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到3110年代能生存总利益是什么意思样呢

当前位置: >>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 张东辉编著 )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马春文 张东辉 主编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HIGHER EDUCATION PRESS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全球分裂:富国与穷国 第二节 第三世界的现状 第三节 经济发展 第一节 全球分裂:富国与穷国一、西方世界的
兴起 二、现代经济增长 三、富国与穷国的划分 一、西方世界的兴起1. 世界经济与经济世界 : ● ● 世界经济:整个世界的经济 经济世界: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 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 一、西方世界的兴起2. 西方世界的兴起: ● ● 西方世界的范围 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 二、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是指从18世纪末开 始,以工业革命为起点,以经济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为范围的一个特殊的时代。 二、现代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 (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于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 (2)生产率快速增长;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二、现代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范围有限。 三、富国与穷国的划分● 富国与穷国的划分是从来就有的。甚至早在14世纪之前,这种分野就已经存在。● 1450年前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之海外扩张,欧洲赶上并开始超越亚洲社会的发 展水平。 三、富国与穷国的划分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世界进入 了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第 三世界国家并未能及时实现工业化。随着现 代经济增长过程的逐步展开,富国与穷国之 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节第三世界的现状一、第三世界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及适用范围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各国可分为两大类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及适用范围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分类 发展中国家 OECD分类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 非石油输出国 石油输出国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及适用范围2. 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 “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语。 与其他术语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概念带有政治涵义。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及适用范围3. 中国与第三世界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邓小平曾指出:“中国 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 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显然, 这里的第三世界一词与国际上流行的第三世界并 不完全相同。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1. 低下的生活水平 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 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 第三,大范围的贫困。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2.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 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 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 达国家的1/23。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3. 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 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但由于卫生条件的改 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 的差别要小得多,这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 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 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提高,因此从业劳 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 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4. 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 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 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 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 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 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 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 很低 。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5. 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值在 GDP 中份额高, 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大,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低。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6.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富国和穷国的经济政治权力是不平等的。 富国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 系的规则和形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 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7. 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 的束缚,再加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许多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 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第三节经 济 发 展一、经济发展的含义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四、千年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 托达罗对发展的定义 发展: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 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 按照这种定义,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 量的过程,其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 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目前,关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 对增长与发展不加区分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总的说来,区分发展与增长是有益 的,这种区分可以使我们对增长以外的 一些因素予以注意。但需要注意的是, 增长仍然是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增长 和增长以外的变化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 面,而且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 GNP或GDP系列指标最常用的是GNP与GDP,二者有 密切的关系,联合国推荐使用GDP这 一指标,世界银行常用人均 GDP作为 衡量指标。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 发展指标体系常用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有联合国 提出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世界银行 使用的世界发展指标以及莫里斯提出 的生活质量指数。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目前最常见的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使用 的指标体系,即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 每年出版《世界发展指标》。《2003年世 界发展指标》包括 800 多个指标,主要分 为 5 个部分,分别是人力资本开发、环境 可持续性、宏观经济绩效、私营部门发展 以及全球性联系。 四、千年发展目标发展是一个长期现象,而且包括了广 泛的内容。但在不同时期,针对特定的问 题,我们可以有具体的阶段性目标。这方 面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 “千年发 展 目 标 ” (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简写为MDGs)。 四、千年发展目标2000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 合国千年峰会”上,与会的 189 个国 家的代表通过了所谓 “千年发展目 标”。具体地说,该目标包括以下八 个方面的内容。 四、千年发展目标 首先,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其次,普及初等教育。第三,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第四,降低儿童死亡率。 四、千年发展目标 第五,改善母亲健康。 第六,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第七,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第八,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 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早期的经济发展思想 当代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34 第一节 早期的经济发展思想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二、静态的插曲 三、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四、早期经济发展思想的缺陷35 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1. 亚当? 斯密 亚当? 斯密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亚当? 斯密 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 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斯密的增长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36 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1. 亚当? 斯密 ● ● 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国民财富由劳动生产率与从事生 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决定。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37● 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1. 亚当? 斯密 ● 人口数量一方面影响从事劳动人的数量, 另一方面影响分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有很 大的影响。● 国际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38 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2. 马尔萨斯与李嘉图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 两部重要著作――《人口原理》(1803)和《政治 经济学原理》(1820)中。 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对经济 增长的看法和斯密有很多共同之处。39 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2. 马尔萨斯与李嘉图 ● 马尔萨斯 探讨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认为由于资本过剩会导致有效需 求不足,从而经济出现停滞。 ● 李嘉图 报酬递减规律将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他们都对经济增长趋势持悲观态度。40 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3. 卡尔?马克思 作为社会科学一代宗师的马克思, 其经济增长和发展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41 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3. 卡尔? 马克思 ● 用历史唯物论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历史进程。 ● 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体现了对既定制度下 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问题的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 : v1+△v1+m1/x =c2+△c242 二、“静态的插曲”小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后, 经济增长问题逐渐退隐。 1870年开始,经济学界出现了“边际革命”,资 源配置成为经济研究的主题。从这时起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静 态的插曲”(the static interlude)。43 三、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J.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有其独 特的一面,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基本概念的定义上。 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 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44 三、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增长是发展的条件,但不能创造发展。