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疏散lol所有战绩查询吗

走读苍南海岸线(上)
走读苍南海岸线(上)
作者/曹凌云
苍南是浙江省沿海最南端的县级行政区,历史上属平阳县辖域,于1981年独立设县,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岸线长168.8公里,与台湾岛遥遥相望,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绵长的海岸线遍布着古朴的村舍、丰沃的田野和广阔的海滩,5天的苍南海岸线行走,我从山谷到平原、从滩涂到沙滩、从城镇到渔村、从古城堡到庄稼地、从渔民家到原生态……
穿过巍峨的鹤顶山,眼前豁然开朗,马站镇到了。马站镇地处浙闽交界,依山面海,地阔天长,是浙江省唯一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地理单元,加上绮丽多姿的地形地貌和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称。
马站旧称“蒲门”,在唐宋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滩,菖蒲丛生,来此搭寮垦荒的先民采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当地还流传着“沉东京,浮蒲门”的传说:更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岸上有个东京城,设有渡口,后来可能发生了地震,东京城沉入海底。同时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这里渐成菖蒲、芦苇生长的海滩,蒲门就此“浮”出海面,又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蒲门平原出现了现在的马站镇。
而“马站”地名的由来,源于蒲门平原一角的蒲城。蒲门地扼海口,地形险要,唐朝就设有蒲门戍,北宋设置了蒲门寨。明朝初年,倭寇屡犯浙闽沿海,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到江浙沿海一带筑城防倭,汤和实地巡视后决定筑城59座,其中设金乡卫,下辖蒲门、壮士等千户所城。蒲门城墙经过3年修建完成,此地改名“蒲城”。隆庆二年(1568),位于十余公里外的雾城壮士所并入,合称蒲壮所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筑。当时的蒲城,城外海面上行驶着巡船,这种船艏艉翘起,进退敏捷,一旦发现敌情,即可投入战斗;城内“屯兵守寨,诗人络绎,巨商贩客,来往不绝”;还有众多官兵和战马应朝廷征调,从各地辗转而来。路途迢迢,兵马进入通往蒲城的官道后,总要在驿站憩息一番,解决食宿,“马站”因此得名。走读温州海岸线,我第一站选在蒲城,这个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靠近它,已不见马帮的踪影,却依然感受到那厚重的历史和遥远的马铃声。
在蒲城的东门威远门,我遇到了蒲壮所城唯一的导游金丽华,她带领我走过瓮城,顺着跑马道登上了城墙。金丽华说:城墙墙体为三合土夹碎石夯打而成,外壁用不规则块石分三层包砌。据清乾隆《平阳县志》载:蒲门城周长五里三十步(约2550米),高一丈五尺(约5米),底宽二丈(约7米),顶宽一丈二尺(约4米),城门三座,城垛六百十一口,敌台六座。现在鸟瞰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北面城墙依龙山山势而建,为圆弧形,没有城门,其余三面均筑于平地上,各城门皆建有城楼,城门外各设有护城门,两门之间设置方形瓮城,战时可引敌入室、关门打杀。护城门外左右两侧各筑敌台一座。城内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下辖一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威远门在1987年整修过,重建了城楼迎阳楼,城楼前面复原了齿形垛堞。南城门又称正阳门,上建城楼聚奎楼,因为是正门,规模比东门略大。金丽华说:原来城墙上砌有“女儿墙”,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后来塌掉了,迎阳楼附近的两棵古榕树是以前留下的,风骨遒劲,树冠庞大。我们来到了西城门(又称挹仙门),不见城楼,城墙严重残损,萧条中带着悲凉。
