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衣炮弹小说,软刀子博斗在写文章中怎么理解

中国和美国究竟会发生什么
&今天的朋友聚会震惊了我。我脑海里迅速出现个大问号?
&和一美国女朋友交往了一年多了。热情活泼是对她最好的形容词。机敏高雅且天生丽质是我喜欢她做朋友的原因。其实这么多年来还真是难得纯正的白人,因为互相愉悦,亲密的交往。经常她坐在我对面,打开她装满美国人思考的大脑,我觉得别开洞天。每次交流她也觉得我的东方思维给她启发。特别是在孩子的培养,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我们的分享都在提升我们各自的价值。
&在某些方面的互相承认,觉得我们忘了我们的不同之点我们已经逐渐展开了在多方面兴趣和爱好上的交流。比如艺术手工。每次回国,都会寻找精美的中国艺术和设计回来与她分享。每次她羡慕不已,爱不释手。由于不忍心让我老是送她这些东东(其实,在小市场买的,真的没花几个钱),就直接让我把我喜欢的为他买回来。每当她付几个$拿到最喜欢的小东东,别提有多高兴了!这不,今天,我带上我收集的手工镜框,欣赏着12月细润快乐的雪花儿,来付和他的午餐聚会。
&一切如常。寒暄、点餐。我迫不及待的说:“你猜,我这回从中国带来了什么?”一改往日的期盼,她的眼神甚至没有从她的汤碗里离开(当然那是她喜欢的土豆柠檬汤)。我几乎把取镜框的动作停止在眼前,就像我的表情冻结在我的脸上,觉得不知道是不是让她看这些东西。敏感的她马上觉得自己的失礼。马上修补自己的反应。鼓励我拿给她看镜框,并敷衍的夸奖,显然没夸到我希望夸的地方!她也马上也感到我们尴尬。那一刻,自尊敏感的我觉得我们的交往将敬而远之或即将结束。最终,还是她拯救了这个局面,用真诚和事实平衡了我的心。
&她告诉我她不会再把“中国制造”带回家,丈夫不准,朋友反对。因为“中国制造”的便宜,美国关闭很多工厂,造成如今美国人的失业,经济萧条;由于中国赚了美国的钱,又借给美国,美国由于负债就得在国际事务上对中国让步。世界地位就此下降!他们要开始拒绝“中国制造”。也许她的朋友们已经在骂我是在“友好侵略”“糖衣炮弹”“软刀子杀人”什么的呢!
&我已经开始同情她了,在我们为中国的强大,国际地位提高而骄傲与喜悦的时候。应该可以理解美国民众对自己国家经济下滑,就业困难的感受。虽然美国的整体优势还在,可每一步下坡路会有多少失落感、甚至愤怒与不平相伴随!
&我们叹息我们的距离和这距离给我们朋友之间不平常的感受。我们不知道两个国家的政府在这种境况下会把两国的经济、政治、以及两国民众的关系驾驭到哪里去?中国和美国将会发生什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老外不用趋炎附势能说实话:中国的家底全是毛泽东打下的
&老外挺身护毛~~中国的家底全是毛泽东打下的
& & 作者:佚名 &
《人类第一人》
&核心提示:裴宜理(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是毛泽东打下的。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经济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当建到第二层楼时,绝不应该否认第一层楼的价值和作……
&毛泽东治国:廉洁!神奇!辉煌!伟大!
毛泽东是一个神话!有外国元首说“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为了还历史真相,我深入研究,发现毛泽东时代的经济非但不“崩溃”,其实比世界列强发展还要快!那是一个经济腾飞,人心齐,泰山移,高速发展的时代,创造了世界辉煌的奇迹!
一、毛泽东为中国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财智学中有一则财富定律:对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如果第一个百万花费了10年时间,那么从100万到1000万,只需5年,再从1000万到1亿,只需要3年就足够了。开头几年是最艰苦的日子,接下来会越来越容易。换言之:一个国家白手起家,第一个5000亿(.8亿)花费了30年时间,那么从5000亿到5万亿(10倍),只需15年,再从5万亿到50万亿(10倍),只需要9年就够了。也即如果毛泽东更长寿些,我国应在2000年左右达到50万亿元(且无物价上涨水份)。
建国之初,毛泽东面对的是,经过长期战争,全国人口9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人均寿命不过35岁!在这个一穷二白基础上,面对国外封锁和极端困难局面,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原始积累”——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一)毛泽东使中国二十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强国。
毛泽东时代,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毛泽东去世前夕,几乎所有西方有的中国都有了。经过28年高速发展,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1980年,工业规模已超过老牌工业强国英法两国,直逼第三把交椅的西德。GPD年均增长13%,如果按市场经济算法将普及基础教育、大型公用工程建设、其它社会福利计入劳动力成本,GPD增长应该在18%-20%,在毛主席领导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文革”期间,工业平均发展速度也在10%以上。其中重工业增长了90倍。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65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2560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
(二)农业大发展,解决了世界最大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
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8万4千座水库、17万公里河堤,新增3亿亩灌溉面积,把灌溉动力从12.8万马力增加到7122万马力,根本解决了产粮区旱灾问题。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基础。修几万个水库经济核算要几万亿人民币,别人想都不敢想?当时极端困难,完全是靠人力来做,可他却奇迹般办到了。
化肥从无到有达到1000万吨,完成了粮食增产第二个基础。中美关系改善后,毛泽东就着手从国外购买化肥生产设备,1973年在全国修建十三个大型化肥厂。这些化肥厂于1977年以后陆续投产,化肥的供给问题最终解决。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于1974年,小麦良种培育也始于那时。优良品种,解决了粮食增产最重要要素。使粮食产量提高了30%以上。因为大面积育种需要一个过程,其推广应用则在毛泽东去世后的年,随着面积逐年扩大,中国粮食总产量几乎年年大幅增长。
正是水利、优良品种和化肥三个因素,才保证了现在中国粮食和副食品的充足供应,人民衣食无忧;而这三个因素实际上都是毛泽东从根本上解决了的,后人只是坐享其成罢了。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几千年来吃饭问题的突破是毛泽东打下的基础!而完全不是因为土地私有化(几千年都是土地私有化,为什么没解决吃饭问题?)。
(三)可上九天揽月——以极短的时间使科技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科技方面,集中力量搞科技,大批高精尖工业设备、大型计算机、人工合成基因等,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进了轨道。毛泽东与人民共甘苦,搞出了两弹一星!核潜艇、各种喷气式飞机,汽车、火车和轮船,卫星、导弹、原子弹样样俱全。否则我们就是弱国,就要受美帝制裁!中国“新四大发明”全部产生于毛泽东时代: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比世界列强发展还要快!那是一个经济腾飞,人心齐,泰山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创造了世界辉煌奇迹!到1976年毛泽东仙逝时,已拥有一个相当全面的医疗保健体系,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平均35岁到了65岁。
我们现在改开的起点,和毛泽东时代的起点相差十万八千里,从财富定律可知:我们是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飞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说:“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是毛泽东打下的。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经济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永远记得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秋石客先生在《世界最前卫的经济学家》写道:“讲演完了,回答了一个学生提问,他说有人说中国一流经济学不超过五个,你怎么看?我说按我的标准一个也没有,因为中国的经济学家不是马克思的弟子就是斯密、凯恩斯、哈耶克等的二流学生,谈何一流?中国超一流的倒有一个,那就是毛泽东。”
二、创新的国家体制,是毛泽东的伟大发明
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是和毛泽东博大精深的世界顶级经济学思想和天才的治国策略分不开的,取决于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取决于先进的政治体制。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
毛泽东的政治体制是创新的,不同于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毛泽东建立的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而是一种多党合作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这是完全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由人民参与管理的和由人民参与监督的国家制度。各级地方革命委员会,就是这种体制的试验。革委会里有“老、中、青“三结合,“工、农、兵”三结合即领导干部、军队干部、群众代表(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的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实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参加的三结合领导制度。
如当时的人民公社优点很多。第一个优点:可以利用集体力量战天斗地,改造山河。那么多梯田、水利建设、如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如果分田到户,这些能办得到吗?绝对不能!第二个优点: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提倡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整个社会各团体、机关、学校、工厂都处于一种和谐气氛之中。象修水库,成万上亿的人不要钱自愿参加劳动,靠的是进步文化和思想武装。大寨精神,铁人精神是毛泽东的专利,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体现,他的立足基础,是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
看看华西村和南街村吧,再看看小岗村。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历程,谁是谁非,我相信100%的人都明白。比比大寨人至今还受到的敬佩和尊重,看看小岗村一直遭受的质疑,历史会证明一切的。孰是孰非,谁说了算呢?——人民!因为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二)创新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全部精力放在国家建设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毛泽东执着追求的新目标。毛主席与周总理发明了“五年计划”的模式。
“五年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四个五年计划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国的经济腾飞和民族强盛,毛泽东时代成千上万的建设项目和成果为我国经济辉煌腾飞奠定了基础!