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家精神。●●45 四、早期经济发展思想的缺陷发展中国家此时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 的群体出现,所以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 展作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还不可能出 现。这些早期发展思想实际上研究的是发 达国家本身的增长问题,在较为严格的意 义上还算不上是发展理论。46 第二节当代发展理论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 三、发展理论的现状和趋势 四、发展经济学的特点47 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1. 结构主义 ● 狭义结构主义: 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 的生产结构是同质和多样化的,外围的生产 结构是异质和专业化的,国际贸易的收益更 多由中心获得。外围国家只能靠工业化来改 造本国的经济结构。48 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1. 结构主义 ● 广义结构主义:这个世界并不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变迁总是遇到阻碍。这种情况在第三世 界尤为明显。因此, 价格机制的作用是 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结构主义者主张国家干预。49 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2.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思想中 的正统。作为一种与结构主义相对立的世 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 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 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 最好机制。50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1.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从时间上看是20世纪40―50年代,上限 是1943年,下限至1960年。在这一阶 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 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 划化论。51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1.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 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传统西方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发展中国家劳动资源 又比较丰富,因此,资本匮乏是束缚发展 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如何提高资 本形成率成为紧迫问题。52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1.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 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部门是传统农业, 这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别之 一。因此,工业化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发展 的必由之路。53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1.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苏联的示范效应与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英 国战时资源动员的经验以及战后复兴欧洲 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54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2. 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 60―70年代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 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 据重要地位。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入论 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55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2. 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 ●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首先表现在对经 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其 次,新古典主义的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 大。56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2. 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 ● 激进主义的兴起。激进经济学家也把世界分为外围与中 心,他们认为,中心国家通过种种方法来 控制外围国家,外围国家受制于中心国家。 以中心―外围论为基点,激进经济学家又提 出了依附论 。57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2.20世纪 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的新课题。在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对一些在 前一阶段所忽视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资本与劳动可替代性问题、跨国公司问题、 教育与人力资本问题、人口问题、资本市 场问题等。58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3. 发展经济学的危机 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 阶段。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70年代末至 今。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 僵。59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3. 发展经济学的危机 ● 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持单一经济学观点的人日益增多,结 构主义有合并到新古典主义理论框架中的 趋势。发展经济学逐渐变为正统经济学的 一个分支。60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3. 发展经济学的危机 ● 发展理论中的“反革命”。 1993年,狄佩克?拉尔在《发展经济学 的贫困》一书中,对发展经济学进行了批 判。鲍尔、李特尔、巴拉萨等人也是“反革 命”的代表人物。61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3. 发展经济学的危机 ● 发展理论的现状和趋势。 现状:发展经济学在宏观问题上、政 策问题分析技术上以及经济现象微观研究上 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趋势:泛化、细化。62 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是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混合物; ● 与许多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 对发达国家历史的研究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 比较分析是其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63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 的发展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64 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经济学进入中国已有20余年,目 前,对西方发展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在中国 已颇具规模。一些学者还试图在西方发展 经济学衰亡这一背景下,拓宽和深化发展 研究,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理论。65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目前,中国经济学正处于“繁荣中的 窘困”。在目前尚不够清晰的经济学科分 类表上,作为一级学科的经济学缺位,也 就是说,作为统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尚不 存在。与此相联系,多种多样的应用经济 学科缺乏共同的理论基础。66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已有学者指出:要推 进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在目前应将注意 力集中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经济改 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学作为 经济学在中国的理论生长点之一,无疑会 发挥重要的作用。67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与波动、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第一节 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一、什么是经济增长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经济增长● 传统的表述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 扩大。可以用GNP和GDP的增长来计算。经 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 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 资本 自然资源 劳动力 部分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用 两个指标衡量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 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 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 素, 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在间接 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 二是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 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 因素。结构变迁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各个层次。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 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 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外延(粗放)型增长: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 增加产生的增长内含(集约)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 提高而引起的增长●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索洛模型 三、新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假设条件 1.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 分都用于投资; 2. 只有劳动、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资本 劳动比与资本产出比不变; 3. 规模报酬不变; 4. 不存在技术进步。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三个变量 1. 储蓄率s : s=S/Y 2. 资本-产出比率v:v= K/Y 3. 有保证的增长率gw :gw =△ Y/Y 它指在s和v既定的条件下实现稳态 增长所要求的收人或产量的增长率。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方程gw =s / v=δs● 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g=gw=gn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 优点:简洁缺点:均衡条件难以满足,而且该模 型不具备自身调节能力 二、索洛模型1. 总量生产函数 Y=F(K,L) y= f (k)其中y=Y/L ,k=K/L f(k)=F(k,1) 二、索洛模型2. 资本积累● 资本存量变动方程资本存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投资=储蓄 i= s? f (k)则人均资本存量变动方程为:△k=s ? f(k)-δk 二、索洛模型2. 资本积累 ● 稳态 当投资与折旧正好平衡,资本存量将 不生变化,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稳态 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 二、索洛模型y i*=δk* δks? f (k)Ok*图6-1 投资、折旧和稳态k 二、索洛模型2. 资本积累● 储蓄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 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 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 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 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 二、索洛模型δk i,δk s2? f (k) s1? f (k)Ok1 *k2 *k图6-2 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二、索洛模型2. 资本积累 ● 黄金律稳态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 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他们 关心的是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 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 律水平,表示为k**。黄金律稳态的条件 是MPK=δ。 二、索洛模型f (k*) δk* δk* f (k*)c* Ok** k*图6-3 稳态产量与稳态折旧量 二、索洛模型3.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令人 口以固定增长率n增长。人均资本的增量 可以表示为:△k = s ? f(k) -(δ+n)k 二、索洛模型3. 人口增长 ● 人口增长的影响 (1)在稳态时,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不 变,按照n的速度增长。 (2)有较高人口增长率的国家将由较 低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人均资 本水平。 (3)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 MPK=δ+n 二、索洛模型(δ+n2)kf (k) δk s?f (k)(δ+n1)kOk2 *k1 *k图6-4 人口增长的影响 二、索洛模型4. 技术进步 引入技术进步以后,生产函数变为: Y=F ( K , AL ) A是劳动效率,AL是以效率单位计算的劳动量。令劳 动效率的增长速度为λ,则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为 : △k = s ? f(k) -(δ+n+ λ )k 二、索洛模型4. 