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主宰新闻资讯类客户端客户端的未来

技术将引新闻形态演变 未来的新闻会是什么样?
当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发展至今,我们看到了机器人写新闻、图像展示数据、个性化推荐等许多变化。同样,随着技术革命的力量逐渐深入媒体行业,我们也畅想或预见了新闻未来的形态发展。下面我们就以三个技术层次来一探“新闻命运”的究竟。
早在2009年,《卫报》的老牌记者西蒙&罗杰斯就开设了&Guardian Datablog&,提供新闻背后的原始数据、统计和可视化数据。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做法,可以说《卫报》和罗杰斯早就意识到了新闻需要新的形态。
提到这个陈年往事,是因为看到了鞭牛士关停PC网站和凤凰网试图极力转型而裁员这两件不大但却反映出很深的行业现象的事件。这两家新闻网站都是将战略重心从PC转移到移动端,除了顺势,另一个原因是两家也都看到了新闻形态正以一种无形的状态在演变。
当《华尔街日报》决定创立数字新闻部门,设立移动、交互图形、数据等方面岗位的时候。新闻形态就已经注定了围绕&新闻生产模式&、&可视化呈现方式&、&智能交互&进行演变的命运。但往往一些媒体很想去操纵命运,但却无力改变命运,因为他们不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
当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发展至今,我们看到了机器人写新闻、图像展示数据、个性化推荐等许多变化。同样,随着技术革命的力量逐渐深入媒体行业,我们也畅想或预见了新闻未来的形态发展。下面我们就以三个技术层次来一探&新闻命运&的究竟。
第一层:算法生成文本
最近,腾讯用机器人Dreamwriter写新闻一事吸引了众人围观,但更多的是引发了人们对技术改变新闻的无限遐想。机器人写稿的核心根本就是对大数据的分析,通过对开放的相关数据分析进而生成的内容,但是当前机器人写稿都是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仅仅只是收集经济方面的相关数据并且糅合而成,所以数据中间所需要的上下前后的连接逻辑也比较简单,并且数据源也比较单一居中,这对机器来说也更好处理。
目前人工智能在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找到关联,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后将关键信息交给用户,所以机器的工作就是整合信息,机器是能够粗略理解人类语言的。
而如果机器写稿能够从单一的维度局限跳出来,寻找多维数据的隐性关联,然后写出的文章,这样的技术将具备更大颠覆性。比如最近A明星正在和B明星闹绯闻,用户非常关心都在搜索,而此时机器就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挖掘进行更高层次的撰写工作,将AB明星各自曾经的绯闻对象都列出来,然后根据历次绯闻时间以及真相、明星性格等等再做出理智推算此次绯闻的真实性有多高,这将会是非常有趣的,也比娱乐记者能够更为高效的生产出一线新闻。
目前,这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对很多媒体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尤其是处在转型瘦身阶段的媒体。这可以大大的缩减人力和财力成本,公司内部资源就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分配。如果以这种生产模式在未来能够输出更加感性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那么将改变的不仅仅是新闻形态,而将会改变媒体业态。
其次是私人定制新闻,也就是说机器通过为用户建模写出一切用户关心并且与用户有关的新闻,比如某用户要去A地度假,但是A地正在发生流感用户并不知道,此时机器就可以主动为其撰写出咨询,告诉用户该信息。而这种围绕式私人定制将会大幅度帮助用户自己去索引相关新闻的时间,将会大幅度减少用户搜索时间。
第二层:程序生成图像
《华尔街日报》总编辑Gerard Baker在公开备忘录中提到,在当前环境下媒体机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是,全面改造自身,优化数据新闻操作。从新闻形态的角度来看,优化数据新闻操作实际上就是强化新闻的可视化。
通过大数据生成图像,这件事百度做的比较多,比如百度迁徙,就非常好的反映了春节期间用户出行情况,着实赚走了许多人的眼球。对于新闻行业来说,新闻可视化是能够比文字更为直接反映出直观信息,而用户也更为喜欢图片的呈现方式,这种方式更为吸引用户也更容易传播。而数据新闻的图表制作则是一门非常复杂与精细的工作,在美国有一个Data Journalism Awards的数据新闻奖,专门用来奖励每年那些杰出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
所以从数据到图像制作,从算法来讲相当简单,而如何呈现如何突出重点才是最关键的,在一篇数据报道中能找到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而选择怎样的角度才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新闻的主要观点,这才是要解决的。
比如&五一&或者&十一&这样的长假,一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此时人工智能则可以根据用户感兴趣的话题诸如堵车、各城市游客流量,各地门票价格、往年历史数据等等方面出发,通过挖掘大数据,找到用户所关心的领域,然后进行各种数据对比,自动生成对应用户想要看的图片,这将会带来巨大的传播空间。
也许说不定未来的Data Journalism Awards数据新闻奖会是人工智能。
第三层:技术实现交互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智能交互都应该是最核心的趋势,因为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想象空间它都是具有巨大价值的。目前,类似百度新闻和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就是智能交互的初级阶段。
无论何时,价值至上一定是新闻的主旋律,这里面的价值体现是用户是否能够精准快速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就比如百度,由于积累了庞大的大数据资源以及机器深度学习的前沿技术,百度新闻在个性化推荐上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你喜欢什么我就推给你什么&,而是&我推给你这些,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有价值的。&这是百度新闻与今日头条的不同之处。
如果再深究技术层面,基于大数据的运算和建模所呈现的用户画像和内容结构模型,是智能交互的核心。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则是&大数据从哪里来&?在这方面百度有明显的优势。相较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国内其它主打&智能推荐&的新闻客户端,百度新闻最令人遐想的地方,是它的用户数据不仅仅来自用户阅读习惯,而且来自搜索、购物、贴吧等全平台。基于这种&全行为&数据建立起来的用户画像,显然要比那些只基于阅读习惯的数据模型更具准确性。
那么,如果智能交互再迈入下一阶段会是什么样呢?
