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弹一星的时代里,为什么会涌现那么多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赞颂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诗句
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俯瞰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劫后相见,兴来游古殿。晋柏宋鼎细细看,同人无不赞叹。
石陀七曲盘桓,脚下潼水九弯。满眼丰收美景,巴山却话草原。
今又星稀月正圆,往年交契结诗缘。离巢采酿爱丁堡,归国系情华夏天。
桑梓炊烟萦梦里,楚云凡物展花前。请君致意家乡忆,九十衰翁眷念拳。
紫草黄花点缀,白盘绿叶帮扶。婷婷顾盼若召予,脉脉含情无语。
玉洁冰清帝女,心专目定凡夫。精诚求实毕生愉,与善美真为侣。
临危受命向前冲,理论难关昼夜攻。青海湖边磨利箭,金银滩上挽强弓。
寒窗岁月传佳话,壮志征程树伟功。浪漫鲲鹏庄子梦,芬芳兰惠屈原风。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忠厚平实,纯真坦荡,大智大勇在胸间。精研细算,要害紧握,壮哉突破万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惊天一爆,震撼世界,氢弹卫星齐啸天。
核讹诈碎,新中国巍, &许身国威壮河山&。 &两弹一星&功勋巨,万代歌凯旋。
&己丑雪飞,大河哀恸,长江泪涌。忆少年矢志,黄浦乘风,过海漂洋,麻省理工。
超音实验,火箭推动,科学报国华夏情。破牢笼,历千难万险,阻挠重重。&
归来兮请长缨,心系神箭意破苍穹。行独立自主,民族魂灵,感知理性,哲学辩证。
高瞻远瞩,遣将调兵,两弹一星耀太空。天地间,中国人真行,铁骨铮铮!
将星陨落。穹宇光莹烁。强国梦,平生烙。学成惊四海,名厚人还寞。艰辛后, 跨洋决绝归来鹤。
大漠风沙恶。铸剑心踌躇。经霜雨,飞天乐。山河留重器,百代传魂魄。冬去也。九州羸弱已为昨。
【第10首】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
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
【第11首】
亭亭铁塔矗秋空,六亿人民愿望同。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
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第12首】
孤岛双鸽遇风浪,竹笛吉他怨鸟笼。赤子归国强华夏,鲲鹏展翅遨苍穹。
震世两弹西边雨,冲霄一星东方红。神舟问天赖火箭,嫦娥奔月舞蛟龙。
&&赤子归国强华夏
【第13首】
水墨丹青铜管乐,竹马红叶春蚕丝。火眼金睛透迷雾,灵感顿悟源巧思。
天书一上忙十载,吴刚三笑胜五师。导弹卫星原子弹,醒狮火箭蘑菇狮。
&&吴刚三笑胜五师
【第14首】
今天,当我们在这里欢庆胜利,我们不会忘记,
那些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
曾经在坎坷崎岖的山路上,洒下过多少心血汗水,
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他们的名字,
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献身精神,
他们的人格魅力,犹如永远熠熠生辉的星辰,
在茫茫大空,闪耀得那样明亮,那样绚丽&&
我们都还记得,日,在人民大会堂,
有一位科学家,曾被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但是,就在那次庄严的授勋仪式上,他却没有能够出席&&
这就是永远被祖国人民怀念的科学家,郭&&永&&怀。
1956年,在回国前夕,他为了冲破外国的阻挠,
亲自焚烧了自己的全部科研文稿,义无反顾地 踏上了赤子回归的行旅。
面对妻子的迷惑和嗔怪,郭永怀微笑着说,所有的科研数据,
都深藏在他的心里&&此后,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
自己的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们不会忘记,日,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晨曦,郭永怀手提核试验文件包,
行色匆匆,登上了从西北基地飞往北京的专机。
中央领导在等待听取他的汇报,妻子在企盼着他归来的消息,
郭永怀俯瞅着连绵起伏的群山,面颊上露出了几分欣喜。
2000米、1000米、500米&&
突然,飞机在剧烈的抖动,驾驶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永怀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烈火吞没了机舱,在农田里熊熊燃烧,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当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
那只沉甸甸的文件包,竟完好无损地抱在郭永怀的怀里&&
高山在喊:郭永怀,你不该离去,
大地在喊:郭永怀,你不该离去!
