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中朝边境正在发生什么与日本发生大战

我的所有分类(2)
日志最新回复诺门罕战役_百度百科
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日本称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称为第1次ノモンハン事件?,即第1次诺门罕事件;此后至9月16日停火为止,称为第2次ノモンハン事件?,即第2次诺门罕事件。战事于1939年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日、苏双方的军队分别代表“”及“”交战(以苏联元帅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元帅为领导的苏蒙联军),但日、苏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以日本失败结束。日、苏双方此后在二次大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直至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后,苏联在8月8日向日本宣战并攻击伪满洲国的行动为止。[1]
诺门罕战役,起因于侵华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役。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失败而告终。诺门罕战役使东北关东军向西侵略的企图彻底落空,进而促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政策”而选择“南进政策”,进攻太平洋诸岛,偷袭,最终导致日本完全覆灭。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这是蒙古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之一,蒙古国为战争爆发70周年作纪念活动。总结,此战苏军人数损失与日军相当,损失装备大大高于日军。
诺门罕战役战争背景
诺门罕战役
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两国在1904年在中国的东北爆发全面的,结果日本战胜,中国的东北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亦被迫把南部割让与日本。1921中国的宣布独立。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于日本的伪满洲国。伪满洲国与蒙古国为邻,并分别有日本及苏联的驻军。双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边境纠纷。
1935年起,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部队以及兴安骑兵部队,便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从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规模逐步升级。日,日本关东军涩各支队1500人乘汽车50辆、装甲车12辆、坦克4辆,入侵蒙古境内阿达格多兰地区,被苏蒙军队击溃。同年3月12日苏蒙签订互助协定,不断加强边防。1938年7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开进海拉尔。同年10月,苏蒙远东军第57特别军开进蒙古驻防,双方议和停战协定。[1-3]
诺门罕战役事件经过
诺门罕战役第一阶段
诺门坎战役地图
日至9月16日,在新巴尔虎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首先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其东部的领土哈拉哈地区,作为下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5月4日,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伪兴安警备骑兵第3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的一班士兵立即开枪阻截,并上马追赶,将蒙军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蒙军第7国境哨所50余名骑兵攻占设在争议地区的伪满锡林陶拉盖哨所。
5月13日晚21时,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搜索队队长东八百藏中佐奉命率104名骑兵、90名装甲兵到达距诺门罕尚有80多公里的甘珠尔庙,派出侦查兵进行作战准备。关东军司令部将驻齐齐哈尔的飞行侦察第10战队、海拉尔飞行第24战队、关东军汽车队的运输汽车100辆,归23师团指挥、使用。