百度在2015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了一款重要的产品&度秘&,用户可以通过直接与度秘对话直接实现O2O服务的对接,实际就是一个私人管家。如果将度秘的技术嫁接到新闻领域那么势必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试想,当度秘与百度新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完全可以想象出用户能够直接与新闻客户端对话的场景,通过与度秘聊天获得最新资讯。比如问&度秘,告诉我A明星最近怎么样了?&而新闻客户端则根据最新大数据调取后生成文章,让用户获得私人定制的资讯。通过这些问答,新闻客户端也可以顺带挖掘出用户的价值需求,通过不断的深入挖掘找到用户的喜好,进行更精准的营销推送连接O2O。
当然,这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设想的理想化状态,当新闻形态一旦达到无中生有的高度,那么新闻便不再是新闻,而将会是一种生活服务。这种新闻形态带给生活和商业的价值将是无限的。
机器已经开始代替人类写稿,说明机器已经开始正式踏入媒体的源头领域。越来越多的可视化新闻诞生,说明数据、技术与新闻已经无法割裂。用户正在不断与新闻客户端进行不同的交互,说明技术正逐渐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虽然看上去机器、技术、数据充斥了新闻的未来,但这并不说明新闻被机器所主宰,反而是新闻的一种升华,人们借助技术的力量将会开拓新闻与媒体的另一番天地。今日头条与腾讯缘尽,谁将主宰个性化资讯市场?
腾讯投资今日头条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昨天凌晨今日头条CEO 张一鸣在头条问答进行了侧面辟谣:“最近有同事郑重地跟我说,他加入头条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我当然也不是,多没意思。”,几乎封死了今日头条接受腾讯投资的大门。
不过,这一传言倒让行业人士到个性化资讯的价值所在。人们讨论最多的是,今日头条估值80亿美元这个传言细节。尽管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值,但个性化资讯市场在近几年强势崛起却是毋庸置疑的。头条封死了接受腾讯投资的可能性,但BAT即将投资个性化资讯却有很大可能性。
个性化资讯客户端颠覆传统门户
互联网时代,最先崛起的巨头并非BAT,而是三大门户,它们曾一度被BAT视作是“三座大山”。BAT成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之后,只有腾讯大力发展门户业务并有所斩获,三大门户在资讯上的地位并未被撼动。颠覆QQ的一定不是下一个QQ,同理,颠覆门户的不是下一个门户网站。
移动资讯客户端正在承担移动端的门户颠覆者的角色。资讯是互联网最基础的功能,在移动时代,资讯消费很能迎合碎片化的手机使用场景,需求更加强劲,使用更加高频。资讯生产门槛前所未有地低,成千上万的自媒体夜以继日地生产资讯,数量级超过“浆糊+剪刀”模式的传统媒体时代数倍,也超过编辑模式的门户时代数倍。
内容越来越多,信息迎来大爆炸。
如何应对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资讯消费诉求?一有突发事件,各个新闻客户端就会争先恐后地推送最新报道出去,这样抢时效性内容,人有我有显然是不能突围的。还有,新闻客户端的产品形态均已不再是新闻标题的堆叠,而是迎合用户“刷新闻”的需求,纷纷上马信息流功能。不过,最彻底地满足用户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浏览资讯的模式,非个性化资讯莫属。