我在城墙上漫步,抬头是湛蓝的天空;低头是护城河,至今流淌,河水环绕蒲城,流出东门外的吊桥(现改为水泥桥)后汇入蒲江,在沿浦湾注入东海;远望是蒲门平原上绿盈盈的庄稼和明晃晃的塑料大棚,大棚里大多种植葡萄,马站有千亩葡萄园。这里的土壤是海底淤泥改良的,很适合葡萄、西红柿、西瓜等瓜果种植。穿越时空,400多年前,这里腥风血雨,是兵家剑拔弩张的战场。倭寇如挥不去的苍蝇,呜呜地侵扰沿海,在蒲门平原抢劫财物、绑架人口、杀戮生命。官兵奋起打击,城墙之外,马蹄声和士卒的呐喊声一次次响起,让倭寇闻风丧胆、抱头鼠窜。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古城墙见证着当年的飞沙征尘。
我在城墙上遇见一群可爱的蒲城孩子,娇美的小脸蛋上泛着一抹自豪的红晕,曾经的海防城堡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和欣赏风景的看台,这让我倍感喜悦。
蒲门城墙上的孩子
我们从城墙下来,在南城门洞略作休息。城门洞两边的条石上坐着三位老人,他们的方言我听不明白,金丽华说老人讲的是“城里话”。蒲城方圆不过里许,城外人说闽南话,城内人说“城里话”。历史上,戍守蒲城的将士主要来自浙北、苏南和闽南,明代军制实行“军卫制”,将士驻防时带着家属,军籍世袭,很少流动,于是,各地方言在这里经过交汇融合,形成了特殊的“城里话”。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够通过他们的“城里话”,体味到蒲城人兼蓄包容又依然故我的性格,这也许正是蒲城能以较为完整的面貌从历史的刀光剑影中顽强地走到当代的主要原因。
夕阳的金晖映照着数百年雄峙的古城墙,城门洞里的石条上老人越坐越多。这里是他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特别在夏天,大家在这里排排相坐,叙聊农事收成、家长里短、轶闻国事……有的老人倚在石墙上聊着听着就睡着了,到了夜深人静,才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家去。月光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留下了古城最有特点的画面。
南门街是蒲城的中轴线,长140多米,街西是金城村,街东是龙门村。蒲城以前根据方位分为四个村,分别是城东、城南、城西、城北,2001年调整合并为两个村,但街巷布局没有变动。城内最长的是东门街,长300多米,另外还有西门街和仓前街,均100多米长。巷弄幽深狭窄,在军事上却各有功能,如社仓巷为军队后备设施放置区域、发祥巷为士兵受罚处、铁械局巷为军火库所在地、马房巷原多马厩。街巷整齐排列,街街相贯,巷巷互通,与环城跑马道相接,纵横交织,这样的布局,是为了军事化防卫,城池万一失守或诱敌深入,既便于巷战,又易于城内居民疏散。
我行走在这些街巷里,与其说寻幽探古,不如说进入迷宫,而这些街巷又实实在在地将城内密集的民居住宅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让每家每户安居清静,出行便利。不过,蒲城虽然建于明代,我们却找不到明代的老宅,这是因为清初沿海“迁界”的原因。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了切断郑成功义军同各地居民的联系,“十里插木为界”,实行大规模的强制迁徙濒海居民的政策,沿海许多地方遭到破坏,成为废墟。蒲城人民背井离乡,房屋烧毁,田地荒芜。康熙九年(1670)清廷进行“展界”,让迁界居民回归本土,蒲城居民不在其列,康熙三十二年(1693),蒲城居民才陆续返乡,蒲城浴火重生,重新走向繁盛。
我们在南门街推开一扇深院老门,这幢老屋叫“九间宅”,是康熙年间郡庠生金藩所建,该屋原为四合院,坐北朝南,正屋九间,庭院式木构建筑,所用石板又厚又宽,柱子又粗又直,可见这金家家道殷实。我见院子里晒着玉米、豆荚,堂屋挂着几个寿匾,心想金家一定多长寿老人,蒲城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
天灯巷的郭宅在蒲城也颇有名气,建于清道光年间,为贡生金肇篪所建,坐北朝南,七开间,泥石铺地,青瓦覆顶。据说主人喜欢热闹,没逢喜事就叫上吹打班吹奏一番,在地方上盛传他有“9次吹”。他的儿子金德隅,是福建九品官员。后来此宅转手给郭姓,曾一度作为夹缬作坊。我见郭宅屋顶房梁斗拱均精雕细刻,见厅堂特别宽敞,猜想金肇篪爱好文艺,广交朋友,讲究排场。
