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艇战舰世界追击俾斯麦麦怎么过关

94被浏览46191分享邀请回答47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二战经典战役——俾斯麦号战列舰追击战
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最主要的战略意图就是切断英国的海上运输,为此,德国海军不仅投入了庞大的潜艇部队和伪装成商船的辅助巡洋舰,还出动了大型水面舰艇执行这一使命。如1939年8月,“斯佩尔伯爵”号战列巡洋舰在三个月中,共击沉9艘运输船,总吨位达5万吨。再如1941年1月,“格奈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2艘战列巡洋舰杀入大西洋,开始代号为“四轮车”的海上破袭战役,两舰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上活动了两个多月,共击沉英国22艘运输船,总吨位达11.5万余吨。
  进入1941年5月,英国所面临的局势更加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最主要的战略意图就是切断英国的海上运输,为此,德国海军不仅投入了庞大的潜艇部队和伪装成商船的辅助巡洋舰,还出动了大型水面舰艇执行这一使命。如1939年8月,“斯佩尔伯爵”号战列巡洋舰在三个月中,共击沉9艘运输船,总吨位达5万吨。再如1941年1月,“格奈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2艘战列巡洋舰杀入大西洋,开始代号为“四轮车”的海上破袭战役,两舰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上活动了两个多月,共击沉英国22艘运输船,总吨位达11.5万余吨。进入1941年5月,英国所面临的局势更加险恶,大西洋上猖獗的“海狼”几乎就要掐断了维系大英帝国命脉的大西洋航线;南欧德军的铁蹄已经踏上了南斯拉夫和希腊;隆美尔的沙漠军团正席卷北非……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决心在这有利时机,再次派出大型水面舰艇突入大西洋,给英国捉襟见肘的海上运输再插上一刀!德军计划将停泊在波罗的海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调往法国,与“格奈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会合,组成实力空前强大的舰队杀入大西洋,作战代号“莱茵演习”。作为此次大规模海上破袭战的前期准备,雷德尔向大西洋先派出了2艘补给舰、5艘油船,并将德国运输船伪装成中立国船只在大西洋航线上搜集情报。可惜,“沙恩霍斯特”号在破袭战中的损伤还没有修复,“格奈森瑙”号则在4月的空袭中被英机炸伤,原定四舰联手出击的计划无法实现,雷德尔只好将计划稍作调整,仅投入“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两舰先驶往挪威的卑尔根,再利用大雾掩护从冰岛以北杀入大西洋。好在这两舰实力也不弱,尤其是“俾斯麦”号战列舰,作为第四艘以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命名的军舰,更是德国海军的骄傲——标准排水量4.2万吨,航速30节,武备惊人,4座双联381毫米主炮,6座双联150毫米副炮,8座双联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37毫米高炮,2座四联20毫米高炮,2座单管20毫米高炮,2座四联533毫米鱼雷管,4架舰载水上飞机,舰员2000人,还装有德国最新科技结晶“海上节拍”雷达、雷达告警仪、无线电测向仪等先进的电子设备,并秉承德国军舰一贯重视防护的传统,舷侧水线达330毫米厚的优质装甲,主甲板装甲也有100毫米厚,加上水密舱设计精巧周密,称得上是“不沉的海上堡垒”!邱吉尔写道:除了德国潜艇不断与我们进行斗争外,德国海上袭击舰给我们的船舶造成的损失已有七十五万吨以上。敌人的两艘战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及巡洋舰“希佩尔”号,在威力强大的高射炮的保护下仍然停泊在布雷斯特。谁也不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再来侵扰我们的贸易航线。到5月中旬,种种迹象表明,新建成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可能在那艘装有八吋口径大炮的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的伴同下,即将投入战斗。所有这些威力强大的快速舰只在大西洋辽阔的海域内配合在一起,将使我们的海军力量受到最大的考验。“俾斯麦”号装有十五吋口径的大炮八门,建造时没有受条约的限制,是海洋上装甲最重的军舰。它的排水量超过我们最新式的战列舰将近一万吨,而速率则至少相等。