个性化资讯客户端的核心价值是过滤:帮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找到最感兴趣的。这与当初的RSS聚合阅读器模式恰恰相反:它的理念是帮你聚合大量内容,Google Reader在2013年关闭,宣告聚合阅读时代的结束。门户的理念则是,给读者看编辑认为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与传统纸媒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将介质从纸张变为屏幕,将收费变成了免费而已。从门户到聚合再到个性化,互联网资讯消费大概走过这三个阶段,现在看来,个性化才是用户最需要的。只有个性化才能帮用户应对信息大爆炸的问题,个性化资讯解决方案,与搜索引擎在互联网如日中天时的价值类似:过滤器。
个性化资讯市场将远远大于门户
收购传言今日头条估值为80亿美元,超过了搜狐+新浪今天的估值,移动新闻客户端估值大于两个门户,看上去太不可思议。之所以能够如此之高的估值,核心愿意在于,今日头条不只是一个新闻客户端——微信在移动端颠覆了QQ,其价值又远远高于手机QQ。同理,今日头条不是门户的移动版,而是起家于移动资讯的个性化内容消费平台,正是因为此我一直将其与微博相提并论。
个性化内容消费平台的故事,比移动新闻客户端,大太多了。
如果留意观察会发现,移动时代,用户的内容获取方式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从“Pull(拉)”变成了“Push(推)”。人们懒得再用RSS去聚合一堆内容回来,人们懒得去搜索框输入文字去查资料,人们懒得再到浏览器键入门户网址去访问——尽管这些产品都有移动版。与之相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守株待兔:不论是微信公众账号还是个性化资讯客户端,都是你推什么、我看什么。张小龙几年前在饭否的一条笔记说“微博之后,将是推送。”,这个趋势,大佬们早几年就看到了。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说“Push”时代的来临呢?这对于整个资讯市场有巨大影响。这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再是“流量”为先,而是“注意力”驱动,具体衡量指标就是大家开始争夺用户时间。“注意力黑洞”取代“流量入口”成为最具话语权的新兴事物:微信不是流量入口,今日头条不是流量入口,一点资讯不是流量入口,它们如日中天,因之是注意力黑洞。
个性化内容消费平台的价值就在于:它对注意力拥有磁石般的效应,相对于一般的新闻客户端而言,它可以满足人们的长尾内容消费需求,这也是一点资讯一直对外讲其平台有260万个兴趣频道的原因,在提供新闻资讯的同时,通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吸引用户停留,进而抢占更多时间。如果用户不主动去Pull了,谁的产品形态能Push到用户,并且Push得更精准,谁就更有价值,个性化内容消费平台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在用户刷客户端时,Push得更精准。
个性化资讯市场价值被显性化
个性化资讯客户端如此重要,早已是兵家必争之地。
主要有三股势力:第一类是独立创业者,已成独角兽的今日头条,还有很早就得到了小米和凤凰的战略投资的一点资讯;第二类则是门户改良派,个性化阅读这么重要,门户又岂会错失良机?网易、搜狐、新浪等新闻客户端均已加入个性化功能,腾讯推出了天天快报客户端并投入大量资源打压今日头条;第三类则是泛内容客户端,微博、贴吧均在转型个性化内容消费平台,UC浏览器推出了“头条号”,专注于搜索的手机百度也在客户端中引入了信息流,并上马“百家号”拥抱个性化资讯时代。
显然,腾讯投资今日头条不是空穴来风,许多人能够认同的是:腾讯与头条已有接触,但具体方式和投资价格尚未谈拢,并且毫无疑问,阿里、百度不会错过对个性化资讯市场的争夺,腾讯投资头条传闻背后或许有抬价的目的。
BAT在个性化资讯市场已开始布局,不过,做内容需要时间,无法一日千里。腾讯门户熬了许多年才起来,天天快报要追上头条还需要很长时间,这是腾讯投资头条的动机之一。同理,百家号、UC头条短期内要起来,几无可能,投资成熟的创业型平台就成为一个可能的选择。
创业平台需要巨头投资吗?