我还参观了蒲城的大名人、清代台湾总兵张琴的故居。故居背靠龙山,正屋七开间,两侧厢房,庭院深深。清嘉庆年间,张琴随父亲组织民团,多次追剿东海义军蔡牵部下,道光元年(1821)升任四川城守营参将,道光十一年(1831)任台湾镇总兵。他为苍南南坪人,后移居蒲城,为官时执法如山,战绩卓著,病卒于任,清廷加谥为振威将军。灵柩回归故里,安葬于蒲门积谷岭脚,据说送葬队伍前头已到达墓地,后头的人还未起身。
蒲城人重武重商重文,清嘉庆年间的华文漪以诗文称世;咸丰年间的叶良金以饰演生角闻名温州,人称“蒲门生”;同治年间又有女诗人谢香塘,满腹诗才,有“清代李清照”之称。他们生活在蒲城,享受着这里的海风月影,也在古朴小城里种下了浪漫的情愫。
蒲城的十字街头有一块中心石,是明初建城时的奠基石,也是整个蒲城的中心点,为米红色花岗岩,长0.56米,宽0.53米,石面上刻有纵横格线,为防止行人脚下打滑。1953年、1980年路面两次翻新,石头有所升高,但位置没变。中心石立在街心,寓意光明磊落,又因“石”与“誓”谐音,这里就成了当地人辨明是非的地方,若有邻里争执或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当事人就面对中心石讲真话,表真心,和好如初;这就有了“城门洞里讲故事,十字街头辨是非”的俗语。
“城门洞里讲故事”
金丽华的家在东门街,父母务农。她说,东门街的居民大多务农,西门街的居民大多从商。农民总是勤快,一年四季,心系庄稼,古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务农的城内人早上天没亮就到田地里干活了,还没等日头落山就回家。西门街有许多商铺,是个集市。以前,我们这里是“午市”,海鲜从附近港口挑运到蒲城,多在中午了,街上也才热闹起来。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蒲城有物资交流会,小时候我看到许多从周边矾山、灵溪等地来的山民,他们大多挑着竹木制品翻山越岭来到蒲城的,人困马乏,叫卖都没有气力了。而从福建沙埕港过来的鱼贩,有木船运输,相对轻松一些,叫卖声响亮。
每年正月,蒲城都要举行迎神赛会“拔五更”,活动场面盛大,时间跨度长。蒲城人的生活、劳作与大海息息相关,他们信奉海神,妈祖是海上女神,晏公是海上男神;蒲城东、西门各有一座晏公殿,东门的晏公主农业,佑助一方风调雨顺;西门的晏公管商业,保财丁两旺。每年正月初四活动正式开始,晚上晏公出殿,先举行一系列仪式,如闹花灯、抬高阁等,女人们吃过五更饭后回避,躲在家里不再观看。年轻壮汉穿统一服装,抬着晏公像的轿子在城内大街小巷一路奔跑、欢呼,尽显男人的力量、速度和激情。当赛神队伍跑回起点,晏公的轿子尚未停稳,便有人一哄而上争抢抬轿竹杠,抢到竹杠的人,此年必是诸事顺道。活动直至正月十七吃毕“福酒”才算结束,长达13个昼夜,加上事前准备,蒲城人为之耗时半个多月。
蒲城曾是马站一带最繁华的市井,有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近半个世纪来,城内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闯世界去了,加上马站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古城成了一个偏僻的地方,渐渐沉寂了。到了1996年,蒲壮所城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蒲城在马站镇显得特别耀眼,成为温州沿海的一个文化地标和让人思古忆今的地方。
江海相连,水天一色,我顺着蒲江到了沿浦港,这里潮起潮落,涛声如歌,是观潮听潮的好地方。
沿浦港东起苍南霞关镇,西至沿浦镇沙岭村,南接福鼎市沙埕港,北止沿浦镇下在村,宽度约为3公里,面积约19平方公里,沿岸是冲积平原,涂滩广阔,是发展盐业的理想之地。
翻看苍南的一些志书,得知早在宋咸平三年(1000),朝廷就在温州设天富南监盐场和北监盐场,明洪武八年(1375),南监场盐课司在沿浦建筑海塘,开辟盐田,称蒲门子场,承担着官方下达的产盐任务。幽深的海湾,涌动着绵绵不尽的海水,盐区绵亘十余里,源源不断地盛产海盐。因盐而生的富庶,滋养了当地的文化气质,也深深渗染在盐业里,到了民国,沿浦盐区分为五堆,以温、良、恭、俭、让名之。“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提倡的为人之美德,这些古老的信仰和仪礼,名之于盐场,印之于盐人,代代相传。到了1949年前,期间盐场归属有过更改,但沿浦作为制盐“生产地”没有改变,在温州的盐业生产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还被写进了《中华盐业史》的篇章。