1、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确定的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社会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在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
2、第二个五年计划:
(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五)
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3、第三个五年计划:
“三五”计划各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新增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新建铁路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4、第四个五年计划:
“四五”计划结果是: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01.7%。主要产品完成: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棉纱96.8%,铁路货运量98.7%,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经过四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在工业等方面,完成了合理布局,一机部到八机部中央骨干企业和地方国营、大集体、小集体企业交相辉映,军工和民企大批掘起;在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中西部地区完成了规模宏大的三线战略工业基地,好一派大好形势。各地的重工业,大型国有企业,支柱产业,大多都是毛泽东时代创造的,大庆油田,就是千千万万中一个光辉范例!直至现在,我国也仍坚持“五年计划”的模式,即“十二五”计划。
前后三十年的两种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治国策略是高明的,是世界超一流的。有人说,毛泽东时代国门关闭,经济落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建国之初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封锁了;后来,因为不想做苏联附庸或小弟,被苏联给封锁了。中国就是在这样铁桶般的大包围中,自力更生搞建设,竟然只用了二十多年就把世界通行的500多个工业行业成体系地建设完备,有了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人造卫星……。这能说不是奇迹吗?
三、神奇的“治吏”,创建了世界最清廉的政府
毛泽东创建了世界上最清廉的政府。毛泽东统一了中国,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早在战争年代,就为军队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利益至上。可以说,这也是毛泽东时代的光辉写照。
建国之初,“革命功臣”的刘青山、张子善,经不起敌人糖衣炮弹攻击而腐化堕落,毛主席亲自批准了对刘青山、张子善特大贪污案的处理。当有人为其求情时,毛主席问道:“是要他俩,还是要中国?”看到毛主席的态度如此鲜明和坚决,求情者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从心底里也更加敬佩毛主席。毛主席不厌其烦地告戒全党:“我们杀了几个有功之臣,也是万般无奈。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
在惩腐兴廉问题上,毛主席真正作到了剑落腐止!为什么?因为毛主席从不虚张声势、含糊其词,从来是旗帜鲜明,敢动真格;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要别人不腐败,首先保证自己不腐败;要别人清廉,首先保证自己更清廉。他说:“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壳”。用自己脑壳做担保,昭示出毛泽东对于防治党内腐败的坚定决心和浩然正气,更是一个对历史、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毛主席用人,要求“又红又专”,不是重文凭,而是重德才兼备和重政治表现。这是毛泽东的干部,绝大多数都能够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毛泽东时代选拔和培养干部,重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选拔和培养的干部,他们知道人民的疾苦,他们会有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这些政治思想素质好的人进入领导岗位,他们就能做到清正廉洁,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陈永贵,吴桂贤,倪志福,王进喜等一大批工农干部的出色表现,证明了毛主席用人制度的高明伟大。
四、稳定的物价,打造了坚挺的人民币
毛泽东时代,物价非常低,非常平稳,没有通货膨胀,平均每年物价增长只有1.1%。人民没有任何生活压力,没有谁为养孩子发愁。1973年前,茅台酒4元1瓶。当时新工人月工资37元,大学毕业转正56元(北京),就是说每月工资可买14瓶茅台酒。
一次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有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同时反映出:我国当时是钱少办大事,物价非常低。70年代有个人存了400块钱,那时是可以买一栋小房子的,现在她到银行去取钱,拿到钱是多少?800元不到,800元钱现在能买什么东西呢?一件普通衣服。
毛泽东是绝对不允许这么做的。他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对此,他早有预见,他说:“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
五、团结的民族,稳如泰山的国防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跟外来侵略较量唯一成功的例子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之前,中国反抗列强的侵略从来没有成功,谁也没能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命运。唯有毛泽东真正扭转乾坤,彻底改变了中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
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顶住了一切外来干涉。头号超级大国美国照样栽在毛泽东手下。毛泽东公开宣布:“美国及其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粉碎了美国扼杀新中国的企图。毛泽东以刚刚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竟把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及其数十个盟友组成的“联合国军”打败。美国在整个二十世纪,指东打西,八面威风,被他打过、制裁过的国家,不计其数。这是美国二百年来在海外唯一没有打赢的战争。后来在越南战场,美国又失败了。毛泽东警告美帝国主义,不要越过北纬十七度线,美国就再不敢越雷池半步。美国军队怕了,美国社会怕了;从此美国朝野上下做梦也要哼哼“中国威胁论”,并且放弃了进攻中国的战略设想。
美国利用国际力量跟毛泽东较量了二十多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手段全部使尽用绝,始终无可奈何。封锁中国几十年,中国不但没垮,反而成了核大国。自从有了毛泽东,中国人真正成为强者。这个世界上,唯独毛泽东专门替受无辜弱者说话;专门教导弱者如何由弱变强;教导遭受强国侵略的弱国不靠卑躬屈膝,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命运。毛泽东从来不靠施舍恩赐,白手起家,以弱胜强,从赤手空拳到取得天下。对外来援助,毛泽东的原则从来是:平等互惠,绝对不能拿主权交换!
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拿毛泽东毫无办法,打不赢,吓不倒,骗不过,困不住,“硬刀子”“软刀子”全部失灵,不知如何破解毛泽东思想。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美国“精英”们不得不对毛泽东心服口服。美国不得不放下架子主动登门求和。纵观历史,横看世界,能让第一强国如此这般的唯独毛泽东一人。毛泽东是伟大的,他把一个任人欺凌宰割、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中国,变成了强国,而且是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毛泽东通过政治、外交打破了封锁。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发明,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超级大国的指挥棒不灵了、到处插手不顺了、对国际社会投票表决的掌控不有把握了……于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打政治牌,正是毛泽东时代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成为常务理事国。毛泽东撕碎了反华包围圈,中国游刃有余地参与国际角逐,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也早已跨出国界,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美国要将航空母舰开进黄海时,中国多次抗议没有用,最后是搬出毛泽东的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义凛然的名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使美国退缩。美国为什么一直置中国多次抗议不顾,而国防部长一提毛主席语录就有效,是因为: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美国担心:中国的防长,依旧是毛主席的好士兵!是因为有毛主席建立的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那种藐视群雄,敢于牺牲的精神,是任何一支部队不可比拟的。而这股气势,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金钱的渗透,而变色呢?这就是西方最关心的。这是近来各国要员纷纷参见中国国防部长的原因。实际上,中国安危,依旧系于军队是否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洗尽铅华始见真金,毛泽东思想武装的军队,依旧是坚不可摧的。
美国西点军校将军就说过: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思想化。
至今还有个毛主席对国家安全做出的伟大贡献没有人研评,就是新疆和西藏问题,在全国刚解放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放西藏,而且立即驻军,如果换做现在,肯定要算一下账,西藏那么穷的地方何必忙着去驻军。从美军封锁台湾海峡可以看出,如果当时晚了驻军,现在西藏是否安稳很难说。还有新疆,毛泽东预见新疆将是国家安全的重点,为解放西北,确保新疆不分裂,毛泽东创造性地推行了民族团结政策,即鼓励汉族与维吾尔族人通婚,特别是复员军人可以在新疆结婚并在当地生活(其他地方的部队是不能与当地人通婚的),他们的后代流着两个民族的血液,一举解决了几千年历朝历代没有解决的难题(过去是靠帝王家和亲)。可以说,没有毛泽东的英明预见和伟大策略,就没有现在国家的安全稳定。
历史充分证明毛泽东无比的正确。他创造了思想高度文明,政府清正廉洁,官员两袖清风,无私奉献,统一思想,民族团结,路不拾遗,门不闭户,世界第一辉煌的奇迹!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这是博大精深的世界顶级智慧——毛泽东思想和天才的治国策略分不开的。
毛泽东全面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好比用高等数学思维治国,胜过无数用算术思维看经济的大学者。至今未见对毛主席经济学的顶尖性和神奇治国成就作出研评!