看上去不需要。
个性化资讯阅读有门槛,做容易做好难。主要有内容源、用户数据、技术和变现这四个门槛。个性化资讯的逻辑是:先有海量内容,再根据社交关系等用户数据去分析用户可能需要的,push过去,吸引用户不断消费内容,拿到注意力之后变现。头条和一点都将技术当做自己的核心基石(门户的技术优先级很低),其中头条强调推荐引擎,一点则在推荐引擎基础上强调“可搜索并订阅任意关键词”的“搜索+推荐”技术。还有,它们在内容源如自媒体资源上已建立起来优势。
实际上却有动机。
张一鸣在头条问答插入的音乐表示其想“Go Big”,只要做大做强就会对巨头的橄榄枝感兴趣。头条的变现发力很快,今年要做到10亿美金广告收入,超过深耕多年的新浪和搜狐,要实现这样的宏大目标,拥抱阿里巴巴等巨头恐怕就成为一个归宿,毕竟基于现有广告模式天花板很快见顶。还有,腾讯等巨头的用户数据,对个性化客户端而言有巨大的吸引力,有了这些数据,它们就可以push更精准,占用更多时间了。要做大做强,又很难抵抗住巨头的诱惑。还有,时间不等人,每一个科技浪潮都有生命周期,今日头条CTO林楚方在近日宣布离职内容创业,张一鸣必须尽快给兄弟们画一个更现实的大饼,比如独立上市日程。
一点资讯,同理。
因此,腾讯投资今日头条这一传闻对个性化资讯市场是巨大利好。
第一:估值有更高的参照系。过去个性化资讯这五个字值多少钱,是没有答案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客户端的估值还是参照门户。如果今日头条真的能以8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被巨头投资,无疑明确了“个性化资讯”五字的价值,要知道两年前头条估值仅为5亿美元,一年前一点资讯估值仅为2亿美元,如果头条达到80亿美元,一点资讯价值几何?
第二:开启BAT 买买买模式。从张一鸣的回应来看,腾讯投资今日头条可能性很小。不过,阿里巴巴投资今日头条可能性还有:阿里巴巴没有类似于腾讯网这样的强势媒体业务,对头条更饥渴,能够给出令头条满意的价格,况且投资甚至收购准上市独角兽,是阿里巴巴亲睐的投资策略。还有可能是百度投资头条,百度正在搜索广告之外拓展新的收入增长点,百家号前路如何还有待观望,如同当年收购91无线一样买入成熟项目,花钱买时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个性化资讯客户端与BAT牵手已无悬念
BAT投资个性化资讯客户端,如同一个上下游的纸牌游戏,这里是一个推演:
腾讯投资“大王”头条成为最强联盟,确立绝对优势。阿里巴巴、百度再争夺一点资讯这个“小王”,与自有业务如UC头条、百家号整合之后争夺中游,现在这个可能性很小了。
阿里巴巴投资“大王”头条并与UC整合,腾讯与百度再争夺一点资讯这一“小王”,如果腾讯拿到“小王”,百度出局;如果百度拿到“小王”,还能再争一争。
百度投资头条并与百家号、百度新闻、百度贴吧等整合之后,与腾讯决一雌雄。阿里还可拿下一点资讯来一场三国杀。
头条与一点资讯合并,将一点资讯的“搜索+推荐”模式与自家的“推荐引擎”模式整合,再加上用户、内容和广告主三块资源的整合,头条市场份额进一步放大,增加与阿里、腾讯等巨头对抗和谈判的筹码,或者已更高的估值独立上市,第三种可能性低,影响却会很大。
阿里的变现资源,百度的搜索技术,腾讯的社交关系,对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而言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而BAT对于个性化资讯市场均是志在必得。因此,不论最终呈现出哪种可能性,BAT投资个性化资讯市场都已是板上钉钉:不为流量入口,只为注意力黑洞,好戏即将上演。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罗超”,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AdMaster:新闻资讯App媒体价值综合指数排名 | 互联网数据中心-199IT |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199IT
199IT高端交流群现有2100+资深数据用户,最专业的讨论、最有价值的分享。
扫描微信二维码,数据随身查添加微信公共帐号: i199it欢迎关注:欢迎关注:新闻的产品化演进,谁将主宰未来新闻格局
&&& 新闻信息日新月异,新闻市场瞬息万变。新闻界的变动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当腾讯和新浪代表网络媒体非常有默契的选择在同一天发布媒体趋势报告,腾讯提出&众媒时代&,新浪发布&一切皆媒体&,似乎都在宣告旧世界的崩塌与新秩序的建立。
且不论未来媒体未来如何发展,&新闻&都是其内容核心,事关影响力和话语权。&新闻&本身发生了什么?如何把握其中规律?未来将如何进化?谁将主宰格局?媒介今天将探讨&新闻&这个古老传统而又充满变数的话题。
重新定义新闻产品
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什么是产品?产品是市场上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满足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新闻产品,也称新闻内容产品,是大众媒体在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新闻产品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大众传播早期,新闻产品就已经被通用,基于&规模化&、&模块化&、&系统 化&生产常规思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工业化媒体,生产出了即时新闻、评论、电视新闻栏目等新闻产品,并向公众提供这些新闻产品而获益。时下,受益于技术推动,更多新型多元的新闻产品问世,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新闻机构的权威与垄断,改变了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定义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受众定位。新闻正在被重新定义。