技术进步 ●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进人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λ 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n+λ的速度增长。 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只决定于技术进步的速 度。 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 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它是索 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二、索洛模型4. 技术进步变量每单位效率劳动的资本量 每单位效率劳动的产量 工人人均产量 总产量符号 k=K/AL y=Y/AL=f(k) Y/L=Ay增长率 0 0 λY=AL?yn+λ表3-1 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的稳态增长率 三、新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新增长理论,其主 要代表人物是罗默和卢卡斯,此外还有巴 罗、斯克特等人。他们在对新古典增长模 型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探讨了长期增长的 可能前景。以“内生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新 增长理论”诞生了。 三、新增长理论1. 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 干中学和知识外溢(阿罗) ● 人力资本(卢卡斯) ● 研究与开发(R&D)――技术变迁 (罗默) 三、新增长理论2. 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 ● AK 生产函数 Y=AK 其中,A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正常 数,因为资本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都是正 常数A,所以不存在要素报酬递减。 三、新增长理论2. 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 ● 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γk*=△k/k = s? f(k)/k- (δ+n) = sA-(δ+n)由于s、A、n、δ独立于k,所以只要 sA&sf(k)/k,该模型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均 以相同的速度增长。此时,任意人均资 本存量都是AK模型的稳态 三、新增长理论2. 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 ● AK模型的结论 (1)AK模型是一个内生增长模型; (2)AK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 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 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 的长期增长率; (3)AK模型认为不存在不同经济趋向一致的趋势。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波动、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一、增长与波动 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一、增长与波动波动和阶段性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伴随 性特征。当我们从理论上对经济增长下定 义时,实际上是指供给增长,即GNP潜值 的增长,但GNP实际值是一个经济的实际 总产量水平,不仅受制于潜在总供给水平, 还受到总需求变化的影响。 一、增长与波动 ●总需求是决定短周期(基钦周期)和中周期(朱 格拉周期)的重要因素。●长周期或经济长波则需要用供给能力的变动 来解释。 一、增长与波动● 各种长波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熊彼特学派的长波论 马克思主义的长波论 一、增长与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受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以及这一革命对宏观经济分析产生的方法 论影响,经济波动理论有了重大进展。这主要始于 基特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所作的重要贡献,按照朗格 和普罗瑟的说法,这一贡献后来被称为实际经济周 期理论。 一、增长与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经济波动主 要是由持续的实际(供给方面)冲击而不是未 预料到的货币(需求方面)冲击所造成的。他 们还发展出一种不同于传统计量经济方法 的校准方法,通过这种做法,实际经济周 期理论家为关于定量“一般均衡”动态模型 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1.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 (3)起飞 (5)大众高消费阶段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4)成熟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1.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 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 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 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 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2. 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 波特将各国的“竞争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1)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 (3)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 (2)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 (4)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在上述两种理论中,罗斯托侧重于从 产业结构角度划分增长阶段,波特则主要 强调了不同阶段增长的要素特征。我们可 以将两者综合起来,从增长的要素特征和 产业结构这两个方面来确定经济增长的阶 段。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实绩 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长实绩的因素 生产率与增长核算 中国经济的增长109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实绩一、1820年以来各国的加速增长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 增长表现110 一、1820年以来各国的加速增长 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主要特征:(1)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2)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增长速度差距悬殊; (3)增长的势头变化很大。111 一、1820年以来各国的加速增长 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世界各国增长之间的差异: 地区间的经济表现存在很大差距。麦 迪森将各国分为两组进行了比较。A组包 括西欧、西方衍生地区(美国、加拿大、澳 大利亚和新西兰)和日本。B组则主要包括 剩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112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最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表现优于以 往的任何时期1998年世界GDP水平相当 于1950年的6倍,年增长率达到3.9%。与 之相比,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 1.6%,而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仅 为0.3%。113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虽然目前这一时期是迄今为止增长表 现第二好的时期,国际关系也因为持续的 自由化得到了加强,但是总的经济增长动 力已经开始急剧下降,世界不同地区的经 济表现仍然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这其中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仍然 存在。114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 亚洲的经济奇迹 在从195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中,亚洲 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超过了所有 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突出的一部分国 家被麦迪逊称为复兴的亚洲,在其他文献 中这一现象也常常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115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 亚洲的经济奇迹 ● 亚洲经济增长的特征是外向型 经济、高投资、低通胀和稳健 的财政政策。增长不仅来自于 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产 率的提高。奠定亚洲经济增长 的基础是经济上的高度开放。116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 亚洲的经济奇迹 ● 世界银行1993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东亚诸国经济 增长的成功与各国在下面几方面的努力分不开: (1)东亚各国正确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 (2)高度开放自由的经济与适当的政府 调节相结合的政治经济体制; (3)通过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 经济的稳定性。117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 亚洲的经济奇迹 除了经济飞速增长的东亚诸国,亚洲 还有主要由产油国组成的西亚诸国(西亚主 要有15国家组成,其中10个是重要石油生 产国)。严格说,这些国家中许多国家不能 被划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石油的重要性, 使得许多产油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高, 可被划入高收入国家。118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2. 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戏剧性的 变化。由于拉丁美洲诸国的对布雷顿森 林体系的关于固定汇率制度的漠视, 以及它们对高通货膨胀率的放任自流,20 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世界 通货膨胀的加剧对它们的影响很小。119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2. 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基本因素发 生了变化。OECD国家积极推动反通货膨胀政 策。美联储转向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元升 值。拉美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本 身严重影响了拉美各国的持续经济发展。而同 时,为了解决萦绕不去的危机,这些处于恶性 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边缘的经济必须大规模收 缩。这进一步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增长。120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2. 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严重债 务危机,拉丁美洲诸国不得不放弃以往的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战略,而转向更 具市场化倾向的政策。 这种转型当然存在成本。 年十年间,几乎所有拉美国家的人均收入都出现了负增长。121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3. 非洲的困境 非洲拥有接近13%的世界人口,但仅 生产3%的世界GDP。这里是世界上最贫 穷的地区,其1998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 当于最富地区的5%,不到亚洲(不包括日 本)人均收入的一半。122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3. 非洲的困境 贫穷和经济停滞或下降是非洲的主要 特征。但非洲各国之间也存在收入水平和 增长表现方面的巨大差异。相对繁荣的主 要是地中海沿岸的5个国家:阿尔及利亚、 埃及、利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123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3. 非洲的困境 非洲经济长期增长的落后和停滞有着 历史原因。19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被欧 洲列强瓜分控制。殖民统治造成的强迫劳 动和种族隔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缺失, 经济结构畸形等种种弊端使得非洲经济长 期处于低水平上,增长缓慢。124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3. 非洲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经济停滞的现实原因有:(1)政局混乱;(3)外债沉重;(2)制度缺失;(4)人口暴增。125 第二节 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长 实绩的因素一、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 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三、结构性弱点 四、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五、制度因素 六、其他外部因素126 一、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增长。 ● 教育水平的低下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 进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127 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 劳动生产率不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 放型”增长,这需要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 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 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 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128 三、结构性弱点● 工农业发展不均衡;● 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 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 。129 四、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 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技术和思想 的扩散不断加快。一方面,这为发展中国 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与先进的激素;另一 方面,它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 不稳定。