毛泽东创造了许多奇迹,真正做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个最最最合格的经济大师和伟大领袖!还历史真相,挖掘和传播毛泽东经济学思想以及伟大的治国安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所有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和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历史证明:毛泽东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毛泽东是党魂、军魂、国魂、民魂、族魂的铸造者,同样是中国经济发展之魂。中国屹立全球靠的是——中华之魂毛泽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高致贤杂文集(添加中)
文章类别:
共计1301回复/14页
内容不完整?:
查看原贴:
  从审视看统筹之必须  高致贤  歌友收集山歌发给我在《贵州山歌大家唱》栏目中连载时,说她不知道质量如何?有没有重复的?让我审视一下。看她说得文绉绉的,我不得不“审视”了。审视什么呢?首先看有没有重复,删除重复的;其次是按我的水平来看看作品质量,去劣留优。为什么要先看重复?  山歌原本是山民们即兴之作,流传很广,不少山歌大同小异,收集的山歌重复难免。不少人都在收集,各自收集到的山歌,只能知道自己所收的那部分,与别人收集的重复与否?不知道。所以,她让我审视是对的,因为大家收集传给我,我有多人收集的版本作比较,能够看出不同版本中的重复作品,如果要求第一收集者收集的作品不与别人收集的重复,那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我回复:请她漫天撒网,能收的全部收来传给我,重复问题由我来解决,因为我有大家收集的版本对照,能够看出有无重复的。此事不禁使我联想起统筹问题之必须。就以审视山歌为例:  没有重复的解决了,还得比较作品优劣而择优发表,这就需要对质量、类别等小范围内的统观,不同范围和不同级别采用,就需要不同范围和不同级别的统观。就以收集山歌为例,还可以有更大范围和更高级别统观的。比如我只能挑选我网发要求的。如果要出书,还得精选后送初审;初审再选后送二审,二审通过送三审;三审通过送终审,终审统观才签发。所以,终审必须统观各种因素,平衡各方要求,适合相关规定,才能敲定,这就是必须走的程序。  在此程序中,不同层次的审视,都有该层次的条件和标准。都必须满足本层次的标准,必须按照本层次的要求来统筹考虑和安排。所以,基层要办成一件高档次的事情,都必须符合并接受各级策划者的统筹安排。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才能办好!如果没有国家统筹安排,那就会乱套,上级如斯,下级依然。
  贪官可否悔过自新?  高致贤  【悔过自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在清匪运动中分化瓦解土匪群取得很大成效的一项好政策!  抢人钱财的就叫土匪,清匪就是肃清土匪。我们当地从1949年下半年旧政府溃退不管之后,到1951年人民政府实施正常管理之前这段空白时间,社会秩序无人管,国民党的一些残兵败将与地方土匪互相勾结,危害乡里,到处抢人。好人被抢光,无法生活了,被迫跟着土匪去抢人,于是就成为“土匪”;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清剿,那就会将那些被迫初犯的人赶到土匪帮里去,造成土匪多过好人的局势,不利于巩固新政权,还不利于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工作。  为此人民政府实施了一条“悔过自新”的政策:凡是抢过人的,只要自己主动到当地政府进行登记:抢过多少次?分到什么赃物?参与哪些人抢劫?等等,有赃退赃,检举揭发,有悔过自新实际行动,不再抢人,一般的就既往不咎了。通过这样分化瓦解,先将那些被迫抢人的好人和惯匪分开,把匪众和匪首分开,从中了解到匪首和惯匪的罪恶情况。让被迫抢人的民众放下包袱,参与剿匪。成功地团结了大多数,孤立了极少数,集中精力清查匪首和惯匪,很快就将罪大恶极的匪首和惯匪清查出来,加以严肃处理,收到很好的清匪成效,扫清了反霸障碍。  而今的反腐运动是否也可以借鉴“悔过自新”的政策?毋庸讳言,前些年间,国家一度聚精会神忙改革,一时无暇认真反腐,有的干部误认为腐败行为无人管,贪污受贿已“无罪”,看到“不贪白不贪,贪了也白贪”的混乱局面中,有些人发了大混财,觉得自己不贪划不过,于是混入贪腐群中,有的不能自拔,越陷越深,成了老虎;有的涉足未深,浅尝辄止,成了苍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决反腐的强大威慑力使一些苍蝇已经后悔,但又恐坦白不得从宽,因而想坦白退赃又不敢,惶惶不可终日,出现个别自杀现象。对此,我以为可以借鉴解放初期清匪用的“悔过自新”政策,对腐败群实行分化瓦解,对于小小苍蝇,只要他们有悔过自新的实际行动:主动向有关部门坦白交代、上交赃款、检举揭发、将功补过,就可以根据情况分别对他们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将他们从贪腐群中分化出来,让他们参与反腐,这样既有助于反腐工作,又挽救了一些干部,不妨一试?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于深圳
  未必不是你我他连载之三:损公肥私  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文明的表现,我们应该培养,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某些陋习会不时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露出头来,自己还不以为然。随着社会文明的提升,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应与时俱进!“未必不是你我他”这个小话题绝非针对某个人,旨在揭示一些生活陋习,以期引起关注。文中出现的人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许是他,没有实指。故名“未必不是你我他”。  正文:  小区旁边有一块尚未开发的绿草地,被一些业主竞相开垦为自己的蔬菜园,废地利用,增收节支,皆大欢喜,无可厚非。可是,那里天干地燥,菜园必须天天浇水,要让蔬菜长得好,水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人便到小区公用水管里接水去浇菜,他们总是在大家没有起床之时行动。可见他们用水很节约,不过,他们节约的只是家里的用水。  此间人语云:这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所谓节约绝不可取!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2015年续之三:诉苦会等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诉苦会】。这是解放初期发动群众参与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政治运动的有效办法。解放伊始,祖祖辈辈受苦受难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还不敢起来揭发官僚、地主、土匪、恶霸等的罪恶,也不敢起来向各种压迫者进行斗争。于是,新政府就组织召开诉苦大会,让受苦受难最深的群众在会上诉说他们亲身遭受的苦难。这样,既揭发出压迫剥削者的罪恶事实,又激发起劳苦大众的斗争意志,效果很好!  【关内关外】。2000年我初到深圳,给家里写信用了“关内”一词,致香兄复信问我关内是什么意思?我说深圳市6个区,深圳特区只有其中4个区。当时的特区边境设有检查证件的关卡,必须持有公安机关签发的边境证才能进入进入深圳特区。同是深圳市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4个区属于特区,人们称为关内;宝安、龙岗不属于特区,称为关外。这个关卡直到2010年才逐步取消。  【三无人员】。这是深圳特区内的通用词。深圳特区设关时,在关内生活、工作者必须随身带有身份证、入境证、暂住证。为防止有人偷渡入关,关内有公安人员随时检查行人,必须“三证”齐全。没有前述三证者称为三无人员。三无人员要被公安机关遣送回原籍。遣送费自理。自己没有遣送费的,先送到东莞桑木桠强迫劳动,收入够了才遣送。  【自绝于人民】。这是文革中普遍用于自杀者的罪名。自杀是人最痛苦、也最无奈的选择。自杀有外因、内因等诸多因素,文革中对于这是的人一概以自绝于人民加以定罪。文革杀人的手段种种,但是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一革命人民的名义,采取戴尖尖帽、剃鸳鸯头、游街示众等等侮辱人格的精神折磨;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加深肉体摧残,抑或长期监禁痛苦等软刀子杀人的手段,迫使受害人感到生不如死而自杀,使之自投罗网。本是无罪之人,因其自杀就定个自绝于人民之罪,用心何其毒也!
  寒冬腊月桂花香  高致贤  正值四九腊月天,午饭后出去晒晒太阳,刚刚走出我们电梯间的大门外,照常闻到桂花飘香。这种我们根据月月桂称她为“天天桂”的小桂花,在深圳处处可见,可在我的家乡-贵州大方,或者说在内地,是没有看到过的。我们那里的桂花,都是每年农历八月才开一次,后来,我听说,外地有一种每月开一次的月月桂,就感到十分稀奇。  想不到我旅居深圳后,会看到这种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开放的小桂花。说它小桂花,是因为它是小灌木,不需要剪枝、培土等特殊生活照顾,随处可栽,很适合绿化环境。我拍摄的这一株就生长在我们住宅单元门外的垃圾桶边,它的香味可以调节被污染的空气。这种奉献多而索取少的小花,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想到这些,我便随机照了几张,发在这里供内地的朋友们分享。  .于深圳      
  让环卫工们小憩小憩吧!  高致贤  在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里,青年人不愿干环卫工作,而今的环卫工都是中老年人,其中,多数是内地退休的老年员工。环卫工每天清晨6点过钟就上班,绝大多数一个月只能休息4天,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他们不能休息,上班没有加班工资。尤其是住宅小区的环卫工人,工资低,任务重,有时还要受到一些业主的鄙视。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又是由物业管理的老板决定的,因而享受不到国家规定的劳保福利,够辛苦的。今天中午饭后我出门散步,看到一位人正凭借路边一株小树的枝桠栖息,我不知道他是谁,但他的服装表明他是环卫工。我轻轻地拍照了他,唯恐惊动他难得的小憩,我就轻轻地走了。谁知我过了几分钟回到那里时,他又到另外一边打扫人行道了!          日于深圳
