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的以是尖刀战士结局什么意思思?

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讲述与解读(转载)
对于“以少胜多”的战争,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讲故事的套路写,把以少胜多归因于成英雄们个人能力逆天的结果。另一种是唯物的写法,说明英雄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是因为时势造英雄。本人没有看过同时将这两种写法都写出来进行对比的文章,兴趣使然,准备做做这个工作。本文的大部分文字来源于网上一些其他作者的文章,本人只是做一些整理修改的工作,所以注明转载。
英雄传奇谈巨鹿1、名将章邯公元前 209年,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大雨。这里有着近千名被征发去戍边的人们。连日的大雨,泥泞的道路,使得他们已不可能按期抵达。依秦律,将校误期,当斩。在这种必死的情况下,两个叫作陈胜和吴广的小校脑子里浮现出了一个十分正常的想法:“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从心理学上讲,苦难中的人们都有一种浓重的救世主情结。他们做梦都幻想着一个伟大的人物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于是乎,当陈胜率先揭竿而起之时,人们就好像真的找到了救世主一样。各路义军相继而起、遥相呼应,什么楚、齐、魏、赵、韩、燕,这些已经消失了的名字一股脑儿全都冒出来了。由于尽得人心,起义军壮大之速令人乍舌,月余之间就能聚齐几十万大军。七月,陈胜还在楚地大泽乡为误期发愁,九月,陈胜旗下大将周文已率数十万大军攻破天下第一险关函谷关,咸阳城岌岌可危。如梦初醒的秦二世连忙大赦天下,从咸阳城放出三十万刑徒(好多囚犯啊!秦法之苛,由此可见),交与大将章邯,迎击周文大军。按说起义军为生计而战,论战意战心甚至战力,与囚徒应当相去不远。可两军统帅的水平差距太大,章邯身为秦朝最后一位名将,在已经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与起义军正面接战,结果大破对手。接着穷追猛打,将周文大军尽数歼灭。而陈胜、吴广又严重缺乏领袖才能,局势稍有不利,便生出内乱,二人相继被手下杀害。短短半年,大泽乡起义宣告失败。随后章邯屡战屡胜,重创齐国、魏国、楚国;魏王咎、魏相周市、齐王田儋、楚国武信君项梁相继战死,随后更是攻克赵国都城邯郸,围困赵王张耳于巨鹿,打得赵国危在旦夕。
2、诛杀宋义面对这个局势,楚怀王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策:派主力北上救赵,另派一小股部队趁秦国内部空虚,偷袭关中,直捣咸阳。救赵可以坚定反秦同盟,也为自己日后面临困境时留有余地。而如果真能顺利拿下咸阳的话,对楚的声威也是大有好处。北上援赵的那支楚军。上将军是宋义,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向巨鹿进发。大军离巨鹿还有好远的时候,宋义就下令不走了,原地休息。这一歇就歇了四十六天。项羽力主速战:“楚击其外,赵击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却不同意,主张静观二虎相争,等待坐收渔利。兵法这个东西,谁都能拽上两句。宋义觉得自己的主意十分高明,得意洋洋地嘲笑项羽:“披坚执锐,我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我。”说完,宋义严令,擅自出战斩。之后便开始日夜饮酒作乐,仿佛是来公费旅游一般。项羽十分郁闷,秦、赵那里是二虎啊,明摆着是驱虎吞狼嘛。赵军在拼尽最后一口气抵挡秦军,眼看不支。而楚军这边,军粮也是十分紧缺,撑不了太久。加之天气转寒,还连降大雨。全体士卒忍饥受冻,主帅却在整日纵饮。楚军士气极其低落。于是,项羽干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把宋义给杀了。结果全军欢呼雀跃,士气大振,一致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领兵救赵。