130 五、制度因素● 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导向作用;● 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 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 。131 六、其他外部因素地理因素; 政治因素 ; 环境因素 。● ● ●132 第三节生产率与增长核算一、全要素生产率 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 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133 一、全要素生产率肯德里克在《美国生产率的发展趋势》 (1961)和《战后年美国生产率发 展趋势》(1973)两部著作中,对 年间美国生产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计算。134 一、全要素生产率部分生产率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 一特定投入的节约,却不能表示生产效率 的全部变化,因为投入量结构的变化会影 响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要衡量全部投入 量的节约或衡量生产效率的变化,必须使 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 入量之比。135 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丹尼森在60年代初开始进行增长核算 的研究,被认为是对增长因素进行定量分 析并获得成果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他于1962 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 的选择》,1967年,丹尼森又出版了《为 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9个西方国家的经 验》。1974年出版《年美国经 济增长核算》,1976年丹尼森还与他人合 写了《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样快》。136 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 美国经济增长核算: 丹尼森对美国年的经济增 长率进行分解,劳动成为最重要的增长因 素,其次才是知识增进,第三是资本投入, 第四是规模经济,第五是资源配置的改善。 丹尼森特认为知识增进是长期内真实的生 产率提高的基本因素。137 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 为什么增长率不同。 丹尼森对美、日、西北欧和加拿大等 11个国家进行估计后,对要素投入量和要 素生产率这两大类增长因素对各国国民 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他 还对资源配置的改进、知识增进等方面对 各国的影响作出了比较。138 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 日本经济为什么增长快 丹尼森对日本经济的增长进行分析后, 认为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于要素投入量所做的贡献。他把日本各项 增长因素 分为过渡性因素和持续性因素 , 过渡性因素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 消失,最后只有持续性因素起作用 。139 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对发达国家的增长核算卷帙浩繁,而 对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却十分少见,这 主要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有关数据不易获 得,已有的数据又往往不够可靠,不同国 家的数据也缺乏可比性。尽管如此,一些 经济学家和经济机构还是对此进行了尝试。140 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一些核算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与发 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经 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投入的增加,而不是 这些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 。141 第四节中国的经济增长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估计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42 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估计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将增长核算方法 应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并取得了一 些成果。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 有舒元(1993)和李京文等(1993)。143 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估计根据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结论 是共同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 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换句话说,中国的经 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144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各种问题与困难 ● 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 结构性瓶颈制约问题; ● ● 产品滞销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145 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146 第一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一. 资本的含义 二. 资本匮乏与贫困 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47 一. 什么是“资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评价:资本被看作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这 是从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特征来定义的。148 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在现代经济学中,凡用于生产. 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包括这种物质的载体)都可称为“资本”。149 现代经济学对资本的分类物质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 厂房和其他建筑物, 运输工具等等。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它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 的统一来表示。150 二. 资本匮乏与贫困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资本是生产活动中的几个基本要素之一。很多时候,即使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只要 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 和生产效率,物质资本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 的基本动力之一。151 早期的发展经济理论的观点: 贫困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而导致了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的原因是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因此,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是实现经济起飞和摆脱贫困的先决条件。15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纳克斯(1953) 观点: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 键因素153 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 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 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 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 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 劳动生产 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 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 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154 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 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 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 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生 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 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 成――低收入”恶性循环。155 两个循环联系起来: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 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 这样,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 因而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156 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亚当? 斯密: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 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 买厂房. 公寓和原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 支付工人工资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亚当? 斯密 所谓的资本存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 分工会得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 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15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强调 资本对生产的重要性。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资本理论。158 “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159 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 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 工业。 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 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 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 不可能走出困境的。160 资本的不可分性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 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 通讯. 供水. 电力. 学校. 医院等等都必须达 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 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 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 现。161 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 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一罗 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 “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 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162 对“大推进”理论的批评: 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 大规模的投 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 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 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 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163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莱宾斯坦(Leibenstein,H.) 《经济落后与增长》 (1957)观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 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 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 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 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 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164 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 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 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165 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 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了生 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 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 其他产业的存在。166 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 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 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 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 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 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 碍。167 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 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 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 过某一最低限度。168 莱宾斯坦认为: 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 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169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低收入均衡陷 阱难以冲破呢? 