  老套路难适新调子  高致贤  我练习了十多年的太极拳,对于其中天天打的“老三套”(24式、42式、48式)比较熟悉,有音乐有口令的照打,有音乐无口令可以打,无音乐无口令也可以打,一招一式烂熟于心,不说打得很好,起码套路是不会错的,打起来也不会别扭。可是,最近我换了一个居住地方,到一个新的晨炼场打太极拳,总是打得别别扭扭的,心中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不是有点怯场?不会。球赛有主客场感觉的不同,那是因为双方对抗争胜负,主场方占优势可以理解;太极拳是自由健身运动,不对抗,不表演,不分胜负不评分,就不紧张,我也从来不会怯场。在此地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之后,我又打顺手起来了,细析其因,原来是这里配乐的调子不同所致。  以前我打“老三套”都是多年一贯制的统一曲调,听得很熟了,差不多能背出曲谱来,一招一式能够按照音乐节奏打,就像跳舞时舞步准确地踩在点子上那样舒畅,所以,一点不觉得别扭。而新到这个拳场之时,打拳所配的乐调变了,从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变成温柔婉转的抒情调,配乐开始也没有提示这是那一套太极拳,曲子一出来我不知是打哪一套,一下蒙了,还要看人家打了几个动作,我才知道打的是哪一式,可是,我不熟悉这种新配乐,还按照老曲调的速度打,往往踩不到点子上,不但自己感到别扭,还与打惯了这种节奏的拳友们步调不一,在他们心目中无异于成了另类!这不禁令我想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中“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的正确性。不过,我同时也联想到其中一个曾经被指挥官忽略的问题:将某些一时步调不够一致的人打成另类!须知,一个庞大的团体活动中,一时步调不一致很难免。可是,步调不一有多种原因,不能认为步调不一的人是有意捣乱,更不能认为他们是反对派,要认真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教会他们的解决办法。须知,传统拳术的套路变化不大,也很难改变,可是改变配乐却是比较容易的,于是,有人拉别人的调子来配上老套路就以为自己创新了,其实不然!那些一时不适应的人一旦适应了,说不定还会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哩!                  学拳术的人都是从只要口令不配乐开始;学到一定的程度才开始口令配乐曲;进而光听乐曲不要口令,此时,口令已经记在心中,只要乐曲引领就可以打了;再上一步,不要音乐和口令都能打,这就可以升到教练阶层了。须知,从某种意义说来,步是实践,调是理论,步、调各是一回事。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二者往往不会绝对统一。统一是相对的,不统一是绝对的,二者只能慢慢磨合升华,相对统一。这是否也适用于政治团体的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扯远了,就此打住!  .于深圳
  姑嬢接生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二   高致贤  那天,梅说她要给我讲一个姑嬢接生的故事。我说,姑嬢接生多得很嘛,你到妇产医院去看看。她说她讲的是三十多年前的边远山区农村里的事。  那时候,她家乡有一位很能干的兰姑嬢,人缘很好,十五六岁就外出做小生意,和她身边的年轻姐妹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往来密切,有空的时候,她常去看看没有来摆摊的姐妹们。  天日不断摆摊子的周大姐,昨天没有来摆摊,今天也没有来,莫非她家里出了什么事?她就抽空去看看。周大姐说没有事,只是这几天感到很累,在家休息两天。她问周大姐是不是要生了?周大姐说她也不知道。这也难怪,周大姐还不满20岁,没有生过孩子,双方的老人都没有在身边,肚子大了她感到很害羞,两夫妇都忙做生意,不懂得怀孕的危险性,也没有到医院去检查过。周大姐的丈夫天不亮就进货去了,她觉得一个人在家很孤单,就留兰在她家一起吃早饭。  早饭还没有做好,周大姐说肚子痛,兰说是不是到医院去看看医生?她说,医院大老远的,身上又没有闲钱,不要紧,躺会儿就好了。谁知躺下去一会儿就生孩子啦!她家独门独户,附近没有人家,当时也没有手机,座机也没有,产妇没有经验,兰还是一个小姑嬢,从来没有见过生孩子,周大姐也没有准备,孩子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办?小兰急中生智,先用毛巾将孩子身上擦干净,用大人衣服把孩子包起来,可是,她不敢剪脐带,只好抱着孩子守在产妇身边......  孩子的爸爸回来,进门一看就傻眼了!愣愣的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急性子的小兰大声呵斥:你当爹了,还愣着干什么?!快去请人来剪脐带!没有医生?在对门寨子里去请有经验的老人嘛,快去快去!  村子里一位当过赤脚医生的老大姐来了,小兰才松了一口气。等那位老大姐把问题处理完毕之后,找秤一称,那孩子足足八斤重,兰兰就给他取名小八斤。  .于深圳
  凉山有口大方井  高致贤  贵州大方县城内有九十九口水井的特色井文化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骚人墨客早有诗文描述,当地文化部门和全国著名作家张克以及贵州日报的资深记者蒙应富等文物、文学、新闻工作者,纷纷对此进行考察、采写,但都以九十九口井为记。可是,伍精华书记对此却不以为然。  那是1982年春天,时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的伍精华主任到大方视察,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在县招待所陪他进餐,有人提到大方县城九十九口井时,伍精华主任问:为什么只有九十九口井?在座的人们都傻眼了,一个个面面相觑,他点名问李进修、张世益、陈朝斌等当地彝族干部,也没有谁回答出来。他哈哈一笑说:大方城里原来有一百口井,后来有一口迁到我们凉山去了。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伍主任是在说明大方和凉山两地彝族同胞的历史渊缘(源)。大方县城是不是真有一口水井搬到凉山去了?那倒不一定。伍主任借此说明大方与凉山友好的历史渊缘是肯定的。这种现实,无需考证。可是以前在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工作的大方人——彝文专家王桂馥老人对我说:他到凉山考察时,找到几户从大方迁到凉山去住的杨姓乡亲是真的。  1980年冬,我和李进修在北京生活了几个月,常与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冯元蔚、苏克明以及在中央民院工作或读书的林哈、伍文珍、小王等凉山兄弟姐妹们往来,他们对我们总是关怀备至、亲如一家。我们不但时有诗词唱和,性格同样豪爽。有时在乡亲欢聚,酒是少不了要喝的,一次在罗荣新家小酌,大家猜拳对饮,当时舒克明和我都还比较年轻气盛,他说他一次喝两三斤酒不会醉,号称“舒三斤”。我也口出狂言:我是千杯不醉!于是我们猜拳行令,开怀畅饮。但又互相关心,口头大话随说,内心唯恐朋友喝醉,只不过是互不藏量,大家都尽兴而归!他们热情洋溢的待人风格,令我至今难忘!  1983年春,我到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园国家文化部西南培训中心学习,又与舒克明的妻子和小王等凉山彝胞同班,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没有去过凉山,也不是对凉山的偏爱,而是在与凉山的兄弟姐妹们交道之中,深感他们的平易近人,热情奔放,关心兄弟,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我觉得伍精华主任讲的故事是有其人脉依据的。  我们的情谊已经不是一口井可以装得下的了,然而,我情愿相信凉山有一口大大方方的大方水井!友谊情井永不枯,高山流水有源头!  
10楼(1214)
  露 “阴” 树  高致贤  树,本是雌雄同株,抑或雌雄异株的植物,它们的阴处都是隐藏于体内的。可是我们中南花园小区内却有一株奇异的风景树,在其主干中下端露出外阴形的部分,这外阴形的上下都是同一树干,绝非两株合成,人们感到奇怪,不知它叫什么树,于是,有人就戏称它为“露阴树”,很诙谐的,但却不知其成因。  它的旁边是一个人文广场,常有时髦女郎在那里进行五花八门的露文化表演,有的已经露到了极致,几乎成了裸文化。它是不是受到当今人类时髦的“露文化”影响所致?只有它本身知道,或者它也不知道,管它知不知道?无非是说说笑话而已,又不是搞科研!  .于深圳    
11楼(1215)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2015年续之四:一平二调等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定租】。即是固定租金。1956年我们当地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折价入股,以全社人口平均为限,超过平均数的部分作为固定租金,秋收分配时,由农业社提交固定租金。这种租金固定不变,人们称之为“死猪(租)”。可是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将初级社合并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定租取消,一平二调开始了!  【一平二调】。简而言之一平就是贫富扯平;二调就是将富的无条件调去给贫的,强制执行。  【高寒补助费】。1950年代中期的工资制度中,有一项高寒补助费。那是很符合实际的。高寒地区与沿海平地比较,饭要多吃,衣要多穿。可是,大跃进开始就被取消了。  【土高炉】。就是土法上马用泥土石头建起来的炼铁炉,机关、学校、工厂、农村,无处不建,有资料记录,连在南海都建了土高炉。  【铁狗儿】。就是赤铁矿经过炉火熔炼,还没有完全炼成铁的产物俗称。大跃进的土高炉炼铁,因为操作技术和炉火温度达不到标准,绝大多数炼成铁狗儿。  【集体食堂】。这里的集体食堂是指1958年至1961年人民公社统一办的集体食堂。食堂所在区域内的农民、职工、干部统一吃饭的食堂。这是从1958年的大锅饭开始的。  【大锅饭】。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就将农民家中粮油蛋等等私人食物全部收归公社,由公社统一安排炊事员做饭,出入不算账,吃饭不开钱,很快就把从农民家里搜来的食物吃光了,公社生产的粮食上交公余粮后不够吃,于是采取口粮定量,成年人一天半斤,油肉全无,连蔬菜都没有,造成全国饿死几千万农民的悲剧!