3、巨鹿对决此时的巨鹿城外,章邯派部将王离、涉间对巨鹿围而不攻,自率主力屯于巨鹿之南,以阻挡援军,并筑甬道向王离军队运送粮食。章邯的主意十分高明,保存实力,困死敌人。巨鹿城中已接近弹尽粮绝,齐、燕等国援军已至,但慑于章邯虎威,无人敢主动进攻,皆原地观望。正在这个时候,项羽来了。他首先派部将英布率军两万切断章邯向王离运粮的甬道,让围城之军断粮,然后自率主力,渡过漳水,向秦军杀来。正是在渡过漳水之后,项羽下达了一道名扬千古的命令——破釜沉舟。凿沉船只,自绝归路,捣破炊具,自断口粮。每人只随身携带三日之粮,不破秦军,誓不生还。孙子有云: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可即便是孙武先生,也没真正用过如此拼命的打法。这等气概,这等豪情,只属于项羽。再加上他那拔山举鼎的神力,胯下乌骓马,掌中一条霸王枪,在敌军阵中左冲右突,麾下众战士的所有激情,都在这一刻爆发出来了。《史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秦军怕了,真的怕了。章邯率军落荒而逃,名将王翦之孙王离束手就擒,涉间绝望自杀,诸军士自不必说,死的死,跑的跑,降的降。只此一战,项羽之威名,便传遍了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战后的场面,更加衬托出项羽的神威:“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惧和敬仰,各路顶着诸侯名头的起义军,一致拥戴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由他统率所有起义军兵马。——亲眼目睹了那一场大战,还有任何人敢做项羽的敌人么?项羽来的时候,麾下差不多有十万人,打完了一仗之后,十万变成了四十万,一战定下半壁江山。
唯物史观谈巨鹿1、名将章邯说起巨鹿之战,要从秦军的一个神奇将领章邯说起。之所以说章邯这个将领神奇,是因为章邯是秦国的少府。从相关的历史去看,少府的职责是负责帝国工程建设,类似骊山陵墓、阿房宫之类的营建,就是由少府负责管理的。一个负责帝国工程建设的主管,突然成了秦国的大军统帅,而且打起仗来屡战屡胜,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对此觉得不可思议,是因为我们对秦国刑徒的生存状态,有一种非常幼稚的想象。因为,说到秦国刑徒生存状态,我们总会想到这样一副画面,那就是众多戴着镣铐的囚犯,干着沉重的体力活,而旁边站着几个拿着鞭子的监工,习惯性的抽打着这些刑徒。当然了,刑徒肯定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累死、病死、甚至饿死,那都是家常便饭。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象。因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想尽办法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想尽办法保证劳动者拥有良好的体能。最简单而言,皇帝让你管理几十万刑徒,完成一项大型工程。你却不关心刑徒的温饱、死活,最后刑徒身体状态一个比一个差;而且饿死、累死的成群结队。你觉得,你能保质、保量、按期(或是提前)完成皇帝交给你的任务吗?肯定是不能的!
如果用人举例子,不太直观,那我们用牛来举例子。老板给你五百头牛,让你干某项工作,你却把牛弄得瘦弱不堪、而且饿死、累死的接二连三。以你这种管理方法,能把老板交给你的任务,保质、保量、按期(或是提前)完成吗?估计是不能的。更主要的是,只要你的老板不是,就绝不会夸你管理有方!说到管理牛,秦法中有明文规定,如果喂养牛的人,不合理的喂养、使用牛,让牛瘦了、死了,也需要受到相关的处罚。牛每瘦一寸,喂养牛的人,就得受鞭笞十下。如果牛因为他管理的原因死了,就更不用说了。政府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规定?因为,没有这种规定,喂养牛的人,自然不会懂得爱惜公家的牛,最后无法让牛保持良好的体能,更让牛会稀里糊涂的死去。劳动力,那是一种财富。我不敢说,统治阶者会因为这种原因,就会无微不致的关心劳动者。但是,如果说他们会不计成本的糟蹋劳动力,我可实在不敢想象。而且,管理人远比管理牛马更为复杂。因为,你不计后果的糟蹋牛马,虽然浪费严重,但是牛马并不懂得消极殆工,也不懂得逃亡、暴动。而你不计后果的糟蹋人(尤其是密集性的群体),消极殆工、逃亡、暴动将无可抑制。