观点:提高收入的力量 VS 压低收入的力量 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这两种力量既相互 依存又相互对立,因为这两种力量受不同因 素支配。170 提高收入的力量 VS 压低收入的力量 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 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人的力量是由上 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有当 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 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 平才会大幅度提高。171 提高收入的力量 VS 压低收入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 力量 收人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 人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172 提高收入的力量 VS 压低收入的力量 对策建议: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 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人的力量。 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如人们观念 的更新,形成追求利润,能承当风险的意识,适 宜企业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等等。173 “起飞”理论:罗斯托 (Rostow,W.W.) 《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高额消费成熟起飞(起始阶段)为起飞创建前提传统社会174 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 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 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175 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 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 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 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 须有12.5%的积累率。176 小结:以上理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 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 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 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 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 确非常重要。177 (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麦迪森(Maddisom,A.)在 年的15年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平均为5.55%,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0%, 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178 纳迪利(Nadiri,M.)研究的结果是在发 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和劳 动投入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劳动投入量的增 加。179 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对中国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 进行了分析,结果是,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 57%,劳动增长的作用约为27%~31%,技术进 步的作用是16%~19%。 分析所采用的生产函数模型为:Y ? Ae Lertre 1? ?为技术进步因子K?180 国别比较:劳动增长作用 国别 百分 点 百分 比 百分 点 百分 比 百分 点 百分 比 资本增长作用 技术进步作用中国(年) 原苏联( 年) 美国( 年) 日本(年) 韩国(年)3.08 1.9130 245.22 1.0051 131.87 5.0319 630.631.45 2.521715 240.421.93 5.651220 542.606.11 2.247165 22181 实证研究的结论: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作用之所以突出, 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 展道路,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发展 战略。 只有重视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 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经 济增长。182 (三)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斯密在《国富论》中就阐述了物质资本积 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的观点。 李嘉图则认为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 动力。 穆勒在其著作中再三强调资本积累。 20世纪中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更是强化 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大推进”理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起飞”理论等183 资本决定论的局限性:首先,从实践来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储蓄 率或投资率都很高,但并没有实现经济上的起飞。 其次,一些实施高积累高投入发展战略的 国家,由于长期忽视技术进步,导致资源利用 效率低下,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 增长方式。184 第三,片面强调物质资本形成,使人 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资本存量的增长,而忽 视资本的合理配置。 最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 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使 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成为长期 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185 第二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一. 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 二. 储蓄与资本形成 三.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186 一. 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储蓄不足农业剩余187 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所需的物质资本的方式:政府行政干预型:原苏联. 中国. 东欧和一 些亚洲. 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城乡隔离. 剪刀差等)市场导向型:日本. 韩国等(土地产权等) 农业剩余188 二. 储蓄与资本形成1.政府储蓄 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从而产生资 本形成。 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两方面:公共投资支出 (资本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的是政府收入减去政府支出后的余 额189 2.企业储蓄企业储蓄是利润转化而来的。 企业将其利润用于投资时: 一方面可以维持原有的资本存量,这主要 指重置投资和折旧,通过购买新的机器设备替 换已报废的旧机器; 另一方面当企业投资购买新设备或兴建新 厂房时,其资本存量可以扩大,这有利于企业 的发展。190 3.家庭储蓄 家庭储蓄指家庭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后的余额。 影响因素:(1)国民收入水平(2)收入分配的状况:刘易斯等人――在经济发展的 初期,应适当扩大收入差别, 有利于资本形成。杜森贝(Duesenberry,J)提出 (3)人口的年龄构成: 的“相对收入假说” :收入分 配差距过大不利于资本形成和 生命周期假说 经济发展 。(4)其他191 三.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 币与资本》肖(Shaw,E.S.)和麦金农 (Mckinnon,R.I.) (1973) 1.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 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192 对策:通过金融自由化来使利率成为反映资本 的稀缺程度和调节储蓄与投资的杠杆。要实 现金融自由化必须有贸易自由与之配合,同 时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税收和财政政策。193 3.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借鉴。 首先,我们应该把金融体制改革放在重要的 位置。 其次,“金融深化”理论也阐明了金融体制 改革的内容与方向。 第三,金融改革要有财政和税收改革与之相 配套,否则金融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最后,要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外资如果管理 失当,会引起金融和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产生 极为不利的影响。194 第六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 第二节 教育与人力资本 第三节 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 第四节 中国的人口资源开发与就业 第一节 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一.人口变动趋势 二.人口转变理论 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及对策 一.人口变动趋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中, 人口数量的增长都是比较缓慢的。 年代公元前一万年 公元元年估计的人口(百万人)这期间估计的增长 率5 250 545 728 906 68 57―― 0.04% 0.04% 0.29% 0.45% 0.65% 0.91% 2.09% 1.76% 1.64% 1.24%00 70 00 这60亿人中,其中只有约9亿人生活在 发达国家,其人口增长率约为0.4%~0.7%; 有24.6亿人生活在不发达国家,其人口增长 率接近2%。按照这种速度增长下去,预计到2025年 将增加到80亿,到2040年,继续增加到100亿。 这些新增加的人口,有90%生活在发展中国 家,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亚洲。 二.人口转变理论(三阶段)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动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 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 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 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 段。 第一阶段: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人口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 第二阶段:死亡率迅速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很高, 结果导致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从19世纪开 始,欧洲进入这一阶段 。 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并逐步趋近死亡率, 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缓慢。目前在一些发达国 家人口增长已出现静止状态,有的甚至在一 个时期出现负增长。 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人口变化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人口增长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 力,并产生了总需求的增加。 阻碍作用:首先,人口过快增长会降低人均收入 水平和生活水平。 其次,人口迅速增加会使就业问题恶 化。 第三,过多的人口会破坏生态平衡。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论马尔萨斯(Malthus,R.T.):“人口陷阱理论”(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Trap),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均 收入停滞不前的原因。 “人口陷阱理论”的主要观点: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 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 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 水平上, 人均收入的增长都被人口增长所 抵消。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 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 “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 模投资。 人口陷阱:纵轴标出了总人口和总收入百分比变动的 正负值,横轴是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点A即代表着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任何一个从点A向左或向右的运动都将会引 起人均收入均衡点回到Y1。当人均收入从Y1向Y2上 升时,人口增长率将会超过总收入增长率。由于 人口增长快于人均收入增长,人均收入下降。点 A右面指向A的箭头表示人均收入在Y1和Y2之间的 所有点最终都会回到Y1点。 同样,点A左边的收入增长快于人口增长, 导致最后均衡人均收入水平会回到Y1。点B是 不稳定均衡点,只要没有达到点B最后就会回 到点A,但是只要超过B点,就会继续向C点运 动。点C与A一样,也是一个稳定均衡点。 结论: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人口陷阱只有两种方 法,一是抑制人口增长,二是通过大规模投资, 一举突破B点。 评论:无论是马尔萨斯的人口命题,还是现代 的“人口陷阱理论”都把人口与经济增长绝 对地对立起来,对人类的未来采取了悲观主 义的态度。 但是由于这个理论的假设过于简单,它 并没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 对“人口陷阱理论”的批评:马尔萨斯及其追随者忽视或者没有考虑技术 进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技术和社会进步使一 国避开人口陷阱 其次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模型假定一个国家 的人口增长率与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联系。 人口陷阱论的理论意义: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顾资源约束,听任 人口盲目增长,必将损害经济发展,即使在 某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但若不 能有效地控制人口,经济就不可能实现持续 稳定发展。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及对策1.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十分迅速。 