5月14~15日,东八百藏部队在5架日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蒙军居于劣势(伤亡30余名),主动撤向河西。5月17日,东八百藏率部队返回。苏联政府依据《苏蒙互助协定》而介入,立即将第11坦克旅开往哈拉哈河地区,同时命令驻在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师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将第57特别军司令部从乌兰巴托迁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联的飞机也不断在战事地区集合,并在诺门罕地区飞行侦查。蒙军骑兵第6师又渡过哈拉哈河,架起浮桥。
日拂晓,由山县武光大佐负责指挥的第64联队一部约1058人、东八百藏中佐搜索队约200人及伪满兴安骑兵第1、2、8团各一部,分三个方向围攻蒙军,结果被苏蒙军击败,日军搜索队战死115人、失踪81人,几乎全军覆没,东八百藏本人也被击毙;而日军山县部队战死151人、生死不明92人,伤亡率为20%。[1]
诺门罕战役第二阶段
诺门罕战役现场
6月18日,被苏军统帅部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朱可夫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后,开始集结兵力,储运军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贝斯(今乔巴山)等地开辟野战军用机场,苏战斗机开始在空中与日机周旋。6月19日,苏机轰炸阿尔山、甘珠尔庙和阿木古郎附近的日军集结地,500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0日,第23师团全体出动,小松原带着2万人向诺门罕进发。关东军司令部调第1坦克团和第2飞行集团支援第23师,共有12个步兵营、70辆坦克、180架飞机。
6月21日,日军第2飞行集团团长嵯峨彻二中将把他的司令部从(今长春)迁至海拉尔,调来4个飞行团,集中17个战斗轰炸、侦察机中队。6月22日,苏军出动150架飞机空袭甘珠尔庙、阿木古郎将军庙一带的日军集结地和野战机场,日机也倾巢出动。双方从22~24日,在诺门罕地区上空大战3天,近60架飞机被打落在草原上。此后,苏机不断增多,而且出现新型战斗机,日军则逐渐丧失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6月27日上午3时,137架日机在海拉尔机场起飞,编队布满海拉尔上空。6时20分,日军机群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上空,进行狂轰滥炸,机场顿时黑烟覆盖。日军作战部队向关东军司令部报告击落苏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
6月下旬,关东军司令官命令第23师团尽快发动地面攻势。兵力共计2万多人、84辆坦克、180架飞机和400辆汽车。7月1日,日军在小林少将的指挥下,6000人的部队向哈拉哈河西岸攻击,中午时攻占河东岸的谢尔陶拉盖高地。朱可夫组织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大炮和全部飞机及其它部队,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岗高地周围全是开阔地,非常有利于飞机和战车作战,日军全部裸露在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炮的面前。7月3日上午7时,第一批苏军轰炸机和歼击机对日军进行了轰炸和扫射。同时,苏蒙军的大炮猛烈轰击日军集群。这两股火力立即阻止日军行进,日军无法开展火力,只顾匆忙地在沙地上挖掘个人掩体。上午9时,苏军第11坦克旅的150辆坦克向龟缩在沙丘掩体的日军开火。7月11日,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势,进行战线整顿,决定向诺门罕前线调兵。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奉天(今沈阳)、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3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
关东军司令部从战争一开始,就指示石井部队拟定在诺门罕地区的细菌战计划。7月13日,石井细菌部队碇常重少佐带领22名敢死队员,在哈拉哈河乘2只胶皮筏顺水将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鼻疽等细菌撒入河水中,向苏蒙军进行细菌战。竟有1340名日军染上伤寒病、赤痢病和霍病,731部队军医和敢死队员,被细菌传染而亡命的达40多人。[1]
诺门罕战役第三阶段
日军炮兵阵地
7月23日,日军在诺门罕前线各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补充和休整后,集中25000名兵员,82门大炮全线发动总攻击。24日,苏军发动反攻,日军退回原地。25日,关东军司令部下达“停止进攻,构筑阵地”的指示。
8月4日,日军为实施统一指挥,在海拉尔组建第6军(辖第23、第8国境警备队等,司令荻州立兵中将),兵力约2.5万人。