妻子在哭泣:郭永怀,你才59岁的年纪&&
周总理在流泪:郭永怀,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是的,郭永怀他没有离去,郭永怀他不会离去,
人民的科学家,永远都活在人民的心里&&
(作者:佚名 编辑:jddxx118)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相关推荐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十四节气中国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_百度知道
中国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
按默认排序
按时间排序
数学家祖冲之
随着人类飞上太空,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也越来越详细。如今,人们已经绘制出详细的“月图”。在月亮背面的月图上,你可以看到有一座山标明“祖冲之山”。这是以我国南北朝时的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祖冲之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429年4月20日(南朝宋元嘉六年三月初一日),出生在一个侍从官员家里。由于祖冲之对世界科学的巨大贡献,他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月球上的山脉用他的名字命名,就是一种象征。
祖冲之从小就聪明好学。20岁时因学有成就,进了当时的国家级研究机关华林学省。由于他对各种事物敢于大胆设想,勇于创新,注重实践,并且勤奋刻苦,因此,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重要贡献是采用割圆术这一方法,计算出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例,为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最精确的圆周率。15世纪时,一位阿拉伯数学家才超过了他,把圆周率推算到了17位有效数字,但已在祖冲之之后1000多年了。在欧洲,直到1573年,才先后由奥托和安托尼兹求出祖冲之所算的数值来。不仅如此,祖冲之还正确地推导出球的体积公式,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球体公式。他所引用的原理和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所引用的公理是一致的。
祖冲之将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写成一本书,名为《缀术》。此书在唐朝时首先作为太学《算经十书》之一,被列为课本。后来,此书传入朝鲜、日本,也被当做教科书。可惜到北宋时竟失传了。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33岁时就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叫《大明历》。《大明历》中有两项重大改革,一项是打破了我国沿袭很久的“19年7闰”的老闰法。祖冲之经过仔细推算,发现这个闰法每过200年就会相差一天。因此,他打破传统观念,反复计算,精确地得出了每391年中加上144个闰月的新闰法。祖冲之在历法计算中还第一次应用了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的岁差原理。所谓岁差,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不可能完全回到原来位置的现象。祖冲之应用这个原理精确地计算出一回归年是365.日,同近代科学测量相比一年只差50秒。这在天文历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此外,祖冲之还制造了许多精巧的机械。例如“指南车”、“千里船”、“木牛流马”等。祖冲之不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http://www./introduction/qxs.asp
--------------------------------------------------------------------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content//content_247893.htm
------------------------------------------------------------------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周培源
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流体力学
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我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content//content_362474.htm
-------------------------------------------------------------------
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 侯 德 榜
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他于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http://www./kxj/zgkxjszj/CX/gxb/pe/hg.htm
百度知道还有7条回答
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大学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还有一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我校校友,如黄祖洽院士、唐孝威院士等。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先后十几位司令员中有5位是科技人员,其中3位是清华校友。在基地所属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先后11位所长中8位是科技人员,其中5位是清华校友。在千千万万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中更有数以千计的清华校友。在西北核试验基地亲身参加1964年首次核试验现场工作和实验室任务的就有27位校友。我校许多院系的教师也都曾为“两弹一星”的成功贡献过力量。今天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的时刻,我们要向所有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906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他最大的成就就是80多了都能让30岁的老婆怀孕。
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钱学森、袁隆平、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视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并在这些学术领域里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他还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迄今国际上仍用此法处理这类问题。
钱伟长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其动力源于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源于“科学救国”的信念,考大学时,钱伟长的作文和历史试卷深得历史系和中文系教授的欣赏,而他的数理化三科的总分不到100分。因此,要弃文学理,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吴教授也力劝钱伟长学中文或历史,并告诉他中国文学和历史也是国家民族所需要的。弃...
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
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日 生于上海。
年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1934年 考取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公费留美。
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9年获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
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讲师,1945年任副教授。
年 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
1949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技术教授。
1955年 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
其他类似问题
科学家:中国的相关知识钱学森的故事;一、“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钱学森没有屈服;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19
钱学森的故事 一、“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二、“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规划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三、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当年,美国司法部逮捕钱学森,说他是共产党员。美国《纽约时报》后来曾报道说:“在1950年―1955年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共产党分子予以逮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5年9月,在钱学森回国途中,停*菲律宾马尼拉港口时,有位记者还问他:“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答:“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我还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呢!”