担任海上指挥的就是曾指挥“四轮车”作战的京特·卢金斯海军上将,作为精通海军战术的专家,他仔细研究了双方的情况,认为尽管从全局看英国处于下风,但英国海军实力远远要超过德国海军,特别在北大西洋上,英国海军占有绝对优势,单凭“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两舰,势单力孤,贸然出击极有可能会遭英军优势兵力的围攻,因此建议推迟作战,等“格奈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修复后再一起出动。但雷德尔认为一方面目前正是英国处在艰难困苦中的关键时刻,机不可失;另一方面希特勒也希望海军能尽早有所建树,对海军压力颇大,所以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5月19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从波兰格丁尼亚港悄然出航,出航前,元首专门赶到格丁尼亚,接见了吕特宴斯和全舰1600名官兵,并参观了"俾斯麦"号。为此,吕特宴斯感到十分荣幸。自去年6月法国败降以来,英国处境危急,它赖以生存的大西洋海上运输线极为脆弱。被德国击沉的英国商船无数,每月以50万吨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这样的岛国一旦失去外部的供给,等待它的唯有毁灭!日午后,德国最新型的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缓缓驶出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格丁尼亚港,旨在破坏英国北大西洋交通线的“莱因演习”行动正式开始。“俾斯麦”号原先额定乘员为2060人,但是由于后来增加了飞行、通讯、机械和火力控制方面的人员,最后的战舰乘员达到了2200人。德舰出波罗的海经卡特加特海峡,沿挪威海岸北上,于5月21日驶入卑尔根东南的科尔斯峡湾。就在德舰穿越卡特加特海峡时,被瑞典海军的一艘巡洋舰发现,并立即通报了英国。早在5月初,格陵兰岛和扬马延岛之间德军侦察机频频出现,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海军上将约翰·托维爵士就敏锐地判断出,这一罕见情况必定是德军大型军舰企图杀入大西洋的前兆!随即加强了对冰岛附近海域的监视。日,“俾斯麦”号等战舰驶入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随后又穿过了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里克海峡,进入挪威的峡湾。伴随的一架BF-110战斗机拍摄了多组照片。5月21日,接到瑞典的通报后,英国海空军出动了所有的空中侦察力量对挪威海岸进行侦察,当天下午,英国空军飞行员米切尔·塞克林中尉驾驶的“喷火”式战斗机在挪威卑尔根终于发现了目标,并拍下了清晰的航空照片。情报军官从照片上准确判读出这是一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和一艘希佩尔级重巡洋舰。5月21日下午,英国皇家空军(RAF)飞行员米切尔·塞克林中尉驾驶着“喷火”式战斗机在挪威卑尔根附近执行搜索任务时,终于发现了驶入格里姆斯塔得湾的“俾斯麦”号,并且拍摄下清晰的航空照片。英国海军深知如果这两艘军舰突入大西洋,将给大西洋的海上运输带来巨大灾难!因此决定不惜一切,务必击沉这两舰!5月22日一早,英军侦察机冒着德军密集的防空火力,再次光临卑尔根,经验丰富的老牌观察员罗瑟拉姆海军中校透过浓重的雾色,惊讶地发现港湾里空空荡荡,德舰不见了!英国海军立即意识到德舰必定已经出航,其意图毫无疑问是杀入大西洋,便将大西洋上所有军舰都交给托维指挥,组织海上围歼战。当时英军在大西洋上主要舰艇有:斯卡帕湾的“英王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格兰的“胜利”号航母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直布罗陀的“皇家方舟”号航母和“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哈利法克斯的“复仇”号战列舰;还有在大西洋上执行护航任务的“罗德尼”号和“拉米伊”号战列舰。托维对所有进入北大西洋的航道都投入力量进行监视,以确保万无一失,奥克尼群岛与法罗群岛之间航道情况最差,托维只派了飞机进行监视;在法罗群岛与冰岛之间海域部署了3艘轻巡洋舰,托维亲自指挥“英王乔治五世”号、“胜利”号和“反击”号为后援;在冰岛与格陵兰之间的丹麦海峡,部署了“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2艘重巡洋舰监视,由霍兰海军中将率领“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作为后援。5月21日下午19:30分,俾斯麦号起锚出航,和欧根亲王号和三艘驱逐舰汇合。在驱逐舰领航下,“俾斯麦”号开始了它的不归之旅。不久三艘驱逐舰脱离编队,“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闯入北大西洋,航向直指西方——冰岛和格陵兰间的丹麦海峡!