为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塔木察格布拉格的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这是临时组织的具有独立作战职能的多种合成的大兵团。苏军集结第1集团军(6万余人,辖3个步兵师,即第57师、第82师、第152师)、摩托化第36师,机械化第5旅,装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第11旅,空降第212旅、机枪第5旅、炮兵第185团,反坦克炮第37、85营,第63、66、150防空营等其他部队(另附外蒙骑兵第6师、骑兵第8师等部队),共计机械化大军10万余人(另外动用铁路昼夜不停的运送来18000吨炮弹,6500吨炸弹,7000吨燃料,4000吨粮食和4000吨物资、3000辆载重汽车..... 苏军一共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515架飞机)。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员。[1]
诺门罕战役第四阶段
苏军总参谋部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天),因为按照惯例,日军前沿部队的军官有半数要轮流到海拉尔去休假。进攻的命令20日凌晨2点45分传达到一线连队,对面日军阵地一片沉寂,苏军反攻做到了最大的突然性。
8月20日凌晨,苏蒙军发起总攻战役。苏蒙军以3个步
参战的外蒙古军
兵师,2个骑兵师,5个装甲旅,1个机枪旅,1个空降旅以及大量的飞机、大炮,开始举行大规模的反攻。日军虽然1辆坦克也没有,被苏军成千吨炮弹猛烈轰炸,还被苏军装甲部队合围,但日军毫无惧色,在阵地上勇敢地和苏军激战。构筑在蒙古旷野上的土木机构工事很快被苏军的大炮轰成平地,日军就依托单兵用工兵铁锹挖成的简易单兵掩体作战。8月24日,日军竟然还发起了反击,3000名没有炮火掩护的日本步兵被阻止在铁丝网和野战工事以及大炮面前,随后苏军坦克开始出击,日军后退。战斗到8月26日,日军第23师团已经被完全合围了。在苏军重炮群、坦克群、航空炸弹的猛烈轰击下,日军第23师团损失惨重。此役,苏军重创重日军第23师团搜索队,全歼第7师团第26联队第1大队,日军第64联队和炮兵第13联队被苏军大部歼灭,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和炮兵第13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均被击毙,23师团第71联队长森田彻大佐亦被击毙,日军仅有的22门加农炮全部丧失。
8月31日,在被上万吨炮弹轰击第11天后,弹尽粮绝的日军第23师团决定
参战的伪满兴安军
突围。2000多名第23师团士兵用手榴弹近战杀出一条路,突出重围。日军各部队亦随之突围。  8月29日,鉴于日军在诺门坎地区的不利情况,日军大本营决定在我国关内战场调集:第5师团(驻青岛),第14师团(驻河南开封、新乡),野战重炮兵第9、第10联队,速射炮9个中队,16个野战高炮队,1个飞行战队,22个汽车中队到达我国东北,以增强诺门坎地区。  同时关东军司令部调集第2师团10000人、第4师团9800人、第7师团8000人、高炮部队和国境守备队主力向诺门坎前进,企图战胜苏军。但在攻势发起前的9月3日被日军大本营阻止。
9月9日,东乡驻苏大使向苏联提出诺门坎停战要求。
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与苏联外交部长签订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1]
诺门罕战役战役结果
1939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
诺门罕之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2]
诺门罕战役战斗伤亡
诺门坎战役在中国属于一个神话级战斗,充满迷雾,歼灭日本国宝唯一战车师团,苏军仅仅损失6千人就摧枯拉朽般歼灭6万日军,打破了日军北上的想法,迫使其南进………
但是自从90年代开始,俄罗斯方面已经放开了战争时期的大批档案,日本相关资料也已经可以在国内查到。让我们逐渐明白了诺门坎战役并不是那么简单。
诺门坎战役爆发时,在东北的日军数量并不大,而且都是半个师团,另外一半是国内称为留守师团。
战役大致过程是;
(1),5月13日,日军边境守备第23师团得到情报,外蒙军越境进入哈拉哈河放牧。5月15日,日军出动部队将其击退。
(2),5月21日,日军通过侦查发现苏军已经开始在对岸集结,苏军投入包括步兵第57,82师,坦克第11旅,外蒙第6师等部队。日军第23师团擅自出动搜索队和步兵第64联队一部,包括伪满军等1500人出击,经过激烈战斗,战斗到5月30日深夜,日军遭到打击后撤。日军战死159人,负伤119人,失踪12人。
(3),6月17日,苏军开始对日军控制区进行空袭,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中将以动用1个师团的兵力,委任于现地司令官的方式同意第23师团出动反击。
并加强给第23师团一个安岗战车支队,4个步兵大队,3个工兵中队,1个高射炮联队和部分炮兵,连同第23师团本身部队合计2万人。