就我理解,秦国刑徒在修建宫殿、陵墓时,应该处于军事化的管理下。换而言之,这几十万刑徒,本身就会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为了说起来方便,我用的是现代编制的词语)组织起来。在班、排、连的编制中,它的长官,通常就是刑徒。再高级的编制中,开始由政府的相关官员、军官担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工程总管通常就是制订一个,普遍个体都能够接受的工作量(这个工作量,普遍个体只要积极工作,大都可以完成;某些最强壮的个体,如果积极工作,还可以超额完成)。剩下的事呢?就是按各层编制,逐层分配下去。然后让各级长官,组织自己的队员完成领到的任务。因为各级组织,分配到的工作量是一定的。所以,我们以小组为例去说。通常情况是,哪个小组能提前完成任务,自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或是拥有更多的娱乐时间。当然了,如果可以超额完成工作量,还可以获得适当的奖励,比如可以改善伙食。与此相伴随的就是,哪个小组的工作进度慢,就只能牺牲一定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了。当然了,如果小组不能超额完成工作量,就永远没有改善伙食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某个刑徒消极殆工,就会影响到自己小组的利益;某个小组消极殆工,就会影响到自己小队的利益。、、、。所以,消极殆工的行为,通常就会变成非常孤立。工程主管下设的监察机构,在惩罚某个消极殆工的刑徒时,就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不会引起普遍刑徒的不满。
上面所说的,只是刑徒的利害关系。基于各层主管的利害关系就是,如果他领导自己的成员,可以按时完成任务,他可以避免上司惩罚;如果他领导自己的成员,可以超额完成任务,他就可以得到上司的奖励;如果他领导自己的成员,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他就会受到上司的惩罚。在这种背景下,各层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优劣,自然会很容易的显现出来。比如,有的管理者在下面让小弟们痛恨(因为,他习惯于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无视小弟们的死活),在上面让大哥们痛骂、惩罚(因为,他不能让小弟们积极配合自己,所以总不能有效的完成任务;更主要的是,他成天会向上面申请要人,因为他的小弟总是接二连三死亡)。比如,有的管理者在下面让小弟们拥护(因为,他会用各种手段激发小弟们的积极性,保证小弟们的利益,并让小弟们获得足够的利益),在上面总受到大哥的称赞、奖赏(因为,他能让小弟们积极配合,所以不但可以完成任务,而且常常可以超额完成)。在这种背景下,比较合理的管理方法,自然会成为一种流行模式。总的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最后总会倾向于军事化的管理。因为,总的来说了,都是最高主管,分配下任务后。各层主管领导自己的小弟们,想尽办法把这些任务完成。因为,赏罚是分明的(你积极工作,肯定是对你有利的;你不好好工作,肯定是对你没有好处的),所以,大家自然会尽理激发自己的潜能。失败的管理模式,就是在这个群体里,赏罚是模糊不清的。换而言之,你积极工作,没有明显的好处;你消极工作,也没有明显的坏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最高主管的分配下的任务,十有八九是无法落实的;因为下属都是处于缺乏工作积极性的状态。
作为一个一流的工程部门主管,本身就有优秀将领的潜质。因为,一个人既然能把几十万刑徒管理的井井有条,实现大规模的、有效的协作,他自然也能把几十万军队管理的井井有条,实现大规模的、有效的协作。一流的将帅,最重要的才能,是让几十万人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几十万人,能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军事谋略上的弱点,很容易弥补;但是,如果几十万人,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将帅再会打仗,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将帅的命令全部无法落到实处,那他所计划的一切,就是纸上谈兵罢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统帅一声令下,让某枝军队,在一个时辰后到达某地,但是这枝军队接到任务后,却因为大家都消极殆工,所以三个时辰后,还没有到达指定地点。甚至,突然因为出现陈胜、吴广之类的人物,当时就造起反来。指挥这种军队,你说统帅有着第一流的谋略,又有什么用?就我的理解,章邯负责骊山陵墓、阿房宫的营建时,大体的管理模式,应该就是军事化的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刑徒的组织结构,与军队不会有本质区别。