二是人口素质普遍不高。 三是人口城市化速度快。 2.对策建议: (1)大力宣传和推广计划生育政策;(2)将经济激励和政府强制结合,以使计 划生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3)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和卫生器材,为 节育.绝育.人工流产提供医疗条件;(4)提高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目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 特征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 第二节教育与人力资本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形成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三.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形成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体现在 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 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 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观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 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他认为不包括人力资本的资本概念是不 完整的。 人力资本的形成:形成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有5个: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在职培训、正规 的初中等和高等教育、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 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一是扩大了资本涵义二是对现代经济增长做出了新的解释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的途径:体力上的投资智力上的投资 1.对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V ? ? E t /(1 ? r )t ?1 n t与C ? ? Ct /(1 ? r )tt ?1n相比较t ( E ? C ) /( 1 ? i ) ?0 ? t t t ?1ni即为内部收益率,将i与其他投资的收 益率对比,如果发现i最高,则投资于 教育,否则就进行其他投资。 社会收益率 初等 教育 低收入国家 23.4 中等 教育 15.2 高等 教育 10.6 初等 教育 35.2个人收益率 中等 教育 19.3 高等 教育 23.5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世界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亚洲 欧洲/中东/南非 拉丁美洲 /加勒比海地区 OECD国家18.214.3 ― 20.0 24.3 19.9 15.5 17.9 14.413.410.6 10.3 13.5 18.2 13.3 11.2 12.8 10.211.49.5 8.2 10.7 11.2 11.7 10.6 12.3 8.729.921.3 ― 30.7 41.3 39.0 17.4 26.2 21.718.712.7 12.8 17.7 26.6 18.9 15.9 16.8 12.418.914.8 7.7 19.0 27.8 19.9 21.7 19.7 13.3世界18.413.110.929.118.120.3 各国的投资教育收益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 家。而且其教育收益率还高过物质资本投资 的收益率。 2.不同教育程度的收益是不同的。3.从收益率上来看,个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 社会的收益率。 三.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一)医疗保健状况(二)教育的基本状况及问题教育支出增加迅速,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教育资金分配的不合理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教育与实际需要严重背离智力外流现象严重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投资战略选择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 力的身体素质。 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 3.减少智力外流 第三节 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一.人口增长与就业压力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失业的理论探讨 三.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战略 一.人口增长与就业压力狭义的失业:一般就是指公开的失业。 广义的失业:除了公开失业还包括了非公开失业,即劳动力的非充分利用。包括:(1)公开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2)就业不足。 (3)形式上有工作,但未充分利用。伪装就业不足.隐蔽 的失业.过早的退休。 (4)健康受损,劳动者不能进行全日制工作。 (5)非生产性劳动。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情况严重:80 1990就业 (千人) 失业(千人) 失业率(%) 失业率与就业不 足率(%)66 6.7 2598 7.4 2720 7.8 ――93 8.2 ――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失业的理论探讨古典失业理论:工资 凯恩斯理论:有效需求不足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三.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战略1.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降低人口增长率是最根本的措施。 2.在劳动力需求方面 (1)发展经济 (2)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 (3)消除要素价格扭曲现象 (4)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 岗位,提高就业率。 第四节中国的人口资源开发与就业一.中国的人口资源状况 二.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三.中国的就业 一 中国的人口资源状况1.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 2.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3.城市人口比重偏低。 二.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1.医疗保健事业 2.教育事业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经济投资.轻视教育投 资。 三.中国的就业首先,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 有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 巨。 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 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 转变,伴随这种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 劳动力。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 第二节 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一.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一.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 地点的条 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 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分类矿产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部分不可再生. 部分可再生资源) 流动资源(利用效率) (二)自然资源租 “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 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 资源租根据其产生的条件可区分为不同类型: (1)稀缺租金,它指供给没有弹性的自然资源 相对于需求不足而获取的收益。 (2)差异资源租金,指由于资源品位差异或开 采难易程度差别而产生的收益。(3)垄断租金,这种资源租与自然资源储量无 关,它是由自然资源的垄断性开采活动产生 的。 (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会来说就是资 源配置的最优化。 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优化的状态有以下标志:(1)资源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或者说资源 的“机会成本”处处相等。 (2)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3) 任何一种资源在任何两种产品的生产中所 达到的边际产量的比等于这两种产品在任何一 个消费者那里的边际替代率。 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上,有三个问题是需要注 意的。一. 工业发展要协调相关产业发展二.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与劳动. 资本等其 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由技术水平相匹配 三. 就是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要素和信息要 素的总合。环境的形成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人 造环境。 (一)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经济发展中对于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环 境污染是水污染. 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 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江河. 湖 泊. 海洋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水污染极大地减少了人类的饮用 水资源,由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将是今 后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 要因素之一。 大气污染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和颗粒物质,机动车排出的废气大量地进人大气层温室效应日趋增强,气候异常…… 土地污染 水污染必然导致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所 形成的酸雨也直接造成土壤污染。森林和植 被的消失加快了水土流失降低了耕地质量, 减少了耕地面积,气候异常加快了草原的沙 漠化,牧地日益减少。 随着化肥的过度施用,杀虫剂的滥用, 土壤中的微生态系统已经严重失衡,作物病 公害越来越难以防治,土地的生态环境在许 多地方已陷入恶性循环。 新型污染源随着核能源使用的扩大,核辐射和核 废料污染正成为新的迅速发展的污染源。 还有微波通讯带来的电磁污染等等,以更 隐藏的方式损害着环境。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即经济 活动会产生外部效应。“负外部性” 解决负的外部性的办法: 1.是通过政府的公共治理使外部效应内在化。2.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某些规定来限制负外 部效应的产生。 3. 政府还应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1)大力发展经济,消灭贫困。这是解决环 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2)控制人口增长。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环 境污染与人口密度是成正比的。 (3)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4)改进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这 样可以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生 产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第二节 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一. 增长极限论 二. 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三.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四. 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 一. 增长极限论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 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 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 可再生的资源 福雷斯特尔―麦多斯模型1.经济增长因素及变化特点 麦多斯把人口增长 . 粮食供应 . 资本投资 . 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 主要因素。他认为这五种影响因素都呈指数增长, 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要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不 可再生自然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程度 的加深。麦多斯用下式来表述这一观点: M=g(1+r)n 2.反馈回路原理“反馈回路”是联接一个活动和它对周围状 态所发生的效果之间的封闭线路。一个活动的结 果成为影响下一个活动的依据,是不断循环调节 的过程。 在正的反馈回路中,增加回路中的任何一 个因素,都将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最初变 化的因素增加得更快。当正的反馈产生急剧的增长时,负的反 馈回路趋向于控制增长和保持一个体系处于 某种稳定状态。 人口增长的反馈回路 正的反馈回路:出生率和两代人间隔时间负的反馈回路:死亡率 经济增长的反馈回路: 正:投资可以增加工业资本存量。资本越 多,产量越多,产量中的一部分将转变为投资。 投资增长越快意味着资本越多,从而可以生产 更多的产品,在这里资本存量是工业生产增长 的约束因素,它的增长取决于投资率水平以及 投资――资本――产出之间的循环促进,这个 回路是工业资本形成的正反馈回路。 负:资本平均使用年限和每年磨损数量直接 影响下一期的资本存量,这是负的反馈回路。 对食物因素的分析:决定人口增长的正反馈回路也直接产生 对粮食的指数增长的需求。未来粮食的供给, 既取决于土地和 淡水资源总量,还取决于农 业资本,而后者又决定于资本投资回路,不 可再生资源决定了资本存量增长的空间。因 此,将来粮食生产的扩大也必然决定于不可 再生资源的可利用性。麦多斯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总量是有限 的,总有耗尽的时候。 环境污染问题:二氧化碳问题;核污染问题;城市化与“热岛效应”; 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等…… 3.“世界模型”麦多斯认为,上面对各个因素的分析是独 立进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人口 . 资本 . 食 物 . 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是相互影响的。人口 增长拉动粮食生产增长,农业和工业发展需要 更多的资本形成,资本存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 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同时形成更多的污染。 为了揭示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麦多 斯等建立了“世界体系模型”,通常称为“世 界模型”。在该模型中,利用连锁着的反馈回 路,揭示“世界体系中增长的原因和极限”。 