德舰是在5月21日二十时从卑尔根出航,准备经丹麦海峡突入大西洋,原计划在驶入丹麦海峡前进行海上加油,但卢金斯认为英军对此次作战已经有所察觉,必须争分夺秒才能抢在英军完成应对部署前突入大西洋,所以取消了海上加油兼程赶路。托维在“乔治五世”号上升起了他的将旗,亲率本土舰队的主力1艘航母、1艘战列舰、5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于5月22日午夜出航,他还同时指挥着大西洋上其他舰只参加围歼“俾斯麦”的战斗。邱吉尔写道:5月22日,星期四,是情况多变、令人不安的一日。北海上空满布乌云,而且下起雨来。尽管天气恶劣,一架从哈特斯顿(在奥克尼群岛)起飞的海军飞机还是飞到卑尔根所在的峡湾,冒着猛烈的炮火,坚决地完成了侦察任务。那两艘敌舰已经不在那里了!当托维海军上将在当晚八时接到这项消息时,他立刻登上“英王乔治五世”号,率领“胜利”号、四艘巡洋舰和七艘驱逐舰,在北海西面占下一个中心位置,这样,敌人无论选择在冰岛的哪一面行动,他都可以支持他的巡洋舰巡逻。“却敌”号将在第二天早晨在海上同他会合。海军部断定敌舰可能通过丹麦海峡。当天晚上,我在收到报告几分钟后致电总统:昨日(21日),我们发现“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和八艘商船停泊在卑尔根。云层甚低,我们无法进行空袭。今夜,〔我们发觉〕它们已经出航。我们有理由相信,敌人想在大西洋对我船只进行大规模的袭击。如果我们不能追踪它们的去向,你的海军一定可以为我们指出它们的位置。“英王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胡德”号、“却敌”号和航空母舰“胜利”号,连同附属舰只,将追寻它们的踪迹。请将消息见告,我们当可完成任务5月23日凌晨,德舰驶入丹麦海峡,这是北极圈里的航道,虽已是5月,航道上还是有不少流冰,加上英军在冰岛一侧还布有水雷,原来300多千米宽的航道只有80多千米还能航行,在雨雪交加中德舰小心翼翼地行驶。十九时二十二分,英军“萨福克”号巡洋舰的雷达发现了目标,一面紧紧尾随,一面向托维报告。托维命令霍兰率“胡德”号、“威尔士亲王”号及4艘驱逐舰迅速前去拦截,其他舰艇也全速靠拢,形成合围之势。二十时三十分,英军在丹麦海峡的另一艘巡洋舰“诺福克”号也闻讯赶到,与“萨福克”号一起跟踪德舰,德舰雷达同样发现尾随在后的英舰,并试图回头寻战,英舰施放烟雾全力避战,不即不离地跟在后面,不断通报德舰的航向和位置。霍兰接到托维的命令,指挥编队以27节的高速冒着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直扑冰岛西南海域。5月24日清晨,德舰顺利驶出丹麦海峡。二时四十七分,“萨福克”号雷达确认了“俾斯麦”号的位置,此时德舰航向220度,英军霍兰编队航向240度,几乎是并列航行,而且距离只有50千米。一场恶战迫在眉睫!五时许,霍兰下令准备战斗,一时间英舰上警报大作,炮弹上膛炮手就位。不久卢金斯也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他万万没有想到碰上的竟然会是英国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最新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因此于五时三十九分下令转向,准备避开英舰。几乎是在同时,英舰也在转向,舰首直指德舰,猛扑过来!五时四十七分,英舰再次转为300度航向,以对准德舰。五时五十二分,双方距离25000米,“胡德”号前主炮首先开火!五时五十四分,德舰见战斗已无法避免,便转为200度航向,对英舰形成炮战最为有利的“T”字阵形!这样一来,英舰只能用前主炮开火,而德舰却能用全部主炮射击,英舰原本火炮上的数量优势全被不利的临战态势所抵消!加之英舰虽是抢先开火,却因为两艘德舰外型相似,霍兰根据常规认为领头的一定是“俾斯麦”号,所以将射击目标错误地指向了“欧根亲王”号!“威尔士亲王”号也没能及时分辨出来,跟着向“欧根亲王”号射击。英舰直到两次齐射后,才发现这一致命错误,急忙掉转炮口。德国人怎么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五时五十五分,“俾斯麦”号的主炮开始了第一次齐射!炮战中“胡德”号几次齐射都没有命中目标,反倒是主炮雷达尚未调试完毕只能使用光学测距仪进行火控的新舰“威尔士亲王”号偶有命中。德舰射击远比英舰准确,“俾斯麦”号第二次齐射就命中了“胡德”号的高炮弹药箱,甲板上顿时成为一片火海。五时五十七分,霍兰下令左转20度,以便发挥全部主炮威力。英舰刚开始转向,“俾斯麦”号的重磅炮弹就飞了过来,第三次齐射准确地命中了“胡德”号的要害——穿透六层甲板,在主炮弹药舱里爆炸!300吨炮弹顿时被引爆,剧烈的爆炸将“胡德”号中部彻底炸开,甚至连沉重的主炮塔都被爆炸抛上了天,海水从破口汹涌而入,舰体顷刻间断为两半,迅速下沉,爆炸的硝烟还未散尽,“胡德”号就在不到三分钟里就沉入大海!全舰1419人,只有特德.布雷格斯在内的三人获救,死难者中包括霍兰中将和舰长科尔上校。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击沉“胡德”号的是“欧根亲王”号,因为当时能命中“胡德”号弹药舱的炮弹只能来自“欧根亲王”号。