如果说有差别,就是这枝军队没有配备武器;就是这枝军队不打仗,只从事营建工程;就是这枝军队是由刑徒组成,整体待遇比较差。从这层意义上,刑徒的待遇地位,就相当于杂牌军中的杂牌军。虽然生存环境很恶劣,但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水深火热,他们对秦帝国的感情,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苦大仇深。在这种背景下,听到自己的待遇地位将会得到提升(他们将会变成正规军),马上就会成为秦帝国的守护者。刑徒虽然不是正规军。但是,他们的组织结构,与正规军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是,刑徒天天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体能方面,绝不会比职业军人差。而且,刑徒一直处于严格管理下,所以服从命令的习惯,也绝不会比职业军人差。至于,说到吃苦耐劳,刑徒更不会比职业军队差。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二等人,而且天天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更主要的,在那种战争频繁、普遍、规模巨大的年代里,一个中年人,没有服过兵役,估计也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刑徒里面,当过兵、甚至当过基层军官的人,应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在这种背景下,刑徒只要稍加组织,自然就可以变成一枝军队。换而言之,政府给他们发放武器,然后再各层机构中,配备一些级别相应的职业军人、军官当骨干,让大家训练上半天时间,就可以走上战场了。
章邯统率的秦军,虽然不是由职业军人构成。但显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反秦大军呢?因为开始阶段没有实现充分的整合,本质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反秦大军开始阶段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势众,一眼望不到尽头。小股秦军看到他们排山倒海而来的架式,便会吓得直想投降、逃跑;就算胆子大些,恐怕也是守着城池,一步也不敢出来。而章邯的大军由几十万由刑徒组成,同样也是一眼望不到尽头,自然不会被反秦大军的气势吓倒。而说到将领权威,章邯一声令下,他手下的将领,绝对没有人敢讨价还价。而反秦大军的统帅呢?估计没有这种权威。这样的两枝军队,一经接阵,自然是秦军迅速取得胜利。而后来,经过一系列实战,章邯的军队更是变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军队。因为,一个军队在经过众多大规模战斗,并且一再取得胜利后,都不能称之严格意义的军队,那世上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军队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秦力量在不断的整合。所以,章邯一胜再胜,却发现对手变得越来越强硬。章邯攻打周文、吴广、陈胜时,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因为,对方几乎没有组织起什么太顽强的抵抗。但是,当章邯攻打项梁时,就可以用胜利来之不易形容了。因为,章邯也曾被项梁打得一败再败。等章邯攻打张耳时,就需要用非常艰难来形容了。因为,张耳以巨鹿城为依托,一直顽强的与秦军对抗着。于是,一直所向披靡的章邯大军,竟然钝兵于巨鹿附近,再也无法有所突破了。更可怕的还在于,各路的反秦大军,一直源源不断的再向巨鹿附近集结!至于巨鹿之战结束后,章邯大军的辉煌时代就算彻底过去了。因为,面对反秦大军的强大压力,章邯大军是一点前途也看不到了。