苏军出动,第36摩步师,第82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骑兵第6,8师,以及空军一部。并且派遣了苏联第一名将朱可夫亲自指挥战斗。
7月2日,日军首先发动进攻,40多辆日本战车在夜里了突袭苏联1个装甲旅并且重创了对手,击毁苏军坦克、装甲12 辆,75MM、122MM、152MM大炮12门,反坦克炮7门,卡车20辆。7月3日,继续进攻的安纲支队向苏军主阵地发起攻击,苏军利用45mm反坦克炮、苏军坦克、空军轰炸、重炮猛轰,大量铁丝网等方式阻止日军战车第4联队前进。在苏军庞大炮群面前,日军安岗支队在原本就不多的弹药用尽后,自行撤退回转后方。
日军步兵第64联队在战车部队发起进攻后,随即向预定的苏军733高地前进。日军率先开始突击,7月3日,第64联队攻下733高地一角。但随后,苏军接连发动反击阻止住日军前进。这边日军刚突破就发现,就发现300多辆苏联坦克,装甲车疾驰而至,日本步兵也不示弱,用喝完水的汽水瓶制作成燃烧瓶,毁伤苏军大量坦克,号称燃烧瓶之夜,苏军这这天晚上损失坦克装甲车上百辆。在战斗中,苏军第11坦克旅配合摩托化步兵第149团防御733高地时,遭到了日军步兵第64联队主力进攻,第11坦克旅旅长雅克夫列夫上校与摩托化步兵第149团团长苏米偌夫双双阵亡。
7月3日下午15时,一直随同23师团行动的关东军副参谋长矢野音三郎少将,根据河东进攻的失利,以及亲眼看到河西岸苏军的大量坦克在炮兵、空军配合下的意外惊人反击,感到部队如继续留在西岸,将会发生危险。且通向河西的军桥数量很少,如被苏军封锁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向23师团长提出:停止进攻,于当日晚从西岸将部队撤回。
7月3日晚,日军第23师团的2个联队开始后撤,苏军立即对撤退的日军进行阻击。苏军先以地面发射和空中投下了大批的照明弹,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接着以浓密的炮火压制日军,企图全歼日军,日军第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大佐在夜间的混战中被流弹击中,当场阵亡。
7月4日晨,战斗已集中在军桥附近。苏蒙军的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向这一地区进行猛烈攻击,但工兵第23联队长斋藤勇中佐,他想尽了一切办法保护军桥,以等待河西最后一个难以撤离的第26联队,中间他曾派工兵携带炸药,炸坏了苏军向军桥附近工事中喷火的3辆坦克,直到他的陆军士官学校同期同学(25期毕业于1913年5月)须见新一郎大佐率领着第26联队通过后,才下令拆桥。
日军撤退后总结认为,日军过于轻敌了,而且第23师团炮兵火力太弱,无法压制对方,更加掩护步兵无法突破苏军的大纵深防御阵地,工兵太少,后方补给困难。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打了几天发现,对方兵力雄厚,日军兵力好像是太少了。
于是日军决定增加的炮兵,由关东军炮兵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少将任团长,除了原已在战场上的野炮兵第13联队、独立野炮兵第1联队外,又增加了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15公分口径榴弹炮16门),独立野战重炮兵第7联队(10公分口径加农炮16门),穆棱重炮兵联队(15公分口径加农炮6门)。(以上部队皆不满员,只部分火炮出战,该部也不是一般网传的那样是日本唯一机械化牵引炮兵,机械化牵引炮兵在当时的日军中很普通)。
苏军坦克第11旅在冲击日本步兵阵地时,发现日军并不害怕坦克,更没有崩溃,反而遭到日军的燃烧瓶之夜,苏军第11坦克旅在7月的损失数字都赶上苏德战争的1个坦克军了。
(4),7月23日,天气晴朗,6时30分日军炮兵首先用野炮进行诱致射击,企图侦察苏军各炮群的位置。
果然,苏,军进行了反击,日军炮兵情报队和升空的飞机,一一记载和通报了苏军炮兵阵地的方位、距离。
根据这些数据,日军的炮群随即进行了效率射,隆隆之声震天动地,当日军每门炮打完约两个基数的炮弹后。第23师团开始出动,结果遭到苏军猛烈火力打击,仅仅夺取了几个小高地,对关键渡口还是无法控制。其原因是苏军在这里有400多门大炮,火力根本就不比日军弱,数量也比日军大得多。
此时,关东军感觉事情不对,要求调第5,7师团,并增加1个会战分弹药的要求。但这时的日军大本营,对关东军越权擅自轰炸外蒙的机场;拒绝驻青岛的第5师团增强诺门罕地区;使用象23师团这样的新部队,来解决与日本声誉有关的边境事件。这些使大本营对关东军极为不满,现在想着调人了?日军大本营给出的意见是;对此一事件,本着局部就地解决的方针,至迟于今年冬季处理完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然后部队撤离该地,如苏军再侵入争议区,视情况进行反击。兵力没有,只给了1个第6军空头番号。
虽然成立了第6军,并且拥有了超过7万人的纸面兵力,但是真正到现地战场的就只有第8国境守备队1个大队兵力在战役接近结束时前去接应23师团突围。其他部队都压根没有出现过。在战场上还是第23师团为主。
(5),就在日军骑虎难下之时,朱可夫也在策划一次空前规模的大反攻,从7月中旬开始,朱可夫要求苏联政府再次大规模向前线调派作战物资,以弥补前期作战的损耗,到了8月中旬,苏联向偌门坎地区又紧急输送了60000吨军火物资,其中仅炮弹就20000多吨。