12楼(1216)
  县长代老大爷送请柬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三   高致贤  那天,梅讲了一个县长代上访人员送请柬的故事——  大学新生入学前的那一阵子,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来到县长办公室,很着急地请求县长千万要为他解决一个难题。县长叫秘书先给老人送上一杯温开水,请老人喝点水再慢慢说。  老人喝了开水,稍微喘了一口气之后,慢慢从怀中摸出一沓红色请柬,慢慢送到县长的面前说:县长,我家就是俩老口,一年养两条猪,推点粑粑、豆干卖来维持生活,这几天,我就接到8张请帖,都是吉庆日子办状元酒的,不去吃呢,人家把请柬直接送到我的手上来了,不好推辞;要去吃呢,我有两大困难:一是没有那么多钱送礼,二是,一两天吃8家人的酒,我家两老无法分身,我该怎么办啊?请县长明示。  县长耐心地听老人说完后,接过老人手中的帖子数一数,真是8张。便说,老大爷,你不去吃酒不行吗?老人说:那怎么成?人家都是一些官家之人,随时都管着我家买卖的。县长一看发请帖的名字,都是工商、城管、税务等机关部门的,便说,老大爷,你就不要担心了,这帖子交给我,我代你还给他们,你也不要去吃酒了。老大爷说,不用找书记啦?县长说:书记到省里开会去了,我会向书记你的情况,你放心,这事我们会为你处理好的。  第二天,县里召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各系统和乡镇的领导人参加,县长在会上介绍了昨天那位老人来访的情况,点名要求那些给老人送请柬的干部上台收回各自发出的请柬后,县委办吴主任宣读县委、县政府关于制止胡滥请客送礼之风的《决定》。决定指出目前请客送礼泛滥成灾,有的干部借此敛财,这是一种腐败之风,要坚决刹住!今后,除了红、白喜事适当办酒外,其余一律不准请客送礼,敢于顶风违纪的,坚决处理!  老大爷听到街道办事处的郝主任向他传达了县里的会议精神后,朝着天上一链作了三个揖,这使他和许多人家都节省下不少礼金。很多人也在暗中感谢那位老大爷。  .于深圳
13楼(1217)
  论姓氏[转载]  转载按:有人认为寻根问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糟粕,真是这样的吗?看看这篇文章吧!   原文地址:论姓氏作者:张竟无  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他(她)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称谓与“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根”。“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在古代是常理;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若谓“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14楼(1218)
  麻将迷之谜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四   高致贤  那时梅摆一个烧烤摊,一位孀居老太常常到她那里吃烤新包谷,老人哪来闲钱烤包谷?熟悉了,老太告诉她:老公捡垃圾卖存下来的。  她老公是技工,她在家中相夫教子当家属,生养有一儿一女,都参加工作了。老公退休到儿子家养老,退休金全部交给儿媳安排使用,老太仍然是家庭保姆。老公闲不住,就去捡垃圾卖,儿子觉得丢脸,不让父亲捡垃圾。他父亲说坐在家里无聊,要儿子每天给他5元钱去打小麻将,儿子同意了,儿媳不给钱,也就搞不成。老头他的退休金是得不到用了,于是,就说,那么,他就去捡垃圾卖来打麻将,卖多卖少他全部拿去打麻将,儿子不要管他,他也不给家里。儿子、媳妇同意了,他就天天外出捡垃圾打麻将。七八年过去,他天天如此,儿子说他老爹是个麻将迷,儿媳也说她公爹迷麻将。老头不管家务,天天去打麻将,反正不用他的退休金,儿子、媳妇也不管他,于是他是麻将迷的名声就传开了。  一天,家里其他人都外出旅游去了,只有他俩老口在家,他老公拿出一个存折给她看,零零星星存有4万多块钱,存折是她的名字,她不知怎么一回事。老头对她说:人家说养马三年知马性,看来,我的退休金存折我们是不能掌握了,我存的这些钱是给你以后养老的。如果我死在前,我的退休金没有了,孩子们就不可能养你了。所以我把它放在某处,只有你我知道,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对外人说。弄不好,我死了之后,儿子媳妇会抢你的存折。为了保险,我带你去派出所去备个案,以后这个钱只能由你取,如果你死后儿子媳妇去取,必须持有医院的死亡证明书。派出所让他们给银行交渋就行了。建议他们到公证处去办个公证。  一切手续办好之后,老头一如既往“打麻将”,直到他病逝。老头安葬之后,儿子媳妇说没有钱奉养她,把她推给女儿,女儿家很穷,养不起她。此时,她才当着地方领导好和村里父老乡亲们说:我有钱,不要你们养我,并拿出存折说,这是我老公十多年捡垃圾卖存下来给我养老的。领导看到4万多元,当时可以买可以买两百来平方米的商品房。人们才说;我们知道,这是真的。十多年来,张大爷天天捡垃圾,他根本就没有打麻将!  此时儿子媳妇答应奉养她,让她把存折交给他们保管。她说,我的这存折是办了公证手续的,除了我,哪个都不能取。我在一天用一天,死了再交给你们!子女听后,一个个面面相觑,啊!  .于深圳
15楼(1219)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2015年续之五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查田评产】。土地改革前,政府组织人员对山林土地进行普查,将每一幅土地的主人、地名、边界查清,评定产量,造册登记在案。  【划成份】。土地达到一定数量又全部出租的为地主;土地数量不多因无劳动力而出租的,为小土地出租;自耕又出租部分土地的为富农;全部自耕的为富裕中农和正中农;少地但租种大部分耕地的为佃中农;无地只租种很少耕地的为贫农;无地靠帮人为生的为雇农。  【贫下中农】。这个名词出现在1960年代的“四清”时期。土改时期划的雇农不提了。与土改时期的贫农、佃中农一起统称贫下中农。  【上中农】。即是土改时期划的富裕中农、正中农。  【地主】。又分为开明地主、恶霸地主、官僚地主、工商业兼地主。  【富农】。又分为半地主式富农,反动富农。  【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征收富农出租的土地,富农自耕的、小土地出租的和正中农的全部土地保留不动。没收、征收的全部土地按一个行政区划内的人口(包括地主)平均分配到户。  【统购统销】。土改后,国家对于粮棉油等农产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关闭市场,凭票供应。直到改革开放才逐步开放粮棉油市场。
16楼(1220)
  城市园林美容师  高致贤  深圳城市绿化成绩显著,赢得世界花园城市之美称。其中许多园林工功不可没!一个个福利型的公园中,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林里,一棵棵高大的乔木下,常见他们举起长柄刀在给树枝整容,不断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遍布市里住宅小区内的一条条绿化带前,常见他们力握大剪在给矮小的灌木丛修面;星罗棋布的绿化带中,一片片绿茵坪上,常见他们勤劳的双手在给小草理发......他们被尊称为城市园林美容师,此乃实至名归,理所当然!  欧陆经典小区的绿化工张国干、张春芝夫妇告诉我,小区绿化工的任务不轻,但工作的伸缩性也较大;同是一片园林,责任心强的,天天出满勤也不一定做得很好;责任心不强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便应付也可以掩人耳目,其中有一个责任心问题。不过,业主们也看得出来,不同的绿化工干过一年两年后,就能看出不同的工作效果了。  听了他们的心里话,经过观察,这城市美容师们也同样有一个称职不称职的良心问题,我相信!  .于深圳
17楼(1221)
  这样的老干部值得值吗?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六   高致贤  那天,梅突然问我“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问她什么问题?你连问题都没有说,我怎么回答你?她恍然大悟似的一笑:真的啊。于是,她就慢条斯理地从头道来——  他们那里有一位“老干部”,一解放就参加工作,当过乡长,后来又当区长,下乡检查工作,常常和农民们一起耕地,一起插秧,一起除草,一起割谷,一套涤卡中山服穿几年,手板皮很粗糙,不知道他身份的人,认为他是老农民。他的工资在单位上算是高的,几次调工资,他都把指标让给工资低的同志。他整天忙于工作,几个孩子没有读到多少书,也只当了普通工人。  他们一直住单位安排的1960年代干打垒的土墙房,又低又矮又不通风,外面下大雨,屋头下小雨。退休前,机关实行房改,因为单位修建办公楼,他借住私人房子,没有机关宿舍可买。为了照顾没有买到机关房子的老同志,单位开展集资建房,自己出一部分钱,单位补助一部分,可是,他自己无钱出那一部分,只好把指标让给别人。别人住上新楼房了,有的干部新建了花园别墅,穿上了名牌服装,他还是租住人家的旧木房,一身中山服,没有与时俱进,很不时髦,可他还要捐款救灾,直到退休也一无所有。可是,他还乐呵呵的过着幸福晚年,于是引出各种社会舆论:有的说他思想守旧,多数人说他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到头来,房子没有一间好的住,衣服没有一套好的穿,值不得!他的孩子有时也免不了嘀咕几句,人家某些人还是在你的手下参加工作的,你看,现在人家住洋楼,穿名牌,开的私家高级轿车,那才不枉当官一场哩!哪像你窝窝囊囊一辈子?......  对于社会评价,他常常置之一笑;对于孩子们的念叨,他说:幺们,我们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比我的上辈生活好得太多太多了,比我小时候的生活也好得很多很多,值得值得,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千万不能与那些贪官污吏比,我们和他们不是一条轨道上的车,不能同他们比!白钱白米是吃不得的,吃了是要屙肚子的!不信你们长起眼睛看看!到底是他们值得还是我值得?!  事情还不幸被那鬼老者说到了,那些自认为值得,有的人也说他们值得的官员,现在一个个成了被打的“老虎”和“苍蝇”,成了人民的罪人。此时,他对孩子们说,现在你们没有车子,但是也买了商品房。我也住上老干宿舍的二手房,风雨不动安如山。为人不做亏心事,安安心心度晚年,你说哪个值得?  说到这里,梅问我:你说那位老干部值得值不得?  我说,好你个小梅子啊!你把答案都说了,我还有什么说的呢!她说:“我说了答案吗?”我说,你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那位老同志的话不就是答案吗?她恍然大悟地喔了一声。  .于深圳