1-2、诛杀宋义宋义死于非命的主要原因,大约就是因为,他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或是让大家误会了他的意思。最初,项羽不敢反抗宋义,大约是因为,当时的反秦武装,虽然正陆续向巨鹿方向汇集,但是反秦武装发动联合攻击的时机,并不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宋义的行为,似乎可以解释为天机不可泄露。换而言之,宋义摆出这种架式,也许只是为了麻痹秦军。换而言之,他不希望秦军过早的洞悉他的战略意图。想当年,赵奢(赵括的父亲)从未当过统帅,就是因为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著名论断;所以接手了一件,廉颇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层意义上,赵奢当统帅,与宋义当统帅的原因,并没有本质区别。更主要的是,赵奢率军出征后,也是离秦军很远,就安营扎寨。并且下令,“有敢以军事进言的,杀无赦!”有人认为,赵军现在应该急速进军,而不应该在这里安营扎寨。赵奢告诉他,你的意见对与不对,我们以后再说。但是,现在很对不起,你已违犯军令了。我刚才是怎么说的?有敢以军事进言的,杀无赦!于是,这位倒霉将领,当时就被人拉出去砍了头!赵奢在离秦军很远的地方,一直忙着修筑工事,在长达28天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进军的意思。从这层意义上,赵奢与宋义在率军出发后的选择,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当秦军认为赵奢绝不会进军的时候,赵奢只用了一天一夜,就把军队推进到了秦军意想不到的地方。等秦军发现赵奢竟然比廉颇还可怕时,一切已太晚了。当然了,结果就是秦军被打败了。赵奢就凭这一战,就取得了与廉颇一样的地位。后来,赵国敢用赵括,也就是因为赵奢这种传奇的经历,让赵国相信,廉颇无法做到的事,并不意味着别人也无法做到。更主要的是,当年赵奢率军出战时,只是一个负责收税的官员,换而言之,赵奢也没有当过统帅。但是,事实证明,一个从未当过统帅的人,也可以完成廉颇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
因为,宋义被项羽火并了。所以,宋义是不是在玩赵奢玩过的手法?我们无从得知了。换而言之,宋义是不是也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发布紧急北上的军令?谁也不知道了。因为,这个紧急北上的军令,最后是由项羽发布的。其实,就算宋义在玩赵奢的手段,也实在有东施效颦的意味。因为,赵奢率军出发时,他手下没有张牙舞爪的大佬。因为,赵奢率军出发时,就算无法打败秦军,大不了再退回来,对赵国并没有太了不起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赵奢玩这种诡异之极的手法,自然没有什么危险。因为,无论赵奢怎样玩,也没有人敢拿着刀找赵奢,更不会惹得军心浮动。当时的宋义,领着一群张牙舞爪的大佬,而且大佬们都认为,不迅速把握这个机会,就有可能全军覆灭。在这种背景下,宋义这样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就有些不合适宜了。因为,最初各路反秦武装没有集结完毕,联合反击的时机并不成熟,所以大家认为宋义有可能只是在迷惑秦军。所以宋义最初离巨鹿很远,就安营扎寨,大家都不敢公开表示反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秦武装不断汇集到巨鹿主战场,实现联合反击的时机渐渐成熟,楚军依然不抓紧时间靠近巨鹿,就有些不可饶恕了。关键是,秦军围困赵军的时间越来越越久,如果突然攻破了巨鹿,还没有实现联合的反秦武装,面对这种挫折,随时可能四散奔逃的。如果反秦武装四散奔逃的局面形成,秦军掉头南下攻击楚军,楚军只能孤军奋战了。放着大家群殴秦军的机会,你不把握,却等着和秦军单挑,你以为你是谁啊?随着高级将领们对宋义不满的情绪日益明显;宋义的权力基础就变得不堪一击了。现在项羽反对他,就等于是代表大家处死他。于是,项羽拿着刀把宋义的头砍了下来。项羽杀掉宋义后,马上向楚怀王汇报。总而言之,宋义密谋威胁楚国,我杀了宋义!因为,前线的各位大佬,都对项羽的这种行为,没有表示什么不满的意见,所以楚怀王只能承认项羽这种行为的合法性。于是,楚怀王正式下令,让项羽接替宋义的职务。项羽杀掉宋义,率领楚军渡过黄河。楚军的这种选择,让反秦武装的士气大振。因为,又一枝强大的反秦武装,进入了巨鹿主战场。到此时为止,反秦武装实现联合出击的时机,已渐渐成熟了。现在,就看大家怎样实现联合了。
1-3、对峙巨鹿王离是秦国名将王剪的孙子,也是一个资深的统帅。李斯、赵高合谋除掉蒙恬、扶苏时,王离就是北部边防军的三号人物(其地位仅次于扶苏、蒙恬),而且随后就接替了蒙恬的职位。史书上关于王离的记录比较少,甚至王离什么时候进入六国故地,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从相关的内容去看,应该是赵高除掉李斯前后,为了应付六国故地愈演愈烈的局面,所以把王离统率的北部边防军调到了赵国战场。章邯率领骊山刑徒,平定六国故地的叛乱,本身就是权宜之策。从情理上推论,当秦帝国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后,帝国的正规军,就应该开始进入六国故地了。