8月20日,苏军开始了第一次大反攻。苏军远东第一集团军下属第36摩步师,第57,82,152步兵师,第5机械化旅,第6,11坦克旅,第7,8,9装甲旅,第212空降旅等部队以及大量的飞机、火炮,作快速、猛烈的迂回进攻。在空中苏军以每批约20架的轰炸机,由其大批战斗机掩护轮流在日军阵地上空投弹;地面则是大量滚滚而来的苏蒙军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西岸台地上的若干苏蒙军炮兵群,不停地将炮弹向日军阵地倾泻。
面对苏军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的强大装甲集群冲击,此时阵地上日军第23师团的亡命徒性格开始显现出来了。在苏军这种闪电战式的装甲部队在空中掩护下的迂回包抄中并没有崩溃,顽强坚守阵地之余,还在发起反击。8月24日上午9时30分,日军从阵地守军中抽调两个半联队,投向横宽约3公里的正面进行反击。不久,即遭到苏蒙军依托新设阵地的顽抗,接着苏军步兵第57师、装甲第8旅、坦克第6旅,蒙军骑兵第8师约200辆装甲车和大批的摩托化步兵,也出现在这批日军的前前后后,作持续猛烈的反击。炮兵还在日军进攻的正面,形成一条“火制”地带,使日军无法前进。
当战场情况已呈不利时,关东军于24日决定:调第7师团主力至战场,企图打破苏蒙军的围攻;25日下令调驻牡丹江市以东的第2师团、野战重炮兵联队、速射炮部队至战场;26日情况紧急时,又下令调驻佳木斯、勃利的第4师团急速至诺门罕地区。
诺门罕战役武器列表
(兵器损失表: 7.62mm自动步枪:198支, 7.62mm步枪:1192支, 马克西姆重机枪:225支, PD机枪:2264支, 12.7mmDK重机枪:1挺 ,82mm迫击炮:8门, 45mm反坦克炮:20门,76mm团属炮:14门, 76mm炮兵炮:11门, 107mm野战炮:4门, 122mm榴弹炮:31门, 152mm榴弹炮:6门, 汽车,牵引车,运输车:692辆, 坦克,装甲车:397辆(仅计算全毁,受伤未统计。))
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第23师团最北面的搜索队首先遭到歼灭性打击。苏蒙军以坦克群、密集的炮火、空中轰炸攻向日军这7个中队的阵地。每分钟约有200发炮弹在搜索队阵地上爆炸,所有的工事几乎都被炸平,接着坦克部队在日军阵地上来回冲杀。24日,搜索队尚剩不足三分之一的人员,被迫在无命令的情况下,放弃了阵地。
战斗至8月28日,在苏军巨大数量优势的兵力及火力优势打击下,日军防线崩溃,被围日军在第8国境守备队的接应下突围,到9月1日战斗全部停息。
(6),至此诺门坎战役经过3个半个月的战斗结束。也许现在大家开始对这个打了全场的第23师团发生了兴趣。日军第23师团是一个警备性质的三单位制师团,下辖第64、71、72联队。1个步兵联队只有2909人,炮兵联队的12门120毫米炮都是第5师团的淘汰货,3个步兵联队都是新建立不久的,到诺门坎战役爆发前1个月的的1939年4月,第23师团士兵才开始野外战术科目训练,武器也低劣,火力比关内正面战场的二流师团还弱,全师团共1.5万人。日本第6军是在8月编成的,但是除了第23师团以外,大部分部队都是后来才赶到战场,由于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军部否决了第6军的复仇作战,并很快达成了停火协议。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其实表现不错,以一个师团为核心对战苏联1个装甲集团军,首先诺门坎战场是大荒原和苏军还位于高地,日军无险可守,还需要过河才能攻击苏军,整个战场地形是非常适合苏军装甲部队发挥的。
诺门罕战役人员损失
其次,苏军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但伤亡比日军更大,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战车装甲车,安岗坦克支队也没有被歼灭,只是在7月弹药耗尽后,自行撤退了。苏军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
苏军伤亡解密数据可以查阅俄罗斯的克里沃舍夫上将(GF Krivosheev)的出版书籍。英文版为《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15251名苏军伤兵,其中由子弹造成44.2%,由弹片(炮弹、地雷、手雷)造成48.4%,由航弹弹片造成6.5%,由刺刀造成0.9%)。
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其中62.7%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毕竟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炮弹炸弹。
日军投入弹药少,不是没有弹药。第一是轻敌,第二主要弹药都投放到了关内战场。例如,在南京战役,日军投入炮弹超过30万发,是诺门坎战役的30倍以上。(而且南京战役日军全部是精锐野战师团,根本没有在诺门坎第23师团这样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第23师团后来成为主力,也又部分原因是在诺门坎打的不错,后来才得以升级加强为野战师团)。