18楼(1223)
  我和许君远的女儿成了邻居  高致贤  老邻居李全保介绍我与许乃玲女士见面,交谈得知我们竟然是一栋住宅里的邻居。于是,得以互赠书籍,随时沟通,我很钦佩她的谦逊精神和文学素养。与她交谈中,始知她是许君远先生的千金。她谈到她父亲许君远是金庸的证婚人和《大公报》主笔,这一下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何也?  我从事文学、新闻工作之后,自学中知道许君远先生是现代作家、著名报人和翻译家。我对许君远先生的第一印象来自于:1945年,他就代表《益世报》见证了联合国第一届大会。进而了解到他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入英文系就读,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当许君远进到北大后,北大的教授群里,辜鸿铭、王国维等已经老去,而胡适、徐志摩、林语堂等正热。他上徐志摩的课,与废名、梁遇春、石民、张友松等同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平文艺界较为活跃,深得丁西林、陈西滢、杨振声、沈从文等人赏识,被一些史家称为“京派代表人物”。后转入报界,深得张琴南、陈博生、张季鸾、胡政之等赏识、提携,先后在《北平晨报》、《天津庸报》、《大公报》、《文汇报》、《中央日报》等担任编辑主任、副总编辑等职,为《大公报》第二代高层领导之一,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一度在北平中国大学、上海新闻学校、暨南大学等担任讲师、教授。在李小峰先生介绍下,许君远进入上海四联出版社(后合并入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第一编辑部副主任。1947年,国民党制造了一个“北塔山事件”,全国报纸都登在要闻第一版,他主持的上海《大公报》竟然只当作普通消息来处理。  得知许君远著有小说集《消逝的春光》、散文集《美游心影》,译有《斯托沙里农庄》、《老古玩店》等。主要作品后人辑为《许君远文集》(许杏林、许乃玲编)。许君远出身北大,是周作人、徐志摩、叶公超等人的学生,他投身新闻界,尤其多年在《大公报》工作,在胡政之、张季鸾他们的身边,亲身体会过做报人的喜与忧。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他更能代表民国时代本土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  我与许乃玲女生素昧平生,竟然成了邻居,虽然我们交往还不是很多,知他们兄妹仨都是当今的高级知识分子,我们的交往看是邂逅,实为缘分,是坦诚的。?  .于深圳       
19楼(1224)
  快口保姆遭辞退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五   高致贤  那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杂文报》停刊的信息,琢磨那张全国唯一的杂文报为什么要停刊?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梅买菜回来了,她刚进门就愤愤不平地说,她的好友“小快嘴”昨天遭到公司辞退了!我赶忙放下手中的报纸问她为什么?她甩来一句:我怎么知道?你去问她们公司嘛!  我觉得自己一时心急,把问题问得也太唐突了,便改口说,请她分析一下小快嘴为什么遭到辞退的原因,她才转怒为喜,慢条斯理地说起来——  她们是乡亲,几年前一起出来打工的。“小快嘴”是她的绰号,她的真名叫喳雯,叽叽喳喳的那个“喳”,雯是雨字头,下面一个文化的“文”;她是个急性子,干事情很认真,快手快脚的,样样能干,把主人家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将主人家孩子带得好好的,随时受到团邻四寨的老人们称赞,主人也没有说什么,就是同行中有些人倒是有点嫉妒她。  其实呢,她是个好心人,只是她眼睛里夹不得一点渣渣,见不得腌臜东西,爱打抱不平。看到不公平的事她就要唠叨唠叨,有时候甚至于骂娘!了解她的人,说她心直口快,无非是是苦口婆心;一般人有时会说她让人感到话多了一点;不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说她出口伤人;有人说她是口剑,有人说她是口贱。我说她就是腹蜜口剑。她那个刀子嘴啊,有理不饶人。其实呢,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嫑看她嘴硬,她的心肠软得很。她的主人了解她,只不过觉得她的话有时候是多了一点,有点不太喜悦她爱多嘴。谁知他们家政公司的老板是个捧上压下的人。她的嘴快有时使主人不太开心的情况被家政公司老板听到后说:她管得太多了!怕她得罪那位有钱有势的主人,影响他的公司职务,于是就以辞退小快嘴的方式去向她的主人家赔不是!  听到这里,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恍然大悟地不禁“喔”了一声:“原来如此”!  .于深圳
20楼(1225)
  寻根问祖是不是文化糟粕?  高致贤  续修族谱属于文革后拨乱反正内容之一,国家领导人和中央有关部门对于宗族修谱都有过指示,不少姓氏都在续修宗族谱。我们高氏宗族已经修成《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和旗下的“湖南省分谱”以及全国各省市的若干“支谱”。这些都是在寻根问祖。可是,有人认为: “认祖归宗是5000年文化的糟粕,就象现在社会的圈子文化。”对此,我只能说:“ 那么,不认祖宗才是文化精华?不敢恭维!”,那人说: “这个命题不能反推。”他为此玩起哲学来,我只能回复一句:“ 不能反推,那就只有一家之言,个人说了算,是不是皇帝老儿的金口玉言?”接着,就有一些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一位叫冬莲的网友说:“ 这个(认祖归宗是5000年文化的糟粕,就象现在社会的圈子文化)论点令人难以理解!——未免有些武断吧?基于探求生命的本源真相而起的认祖归宗活动,既是人类的天性和中国人‘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族群凝聚力的体现,更是中国社会良序稳定发展的保障方式之一(中国人对先辈的尊崇,使我们为人处事不至于太出格失范以维护家族名誉)——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每一种文化,都是种群对生命和生活的总结,是长期优胜劣汰生存进化的结果。所以,个人认为,应审慎对待——既不必照单全收、生吞活剥,也不必不加推敲地盲目排斥。对吧?  “再说,圈子文化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既是一种集体选择的结果,也令人们提高社会交往的效率,并能成为推动人们努力上进的动力——有何不妥?”  有位叫酒酣话别离的网友也说: “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只会讲实际:哥们你要是能够不认父母,不认亲人,不认祖辈,那么你可以成一家之言,开坛讲道了,如果不能就是(想)标新立异的独树一格来哗众取宠。”  夜郎村夫?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认祖归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圈子文化”以名利关系为基础,且能相提并论?”  我坚信寻根问祖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但又一时不能从理论上讲清这个问题,这里提出来请网友们各抒己见,也求教于有关专家,敬请大家不吝赐教,教我学到有关知识。谢谢!  日深圳
21楼(1226)