但不管是哪艘德舰的战功,大英帝国航速最高火力最强声名最显赫的战舰,就此终结。“威尔士亲王”号目睹了“胡德”号的悲惨下场,还没回过神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全部火力就倾泻而下!此时双方距离仅16000米,德舰的射击更加准确凶猛,而“威尔士亲王”号因是刚下水不久,还有一些设备没有完成调试检修,甚至舰上还带着维修工程师和工人,现在一座四联主炮又被弹链堵塞,无法开火,火力大减!所以哪是德舰对手,连中七弹,万幸的是只有三弹爆炸,其中击中舰桥的一发381毫米炮弹,致使舰桥上除了舰长利奇和一名信号兵外其余人员非死即伤,但“威尔士亲王”号战斗力未受大的影响,大难不死的利奇舰长继续指挥战斗,第六次齐射命中“俾斯麦”号两发356毫米炮弹,一发击中二号锅炉舱,一发击穿舰首燃料舱,这发炮弹造成了该舱1000吨燃料的外流,不仅使燃料本已紧张的“俾斯麦”号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外流燃料在海面上形成了明显的油迹,为英舰以后的追踪创造了条件,也是德舰败亡的起因。利奇舰长因为己舰火力明显不及对手,又多处中弹进水量已达5吨,便见好就收,于六时零五分下令施放烟雾,全速撤退。当“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到英国海军部时,作战室里的气氛异常压抑,这里工作的高级军官和参谋大都曾在“胡德”号上服过役,对这艘战舰有着很深的感情,此时他们抑制住心头的悲痛,只有一个念头,全力以赴制订围歼计划,为“胡德”号报仇!双方主力舰只的首次交手,“俾斯麦”号就击沉了英军王牌战舰“胡德”号,卢金斯认为现在“俾斯麦”已经成为一艘威名远扬的功勋战舰,即使停在港口,同样也能吸引牵制大量英军,如果再作为海上破袭舰,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而且由于在进入丹麦海峡前没有进行预定的海上加油,加上舰首燃料舱被击中,流失了大量燃料,眼下也没有足够的燃料能继续执行海上破袭,因此原本对“莱茵演习”计划就有异议的卢金斯,于八时决定放弃这一计划,“俾斯麦”号返回法国圣纳泽尔,“欧根亲王”号则继续执行海上破袭。可是令人疑惑的是,卢金斯为什么不选择返回距离比较近,航线上也没有英舰的挪威,却选择了距离长又有英舰活动的法国?同时又让“欧根亲王”号离开受伤的“俾斯麦”号?这至少说明卢金斯是过于迷信“俾斯麦”号单舰的实力了。这一选择实际就已经将“俾斯麦”号送上了不归路!确定行动计划后,5月24日十八时“俾斯麦”号突然掉头向尾随的英舰开火,英舰手忙脚乱地准备战斗,“欧根亲王”号趁乱和“俾斯麦”号分手,在大雾掩护下继续向南进发,英舰竟毫无察觉。“俾斯麦”号成功掩护“欧根亲王”号撤离后,一头驶入暴风海区,准备借助恶劣天气的掩护甩掉尾随的英舰,再在潜艇和岸基飞机的掩护下返回法国。但航行数小时后,舰长林德曼上校报告由于连续高速航行,耗油量较大,返回圣纳泽尔恐怕燃料不够。卢金斯只好下令改航距离稍近的布勒斯特。就在“俾斯麦”号冒着狂风暴雨匆匆返航时,英军的大网正在逐渐收紧!托维亲率“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胜利”号航母、“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以及4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在后紧紧追赶;而“俾斯麦”号东有“罗德尼”号战列舰;南有“拉米伊”号战列舰;西有“复仇”号战列舰;北有3艘重巡洋舰;此外萨默维尔上将指挥包括“皇家方舟”航母、“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在内的H舰队,也正从直布罗陀兼程北上参战。由于德舰最高航速有28节,超过大多数英舰的航速,托维很清楚光靠这样穷追不舍,肯定会让“俾斯麦”号逃脱,要想追上德舰,只有想办法使它减速!因此他果断命令“胜利”号航母在4艘巡洋舰掩护下高速前行,出动舰载机攻击德舰,尽量要将其击伤。二十二时十分,“胜利”号赶到距离“俾斯麦”号约220千米海域,转向逆风起飞舰载机。在“诺福克”号的无线电引导下,9架“箭鱼”鱼雷机于二十三时二十七分发现了“俾斯麦”号,领队长机埃斯蒙德海军少校立即命令攻击!德舰高炮猛烈开火,英机冒着密集炮火英勇逼近德舰,直到1000米距离上才投雷!由于天气恶劣,能见度又低,只有4架英机投下了鱼雷,其中一雷命中德舰右舷中部,但对于盔坚甲厚的“俾斯麦”号而言,并无大碍。卢金斯深知英军舰载机的攻击表明英军航母就在不远,实力强劲的本土舰队肯定正从几个方向全速赶来,而“俾斯麦”燃料匮乏,无法长时间高速航行,形势相当不利。唯一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甩掉尾随在后的两艘英舰,使英军失去目标。卢金斯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由于已经进入德军潜艇活动海域,跟踪的两艘英舰不得不进行Z字反潜曲折航行,当两舰行至Z字航线的顶端时,正是雷达工作盲区,卢金斯就是要利用这一良机,演出一场金蝉脱壳的好戏,当然这需要准确的时机把握和高超的操舰技术。