苏军本身,也认可此次战役获胜不易,所以在战役以后,苏联17121人获得表彰,70人获得最高荣誉苏联英雄称号,24个部队获得苏联勋章。卫国战争爆发后,这些部队大多数都在苏德战场荣获“近卫”称号。可见,这些部队都是苏军当中的精锐部队。
(7),偌门坎之战后,很多违抗军部命令擅自抗命发动冲突的日军中高级军官也遭到了清洗,整肃了陆军的纪律,加强了陆军上级对下级各部队的控制能力,使得日本陆军中下克上的传统至少在表面上基本不复存在了。诺门坎战役本是日军第23师团小笠原中将轻率的行动引发,战后他亦为此引咎自杀。
9月27日,日方第1次放回苏军被俘人员87名;9月27日、28日两天,苏方放回日俘88名(内伪满军5名)。以后双方为此于11月29日在赤塔、日在哈尔滨举行会议,直到日,才最后交换完所俘人员。
正是在诺门坎战役之后,日军才开始向东北调动陆军主力和大批贮备物资,根据日本既定国策纲要,日军大本营于日向关东军下达了“大陆命第506号”命令,要求关东军进行关东军特别演习,按对苏作战态势,展开部队。
一位参加过诺门坎战役的伪兴安军蒙古族军官在回忆录中说,当苏军大炮开始猛烈轰击时,苏军装甲部队开始发动冲击。兴安军全部溃退,这时,他看到一大队日本步兵举着刺刀向着苏军装甲部队推进,硬是打退了苏军。
结语,说清楚,诺门坎战役的情况,对于中国抗战是很有必要的。原因是,根据那些传说,好像是苏军随便一挥手就歼灭6万日军,轻松愉快比吃饭还要简单。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的表现,就非常之差了,经常10多个师打不过日军1个师团。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消耗掉31000吨弹药,要知道,在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当中,苏军也只消耗了8万吨弹药。日军第23师团承受的炮击量已经达到了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接近一半了,可是斯大林格勒有多少德军?诺门坎才几个日军。
诺门罕战役战机损失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还损失207架战机,苏军投入的500架战机几乎一战就损失了一半。
真实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一个拥有近千辆坦克装甲车的苏军1个装甲集团军在战神朱可夫的亲自指挥下,消耗掉几乎半个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弹药量,才勉强击败日军一支只有5个基数弹药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最后人员损失还比日军大,苏军还损失坦克装甲车近400辆,苏军一个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而在诺门坎战役,苏军的后勤能力实际上也已经到达了极限,偌门坎战场的消耗极其惊人,导致西伯利亚铁路与博尔集亚-桑贝斯铁路满负荷运行了2个月来维持这场战斗。日军不再北进,也与诺门坎战役关系不大。
诺门罕战役外界评价
《纽约时报》
“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日,《纽约时报》的社论这样评价苏联红军和日本军队在蒙古草原上的这场苦斗,时报不屑一顾地嘲讽道“(他们)在人们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着愤怒”。直到两年后日本人的炸弹劈头盖脑地扔到了珍珠港,美国人才明白过来,恰恰是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战改变了日本的作战对象,恰恰是他们根本瞧不起的这个弹丸小国给了他们致命一击。美国人为自己的骄傲和轻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的洛伦兹教授曾说过:“亚洲腹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产生的“”却令人瞠目。诺门罕战役便是典型的一例,当初谁能料到亚洲腹地一场不起眼的边境冲突,会为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3]
诺门罕战役战役意义
对二战的影响
苏军检查战利品
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是一场不为经传的战事。但是它对二次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战事发生前,日本东京当局仍为“北进”及“南进”的策略而争论。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而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说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向美国宣战和最后的战败。