我来到了沿浦镇盐兴村村委会,这是一个刚刚由企业改制成立的行政村,揭牌还不到半个月,成为苍南县第777个行政村。村支书郭进云和主任陈其志得知我的来意后,请来了几位老盐民。年近70的吴成要说:1961年,政府在沿浦港组建了平阳县马站制盐厂,属地方国营企业,定员500人,名额分到沿海下在村、沿浦村、新塘村等各个村庄,月工资从24元到19元不等。当时盐田914亩,下分8个工区,分别为下在、沿浦、新塘、李家井、岭尾、外垟、陡门头、三茆。1964年体制改革,盐场“下放”为县属大集体企业,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过,上级要求马站盐场扩大面积,向海涂要盐田,各个工区有新建80到100亩任务。盐民不怕劳苦,打涂、做塘谷,两年时间围垦盐田780亩。后来,盐工的配偶、子女也逐渐成为盐民,增加至1100人,盐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最为兴旺,为全县贡献了10%的财政收入。当时政府也重视,生产一担盐(100斤)奖励半斤米票、一斤化肥票。
①制盐(老照片,陈其志提供)
② 挑盐(老照片,陈其志提供)
老盐民说,马站盐场系坦晒,1967年之前是用炭灰晒盐,可称灰晒,炭灰是木柴灰,大多从福建沙埕的砖瓦厂购买的,从沿浦划船到沙埕要一个小时,两三只木船同行,一只船可载一百担(10000斤)炭灰,一个月要载一次。1968年,进行技术改进,把盐田围成坦格,每格50-100平方米不等,格内用铁板沙压实,铺上碎缸片,缸片不够用石片代替,要到福鼎的海滩边捡取。盐民通过多个步骤将海水制成鲜卤,再注入坦格中,利用阳光与风使卤浓缩结晶成盐,洁白精细,是海水凝结到最后的模样。到了1994年,碎缸片被黑色塑料薄膜所代替。每一次技术改进,产量、质量都大幅度提高。
晒盐是靠天吃饭的职业,天气好的时候,从抽上海水到结晶成盐一天就行,天气不好,要两三天。夏天是旺产季节,盐民们顶着烈日作业,身上的汗水和灰土搅在一起。可是夏天又多雷阵雨,凡有雨情,哪怕是半夜三更,他们都要从床上跳起跑到盐场,赶在下雨前把卤水遮盖好,保护好。盐民最怕台风,台风过境,狂风怒号,暴雨如注,海潮翻滚,盐场海堤往往会被洪水怒潮冲垮。堤塘是盐田的生命线,一支由身强力壮的盐民组成的突击队,总是不顾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堤塘。但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有几次,台风大潮还是把堤塘毁掉,一群堂堂男儿难以接受现实,抱头痛哭,当然,他们没有屈服,伤心过后又马上投入紧张的重建之中。
吴成要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盐田自然退化、盐价偏低等原因,导致周边许多盐田废弃,盐场停业,而马站盐场的产量还在上升。到了1991年,上级要求马站盐场“控产”,报废盐田400亩。我们打了折扣,报废了200多亩。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改进,马站盐场因人多田少、质量不佳、缺乏市场逐渐走向衰落。2009年,马站盐场启动改制工作,到2011年停产,一千多名盐工及家属得到安置补偿,盐田土地移交。就这样,从明朝开始书写盐业历史的沿浦盐场,带着咸涩的海风从此消逝。今天,温州市尚属首例的企业改制行政村,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次有益探索,取得了成效,但许多盐民还在抱怨安置补偿解决不了生活困难,移交后的盐田荒废了多年,亟待开发。
吴成要带我走访了一处盐场原址。原址荒草萋萋,已成一片荒滩。我们步入这片荒滩,原来的泥路尚可辨认,两边的草丛中有淙淙的水流,小螃蟹在水流边觅食,见到我们,飞速爬进洞穴。我们找到了几处当年的卤池,积满墨绿的污水,水面上飘飞着水蚊虫。我们见到了几亩沙地,沙地上挤挤挨挨生长着盐角草,这是著名的耐盐植物,植株挺立、小枝肉质、色彩淡绿,据说可以食用,味道咸中带甜。吴成要说:这些小螃蟹善于打洞,会打漏盐田,以前我们用盐卤灌到洞里杀死它们。这些海草(指盐角草)生长在盐田边,妨碍制盐,我们要拔草除根。不料还不到10年,这里全是它们的天下。我一一拍了照片,准备回程。吴成要却不愿移动脚步,默默地站立在荒野之中,像搁浅在岁月浅滩上的一只老船。我想,眼前的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是杂草丛生的盐场原址,而对于他,是一本打开的旧书,读到最想读的章节,是自己生命中的原地,找到了太多的记忆。