新闻作为产品的自身发生变化
时间上,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到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即时性、直播性、现场性大为增强;生产者,公民新闻、众包新闻崛起,新闻由组织化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新闻互动性、广泛性、扁平性增强;生产过程,新闻不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快速迭代,不断推进,新闻由静态产品转变为迭代过程;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价值判断的权力被分散到广大用户手中,他们通过转发、分享裁决着新闻的价值。
新闻作为产品的运行环境发生改变
新闻产品的运营环境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话语空间的变化;二是市场边界的变化;三是底层基础技术的变化。
话语空间层面,互联网改变原先单一的对话方,出现观点之争。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愈发显示出对新闻事实的多元化解释和补充,新闻媒体机构的话语权威性色彩也在这种新的 语境冲击下被不断解构。移动互联网加剧了这一变化,由平台和个人共同推动,自媒体不再局限于草根、个人,政府机构、企业,意见领袖以及行业精英成为新主体。虽然话语权依然是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但有张力的新闻图谱正在描绘,这些新闻产品在&去新闻机构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利益捆绑、广告商压力、意识形态站队等的束缚。
市场边界层面,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新闻竞争从来都不区分商业网站与非商业网站、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网络原生还是移动端原生。新闻产品的供应市场中,角色林立,传统新闻机构不仅仅要与同行竞争,例如同城报纸之间的竞争;报纸与电视之间;报纸、电视与商业门户网站、与原生移动端等,甚至是平台级的科技企业等等。这样一个宏大的视角下,对于原本居于市场垄断的传统新闻机构来说,几乎是&草木皆兵&般的包围,即使是实力雄厚的霸王媒体,也难免惊慌。数字网络技术不仅模糊了媒介之间的边界,而且模糊了公众在内容传受过程中的身份。越来越多的公众、越来越扁平的组织、越来越多的传播平台,加入到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闭环中来,构建起一个愈加开放的新闻生产系统。
底层技术层面。当《华尔街日报》决定创立数字新闻部门,设立移动、交互图形、数据等方面岗位的时候,新闻产品就已经注定了围绕&新闻生产模式&、&可视化呈现方式&、&智能交互&进行技术层面演变的命运。机器已经开始代替人类写稿,说明机器开始正式踏入媒体的源头领域;越来越多的可视化新闻诞生,说明数据、技术与新闻已经无法割裂;用户正在不断与新闻客户端进行不同的交互,说明技术正逐渐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
新闻产品演进的五个悖论
新闻产品的演进较之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追踪新闻产品从信息源到受众的全过程,从新闻素材的采集与发现,到生产环节的编辑与策划,到视觉化制作与呈现,再到经由传播渠道的分发与到达;每个环节都存在矛盾较量,理解这些悖论,能够把握新闻产品演进变化的逻辑与规则。
采集与发现:生产前端被全面入侵,坚守还是撤退
梳理新闻内容产品采集发现环节上最直观的变化在于信息源的碎片化。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信息源,这也导致许多新媒体的信息真假难辨;日微博传言称我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闫肃老先生去世,在不少媒体、闫肃老师的好友及粉丝转发该消息表示哀悼,之后歌手@于文华 删除相关微博并发文称消息不实,属严重失误。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新媒体蓝皮书》显示,当前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谣 言&传播的最高峰。
受众成为信息源对传统新闻媒体在话语权造成的冲击有:一是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抢占部分新闻的首发权, 特别是突发灾难事件,挑战媒体报道时效;二是各方话语体系力量焦灼,传统新闻机构&一锤定音&难度越来越大;三是分散多元的信息传播来源中,难免滋生谣言传闻,考验传统媒体的应对,捡拾真相碎片,通报事实,澄清谣言,传递真相,消除信息饥渴。
采集发现环节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于&&由机器参与采集。机器采集的信息越来越活跃在我们身边。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抓取各个来源的社会公用信息,特别是经由传统新闻机构已经对外发布的新闻信息。&今日头条&通过对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新浪等各大新闻网站的新闻进行内容聚合,完成基于&推荐&&热门&&好友动态&三个维度向用户进行包括资讯和评论在内的内容推送。其创始人张一鸣就提到说,&我一直对获取信息的事情感兴趣,不论以前做搜索还是做社交网站,都对如何发现信息很感兴趣。&。Prismatic是美国版的今日头条,也是收集网上资源并排序,这种排序建立在文本分析、用户喜好、社交网络普及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
采集和发现作为新闻产品生产的前端,被全面入侵,变化已经发生,应该如何应对?对于下面三个问题的回答或许可能有些出路。一是从哪里采集(where)?二是由谁来采集(who)?三是采集什么(what)?