我们之所以常常看不到秦国正规军在六国故地的动向,大约是因为这些正规军,都是陆续投入六国故地的;更关键的还在于,章邯的大军非常成功的实现了主攻任务,所以进入六国故地的正规军,通常就不再集结成大兵团使用,而是分散的用于各地,并且是给章邯大军作配角出现的。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正规军的动向,自然常常显得若有若无了。在攻打赵国时,大约因为帝国的正规军不断汇集;而且有王离那种资深统帅存在,所以王离渐渐成为一个,可以与章邯相提并论的大集团军统帅。于是,秦帝国开始变成两大集团军(王离、章邯)协同作战。现在,王离率领着二十万秦帝国的正规军,渐渐集结于巨鹿附近,这些军队有着光荣的历史,因为秦帝国的统一天下,就是依靠他们实现的。与此同时,章邯率领着二十万刑徒构成的大军,也渐渐集结于巨鹿附近,这些军队有着辉煌的战绩,因为他们曾打败过一个个庞大的反秦武装。四十万大军,汇集于巨鹿附近。如果乐观的去看,秦军似乎可以轻而易举的,打败任何挡在他前面的力量。但实际上,秦军所处的环境并不乐观。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反秦大军整合的越来越充分了;秦军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势,不但没有吓倒反秦大军,相反让反秦大军更意识到团结起来的重要性、迫切性。所以,当秦军在赵国战场上取得主动权后,却发现各地的反秦武装,都不断的向巨鹿附近汇集;虽然这些反秦武装,都不敢向秦军发动进攻。但是,反秦武装这样源源不断的赶赴巨鹿方向,对秦军而言,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对巨鹿之战,通常有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40万秦军从一开始就汇集于巨鹿城下;接着就是张敖、陈余突围搬救兵。于是,反秦联军开始陆续到巨鹿城下,但是,谁也不敢向秦军发动进攻。最后,项羽率军冲向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于是,反秦联军开始出战,帮助项羽收拾战场。实际上,更接近真实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先是章邯率领秦军主力攻击赵国,把张耳围困在巨鹿。接下来,反秦联军为了援助张耳,就开始陆续赶往巨鹿;在这种背景下,秦军也开始调集附近的正规军不断赶往巨鹿附近。换而言之,双方应该都是陆续增兵的。而且兵力以比上,秦军从来也没有占据过绝对优势。否则,40万秦军包围巨鹿,且不说张耳能不能守住巨鹿?就算张耳能守住巨鹿,秦军拥有这样绝对的优势兵力,陆续赶来救援巨鹿的反秦联军(比如陈余),哪有机会在巨鹿附近安营扎寨呢?因为,章邯、王离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背景下,肯定会“围点打援”的。换而言之,章邯、王离随时可能派出几枝机动的军队,任何试图接近巨鹿的反秦联军,都可能在立足未稳时,就被击溃。这种战术,并没有任何难度。章邯、王离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章邯、王离在巨鹿附近,一直也没有拥有过绝对的优势兵力,所以他不敢分兵。在巨鹿之战前,秦军一直处于明显的战略进攻地位。因为,秦军今天攻打这里,明天攻打之里,而且一枝接一枝的反秦军事主力,都被秦军击溃。但是,自从秦军攻打巨鹿开始后,秦军就钝兵于巨鹿城下,再也没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战果了。更关键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秦军渐渐被压缩到了一个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因为,随着反秦联军越来越多的汇集到巨鹿主战场,自然意味着秦军的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了,而自由活动的空间变小,就意味着他后勤保障越来越困难了。因为,王离率领的是帝国正规军;而章邯率领的只是民兵(至少,从它们的出身而言,是如此的)。所以,在后勤补给困难的背景下,章邯大军就开始全面负责后勤保障,而把主要的军事任务交给了王离所率的军队。秦军现在的主要优势,就是秦军是由两个统一的军事集团构成,而反秦联军却是由众多自成系统的军队构成。秦军不敢分兵出击,迎头痛击接近巨鹿主战场的援军,已经是非常明显了;当然了,反秦武装不敢主动进攻秦军,也是非常明显的。现在秦军的战略企图,大约就是全力攻克巨鹿。只要攻克了巨鹿,对反秦武装的士气,就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这种事实等于证明,反秦武装面对盟友被歼灭时,都只是远远的看着,谁也不敢过来救助。一旦取得这种效果,反秦武装都会对自己的盟友丧失信心,从而瞬间变成一盘散砂。只要秦军攻克巨鹿,再趁势逼近某个反秦武装时,这个反秦武装自然就会选择逃走。因为他会觉得,不会有盟军过来救助他的。对秦军而言,现在最大的威胁,就是反秦武装会突然实现共同协作。