模型的建立:首先,归纳五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作 出反馈回路结构。其次,根据已有资料,确定每一个因果之 间的数量关系,对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再次,计算出一段时期中所有这些因果关 系同时发生的作用。 最后,通过改变基本假定的数值来考察世 界模型的效果,确定影响体系行为的最关键的 因素。 模型结论:经过反复调整,世界模型得出的结论表 明,现在的世界体系在2100年以前必然崩溃。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称这个模型为“世界末 日模型”。 回避“世界末日”的具体措施:首先,在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增加一 个回路,使新生人口等于该年预计的死亡人口, 实现人口的零增长。 其次,在投资和折旧之间增加一个回路,使 投资率等于折旧率,实现资本存量的零增长。 二. 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一)关于人口增长 现在一般认为人口并不是始终都具有指数增 长的性质。由于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水平提高, 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节育技术的普及,促使 出生率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实现了人口零增长, 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 观点: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W.) 否定了人口总是按照一定的增长率呈指数增长 的结论。 (二)关于食物供给列昂惕夫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 发展农业增产粮食和通过部分进口来解决食物 供给问题。发展中国家在耕地资源和提高土地 生产率方面依然有很大潜力。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绿色革命”的成就,也 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空间还十分广大。 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后,满足世界人口增长 对粮食的需求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不可再生资源 反对“经济增长极限论”的学者认为,已 探明的矿产资源并不是地球上拥有资源的全部, 仅仅是陆地地表资源贮藏而已,在地壳的更深 处还拥有目前开采技术尚不能开发的大量资源, 在广阔的海洋里和海床中还蕴藏更多的矿产资 源。而且,随开采和加工技术的进步,过去不 能开采和加工的低品位矿藏资源也会逐步得到 利用;科技发展还会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关于环境污染“增长极限论”把经济增长与污染对立 起来,看作不可调和的矛盾。 批评者承认污染与增长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他们试图协调二者的关系,寻求既不影响经 济增长又可以把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的途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发达国家的前 车之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 该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 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原则:1. 公平性原则(Fairness)。2. 可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3. 共同性原则(Common)。 四. 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1.环境经济学方法修正单纯反映经济增长数量内容的国民生产 总值(GNP)指标的方法。SSNNP=NNP-DE-DNC创立可持续指标新国家财富方法2.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 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1.人口问题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据测算,新增国民收 入的1/4被新增人口所消费。虽然中国政府把 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并严格地执行, 但是,在未来半个世纪中,还将增加4~5亿人 口。人口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均 消费水平的硬约束。除了数量以外,人口结构 不合理和人口素质低下,也是严重制约中国经 济发展。 2.资源问题: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按13 亿人口平均计算,我们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了资源相对短缺,我国自然资源和人口 的地区分布还很不平衡。 我国不仅资源相对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问 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存在着资源开采和利用 不合理的问题,资源的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 存。 3.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 态失衡,环境污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当前环境问题已 经不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问题,而已经是当 代人是否能安然度过的现实问题。因此,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 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2. 牢固树立环境意识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 理机制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八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第二节 技术引进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 技术进步的含义二. 技术进步的类型三.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四. 技术进步的途径 一. 技术进步的含义技术的含义: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 用科学知识所形成的物质改造能力劳动经验、知 识和操作的技巧;广义的技术是指科学知识和生产相结合的物 化形态以及知识形态的总称。 技术进步的分类: 狭义的技术进步 一般是指在生产. 流通. 信息交流等方面 所使用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硬 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采用新工艺, 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者技能。 广义的技术进步 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 加的作用之后, 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总和, 除了“硬技术”上的进步以外,它还包括了 包括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 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改善资源配置方 式等“软技术”方面的进步。 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技术革新――渐进式的技术进步(量变)当技术革新进展到一定程度,技术或技术体系发 生质的飞跃性变革时,这就是技术革命(质变) 二. 技术进步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 分为不同的类型。 希克斯 哈罗德 (一)希克斯对技术进步的分类希克斯(Hicks,J.) 《工资理论》(1932年) 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 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 劳动节约型 资本节约型 中性型技术进步 希克斯的中性型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 动比率K/L一定时,使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 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 因此OP、OP’都是呈递减趋势的曲线。 希克斯的技术分类技术进步后,等产量线I向原点内移,表 示相同的产量仅需较少的资本和劳动。 (二)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概念在经济增长 分析中应用也比较广泛。他的分析是把技术 进步前和发生技术进步后的两个生产函数中 具有相同的利润率的两个点进行对比。 哈罗德所谓的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发生技 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本― ―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 K/Y也保持不变。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 三.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 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 早期发展经济学观点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并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资本才是经济 发展的决定因素。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仅仅 用资本是难以解释的,于是经济学家们逐渐把经 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技术进步上来。 新古典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首先把技术引入了模型中, 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外生的,即 技术并不受经济系统中变量的影响,只随着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代表性理论是索洛――斯 旺模型,其中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平衡增长 的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的 变化率。 依据新古典增长理论,采用相同技术的 国家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会趋于一致,但 是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的发展 却与该结论不同。 新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认为技术进步与其他经济变量间存在着相互 影响的关系。罗默提出了一个具有外溢性知 识的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罗默假设技 术进步是通过投资的外在性来实现的,由于 知识的这种中间产品性质,使技术具有了外 部性,因而整个经济中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 卢卡斯则通过引进人力资本积累因素(主 要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性与人力资本生产中的正 反馈)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内生性。 丹尼森的实证分析丹尼森对美国从年国民收人增 长率的分析得出结论知识进展的作用在明显增强, 资本等其他因素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但要素总投 入所起的作用趋于下降。 库兹涅茨等人的横向比较分析根据对7个较发达国家从19世纪下半叶到 20世纪上半叶一百多年统计资料进行的分析, 发现在这个期间,可再生资本增量和产量之比, 可再生资本与国民产值之比都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土地和自然资源随经济增长和 工业化的发展在总投入中的比例显著下降,使 得要素总投人在国民收人增长中的贡献率下降, 而要素生产率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明显上 升。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技术进步能够创造出新的产业,也能够使资本和劳动在产业间发生转移;原有的产业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会发生分化, 分离出的某些生产阶段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改造,产业结构就不断 得到改善。 其次,技术进步能够使资本和劳动在产业 间发生转移,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首先是农业中游离 出的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然后又从工业中游离 出来向服务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 指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劳动者比重不断减少, 而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 从需求方面来看 技术进步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生活 需求,从而推动满足这些新需求的行业的发 展。 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的改变: 首先,技术进步引起成本下降, 需求随之 变化。 其次,技术进步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使 可替代资源增加,这样就改变生产需求结构。第三,技术进步使消费品升级换代。 需求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反作用:需求迫切的产业部门较容易技术投资、 技术人员等各种技术进步的条件,可以说, 需求决定着技术进步的方向。 两者的相互作用需求结构和技术进步两者互相制约、相 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重 要因素,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技术进 步的作用必须与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其他 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如经济体制、资 源条件、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等等。 四. 技术进步的途径1.通过本国的研究和开发 这是一国取得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 2.通过技术引进。封闭的经济中,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开放经济中,技术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 引进技术先进国家的技术。 3.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它是指在生产实践中,工人、管理者通过 不断的积累经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从技术 进步的过程来看,相当数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 改进都是产生于“干中学”。 4.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这是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其重 要的来源。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显著 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技术引进一.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二. 技术选择与技术引进三. 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首先,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 的研发成本。 