从哪里采集(where)?新闻机构的信息采集来源有三大类:官方渠道包括通讯社供稿、政府机构、热线爆料;互联网渠道包括各大门户、搜索、论坛、博客等;第三类是网友受众,发布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UGC内容。原先新闻媒体&自上而下&的信息采集视角需要重新调整。向上,保持官方渠道的信息通畅,参与国家治理;向下,及时关注并倾听互联网渠道和网民受众的声音言论,深入社会肌理。
由谁来采集(who)?机器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承担信息的采集与发现,数据采集在较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因此一般信息和数据的梳理整合完全可以直接交由机器完成,快捷且完备。但这并不会替代新闻记者,某种意义上,实施新闻信息采集的主体是新闻记者,记者用更为专业的眼光去过滤、甄别来自网络与社交媒体的海量信息。在采集发现之后,后续的采访、调查、核实,寻找、维护信源这些都是专业记者日复一日训练和工作的一部分。当然在人工智能技术足够成熟之前,搜集什么数据,从哪里搜集数据,说明什么问题,都还需要由新闻人来设定和决定。
采集什么(what)?一般来说,针对社交平台的网上爆料或信息披露,专业记者在监测网络时会对潜在的新闻线索加以筛选和把关,在辨明真伪后介入报道,进而将信息引爆为新闻和社会热点事件。传统新闻机构不仅要与&UGC&、&机器&竞争,还要与时间赛跑。既然无法做到事事首发,那就争取抢占独家,落地有声。传统新闻机构可以投入大量时间来争取独家材料做长篇的深度报道,抢占独家新闻。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事实核查。正因为如此,2010年成立的Storyful专注于突发事件社交媒体信源的核实服务,迄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专业度和可靠度最高的信源调查网站。2013年,默多克旗下的传媒集团以2500万美元估值对其完成收购,Storyful为新闻机构提供包括监测、核实、授权、交易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社交信源服务链。
编辑策划:权力被威胁,沿袭传统还是被迫调整
编辑策划,无论是之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最能体现新闻从业人员价值的环节。但是采取什么方式编辑?由谁来编辑?都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编辑部运行机制的调整。作为内容产品的新闻,其项目把控者需对新闻产品的各个层面进行把关,其中包含了对选题的策划、内容的提炼、形式的包装和传播的考量等。这样的操作虽然传统新闻媒体也在一直践行,报题改题的编辑、派题的编辑部主任、共同推动发行和传播的所有人,无形中就在对记者参与的采访进行提炼、二次包装和传播推广,而从一开始和每个流程环节把关。不同的是,承担这些职能的多是对杂志、报纸进行全局把控的领导如主编,记者作为内容的初步撰写者不需要参与内容之外的压缩修改、标题包装、内容传播和品牌推广运营等方面。过去那种带有深厚行政色彩的层层上传下达分工层级感僵化的编辑部很难实现快速应对。要想敏锐洞察微妙需求、迅速行动,就必须将组织结构重心下移,将权、责、利向一线倾斜,从主编主任到一线记者。
二是采编的外延有了突破。与传统新闻媒体机构记者到新闻现场采访获得一手资料,编辑的润色修改作为二次包装的操作模式不同的是;商业门户网站因为受限于采访报道权的限制采取的是&整合&思路。例如精编类栏目就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毫无逻辑联系的信息碎片,经过标准化的编辑流程处理,变成风格统一的内容产品并形成品牌效应。例如凤凰网的创意策划,已经使其形成了某些一报道领域地位和形象的标志,在网络传播领域颇有口碑。
三是分布式信息生产进行渐近。网络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在很多时候是在各种分散主体的协同式&分布生产&,众包新闻就是这种变化的典型模式,虽然目前分布生产更多体现在UGC内容,但未来专业媒体内部以及媒体间的合作,也可以采取分布式思路。
诚然当我们承认以上变化的巨大影响时,不能陷入一个陷阱,忽视&谁对谁讲述什么?&的重要性。&谁在讲述&? 传统新闻机构媒体的主编精神一度被认为将被机器算法和自组织系统所替代。就当下来看,因信息洪流而产生的对优质内容敏感性的下降,反倒开始呼唤主编精神的回归;此时的主编扮演的更多是组织者、协调者、整合者的角色。凤凰网的几个高流量特色频道,如凤凰军事、凤凰历史、凤凰文化,其主编都具有良好的文史功底、信息整合和挖掘能力、策划能力。好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能帮助读者纵览世界的全貌,更能在关键事件的把握中超前一步,点出事情发展方向、揭示隐藏事实。
&讲述什么&?不论是策划整合碎片化信息还是独家原创新闻内容,虽然操作思路不同,但在分析和解读新闻方面,体现的是各类机构对于新闻产品打磨钻研的劲头。以商业门户、移动端为代表的新闻产品提供者追求速度,导致&快餐新闻&充斥,因为每家机构都想充当第一,高压的节奏使报道者遇到一个新闻事件时,只顾在时效和内容上领先对手,无暇深挖以求不同的深度和角度;传统媒体可以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是不计成本的投入,进行充分采访调研,精心组织策划,全面深刻的新闻报道,在提供调查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等深度新闻方面具有其他机构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其他机构更多地依靠转载编写。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新闻机构的深度报道就已经做得很好。事实上,深度报道生产者,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足够的数据抓取和分析能力、比如社会科学的调查和归纳能力。
制作呈现,视觉传达视觉至上会否取代事实至上?