  毕节日报 | 乌蒙新网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日 ] -- 毕节·综合 -- 版次:[ 10 ]  《大定府志》名列全国四部著名地方志之首    《大定府志》名列全国四部著名地方志之首  文/高致贤  《大定府志》:“编纂之勤,采辑之博,抉择之当,综核之精。”“只有严如熤的《汉南续修府志》、冯敏昌的《孟县志》和李兆洛的《凤台县志》,或堪与此颉昂,其他则未能望及项背也。”“且此书之用,非独一郡所资。即措之天下,传之奕祀,莫不如契斯印。”是谁将《大定府志》列全国四大地方名志之首并对此书作了如此高度的评价?林则徐。林则徐的身份无须赘述,国人皆知。可是何人组织编修《大定府志》?谁为《大定府志》作序?林则徐又为什么会给予此书这样高的评价?还是让我们看看史料介绍吧。  据《毕节地区志·人物志》记载:黄宅中,字惺斋,号图南,山西河曲人,清道光进士,选翰林院。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任大定知府。鉴于大定地处偏隅,少数民族多,声教不通,志乘残缺,乃取前知府王允浩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主修的《志稿》作权舆,主修《大定府志》,延请湖南人邹汉勋主纂。前后历经4年,终于修成60卷、60余万字的巨帙志书,对于府属州县情况,一一记载。  时值大定知府黄宅中组织编修《大定府志》60卷完稿一年的时间。林则徐因旧病复发,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御任云贵总督回乡养老,经过贵州。大定知府的黄宅中赶到贵阳去拜见他,二人回顾以往、畅叙别情,依依惜别。临别时黄宅中送《大定府志》六十卷请林则徐撰写序文,林则徐愉快接受。一个地方知府怎能请到曾是钦差的林则徐写方志序?史料记载,他们之间有一段历史渊源!黄宅中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间正在林则徐的家乡侯官(今闽侯)县任知县,林则徐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墓,借此不能外出会客之际,潜心研究各地的地方志书。黄宅中便登门拜访林则徐。交谈中,林则徐发现黄宅中对地方志很感兴趣,也颇有见地,与他志趣相投,因而黄宅中受到林则徐器重。二十年后,黄宅中转任贵州大定知府,他又到贵阳拜访林则徐,两人重见格外亲切,畅谈离情别绪,论及撰写地方志问题,英雄所见略同,互为知己。林则徐接受了黄宅中的请求。  林则徐作的,绝非那种文人捉刀,大官签名之序,而是自己研究其它地方志,认真阅读《大定府志》之后的心得体会。他在《大定府志序》中指出:“书成示余,且嘱为序。余受而读之,为卷凡六十,视旧稿奚翅增以倍蓰。其体例、门目,亦皆自抒胸臆,不相沿袭。乃每卷先标原撰名氏于前,而自署曰:‘重辑’。噫!此诚君子以虚受人,美不自炫;而实则重辑之功,什百于原撰,谓之‘创造’可也。夫王君八卷之稿,断手于乾隆十五年庚午,距今已百年矣。此百年中事,非旧稿所有也。且旧稿仅纪郡守亲辖之地,而各属皆未之及。君则于所属诸州、县一一载记,巨细靡遗。荒服瘠土,搜受綦难,而君竭数年精力,不使以阙漏终。一境地必溯其朔;一名物必究其原;一措施必缕陈其得失。凡可以昭法守、示劝惩者,无不郑重揭之。且每事必详所出,不以己意为增损。”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林则徐认为撰写地方志序要先熟读有关资料内容,还要阅读新志,翻检旧志,将两志内容比较,举出新志的优点等,在把握和弄通志书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动笔写序文。  具体情况是,林则徐在贵阳接受黄宅中请求之后,带着书稿继续前行,到达贵州东边的镇远后,在镇远弃岸登舟,继续东行。就在这泛舟途中,林则徐对《大定府志》“反复寻绎”,“深叹编纂之勤,采辑之博,抉择之当,综核之精”。在他看来,只有严如焟的《汉南续修府志》、冯敏昌的《孟县志》和李兆洛的《凤台县志》“或堪与此颉昂,其他则未能望及项背也”!可见林则徐不但对《大定府志序》认真研究,还将它与全国著名地方志比较后写成的。所以,他在写完《大定府志序》寄给黄宅中的同时,又写一封有关地方志编写问题的书信给黄宅中,信文仅500字。他在信中对地方志编写的要求及如何搜寻志料等提出见解,主要是:一是肯定《大定府志》的价值:本文开头的那个评价就是他在信中写的。第二,提出为志书作序的己见。林则徐把序言看成全书的提纲,应该让读者阅后,即能领会全书的宗旨。这对当前修志工作颇有借鉴之处。林则徐还恐自己所作序言“未能洞澈窾要”,敦嘱“商榷补正”。第三,要重视刊本的校勘工作。林则徐在信中说:“现在本刊(指《大定府志》)未免尚多错字,须嘱细心者重校一过,逐加修改,更可以广流传矣。”第四,对入志人物的评论与采择,“胥视其人诚合于舆评之公,绝无以意为轩轾者”,即不要以个人的感情好恶来论定是非。足见他对大定府志之喜爱与重视!  林则徐研究全国地方志,但他一生从未给其它地方志书写过序言,只有《大定府志》是唯一例外。林则徐给《大定府志》写了序言,足见《大定府志》在林则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2楼(1228)
  “恐叫兽”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七   高致贤  那天我晨炼回来,梅说:昨天早上她送小朋友上学回来,看到小区广场上许多老年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打太极拳。有个衣着别样、大约60左右岁的老太婆从广场西边气冲冲的走过来吼道:“吵死人啦”!没有谁理她。她自讨没趣,便走到前排的当头位置参与打太极拳。还没有打几招,看到东边来了一个老太太,她赶快去拉着人家叽叽咕咕说些什么,那位老太太不听她唠唠叨叨的兽叫,一脸不耐烦走过去打拳了。她又跟着过去心不在焉地打几动。一会儿,一个小伙子骑着摩托来到广场边,她快落落的跑过去,笑脸相迎,恭恭敬敬的站在那个小伙子面前,只见她一会儿哭脸,一会儿笑脸,好像在诉苦,又像在请功,叽叽呱呱的,不知她在说些什么。广场里的老人们不时向她投去一种不耐烦的眼光,她还在缠着那小伙子唠唠叨叨。  梅讲到这里,我对梅说:你观察得很仔细嘛。她笑而不答,反问我:你认得那个老太婆吗?我说知道,但不熟悉。梅问:她的神经是不是有点问题?我说那是得了一种“职业病”。什么叫职业病?她要我解释一下。  我说:她当姑嬢时就是造反派,嫁个公社武装部长,区委被夺权后,那个武装部长当了区革委主任,她就当了区妇女主任。于是,她带着她此前的造反派耀武扬威,为所欲为。粉粹“四人帮”后,她被批评了一下,但她认罪态度好,撤销职务,保留工作。后来她当民政干部到退休。她的官瘾没有过够,退休后她邀约一些人练香功,自充头儿,带着信徒到省市去听香功报告,又从外地请人到他们那里作香功报告,劲头很大。香功邪教组织被取缔,她的音响器材被公安机关没收,她被集训一段时间出来后,在当地呆不下去了,就灰溜溜的到孩子打工的城市去度晚年。她不时参加老年人们集体晨炼,又想当头儿,可是,她的拳打地很不好,普通话更是说不好,人家打拳时,她又爱找别人说话,常常在张三面前指责李四,在李四面前批评张三,每次去晨炼场她都要花十分之七八的时间找人谈话,话多脸厚,影响别人打拳......人们很厌恶她,看到她来,就悄悄说:叫兽来了,而后各自找借口避开。  小区没有人买她的账了。她就到当地社区要求当义工。社区义工队吸收了她。她不去参加义工活动,而是借着义工的名义在小区内说社区要成立什么太极拳队,要她物色队员,蒙蔽了几个人报名。头天她在大家晨炼时宣布他们的社区太极拳队的领导成员,还请队长讲话说,第二天早上正式成立。可是,一些头天登记的队员知道真相后,不理她,连她选的队长也退出。她成了光杆司令。所以出现了你看到的那种情况。她向他诉苦的那个青年人,就是她到社区去请来出席她的太极拳队成立仪式的。看到她那样狼狈不堪,弄得那个青年很难堪,她快去向他赔不是!  她本来是姓空,又爱说空话,人们怕她纠缠空谈影响自己晨炼,叫她空教授,后来不知是谁叫她恐叫兽,人们听来比较形象,于是,就习惯地叫她恐叫兽了。  听到这里,梅“喔”一声,原来如此!  .于深圳
23楼(1229)
  心中的纪念碑文  高致贤  为修明兴公支系族谱,我们族中的高元凯、高祥勋两位主编亲率其子侄辈一行数人顺流溯源,按老人们传下的依据到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寻根。经过泰和、遂川两县宗亲热心向导和当地政府史志部门支持,准确地找到我们的入黔始祖高明兴(谱名高智璧)的出生地: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桥头镇高家村(亦名高市和湖州),明兴公于明熹宗天启年间出生于此,并于明崇祯末年离开江西泰和本土迁往贵州大方县,现在已经发展到上万人,分布到五六个省市区。这里便是明兴公支系的根。后因1998年当地政府在那里兴建南车水库,当时聚居于此的人户悉数移民,高家村只存遗址,而且要在枯水季节才能看到。曾经是贵州省文物工作员的我设想:如果能由宗亲筹资在那水库附近立一方纪念碑,一则可以供高姓族人寻根之用,再则可以作为人文景观,成为当地政府开发的一项旅游资源,于国于民均有利,何乐不为?我的设想与泰和县的宗亲不谋而合,我就根据泰和宗亲提供史料写成碑文。暂时成为我心中的碑。但愿我的设想能够成为现实!  高家村遗址纪念碑  此地名为湖州,亦名高家村、高市,今属江西泰和县桥头镇。自崇文公二十三世孙存昌公于明洪武年间由吉安市遂川县大庄迁移到此落业,至公元1998年政府兴建南车水库移民时的之600多年间,高氏族人多聚居于此,古今人才辈出,农工商学并举,有向外开拓的存昌公四世孙高津、九世孙高智璧(明兴)先后迁往江西会昌县和贵州省大方县立业;有33户140多人直到水库移民时才从此迁往本县桥头、澄江等六个乡镇,高家村仅存遗址。此后每年正月初六,本县族人代表欢聚于此,共商宗族大计,畅谈离绪别情。为不忘故里,保族良风,特立碑为记!  存昌公十九世孙致贤敬撰  公元日于深圳    