盐场原址给老盐工吴成要带来太多的记忆
本文刊于温州人杂志2018年7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4075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88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加州山火进一步蔓延 政府下令疏散大约5000人|加州|山火_云浮时刻手机网
加州山火进一步蔓延 政府下令疏散大约5000人
09:40 国际 来源:新华网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燃起的山火10日进一步蔓延,逼近圣巴巴拉县位于海滨的蒙特西托镇和卡平特里亚镇,过火面积一天之内增加超过200平方公里,迫使当地政府下令疏散大约5000人。一些名人也不得不出门避难。【名人撤离动物进笼】在大风和干燥天气&助力&下,始燃于文图拉县的大火越过山脉,逼近邻近的圣巴巴拉县南部的蒙特西托和卡平特里亚,大火已导致圣巴巴拉县数以千计住宅和办公楼断电。因担心高速公路可能关闭,在没有发布撤离指令的地方,居民也在抓紧撤离。圣巴巴拉县位于洛杉矶市西北方向大约160公里处,已被浓烟笼罩,空气中满是刺鼻气味。当地政府部门给没有撤离的民众发放防毒面具。蒙特西托是加州最富裕的地方之一,有不少名人寓所。知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好莱坞演员杰夫&布里奇和罗布&洛都住在这里。&我们的房子有被烧毁的危险,&名主持艾伦&德杰纳里斯10日在社交媒体上说,&我们需要送走我们的宠物。我为社区中的每个人祈祷,并且感谢所有棒棒的消防员。&按照疏散令要求,艾美奖得主、作曲家埃米&莱金10日上午9时匆匆撤离,只带了、眼镜、一些药和几个苹果。现年74岁的她说,不清楚房子现在怎么样了,但是&没有什么比你的性命更宝贵了&。圣巴巴拉动物园停止开放,园内大约500只动物全天被关笼舍内。虽然位于被疏散地区外,但这处占地30英亩(约合12万平方米)的动物园仍被山火造成的烟尘笼罩。大火还威胁位于圣巴巴拉县的加州秃鹫保护区。保护区附近的奥哈伊镇发布空气质量警告,建议居民待在室内,避免高强度户外活动。【史上规模第五大山火】过去一周来,加州共发生6起山火,迫使超过20万人疏散,摧毁上千座建筑,一名70岁老人撤离途中因吸入浓烟发生车祸死亡,超过40匹名贵赛马丧生火海。其中,4日起源于文图拉县&托马斯山火&发生最早、最猛烈,过火面积23万英亩(930.8平方公里),超过全美最大城市纽约,成为加州自1932年以来规模第五大的山火。&托马斯山火&迄今摧毁790座房屋等建筑,导致9万户家庭和商户停电。在文图拉县一处临时避难所,78岁老人佩姬&西森斯告诉路透社记者,她6日带着爱犬被疏散到这里,不知道她的房子现在还在不在。&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回家,&西森斯说,&假如我现在四五十岁,还好办,但我已经78岁了。我到底该怎么办?&干燥的&圣安娜风&和崎岖的地形阻碍灭火。消防官员说,截至10日晚,&托马斯山火&只有10%的火势得到控制,而前一天的&战绩&是15%。好消息是,在数以千计消防员努力下,圣迭戈县和洛杉矶县的火情已经得到控制。气象部门预测,助长火势的&圣安娜风&将至少持续到11日,且火灾威胁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当地政府官员和专家警告说,气候变化使加州全年面临火灾威胁。&这是新常态,&加州州长杰里&布朗9日视察文图拉市救火情况后说,&我们要准备好在圣诞节期间仍要救火的准备。&(周啸天)(新华社专特稿)
原标题:加州山火蔓延紧急疏散:名人撤离 动物进笼https://MIp.yfcnn.com/a/5368963.html
点击显示全文
上述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意见,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诛仙3战绩有什么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