经过制作呈现环节的新闻信息内容已经是一个成品形态的新闻产品。新闻产品在&制作呈现&环节既包括制作的方法手段,也包括文本、图片、声音等组合而成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技术。考虑到受众的阅读体验,制作和呈现从原先的常规环节变成新闻产品的核心环节。
一直以来,新闻产品都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所以传统新闻机构的努力似乎都在朝着&提升新闻产品的技术含量&方向努力,主流媒体的新闻业务似乎已经步入&后文本时代&,文本不再至上。媒体机构需要熟练使用各种的视觉化表达手段:信息图、GIF图、FLASH、动漫、HTML5、 音频、视频等等。事实上,对于新闻中的部分信息内容,如数据统计、时间顺序、地理位置、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都可以通过文字之外的其他方式来来表达。视频新闻产品也不再是传统电视媒体的专利,上海报业集团就在探索进入视频新闻产品领域,做移动终端的视频内容提供商、运营商,以个性化订制的短视频、&轻&视频为主,实现原创图文内容与可视化内容并重。 新闻产品的形态变得异常丰富,从传统网站的页面专题模式,到移动互联时代的HTML5专题形态,富媒体专题的考量标准已经大不一样。传统的Flash和页面模板被逐渐弃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移动端互动性融合报道。例如由柴静作为自媒体人的身份出品《穹顶之下》,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 ,TED 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 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创新的呈现手段 ,加上独特的带入方式,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制作呈现也被认为是最能够与新技术融合的环节。在技术应用层面,游戏、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与新闻融合。新兴可穿戴技术和更便宜虚拟现实设备的刺激下,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新闻媒体生产故事的方式。BBC 在 2015 年年初推出了互动游戏《叙利亚之旅》,新闻游戏化的其他著名案例还包括:菲律宾社交新闻网站Rap⁃pler的《反饥饿计划》 (HungerPro-ject,Rappler与菲律宾社会福利和发展部以及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推出的在线平台,以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战胜饥饿和相关问题),半岛电视台的互动社交网络平台《海盗捕鱼》,它为半岛电视台网站吸引了80%以上的新增用户。
对于新闻产品的制作呈现,需要重申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媒体人的后知后觉,时下被报业、电视媒体人提及率非常高的可视化,例如新闻制图的方式方法其实还停留在初级功能; 对于网络新闻而言,新闻的信息化处理早已是工作常态,部分商业新闻网站对于新闻产品的视觉化表达,已经进入下一个层级,就是设计之上的&交互&;二是呈现方法上未免过于用力步入可视化的误区。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只是简单罗列,重形式轻内容。一个好的制图首先是一则有阅读价值的新闻,没有新闻价值的制图是失败的,浪费版面。一些新闻产品因为过多图画让新闻报道变成了&幼儿园作品&,忽视了要传达的数据信息本身。三是技术包装之后的新形态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考量。有报道称,在网易新媒体实验室制作并发布的115篇 HTML5新闻产品中,跟帖数超过1万的HTML5 新闻产品仅为25篇,低于网易普通的报道水平。这在一定层面也说明受众对 HTML5新闻产品的欣赏品味的提高。
怎样的设计和包装或会是更接近用户使用需求的&可视化新闻&产品?在界面交互和场景设置中如何去平衡内容主题和技术动效?如何新形态的新闻产品怎样传播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这些都需要在探索中思考完善。此外,对于新闻这样一个内容产品来说,相对于信息事实,&创意设计&并不是真正内核,未来对新闻的视觉追求将被弱化,图表形式及设计风格逐渐被模式化、自动化,新闻核心回归到对内容的深层挖掘。
分发到达,既要优化运营,又要革新商业模式
&分发&是新闻产品传播的渠道;而&到达&则是新闻内容产品实际触达受众的一环,离新闻生产线最远,却离受众最近。相比前几个环节,&到达&是传统新闻媒体控制最弱的环节。