诺门罕战役中,指挥装甲部队以机动战首获大捷,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嘉奖。苏联政府得到包括间谍的情报得知日方的南进,因此应该不会即时对西伯利亚发动另一次攻势。苏军于是被调往欧洲;在1941年12月,朱可夫再指挥西伯利亚部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成功发动反攻击败德军。
从政治意义上看,此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二战初期嚣张的侵略气焰,而且使日本被迫将“北进”侵苏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苏联从而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德双方当时拚得灯尽油枯,幸亏关键时刻苏联抽空了远东边境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才给了德军致命一击,扭转了欧洲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没有诺门罕之战,斯大林绝不敢冒此奇险。另外,诺门罕战争期间,正值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此战使日军向关内增兵计划一时无法实现,有力支援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诺门罕战争后,一贯骄狂的日军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东京最终决定调转枪口袭击英美,不久日军便奇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了水,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日本兵败亚太战场。可以说,诺门罕战争是二战早期最精彩的一个伏笔。
从军事角度上看,苏联通过此战检验了陆、空军的各种新装备,锻炼了“”后新提拔的年轻军官,也提升了曾一蹶不振的士气。特别是发掘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了帅才(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每都能化险为夷,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而朱可夫的成名之战就是诺门罕战争)。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所有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得以广泛采用,给德国法西斯以沉重打击。[2]
在这次战役中,再次充分暴露了日军各军兵种之间缺乏协调作战的致命处,日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狄州立冰将军曾担任日本驻苏联武官,他却告诉部下:“此时的苏联红军跟日俄战争时的俄军没什么区别”。正是在日军高级军官这种片面渲染下日军根本不把苏联红军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们最后的惨败。反观苏联红军,虽然此时苏联国内的“大清洗”尚未完全结束,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已受到严重削弱,但对日军来说还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的。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各军兵种之间的密切配合让他们重创骄横的日军,使得日本国内狂热的对苏战争情绪被泼了冷水,促使他们立刻冷静下来。他们认为此时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要远强于日俄战争时的沙俄军队,在对美英开战未取得胜利时不应与苏联交手。最后,日本和苏联签定了停战协定,日本决定全力以赴对付南洋的美英等国。
这里还要说一点重要的,就是苏联在这次战役中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朱可夫将军。应当说,日本发动的这次战役恰好拯救了这位在二战中名扬世界的苏联元帅。1939年,苏联进行的“大清洗”已渐入尾声,但这场运动并没有要完全结束的迹象,仍有不少人受到株连甚至被杀害。虽然朱可夫将军此时已是苏军中着名的将领,但是“大清洗”魔爪已向他渐渐伸了过来,一但他被治罪,恐怕是必死无疑。日军此时发动的诺门罕战役恰好救他一命,前线形势十分危险,前线苏军迫切需要一位有能力领导他们的优秀指挥官,朱可夫就这样被派到了前线,整他的“魔手”暂时收住,等打完这一仗在治他罪。结果,朱可夫在前线的卓越指挥使苏军大胜更使他免遭毒手,不然,苏联在二战中就不会有被誉为“胜利象征”、斯大林左膀右臂之一的朱可夫元帅了。[4]
.二战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边境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