1-4、歼灭王离项羽对秦军的第一轮进攻,是让英布大举插入章邯、王离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阵地。而且,英布也不负众望,他牢牢的守住了夺过来的阵地。这一轮进攻,鼓舞楚军的士气,也鼓舞反秦联军的士气。更是表明,项羽有勇气、有信心率领反秦武装痛击秦军。但是,反秦武装依然不敢随着之行动。因为,谁也不知道,英布到底能支撑多久。不久前张黡、陈泽(张耳手下)也曾勇敢的率领五千人冲入秦军阵地,但是很不幸,他们还没有站稳脚,就被秦军淹没了。张黡、陈泽似乎也是希望用实际行动,告诉周围的反秦联军,秦军并可怕。但是很不幸,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秦军真的很可怕!但是,英布不是张黡、陈泽。英布率领了两万人,冲入秦军阵地,虽然局势非常危险,但是,秦军却无法一时把英布军队淹没。更主要的是,英布的行为绝不是孤立的。因为,项羽很快就率楚军主力,冲入了秦军阵地。虽然楚军的局势异常危险,但是,秦军反反复复的冲击,却无法把楚军淹没。项羽让英布先深入秦军阵地,是为了让反秦联军有一个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换而言之,项羽用实际行动,向反秦联军喊出了预备的口令。项羽率军杀入秦军阵地,则是用实际行动向反秦武装喊出了总攻的口令。在这种背景下,反秦武装肯定也都是跃跃欲试了,当然了,他们依然还在选择观望。当项羽率领楚军,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让反秦武装看到,秦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可怕。更主要的是,他们发现,只要大家进入战场,就有机会把秦军打败。于是,最初可能是赵王张耳率军冲入了秦军阵地(因为干耗下去,他是最没有前途的);接着可能是陈余、张敖的军队跟着冲入了秦军阵地(因为,大家都是来援助赵国的,他们作为赵国的军队,自然得有所表示);接着、、、; 于是一枝又一枝的军队,都跟着冲入了秦军阵地。这种形势一旦形成,一个将领还敢继续观望,就需要勇气了。因为,你继续观望下去,等秦军被打败后,大家开始声讨你,你能兜住?这种局势一旦形成,秦军已失去的阵地,自然是无法再夺回来了;就是现在控制的阵地,也不断被诸侯联军夺走。最后章邯也感觉,如果自己再不选择退缩,就有可能全军覆灭于巨鹿城下。于是,章邯大军退出了主战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王离大军自然是一点救也没有了。
因为,历史是以项羽为主角去写的。于是,其它的反秦联军大佬,都变成了一个个打酱油的人,仿佛项羽手下随便拉出个小兵,也比他们有胆色、有魄力。问题是,那些反联军大佬,既然都能率领几千、几万个小弟,哪个是吃素的?项羽成为反秦武装的首脑,是因为他有着绝对一流的领导才能。当时的项羽,显然没有权力指挥、调动其它反秦武装。但是,项羽可以通过制造相关的形势,让反秦武装愿意接受他的指挥。巨鹿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成功的,让看似乌合之众的反秦武装,实现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协作。在这次胜利后,诸侯都用非常敬畏的眼神看着项羽、更用非常尊敬的礼仪对待项羽。原因非常简单,项羽太厉害了,没有项羽就没有这次胜利。更深层的原因,却显然是因为,项羽现在拥有了一项令许多人非常害怕的权力。那就是论功行赏的权力!因为,项羽率领的楚系军队,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而且还是打败秦军的最大功臣。现在,项羽以这种身份,突然发出论功行赏的建议,自然没有人能拒绝。问题是,单纯的论功行赏好说,与此相关的,可能就是追究失职者的责任了。换而言之,如果项羽以论功行赏的方式,打击胆那些行动迟缓、作战不勇敢的大佬,某些大佬恐怕就会吃不兜着走了。所以,当时行动迟缓、作战不勇敢的大佬,肯定一见项羽,都会心怀恐惧,并且做出极度夸张的敬畏行为来。在这种背景下,其它诸侯自然不敢与项羽平起平坐了,而且也开始对项羽表示出极为夸张的尊敬。