新闻产品通过哪些渠道&分发&?答用户最集中的地方,如移动端、如社交平台。由于缺乏足够用户规模的分发渠道,用户与传统媒体原有渠道间的距离被拉大,其新闻的传播效力需要由社交媒体、阅读聚合移动端等来扩散,优秀新闻产品的成功标准变成了谁家的独家报道被互联网引用或是转载。马航失联事件中,《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屡屡引起关注,但很少有人是从这两家纸版报纸上第一时间读到消息,在其网站或APP上获知新闻的受众数量也比不上在阅读聚合或社交平台上看转载的。
新渠道对于新闻产品&分发送达&意义在于对于数据的掌控。传递新型新闻产品的商业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牢牢把握了用户的消费体验和反馈。基于大数据的运算和建模所呈现的用户画像和内容结构模型,是新闻产品实现智能交互的核心。对于受众和受众注意力的判断将不再完全依靠经验,而是来源于数据分析。
新闻产品经由各种渠道&分发&最终&到达&受众。如何实现这一过程?不同的媒体机构有不同的路径。一种路径是:从技术起家,靠&剥削&传统新闻媒体的原创生产能力起家,汇天下内容、海量用户于麾下,进而往上游关注,吸引自媒体,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源,而不仅仅是作为搬运工,这是多数商业门户网站和原生移动端的路线选择。丰富的大数据和成熟的算法分析技术是这些公司独有的先天优势,把这些应用到新闻产业并生产出优质内容以吸引更优质的广告主,是顺水推舟并且容易实现的一种盈利方法;另一种路径是传统新闻媒体从新闻内容原创切入,建立流量入口,开始往下游关注,研究如何通过优质内容和技术运营两方面吸引用户、增加用户粘性,目前商业模式探索尚属空白。虽然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用户,成为大生态商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上海报业的两个移动端新闻产品项目,一是&澎湃新闻&,精细化产品运营,&推送&上讲求重要新闻争分夺秒,讲求推送的时机频次,推送的目标选择等;添加&跟踪&功能让用户可以跟踪某些事态的进展;问答社区&问吧&提升用户黏性等;另一款产品&界面&则在商业模式探索上走的更远一些,希望打造一款垂直领域的具有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产品。界面旗下摩尔金融作为专业金融资讯服务平台,提供动态市场消息、上市公司报道和投资分析,目标用户聚焦在专业人士及高净值个人投资者。据悉,一篇定价为288元的报告曾在24小时内销售额超过20万元,证明用户付费获取专业投研服务的模式基本成立。目前,界面的收入来源中,除广告以外用户阅读付费的比重达到35%,初步布局了互联网广告、大客户整合营销、金融资讯收费服务、精品电商、大公司招聘等多元商业模式。
传统新闻媒体&N 次销售&的商业模式将不再适用,新的商业模式将存在于新型新闻产品中。新型新闻产品的平台上,已经不再有读者、观众与广告商之间的差别与区分,赢利方式需要重新设计。在未来的模式中,横向客户的快速积累比纵向客户的深度挖掘更加重要。
本文的核心主题是关于新闻产品演进,这一进程中,我们有以下发现和结论:一、科技浪潮正一步步侵蚀新闻的基础,消解到传统新闻运作模式,威胁到传统新闻机构的权利地位,并且在某些非时政新闻的领域,已经攻破了最后防线,而且这一过程刚刚开始还正在加速;二、作为新闻产品的提供者,传统新闻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在技术进步和商业化代际更迭中遭受到巨大冲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或许利用传统优势的残余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才能掩护撤退转型新的新闻产品形态的探索过程。三、新技术新资本新价值观的代表新兴势力正不可阻挡的横扫一切,一步步的蚕食旧有的新闻领地,当然,技术并不是无限强悍,虚拟空间也要有公序良俗的底线;四、未来只有那些能够触摸到用户脉动的新闻产品,不论是深层的情怀还是浅层的消费需求,才会有未来,才会更为傲立者。
(作者:马涛;来源:媒介杂志公众号,微信号meijiezazhi,记者网获授权;订阅《媒介》杂志:010-)
•&•&•&•&•&•&•&•&•&•&•&•&•&•&•&•&•&•&•&•&•&•&•&•&•&•&•&•&•&•&
·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意见,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纠纷和责任, 与无关
·请注意言辞,客观地评价,提倡就事论事,杜绝谩骂和人身攻击等不文明行为
·记者网管理员有权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删除非法及不符合规定的评论信息或留作证据
猜您所需:
记者网赞助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主宰百度客户端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