其次,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 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第三,技术引进有利于培养本国的人才。 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但是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 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二. 技术选择与技术引进(一)技术选择的经济分析一方面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 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所谓经济的合理性,就是要根据一国的 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比较优势,选择既保证 生产效率而成本又是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方 式。 (二)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舒马赫(Schumacher,E.F.)的“中间技术”理 论。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于发展的技术是中间 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适用技术论” 在确定技术选择标志时,不仅考虑资源禀 赋和比较优势,而且将技术选择与社会物质文 化全面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主张一 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因时因地选择和 开发适宜技术。 两者之间的区别:与“中间技术论”相比,“适用技 术论”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它不仅仅追 求技术选择的经济目标,而且包括社会、 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要求,是一 个含有多重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技术引进的方式与途径 曼斯费尔德:垂直技术转移 是指将A国关于基础科研成果转用于B目的应用科学中,或将A国的应 用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生产中。水平技术转移 是指将A国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B国的生产领域。 米拉? 维尔金斯 简单的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 转移到B国,而不管B国采用该项先进技术后 能否复制出来。 技术吸收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 B国,并且能被B国复制出来 技术吸收又被称作“真正的技术扩散”。 技术引进的途径:(1)向国外购买新设备. 新产品并加以复制。 (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 (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 (4)通过引进外国公司投资。 三. 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技术转移 的趋势因时因地实行技术引进。 第二,引进与创新并重。第三,不仅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 产技术,而且要注意“软”技术,如现代管 理技术. 教育和培训技术等等的引进。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的 二元经济结构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刘易斯模型 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刘易斯模型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 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2. 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3. 工资水平 4. 经济发展的过程 5. 刘易斯模型的其他两种形态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 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根据刘易斯,采用弹性概念,劳动力 无限供给可以概括为:如果资本家欲以现 行工资招收更多的劳动力,争求职业者会 大大超过需求,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在 现行工资水平下有无限弹性。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刘易斯并不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 设是普遍适用的。他认为,这一假设对于 英国和西北欧并不正确。它也不适用于非 洲、拉丁美洲和某些发展中国家。他说, 对埃及、印度或牙买加等国的经济来说, 是一个适用的假设。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2. 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资本主义部门是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 中使用可再生产的(reproducible)资本, 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 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 佣劳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 利润。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2. 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非资本主义部门,即维持生计部门或 称生存部门(subsistence sector),是不 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这个部门 的很大一部分是自我雇佣的,如传统农业 的小家庭耕作等等。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2. 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刘易斯指出,不应将资本主义生产等 同于制造业。资本主义部门可能是工业, 也可能是其他行业。生存部门也不仅仅是 农村或农业部门,虽然传统农业构成了这 一部门的主体。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3. 工资水平 扩大的资本主义部门所必须支付的工 资取决于人们在这一部门以外所能赚得的 收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资本主义部门 的工资决定于生存部门的收人。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3. 工资水平 资本主义工资与生存收入之间存在差额的原因: (1) 资本主义部门生活费用比较高; (2) 劳动力从熟悉的生存部门转移到资本主义 部门这一陌生环境的心理费用; (3) 工人在资本主义部门中的生产力水平可能 较高; (4) 资本主义部门中工会的力量也是一个原因。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4. 经济发展的过程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 题是要理解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先前储蓄和 投资占国民收入的4%或5%(甚至更少)的社 会如何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人的12% 或15%或更多的经济。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中 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快速 的资本积累。”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4. 经济发展的过程N N4 N3 N2 N1 W SQ1 Q2 Q3 Q4O Q 图9-1 经济发展的过程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5. 刘易斯模型的其他两种形态刘易斯模型的第二种形态假定:(1)经 济是封闭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依赖于 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贸易,如换取食物、 原料,等等。即使劳动力蓄水池仍能提供 足够的劳动力,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也可 能会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受到遏制。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5. 刘易斯模型的其他两种形态刘易斯模型的第三种形态假定:(1)经 济是开放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 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世界有贸易往来。这 样,资本主义部门可以通过从外部世界进 口来免受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停滞之累。但 因此产生过多的进口会使增长放慢速度, 或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二 元经济的论文,此后又发表文章对“无限的 劳动力”做了进一步阐释。1979年他又发表 了“再论二元经济”,讨论了现代部门对传统 部门的影响等问题。 刘易斯指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通过 四种方式或途径使传统部门受益,而每一种 方式也可能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1) 就业 (2) 分享物质设施 (3) 现代部门的发展促进传统部门的 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 (4) 两个部门之间的贸易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提出后,在经济 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本人因此在1979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刘易斯模 型在获得奖励和赞扬的同时,也受到了一 些批评。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 份额的变化而突然中止。 第二,剩余劳动力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部门, 城镇工业和城市也可能存在剩余劳 动力。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 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点很难令人接 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 生产力是正数。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 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剩余。 第二节 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二、乔根森模型 三、迈因特模型 四、小结:几点一般性评论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明确地将二元结 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这与 刘易斯有所不同)。按照他们的说法,从农 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熟经济是一种重 要的增长类型。二元经济的中心特征是庞 大的农业部门与活跃而生气十足的工业部 门的并存。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按照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经济发展 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在 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即 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 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农业部 门的人均收入没有改变,工业部门的工资 也保持不变。当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 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 是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 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这部分劳动力 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当他们转移出去以 后,农业总产量就会下降,经济中开始出 现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短缺,工农业之间 的贸易条件变得有利于农业部门,工业部 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的剩余劳动 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以后,经济就 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已进 入商业化过程,农业已开始资本主义化了, 农业和工业中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 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的 边际产量与工业部门相等时,经济就进入 了新古典世界。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意义: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 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 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 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 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 产品的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不足:? 首先,这一模型未能对不发达经济停滞的本质和原因做出说明。而这对农业落后原因的清楚认识有重要的政策 含义。 ? 其次,和刘易斯模型一样,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假定在 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 这与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不一致。 ? 此外,费景汉和拉尼斯未能对雇佣劳动和家庭劳动做出 区分,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封闭的,贸易条件变化所起 的作用未得到说明,货币和价格的作用也被忽略了。 Qa ? e?t L? N 1??二、 乔根斯模型? 乔根森(D.W.Jorgenson)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乔根森的整个分析从刘易斯的剩余劳动下的经济发展,转变为农业剩余产品下的经济发展。这是对刘易斯二元 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发展。? 乔根森模型与刘易斯―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相比,更强调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 迈因特模型现代部门家庭工商企业出口金融机构进口政府产 品 无 非正式部门 市 组 劳 场力 场 织 (c) (a) (b) 市动 的 的 零 资 售 本 传统部门:数目众多、分散分布的家庭企业 市 批 场 图 9-3 组织二元论:对一个不发达经济 ―支总 机部 构与 的当 地 联(d) 系分 三、 迈因特模型产品市场的二元性:产品市场的组织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存保险金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