“俾斯麦”号雷达紧紧盯住两舰,卢金斯凝神屏息密切注视着雷达屏幕上两舰的信号回波,5月25日凌晨三时零六分,两舰行至航线顶端,“诺福克”号首先转向,屏幕上只剩下“萨福克”号的回波,当“萨福克”号刚开始转向,卢金斯立即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果断下令全速右转,在英舰雷达工作范围以外,全速绕过两舰的尾部,折向东行。——一时间,两艘英舰雷达屏幕上一片空白!托维接到失去雷达接触的报告,他知道原因不外三种,一是信号干扰,二是雷达操作失误,三是德舰突然转向,而第三种可能最大,同时鉴于德舰流失大量燃料的情况,极可能返回德国或与海上补给舰会合接受补给,因此他立即命令全力向北搜索,以尽快重新发现德舰!这简直是大海捞针!何况英军的搜索方向还是错的,英军采取了可能的一切侦察措施和手段,还是一无所获!八时许,就在英军一筹莫展之机,卢金斯却以为已经摆脱了英军的追击,可以松一口气,便向德国海军司令部报告了击沉“胡德”号,击伤“威尔士亲王”号的经过和己舰的损伤情况,并汇报了取消“莱茵演习”准备返回法国的计划,整个电报足足发了半小时。这可是英军求之不得的一份厚礼!设在爱尔兰和直布罗陀的英军无线电测向站都截获了这一电报,并通过三角定位法准确测出了德舰的位置,托维随即判断出德舰正企图驶往法国的布勒斯特,然而此时由于英军舰队已在海上活动了四天,“胜利”号航母和“反击”号已经因燃料耗尽返回斯卡帕湾,受伤的“威尔士亲王”号也已向英格兰返航,很多驱逐舰燃料即将耗尽,不得不返回基地,这样剩下的大型军舰将因缺乏驱逐舰的掩护,大大增加遭到潜艇攻击的危险,于是英国海军从护航运输船队和海岸巡逻队中抽调5艘驱逐舰,由维安上校指挥,前来支援。所有英舰都朝着德舰可能的方向疾驶。至5月26日晨,英军一直再没德舰的确切消息,眼看围歼行动就要功亏一篑,十时三十分,一架属于英国空军(也有资料称是秘密助战的美军)的PBY“卡塔林那”水上飞机在布勒斯特以西约700海里处(约合1300千米)发现“俾斯麦”号正以20节航速驶向法国!此时托维所率的舰队已与“罗德尼”号会合,但在德舰西北130海里(约合240千米),如果没有奇迹发生很难追上,其他方向的军舰也大都距离很远,鞭长莫及!唯一的希望就是萨默维尔指挥的H舰队了,萨默维尔清楚地意识到,他的舰队已经从跑龙套的偏师成为绝对主力,因此一接到托维的命令,就立刻命令“皇家方舟”号航母起飞两架侦察机前去监视德舰,这两架侦察机赶到德舰上空正是时候,那架“卡塔林那”水上飞机已被德舰高炮击伤,刚刚返航。萨默维尔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担心侦察机会受恶劣天气影响而失去目标,接着又派“谢菲尔德”号巡洋舰全速先行,用雷达牢牢盯住德舰。他知道H舰队的“声望”号战列巡洋舰火力弱装甲薄,如果进行炮战,肯定不是“俾斯麦”的对手,而托维指挥的“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距离又远,一时半刻赶不到,只有靠“皇家方舟”号航母的舰载机迟滞“俾斯麦”号,以争取时间等待主力赶到。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二战舰炮系列]
我的图书馆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二战舰炮系列]
在二战中,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战列舰在海上作战的龙头地位被推翻了。但是战列舰在水面舰艇作战中还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主炮就是他的灵魂;同时他是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的利器。 ' ){nX &b 二战中美军共有10级2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役,他们装备了406mm,356mm,和305mm三种口径的主炮。 @ EEOk ' l !m& !}r~=""&Mark 7型406mm/50,装备于依阿华级战列舰。 BU$C4** 这可能是所有在海军服役的最好的战列舰主炮。最初设计为发射较轻的1016公斤的Mark 5型穿甲弹,但在依阿华号开始建造前,他的装弹系统被重新设计以发射1225公斤的Mark 8型“特重”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接近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460mm主炮,但是它的重量不到460mm炮弹的3/4。 b^ %AL v' Mark 7型406mm炮所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9m的水泥,而它的高爆弹能制造一个15m宽6m深的弹坑。 ':xU}{ dlv Mark 7型406mm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膛管身管环,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部分组件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制成,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 7I[(/PibSM 炮管组件示意图建造中的衣阿华号(BB-61)前炮塔Mark 7型406mm炮管组件,左起膛管,身管,套管,外管。