市场对相互竞争 范式(通常情况下是两种范式之间的强弱权衡)的认知,从而实现技术范式的 重建,在此称其为&拓展性破坏模式&;从突破性变革机会入手,采取开发主导 型决策,新建外围技术标准,从而实现技术范式的强化,在此称其为&突破性 强化模式&.此两种模式采取&难中取易&的自主创新思路,更适合中国本土企 业自主创新的组织和开展.3.3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3.3.1技术能力的概念首先,我们先明确何谓技术能力?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共识的 定义.在日美两国合作进行的《日本增长的技术能力及其对美国经济的意义》 研究中指出,技术能力是已积累的技术存量,而边际技术能力可用技术积累率 表达.日本著名专家斋滕优把企业技术分为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于是技术能32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力包括产品技术能力和制造技术能力.但同时认为技术能力是人的能力和机械 设备能力的结合,因此,技术能力不可缺少技术人员能力.由于技术活动在一 定的组织中进行,人员,资源经过组织管理而组合,技术能力还应包括组织管 理能力. 帕维蒂在1 992年提交给世界银行年度大会的论文中纵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 力的积累,他认为:技术能力指产生和管理技术变化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包 括引进的外国技术,在教育,培训和研究上的投资,激励创新和模仿的经济手 段,鼓励公司重视技术积累的制度与政策等. 以上这几个定义中包含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技术能力 是一种存量,一种具有体现和非体现特性的资源.并具有如下特点: (1)技术能力是积累的,渐进的和有差别的.企业技术能力是过去积累的 结果.企业技术的每一点提高,都是在增加现有技术积累,同时又是再提高技 术时的基础.在企业现有的技术轨道上,技术变化是渐进的,在修补,替代, 完善技术的过程之中,技术逐步趋近技术极限.技术能力的渐进性还与技术能 力是一个学习过程有关.技术能力的差别性是指企业的技术能力存在阶段上的 差别,即可能只有使用技术的能力,或具有改进技术的能力,或者还具有创造 技术的能力. (2)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 技术由两部分知识组成,即一般知识和隐含知识.一般知识指科学知识, 技术知识,工程知识和技术管理的知识;隐含知识指企业在创造,改进和使用 技术中积累的体现在研究人员能力,员工技能和组织规范中的知识或经验.企 业在技术能力上始终存在差异的基本原因与企业技术具有隐含部分有关.技术 引进也是一种学习,它包括两项工作,即研究开发和在干中学.没有什么能替 代学习,技术只能部分转移,接受技术的企业需要学习可转移的技术,也需要 学习不可转移的部分. 既然技术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那么,企业培育技术能力就需 要培育吸收能力.增强企业成员的吸收能力取决于:企业成员(特别是研究开 发人员)的素质;企业在R&D上投入;员工在职培训;企业成员吸收技术知识 意愿的强烈程度.3.3.2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技术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和生产能 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创造技术的创新方式下,吸收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外33 第三章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围能力,其在技术能力中的地位很低,吸收能力已基本上附着于技术创新能力 上.在使用技术和改进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下,吸收能力在增强技术能力上具 有核心作用,而技术创新能力则成为外围能力.生产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 永远是一种支持关系,即生产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起保障和支持作用.在技术 创新链上,生产环节承前启后,没有它的保障技术创新无法实现.总之,三种 能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技术能力,但是,技术创新能力最具有攻击性,企业 提高技术能力最终应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依托.前两种能力再强也只停留在 掌握已有技术上,永远不能具备超越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能力,只有拥有技术创 新能力,经过不断创新,企业在技术能力上才能最终战胜技术领先者. 技术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 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构成.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指企业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技术创新 资源投入分为R&D投入和非R&D投入.R&D投入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费,人员 和设备上.非R&D投入指:(1)企业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的新产品概念和生产技 术,包括通过与市场营销和用户联系,通过设计或工程化,通过监视竞争对手 或通过聘用顾问.(2)开发试验性原型,然后再制造合尺寸的设备.(3)购买 专利等技术资料以及从各种类型的工程或设计咨询机构购买诀窍和技术能.(4) 开发(指内部培训)和购买(指借用)人员技能.(5)购买体现别人创新成果 的工艺设备和中间投入.(6)重组管理系统,整个生产系统和生产方法.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 新的能力,反映在三个方面t创新战略,创新机会和创新速度.创新战略服务 于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的创新道路怎么走,必须首先对技术变化趋势有所把握, 并对竞争对手的创新战略做认真分析.其次,充分分析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 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而创新机制主要与创新活动中的人员有关.有效的创新 机制能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争霸2最好的防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