24楼(1230)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2015年续之六【除四害】等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除四害】。大跃进的1958年全国掀起除四害运动。当时指的四害就是:麻雀、老鼠、苍蝇、臭虫。曾经全国统一部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全民总动员,同一天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  【破四旧】。这是文革初期的大破坏运动。所谓四旧,即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礼教。其中旧文化是很具体的,就是将文革前的所谓旧的文化载体全部销毁。对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破坏的十分厉害!  【顶替】。80年代以前,在职人员死亡或退休,都由其一个子女或符合条件的亲人顶替其工作;以后逐步取消。  【身边子女】。没有子女在身边工作的干部,到了老年,可以调一个子女到他们所在地工作,照顾他们。  【内招】。顶替政策取消后,有招工指标的单位,便在招工时只招本单位或本系统内的子女。  【铁饭碗】。是指参加工作之后,成了国家在职人员就不会被轻易辞掉,比喻饭碗不会打破了,就像铁做的一样。  【着头】。这是民间俗语,说的是解放初期枪毙人的方式。上世纪50年代政府枪毙人是打脑袋,那绝不会有假死的,可是太残酷。枪子脑袋穿过,脑袋多被打破,有的执行人将弹头在鞋底上磨一磨,枪弹碰到目标就会爆炸,被执行者的头全被打粹。民间对此称之为着头。大约到70年代(?)改为打心脏,现在改为注射死。  【陪斩】。改革开放前的陪斩,就是在枪毙人的时候,将有的犯人同时背上斩条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只有执行人知道哪些是陪斩的,就朝天开枪,而后将陪斩人当场释放,有的陪斩者因而被吓疯。
25楼(1231)
  积重难返:庸官的托词 贪官的诳语  高致贤  今人赵冬梅在《欧阳修施政之道》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故事:欧阳修被贬任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令,初到夷陵,感到空虚,便想要找一本《史记》或者《汉书》来打发时间,可是搜遍了夷陵县衙和私人书橱,竟然一无所获。《史记》和《汉书》是当时最常见的历史书,夷陵之偏僻落后,由此可见。联想到京都开封的繁华舒适,欧阳修倍感凄凉。找不到书,欧阳修只好拿了“陈年公案”反复阅读,结果却读出了一身又一身的冷汗。但见其中冤假错案不可胜数,无中生有的,颠倒黑白的,徇私枉法的,灭亲害义的,无所不有。欧阳修惊呆了,夷陵这样一个荒凉偏远的小县竟然如此,那么,整个宋朝又当如何是可以想象的。他放下卷宗,对天发誓:从此之后,对待任何事情都绝不敢马虎!就在那一刻,欧阳修完成了从读书人到政治家的伟大跨越。后来,他官至副宰相。晚年回顾夷陵经历时,他说,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了,我遍历中央和地方,甚至做到了三公,都是拿“不敢马虎”这句话来自励的。今天别人看我,都以为我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这地位;我觉得是当时在夷陵那一句誓言的回报啊!  无独有偶,南宋的费衮在《东坡卜居阳羡》中也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大学士苏东坡倾囊购得一宅,闲暇邀友散步郊外,忽闻一老妇恸哭,趋而问之,言其子将其祖传之屋卖掉,无处栖身,甚是凄惨。细问得知,其子所卖之屋正被东坡所购,东坡立即表示将屋退还,当面撕掉房契,连钱也不要了。之后,东坡借房而居至谢世。这一方面表现出东坡舍己助人的情操,但更表现他对民情之敏感。散步听哭声,本属常事,东坡认为哭者必有苦衷,便要问个究竟。倘对民情麻木不仁,“你哭你的,关我何事?”连哭因都不了解,还有什么无偿还屋?  有偶暨三,清代郑板桥当官时也有一诗记载:“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上述三位历史文化名人对民情的敏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党的十八大以前的一些往事:某县有人将中共中央关于紧密联系群众的小册子夹上“请首长们看看”的字条,放在县领导出入必经的门内窗台上,多少长官从册子旁经过,册子面上蒙了不薄的灰尘,仍无一人随手捡来看看。有人把申冤信亲自送到上级信访办和有关领导人手里,不但信件被当成废纸处理,申冤者还被视为“上访专业户”,凡有高级领导下来视察民情,当地公安机关就要将他们控制起来,唯恐他们拦车喊冤,打破地方安定。亦有将控告信转到被告人手中,控告人被打击报复致死者,还美其名曰:维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足见某些“州县吏”对民情之淡漠,对民苦之麻木,已经到了何等地步!不过,他们麻木的只是百姓之疾苦。对百姓向上申冤的举动,他们却万分敏感,看看他们的“维稳”就不言而喻了!  行为是内心的反映,一万句爱民口号不如一个爱民行动。有文人以采访之敏感倾听民间意见,以行文之速度解除民间疾苦,但又与官场处事格格不入。因而,文人按作文的理想去当官,多没有好下场,韩愈、苏轼、郑板桥不都被贬?  行文至此,我又不禁联想起党的十八大以前官场中对反腐工作的前瞻是:“积重难返!”  反腐是否积重难返?以前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十分茫然。如果行政腐败真是积重难返了,那就只有眼睁睁看到执政党垮掉了?  迷雾过后有晴天,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反腐行动及其效果,使我才认识到:所谓积重难返,无非是庸官的托词、贪官的诳语而已!  .于深圳
26楼(1232)
  张 宽 转
正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八   高致贤  那天我问梅:你的朋友转正了吗?她说没有。接着感叹道,我们这些打工者哪能像当官的那样容易转正?我问她这是什么意思?她说这个你都不知道?我说,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谁知你想说什么?她说有些当官的连钱都能转正!这就说得越来越玄乎了,我便请她说来听听,于是,她才有板有眼地讲起来——  他们家乡有个名叫谈关的人,小时候人们叫他碳罐,就是很黑的意思。后来,他当了官,人们不敢那样叫他了。一天,他突然从他家里找到一幅古画,拿给古籍文物专家一看就认为是一级历史文物,价值连城。他唯恐自己保管不好,便找拍卖公司拍卖。公司感到这笔生意的手续费十分可观,就一口答应,立即着手。  拍卖如期举行,起价500万元,通过几轮竞价,结果以950万元成交,办好公证等一切手续,钱就到了谈关手里,成了他来源明确的合法收入。谈家一幅画卖几百万块钱,成了当地人们街谈巷议的大新闻、茶余饭后的龙门阵,很快在当地城乡传开了......  梅请假回家探亲,顺便帮她朋友兰带点东西去孝敬老人。回去的第二天她就送东西到兰家,不禁谈起那幅画的事来,以为兰妈妈会感到惊奇;谁知兰妈妈说:那幅画是邻居张大伯在九区市场的地摊上花500块钱买的,这又反过来让梅惊奇了。梅说张大伯买的画怎么会到谈关手里去?兰妈说,张大伯的儿子在房地产公司上班,是他儿子让他买去给他们送公司老总的,不晓得为哪样,听说,那天在拍卖会上买下那幅画的又是他们老总的姐夫,看来他们真的太有钱了!  听到这里,不禁令我想起一件事:有个公司老总以钱贿官,人家不收,他发觉那官喜欢古董,便在地摊上买了一把仿古茶壶送去,说明不是真品,这小玩意儿管不了几文钱,随便带给小孩儿们玩玩,出门时,随手丢一把给几岁的小孩儿就走了。之后有个收藏家去官家拜访,看到那把茶壶,大惊:这样宝贵的古董怎么拿给小孩儿玩?他看官家无所谓,接着说了那古董如何如何值钱,愿意帮他联系拍卖等等。后来真真是高价拍卖出去,官家得了一大笔有明显来源的合法收入,没有行贿受贿,那个老总的生意却做成了。这这种拍卖是不是有人在洗钱?  她看我愣在那里,哈哈一笑:你发什么愣?我我我不不知道......  .于深圳
27楼(1233)
  孝 感 旅
友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九   高致贤  梅说,她在一次回家的列车上邂逅一位素昧生平的好旅友:  那年她因母病急于回家,临时买到站票,他知道站30多个小时的火车是很难受的,就带一个小马扎上车,在车门边找了个地方坐下;近来好些天的连续加班,车上颠颠簸簸了七八个小时,她感到十分疲惫,不知不觉睡着了。  这时,旁边座位上的一位女青年伸过手来轻轻拍拍她的肩头,她一下惊醒过来,只见那姑嬢笑盈盈地对她说:“阿姨,你到我这里来坐,我站一会儿就要下车了”。她也顾不得多礼,说一声“谢谢”就坐上去,姑嬢坐她的小马扎。  一会儿,她认为不能老是占着人家座位,便问那姑嬢到那里下车?那姑嬢说她到孝感,但是,她的车票是买到驻马店的,让她放心坐。她本来要到驻马店,感到很有缘,但是只买到孝感的票。到孝感还有好几站路,她就站起来让那姑孃坐,姑嬢把马扎拉来靠近她,让她继续坐。她问姑嬢为什么要坐近买远?于是,她们慢慢聊了起来。  原来,那姑孃老家在驻马店,父母生下她和两个弟弟,家里养不起,就把她送人,当地两位老人收养了她。她的养父母原来有个男孩是残疾的,虽然聪明、勤奋、好学,但是独立生活很困难。养父母对她很好,抚她读书。她高中成绩很好,考上大学没问题,她的养父母叫她好好学习,答应拖钱拉债都要送她读大学。  她收到一所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养父母高兴万分,托亲拜友,到处给她借学费,可是无法筹足。她不忍心再让两位老人为她的交学费受苦了,就毅然决定暂时放弃上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衣炮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