16英寸炮弹,左起弹体,弹帽,成品。型号:16英寸/50(406mm)Mark 7 Ynh2CV7wfs 设计时间:1939年 WLe{|iv1 服役时间:1943年 q0&C炮重:108.5吨 7CF:{- +i 全长:20.726米 n HRPU 管长:20.320米 n hn7L {p6 膛线长度:17.344米 6I 7 )|Bvt 膛线:96条,3.88mm深 -J M]4&,,&射速:2发/分钟 \m8z *^HCp 弹种:穿甲弹AP Mark 8 (1,225 kg) H kO d, 6 高爆弹HC Mark 13 (862 kg) ',`r=_L sg 射程:38720米(AP Mark 8) ^ ro 76lY & &38059米(HC Mark 13) l%T7 ZCaAR 穿甲能力(侧装甲): $ ]z $ & &20000码(18228米):509mm x0vS5e~B* 30000码(27432米):380mm y_ ?2 ^| G 初速:762m/s(AP Mark 8) TNnyw &* 820m/s(HC Mark 13) SHrJ ? '6 炮管寿命:290-350发 1frD (ZI& 备弹:1号炮塔387发 +/ KT7b0 2号炮塔456发 /'H(T 5S 3号炮塔367发 (! Jw*]Ca & &总计1210发,备弹数据各处出入较大,以上是密苏里号1955年退役时的数据。 X~\RX++ #' 炮塔:三联装三炮炮塔 CBhIoNM 重量:吨 6W7cI,BuM 俯仰角度:-2°/+45°(1号和3号炮塔) U m S/V2 & &0°/+45°(2号炮塔) 18 Gg n 俯仰速度:12°/秒 tzK UPTPB 旋转角度:-150°/+150° 6=vHsgu vR 旋转速度:4°/秒 Dh & r l J 后座:1.19米 # g uYG i 装填角度:+5° L C; [~k^ +I f'V = Mark 6型406mm/45,装备于北卡罗莱纳级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p/ e1%}&U Mark 6型是科罗拉多级装备的Mark 1型406mm/45的改进型,他的设计重量更轻,结构更简单。最主要的区别是Mark 6型的炮塔是为支持1225公斤的AP Mark 8的穿甲弹而特别设计的。同Mark 7型相比,由于它的低初速,它的甲板装甲的穿透能力稍强一点。 aj'* =u 6 在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海战中,麻萨诸塞号(BB-58)发射的2发穿甲弹击穿了法国战列舰让·巴尔号的甲板装甲,另一发穿甲弹暂时压制了他唯一能作战的一个主炮塔。在同一个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华盛顿号(BB-56)击沉了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巡洋舰,直接命中至少9发穿甲弹。 &rWYLU r[ 此型406mm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膛管身管环,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部分组件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制成,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 &_ WI O\ _ 阿拉巴马号(BB-60)的前主炮16英寸炮塔的弹药升降机型号:16英寸/45(406mm)Mark 6 w n {W 0,& 设计时间:1936年 tS `n{ e 服役时间:1941年 e_s ' [g 炮重:97.2吨 ) O R Cgo0 全长:18.694米 XW}Qy//2/ 管长:18.288米 Fx :eUc p 膛线长度:15.688米 C7aP3 # D 膛线:96条 P/vJs*29bo 射速:2发/分钟 ZX* p H 弹种:穿甲弹AP Mark 8 (1,225 kg) ]pik2t 4&&& &高爆弹HC Mark 13 (862 kg) U= w 8LB^@ 射程:33741米(AP Mark 8) h\A F u D & &36741米(HC Mark 13) vgs dJ Z { 穿甲能力(侧装甲): M!PQ3^ f _ & &20000码(18228米):448mm /Pw/ wN'% 30000码(27432米):324mm E^0,:p) U 初速:701m/s(AP Mark 8) T3bw% ,_j- & &803m/s(HC Mark 13) Q)Q ;~o Tg 炮管寿命:395发 m Ox ^J 备弹:每门130发 Pq 4炮塔:三联装三炮炮塔 NHw B ET 重量:吨 _ zH q p 俯仰角度:-2°/+45°(1号和3号炮塔) C)DU4 skhn & &0°/+45°(2号炮塔) q, F7e#i 俯仰速度:12°/秒 y8k S\]; 旋转角度:-150°/+150° Y'gR sl Kb 旋转速度:4°/秒 n@X@3 A X 后座:1.219米 r!VD=G9@ 装填角度:+5° |*M)`!P?Y@ 北卡罗来纳号(BB-55)主炮瞄准仪上方是CXAM-1搜索雷达 U1N G*2: ^?Nu ` Mark 5型和Mark 8型406mm/45,装备于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 V LT u Mark 5型是科罗拉多级最初装备的Mark 1型406mm/45的改进型,他的炮膛被重新设计以允许使用更大的药包。