钱学森是位爱国的科学家,为了回到祖国而抗争;钱学森不是共产党员,却因为爱国背上了“共产党”的罪名。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使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58年初的一个晚上,钱学森来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家,郑重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的第3年,力学所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要求。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这一天,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30年后,他还回忆到:“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从此,钱学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以后,我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点政治,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
“即便是纯技术工作,那也是有明确政治方向的。不然,技术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钱学森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他是位大科学家,一生著作等身。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书籍,还有许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让人尊敬的是,书房里还有他认真阅读过的《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等书籍,他把雷锋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科学的高度,进行认真的概括和总结,力图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一般原则。
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四、“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学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技术抓总的重任,而且经常身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在进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期间,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万无一失,他竭尽心力。导弹上的元器件成千上万,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和可*。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详细到晶体管、电位器、电容器、开关插座、螺钉螺帽等。这对需要思考诸多大事的技术统帅来说,是何其可贵。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些猪肉,交待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批评工作人员道:“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又把自己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他说,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忠诚。
姚桐斌 著名科学家姚桐斌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最早被毛泽东的红卫兵打死的,是年仅46岁。他和赵九章被批斗致死后,周恩来总理要军管会开列出了一份《重要科学家保护名单》,名单报上去后,总理说:“名单上的每个人,你们要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出了问题我找你们!”所以,钱学森每每忆及此事,都情不自禁地说:“?文革?中,如果没有周总理保护,恐怕我这个人早就不在人世了。”(这段谈话引自国防科工委的《双星辉映 伉俪情深――钱学森和夫人的故事 》)
姚桐斌是中国极其优秀的一位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他是江苏无锡人,1945年毕业于当时迁移贵州的交通大学,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去了英国。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用了三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一年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之后,他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和讲学工作。
1957年底,姚桐斌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回到祖国。聂荣臻得知后,通过国务院专家局点名要他到弹道火箭研究院工作,他欣然同意。1958年1月,他应调去了一个仅有12名青年科技人员和除了几张办公桌椅什么都没有的航天材料研究组。
1958年底,姚桐斌所在的材料研究组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室,他出任研究室主任。1960年,航天研究室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出任所长。在他的领导策划下,从1960年到1964年,所内共开展研究课题500余项,其中半数为预先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有的很快就在当时研制的运载火箭型号研究中得到应用;许多成果还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居国内技术领先地位;其它的一些成果,有的转化为民品,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并忠诚于自己国家的科学家,最终却未能逃脱政治的漩涡。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研究所便一片混乱,科研工作随之陷入无政府状态。姚桐斌对此深感痛心,却又无可奈何,便自己每天坚持上班,风雨无阻。他对部属们说:“等文化大革命过了以后,我们再大干一场!”
可还没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灾难便首先降落在他的头上
那是1968年6月8日,这天,由于第七机械工业部两派群众组织连日不断地发生冲突,许多人都不上班了,也不敢上班了。身为所长的姚桐斌出于对工作的负责,照样顶着武斗的危险坚持上班。中午下班时间到了,有人听说他家附近形势紧张,劝他留在办公室。可他家里还有几岁的女儿,他放心不下,还是回了家。
回家后的姚桐斌刚刚拿起碗筷,还未来得及吃上一口饭,几个气势汹汹的“左派”人物便冲进家门,架着他就往楼口推。随之几个戴红袖章的人也冲上来,一边扔掉他的眼镜,一边扇他的耳光,还一边恶狠狠地骂:“打死你这个反动权威!”
姚桐斌被打得满脸是血,一个家伙又朝他阴部猛踢一脚,接着,又有两个家伙举起铁棍向他头部猛烈击去。他顿时鲜血直涌,倒在了地上。
由于姚桐斌头部几处遭到铁棍的重击,一直昏迷不醒,流血不止,下午3时,他终于停止呼吸,惨死家中。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59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等内容。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23 名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 7页 免费 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几... 2页 免费 两弹一...  1.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 年生,男,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35 年赴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  《大科学家的小故事》阅读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大科学家的小故事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遇事爱思考、 研究, 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  《科学家故事 100》读后感 胡马嘉阳 我读了一本书,叫《科学家故事 100 个》,这里所介绍的科学家可多了,而我最喜欢的要 数爱迪生了。 他生于 1847 年 2 ...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 ...  篇一:科学家故事 100 个读后感 ---吴卓群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叶 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 100 个》 ,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叶永 烈讲述...  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13 则故事一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 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  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 牛顿 1、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 人们都知道从苹果落地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 其实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