1-5、联军人数通常我们认为,巨鹿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实,当时的兵力对比,应该是反秦联军占据优势的。项羽入关时,率领的诸侯联军就有40万。那在巨鹿之战开始前,巨鹿附近聚集的反秦武装有多少呢?应该远远超过40万!如果你是一个反秦武装的大佬,在打败秦国军事主力后,项羽率领你入关,你会如何去做?你会率领自己的全部小弟,跟着项羽入关吗?如果你这样做,你肯定是傻子!第一、你陪着项羽入关,你能得到关中的地盘吗?我估计你得不到。那你领着你的全部小弟入关,又是所谓何事呢?第二、你在关中分封诸王时占据了优势(项羽封了你很大一块地盘),但是,那块地盘却被某个大佬实际控制着。项羽给你颁发的委任状,又能有多大的含金量呢?第三、你率领大批小弟入关,无非就是希望自己在关中说话时,底气比较足些。问题是,你在关中说话底气足,回到自己地盘后,说话底气不足,有什么用呢?这样分析下来,如果你是一个反秦武装的大佬,在打败秦国主力后,项羽率领你入关时,你自然会把小弟分成两部分。让一部分小弟,回自己老巢附近扩张实力;再率领另一部分小弟,跟着项羽入关。项羽分封诸王,绝不是在关中头脑一热的选择。事实上,这应该在巨鹿之战胜利时,就已开始争论得热火朝天了。
我们总觉得,项羽分封诸王很愚蠢。问题是,项羽如果不分封诸王,恐怕连函谷关也进不去!我们要知道,六国故地的各系大佬,都也不是傻子,如果项羽没有给他们做出明确的承诺,并且默许他们现在就派兵巩固各自的地盘。这些大哥是傻子?他们凭什么陪项羽入关呢?事实上,章邯7月份就投降了项羽,刘邦10月份才到咸阳;而项羽直到11月份才到达函谷关(秦军也是在这个月被坑杀的)。项羽为什么拖了4个多月的时间,才率军到函谷关?是因为他想让刘邦先入定关中?肯定不是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项羽与各系大佬在商量如何分配地盘时,一直争论的比较激烈,这种问题谈不拢,这些大佬有可能当时就散伙,各自率军回去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当时火并的可能性也有。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项羽还拿什么入关呢?在巨鹿之战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与章邯又打了六个多月,才迫使章邯投降。如果诸侯联军突然离开,让项羽与章邯单挑,谁会取得胜利?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我这里说这些,是希望大家知道。项羽入关时率领了40万大军,绝不意味着在巨鹿之战时,反秦联军加起来,会少于40万。相反,当时的反秦联军加起来,应该是远远超过40万的。
项羽率领数万大军,闯入秦国大军中,于是各路诸侯跟着加入,一举把强大的秦军打得溃不成军。项羽牛逼吗?自然很牛逼!问题是,想当年陈胜率领九百个人,就敢一路高戈猛进,于是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响应,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把秦帝国弄到了砖崩瓦解的地步。那陈胜,岂不是比项羽牛逼一百倍?我这样说,无意贬低项羽的历史地位,我只是希望大家更能看清楚看到当时的形势。项羽可以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绝不是他勇猛无敌的结果,而是他用天才的领导艺术,让反秦大军实现了空前的、大规模的联合协作。项羽当时的军事动,绝不是常简单的、容易的、安全的。恰恰相反,众多反秦联军云集巨鹿,只有项羽敢这样干,并且一枝孤军冲向秦军阵,就能与秦军打得旗鼓相当,本身就证明项羽(或是楚军)的强悍。问题是,如果没有众多反秦联军,随后纷纷加入战团。就我理解,楚军支撑不了几天,就会被秦军歼灭。因为,在一个具体的战役中,兵力悬殊的弱点,并不是什么勇敢可以弥补的。当时秦军两个大兵团,大约有40万人; 项羽代表的楚系军队,最多不会超过10万人。王离的兵团不是吃素的,因为它们有着光荣的历史,它是由秦国的正规军构成;章邯的兵团也不是吃素的,因为它们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以一比四的兵力(甚至更悬殊),在一个具体的战役中,想打败这种敌人,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虽有一些不能完全赞同但还是很希望拜读楼主大作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一当十与一以当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