稍后的Mark 8型与之相同,只是对膛线有所改进和对炮管进行了镀铬处理以延长寿命。 ~HP;TZ )\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不能发射1225公斤的Mark 8穿甲弹,它的弹药升降机无法承受Mark 8穿甲弹的重量和长度。在三十年代后期,他们配发了1016公斤的重型Mark 5型穿甲弹,比他们原装备的Mark 3穿甲弹有更好的穿甲能力。1942年科罗拉多级战列舰配发了高爆弹。 I rzK&,ZQ 硫磺岛战役中的科罗拉多号(BB-45)1944年大修后的西弗吉尼亚号(BB-48)型号:16英寸/45(406mm)Mark 5 和 Mark 8 QF hw ^bY 设计时间:1935年 I ;X ZnB 服役时间:1938年 'w { #Tt v 炮重:104.8吨 js#i #{~| 全长:18.694米 (Doo1BEBr. 管长:18.288米 YT& k="" !a=""&膛线长度:15.688米 T=h7/ G| 膛线:96条 qg h1 } 射速:1.5发/分钟 ZK26K & k=""&弹种:穿甲弹AP Mark 5 (1016 kg) [.hrUw^$ & &高爆弹HC Mark 13 (862 kg) bCZ7j$ WN 射程:36760米(AP Mark 5) J =7 1o M( & &36730米(HC Mark 13) 8 e _4 穿甲能力(侧装甲): *O 'Bj^t& & &20000码(18228米):412mm m 863S } 30000码(27432米):297mm t4w -zG7IC 初速:768m/s(AP Mark 5) 9V;,& &803m/s(HC Mark 13) G B?\'L As 炮管寿命:320发(Mark 5),395发(Mark 8) =yqC ipt+: 备弹:每门100发 5nbA|[L7 g 炮塔:二联装二炮炮塔 7 zDf 3` 重量:880-920吨 w \~5?'9I* 俯仰角度:-4°/+30° r y@y, 俯仰速度:8°/秒 w r3&!5g - 旋转角度:-150°/+150° YoN NzT 旋转速度:2°/秒 5 *? lBko 后座:1.22米 ` s7XnGPu 装填角度:+1° ]T{{&%/2 科罗拉多号(BB-45)单炮射击Mark 7型和Mark 11型356mm/50,装备于新墨西哥级和田纳西级战列舰。 ;G dQf$a Mark 7型356mm/50炮是在Mark 4型356mm/50炮的基础上改造的,Mark 11型是在Mark 7型的基础上对炮管进行了镀铬处理。Mark11炮型456mm/50在二战开始时已全面取代原装的Mark 7型。 Pkm E ~tC 加利福尼亚号(BB-44)后主炮新墨西哥号(BB-40)补给炮弹型号:14英寸/50(356mm)Mark 7 和 Mark 11 -P )a5OO&v 设计时间:1930年(Mark 7),1935年(Mark 11) &F rlghy 服役时间:1935年(Mark 7),1940年(Mark 11) 6 U |{0&( 炮重:80.5吨 `Xx(M)|p`# 全长:18.136米 fF/tCW% W 管长:17.780米 DT:67 * &&膛线长度:15.427米 [tcdw Ul& 膛线:92条 NDDqyCs% 射速:1.75发/分钟 ox Q}! 3R 弹种:穿甲弹AP Mark 16 (680.4 kg) @]&4';g.ZS & &高爆弹HC Mark 22 (578.3 kg) f/射程:39502米(AP Mark 16) & Z2 [ ,v & &38940米(HC Mark 22) 7U)SQe0a% 穿甲能力(侧装甲): _j? e*A & &20000码(18228米):349mm cT~ 0HV j 30000码(27432米):297mm hFUo' I#t 初速:823m/s(AP) 8 _ FgR & &861m/s(HC) x:J}*[K 炮管寿命:320发(Mark 5),395发(Mark 8) N:8d gK\i 备弹:每门100发 _&qG$? k 炮塔:三联装三炮炮塔 E; / ` ` 重量:897-958吨 D俯仰角度:-5°/+30° m Fw5WwKx4 俯仰速度:9°/秒 B8+; }# Q' 旋转角度:-150°/+150° gF[O \BJO 旋转速度:2°/秒 {I; x}A- 后座:1.219米 ' `;z$$/z 装填角度:+1°新墨西哥级,0°田纳西级 Ut 8 5&U 新墨西哥号(BB-40)前主炮Mark 8,9,和10型和Mark 12型356mm/45,装备于纽约级,内华达级和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 9\ zX ko 在三十年代,老式的356mm/45炮被重建升级,炮膛体积增大以承受更大的药包。这些改进增加了火炮的初速。Mark 1,3,和5型变成了Mark 8,9,和10型。Mark 12型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对炮管进行了镀铬处理的型号。这些炮使用了侧启式或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和Smith-Asbury式断隔螺式炮闩简化操作系统。这几个型号的炮可以互相置换,大多战列舰同时使用不同型号的炮。 b Dr% Wm8 内华达级和宾夕法尼亚级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装以将炮塔最大仰角增大到30度。加大的药包使这些炮能发射680公斤的重型Mark 16型穿甲弹和578公斤的Mark 22型高爆弹。纽约号(BB-34)和得克萨斯号(BB-35)没有进行改装,他们的弹药升降机无法接受较长的新型炮弹,为此专门为他们生产了短鼻的Mark 20型穿甲弹和578公斤的Mark 19型高爆弹。 X t Me %D= 有一种说法,亚利桑纳号(BB-39)从来没有发出过愤怒的炮弹。1944年秋,内华达号(BB-38)的1号炮塔装备了从打捞上来的亚利桑纳号2号炮塔上拆卸下来的356mm/45炮。在1945年太平洋战役中,这些炮参加了对岸炮击。最终我们还是能说亚利桑纳号的大炮发射了他复仇的炮弹。亚利桑纳号的3和4号炮塔被完整的打捞了上来并被用为夏威夷的岸防炮,但是他们在二战快结束时才安装完毕。亚利桑纳号的1号炮塔由于损坏严重,仍旧留在了沉没的亚利桑纳号上。 ! &@, L9LS 得克萨斯号(BB-35)纪念馆30年代的宾夕法尼亚号(BB-38)阿肯色号(BB-33)型号:14英寸/45(356mm)Mark 8,9,10,和Mark 12 ;7FXGK'5I 设计时间:1928年(改装) ) f+S,^ V 服役时间:1933年(改装) b7 ` K'R W 炮重:63吨 YNfGsrw wV 全长:16.318米 lr N~/4{? 管长:16.002米 ^BdA:sAo Z 膛线长度:13.530米 n W'D) =u 膛线:84条 d 3 ?PH g 射速:1.25-1.75发/分钟 eql T 4 W 弹种:穿甲弹AP Mark 16 (680.4 kg) _ '$f'0X(/ & &高爆弹HC Mark 22 (578.3 kg) \b* d 2L & &穿甲弹AP Mark 20 (680.4 kg) bF } &fA% & &高爆弹HC Mark 19 (578.3 kg) 'Gf {Be; k 射程:31360米(AP Mark 16) ag5 {~7 `' & &31730米(HC Mark 22) r|~en D0N 穿甲能力(侧装甲): I f 5hm5 & &18800码(17190米):356mm k rjIdl8B 28300码(25880米):254mm &a + ST 初速:792m/s(AP Mark 16) F8 f 5{ & &834m/s(HC Mark 22) K|l -Ucv[r 炮管寿命:175-200发(Mark 8,9,和10),250发(Mark 12) vi}yM-=n u 备弹:每门100发 JD= KO$QM 炮塔:双联装双炮炮塔(纽约级5座,内华达级2座) n cX 1 M] 三联装炮塔(内华达级2座,宾夕法尼亚级4座) Yz=^ Ye&8 重量:双联装532吨(纽约级) `M -7@Y%|4 双联装532吨(内华达级) ^t+ iM5G 三联装748吨(内华达级) b]\A8 4 三联装714-724吨(宾夕法尼亚级) 0`a5'}/c\ 俯仰角度:-5°/+15°(纽约级) {@j1 V b0* & &-5°/+30°(其他) ?[ .E V 俯仰速度:4°/秒 Q r ky 6 旋转角度:-150°/+150° ^ Q/1\vy 旋转速度:2°/秒 vm*g Igh 后座:1.02米 5 zI)2 装填角度:+1° =Kr W~ d s&P0@n{z4+ =c/ fsN`C Mark 8型305mm/50,装备于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战列巡洋舰) ncNxj*] M} Mark 8型Mark 7型305mm/50相比,有着非常大的进步,他的设计重量轻,结构简单。设计为发射特重穿甲弹,他在18290米和27430米上对船侧装甲带的穿透力与华盛顿条约前的356mm/50炮持平,而对甲板装甲的穿透力更强。 *b B7R ^, 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和闩锁膛,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液压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样炮在1942年制成。 ,4Jx 6.&3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俾斯麦号战列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